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环境管理学重点加强版

环境管理学重点加强版

环境管理学重点加强版
环境管理学重点加强版

《环境管理学》重点

考试题型:一、名词解释:3*5 二、填空:1.5*10 三、多选:1*10

四、改错:3*5 五、简答:5*5 六、论述:2*10

《第一章绪论》

1.环境管理对象:政府行为、企业行为、个人行为

2.环境管理主体:政府、企业、公众和非政府组织

3.环境管理对象及主体之间的关系:工业企业的环境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国家环境管理的主要内容之一。一方面,企业作为管理的主体对企业内部自身进行管理,

另一方面,企业作为管理的对象而被其他管理主体如政府职能部门所管理。

4.环境问题产生的三个层次上的原因:

一、思想观念层次(根源):人类将自己异化于大自然。如;生存方式上生活在加工产品中;科学观上崇拜科技与技术,支配自然、征服自然,把自然系统与其他

生物物化、工具化;“大量生产,大量消费”的影响,把大自然当做可大量掠夺资源的原料

场地,又是接纳污染物、废弃物的垃圾场

二、社会行为层次(政府行为、企业行为、个人行为)

三、人类社会与环境系统的物质流动层次

5.环境管理的目的:改变自身的一系列基本思想观念,从宏观到微观对人类自身的行为行进

管理、控制人与环境系统之间的物质流,以尽可能快的速度恢复被损害的自然环境,并减少甚至消除新的发展活动对环境的结构、状态、功能造成新的伤害,保证人类与环境能持久、

和谐的发展下去。

6.环境管理的任务:(1)转变环境观念----建设环境文化(2)调整环境行为(3)控制“环境-社会系统”中的物质流(4)创建人与自然和谐的生存方式,建设人类环境文明

补充:

1、中国环境管理的特点:预防为主,防治结合;谁污染、谁治理;强化环境管理。

2、环境管理学:以环境管理的实践为基础,以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为指导,以研究环境管理

的一般规律、特点和方法为基本内容的学科。它着重研究管理人类作用于环境的社会行

为的理论和方法,为环境管理提供理论和方法的依据。

《第二章环境管理学的理论基础》

1.环境生产:指在自然力和人力共同作用下,环境对其自然结构和状态的维持与改善,包

括消纳污染(加工废弃物、消费废弃)和产生资源(生活资源、生产资源)。

(状态参量:自净能力、资源生产能力)

物质生产:人类从环境中索取生产资源并接受人口生产环节所产生的消费再生物,并将

它们转化为生活资料的总过程,物质生产过程中伴随有加工废弃物的产生。

(状态参量:社会生产力、资源利用率)

人口生产:人类生存和繁衍的总过程。消费物质生产产出的生活资料和环境生产所提供

的生活资源,产生人力资源以支持物质生产和环境生产,同时产生消费废弃物返回环境。

(状态参量:人口数量、消费方式、人口素质、社会总消费)

2.消费入口比=环境生产环节生活资源/ 物质生产环节生活资料

3.消费出口比=消费再生物/ 消费废弃物

4.哪些消费方式可以提高消费入口比和消费出口比:提倡“适度消费”,以提高消费入口比

提倡“清洁消费”,以提高消费出口

5.影响资源利用率的因素:资源利用率=生活资料/(环境资源+消费再生物),资源与生活资料的属性、生产技术、加工程序(加工连接的多寡)

影响社会总消费的因素:人口数量、消费方式

6.共赢原理的基本内涵:在制定处理涉及环境利益冲突的双方、多方关系时,必须注意使各

方的合理利益都能得到尊重和照顾,而不是牺牲一些方面的利益去保障另外一些方面的利

益。

减少内耗共同发展——必要性。

共赢思想:从二元思维模式中解放出来;寻找第三方案与第三状态;转变观念找出新的支点

7.环境共赢管理的内涵:人与环境的共赢、社会群体之间的共赢

8.三生共赢:生活、生产与生态的协调发展。

9.冲突协同原理的内涵:指在人类社会理性行为的作用下,通过子系统之间的协同,将冲突

控制在一定的程度和范围内,充分发挥冲突的积极作用,限制冲突的消极作用。

10.案例分析:(1)CDM的内部机制:共赢的规则、技术和资金

规则是指法律、标准、政策和制度的总称。如:《水法》、《污染物排放标准》、三同时制度。技术和资金是实现共赢的物质基础。

外部环境:自然的、社会的、政治的、经济的、法律的、历史的、观念的、技术的外部条件。(2)退耕还林

(1)收缴污水处理费,公众得到清洁水环境,企业得到经济支持与创收,政府减轻财政负

担,水污染得到治理。(2)清洁发展机制(3)环保投资(4)改变生产和生活的方式。

三种生产界面之间:人口生产、物质生产、环境生产——通过商品联系到一起。

补充

1.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系统、共赢、控制和协同.

2.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原则:

(1)(人与自然环境、人与人之间的原则)-持续性原则

(2)公平性原则(社会原则):代内公平(国与国之间、区域之间);代际公平

(3)共同性原则(社会原则):共同发展,共同富裕。

3、环境社会系统的发展原理:

(1)社会系统包括着公众、企业、政府等等;而资源、环境生态等构成了自然环境系统,两

者通过物质、信息、能量的传递而联系起来,构成了“环境——社会系统”。

(2)环境管理面对的是环境——社会系统,系统观。

这个系统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中——发展观。

(3)该系统是动态变化的,要以发展的眼光看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及时调整人

类的行为。

《第三章环境管理的政策方法》

1.环境管理政策方法的分类:

(1)命令型和控制型:法律手段、行政手段、强制性环境标准

(2)经济型和激励型:经济手段、指导性环境标准、教育宣传手段、科学技术手段

(3)鼓励型和自愿型:环境信息公开、环境绩效、环境审计

2.环境管理政策方法的内容:指以法律、法规、政策、制度、规则、规范、标准等作为环境

管理的手段或工具,来约束人们的环境行为或鼓励、激励人们主动采取保护环境的行为,以

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

3.影响法律手段效果的因素:(1)法律对超标排放处理的态度不明确、不严格

守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

(2)法律的合理性、科学性、严密性、完善程度、及时更新

环境监管失职、环境执法力度不够(政府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政绩考核只问GDP不问环保,应建立环保“政府问责”机制。)

法律执行和应用过程的技术性、灵活性。

(3)法律手段的局限性

*长牙的新《环保法》:处理力度加大:计日罚款,不设上限,补办环评成为历史;明确环境

公益诉讼主体。

4.主要的行政管理手段:

(1)环境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环境质量标准、技术标准

(2)行政审批或许可证:管理手段、有关污染者的具体规定

(3)环境监测与处罚(4)环境影响评价(5)其他手段:环境基金、资源损害赔偿

责任

5.中国的新环境政策(概念与作用):

一是实行绿色税收,通过税收的“胡萝卜”和“大棒”来奖善惩恶;

二是加强环境收费力度,彻底改变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现状;

三是建立绿色资本市场,斩断污染者的资金链条,保护环境保护项目的投入;

四是生态补偿试点,为中国制定可持续发展战略奠定基础;

五是建立排污权交易市场,利用市场力量实现保护环境目标和优化环境容量资源配置;

六是完善绿色交易,在西方国家普遍设立绿色贸易壁垒的形势下,我国贸易政策应有调整;

七是建立绿色保险,用市场手段加强环境风险管理,为企业、公众、政府提供一个符合三方利益的政策平台。

其中,七大环境政策中:绿色信贷、绿色保险、绿色证券、绿色贸易已经陆续颁行;

环境收费、生态补偿、排污权交易正在先期调研中。

6.科学技术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1)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2)开拓新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3)开发新材料和清洁生产技术(4)发展新的环境污染控制技术(5)发展新的环境管理技术

补充:科技与环境的关系

(1)科技是一把双刃剑;

(2)科技在环境保护工作的有限性:因为不能减少人们对物质的过度贪婪,解决问题的同时又带来新问题;科技解决环境问题的实质是对环境问题的延后现象。

(3)科技的目的用于军事与生活而并非真正用于环保。

1)科技观(道德水平、思想意识层次)的偏差。

2)科技产业急功近利,用在了错误的方向,发展方向错误。

应该在搞清科技利害性之前不盲目应用,理性理解科技的正效应。

7.环境信息公开:指政府、企业和公众主动公开自身或自身掌握的环境信息。如区域环境质

量信息、污染物排放、突发环境事故信息、企业产品环境信息、企业环境行为等。环境信息

的内容:可以是反映环境质量状况的最新情报、指令、数据和信号。也可是表征环境问题及

其管理过程中各固有要素的数量、质量、分布、联系和规律

8.环境信息公开的作用:

(1)解决政府、企业、公众之间在环境管理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2)是其他环境管理手段制定和执行的信息基础;

(3)有利于资源共享和环境问题研究;

(4)

有利于解决环境问题时,公众、政府与企业共同协作。

9.环境绩效:通过一系列管理措施或生态环境保护措施获得环境改善的成效。环境绩效管理:根据已经公开的环境信息,对政府、企业或公众的环境行为或环境绩效进行

议论、评议、评价、对比、奖励的过程。

环境政策的评估标准:效率、成本效益、公平、技术创新激励、可执行性、环境正义。

《第四章》

1.环境标准:为保护人类健康、社会财富和维持生态平衡,对大气、水、土壤等环境质量、对污染源的监测方法以及其他需要所制定的标准。我国的环境标准体系

(两级、三大类、六小类)

我国环境标准体系

环境标准的制定原则:

1)保障人体健康是环境质标准的首要原则。2)综合考虑社会、经济和环境三方面效益的统一。

3)综合考虑各种类型的资源管理,各地的经济发展规划与环境规划的要求和目标。4)要和国内其他标准和规划相协调,与国际上的有关协要和规定相协调。2.环境标准的分类:

1)环境质量标准:以保护人群健康、促进生态良性循环为目标,而规定的环境介质(如大气、水、土壤等)中各类有害物质在一定的时间或空间范围内的容许浓度或其他污染物的

容许水平。

是衡量环境是否受到污染的尺度,以及有关部门进行环境管理,制定污染排放标准的依据。

2)污染物排放标准

:根据环境质量要求,结合环境特点和社会、经济、技术条件,对污染

源排入环境的污染物和产生的有害因子所做的控制标准,或者说是环境污染物或有害因子的

允许排放量(浓度)或限制。它是实现环境质量目标的重要手段。

3)环境质量基准:值环境中污染物对特定对象(人或其他生物)不产生不良或有害影响的最大剂量或浓度。

是环境标准制定的科学依据和基础资料。

3.环境质量基准:(环境基准)指环境中污染物对特定对象(人或其他生物)不产生不良或有害影响的最大剂量或浓度。

国家环境标准

地方环境标准含行业环境标准

环境质量标准

污染物排放标准

环境基础标准环境监测方法标准

基础和方法标准

环境标准样品标准环境质量标准

污染物排放标准

4.中国环境标准发展趋势:

1)制定国家排放标准时,明确以技术为依据,以最佳实用技术为排放标准的制定依据。

2)国家排放标准与环境质功能区逐步脱离对应关系,不再根据污染源所在地区环境功能不

同而不同。

3)根据行业工艺的进步和污染治理技术的发展,适时对排放标准进行修订。

5.生命周期评价

产品的生命周期:原材料—生产—使用—废弃。

LCA:评估产品在其整个生命周期中(从原材料的获取,产品的生产和消费,直至使用后的

处置)对环境影响的技术和方法。

LCA几个要素:系统边界、功能单位、环境影响类别(暖化、酸化、富营养化等)。

特点:①生命周期面向的是产品系统。

评价整个产品系统总的环境影响的全过程管理,以产品为核心,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②对产品或服务的全过程评价。

原材料的采集、加工、生产、包装、运输、消费、回收到最终处理。

③系统性的、定量化的评价方法。

以系统思维方式研究、辨别和评价。

④将LCA用于污染防治措施,有利于选择理想的污染防治法。

⑤环境追责:消费者负责。

LCA应用领域:①产品生态设计②制定“面向产品的环境政策”③优化政府的能源、运输和废弃物管理方案④向公众有关的产品信息

我也不知道这是什么鬼①农业生产系统评价②耕作制度比较③评价农业技术④制定农业政策⑤向公众提供农产品的环境信息

《第五章区域环境管理》

1.城市环境特点:

(1)在城市环境系统中,以人为核心的社会经济系统起着决定性作用,它使原有的自然生

态系统的组成和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2)城市环境系统中的自然生态系统是不独立和不完全的生态系统,大量的能量与物

质,需要靠人力从外部输入。

2.生态城市

(1)宏观:城市综合整治创建模范城

(2)微观:污染物浓度控制、污染物总控制,管理机构,制定城市环境规划

(3)生态城市的定义:Register生态城市追求人类和自然的健康与活力。生态城市是指符

合生态规律、结构合理、功能高效和生态关系协调的城市。

(4)生态城市的标准:生命、美、公平

围绕城市的是绿带—大片的自然栖息地,而不是郊区,或建立城市内的自然栖息地(自然生命形式与城市共存)

(5)生态城市的交通:以生态健康为衡量标准的交通方式以生态健康为衡量标准的的交

通方式,以生态健康为衡量标准的交通方式。

就近发展政策

3.

城市人口容量概念:指在特定的时期内,城市这一特定的空间区域能相对持续容纳的,具有一定生态质量和社会质量水平以及具有一定活动强度的城市人口数量。

影响城市人口容量的因素:城市人口生活方式、消费水平、自然条件、经济结构、技术水平

环境容量:由基本环境容量和变动环境容量组成。指某一环境单元在自然生态结构和正常功

能不受损害,人类生存环境质量不下降的前提下,能容纳的污染物的最大负荷。

环境容量的特点:

1.环境单元的容量大小,与该单元的组成、结构及其功能有关。

2.环境容量具有明显的地带性规律和地区差异。

3.通过人为调节,控制环境中污染物的物理、化学及生物过程,可以提高或增大环境容量。

城市环境容量的概念:城市环境对于城市规模及热的活动提出的限度。即城市所在的地域的

环境,在一定的经济水平和安全卫生条件下,在满足城市生产、生活等各种活动正常进行的

前提下,通过城市的自然条件、现状条件、经济条件、社会文化历史条件等的共同作用,对

城市建设规模以及人们在城市中各项活动的强度提出的容许限度。

城市环境容量的影响因素:

1.城市自然条件:自然条件是城市环境容量中最基本的因素。它包括地质、地形、气候、矿

藏、动植物等条件的状况及特征。

2.城市要素条件:指组成城市的各项物质要素,包括工业,仓库,生活居住,公共建筑物,

基础设施,郊区供应等的现有构成状况。

3.经济技术条件:城市的经济技术实力对城市发展规模也有影响。

4.农村环境问题及产生原因:

1)农村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繁

2)农业面源污染日益严:(1)化肥污染(2)农药污染(3)农膜污染(4)秸杆污染(5)牲畜养殖污染

3)乡镇企业污染不断加剧

4)农村地区生活污染逐年增加

*明显特点:排放主体的分散性和隐蔽性;随机性和不确定性;不易监测性。

5.农村环境管理的途径和内容

1)加强农村环境管理的机构建设

2)制定农村及乡镇环境规划

3)加强对乡镇工业的环境管理

4)推广现代生态农业、防止化肥和农药的污染

5)创建环境优美乡镇。

6.集约化的石油农业特点和问题

(1)特点:以机械化、水利化、化学化和电气化来进行农业生产;间接或直接依赖石化能

源;劳动生产效率提高,土地生产率和农产品商品率提高。

(2)问题:1)高输入,高能耗,加剧世界能源危机;

2)机械化耕作与不合理的种植导致严的土壤流失;

3)化肥和农药用上升,大部分进入了环境;单一种植使生态失衡,引发大规模病虫害;

4)人工创造的高产品种广泛取代了各地农畜产品多样性,使后者基因快速灭绝;

5)温室气体排放。

7.生态农业:国外又称自然农业、有机农业和生物农业,其生产的食品称生态食品、健康食

品、自然食品、有机食品——(最佳产出系统非最高产出系统)。

生态农业的宗旨和目的:在洁净的土地上,用洁净的生产方式,生产洁净的食品。

生态农业的特点:农林混种、轮种、有机肥、人工除草(或使用有益天敌或机械除草)。8.流域环境问题:主要包括流域水污染、水资源短缺、水土流失、洪水灾害等。这里指发生

在该流域主要地表水体的中的环境问题,而把该流域陆域上的环境问题除外。

流域水过多导致的洪涝灾害等问题;流域水过少导致干旱和生态缺水等问题

流域环境问题的特征:复杂性和综合性

1)流域水体功能的多样性造成各种用水方式之间存在竞争与冲突

生态用水与生产,生活用水

城市用水与农村用水

工业用水与农业用水

水力发电与生态

2)上游和下游之间的冲突(水量水质)

原因:自然原因、人为原因

水污染导致水域生态系统的破坏甚至崩溃的原因:

(1)水域上的活动:航运过度、水产养殖、围湖造田导致水环境净化能力降低

(2)周边陆域上的活动: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农业面源(畜禽养殖、化肥)

9.流域环境管理的基本原则:开发者保护、损害者负担、享用者付费、整治者得利;界面控

制原则、共赢原则,环境社会系统发展

10.流域环境管理的主要途径和内容(一)建立新的流域环境管理体制(二)制定全流域环境规划(三)建立流域补偿机制(四)建立流域水资源保护和污染补偿机制(五)突发性水污染事件应急管理措施。

11.生态补偿(eco-compensation):生态补偿机制是以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

展为目的,根据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生态服务成本、发展机会成本,运用行政和市场手段,

调节生态保护利益相关者之间关系的公共制度。

国外通常使用生态服务付费或生态效益付费等概念。

《第六章废弃物环境管理》

1.废弃物环境管理的原则: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

减量化:减少一切非必需的使用、重复使用

途径: :技术、改变生产方式、改变消费方式

资源化:污水--再生水、用硫酸溶液回收混合气体中的氨、垃圾分类收集回收、垃圾焚烧发

电供热

资源化的代价

无害化需技术支持

2.影响严重的空气污染物来源(来源广、分复杂;间层次性、造成多种典型污染)

(1)化石能源的使用:燃煤产生SO2、CO2、烟尘;燃油产生各种烃类有机物、含氮化合

物、CO

(2)机动车、船尾气:SO2 、CO、NOx、颗粒物

(3)畜牧业:CH4 、N2O、H2S、NH3

3.水体废弃物的特征

来源广泛、成分复杂

水污染与水资源、水灾害的关联性高。水污染——水资源短缺,水资源短缺——水体自净能力降低、水生态破坏——水污染水灾害——水污染(上游的污染物被洪水携带到下游)

4.固体废弃物的主要特征

1)资源和废弃物的相对性

2)富集终态和污染源头的双重作用。固体废弃物往往是许多污染物的终极状态,这些“终态”物质中的有害成分,在长期的自然作用下,又会转入大气、水体和土壤中,成为环境

污染的“源头”。

3)具有潜在性、长期性、隐蔽性、灾难性和危害特点

5.电子垃圾的讨论

(1)循环不是目的而是手段,目的是减少环境污染生态的破坏。因此贵屿镇不是循环经济。(2)如何减少电子垃圾的产生:

①消费者:少制造、少更换

②生产者:环保材料、技术升级——生态设计、建立回收处理责任制

③政府:提高标准、征税

《第七章》

1.产业环境管理的三个层次:

1)宏观层次:政府作为环境管理的主体,通过法律、行政、标准等手段从国家的层面上控

制产业活动造成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称之为政府产业环境管理。

2)微观层次:企业作为环境管理的主体,搞好企业自身的环境保护工作,称为企业环境管

3)第三层次:公众和非政府组织作为环境管理主体,对国家和企业环境管理提出的各种要

求和条件,称为公众和非政府组织的企业环境管理。

2.宏观产业环境管理:(政府产业环境管理)政府运用现代环境科学和政策管理科学的理论

和方法,以产业活动中的环境行为为管理对象,采用法律的,行政的,经济的,技术的,宣

传教育的手段,调整和控制产业活动中资源消耗,废弃物排放以及相关产业技术和设备标准,产业发展方向等的各种管理行动的总称。

3.微观产业环境管理:(企业环境管理)企业作为环境管理的主体,对企业生产和经营过程

的环境行为和活动进行管理,以减少企业对环境的不利影响。

4.政府产业环境管理的特征:

1)具有强制性和引导性。(环境管理手段中的法律手段、行政手段本身就是强制性的。如:

限期治理、三同时制度等;政府通过政策倾向、济政策等对企业、行业环境行为起引导作用。如:税收、绿色信贷等)

2)对不同的行业,政府环境管理的内容和形式不同。(重点管理资源、能源消耗大,废弃物排放大的行业。如:冶金、化工、焦碳、电力等)

3)政府环境管理具有较强的综合性。(除环保部门以外,需与政府的其他部门、行业协会、

技术审核机构等参与、合作。如:环保部与银监会联合推出绿色信贷政策)

5.政府对企业和行业进行环境管理的主要途径:

1)宏观调控产业结构和制定行业发展规划与方向

国家规划、指导方针、发展方向为产业发展指出了方向

通过政策倾斜引导与鼓励

2)制定和实施行业环境技术政策

对行业的工艺、设备、资源利用、废物排放等提出的要

求及控制的政策

3)制定和实施能源资源政策

资源税、能源税

资源税:从——从价

4)发展环境保护产业

6.采用的管理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三同时、排污收费、排污许可证制度、限期治理制

度、目标责任制度等。

7.企业环境管理的主要途径:

1)制定企业环境政策

2)构建企业环境管理体制( 1.专业治理型 2. 全面管理型 3. 标准化管理型)

3)企业绿色建设( 1. 构建企业绿色文化 2. 绿色设计 3. 绿色营销)

8.ISO14000系列标准与我国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区别:

1)ISO14000 是国际通用标准

2)ISO14000 是自愿性标准,非强制性标准

3)没有绝对的设置

《第八章》

1.土地资源退化及其类型与原因

(1)水土流失—过度樵采、放牧、甚至毁林、毁草;工矿、交通、城建及其他大型工程

建设中不注意保持水土;(2)土地沙化——失去植被、水资源短缺

(3)土地盐渍化——不合理的灌溉、咸水入侵;(4)土壤肥力下降——用轻养、放牧;(5)土壤污染——酸雨、污水灌溉、过度使用化肥、农药、工厂矿山的污染物;(6)城乡建设用地逐年扩大,耕地面积不断少。

土地资源的特点: 1.只能利用,不能生产2地域性3用途,功能不能代替4总量是常量5土地状态,价值有一定程度可塑性

2.人水和谐应遵循原则

1)保护水源2)加强宏观调控,制定济激励政策,合理分配用水3)鼓励节约用水,提高水

的利用率4)综合整治受污染的水体5)不断完善水资源保护利用的法律法规,严格执法。

3.中国的水问题及原因

问题:(1)河流、湖泊面积日益缩小,水文条件改变较大,从而使调洪、泄洪能力弱、洪涝

灾害加重、通航程缩短,水产资源和风景资源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2)水体污染日益严,水生态环境受到严破坏,影响了人体健康和生存质量,约束着流域社会济的发展;③地下水日渐枯竭,地面沉降现象屡见。

原因:(1)砍伐森林,破坏地表植被造成水土流失,水源枯竭;(2)围湖造田,湖泊数量和

面积减少;(3)人口增加,用水增加,污水排放增加。

4.水利、水电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可能破坏原有的生态系统造成不可估量的经济、社会损失(水问第六集第一题)百度答案[挺全的]:(1)影响气候,降雨和气温(2)影响水文,改变下游河道流量(3)泥沙淤积(4)影响水体,水温、水质(5)影响地质,地震、塌岸、滑坡(5)影响土壤,浸没、沼泽化、

盐碱化(6)影响鱼类和生物物种

5.海洋的生态作用

调节气候;造氧;制造养分;最大的碳汇;掌控着全球生命系统

6.海洋环境问题及原因

(1)过度捕捞降低了海洋生物资源的生产能力;(2))盲目围海造地破坏了

海涂生态系统;(3))无节制的污染物排放严重破坏海洋生态环境

7. 海洋生态系统和全球暖化之间的关系(没有标准答案)

全球暖化一方面会改变海洋溶解氧含量,破坏珊瑚礁生态系统,从而危及整个海洋生态系统;

另一方面会使两极冰川消融,破坏洋流系统,导致氧气、营养物和热能循环瓦解,最终的结果都是海洋生态系统遭到破坏,最后威胁全球生命系统。

8.森林资源开发利用中的环境问题

(1)导致涵养水源能力下降,引发洪水灾害;(2)引发水土流失,导致土地沙化;(3)导致调节能力下降,引发气候异常;(4)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地丧失,

生物多样性锐减

9.如何结合生态和经济开发利用森林资源

(1)改变获得经济效益的方式伐木——旅游(注意承载力)

(2)准确把握协调的度(年允许采伐=成熟林和原始林的木材体积/期望供应木材的年限) 10.生物多样性的作用

(1)直接使用价值,即被人类作为资源直接使用的价值。a实物价值:燃料、木材、食物、医

药、遗传资源等b非实物价值:在旅游、科学文化和灵感和美学价值等方面产生的服务

价值;

(2) 间接使用价值(生态价值):指能支持和保护社会经济活动及人类生命财产的环境调节

功能。涵养水源、提供氧气、固定二氧化碳、生产有机质、降解污染物、虫害防治、授粉、

种子传播等;

(3)选择价值(潜在价值):尚未发现的价值

(4)存在价值:作为生命,种生物都有它们生存的权利

11.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生态系统稳定性:指一个生态系统抵御外界压力或受压后恢复到平衡状态的能力。(2)许多生物学家认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随生物多样性的增加而增加。

12.破坏生物多样性的主要因素

(1)生物生境(栖息地)及其破坏;(2)环境污染对生物多样性的破坏;(3)水工建筑、采矿等经济活动影响;(4)过度捕杀、捕捞、偷猎等对生物多样性的破坏;(5)外来物种入侵对生物多样性破坏。

13. 过渡捕杀、捕捞、偷猎的根源及应对措施

(1)根源:短期经济利益甚至违法高额获利的驱使

(2)措施[没答案]a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立法b加强执法c制定有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

的政策d加强生物多样性的科学研究和公众教育e建立自然保护区

14.如何协调自然保护区和周围居民生产生活的矛盾

(1)吸收当地人参加保护区管理,培养和增强他们的环保意识;(2)引导当地人开辟新的

致富道路;(3)走靠山养山、靠水养水的发展道路;(4)全社会支持

政府、人民,全社会共同帮助当地人。

《第九章》

一、中国环境保护和管理的体制

一.中国环境管理的机构设置

中国环境保护和管理的体制:

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立法监督,各级政府负责实施,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统一监督管理,

各有关部门依据法律规定实施监督管理的体制。

(一)立法机构

(二)咨询机构

(三)监督管理机构

(一)立法机构

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和省、市人民代表大会的环境与资源保护机构

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省、市人民代表大会——环境与资源保护

机构

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的职责:

负责起草和审议环境与资源保护方面的法律草案

监督环境与资源保护方面的法律的执行

提出同环境与资源保护问题有关的议案

与各国议会在环境与资源保护领域的交往

(二)咨询机构——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国合会)

国合会是高级国际咨询机构

国合会的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领导

国合会委员:国务院有关部委的部长或副部长,国内外环发领域的知名专家、教授以及其他国家的部长和国际组织的领导。

国合会的主要职责:对中国环发领域重大而紧迫的关键问题提出政策建议,并进行政策示范和项目示范

国合会以课题组的形式进行研究和提供咨询

目前,国合会正在酝酿组建的课题组

(三)监督管理机构

构成:形成了国家、省、市、县、乡(镇)5级管理机构。

l国家环保部——环境监督管理的最高领导机构,对全国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

l各省(市、自治区)以及其他各级人民政府的环境保护局

负责相应地方的环境与资源保护工作

l国务院各有关部委的环境保护机构

负责相应的环境与资源保护工作

二、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的职责

1、负责起草和审议环境与资源保护方面的法律草案

2、监督环境与资源保护方面法律的执行

3、提出同环境与资源保护问题有关的议案

4、与各国议会在环境与资源保护领域的交往

三、中国环境投资中存在的问题及改善环保投资的对策

(一)目前中国公布的环境保护投资范围主要指污染防治的投资,存在问题:

1.投资总量不足,投资主体和渠道单一,如环保投资的主体主要是政府,“九五”环保投资规划3600 亿元“十五”环保投资规划7000 亿元、“十一五”环保投资规划15300 亿元,占同期国内生产总值(GDP)的1.35%,而发达国家在70年代的中后期已达到2%。

2. 资金使用方式不恰当,投融资机制不健全,目前,我国环保投资的90%用于工业污染

防治和城市环保基础设施的建设,对环境管理部门建设、跨区域环境综合治理、生态环境保护与改善等的投资相对少,环保投融资体系不完善,缺乏有效的宏观调控,造成了我国环保产业市场的混乱,人才、技术、资本投入的缺乏,低水平重复建设相当严重

3. 环保投资主体倒置,企业应是环保投资的主体,但在我国,企业没有环保投资积极性

主要原因:企业环境意识淡漠,没有环保责任心;排污费的数额远低于企业投资治理污染的

成本,大约为企业投资治理成本的1/4——1/5

4.投资效益低下,表现为环保设施运转效率低下,不运转或低于设计能力运转

(二)改善环保投资的对策

1.加大环保投资的力度:坚持“谁开发谁保护,谁污染谁治理,谁受益谁付费”形成政府、企业共同投资,公众支持

2.改善环保投资结构:不仅要加强对“三废”的治理,还要对跨区域的环境综合治理和生

态保护加大投资

3.吸收民间资本和国外资本对环境保护的投资

4.严格环保执法,强化环境监督管理

四、欧盟在环境管理中如何处理与各成员国之间的关系

a.直接使用原则

b.优先适用原则

五、欧盟环境管理的特点

(1)通过制订共同的环境保护政策解决环境问题

(2)特别注意处理好欧盟与各成员国之间的关系: a.直接使用原则 b.优先适用原则

(3)强调经济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六、其他国家的环境管理哪些值得我们借鉴

1、日本环境管理的主要特点:(1)具有健全的环境管理机构(2)对法律进行适时修改,以适应环境管理的需要(3)以环境标准作为政策的目标和手段(4)地方政府的行为超前于中央政府(5)企业环境管理重在“防”

2、澳大利亚环境管理的特点:依据其国家的季节特性

(一)全面临海,建立了全流域管理模式(二)加大对环境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

a. 严重的环境危害行为

b. 实质性环境危害行为

c. 一般环境危害行为

(三)重视培养幼儿及青少年的环境意识

《第十章》

一、全球环境问题及特征

(一)全球环境问题:指超越一个以上主权国家的国界和管辖范围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问

题范围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问题

(二)全球环境问题的特征

1、在不同国家和地区普遍存在气候变化、臭氧层破坏、生物多样性锐减、森林破坏、气候

变化、水资源短缺、沙漠化等; 2.指某些国家和地区的环境问题会影响和危害到其他国家、

地区,甚至全球酸雨、海洋污染、有毒化学品和危险废物越境转移等; 3.全球环境问题需要全球共同行动,具体表现为四化:全球化、综合化、社会化、政治化。

二、全球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1. 高消耗的生产模式和高消费的生活方式高消耗的生产模式和高消费的生活方式

2. 发展不足(贫穷)地区的生产方式发展不足(贫穷)地区的生产方式

3. 不平等的国际经济秩序不平等的国际经济秩序

三、全球环境管理的基本原则

1. 国家环境主权原则

2. 国际环境合作原则

3. 共同但有区别的原则

4. 预防原则

四、中国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政策措施

主要包括:一是实施产业政策,推进技术进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二是发展低碳能源和可

再生能源,改善能源结构;三是开展植树造林,加强生态保护;四是实行计划生育,减缓人

口增长;五是开展全民生态教育,树立生态文明观念。

课堂拓展

一、轻基因技术能解决粮食安全及环境问题吗?

不能,一味增加产量不会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合理规划需求,改变消费结构,膳食结构,从

根本——需求量上下手。

使种植作物单一,形成食物荒漠必然导致生物多样性锐减。

化肥问题上,轻基因有利,但是人的需求降低了,秸秆还田,种豆科植物,也就不会有化肥

问题了。

二、如何满足粮食需求?

自给自足,国际粮食贸易,所有人福利最大化,绿色革命,国外屯田,转基因技术,粮——

渔结合,垂直农场,吃季节性食物,吃当地食物。

三、如何理解化肥对粮食增产的作用?

育种,灌溉,田间管理

四、如何在可持续条件下解决粮食安全?

改变人类膳食结构,自给自足前提下适当贸易,改变农业生产方式:石油农业—有机农业

IPCC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

问题1环保部门统一管理,各部门分工负责2各部门之间职责划分不明确3环保机构职权较小4中央环管权利较集中

环境体制改革+公众监督

公众可参与重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件调查处理,环保社会组织和环保志愿者代表可担任

环境特约监督员,对环保主管部门或事业单位进行督检。

+环保部门的改革+改变经济发展方向,官员执行方式

环保投资主体企业???

白鳍豚江豚灭绝原因??

水污染,捕捞食物匮乏,航运影响交流,控制破坏河床,而河床是其繁殖地,螺旋桨伤害

1自然形成的淡水资源,而且是一定时期内,能被人类直接或间接开发利用的那一部分。

2流域管理特征:流域为主体,流域区域相结合

3水资源特点:1)循环再生,总量有限2)利弊两重性3)功能广泛和不可替代4)时空分布不均匀性

4中国水资源分布及特点:1)水土不匹配,地区分配不均2)总量多,人均少3)年内分布不均,年均变化很大(降雨集中,强度大,易对土地冲刷)4)部分河流含沙量大

5水污染原因:1)快速城市化和工业化:昆明,上海2)治污<污染3)水生态系统的自净能力遭到破坏

6代价:1)生活不便,生活成本增加,通过饮用水和食物链危害人的健康(无锡,上海引

长江水)2)治理难

7利用1)利弊两重性利①生态用水②生产用水③生活用水④水力发电

弊①洪涝⒈降水集中,强度大⒉多丘陵,山地,放大作用⒊过多开采森林⒋围湖造田

②水少⒈生态破坏⒉过度用水⒊水电站

防洪措施:1工程措施2非工程措施

PM2.5是雾霾的主要污染物之一,可入肺。一次污染源、

二次污

染源、SO2、NO x 、NH 3

1、PM2.5污染源:煤的燃烧(远洋货轮烧煤进行远洋贸易;用于城镇化建筑房屋的钢铁需燃煤生产;)、石油燃烧(小汽车等的汽车尾气)、化肥的生产使用、养殖业、垃圾焚烧。

2、体制与政策:煤转换为油气,控制使用量。也有潜在污染:油轮污染事件。

3、改变交通方式、农业生产方式、消费方式;控制房产无序发展;化石能源的清洁使用;

绿色能源;健全法律体系;加强执法力度;建立一个公平、正义、有良知、崇尚自然的社会,改变只想消费不想负责,借口个人没办法的社会现象。海洋资源

1)海洋资源特点:种类多、储量大、地狱差异性大、利弊两重性、开采技术难度大。2)存在问题:油污染——海洋荒漠化、抑制海水蒸发,使海上空气候干燥。固废影响——海洋垃圾处理厂。

过度捕捞——海洋生物多样性锐减(导致远洋渔业,引起海上捕鱼争端:社会安全、人生命健康隐患)、水母泛滥致使海洋生态系统失衡。几十年洗劫一空。海洋死亡区——低二氧化碳、缺氧区。

减少捕鱼、减少陆上海洋污染、减少

CO2变化。

3)温室气体与海洋生态系统

洋流

珊瑚礁生态系统

海洋中溶解氧

海洋生产不息

两极冰海水

全球变暖

温室气体

海洋酸化

浮游植物

50%全球氧气

全球生命系统

O2、营养物、热能

环境管理学第三版 叶文虎期末要点整理汇编

学习-----好资料 环境管理学复习内容整理 第一章绪论 1.环境问题P1 一切危害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和发展的环境结构或状态的变化,均应称为环境问题。(狭义) 2.中国环境管理的任务P14-16[(四)为目的,非任务] 环境管理的基本任务为:转变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基本观念,调整人类社会直接和间接作用于自然环境的社会行为,控制人类社会与环境系统构成的“环境-社会系统”中的物质流动,进而更好地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环境需求。 (一)转变环境观念;(二)调整环境行为;(三)控制“环境-社会系统”中的物质流 3.环境管理的主体与对象P17-25 一、政府 (一)作为环境管理主体的政府 在政府、企业和公众三大社会行为主体中,政府是整个社会行为的领导者和组织者,同时它是各国利益冲突的协调者和发言人。政府能否妥善处理政府、企业、公众的利益关系,促进保护环境的行动,对环境管理其决定性的作用。 政府作为环境管理的主体的具体工作主要包括制定恰当的环境发展战略,设置必要的专门环境保护机构,制定环境管理的法律法规和标准,制定具体的环境目标、环境规划、环境政策制度,提供公共环境信息和服务,开展环境教育,以及在以国家为基本单位的国际社会中,参与解决全球性环境问题的管理等。 (二) 作为环境管理对象的政府 要防止和减轻政府行为造成和引发环境问题,主要应考虑三个方面。 第一是政府决策的科学化。要建立科学的决策方法和决策程序,中国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是一个好的开端。 第二是政府决策的民主化。公众能否通过各种途径对政府的决策和操作进行有效的监督,具有最根本和决定性的意义。 第三是政府决策的法制化。特别是要不折不扣地遵守有关环境保护法规的要求。 二、企业 (一)作为环境管理主体的企业 对企业而言,环境管理一词本质上是一种“环境经营”的含义。从环境经营角度看,企业环境管理第一层次的要求是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主动遵守政府的环境法律法规标准和公众的环境要求,这也是最基本的要求。第二层次的要求,是要承担包括环境在内的企业社会责任。而第三层次的要求,是企业还可以进一步通过“环境经营”,将“环境”纳入经营活动本身,做到既能创造经济效益,又能保护环境,甚至通过保护环境而创造更多经济效益。 通过企业社会责任和环境经营,如果能够将“破坏自然环境而赚钱”的产业活动,改变为“保护自然环境而赢利”为特征的绿色产业活动,那么,就可以真正使保护自然环境与增加经济效益和社会福利和谐统一。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这样的企业环境经营,无疑将成为推动绿色文明发展的重要力量。 只有企业能够设计和生产出绿色产品,公众才能使用;只有大量的企业不断开发绿色环保的先进

环境管理学复习资料

1环境管理环境管理是指人们依据各种信息,对全社会的环境活动进行规划、组织(实施)、监督、调节和评价,实现环境资源的有效整合,以达到特定的管理目标的一系列活动之总和。2共赢原理是指在制定处理涉及环境利益冲突的双方,多方关系的方案时,必须注意使各方的合理利益都能得到尊重和照顾,而不是牺牲一些方面的利益去保障另外一些方面的利益。3环境标准环境标准是为了保护人群健康,社会物质财富和维持生态平衡,对大气,水,土壤等环境质量,对污染源的监测方法以及其他需要所制定的标准。 4环境绩效管理以改善和提高各种组织的环境绩效为目标的一种环境管理方法。 5生态城市生态城市是指符合生态规律,结构合理,功能高效和生态关系协调的城市。 6环境统计是用数字表现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变化及其对人类的影响的反映。包括为了取得环境统计资料而进行的设计、调查、整理和统计分析等各项工作。 7环境绩效管理就是以改善和提高各种组织的环境绩效为目标的一种管理方法。 8自然保护区是指对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惜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保护对象所在的陆地、陆地水体或海域,依法划出一定面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 9生态需水是指为了维持流域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人们在开发流域水资源时必须为生态系统的发展与平衡保证其所需的水量。 10三种生产理论人与环境组成的世界系统本质上是一个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自称的复杂巨系统,在物质运动的基础层次上,它可以进一步划分为:物资生产子系统,人口生产子系统和环境生产子系统。 11环境管理的主体?(1)政府(2)企业(3)公众和非政府组织 12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1)持续性原则(2)公平性原则(3)共同性原则 13环境监测类型?(1)常规监测(包括环境要素监测和污染源监测)(2)特殊目的的监测(包括研究性、事故和仲裁监测) 14环境信息的特点?(1)时空性(2)综合性(3)连续性(4)随机性 14城市污染物总量指标管理的内容?(1)排污申报(2)总量审核(3)颁发排放许可证和临时排放许可证 15环境绩效评估的方法?(1)基于ISO14031标准的环境绩效评价方法(2)企业环境绩效的生态效益评价方法 16土地资源环境管理的原则?(1)以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为目标,全面规划,合理安排(2)以提高土地资源的质量为目的,合理调配土地利用的方向、内容和方式(3)以防止土壤和地下水的污染、破坏为墓地,综合运用政策的、经济的和技术的手段,严格控制各种形态污染物向地下转移 17环境管理的内容?(1)按管理领域划分,所谓管理领域,是指环境管理行动要落实到的地方,是指在自然环境中的什么地方、人类活动中的什么方面(2)按环境物质流划分:①自然资源环境管理②产业环境管理③废弃物环境管理④区域环境管理 18环境管理学的概念和特点?概念:环境管理学是以环境管理的实践为基础,以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为指导,以研究环境管理的一半规律、特点和方法学为基本内容的科学。特点:(1)环境管理学是在传统学科交叉、综合基础上形成的一门新学科(2)它是综合性科学(3)它是正在发展的科学 19人与环境和谐的五种环境需求?(1)适应生存(2)环境安全(3)环境健康(4)环境舒适(5)环境欣赏 20环境管理实证方法实验方法、问卷调查方法、实地研究方法、无干扰研究方法和案例研究方法。 21管理的基本职能有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

20XX环境管理学第三版重点整理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环境问题与环境管理 一、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1?环境问题:一切危害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和发展的环境结构或状态的变化。环境科学所说的环境问题不包括自然因素引起的环境变化,所指的是狭义环境问题。 二、环境科学与环境管理 1?环境科学的产生:环境科学是伴随着对环境问题及其解决途径的研究而诞生和发展的。环境科学是一门以交叉为特点的综合科学,它以环境学位核心,包括环境自然科学、环境工程科学、环境社会科学、环境人文科学、环境管理科学等主要分支学科。 2?环境科学的内涵、功能与作用:环境科学不仅要研究自然环境在人类活动影响下的变化规律,更重要的是要研究调整和控制人类行为的方法以达到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和谐、协同演进的目的。从根本意义上来看,这是一类非常重要的关于人类活动的组织、协调、控制活动的全过程。 三、环境管理任务 1.转变环境观念 2?调整环境行为 3?控制“环境一社会系统”中的物质流 4?创建人与自然和谐的生存方式,建设人类环境文明 第二节环境管理的主体与对象

一、政府 1?作为环境管理主体的政府 2?作为环境管理对象的政府 1 / 34 二、企业 1?作为管理主体的企业 2.作为环境管理对象的企业 三、公众 1?作为环境管理主体的公众 2?作为环境管理对象的公众 第三节环境管理学的形成于发展 一、环境管理学的形成 1、把环境问题作为一个技术问题,以治理污染为主要管理手段的阶 段:20世纪50年代末~~70年代末 2?把环境问题作为经济问题,以经济刺激为主要管手段的阶段:20世 纪70年代末~~ 90年代初 3?把环境问题作为一个社会发展问题,以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关 系为主要管理手段的阶段:_____ 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出版《我 们共同的未来》;_____ 年,又通过了《里约宣言》4?把解决环境问题作为人类文明演替推动力的新阶段 、环境管理学的概念和特点1?环境管理学:为环境管理提供理论、方法和技术的一门科学。环境管理所需要解决的不是单纯的技术问题,也不是单纯

环境管理学(第三版-叶文虎)期末要点整理

环境管理学(第三版-叶文虎)期末要点整理

环境管理学复习内容整理 第一章绪论 1.环境问题P1 一切危害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和发展的环境结构或状态的变化,均应称为环境问题。(狭义) 2.中国环境管理的任务P14-16[(四)为目的,非任务] 环境管理的基本任务为:转变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基本观念,调整人类社会直接和间接作用于自然环境的社会行为,控制人类社会与环境系统构成的“环境-社会系统”中的物质流动,进而更好地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环境需求。(一)转变环境观念;(二)调整环境行为;(三)控制“环境-社会系统”中的物质流 3.环境管理的主体与对象P17-25 一、政府 (一)作为环境管理主体的政府 在政府、企业和公众三大社会行为主体中,政府是整个社会行为的领导者和组织者,同时它是各国利益冲突的协调者和发言人。政府能否妥善处理政府、企业、公众的利益关系,促进保护环境的行动,对环境管理其决定性的作用。

政府作为环境管理的主体的具体工作主要包括制定恰当的环境发展战略,设置必要的专门环境保护机构,制定环境管理的法律法规和标准,制定具体的环境目标、环境规划、环境政策制度,提供公共环境信息和服务,开展环境教育,以及在以国家为基本单位的国际社会中,参与解决全球性环境问题的管理等。 (二) 作为环境管理对象的政府 要防止和减轻政府行为造成和引发环境问题,主要应考虑三个方面。 第一是政府决策的科学化。要建立科学的决策方法和决策程序,中国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是一个好的开端。 第二是政府决策的民主化。公众能否通过各种途径对政府的决策和操作进行有效的监督,具有最根本和决定性的意义。 第三是政府决策的法制化。特别是要不折不扣地遵守有关环境保护法规的要求。 二、企业 (一)作为环境管理主体的企业 对企业而言,环境管理一词本质上是一种“环境经营”的含义。从环境经营角度看,企业

环境管理学(第三版-叶文虎)期末要点整理

环境管理学复习内容整理 第一章绪论 1.环境问题P1 一切危害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和发展的环境结构或状态的变化,均应称为环境问题。(狭义) 2.中国环境管理的任务P14-16[(四)为目的,非任务] 环境管理的基本任务为:转变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基本观念,调整人类社会直接和间接作 用于自然环境的社会行为,控制人类社会与环境系统构成的“环境-社会系统”中的物质流 动,进而更好地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环境需求。 (一)转变环境观念;(二)调整环境行为;(三)控制“环境-社会系统”中的物质流 3.环境管理的主体与对象P17-25 一、政府 (一)作为环境管理主体的政府 在政府、企业和公众三大社会行为主体中,政府是整个社会行为的领导者和组织者,同 时它是各国利益冲突的协调者和发言人。政府能否妥善处理政府、企业、公众的利益关系,促进保护环境的行动,对环境管理其决定性的作用。 政府作为环境管理的主体的具体工作主要包括制定恰当的环境发展战略,设置必要的专 门环境保护机构,制定环境管理的法律法规和标准,制定具体的环境目标、环境规划、环境 政策制度,提供公共环境信息和服务,开展环境教育,以及在以国家为基本单位的国际社会中,参与解决全球性环境问题的管理等。 (二)作为环境管理对象的政府 要防止和减轻政府行为造成和引发环境问题,主要应考虑三个方面。 第一是政府决策的科学化。要建立科学的决策方法和决策程序,中国提出的科学发展观 是一个好的开端。 第二是政府决策的民主化。公众能否通过各种途径对政府的决策和操作进行有效的监督,具有最根本和决定性的意义。 第三是政府决策的法制化。特别是要不折不扣地遵守有关环境保护法规的要求。 二、企业 (一)作为环境管理主体的企业 对企业而言,环境管理一词本质上是一种“环境经营”的含义。从环境经营角度看,企业环境管理第一层次的要求是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主动遵守政府的环境法律法规标准和公众 的环境要求,这也是最基本的要求。第二层次的要求,是要承担包括环境在内的企业社会责任。而第三层次的要求,是企业还可以进一步通过“环境经营”,将“环境”纳入经营活动 本身,做到既能创造经济效益,又能保护环境,甚至通过保护环境而创造更多经济效益。 通过企业社会责任和环境经营,如果能够将“破坏自然环境而赚钱”的产业活动,改变 为“保护自然环境而赢利”为特征的绿色产业活动,那么,就可以真正使保护自然环境与增加经济效益和社会福利和谐统一。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这样的企业环境经营,无疑将成为 推动绿色文明发展的重要力量。 只有企业能够设计和生产出绿色产品,公众才能使用;只有大量的企业不断开发绿色环 保的先进技术和经营方式,才能推动政府在完善法律、严格标准等方面加强环境管理。企业

刘玉平《财务管理学》(第3版)章节题库(财务管理环境)【圣才出品】

第2章财务管理环境 一、单选题 1.作为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每股盈余最大化目标的优点在于()。[中央财经大学2014研] A.考虑了资金时间价值因素 B.考虑了风险价值因素 C.反映了实现利润与投资资本之间的关系 D.能够避免企业的短期行为 【答案】C 【解析】每股盈余(EPS)是指税后净利润与投入股份数之比,是相对数指标,所以每股盈余最大化目标的优点在于它反映了实现利润与投入资本的关系。 2.按照证券的索偿权不同,金融市场分为()。 A.场内市场和场外市场 B.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 C.债务市场和股权市场 D.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 【答案】C 【解析】按照证券的索偿权不同,金融市场分为债务市场和股权市场,股票持有人是公

司排在最后的权益要求人,必须先向债权人进行支付,然后才可以向股票持有人支付;按照所交易证券是初次发行还是已经发行分为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按照交易程序分为场内市场和场外市场;按融通资金时间期限划分,可分为短期资金市场(货币市场)和长期资金市场(资本市场)。 3.货币市场的主要功能是进行短期资金的融通,下列属于货币市场的工具的是()。 A.国库券 B.股票 C.公司债券 D.银行长期贷款 【答案】A 【解析】货币市场是短期债务工具交易的市场,交易的证券期限不超过1年。货币市场的主要功能是进行短期资金的融通,货币市场工具包括国库券、可转让存单、商业票据、银行承兑汇票等。BCD三项是长期资金市场(资本市场)上的信用流通工具。 4.下列属于金融市场基本功能的是()。 A.资金融通功能 B.节约信息成本功能 C.价格发现功能 D.调解经济功能 【答案】A 【解析】金融市场基本功能包括资金融通功能(提供一个场所,将资金提供者手中的富

《环境规划与管理》教学大纲(新换教材)

《环境规划与管理》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54118 课程名称:环境规划与管理 学时/学分:36/2.0 先修课程:环境保护概论、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水污染控制工程 适用专业:环境工程 开课系或教研室:城建学部环境工程系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1.课程性质:环境工程专业的专业必修课 2.课程任务: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环境规划与管理的方法和内容。比较系统的掌握环境规划与管理及相关基础学科与技术学科的基本理论,获得较宽的环境学科与环境规划学、环境管理学的专业知识,提高环境规划制定、环境工程决策、污染预测和防治、环境经济分析和系统分析的能力。 二、教学基本要求 1.学时:理论学时36。 2.作业次数:5次 3.考核方式:闭卷考试。 三、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章环境规划与管理概述 1.基本内容 1)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基本概念 2)环境规划和管理思想与理论的产生和发展 3)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对象和内容 2.基本要求 了解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基本概念、思想与理论的产生和发展、对象和手段以及研究内容的基本框架。 3.重点和难点 重点: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基本概念。 难点:环境规划与管理思想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第二章环境规划与管理的政策、法规、制度、标准和管理体系 1.基本内容

1)我国环境保护方针政策体系 2)环境保护法规体系 3)环境规划与管理的法律制度体系 4)环境标准体系 5)环境管理机构体系 2.基本要求 了解在我国环境保护法规体系的构成和环境管理机构体系的发展;掌握我国环境保护基本方针和政策,掌握八项环境管理法律制度,环境规划法律制度;理解环境标准体系的概念和分类,作用和意义。 3.重点和难点 重点:环境保护法规体系,我国环境保护基本方针和政策,八项环境管理法律制度,环境规划法律制度。 难点:我国环境保护基本方针和政策,八项环境管理法律制度,环境标准体系。 第三章环境规划与管理的相关理论 1.基本内容 1)管理科学和现代管理理论 2)环境规划与管理的生态学原理 3)环境规划与管理的系统论原理 4)环境规划与管理的经济学原理 2.基本要求 理解各个理论基础(管理科学和现代管理理论、生态学原理、系统论原理、经济学原理)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则,各个理论基础与环境规划与管理的相关关系。 3.重点和难点 重点:环境规划与管理的生态学原理。 难点:环境规划与管理的经济学原理。 第四章环境规划与管理的数学基础 1.基本内容 1)环境数据处理方法 2)最优化分析方法 3)常用决策分析方法 4)环境数学模型 2.基本要求 了解数据处理方法的基本知识,理解和掌握最优化分析方法(线性规划)、常用决策分析方法(决策树)的应用,理解环境数学模型的基本步骤。 3.重点和难点

环境管理学各章试题

1.进入20世纪以后,随着愈演愈烈的(资源过度开发)和(生态破坏)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最重要的全球性问题之一。 2. 环境问题可以分为多种类型,从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上分,(农业环境问题)(工业环境问题)(生活环境问题)。 3. 环境问题可以分为多种类型,从环境问题的介质上分,(大气环境问题)(水体环境问题)(土壤环境问题)。 4.1972年,罗马俱乐部发表了《增长的极限》一书,该书通过对全球经济增长模型的计算分析出, 5.人类的社会行为可分为(行为主体)、(行为对象)、(行为本身)6.人类的社会行为主体可分为(政府行为)、(企业行为)和(公众行为)。7.环境管理的对象是人类作用于环境的行为,具体可分为(政府行为)、(企业行为)和(公众行为)。 8.环境管理根据“环境----社会系统”中的物质流划分,分为(资源)环境管理、(产业)环境管理、(废弃物)环境管理和(区域)环境管理四大领域。 9.环境问题可以分为多种类型,从环境问题的地理空间上分,(局地环境问题)、(区域环境问题)和(全球环境问题)。 10.纵观人类发展史,在原始文明时期(不存在当前所说的)环境问题,在农业文明时期,环境问题只是(局部的零散的),在工业文明时期,环境问题已经上升为(从根本上影响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重大问题。11.政府作为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主体,包括(中央)和(地方)各级的行政机关。

12.(企业)在社会经济活动中是以追求利润为中心的独立的经济单位。13.(参与)是公众作为环境管理主体的主要“管理”形式。 14.环境管理行动落实在环境管理的主体上,可以分为(政府)环境管理(企业)环境管理(公众)环境管理。 名词解释 1.环境问题:一切危害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和发展的环境结构或状态的变化,均应成为环境问题。但环境科学所说的环境问题,一般不包括由自然因素如地震、火山爆发等引起的环境变化。 2.废弃物: 3.环境管理学: 简答题 1.环境问题出现和不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的根源? 2.环境管理的目的 3.环境管理的任务 论述题 1.请论述环境管理学的形成与发展过程? 五,判断题 。1环境科学中所说的环境问题,包括自然因素如地震,火山爆发等引发的环境变化。 2.环境问题是自工业文明时期开始出现的。 3.进入20世纪以来,环境问题呈现出地域上的扩张和程度上恶化的趋势。4.环境问题发展到危及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程度,根源在于人类社会的生

环境管理学复习要点

环境管理学复习要点 一、当今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产生这些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一次污染和二次污染区别是什么?分别包括哪些? (1)当今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1、区域环境质量的下降; 2、温室效应引发的全球气候变暖; 3、南北极上空臭氧层的破坏; 4、酸雨区的发展; 5、自然资源的耗竭; 6、全球性生物多样性减少; 7、固体有害废气物的大量产生和堆弃。 (2)、产生这些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1、错误的发展观(将发展观实际上作为增长观且仅仅是经济增长观导致经济增长方式与环境不协调) 2、传统的伦理道德观(缺乏人与生物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的道德准则) 3、不正确的价值观(认为自然资源和要素是无价值的) 4、不正确的科学观(认为认识、改造、征服自然的水平和能力是衡量科学的唯一价值尺度,提取自然资源越快的技术是好技术) 5、错误的消费观 (3)一次污染和二次污染区别是什么?分别包括哪些? 一次污染是指直接由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包括:含硫燃料燃烧生成的SO 2 等(这个应该可以自己判断吧?) 二次污染是指在大气中一次污染物之间或一次污染物与大气正常成分之间发生化学作用生成的污染 物。包括:因为CO 2的增加,导致全球变暖、因氟利昂而破坏臭氧层、含硫燃料燃烧生成的SO 2 同水 蒸气结合而形成酸雨等等。(这个应该也可以自己判断吧?) 二、环境管理的基本原则有哪些?环境管理对象和手段分别包括哪些? (1)环境管理的基本原则? 全过程控制原则、双赢原则综合性原则、区域性原则预测性原则、规划和协调原则 (2)环境管理对象和手段分别包括哪些? 1、环境管理的对象是人类作用于环境的行为,具体可分为政府行为、企业行为和公众行为。 对象:作为环境管理对象的政府行为、作为环境管理对象的企业行为、作为环境管理对象的公众行为手段:法律手段、行政手段、经济手段、科学技术手段、宣传教育手段 三、什么叫环境生产?什么叫物质生产?简述三种生产理论及其在环境管理中的应用? (1)环境生产 指在自然力和人力共同作用下环境对其自然结构、功能和状态的维持与改善,包括消纳污染(加工废弃物、消费废弃物)和产生资源(生活资源、生产资源)。 (2)物质生产 P39 物质生产指人类从环境中索取生产资料并接受人口生产环节产生的消费在生物,并将它们转化为生活资料的总过程。 PS:三种生产理论,还有一种叫人口生产:指人类生存和繁衍的总过程。该过程消费物资生产提供的生活资料和环境生产提供的生活资源,产生人力资源以支持物资生产和环境生产,同时产生消费废弃物返回环境,产生消费再生物返回物资生产环节。 (3)简述三种生产理论及其在环境管理中的应用 P43 (一)阐明了人与环境关系的本质 (二)揭示出了环境问题的实质及其产生的根源 (三)指明了环境管理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四)明确了环境管理的主要领域和调控对象 (五)奠定了环境管理学的方法论基础

水污染控制工程第三版习题答案

《水污染控制工程》第三版习题答案 第九章污水水质和污水出路 1.简述水质污染指标体系在水体污染控制、污水处理工程设计中的应用。 答:污水的水质污染指标一般可分为物理指标、化学指标、生物指标。物理指标包括:(1)水温(2)色度(3)臭味(4)固体含量, 化学指标包括有机指标包括: (1)BOD:在水温为20度的条件下,水中有机物被好养微生物分解时所需的氧量。 (2) COD:用化学氧化剂氧化水中有机污染物时所消耗的氧化剂量。 (3) TOD:由于有机物的主要元素是C、H、O、N、S等。被氧化后,分别产生CO 2、H 2 O、NO 2 和SO 2 ,所消 耗的氧量称为总需氧量。 (4) TOC:表示有机物浓度的综合指标。水样中所有有机物的含碳量。 (5)油类污染物(6)酚类污染物(7)表面活性剂(8)有机酸碱(9)有机农药(10)苯类化合物 无机物及其指标包括(1)酸碱度(2)氮、磷(3)重金属(4)无机性非金属有害毒物 生物指标包括:(1)细菌总数(2)大肠菌群(3)病毒 2分析总固体、溶解性固体、悬浮固体及挥发性固体、固定性固体指标之间的相互关系,画出这些指标的关系图。 总固体=溶解性固体+悬浮固体=挥发性固体+固定性固体 3 生化需氧量、化学需氧量、总有机碳和总需氧量指标的含义是什么?分析这些指标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1)BOD:在水温为20度的条件下,水中有机物被好养微生物分解时所需的氧量。 (2) COD:用化学氧化剂氧化水中有机污染物时所消耗的氧化剂量。 (3) TOD:由于有机物的主要元素是C、H、O、N、S等。被氧化后,分别产生CO 2、H 2 O、NO 2 和SO 2 ,所消 耗的氧量称为总需氧量。 (4) TOC:表示有机物浓度的综合指标。水样中所有有机物的含碳量。 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为:TOD > COD >BOD20>BOD5>OC 生物化学需氧量或生化需氧量(BOD)反映出微生物氧化有机物、直接地从卫生学角度阐明被污染的程度。化学需氧量COD的优点是比较精确地表示污水中有机物的含量,测定时间仅仅需要数小时,并且不受水质的影响。而化学需氧量COD则不能象BOD反映出微生物氧化有机物、直接地从卫生学角度阐明被污染的程度。此外,污水中存在的还原性无机物(如硫化物)被氧化也需要消耗氧,以COD表示也存在一定的误差。 两者的差值大致等于难生物降解的有机物量。差值越大,难生物降解的有机物含量越多,越不宜采用生物处理法。两者的比值可作为该污水是否适宜于采用生物处理的判别标准,比值越大,越容易被生物处理。 4 水体自净有哪几种类型?氧垂曲线的特点和适用范围是什么? 答:污染物随污水排入水体后,经过物理的、化学的与生物化学的作用,使污染的浓度降低或总量减少,受污染的水体部分地或完全地恢复原状,这种现象称为水体自净或水体净化。包括物理净化、化学净化和生物净化。物理净化指污染物质由于稀释、扩散、沉淀或挥发等作用使河水污染物质浓度降低的过程。化学净化指污染物质由于氧化、还原、分解等作用使河水污染物质浓度降低的过程。生物净化指由于水中生物活动,尤其是水中微生物对有机物的氧化分解作用而引起的污染物质浓度降低的过程。 有机物排入河流后,经微生物降解而大量消耗水中的溶解氧,使河水亏氧;另一方面,空气中的氧通过河流水面不断地溶入水中,使溶解氧逐步得到恢复。耗氧与亏氧是同时存在的, DO曲线呈悬索状下垂,称为氧垂直曲线。适用于一维河流和不考虑扩散的情况下。 5 试论述排放标准、水环境质量标准、环境容量之间的关系。 排放标准是指最高允许的排放浓度,污水的排放标准分为一,二,三级标准,而水环境质量标准是用来评估 水体的质量和污染情况的,有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海洋水质标准,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等,环境容量则是 指环境在其自净范围类所能容纳的污染物的最大量. 排放标准是根据自然界对于污染物自净能力而定的,和环境容量有很大关系,环境质量标准是根据纯生态环境为参照,根据各地情况不同而制定的。排

环境管理学

环境管理第三章试卷 一、单项选择(10题,共20分) 1.在环境管理政策分类中政府的经济手段属于哪种类型?() A.命令型和控制型 B.经济型和激励型 C.鼓励型和自愿型 D.可控型 2.在环境管理政策方法中强制性程度最高的是() A.命令型和控制型 B.经济型和激励型 C.鼓励型和自愿型 D.可控型 3.命令型和控制型的政策方法中实施主体是() A.公众 B.政府 C.企业 D.社会组织 4.命令型和控制型的政策方法中除了法律手段还有() A.经济手段 B.宣传教育手段 C.行政手段 D.科学技术手段 5.下列不属于环境管理中主要的行政手段() A.环境标准 B.处罚 C.环境影响评价 D.明确产权 6.下列属于直接市场法() A.旅游成本法 B.资产价值法 C.防护支出法 D.机会成本法 7.下列属于政府环境信息公开的特点() A.完备性 B.基础性 C.保护性 D.复杂性 8.企业进行环境绩效管理,其工具是() A.报告 B.环境目标 C.各种污染物指标 D.环境绩效评估 9.生态效益评估方法是属于哪种手段() A.命令型和控制型 B.经济型和激励型 C.鼓励型和自愿型 D.可控型 10.环境绩效管理是对环境信息()。 A.一次加工 B.二次加工 C.三次加工 D.四次加工 二、多项选题(5题,共15分) 1、环境管理的政策方法中,法律手段的基本内容有() A、行为规则 B、条件 C、法律责任 D、环境政策 2、环境管理的政策方法中,行政手段的基本特征有() A、规范性 B、潜在性 C、强制性 D、权威性 3、下列不属于市场经济法的是() A、疾病成本法 B、旅游成本法 C、工资差额法 D、重置选址成本法 4、下列属于环境管理的主要行政手段() A、环境标准 B、处罚 C、许可证 D、环境监测 5、企业环境信息公开的的外部动力() A、政府 B、法律 C、承担社会责任 D、企业利益 三、名词解释(5题,共20分) 1.环境管理的政策方法 2.环境信息公开 3.环境绩效 4.环境绩效评估

环境管理学(第二版)复习要点

名词解释 1-环境问题:一切危害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和发展的环境结构或状态的变化。 2.环境管理的目的:人们终于意识到首先必须改变自身一系列的基本思想观念,必须从宏观到微观对人类自身的行为进行管理,控制人与环境系统之间的物质流,以尽可能快的速度逐步恢复被损害了的自然环境,并减少甚至消除新的发展活动对环境的结构、状态、功能造成的新损害,保证人类与环境能够持久地、和谐地协同发展下去,这就是环境管理的根本目的。 3.环境管理的任务:转变人类社会的一系列关于自然环境的基本观念,调整人类社会直接和间接作用于自然环境的社会行为,控制人与环境系统的物质流动,进而形成和创建一种新的、人与自然相和谐的生存方式,更好地满足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环境需求。 4.环境管理学:是以环境管理的实践为基础,以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为指导,以研究环境管理的一般规律、特点和方法为基本内容的科学。 5.可持续发展:人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即既要使当代人的各种需求得到满足,个人得到全面发展,又要保护生态环境,使其不对后人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危害。 6.三生共赢:将人类社会的发展目标定位于生活、生产与生态的协调发展,具体来讲,就是生活提高,生产发展与生态改善。 7.共赢原理:指在制定处理涉及环境利益冲突的双方、多方关系的方案时,必须注意使各方的合理利益能得到尊重和照顾,而不是牺牲一些方面的利益去保障另外一些方面的利益。 8.界面:是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事物或系统之间共同的部分或联系渠道。 9.三种生产理论:他可进一步划分为三个子系统,分别是物质生产子系统、人口生产子系统和环境生产子系统。整个世界系统的运动与变化取决与这三个子系统自身内在的物质运动,以及各子系统之间的联系状况。 10.物质生产:指人类从环境中索取生产资源并接受人口生产环节产生的消费再生物,并将它们转化为生活资料的总过程。 11.环境生产:指在自然力和人力共同作用下环境对其自然结构、功能和状态的维持与改善,包括消纳污染和产生资源。 12.环境信息公开:就是政府、企业和公众主动公开自身或自身掌握的环境信息。 13.环境绩效:是组织通过一些列环境管理措施或生态环境保护措施所获得的环境改善的成效。 14.问卷调查法:是通过设计、发放、回收问卷,获取某些社会群体对某种社会行为、社会状况的反应方法。 15.环境统计:使用数字表现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变化及其对人类的影响的反应。 16.环境标准:是为了保护人群健康、社会物质财富和维持生态平衡,对大气、水、土壤等环境质量、对污染源的监测方法以及其他需要所制定的标准。 17.城市:是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环境而造出来的一种高度人工化的地域,是人类经济活动集中,非农业人口大量聚居的地方。

环境管理学第二版(叶文虎著)课后答案下载

环境管理学第二版(叶文虎著)课后答案下载 《环境管理学)》是环境科学与管理科学相互交叉的综合性学科,下面是由分享的环境管理学第二版(叶文虎著)课后答案下载,希望对你有用。 ???点击此处下载???环境管理学第二版(叶文虎著)课后答案环境管理学以生态——经济——社会系统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研究这些子系统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矛盾运动。环境管理学认为,环境管理的本质是“运用各种有效管理手段,调控人类行为,协调经济社会发展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限制人类损害环境质量的活动以维护区域正常的环境秩序和环境安全,实现区域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行为总体。 环境管理学包括区域环境管理、部门环境管理、资源环境管理、环境质量管理、环境技术管理、环境计划管理等各部分内容。 书名:环境管理学 作者:沈洪艳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xx年11月1日 ISBN:9787302234487 开本:16开 定价:38.00元 《环境管理学》可作为高等院校环境类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教 科书,或作为非环境类专业选修、培训教材,同时对环境保护部门和

企事业单位环境保护管理人员、科技人员及相关人员也有参考价值。环境管理学是环境科学体系中重要的分支学科。作者从兼顾环境管理学教学需要和满足实际应用的角度出发,安排全书的体系和内容。《环境管理学》对我国环境管理基本理论、环境监督管理体制、环境政策、环境法、环境管理制度、区域和自然资源环境管理、工业企业环境管理与清洁生产、环境监察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进行了全面的阐述。 作者在多年从事环境管理学教学与科研的基础上,结合近年来国内外环境管理学领域的理论和实践,兼顾教育部高等学校环境科学与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对核心课程的要求,编著了此书。全书包括绪论、环境管理学基本理论、环境监督管理体制、中国环境政策。环境法、环境管理制度、工业企业环境管理、区域环境管理、自然资源保护与管理、环境监察10章内容。全书的体系和内容安排注重环境管理学理论与环境保护实践相结合,突出科学性与实用性,并注意全书的系统性和层次性,以便读者把握环境管理学的理论和行政方略。 《环境管理学》可作为高等院校环境类专业的教材,也可作为环境保护领域科技人员及相关管理人员的参考书。 1.管理学答案 2.《信息管理系统》试题及答案 3.《管理学基础》试题及参考答案

环境工程原理第三版课后答案

1.2 简要阐述环境工程学的主要任务及其学科体系 解:环境工程学作为环境学科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任务是利用环境学科以及工程学的方法,研究环境污染控制理论、技术、措施和政策,以改善环境质量,保证人类的身体健康和生存以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图1-2 是环境工程学的学科体系。 1.3 去除水中的悬浮物,有哪些可能的方法,它们的技术原理是什么? 解:去除水中悬浮物的方法主要有:沉淀、离心分离、气浮、过滤(砂滤等)、过滤(筛网过滤)、反渗透、膜分离、蒸发浓缩等。上述方法对应的技术原理分别为:重力沉降作用、离心沉降作用、浮力作用、物理阻截作用、物理阻截作用、渗透压、物理截留等、水与污染物的蒸发性差异。 1.4空气中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去除有哪些可能的技术,它们的技术原理是什么? 解:去除空气中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主要技术有:物理吸收法、化学吸收法、吸附法、催化氧化法、生物法、燃烧法等。上述方法对应的技术原理分别为:物理吸收、化学吸收、界面吸附作用、氧化还原反应、生物降解作用、燃烧反应。 1.5简述土壤污染可能带来的危害及其作用途径。 解:土壤污染的危害及其作用途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通过雨水淋溶作用,可能导致地下水和周围地表水体的污染:②污染土壤通过土壤颗 粒物等形式能直接或间接地为人或动物所吸入:③通过植物吸收而进入食物链,对食物链上的生物产生毒害作用等。 1.6环境净化与污染控制技术原理可以分为哪几类?它们的主要作用原理是什么? 解:从技术原理上看,环境净化与污染控制技术原理可以分为“隔离技术”、“分离技术”和“转化技术”三大类。隔离技术是将污染物或者污染介质隔离从而切断污染物向周围环境的扩散,防止污染近一步扩大。分离技术是利用污染物与污染介质或其它污染物在物理性质或化学性质上的差异使其与介质分离,从而达到污染物去除或回收利用的目的。转化技术是利用化学或生物反应,使污染物转化成无害物质或易于分离的物质,从而使污染介质得到净化与处理。 1.7《环境工程原理》课程的任务是什么?解:该课程的主要任务是系统、深入地阐述环境污染控制工程,即水质净化与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包括室内空气)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物处理处置与管理和资源化工程、物理性污染(热污染、辐射污染、噪声、振动)控制工程、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工程、生态修复与构建工程以及其它污染控制工程中涉及到的具有共性的工程学基础、基本过程和现象以及污染控制装置的基本原理,为相关的专业课程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 第二章质量衡算与能量衡算 2.1某室内空气中03的浓度是0.08 X10-6(体积分数),求: (1)在1.013 X05Pa、25C下,用口g/n3表示该浓度; (2)在大气压力为0.83 X05Pa和15C下,03的物质的量浓度为多少? 解:理想气体的体积分数与摩尔分数值相等

环境管理学重点

环境管理学重点 第一章绪论 1.环境管理的主体(课本P17-P23): ①政府:作为社会公众事务的管理主体,政府包括中央和地方各级的行政机关。政府能否妥善处理各方的利益关系,促进保护环境的行动,对环境管理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具体工作:制定恰当的环境发展战略,设立必要的环境管理机构,制定环境管理的法律法规和标准,制定具体的环境目标、规划、政策制度,提供公共环境信息和服务,开展环境教育,参与全球性环境问题的管理。 ②企业:企业环境管理的第一层次要求,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主动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和公众要求;第二层面的要求,承担环境管理在内的社会责任;第三个层面的要求,做到既创造经济效益,又保护环境。 ③公众:是环境问题的最终承受者,也是环境管理的最终推动者和直接受益者。 2.环境管理的对象(课本P17-P23): ①政府:要防止和减轻政府行为造成和引发的环境问题,主要考虑:政府决策科学化、民主化以及施政法制化。 ②企业:企业自身加强环境管理;政府加强对企业行为的调控;公众加强对企业行为的监督。 ③公众:自身提高环保意识,养成环保习惯;政府加强对公众环保教育;企业提供绿色产品引导公众。 3.环境管理的内容(课本30-32): 4.①按管理领域分:其主要内容为环境要素的环境质量,以及水体、大气、土壤、噪声、辐射等污染物的管理; 5.②安环境物质流划分:区域环境管理、废弃物环境管理、企业环境管理、自然资源环境管理。 6.环境管理思想方法演变(课本P26-P27): ①把环境问题作为一个技术问题,意志力污染为主要的管理手段②把环境管理做诶经济问题,以经济刺激为主要管理手段③把环境管理作为一个社会发展问题,已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为主要管理手段。 第二章环境管理的理论基础 1.可持续发展三原则(课本36):①持续性原则②公平性原则③共同性原则 2.物质运动层次的三个子系统(课本42):物质生产子系统;人口生产子系统;环境生产子系统。 3.三种生产理论的概念模型(课本43): 4.三生共赢原则(课本68):把解决环境问题的目标定位于生产、生 活与生态的协调发展,具体讲就是生活提高、生产发展、生态改善。 5.界面冲突控制原理的内容(课本71):环境问题往往源自人类在界 面上的活动冲突,因而界面活动是环境管理的工作核心。 第三章环境管理的政策方法 2.我国环境保护基本法是(课本81-82):《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其他重要法律:《环境影响评价法》(2003)、《环境信息公开办法》 第四章环境管理的技术支持方法(无) 第五章区域环境管理 1.城市四害:苍蝇、蚊子、老鼠、麻雀。 2.生态需水(P185):为维持流域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所需要的水。 3.中国农村环境问题的主要特征(课本174):农村环境问题的凸显是农村整体落后于城镇的表现; ①排放主体的分散性和隐蔽性;②随机性和不确定性;③不易监测性。 第六章废弃物环境管理 1.气体废弃物管理的领域(P196-P197):

环境管理学

划等具体的管理实践规划实践中;(3)对IS014000系列环境管理国际标准以及全球环境问题管理有一定的了解;(4)掌握水环境规划、大气环境规划等规划方法。(5)学习严格执法进行环境管理的态度,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共生、共赢,促进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三、学习要求 要求选课学生经过环境科学基础教学课程训练,具有环境科学方面的基础知识。 课前复习环境与人文、环境评价、环境地学中的相关基础知识。每节课前预习指定书U 的章节内容。授课过程中,分小组圉绕教师给定问题进行讨论,接受教师提问。参与随堂测验。答疑时间内与教师积极互动。独立完成并按时提交作业。 四、参考教材与主要参考书 1.选用教材 朱庚申,环境管理学,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郭怀成,环境规划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8 2.主要参考文献及资料来源 1)刘常海、张明顺等编著,环境管理,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4 2)杨贤智等,环境管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3 3)叶文虎编著,环境管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4)张宝莉,徐玉新,环境管理与规划,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4 5)叶文虎编著,可持续发展引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6)吴忠标、陈劲编著,环境管理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1 7)国家环保局编,企业清洁生产审计手册,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6 8)国家环保局编,建设项日环境管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 9)祝兴祥主编,ISO 14000国家培训教程,中国人事岀版社,1999 10)沃克特编著,生态系统:平衡与管理的科学,科学出版社,2001 11)尚金城,城市环境规划,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 12)郭怀成环境规划方法与应用,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 13)马晓明环境规划理论与方法,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14)王金南国家“十二五”环境规划技术指南中国环境出版社2013.6 15)环境保护部城市环境总体规划编制技术要求(试行)2012

管理学周三多第三版重点知识

第一章 管理的定义 : 1福莱特: “通过其他人来完成工作的艺术。” 2罗宾斯和库尔塔 : “管理这一术语是指和其他人一起并通过其他人来有效完成工作的过程。”这一定义把管理视作过程,它既强调了人的因素又强调了管理的双重目标——既要完成工作,又要讲究效率。 3本书对管理的定义:管理是指组织为了达到个人无法实现的目标,通过各项职能活动,合理分配,协调相关资源的过程。管理的职能:决策与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 管理者的角色:人际角色、信息角色和决策角色( 1 企业家角色 2冲突管理者 3 资源分配者 4 谈判者角色)管理者的技能: 1 技术技能 2 人际技能 3 概念技能 外国早期管理思想: 1 亚当. 斯密的劳动分工观点和经济人观点 2 小瓦特的科学管理制度 3 马萨诸塞车祸与所有权与管理权的分离 1)管理成为一种职业 2)横向的管理分工开始出现提高了管理效率也为组织形式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3)具有管理才能的雇用人员掌握了管理权,为科学管理理论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4 欧文的人事管理 5 巴贝奇的作业研究和报酬制度(贡献 1 )对工作方法的研究 2 )对报酬制度的研究工人收入分为①固定工资②利润③奖金) 6 亨利. 汤的收益分享制度 1)每个职工享有“保证工资” 2)每个部门按科学的方法制定工作标准,并确定生产成本,该部门超过定额时,由该部门职工和管理阶层各得一半 3)定额应在 3~5年内维持不变以免降低工资 7 哈尔西的奖金方案管理活动、管理思想和管理理论之间的关系:管理活动是管理思想的根基,管理思想来自管理活动中的经验;管理思想是管理理论的基础,管理理论是管理思想的提炼、概括和升华,是较成熟、系统化程度较高的管理思想,但并非所以管理思想都是管理理论;管理理论对管理活动有指导意义的同时又要经受管理活动的检验 古典管理理论分为科学管理理论和组织管理理论 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 1工作定额 2 标准化 3能力与工作相适应 4差别计件工资制 5 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相分离组织管理理论: 1 企业的六种基本活动:1)技术活动,指生产、制造和加工 2 )商业活动,指采购、销售和交换3)财务活动,指资金的筹措、运用和控制4)安全活动,指设备的维护和人员的保护 5 )会计活动,指货物盘点、成本统计和核算 6 )管理活动,指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 2 管理的 14 条原则:⑴分工⑵权力与责任⑶纪律⑷统一指挥⑸统一领导⑹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⑺报酬合理⑻集权与分权⑼等级链与跳板⑽秩序(11)公平(12)人员稳定(13)首创精神(14)集体精神 3经理人员的职能:①建立并维护一个信息系统②使组织中每个人都能做出贡献③明确组织的目标 正式组织存在及发展的三个条件:明确的目标、协作的意愿和良好的沟通 人际关系学说(梅奥的霍桑试验)①工人是社会人,而不是经济人②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③生产率主要取决于工人的工作态度以及他和周围人的关系 行为科学:马斯洛的需要理论、麦格雷戈的 XY理论、麦克利兰、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弗鲁姆的期望理论等 数量管理理论: 1运筹学 2系统分析 3决策科学化 全面质量管理的本质是顾客需求和期望驱动企业持续不断改善的管理理念,包括①关注顾客②注重持续改善③关注流程④精确测量⑤授权于员工20世纪90年代的管理理论新发展:1学习型组织①在对待变革的态度上(若不变革就不管用了)②在对待新观点的态度上(如果是产生于此时此刻就拒接它)③在关于谁对创新负责上(创新组织中每位成员的事)④主要担心不学习不适应⑤学习能力、知识和专门技术是组织的竞争优势⑥管理者的职责是调动别人、授权别人 2精益思想 3业务流程再造 4核心能力理论企业核心能力必须满足的条件①不是单一技术或技能,而是一簇相关的技术和技能的整合②不是物理性资产③必须能创造顾客看重的关键价值④与对手相比,竞争上具有独特性⑤超越特定的产品或部门范畴从而为企业提供通向新市场的通道第二章 1 企业伦理道德与管理道德的管理学意义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经济活动的意义,尤其是对终极意义的追求 2)企业组织)人文力 与企业精神)企业及其产品的价值观 2几种相关的道德观: 1)功利主义的道德观(观点: 1 决策要完全依据其后果或结果做出 2其目标是为尽可能多的人谋求极可能多的利益。评价:1 一方面功利主义对效率和生产率有促进作用,并符合利润最大化2另一方面它会造成资源配置的扭曲3导致一些利益相关者的权利被忽视。)2)权力至上道德观(观点:决策要在尊重和保护个人基本权利的前提下作出,如隐私权、言论自由权和游行自由权。评价 1 保护个人的基本权利2容易在组织中会产生对生产率和效率不利的工作氛围)3)公平公正道德观(观点:管理者按公平的原则行 事。评价: 1 它保护了弱势群体的利益 2可能不利于培养员工的风险意识和创新意识)4)社会契约道德观(观点: 1 主张把实证和规范 两种方法并入到商业道德中2综合两种“契约” a适用于社会公众的一般契约规定了做生意程序 b适用于特定社团里的成员的特殊契约规定了哪些行为是可以接受的。评价:这种商业道德观与其他几种的区别在于它要求管理者考察各行业和各公司现有的道德准则,从而决定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 5)推己及人道德观 3道德管理的特征:1)道德管理的特征:a合乎道德的管理不仅把遵守道德规范视为组织获取利益的一种手段,而且更把其实为组织的一项责任(把遵守道德规范看作责任)。b合乎道德的管理不仅从组织自身角度更应从社会整体角度看问题(以社会利益为中心)。c合乎 道德的管理尊重所有者以外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善于处理组织与利益相关者的关系,也善于处理管理者与一般员工及一般员工内部的关系(重视利益相关者的利益)。d合乎道德的管理不仅把人看作手段,更把人看作目的(视人为目的)e合乎道德的管理超越了法律的 要求,能让组织去的卓越的成就(超越法律)。 f 合乎道德的管理具有自律的特征。 g 合乎道德的管理以组织的价值观为行为为导向。 4影响管理道德的因素:1)道德发展阶段:a前惯例层次(个人只有在其利益受到影响的情况下才会做出道德判断)b惯例层次(道德 判断的标准是个人是否维持平常的秩序并满足他人的期望)c原则层次(个人试图在社会和权威之外建立的道德准则);有关道德发展阶 段的研究表明(a人们一步一步的一次通过这六个阶段,不能跨越。b道德发展可能中断,可能停留在任何一个阶段上,也可能倒退和堕 落。c多数成年人的道德发展处在第四阶段上,也有少数人能始终坚持自己信奉的原则,出污泥而不染)2)个人特征:个人特征主要是 指管理者的个人价值观包括道德观、自信心和自控力,及自我强度与控制中心(自我强度:度量一个人的信念强度。a一个人的自我强 度越高、克制中东并遵守其信念的可能性越大 b自我强度高的管理者道德判断和道德行为会更加一致。控制中心:度量人们在多大程度 上是自己命运的主宰。 a 具有内在控制中心的人认为他们控制着自己的命运,而具有外在控制中心的人则认为命运有运气和机会决定 b 具有内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