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六节 地球表面的板块教学设计

第六节 地球表面的板块教学设计

第六节 地球表面的板块教学设计
第六节 地球表面的板块教学设计

《3.6地球的板块》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为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六节,是学习了地球的形状和构造、地壳活动之后对地球的进一步认识,学习本节内容能让学生了解一些地壳活动的本质原因。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能让学生了解怎样假说的建立和和假说的意义,培养科学思维。

学情分析:

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学生对大陆漂移说和板块构造理论已经有一定的认知。学生不能区分假说和规律、理论的区别。另外,学生在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一些地理现象时对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要求较高。所以,本课设计了较多的学生活动、模拟实验、讨论等让学生从体验中去深刻认识和理解,从讨论中提高思维的灵活度。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大陆漂移说、海底扩张说提出的背景,能阐述的主要观点;

2.能说出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并能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地球上某些现象发生的原

因。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活动,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和建立科学假说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大陆大陆漂移说、海底扩张说和板块构造理论的形成过程,初步体会假说在科学发张中的重要作用

重点与难点:

重点:大陆漂移说、海底扩张学说的主要观点及板块构造学说的内容。结合板块的张裂及碰撞运动理解板块运动造成的现象。

难点:能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地球上某些现象发生的原因。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策略:

讲授法、小组合作探究,讨论法

课前准备:

课件、世界地图、学生自制的轮廓和模型

布置作业

《作业本》3.6地球的板块

板书设计:

3.6地球的板块

反思:

本课设计了较多的学生动手实验、讨论,并鼓励学生大胆提出猜测,让学生在学习科学时保持较好的思维活跃度,同时让学生从动手操作中体验实验对于这门学科的重要性。本课也是培养学生良好科学思维品质的契机,比如:敢于质疑,大胆假设,重视科学事实和依据等。板书的设计上借鉴了徐老师方法,采用概念图的方式呈现,简单明了,突出重点。 思考:在大陆漂移学说提出后是不是可以设计一个环节:“如果你是当时的学者针对这一新的学说你有哪些问题?或者你不支持他,有什么地方你觉得他没有解释到位的?”让学生学会质疑,同时体会科学假说的修正或者推翻重新建立都意味着科学的进步。

第6节地球表面的板块同步练习含解析完整版.docx

第6节地球表面的板块 01知识管理 1.从大陆漂移学说到海底扩张学说 “大陆漂移说”:魏格纳提出,他认为地球的陆地________年前还是彼此相连的一个整体,后来,由于受到力的作用,才不断分离并漂移到现在的位置。 “海底扩张说”:在________中部形成一个地壳裂缝(称洋中脊),那里热的地幔物质不断________出来,把洋壳上较老的岩石向________不断地推开。在洋壳上方的大陆地块,像在输送带上一样被推着一起向两边移动。 2.板块构造学说 板块:地球的岩石圈好像一整块拼好的七巧板。这些一小块一小块的“七巧板”叫做________。它们是被________、________和巨大的________分割而成的。 构成:全球由________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________板块、________板块六大板块组成。这些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上,相互不断地发生碰撞和张裂。 运动:板块的________和________是引起海陆变化的主要原因。板块的________形成了巨大的山脉,板块的________形成了裂谷和海洋,如东非大裂谷和大西洋。 02基础题 1.(台州中考)目前能较好地解释火山、地震等地壳变动现象的学说是() A.大爆炸宇宙论B.大陆漂移学说C.海底扩张学说D.板块构造学说 2.板块中几乎全是海洋的是() A.印度洋板块B.大西洋板块C.太平洋板块D.北冰洋板块 3.板块构造学说认为两个大陆板块相碰撞处常形成() A.海沟B.岛弧C.巨大裂谷D.巨大山脉 4.(衢州中考)下列与地壳运动和板块构造学说有关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全球由七大板块组成B.组成地球的板块会发生碰撞和张裂 C.火山喷发不是地壳运动的表现形式D.发生地震时应快速跑入面积较大的房间 5.(泰安中考)科学家通过测量发现,北京与华盛顿的距离每年以0.5~1.2厘米的速度互相靠近,有人推算出大约2亿年后,中美两国就会变成陆上邻国。这种现象的产生是() A.地球自转运动的结果B.地震和火山活动的结果 C.板块相互运动的结果D.海浪和风力作用的结果 6.(兰州中考)下列事实能证明海陆变迁的是() A.香港的填海造陆B.台湾海峡海底地层中有煤炭矿藏 C.潮涨潮落引起海岛面积的变化D.春夏秋冬的四季变化 7.下列叙述中,不能够证明大陆漂移的是() A.各大陆有相似的自然风景 B.各相邻大陆的边缘大致吻合 C.调査发现,各相邻大陆特别是大西洋两岸的古生物化石、古地层相吻合 D.现在测量证实,海陆分布在不断地、极其缓慢地变化着 8.(咸宁中考)看图,图中海牛、鸵鸟分布在大西洋的两岸,可能的原因是() A.海牛、鸵鸟具有远涉大洋的能力B.人类活动带到两洲 C.无法用大陆漂移假说来说明D.①①两洲原是一块大陆,后漂 移分离而成

地球的表面教学设计

地球的表面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了解 地球表面有多姿多彩的自然景观和各种各样的生物。2、知道地球表面由小部分陆地和大部分水域组成。3、 知道地球上的水资源虽然很丰富,但是可供人类使用的清洁的水资源却很有限。教学重点:认识地球表面生活着各种生物,分布着陆地和海洋。教学难点:地球上的水资源丰富又极其有限的矛盾性。教学准备:、充气地球仪、纸盒、一瓶水、泥土、量筒等教具。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指导要点活动一生命之盒1、观察:生命之盒里有什么?2、交流:看到的东西。*教师提示生命之盒里装着地球万物生活、生存离不开的四种物质。活动二看图说一说1、观察:四幅不同的图片。2、 思考:这是地球上的哪种自然景观?3、 讨论:在这些地方生活着哪些动物?生长着哪些植物?4、 朗读儿歌:说它像球不是球,肚子里面啥都有。人类、动物和植物,全都生活在里头。高山、森林处处见,江河、湖水向海流。天天围着太阳转,就是我们的地球。*课前搜集准备各种地貌图片,使学生直观的感受到地球表面自然景物的多样性。活动三海洋>陆地1、观察:充气地球仪。2、思考:地球仪上不同的颜色代表什么?3、游戏:看看右手

拇指在哪里?(教师抛给学生充气地球仪,接住地球仪时学生观察自己的右手拇指位于海洋还是陆地,并请一位学生到黑板上记录游戏过程。)4、观察:从游戏结果发现了什么? 5、讨论:这样的游戏结果是巧合,还是有原因的? 6、交流:地球表面海洋大于陆地。*教师出示地球仪辅助学生观察,在游戏的过程中提醒学生观察的是右手拇指所在的位置。活动四我们真的有着丰富的水资源吗?1、 观察:世界上水资源的图片和世界上缺水地区的图片。2、 讨论:地球上的水资源那么丰富,但为什么还有那么多的国家缺水呢?3、 交流:缺水的原因。(主要原因:绝大部分的水在海里是咸水,我们使用的是淡水。)4、 小结:地球上水资源很丰富但是人类能够使用的水资源却是很有限的。5、 观看:云南干旱的视频。6、 设计:节水小标语。*教师出示装有一定量的不同大小的量筒帮助学生了解淡水资源的有限。课前收集云南干旱的相关资料。板书设计:地球的表面1、 水、土、空气、阳光2、 海洋>陆地教学反思:上完课后,随即进行了评课活动,听了专家和组内有经验的老师给出的建议和要求后,收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六节地球表面的版块同步训练D卷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六节地球表面的版块同步训练D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单选题 (共14题;共28分) 1. (2分)1912年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学说,并经过多年的实地考察与论证,找到了大陆漂移的证据。下列不能作为大陆漂移学说的证据的是() A . 非洲和南美洲都有黑色人种 B . 非洲和南美洲古生物之间有亲缘关系 C . 非洲西海岸和南美洲东海岸轮廓具有可拼性 D . 大西洋两岸的非洲和南美洲分布有海牛、鸵鸟等相似的生物 2. (2分)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 全球地壳分为六大板块 B . 两大板块碰撞一定形成山脉 C . 地球上的火山、地震多分布于板块的交界地带 D . 六大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上,不断发生碰撞和张裂 3. (2分)根据板块构造学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 “沧海桑田”不可能发生 B . 世界海陆分布今后不会再发生变化 C . 世界火山、地震与板块运动有关 D . 各个板块是始终静止不动的 4. (2分)应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下列地理现象正确的是() ①大西洋、北冰洋均由板块张裂而产生; ②台湾山脉由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而成;

③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相撞,使古地中海一部分消失; ④北太平洋西部的深海沟和弧状岛链是新大洋地壳的诞生地. A . ①② B . ②③ C . ①④ D . ③④ 5. (2分)根据大陆漂移学说理论,我们可以推测() A . 亚洲东部原来和美洲东部连在一起 B . 美洲东部原来和非洲西部连在一起 C . 美洲东部原来和非洲东部连在一起 D . 各大陆在漂移时的速度不同 6. (2分)下列事实中,可以作为大陆漂移说证据的是() A . 陆地主要分布在北半球 B . 世界陆地轮廓都比较破碎 C . 大西洋两岸古老地层的相似性 D . 我国东部海域发现古河流的遗迹 7. (2分)下列与地壳运动和板块学说有关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 由岩石组成的地球表层由七大板块拼合而成 B . 板块内部稳定,不可能再分成小块 C . 板块交界地带是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分布带 D . 板块都处于静止状态 8. (2分)海洋形成的原因是()

神奇的地球读后感

神奇的地球读后感 《神奇的地球》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讲了宇宙的奥妙以及地球的诞生,第二部分讲的是地球神奇的地理环境,第三部分提到了地球的宝藏。XX收集了神奇的地球读后感,欢迎阅读。 神奇的地球读后感一今天,我和爸爸一起去新华书店买书。我一眼便看中了《神奇的地球》这本书。 这本书讲了许许多多的关于地球的知识,爸爸说这本书可以让我提前学习地理呐! 地球是我们美丽而神秘的家园,它有广阔的大海也有雄伟的高山、凶猛的火山、寒冷的冰川。我们都共同顺存在一起,要爱护地球,保护地球。书中还介绍了地球的诞生、地球的寿命与年龄,以及地球的构造与时间....... 读完整本书,我有更深一步的了解地球。懂得了地球万物,知道了什么是歇泉。在地球上,还有许许多多的谜等着我们去破解。如不明飞行物(UFO)?真的有外星人吗? 我呼吁人们:珍惜我们拥有的,保护环境就是帮助大地妈妈! 这本书的知识可真多,让偶动了不少哩!! 神奇的地球读后感二我是一个小科学迷,读过许多关于科学的书,大到《世界未解之谜》,小到《十万个为什么》,这些书我都很喜欢,但令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最近读

的一本书——《神奇的地球》啦! 《神奇的地球》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讲了宇宙的奥妙以及地球的诞生,第二部分讲的是地球神奇的地理环境,第三部分提到了地球的宝藏。读完这本书,我不禁啧啧惊叹。 我最喜欢的一篇文章便是《人类的宝物——石棉》这一篇了。石棉,顾名思义,就是石头里长出来的“棉花”,其实是石头的一种纤维。在书上的图片里,我看到了石头里面一条条白色的东西,上面还有着毛,那应该就是石棉吧!石棉看似很难采集,可在一千多年前,人们就开始使用它了呢!相传,有一位皇帝,用了许多的金子,请别人为他做一件“仙衣”,实际上就是用石棉织成的。“仙衣”到手后,那位皇帝穿着“仙衣”,大请宴客。来的人都纷纷祝贺他。到吃饭的时候,他故意打翻盘子,让衣服沾上许多油迹,客人们纷纷为这件“仙衣”惋惜,谁知皇帝却面不改色,不慌不忙的把衣服丢进火中。客人们大惊失色,认为他在开玩笑。谁知他竟把完整的衣服拿了出来。而且油迹消失的一干二净。那为什么说它是“人类的宝物”呢?原来石棉不怕酸碱侵蚀,不怕火烧,常用于窥探危险地带,为人类的生活作出了许多巨大的贡献。 这本书里还有许多文章,如:《变幻莫测的香地》《宇宙大爆炸》《可贵的黄金》等,它们让我知道了不少知识,更深一步了解了地球。

《地球表面的地形》教学设计

地球表面的地形 桐庐县富春江小学朱开琅 一、教材分析及学情分析: 《地球表面的地形》是教科版五上《科学》教材“地球表面及其变化”这一单元的第一课时,从单元内容编排结构来看,本课内容具有总起作用,教材内容的安排:大致让学生了解认识地球表面的地形及整体概况。 本课是学生初步认识地形图的一课,让学生通过实际图片再到地形图的一个过程,从而初步认识观察地形图的方法,同时这样的观察又是开放的、具有探究性。本课教材中主要安排了两个活动内容,第一、我们所看到过的地形,这一活动内容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回忆曾经去过或年到过的地形来相对应说出这一地形特点的地貌特征,这一认识从实到形,是学生认识事物的一个转变;第二、观察地形图,这一活动步骤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进一步观察地形图来了解我国地形结构和地球表面地貌特征状况。 二、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地形包括高原、高山、盆地、丘陵、峡谷、平原等; 地球表面有河流、海洋、山脉、高原等多种多样的地形地貌,地球表面是高低起伏、崎岖不平的; ★过程与方法: 观察描述常见地形的特点; 会看简单的地形图,能在地形图上指认如高原、平原、谷地、山脉、河流、海洋等地形;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对地球表面地形研究的兴趣,能自觉关注和收集相关的信息。 三、教学重点:知道典型地形地貌的特点。 教学难点:从地形图中发现整个地球地表地形地貌的分布和特点,知道并描述各种地形地貌的特点。 四、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两份报告单 教师演示:一些典型地形地貌图片、课件;世界地形图、中国地形图、家乡地形图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初步感受,激发兴趣 1.教师出示一地球仪,问:这个地球仪与我们以前看到的地球仪有什么不一样?(凹凸不平)说明了什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地球表面的地形》。”(课件出示课题) 2.你想了解本课哪些方面的内容呢? 3.课件出示视频,学生欣赏,说说自己看到的地形。教师板书:海洋、平原、高原、丘陵、山地、盆地…… (二)旅游活动,交流总结 1.教师谈话过渡: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今天,我们五(3)班就是一个旅游团,我还请来了一位小导游。咱们跟着小导游出发吧! 2.提出本次旅游活动的目的和要求:“我们的旅游绝不是仅仅看风景这么简单,我们的主要任务是了解那里的地形是什么样的,那种地形的特点是什么。最后我们把我们旅游的收获汇报给全班的同学。 3.学生跟着小导游欣赏图片,了解当地的地形特点(完成报告单)。(课件出示相应的图片与文字) 地球表面的地形报告单 4.学生汇报自己的收获,教师及时补充(课件出示)。 5.巩固,加深印象: (1)课件出示图片,学生说说图片中的属于什么地形。 (2)学生说说自己旅游去过的地方属于什么地形,理由是什么。 (三)利用工具,应用解决 1.过渡语:对于我们熟悉的地方我们能知道那里是什么地形,可对于我们

最新精选浙教版初中科学七年级上册第6节 地球表面的板块复习巩固第十八篇

最新精选浙教版初中科学七年级上册第6节地球表面的板块复习巩固第十八篇 第1题【单选题】 下列图按照大陆漂移的先后顺序排列的是( ) A、①②③④ B、③④①② C、②③①④ D、④③②①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根据板块构造学说,我国位于( )板块 A、亚欧板块 B、太平洋板块 C、印度洋板块 D、非洲板块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下列有关板块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全球有五大板块 B、板块是地壳被构造带分割的较大的单元 C、板块漂移在软流层上运动 D、两个板块之间一定是海洋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根据大陆漂移学说理论,下图是哪个时代的地球海陆轮廓理论( )

A、2亿年前 B、1.35亿年前 C、6500万年前 D、现在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到了20世纪60年代,随着海洋地质学、古地磁学、地球物理学等的兴起和发展,人们又在“大陆漂移说”和“海底扩张说”的基础上创建了一种新的地球构造理论——“板块构造学说”。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大西洋的形成是由于( ) A、地壳的凹陷 B、板块的挤压 C、板块的碰撞 D、板块的张裂 【答案】: 【解析】: 第6题【单选题】 关于地球的有关知识,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地震是地壳变动的表现 B、地球内部圈层结构中最内层是地幔 C、火山爆发是引起地壳变动的主要原因 D、地球的岩石圈好像一整块拼好的“七巧板”,说明全球由七大板块组成 【答案】:

【解析】: 第7题【单选题】 下列地区中,地壳比较稳定,不易发生火山和地震的是( ) A、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地带 B、板块内部 C、日本 D、印度尼西亚 【答案】: 【解析】: 第8题【单选题】 下列地区中,地壳比较稳定,不易发生火山和地震的是( ) A、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地带 B、板块内部 C、日本 D、印度尼西亚 【答案】: 【解析】:

2019-2020学年度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第6节 地球表面的板块拔高训练十四

2019-2020学年度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第6节地球表面的板块拔高训练十四 第1题【单选题】 科学家通过测量发现,北京与华盛顿的距离每年以0.5~1.2厘米的速度互相靠近,有人推算出大约2亿年后,中美两国就会变成陆上邻国。这种现象的产生是( ) A、地球自转运动的结果 B、地震和火山活动的结果 C、板块相互运动的结果 D、海浪和风力作用的结果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人类对宇宙的探索永远在继续。下列对宇宙的认识与事实不符的是( ) A、地球的自转,使地球上产生了昼夜交替现象 B、地震是地壳运动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 C、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全球由七大板块组成,相互不断发生碰撞和张裂 D、霍金提出了黑洞理论和宇宙无边的设想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根据大陆漂移学说理论,我们可以推测( ) A、亚洲东部原来和美洲东部连在一起 B、美洲东部原来和非洲西部连在一起 C、美洲东部原来和非洲东部连在一起 D、各大陆在漂移时的速度不同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根据板块构造学说,亚洲大陆属于( ) A、亚欧板块 B、太平洋板块 C、印度洋板块 D、美洲板块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大陆漂移假说是由德国科学家莫霍提出来的 B、大陆漂移假说认为板块交界地带地壳不稳定 C、板块构造学说认为板块内部稳定 D、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大西洋在不断缩小 【答案】: 【解析】: 第6题【单选题】 下列有关板块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全球有五大板块 B、板块是地壳被构造带分割的较大的单元 C、板块漂移在软流层上运动 D、两个板块之间一定是海洋 【答案】: 【解析】: 第7题【单选题】 下图为某种类型的板块边界示意图,图示板块边界处出现了( )

神奇的地球

《神奇的地球》教学设计 北留完小 教学目标: 1.通过了解有关地球的知识,知道地球的伟大,了解地球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培养学生热爱地球、保护环境的意识。 2.通过学生课前搜集资料,课上交流讨论,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语言表达的能力以及与同学沟通交流的能力。 3.认识地球的陆地和海洋,能按顺序排列其大小。 养成教育训练点:培养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难点:体会保护地球的重要性,产生珍爱地球母亲的思想感情。 教学用具:地球仪、课件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谈话导入 我们每天呼吸着新鲜的空气,喝着清凉的水,沐浴着阳光,幸福的生活着……你们知道这一切都是谁提供给我们的吗? 在茫茫宇宙中这颗蓝色的星球,这就是我们人类居住的地球。地球上有水、空气、茂盛的植被……。她用博大的胸怀养育了人类,成为人类文明的摇篮。这节课,我们将了解神奇的地球。(板书课题) 二、动手算一算,感知地球的大 1.出示地球仪,认识赤道。 2.算一算:地球是一个巨大的球体,环绕赤道一周约为4万千米。请你计算一下:如果我们每天走50千米,需要多长时间才能走完? 3.根据计算结果,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三、认识地球上的海洋和陆地 1.要了解地球,首先要认识地球上的海洋和大陆。请你在《世界大陆分布图》上分别找出七大洲和四大洋,填入表格中。

汇报大洲大洋的名字和所在的半球。 2.小组内认真观看地球仪,交流课前所搜集的相关资料。 3. 各小组选择其中的一个进行展示交流。教师补充相关资料,并作相应的板书。 4.排一排:七大洲、四大洋就像亲兄弟,生活在地球这个大家庭中,让我们按面积大小给它们做排顺序游戏,并说出各自所在的半球。 四、感悟神奇与伟大 从刚才的介绍中,我们知道,地球给我们人类,还有动物植物提供了生存条件,才使得我们得以生存,繁衍生息,学到这儿,你想对地球说些什么? 五、激发热爱地球的情感 1.到目前为止,宇宙间只有地球适合人类生存,然而,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一棵棵树木倒下了,一条条污水流出,大气、水、土地严重污染,沙尘暴一次又一次侵袭这地球……此时此刻,你想对我们人类说些什么? 2.介绍“世界地球日”。 3.总结:热爱地球,善待地球,爱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板书设计: 神奇的地球 海洋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陆地七大洲: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2.1《地球的表面》教案教学设计(2017版新教材)

2017教科版新教材 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地球表面的变化》 2.1《地球的表面》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知道地球表面有各种各样的地貌;认识一些典型的地貌,知道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是复杂多样的,也是不断变化的。 科学探究目标:能够收集各种不同地貌特点的图片和资料;能够画出地貌特征并分析交流地貌特点。 科学态度目标:愿意交流、表达自己的观点;发展探究地形变化原因的兴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了解自己的家乡,热爱自己的家乡。 教学重点: 理解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是复杂多样的,也是不断变化的。描述山地、高原、湖泊、平原、盆地等主要地形的特点。 教学难点: 对地形变化的原因进行有依据的猜测。 课前准备: PPT课件、地行模型组件、各色彩泥、透明塑料板、网格纸、白纸、水彩笔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出示各种各样的地貌风景图,让学生猜猜图片中的风景都位于哪里。老师做简单介绍:这些美丽的景色就在我们生活的地球上。 2.谈话:请同学们说说你所知道的地球表面是什么样的。结合学生回答,适时引导学生进行地貌的概括。 3.多媒体出示从太空中观察地球的图片。地球呈现出风度的色彩和高低不平的表面,这些都代表着复杂多样的地形地貌,使学生初步感知地球表面的样子。 二、授新 1.观察世界地形图,从整体了解地球表面的样子。 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大气构成了地球上的气体。岩石构成了地球的固体,水构成了地球上的液体。 地球从形成到现在大约经过了45.4亿年,在地球形成的漫长历史中,地球表面不断在发生变化,使地球表面呈现出不同的地形。 2.分组讨论 同学们都了解哪些地形地貌,请分小组讨论,并记录在纸上。 展示小组讨论成果,并指导学生进行地形地貌的归纳总结:平原、高原、山地、盆地、湖泊等。 三、地形模型 1.模型概念 依地形资料制成的实地模仿造型或按立体效应制成的有立体视

2020—2021年浙教版7年级上册第三章 第6节 地球表面的板块

2020—2021年浙教版7年级上册第三章第6节地球表面的板块 一、单选题 1.(2018·嘉兴模拟)不同类型的实验活动有不同的作用,下列对右图两个实验活动的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A. 甲常用于研究分子问隙 B. 乙常用于研究板块张裂 C. 甲为研究分子运动提供证据 D. 乙为研究板块碰撞提供证据 2.下列有关板块构造理论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六大板块中,唯一不与亚欧板块相接触的是南极洲板块 B. 六大板块中,几乎被海全覆盖的是太平洋板块 C. 根据板块构造理论,大西洋的面积随着时间推移将减小 D. 喜马拉雅山是由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碰撞形成的 3.火山和地震大多发生在() A. 陆地的城市中 B. 沙漠或荒野中 C. 基本上都在海中 D. 地壳活动活跃的地带 4.(2016·杭州)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学说”。下列现象不属于该学说证据的是( ) A. 大西洋两岸古生物群具有亲缘关系 B. 非洲西海岸与南美洲东海岸的大陆海岸线非常吻合 C. 北美洲和非洲、欧洲在地层、岩石构造上遥相呼应 D. 喜马拉雅山上有海洋生物化石 5.安第斯山脉的形成是哪两个板块碰撞形成的结果() A. 亚欧板块与美洲板块 B. 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 C. 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 D. 美洲板块与非洲板块 6.根据板块构造学说,亚洲大陆属于() A. 亚欧板块 B. 太平洋板块 C. 印度洋板块 D. 美洲板块 7.按照板块构造学说,板块相撞形成的地形是( ) A. 海沟、弧岛 B. 海岭、海岸山脉 C. 裂谷、海洋 D. 巨大的褶皱山脉 8.按照板块构造学说的观点,结合如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地球表面的地形教案教学设计

本学期第课时授课日期: 课题:地球表面的地形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地形包括高原、高山、盆地、湖泊、峡谷、平原等。 地球表面有河流、海洋、山脉、高原等多种多样的地形地貌,地球表面是高低起伏、崎岖不平的。 过程与方法: 观察描述常见地形的特点。 会看简单的地形图,能在地形图上指认如高原、平原、谷地、山脉、河流、海洋等的地形。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对地球表面地形研究的兴趣,能自觉关注和收集相关的信息。 【教学重难点】 【教学难点】知道典型地形地貌的特点。 【教学难点】从地形图中发现整个地球地表地形地貌的分布和特点,知道并描述各种地形地貌的特点。 【教学准备】 相关风景照片(典型地形地貌的图片),世界地形图、中国地形图、家乡地形图的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师介绍本单元的单元前言,让生了解单元学习的内容。(生看书2分钟)

2.本单元主要学习地形,及它们是否发生过变化等,今天来学习第1课《地球表面的地形》。 3.教师用课件出示图片,问:从图片上,你可以感受到那里的地形吗?你能说说它的地形特点吗? ①平坦的田野②橘海③白云山 4.联系前言的知识,现在大家知道了特点却不知道地形,先来看看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地形,再来看看它们是什么地形,好吗?设计意图: 从单元教学的角度出发,让学生门知道地球的各种地形,本单元将要进行哪些知识。 二、地球表面的地形 1.出示今天要学习的六种地形(配图片)。 要求:每一种地形介绍要注意说清楚地形地貌的类型,能简单描述其特点,并适时联系前面的三个地方,是什么地形。 2.教师补充介绍。 生发言后,做适时补充。 3.介绍各种地形地貌的特点 平原:宽广平坦,起伏很小; 丘陵:高低起伏,坡度较缓,由连绵不断的低矮山丘组成; 高原:面积很大,地形开阔,周围以明显的陡坡为界; 山地:地势较高,蜿蜒起伏,层峦叠嶂; 盆地:四周地势较高,中间低平; 峡谷:深度大于宽度谷坡陡峻的谷地…… 4.结合各种地形特点,得出橘海——盆地,白云山——丘陵。 找出我们家乡还有什么地方与这些地形相一直的呢?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第3章人类的家园—地球第6节地球表面的板块教案 浙教版

第6节地球表面的版块 一、前期分析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内容选自浙教版七年上册第三章第6节,属物质科学的范畴。教材先通过一个简单的活动让学生观察地球上大陆的形状特点,寻找它们之间的联系。以科学史为线索,依次展开关于地球表面板块三个理论的发展过程——大陆漂移说、海底扩张说、板块构造学说。在板块构造学说部分,教材设置了两个活动,辅助板块扩张、张裂对地形影响的教学。本节课是学习了地球的形状和构造、地壳活动之后,对于地球的进一步认识,学习本节内容能让学生了解地壳活动的本质原因。 (二)学习者分析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七年级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学生对大陆漂移说和板块构造理论已经有一定的认知。但是,学生还不能区分假说和规律、理论的区别。另外,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一些地理现象时对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要求较高,所以本课设计了较多的学生活动、模拟实验、讨论等,让学生从体验中深刻认识和理解地球表面的板块,从讨论中提高思维的灵活度。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大陆漂移说、海底扩张学说的主要观点及板块构造学说的内容。结合板块的张裂及碰撞运动理解板块运动造成的结果。 难点:能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地球上某些现象发生的原因。 二、教学目标 (一)科学探究 1.通过活动,逐步提升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和建立科学假说的能力。 2.通过对本节课的学习,增强学生的读图能力以及推理、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知识与技能 1.了解大陆漂移说、海底扩张说的提出背景; 2.说出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 3.运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地球上某些现象发生的原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大陆漂移说、海底扩张说和板块构造理论的形成过程,初步体会假说在科学发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神奇的地球

教学资料参考范本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神奇的地球》 撰写人: ____ 部秤

中班科学教案:神奇的地球,希望对幼儿学习有所帮助。 活动目标: 1、认识土地和水域的形状; 2、通过动手操作活动认识湖泊、岛屿、半岛; 3、培养幼儿探索自然的兴趣和热爱自然的美好情感。 活动准备: 海峡图片或自制教具;泥土若干、树枝、小托盘 4 个、蓝色水、小船、字卡 活动过程: 1、观察地球仪:知道地球的表面是由海水和土地构成的;找出地球仪上的“印度半岛、马达加斯加岛、海南岛、台湾岛、泰国岛、安大略湖、密歇根湖”。。。 2、出示图片,介绍“湖泊、岛屿、半岛” 在地球上,像这样被土地包围着的水,它的名字叫湖泊〈出示字卡〉, 并在中国地图上找出相应的湖泊;(安大略湖、鄱阳湖,洞庭湖,巢湖,太湖,洪泽湖、密歇根湖)

在地球上,像这样被水包围着的土地,它的名字叫岛屿〈出示字卡〉;并在中国地图上找出相应的岛屿;(台湾岛、海南岛、马达加斯加岛) 在地球上,像这样三面是水,一面与陆地相连的土地,它的名字叫半岛〈出示字卡〉并在中国地图上找出相应的半岛;(印度半岛、阿拉伯半岛、山东半岛) 3、三段式教学 4、老师示范:制作湖泊:将黏土挤压在托盘的底部,并用刀子割划出一部分,并取出剩余部分,将“海水”倒进其余部分,告诉小朋友“在地球上,像这样被土地包围着的水,它的名字叫湖泊”,并再次出示字卡“湖泊” 5、幼儿手工制作部分:分组制作“湖泊”、“半岛”、“岛屿”。 6、展评:总结“这是湖泊”“这是岛屿”“这是半岛”。 区域(教学延伸)活动: 继续将所有泥土、海水等材料投放到美工区;将地球仪、地图投放进科学区,供幼儿探索。 活动反思: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地球的表面》教案

2、地球的表面 设计理念: 本课是单元的第二课,在学生认识了地球形状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在宏观上总体认识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教材给出了一些典型的地貌,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图片展示、特点介绍认识到地球的不同地貌构成了地球表面的壮丽风光。课中将地貌画出来,让学生经历地图的产生过程,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根据图片绘制地形图,将学生的绘图能力推进到更高的一个水平。 教学目标: 1、知道地球表面有各种形状。 2、认识一些典型的地貌。 3、能够制作地貌模型并交流地貌特点。 4、能用平面图描绘地表特征。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知道地球表面有各种各样的地貌形态。 2、难点:制作地表模型。 教学准备: 1、学生收集一些不同地貌特点的图片资料。 2、托盘、沙、泥土、石块、小树枝、苔藓、小亭子、小桥。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课时目标:知道地球表面有各种形状;认识一些典型的地貌;能够制作地貌模型并交流 地貌特点;能用平面图描绘地表特征。 一、导入新课: 1、出示很多风景图,让学生说说是哪里,教师简单介绍。 2、提问:这些美景就在我们生活的地球上,除了这些美丽的山水,我们的地球上还有些什么呢? 3、谈话:请同学们说说你所只的地球表面是什么样的。 4、小结:地球表面千姿百态,有着各种各样的地形和地貌。 二、制作地表模型。 1、谈话:大家想不想把看到的地形做出来呢? 2、出示事先做好的一个模型,讨论可以用哪些材料来完成。 3、分组做地表模型。 4、讲述:想好了再做,用多少材料就拿多少,多的送回,允许到各组去参观。 5、学生领取材料,开始制作,教师巡视指导。

三、指导画地形图。 1、谈话:我想请大家把你们制作的地表模型描在这张透明胶片上,你们愿意吗? 2、讲解:这个透明胶片上一面是有粘性的,大家用手指一摸就知道了。我们把光滑的一面朝下盖在大家制作的模型上,用水彩笔在上面描出地形的轮廓,然后根据不同的地形涂上不同的颜色,比如小河可以用蓝色。描的时候要利用这上面的网格把图画得准确些。 3、学生描图,上色。教师及时提供帮助。 4、谈话:现在,让我们在画好的图后面放一张白纸,举起来向大家展示,你们看,我们画的是什么? 5、学生讨论、交流。 6、汇报,教师总结。 四、总体认识地球表面地形。 1、谈话:没错,我们画的就是地图啊,当然要完全照地面的大小画,别说没有这么大的纸,就算有也是不可能这样做的。测绘人员观测了地形以后还需要按照比例缩小才能制成低如或是做成地球仪。让我们来看一看,地球仪上,哪些地方是海洋,哪些地方是陆地。 2、学生观察、指出。 五、看图说地表特征并用平面图记录。 1、谈话:地图和地球仪可以表现地形变化和地形特征,你们不但要学会看图、看地球仪,还要学会看地形照片,并用平面图把它记录下来。 2、指导学生看地表航拍照片,提问:在这张照片上,地表有什么特征吗? 3、学生观看照片,发言交流。 4、讨论:怎样把这张照片转化为平面地形图。 5、学生在交流的基础上,画出平面地形图。 六、认识测绘技术的发展。 1、谈话:为了精确地、全景式地描绘地球面貌,摄影师在飞机上进行航空拍摄。20世纪70年代后,人们开始利用更先进的卫星在空中拍摄地球,从而获得更清晰,更准确的图片。 2、出示几张航空照片。引导学生比较这两种手段各有哪些优点,并与过去的手段进行比较,突出它们的先进性。 3、让学生说说还有哪些现代手段,引导学生预测未来描绘地貌的方法。 4、教师全课总结。 板书设计: 2、地球的表面 地表模型——画地形图 教后记: 主备人:周远辉

浙教版科学 七年级上 第三章 第6节 地球表面的板块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第三章第6节地球表面的板块 一、单选题 1.如图是六大板块示意图,根据板块构造学说可知( ) A. 地球表面的陆地被海岭和海沟分割成六大板块 B. 火山与地震带都分布在各大板块的中 C. 我们生活的杭州位于亚欧板块 D. 青藏高原是由亚板块与非洲板块碰撞形成 2.科学假说是根据已获得的经验材料和已知的事实,运用科学思维方法,对未知事物产生的原因及其 规律做出推测性的解释。“海底扩张说”的建立,所依据的事实是( ) A. 大西洋两岸古生物群具有的亲缘关系 B. 海底山脉岩石的年龄离大洋中脊越远越老 C. 非洲西海岸与南美洲东海岸的大洋海陆线的吻合性 D. 一种叫舌羊齿的植物化石在印度、澳大利亚和非洲的岩层中被发现 3.下列证据不支持大陆漂移学说的是() A. 浙江和江苏两地有相同的物种(枇杷,杨梅) B. 可以按照地理界线拼合各大洲连续的煤层矿带 C. 南美洲和非洲有相似的物种(鸵鸟,海牛) D. 大西洋两岸地形的高度拟合 4.板块构造学说是1968年法国地质学家勒皮雄与麦肯齐、摩根等人提出的一种新的大陆漂移说,它 是海底扩张说的具体引伸。下列关于板块学说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地壳被划分为六大板块 B. 六大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上 C. 两大板块碰撞一定形成山脉 D. 地球上的火山、地震现象主要发生在各大板块的内部 5.到了20世纪60年代,随着海洋地质学、古地磁学、地球物理学等的兴起和发展,人们又在“大陆 漂移说”的基础上创建了一种新的全球构造理论——“板块构造学说”。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大西洋

的形成是由于() A. 地壳的凹陷 B. 板块的挤压 C. 板块的碰撞 D. 板块的张裂 6.日本火山和地震较多的原因是日本位于——的碰撞处() A. 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 B. 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洋板块 C. 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 D. 太平洋板块和美洲板块 7.根据板块构造学说,我国位于( )板块 A. 亚欧板块 B. 太平洋板块 C. 印度洋板块 D. 非洲板块 8.板块构造学说认为两个大陆板块相碰撞处常形成() A. 海沟 B. 岛弧 C. 巨大裂谷 D. 巨大山脉 9.板块中几乎全是海洋的是() A. 印度洋板块 B. 大西洋板块 C. 太平洋板块 D. 北冰洋板块 10.看图,图中海牛、鸵鸟分布在大西洋的两岸,可能的原因是() A. 海牛、鸵鸟具有远涉大洋的能力 B. 人类活动带到两洲 C. 无法用大陆漂移假说来说明 D. ①②两洲原是一块大陆,后漂移分离而成 二、填空题 11.在“大陆漂移说”的基础上,经许多科学家的努力,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建立了________理论,认 为地壳的岩石圈分裂成________大板块,板块“漂浮“在________上慢慢地移动着。 12.德国地球物理学家根据________和________两岸大陆轮廓的可拼合性,提出了________学说。 13.板块的碰撞形成了________,板块的张裂形成了________和________。 14.海底扩张学说认为,在大洋中部形成一个________,那里热的________不断上涌出来,把洋壳上 较老的岩石向两边不断地推开。 15.全球六大板块处在不断的 ________ 之中,一般来说板块内部地壳比较 ________ ;板块与板 块 ________ 的地带,地壳比较活跃。 三、解答题 16.在人类历史上,许多科学家为地球科学的发展付出了极大努力,做出了伟大贡献。

七年级教案-地球表面的板块

最新2020-2021学年秋季七年级科学上册 第三章第六节地球表面的板块 教学目标:了解“大陆漂移说”,“海底扩张学说”的提出背景; 认识到假说的提出对科学发展的积极意义; 熟悉“板块构造学说”的观点和各个板块,并能用其理论解释地球的一些现象。教学难点:板块边境线的确定哪个,及其处于的何种状态(消亡,生长); 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现象本质。 教学过程: 引入: 大陆漂移学说 出示世界地图,并请同学们观察非洲和南美洲的轮廓,思考它们之间有联系吗? 20世纪初,德国著名的地球物理学家魏格纳,在他30岁那年,有一天,他意外的从一张世界地图上面发现了:大西洋两岸的轮廓是相对应的。并由此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假说——大陆是漂移的,即地球上所有的大陆曾经是连成一片的,后来经过分裂,漂移,直到现在的位置。从此以后,魏格纳就努力地寻找证据,经过多年努力,发现了地形、化石、生物等多方面的证据。1915年,“大陆漂移说”正式确立。 但由于魏格纳并没有对大陆漂移理论的动力来源做出科学的解释,当时科学界不接受他的假说。直到近半个世纪后,一些新证据被发现,科学家们才开始重视魏格纳的这一假说。海底扩张说 1960~1962 年,美国地质学家赫斯和迪茨对大洋中脊(海底山脉)的研究发现,远离大洋中脊的海底岩石年龄越来越老,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海底扩张说”。海底扩张理论认为,在大洋中部形成一个地壳裂缝(称洋中脊),那里热的地幔物质不断上涌出来,把洋壳上较老的岩石向两边不断地推开。在洋壳上方的大陆地块,像在输送带上一样被推着一起向两边移动。

试解释大西洋的扩张,描述大西洋的形成过程。 一开始,美洲和非洲大陆连在一起,后泛大陆破裂,岩浆从地幔中不断涌出,洋壳上较老的岩石被不退推向两边,导致海洋面积不断夸大,两大陆分离开来。 局限:“海底扩张说”不能解释喜马拉雅山的不断长高。 板块构造学说 随着海洋地质学、古地磁学、地球物理科学等的发展,人们在“大陆漂移说”和“海底扩张说”的基础上创建了一种新的地球构造理论——板块构造学说。 六大板块示意图,全球有几大板块?分别是什么?它们是被什么分割而成的? 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上,不断地发生碰撞和张裂,板块的运动是引起海陆变化的主要原因,板块的碰撞形成了巨大的山脉,板块的张裂形成了裂谷和海洋 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的挤压:阿尔卑斯山脉 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挤压:喜马拉雅山脉 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张裂:东非大裂谷和红海 美洲板块和太平洋板块挤压:安第斯山脉 两书本紧挨,然后缓慢用力推,观察到什么? 板块构造学说主要观点: 1、地球的岩石圈是由六大板块拼合而成的,它们是被海岭、海沟和巨大的山脉分割而成的。 2、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上,不断地发生碰撞和张裂。 据测量,世界最高的珠穆朗玛峰现在仍以每年0.33~1.27厘米的速度在升高,你能用所学的知识解释其中的原因吗? 你是否发现火山和地震的多发带和板块之间有什么联系?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地球表面及其变化》教案8篇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地球表面及其变化》教案8 篇 地球表面的地形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地形包括高原、高山、盆地、湖泊、峡谷、平原等。 地球表面有河流、海洋、山脉、高原等多种多样的地形地貌,地球表面是高低起伏、崎岖不平的。 过程与方法: 观察描述常见地形的特点。 会看简单的地形图,能在地形图上指认如高原、平原、谷地、山脉、河流、海洋等的地形。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对地球表面地形研究的兴趣,能自觉关注和收集相关的信息。 【教学重点】知道典型地形地貌的特点。 【教学难点】从地形图中发现整个地球地表地形地貌的分布和特点,知道并描述各种地形地貌的特点。 【教学准备】 分组器材:学生事先准备一些自己去过的地方的风景照片,有条件的学校为每组学生准备一份世界地形图、中国地形图。 教师演示:一些典型的地形地貌的图片或课件,世界地形图、中国地形图、家乡地形图的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教师用课件展示自己到外地旅游的照片,问:你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从照片上,你可以感受到那里的地形吗?你能说说它的地形特点吗?学生回答,教师适当纠正并补充介绍地形特点。 2、你去过什么地方呢?能不能拿出照片来介绍一下呢?你可以说说那里的地名,有什么特点,地形是怎样的。 二、我们看到过的地形 1、学生初步交流展示。 要求:出示照片,向大家介绍该地方,注意说清楚地形地貌的类型,能简单描述其特点。 2、教师补充介绍。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补充介绍,结合学生照片上的地形,出示相关图片和课件,介绍各种地形地貌的特点。 平原:宽广平坦,起伏很小; 丘陵:高低起伏,坡度较缓,由连绵不断的低矮山丘组成; 高原:面积很大,地形开阔,周围以明显的陡坡为界; 山地:地势较高,蜿蜒起伏,层峦叠嶂; 盆地:四周地势较高,中间低平; …… 3、了解家乡的地形。 我们的家乡是什么地形呢?它有什么特点呢?

第六节 地球表面的板块教学设计

《3.6地球的板块》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为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六节,是学习了地球的形状和构造、地壳活动之后对地球的进一步认识,学习本节内容能让学生了解一些地壳活动的本质原因。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能让学生了解怎样假说的建立和和假说的意义,培养科学思维。 学情分析: 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学生对大陆漂移说和板块构造理论已经有一定的认知。学生不能区分假说和规律、理论的区别。另外,学生在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一些地理现象时对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要求较高。所以,本课设计了较多的学生活动、模拟实验、讨论等让学生从体验中去深刻认识和理解,从讨论中提高思维的灵活度。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大陆漂移说、海底扩张说提出的背景,能阐述的 AHA12GAGGAGAGGAFFFFAFAF

主要观点; 2.能说出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并能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地球上某些现象发生的原因。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活动,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和建立科学假说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大陆大陆漂移说、海底扩张说和板块构造理论的形成过程,初步体会假说在科学发张中的重要作用 重点与难点: 重点:大陆漂移说、海底扩张学说的主要观点及板块构造学说的内容。结合板块的张裂及碰撞运动理解板块运 动造成的现象。 难点:能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地球上某些现象发生的原因。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策略: 讲授法、小组合作探究,讨论法 课前准备: AHA12GAGGAGAGGAFFFFAFAF

课件、世界地图、学生自制的轮廓和模型教与学互动设计: AHA12GAGGAGAGGAFFFFAFAF

《地球的表面》教学设计

《地球的表面》教学设计 一、单元教学内容概述 本课是五(上)《我们的地球》单元的第三课。本单元的“地球表面”主要指地球表面的形态,简称地形,又称为地貌。地球表面的形态是复杂多样的,也是在不断变化的。本单元主要指导学生认识地球表面常见的地形及其变化和原因。属于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的“地球与宇宙”中“地表及变化”的范畴。关于地球表面的形态,五年级的学生已有不少见闻。他们对高山、河流、平原这些常见地形并不陌生。溶洞、瀑布、峡谷等一些特殊的自然景观会引起他们的好奇心,火山和地震也是他们非常感兴趣的话题。 二、学情分析: 科学课是以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为主的学习活动,从而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并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为此,我坚持用科学课程标准的新理念指导课堂教学,构建整合信息技术的、以问题解决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及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促使学生学会学习。根据本课的知识结构和科学研究过程的一般规律,并结合小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进行了以下的教学设计 三、教学目标:(三维目标) (一)过程与方法: 1、能够收集各种不同地貌特点的图片和资料。 2、能够制作地貌模型并交流地貌特点。

3、能够描述家乡地貌特点。 (二)知识与技能: 1、知道地球表面有各种各样的地貌,认识一些典型的地貌。 2、通过前面课时的学习,在对有关地壳活动等知识了解的基础上,了解一些常见、熟知的地形地貌的特征,并对这些地形地貌的形成有一定的认识。 3、利用书本、多媒体手段查找有关资料,并通过亲手制作模型加深对不同地形地貌的认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动手制作的快乐,并愿意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快乐。 2、认识我们的地球家园,激发探究大自然的兴趣,培养互相合作、收集、筛选、应用资料的能力。 3、了解自己的家乡,热爱自己的家乡。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地球表面有各种各样的地貌形态。 难点:制作地表模型 五、活动准备: 教师准备:事先做好的一个模型、泥、沙、石块、各种枝叶、水、各种颜色的粉笔灰、网格纸、白纸、彩笔等,多媒体资料、因特网、GoogleEarth软件、可能需要的GoogleEarth地标定位。 学生准备:有关各种地形的资源。 六、活动时间:多媒体教室1课时 七、教学过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