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类探索火星的时候有什么发现

人类探索火星的时候有什么发现

人类探索火星的时候有什么发现
人类探索火星的时候有什么发现

人类探索火星的时候有什么发现

火星对于人来来讲,在50年的历史发现上,都是有着很多重要的发现的,火星的探索也为科学提供了重要的信息。下面是分享的对火星的探索有何发现,一起来看看吧。

NASA宣布将在今日凌晨公布重大发现,这一发现是什么引发网友争议不断,难道又在哪个星球发现了人类?终于,NASA重大发现结果公布,不是发现生命,却也差不多了;;NASA宣布在火星发现液态水!这表明火星或许真的存在生命,甚至现在依然生存!

美国东部时间28日上午11时30分,NASA举行新闻发布会,宣布一项有关火星的“重大科学发现”:在火星表面发现了有液态水活动的“强有力”证据。

此前,火星上的水一直被认为是以固态冰的形式存在,这证实了火星上有液态水的猜测。此次发现人类在认识火星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因为假如有液态水存在,火星便可能曾出现生命,甚至依然有生物存活。NASA早已提出,到2030年实现载人上火星的任务。人类之所以对火星这么着迷,并非仅仅为了研究火星的过去,从而为避免地球重蹈火星覆辙提供更多帮助。NASA一直在讨论火星殖民的计划,并且已经提出许多方案来改变火星的生态使其变成第二地球。如果这次能够真真切切的搜集到液态水的证据,甚至证明火星有可能适合人类居住,那确实是人类历史上里程碑似的事件。

关于火星的几种神预测

在NASA卖关子的这几天里,网民早已炸开了锅,各种关于火星的猜测层出不穷。以下是除液态水之外,网友总结的关于火星的几大预测:

NASA宣布在火星表面发现生命

事实上,在今年一月,就有消息称“好奇号”火星车在火星表面的沉积岩中发现了微生物形成的特殊构造,这与地球上古老微生物痕迹有相似之处。换句话说,火星过去的某个时期可能存在过生命,虽然这些生命或许只是在显微镜下才能看到的微生物。这些都是在火星一个古老的湖床上发现的。如果在火星表面发现生物化石,或是生物性来源的气体,证明火星仍有生命活动,无论哪一个都将引起巨大轰动。

火星或许发现大量金属资源

据推测,火星中心有个以铁为主要成份的核,并含有硫、镁等轻元素。也有研究显示,火星上存在一定数量的水,最明显证据是火星极冠的存在及其变化。探测结果表明:极冠中不仅存在水冰,而且夹杂着二氧化碳凝结成的干冰。

另据估计,火星表面风化层中可能贮藏一部分水,在高纬度地区地表以下可能有较大面积冰层。

若NASA真的可以证实火星上的资源可以供人类所利用,人类发展或将进入一个新的里程碑。

人类探索火星50年历程发现当地时间2012年8月6日1时31分北京时间13时31分,美国“好奇”号火星探测器登陆火星。图为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帕萨迪纳市航空控制中心内,工作人员在收到“好奇”号传回的第一张图像后庆祝。

中新网8月6日电综合报道,迄今最昂贵的美国“好奇”号火星探测器8月6日在火星表面成功着陆。在经历了超过2500天的太空飞行之后,“好奇”号火星探测器计划在火星进行为期2年的探测活动,目标直指寻找生命踪迹。人类探索火星的历程已有50年,中印等国正逐步成为“后起之秀”。

“好奇”号将在火星停留2年目标直指寻找生命

据悉,耗资25亿美元的“好奇”号,其名字由美国堪萨斯州的一名6年级学生所取。和2004年登陆火星的“机遇”号和“勇气”号探测器相比,“好奇”号长约2.8米,重逾900公斤,它以核燃料钚为动力。“好奇”号这次的目标不是寻找水源,而是寻找以碳为基础的有机物。

“好奇”号的着陆点在火星盖尔陨坑中心的山脚下。盖尔陨坑中心山丘的层状物含黏土和硫酸,着陆点周围存在沉积物形成的冲积扇,这些物质和地貌的形成都与水有关。美国此前的探测任务已确定火星上存在有水和能源,但还不能确定火星上是否存在碳。

部分成功飞往火星的探测器

火星历来被认为是极有可能存在生命的星球,也被称作为“地球的一面镜子”,可以让人类了解地球的过去和未来。1962年11月,

前苏联发射“火星1号”探测器,人类开始了对火星的探索。此后,前苏联、美国、日本、俄罗斯和欧洲总共向火星发射了约40颗探测器。可是,其中有超过60%以失败告终。也正因如此,火星被称为“航天器的墓地”。

1965年7月美国“水手4号”探测器飞近火星,从距火星1万公里处拍摄21幅照片,发现火星上存在大量环形山,大气密度只有地球的1%。

1969年美国“水手5号”和“水手6号”再次掠过火星。它们拍摄的200多幅照片表明,火星表面温度比预想的更低,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高达95%,水蒸气几乎难以寻觅。美国“水手7号”也发回126张照片。

1975年8月美国“海盗1号”升空,其于次年7月释放的着陆器顺利落至火星表面,向地面传回彩色照片。

1996年12月美国“火星探路者”号发射。次年7月,其所携着陆器顺利落至火星,施放出“旅居者”号火星车,实现漫游考察并发现远古水痕。

2001年4月美国发射“奥德赛”探测器。次年,该探测器发现火星表层可能富含冰冻水。其搭载的俄罗斯高能中子探测器也尝试找水并探测火星表面中子流。

2003年美国“勇气”号和“机遇”号火星车分别于6月和7月发射升空。它们都成功登上火星,对火星岩石和地貌开展长达七八年的漫游考察。

人类探索火星有什么意义寻觅水与生命

红色的火星承载着人类征服宇宙的梦想。当人类频频向火星派出“特约使者”的时候,探索火星的热潮使我们再次将目光投向遥远的宇宙。那么,火星探索之旅的意义何在,它又将为人类带来怎样的震撼呢?

火星曾被科学家誉为“袖珍地球”。在这个直径只有地球一半,但同样具有许多地球特征的神秘星球上,人类在寻觅着水与生命的痕迹。

水的第二故乡

水是生命存在的根基。在地球以外的所有行星中,距离地球最近的火星成为科学家寻找水资源的首选。美欧火星探测器纷纷飞入太空,其核心目的就是采集火星表面上下的土壤、大气和岩石样本,找出火星上存在水资源的证据。科学

家在研究中发现,火星曾经温暖湿润,适宜于生物生长。而且火星和地球都有大气层和一年四季,这些共同点也让科学家对在火星上找到水分子给予厚望。

生命的第二摇篮

对火星上生命的探索是人类最核心的追求,人类在期待与火星生物会面的同时,也在渴望开发出新的生存空间。正

太空进行火星探测之旅的美国“勇气”号和“机遇”号火星探测器兄弟将用更先进的生化手段探测火星上是否存在过生命,是否还尚存微量生物的迹象。无论火星是否能成为孕

育生命的摇篮,对它的探索都将对保护地球有着积极的意义。承载人类征服外空的梦想

追忆古时,人类便将美丽的火星视为外空中神秘的红色星球,揭开它神秘面纱的梦想从未消失。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漫漫探索之路崎岖而多彩。从地球这个蓝色星球飞往红色星球的探索旅程成为人类征服自身,展现科技进步的广阔舞台。蓝红两色星球的相互“问候”仿佛在空间中交织成绚丽的彩带,承载着人类征服外空的梦想。抢占外空有利位置目前已成为各科技大国竞争的最新平台。

人类宇宙探索过程

人类宇宙探索过程 1957年10月4日,前苏联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拉开了人类航天时代的序幕。前苏联宇航员、大名鼎鼎的加加林,于1961年4月12日,乘坐前苏联“东方号”飞船,环绕地球飞行了一圈,历时近两个小时,成为了第一位进入太空的人。 月球是距离地球最近的天体(约38万公里),是人类进行太空探险的第一站。前苏联1959年发射的月球2号探测器在月球着陆,这是人类的航天器第一次到达地球以外的天体。同年10月,月球3号飞越月球,发回第一批月球背面的照片。1970年发射的月球16号着陆于丰富海,把100克月球土壤送回了地球 美国的“徘徊者”3-5号月球探测器

“勘测者”月球探测器 美国发射的月球轨道器 “阿波罗”11号的登月舱 “阿波罗”11号宇航员阿尔德林迈出登月舱 “阿波罗”11号宇航员阿尔德林在月球表面 宇航员阿尔德林在美国国旗旁留影 “阿波罗”11号宇航员在月球表面留下的足印 “阿波罗”15号的月球车 “阿波罗”17号的月球车在月球上行驶

“克莱门汀”号无人驾驶飞船 环绕月球飞行的“月球勘探者”探测器 美国在20世纪60年代开始的雄心勃勃的“阿波罗”计划的目的就是将人类送上月球进行实地考察。在此之前的1961年到1967年间,9个“徘徊者”、7个“勘测者”探测器和5个月球轨道器先后对月球进行了考察。它们拍摄了月球的照片,并分析了月球的土壤,为登上月球做好了准备。随后美国便使用“土星”5号运载火箭先后向月球发射了17艘“阿波罗”飞船。其中“阿波罗”1-3号是试验飞船,4-6号是无人飞船,7号飞船载人绕地球飞行,8-10号载人绕月飞行,11号至17号是载人登月飞行。 1969年7月16日发射的“阿波罗”11号使人类首次登上了月球。执行该次任务的是阿姆斯特朗、阿尔德林和柯林斯。飞船抵达月球轨道后,柯林斯驾船绕月飞行,另两名宇航局驾驶登月舱于7月20日降落在月球表面的静海。阿姆斯特朗成为第一个登上月球的人。宇航员在月球表面进行了实地的科学考察,并把一块金属纪念牌和美国国旗插上了月球。此后又有5次成功的登月飞行,宇航员在月球上停留的时间总共约300小时。

人类探索宇宙的历史(一)

人类探索宇宙的历史(一) 内容标准: 1. 了解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历史。 2. 知道一些重要的探测宇宙的工具,意识到人类对太空的认识随技术的改进而深化和拓展。 3. 意识到人类为了探索宇宙奥秘付出的艰辛。 4. 关注我国空间技术的最新发展。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 1. 了解人类探索宇宙的历史; 2. 认识到空间科学对现代生活有哪些影响和帮助。 能力培养目标 1. 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2. 能对研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议,并与他人交换意见。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2. 愿意与他人合作学习和探究问题。 设计意图 “探索宇宙”是“浩瀚的宇宙”这一单元的第四课。本课主要培养学生阅读、整理信息能力及想象能力。本课建立在学生了解了太阳系、银河系及星座知识的基础上,了解人类探究宇宙的历程及意义。

本课意图引导学生通过阅读相关资料,体会人类探究宇宙的曲折历程,引起学生思考人类探索宇宙的意义,激起学生探究的热情。接着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整理信息,了解人类探究月球的历史及取得的成就。然后,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引导学生认识空间科学对现代生活的巨大影响和帮助,让学生理解我们生活中的许多技术都是空间科学研究所取得的成就。最后,以“尝试设计与外星生物的联系方式”活动,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激发学生探索宇宙的兴趣和欲望。 本课的教学重点在于综合学生对宇宙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去了解人类探究宇宙的历史,从生活实际出发感受探究宇宙的意义,体会科学是不断发展的,激发学生探索宇宙的兴趣。 教学流程 情景引入——任务驱动——收集数据——整理分析——发现规律——想象推测 重点难点 了解人类探究宇宙的历程及意义。 教学准备 人类探索宇宙历程、人类探索月球的历史、空间科学的应用等相关文字资料;人类探索宇宙的视频、图片等。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情景:出示浩瀚宇宙的图片。

人类对宇宙的新探索的教案(基于资源的教案)

人类对宇宙的新探索 【教学重点】 本节内容是以人类对宇宙的认识为线索,由探测宇宙、开发宇宙和保护宇宙环境等内容组成。充分体现了人类活动和宇宙环境的关系。人类探测宇宙的目的是为开发宇宙资源,开发宇宙带来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宇宙环境的保护,因而在教学中,使学生认识开发宇宙资源和保护宇宙环境的重要意义是本节的重点。本节的知识难度不大,但思想性比较强,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图表资料或补充一些课外资料,运用读图、阅读分析资料和讨论等方法,有利于掌握知识,同时也使学生受到正确的思想观念教育。 【教学手段】多媒体资料库,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活动】要求学生分组收集有关世界和我国航天技术发展的资料,不同小组负责不同的领域。教师也可以把自己搜集的资料分发给学生。 【导入新课】通过了解地球的宇宙环境和日、月、地的关系,已认识到宇宙环境对地球的影响。然而人类对宇宙的探测经历了怎样的发展过程?探测宇宙的意义是什么呢? 【活动】①由学生把课前收集、了解的关于航天发展的资料内容做简要介绍。②阅读教材P11文字和插图,强调学生注意人类对宇宙的新探索“新”在哪里,并加以说明。 【提问】人类借助航天器和航天技术的发展,克服重重困难,穿过地球大气层,进入宇宙太空,开创了探测宇宙环境的新时代。在进入宇宙太空的新探索中,探测器、探测方式、探测内容和意义上,有哪些发展和变化? 【多媒体课件演示】展示相关的航天科学知识。如航天飞机、空间站、宇宙飞船等。 【活动】通过阅读教材内容,归纳填写下列表格内容。

【视频播放】播放“人类对火星的探测过程”视频。 【视频播放】播放“拓荒者号火星探测”视频。 【讲述】通过教材和刚才播放的视频片断,我们了解到,航天飞机的试航成功,使人类对宇宙空间的认识,已经从空间探索进入到空间开发和利用的新阶段。这是因为航天飞机能重复使用,是地球表面和近地轨道之间运送有效载荷的飞行器。在轨道上运行时,可以完成多种任务。航天飞机的出现是航天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使人类自由往返宇宙空间、开发利用宇宙资源成为现实。 【多媒体演示】课本“中国向宇宙空间进军大事记”说明我国已步入世界航天技术先进国家的行列。多媒体课件中介绍我国航天领域的重大事件。 【提问】宇宙太空有哪些可供人类开发利用的资源?如何进行开发?开发宇宙资源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活动】学生分组,根据所了解的知识和教材有关内容,进行议论。(对上述问题的回答,不仅限于书本内容,要让学生充分发表个人见解,可举实例说明,也可大胆想象未来开发宇宙的广阔前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讲述】美国的整个阿波罗工程包括(1)确定登月方案;(2)准备了四项登月飞行辅助计划—“徘徊者”号探测器计划,发射9个探测器;“勘测者”号探测器并发射5个自动探测器在月面软着陆;“月球轨道环行器”计划,发射三个绕月飞行的探测器;“双子星座”号飞船计划,先后发射10艘各载2名宇航员的飞船。(3)研制运载火箭;(4)进行实验飞行;(5)研制阿波罗号飞船;(6)实现载人登月飞行。这项工程历时11年,耗资255亿美元。参加该工程的有2万家企业、200多所大学和80多个科研机构,总人数超过30万人。这一切说明探测开发宇宙资源需要以强大的国力做基础,以科学技术做支撑,否则是难以实现宇宙空间探测和开发的。 【视频播放】播放“太空殖民”、“太空生命维持系统”、“人类登陆火星”等视频。【总结】宇宙太空是人类未来发展的后备空间,在人类面临人口增长、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诸多问题的情况下,探索开发宇宙资源,有着重要和深远的意义。宇宙开发离我们并不遥远,目前人类的技术完全能够利用地球周围的资源,如何利用以及什么程度上的利用取决于经济上的可行性。宇宙开发对现在的社会生活逐渐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人类探索宇宙的历程

人类探索宇宙的历程 生活在这个星球上的最高等智慧生物,是充满好奇心的白皮肤、黄皮肤、黑皮肤的人类。人类想要知道海洋的尽头是什么,五六百年前就创造了远洋航海技术,“全球文明”即由此发端;人类想要像鸟儿一样展翅高飞,100多年前就发明了飞机,寂寥长空从此成为旅行的驿站;人类想要摆脱地球引力到大气层外的空间看一看,半个世纪间,各式各样的航天器就纷纷射向太空…… ——从自立行走于脚下这片土地到飞出蓝色地球村,人类就是这般孜孜不倦地幻想着,并一步一步地拓展着他们的活动空间。 梦想:脚步开始的地方 无法考证,人类的飞翔之梦,究竟是源自一个沐浴阳光的白天还是默数繁星的夜晚。 在东方的传说中,美貌的嫦娥偷吃了灵药飞天成仙,从此独守寂寞蟾宫;而在古希腊的神话里,太阳神阿波罗则驾着太阳车巡游九天,为人间送来光明和温暖。 充斥着飞天神话的人类幼年记忆,代代相传到今天。在双脚还只能停留在大地上的时候,想象,已经达到了一个人类自己也不知道有多高、多远的地方。 那是人类对太空最初的思考与渴望。 直到500多年前,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用“日心说”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认知革命,人类才开始了对宇宙的科学审视。 就在“日心说”与统治欧洲一千多年的“地心说”艰难斗争的同一时代,中国的明朝官员万户——一位试图飞出天外的幻想家,却成了人类第一位飞天的真正实践者。 美国学者基姆在其著作《火箭与喷气》中这样描述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火箭飞行尝试:万户先做了两个大风筝,并排装在一把椅子的两边,然后在椅子下面捆绑了47支大火箭——中国人发明的一种以火药作燃料的兵器。准备完毕后,万户坐在椅子当中,命仆人点燃火箭…… 人类航天始祖”万户勇敢的生命,最后殒落在了点燃火箭后的巨响中。多年后,月球上的一座环形山被命名为万户山。 从17世纪开始,古老的梦想与发轫期的近代自然科学相遇,诞生出一系列具有强烈科学性的幻想小说。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在1634年出版的《梦游》中第一次对月球旅行展开幻想,法国作家贝尔日拉克在《月球之旅》中用近似科学的态度讨论了太空旅行中的各种飞行方法,法国作家凡尔纳更是在其名作《从地球到月球》中大胆地把巨型炮弹作为未来的航空器,并运用大量的数学、物理学和天文学知识,对炮弹和发射装置进行了严格的计算。 科学,如同孕育在幻想中的胎儿,吮吸着幻想的营养一天天成长。 1903年,人类飞天史上的一个里程碑。那一年,莱特兄弟驾驶着他们在自行车修理车间里制造的第一架飞机“飞行者1号”,实现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成功的空中飞行。

火星演讲,(2)

火星演讲,(2) 人类为什么要探索火星美国宇航局的好奇号核动力火星车于北京时间20xx 年8 月6日13时31分成功登陆火星,并首次成功收到好奇号传回地球的图像。奥巴马4 月15 日公布的新太空计划称,将取消重返月球的计划,而将火星作为载人航天计划的目的地。2030 年左右,实现宇航员成功登陆火星。俄罗斯航空航天局将制订20xx 年前联邦航天计划,恢复对月球和火星的探测活动。我国也已参与到火星探测的科技活动中。 人类自1969 年首次开展对火星的探索以来,40 余年从未间断过。屡经失败,也有相对成功的时候。探测火星,耗资巨大。人类为什么花掉如此巨大的资金去探索火星呢?火星被称为袖珍地球,是与地球最相像的一颗行星,而且也是离地球第二近的一颗行星。 科学家认为,对火星的执著探索,是人类探索宇宙生命的一个重要里程碑,火星曾经是一个温暖、湿润、适宜生物生长的星球。根据目前探索的结果,火星上现在除了南北极存在的水冰外,大部分地区是非常干燥、无雨的戈壁滩。在火星上,由于没有臭氧层的保护,紫外线可以直按照射到火星的地表,使生物难以存活。 通过对火星深入研究,可以了解星球的历史演变,以火星为镜子,探索地球今后的命运。更好地保护我们人类所居住的地球。 我们生活在这个看似广袤、美丽的地球上,一直很知足。但随着人类对地球之外的星空的研究逐步深入,我们才发现,自己所生活的这个星球不过是渺茫大宇中的一粒沙尘。犹如人有生老病死一样,星球

也在诞生和毁灭。于是,我们便有了两大疑问:一是,地球的寿命到底有多长,换一个说法,地球什么时候会消失在茫茫宇宙中?地球都消失了,人类将会怎样?二是,地球之外的星球上,有没有生命,这些生命会不会对地球上的生命构成威胁?这种危机感,促使人类不断地探索,其中包括对太空的探索。人们选择火星,是因为此前的研究表明,火星是太阳系中唯一可能存在生命的星球。先前发回的照片显示,火星上明显有湖泊、河流存在的 痕迹。既然有水,就可能有生命。 更重要的是,如果火星上曾经有水,那这些水是怎么消失的?何时消失的?这个问题就与我们息息相关了。我们不妨设想一下,我们所生活的地球,现在是有水的,会不会什么时候河流干了,大海枯了?那时,地球上的人类乃至生命还能存在么?如果研究的结果是这样的:火星上曾经是有水有生命甚至有如人类一样的高等生命的,是因为过度的开发、浪费造成环境不断污染,最后,火星上的生命因无法生存而毁灭,才变成了今天我们所看到的荒凉的样子。那我们作何感想?人类探索太空的目的之一是想为人类找寻一个当地球荒凉后的家园,我想,更为重要而紧迫的是:应更加珍惜我们居住的地球!让我们行动起来,从我做起:节约资源、消除污染和破坏,真正达到生命与地球和谐共荣! 谢谢!

天体生物学和火星探索

天体生物学和火星探索 原作:Mary Voytek,Linda Billings,Aaron L. Gronstal and Leslie Mullen 天体生物学(astrobiology),是对宇宙中生命的起源、演化、分布和未来的研究。美国宇航局(NASA)成立后将之确定为一项核心研究内容。1960年,NASA建立了“地外生命计划”(Exobiology Program),在那个太空探索事业快速发展的年代中,NASA向地球轨道乃至更远的太空发射了大量的探测器,为天体生物学的诞生创造了条件。NASA已经探索了太阳系中的很多地方,本文将重点关注对地外生命和天体生物学最重要的一个目的地——火星。 在太空时代开启之初,火星完全是一个谜.如今半个世纪过去,太空探索已经揭示了火星在曾经有过一段更像地球的时光。但是,还有很多问题没有得到解答。远古的火星是什么样的?火星表面曾经有过液态水吗?很久以前,火星可能曾经有过生命吗? 火星任务的历史,由艰苦的努力和辉煌的胜利交织而成。造访火星是非常危险和困难的。该行星的极端环境包括极寒的温度、极具破坏力的尘暴、低重力和稀薄的大气。很多火星任务都以失败告终。不过,那些侥幸成功的任务已经给我们提供了关于火星潜在宜居性的惊人证据。而NASA即将发射的迄今最野心勃勃的探测器——火星科学实验室(注:即今天成功登陆火星的“好奇号”),则无疑将开启天体生物学研究的新纪元。 一、研究肇始 1960年代,NASA新启动的地外生命计划吸引了很多优秀科学家的目光。在那十年中,NASA 着力推进着其月球计划,并建造了分析月球样本和陨石等宇宙中的物质的仪器;而地外生命学家已将目光投向了更远的地方,离我们最近的两颗行星——金星和火星。 NASA水手计划(Mariner program)的第一次成功任务,来自1962年的水手2号,它令我们首次得以对金星近距离观察。美国宇航局局长詹姆斯?韦伯这样评价水手二号的成功:“它给人类对金星的认识带来的提高比有记载以来的几千年历史中的总和还要多。”

探索宇宙教学设计

四、探索宇宙 一、教学目标 1、能够通过收集资料的方式了解人类观测太空的历史。 2、能够收集有关运载火箭、人造卫星、行星探测器及航天飞机的图片和资料。 3、搜集人类的航天灾难故事。 4、知道太阳系、银河系及宇宙的关系。 5、了解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历史,了解人类走出地球的历史。 6、知道一些重要的探测宇宙的工具,意识到人类对太空的认识随技术的发展而深化。 7、认识各种典型的航天器。 8、了解我国的航天史。 二、教学重难点 1、能够通过收集资料的方式了解人类观测太空的历史。 2、知道太阳系、银河系及宇宙的关系。 3、知道太阳系、银河系及宇宙的关系。 4、了解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历史,了解人类走出地球的历史。 三、教学准备 有关宇宙和探索宇宙的资料。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我们生活着的地球之外,是一个广阔无边、无始无终的世界,

被称为“宇宙”。宇宙里的许多奥秘在等着我们去探索,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些宇宙的知识,进行“探索宇宙”的活动。 展示星空的图像和太阳系的有关图片。 (二)引导经历人类观察、探索宇宙的过程。 1、了解古人对宇宙的探索和向往。 (1)讨论:在没有先进观测仪器的远古时代,人们是怎样认识宇宙的? (2)自古以来,人们对浩瀚的宇宙充满了好奇与幻想,在科学技术不发达的远古时代,人们通过编造一些神话传说来寄托他们的向往和追求。 (3)神话故事:盘古开天辟地、嫦娥奔月、女娲补天、夸父逐日等,说明古人对天地产生最初的思考,看到月亮上明暗相间的阴影,看到天空中日月星辰的分布,看到太阳的东升西落,对光明的向往。(4)古代神话是古代人民在科学技术不发达的时代对宇宙的一种认识和看法,反映了古人对宇宙的神住和探索宇宙的强烈愿望。 2、了解古代科学家探索宇宙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1)古人不但为许多天象编写了神话传说,还做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中国:张衡、祖冲之、僧一行、郭守敬等等; 外国:哥白尼、布鲁诺等等。以及他们的研究成果,展示古代用来观测天文现象的仪器及古代的星图。 (2)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古代劳动人民对宇宙进行着不懈的探索,

Mars 火星探索

For thousands of years, people have gazed into the night sky and wondered about the planet Mars. Yet some people question whether it is worthwhile to study Mars at all, Mars exploration is crucial and must continue, because it will be beneficial to science advancement, Mars is quite similar to Earth and humanity need colonies. The most significant benefit of Mars exploration is to promote technological progress. In trying to reach out to the next frontier, humans always have to reach out to the limits of our technology. For instance,people would never invent such precise timekeeping and navigational technology if they were not eager to cross huge expanses of ocean to reach frontiers in Asia, Africa and the New World.In other words, the technologies we develop for Mars will affect life on Earth.Mars explorationis also a challenge that would encourage millions of young people to go into science and engineering.Although space missions are extremely expensive, costing billions of dollars every year, ifyoung scientists develop their minds and learn their science, society would benefit tremendously from that. The second reason for Mars exploration is that the conditions between Mars and Earth are similar. About 4 billion years ago, when the two planets were formed, they may have been almost identical. Geologists believe there was a time when Mars had a warmer and wetter climate, vast quantities of surface water, and an atmosphere that was much like Earth's. Today, the planet's surface is dry and lifeless, its atmosphere is unfit for human life. It is imperative to understand the evolutions of other planets, particularly planets like Earth so that we can wisely take care of our home.

人类的探月历程

人类的探月历程及看法 从1958年美国和苏联启动探月计划开始,世界发达国家和航天大国都先后开展了多种类型的深空探测活动。 中国卫星专家、中科院院士叶培建院士介绍说,截至目前,全世界进行过月球探测的国家和地区有美国、俄罗斯(前苏联)、欧洲和日本,已经开展的月球探测活动123次。 在近50年的月球探测史上,人类为了这个执著的梦想付出了不菲的代价。“成功率不到50%。”“嫦娥工程”总指挥栾恩杰介绍,美国进行的56次探月试验失败43次,俄罗斯(前苏联)也有19次失败的记录。 在早期探月活动中,高发的火箭故障率是导致探测行动失败的主要原因,随着火箭技术的发展和成熟,近年来探月活动的大部分故障主要集中在探测器上。 1959年,前苏联的无人登月器“月球2号”成为第一个到达月球的人造物体。 5年以后,美国的“徘徊者7号”月球探测器在月球上成功硬着陆。 1969年7月20日,人类迎来了航天史上的重要一刻。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和他的同伴奥尔德林成功登上了月球,并留下了人类在外太空的第一个脚印。从1969年开始的3年中,共有12名美国宇航员登上了月球。 人类对月球的科学探测和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1958年美苏开始发射月球探测器。1969年7月20日,美国宇航员尼尔·阿姆斯特朗乘坐“阿波罗11号”飞船登陆月球,小心翼翼地踏上月表,“个人一小步人类一大步”迅速传遍地球。 月球探测是一项非常复杂具高风险的工程,据统计,1958年至今,世界上共进行了129次月球探测活动,但成功率仅51%。 探月对于人类来说有着重大的意义.首先,站的高就望得远,目前,通信、气象、资源等应用卫星都是因为拥有高位置而发挥作用,月球比卫星更“高”,从那里回望地球必然有截然不同的效果.其次,实施月球探测工程,将为人类开发利用月球资源作准备.人类已取得的月球探测成果表明,月球上特有的能源和矿产,是对地球资源的重要补充和储备.同时,利用月球具有高真空、低重力的特殊环境,既能生产特殊强度、塑性等性能优良的合金和钢材,还能生产诸如超高纯金属、单晶硅、光衰减率低的光导纤维和高纯度药品等.因此,人类探月是对的,探月对于人类来说有着重大的意义,这将促进空间天文观测和研究的深入.月球环境是进行空间天文学研究得天独厚的场所.月球表面的地质构造极其稳定,月球直接承受太阳的辐射,没有大气层对光线和电波的吸收、散射和折射等干扰,没有尘埃污染,没有磁场,月球的背面没有地球的光反射,屏蔽了地球的低频噪声,月震很微小.月球有漫长的黑夜,这种环境为建造高精度天文观测台提供了理想的场所.

《很多人把2016年视为火星移民探索的启程之年》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很多人把2016年视为火星移民探索的启程之年。2016年8月23日,中国国防科工委“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正式启动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宣布将于2020年让探测器登陆火星。9月28日,SpaceX创始人埃隆·马斯克在墨西哥召开的第67届国际宇航大会上,推出了用于人类火星移民的“星际运输系统”,并做了“让人类变成多星球物种”的主题演讲。10月11日,美国时任总统奥巴马在CNN网站发表文章称:“为了翻开美国太空探索的新篇章,我们已经设立了一个清晰的目标:在本世纪30年代之前,把人类送上火星。” 人类探索宇宙,总是与其自身的危机有关。美国物理学家与天文学家斯蒂说,环境恶化、资源枯竭、基因病毒、第三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乃至外星文明的入侵,这些都是地球的可能终局。在人类眼前只有两条路,一条是老死在地球上,等待灭绝;另一条是离开摇篮,移民其他星球。而火星与地球的诸多相似性,无疑是移民的最佳选择。然而探索和移民外星绝非易事。人类作为在地球上生活的哺乳动物,想要进行星际旅行或是在外星生活,必须面对各种已知和未知的危险。在1969年第一次踏足月球之后,人类探索太空的进程很快陷入了停滞,其中在太空中宇航员的健康问题可能正是原因之一。 美国航空航天局研究了人体在太空中可能遇到的种种危险。在从地球前往火星的大约半年的旅行中,宇航员会处于失重状态,在火星的表面,宇航员所体验到的重力也只有地球的三分之一,适应火星重力对于人类来说绝非易事。在国际空间站工作的宇航员们每次只能在太空环境中工作6个月,这主要也是出于对健康的考虑。调查显示,女性在国际空间站上工作18个月,男性工作24个月,所受到的宇宙射线的辐射总剂量就会超过其一生可接受的限度。在太空中旅行,脱离地球大气层和磁场的保护,人体极大程度地暴露在宇宙辐射之中。这种来自宇宙中的高能量原子碎片极难抵御,它们可以穿透层层防护,伤害到人的细胞和DNA。一份来自加州大学的报告显示,宇宙射线可能会造成长期的大脑损伤,包括老年痴呆、失忆、焦虑、抑郁,同时也会增加患癌症的风险。 但是无论如何,为了生存,人类必须离开地球。在20亿年以内,即使人类没有自我毁灭或是遭遇地球周期性的物种灭绝,太阳燃烧状态的变化也将使地球

《1 探索月球的秘密》教案

《1 探索月球的秘密》教案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研究,让学生了解从古至今人类对月球的探索历程从未间断。 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研究能力——通过书籍、音像资料,特别是通过网络资源途径来查阅资料,解决所研究的问题。 激发学生热爱科学,乐于探究的情感特征。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书籍、音像资料,特别是通过网络资源这一途径,对有关月球的资料进行查询。通过自主探索研究分析以及小组的交流、团队的协作,初步了解月球的情况及人类对月球的探索历程。 教学难点:通过网络资源途径研究月球的情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屏幕演示相关课件,师生在音乐伴奏下共唱歌曲《十五的月亮》。 谈话:从古代起,我们的祖先就不断地对月球进行观察,探索月球的秘密。于是就产生了“嫦娥奔月”这样美丽动人的神话传说。同学们,皓月当空,凝望着月球,你又想到了什么?你想了解月球的那些知识? 学生思考后提出研究问题。 二、自主研究学习 1.提出研究要点 (1)引导学生给提出的问题归类,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月球的历史传说; 人类的探月历程; 月球的概况(屏幕演示)。 (2)合作分工 讲述:为了让我们能够在一节课时间里对月球有一个大概地了解,我们把全班同学分成三个组来研究这些问题。每组自主选择一个方面组成相关专家组。(保证每方面都有人研究。)A:历史学家族。学习、研究有关月球的历史神话传说。

B:月球探险家组。研究人类探月历程。 C:月球地质学家组。研究和学习月球的基本情况。 (3)提问:“各位小专家,你们准备通过什么方法来研究解决这些问题?” (4)学生讨论后回答。 (5)讲述:的确,研究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有很多。今天,我们学习通过网络手段上网查阅资料来研究月球知识。 (6)讲述:在上网查阅资料的同时,同学们要完成研究记录,这需要个位小专家共同来完成。 2、学生实践体验自主研究 (1)上网查阅资料。 (2)完成研究表。 三、交流成果 学生汇报信息研究情况,与他人共享成果。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学系统,将学生的介绍转播给全体同学。 四、拓展延伸 1、提问:刚才,同学们通过研究对月球有了比较全面地了解。那么现在,如果我们要去月球的话,你认为我们应该乘什么去?(学生讨论:乘宇宙飞船) 2、创设情景:让我们乘坐“神州五号”飞船登上月球。 3、提问:如果是你登上月球,你最想说的第一句话是什么?(学生讨论后回答) 4、提问:现在我们到达了月球,如果要想在月球上定居下来,我们需要解决那些困难? 5、讲述:看来在月球上定居困难重重。但是“1998年1月6日,美国发射‘月球勘测者’号探测器,开始对月球进行为期一年的探索活动。这时25年前美国宇航员最后一次登月以来首次探查月球。在这次探测活动中,月球勘测者号发现月球上存在总量大约60亿吨的冰态水”。 6、提问:这个发现,对于人类来说意味着什么呢?同学们请到月亮网站的讨论区自由的发表你的见解。 7、学生讨论。

人类探索太空历史记录简要归纳

人类探索太空历史记录简要归纳: 1957年10月4日发射了人类历史上第一颗人造卫星:斯普特尼克. 1961年4月12日,苏联成功地发射了世界上第一艘载人飞船“东方”1号,乘坐这艘飞船的航天员是加加林。 1963年6月16日世界上第一位女航天员是苏联的捷列什科娃乘“东方”6号进入太空,在轨道上运行了70小时50分钟,绕地球48圈。 1965年3月18日苏联发射了“上升2号”飞船,该飞船有两名航天员,别列亚耶夫空军上校和列昂诺夫空军中校。列昂诺夫在舱外空间环境中行走了12分钟,成为太空行走第一人。 1967年4月24日,苏联航天员科马罗夫(Komarov)因飞船在再入过程中降落伞失灵,飞船坠毁而身亡,成为世界上第一位在执行太空飞行任务时献身的航天员。1968年12月21日,美国的土星5号火箭发射升空,它携带的阿波罗8号飞船乘坐着3名航天员。在12月24日上午,机组抵达了月球轨道并进入环绕月球的轨道运动。这是人类第一次环绕月球飞行。 1969年1月14日,苏联发射载人飞船联盟4号,1月16日与联盟5号对接成功,这是世界上第一次实现两艘飞船在太空对接飞行。 1969年7月16日,美国阿波罗11号飞船离开地球,飞往月球。7月20日,美国东部时间晚上10点56分,在着陆约6小时后,航天员阿姆斯特朗钻出登月舱,下到月球表面。 1970年4月15日阿波罗13号机组到达月球的远边,距离月球表面254公里,距离地球400171公里,创下了航天员太空飞行最远的纪录。 1970年6月1日,苏联发射了联盟9号飞船,机组人员2名,目的是研究长期无重力飞行对机组的效应。该飞船在太空飞行17天16小时58分55秒,于6月19日返回地面,成为在太空飞行时间最长的飞船。 1971年4月19日,苏联发射了世界上第一座空间站“礼炮”1号,开辟了载人航天的新领域。“礼炮”1号重18425公斤,运行到1971年10月11日。运行时间最长的空间站 1981年4月12日,第一架航天飞机“哥伦比亚”号在卡纳维拉尔角肯尼迪航天中心发射成功,揭开了航天史上新的一页。

美国的火星计划

美国的火星计划 作为人类最先进的火星探测科学研究计划,NASA的“火星2020”任务将开启一个全新的时代,新的火星车将携带地球上全新的、最尖端的7种武器探测火星的环境、气候、地质以及生物学的潜在价值,为2030年前将人类送上火星铺平道路。在浩瀚的宇宙中,人类最终会拥有地外的第二生存空间吗? 今年12月8日,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表示,“好奇”号火星车已成功破解火星夏普山的形成之谜。这是继“好奇号” 取得发现火星湖泊遗迹、显示火星大气以二氧化碳为主等科学探测成果之后的又一重要成果。 2012年8月,“好奇号”成功降落在火星表面,开启其火星探测之旅。两年多时间里,“好奇号”不断传来科学探测“捷报”,人类在火星知识得以不断丰富的同时,也在密切关注美国进一步的火星探测计划。 其实,早在2011年NASA公布的《美国2013~2020行星探测十年规划》中,就提出了未来十年火星探测的“新任务”——火星采样返回。今年7月31日,NASA在“好奇号”火星探测器成功着陆以及科学探测上不断获得新进展的基础上,又依据该10年规划,公布了新一代火星探测器——“火星2020”搭载的科学有效载荷。 “火星2020”正是火星采样返回任务的开路先锋,它是否将开启人类火星探测的新模式,人类未来载人登陆火星是否因此初现曙光,人们无不期待谜底的揭晓。 未来10年锁定采样返回 “火星2020”是NASA火星探索计划的一部分,这一计划也包括了正在火星表面工作的“机遇号”和“好奇号”火星车,火星轨道上运行的“奥德赛号”、“火星勘测轨道器”,以及今年9月下旬刚刚抵达火星的“火星大气及挥发物演化探测器”。 NASA表示,与以往的火星探测任务不同,“火星2020”任务中新一代火星车将搭载的7台科学载荷,对火星进行原位探测,开展地质评估、分析火星远古生命的迹象及其环境潜在的宜居性。与此同时,它还将收集岩石样品,并将样品用密封罐储存起来,放置于火星表面,以便被未来任务的航天器带回地球。

人类探索宇宙的历史给我们的启示

《科学技术史》大作业 姓名:白晋周 学号:201428014226038

人类探索宇宙的历史给我们的启示我本科就读于西北工业大学航天学院,出于兴趣和爱好,自己也主动了解了一些宇航方面的历史与专业知识并有所感触,愿意与你一同分享。 著名哲学家康德有一句名言:世界上有两样东西能深深得震撼我们的心灵:一件是我们心中崇尚的道德准则;另一件是我们头顶灿烂的星空。在整个人类历史长河中,各民族人民都在赞美、探索星空,并从中探讨生命和人生的意义。 宇宙是人类探索的永恒主题之一,千百年来,人类一直渴望解开宇宙的奥秘,一直致力于对宇宙奥秘的探索,探索天体的运动和演化规律,并把获得的真知应用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实现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 人类对宇宙的探索经过了漫长的历程,从古到今。 早在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就提出了“地心说”,即认为地球位于宇宙的中心。公元140年,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发表了他的13卷巨著《天文学大成》,在总结前人工作的基础上系统地确立了地心说。1543年,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在他的不朽名著《天体运行论》中系统地提出了日心说。在他阐释的日心体系中,太阳居于宇宙的中心,地球和其他行星沿着圆形轨道绕太阳运行。1608年,荷兰人李波尔赛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发明了望远镜。翌年,意大利物理学家、天文学家伽利略在得知这一消息后,立刻亲自动手制作了第一架天文望远镜,并不断加以改进。伽利略利用他的望远镜发现了月球表面的环形山、金星月相、木星的卫星、太阳黑子,发现了茫茫银河由无数个恒星所组成。1917年,美国天文学家沙普利通过对银河系内天体分布的分析,确认太阳并不位于银河系的中心,而是处于相对说来比较靠近银河系边缘的地方。至此,地球的地位从居于宇宙之中的特殊天体降级为绕太阳运动的一颗普通行星。银河系是否已经包括了宇宙的全部内容呢?随着观测手段不断改进,新的观测手段的出现,哈勃望眼镜使人类对宇宙的探索更进一步。 人类探索宇宙最重要的动因之一,就是追本溯源,寻求宇宙和我们人类的起源。因此随着科学观测手段的一步步深入,也就有了各种宇宙起源观点和假说的提出,其中一种“宇宙大爆炸理论”认为,宇宙起源于一个单独的无维度的点,即一个在空间和时间上都无尺度,但却包含了宇宙全部物质的奇点。这场大爆炸要追溯至至少120~150亿年以前,而宇宙的时间和空间就由这

探索火星_关于梦想作文800字

探索火星_关于梦想作文800字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2045年的今天,我已遵循我儿时的梦想,成为了一名著名的太空探索家。我要乘坐我新研制的宇宙飞船,去火星上边一探究竟!走喽!出发喽! 乘坐着超音速的飞船,不过一会儿我就到达了火星上。哇!这里环境真好,广阔无垠的平地,覆盖着红土,有小山,也有小土堆,真不愧是地球的“好兄弟”啊!为了完成本次探索的重要任务,我拿出了生命探测仪,开始检测此处的生命活动状态。“滴滴……”当我走到一个小土堆旁,探测仪响了起来。突然,一个像小球一样毛茸茸的生物从土堆里蹦了出来,把我吓了一跳。我蹲下身来,仔细地观察着它,并用随身携带的笔记本记录下来。它有着一双水灵灵的大眼睛,身体成一个球状,有着毛茸茸的红色的毛发。它好奇地盯着我,仿佛也在仔细观察我。过了一会儿,它开始“啾啾”地喊叫起来,说着一大串我听不懂的语言。好在我想得周到,拿出了万能翻译机——它可以翻译各种外星生物的语言呢!“你好!人类朋友!”它开始说话了。“欢迎你来到火星,下面由我带领你参观我们美丽的火

星!”还没待我说话,它就已走到前头,示意我跟随它。“土堆是我们生活的地方,为了不被打扰,我们才建设了这么特殊的家。”火星上真的有很多土堆,大小不一致,成了火星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你们的植物呢?”我问道。“看那儿!”它指向了一片枯叶林。我惊讶地张大了嘴巴,这片树林还活着吗?“你不必惊讶,由于火星表面较为干燥,植物所制造出的水分很容易蒸发。所以我们植物的绿色叶子都长在地底。”它笑着说道。哦,原来是这样,原来树也有适应环境的智慧啊!为了做更详细的记录,我还“走访”了许多其他火星生物,见到了许多奇特的火星生物,也结交了许多朋友。在它们的带领下,我走遍了大半个火星,参观了许多有趣的事物…… “叮叮叮……”我的太空表响起来,提醒我该回地球了。它们感到十分不舍,同时也很热情地对我告别:“地球的朋友,欢迎你再来火星!”“好的,我一定会再来!”我依依不舍地与它们告别,再次乘坐上了飞船返回地球。可是在返回途中,飞船竟然耗尽了燃料,“警报!警报!飞船即将下坠!”警声响起,我也掉到了无边的浩瀚宇宙…… “叮叮叮……”早晨的闹钟响起,我不禁从梦中惊醒,好险!原来是一场梦啊!不过,我相信,随着人类

人类的探月历程

人类的探月历程 篇一 月球是距离地球最近的天体,也是环绕地球的唯一天然卫星,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人类探月经过曲折的发展历程,取得一系列重大技术突破和重要科研成果。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这些年人类重返月球又兴起热潮,并开始研究在月球上建设永久性基地。 美国从1958年8月起,几次向月球发射“先锋”系列探测器,但直到1959年3月的“先锋4号”才勉强成功,成为美国第一个脱离地球重力的探测器。后来美国又发射了“艾布尔”、“徘徊者”、“勘测者”、“月球轨道器”、“探险者”以至后来的“阿波罗”等系列月球探测器,1958-1976年共56次,37次成功。 前苏联经过几次尝试,1959年1月成功发射“月球1号”,9月再次发射“月球2号”,受控首次撞击月球,10月又发射“月球3号”,首次拍摄到月球背面照片。1958-1976年,前苏联先后发射“月球号”、“探测器”、“宇宙号”、“联盟号”等系列月球探测器共64次,21次成功。

1969年7月,美国“阿波罗11号”首次载人登月成功,宇航员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成功登上月球,留下人类在外太空的第一个脚印,后续的阿波罗飞船又5次成功载人登月,共有12名宇航员登上月球。 1970年11月,前苏联无人驾驶的月球车1号搭载“月球17号”探测器在月面“雨海”地区着陆,这是人类航天史上第一辆月球车,它在月面上行驶10.5公里,进行10个半月探测,考察月面8万平方米。1973年1月,前苏联发射“月球21号”探测器,携带的月球车2号在月面行驶37公里,向地球发回88幅月面全景图。 1969年5月,美国在“阿波罗计划”中开始月球车研制,1971年7月,“阿波罗15号”登上月球“雨海”地区后,两名宇航员进行了航天史上第一次有人驾驶的月球车行驶27.9公里,收集月岩样品77公斤。以后“阿波罗”16号、17号携带的月球车又分别在月面行驶27公里和35公里。 20世纪90年代后,全球范围内兴起新一轮探月高潮,中、美、欧、俄、日、印等国家和组织都提出各自探月计划。 1990年1月,日本发射“缪斯A”号卫星,进入太空后

人类对宇宙的探索与认识

人类对宇宙的探索与认识 我们的祖先渴望了解宇宙,但是他们没有真正找到了解的办法。今天,我们已找到了一种有效和精确地了解宇宙的办法,我们把这种方法称为“科学”。科学已经表明,宇宙是如此浩瀚而古老,因此人间世事往往显得无足轻重。 宇宙现在是这样,过去是这样,将来也是这样,只要一想起宇宙,我们就难以平静——我们的心情激动,感叹不已,我们知道我们在探索最深奥的秘密。 我们迫切希望能够了解宇宙,我们现有的大部分知识是从地球上获得的,然而地球只不过是宇宙中的一个小小的地方。宇宙是由无数的行星、恒星、彗星、星云等组成的,宇宙中是否有外星生命的存在成了我们所关注的焦点。总之,宇宙对我们的吸引力太大了,以下让我介绍一下人类探索的发展历程和一些宇宙知识吧。 恒星 人们用肉眼看到的星星,除了太阳系内的流星、彗星和五大行星(水、金、火、木和土星)之外,整个天空中的星星都是恒星。恒星是由炽热的气体所组成并能自己产生能量发光的近似球体的天体。由于它们的位置看上去似乎恒古不变,因此,古人它们为“恒星”。 在中国古代,早在司马迁的《史记·天官书》中就有了关于恒星颜色的记载:“白如狼,赤比心,黄比参左肩,苍比参右肩,黑比奎大星”。 恒星为什么会有这么多诱人的色彩呢?天上的星星发出的光在不同波段的强度是不一样的。从恒星光普型我们可以知道,恒星所呈现的不同颜色,代表了它们表面所处的不同温度。一般来说,发蓝光的恒星是年轻的星,会发热、温度较高,大约在2500~3500开,如猎户座η星。发黄光的恒星是常见的星,它们已经到了中年,温度居中,大约在6000~500开,如御夫座的五车二星。而发红光的恒星是垂亡的老年星,温度较低,大约在2000~3000开,如参宿四和心宿二等。 当你用眼睛直接观察恒星时,你会发现恒星有的亮些,有的暗些,为什么呢?这是因为不同亮度的恒星的光给予你的眼睛视网膜的能量大小不同。 不过恒星的这种亮度不是恒星的真实亮度,由于恒星距离有远有近,在夜空中看起来很亮的星可能是因为这颗星距离我们很近,相反,一颗看起来很暗的星,只是由于距离遥远才显得很暗。因此,恒星的目视星等反映不出恒星的真实亮度。 黑洞 广义相对论表明,引力场可以造成空间弯曲,强大的引力场可以造成强烈的空间弯曲,那么无限强大的引力场会产生什么情况呢? 1916年爱因斯坦发表广义相对论后不久,德国物理学家卡尔?史瓦西就用这个理论描绘了一个假设的完全球状星体附近的空间和时间是如何弯曲的。他

人类探测火星的意义

人类探测火星的意义 相比于地球的生态,火星的平均温度是零下50摄氏度,空气稀薄,到处是沙尘暴、缺氧、低温、无限干燥的荒漠,并且从前期的发射探测器到人类登陆建立基地是个漫长且耗资巨大的项目,几乎没有什么经济效益。我们为何还要探测火星呢? 1、但是比起水星和金星的距离,火星距离地球更近,但这两个星球表面实在太热了,都在400摄氏度以上,现有的机器设备无法承受。所以探索火星,是探索太阳系乃至整个宇宙的“前哨基地”。 2、火星的平均温度是零下50摄氏度,这个温度你可能觉得不适合人类生存,但其实已经是太阳系里和地球表面最接近的温度了。我们人类穿着宇航服,就可以适应火星的气候。 3、和地球很像,火星的一天也是大概24小时,火星的一年也有四季。可以说在火星上开展工作,非常接近在地球空气稀薄的戈壁滩的工作环境。火星和地球的地质结构完全相同,都是岩石表面和固体核心。所以,人在地球上积累的关于地理学、以及地质学等方面的经验,在探索火星的时候也完全用得上。在这一点上,我们非常幸运。 4、虽然现在在火星上看不见动植物,也看不到特别丰富的水流,但“没有生

命”和“不是适合生命存在”是两码事。天文学研究发现火星上存在水的痕迹,地下有更多的水。这说明火星在几十亿年前有非常丰富的空气和水,气候环境更适合生命居住。 5、研究火星的环境为什么改变,什么原因让火星的磁场消失、氧气消失,这些问题对我们地球的生活很有借鉴意义。比如目前比较主流的科学推断,火星的核心突然失去了活力,所以火星磁场消失,失去了磁场的保护。太阳辐射侵入火星,蒸干了水,消耗了氧气。这件事启发我们要关注地球的磁场变化。 6、虽然困难极大,移民火星还是必须尝试的。因为地球遭遇小行星撞击可能性比较大,6500万年前的一次小行星撞击毁灭了地球大多数的生物,恐龙就在那一场的浩劫中彻底消失了,为了保护和延续人类文明,星际扩张是迟早的事。 7、整个探测火星的过程,能够促进前沿科学技术的发展,这些发展是有可能被使用在我们的经济社会中,造福社会。 8、对火星无限想象的幻想(火星人、文明、生命等等)会极大的调动人们好奇心天性,因此探测火星能够促成民族共识、民族凝聚力和民族自豪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