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述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辨证关系的原理

论述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辨证关系的原理

论述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辨证关系的原理
论述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辨证关系的原理

论述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辨证关系的原理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是第一性的,是社会意识的根源;社会意识是第二性的,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1)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的前提和基础。人们必须先进行物质生产,在此基础上才能进行精神生产。

(2)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内容和形式。有什么样的社会,就会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与之相适应。

(3)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归根到底都是同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相适应的,社会存在发生了变化,社会意识也会相应地发生变化。

2、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1)从质的方面看,不同性质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起着不同性质的作用。(2)从量的方面看,无论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什么性质的作用,都有程度深浅、范围大小、时间久暂的不同。

分析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相互关系

1、物质文明是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赖以建立和发展的基础。

2、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对于物质文明的建设和发展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

3、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在平衡与不平衡的交错中发展。

论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协调发展的意义

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关系是互为条件、互为目的的。

1、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建设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文化建设不可缺少的基础。没有一定的物质文明作基础,就根本谈不上社会主义的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

2、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又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条件,它对经济建设不但有巨大的推动作用,而且保证它的发展方向。经济建设的不断进步,离不开政治建设提供的政治动力和政治保障,离不开文化提供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3、社会主义社会应该是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协调发展、全面发展的社会,实现现代化的过程是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发展在内的社会不断全面进步的过程。深刻认识这一点,对于我们自觉地把握和运用客观规律来加快现代化建设,是一个关系全局的重大问题。

物质与意识辩证关系

测试练习 一、不定项选择题(每小题 2分,共30分) 1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指出:“一国之内,在四周白色政权的包围中,有一小块或若干小块红色政权的区域长期地存在,这是世界各国从来没有的事。这种奇事的发生,有其独特的原因。”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是 A 、中国是一个经济政治发展极端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大国 B 、国民革命的政治影响及良好的群众基础 C 、全国革命形势的继续发展 D 、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以及共产党组织的坚强有力和正确领导 2 、“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这段话所反映的思想观点是 A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 B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C 、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 D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3 、近代中国社会的阶级结构是“两头小中间大”,“两头”是指 A 、无产阶级 B 、农民阶级 C 、地主大资产阶级 D 、城市小资产阶级 4 、 1956 年召开的中共八大通过的政治报告指出,我国国内的主要矛盾是 A 、工人阶级同民族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B 、人民对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 C 、发展重工业和发展农业、轻工业之间的矛盾 D 、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5 、江泽民指出 20 世纪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具体指的是 A 、辛亥革命 B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C 、社会主义制度建立 D 、改革开放 6 、人民军队政治工作的基本原则是 A 、官兵一致 B 、军民一致 C 、军事民主 D 、瓦解敌军 7 、在党的历史上,较早明确使用群众路线概念的是 A 、李大钊 B 、刘少奇 C 、王稼祥 D 、周恩来 8 、毛泽东提出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关系应该是 A 、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 B 、按重、轻、农的次序安排国民经济 C 、按农、轻、重的次序安排国民经济 D 、工业化要以农业的发展为基础 9 、我国能够实现对民族资产阶级的和平赎买是因为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思维导图

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 (1) 1.地理条件 (2) 2.生产方式 (2) 2.1.生产力 (2) 2.1.1.实体 (2) 2.1.1.1.劳动对象 (2) 2.1.1.2.劳动资料 (2) 2.1.2.智能 (3) 2.1.2.1.科技 (3) 2.2.生产关系 (3) 2.2.1.静 (3) 2.2.1.1.所有制 (3) 2.2.1.2.人与人 (3) 2.2.1.3.分配 (3) 2.2.2.动 (3) 2.2.2.1.生产 (3) 2.2.2.2.分配 (3) 2.2.2.3.交换 (3) 2.2.2.4.消费 (3) 3.人口 (3) 社会意识 (3) 低级 (3) 社会心理 (3) 高级 (3) 社会意识形式 (4) 意识形态(上层建筑) (4) 非意识形态 (4) 经济基础 (4)

参见:社会意识(区分历史唯物和微信) 1.地理条件 2.生产方式 2.1.生产力 2.1.1.实体 2.1.1.1.劳动对象 2.1.1.2.劳动资料 工具为标志

2.1.2.智能 2.1.2.1.科技 2.2.生产关系 参见:经济基础(全部生产关系成为经济基础) 2.2.1.静 2.2.1.1.所有制 2.2.1.2.人与人 2.2.1. 3.分配 2.2.2.动 2.2.2.1.生产 2.2.2.2.分配 2.2.2. 3.交换 2.2.2.4.消费 3.人口 社会意识 参见:社会存在(区分历史唯物和微信) 低级 社会心理 高级

社会意识形式 意识形态(上层建筑) 参见:经济基础(决定) 非意识形态 经济基础 参见:意识形态(上层建筑)(决定),生产关系(全部生产关系成为经济基础)

物质与意识辩证关系教学设计 2

物质与意识关系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 (1)物质的定义 (2)意识的定义 (3)物质决定意识的世界观及方法论◇分析: (4)意识对物质反作用的世界观及方法论 ◇思考分析: (1)哲学中的物质与生活中的物质有何区别 (2)动物有意识吗 2、基本要求: (1)理解物质的含义 (2)理解意识的含义 (3)深刻认识物质与意识辩证关系 二、【重点、难点】: 1.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物质第一性 2.何为物质 三、【整体效果】: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正确理解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会用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观点看问题,自觉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 四、【教学内容】: (一)何为物质 ◇课堂互动:1.请同学们结合实际谈谈自己眼中的物质 2.阅读课本相关内容,归纳总结物质的含义 物质的含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是指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注意:1.物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是客观实在的

2.哲学中的物质是一切客观实在物的总和,是一抽象概念,而非具体 的物。 (二)何为意识 ◇思考:野人有意识吗?动物有意识吗?意识是人所特有的吗? 意识的含义: 1.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从意识的起源看) 2.意识是社会发展的产物(社会实践的产物) 3.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从意识的内容看) ◇注意:1.意识是人所特有的机能,动物不具有。 2.意识是社会发展的产物,需要在社会中产生,野人在不与人接触的 情况下不具有意识。 ◇课堂练习: 据说,苏小妹曾用对对联的方式刁难丈夫秦少游,她出的上联是“闭门推开窗前月”,秦少游苦思冥想,急得额头上沁出汗珠。忽然,听到“啪”的一声响,只见一粒石子飞入水中,顿时波光粼粼,玉盘似的月影凌乱于水中。 秦少游脱口说道:“投石冲开水底天”。这个故事包含的道理(D) A.事物是运动变化发展的 B.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C.客观与主观相符合 D.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主观映象 (三)物质决定意识 ◇思考:是拿破仑改变法国历史吗?请同学们根据已学的知识,思考 ◇分析:所有的意识形态,社会制度都是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进而产生的,都是由物质决定的。 虽然拿破仑,在法国大革命之时,顺应民意,打退外国侵略者,推翻波旁王朝,赢得全欧洲人民的支持。看着貌似是拿破仑用自己的智慧与能力改变了法国乃至世界的格局与命运,但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看来,这是时代、生产力造就的英雄。就算历史上没有拿破仑,还会有其他人在那个历史背景下做到这一切,这是历史的需要,是发展生产力的需要。这是物质决定意识的必然结果。

《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看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题目: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看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摘要: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在建设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进程中要充分坚持和发挥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之间的密切联系和相互间关系,充分发挥社会存在的决定作用和社会意识的反作用及相对独立性,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 关键词: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文化建设的定位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社会主义文化即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表现。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这其中,唯物史观关于社会存在同社会意识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哲学基本问题原理在社会历史领域的体现。一方面,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主义文化作为社会意识的一种形态,当然要适应社会存在的发展;另一方面,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文化对社会的发展同时会产生推动或阻碍的作用。 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必须植根于中国社会主义的实践,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必定反映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和政治的基本特征,对经济和政治的发展起巨大促进作用,对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起到重大作用,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表现,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唯物史观关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相互关系的原理同唯心史观把某种精神因素当作社会历史发展的终极原因和动力,坚持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观点是根本对立的,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是由生产力决定的。同时,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也不是由某些名人或伟人所决定的,而是由社会本身的发展进程所决定定的;当然,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对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和发展将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一)、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环境。 在人民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中,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使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其也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制约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全部社会生活。 (二)、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文化作为社会意识的一个重要方面,当然必须符合社会存在的发展趋势和规律。 社会意识是人们社会生活的过程和条件在观念上的反映,归根到底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在观念上的反映,主要是对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反映。从外延上看,社会意识是总括人的一切意识要素和观念形态以及人类社会中全部精神现象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广义地理解,社会意识还包括依据一定的社会思想建立起来的制度、设施和组织等思想的“物质附属物”。 (三)、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正确认识和解决这一问题是解决其他社会问题的前提和基础。 一方面,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1、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的基础和前提,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2、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的客观内容和客观来源,社会意识在任何时候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社会存在; 3、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社会意识的发展归根到底要与社会存在的发展相适应。 另一方面,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能动的反作用:1、社会意识也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2、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积极的促进作用;违反社会历史发展趋势的落后的、错误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消极的阻碍作用;3、社会存在是第一性的、决定性的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精品资料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 系

物质与意识 讲师:同学们,马克思曾经说过:“动物是和它的生命活动直接同一的,它没有自己和自己的生命活动之间的区别,它就是这种生命活动。人则是把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的意志和意识的对象,他的生命活动是有意识的。……有意识的生命活动直接把人和动物的生命活动区别开来”。人生活在世界上,需要对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有自己的认知和思考。这就是哲学。哲学是什么?哲学是系统化和理论化得世界观。要树立起科学的世界观,应该学会哲学思考。 恩格斯就明确指出哲学的基本问题就是思维和存在的问题。思维就是反映的就是意识,存在就是物质。那何为意识?何谓物质? 同学: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范畴上看,物质既不依赖人类意识而存在并能为人类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而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 讲师:很好,给物质和意识下了一个很明确的定义,那具体我们就来看看物质和意识到底是什么,它们是怎样一种形式,又是如何存在和发展的,他们的关系又是如何? 物质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中国哲学家:五行、五气解释世界; 古希腊哲学家:火、气、水原子解释世界;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以近代科学为基础,认为物质结构层次是原子; 列宁:物质是客观实在的范畴,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不依赖人的感觉而存在,为人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马克思和恩格斯:实践角度出发,唯物主义观点:物质是各种物的总和; 物质存在形式 物质根本属性:运动;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 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时间和空间, 爱因斯坦:在广义相对论中,空间和时间的学说,即运动学,已不再表现为同物理学的其余部分无关了。物体的几何形状和时钟的运动都是同引力场有关的,而引力场本身却是物质产生的。 意识 人脑的机能和属性,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历史的产物。人类对意识现象的认识经历了一个复杂的发展过程,在人类早期,人们曾把意识看作是一种独特的、寓于人的肉体之中并可以脱离肉体而存在的灵魂的活动。古代的唯心主义哲学家通过哲学论证巩固、发展了这一观念。柏拉 图认为灵魂在进入肉体之前,曾居于理念世界,具有理念的知识。中世纪经院哲学认为,灵魂是一种单纯的精神实体,灵魂是不死的,可以脱离肉体而存在。古希腊的德谟克利特认为灵魂是由精细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2.物质运动的规律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辩论关系原理 A、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尊重客观规律,才能更好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人们对客观规律认识愈深刻、全面,主观能动性愈充分地发挥。如果违背客观规律,就会受到它的惩罚。 B、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认识、掌握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因为客观规律是隐藏在事物内部的。要正确地认识必须通过实践,依靠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利用客观规律改造世界。 C、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相辅相成的,辩证统一的。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把坚持唯物论和辩证法有机统一起来。 3.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原理 联系作为一般哲学范畴,通常是指事物或现象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要素之间相互连结、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等相互关系。在无限的宇宙中,联系不是个别事物之间暂时的、特殊的关系,而是一切事物、现象和过程所共有的客观的、普遍的本性;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地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发生着联系;世界是万事万物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任何事物都是统一的联系之网上的一个部分、成分或环节,都体现着普遍的联系。4.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原理 【原理内容】: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无限变化和永恒发展的物质世界,发展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过程。 【方法论】:要求我们坚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1>要把事物如实地看成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2>要明确事物处于怎样的阶段和地位。<3>要坚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 5.矛盾的普遍性原理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之中,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简言之,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矛盾的普遍性这个问题有两方面的意义。其一是说,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其二是说,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 恩格斯说:"运动本身就是矛盾。"列宁对于对立统一法则所下的定义,说它就是"承认(发现)自然界(精神和社会两者也在内)的一切现象和过程都含有互相矛盾、互相排斥、互相对立的趋向"。这些意见是对的吗?是对的。一切事物中包含的矛盾方面的相互依赖和相互斗争,决定一切事物的生命,推动一切事物的发展。没有什么事物是不包含矛盾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

2017考研政治难点解析: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

凯程考研集训营,为学生引路,为学员服务! 第 1 页 共 1 页 2017考研政治难点解析:社会存在和社 会意识 哲学作为考研政治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年的考研政治真题中都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无论是主观题还是客观题,都会涉及到大量的知识点。虽然哲学部分的知识点不算最多,但却是最容易混淆的。特别是在材料分析题里,知识点弄错了就会导致整个大题全盘皆输。因此对于政治知识点,2017考研的研苞一定要扎实掌握,今天就带领大家学习一下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这一部分的知识点。 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属于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是社会实践和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包括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以及生产方式、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起着加速或延缓的作用,但不能脱离社会生产发生作用,不能决定社会的性质和社会形态的更替。生产方式就是劳动者和劳动资料结合的特殊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它集中地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它既包括社会意识的各种形式,也包括社会心理与自发形成的风俗、习惯。社会意识具有复杂的结构,根据不同角度可以将社会意识划分为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以及作为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和非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属于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称为社会意识形态,主要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首先,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其次,社会意识是人们进行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再次,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社会意识也相应地或迟或早地发生变化和发展。社会意识是具体的、历史的。每一时代的社会意识都有其独特的内容和特点,具有不断进步的历史趋势,但其变化、发展的根源深深地埋藏于经济的事实之中。 【真题链接】(2015.2)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即它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还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社会意识具有独立性最突出的表现是( ) A.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 B.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C.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D.社会意识各种形式各自具有其历史继承性 【答案】C 【解析】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主要表现为: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其实,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突出表现。所以,本题选择C 选项。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教案

课题: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教学目标⑴知识方面:识记:社会存在的含义、社会意识的含义;理解:①通过具体事例,说明社会存在的性质与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与变化;②举出正反两方面的事例,比较说明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促进和阻碍作用; ⑵能力方面: ①通过学习体会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关系的原理,提高辩证思维能力;②通过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意识起不同作用的比较,提高比较的能力; ⑶觉悟方面:通过对科学的社会意识所起的巨大的促进作用的理解,加深对邓小平理论在我国社会主义 现代化建设中巨大指导作用的认识。 教学重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教学难点: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概念。 教学过程:复习提问: 1.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如何? 2、辩证唯物主义的内容? 导入: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概念,它们的基本内涵是什么呢? 讲授新课: 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基本含义 (l)社会存在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 社会存在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它包括人们赖以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以及人口因素,但主要指人们的物质活动即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自然环境:指一个社会所处的自然条件的总和。 这里包括气候(如我国气候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地形(我国地形复杂多样,五种地形并存)、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森林资源)、位置等。 人口因素:构成社会的个人的总和,包括人的数量、质量(文化程度,身体素质等)、构成、分布等因素及其变化发展的状况。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指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总和,所有这些,构成了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内容,称之为社会存在。 (以上三个方面可采取提问式,让学生将所学的地理知识和经济知识迁移到哲学知识的学习中来) (2)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 包括的内容很多,如艺术、道德、政治、法律思想、宗教、哲学、科学以及风俗习惯等。 如:艺术通过塑造具体生动的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意识形态。 道德: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政治思想:是人们关于政治制度、政治生活、国家、阶级或社会集团及相互关系的观点、理论的总和。 法律思想:是关于法的关系、规范和设施的观点、理论的总和。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概念;二者关系如何呢? 2.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之问是辩证统一关系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这一观点可表述为:①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 社会意识是人们对一切社会生活过程和条件的主观反映,主要是对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主观反映。 第一,从整个社会整体看,各种形式的社会意识虽各不相同,但作为社会意识却有其共同点,社会意识的内容根源于社会存在,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1.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原理

1.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原理 【原理容】: (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不过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①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 ②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方法论】: (1)一切从实际出发 (2)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认识。 【应用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与党的指导思想、基本路线、方针、政策、工作计划之间的关系,即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立足于基本国情;说明社会主义既是物质的富有,也是精神的富有,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说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说明各地在发展经济,在制定政策时须从本地实际出发。 2.规律的客观性原理 【原理容】: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人们既不能创造规律,也不能改变或消灭规律,但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方法论】:承认规律的客观性,按客观规律办事,做到解放思想和实事的统一。 【应用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我们在各项工程、宏观调控等工作中,要按规律办事,否则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说明实事是理论的精髓和根本点,正是在实事的思想路线指引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才取得了巨大成就。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做到要改造自然,首先要服从自然;说明当前存在的环境问题是由于人们没有遵从客观规律的结果。 3.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的关系原理 【原理容】: <1>尊重客观规律离不开发挥主观能动性 <2>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 【方法论】: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应用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人类各项成功的活动都是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结合。如农业的发展、工业的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和消灭病虫害、防治SARS、宇宙飞船的成功发射,卫星成功发射科学上探索发现、各种工程的兴建等等;说明在当前存在的各种问题是人们在发挥主观能动性没有遵守客观规律的结果 (唯物)辩证法 1.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原理 【原理容】: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事物的联系又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人们不能否认和割断事物之间的客观联系,也不能主观臆造联系。 【方法论】:要求我们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具体地分析事物之间的联系,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改变条件创造条件),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应用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我国现代化建设必须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改革要配套进行;说明我国要处理好三大产业之间的关系;说明我国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处理好经济与教育、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说明当前世界经济联系越来越强,对外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说明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学生必须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说明我们要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说明我们要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3.整体和部分关系原理 【原理容】: (1)整体和部分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2)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整体具有部分根本没有的功能。当各部分以合理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功能就会大于部分之和。当部分以欠佳的结构形成整体时就会损害整体功能的发挥。 (3)整体和部分二者不可分割,相互影响。整体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会影响到部分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部分也制约着整体,甚至在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性能会对整体的性能状态起决定作用。 【方法论】: (1)要树立全局观念,办事情要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 (2)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 【应用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树立整体观念和全局思想,从整体着眼,又要搞好局部;说明在我国的改革和建设这些重大问题上,要树立“全国一盘棋”的思想;说明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要正确处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必须维护国家整体利益和中央的权威,又充分调动地方的积极性;说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既要发挥各地区的经济潜能,又要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 页脚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生活与哲学》十一课第一框第一目《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编写人:山东省潍坊第一中学丁芳张瑞江 2011-11-1一、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 (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含义。 (2)唯心史观和唯物史观的区别。 2.能力目标 (1)能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评价我们身边的事物,初步树立唯物史观。 (2)在对社会现象评论和探究过程中,体会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在分析、探究、运用过程中进一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提升自己的思想品质。 二、学习重难点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2.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课前预习案】 一、新知导学 1.什么是社会存在、社会意识?请试着从生活中举例说明。 2.欣赏课本87页漫画《每个人心目中的上帝》,请思考:为什么中国的神长得像中国人,而西方的耶稣长得像西方人? 3.有人认为,有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就会立刻带来精神生活水平的提高。请结合课本88页有关 内容进行分析。

4.请尝试着归纳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5.你认为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观点和根本观点各是什么? 二、请你判断 1.社会历史是由人的动机、目的等决定的。() 2.错误的社会意识不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3.社会存在主要是指自然地理环境。() 4.一般说来,人们所处的社会经济关系不同、社会实践不同,所形成的社会意识就不同。()三、我的困惑 同学们,有时候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预习过程中,你有哪些疑问,请写下来。 (1) (2) (3) 【课堂探究案】 一、成果展示资源共享 二、合作探究共同提高 探究活动(一)不同的学习动机 关于学习的目的和意义,来自专业技术者、私营企业主、机关干部、下岗职工和农民家庭的家长分别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家长1:“要好好学习,将来找一个稳定的职业。” 家长2:“要努力拼搏,千方百计考名校,尽可能提高自己的学历水平。” 家长3:“要发奋读书,考上大学才能出人投地、光宗耀祖,才能有好的生活。” 家长4:“要认真学习,尤其要学习一些实用的知识,即使考不上大学,也会有更多选择。” 家长5:“要刻苦学习,考上大学,找准专业,将来找一个专业对口工作。”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物质决定意识,物质是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具有客观实在性;意识不过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意识会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会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意义】:(1)一切从实际出发(2)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认识。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统关系 首先,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实践又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其次,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认识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则会把实践引向歧途。 【方法论意义】:在实际工作中运用这一原理,就必须做到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 首先,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会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社会存在发生变化,社会意识迟早也要发生变化。 其次,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着阻碍作用。 【方法论意义】:这一原理要求我们既要认识到社会存在的决定作用,又要认识到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自觉树立正确的社会意识,克服错误的社会意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首先,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会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与之相适应;生产力发生变化,生产关系迟早也相应发生改变。 其次,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相适合时,它就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当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不相适合时,它会阻碍甚至破坏生产力的发展。 【方法论意义】: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基础。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首先,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产生、性质和变化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性质、变化发展及其方向。 其次,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表现为积极地为经济基础服务。 【方法论意义】: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我党制定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论依据,它还是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理论依据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1)物质决定意识从意识的起源来看,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从意识 的生理基础来看,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物质器官;从意识的本质来看,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 脑中的反映。总之,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没有物质就没有意识。这深刻地说 明了意识依赖于物质,物质决定意识,进一步证明了世界的本质不是意识而是物质。 [提示]①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内容是客观的。②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但不能说意识来 源于人脑,意识的根源在于客观存在。不要把人脑说成是大脑。③从性质上来看,意识有 正误之分;从层次上看,意识有感觉和思维之分;从内容上看,有对现状的感受与认识, 有对过去的思考与总结,还有对未来的预测。无论什么样的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④宗教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虚幻的歪曲的反映。宗教观念中的东西,其原型来自于 客观世界,但不能把宗教观念中的东西在客观世界中“对号入座”。(2)意识对物质具有 能动作用意识能动作用首先表现在,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意识不仅能够正确反 映客观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正确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就每一个历史时期或者每 一个具体的人而言,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但从历史的发展以及整个人类而言,人的认 识能力又是无限的。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意识能够正确 反映客观事物,不等于说人们的意识都是一样的,而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意识能够 正确反映客观事物,更不等于说每个人的意识随时随地都是正确的。人的意识有正误之分,这是由主客观因素制约的。客观因素,最根本的是指社会历史条件;主观因素主要包括三 个方面:立场不同;世界观、人生观、思维方法不同;知识构成不同。要正确反映客观事 物应端正立场,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来观察事物,以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为指导,不断充实我们的科学知识,运用正确的思维方法。意识的能动作用还突出地表现在,意识 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意识反作用的含义(略)。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歪曲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 展规律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因此,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 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提示]①人类在实践活动中 能够取得成功,达到预期的目的,证明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意识的力量所带来的 真正有益于人类的物质成果,是意识对自然界反作用的积极表现。②立场不同包括两方面:阶级立场(阶级的利益立足点)的不同和根本利益一致前提下的具体利益的差别。③意识 不能直接作用于客观事物,只能通过实践对客观事物发挥作用。④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 的反作用与主观能动性的关系(见认识论部分)。⑤物质的决定作用与意识的能动作用是 两种不同性质的作用,不能等量齐观。前者是前提和基础,是第一性的;后者受前者的制

2018年高考政治一轮复习每日一题第20周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含解析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高考频度:★★★★★难易程度:★★★★☆ 雷锋精神犹如一座巍然矗立的灯塔,放射着夺目的光芒。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弘扬雷锋精神、开展学雷锋活动,要不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今天,雷锋勤俭节约的美德可以转化为低碳、节能等环保意识,雷锋助人为乐的品质可以转化为奉献、互助等志愿者精神。 结合材料,运用物质与意识辩证关系的知识,谈谈我们应该怎样开展学雷锋活动。 (1)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这一原理要求我们既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又要重视意识的作用。 (2)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在答题时经常被拆分为两个原理:物质决定意识和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①物质决定意识原理:世界的本质是物质,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工作中必须正确处理主观与客观的关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做到 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②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原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第一,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第二,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歪曲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

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工作中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3)要正确认识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与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之间的关系。第一,物质的决定作用与意识的能动作用,是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承认前者必须同时承认后者,否则就属于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承认后者也必须同时承认前者,否则就陷入唯心主义的泥坑。第二,物质的决定作用和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两种不同性质的作用,不能等量齐观。因为前者是基础、前提,是第一位的;后者受前者制约,是第二位的。 1.“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早莺叽叽喳喳争抢洒满阳光的枝头,燕子飞进飞出忙着啄泥搭窝。白居易的诗句以对早莺新燕的喜爱衬托春天的生机和活力,引发了作者热爱春天、热爱生命的美好情感。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早莺新燕的动态画面突出了实践的客观性 B.“争”“啄”的运用突现了诗人的主动创造性 C.诗句引发的美好情感源于读者的想象 D.对现实生活的感悟是诗人创作的源泉 2.一切文章皆须有情。优秀的散文景、事、理皆为情服务,常常“寓情于景”“寓情于事”“寓情于理”。散文之所以能够“寓情于景、寓情于事、寓情于理”,是因为 ①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 ②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直观反映 ③意识活动具有主动性和创造性 ④意识反映客观世界具有直接现实性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 3.人类的文明意识就是人类用语言交往打破了动物封闭心理的产物。“人类社会”就是这个产物的象征。若没有语言,人类就无法突破动物心理的封闭向人类进化。因此,原始的人类心理和动物心理是完全相通的。只是到了后来,人类借语言文字创造了历史,这才进入了文明社会。由此可见 ①人类的意识是从动物的心理发展而来的 ②纯粹动物的心理活动能够自发形成意识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考点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1.社会存在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包括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以及人口因素。但主要是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即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包括的内容很多,如艺术、道德、政治、法律、思想、宗教、科学以及风俗习惯等。 2.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会意识的性质,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②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作用。先进的、革命的、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落后的、反动的、不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3.①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②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③在阶级社会里,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社会主义社会通过自我发展、自我完善来解决。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④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上升的、前进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是在不断解决社会基本矛盾中推动社会历史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4.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是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历史唯心主义否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认为精神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最终原因。 考点2价值观 1.价值是人的需要与事物属性之间的特定关系,即事物对人的积极意义。 2.价值观是一种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①价值观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的根本观点和评价标准。 ②价值观是一种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它在一定的社会存在的基础上产生,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 ③价值观人皆有之。但是,由于历史条件不同,人们的需要和利益不同,人们的价值观也就往往不一样。不同的人对待同一事物往往具有不同的价值观。在阶级社会,不同阶级有不同的价值观。 3.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1.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原理

1.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 (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不过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①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 ②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方法论】: (1)一切从实际出发 (2)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认识。 【应用范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与党的指导思想、基本路线、方针、政策、工作计划之间的关系,即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立足于基本国情;说明社会主义既是物质的富有,也是精神的富有,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说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说明各地在发展经济,在制定政策时须从本地实际出发。 2.规律的客观性原理 【原理内容】: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人们既不能创造规律,也不能改变或消灭规律,但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方法论】:承认规律的客观性,按客观规律办事,做到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统一。 【应用范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我们在各项工程、宏观调控等工作中,要按规律办事,否则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说明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和根本点,正是在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指引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才取得了巨大成就。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做到要改造自然,首先要服从自然;说明当前存在的环境问题是由于人们没有遵从客观规律的结果。 3.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的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 <1>尊重客观规律离不开发挥主观能动性 <2>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 【方法论】: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实事求是;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应用范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人类各项成功的活动都是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结合。如农业的发展、工业的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和消灭病虫害、防治SARS、宇宙飞船的成功发射,卫星成功发射科学上探索发现、各种工程的兴建等等;说明在当前存在的各种问题是人们在发挥主观能动性没有遵守客观规律的结果 (唯物)辩证法 1.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原理 【原理内容】: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事物的联系又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人们不能否认和割断事物之间的客观联系,也不能主观臆造联系。 【方法论】:要求我们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具体地分析事物之间的联系,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改变条件创造条件),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应用范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我国现代化建设必须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改革要配套进行;说明我国要处理好三大产业之间的关系;说明我国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处理好经济与教育、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说明当前世界经济联系越来越强,对外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说明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学生必须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说明我们要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说明我们要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3.整体和部分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 (1)整体和部分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2)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整体具有部分根本没有的功能。当各部分以合理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功能就会大于部分之和。当部分以欠佳的结构形成整体时就会损害整体功能的发挥。 (3)整体和部分二者不可分割,相互影响。整体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会影响到部分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部分也制约着整体,甚至在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性能会对整体的性能状态起决定作用。 【方法论】: (1)要树立全局观念,办事情要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 (2)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 【应用范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树立整体观念和全局思想,从整体着眼,又要搞好局部;说明在我国的改革和建设这些重大问题上,要树立“全国一盘棋”的思想;说明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要正确处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必须维护国家整体利益和中央的权威,又充分调动地方的积极性;说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既要发挥各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探究世界的本质和把握思维的奥秘 I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①物质决定意识;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实事求是;(方法论)②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方法论) II意识活动的特点:具有目的性(目的、动机)和计划性(蓝图、目标、行动方式和行动步骤),具有自觉选择性(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有选择性,并不是什么都反映来它源于实践活动的需要)和主动创造性(意识能够通过外部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意识不仅能够复制当前的对象,而且能追溯过去,推测未来)。 III意识的能动作用原理①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②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①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有指导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②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③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方法论) IV规律(含义:规律既是客观的,也是普遍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①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②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方法论) V规律的客观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关系 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的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利用规律的必要条件。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方法论) VI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①要求我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②要求我们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③要尊重规律,从客观事实出发,把握规律和本质以此为行动依据。④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VII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质和运动不可分割。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脱离物质的运动是不存在的。所以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方法论) VIII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不能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或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坚持静止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方法论) IX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认识和客观实际相符合。(方法论) X自然界的物质性原理自然界是物质的,有其自身的客观规律。我们在利用和改造自然时,要尊重自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