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急性脑梗死的流行病学特点及预后相关因素分析

急性脑梗死的流行病学特点及预后相关因素分析

急性脑梗死的流行病学特点及预后相关因素分析
急性脑梗死的流行病学特点及预后相关因素分析

急性脑梗死的流行病学特点及预后相关因素分析

发表时间:2019-07-01T11:52:32.040Z 来源:《医师在线》2019年4月7期作者:陈军

[导读] 分析急性脑梗死的流行病学特点及影响预后相关因素,为防治急性脑梗死提供科学依据。

陈军

(安徽枞阳县人民医院内一科;安徽铜陵246700)

摘要:目的:分析急性脑梗死的流行病学特点及影响预后相关因素,为防治急性脑梗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我院神经内科2017年收治的151例急性脑梗死病例流行病学资料及影响预后相关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17年全年急性脑梗死发病率四季相似、男女性别无差异,发病年龄段以60岁以上老年人为主,高达90%(136/151),常规治疗有效率约54.97%,病因主要是高血压、糖尿病、房颤等。入院时血糖、血压值、就诊时间均对疗效无明显影响,16例病情恶化病例可见14例为侧脑室旁梗死,1例脑干梗死,1例基底节区梗死。结论:急性脑梗死以60岁以上老年人高发,常规治疗疗效欠佳,临床上应积极采取溶栓等各种有效治疗手段。

急性脑梗死是指各种原因所致脑部血液供应障碍,导致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而出现相应神经功能缺损的一类临床综合征。脑梗死是卒中最常见类型,约占70-80%。如果不能及时给予合理诊治,会出现较高致残率、死亡率和复发率〔1〕,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负担。近几年对急性脑梗死的流行病学及影响预后相关因素研究较少,本文对我院神经内科2017年收治的151例急性脑梗死病例相关资料进行统计分析,为防治急性脑梗死提供科学依据。

资料和方法

1、研究对象选择2017年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151例急性脑梗死病例。脑梗死诊断标准:①符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诊断要点〔2〕②并全部经头颅CT和DWI检查证实。排除标准:①排除脑出血②陈旧性脑梗死③合并心衰、呼衰、严重感染病例等。共151例,其中男74例,女77例,年龄41-94岁,平均71.44±11岁。入院后均予抗血小板、他汀调脂稳定斑块、神经细胞活化剂、中药改善循环等常规治疗

2研究方法:收集病人流行病学资料及影响预后相关资料,制表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疗效标准:有效:症状、体征有所改善无效:症状体征无改善或恶化

结果

1.季节分布特点

1-3月份44人,4-6月份26人,7-9月份41人,10-12月份40人,四季发病率相似

2.年龄性别分布特点

40-49岁8人,50-59岁7人,60-69岁33人,70-79岁64人,80-89岁34人,90岁以上5人,其中以60岁以上老年人为主,高达

90%(136/151)。男74人,女77人,男女发病率基本相似。

3.病因分布特点

基础病有高血压、糖尿病、房颤、脑梗死等病例约107例,无明显病史者约44例,其中有高血压者约94例,约占62.3%(94/151)4.常规治疗疗效

共151例患者,有效83例,无效和恶化68例,有效率54.97%(83/151)

5.入院时血糖正常和异常患者的疗效

具体见表1。

脑梗塞治疗与预后的注意事项

脑梗塞治疗与预后的注意事项 作者:武燕萍1适当地活动可以起到改善脑循环的作用,但有神志不清的应卧床休息,加强护理。 2改善脑部血循环增加脑血流量,促进侧支循环建立,以图缩小梗塞面积。选用低分子右旋糖酐、706代血浆、、川芎嗪等药,每日1~2次,静滴液量250~500毫升,连用7~10天。有头痛、恶心、呕吐或意识障碍者,可用20%甘露醇脱水治疗,每日2次,每次250毫升。 3溶血栓疗法常用尿激酶、链激酶溶解血栓。用国产尿激酶2万~5万单位加入0.56摩尔/升10%葡萄糖液中静滴,每日1次,每疗程10天。也有人采用尿激酶颈动脉给药治疗脑梗塞,一般在发病24小时之内应用,由于采用颈动脉穿刺注药,难度较大,必须在医院应用。溶栓治疗应早期应用的原因,是由于血栓形成的第1天内,富含水分,易溶解,这样见效快,疗程短,但要密切观察病情,以免引起脑出血的严重后果。 4高压氧治疗经实践证明对治疗脑梗塞效果很好,可以大大降低脑梗塞的病残率。宜于早期应用,每日一次,10次为1疗程,每次吸氧时间90~110分钟,必须在密闭加压舱进行,受条件限制。 5调节血压,控制高血脂,高血糖目的是控制发病的危险因素。但血压过高的不要降压太快;血压过低时适当给予提高。脑梗塞病人往往血糖高,对治疗不利,必须积极控制。

6昏迷病人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吸痰,翻身拍背,活动肢体,预防肺炎和褥疮发生。 经过大量的临床资料证实:综合性医院治疗脑梗塞,专家在专业技术水平不足,治疗方法比较单一,主要以西医西药对症治疗为主,只能暂时缓解症状。并不能及时控制脑梗塞的进展,不仅延误最佳治疗时机,易留后遗症,给患者带来巨大的精神负担。北京德胜门中医院脑病科专家介绍。 脑梗塞的死亡率较脑出血低,一般预后较脑出血好一些,但病情严重的脑梗塞,预后不佳。脑梗塞的预后与下列因素有关。 (1)与阻塞的血管大小有关如阻塞的是小血管,脑缺血范围小,侧支循环易形成,恢复较快,预后较好。如阻塞的血管大,脑缺血范围大,脑组织受损严重,临床症状恢复慢,预后较差。 (2)与发病速度有关缓慢逐渐发病者,较易形成侧支循环,脑缺血可逐渐代偿,预后较好。急性起病者,未能建立侧支循环,预后较差。 (3)与梗塞的次数和数量有关首次发作,预后较好。但一次大面积梗塞,预后较差。发生两次以上的梗塞,特别是两侧脑血管均受累预后较差。梗塞灶越多,预后越差。梗塞灶单一者,预后较好。 (4)与栓子的性质有关如栓子疏松,在随血液运行过程中,自身破碎,流到血流的远端,阻塞小血管者,预后较好。而脂肪栓子、空气栓子、细菌栓子,比心源性栓子预后严重。但心源性栓子引起脑脓肿者,预后较差。

急性脑梗死不良预后的危险因素分析及诊治对策

急性脑梗死不良预后的危险因素分析及诊治对策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不良预后的危险因素及诊治对策。方法:选取笔者 所在医院2015年1月-2016年7月急性脑梗死患者35例,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进行评分,比较预后良好(NIHSS≥4分)和预后不良(NIHSS10 ?mol/L的患者预后良好率为31.25%;基线NIHSS≤10分的患者预后良好率为62.96%,>10分的患者预后良好率为12.50%,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治疗后的ADL评分和NIHSS评分均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糖代谢情况、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和基线NIHSS与其预后效果有较为密切的关系,对此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能够改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及神经功能缺损状况。 标签:急性脑梗死;不良预后;危险因素;诊治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快,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发病率呈逐年增长趋势,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预后造成不良影响的因素较多,且其具有较高的病死率,不仅给患者自身帶来巨大的痛苦,而且给患者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1]。本文对糖代谢情况、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和基线NIHSS与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效果的关系进行探讨,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观察其疗效,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3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时间为2015年1月-2016年7月,所有患者经过临床诊断、MRI和CT诊断,均确诊为急性脑梗死,排除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静止性脑梗死患者和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其中男19例,女16例,年龄34~75岁,平均(54.57±3.46)岁。 1.2 方法 糖尿量异常按照文献[2]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制定的相关诊断标准诊断。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测定采取巯基乙醇还原,经过还原后用碘乙酸将巯基封闭,然后与邻苯二甲醛反应完成衍生化,当≤10 ?mol/L时表示预后良好,当>10 ?mol/L表示预后不良;所有患者入院时完成基线NIHSS评分,其中NIHSS 差值≥4分表示预后良好,NIHSS差值10 ?mol/L的患者预后良好率为31.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基线NIHSS≤10分的患者预后良好率为62.96%,基线NIHSS>10分的患者预后良好率为1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前后的ADL评分和NIHSS评分 所有急性脑梗死患者经过治疗后,其ADL评分和NIHSS评分均明显优于治

脑梗死OCSP分型和预后

文章编号:100322754(2006)0620681203 脑梗死O CSP 分型和预后 刘学东1, 吕雅丽2, 唐晓凤3, 王 波4, 徐德忠4 收稿日期:2006206205;修订日期:2006210207 作者单位:(1.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神经内科,陕西西安710032; 2.西安铁路局中心医院,陕西西安710032; 3.第四军医大学卫生 处,陕西西安710032;4.第四军医大学流行病学教研室,陕西西安 710032;徐德忠,通信作者) 摘 要: 目的 了解脑梗死患者OCSP 临床分型的构成及不同亚型与预后及复发的关系。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登记2002年1月~2005年6月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神经内科确诊的617例脑梗死患者,按照OCSP 标准分型并进行随访,分析各亚型与预后及复发的关系。结果 OCSP 各亚型构成比分变为:TA C I 占7.3%,PA C I 23.3%,POC I 6.0%,LA C I 63.4%,分型与预后明显相关,TA C I 的预后最差,POC I 和LA C I 预后相对较好,PA C I 次之,卒中复发与分型无明显相关。结论 OCSP 分型作为一种脑梗死临床分型方法,可以为脑梗死的预后判断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 脑梗死; OCSP 分型; 队列研究; 预后中图分类号:R 743.3 文献标识码:A OCSP subtypes and the prognosis of cerebra l i nfarction L IU X ue 2d ong ,L V Y a 2li ,TA N G X iao 2f eng ,et a l .(D e 2p a rt m en t of N eu rology ,X ij ing H osp ita l ,F ou rth M ilita ry M ed ica l U n iversity ,X i ’an 710032,Ch ina ) Abstract : Objective To study the relati on betw een OCSP sub types and the p rogno sis and recu rrence in the patien ts w ith cereb ral infarcti on .M ethods T he retro spective coho rt study w as adop ted to select 617patien ts w ith cereb ral infarcti on in the N eu ro logical D epartm en t of X ijing Ho sp ital from January 2002to June 2005.A ll the pa 2tien ts w ere fo llow ed 2up and w ere classified by OCSP as TA C I ,PA C I ,POC I and LA C I .T he relati on betw een OCSP classificati on and the p rogno sis and recu rrence of cereb ral infarcti on w as indicated .Results T he con sistency of OCSP w as 7.3%of TA C I ,23.3%of PA C I ,6.0%of POC I ,63.4%of LA C I .T here ex isted co rresponds betw een OCSP sub types and the p rogno sis .T he p rogno sis of TA C I w as the w o rst ,w h ile the p rogno sis of POC I and LA C I w as relatively better than that of PA C I .T here w as no relati on betw een OCSP classificati on and the recu rrence of cereb ral infarcti on .Conclusion OCSP ,as a clin ical classificati on of cereb ral infarcti on ,can be u sed to p redict ef 2fectively the p rogno sis of patien ts w ith cereb ral infarcti on . Key words : Cereb ral infarcti on ; OCSP classificati on ; Coho rt study ; P rogno sis O CSP 分型是B am fo rd 等1991年提出的以原发的脑血管疾病所引起的最大功能缺损时临床表现为依据进行分型[1],有关O CSP 分型与预后的研究目前国内报道较少。我们对2002年1月~2005年6月住院的脑梗死患者,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进行O CSP 临床分型并进行随访,了解其构成比,分析不同亚型的预后及复发的差别,为卒中的预防和治疗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收集2002年1月~2005年6月在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连续性脑梗死病例,诊断参照W HO 制定的诊断标准,并经头部CT 或M R I 证实。纳入标准为:(1)首次发病72h 内入院;(2)符合上述诊断标准;(3)年龄>18岁。排除标准:(1)伴恶性肿瘤、血液病、胶原病、严重的心、肝、肺、肾脏系统疾病;(2)出血性卒中及瘤卒中;(3)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1.2 分型标准 根据原始病历记载,由两位熟 练掌握O CSP 分型的神经科医生以原发的脑血管疾病引起的最大神经功能缺损时神经系统体征,按英国O CSP 临床分型标准分为:(1)完全前循环梗死(TA C I ):该型患者的临床表现类似于完全性大脑中动脉综合征。临床表现为三联征:对侧肢体偏瘫;对侧同向偏盲;高级大脑功能障碍,如失语、视空间障碍、计算力障碍、朗读困难、书写困难及意识障碍等。如果患者存在意识障碍而不能进行脑的高级功能检查及视野检查时,则假定其存在上述这些缺陷。(2)部分前循环梗死(PA C I ):有TA C I 三联征中的两项,或仅有高级大脑功能障碍或感觉运动缺损较TA C I 局限。(3)后循环梗死(PO C I ):临床表现为各种程度 1 86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6年12月 第23卷 第6期

大面积脑梗塞的临床特点及预后(附40例临床分析)

大面积脑梗塞的临床特点及预后(附40例临床分析) 发表时间:2012-11-30T14:35:29.92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31期供稿作者:尚晓峰 [导读] 大面积脑梗塞为神经内科常见疾病,该病起病迅速,病情凶险,并发症多,死亡率和致残率都很高,预后较差 尚晓峰(河南省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特需病房 476000) 【中图分类号】R7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31-0059-02 【摘要】目的探讨分析大面积脑梗塞的临床表现、治疗方法以及预后情况。方法对近年我院收治的40例大面积脑梗塞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对病情加重的5例患者采用去骨瓣减压术,存活3例,死亡2例;35例采用内科保守治疗,死亡6例。存活的32例患者经早期经过的一系列治疗及配合康复治疗后遗留重度神经功能缺陷的患者4例,遗留轻度神经功能缺陷的患者11例,有17例患者基本痊愈。结论大面积脑梗塞病情凶险,死亡率及致残率很高,预后较差,尽早诊断并采取合理的治疗措施,可显著降低死亡率及致残率。 【关键词】大面积脑梗塞临床特点预后 大面积脑梗塞为神经内科常见疾病,该病起病迅速,病情凶险,并发症多,死亡率和致残率都很高,预后较差[1~2]。为了有效降低其死亡率和改善预后,本文对我院收治的40例大面积脑梗塞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分析,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2011年3月~2012年1月间我院共收治40例大面积脑梗塞患者,其中男性患者22例,女性患者18例,年龄48~72岁,平均年龄为63岁。40例患者中有高血压病史的患者16例,糖尿病病史患者11例,心房颤动病史患者8例,冠心病病史患者12例,风湿性心脏病病史患者7例。全部患者均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判定标准,并经头颅CT检查证实为大面积脑梗塞。 1.2 临床表现:在活动状态下发病的患者11例,静息状态下发病的患者29例;其中12例患者伴有呕吐、头痛等症状,10例患者突发意识障碍,8例患者意识障碍进行性加重,偏瘫20例,偏瘫并发失语11例,18例患者双眼向一侧凝视障碍,大小便失禁患者25例,偏身感觉障碍患者32例,血压高于180MMHg/100MMHg的患者16例,吞咽困难患者34例,合并抽搐14例,肺炎9例,上消化道出血7例,合并心肌缺血19例,肾脏衰竭5例,眼底动脉硬化36例。 1.3 病情确诊:所有患者在入院后均进行CT检查确诊。CT扫描情况:发病后6小时内入院扫描12例,其中无特征性改变的患者有9例,3例显示病灶,病灶部位为大脑中动脉供血区,脑沟浅,密度比正常侧低,脑实质饱满的不清晰病灶。发病24~48小时后入院扫描28例,这些患者均清晰显示病灶,其中位于颞顶叶7例,颞顶枕叶9例,额颞叶6例,额颞顶叶8例,顶枕叶5例,小脑2例,基底节区3例;病灶呈现占位效应,中线偏移、脑室受压29例,梗死后出血11例。梗死范围:范围最大者不小于同侧大脑半球表面积的85%,最小者达21.5cM2。 1.4 治疗方法及预后:40例患者中对病情加重的5例患者采用去骨瓣减压术,存活3例,死亡2例;余下35例采用内科保守治疗,利用甘油果糖、甘露醇、速尿脱水,制酸剂、自由基清除剂保护胃黏膜,35例患者中死亡6例,其中2例因抗凝治疗死亡,1例因溶栓治疗死亡,出血死亡1例,2例出血性梗死死亡。于1周内死亡的患者4例,死于脑疝;1周后死亡的患者2例,均死于并发症,其中1例死于肺部感染引起的呼吸衰竭,另1例死于上消化道出血。存活的32例患者经早期经过的一系列治疗及配合康复治疗后遗留重度神经功能缺陷的患者4例,遗留轻度神经功能缺陷的患者11例,有17例患者基本痊愈。 2.讨论 到目前为止,大面积脑梗塞尚无统一定义,有人认为梗死部位的直径大于4.0cM或梗死的区域涉及两个脑叶以上才可认定为大面积脑梗塞,也有人认为梗死面积应不小于同侧大脑半球面积的1/2或者2/3可被认定为大面积脑梗塞,还有学者认为应该以脑部动脉或(和)颈部动脉堵塞引起的梗死为限。2000年全国脑卒中的分型、分期治疗建议草案提出大面积梗死CT分型的定义:梗死区域超过1个脑叶,直径在5cM以上。本组患者的诊断标准均以上述标准来判定[3~4]。但大面积脑梗塞的诊断有时候并不容易,尤其是颅内压增高症状和意识障碍很突出时,与脑出血很相似,给诊断造成麻烦。头颅CT扫描是大面积脑梗塞确诊的必需条件,当条件不允许时,以下可作为确诊的依据:①大面积脑梗塞患者常有脑血栓病史,在发病前数日或数周会有头晕,一侧肢体麻木、乏力等前躯症状。②因劳动、饮酒、排便、情绪激动发病时,脑出血的可能性较大,一般认为脑梗塞常于静息状态下发病。③脑出血患者多数在开始发病时血压就显著升高;大面积脑梗塞此类现象少。④脑出血患者发病时,就伴有呕吐、头痛等颅内压增高的症状;大面积脑梗塞颅内压增高症状的出现相对较晚,多为进行性加重。⑤脑膜刺激征,脑出血多见,且出现较早;大面积脑梗塞一般很难查出,或晚些时候出现。 大面积脑梗塞在60岁以上的老年人群中常见,性别差异不明显[5]。病因多为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等,尤其是心脏病合并房颤。由于大面积脑梗死是脑血管主要血管堵塞,不能及时建立侧支循环,导致大脑组织区域性坏死,通过影像学检查可在早期就发现病灶或部分病灶。大面积脑梗死因为严重缺血、出血,血管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导致早期脑水肿,易引起中线结构移位,并牵涉到脑干和间脑,使患者在起病后很快就出现意识障碍,且意识障碍程度与患者的存活率成正相关。早期保持血压平稳,积极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杜绝心律失常,尤其要防治房颤患者左心室附壁血栓的形成,如此可大大降低大面积脑梗死的发生。大面积脑梗死发生后,若症状加重,应警惕是否有梗死后出血的可能性,通常需要经过头颅CT复查来确诊[6~7]。 大面积脑梗死的治疗原则是使大脑局部供血得到恢复、降低缺血程度,改善脑水肿。目前公认的治疗方法有:①使用药物溶血栓、神经保护剂、脱水剂等综合治疗。②通气治疗,通过机械通气,使CO2排出量增加,改变脑脊液pH值,引起大脑血管收缩,减少血流量,达到降低颅内压的目的。③亚低温治疗:采用特殊方法让患者的体温降低到28~35℃,以保护脑组织。④手术治疗:包括去骨瓣减压术,以及因缺血而坏死的脑组织的切除。大面积脑梗死患者出现脑疝时,使用药物已经不能阻止病情的加重,此时必须采用手术治疗来缓解缺血脑组织对正常组织的压迫[8]。由于大面积脑梗死,脑水肿出现较早,早期使用甘露醇十分有必要,因为甘露醇快速静滴对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有明显作用。但甘露醇也有不小的副作用,在减轻脑水肿的同时,会暂时性增加血容量,若应用不当会使心脏的负担大大增加,使病情恶化。另外,甘露醇对肾脏有伤害,可能有部分患者用后出现蛋白尿、血尿,甚至引起急性肾功能不全。所以,我们采取早期联合使用脱水剂,甘露醇120Ml,每5小时一次,间歇期适量使用速尿、甘油果糖静脉滴注,速尿由于其良好的利尿作用,既可有效减轻脑水肿,又可以减少血容量、降低心脏的负担;甘油果糖的脱水作用缓慢而持久,与甘露醇相比,对肾脏的伤害小,同时还可以补充能量,弥补了甘露醇时间短、作用快、对肾脏伤害较大的缺点。另外,年龄较大的患者的脑组织退行性变化更显著,脑组织周边空间大,代偿空间

急性脑梗死诊疗常规

急性脑梗死的诊疗常规 主讲人:李成 一.定义 脑梗死又称缺血性脑卒中,是指由于脑部血液供应障碍,缺血、缺氧引起的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和脑软化,脑梗死的临床常见类型有脑血栓形成、脑栓塞、腔隙性脑梗死和分水岭性脑梗死。 二.病因学 1.栓塞性脑梗死:心源性包括房颤,近期心肌梗死、人工瓣膜、先 天性瓣膜病、心内膜炎、附壁血栓、扩张性心肌炎;动脉源性是指血栓性、胆固醇性栓子,发展自动脉弓和颅外动脉(如颈内动脉和椎动脉)。 2.血栓形成性脑梗死:包括内皮细胞损伤和缺失,显露内皮下结构 激活血小板,促发血栓形成,抑制纤溶系统,血液凝滞,患者全身性动脉粥样硬化可产生颅内动脉的粥样硬化。 3.腔隙性脑梗死:指发生在大脑深部的小型软化灶,大多数腔隙直 径在0.5cm左右,最大直径可到1.8cm,病因包括继发于高血压、血管炎、动脉硬化玻璃样变和淀粉样血管变性所引起的微动脉粥样硬化、脂质透明变性、纤维素样坏死;但大多数与高血压有关。 4.分水岭性脑梗死:是指相邻血管供血区之间分水岭区或边缘带局 部缺血,一般多在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的基础上,由于血流动力学障碍所致,也可由心源性和动脉源性微栓子停留在末梢的小动脉,引起分水岭区脑组织缺血性坏死。 5.其它原因:动脉壁的炎症如结核性、梅毒性、化脓性、钩端螺旋 体感染、结缔组织病、变态反应性动脉炎等,还可见于先天性血管畸形、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血液高凝状态等。 6.原因不明:有些脑血管病病因不明。 三.诊断 1.明确是否为脑梗死:临床上突然出现的局灶性症状、体征都要怀

疑脑梗死的可能。 2.不同类型脑梗死的诊断: ?栓塞性脑梗死: ①突然起病、症状须速达到高峰 ②病史上有风湿性心脏病或急性心肌梗死的历史 ③心电图表明由房颤 ④颈动脉和主动脉超声发现有不稳定斑块 ⑤TCD栓子检测发现脑血流中有过量栓子存在 ?血栓形成性脑梗死 ①发病年龄多较高 ②多有动脉硬化及高血压 ③发病前可有TIA ④安静休息时发病较多,常在睡醒后出现症状 ⑤症状多在数小时或更长时间内逐渐加重 ⑥多数病人意识清楚,偏瘫、失语等神经系统局灶体征明显 ⑦CT检查早期多正常,24-48小时出现低密度灶。 ?腔隙性脑梗死 ①多发生于40-60岁及以上的中老年人,常伴有高血压 ②急性发病,20%以下表现TIA样起病,多数在白天活动中发病 ③临床表现多样、症状较轻、体征单一,无头痛、颅内高压和意识障碍等。常见的临床腔隙综合症有纯运动性轻偏瘫、纯感觉性卒中、共济失调性轻偏瘫、构音障碍综合征、感觉运动性卒中。 ?分水岭性脑梗死

急性脑梗死的治疗进展

[4] Ramakrishnan R,Assudani D,Nagaraj S,et al.Chemotherapy en? hances tumor cell susceptibility to CTL-mediated killing during cancer immunotherapy in mice[J].Research article,2010,120 (4):1111-1124. [5] 王甲甲,叶啟发.调节性T细胞与肿瘤免疫治疗[J].医学与哲 学,2012,33(3B):46-48. [6] Srivastava S,Lundqvist A,Childs R.Natural Killer cell immuno? therapy for cancer:a new hope[J].Cytotherapy,2008,10:775-783. [7] Lundqvist A,Berg M,Smith A,et al.Bortezomib Treatment to Po? tentiate the Anti-tumor Immunity of Ex-vivo Expanded Adoptively Infused Autologous Natural Killer Cells[J].Journal of Cancer, 2011,2:383-385. [8] Rosenblatt J,Wu Z,Vasir B,et al.Generation of Tumor-specific T Lymphocytes Using Dendritic Cell/Tumor Fusions and Anti-CD3/ CD28[J].J Immunother,2010,33(2):155-166. [9] 李博,赵庆利,伦小勤,等.肿瘤细胞RNA加载树突状细胞治疗 前列腺癌的实验研究[J].泌尿外科杂志(电子版),2010,2 (3):31-34. [10] Pievani A,Borleri G,Pende D,et al.Dual-functional capability of CD3+CD56+CIK cells,a T-cell subset that acquires NK func? tion and retains TCR-mediated specific cytotoxicity[J].Blood, 2011,118:3301-3310. [11] Marin V,Pizzitola I,Agostoni V,et al.Cytokine-induced killer cells for cell therapy of acute myeloid leukemia:improvement of their immune activity by expression of CD33-specific chimeric re? ceptors[J].Haematologica,2010,95(12):2144-2152. [12] Huang X,Chen Yi-Tian,Song Hai-Zhu,et al.Cisplatin pretreat? ment enhances anti-tumor activity of cytokine-induced killer cells [J].World J Gastroenterology,2011,17(25):3002-3011. [13] 岳欣,李慧,于津浦,等.不同输注途径对CIK细胞治疗后的 体内分布的影响[J].中国免疫学杂志,2007,23(3):224- 228. [14] Wang QJ,Wang H,Pan K,et https://www.doczj.com/doc/d96344848.html,parative study on anti? tumor immune response of autologous cytokine?induced killer (CIK)cells,dendritic cells-CIK(DC-CIK),and semiAalloge? neic DC-CIK[J].Chinese Journal of Cancer,2010,29(7):641 -648. [15] Kim,YJ,Lim J,Kang JS,et al.Adoptive immunotherapy of human gastric cancer with ex vivo expanded T cells.Arch Pharm Res, 2010,33:1790-1795. [16] 王赛男,高海燕,潘欣,等.DC-CIK治疗对肾癌患者淋巴细胞 亚群的影响[J].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2012,19(3):309- 312. [17] 刘爱华.化疗联合DC-CIK细胞治疗对胰腺癌患者免疫功能 的影响[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2,6(20):6301- 6305. [18] Liu S,Ginestier C,Ou SJ,et al.Breast cancer stem cells are reg? ulated by mesenchymal stem cells through cytokine networks[J]. Cancer Research,2011,71:614-624. (收稿日期:2013-09-07) 编辑: 王冰【综 述】 急性脑梗死的治疗进展 刘桂芳 (山东济宁医学院临床医学技能实验室,山东 济宁 272000) 【摘要】 急性脑梗死临床又称为缺血性脑卒中属内科急重病症,是一种在脑部病变损害中有着高致残率及高死亡率的疾病,是破坏人类健康及生命的一大杀手三故而,广大国内外医药学者都非常重视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把其定为重点攻关的课题三本文旨在通过多年来医学各个领域对治疗急性脑梗死所取得的进展做一探析研究,期望对广大医务工作者提高临床疗效,降低患者的致残率及死亡率有所帮助三【关键词】 脑卒中;急性;脑梗死;治疗 doi: 10.3969/j.issn.1672-0369.2014.04.042 中图分类号: R74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0369(2014)04-0090-03 急性脑梗死临床上又被称为缺血性脑卒中,是指各种栓子伴随着血液流进颅内动脉,导致血管腔产生急性阻塞而致使脑部功能出现障碍的一种疾病[1]三急性脑梗死的治疗时间与患者预后的质量有着十分紧密的关系,如若在治疗的过程中有一个地方处理的不妥,就势必延误患者的病情,最终导致临床上出现高致残率及高死亡率三近些年来,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在我国逐年增高,其中急性脑梗死约占脑血管疾病的七成左右,有着很高的死亡率及致残率,故而广大国内外医药学者对急性脑梗死的治 疗研究倍加重视,把其定为医学研究重点攻关的对 象[2]三下面就对多年来医学各个领域对治疗急性脑梗死所取得的进展做一探究分析,望对广大医药工 作者有所启示三 1 中医疗法的治疗进展 1.1 中药汤剂应用 急性脑梗死在中医学中属于 中风”的范畴,在治疗上有着自己独特的手段,在临床治疗上也收到了很好的治疗效果,其中中药汤 09万方数据

急性脑梗死的流行病学特点及预后相关因素分析

急性脑梗死的流行病学特点及预后相关因素分析 发表时间:2019-07-01T11:52:32.040Z 来源:《医师在线》2019年4月7期作者:陈军 [导读] 分析急性脑梗死的流行病学特点及影响预后相关因素,为防治急性脑梗死提供科学依据。 陈军 (安徽枞阳县人民医院内一科;安徽铜陵246700) 摘要:目的:分析急性脑梗死的流行病学特点及影响预后相关因素,为防治急性脑梗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我院神经内科2017年收治的151例急性脑梗死病例流行病学资料及影响预后相关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17年全年急性脑梗死发病率四季相似、男女性别无差异,发病年龄段以60岁以上老年人为主,高达90%(136/151),常规治疗有效率约54.97%,病因主要是高血压、糖尿病、房颤等。入院时血糖、血压值、就诊时间均对疗效无明显影响,16例病情恶化病例可见14例为侧脑室旁梗死,1例脑干梗死,1例基底节区梗死。结论:急性脑梗死以60岁以上老年人高发,常规治疗疗效欠佳,临床上应积极采取溶栓等各种有效治疗手段。 急性脑梗死是指各种原因所致脑部血液供应障碍,导致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而出现相应神经功能缺损的一类临床综合征。脑梗死是卒中最常见类型,约占70-80%。如果不能及时给予合理诊治,会出现较高致残率、死亡率和复发率〔1〕,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负担。近几年对急性脑梗死的流行病学及影响预后相关因素研究较少,本文对我院神经内科2017年收治的151例急性脑梗死病例相关资料进行统计分析,为防治急性脑梗死提供科学依据。 资料和方法 1、研究对象选择2017年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151例急性脑梗死病例。脑梗死诊断标准:①符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诊断要点〔2〕②并全部经头颅CT和DWI检查证实。排除标准:①排除脑出血②陈旧性脑梗死③合并心衰、呼衰、严重感染病例等。共151例,其中男74例,女77例,年龄41-94岁,平均71.44±11岁。入院后均予抗血小板、他汀调脂稳定斑块、神经细胞活化剂、中药改善循环等常规治疗 2研究方法:收集病人流行病学资料及影响预后相关资料,制表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疗效标准:有效:症状、体征有所改善无效:症状体征无改善或恶化 结果 1.季节分布特点 1-3月份44人,4-6月份26人,7-9月份41人,10-12月份40人,四季发病率相似 2.年龄性别分布特点 40-49岁8人,50-59岁7人,60-69岁33人,70-79岁64人,80-89岁34人,90岁以上5人,其中以60岁以上老年人为主,高达 90%(136/151)。男74人,女77人,男女发病率基本相似。 3.病因分布特点 基础病有高血压、糖尿病、房颤、脑梗死等病例约107例,无明显病史者约44例,其中有高血压者约94例,约占62.3%(94/151)4.常规治疗疗效 共151例患者,有效83例,无效和恶化68例,有效率54.97%(83/151) 5.入院时血糖正常和异常患者的疗效 具体见表1。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