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最新二年级下册《轴对称图形》评课稿

最新二年级下册《轴对称图形》评课稿

最新二年级下册《轴对称图形》评课稿
最新二年级下册《轴对称图形》评课稿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二年级下册《轴对称图形》评课稿

《轴对称图形》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空间与图形中的学习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过一些平面图形的特征,形成了一定的空间观念,生活中具有轴对称性质的事物有很多,也为学生奠定了感性基础。

冷老师这堂课中以轴对称图形的一半引入,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开拓了学生的思维,发展了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并使学生真切感受到数学的美,来源于生活,来源于身边;在新授部分则让学生通过观察各种图形的特征,大胆地加以猜测,说出这些图形是否是对称的,并通过动手操作来验证它们是否对称,采用对折的方法来折一折,让每位学生都参与活动,给学生多一点思维的空间和活动的余地,在动手操作中初步感知什么是“完全重合”;在练习部分,王老师出示了很多与生活密切相关并且非常有趣的图形,让学生判断是否对称,找出对称轴,在不断的判断中加深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的理解;接着,王老师通过让学生利用一张纸通过折一折、画一画、剪一剪的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在活动中体验,使学习知识和提高能力同时得到发展。本堂课的结尾让学生欣赏生活中美丽的轴对称图形,配上古典的轻音乐,拉近了生活与数学的距离,也给学生带来美的享受。

二年级上册《观察物体》评课稿

二年级上册《观察物体》评课稿 二年级上册《观察物体》评课稿 朱老师的《观察物体》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二年级上册的一个独立教学内容,它是在学生已掌握了上下、前后、左右等位置关系的知识后来学习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能判断出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得到的形状,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如果就按目标设计教学,就会显得单调,学生也不会得到持续发展,也不符合“课标”精神,所以本节课中朱老师精心、巧妙设计以观察“小熊”的方位,创设有趣的教学情景,将课堂教学升华、拓展,推向高潮。经过多次的磨课和试课,评课如下: 一、课堂教学中选择学生喜闻乐见的素材,创设情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察。 本节课教学的一开始朱老师创设了一个有趣、生动的情境,从学生对熟悉的、感兴趣的内容入手。从猜谜语出示后,再紧紧地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那么这节课也就成功了一大半。所以朱老师选择了以小熊为素材,让学生观察不同方位的小熊,并说说自己所站的位置看到了什么;让学生感到很新奇,把他们的眼球一下子吸引了过来。 紧接着,以四人小组看看桌子上小象的物体,更加刺激了学生。这时候学生的眼球会盯着小象。不光是创设的情境抓住了孩子们好奇、好强、爱动手等心理特点,而且朱老师让学生用“我站在小象的,看到小象的。”在语言上也提醒孩子,在观察物体时,要全面的观察,如有分辨不出左右时,用模仿小象的动作,来分辨。今天课堂,朱老师的语言很淡定,例如:在揭示小熊玩具时,小朋友们看看老师手里这是什么?学生一致回答,是小熊。直接进入主题,你们在小熊的哪里?老师在小熊的哪里?再后来请两位学生上台来分别站在小熊的左右两侧,出示课件,问,哪位同学看到的图与课件上的哪一副图是一致的,学生纷纷举起手,请几位学生分别说出谁站在小熊的哪一面。这时,用小熊的的右手举着,左手放着,这样让孩子好分辨出左右面;最后,把小熊的两手都放下来,让学生分辨,这样会比较有难度,这时,学生必须要知道小熊的左右手的方位,否则就不知道你所占的是小熊的哪一面。接下来的环节,以四人小组看看桌子上小象的物体,分别站在小象的四个方位,把你所观察到的小象,“悄悄地告诉你的小伙伴,你坐在小象的哪个位置?观察到的是什么?”这样就像玩游戏一样。可以说老师很善于抓住低年级学生的心理,使学生在愉悦、主动的情景中掌握了知识,建立了空间观念。而且这些情境也确实有效、可行的。 二、让每一孩子都得到了充分得活动。 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建立抽象的方位知识、识图方法是非常困难的。如果光靠传授、讲解学生很难建立三维空间方位的概念和知识。教师改变了传统教学单一传授的方法,而是舍得花时间、空间给学生去观察、去展示、去评析。这样做学生得到的知识才是真

轴对称图形评课稿

《轴对称》评课稿 台头完小王宏亮今天,有幸聆听了崔二勤老师的一节精彩的数学课《轴对称图形》,我受益匪浅。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崔老师更多地成为了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更多地关注学生的观察、捕捉美感的能力,关注学生创造、想象能力的培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联系生活,感知对称美。 课伊始,严老师从“春天”这一主题入手,引出有许多的昆虫,如:蝴蝶、蜜蜂……等来参加昆虫聚会,然后请学生借助生活经验找出三种昆虫的另一半,以初步感知“对称”。然而这个概念对于学生来说是新鲜的,陌生的,于是严老师为了让学生对“对称”这一概念有更清晰的认识,紧紧抓住例题中的图片,从视觉上进行冲击,感受这些轴对称图形的美丽,接着将这些对称物体抽象成图形,让学生通过仔细看一看、动手折一折,互相说一说来发现这些物体是对称的,并通过演示把一个有柄的杯子对折来突破“完全重合”这一难点,明确“完全重合”不仅要求整个图形的形状完全重合,而且要求图形内的图案、颜色等也完全重合。 课末,崔老师设计配乐出示故宫、印度泰姬陵、伦敦塔桥、黄鹤楼等具有轴对称特征的古今中外建筑图片,让学生欣赏,这一系列生活中的轴对称现象的判断、欣赏,能让学生在感受

轴对称图形基本特征的同时,拓宽对轴对称价值的认识。 2、动手操作,感知对称美。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本课教学的关键就是使学生理解图形对折后“完全重合”的含义,如果单凭眼力判断一个静止的图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又有点抽象的韵味,不利于学生概念的建立,所以,在教学中,注重让实践出真知,主要体现在:(1)让学生折一折天安门、奖杯、飞机图形,初步认识到“完全重合”就是左右两边“大小、形状完全一样”。(2)通过观察、实践、思考、交流等方式学习“试一试”,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完全重合”含义的理解,同时体会到有些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不止一条。(3)学生对“平行四边形是否是对称图形”有异议时,通过折一折,使学生的思维和经验得到顿悟。(4)让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材料,充分发挥想象力、创造力,动手“做”出一些轴对称图形。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手脑并用,以“动”促“思”,轴对称图形的特征被深深地印在脑海里,空间想象能力得到加强,创新意识得到培养,并且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建议:在“做一个轴对称图形”时,可以先让学生说说自己的设想,老师适时提出一些建议,实质上就是引导学生正确地剪、在钉子板上围、用水彩画折轴对称图形的过程,这样,学生的随意性不会过强,也能节约教学时间,不会导致时间尴尬。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公开课《观察物体》课堂实录及评课稿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公开课《观察物体》课 堂 实录及评课稿 教学内容:人教版新课标五年级上册数学P38 例1 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分析事物的能力,培养学生构建简单的空间想象力。 2、使学生知道站在不同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一个位置最多能看到三个面; 3、能辨认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 4、学会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物体形状。 教学重点:能结合具体事物辨认从不同位置看到的物体形状。 教学难点:体验从不同角度看物体,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最多只能看到三个面。 教具学具:长方体、正方体、盒子等。 、教学流程师:看看它是谁?(课件展示从储钱罐、电视机的上面、前面、侧面看到的不同形状的图片。)生1、2……:储钱罐的上面、电视机的侧面师:对,同一个物体从不同角度看到的形状各不同,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观察物体(版书课题:观察物体)师:请同学们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课桌上准备好的小药箱,注

意:人动箱不动,你看到了小药箱的那些面呢! 生: 师:刚才同学们观察到的形状角度一样吗?看到的形状一样 这些不同的形状之间有什么联系呢?下面让我们再仔细观察小药箱吧!师:一次观察一个面,并在每个面上用一个字注明。如:看 到上面就标个“上”字。 生1、2、3……:汇报(上面、下面、左面师:不错!刚才同学们在观察的时候老师也观察了小药箱的每个面,猜猜老师是从那个方向看到的?课件出示。完成P38 填一填。(辨认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师:(根据课件图片进行面的相对性教学):当你看到写有 小药箱”三个字的正面时会想到(生:(背面、后面、反面)师:看到上面会想到(生:(底面、下面)师:看到左面会想到(生:(右面)师:在刚才的观察中你发现了些什么?生:我发现每两个相邻面共一条边(一条棱)。有这样的棱8 条,这样的相邻面8 组

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认识方向》评课

二年级上册数学认识方向评课 《认识方向》是青岛版二年级上册的内容,是学生学习方向与位置的的初始课,因此这节课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以学生发展为本,创造性的使用教材 新课程倡导民主、开放、科学的课程理念,教材不过是师生对话的一个“话题”,在教学中要针对学生情况,用活教材,使教材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本课是在学生学会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基础上,进一步学习面向一个方向辨别其他三个方向。活动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密切联系。不仅要求学生能在平面图上认方向,还要求能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本课的活动主题图是一幅学生很熟悉的生活主题图,当中以学校为中心,先让学生说说学校的东面、南面、西面、北面都有些什么主要的建筑物,学生一看都是我们生活当中找得到的,都很有兴趣,立刻说出了答案。在此基础上,教师让学生想一想:家属楼在什么方向,然后紧紧抓住学生这份好奇心,设疑引思,用这些学生所熟悉的生活环境作为实例,引导学生利用已经学过的旧知识并结合生活经验来探索新知识,掌握新本领。所有教学环节都是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环境出发,使他们有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 二、体现生活亲历性 低年级的学生尽管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但他们对于周遭的各种事物、现象有着很强的好奇心。教师就紧紧抓住孩子们这份好奇心,结合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创设情境。设疑求新,用学生所熟悉的生活

环境作为实例,引导学生利用已经学过的旧知识并结合生活经验来探索新知识,掌握新本领。通过让学生说一说、找一找、认一认等活动,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获得数学经验。 整节课,采用了分散难点、循序渐进、强化表达的方法进行教学,孩子们惊喜的发现,原来数学也是这么有趣的,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好数学是很容易的。 值得探讨的问题: 1、本节课中,用四个方位词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如“谁在谁的什么方向”),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许多学生表达时都因为中心点确定不准确而刚好说反,我觉得找准中心点至关重要,那么怎么样能帮助学生更好的找准这个中心点呢?可以采取让学生尝试多种表达方式,反复练习的形式。 2、这节课只是认识方向的第一课时,对学生的要求不要太高,能以一个中心点确定其他方向就可以了,改变中心点对学生要求太高了。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观察物体》评课稿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观察物体》评课稿 刘雪梅老师上的《观察物体》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二年级上册的一个独立教学内容,它是在学生已掌握了上下、前后、左右等位置关系的知识后来学习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能判断出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所得到的形状,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如果就按目标设计教学,就会显得单调,学生也不会得到持续发展,也不符合“课标”精神。于是刘老师精心、巧妙设计,创设有趣的教学情景,将课堂教学升华、拓展,推向高潮。 下面我就来讲几点我的想法: 一、选择学生喜闻乐见的素材,创设情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察。 学生对熟悉的、感兴趣的内容,就会全身心地投入,主动参与其中。尤其是在教学的一开始如果老师创设了一个有趣、生动的情境,紧紧地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那么这节课也就成功了一大半。所以刘老师选择了一段录象《盲人摸象》,让学生感到很新奇,把他们的眼球一下子吸引了过来。 紧接着,刘老师出示一个学生最熟悉、最喜欢的恐龙玩具,更加刺激了学生。这时候学生的眼球还会不盯着老师吗? 二、环节清晰、环环相扣,语言简洁亲切,过渡自然顺畅。

作为一个新手,能把这堂课上得这么成功,真是难能可贵,从故事导入新课,到观察恐龙讲授例题,从组织小组观察玩具,到猜一猜小兔手里抱的物体是什么形状,从智慧岛大量的练习到精炼的小结,整堂课的环节清晰,而且过渡语设计的自然顺畅,所以环环相扣,语言比较简洁,没有过多的废话,整堂课显得干净利落,没有拖泥带水。 张老师在语言上也很有符合低年级孩子的口味。例如:在玩猜一猜的游戏的时候,刘老师是这样问的“猜猜我们谁来我们班做客了?”在小组活动观察玩具的时候,要求学生“悄悄地告诉你的小伙伴你坐在玩具的哪个位置?看到了玩具的什么”……里面的“做客、悄悄地”就象是讲故事、玩游戏一样。而且刘老师语速不紧不慢,使学生在愉悦、轻松的情景中掌握了知识,建立了空间观念。 三、重点突出,难点突破,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刘老师紧紧抓住了“谁站在物体的什么面,看到了什么”,从而突出了从不同角度去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这样就突出了重点。又通过猜猜小兔子手里抱着的物体是什么形状的,从学生的错误出发,强调了要全面的了解一个物体,就要从各个角度去观察,而不能只从一个面去观察,这样又突破了难点。所以这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 四、让每一孩子都得到了充分的活动,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精选-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评课稿-文档资料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评 课稿 本节课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的特征,明确不同的轴对称图形对称轴的条数可能不一样。教学重点是探索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的特征,教学难点是画出一个轴对称图形的所有对称轴。 顾老师首先让学生用长方形纸对折并发现长方形的对称轴,进而通过对不同折法的观察发现长方形有2条对称轴,在此基础上学习画长方形的对称轴。接着让学生尝试探索正方形的对称轴,并通过对不同折法和画法的研究发现正方形有4条对称轴,然后再探索出正n边形有n条对称轴,最后通过不同梯度的练习,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特征的认识。 纵观这节课,课堂教学模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顾老师不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者,而是一个组织者和引导者。课堂上老师能给学生提供各种图形,让学生动手折一折,在折一折的活动中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学习和掌握了新知,通过各种操作活动给学生建立了感性的经验,在不知不觉中突破了教学难点。 整个教学过程中,顾老师始终以学生动手实践为主导,让学生在操作过程中体会轴对称图形的特征,为画出一个图形的对称轴奠定了基础。并调动了每一位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

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积极地参与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努力地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学生始终保持着高昂的学习情绪,切身经历了探索的全过程,感受了学习数学的快乐,体验了成功的喜悦。 教学建议: 一、在情境创设方面,在趣、情、思上下功夫。 学习数学的过程是积极的、愉快的、富有想像的过程。教者要善于创设丰富的学习情境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 二、密切联系生活实际,体现数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小学生的学习带有浓厚的情绪色彩,对熟悉的生活情境,感到亲切有兴趣,我们就从他们的生活中提取数学知识,使他们感到今天在课堂中学习的知识正是来自于生活中,从而使进入学习的一开始就感受到数学的价值。 三、师生关系民主、和谐。 教学过程中,教者要能对学生多鼓励,多安慰,没有任何师道尊严。在课堂教学中营造出一种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聪明才智,活跃思维,让他们在自主开展的研究性学习中大胆参与,大胆发言,大胆实践,大胆创新。 四、给学生留有充分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教学中问题提出后,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在学生思考

二年级数学下册《认识方向》教学反思

二年级数学下册《认识方向》教学反思二年级数学下册《认识方向》教学反思 学生们已经认识了东、南、西、北四个方位,有一定的生活经验,然而这些在生活中积累的方位知识仅仅停留在经验的层面上,这一部分知识是起点和基础。由于这一部分知识比较贴近生活,学生比较感兴趣,乐于探究。 《认识方向》这节课是参加新乡市优质课评比,课上延长了5分钟才下课,听课的老师对我说:你怎么不挑一些好学生来回答问题,这又不是随堂课,有这么多领导来听课,你看那个宋全回答问题一直说不到正地方,多耽误时间,还会影响评课的效果。听了同事的话,我的内心一直不能平静下来: 课堂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而不仅仅是优秀教师展示其授课技巧的表演场所;课堂应是师生互动,共同创造奇迹、唤醒各自潜能的时空,离开学生的主体活动,这个时空就会破碎。说实话,哪个教师不希望自己的课堂教学顺顺利利,学生配合的恰到好处,但是这不是实实在在的教学。 有的学者就提出,新课程的理想课堂教学应该包蕴者三大理念:生活性、发展性和生命性。教学与生活紧密联系。在新课程中,

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所以我们有责任让每一个孩子在课堂上都有学习和交流的机会,即使他学的很困难,也要使他相信,老师和同学们并没有嫌弃他,并没有把他和其他同学区分开,课堂上人人平等,只要付出努力,就一定能学会。 有人曾经说过:给知识注入生命,知识因此而鲜活,给生命融入知识,生命因此而厚重。我非常赞同这句话。每当孩子们经过自己的努力得到大家认可的时候,当他们露出自豪的笑容的时候,我内心是最激动的,那是我的生命与学生的心灵相融,那是最美妙的时刻。 下面结合《低年级小学生数学问题意识的培养》课题研究,来谈谈本节课上有关“使学生会问”的培养。 学生已经敢于提问了,但是怎样提问题,提什么样的问题才是有价值的问题,所以要教给学生提问题的方法,使学生知道提什么?怎么提?教师的提问还在发现问题的方法等方面为学生起示范作用。因此,教师自己首先要善于发现问题、善于提问。在平时的每一堂课中,教师的提问要向学生展示发现问题的思维过程,使学生受到启迪,有方法可循。例如:课堂上在学生已经掌握以学校为参照物确定位置后,让学生继续在平面图上变换参照物来确定位置,老师先举了一个例子:体育场在学校的什么方向?接着老师提出:你能像老师这样也提出一个有关方向的问题吗?通过教师的抛砖引玉,大多数学生明确

图形的运动(评课稿)

《图形的运动----平移》评课稿 刚才肖凤老师为我们展示了一堂精彩的数学课。伟大的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说:“学习唯一的正确方法是实现再创造”。肖凤老师采用了导学案中的“导+教”模式。让学生通过自主学 习利用导学单“看一看””想一想”“说一说“画一画”的数学活动,体验知识的形成建构 过程,并让学生利用平移知识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不仅让学生获得了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更让学生领悟了“化难为易”的数学思想及“转化”的数学方法。我认为本节课的亮点主要通过以下几点来体现: 一、创设情景,数学教学生活化。在新课标中明确指出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的数学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课始,肖凤老师让学生观察几张图片复习轴对称图形的知识,再同过观察一些物体运动的图片,如拉门,推拉窗户,升旗等,让学生初步感知平移现象。用动作表示,使学生的认识逐步加深,发现平移的特点,从而导出课题使整节课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下拉开帷幕。把抽象的概念通过让学生用眼观察、动手操作、自身体验化为学生看得到、摸得着的现象。不仅强化了对平移的认识,加深了学生对所学数学知识的感悟,同时也加深了他们对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应用于生活,数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体会。 二、巧妙突破识别平移距离的难点。知识的本质是活动。要使学生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十分重要的是要科学,合理地设计各种形式的活动。看图识别图形在方格纸上平移了几格,是本课的一个难点。学生常常误认为两个图形中间空了几格,就是平移了几格。因此,肖凤老师分了三个层次进行教学。肖凤老师先让学生观察小树向左平移7格和向上平移5格的图形,让学生活动单填完整,并想一想是怎么数出不同方向平移的格子数的?学生汇报时意见产生分歧:有的是看整个图数(即数间隔数),有的是看格子数,有的是看某一个点来数。第二层次,学生在两幅图中找对应点确定平移格子数,通过多媒体一格一格地演示,学生动手来验证,让学生一次又一次地感知位置变化,这有助于有效、直观地形成平移距离的正确观念。通过动静结合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去经历实践体验思考的过程,把时间和空间给学生,再让学生交流汇报,互帮互学,这样在突破本节课教学难点的过程中,教师只要起一个指导者和引导者的作用,让学生真正成为探索知识获取知识的主人,还获得成功的喜悦。第三层次错误呈现:图图这样数行不行?引导学生质疑,进而进一步理解平移的特征:对应点之间的距离都相等。图形平移几格,图形上任一点都像向同方向平移了几格。三个层次的教学,使学生在思维的碰撞过程中,对知识的理解不断得到完善。达到了做中学,乐中学的目的,使学生在活动化的情境中感受教学体验教学。 三、运用多种感官,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重视学生的动手实践活动,使学生从数学现实出发”。平移现象在生活中虽随处可见,但其特点要让学生用语言表达很难。于是, 肖凤老师让学生运用手势比划的动作弥补语言表达的不足,让学生在比划演示中感知平移的运动方式,充分调动学动手,眼.口等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使学生在活动化的情景中学习,不仅解决了数学知识的高度抽象性和儿童思维发展具体形象的矛盾,而且使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对平移现象更深刻的理解。鼓励尝试,解决问题自主化在教学过程中,老师注意

一年级数学《观察物体》评课稿

一年级数学《观察物体》评课稿 一年级数学《观察物体》评课稿 一年级组教师在课内比教学活动中,选择《观察物体》同课异构。纵观一年级的这3节比武课,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倾听的习惯这两个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现在从以下几方面谈谈自己听课的感想。 一、学习材料的选择 观察物体一课,教材编写者帮学生选择的学习材料是小朋友的存钱罐。从该玩具的前后面与侧面观察到的样子不一样。有的老师建议用规则的长方体的粉笔箱,这样就地取材,便于学生观察。长方体有其特殊性,平视的时候,从不同的方向观察,观察到的结果,可能是相同的。选用不同的学习材料,观察到的结论是不相同的。那么作为老师,如何做到数学知识的科学准确呢?我们不妨这样小结:同一个物体,从不同的方向平视观察(只观察一个面),看到的样子可能不一样。 二、学生能力的发展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能力的发展与习惯的养成也是如此,需要所有科任教师通力合作。不分年级,不分科目,朝夕努力。倾听是低年级培养孩子的重要学习习惯之一,而本课的能力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今天我着重说说

这两种能力的培养在本课中的体现。 首先说观察能力。本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体现在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观察的方法要做到如下四点:①观察的角度——平视。视平线与物体的最高点保持一致,学生只能看到物体的一个面。这样观察的目的是考虑到孩子年龄小的特点,尽量让观察结果简单可述。一(1)班的李老师,把放学具的板凳托起来,与孩子的视线等高,这样保证观察方法的示范性。②这节课应该让孩子在观察时,有意识的渗透有序观察。在一(3)班的课堂中,当孩子观察本班同学的照片时,孩子观察到的结果是零零散散的。老师应该引导孩子,我们学习方位前后左右,那么我们可以按方位有序观察,有序陈述。③如何引导学生小结观察结论,可以用比较的方法。把前面与后面观察到的结果比较有什么不同;左右面观察的结果又有什么区别?④观察物体的目的最终是发展学生的空间感。观察能力在观察的基础上如何向空间感提升,要发挥想象的作用。李老师就是这样做得,在例题学习时先观察说结果。在练习时反之,先猜想,再模拟观察验证结论。这样让观察插上想象的翅膀,发展学生的空间感。只有这样细致的指导,学生观察能力的发展才不是一句空话,才能为学生的长远发展奠基。 再来说说倾听习惯形成的5个标志:①眼睛注视发言人; ②能择关键词做倾听笔记;③能复述别人的发言内容;④能

认识方向听课记录评课

认识方向听课记录评课 《认识方向》是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四册第五单元的教学内容。以下是的认识方向听课记录评课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能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来辨认其余3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2.使学生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能辨认方向。 教学难点: 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以不同物体为参照物来辨别方向。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唤起旧知 1、请你说出徐老师站的位置? 2、引导学生用指南针找北方,说出南北、东西两对相反的方向。 二、探究新知,深化认识 1、指名指出北和南,并说说你是怎样找出来的? 2、小组合作:顺时针找东方 一个小组汇报后教师分析。 3、转换观察点,问:北方向在哪?找出后学生齐答其它三个方向。

4、三个点的北方向有什么相同点?指向哪? 5、师小结:这说明北方向是一致的。 6、猜C点的北方向和A点的北方向? 7、让学生贴出北方向。 三、练习巩固,提高能力 1、小组活动:找出你喜欢的点指出东、南、西、北。 根据观测点的不同找准方向。9、 2、全体做游戏: (1)明确要求。 (2)根据观测点的变化找方向。 (3)分组展示,体验成功。 四、总结质疑,拓展延伸。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小组讨论后汇报,教师点评。 2、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的北极和南极,拓展延伸。 分析: 1、徐平老师的这节综合实践课《认识方向》教学目标明确,教学重点突出,教学难点突破得比较好。徐老师通过形式多样的有趣的活动,让学生在玩中学,巧妙地化解了教学的难点:根据观测点的变化来找方向。 2、教师的语言精炼,教态自然,和蔼可亲,善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观察物体》评课稿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观察物体》评课稿 《观察物体》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二年级上册的一个独立教学内容,它是在学生已掌握了上下、前后、左右等位置关系的知识后来学习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能判断出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得到的形状,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如果就按目标设计教学,就会显得单调,学生也不会得到持续发展,也不符合“课标”精神。于是精心、巧妙设计,创设有趣的教学情景,将课堂教学升华、拓展,推向高潮。 下面我就来讲几点我的两点想法: 一、选择学生喜闻乐见的素材,创设情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察。 学生对熟悉的、感兴趣的内容,就会全身心地投入,主动参与其中。尤其是在教学的一开始如果老师创设了一个有趣、生动的情境,紧紧地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那么这节课也就成功了一大半。所以选择了自己的一段录象让学生感到很新奇,把他们的眼球一下子吸引了过来。 紧接着,看看桌子上又有一个红布盖着的物体,更加刺激了学生。揭开一看原来是学生最熟悉、最喜欢的玩具—威尼熊。这时候学生的眼球还会不盯着老师吗? 不光是创设的情境抓住了孩子们好奇、好强、爱动手等心理特点,而且张老师在语言上也很有符合低年级孩子的口味。例如:在揭示桌上是什么东西的时候,老师是这样问的“猜猜我们桌上的小客人是谁呢?”再后来在你坐的位置上观察小熊,然后“悄悄地告诉小熊你坐在小熊的哪个位置?” ……里面的“小客人、悄悄地”就象是讲故事、玩游戏一样。可以说老师很善于抓住低年级学生的心理,使学生在愉悦、主动的情景中掌握了知识,建立了空间观念。更加注意了语言等方面一些细微的地方。而且这些情境也确实有效、可行的。 二、让每一孩子都得到了充分得活动。 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建立抽象的方位知识、识图方法是非常困难的。如果光靠传授、讲解学生很难建立三维空间方位的概念和知识。教师改变了传统教学单一传授的方法,而是舍得花时间、空间给学生去观察、去展示、去评析。这样做学生得到的知识才是真实的、完整的、生动的、牢固的。 这节课最主要就是设计了学生喜爱的威尼小熊这个形象。一开始让孩子们充分地观察后,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为了引导不同方向看到的也

轴对称图形的评课稿

轴对称图形的评课稿 本节课的设计力求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精神,从学生的兴趣出发,通过“感知——操作——体会”来获取知识,遵循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理念,注重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审美能力上做文章,现简单点评如下: 1、密切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学有价值的数学。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生活本身就是一个大课堂。我们要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中处处有生活。数学教学决不能脱离生活实际,进行枯燥乏味死记硬背的教学。因此,这节课老师从孩子们喜爱的话题入手——剪纸,从对称与不对称中感知物体的对称的美。在此基础上抽象出轴对称图形,并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一系列活动,体验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这一知识的形成层层深入,逐步从生活走向数学;后面的巩固练习,让学生用学到的知识判断各种图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又把数学融入了生活。真正实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学有价值的数学。 2、给学生自主发展的空间,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 新课程倡导学生积极参与、探究、交流、合作等多种学习活动,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节课,邵老师把学习的权利放给了学生,从一开始的感知,到进一步的深入理解,再到学生运用自己的体验,创造出各种轴对称图形。整个的教学过程,都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空间。让学生在这种空间下,和谐发展,真正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 3、为学生乐学创设了一种情境,关注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审美情趣。 学习数学的过程应当成为积极的、愉快的、富有想像的过程。本节课从导入到新授,到练习操作,学生动手“做”出轴对称图形,又给学生一个展示自己个性的机会,使学生在获取数学知识的同时,受到美的熏陶,培养积极、健康的审美情趣。 探讨的问题有以下几点: 1.《轴对称图形》一课,就教材特点来说,很容易把课上得生动、有趣,但本节课有点欠缺,原因是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知识(两边完全一样、两边完全重合)强调的不够。 2.探究新知的教学环节有点零乱,应做适当的调整。 3.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要加强,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011年度最新小学语文示范课评课稿

2011年度最新小学语文示范课评课 稿 小学语文观摩课评课稿 白塔小学 辛勤

今天上午,观摩了三位老师的展示课。给我最大的感受是他们的课品如人品,他们的课不是做秀,也没卖弄,让人所能感受到的是他们对教育深深的挚爱和对学生真诚的关爱! 首先,范莉莉老师的课给人第一感觉是真实。比如说,导入时的游戏,“1月1日是什么节日?10月1日是什么节日?……”许多学生回答不上来,这可以看出范老师课前没有跟孩子们说过“悄悄话”,这样有缺憾的课才是真实的,才是美丽的!我们的公开课不是表演,在这里范教师的如果能沉着一点,耐心地告知学生,很自然很巧妙地过渡到自己的预设中来,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其次,范老师有深厚的语文基本功。大方、流畅的粉笔字,标准流利的普通话,尤其是声音甜美。但我们遗憾的是没有听到范老师的那带有童音的动情的范读,如果范老师不用课件录音读,而是自己深情地吟诵,这样效果会更好。课件上画面加上动作,干扰了学生对诗歌美丽语言的感受,致使读完以后,有个小孩说“老师,声音小了听不见”。我想,可能是视觉干扰了学生的听觉吧,再说,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非常重要。 当我们还沉浸在节日的快乐气氛中,童娟老师为我们送上了《妈妈的账单》这一课。这节课,对于上课的学生而言,是一种幸福,对于听课的教师而言,是一次精神的洗礼!在这里,要感谢童老师,让所有的学生,所有的听课老师沉浸于她的情感课堂,同时,心灵为之一震!5月10日,是母亲节了,我们为人儿女的,不能以工作繁忙为借口,应该常回家看看!应该为我们那可亲可敬的母亲做些什么?我相信,在师生情感推向高潮的时候,没有谁不想念自己的妈妈,这正是语文教学人文性的体现,这就是所渭的诗意课堂,诗意语文。不过,如果童老师的音调再低沉些,语速再缓慢些,能做到语言的抑扬顿挫,这一定会催人泪下的。 当我们的心头还回荡着《烛光里的妈妈》的旋律的时候,季益波校长又为我们送上了精美绝伦的《普罗米修斯》,我认为季老师这节课上得大气,浑然天成、人课合一。 在这里,我想借用几句诗来评价一下季老师的课。 导入——未成曲调先有情 环节——一枝一叶总关情 过渡——嫁于春风不用媒 小结——似曾相识燕归来 氛围——山雨欲来风满楼 这是一节高品味的语文课,课堂上洋溢着浓浓的语文味、有品词析句、潜心会文的过程、有听说读写的训练,这就是语文课。同时,课堂上教师的语言如春风化雨,点点滋润着学生的心田,有巧妙的点拨,由衷的赞美,热情的鼓励,颇有大家风范,课堂意境的渲染更是独具匠心,当学生情感达到高潮的时候,季老师戛然而止,恰到好处,学生意犹未尽,“英雄”的韵律余音绕梁,三是不绝。 总之,今天的三节观摩课各有特色,各有千秋,虽然存在一些缺憾,但犹如维纳斯并不因为断臂而影响了她的美丽。今天的三节课也让我们看到了,我们的

认识方向评课

商河县实验小学周吉鹃工作室 时间2013年5月地点周吉鹃工作室主持人周吉鹃 参加签到周吉鹃马娜伟牟敏杨雪梅信慧娟吴荣荣王卫卫高丰广郭玲玲赵建红王存英姚天虹 赵萍 主要内容 听一节课评课 一、听课:《方向与位置》执教信惠娟 二、评课: 发言记录: 一、上课教师介绍教学设计: 辨认东西南北是学生学习了上、下、左、右、前、后的基础上进行的。这节课教材分为两部分,前一部分认识生活中的东南西北。此环节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培养方向意识,发展空间观念。后一部分认识地图上的四个方向,通过在地图上找方向,找淘气房间物品等活动来进行,并通过绘制校园示意图来进行巩固,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 二、评课 周吉鹃:《方向与位置》一课教学环节很清楚,与生活联系的密切,难点突破的层次性强,辨别方向的资料找得好,各个环节过渡自然,实效性强。 牟敏:《方向与位置》一节,教师教态亲切、自然,教材挖得较深。认识东南西北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开火车游戏比较巧妙,在游戏当中巩固了东南西北的认识,学生兴趣较高。对东南西北认识清楚。 建议:“北斗星”在学生前面回答问题时已经说过,但好像没按老师的设计走,故老师没有给予评价,教学中应抓住学生的问题。 杨:《方向与位置》一节,联系生活特别密切,从学生生活中取材,学生掌握知识较快,记忆深刻,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了生活中的问题,完成较好。 杨雪梅:《方向与位置》一节,学生对从生活到平面图中方向的认识过渡的比较自然,学生对绘制地图这一方向的规定要求清楚、明白,是因为老师在这部分难点的处理上下了一番功夫,从地图到淘气房间的示意图,环环相扣,从而加深了学生对于这一要求的理解。 建议:教师在方向相对性的处理上还欠火候,例子再丰富些。 高风广:《方向与位置》一节,教师通过试讲,感觉进步较大,对教材的理解有了一定的深度,把握得较好。特别是在巩固东西南北四个方向时,通过开火车的游戏使学生在游戏中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并从中发现了规律,在对难点的处理上,层层深入,水到渠成,实效性强。 建议:提高教师的课堂应变能力和驾驭能力。 赵萍:《方向与位置》一节,环节清楚,顺其自然。 建议:方向的相对性较难,时间可再长些。

《观察物体》听课评课稿

《观察物体》评课稿 王正方 听了杜小江老师的《观察物体》这节课,我觉得有很多亮点值的我学习,现总结如下: 1、教师注重精心设计学生活动,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亲身体验中逐步学会观察的方法,积累活动经验。 教师在本课的设计上颇具匠心,她在对本班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兴趣爱好进行综合分析后,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能够接受的难易程度,对部分内容做了一定的调整。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为主要学习方式,活动的形式力求做到生动活泼,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每一次观察力求做到目的明确,反馈及时,并尽可能让学生人人参与,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实实在在的体验。第一部分,出示学生喜爱的灰太狼,让学生通过观察来引入课题,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并初步体会到观察一个物体,观察者的位置不同观察到的结果也不相同。第二部分,通过观察长方体和正方体学习新知。第三部分,在观察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础上,引申到观察小猫玩具。让学生理解因前、后、左、右四个方向与被观察者完全相反,所以出现“面对面,而方向相反”的现象。辨认左、右两边是教学的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教师注意让学生带着疑问有目的地再次进行观察,并引导他们从注意观察到的整体形象转向注意局部变化,逐步领悟两者的差别。第五部分,课至尾声,引导学生用所学的知识来讨论公共汽车门应在汽车的哪一个侧面,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在生活得到科学地运用。最后,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回忆观察物体的方法是“看一看,想一想,找一找,连一连”, 2、教师立足于用好教材,尊重教材但不拘泥于教材。 本课的设计,各个层次的活动基本上是按照教材所提供的素材和活动线索而展开的,但在活动的具体设计和组织安排上,又能对教材有所突破,作了一些更深层次的挖掘和细化处理,做到既尊重教材,又注意对教材进行创造性地加工,以利于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例如,教师在例题

四年级下数学评课稿-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人教新课标2014【小学学科网】

《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评课稿 今天向顾老师学习了《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一课。学生在三年级(下册)已经初步认识了轴对称图形,直观认识了对称轴。本课时内容主要通过折纸等方法确定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并且通过直接画出一些图形的对称轴,研究一些简单的轴对称图形对称轴的条数,以及设计轴对称图形等活动,使学生进一步体会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有三个方面: 1.知识目标: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使学生学会用折纸等方法确定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进一步体会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2.能力目标:让学生经历长方形、正方形等轴对称图形各有几条对称轴的探索过程,会画简单的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增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3.情感目标: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对称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渗透数学中“无限”的思想。 教学重点是经历发现长方形、正方形对称轴的过程,并准确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教学难点是画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进一步体会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本节课设计折一折,画一画,找一找,说一说等一系列有序的活动,为学生提供了探索、交流的时间和空间,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及他们的发展需求,较好地体现了教学为学生的发展服务的理念,达到了预定的教学目标,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听了顾老师的《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一课,结合放假在家查阅的资料,主要有以下三点感受: 一、通透教材是把握重难点的关键 三年级下册有《轴对称图形》的内容,四年级也有《轴对称图形》的内容,同样的课题,重点是什么?难点会有何区别?带着这样的疑问翻阅了三、四年级教参,关注到:三年级是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能识别是否对称;四年级是要求找出图形的所有对称轴并能在平面图形上画出对称轴。同样的课题,不一样的内容,决定学的广度及深度。每每历经相同主题而又螺旋式上升的教学目标,都会不禁感叹:若教上一次大循环就好了。当然,若没能执教过这个年级,教参就是最好的老师,她会启示你旧知与新知的彼岸,便于你寻找知识的生长点,搭建联系与转化间的桥梁。 二、在美的熏陶中感受对称。 顾老师在教学中用多媒体展示了各种美丽的对称图形,如庄严肃穆的天坛、国徽、京剧脸谱、海上日出风景图等。是啊,美丽的画面,优美的意境,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的美,使得轴对称图形在学生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让学生理解了对称美的价值。 数学美无处不在,数学美的魅力是诱人的,数学美的力量是巨大的,数学美的思想是神奇的。我们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自觉地把数学美反映出来,表现出各种数学美,以期不断地感染学生,改变学生对数学枯燥无味的成见,让学

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认识方向教材分析

第三单元认识方向 教材分析 二年级(上册)教学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学生已经能够在生活空间里辨认这些方向,初步知道了这四个方向在平面图上的习惯表示。本单元继续教学确定位置,有两个内容:一是认识东北、西北、东南、西南,作为已有方向知识的延伸补充,便于学生在生活中更具体、细致地了解物体所在的位置。二是会看简单平面图中的路线,作为方向知识的实际应用,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方向感 教学方向知识如果不和现实情境联系起来将是无意义的,如果不和学生的自觉体验和主体活动结合起来将是低效的。因此,教材十分注重学生主动构建数学知识。 学情分析 首先通过“学校的东、南、西、北面各是什么地方”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回忆已经学过的方向知识。然后告诉学生“超市在学校的东北面、公园在学校的西南面”引出新教学的四个方向中的两个。接着通过“体育场和人民桥各在学校的哪一面”这个问题,让学生认识另两个新教学的方向。最后是“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让学生应用学到的八个方向描述平面图中任意两个场所间的位置关系。第一个层次确定了新知识的最近发展区。如果说东、南、西、北是四个对独立的方向,那么东北、西北、东南、西南是有规律的。第二个层次是学生体会东北面介于东面和北面之间、西南面介于西面和南面之间。只有体会了“东北”“西南”的含义,才是真正接受了新的方向知识。第三个层次是认知迁移,也是学生创造知识。这里讲“迁移”,意思是让学生类推出西面和北面之间是西北面、东面和南面之间是东南面,他们进行类推的认识基础是上一层次中对东北、西南含义的体验 教学目标: 1、在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位的基础上,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能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来辨认其余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2、在观察、解决实际问题中,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运用生活经验进行思考的意识。 3、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个方向。 教学难点:在具体场景中根据不同的参照物来确定方向。 教具准备: 课件,指南针图,写有八个方向的长方形卡片,黑板上画好一个空白方向板;每个学生准备一块空白方向板。 课时安排:3课时

简单的轴对称图形评课稿

简单的轴对称图形评课稿 简单的轴对称图形评课稿《简单的轴对称图形》评课稿 任何数学老师都想上一堂优秀的数学课,优秀的数学老师想自己上的每一堂课都是优秀的,我们都想成为智慧型的数学老师。我们高兴的看到,郭老师给了我们很好的示范。 一、学生的发现 数学家乔治?伯利亚:“学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省,也最容易了解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这里的发现就是在教师设定的在原有的知识的基础上产生新的问题,由学生去发现、去再创造。郭老师从学生最熟悉的工具(两个全等的30?的三角板)设置的拼图活动出发,从学生拼出的图形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好地呈现了探索问题的情景,又为后边的学习新的轴对称和中心对称,做好了铺垫,起到了很好地承上启下作用,学生遵循着老师设置的问题,通过测量、折纸等活动去发现去探索,随着七个问题的提出与解决,知识在学生脑海中已基本形成,郭老师的情景和问题串的设置真是匠心独运。 二、知识的产生 发现结论是定理的初级阶段,如何让定理在学生头脑中形成可迁移的印记呢,郭老师通过“最大限度地给予学生表演的机会”、“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引”,引导学生用普通数学语言、几何语言、符号语言进 行表述和转换,让我们看到了知识的产生其实就是数学语言的产生,三种数学语言的互化形成数学知识内化,在这个环节表现的生生互动,让我们感受到了知识就是在这样的交流,试错中完成的,什么叫水到渠成,由此可见一斑。 三、知识的运用

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形成其实就是这个定理(基本模式)在较为复杂的图形中的识别与分离(例题1)、组合与补全(例题2),几何定理的运用就是基本图形的识别与补全,例题的选择是为了学生形成能力、能够迁移所必须具备的基本要素,郭老师在这两个例题的设置上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优秀的数学老师的深厚功底,这里的精彩是看不见的,但思维的链条在学生头脑中已成雏形,我们从反馈练习的顺利完成就可以清楚看到这一点。 四、方法的拓展 最有价值的知识是方法,形成知识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知识是形成方法的载体,知识的灵魂是方法,学生从前五个环节中学到了知识,形成了初步的方法(从操作中发现,在特殊中探索),但这种方法需要老师有意识地深化、延伸,探索线段轴对称性以及对称轴上一点到两端距离的关系,这个问题的设置看似简单,其实把握捉了本节的精华“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方法,使学生从单纯的解题方法的模仿发展到思维过程的模仿,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质量。 数学课从本质上讲是简洁的:设置什么情景,怎样操作检验,讨论什么问题,明确什么结论,形成什么知识和方法。本节从操作中探索, 探索中操作,在探索中深化,在操作中明辨,从操作开始到操作中拓展,把握住了核心,使数学的课堂教学真正落实到了学生的发展上——这就是我们每一位数学老师追求的优秀的数学课,也是每一节数学课都是优秀的标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