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和美国抗震规范发展简介

中国和美国抗震规范发展简介

中国和美国抗震规范发展简介
中国和美国抗震规范发展简介

中国和美国抗震规范发展简介

中国和美国抗震规范发展简介

中国

1955年翻译出版了苏联《地震区建筑规范》,1956年编制了第一个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未正式使用。1 957年提出了新的中国地震烈度表,在哈尔滨召开全国抗震结构学术讨论会,部分论文1958年发表于土木工程学报。国家建委委托土木建筑研究所负责主编我国抗震设计规范。1959年提出了我国第一个抗震设计规范草案,内容包括房屋、道桥、水坝、给排水等多种土建工程学科,并为设计单位试用,此草案参考了1957苏联CH-8-5 7规范。同年,国家建委撤销,此草案被搁置。

1962年土木建筑研究所改名为工程力学研究所,国家建委重新恢复并责成工程力学所重新主编我国抗震规范,参加编制的单位还有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所、建筑工程部西北工业设计院、给排水设计院、铁道部第一设计院,水电部水利科学研究院等。1964年提出我国第二个抗震设计规范草案“地震区建筑设计规范(草案稿)",该规范中不再包括水工结构部分,但除建筑物部分外,还包括给排水、农村房屋、道桥等。此规范有如下特点:与1 9 5 9年草案相同,由于无成熟的全国地震烈度区划图,只采用若干重要城市的基本烈度作参考;废弃了1959年草案中按苏联经验采用的场地烈度概念,对场地影响不采用调整烈度的方式去处理,而采用调整反应谱的方法,这一方法的引入要早于美国和日本十几年后;改变了1 9 5 9年草案中将场地分为三类的单纯宏观方法,而采用多物理指标法分为四类;将1959年草案中的地震系数kc改写为C与k两个系数的乘积Ck,使地震系数k明确表示实际地震动,即k=amax/g,amax为地震最大水平或竖向加速度;而用结构系数C明确表示结构非弹性反应的影响,随结构类型而异,变化于1/3到1之间;采用两种公认的方法,即等效静力法与反应谱法;对下述结构应计算竖向地震力:稳定性依赖于自重维持的结构,如重力坝与挡土墙;位于高烈度区(震中区)的以自重为主要荷载的结构,如大跨桥梁与屋盖结构;根据国内实测结果与理论研究,给出了多层砖石房屋、多层钢筋混凝土楼房、坝、桥墩、烟囱与高架塔的自振周期计算公式。

1970年国家建委重新组织建筑科学研究院等单位主编我国建筑抗震规范,1972年提出了工业与民用建筑抗震规范草案,广泛征求意见,并于1974年出版了我国第一部正式批准的抗震规范《工业与民建筑抗震设计规范TJll-74(试行)》,此规范仅包括工业与民用建筑部分,不包括给排水与道桥等。该规范继承了1 96 4年规范草案中关于按场地土壤调整反应谱的规定,不用场地烈度一词,但改场地土为三类;同时,根

据我国近十余年地震现场经验,提出了砂土液化判别公式。1978年根据海城、***地震震害经验,对1974版规范进行了修改,正式出版了《工业与民用建筑抗震设计规范TJll-78》。

1977年由建筑科学研究院主编《工业与民用建筑抗震鉴定标准TJ22-77》正式批准试行。这是我国第一个正式批准试行的抗震鉴定标准,在国际上也是首创,其中包括多层砖房、内框架房屋、单层钢筋混凝土厂房、多层钢筋混凝土框架房屋、单层空旷房屋与单层砖柱厂房、旧式木房、砖木房屋、农村房屋、烟囱与水塔等。

1982年由建筑科学研究院负责主编,考虑对《工业与民用建筑抗震设计规范TJll-78》进行修订,并于19 87年完成《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J11-89》的送审稿,1989年由建设部批准,1990年正式实施。这一规范的主要特点是:采用了以概率可靠度为基础的三水准(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两阶段(小震下得截面抗震验算和大震下的结构变形验算)的抗震设计思想;提出了6度区的建筑抗震设防的要求;提出了建筑的重要性分类概念,以基本烈度和建筑重要性分类共同确定设防标准;采用了4类场地分类,并在地震作用计算中考虑了远近震的影响;在地震作用计算方法中增加了结构时程分析法作为补充计算,同时,还考虑了扭转和竖向地震效应的计算;在截面承载力验算中引入了抗震调整系数,取代了TJ11-78的总安全系数和结构系数。

1994年由于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负责,开始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J11-89》修订的准备工作,并于1 997年7月通过了修订大纲,全面开始修订工作。2001年4月,最终完成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 11-2001》的报批稿。2001年7月建设部正式批准并与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联合发布这一规范。与GBJ11-89规范相比,GB50011-2001规范的主要改进之处在于:在抗震设防依据上取消了设计近震、远震的概念,代之以设计地震分组概念;提出了长周期和不同阻尼比的设计反应谱;增加了结构规则性定义,并提出了相应的抗震概念设计;新增加了若干类型结构的抗震设计原则。

美国

在美国,结构抗震设计规范可以追述到上世纪二三十年代。1929年,太平洋沿岸房屋管理局(the Pacifi c Coast Building Officials),即后来的ICBO(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Building Officials),在第

一版统一建筑规范(Uniform Building Code,简称UBC)的附录中以非强制性条文的形式,给出了第一套综合性抗震设计方法。在这本早期的规范中,包含了地震区划、结构细部设计以及侧向抵抗力等今天规范仍然使用的基本概念。1933年的加州Long Beach地震后,加利福利亚***采取了Field法案和Riley法案,对建筑抗震提出了强制性要求。

20世纪40年代末期,加州大学的一些研究者开始与加州工程师协会(Structural Engineers Association of California, SEAOC)的成员开展合作,致力于地面运动及结构动力效应的研究。1952年,SEAOC与ASCE(American Society of Civil Engineers)联合发布了一个报告,将反应谱原理引入了地震工程领域。1960年,SEAOC对这一报告进行了扩充,发布了第一版的《推荐侧向力条文及评注》(Recommended Lateral Force Provisions and Commentary),即通常所谓的蓝皮书(Blue Book)。后来在SEAOC地震学分会的努力下,经周期性的修改与再版,蓝皮书已成为UBC及其它规范中抗震条文的资料来源。在蓝皮书中,明确提出了建筑的三级性能标准:1)允许建筑抵抗较低水准的地震动而不破坏,2)在中等水平地震动作用下主体结构不会破坏,但非结构构件会有一些破坏,3)在强烈地震作用下,建筑不会倒塌,确保生命安全。这些基本性能目标作为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基本原则一直沿用至今。

1960年的蓝皮书概括总结了当时地震工程界的理论成果与实际经验。在此后的一段时间内,以蓝皮书为基础的UBC规范保持了相对的稳定。然而,1971年2月的San Fernando地震造成的大范围破坏,令工程师们大为震惊。根据这次地震震害教训,UBC规范采取了相应的改进措施:提高了设计内力的水准;对重要的结构,特别是涉及公共健康与安全的建筑,采取了更加保守的标准;在高烈度地震,对混凝土结构的延性构造提出了强制性要求。

尽管SEAOC根据San Fernando地震的教训,在1973 UBC和1976 UBC中采取了很多改进措施,但非常显然的是,人们需要对过去的抗震设计方法进行认真的回顾和彻底的审视。为此,SEAOC专门组织了一个应用技术委员会(Applied Technology Council, ATC),负责筹集资金,指导焦点问题的研究与探讨,目的在于改进建筑抗震设计方法。在NSF(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的资助下,ATC在全国范围内组织了大批著名的地震工程研究者以及有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来开展这项研究工作,最终发布了影响深远的成果报告ATC 3-06。在这一报告中,引入了线性动力分析方法,并且第一次尝试性的对结构抗震设计的风险水准进行了量化。ATC 3-06明确提出,规范设计的目的应该是在平均重现期475年地震作用下结构应能确保生命安全。ATC 3-06的这一建议在1988 UBC中已被正式采用。

到上世纪70年代中期,人们已清楚地意识到,地震已不仅仅是加州的麻烦,在美国地其他地区也会发生S an Fernando地震那样的大地震,于是便有了NEHRP(National Earthquake Hazards Reduction Progr am)的产生。20世纪80年代,NEHRP提出了许多重要的目标,包括制定和应用工程抗震的国家标准、

研制对现有危险房屋进行风险识别和减轻风险的方法等。共有四家联邦机构参与了NEHRP计划,其中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United State Geologic Survey)负责强地面运动特征的研究,NSF和NIST(Nat ional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分别负责资金和技术支持,而FEMA(Federal Emergency Management Agency)则负责领导制定作为规范基础和实践标准的指导性文件。

FEMA的研发计划主要集中于两个方面,即研制可用于减轻现有建筑地震风险的使用工具以及制定全国范围可用的新建建筑规范。如前所述,UBC规范是在SEAOC推荐条文的基础上制定的,虽然根据最新的研究成果和第一手的震害资料,UBC进行了不断的更新与改进,但是它基本上只用于美国西部地区。在美国中部及东北部地区,使用的是由BOCA制定的规范,而在美国东南部地区则主要使用SBCCI制定的规范。需要说明的是,BOCA和SBCCI的规范均采用了ANSI-58.1(即后来的ASCE 7)等国家规范的推荐条文;而在1995年以前,ANSI/ASCE规范的抗震设计条文均是以早期的UBC为基础的,并没有包括1971年S an Fernando地震后UBC规范的一些重大改进。

在FEMA的资助下,为了制定所谓的NEHRP Provisions,BSSC(Building Seismic Safety Council)在全国范围内召集工程技术人员、企业和学术机构的代表,组成了条款更新委员会PUC(Provisions Updat e Council),并于1985年发布了第一版NEHRP Provision。以后为了和模式建筑规范的再版周期相适应,BSSC每3年都会对NEHRP Provisions进行更新和再版。但是,最初的1985和1988两个版本的NEH RP Provisions并没有被任何模式规范所采用,直到1993年,ASCE 7基于1991 NEHRP Provisions进行抗震条款修改时,这种情况才有所改观。后来,BOCA和SBCCI规范进行修改时均采用了ASCE 7的抗震条款。当时,ICBO也曾考虑采用NEHRP Provisions,但是一项研究表明:按照UBC规范进行设计的结构完全能满足NEHRP Provisions的要求,因此,ICBO最终还是没有采用NEHRP Provisions。

尽管有证据表明UBC和NEHRP Provisions是相当的,但是关于这一点的真实性在地震工程界仍然存在很大争议。1995年,上述三本规范的编制机构决定成立一个联合会,即国际规范协会ICC(International Code Council),负责制定一套单一的模式建筑规范,以取代过去三家机构的各自规范。ICC的初衷是想利用BOCA、ICBO和SBCCI的规范中各自最好的部分组成一本新的规范在2000年发布。但是,由于作为BOCA和SBCCI规范基础的1991 NEHRP Provisions在2000年时可能会过时,而且在其中也没有考虑1989年Loma Prieta、1994年Northridge以及1995年Kobe等地震的震害教训和启示,同时,它也没有考虑最新的地震危险性分析结果。鉴于此,ICC、BSSC、SEAOC以及ASCE等机构达成了一个非正式协议,几家机构将合作编制1997 NEHRP Provisions,并将其作为2000 IBC规范的基础。为此,SE AOC首先解决了1997 UBC的改进问题:采用了以强度理论为基础的设计方法,吸取了Northridge和Ko be等地震震害的教训,考虑近场效应修改了地面运动模型。与此同时,参与BSSC PUC计划的SEAOC

成员也将上述建议带到了1997 NEHRP Provisions 中;此外,1997 NEHRP Provisions还采用了USG S最新的地震参数区划图,增加了组合结构体系以及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相关规定。1997 UBC和1997 NEHRP Provisions与之前的版本相比,最大的改进之处就在于:引入了新的场地效应系数、采用了新的地震动参数区划图、改进了主体结构与材料相关的设计条文。

2000年,以1997 NEHRP Provisions为基础的2000 IBC规范正式发布实施,取代了UBC、BOCA和S BCCI等规范,从而使美国的新建建筑规范达到了统一。以后,为了和模式建筑规范的再版周期相适应,I CC每3年对IBC规范进行一次更新和再版,于是便有了2003 IBC(以后称为IBC-2003)的产生。

与制定新建建筑的设计规范相比,制定既有建筑的评估与加固方法则要面临着完全不同甚至更为严峻的挑战。在1980年以前,人们很少对既有建筑进行评估或加固。当需要进行评估或加固时,一般是按现行规范(用于新建建筑设计)的标准进行的。这样做的结果就是结构加固的代价太高,而且也不可靠。因为现行规范对结构侧向强度的要求是在假定结构具有一定的规则性和延性的基础上的,而对于既有的危险建筑来说,一般都不会具有这样的规则性和结构延性的。

在NSF的资助下,ATC开展了ATC 14项目研究计划,提出了对既有建筑进行风险评估的标准方法。后来,在FEMA的继续资助下,这一方法在ATC 22、FEMA178以及FEMA310中得到不断的修改和扩充。然而,尽管这些报告提供了完整的建筑风险识别方法,但是它们并没有提供相应的加固方法。为了弥补这一缺憾,FEMA与ATC、BSSC以及ASCE等机构开展合作,最后发布了第一本真正意义上的基于性能抗震设计规范FEMA273。与此同时,ATC也发布了一本类似的、用于混凝土结构加固的ATC-40报告。

美国先进制造计划

美国-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 美国依靠其强大的互联网能力,提出“互联网+”制造为基础的再工业化之路。在2011年提出“先进制造业伙伴关系”AMP2.0,(AMP Advanced Manufacturing Partnership),以期通过政府、高校、企业的合作来强化美国的制造业,在2012年2月正式发布《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计划描述了全球先进制造业的发展趋势及美国制造业面临的挑战,明确了三大原则:一是能够应对市场变化和有利于长期经济投资的创新政策,制造商共享的知识资产和有形设施的产业公地的建设,优化联邦政府和机构的投资。也提出了实施美国先进制造业战略的五大目标: 1)加快中小企业投资; 2)提高劳动力技能; 3)建立健全伙伴关系; 4)调整优化政府投资; 5)加大研发投资力度,实现再工业化之路。 美国在2016年2月发布《国家制造创新网络计划年度报告》中描述了该计划的历史和现状,以及各个制造创新机构的详细情况。提出4个战略计划目标:【目标一】提升美国制造的竞争力 ——子目标1:支持更多美国本土制造产品的生产, ——子目标2:培育美国在先进制造研究、创新与技术上的领导地位。 图1-2 ,

图1-2 制造竞争力驱动因素 【目标二】促进创新技术向规模化、经济和高绩的效本土制造能力的转化——子目标1:让美国制造商能够使用经验证的制造能力和资本密集型基础设施 ——子目标2:促进用于解决先进制造挑战的最佳实践的共享与书面化 ——子目标3:促进支持美国先进制造的标准与服务的发展 图1-3为向美国工业界转化先进制造能力-制造成熟度等级。

图1-3制造成熟度等级 【目标三】加速先进制造劳动力的发展 ——子目标1:为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相关工作培养未来工人; ——子目标2:支持、扩展和交流相关的中等和高等教育途径,包括资格鉴定与认证; ——子目标3:支持州立、地方教育和培训的课程体系与先进制造技能组合要求的协调; ——子目标4:先进知识工人:研究人员和工程师; ——子目标5:确认下一代工人所需的能力。 图1-4为支持公-私合作劳动力发展伙伴关系图

中国和美国大学生活的差距

一美国大学生的作息和学习 由于美国大学实行的是“完全的”学分制,一学期修哪些课程完全由学生自主决定,因此大学生没有整齐划一的作息时间,也绝没有熄灯制。如果第二天早8点无课,那么愿起早还是睡懒觉完全是个人自由,学生宿舍通常不超过3人,及宿舍内的设施差别外,这方面跟国内大部分大学大学生的状况基本一致。美国大学生的作息时间和作息制度跟中国大学存在很大差别,中国文化在作息时间上讲究的是规律,上课时间基本都是分上午;下午;晚上三个阶段,而且时间都很有规律。另外中国大学里边的学生活动中心跟美国的也有差异,中国大学里的活动中心一般就是些体育设施或者干脆就是什么都没有以供学校举行活动用,不会出现如休息室、娱乐室之类的,更加不会有游戏厅。这其中体现的就是中美文化对个人的态度,中国文化更注重集体主义,学校大部分设施主要以学校为,而美国文化里边则更加注重个人主义,他们更加注重个人的感受和生活质量。 二美国大学生看待学位证书的态度 学位证书固然很重要,它是你受过并完成高等教育的重要标志。大学里每年夏天举行的毕业典礼,是一年当中最隆重的庆典,典礼之后还要大宴宾朋,包括毕业生和他们的家长和亲属。美国大学毕业生此时的心情大概与中国的高中生考上大学时相当,中国学生的关键是能否通过高考独木桥,考上大学;而美国大学宽进严出,关键却是能否大学毕业。另一方面,美国是个讲求实际的国家,美国不少大学生、研究生,偶学位还未拿到,就已经在公司里上班,薪水当然是与其学位相当的。 美国社会既重视学位,更重视实际能力。美国技术部门用人不仅看其成绩单优秀与否,还要看其是否学过某些重要的课程,同时给一技术问题令其在一两

周内解决,最后还要判断其是否能和同事融洽相处。但是,在一时难以分辨高下时,当然是以学历、特别是名牌大学的学历来决定取舍。这也是可以理解的。 三美国大学生的恋爱态度 美国是充分开放的社会,包括性开放。美国青年谈恋爱较早,高中生即开始date(约会),据说高中毕业的女生中处女已经不多。但多数美国大学生还是把精力放在学业上,因为获得大学学历是通往未来幸福的重要桥梁,美国大学教授对功课要求又非常严格,每门课都经常有不及格的学生,功课不及格要重修、重交学费,多科不及格则拿不到学位。因此将学业视为儿戏,早恋早婚的学生并不多。何况在那样开放的社会里,男女之间已没有多少神秘可言。 另外美国社会讲究尊重个人隐私和自由,男女关系恐怕是头号隐私(政界人士则除外)。因此大学校方不大过问学生这方面的事,而且也无权过问。无论同居、还是早婚,都是学生自己的责任,如有违法,则是司法部门的事。 四美国大学对学生的言谈举止的纪律约束 在美国,每个人的言谈举止都是个人自由,但有一个前提,即不得妨碍他人。因此在教室里当然不能大声喧哗、随地吐痰、吸烟,否则教授有权令其出去,胡闹的可以立刻叫警察来,因为那样可能已经触犯了法律。在宿舍里同样不能大声喧闹,否则其他同学可以报告宿舍管理人员。遗憾的是美国有时也“法不责众”,周末晚上的喧闹和摇滚乐有时也无人过问,只好忍耐。至于打架斗殴,现实生活中极为少见,只有好莱坞电影里常出现。打架的结果则是立刻被警察带走,弄不好吃一场官司,赔一大笔钱。

桥梁抗震设计规范

桥梁抗震设计规范--基础设计方法 一、引言 近十年来,世界相继发生了多次重大地震,1989年美国 Loma Prieta地震()、1994年美国Northridge地震(、1995年日本阪神地震()、1999年土耳其伊比米特地震()、1999年台湾集集地震()等等。因此,专家们预测全球已进入一个新的地震活跃期。随着现代化城市人口的大量聚集和经济的高速发展,地震造成的损失越来越大。地震灾害不仅是大量地面构筑物和各种设施的破坏和倒塌,而且次生灾害中因交通及其他设施的毁坏造成的间接经济损失也十分巨大。以1995年日本版神地震为例,地震造成大量高速公路及高速铁路桥隧的毁坏,经济总损失高达1000亿美元。 近几次大地震造成的大量桥梁的破坏给了全世界桥梁抗震工作者惨痛的经验教训。各国研究机构纷纷重新对本国桥梁抗震规范进行反思,并进行了一系列的修订工作。日本1995年阪神地震后,对结构抗震的基本问题重新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十分重视减振、耗能技术在结构抗震设计中的应用。桥梁、道路方面的抗震设计规范已经重新编写,并于1996年颁布实施。美国也相继在联邦公路局(FHWA)和加州交通部(CALTRANS)等的资助下开展了一系列的与桥梁抗震设计规范修订有关的研究工作,已经完成了ATC-18,ATC-32T和ATC-40等研究报告和技术指南。与旧规范相比,新规范或指南无论在设计思想,设计手法、设计程序和构造细节上都有很大的变化和深入。 大河的大跨桥梁、大型立交工程以及城市中大量高架桥的兴建,规范已大大不能适应。但是目前所有国内的桥梁设计,对抗震设计均在设计书上标明的参照规范即是《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和《铁道工程抗震设计规范》。与国外如日本、美国的同类规范相比,中国现行《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水准远落后于国外同类规范。若不进行改进,则必将给中国不少桥梁工程留下地震隐患。 本文主要介绍了各国桥梁抗震设计规范中基础部分的抗震设计。基础部分对全桥的地震响应以及墩柱力的分布均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基础设计不当会导致桥梁墩柱在地震中发生剪断、变形过大不能使用等等,有时甚至是桩在根部直接剪断破坏。基础设计需要考虑的方面除了基础形式的选择以外还包括抗弯强度、抗剪强度桩基础连接部分的细部构造、锚固构造等方面。本文首先对中、美、日、欧洲、新西兰五国或地区抗震设计规范中有关基础的部分进行了一般性的比较。笔者认为,相对而言中国的规范在基础抗震设计方面较为粗糙、可操作性不强。而日本规范在这方面作的最为细致,技术也较为先进。因此,在随后的部分中详细介绍了日本抗震规范的基础设计方法。 二、主要国家桥梁抗震规范基础抗震设计的概况 本文将中国桥梁抗震规范与世界上的几种主要抗震规范(美国的AASHTO规范、Cal-tans规范、ATC32美国应用技术协会建议规范,新西兰规范NZ,欧洲规范EC8,日本规范JAPAN)进行基础抗震设计方面的比较。 中国桥梁抗震设计规范有关基础设计的部分十分笼统,只以若干定性的条款,从工程选址方面加以考虑,而对基础本身的抗震设计,特别是对于桩基础等轻型基础抗震设计重视不够。这方面,日本的桥梁抗震设计规范和准则规定得比较详细,是我们应当学乱之处。基于

比较中国文化与美国文化的差异

比较中国文化和美国文化的差异 一、中国文化的古老性与美国文化的现代化 中国的先哲们给后人留下了丰美的历史宝藏,也留下了沉重的历史包袱。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是深深植根在中国这片土地之上的,她已不可能被移植,中国的一切现代文明都只能在这棵大树上进行嫁接而成;考虑中国的任何事情,都离不开历史这个无形的手对现实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人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形成的理论基础,对中国的社会关系具有不可抗拒的影响。美国只有两百年的历史,美国的文化,是一群现代人,按照现代人的意志和思维模式构建起来的一座现代文明的宫殿。美国人完全在按现代人的需要去创造科学,创造财富,创造民主的社会制度。美国的人际关系也是按现代人的标准建立起来的。美国发达的商业文化、科学技术是其现代文化的突出标志。 二、中国文化的民族性与美国文化的多元化 中国汉族占总人口的90%以上,其他56个少数民族在肤色、人种上也与汉族基本相似,因此中国可以说是一个单一人种和单一文化的国家。儒家、佛家、道家文化形成了中国文化的主体,尤其是儒家文化,对中国人的思想和行为的影响占有统治地位。中国文化具有强烈的民族性。 而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人口构成极为复杂,世界各国的人才在这里群英聚会,各种文化交相辉映,形成了各种民族、各种文化的大熔炉。因此美国的文化具有多元化的特点,并且带有强烈的时代气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 三、中国文化的政治性与美国文化的经济性 中国作为一个统一的大国,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两千多年来,要统治这样一个地域如此辽阔,人口如此众多的大国,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如果统治失调,就意味着国家分裂、诸侯纷争、战乱不休。因此,自古以来,稳定和统一,一直是中国历史上的两件大事,政治是统帅,集中统一是灵魂。儒家文化作为中国古代社会上层建筑中的一系统,与上层建筑中的政权统治形成相辅相成之势,儒家文化中含有大量的关于教育统治者施仁政,教育百姓遵守伦理教化等方面的人文科学,中国古代社会一直重农轻商,重文轻商,科举制度使文化与政治密切相连,文化中带有很强的政治性。贯穿在社会关系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有很强的政治色彩。 而美国是一商品经济极为发达的国家,文化具有浓厚的经济性,与经济建设相适应的科学、技术、经济管理等文化占有很高的地位。而好莱坞电影、迪斯尼乐园、麦当劳快餐等等发达的商业文化更是受世人瞩目。美国的人与人之间关系,也带有浓厚的经济色彩,亲兄弟明算账。 四、中、美两国主文化与亚文化之间存在的差异 很多探讨中美文化差异的文章都指出中国文化注重集体主义,美国文化注重个人主义。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却使我们产生困惑。生活在中国社会中,我们会发现,许多人个人主义思想也很严重,缺乏团结的现象时有发生;而当我们来到美国,却发现很多的美国人很关心社会和集体。有人做过这种观察,一群美国人开大会,会前不同观点会展开很激烈的争论,但一旦会议主题决定了,大家就会安安静静地一起开大会;但一群中国人在一起,却往往是上面开大会,下面开小会,各自为政。关于这个文化与现实的差异问题,我们从社会学中找到了答案。一个社会中,不仅有统治阶层所推行的正统的主文化,也有在民间流行的亚文化。亚文化往往是对于主文化的一种逆反,一种对立和统一。由于中国文化过分宣扬国家和集体,轻视个人,所以民间社会的亚文化又使个人利益得到补充,得到平衡。美国过分地宣扬个人主义,人们不满足于彼此隔阂,彼此冷漠的现象,又重新回到互相关心,热心公益事业的和谐的社会关系上来。由此我们知道,要想真正地了解一个国家,不仅要从书本上了解他的主文化,还要到那个民族中去生活一段时间,从民间去了解那个民族的亚文化。另一方面,在人的本性上,有些东西是人类共有的,如个人主义思想,在美国是得到公开承认,而在中国却被加以批判,但不管你怎么否定,它却是深藏在人们心底的。就像中国古代宣扬禁欲主义,但不管你怎样宣扬,男女相悦却是怎么也不能从人们心底抹去。. 五、中国文化的两极性与美国文化的多极性

中美混凝土抗震设计规范对比

中美混凝土抗震设计规范对比

1概述 近来我国在国际上承担的工程项目越来越多,很多国家和地区都要求采用美国规范设计,因此有必要学习美国规范,并了解美国规范与我国规范间的差异。本文对比了中美两国规范中关于荷载组合、抗震设计基本原则(主要对比抗震设防目标和水准、建筑设计和建筑结构的规则性这两方面的内容)、抗震设计方法这三方面的内容。对比的规范介绍如下: 1、ASCE/SEI 7-10:是按概率极限状态设计原则和结构可靠度理论编制的,统 一了美国各种结构设计规范的基本设计原则和荷载取值标准(包括地震作用的取值标准)及荷载效应的组合原则和计算公式、荷载分项系数及组合系数的取值规定等,类似于我国的荷载规范,并包括了类似于我国抗震规范中的抗震设防标准、地震动参数及地震作用的取值标准等内容。 2、UBC 97:Uniform Building Code, UBC——《统一建筑规范》是美国第一个 带有建筑抗震内容的规范,第一版于1927年出版,由“国际建筑官员协会”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Building Officials,即ICBO)出版发行,主要用于美国西部各州,是被广泛采用的规范之一。 3、IBC-2003:IBC规范第一版于2000年颁布,每三年修订一次,自此, 其他3 本通用规范便不再更新, IBC 规范逐渐成为了美国全国唯一的通用建筑规范。IBC规范的颁布与实施,取代了UBC、SBC和NBC等规范,从而使美

中美混凝土抗震设计规范对比 国的新建建筑规范达到了统一。在抗震设计方面,IBC大多引用了ASCE 7-10的内容。可以把IBC视为一个规范门户,由它通向各个专门规范。 4、《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是中华 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主编。按该规范进行抗震设计的建筑,其基本的抗震设防目标是:当遭受低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多遇地震影响时,主体结构不受损坏或不需修理可继续使用;当遭受相当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设防地震影响时,可能发生损坏,但经一般性修理仍可继续使用;当遭受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罕遇地震影响时,不致倒塌或发生危及生命的严重破坏。使用功能或其他方面有专门要求的建筑,当采用抗震性能化设计时,具有更具体或更高的抗震设防目标。 5、《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2012):《建筑结构荷载规范》也是中 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主编。该规范适用于建筑工程的结构设计,建筑结构设计中涉及的作用应包括直接作用(荷载)和间接作用,而该规范仅对荷载和温度作用作出规定,有关可变荷载的规定同样适用于温度作用。 2荷载组合 通过阅读美国标准《Minimum Design Loads for Building and Other Structures》(ASCE/SEI 7-10)和中国标准《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2012)、《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关于荷载组合的规定,对比与分析中美荷载组合的异同,加深对中国规范荷载组合规定的理解,初步了解美国规范对荷载组合的相关规定。 2.1中国规范荷载组合 中国设计规范中的荷载组合是根据现行(GB 50009-2012)、《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的有关规定,结合建筑的自身特点制定的。规范给出的荷载组合表达式都是以荷载与荷载效应有线性关系为前提,并且要求建筑结构设计应根据使用过程中在结构上可能同时出现的荷载,按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分别进行荷载组合,并应取各自的最不利的组合进行设计。 2.1.1承载能力极限状态的荷载组合 对于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应按荷载的基本组合或偶然组合计算荷载组合的效应设计值,并应采用下列设计表达式进行设计: 1

揭秘:中国人与美国人的30个天壤之别

【揭秘:中国人与美国人的30个天壤之别】世界上每一个国家都有不同的看待问题和生活的方式,人们不难发现,近年来大陆移民美国的人数每年递增,但是很少听说美国人移民中国的,近日,网路流传中国人与美国人有30个天壤之别。 1、中国人喜欢朋友聚在一起下馆子;美国人喜欢朋友聚在一起泡酒吧。 2、极少的中国人喜欢暴露在太阳下;美国人爱死了晒太阳,太阳越烈越好,穿的越少越好。 3、中国人在北美的生活很忙、很单调,难进主流;美国的主流人群,爱动的年轻人空闲时不是去酒吧,就是去健身房。 4、中国人拍马屁、送礼是背地里偷偷摸摸送领导;美国人是当着同事的面大大方方地拍、明着送 5、工作上出了错,中国人喜欢找理由为自己辩解;美国人立即说是自己的错,请求原谅。 6、中国人在公司里和同事、上级有分歧,时常闷在心里;美国人要去和你说个清楚的。 7、上班族的中国人虽然看上去挺讲究的,不过一眼就可以看出他/她是从大陆来的;美国人平时穿衣比欧洲人更随便,上班时穿的正式,大都很得体,首饰和衣服一样常换。 8、有些中国人把痰吐到世界各个国家去了,随处吐痰;美国人可以当着人的面,很大声地把鼻涕擤在纸里。 9、很多中国人在公共场合说话声音超大;美国人的声量控制得极好,在共车、餐馆或其它公共场合说话都很小声,在会上、在台上说话很大声。 10、中国人炫耀小孩学习成绩好;美国人炫耀小孩球打得好。 11、中国人的父母千里迢迢从地球的另一边飞过来帮着带孙子;一般美国人住得再近,也不会去带孙子。 12、中国孩子再大回来住,父母都会接受;美国孩子超过18岁,回来长住,得交房租。 13、如果中国人送父母去老人院,认为是不孝;美国人孝敬父母就是让的父母住在老人院抽空去看望一下。 14、中国人的父母来儿女家住上几个月是自然的事;美国人的父母来儿女家住,超过三天或一周是惊人的事。 15、中国人买大房子往往是为了炫耀;美国的中产阶级买大房子一般是因为需要。 16、中国人更重视住房的外观和结构,里面的家具过得去就行了;美国

日本桥梁抗震设计规范

摘要:本文对世界主要的桥梁结构抗震设计规范基础部分的现状进行了概略的比较,着重介绍日本桥梁抗震设计规范中基础的设计方法,并指出了中国现行《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基础部分中存在的一些不足。 关键词:桥梁基础抗震设计日本规范 一、引言 近十年来,世界相继发生了多次重大地震,1989年美国 loma prieta地震(m7.0)、1994年美国northridge地震(m6.7)、1995年日本阪神地震(m7.2)、1999年土耳其伊比米特地震(m7.4)、1999年台湾集集地震(m7.6)等等。因此,专家们预测全球已进入一个新的地震活跃期。随着现代化城市人口的大量聚集和经济的高速发展,地震造成的损失越来越大。地震灾害不仅是大量地面构筑物和各种设施的破坏和倒塌,而且次生灾害中因交通及其他设施的毁坏造成的间接经济损失也十分巨大。以1995年日本版神地震为例,地震造成大量高速公路及高速铁路桥隧的毁坏,经济总损失高达1000亿美元。 中国现行《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j004-89)在80年代中期开始修订,于1989年正式发行。随着中国如年代经济起飞,交通事业迅猛发展,特别是高速公路兴建、跨越大江,大河的大跨桥梁、大型立交工程以及城市中大量高架桥的兴建,规范已大大不能适应。但是目前所有国内的桥梁设计,对抗震设计均在设计书上标明的参照规范即是《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和《铁道工程抗震设计规范》。与国外如日本、美国的同类规范相比,中国现行《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水准远落后于国外同类规范。若不进行改进,则必将给中国不少桥梁工程留下地震隐患。 本文主要介绍了各国桥梁抗震设计规范中基础部分的抗震设计。基础部分对全桥的地震响应以及墩柱力的分布均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基础设计不当会导致桥梁墩柱在地震中发生剪断、变形过大不能使用等等,有时甚至是桩在根部直接剪断破坏。基础设计需要考虑的方面除了基础形式的选择以外还包括抗弯强度、抗剪强度桩基础连接部分的细部构造、锚固构造等方面。本文首先对中、美、日、欧洲、新西兰五国或地区抗震设计规范中有关基础的部分进行了一般性的比较。笔者认为,相对而言中国的规范在基础抗震设计方面较为粗糙、可操作性不强。而日本规范在这方面作的最为细致,技术也较为先进。因此,在随后的部分中详细介绍了日本抗震规范的基础设计方法。 二、主要国家桥梁抗震规范基础抗震设计的概况 本文将中国桥梁抗震规范与世界上的几种主要抗震规范(美国的aashto规范、cal-tans规范、atc32美国应用技术协会建议规范,新西兰规范nz,欧洲规范ec8,日本规范japan)进行基础抗震设计方面的比较。 中国桥梁抗震设计规范有关基础设计的部分十分笼统,只以若干定性的条款,从工程选址方面加以考虑,而对基础本身的抗震设计,特别是对于桩基础等轻型基础抗震设计重视不够。这方面,日本的桥梁抗震设计规范和准则规定得比较详细,是我们应当学乱之处。基于阪神地震的经验,地震后桥梁上部结构的修复和重建都比下部基础经济和省时、省力,因此桥梁基础的抗震能力的要求应比桥墩高。

中国与美国的种族差异

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的经济生活以及 表现于共同的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 众所周知,美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而且民族之间的复杂程度甚于中国,因 为美国没有一个处于绝对强势的民族。也正因为如此,才造就了美国如此开放 如此多元化的氛围。虽然也有着很多种族史上黑暗的瞬间,比如黑奴,比如夏 威夷土著,比如印第安人,比如排华法案,比如日裔美国人集中营等等,但是 相对而言,美国更开放,更包容,更利于不同种族的人民生活在一起。正式因 为美国这种“自由、平等”的立国原则,让美国成为了二百年来各种族人民都 最向往的大陆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大陆,但与美国不同,如果说美国是多民族的 熔炉,那中国就是多民族的拼盘。因为各族之间的互相征伐和斗争的时间远胜 于和平相处。美国是一个非常平等的社会,其财富和等级的区别,比起其他任 何国家的人民都要小得多。这种平等,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独立之初的美国,除了美洲的土著印地安人和被强迫贩卖来的黑人奴隶以外,完全就是一个 由移民组成的国家,它没有自己的皇室和欧洲传统意义上的贵族,也没有欧洲 国家那样根深蒂固的封建等级传统和势力。 当时的美国还是一个纯粹的农业国,绝大多数人务农,由于自然条件得天独厚,地广人稀,土地拥有者非常普及,传统意义上靠租种别人土地过活的农民,在 美国基本上不存在.我们通常都知道,政治权力是由经济权力来决定的,而当时

的经济权力,主要就表现在对土地的占有上。如果土地只为少数人所有,政权 肯定是贵族政体,由少数能够享受教育的精英来统治多数没有土地的人,而当 一个国家的人民都是地主的时候,那结果就只能是建立一个高度平等的共和国。美国当时的开国元勋皮克尼就曾指出,美国的平等将持续很久时间,因为在一 个新的拥有着巨大的未开垦土地的国家,不会有许多穷人和依靠别人的人。为 了保持很大程度的经济、社会和政治平等,强烈主张民主的杰斐逊总统,甚至 希望美国永远保持为一个由小农组成的社会。 美国有利于民主政体生存发展的第二个条件,是他们所享有的高度自由。在十 七和十八世纪,包括洛克、伏尔泰等著名启蒙思想家在内的许多欧洲人,都认 为北美殖民地是美德和自由的特殊保留地。大批移民从欧洲纷纷涌入美洲大陆。他们当中许多人就是为了逃避各种各样的迫害,到北美寻求自由的,移民到新 英格兰的清教徒如此,在威廉宾的率领下定居于宾夕法尼亚的教友派教徒也是 如此。 最后,美国大多数人思想一致,认为民主是一个很好的政体,而且愿意为它的 不断发展而努力,甚至可以为此相互妥协。这种思想上的共识,对于民主制度 是绝对有必要的,若是缺少这种共识,一个民主自治的制度只会陷入瘫痪,导 致无政府主义,这也正是十八世纪末部分美国人反对民主政体的根本原因所在。美国人的思想及意识形态惊人地一致,这与他们的国情有关。早期的美国移民,大都来自英国,有着相同的语言、文化、风俗习惯和价值取向。比起单一的英

美国人去中国老婆的感受

老外吐槽“娶中国老婆等于娶一家人”引发共鸣 2012年10月27日16:54羊城晚报我要评论(667) 字号:T|T 转播到腾讯微博 资料图片,图文无关 围观 这两天,一篇《老外吐槽娶中国老婆的下场》的博文,惹来300多万网友热议。该文据称“采访了N多个娶中国太太的老外”,用充满喜感的笔调,描述了“娶中国太太等于娶她全家”、“没有隐私”、“啥都敢吃”等等生活经历。网友赞弹笑骂不一。 原文摘录 1 家被中国人占领 再也没有隐私了家里哪都不敢碰中国人啥都敢吃 一旦你娶了中国太太,就等于娶了她全家,不到半年,她爹、她妈、她二姐、她二姐的孩子就排着队全来了……我好端端的一个美国家庭,一眨眼工夫,就被中国人给占领了。我们家十几代从没见过一个圆底炒锅,得,现在我们家厨房里

有两个。打开抽屉,除了三副刀叉,全是筷子,折磨得我呀,目前都会用筷子夹花生豆了。 2 再也没有隐私了 一旦中国人占领你家,你就别想有隐私了。某天我正坐在马桶上方便,老岳父推门就进来了,一边洗手一边和我练英文:“How are you? And you?(毫阿油?按得油?)” 我有时在书房沙发上看书睡着了,老岳母就像猫一样摸到我身边,往我腿上扔一条被子,然后在我腿上拍一遍;好几次都拍错了地方…… 在我自己家里,不论我走到哪,都发现老岳父或者老岳母或者他们这一对组合总是跟着我,我前边走,他们就在我后面关灯。基本上我走过的地方,身后都一片黑暗。 3 家里哪都不敢碰 好好的楼梯,厚厚的地毯,中国太太在地毯上蒙了一层塑料布。后来我仔细一看,家里所有容易招尘的东西基本全被塑料布包着了,比如遥控器、钢琴键盘等等。中国人很少用洗碗机,因为那是用来“凉碗”的。美国人喜欢家具生活化,要舒服、随意;中国人的家具主要目的是摆设,给别人看的,坐上去又硬又凉,不能靠,不能躺。我都坐塌三把中国的太师椅了。 4 中国人啥都敢吃 我一般爱吃他们做的所有东西,就是别告诉我吃的是什么。说中国人爱吃肉,这我能理解,可是鸡爪子、鸭嘴、猪耳朵上有肉吗?我太太他们全家吃起来没够,顿顿吃,我看着都惊呆了。 你要是赶上一个爱煲汤或熬中药的太太,那就等着邻居报警吧。我们家都来了三次警察了,邻居叫来的,说“方圆几里地有化学武器的味道”。 5 别和中国太太吵架 中国太太最可怕的是她们的记忆力,一点小事得罪她,她就开始回忆十年以前一模一样的某件事。 如果得罪美国太太,大不了说句“sorry”,你要是和中国太太说“我错了”,她马上问你:“错哪了?” 中国太太天生有一种改造男人的使命,她不但要改造你,更想占有和支配你的全部时间。怪不得中国出不了哥伦布那样的航海家,因为你还没出海,太太就问了:“到哪去?跟谁去?船上有女的吗?多大年纪?长什么样?有我漂亮吗?怎么认识的?”男人只好说:“得,得,我不去了。”

一个外国人对中国的看法

My name is Jason, from New York City, America. I have just come here for 3 years. When I was in America, I got the information about China from TV, newspaper, the Internet, and so on. I think they were the real China. But as soon as I got off the plane, I found that China is outstanding than I have ever thought. What a beautiful country! Although the first impression was good, but it took me quite a long time to get used to the social environment of China. Language was the most important problem. As an American, Chinese is arduous for me. I had to put my soul in it to deal with it. Chinese food is really good, and it has multitudinous dissimilar kind. I love hot food, so Sichuan food was always my first choice. By the way, I love chopsticks. Festival! Yeah. China is a country which has a long history far more than thousand years. Its festival has many engrossing points. And some of it should be learned by us, at least I think so. Chinese people loves their parents, loves their family. No matter how busy they are, they always go home and get together with their family. These days will be fill with happiness all the time. I cherish these days, too. Especially When the Mid-autumn come, I can eat delicious moon cakes. I Like it. Lately I read a famous ancient Chinese novel Journey to the west , a glorious story. My favorite role is Chang’e. And I wish one day I could fly to the moon. I love China! I love Chinese culture

美国制造体系

美国制造体系 19世纪中叶,为适应大规模机器生产,在美国发展了一种新的生产方式,这种方式确定了现代工业化批量生产的模式和工艺,特点是:标准化产品的大批量生产;产品零件具有可互换性;在一系列简化了机械操作中使用大功率机械装置等,这就是“美国制造体系”。怀特尼被称为“美国制造体系”之父。 18世纪时美国仍是一个农业国家,到了19世纪中叶,美国工业则迅速起飞,并逐步取代了英国而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生产力量.由于美国缺乏廉价劳动力,机械化的速度大大超过欧洲.为了适应大规模的机器生产,在美国发展了一种新的生产方式,这种方式确定了现代工业化批量生产的模式和工艺.其特点是:标准化产品的大批量生产;产品零件具有可互换性;在一系列简化了的机械操作中使用大功率机械装置等,这就是所谓的“美国制造体系”.这种体系并不限于生产方法,而且也影响到生产的组织和协调、工艺特点、商品的市场开发以及产品的类型与形式等,因而也影响到设计.美国制造体系有欧洲的渊源和影响.大约在1729年,瑞典就有人以水为动力,用简单的机器生产可互换的钟表齿轮.后来,一名法国军火商布兰克(Le Blanc)用类似的方法生产滑膛枪.美国第三任总统杰弗逊(Thomas Jefferson,1743—1826)任美国驻法大使期间,于1782年访问了布兰克的工场,他在一封信中写道:“这里在滑膛枪生产中作了改进.……所生产的每枝枪的零件是完全相同的,使不同枪支的零件可以互换.这种方式的优点在军械需要修理时是非常显著的.”然而,布兰克的工作遇到了来自管理军火的政府官僚以及手工艺人们的非难.手工艺人们认为这种方法会危及他们的生计.前面提及的布鲁勒把这种互换性设计思想带到了英国.他是从法国大革命中逃出的一位皇族难民,到英国后,他为皇家海军设计了批量生产滑轮组的机械. 这种具有互换性的设计的基本方法大约从1800年开始在美国兴起.怀特尼 (Eli Whitney,1765—1825)常常被称为“美国制造体系之父”.他于1798年向美国政府提出了一项两年内生产一万支步枪的建议,不过这一计划11年后才完成.对于现存的怀特尼滑膛枪的研究表明,其可互换的部件是有限的,其精度,也就是可互换的程度也是不同的.此时的其他一些军火商也采用和发展了这一方法.事实上,不是一、两个人就发明了这种制造体系,它是当时流行的一种观念,产生于一个连续的改革过程之中,而每一种改进都被其竞争者急切地采用.另一

中国和美国的差距

2011-2012学年第二学期形势与政策课程 期末考试论文 论文名称中国和美国的差距 年级 2011 学院园艺 专业园艺 学号 14117207 姓名曾盟超 任课教师周嘉 完成时间 2012-04-07 成绩

中国和美国的差距 内容摘要:胡锦涛主席访问美国之际,“中国经济总量究竟有多大?中国经济总量是否已经超越美国?”再次成为全球媒体报道和辩论的焦点。一个最令人难以置信的结论是:中国经济总量已经超越美国! 关键词:经济、资源、教育、军事 正文部分: 当下,人们乐意承认: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强国,并为此欢欣鼓舞。那种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感觉非常好。但就我的了解,货币化的GDP和人均可支配收入数字,绝对无法准确量度人们的生活水平和幸福享受。比较好的指标是扣除物价水平后的单位时间真实工资水平。最佳指标当然还要包括生活环境之优美、安全和自由;个人发展机会之均等;社会福利、教育医疗保障、文化艺术享受之丰富、国防军事等等许多层面。下面我将从多方面说明。 一、经济方面 胡锦涛主席访问美国之际,“中国经济总量究竟有多大?中国经济总量是否已经超越美国?”再次成为全球媒体报道和辩论的焦点。一个最令人难以置信的结论是:中国经济总量已经超越美国! 发布此结果的是华盛顿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据他们所说,2010年中国经济规模已经超过美国。他们的计算方法是所谓的购买力平价方法。他的计算结果是:2010年中国经济规模为14.8万亿美元,而美国只有14.6万亿美元! 依照彼得森研究所的购买力平价方法,中国GDP已经是14.8万亿美元,那么人民币均衡汇率就应该是1美元:2.67人民币。如果接受如此均衡汇率,那么人民币升值就远远没有到位,快速大幅度升值也就顺利成章。为什么美国政客们高调要求人民币升值显得那样“理直气壮”?部分理由就是购买力平价计算出来的均衡汇率。 假若中国GDP真的已经达到14.8万亿美元,那么人均GDP就已经突破一万美元了。即使考虑到GDP和可支配收入有很大差距,即使考虑到收入分配的严重失衡,那么,人均一万美元的GDP,意味着我国人均可支配收入怎么着也是大几千美元了。然而,随便的观察和各种官方统计数据,都难以证明我国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了3000美元!绝大多数农村地区一个家庭的全年收入也不过1000美元。 同时,按照人均收入和平均工作时间,中国与美国的差距简直不可以同日而语。就算依照目前的市场汇率,我国2010年GDP达到了6万亿美元,我国人均GDP也不过4638美元,美国人均GDP则是48666美元,是中国10倍多。然而,我国数以亿计打工者的工作时间至少是美国个人的1.5倍(许多打工者并不能按时休息周末,且每天工作时间接近和超过10小时)。如果折算为单位时间人均GDP,美国至少是中国的16倍。

中美抗震设计规范地震作用主要参数比较和转换

中美抗震设计规范地震作用主要参数比较和转换 严奉婷张炎 (武汉锅炉股份有限公司湖北武汉 430205) 摘要:本文从概念上分析了中国、美国抗震设计规范的不同,提出关于影响地震作用的部分因素(阻尼比,场地类别,周期,设计地震动参数等)在中美规范中的转换,为今后国际项目抗震设计提供参考。 关键词:抗震设计;设计地震动参数;场地类别;转换;比较 COMPARISON AND CONVERSION OF MAIN PARAMETERS BETWEEN CHINESE CODES AND USA CODES IN CALCULATING SEISMIC LOADS Yan Fengting Zhang Yan (Wuhan Boiler Company Limited, Wuhan, Hubei, 430205) Abstract This paper presents a conceptive comparison of the seismic code among the seismic design codes of China and USA. It presents the conversion of main parameters (damping, site classification, period, parameters of ground motion etc.) in calculating seismic loads.Hope to provide a little help for the seismic design in the future. Keywords:seismic design; parameters of ground motion; site classification; conversion; comparison 由于电力市场的国际化,对于需要走向国际市场的国内锅炉行业来说,各个地区会根据不同规范提出相应的地质条件,如何转换为设计规范的相应地质条件成了十分实际的问题。本文就影响地震作用计算的因素如重要性系数、场地类别、地震动参数、周期等进行了中、美的比较,并给出相应的转换。 1.各国抗震规范的基本介绍: 1.1.中国:GB50011-2010《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1.2.美国:ASCE/SEI 7-05《minimum design loads for buildings and other structures》 ANSI/AISC 341-05《 Seismic Provisions for Structural Steel Buildings》 ASCE/SEI 7是一个针对各种结构形式的荷载规范,除规定了直接作用(如永久荷载和可变荷载)的取值规定外,还规定了间接作用(如地震作用)的取值规定,包括抗震设防目标、场地特性、设计地震作用、地震响应计算方法、结构体系与概念设计等抗震设计方面的内容。ANSI/AISC 341-05规定了结构构件抗震承载力验算和抗震构造规定等具体的抗震设计内容。

中国经济和美国经济之间,到底还有多大差距及其思考

中国经济和美国经济之间,到底还有多大差距? 多大差距,这还用说吗?最简单的了解渠道就是GDP啊。2017年GDP排行榜上,美国是19万亿美元,排第一,中国是13万亿美元,排在第二位,排第三的日本仅4.3万亿美元。你算算看,这老二把老三已经落得很远了。全世界,只有中国和美国是同一个量级的,但是差距也不小。19万亿和13万亿。 那怎么解读这个数字呢?比较悲观的看法是这样的。 第一,这个距离其实很大。你看,前些年中国经济增长每年接近10%,所以大家预测,2020年,中国就要赶上美国了。但是,这几年,中国经济增长率降到6%-7%,那什么时候赶上美国就成问题了。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会不会一直下降呢? 第二,中国人口多得多啊。总量赶上有什么用,如果一算人均,画风马上就变了,中国差得太远太远。 中国人均GDP仅相当于美国的七分之一。而且,我们还要考虑一个因素,就是中国人太勤奋,参与劳动的人口比例高于美国,个人劳动时长也长于美国,所以,中国的“劳动生产率”只有美国的十二分之一。 如果再看细节,具体到教育、消费及医疗等领域,中国人均数据那是被美国全面碾压。人均教育投入连美国的十分之一都不到。人均消费支出,只有美国的十四分之一。人均医疗支出,这个就更夸张了,中国只有美国的二十二之一。 你看,中美差距,总量上是同一个数量级,但是一旦人均,就差出一个数量级了。

但是,这是最后的结论吗?陈经先生的那篇文章指出两点,值得我们再深入思考的地方。 第一,GDP这个指标反应了真实情况吗? 我们且不说,按照购买力平价标准,中国经济总量已经超过了美国。而且那已经是四年前,也就是2014年的事了。就是按照GDP本身计算,也有很多存疑的地方。 比如,美国有很多并不增加财富,甚至是增加国家负债的经济活动被统计进了GDP,像增发国债这种事就被计入了GDP。 而中国正相反,中国有大量的经济活动被GDP统计忽略了。 比如,2016年中国服务业占GDP比重是51.6%,在世界各国中明显偏低。那是中国服务业不发达吗?有这个原因,但是也有不少学者指出,这里面也有个很重要的技术性原因,就是中国对服务业的统计比较粗放。 很多小规模的服务业,像小饭馆这样的生意,很多是统计不上来的,比如在淘宝上做生意,是不交税的,当然也就统计不进GDP。但是我们都知道,那是个很大的数字。 还有,中国经济活动中有很大一部分,是投资。比如造高铁。这些投资本身花多少钱,就计入GDP多少钱,是一次性的。但是这些基础设施,是一年年持续发挥作用的,它们虽然本身升值不多,有时甚至亏损,却能帮助一大片地区实现财富升值。 所以,中国这部分投资GDP的含金量也不一样。而再反过来看美国,美国

建筑抗震设计中地震作用取值——主要国家抗震规范比较

建筑抗震设计中地震作用取值——主要国家抗震规范比较 摘要:对中国、日本、美国、欧洲等国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中的地震作用取值进行对比。地震作用取值不但与各国的地震背景、区划方法、衰减规律等技术问题有关,还与设防水准、设防目标有关,而后者更大程度上取决于经济和行政的决策。 关键词:抗震设计规范;弹性和弹塑性反应谱;地震作用;基底剪力地震作用的取值是抗震设计的基础,目前世界各国的抗震设计规范中关于地震作用的描述一般均采用设计反应谱的形式,但座标参数的表达和取值不同,它的确定与抗震设防水准、设防目标有关。 一、抗震设防水准 在中国与欧洲抗震规范中,中国《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明确规定三水准设防为按规范进行建筑抗震设计的设防目标,即“ 多遇地震、基本烈度设防地震、罕遇地震。采用按烈度为6、7、8、9度分区并给出相应的设计基本加速度。三水准的地震作用水平按三个不同的超越概率(或重现期)来区分,多遇地震为50年超越概率63.2%,重现期50年;设防烈度地震(基本地震)为50年超越概率10%,重现期475年;罕遇地震为50年超越概率2%-3%,重现期平均约2000年。欧洲Eurocode 8采用单一的设防水准(475年重现期)规定根据各地区不同的地震危险性将领土细分成地震区,按地震分区分别给出区域系数、基本地震系数或有效峰值加速度值。对各地震区选择的设计地面加速度应与重现期475年相一致。 二、抗震设防目标 中国《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规定的三水准下的设防目标,简称“ 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即“当遭受低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多遇地震影响时,一般不受损坏或不需修理可继续使用;当遭受相当于本地区的地震影响时,可能损坏,经一般修理或不需修理可继续使用;当遭受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预估的罕遇地震影响时,不致倒塌或发生危及生命的严重破坏。”欧洲规范一般地规定了限制破坏和不倒塌的要求,限制破坏就是“结构应设计和建造成在多遇地震下不造成损坏而能继续使用。”不倒塌要求就是“结构应设计和建造成抵御规范中定义的地震作用,无局部或整体倒塌,地震后能继续保持结构的整体性和一定的残余承载力。”但是欧洲规范没有明确与设防水准挂钩。美国的抗震设防目标包含中震可修和大震不倒,延性概念也更为明确。在抗震设计规范中,关于地震作用的取值是与设防标目标密切相关的,即使设防标准所取的超越概率(或重现期)相同,由于各国的地震背景和设防目标的不同,其地震作用的取值也会有较大差别。 三、抗震设计方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