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建立现代学校制度实施方案

建立现代学校制度实施方案

建立现代学校制度实施方案

建设现代学校制度是学校管理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提高学校治理法治化、科学化水平的客观需要,是构建政府、学校、社会之间新型关系的内在要求,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保障。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教育部《全面推进依法治校实施纲要》、《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试行)》和我县确立的“十一、十保障”学校管理体系,为落实“立足三个瞄准奋力进位争先”的要求,深入推进全县学校标准化管理、规范化发展,切实落实依法办学,全面提升义务教育学校治理能力和水平,现就建立现代学校制度制定实施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深化教育体制改革,进一步简政放权,切实转变教育行政管理职能,理顺学校与政府、社会的关系,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规范学校办学行为,在全县中小学构建初具现代教育理念,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依法自主办学、权责清晰、民主管理、社会参与、制度完善的现代学校制度体系,推进学校规范、高效、和谐持续发展,为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提供保障。

二、总体目标

坚持以既立足基础,又体现发展;既注重可操作性,又突出导向

性;既明确分层落实,又强化阶段推进的基本原则,以构建的“十一、十保障”管理体系为主体,在加强学校管理建设的基础上,积极建设现代学校制度。用1年的时间,建立以“一校一章程”、“一校一规划”、“一校一制度”、“一校一特色”、“一校一评价” “五个一” 为抓手的现代学校制度基本框架。经过几年不断丰富和完善,学校管理制度更加健全,各项教育教学活动全面纳入制度化和法治化轨道,民主管理不断深化,学校内部治理结构不断优化,办学行为依法规范,师生权益得到有效保障,到2020年,形成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和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现代教育治理体系,实现教育治理能力现代化。

三、主要任务

(一)制定和完善学校章程,实现“一校一章程”。

学校章程是学校的“基本法”,是中小学校依法自主管理,推进依法治校的根本准则,是构建政府、学校、社会之间新型关系,建设现代学校制度的重要载体,是推动中小学校改革发展的基本保障。全县中小学校要把章程建设作为建立现代学校制度的切入点和着力点,组织和动员各方面力量,切实加强章程建设。

一是严格遵循章程建设的基本原则。坚持合法性原则。学校章程

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不得与法律、法规、规章以及其他具有法律效力的规范性文件相抵触;不能超越本校职权或法律、法规的授权范围。坚持根本性原则。章程规定了学校办学过程中的重大和基本问题,在学校内部具有最咼约束力。学校要以章程为基本依据,制定形成完

整、统一的规章制度体系。学校各项制度不得违背章程的基本原则和精神。坚持人本性原则。学校章程要遵循教育规律,尊重教师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保障教师和学生的合法权利,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坚持特色性原则。章程应在深入挖掘学校的办学历史和文化传统的基础上,着眼学校未来的使命和理想,凝练出全校师生所共识的自身独特的办学理念和内涵。

二是准确把握章程建设的主要内容。学校章程一般应由序言、总则、分则、附则四个部分组成,以章、节、条、款、项的形式,载明以下内容:一是学校基本信息。包括学校机构性质、发展定位、办学目标、办学历史、文化传承;办学层次、学制、规模、经费来源;领导体制、组织结构、决策机制、民主管理和监督机制;学校主要标志物及其他重大事项。二是内部治理结构。明确校长的权限和责任,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和保障监督作用,教职工代表大会(教职工大会)的职责和工作程序,学校内部组织架构以及各管理层级之间的职责权限、管理的程序和规则。三是师生权利义务。突出对师生权益、地位的确认与保护;明确学校受理教师、学生申诉机构与程序。四是教育教学管理。明确教育教学的主要内容、组织形式、实施途径和手段,规定对教育质量等进行评价、考核的基本原则和方式。五是学校与社会关系。明确学校参与社会活动、开展社会服务、获得社会支持、接受社会监督的原则与办法,设立家长委员会等组织的产生方式和主要职能。

三是严格规范章程制定的工作程序。学校章程制定工作程序既包括章程的起草、讨论、修改、核准、公布等环节,也包括根据学校改革发

展需要,对章程进行的修订和完善。章程起草,学校应深入研究分析学校定位、办学特色与发展方向,总结实践经验,广泛听取各方意见,充分反映各方的要求和意愿。拟定的章程草案,要通过召开座谈会、专家论证会、网络征求意见等多种形式,广泛征求各有关方面意见,并根据各方意见认真修改,提交教职工代表大会(或教职工大会)讨论,学校领导班子会议审定,经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核准后,由学校向本校和社会公开发布。

(二)制定和完善学校发展规划,实现“一校一规划”。

学校发展规划是学校发展的基本蓝图,是师生员工追求的共同愿景,同时也是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间接管理学校的较好方式。通过制定和实施学校发展规划以实现学校教育的发展与提高。

一是准确定位,科学制定发展规划。要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建议,从学校发展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等方面分析学校现状,对学校发展方向作出准确定位,依据学校发展基础和发展方向,制定出符合实际的、前瞻科学的、代表全体师生追求愿望的学校发展总体规划和校长任期目标,并使之成为全校师生的共识和引领学校发展的行动纲领。

二是分层要求,建立规划指标体系。要从基础建设、队伍建设、教育质量、核心素养、办学水平五大板块制定发展规划的指标体系。基础建设上要明确学校基础设施完善提高项目、资金来源、预算金额、实施时间及实施效果;队伍建设上要明确后备干部、师德楷模、优秀班主任、教学能手等优势教师培养的具体指标以及教师学历合格率、优师分布率提高指标;教育质量上要明确学生入学率、巩固率、体质健康合格

率、各学科检测合格率、体艺2+1覆盖率和合格率、初中升学率等各项指标完成度,德、智、体、艺、劳等方面的学生能力培养达成度、整体教育教学质量指标提升度等;核心素养上要明确学生品德、习惯、礼仪、公民素养的达成程度,明确书法课开设率、国学经典诵读量以及学生学段阅读量和年阅读量、孝心儿童和最美少年拥有量等,明确校园活动节、社团活动和实践园地的项目、形式、时间以及特长学生培养指标;办学水平上要明确学校在学区、全县的争先排位、特色工作、社会满意度和办学声誉的影响力、知名度等相应努力程度。

(三)认真提炼与培养学校特色,实现“一校一特色”。

学校特色是一所学校的标志和灵魂,是一所学校历史发展过程中最珍贵的、最值得珍惜和总结的东西。通过提炼与培养学校办学特色,促进学校个性化、优质化发展。

一是培植“四校”。要着力文化立校、温馨建校、课堂兴校、联盟强校“四校”建设。培植学校核心素养和主题精神,充分发挥学校文化的育人、渗透、感染功能,让文化成为每一所学校的内在素养、精神动力和核心竞争力;构建和谐、平等的校园人际关系,体现“学校是我家”的集体荣誉感,形成合作交流、团结向上的人文氛围;抓实课堂主阵地,扎实教师常规要求,打造活力课堂、智慧课堂、高效课堂,以提高课堂效率促进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升;打破区域、校际, 实行城乡结对,联盟办学,盘活资源,合作共赢,互促共长,形成全县集团攻关合力。县直学校要主抓2—3个特色项目,乡镇学区要在区域规模学校中,每个项目至少培养一所特色校。通过积淀内涵,培植优势,凸显特

色成果,在全县形成一带一、以点及面的辐射效应,年内要把“四校”建设作为提升学校内涵和品位的主要抓手,致力实现大的突破。

二是创设“五台”。要强化站在阳台、走上展台、珍惜平台、勇打擂台、赢得奖台“五台”创设。让每位教师和学生以阳光的心态对待学习、生活,适应社会、环境;让每一所学校有充分展示作为和魅力时空;为每一所学校创新发展创设相互学校和借鉴的条件和机会;使每一所学校形成亮相竞争、进位争先的态势;每所学校要以良好声誉赢得口碑和社会评价,对优秀学校给予大力彰扬,积极给力。

(四)完善制度建设,实现“一校一制度”。

教育要实现现代化,学校管理要从传统模式变为适应现代教育理念的现代化模式,建立现代学校管理制度是关键。通过制度建设,促进学校科学化、规范化管理。

一是突出问题导向。要以“十一、十保障”为行动纲领,突出和紧扣内涵发掘和延伸、全方位育人和整体推进、过程渗透和务实激励、教育互动和社会融合、科学检测和综合评价等问题,细化项目,科学制定实施举措,实现由粗放管理向精细管理、由制度管理向文化管理转变,构建管理新模式。

二是严格民主程序。要遵循民主、公开的程序,制定并完善教学、科研、学生、人事、资产与财务、后勤、安全、开放办学、合作交流等方面的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各种办事程序和“重大事项决策、重要干部任免、重要项目安排、大额度资金使用”的“三重一大”民主决策机制

等,形成健全、规范、统一的制度体系。

三是体现操作实效。要不断完善各类人员工作职责、各功能室管理制度、各项常规管理制度等学校内部自主管理制度,不断完善学校与家庭、学校与社区、学校办学与社会监督等方面的制度,提升制度实效性、可操作性,执行力、约束力,形成制度面前人人平等的制度管理文化。

四是强化过程督导。要全面推进校园“每日动态督查制”、“首遇责任制”机制建设,建立校长工作日志、学校每日工作台帐,坚持常规工作日巡查、周总结,实施中心工作日督促、周汇总,坚持过程性管理,建构“一事一日清” “一月一回头”精细化管理模式。

(五)探索与推进校本评价,实现“一校一评价”

校本评价是一种以促进学校发展和改进工作为目的的校内评价,是一种行动研究的过程,是现代教育管理一一校本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校本评价是学校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和必经阶段。它是基于学校发展之目的、立足学校发展、达到为了学校发展。通过校本评价激励学校在不断的反思中,寻求学校发展的良策,从而促进学校健康发展、可持续发展。

一是突出点面结合评价。通过“解剖麻雀”式的“一校一评”,强化“点”上挖掘,对学校进行立体评价,并注重研究解决问题的对策,进行规范引导和针对性要求,进而突出刚性和导向性,提炼形成分层提升的“星级达标”体系,再放到学校点上延伸。点上挖掘,面上拓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