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

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

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
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大成就,不仅在于它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结合,而且还在于它把这种结合贯彻到了包括社会历史在内的一切领域之中。历史唯物主义就是在社会历史领域中运用唯物主义和辩证方法探讨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恩格斯认为,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一生中的两项最重大的发现。很久以来,人们就试图探讨和说明社会生活的本质,其中不乏一些有识之士,但是始终没有系统提出过唯物主义的社会历史理论。直到马克思主义创立后,情况发生了根本变化。

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在社会历史领域中它表现为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的关系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一)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是第一性的东西,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相对于社会存在它是派生的、是第二性的。唯心史观的观点则与此相反。

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的社会历史理论有两个主要缺陷:“第一,以往的历史理论至多只是考察了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研究产生这些动机的原因,没有探索社会关系体系发展的客观规律性,没有把物质生产的发展程度看作这些关系的根源;第二,以往的理论从来忽视居民群众的活动,只有历史唯物主义才第一次使我们能以自然科学的精确性去研究群众生活的社会条件以及这些条件的变更。”第一点缺陷是,只停留在思想动机上,并把思想动机看作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否认思想动机背后物质原因的决定作用;第二点缺陷是,把历史看作是由少数英雄人物创造的,否认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这两点归结为一点,都是主张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这种唯心主义的历史观在马克思主义以前的数千年一直占据统治地位,其中包括一切旧唯物主义的历史现在内。

马克思主义以前的一切旧唯物主义者,虽然在社会历史观上也提出过一些有价值的观点和推测,但在总体上,他们的社会历史现仍然是唯心的。费尔巴哈想要研究跟思想客体不同的感性客体,企图坚持唯物主义,反对黑格尔的唯心主义。但是,他不是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客观的活动、能动的活动、社会历史的活动,即实践的活动,而“仅仅把理论的活动看作是真正人的活动”。结果,还是没有考察人们

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的物质原因;没有正确解决杰出人物和人民群众在历史中的作用,成了“半截子”唯物主义者。

(二)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

1、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是指不依社会意识为转移的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它的最本质的东西,就是社会的生产方式,除此之外还有人口因素和地理环境,这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必要前提,也是生产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因素。

地理环境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地理环境是指与人类社会所处的地理相联系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它包括气候、土壤、海洋河流、山脉、矿藏、动植物等等。地理环境是我们的社会存在和发展的一个经常的必需的条件。也就是说,人类社会要存在,必须要处于一定的地理环境之中,必须依赖地理环境。

地理环境的作用:

第一,地理环境是人类生存和进行生产劳动的场所。

第二,地理环境为人类提供了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的来源。

第三、地理环境能够影响生产部门的分布和发展方向,它通过一些重要的中介影响社会的发展,这个中介主要指的是社会生产、军事和政治。

关于地理环境什么样的是优越的,这个评价一定要辩证地来看。一般说来,有着差异性和变动性的地理环境是比较优越的,因为这样的地理环境有利于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特别肥沃的土地,特别温暖的适于农作物生长的环境使人的潜力不容易得到充分的发挥,缺少改进技术的动力,一般来说也不是非常理想的环境。

地理环境还通过军事、政治影响社会的发展。政治斗争是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军事斗争是阶级斗争最激烈的形式。政治是不流血的战争,战争是流血的政治。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地理环境直接影响军事斗争,通过军事斗争影响阶级力量的对比,影响社会发展变化。

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不起决定作用,它只是通过以上中介对社会发展起加速或延缓作用。人类社会与地理环境互相作用、影响,形成了一个密不可分的统一整体。这个统一整体就是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有着自身的运行规律,在社会生活中我们要自觉保护生态环境,对各种自然资源合理利用和开发。如果违背自然规律,既破坏了生态平衡,又不利于社会生产的持续发展。

地理环境虽然是必要条件,但它总是要通过人们的劳动才会对社会发展起作用,换句话说,地理环境不起决定作用,不能决定社会的性质和面貌。在这一点上,我

们要反对“地理环境决定论”。

人口因素及其作用:

人口因素是指从事物质资料生产和自身生产的主体——人们的总和,它是一个包含人口数量、质量、构成、分布和迁移、发展及人口的自然变动和社会变动等多种要素的综合范畴。

人口因素的作用:

第一,没有一定数量的最低限度的人口,就没有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

第二,人口的数量和增长速度可以促进或延缓社会的发展。主要是看人口数量与生产资料是否相适应。

第三,人口的构成和质量,对社会的发展作用不同。

因此,人口因素不单纯是一个自然的生物过程,而且也是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人口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相统一的实体。其中社会属性占居主导地位,它对自然属性有决定性制约。

对要点进行解释:人是从事两种生产的主体,一种是物质资料的生产,一种是人类自身生产,人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相统一的实体,人的自然属性是人与生俱来的本能,社会属性是人在后天的教育、学习和实践中形成的一些属性。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自然属性为社会属性提供必要的生物学前提,同时使社会属性带有不同的特点。

社会属性对自然属性有决定性的制约。

同地理环境一样,人口因素虽然在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也不是决定的作用,它不决定一个国家、社会的性质和面貌,不决定社会制度的更替。造成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根本原因不在于人口,而在于社会内部的基本矛盾。认为人口是社会发展决定因素的就是“人口决定论”。

我们反对人口决定论,并不是说人口的增长可以不加控制。人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因此必须维持物质资料生产和再生产与人类自身的生产和再生产的平衡。依据自然条件和生产力发展水平,自觉地调整人口生产,特别是像我们国家人口多、生产力不发达的国家,适当地限制人口的增长是符合社会发展利益的。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及作用:

物质生产是劳动的最主要的形式。物质生产是制造物质产品以供应社会和个人消费的社会活动,其中包括社会生产资料的生产和人们生活资料的生产。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物质生产的社会形式。社会物质资料的生产,不是人的生物性质的活动,而是人的社会活动。在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中,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它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体。

物质生产资料生产方式的作用:

第一,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的基础,是社会这一特殊机体的物质承担者。

第二,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一个社会处在什么样的发展阶段上,它的物质生活水平、社会结构、政治制度怎样,人们的各种社会关系、生产方式、活动的方式和范畴、精神文明等等的发展程度如何,都是由一定的生产方式决定的。

第三,生产方式的变化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决定社会形态的更替。

所以,社会历史,归根到底是物质生产的历史,是生产方式更替的历史。

2、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是社会的精神生活现象的总称,它包括人们的政治、法律观点,哲学、艺术、科学、宗教等艺术形式,以及风俗习惯、社会心理等。

社会意识的构成:

A 、由于社会意识主体的不同,社会心理也有个人的、群体的和社会的几个层次之分。

B、按照社会意识反映的深浅程度,我们把社会意识分为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两种。

社会心理为社会意识的形成提供思想动机、思想素材和情感动力,有时渗透到社会意识形式中,成为它的生命和灵魂。

社会意识对社会心理有校正作用,升华作用,而且社会意识只有内化为社会心理,在危急时刻才能对人的行为起到支配作用。

C 、从社会意识与经济基础的关系看,又可以分成上层建筑和非上层建筑。

社会意识诸形式的特点:

社会意识是与人类社会一同起源的,有人类社会就有社会意识。社会意识的各种形式则不是这样,它们是在人类劳动、思维能力和社会意识的发展达到一定水平时才出现的。在原始社会初期,人类刚刚脱离动物界,仅仅靠狩猎和采集果实生活,不但物质生产水平极低,而且思维水平也低下。那时的意识处于一种混沌的原始状态,人类对于社会与自然界、人与自然物,自己的感受、情绪、意识与自己的躯体,个人的意识同他人或集体的意识,人生时或死后等等,都不能明确加以区分;他们凭着简单的直观,去猜测现象背后的本质,去寻求事物和现象之间的因果联系,因而对自然的联系和社会的联系都抱有一种神秘的观念;他们缺乏抽象思维的能力,

很少能形成抽象概念,也不大会进行逻辑思维,而主要是朴素的形象思维。同这种社会发展水平和人类的智力水平相适应,那时还没有今天严格意义上的社会意识形式,有的只是社会意识形式萌芽和潜在因素。

意识形式从混沌的原始意识中形成为单独的领域,并逐渐明确划分为各种具体形式,只有在社会生产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出现了私有制和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工以后才有了可能。

艺术是最早出现的意识形式之一。艺术是通过塑造具体生动的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意识形式,它的最大特点就是依靠形象的美来表现人们对社会生活的理解、情感、愿望和意志,按照审美的规则来把握和再现生动的社会生活,并用美的感染力来影响社会生活。在阶级社会中,艺术是一定阶级和一定社会势力思想、意愿和感情的反应。不同阶级的艺术有着不同的内容和起着不同的作用。完全超阶级的艺术和超脱于社会斗争之外的纯艺术是不存在的。黑格尔说过,艺术是各民族最早的教师。艺术不是一种孤立的意识形式,和其他意识形式完全脱离的纯艺术是不存在的。

道德是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和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它包括伦理思想和在伦理思想指导下人的行为所体现的情感、风格、情操等等。道德是一种依靠社会舆论、人们的信念、习惯传统和教育来起作用的精神力量。道德在阶级社会中依照阶级的不同而有所不同,每一个阶级都有着自己的道德观念和道德准则。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有其客观标准,只有人们的行为有利于历史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时,才是合乎道德的。政治和法律思想是社会经济基础最直接、最集中的表现,因此,政治法律思想也是最直接、最集中地反映经济基础的社会意识形式。它们作为一定社会阶级结构的最直接的思想表现,在各种社会意识形式中处于核心地位。

宗教是统治人们的那些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在人们头脑中虚幻、颠倒的反映,是对超自然力量即神灵的信仰和崇拜来“支配”人们命运的一种社会意识形式。马克思说:宗教是人民的鸦片。马克思主义认为,宗教是一个历史现象,随着历史的发展、宗教最终将走向灭亡。

3、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①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

社会意识产生的最切近的基础是人类的社会实践,实践的能动性决定了意识反映的能动性。所以,社会意识根源于社会存在,是对以实践为基础的不断发展变化的现实世界的反映。

②社会意识是人们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

社会意识同语言一样,是在生产中由于交往活动的需要而产生的。人类最初的意识,是“纯粹动物式的意识”,是“被意识到了的本能”。经过漫长的生产和交往的发展,伴随着脑、体劳动的分工,产生了人类最初形式的思想家、僧侣。马克思说:“从这时候起,意识才能摆脱世界而去构造‘纯粹的’理论、神学、哲学、道德等等。”“而发展着自己的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人们,在改变自己的这个现实的同时也改变着自己的思维和思维的产物。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③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社会意识也相应地或迟或早地发生变化和发展。

社会意识是具体的、历史的。每一时代的社会意识都有其独特的内容和具体特点,具有不断进步的历史趋势,但其根源却深深地埋藏于经济的事实之中。例如,在原始社会,人们只有朴素的族群公有观念,不知“私有”为何物。随着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生产方式的出现和原始社会的瓦解,私有观念以及与此相联系的思想意识相应产生。可见,那种认为人从来就有“自私意识”的观点是没有根据的。

总之,社会意识以理论、观念、心理等形式反映社会存在。社会意识依赖于社会存在,这就是社会意识的本质。

(2)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巨大的反作用,这就涉及到一个重要的原理: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原理。也就是说,社会意识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还具有自身的能动性和独特的发展规律,它的发展同社会存在的发展并不总是保持一致和平衡的。只有懂得了社会意识的这种相对独立性,才能真正理解社会意识的性质及其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也才能真正的理解人类历史。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变化的不平衡性。

这里有两种情况:第一,社会意识往往落后于社会存在。这里指某一社会意识,当它赖以存在的物质条件根本改变以后,还可能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存在着,并对社会的发展起一定阻碍作用。第二,先进的社会意识超前性、预见性,它能够在一定的程度上预见社会的发展趋势,成为社会实践的向导。

②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

某一种社会意识的形成和发展,不仅由社会存在决定,而且受其他社会意识形

式的影响。

③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这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突出表现。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这种反作用有时强大到使人的生物钟停摆。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的性质有两种基本情况:即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积极的促进作用。例如,改革开放以来,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中国改革开放的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消极的阻碍作用,甚至暂时改变社会经济发展的前进方向,造成社会历史发展的严重曲折。例如,希特勒宣扬的“日耳曼民族至上性”这种落后的、腐朽的、反动的“种族优劣论”,将富有理性的德意志民族和整个世界推向第二次世界大战深渊。社会意识形态对社会的发展究竟是起阻碍作用还是起促进作用,取决于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也就是说,取决于它所反映的是社会的先进势力的要求,还是落后势力的要求。

4、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的重要意义

(1)它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正确解决了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历史观革命性变革的基础

唯物史观是人类思想成果中最伟大的科学成果,是马克思最伟大的发现之一。它的创立是社会历史观上的伟大革命。它结束了唯心主义对社会历史理论的长期独占统治,使历史第一次被安置在它的真正基础之上,推动了历史本身和历史科学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出发,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是一个合乎规律的自然历史过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一般规律,揭示了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2)正确认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对于我们正确而充分地发挥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推动社会文化建设特别是先进文化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文化之中蕴含着人类的智慧、价值追求和审美情趣。举凡适应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代表人民群众的长远利益、顺应人类文明发展趋势的文化都能起到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的作用。在人类历史发展中,先进文化是有效地解决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中各种矛盾的精神武器;在现代,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在当代中国,加强文化建设,充分发挥先进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就要发展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为我国和全人类的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3)正确认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对于我们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充分认识当前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具有重要意义

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意识形态。它是19世纪中期从资本主义世界中产生出来、代表人类社会发展未来的先进的意识形态。当前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十分激烈和复杂。西方发达国家和敌对势力对社会主义国家千方百计进行“分化”、“西化”和“和平演变”,是全球化背景下社会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主要特点。为了颠覆社会主义,国际敌对势力在军事上的侵略和干涉、经济上的封锁、政治上的孤立以及外交上的制裁都宣告失败之后,他们便将战略重点放在和平演变上。所谓“和平演变”,就是通过意识形态的进攻,使社会主义国家自行演变,从而达到他们所谓的“不战而胜”的目的。

首先,广泛宣传资本主义的经济模式、政治模式和资产阶级的民主、自由和人权的价值观,利用社会主义暂时的经济困难和工作中的某些失误,宣扬社会主义“失败论”,引诱人们离开社会主义道路,企图从精神摧毁人们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例如,美国前国家安全顾问布热津斯基的《大失败》、美国日裔学者福山的《历史的终结和最后的人》、美国前总统尼克松的《1999:不战而胜》,就是典型。

其次,集中宣扬资产阶级的世界观、历史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腐朽的思想和生活方式,企图动摇人们的社会主义意志和民族精神。他们宣扬“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人人为自己,上帝为大家”。他们攻击中华民族是“劣等民族”,中国人丑陋,只有美国才是天堂。当中国的经济发展一片繁荣时,他们便散布“中国威胁论”;当中国经济遇到一些波折时,他们便散布“中国衰落论”。

再次,重点争夺涉世不深的青年知识分子和大学生,利用各种机会向青年传播灌输资本主义的价值观点和社会模式,花本钱培养亲西方的下一代,把和平演变的希望寄托在青年人身上。

最后,积极培育、扶持社会主义国家中的持不同政见者,企图让他们掌握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权。例如,国际反社会主义势力对于波兰团结工会领导人瓦文萨的支持。

这些手法集中到一点,就是他们企图首先从意识形态的领域打开缺口,达到他们“不战而胜”的目的。因此,渗透与反渗透、颠覆与反颠覆、和平演变与反和平演变的斗争,反对国际敌对势力的“西化”和“分化”、维护社会主义国家意识形态的安全的任务将是长期的、艰巨的。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坚决反对淡化意识形态和意识形态的“多元化”,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任务。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思维导图

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 (1) 1.地理条件 (2) 2.生产方式 (2) 2.1.生产力 (2) 2.1.1.实体 (2) 2.1.1.1.劳动对象 (2) 2.1.1.2.劳动资料 (2) 2.1.2.智能 (3) 2.1.2.1.科技 (3) 2.2.生产关系 (3) 2.2.1.静 (3) 2.2.1.1.所有制 (3) 2.2.1.2.人与人 (3) 2.2.1.3.分配 (3) 2.2.2.动 (3) 2.2.2.1.生产 (3) 2.2.2.2.分配 (3) 2.2.2.3.交换 (3) 2.2.2.4.消费 (3) 3.人口 (3) 社会意识 (3) 低级 (3) 社会心理 (3) 高级 (3) 社会意识形式 (4) 意识形态(上层建筑) (4) 非意识形态 (4) 经济基础 (4)

参见:社会意识(区分历史唯物和微信) 1.地理条件 2.生产方式 2.1.生产力 2.1.1.实体 2.1.1.1.劳动对象 2.1.1.2.劳动资料 工具为标志

2.1.2.智能 2.1.2.1.科技 2.2.生产关系 参见:经济基础(全部生产关系成为经济基础) 2.2.1.静 2.2.1.1.所有制 2.2.1.2.人与人 2.2.1. 3.分配 2.2.2.动 2.2.2.1.生产 2.2.2.2.分配 2.2.2. 3.交换 2.2.2.4.消费 3.人口 社会意识 参见:社会存在(区分历史唯物和微信) 低级 社会心理 高级

社会意识形式 意识形态(上层建筑) 参见:经济基础(决定) 非意识形态 经济基础 参见:意识形态(上层建筑)(决定),生产关系(全部生产关系成为经济基础)

《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看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题目: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看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摘要: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在建设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进程中要充分坚持和发挥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之间的密切联系和相互间关系,充分发挥社会存在的决定作用和社会意识的反作用及相对独立性,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 关键词: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文化建设的定位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社会主义文化即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表现。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这其中,唯物史观关于社会存在同社会意识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哲学基本问题原理在社会历史领域的体现。一方面,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主义文化作为社会意识的一种形态,当然要适应社会存在的发展;另一方面,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文化对社会的发展同时会产生推动或阻碍的作用。 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必须植根于中国社会主义的实践,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必定反映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和政治的基本特征,对经济和政治的发展起巨大促进作用,对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起到重大作用,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表现,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唯物史观关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相互关系的原理同唯心史观把某种精神因素当作社会历史发展的终极原因和动力,坚持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观点是根本对立的,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是由生产力决定的。同时,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也不是由某些名人或伟人所决定的,而是由社会本身的发展进程所决定定的;当然,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对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和发展将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一)、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环境。 在人民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中,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使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其也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制约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全部社会生活。 (二)、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文化作为社会意识的一个重要方面,当然必须符合社会存在的发展趋势和规律。 社会意识是人们社会生活的过程和条件在观念上的反映,归根到底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在观念上的反映,主要是对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反映。从外延上看,社会意识是总括人的一切意识要素和观念形态以及人类社会中全部精神现象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广义地理解,社会意识还包括依据一定的社会思想建立起来的制度、设施和组织等思想的“物质附属物”。 (三)、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正确认识和解决这一问题是解决其他社会问题的前提和基础。 一方面,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1、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的基础和前提,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2、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的客观内容和客观来源,社会意识在任何时候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社会存在; 3、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社会意识的发展归根到底要与社会存在的发展相适应。 另一方面,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能动的反作用:1、社会意识也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2、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积极的促进作用;违反社会历史发展趋势的落后的、错误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消极的阻碍作用;3、社会存在是第一性的、决定性的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教案

课题: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教学目标⑴知识方面:识记:社会存在的含义、社会意识的含义;理解:①通过具体事例,说明社会存在的性质与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与变化;②举出正反两方面的事例,比较说明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促进和阻碍作用; ⑵能力方面: ①通过学习体会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关系的原理,提高辩证思维能力;②通过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意识起不同作用的比较,提高比较的能力; ⑶觉悟方面:通过对科学的社会意识所起的巨大的促进作用的理解,加深对邓小平理论在我国社会主义 现代化建设中巨大指导作用的认识。 教学重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教学难点: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概念。 教学过程:复习提问: 1.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如何? 2、辩证唯物主义的内容? 导入: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概念,它们的基本内涵是什么呢? 讲授新课: 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基本含义 (l)社会存在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 社会存在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它包括人们赖以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以及人口因素,但主要指人们的物质活动即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自然环境:指一个社会所处的自然条件的总和。 这里包括气候(如我国气候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地形(我国地形复杂多样,五种地形并存)、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森林资源)、位置等。 人口因素:构成社会的个人的总和,包括人的数量、质量(文化程度,身体素质等)、构成、分布等因素及其变化发展的状况。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指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总和,所有这些,构成了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内容,称之为社会存在。 (以上三个方面可采取提问式,让学生将所学的地理知识和经济知识迁移到哲学知识的学习中来) (2)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 包括的内容很多,如艺术、道德、政治、法律思想、宗教、哲学、科学以及风俗习惯等。 如:艺术通过塑造具体生动的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意识形态。 道德: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政治思想:是人们关于政治制度、政治生活、国家、阶级或社会集团及相互关系的观点、理论的总和。 法律思想:是关于法的关系、规范和设施的观点、理论的总和。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概念;二者关系如何呢? 2.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之问是辩证统一关系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这一观点可表述为:①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 社会意识是人们对一切社会生活过程和条件的主观反映,主要是对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主观反映。 第一,从整个社会整体看,各种形式的社会意识虽各不相同,但作为社会意识却有其共同点,社会意识的内容根源于社会存在,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2017考研政治难点解析: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

凯程考研集训营,为学生引路,为学员服务! 第 1 页 共 1 页 2017考研政治难点解析:社会存在和社 会意识 哲学作为考研政治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年的考研政治真题中都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无论是主观题还是客观题,都会涉及到大量的知识点。虽然哲学部分的知识点不算最多,但却是最容易混淆的。特别是在材料分析题里,知识点弄错了就会导致整个大题全盘皆输。因此对于政治知识点,2017考研的研苞一定要扎实掌握,今天就带领大家学习一下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这一部分的知识点。 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属于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是社会实践和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包括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以及生产方式、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起着加速或延缓的作用,但不能脱离社会生产发生作用,不能决定社会的性质和社会形态的更替。生产方式就是劳动者和劳动资料结合的特殊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它集中地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它既包括社会意识的各种形式,也包括社会心理与自发形成的风俗、习惯。社会意识具有复杂的结构,根据不同角度可以将社会意识划分为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以及作为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和非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属于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称为社会意识形态,主要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首先,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其次,社会意识是人们进行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再次,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社会意识也相应地或迟或早地发生变化和发展。社会意识是具体的、历史的。每一时代的社会意识都有其独特的内容和特点,具有不断进步的历史趋势,但其变化、发展的根源深深地埋藏于经济的事实之中。 【真题链接】(2015.2)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即它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还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社会意识具有独立性最突出的表现是( ) A.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 B.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C.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D.社会意识各种形式各自具有其历史继承性 【答案】C 【解析】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主要表现为: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其实,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突出表现。所以,本题选择C 选项。

社会意识的分类

社会意识具有复杂而精微的结构,由诸多层次和因素构成。从反映社会存在的程度和特点来看,社会意识包括社会心理和思想体系两个层次;从社会意识主体的范围来看,它可以分为个体意识和群体意识。 个体意识和群体意识 ⒈个体意识和群体意识的含义及构成。从社会意识主体的角度看,社会意识包括个体意识和群体意识。个体意识是主体为个人的社会意识,它是个人独特的社会经历和社会地位的反映,是个人特有的社会实践的产物。个体意识包括:自我意识、环境意识、个人与环境关系意识等内容。群体意识是主体为群体的社会意识,它是一定的人群所结成的社会共同体的共同意识,是为适应一定群体的实践需要、维持群体的一定社会关系和利益服务的,是对群体共同的社会经历、社会地位和社会条件的反映,是群体共同实践的产物。群体意识包括:家庭意识、集体意识、团体意识、行业意识、阶层意识、阶级意识、民族意识和社会整体意识等。⒉个体意识和群体意识的关系。个体意识和群体意识既相互区别又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和相互转化。首先,个体意识和群体意识相互依存。二者在一定程度上(不完全是)是部分与整体、个别与一般的关系。其次,个体意识和群体意识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再次,个体意识和群体意识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 ⒈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的含义及构成。从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的层次来看,社会意识由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构成。社会心理是低水平、低层次的社会意识,它是在日常生活和交往中自发形成的、不系统、不定型的社会意识。它表现为:感情、风俗、习惯、成见、自发倾向和信念、愿望、审美情趣等等。其主要构成是:阶级心理、民族心理、行业心理、时代心理等。社会意识形式是高水平、高层次的社会意识,它是人们自觉地从社会生活中概括提炼出来的、具有明确分工、相对稳定形式的系统化、理论化的社会意识。主要表现为:哲学、宗教、艺术、道德、政治法律思想和自然科学等。⒉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的关系。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虽有低级高级之别、直接间接之分、感性理性之异,但又相互联系、相互作用。首先,社会意识形式以社会心理为基础,社会心理为社会意识形式的建立和发展提供素材和营养。其次,社会意识形式影响和引导社会心理。再次,社会意识形式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只有通过社会心理才能实现。 意识形态和非意识形态 从社会意识对经济基础的关系的角度看,社会意识可以划分为意识形态和非意识形态。意识形态是指反映并服务于经济基础的社会意识,是属于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具体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和大部分社会科学。在阶级社会中,它具有鲜明的阶级性。非意识形态是指反映自然现象和不属于特定经济基础的某些社会现象(主要是生产力)的社会意识形式,是非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主要包括自然科学、一部分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如语言学、逻辑学、心理学等。它不具有阶级性。

2019-2020年高二政治下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2019-2020年高二政治下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一、课前预习 ★预习指南 学习本框时,可以运用图解法掌握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着一重点。 3.情景导入: 请同学们思考下列问题: 有人说,精神方面的东西是空的,只有物质方面的东西才是实的。你 认为呢? [提示] (1)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先进的、革命的、科学 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错误的、反动的、 不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着重大的阻碍作用。 (2)认为精神方面的东西是空的,而只有物质方面的东西才是实的,这种认识片面地强调了社会存在的决定作用,而忽视或否认了社会意识的的反作用,是极其错误的。 (3)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要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特别要重视科学的社会意识的巨大作用。 ★信息点击 一地风俗——陕西十大怪 陕西十大怪,面条似腰带,锅盔像锅盖,碗盆难分开,辣子也是一道菜,泡馍大碗卖,板凳不坐蹲起来,房子半边盖,姑娘不对外,帕帕不装头上带,唱戏大声吼起来。 焦大的爱情 曹雪芹笔下的林黛玉,不仅姿色出众,而且才气过人。难怪连见多识广的王熙凤也惊叹:天下真有这样标致人儿,我今日才算看见了!这样的美人在当时招人喜爱是一点儿也不奇怪的。可是,鲁迅在《二心集》里却说,贾府的焦大是不会爱林妹妹的。焦大何许人也,竞不爱林妹妹?焦大是宁国府的老家人。他从小跟着宁国公几番出征,救过宁国公的命。凭着这份

功劳,宁国府里的人对他另眼看待,谁也不肯难为他。他自己年老以后,不顾体面,一味地喝酒,喝醉了又无人不骂。即使他的小主人贾蓉说他几句,他也嚷着要“白刀子进去,红刀子出来”!他不忍贾府日渐败落,常乘酒兴当着主人的面痛斥贾府主子。焦大就是这样一个既忠于主人,又不满现状的人,可是鲁迅为什么说他不爱林妹妹呢? 吃饺子与当皇帝 从前,有一个农夫,家里很穷。有一年过春节的时候,妻子给他包了一顿饺子。农夫见了喜出望外,吃得有滋有味。吃完了,农夫很感慨地对妻子说:“我要是当上皇帝,就天天吃饺子!”妻子一听,很不以为然地说:“让我天天给你包饺子吃?我才不干呢?” 九八洪灾启示录(一) 1998年,历史罕见的大洪水无情地吞没了万顷良田,冲毁了百姓家产,但汹涌的洪魔万万没有想到,它的不期而至,使平日陌生的人们相识,使相距遥远的人们相聚。抗洪英雄高建成把身上的救生衣让给战友,自己壮烈牺牲;面对湍急的漩涡,青年农民方红平把竹竿抛向他人,自己却被洪流卷走;面对塌方的险情,战士李小强奋力推开身边的同志,自己却被砸死。紧要关头他们把生的希望让给了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还有一户农民无私接纳16户人家,53人生活在同一屋檐下。大灾之际洪水当头,这种生死情,千里情,爱民情,形成一种互帮互助、同舟共济的人间真情,形成一种强烈的、不可战胜的民族凝聚力,它产生于抗洪救灾的战斗中,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正是这种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抗洪精神,鼓舞着人们战胜重重困难,最终赢得了抗洪救灾的全面胜利。 二、课堂释疑 ★要点直击 1.“自然地理环境”属于社会存在吗? 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包括自然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等,但主要是指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这里所讲的“主要是指”并没有把自然地理环境排除在社会存在之外。而“自然地理环境”早已成为与人口因素紧密相关的“社会化的自然”了。人类社会是从自然界中分化出来的,从人类社会诞生之日起,它就时时刻刻没有离开过自然界,当然离开了自然界人类也无法生存。人类为了生存,就要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从自然中获取物质资料。所以,人类社会所处的那部分自然界就成了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因素。它虽然不能决定社会的性质和发展,但地理环境的优劣都对社会的发展有重大影响,或者促进或者延续社会的发展。当然,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上讲,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与社会意识的关系更为密切一些,但绝不应将“自然地理环境”排除在社会存在之外,再说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中的物质资料,无不都是直接或间接地来自自然地理环境。 2.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与物质和意识关系问题之间的关系。 (1)二者的区别: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不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2)二者的联系: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物质和意识关系问题在社会生活中的具体表现。 3.在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上,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是根本对立的。 (1)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这主要表现在:一是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二是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 (2)历史唯心主义则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社会的变化发展是由人们的主观意志,特别是少数杰出人物、帝王将相的思想动机决定的,或者是由“天命”、“神”、“绝对精神”决定的。这实质上都把精神看成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最终原因,完全颠倒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生活与哲学》十一课第一框第一目《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编写人:山东省潍坊第一中学丁芳张瑞江 2011-11-1一、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 (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含义。 (2)唯心史观和唯物史观的区别。 2.能力目标 (1)能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评价我们身边的事物,初步树立唯物史观。 (2)在对社会现象评论和探究过程中,体会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在分析、探究、运用过程中进一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提升自己的思想品质。 二、学习重难点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2.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课前预习案】 一、新知导学 1.什么是社会存在、社会意识?请试着从生活中举例说明。 2.欣赏课本87页漫画《每个人心目中的上帝》,请思考:为什么中国的神长得像中国人,而西方的耶稣长得像西方人? 3.有人认为,有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就会立刻带来精神生活水平的提高。请结合课本88页有关 内容进行分析。

4.请尝试着归纳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5.你认为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观点和根本观点各是什么? 二、请你判断 1.社会历史是由人的动机、目的等决定的。() 2.错误的社会意识不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3.社会存在主要是指自然地理环境。() 4.一般说来,人们所处的社会经济关系不同、社会实践不同,所形成的社会意识就不同。()三、我的困惑 同学们,有时候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预习过程中,你有哪些疑问,请写下来。 (1) (2) (3) 【课堂探究案】 一、成果展示资源共享 二、合作探究共同提高 探究活动(一)不同的学习动机 关于学习的目的和意义,来自专业技术者、私营企业主、机关干部、下岗职工和农民家庭的家长分别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家长1:“要好好学习,将来找一个稳定的职业。” 家长2:“要努力拼搏,千方百计考名校,尽可能提高自己的学历水平。” 家长3:“要发奋读书,考上大学才能出人投地、光宗耀祖,才能有好的生活。” 家长4:“要认真学习,尤其要学习一些实用的知识,即使考不上大学,也会有更多选择。” 家长5:“要刻苦学习,考上大学,找准专业,将来找一个专业对口工作。”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得辩证关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得辩证关系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得含义及内容 1、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就是社会生活得物质方面,主要包括三方面,如下: 一就是“自然地理环境”,它就是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得永恒得、必要得条件,就是人类生活与生产得自然基础。对社会发展起促进与延缓得作用。如,一个国家得国土大小,气候、地形、位置、地貌状况,资源分布,海域及其资源,等等。我们常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里就包含了自然环境对于个人与社会得重要作用。二就是“人口因素”,就是重要得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对社会起着制约与影响作用。它指构成人类社会得有生命得个人得总与。就是一切社会关系得承担者,没有人就没有社会。 三就是“物质生产方式”,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得统一体。物质生产方式就是社会存在与发展得基础与决定性力量。 2、社会意识----社会生活得精神方面,就是社会存在得反映。社会意识具有复杂得结构,可以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划分。 根据社会意识主体得不同,社会意识分为个体意识与群体意识。按照不同层次,社会意识分为社会心理与社会意识形式意识形态。 在社会意识形态中,又存在意识形态与非意识形态之分,其中意识形态主要包括政治法律思想、艺术、道德、宗教、哲学等,非意识形态包括自然科学、语言学、形式逻辑等。 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得辩证关系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就是辩证统一得。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就是社会存在得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就是社会存在得反映。

1、社会存在就是社会意识内容得客观来源,社会意识就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得主观反映。社会意识产生得基础就是人类得社会实践,实践得能动性决定了社会意识反应反映社会存在得能动性。所以,社会意识根源于社会存在,就是以实践为基础得不断发展变化得现实世界得反映。 例子: (1)富人与穷人得烦恼————社会存在得性质决定社会意识得性质,社会意识得内容归根到底来源于社会存在。 (2)鲁迅先生说:“穷人绝无开交易所折本得懊恼,煤油大王哪会知道北京拣煤渣老婆子得辛酸,饥区得灾民,大约总不去种兰花,像阔老太爷一样-------” (3)视频:电视剧欢乐颂中,不同社会层次得女孩子对上海得欢乐颂小区得不同瞧法,体现了社会存在就是社会意识内容得客观来源,社会意识就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得主观反映这个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得关系。 2、随着社会存在得发展,社会意识也相应地或早或迟地发生变化与发展。社会意识就是具体得,历史得。每一时代得社会意识都有其独特得内容与特点,具有不断进步得历史趋势,但不管怎样变化、发展,其根源总就是深深埋藏于经济得事实之中。 例子: (1)随着社会存在得发展,社会意识也相应得或早或晚得发生变化与发展。

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小感悟 ——对“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思考 我在看课本的时候,书上有一节提到,马克思在1859年总结自己的理论和实践活动时,明确指出:“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由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 看完我就下意识觉得某方面有点矛盾,如果意识是被存在的物质所决定,那么现在的摩登时代是怎么出现的?不正是有了创新的思想才会建造起现在的摩登世界吗?于是我想如果这个原理这么容易就被我指出错误,岂不是太荒谬了?是不是我理解错了?于是我就通过网络和书籍查阅了有关方面的资料。 书上的定义是:“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可划分为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以及作为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和非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他把社会存在定义为一种生产方式。生产方式则是指社会生活所必需的物质资料的谋得方式,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人与自然界之间和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的体系。它的物质内容是生产力,其社会形式是生产关系,生产方式是两者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的统一(出自百度百科)。 这样一来,我觉得“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在某些方面有一些不妥之处。首先,有两个概念我们应该分清。一种是自然存在,一种是社会存在。它们的区别在于自然存在是先于、不依赖并决定和制约人们主观意识的存在,如山川、河流、海洋、星体、动植物、等等都属于自然存在的范畴。而社会存在来源于自然存在,是自然界原本没有的,通过人的活动而产生出来的人类社会特有的事物和现象,如农田、房屋、汽车、公路、法律、政治、经济、斗争、战争、劳动、生产、生产力等等都是属于社会存在的范畴。这就与上面定义的社会存在是改造世界的生产方式相对应了。而人的活动又是在人的反应机能意识的支配下进行的,这两点不就论证了社会存在其实是在人类意识支配下活动的形态和产物吗? 哲学界基于世界本原的“物质存在决定精神意识”就推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是不是有点仓促呢?如果说自然存在决定人类的反应机能意识,那是无可非议的,因为自然存在是先于人类社会产生,它不依赖甚至反过来制约人类意识活动的。但是人类的反应机能意识在进化的过程中一旦成立,它就能一定范围内对外界的事物进行决定的作用从而导致产生出社会存在。社会存在既然是生产方式,它就注定是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人与自然界之间和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的体系,是在人的意识的支配下进行的,因此如果这样看的话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就应该是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我想引用之前看过的一个例子:原始社会之所以产生,是由于我们的祖先生活的需要。在衣不蔽体的情况下,人们认识到结成一定的群体,通过分工合作能够有效地抵御猛兽和外族的侵袭,有利于自己的生存时就结成了一定的群体组织。我想这种群体组织就是最初的社会存在。之后,我们的祖先为了在物质生活中方面能够过的舒适、安全和富足,产生了想吃熟食,想穿暖和的衣裳的思想,慢慢还想通过法律来保护人权,于是就诞生了文明社会。在这个演变的过程中,无疑是先有思想再有物质,那么马克思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还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考点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1.社会存在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包括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以及人口因素。但主要是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即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包括的内容很多,如艺术、道德、政治、法律、思想、宗教、科学以及风俗习惯等。 2.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会意识的性质,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②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作用。先进的、革命的、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落后的、反动的、不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3.①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②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③在阶级社会里,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社会主义社会通过自我发展、自我完善来解决。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④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上升的、前进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是在不断解决社会基本矛盾中推动社会历史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4.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是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历史唯心主义否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认为精神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最终原因。 考点2价值观 1.价值是人的需要与事物属性之间的特定关系,即事物对人的积极意义。 2.价值观是一种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①价值观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的根本观点和评价标准。 ②价值观是一种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它在一定的社会存在的基础上产生,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 ③价值观人皆有之。但是,由于历史条件不同,人们的需要和利益不同,人们的价值观也就往往不一样。不同的人对待同一事物往往具有不同的价值观。在阶级社会,不同阶级有不同的价值观。 3.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得辩证关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含义及内容 1、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包括三方面,如下: 一是“自然地理环境”,它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永恒的、必要的条件,是人类生活和生产的自然基础。对社会发展起促进和延缓的作用。如,一个国家的国土大小,气候、地形、位置、地貌状况,资源分布,海域及其资源,等等。我们常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里就包含了自然环境对于个人和社会的重要作用。 二是“人口因素”,是重要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对社会起着制约和影响作用。它指构成人类社会的有生命的个人的总和。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承担者,没有人就没有社会。 三是“物质生产方式”,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体。物质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和决定性力量。 2、社会意识----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具有复杂的结构,可以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划分。 根据社会意识主体的不同,社会意识分为个体意识和群体意识。按照不同层次,社会意识分为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意识形态。 在社会意识形态中,又存在意识形态和非意识形态之分,其中意识形态主要包括政治法律思想、艺术、道德、宗教、哲学等,非意识形态包括自然科学、语言学、形式逻辑等。 二、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1、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社会意识产生的基础是人类的社会实践,实践的能动性决定了社会意识反应反映社会存在的能动性。所以,社会意识根源于社会存在,是以实践为基础的不断发展变化的现实世界的反映。 例子: (1)富人和穷人的烦恼————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社会意识的内容归根到底来源于社会存在。 (2)鲁迅先生说:“穷人绝无开交易所折本的懊恼,煤油大王哪会知道北京拣煤渣老婆子的辛酸,饥区的灾民,大约总不去种兰花,像阔老太爷一样-------”(3)视频:电视剧欢乐颂中,不同社会层次的女孩子对上海的欢乐颂小区的不同看法,体现了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这个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 2、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社会意识也相应地或早或迟地发生变化和发展。社会意识是具体的,历史的。每一时代的社会意识都有其独特的内容和特点,具有不断进步的历史趋势,但不管怎样变化、发展,其根源总是深深埋藏于经济的事实之中。 例子: (1)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社会意识也相应的或早或晚的发生变化和发展。当社会存在为奴隶主占有制时,社会意识为宗法等级观念和制度、天命论等意识。随着历史时代的变化,当社会存在为地主占有制时,社会意识为等级制、终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教案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教学目标:通过教学,说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含义及辩证关系原理,通过对科学的社会意识起巨大的作用的理解,加深对邓小平 理论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巨大指导作用的认识。 教学重点: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教学难点: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教学方法:启发式,运用对比法、故事启迪和典型事例相结合 教俱:多媒体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为什么? 物质与意识辩证关系如何? 学生回答总结,导入新课: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这种关系反映在社会历史领域,表现为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 请同学们看屏幕并思考问题。贾府上的焦大为什么不爱林妹妹? 多媒体展示:电影《红楼梦》片段…… 林黛玉:才貌双全,姿色出从,才气过人。王熙凤惊叹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人儿,我今日才算看见了!如此美人怎不招人喜爱! 焦大何许人也?他是宁国府的老家人,几次跟随宁国公出征,曾救过主子的命。凭着这份功劳,宁国府的人对他都另眼看待,谁也不敢难为他。他依老卖老,一味地喝酒,喝醉了又无人不骂,不顾体面。 鲁迅所根据的一个千金小姐当然不会委身于一个目不识丁,只配牵马听差的仆人。因为二者的社会地位和生活条件犹如天地相隔,其志趣水火不容,根本不会产生任何爱情。焦大不爱林妹妹一事,说明了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社会意识,决定人们之间的情感,人们的审美观念等等,那么,什么是社会存在?什么是社会意识呢? 多媒体展示: 一、什么是社会存在、什么是社会意识 1、什么是社会存在 所谓社会存在就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包括自然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其中主要是指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2、什么是社会意识 所谓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包括政治法律思想、艺术、道德、宗教、哲学、科学以及风俗习惯等。 区别一下意识与社会意识,两者范围不同。 由学生做两道题,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多媒体展示: 第一题: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生

02.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教案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教案 教学目标 ⑴知识方面: 识记:社会存在的含义、社会意识的含义; 理解:①通过具体事例,说明社会存在的性质与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与变化; ②举出正反两方面的事例,比较说明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促进和阻碍作用; ⑵能力方面: ①通过学习体会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关系的原理,提高辩证思维能力; ②通过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意识起不同作用的比较,提高比较的能力; ⑶觉悟方面: 通过对科学的社会意识所起的巨大的促进作用的理解,加深对邓小平理论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巨大指导作用的认识。 教学重点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这一原理是本框题论述的核心,同时还是正确理解第六、七两课所讲问题的理论前提; 教学难点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概念。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1.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如何? 2.什么是人的主观能动性? 3.哪些因素制约着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设计以上问题的目的是为了从学过的第一课和第五课中引出新课,引导学生注意本课和前面所学的基础知识的关系和联系) 导入新课: 通过第五课的学习,我们懂得了主观能动性是人区别于物的特点,它表现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以及在这些活动中所具有的精神状态,而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往往受到客观和主观因素的影响,特别是主观因素,其中价值观的影响为最重要,而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就需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什么是价值观?什么是正确的价值观?为什么要坚持正确的价值观,我们将在第六课与大家共同讨论这个问题。 第六课:坚持正确的价值观 请同学们粗读第六课的课题、节题、框题,并在自己的笔记上画出本课的知识结构图(请课代表提前预习,并将他自己制作的结构图用投影仪展示) (设计此方法的目的是为了教会学生在学习中能从纵向对知识进行整理,会画结构图) 当前,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正进入一个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时期,经济模式的变化带来价值观的变化,由于人们的利益需要和认识能力各不相同,这就决定了价值观的多样性。要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必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价值观是一种社会意识,下面我们就从社会意识的角度探讨一下价值观问题。 第一节社会意识与价值观 一、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介绍张家港市精神文明建设的先进事迹。 江苏省张家港市是1962年从邻近两个县各划去一部分组建而成的。物质基础相当薄弱,当时的工农业总产值只有3000多万元,被称为“苏南的西伯利亚”,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他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探析 摘要: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人们的社会意识,尤其自然认识的发展,从根本上决定了人类社会存在的发展。人类社会的一切发展变化都是由人们的社会意识创造的。社会意识反作用对社会存在,产生社会问题和矛盾。 关键词:社会存在 社会意识 矛盾 社会意识形态 社会问题 一、 引言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反映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人们群众之间的矛盾与社会存在、社会意识密切联系。从成都女司机被打事件中可以看出此事件反映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即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在的性质和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和变化。由此,本文从此事件中引出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的探析。 二、 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 成都女司机被打事件是这样的:5月3号下午,成都市三环路娇子立交桥附近发生一起打人事件,卢女士在驾车前往三圣乡途中,因行驶变道原因在娇子立交被张某驾车逼停,随后遭到殴打致伤。 事件视频在网络上发布后,人们先是对男司机张某下手之狠表示震惊。然而,当张某行车记录仪的视频出来以后,舆论又转而谴责女司机卢某开车太没规矩、太危险。她先是在几秒钟的时间里连续变道两次,直接从张某的车前切了出去,又压着实线下了主路,明显是违章驾驶。[1] 然而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呢?难道他们是仇人相见,分外眼红?其实当双方矛盾激化后就会蒙蔽他人的眼睛,从而做出自己后悔的事情。从此,可以看出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必然存在,而且当今社会已经存在很多难以解决的问题。其中有十大问题,极大地困惑我们的社会。这十大问题,就是食品安全、房价、物价、腐败、教育、裸官和投资移民、恶性车祸、环境保护、事故、强拆。为什么存在如此多的问题和矛盾。为什么像“路怒”现象的事件层出不穷呢?以下通过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分析得出问题所在。 三、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一) 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历史唯心主义又称唯心史观,是和历史唯物主义根本对立的关于社会历史发展的一种的历史观。历史唯心主义认为:社会意识是第一性的,社会存在是第二性的,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从这一基本原则出发,历史唯心主义把人们的思想动机、卓越人物的意志或某种超自然的神秘力量看作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原因。它否认社会发展的物质根源,否认社会发展有其本身所固有的客观规律,否认阶级社会中存在的阶级斗争及其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作用,否认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决定作用。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指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这是哲学基本问题,即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在社会历史领域的具体贯彻和表现。马克思总结出的唯物史观中,明确指出:“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力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既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教案

第一节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教学目标 ⑴知识方面: 识记:社会存在的含义、社会意识的含义; 理解:①通过具体事例,说明社会存在的性质与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与变化; ②举出正反两方面的事例,比较说明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促进和阻碍作用; ⑵能力方面: ①通过学习体会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关系的原理,提高辩证思维能力; ②通过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意识起不同作用的比较,提高比较的能力; ⑶觉悟方面: 通过对科学的社会意识所起的巨大的促进作用的理解,加深对邓小平理论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巨大指导作用的认识。 教学重点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教学难点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概念。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1.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如何? 2.什么是人的主观能动性? 3.哪些因素制约着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设计以上问题的目的是为了从学过的第一课和第五课中引出新课,引导学生注意本课和前面所学的基础知识的关系和联系)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概念,它们的基本内涵是什么呢? 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基本含义

(l)社会存在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 社会存在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它包括人们赖以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以及人口因素,但主要指人们的物质活动即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自然环境:指一个社会所处的自然条件的总和。 这里包括气候(如我国气候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地形(我国地形复杂多样,五种地形并存)、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森林资源)、位置等。 人口因素:构成社会的个人的总和,包括人的数量、质量(文化程度,身体素质等)、构成、分布等因素及其变化发展的状况。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指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总和,所有这些,构成了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内容,称之为社会存在。 (以上三个方面可采取提问式,让学生将所学的地理知识和经济知识迁移到哲学知识的学习中来) (2)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 包括的内容很多,如艺术、道德、政治、法律思想、宗教、哲学、科学以及风俗习惯等。 如:艺术通过塑造具体生动的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意识形态。 道德: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政治思想:是人们关于政治制度、政治生活、国家、阶级或社会集团及相互关系的观点、理论的总和。 法律思想:是关于法的关系、规范和设施的观点、理论的总和。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概念;二者关系如何呢? 2.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之问是辩证统一关系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这一观点可表述为: ①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 社会意识是人们对一切社会生活过程和条件的主观反映,主要是对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主观反映。 第一,从整个社会整体看,各种形式的社会意识虽各不相同,但作为社会意识却有其共同点,社会意识的内容根源于社会存在,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多媒体显示:

根据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结合实际论述

根据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结合实际论述“十二五”规划中提出的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意义 社会存在是社会物质生活的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在人们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中,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一切活动的前提。而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应。所以,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原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把这种关系运用来观察社会历史领域里的问题,就表现为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历史唯物主义认为: 一方面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另一方面,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能动的反作用,这体现在:社会意识也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积极的促进作用;违反社会历史发展趋势的落后的、错误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消极的阻碍作用;社会存在是第一性的、决定性的力量,而新的、进步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巨大的反作用。正确而充分的发挥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有赖于社会文化建设特别是先进文化建设。文化是人类特有的现象。文化中蕴含着人类的智慧,价值追求和审美情趣举凡适应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代表人民群众的深远利益,顺应人类文明发展趋势的文化都能起到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的作用。 十二五规划中,我国面对新的形势,增强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把握有利于我国文化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大力推动文化创新,促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建设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实质就是发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为激励人民奋勇前进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我国先进意识形态的重要载体和传播渠道,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不去占领,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甚至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就会去占领,因此必须占领主阵地,打好主动仗,大力宣传科学理论、倡导科学精神、传播先进文化、塑造美好心灵、弘扬社会正气。对否定四项基本原则的挑战和攻击,要坚持原则,敢抓敢管,理直气壮地予以批驳和抵制,决不能不闻不问、听之任之。正确区分思想认识问题、学术问题和政治问题的界限,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始终坚持政治原则和政治方向。面对深刻变化的国际国内形势和意识形态工作的复杂情况,只有始终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和坚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才能不断巩固党执政的思想基础,才能保证党和国家的事业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高全民族素质,推动文化创新,繁荣文化事业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需要。目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随着人民群众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恩格尔系数不断下降,人们的消费结构随之发生变化,对精神文化的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正在快速增长,出现了文化产品的供需矛盾。要解决这个矛盾,就必须大力发展先进文化。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