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美国联邦储备体系的发展与演变

美国联邦储备体系的发展与演变

美国联邦储备体系的发展与演变
美国联邦储备体系的发展与演变

美国联邦储备体系的发展与演变

摘要:中央银行在现代经济社会中已经成为最重要的公共权力机构之一。随着各国中央银行制度的不断演变和中央银行职能的不断扩展,中央银行的活动对于一国经济运行的影响力日趋加深。本文对美国联邦储备体系的发展历程、组织结构及其职责、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独立性和透明度进行了阐述,试图对我国目前正在进行的中央银行体制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美国联邦储备体系;演变

一、引言

2006年12月,美国联邦储备体系主席本·伯南克(Ben Bemanke)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社科会堂作的演讲中指出:中国人民银行要提高独立性,减少政府的行政干预。

本文试图通过对美国联邦储备体系的发展演变及其现状作一个比较全面的梳理,从而希望对目前我国正在进行的中央银行体制改革以某种启示。

二、美国联邦储备体系的发展历程

就全世界所有中央银行的情况而论,美国联邦储备体系的发展也许是最不寻常的。

20世纪以前,美国政治的一个主要特征是对中央集权的恐惧,使美国人对建立中央银行抱有敌意。此外,传统的美国人对于金融业一向持怀疑态度,而中央银行又正是金融业的最突出代表,美国公众对中央银行的公开敌视使得早先旨在建立一个中央银行以管辖银行体系的尝试先后两次归于失败:1791年,美国建立第一国民银行,资本金1000万美元,其中20%由政府出资,营业期限为20年,并开设了八家分行,主要业务内容是发行货币、接受政府存款和向政府机构提供贷款以及办理票据贴现和接受私人存款;同时,通过拒收过度发行银行券的州立银行券或要求发行银行兑换黄金,达到管理州立银行、整顿货币发行纪律的目的,引起州立银行和反对加强联邦权力的农业州的普遍不满和反对,认为:银行代表的是大城市有钱人的利益。1811年,美国第一国民银行的经营许可期满,美国国会以一票之差否决了第一国民银行的展期申请,第一国民银行被迫解散。从此,州立银行承担发行货币和代理国库的业务,州立银行的数量迅速增加。1812年,美国宣布与英国开战,各州银行给财政提供贷款,货币泛滥,金融秩序大乱。有鉴于此,1816年,国会给美国第二国民银行颁发了经营许可证。该银行的资本金为3500万美元,联邦政府拥有20%,其它内容与第一国民银行基本相同。但是,由于主张建立强大中央银行的支持者(联邦制拥护者)和主张进一步分权的反集权主义者(反联邦制者)之间的摩擦始终不断,因此,1836年,安德鲁·杰克逊总统又否决了美国第二国民银行要求延长经营期限许可证的请求。1836年,美国第二国民银行停业后,由于不再有能够向银行体系提供准备金并使之避免银行业恐慌的最后贷款人,1837年、1857年、1873年、1884年、1893年和1907

年,先后爆发银行恐慌。特别是1907年银行恐慌所造成的如此广泛的银行倒闭和存款人的大量损失终于使美国公众相信需要有一个中央银行来防止悲剧重演。但是,美国公众一方面担心华尔街的金融业(包括最大的公司和银行)可能操纵这样的一个机构从而能对整个经济加以控制;另一方面,也担心联邦政府利用中央银行过多干预私人银行的事务。于是,国会便把一套精心设计的带有制约和平衡特点的制度写入了1913年的联邦储备法,从而创立了拥有12家地区联邦储备银行的美国联邦储备体系。1908年5月,国会建立了国家货币委员会,用以专门调查研究各国银行制度,1912年决定建立兼顾各州利益、又能满足银行业集中管理需要的联邦储备制度。1913年12月23日,国会通过了《联邦储备条例》,这是银行制度史上划时代的创举,为中央管理和地方管理、自愿参加和强迫参加、政府所有和私人所有、政府管理和私人管理的相互平衡和折中提供了成功的范例。联邦储备法创立了中央银行——银行的银行,其目标单一:仅为了在出现突发事件时可以给商业银行贷款,提供必要资金来避免由于无力偿还储户存款而最终导致银行破产。1913年的立法进一步赋予美联储提供“弹性货币”的职能,也就是今天常说的“最后贷款人”。随着时间的推移,美联储的职能不断扩大。大萧条期间,有接近 8000家银行在1930-1933年期间倒闭,显而易见,那时美联储有限的活动范围和权力不足以应对危机。于是,在1933年和1935年的银行改革法案中,国会为美联储提供了它所需的许多其他的政策工具和规章。

作为中央银行的一种形式,美国联邦储备体系的建立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是比较晚的。美国联邦储备体系的建立标志着中央银行制度在世界范围的基本确立。

三、美国联邦储备体系的组织结构及其职责

联邦储备体系的正式结构由12家地区联邦储备银行、约4000家成员商业银行、联邦储备体系理事会、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和联邦咨询委员会所组成。

联邦储备系统的最高机构是设在首都华盛顿的联邦储备理事会(有时称为“联邦储备委员会”)。它的7名理事由美国总统征求参议院的意见和同意后任命。除非遇到“诉讼”,他们才能被罢免,但到目前为止尚未发生过这类事情。理事会的完全任期为14年,任期满不得连任,这是为了避免他们邀宠于总统或受胁于总统。在理想的情况下,所有的理事都将任满14年,但又要互相错开任期。如果这样,该理事会在每4年内只有2个名额,每2年更换1个理事,以致总统在一届任期内不能控制理事会。联邦储备理事会主席的任期只有4年,这就使得每一位总统可以任命自己的主席。总统提名(每个被提名者必须任期已满4年),经参议院同意后从7位成员中选出美联储主席和副主席。美联储主席人选的确定至关重要,过去的经验表明,他是美联储的主要发言人,是制定经济政策的重要决策者(至今仍没有女性担任过联储主席)。1935年法案将财政部长和通货监理署长清除出联储理事会和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从而使其更具独立性。

但是,理事们常常在他们的14年任期届满之前退职,有时是因为年龄的缘故,有时则是由于金融方面的原因。在1960——1982年期间,被任命的22名理事中,仅有6名理事(略高于四分之一)任职达7年之久。因此,在任何一届总统任期内,理事会出现的空额通常都多于2名。此外,如果某名理事中途辞职,一

名新理事将被任命,但他只能做完剩余的任期(但他能够连任)。理事(许多是职业经济学家)须来自不同的联邦储备区,以防上过分突出某一个地区的利益。

每周一早上,联储的7名委员都将在位于华盛顿的联储大楼办公室里开会,听取高级职员对国内和国际经济形势的汇报,准备这些报告的高级职员都是经过职业训练的经济学家。

联邦储备理事会制定货币政策,控制贴现率,并可以在规定范围内改变银行的法定准备金率。它和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的其他成员一起控制了最重要的货币政策工具——公开市场买卖业务。此外,联邦储备理事会主席是总统和国会的主要经济顾问之一,而理事们有时可以充任美国代表与外国的中央银行和政府谈判。另外,理事会主席还经常在对国会和社会公众的报告中发表他们对财政政策及其他经济问题的看法。理事会拥有大量胜任的经济学家来协助它的这项工作。尽管决定货币政策是联邦储备理事会最重要的工作,但它的许多时间却是花在银行管理问题上。例如,审批许多银行的合并申请,并决定银行控股公司的非银行活动的许可范围。此外,还监督对禁止贷款歧视和不真实报表的法律的实施。在这些活动中,理事会控制超出一般的银行信贷业务。在住宅贷款方面,它对联邦储备银行实行相当宽松的一些管制,而联邦储备银行必须提交预算以获得理事会的批准。

理事会主席有时被认为是在美国权力仅次于总统的第二号人物。理事会主席的权力来自5个方面:1.其观点和演讲对社会公众有极大的影响;2.若干决策甚至不是经过理事会,而是由主席本人代表理事会做出。例如,和总统会谈的只是理事会主席而不是理事会全体理事;3.理事会主席安排议事日程并在理事会议上起领导作用;4.理事会主席对下属职员拥有监督权,从而他们更乐意迎合理事会主席而不是其他理事的意图;5.理事会主席的上述权力造成他的一种权威性,以致其他理事必须按照他的意志进行表决;6.理事会主席就经济政策向总统提供咨询,在国会作证,并作为联邦储备体系的发言人同新闻媒介打交道。主席和其他理事也可以代表美国同外国政府就经济事务进行谈判。理事会拥有一批职业经济学家(数量上大大多于各家联邦储备银行),他们为理事会的决策提供经济分析。理事会主席也通过监督指导理事会的工作人员——职业经济学家和顾问——而行使权力。由于这个工作人员班子为理事会收集信息并提供理事会决策所需的分析,所以,也能对货币政策具有某种影响。此外,最近几年任命的一些理事来源于理事会本身的专业工作人员,这也使得理事会主席的影响要较其四年任期更为深远和持久。

最初的《联邦储备法》将全国划分为12个联储区,联邦储备银行分别位于12个联储区内的大城市:波士顿、纽约、费城、里士满、克利夫兰、亚特兰大、芝加哥、达拉斯、堪萨斯市、圣路易斯、明尼阿波利斯和旧金山。12个联储银行有26个分支机构,均位于各自联储区内的主要城市。以拥有资产的多少为标准,纽约、芝加哥和旧金山联邦储银行是最大的——它们的资产合计占到整个联邦储备体系资产额(贴现贷款、证券和其他)的50%以上,其中,拥有整个联邦储备体系资产额30%以上之多的纽约联邦储备银行是所有联邦储备银行中最重要

的一家,这不仅是因为美国最大的商业银行大都设在它所在的储备区内,也因为它同那些纽约市以外的主要金融市场有直接的联系。

各家联邦储备银行都是属于私营公用事业的股份机构,其股东便是该储备区内作为联邦储备体系成员的私人商业银行。根据成员义务的要求,这些银行购买自己所在储备区联邦储备银行的股票,但股息的支付不得超过年率6%的水平。每个联邦储备银行有9名董事,其中6名由该储备区内的成员银行推选,另外3名董事由联邦储备理事会任命。由9位董事组成的董事会任命该行行长(需经理事会同意)。

各储备区的联邦储备银行董事可分成A、B、C三类:A类董事3位(由会员银行推选)由职业银行家担任:B类董事3位(亦由会员银行推选)由工业界、商业界和农业界的著名企业家担任;C类董事3位,由联邦储备体系理事会任命,代表公众利益,不能由银行官员、雇员或股东担任。联邦储备法之所以这样安排董事的人选,其目的是保证每家联邦储备银行的董事们都能充分反映美国公众各界的意见。C类董事中的两人将被委员会任命为该董事会的主席和副主席,并提出对其薪资水平的建议。联储银行的每家分支机构也有自己的董事会,约有3

到5名董事。

虽然成员银行拥有联邦储备银行的股票,但是他们并不享有所有权通常具有的任何好处:1.它们对联邦储备银行的收益没有要求权,不论联邦储备银行收益如何,只能得到年率6%的股息;2.它们对联邦储备体系如何使用它们的“财产”没有发言权;3.会员银行对于A、B类共6位董事中的每一个职位,通常只能“推选”一位候选人,这位候选人还常常是由联邦储备银行行长提名的(联邦储备银行行长又通常由理事会提名,虽然在条文上是由联邦储备银行的董事们选举产生)。其结果,成员银行实质被排除在联储的决策过程之外,没有任何实际的权力。

创立至今,美联储经过了90多年的发展,联储的权力和职责范围也逐渐扩大。联储在执行现有职责时,会很自然地承担额外的责任。在一些情况下,美联储认为要完成其目前的责任需要更多的权力,或者认为承担额外的责任是其目前所履行责任的自然延伸。对于美联储的意见,国会总是顺利通过,甚至有时,如果国会认为美联储是处理某些特殊问题的最好机构,就会让美联储自己做主。现在美联储的职责相当多,超出了1913年最有远见的立法者的想象。美联储的职责主要有以下几项:1.银行的银行,2.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3.美国政府和联邦机构的银行,4.外国中央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等外国机构的银行,5.成员银行的监管者(保证金融机构和整个经济的健康),6.数据收集者和研究者。

四、美国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

美国联邦储备体系通过三种方式制定货币政策:公开市场操作、制定贴现率、制定法定准备金率。公开市场业务操作是美国日常的货币政策工具,在经济和金融运行中最常用、作用最大。美国联邦储备公开市场委员会作为货币政策的决策机构,实际上担负着制定货币政策、指导和监督公开市场操作的重要职责。

美国的货币政策由联储体系的两个机构执行:公开市场委员会(根据《1935年银行法》建立)和管理委员会本身。管理委员会单独制定法定准备金率,并在联储银行的协助下制定贴现率和贴现窗口政策。但最重要的工具(公开市场操作)在公开市场委员会的管辖之下,FOMC通过买卖政府证券影响货币供应量(从20世纪30年代末期起,公开市场操作成为了第一位的货币政策工具)。

(一)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的构成

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Federal Open Market Committee,FOMC)由管理委员会的7名成员和5名联储银行总裁(行长)组成,其中,理事及纽约储备银行行长共8人为常任委员,剩下的4个席位每年在其余的11位行长中轮换。美联储理事会主席是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主席,纽约储备银行行长习惯上是委员会的副主席。

(二)公开市场委员会的会议及审议

公开市场委员会对未来公开市场操作的决策依赖于管理委员会和联储银行职员准备的一些文件。在每次会议之前,美国联邦储备公开市场委员会要准备有关文件并发给参加会议的有关人员及为这些参加者服务的行内工作人员。文件按其封皮的颜色分为绿皮书、蓝皮书和棕皮书。

绿皮书主要是向联储理事会成员提供主要经济部门以及金融市场发展趋向的详细评估材料,并概要地展望一下经济增长、物价以及国际部门的情况。附表提供了对当前和下年度一些主要经济金融变量的定量预测。通常情况下,预测要

考虑较长期的货币增长区间,同时还使用一些结构性的计量模型,最终结果依赖于一些高级成员的判断。

蓝皮书主要是为董事会成员提供货币、银行储备和利率的最新发展和展望方面的材料。2月份会议的蓝皮书向成员们提供一年伊始货币增长的蓝图。7月份,蓝皮书对当年的货币等方面的情况以回顾和展望,并初步讨论下一年的形势。2月和7月的蓝皮书还确定听证会所需的有关数据,如货币总量的增长范围。此外,也对货币金融的发展进行分析,以利于委员会重新考虑年初所制定的各项目标。

委员会通常提出3种备选方案,这些方案包括储备、水平和货币目标总量3个月内的增长率,贴现窗口的贷出数量和短期利率的预期值,并说明各种可能的金融状况及其经济活动的可能影响。过去,委员会拟定M1、M2、M3的目标,但由于80年代M1的需求变化很大,不再把M1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为有助于判断,委员会职员们建立了季度和月度的经济计量模型,对货币需求进行模拟,并对影响货币需求的一些因素进行了专门研究,特别是机构变动、通货膨胀率波动改变了以前的变量关系时,尤为如此。

棕皮书在每次会议即将开始之前公布于众,主要提供12个储备区的区域经济状况。棕皮书的内容包括与当地商业巨头的谈话以及该地区的统计报告分析。11个联邦储备银行的综述报告放在开头。

公开市场委员会每年都要决定该年召开会议的次数和日期。美国联邦储备公开市场委员会每年召开8次例会(大约每6个星期一次),一般在2月份和7月份的会议上,重点分析货币信贷总量的增长情况,预测实际国民生产总值、通货膨胀率、就业率等指标的变化区间。在其他6次会议中,要对长期的货币信贷目标进行回顾。在这些会议上主要讨论是否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向存款机构提供或收回准备金。对每次会议,委员会职员们还准备了外汇市场和外国经济状况的报告。最后,由联储银行准备美国各地区经济状况的报告。

公开市场委员会会议结束2个月之后,公开市场委员会对外发表会议记录。会议记录包括上次会议讨论的主要内容和问题以及结论,还包括参加会议的人员名单以及有表决权人员对一些问题的赞成与否。

尽管只有5家联邦储备银行行长在该委员会中拥有表决权,另外7位地区储备银行行长和美联储高级顾问也列席会议并参加讨论,所以,他们对委员会的决定也会有一些影响。

由于理事会拥有12张投票权中的7票,所以,不难理解为什么政策制定权属于华盛顿的理事会了。

(三)政策指令

每次公开市场委员会会议结束时都将确定直至下次会议召开前这段期间内的公开市场操作形式。但如果有必要的话,公开市场委员会成员可能会在中途进行电话磋商,公开市场委员会还同时决定外汇市场操作的形式。

这些决定被分为两个方向——一个是国内公开市场操作,另一个是外币市场操作——这由纽约联储银行执行,它在这方面是权威,并专门进行这个领域内的操作指导。会议记录中包括了一份政策导读,一般是一份两到三段的陈述文件。该陈述文件是表明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对政策的多数派意见的报告,并就货币政策的执行提出操作性(或指导性)指令,由纽约联储银行具体实施。

为什么是纽约联储银行?因为纽约是美国的金融中心。另外,美联储通过货币政策影响金融体系进而作用于整个国民经济,那么,纽约联储银行就顺理成章地代表整个联储体系来执行货币政策。由于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影响目前和将来的经济形势,所有经济学家、金融投资者和专业投资经理自然都会阅读委员会的政策导读和会议记录,并密切关注纽约联储银行的日常运作。

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的会议记录会在下一次会后很快发表,但是感兴趣的各方并不需要等那么久就能获知美联储的意图。在1994年初,美联储决定在委员会会后立刻发表有关政策变动的公告。这一举措减小了先前对会议具体内容所具有的神秘性。尽管立即发表,由于措词方面的原因,仍然会存在混淆的情倪。在2000年2月,委员会对公告采取了新的措词,公告将传达当前经济政策、陈述委员会对可预见的未来经济前景的预期。

传统上,FOMC的会议是高度保密的。但是,1994年2月,为了回应国会听证会关于联邦缺少信息披露的指责,联储采取了一项在执行当天公开宣布其货币政策行动的政策。

由于公开市场操作是联邦储备体系用以控制货币供给的最重要政策工具,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必然成为联邦储备体系内决策的焦点。虽然法定准备金比率和贴现率并非由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直接决定,但同这些政策工具有关的决策实际上还是在这里做出的。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也不直接从事证券买卖。它只是向纽约联邦储备银行交易部发出指令,在那里,负责国内公开市场操作的经理则指挥人数众多的下属人员,实际操作政府或机构证券的买卖活动。该经理每天向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成员及其参谋人员通报交易部活动的情况。

由于公开市场操作集中于政府和机构证券,特别是短期国库券,因而联储银行的高收益并不表明其资产选择的高明,这就只能归因于另一个因素即财富的数量。联储在使用财富方面是没有限制的,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它能购买任何它决定创造准备金数量的证券。

联储的高净收益来自于它能用自己发行的无息证券来购买带息的美国财政部初级证券。因此,联储的利息收入主要是政府证券的利息收入。每个联储银行都从联储持有资产的收益中获得一块,它们同时也从持有的外国证券、对存款机构的贴现贷款利息和金融机构的服务收费中获取收入,对服务收费是近来才出现的现象。在1980年法案之前,联储对成员银行的服务是免费的。目前,服务收费收益只占联储收益的一小部分,因为收费和成本很接近。

每个成员都被要求购买所属储备区联储银行的股份,但法律又限定了每家成员银行对其所持有的联储银行股票只能获得最高6%的红利。并且,联储的扣除开支后的净收益要归还给财政部。

五、美联储的独立性

美国经济20世纪90年代的繁荣与稳定是与美联储高度的独立性和自主决定货币政策的作用分不开的。美联储享有作为一个政府机构来说非同寻常的独立性,是世界上独立性最高的中央银行。

美联储的独立性在1913年的《联邦储备法》通过时就被初步确定了下来,而1935年银行法的实施则在建立、健全美国独立的中央银行体系方面迈出了关键的一步。它改变了联邦储备委员会权力松散、独立决策机制不健全的局面,为美联储独立行使中央银行职能提供了重要的法律基础。

联邦储备委员会直接对国会负责,除了国会在个别时期授权美国总统可以对联邦储备委员会发出指令以外,一般情况下,任何人和部门都无权介入或干涉联邦储备委员会货币政策的决策和执行。联邦储备委员会可以根据调节经济的需要,独立掌握和控制货币供应量,独立决定存款准备率、贴现率以及在公开市场上买进和卖出证券的数量、种类和价格,并对货币政策的执行结果负责。

美国联邦储备体系的资本所有权,既不属于国会和参议院,也不属于政府机构,其所有的资本金均以股份的形式为联邦储备区内的会员银行所认购。为保证美联储的独立性,防止其他政府部门或公司集团以控股的形式控制联邦储备银行,联邦储备法对于会员银行认购联邦储备银行的股份有严格的规定,禁止转让或抵押联邦储备银行的股票,股票所有者仅以固定股息取得固定收入。

美联储总裁委员会各位理事的法定任期为14年,美联储主席及副主席的法定任期为4年,12位联邦储备银行行长的任期为3年。美国联邦储备法之所以对美联储总裁委员会的成员规定的长达14年的任期,其主要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减少因政府更迭或议会选举对美联储货币政策决策机构的影响,从而避免行政及立法当局操纵或左右货币政策运营现象的发生。虽然美联储主席的任期仅为4年,但由于他与政府的任期并不一致,所以,当选总统亦不能完全控制自己任期内美联储主席的人选。另外,虽然12名联邦储备银行行长的任期只有3年,但对于他们的任命不仅行政当局无权干预,甚至立法当局也无权过问此事,并且他们当中谁有表决权不是某个人的决策,而是完全按照固定程序进行轮流。这样的任期设计自然有利于加强中央银行的独立性。美国《联邦储备法》规定,总裁委员会成员不得连任。如果允许这些中央银行官员连任,就有可能促使这些人在履行自己的职责时更倾向于迎合政府或立法机构的要求,而不愿意坚持自己的主张。

美国联邦储备体系在财务上完全独立。所有经费自行解决,不依靠财政拨款,美联储的运作资金来源于对银行的贴现收入和自身持有政府债券所获得的收入,并不依靠国会拨款,这就从预算开支上保证了联储不受财政的约束。因为控制钱包的权力通常就是控制权的同义词。所以,联邦储备体系的这一特点较任何其他

因素都有助于它的独立性。当然,作为政府的银行,代理国库和国债的发行是其重要的职责,并负有支持财政的义务,但联储没有长期支持财政融资的责任。1979年通过的《联邦储备法修正案》完全禁止联储直接购入财政债券,而只能在公开市场上间接地买进或卖出财政债券。只有在特殊情况下,才能向财政部提供短期借款,并且在数量上要受到限制,还需以特别债券作抵押,并受国会监督。所以,美联储与财政在资金上是相互独立的。

最后,美联储不必遵守1966年的《信息自由法》和“政府阳光法案”条款的约束,这两个法案要求在政府会议审批的政策要向公众公开。因此,美联储的政策制定者们通常秘密开会制定政策。

但是,尽管如此,它并不能摆脱政治压力。事实上,要理解联邦储备体系的行为,我们必须承认,政治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实际上,总统和国会都对联邦储备系统有相当大的影响。总统影响的一种方式是道义上的劝告;而理事们也不愿意反对由全国人民选举的这个人的观点,如果他们认为不致违背自己的职责,一般都会照办;其次,为了制定某种法律或阻止其他法律,联邦储备系统不断地在国会进行活动。它在这些立法斗争中希望得到总统的支持,因而具有与总统保持良好关系的动机;第三,理事会主席希望获得总统的好感,以便当总统任命一名新理事时可以得到自己满意的人选。正如关于联邦储备系统政治性问题的著名权威人士约翰·伍利所指出的:“与其说总统一般都能得到他所希望的货币政策,倒不如更确切地说,总统极少得到他非常不满意的货币政策。”有时,美联储在一些问题上不得不对国会让步屈服,以免国会通过修改法律取消它在某些方面的独立性。但是,不应过高估计总统和国会的影响。在一些问题上,联邦储备系统可以在每个议员选区内发起声势浩大的银行家院外活动,以迫使国会维护它的独立性。一般地说,国会也怀疑它反对联邦储备系统的能力,这部分是因为联邦储备系统声称它占有关于货币政策的机密,部分是因为它自我标榜是使人们避免恶性通货膨胀的保护者。此外,反对联邦储备系统通常在政治上无所裨益。

美联储的独立性一直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尽管这一问题涉及整个美联储,但主要集中于管理委员会和公开市场委员会这两个决策部门。

(一)支持美联储独立性的观点

支持美联储独立性的人主要认为,缺少独立性,政治因素将会注入货币政策中。美联储理事会主度艾伦·格林斯潘提出了这一观点,他雄辩道:我们必须对民主社会下中央银行所承担责任的适度性保持敏感。前任理事会主席威廉·麦克切斯尼·马丁所指出:联邦储备系统的独立性是自由企业体系的基本防线,当它屈服于政治利害或私利的支配时,坚挺货币的基础也就受到损害了。如果由受到短期选举压力的政治家来承担执行货币政策的责任,他们制定的货币政策从长期看往往是令人失望的。这是金融分析家、经济学家、其他研究过全球中央银行发展经验的学者和创建美联储的立法者的共同结论。一些人甚至主张,美联储主席任期应当延长,以避免他受到政治的影响。事实上,有些政治家可能宁愿有一个独立的联储,把它作为一个公众的“代人受过者”来分担自己肩膀的某些压力:

当货币政策受欢迎时,当权者宣布正是他们的影响力才使得有效的货币政策得以实施。另一方面,当货币政策不受欢迎时,他们就可以把一切责任都推到美联储身上,说美联储固持执己,并且宣称要是他们不向美联储的官员不停施压,那么情况会更糟。出于担心不能再次当选的考虑,私下反对膨胀性货币政策的政治家可能不得不在公开场合支持这种政策,一个独立的联邦储备体系能够推行在政治上虽不得人心但符合公共利益的政策。

认识到最适合长期经济目标的货币政策不一定最适合短期的经济目标,美国和其他大多数发达国家限制了立法机构和管理当局对中央银行的直接控制。越来越多的国家采取措施以进一步将货币政策和政治分离开。

(二)反对美联储独立性的观点

影子公开市场委员会——一个私人经济学家群体,要求法律规定公开市场委员会成员在未实现其约定的目标时必须辞职。这个私人经济学群体的成员主要是货币主义的鼓吹者,每年会晤两次分析货币政策及经济情况,并提出政策建议。反对者认为:1.把货币政策(它影响到经济社会中的几乎每个人)交给一批不对任何人负责的精英人物去控制,是不民主的;2.总统和国会应对本国的经济福利负责,他们却无法控制对经济运行至关重要的美联储;3.美联储的独立性会导致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彼此冲突;4.独立的联储并非总是成功地运用了它的自由;5.妇女和少数民族以及劳动阶层和消费者利益甚至在C类董事中实际上也得不到反映,其部分原因是,董事的主要职责不是制定货币政策,而只是指导储备银行行长进行银行的经营管理。而那些具有自己行业经验的人在执行这一任务上显然是占有优势的。然而,由于董事们参与对储备银行行长的选择,并且可以向行长表达自己对政策的看法(但行长可以不予接受),他们确实对货币政策有某种影响。这使得关于董事们不具有代表性的批评难以完全消失。

六、美联储的透明度

在一定程度上,美联储的神秘性反映了其组织的复杂性,表明它同其他政府实体不同。联储反对完全公布其会议记录,认为完全公布将造成如下负面影响:1.充斥大量对公开市场委员会会议不同观点的讨论;2.泄露机密信息,特别是外?E操作方面。批评者则认为它只是在避免承担义务,1976年以前联储逐字逐句地公布公开市场委员会会议记录,但有5年的时滞。1976年之后,联储宣布不再保存完整的会议记录。

1993年,国会议员冈萨雷斯的提案不仅要求联储在7天内公布其指令,还要求它在 60天内公布完整的会议记录。1993年10月为此举行的听证会证实公开市场委员会的会议是有录音的,并且,直至1976年的2万多页未经编辑的会议记录正锁在联储大楼上了锁的文件柜里,甚至大部分的公开市场委员会成员都不知道这一点。对于联储在宣布废除保留联储公开市场委员会会议的速记文本后还在事实上将这一作法保持了17年的新发现,削弱了有关联储反对完全的信息披露这一说法的可信度,而加强了联储的反对者们关于联储想逃避向公众说明的义务这一说法的可信度。

面对日益增多的批评,联储作了两项让步。首先,它又开始以五年的时滞公布其稍加编辑的公开市场委员会会议记录,随后,联储立即公布了1976年至1988年间的会议记录。第二个举动是更重要的,因为它涉及到对当前政策的披露。

1994年2月,联储打破了传统,在公开市场委员会会议结束时即宣布公开市场委员会将“略微提高对准备金头寸的压力”,而这种行动被预期为“将伴随着小幅度地提高短期货币市场利率”。过去,联储是通过大银行与经纪行的联储观察家们间接地将此信息透露给公众的,这些观察家们追踪联储在公开市场上的行动,以此来侦探联储货币政策立场的改变。但偶尔他们也会出错,由联储宣布是一种更直接的透露将改变利率的方式。

在第一次直接宣布其政策后,联储并没有限定自己继续这样做,只是说“不希望公众误解联储的政策意图”,因为这是1989年以来首次上调利率。虽然仍将该作法称为防备性的,在公开市场委员会3月、5月和8月的会议之后,联储又宣布提高对准备金头寸的压力,4月还在会议期间宣布提高利率,在这几次宣布中,联储用一、两句话对提高利率的原因作了简单解释,联储的解释有助于将联储的目标传递给公众,并显示其政策立场的改变,而这是联储观察家们所不能做到的。联储不可能中止这种直接宣布改变其政策立场的作法,因为这将招致批评。但在1994年它也继续抵制住了批评者们要求它更及时地公布全部指令的要求。

联储管理委员会的主席定期向国会就经济状况和货币政策的实施作证,其他管理会委员也要就其专业领域内的事务作证。只有联储银行的主席,尤其是纽约联储银行的主席才会偶尔地被要求到国会作证,要求12名总裁一同作证的情况是十分罕见的。

律师与当事人的保密特权

律师与当事人的保密特权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律师与当事人保密特权(The Attorney-client Privilege)的历史发展、美国对此的法律规定以及该规则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律师,当事人,保密特权 一、历史发展 律师与当事人的保密特权是普通法所确定的一项最古老的权利。律师与当事人的保密特权在普通法上的起源很难确定。它可能起源于罗马法时代。律师与当事人的保密特权的部分规定可以追溯到英国伊丽莎白时期,那时有关证人不作证特权的规定已经被法院所认可,并得以实施。著名学者John Wigmore曾经提到:“律师与当事人的保密特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伊丽莎白一世统治时期,因此它是最古老的一项关于秘密交流的内容不作为证据使用的特权。”在当时这项特权并不是要保护当事人的利益,而是为了尊重律师的人格和尊严。因此在当时,该特权的权利人是律师。关于律师与当事人的保密特权的案例最早出现于1577年。 十七世纪英国的两个案例确定了律师对于当事人在法律上的咨询不负有作证义务的权利。这两个案例的起因就是因为当事人律师的证言能证明当事人有罪。1743年,在Annelsey v. Anglesea一案中,该判例将这个特权仅限于律师协助当事人犯罪的案件中。到了18世纪后期,这个特权的权利人才被认定是当事人,并且法律认为:为了促进当事人与律师之间的自由交流,强迫律师公开与当事人之间的谈话内容是不正当的,因此法律禁止在没有当事人的同意下公开双方谈话的内容。在19世纪早期这种特权的范围逐渐扩张。当时有一个案例指出,即使律师只是通过自己的观察(而不是通过与当事人的交流)所了解到的事实(这些事实可能是当事人犯罪的事实),也被禁止作为证据在法庭使用。在这一方面,英国的枢密院走得更远,他们甚至禁止调查律师是否接受到另一方当事人的discovery通知。 19世纪早期律师与当事人的保密特权在英国和美国只是一种初步的概念,那时的法官只是试验性质的利用这些不是很清晰的概念处理涉及该特权的法律问题。美国第一篇关于保密特权的论文发表于1810年,是Zephaniah Swift的《Digest of the Law of Evidence》。作者详细论述了当事人和律师之间、夫妻之间的保密特权,但是没有提及医生和病人之间的保密特权,并且他的论述并没有得到立法的实证支持。从1790年至19世纪早期美国国会和州议会都没有在证

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

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Federal Reserve,简称美联储) 美国联邦储备体系的最高权力机构由三部分组成:联邦储备委员会(也称理事会)、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和各联邦储备银行。 1)决策机构:联邦储备委员会 联邦储备委员会负责制定货币政策,包括规定存款准备率、批准贴现率、对12家联邦银行、会员银行和持股公司进行管理与监督。委员会在货币金融政策上有权独立作出决定,直接向国会负责。联邦储备委员会由7人组成,全部由总统任命,参议院批准,任期14年,每2年离任一人,委员会的主席和副主席由总统从7名委员中任命,任期4年。 2)执行机构: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 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主要专门负责公开市场业务的实施,从而指导货币政策的全面贯彻执行。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由12名成员,其中有7名来自联邦储备委员会,5名区域联邦储备银行的行长(其中必须包括纽约联邦储备银行行长,其余各分行轮流参加),而且其主席由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担任。 3)执行机构:各联邦储备银行 区域性联邦储备银行是按照1913年国会通过的联邦储备法,在全国划分12个储备区,每区设立一个联邦储备银行分行。每家区域性储备银行都是一个法人机构,拥有自己的董事会。会员银行是美国的私人银行,除国民银行必须是会员银行外,其余银行是否加入全凭自愿而定。加入联邦储备系统就由该系统为会员银行的私人存款提供担保,但必须缴纳一定数量的存款准备金,对这部分资金,联邦储备系统不付给利息。 在克林顿竞选总统之前,美联储就已经运用货币政策这一“唯一杆杆”对经济进行调控,即把确定货币供应量作为调控经济的主要手段、并正式决定每6个月修订一次货币供应量目标。l993午7月,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突然宣布,今后以实际利率作为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这是由于美国社会投资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大量流动资金很难被包括在货币供应量之内。使货币供应量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必然联系被打破,因此以“中性”的货币政策促使利率水平保持中性。对经济既不起刺激、也不起抑制作用、从而使经济以其自身的潜在增长率在低通胀预期下增长,进一步考察。美联储是以实际年经济增长率为主要标准作为调整利率主要依据的、全部政策安排以逆向思维为基本出发点。美联储认为、美国劳动力年均增长率为1.5%、生产率年均增长率为1%、因此,美国潜在的年经济增长率认为2.5%左右,关联储的主要任务就是通过调控利率、使年经济增长率基本稳定在2.5%左右。以解除通胀之忧。

关联性规则——外国证据规则系列之二

关联性规则——外国证据规则系列之二 证据规则渊源于英国普通法,十七、十八世纪后,以两种途径传播到世界各地。其途径之一是,伴随着在世界范围内的殖民扩张,英国开始在其殖民地强制推行包括证据法在内的英国法律制度,逐渐形成了一个以继受普通法为特征的英美法系。现在,在英美法系国家里,基本上沿袭了普通法上的证据规则,一些国家甚至根据本国的需要对证据规则进行较大的发展,如美国通过宪法判例确立了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其二是,基于完善本国刑事诉讼制度的需要,欧洲大陆的一些国家主动吸收、借鉴英国法的一些合理做法,也开始确立了一定数量的证据规则。经过数世纪的发展,证据规则已经超出了某一个特定国家,并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一些为多数国家所共认的证据规则。 在我国证据规则体系的建设中,西方国家尤其是英美法系国家的一般作法具有较大的借鉴价值。因为“这些规则的基本内容不仅反映对抗制诉讼的要求,也体现了发现客观真实的一般规律”。结合我国建立、健全证据规则的立法需求,本文以下将对西方国家普遍认同的一些主要证据规则予以介绍。由于英美法系国家规范证据能力的证据规则历史悠久、形式完备,在具体论述时,将主要以英美法系国家为主,同时兼及大陆法系国家。 相关性规则,又称关联性规则,是英美法系的一项基础性证据规则。美国学者格雷厄姆。C.雷丽认为,“证据的相关性,是融汇于证据规则中带有根本性和一贯性的原则。……由于相关性这一涵义适用于所有所举出的证据,因此,也渗透于庭审的全部过程。所有具备可采性的证据必须先与要证事实具有相关性,至少当对方举证就证据的相关性质疑时,必须首先证实其具有相关性。”相关性规则的基础性地位体现于以下两个方面:第一,相关性规则涉及的是特定证据材料与待证事实之间的关系,而不是该证据的存在形式。因此,相关性规则适用于任何形式的证据资料,在适用范围上具有广泛性。第二,相关性是具有证据资格的基础条件。尽管具有相关性的证据并不必然具有证据资格(或曰可采性),但是,没有相关性的证据却必然不具证据资格。 理解相关性规则的关键在于正确地认识何谓“相关性”。在英美法国家,由于相关性问题属于法官负责的事项,判例很少关心相关性的语义界定。事实上,学者一般是在日常语义上使用该术语的。在判例中,相关性被理解为“被提出的证据对于被证明的事实具有‘逻辑上的可能性(Logically Probative)’,或者说,就此目的而言具有‘逻辑上的相关性’(Logically relevant)”。“有关

美联储的组织机构介绍

美国的中央银行--美国联邦储备局(美联储)与许多国家不同的是,在某种意义上是一个"分散的"中央银行。美联储由12个大区联储银行以及这些银行的分支机构组成,所有这些银行的运作都由位于美国首府华盛领的美联储量事局监管。美联储是根据《美国联邦储备法》于1913年12月成立,主要是为了调节和改善困惑美国多年的周期性货币恐慌的问题。为保护美联储免受短期政治压力的影响,同时又确保它能完成职责,美联储被设立为美国政府中一个"独立"的部门,根据自己的盈利而不是由国会拨款来运作,其董事局成员的任期期限长,并且任期起始时间交措,由此将美联储受短期政治考虑的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 美联储的组织结构是根据《美国联邦储备法》按照不同地区在私营企业和政府部门,以及在银行、商人以及公众之间分权的要求而形成的,主要包括:联储银行、美联储董事局、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联邦顾问委员会以及3000多家商业银行。 美联储董事局 美联储董事局有7名董事;都是由总统任命并经参议院确认,董事的任期为14年,各董事任期的起始时间不同,相互交错。董事局主席和副主席也是由总统指定并经参议院同意,但任期只有四年(可在他们董事任期内连任)。董事局的主要职责如下:1.每年要向国会就美国经济状况和美联储对货币和信用增长的目标等进行年度和年中汇报。董事局主席经常与总统和财政部长会见,董事局董事们则要经常在国会陈述作征。2.设定存款准备金率及批准由各联储银行董事们提出的贴现率。3.制定和执行金融安全、健康以及保护消费者的有关规定。4.检查联储银行的服务、监管及会计程序;批准各联储银行的预算。 联储银行 美联储共有12个大区联储银行分布在波士领、纽约、费城、克利夫兰、里士满、亚特兰大、芝加哥、圣一路易斯、明尼阿波利斯、堪萨斯城、达拉斯及旧金山。这12个联储银行共有25个分行分布在其他25个城市。每个联储银行都独自以公司的形式存在,并且有9名董事,这些董事在美联储量事局的监管下监管联储银行的运作。并批准联储银行总裁和第一副总裁的工资。 联储银行9名董事中有3名A类董事、3名B类董事和3名C类董事。A类董事代表银行界,B类董事由所有会员银行选举出,C类董事(包括董事会主席和副主席)则由美联储董事局任命。B类董事和C类董事代表着联储银行所在区的农业、商业、工业、劳工界和服务业,但不能是某一商业银行的官员、董事或职员。C类董事不能是商业银行的股东。联储银行的分支银行一般有5名或7名董事,他们大多数由所属联储银行的董事会任命,其余则由美联储董事局任命。联储银行的主要职责如下:1.密切关注国家 和世界经济状况并向美联储董事局提供本地区的经济信息供美联储在制定货币政策时做参考。2.控制储备平衡,向储蓄机构贷款。联储银行董事会确定贴现率(要由美联储董事局批准)向这些贷款收取利息。3.检查和监督储蓄机构。4.向储蓄机构和财政部提供服务。5.向会员银行支付红利、保持与注册资本相等的盈余并在支付营运开支后将盈利余额上缴财政部。 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

Federal Reserve Bank of New York

纽约联邦储蓄银行参观指引 Tour Guidance to the Federal Reserve Bank of New York 第一部分了解纽约联邦储蓄银行 纽约联邦储蓄银行是美联储的一部分,其设立目的是为了维护经济、金融体系的安全、公正和活力。纽约联邦储蓄银行是组成美联储的12家地区联储银行之一。这12家银行,再加上位于华盛顿特区的美联储管委会,就构成了美国联邦储蓄系统。 The Federal Reserve Bank of New York works within the Federal Reserve System to foster the safety, soundness and vitality of the economic and financial systems. The Federal Reserve Bank of New York is one of 12 regional Reserve Banks which, together with the Board of Governors in Washington, D.C., make up the Federal Reserve System. 美联储,简称Fed,是美国国会于1913年设立的独立政府部门,履行相当于美国央行的职能。它的主要职能包括:规划和执行货币政策、监督和管理储蓄机构、控制货币波动、协助联邦政府融资项目以及作为美国政府的银行。另外,美联储还扮演着诸如运行全国支付系统、保护银行客户应有权益、促进社会建设和再投资等重要角色。 The Fed, as the system is commonly called, is an independent governmental entity created by Congress in 1913 to serve as the central bank of the United States. It is responsible for formulating and executing monetary policy, supervising and regulating depository institutions, providing an elastic currency, assisting the federal government's financing operations, and serving as the banker for the U.S. government. In addition, the Federal Reserve System has important roles in operating the nation's payments systems, protecting consumers' rights in their dealings with banks and promoting community development and reinvestment. 纽约联邦储蓄银行监管“联储二号区”,包括纽约州、新泽西州北部的12个郡、康涅狄格州的Fairfield 郡、波多黎各以及美属维京群岛。虽就管辖面积而言,纽约联邦储蓄银行是美联储12家银行中最小的一家,但其资产总量和活跃性在12家银行中位居首位。 The New York Fed oversees the Second Federal Reserve District, which includes New York State, the 12 northern counties of New Jersey, Fairfield County in Connecticut, Puerto Rico and the U.S. Virgin Islands. Though it serves a geographically small area compared with those of other Federal Reserve Banks, the New York Fed is the largest Reserve Bank in terms of assets and volume of activity. 纽约联邦储蓄银行约有2700名员工。纽约联邦储蓄银行除了其他11家银行都具有的职责外,还独有以下职责:执行公开市场操作,调控外汇市场,替国外中央银行、政府和国际机构存放其黄金储备。纽约联邦储蓄银行的三个职能中,最重要的是执行货币政策,其它两个职能是监管和海外操作。 The New York Fed employs about 2,700 officers and staff at the head office and the regional office in East Rutherford, New Jersey. In addition to responsibilities the New York Fed shares in common with the other Reserve Banks, the New York Fed has several unique responsibilities, including conducting open market operations, intervening in foreign exchange markets, and storing monetary gold for foreign central banks, governments and international agencies. Foremost among its functions is the implementation of monetary policy, one of the three missions of the New York Fed. The other two are supervision and regulation, and international operations. 在纽约联邦储蓄银行大楼地面80英尺以下、海平面50英尺以下的曼哈顿基石上,座落着号称全球最大的“黄金宝库”(由于瑞士银行没有披露其黄金储量,全球最大的称号尚不能得以确认)。该金库存放了约7,000多吨总价值约为$3,350亿美元的金锭(基于2011年4月市价)。

美国联邦证据规则2016版

美国联邦证据规则 介绍:首席大法官沃伦于1965年任命一个顾问委员会为联邦法院起草证据规则。该委员会起草的初稿于1969年发表以征求意见。修订稿于1971年公布。1972年,联邦高等法院将其命名为《联邦证据规则》,于1973年7月1日生效。道格拉斯大法官持不同意见。根据有关授权法案,首席大法官伯格将该证据规则提交国会审议,国会将其搁置以作进一步的研究。经过广泛详尽的研究,国会将该规则作有关修改后颁布为法律。1975年1月2日批准,1975年2月1日生效。这样,联邦证据规则是联邦高等法院制订规则的程序与国会的立法程序相结合的产物。至少,广泛收集普通法的案例与有关的制订法是同等重要,两者共同构成证据规则演进的背景。在理解证据规则时,这些立法渊源都必须加以考虑。 -----爱德华特W.克利瑞 第一章总则 规则101 范围和定义 (a)范围 本规则适用于联邦法院程序,具体法院、程序及其例外,从规则1101之规定。 (b)定义 在本证据规则中: (1)“民事案件”是指民事诉讼或者程序; (2)“刑事案件”包括刑事程序; (3)“公共机构”包括公共机关; (4)“记录”包括备忘录、报告或者数据汇编; (5)“高等法院指定的规则”是指高等法院根据国会立法授权制定的规则; (6)以电子数据格式存储的书面材料和其他。 规则102 目的 本规则将用以保证公正的施行,消除不合理耗费和延误,促进证据法的发展壮大,以实现查明事实真相,公正处理诉讼。 规则103 关于证据的裁定 (a)错误裁定的后果 只有在重大权利遭受影响,且符合以下条件时,当事人方可主张采纳或者排除证据的裁定存在错误:(1)如系采纳证据的裁定,依审判之记录,当事人: (A)已及时提出异议或者申请删除证据;并且 (B)已说明具体理由,除非该理由能从上下文中体现出来;或者 (2)如系排除证据的裁定,当事人已通过提出证明的方式告知法院具体理由,除非该理由能从上下文中体现出来。 (b)不需要重新提出异议或者提出证明 无论在审判时还是在审判前,一旦法院已作出明确裁定并记录在案,当事人不需要为上诉该裁定而重新提出异议或者提出证明。 (c)法院关于裁定的陈述,对提供证明进行指示 法院可以就证据的性质、形式、提出的异议和裁定进行任何陈述。 法院可以指示以提问和回答的方式来提出证明。 (d)防止陪审团听见不可采的证据 在可行的范围内,法院在进行陪审团审判时,必须防止以任何方式将不可采的证据暗示给陪审团。

美国监管体系

金融学(国际金融方向) 金融监管 美国金融监管体系 赵玉花 2016/6/12 美国金融监管具有双重多头的特点。双重是指政府和地方监管;多头是指多个部门监管。主要体现在功能性监管和机构性监管。

美国金融监管体系 赵玉花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国际金融方向),32013110146) 摘要: 美国金融监管具有双重多头的特点。双重是指政府和地方监管;多头是指多个部门监管。主要体现在功能性监管和机构监管。 关键字:金融监管,双重监管,机构性监管,功能性监管 0引言 基于美国是当今世界金融市场比较完善的国家,故研究其金融监管体系的优点与缺点。以此作为研究本国金融监管的借鉴,更好地发展本国金融市场的监管。 1美国金融监管特征 双重多头:双重监管是指政府,地方监管;多头监管多个部门监管。其主要体现在机构性监管和功能性监管。 2机构性监管: 2.1美国金融机构 美国金融机构是由中央银行,商业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构成。如图1所示 图1 2.1.1中央银行 中央银行是指美联储体系,全称美国联邦储备体系,如图2所示。美国联邦储备体系是由含有7名成员美国联邦储蓄理事会,12个分布在不同区域的联邦储蓄银行,由12名成员组成的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3000个会员银行,以及3个咨询委员会。其中,12个地区每家区域性储备银行都是一个法人机构,拥有自己的董事会,银行的总裁由每个银行的理事会选择,理事会成员一般来自当地银行和企业界。联邦市场公开委员会是由十二名成员组成,包括:联邦储备委员会全部成员七名,纽约联邦储备银行行长,其它四个名额由另外11个联邦储备银行行长轮流担任。该委员会设一名主席(通常由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担任),一名副主席(通常由纽约联邦储备银行行长担任)另外,其它所有的联邦储备银行行长都可以参加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的讨论会议,但是没有投票权。美国联邦储蓄理事会负责制定货币政策,

南京市城市建设格局演变及其规划思想(DOC)

南京市城市建设格局演变及其规划思想摘要:南京古城具有悠久的历史,是中国古代都城尤其是江南都城的杰作。本文从南京的地理位置、气候天剑、地形地貌、空间组织与结构变迁等方面叙述 了南京城市格局的演变过程。并通过总结其各个时期城市格局的特征来阐述南京 城市建设的规划思想。 关键词:南京城市建设建设格局演变规划思想历史 The construction pattern evolution and its planning thought of Nanjing city ABSTRACT: Nanjing city has a long history, it is the ancient Chinese capital City especially the capital of Jiangnan.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evolution process of the Nanjing city pattern from Nanjing's geographical location, climate, topography, sword of spatial organization and structure change. And summariz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ach period of the city’s pattern to elaborate planning through of Nanjing city construction. 1、概述 南京市简称宁,位于长江下游沿岸,北连江 淮平原,东接长江三角洲,处于长江下游中心, 是距中原和华北最近的江南中心城市。南京的地 理坐标范围在北纬31°14′至32°37′、东经 118°22′至119°14′之间,南北最大直线距离 140余公里,东西最大直线距离80公里。全市总 面积约6587.02平方公里。南京位于江苏省西南 部,东邻省内的扬州市、常州市、镇江市3市,

证据法论文1

传闻证据规则的理论与适用 摘要:传闻证据规则是英美证据法中最重要的排除法则之一,它原则上要求在审判中排除传闻证据,证人证言须在法庭上接受检验,只有在符合法定的例外情形时才允许采纳庭外陈述。根据传闻证据规则,传闻证据一般不具有可采性,不得提交法庭进行调查质证;已经在法庭出示的,不得提交陪审团作为评议的依据。 关键词:传闻证据规则的一般规定、传闻证据规则的例外、传闻证据在我国的适用 传闻证据是指不是由陈述者在审判或者听证中作证时作出的陈述,在证据上将它提供来证明主张事项的真相。传闻证据是排除规则,即法庭原则上应当排除传闻证据的使用,只在少数例外的情形下,才会被采信。 一、传闻证据规则的理论 传闻证据规则是英美证据法中最重要的排除法则之一。最早确立传闻证据规则的国家是英国。这和英国的陪审制度密切相关。在17世纪后期(1675-1690年),英国正式形成了传闻证据规则,而这一规则自然也为具有英国普通法传统的美国所继受。日本现行诉讼结构主要体现为以当事人主义为主,以职权主义为辅,吸收了大量英美法系的相关制度,

在其刑事诉讼法典中就明确确立了传闻证据规则,其第320条明确规定排除传闻证据的原则。而我国台湾地区也在“刑事诉讼法典”中确立了传闻证据规则,现行台湾地区“刑事诉讼法”第159条规定,被告以外之人于审判外之言词或书面陈述,除法律有规定者外,不得作为证据。①1700年,英国法院确立明确的传闻证据规则:如果证人能够亲自出庭作证的话,庭外陈述即使经过宣誓也不得使用。②直至今天,传闻证据规则发展为包括“传闻证据不可采”的一般规定和“传闻的例外”两方面的内容。 (一)一般规定 传闻证据规则又称传闻规则、反传闻规则、传闻法则、传闻证据排除规则,是英美证据法中最重要的排除法则之一,是指在诉讼程序中,除法律认可的例外情况之外,法庭原则上会排除将传闻证据作为认定案件事实基础的一种证据规则。换言之,不论是以口头、书面或其他表达方式作出的任何庭外陈述,如果是为了证明其所述事实的真实性,除非属于法律所认可的例外情况,否则根据传闻证据规则是不能够被采纳的。简言之,即除法律规定情况外,传闻证据不具有可采性。 传闻证据规则的基本要求是“直接感知案件情况的人应当出庭作证”。在大陆法系国家,虽然传统上不实行英美法系国家意义上的传闻证据规则,但也存在类似的制度和规

美联储货币政策目标

美联储货币政策目标的选择(一)货币政策目标 根据《美国联邦储备法》,美国的货币政策目标是控制通货膨胀,促进充分就业。目前,美联储货币政策的操作目标是联邦基金利率。 美国联邦基金利率是指美国同业拆借市场的利率,其最主要的是隔夜拆借利率。这种利率的变动能够敏感地反映银行之间资金的余缺,美联储瞄准并调节同业拆借利率就能直接影响商业银行的资金成本,并且将同业拆借市场的资金余缺传递给工商企业,进而影响消费、投资和国民经济。 (二)美国货币政策的决定 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是美联储系统中最重要的货币政策制定部门。其由7位联邦储备理事会成员以及5位地区储备银行行长组成,其中纽约联邦储备银行行长为固定成员。一般来说,联邦储备理事会主席任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主席,纽约联邦储备银行行长任副主席。委员会通常每五到八星期在华盛顿会晤一次,对具体货币政策操作进行投票。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的政策指令及会议概要于会后六周对外公开。 (三)美国货币政策的实施

美国联邦储备系统执行货币政策的主要工具包括公开市场操作、贴现率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1、公开市场业务 联邦储备系统的公开市场业务包括买入和卖出证券(通常为政府债券(TB)、资产支持证券(ABS)和按揭抵押证券(MBS))。这些业务工具是联邦储备系统所使用的最基本最主要的政策工具,用以改变经济中货币与信贷的成本和可得性。联邦储备系统通过卖出证券增加银行系统的准备金,使银行能够扩大其贷款与投资;通过购买证券从银行系统抽出准备金,从而削减银行进行贷款和投资的能力。 2、贴现贷款 贴现贷款是美联储向商业银行、存款类机构的贷款。商业银行和存款类机构向联储借款时,联储所收取的利息率称为贴现率。联储通过调整贴现率,可以影响银行体系准备金的水平,继而影响联邦基金利率的水平。 3、法定存款准备金 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是一个非常直接有力的货币政策工具。通过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联储向银行系统注入或抽取流动性,直接影响货币总量。

美国联邦民事诉讼规则(内含中文名目)

《美国联邦地区法院民事诉讼规则》简称《美国联邦民事诉讼规则》 目录美国联邦民事诉讼规则 导论美国联邦民事诉讼规则 第1章本规则的适用范围和一种诉讼形式 第1条本规则的适用范围和目的 第2条一种诉讼形式 第2章诉讼开始;传唤令状、诉答文书、申请书及命令的送达 第3条诉讼开始 第4条传唤状 第4条之1其他令状的送达 第5条诉答文书和其他文件的送达与提交 第6条期间 第3章诉答文书和申请书 第7条允许提出的诉答文书;申请书的格式 第8条诉答文书的一般规则 第9条诉答文书的特别事项 第10条诉答文书的格式 第11条诉答文书、申请书及其他文件的签名;向法院的陈述;制裁 第12条抗辩和异议——提出的期间和方式——通过诉答文书或申请书——基于诉答文书请求判决的申请 第13条反请求和交叉请求 第14条第三当事人诉讼程序 第15条修改和补充诉答文书 第16条审理前会议;日程;管理第4章当事人 第17条原告和被告;当事人能力 第18条请求和救济方法的合并 第19条为公正审判而必要合并的人 第20条当事人的许可合并 第21条当事人的合并错误及不合并 第22条互争权利诉讼

第23条集团诉讼 第23条之1股东的派生诉讼 第23条之2关于非法人团体的诉讼 第24条诉讼参加 第25条替代当事人 第5章庭外证言与发现程序 第26条规范发现程序的一般规定;出示义务 第27条诉讼之前和上诉系属期间的庭外证言 第28条参与作成庭外证言的人员 第29条关于发现程序的约定 第30条口头询问的庭外证言 第31条书面质问的庭外证言 第32条在法院的诉讼程序中庭外证言的使用 第33条对当事人的质问书 第34条提供文件和物件以及为调查或其他目的而进入房地产第35条身体和精神状态的检查 第36条要求自认 第37条不出示或不协助发现:制裁 第6章开庭审理 第38条要求陪审团审判的权利 第39条陪审团审判或法院审判 第40条为开庭审理而分配案件 第41条撤销诉讼 第42条合并;分开审理 第43条证言的取得 第44条官方记录证明 第44条之1外国法的确定 第45条传票 第46条不需要提出异议 第47条选定陪审团成员 第48条陪审团成员人数——参与裁决

美国联邦证据规则中文版

美国联邦证据规则 介绍:首席大法官沃伦于1965年任命一个顾问委员会为联邦法院起草证据规则。该委员会起草的初稿于1969年发表以征求意见。修订稿于1971年公布。1972年,联邦最高法院将其命名为《联邦证据规则》,于1973年7月1日生效。道格拉斯大法官持不同意见。根据有关授权法案,首席大法官伯格将该证据规则提交国会审议,国会将其搁置以作进一步的研究。经过广泛详尽的研究,国会将该规则作有关修改后颁布为法律。1975年1月2日批准,1975年2月1日生效。 这样,联邦证据规则是联邦最高法院制订规则的程序与国会的立法程序相结合的产物。至少,广泛收集普通法的案例与有关的制订法是同等重要,两者共同构成证据规则演进的背景。在理解证据规则时,这些立法渊源都必须加以考虑。-----爱德华特W.克利瑞 美国联邦证据规则 第一章一般规定 第101条适用范围 本规则根据第1101条规定的范围和例外,适用于在联邦法院、联邦破产法院和联邦治安法院进行的诉讼。 (根据1987年3月2日的修改,同年10月1日生效;1988年4月25日的修改,同年11月1日生效) 第102条目的和结构 本规则将用以保证公正施行,消除不合理的耗费和延误,促进证据法的发展壮大,以实现确定事实真相,公正处理诉讼。 第103条关于证据的裁定 (a)错误裁定的后果 除非影响到当事人的实体权利和具有下列情况,否则错误可以不作为采纳或排除证据的依据: (1)异议对于一项采纳证据的裁定,适时提出要求撤消的异议,或申请记录在案并阐明异议的具体理由,如果该理由未能从上下文中显露出来;或者 (2)提供证明对于一项排除证据的裁定,可以提供该证据的要旨使法庭了解或者使其从所提问题的内容中显露出来。 (b)关于提供证据和裁定的记录 法庭可以增加任何与表明证据特征、证据被提供的方式、提出的异议和相关的裁定有关的其他的或进一步的证词,可以指示用提问和回答的方式来提供。 (c)陪审团审理 在陪审团审理的情况下,法官将指导诉讼,以防止不能采纳的证据通过各种手段,如作出陈述、提供证明或进行提问等,对陪审团产生影响。 (d)显见错误 本规则不妨碍对涉及实体权利的显见错误提请注意,虽然这些显见错误未引起法庭注意。 第104条初步询问

解析美国联邦储备系统运作模式

解析美国联邦储备系统运作模式 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起源于美国次贷危机。作为美国最主要的金融监管机构之一,美国联邦储备系统(以下简称美联储)在应对金融危机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了解它的职责和运作模式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美国如何应对金融危机,并可加深对美国货币政策和制度的了解。 一. 美联储的组织职责及结构 美联储作为美国的中央银行,负责货币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在全球所有中央银行里,美联储的组织结构是最特殊的。 1.组织职责。美联储是根据《联邦储备法》于1913年成立的。主要职责包括:制定并负责实施相关货币政策;对银行机构实行监管;维持金融系统稳定等。 2.组织结构。美联储由联邦储备银行、联邦储备委员会、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联邦咨询委员会及大约4800家成员商业银行组成。 (1)联邦储备银行。美国按照1913年《联邦储备法》,将全国划分为12个储备区,每区设立一个联邦储备银行。 主要职责包括:支票清算;货币发行;管理和发放本区商业银行贴现贷款;组织关于货币政策操作的课题研究等。 按资产衡量,三家最大的联邦储备银行分别是纽约、芝加哥和旧金山联邦储备银行,它们共同控制联邦储备体系50%以上的资产。其中,纽约联邦储备银行拥有整个体系25%的

资产,是最重要的联邦储备银行。 (2)联邦储备委员会。联邦储备系统的核心机构是联邦储备委员会。该委员会由七名委员组成,主席和副主席各一名,委员五名,由总统任命,并经参议院批准。委员的任期长达14年,不得连任。为防止某一地区利益被过度强调,委员(通常是职业经济学家)要求来自不同联邦储备区。委员会主席从7名委员中选出,任期4年,可以连任。 主要职责包括:制定货币政策;对公开市场操作享有投票权;制定法定准备金率;制定联邦基金贷款贴现率。 (3)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是联邦储备系统中另一个重要机构。它由十二名成员组成,包括:联邦储备委员会全部七名成员,纽约联邦储备银行行长,其它四个名额由另外11个联邦储备银行行长轮流担任。该委员会设一名主席,通常由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担任;一名副主席,通常由纽约联邦储备银行行长担任。另外,其它所有联邦储备银行行长都可以参加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会议,但没有投票权。 主要职能包括:利用公开市场操作影响市场上货币存量;决定货币总量增长范围;对联邦储备银行在外汇市场上的活动进行指导等。 下面的图表可以清楚说明美联储的组织机构和主要职责:

联邦储备体系

阅读资料9:联邦储备体系 联邦储备体系是负责制定美国货币政策、监管美国众多金融组织、保证支付系统有效运行的机构。在本章,我们将考察联邦储备体系的组织结构,其营运资金的来源以及它与美国政府的关系。 如图15.1所示,联邦储备体系包括联邦储备银行、理事会、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FOMC)三个主要部分。位于华盛顿特区的理事会负责全国范围内的当地事务,例如制定银行规则。而分散在全国的12个联邦储备银行,则负责其所辖范围之内的事务,例如检查辖区内的银行,清算票据,为银行提供纸币和铸币。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的责任就是制定货币政策,它由理事会的七个成员和五个联邦储备银行的主席组成。因为该委员会的成员来自全国各地的联邦储备银行,其决策也就较少为纽约或者华盛顿的意识所主导。(参见政策内幕专栏:在美联储权力为什么是分散的?) 在本章,我们首先考察将看到联邦储备银行如何日复一日地运营以及他们怎样影响货币政策。然后我们介绍理事会及其在监督整个联邦储备体系,尤其是美联储主席权力中的作用。接下来我们将目光投向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的操作细节,它是负责制定货币政策职能的机构。最后,我们研究美联储如何保持其与政府和政客们的独立性。 联邦储备银行 美国的12个联邦储备银行履行一系列职责:包括清算票据;监管和检查各

州的成员银行和银行控股公司;追踪银行的存款统计,因为存款是货币总量的一部分;为金融机构提供纸币和铸币;持有金融机构的储备;充当美国财政部的财政代理(基本的一项工作是保存政府的支票簿);以及扮演最终借款人。储备银行(也叫地区银行)分散于美国各地,如图15.2中的地图所示,每一个储备银行负责国家的一定区域。每个储备银行的辖区被称为一个区(district),各个区之间用数字顺序标记,因此波士顿联邦储备银行负责第一区,纽约联邦储备银行负责第二区,依此类推。纽约联邦储备银行的作用较为特殊,因为它通过在公开市场上买入或卖出债券以及在外汇市场上买入或卖出美元来实施货币政策。 为什么会有12家联邦储备银行分散于全国各地呢?为什么这些银行位于图15.2所示的这些城市呢?联邦储备体系于1913年依法成立之前,美国缺乏一个稳定利率和防止银行危机的系统。基于这个原因,美联储被授予控制货币供应和监管银行业的权力。然而,在起草《联邦储备法案》时,国会担心新的机构将过多的权力置于为数不多的几个政策制定者手中,于是国会将实质权力授予全国各地独立的联邦储备银行。联邦储备银行的数目确定下来之后,国会就联邦储备银行的所在地产生了争论。作为争论的结果,联邦储备银行的所在地基本上是1913年具有影响力的参议员和众议员的政治权力的反映。 政策内幕:在美联储的权力为什么是分散的 《联邦储备法案》于1913年得到通过后,需要一个能够控制货币供给和防范银行危机的中央银行的想法清晰化了。1907年的大恐慌导致了银行系统的崩溃和众多公司的破产。然而,尽管有立法的需求,议会仍花了多年时间用于讨论美联储的组织架构,特别是试图让新成立的机构不仅能有效地发挥中央银行的作用,同时权力又不会过于庞大。 1910年,一些杰出的银行家和政治家在靠近佐治亚海岸的哲基尔岛召开了10天的会议,他们就组建中央银行的各种可行计划的正反两方面的意见进行了讨论。他们一致同意一个能充当最后贷款人的中央银行是非常重要的,但在以下问题上,他们的意见存在着分歧:中央银行应该是私营银行还是政府机构;是应该由中央银行制定一个全国统一的贷款利率还是全国不同地区的利率可以有所不同;是应该只存在一个中央银行还是可以有多个中央银行。一个关键的分歧就是,美国的中央银行是应该多参照欧洲模式,与政府完全独立;还是可以承兑美

从辛普森案看英美证据法上的品格证据

从辛普森案看英美证据法上的品格证据 萧翰 一、案件背景 1994年6月17日,美国洛杉矶的高速公路上发生了一起有趣的追车故事,一辆白色的福特牌轿车不紧不慢地开着,后面齐刷刷地跟着一排警车,天上有一架直升飞机在俯瞰并监视着整个追车过程,最后福特轿车的主人美国著名的橄榄球明星O·J·辛普森回到他在洛杉矶的布伦特树林的寓所时,面对严阵以待的洛杉矶警察,束手就擒。他被警方指控为1994年6月12日尼科尔·布朗·辛普森(辛普森的前妻)和她的朋友罗纳德·高德曼被杀一案的犯罪嫌疑人。辛普森聘请了夏皮罗等美国最著名的律师,并组成了后来名满天下的梦之队律师团。 警方搜集的所有证据几乎都指向了辛普森,而且公诉方代表是著名的克拉克检察官,她向法庭正式指控辛普森犯有一级谋杀罪,在检方提交的证据中,关于现场存在与辛普森血型相同血样的证据被辩方证明取证过程违规操作,这对检方来说无疑是个巨大打击;同时检方提供的试图证明辛普森杀人的血手套,辛普森在法庭上当场演示将手伸进去时,非常费力而勉强;尤其要命的是,检方的关键性证人洛杉矶警察弗尔曼被辩方证明有种族歧视、滥用职权等多重品格问题,而在他宣誓作证的时候,他声称自己绝无种族歧视行为,工作敬业。最后由于辩方的强大攻势和确凿无误的证据,使得弗尔曼的证词完全失去效力。1995年10月2日,辛普森因为检方证据不足而被宣布无罪开释。 二、耐人寻味的品格证据 可以说任何案件都是因为证据不足而导致一方的失败或者对方的胜诉,因此证据是案件当事人的命脉。被称为“世纪诉讼”的辛普森涉嫌杀人案最后以辛普森的无罪开释落下帷幕,在本案中,对案件本身起到决定性影响的是检方的证据,尽管按照辛普森的律师夏皮罗的看法,他们即使不打“种族牌”也能够获胜,但是,他们毕竟用了这一杀手锏,而且也是靠了对对方主要证人弗尔曼的品格提出有根有据的品格质疑给案件最终获胜奠定基础。 如果将辛普森案件的审判过程与中国的刑事诉讼审判过程进行一般性比较,我们会发现,两者之间存在着极大差异。中国的现行《刑事诉讼法》规定,“第四十七条证人证言必须在法庭上经过公诉人、被害人和被告人、辩护人双方讯问、质证,听取各方证人的证言并且经过查实以后,才能作为定案的根据。法庭查明证人有意作伪证或者隐匿罪证的时候,应当依法处理。第四十八条凡是知道案件情况的人,都有作证的义务。”从这些规定可以看出,我们的现行刑事诉讼法在认定证人的资格问题上不将一个人的品格问题作为考虑的内容,也就是说,只要知道案件的情况,任何人都必须为案件的审判提供证据。而美国法律中并不是将作证作为每一个知情者的义务来对待,而是有许多作证豁免权规定,同时将证人的品格问题放在一个极其重要的位置,证人的品格如果被证明是优秀的,那么他的证词效力就会很高,如果证人的品格被证明存在很大问题(比如撒谎成性),那么他的证词即便是一个类似于当事人的目击者,都有可能遭到致命的质疑而被否定。 实际上,这种诉讼程序上的差异反映的不仅仅是立法者对法律本身理解上的差异,它也是两种法律文化的差异,甚至直接体现了文明本身的差异。美国的法律实际上是英国法某种程度的延伸,所以我们总是将以法国法、德国法为代表的法律体系称为大陆法系,而以英国美国为代表的法律体系称为英美法系。作为同一个法系的成员,美国的法律中存在着许多在英国古已有之的制度文明,品格证据制度就是其中的典型制度。《美国联邦证据法》第608条规定:“(a)证人的可信性得以意见或名声证据予以攻击或支持,但受以下限制:(1)证据只能针对倾向于真实性或不真实性的品性。(2)关于真实品性的证据只在证人的倾向于真实性的品性遭到意见或名声证据或其他方式的攻击之后,才可以采纳。”[1]因此,我们从这一条规定中发现,品格证据并不是一项总是出现在法庭上的证据内容,它只有在被对方的当事人或者律师提出质疑时才显现。而且无论是英国还是美国的司法制度都否定一般性的品格证据,所谓一般性的品格证据是指证人在作证问题上与其品格缺乏内在关联的品格证据,这样的证据就不能被采纳。例如,1935年,美国密苏里州最高法院在密苏里州诉威廉斯一案中,被告人威廉斯被指控犯有杀人罪,但他对自己的辩护是正当防卫。于是公诉方网罗了一系列证人出庭作证说被告人“道德品行败坏”,试图否定被告人的辩护。但是,密苏里州最高法院裁定不采纳该品格证据,这个案例说明品格证据不是战无不胜的王牌——也就是说,并不是只要证明某人品格有问题,他的证词就失效。同时,品格证据是一种作为攻击性使用的证据,即案件一方不得证明其证人为人诚实所以证言有效——除非他的品格受到了来自对方的攻击,因为证人的证词是否有效最关键的是他是否了解本案,如果不了解案件,品格再高也无济于事。

2012-城市问题-中国城市空间格局的演变-

〔文章编号〕1002-2031(2012)07-0002-05 中国城市空间格局的演变 孙久文焦张义 〔摘要〕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始于建国初期,由于受到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影响,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以此为依据将 建国以来中国的城市化历程划分为四个阶段,研究了各阶段城市空间格局的变迁。研究发现,从建国初期到改革开放之前,西部地区新增城市数量和城市化速度高于中东部地区,东部地区的城市化速度最慢;从改革开放之后到本世纪初,东部地区经历了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中国城市发展的总体格局呈现出东部快于中西部、南部快于北部的发展特征。 〔关键词〕城市空间格局;城市化;区域发展战略〔中图分类号〕F299.21 〔文献标识码〕A 〔作者简介〕孙久文(1956—),男,汉族,北京市人,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区域与城市经济研究所所长,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城市经济;焦张义(1982—),男,汉族,河南安阳人,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0zd&023)———调整区域经济结构促进国土开发空间结构优化研究。〔收稿日期〕2012-02-12〔修回日期〕2012-03-21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开始于建国初, 1949年中国拥有城镇人口5765万人,农村人口48402万人,城镇化率为10.64%,城镇人口仅占全国总人口数量 的一成。经过60年的发展, 2009年中国的城镇人口达到62186万人,农村人口71288万人,城镇化水 平由10.64%提升到46.59%,城市人口数量增长了5.5亿。可以说,中国正在经历着世界城市化史上规模最大、背景最复杂、受益人群最多、不确定性也最大的城市化历程。 受国家区域发展政策的影响,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在改革开发之前,中国的城市化经历了1949-1957年的健康发展时期、1958-1960年的过度城市化时期、1961-1978年的城市化停滞时期三个阶段 [1] 。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的城 市化进入了持续稳定的快速发展阶段, 1996年之后中国进入了城市化的中期阶段,农村人口的绝对数量开始减少,此后城市化率每年提高一个百分点。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导致中国城市空间格局的一系列变化,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大城市和超大城市不断涌现;二是新兴城市不断出现,城市数量急剧增加,集中表现为东南沿海三大城市群的出现以及东、中、西部地区城市数量比例与城市人口比例的剧烈变动。 一建国初期均衡发展战略下的城市空间格局 建国初期,出于政治、国家安全以及经济均衡发 总第204期 城市问题2012年第7期 DOI:10.13239/j.bjsshkxy.cswt.2012.07.010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