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急性心肌梗死健康教育指导

急性心肌梗死健康教育指导

急性心肌梗死健康教育指导

1.急性心肌梗死有什么症状?

起病前数日会有乏力、胸闷不适、胸骨疼痛、上腹部疼痛、活动后心悸、夜间或静息状态下心绞痛等症状。

2.急性心肌梗死怎么预防?

(1)戒烟限酒,低盐、低脂、清淡易消化饮食,控制体重;

(2)避免重体力劳动、情绪激动、血压剧升、寒冷刺激、饱餐和酗酒等诱发因素。

3.发生急性心肌梗死怎么办?

(1)停止一切活动,立即平卧,注意

保暖。头稍低,清理口腔异物,保持呼吸

道通畅;

(2)不可随意搬动患者,同时拨打

120急救电话;

(3)给予硝酸甘油舌下含服,间隔5分钟,最多3片。家庭有拜阿司匹林备用药可以口服300毫克;

(4)家庭有条件者立即给予吸氧;

(5)家属保持镇定,注意患者病情变化,监测脉搏,如脉搏消失、意识丧失,立即进行胸外按压。

急性心肌梗死的健康教育

急性心肌梗死的健康教育 一、概述 急性心肌梗死是指急性心肌缺血性坏死,为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心肌严重而持久地急性缺血导致心肌细胞死亡。临床表现有持久的胸骨后剧烈疼痛、发热、白细胞计数和血清心肌坏死标志物增高以及心电图进行性改变;可发生心律失常、休克或心力衰竭,属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严重类型。 二、治疗原则 对STEMI病人,强调早发现、早入院治疗,加强入院前的就地处理,并尽量缩短病人就诊、检查、处置、转运等延误的时间。治疗原则是尽早使心肌血液再灌注(到达医院后30分钟内开始溶栓或90分钟内完成球囊扩张),以挽救濒死的心肌,防止梗死面积扩大和缩小心肌缺血范围,保护和维持心脏功能,及时处理严重心律失常、泵衰竭和各种并发症,防止猝死,注重二级预防。 三、疾病指导 告诉病人AMI的疾病特点,树立终身治疗的观念,坚持做好危险因素控制将有利于延缓疾病进展,改善预后。饮食原则是低饱和脂肪和低胆固醇饮食,要求饱和脂肪占总热量的7%以下,胆固醇<200mg/d。 四、出院指导 1、指导病人正确服药,随身常备保健药盒,预防复发。 2、做力所能及的体育锻炼,劳逸结合,避免诱因,定期复查。 3、饮食宜低热量、低脂、高纤维素,防止便秘,戒烟酒肥胖者控制体重。 4、坚持按医嘱服药,自我监测药物作用、副作用。 5、指导当病情突然变化时采取简易的应急措施。 6、活动以免诱发心衰,建议病人可进行散步,打太极拳等运动。适当活动有利于提高 心脏储备力,提高活动耐力,改善心理状态和生活质量。 7、交待病人不要随意增减或撤换药物,以免因不恰当的停药而诱发心衰。服药洋地黄考详细交待病人及家属识别不良反应,掌因不恰当的停药而诱发心衰。服药洋地黄者要详细交待病人及家属识别不良反应,掌握自测脉搏的方法: 8、嘱病人定期门诊随访,出现胸闷气促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等情况及时来院就诊。 参考文献:《急诊急救的护理》2019年10月第1版拟定人:方**萍审核人:xxx 修订日期:2020年x月拟定日期:2020年x月

急性心肌梗死健康教育资料-(含基本知识、治疗方案、预防措施)

急性心肌梗死健康教育资料 (含基本知识、治疗方案、预防措施) 急性心肌梗死多发生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狭窄基础上,由于某些诱因致使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破裂,血中的血小板在破裂的斑块表面聚集,形成血块(血栓),突然阻塞冠状动脉管腔,导致心肌缺血坏死。1基本知识 约半数以上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起病前1~2天或1~2周有前驱症状,最常见的是原有的心绞痛加重,发作时间延长,或对服用硝酸甘油效果不明显;或继往无心绞痛者,突然出现长时间心绞痛。典型的心肌梗死症状包括:① 疼痛,为最早出现、最突出的症状。其性质和部位与心绞痛相似,但多无明显诱因,且程度更剧烈,常呈难以忍受的压榨、窒息或烧灼感,伴有大汗、烦躁不安、恐惧及濒死感,持续时间可长达数小时或数日,服硝酸甘油无效。② 心律失常,见于大部分病人。多发生在起病1~2周内,尤以24小时内多发。以室性心律失常多见,尤其是室性期前收缩。频发的、成对出现的、多源性或呈RonT现象的室性期前收缩,以及短阵室性心动过速常为心室颤动的先兆。下壁梗死易发生房室传导阻滞。③ 心力衰竭,主要为急性左心衰竭。可在起病最初几日内发生,或在疼痛、休克好转阶段出现。④ 心源性休克,多发生在起病后数小时至1周内。⑤ 胃肠道症状。⑥ 查体多表现为心率增快,心尖部第一心音减弱,可闻及奔马律。2治疗方案 急性心肌梗死发病突然,住院死亡率占5%左右,应及早发现,及早治疗,并加强入院前处理,在发病12小时内开通闭塞冠状动脉,恢复血流,可缩小

心肌梗死面积,减少死亡。冠状动脉再通越早,患者获益越大。 我院心内科自2000年以来开展全天候的“急性心肌梗死抢救绿色通道”,设置心脏介入导管室3个,冠心病监护病房(CCU)床位18张,实行全年365天、每天24小时的全天候值班制度,5组医护人员轮流值班。“绿色通道”可保障患者立即进行各项检查,由急诊室直接去导管室,简化了流程。CCU拥有目前国内最先进和完备的监测、辅助及治疗设备,包括有创血液动力学监测,无创和有创的心输出量/心指数监测,血气/离子/BNP/心肌酶/等内环境及各类生化指标的监测。辅助及治疗装置包括自动除颤仪、心内膜及心外膜起搏、常规的无创或有创通气、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人工肺(ECMO)、呼吸机以及床旁血滤(CRRT)装置。该科医务人员团队对急性心肌梗死术后监护有丰富临床治疗经验。心血管内科自2023年被批准为国家胸痛中心以来,通过“绿色通道”实现急诊PCI救治急性心肌梗死患者650例,救治成功率97.6%,住院死亡率2.4%,死亡率低于目前国内5%的平均水平。 3预防措施 患者出现心肌梗死后须注意防治心梗再发。患者应采用合理膳食(低脂肪、低胆固醇饮食),戒烟、限酒,适度运动,保持良好心态。坚持服用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β阻滞剂,他汀类调脂药及ACEI制剂,控制高血压及糖尿病等危险因素,定期复查。 心肌梗死患者约70%有先兆症状,当出现以下症状时,患者需要高度重视。具体做法是:首先应卧床,保持安静,避免精神过度紧张;舌下含服硝酸甘油或喷雾吸入硝酸甘油,若不缓解,5分钟后可再含服一片。心绞痛缓解后去医院就诊。若胸痛20分钟不缓解或严重胸痛伴恶心、呕吐、呼吸困难、晕厥,

心肌梗死健康教育

心肌梗死健康教育 一、心肌梗死健康教育的意义 心肌梗死是一种急性的心血管事件,它通常是由于冠状动脉阻塞或狭窄导致心肌缺血而引起的。如果不能及时采取治疗措施,心肌梗死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后果,甚至危及生命。因此,心肌梗死健康教育对于提高公众对心肌梗死的认识和预防其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心肌梗死健康教育,我们可以向公众传达心肌梗死的危害和预防方法。人们可以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学会识别心肌梗死的征兆,并采取及时的措施来避免病情恶化。健康教育还可以帮助人们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降低心肌梗死的风险。 二、如何预防心肌梗死的发生 1、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是预防心肌梗死的关键。要保持足够的睡眠时间,避免过度劳累和压力。要进行适量的运动,如散步、慢跑、游泳等,以增强心肺功能和身体素质。戒烟限酒也是预防心肌梗死的重要措施之一。

2、合理的饮食 合理的饮食对于预防心肌梗死的发生至关重要。建议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类和低脂肪食品,少吃饱和脂肪酸和高胆固醇食品。同时,要保持足够的水分摄入,减少盐的摄入量,以降低血压和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3、控制体重和血压 肥胖和高血压是导致心肌梗死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控制体重和血压对于预防心肌梗死的发生至关重要。建议通过合理的饮食和适当的运动来控制体重,并定期进行血压检查。 4、规律性的医学检查 规律性的医学检查可以帮助人们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的健康问题。建议定期进行心电图、血压、血脂、血糖等检查,以便及时发现和治疗潜在的心血管疾病。 心肌梗死是一种严重的健康问题,但通过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我们可以降低其发生的风险。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大家可以更好地了解心肌梗死健康教育的意义和预防方法,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远离心肌梗死带来的危害。

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健康指导

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健康指导 急性心肌梗死是心脏疾病的一种,是指由于冠状动脉阻塞导致心肌缺血、坏死而引起的急性缺血性心肌病变。患上急性心肌梗死后,需要进行一系列的健康指导,以预防并发症,提高心脏健康水平。 1. 饮食偏好 患有急性心肌梗死的病人饮食以清淡、低脂、低盐、低胆固醇为主,适量增加多种蔬菜和水果的摄入。每天吃4~5种不同颜色的水果和蔬菜,避免摄入过多的高脂、高热量及高胆固醇的食物,如油炸食品、动物脏器及肉类、蛋黄等。避免过于辛辣刺激性的食物,如辣椒、葱姜蒜等。 2. 安排运动 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在康复期间需要根据医生的建议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可以进行轻微的运动,如散步、慢跑和无氧运动,持续时间逐渐增加,运动强度逐渐增加,每天不超过2小时。在运动时,应注意不要透支自己,保持正常呼吸和心跳,适度运动有助于恢复心脏功能,改善血液循环。 3. 戒烟限酒 吸烟是导致心脏病的一个重要因素,急性心肌梗死病人需要彻底戒烟。对于饮酒者,应适量饮酒,非病态性饮酒,不饮酒也不影响健康。在康复期间禁止过度饮酒和吸烟,避免诱发心血管意外的发生。 4. 心理疏导 5. 定期检查 急性心肌梗死病人需要定期去医院进行检查,监测心脏功能和体征变化,及时发现和处理心脏疾病的问题,避免复发和产生其他并发症。定期体检有利于病人身体健康状况的全面了解,及时调整和管理自身的健康。 总之,患有急性心肌梗死的病人需要重视饮食、安排运动、控制饮酒和戒烟、心理疏导以及定期检查等,以保障自身的健康。同时我们也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与生活习惯,如科学的饮食结构、适当的体育锻炼、保持睡眠充足、进一步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等,做到预防和控制心脏疾病不犹为重要。

心梗病人的健康教育

心梗病人的健康教育 心梗病人的健康教育 一、什么是心梗 心梗,即心肌梗死,是由于冠状动脉的血液供应中断,导致心 肌缺血和坏死的一种疾病。心梗病人通常表现为胸痛、胸闷、呼吸 困难等症状。 二、心梗病人的日常护理 ⒈休息与活动:心梗病人需要适当休息,避免剧烈活动,但也 不能长时间卧床不起,应适量进行轻度活动,如散步、慢跑等。 ⒉饮食:心梗病人需要注意饮食健康,少摄入高脂肪、高胆固 醇的食物,适量摄入蔬菜水果和富含纤维的食物。同时,避免暴饮 暴食和吃辛辣刺激性食物。 ⒊心理压力管理:心梗病人需要学会有效管理心理压力,如通 过放松训练、情绪调节等方式来缓解焦虑和紧张情绪。 ⒋合理用药:心梗病人需要按医嘱规定用药,如抗血小板药物、抗凝药物、降压药物等,严禁自行停药或更改药物剂量。

⒌定期复查:心梗病人需要定期复查,包括心电图、血脂、血压等指标,以及听从医生的建议进行相关检查,如心脏超声、冠脉造影等。 三、生活方式的调整 ⒈停止吸烟:心梗病人应立即戒烟,因吸烟会增加患心脏病的风险,加重心脏负担。 ⒉控制体重:心梗病人应保持适当的体重,避免肥胖对心脏的不利影响。 ⒊控制血压:心梗病人需要控制血压,避免长时间高血压对心脏造成的损害。 ⒋控制血糖:对于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是非常重要的,可以通过合理的饮食、运动和药物治疗来控制血糖。 ⒌定期锻炼:心梗病人应定期进行适量的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游泳等,有助于改善心肺功能。 四、心梗病人的紧急处理措施 ⒈及时就医:一旦出现心梗症状,例如剧烈胸痛、气短、恶心等,应立即就医,及时进行血管通路的开通和药物治疗。 ⒉氧气吸入:在等待急救期间,心梗病人可以吸入氧气,有助于缓解心绞痛症状。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健康宣教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健康宣教 入院宣教: 1、心理指导 因急性心肌梗死发病突然,伴有心前区不同程度的疼痛,持续时间较长,休息和含服硝酸甘油后多不能缓解,患者常烦躁不安、出汗、恐惧、有濒死感,易产生紧张、恐惧、焦虑心理。护理人员可通过对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发展、目前的治疗进展、良好的预后等进行介绍,使患者信任医护人员的治疗而主动配合。发病6h内采取溶栓治疗是心肌梗死最有效的治疗措施,医护人员经验丰富可增加患者的安全感,使患者变被动为主动,积极配合治疗及护理,以最佳的心理状态度过危险期。1周内严禁探视,避免情绪激动。 2、饮食指导 2.1饮食上宜遵循清淡、富有营养且易消化、少食多餐的原则,食物中的钠、钾、镁,必须注意。前3d要给予流质饮食,如牛奶、豆浆、米汤、果汁、菜汁等,待症状减轻后逐渐改为半流质饮食、普食。 2.2戒烟、酒,香烟中的一氧化碳使血液中氧气含量减少,可促使冠状动脉血管收缩致缺血心肌进一步缺血缺氧;酒中的乙醇直接损伤肝脏,影响脂肪代谢使血中甘油三酯增高,增加心脑血管事件发生概率。 3、休息指导 急性心肌梗死后的患者一定要保证充分休息,在安静休息时,患者处于基础代谢水平,心脏负荷减少,有利于心肌供氧和耗氧达到平衡,可避免诱发和加重心功能不全;安静时交感神经兴奋性降低,可防止心律失常的发生,还可减少因不适当的体力活动而诱发室壁瘤的发生,以致心脏破裂;休息时间一般来说在6周~8周,一般认为,血流阻断后心肌因严重缺血发生凝固性坏死,表现为心肌间质充血、水肿,24h后炎细胞浸润,3d~7d后出现肉芽组织,1周一2周肉芽组织开始被纤维组织代替,3周~4周肉芽组织基本被纤维化,6周~8周形成瘢痕愈合。在冠状动脉斑块破裂处经8周瘢痕形成后,才可以逐渐增加活动量,且每次活动以20min为最大极限。 4、排便指导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排便时因屏气用力可使心肌耗氧量增加,使心脏负担加重,便后易突然发生心搏骤停或室颤而致死。因此要保持大便通畅,防止便秘。询问并观察患者的排便习惯,准确记录每日的排便次数,保持每天排便1次。对绝对卧床休息的患者应正确指导和训练定期床上排便的习惯,防止过度用力和屏气。给予易消化、含丰富纤维素和维生素的清淡低脂食物及水果,易于排便,防止便秘;同时避免辛辣等刺激性食物及饮料。常规服用缓泻剂,如有便秘时,可给予开塞露或必要时低压肥皂水灌肠。 5、用药指导 5.1镇静止痛,硝酸甘油是缓解心绞痛的首选药物,硝酸甘油0-3mg舌下含服或10~15mg静脉滴注,如疼痛症状仍未缓解,给予地西泮或哌替啶肌肉注射。 5.2应用硝酸酯类药物时,如硝酸甘油、硝酸异山梨酯,消心痛等可出现头昏、头胀痛、面红、心悸、血压下降引起晕厥,服药后应平卧片刻,或在医护人员监护下用药。

心肌梗死健康教育

心肌梗死健康教育 心肌梗死是一种严重的心血管疾病,也被称为心脏病发作。它通常是由于冠状动脉的血流受阻而导致心肌缺血和坏死所引起的。心肌梗死的发生和发展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吸烟、肥胖、缺乏运动、家族遗传等。 为了预防心肌梗死的发生,我们需要加强对公众的健康教育。以下是一些关于心肌梗死的健康教育内容: 1. 心肌梗死的症状和迹象: - 剧烈的胸痛,可能向左臂、颈部、下颌部和背部放射 - 呼吸困难 - 恶心、呕吐 - 出冷汗 - 疲劳和体力活动耐力下降 - 不安和焦虑感 2. 预防心肌梗死的重要性: - 了解心肌梗死的风险因素,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并积极控制这些疾病 - 戒烟,避免被动吸烟 - 保持健康的体重,控制肥胖 - 采取健康的饮食习惯,减少高盐、高脂肪和高胆固醇的食物摄入 - 增加体力活动,进行适度的有氧运动,如散步、跑步、游泳等

- 定期体检,监测血压、血脂和血糖水平 3. 心肌梗死的紧急处理: - 如果出现心肌梗死的症状,应立即就医或拨打急救电话 - 在等待急救人员到达之前,可以咀嚼阿司匹林或含服硝酸甘油,以减轻症状 - 避免剧烈运动或过度用力,以免加重心脏负荷 4. 心肌梗死的康复: - 心肌梗死后,需要进行康复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心理支持和生活方式改变 - 遵医嘱服药,如抗凝剂、抗血小板药物、血脂调节药物等,以预防再次发作 - 参加心脏康复计划,进行适度的体力活动和心理辅导,以改善心脏功能和生活质量 - 改变不健康的生活习惯,如戒烟、控制饮食、减轻压力等 5. 心肌梗死的预后: - 心肌梗死后的预后与早期干预和治疗密切相关 - 及早就医、接受紧急处理和康复治疗,可以降低死亡率和并发症的发生 - 定期复诊,监测心脏功能和相关指标,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通过加强心肌梗死的健康教育,可以提高公众对心肌梗死的认识和预防意识,促进健康生活方式的养成,减少心肌梗死的发生和发展。同时,对于已经患有心肌梗死的患者,健康教育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管理疾病,提高生活质量。记住,健康是最宝贵的财富,预防胜于治疗!

心肌梗塞健康教育

急性心肌梗死健康教育 一、入院健康指导: 1、向患者及家属介绍住院环境,入院须知,介绍主管医生、责任护士。 2、向患者介绍每日应开窗通风,换气,保持病室空气清新。 3、嘱患者要配合医务人员保持个人及病室卫生,不要随地吐痰。 4、请患者戒烟,加强沟通,向患者介绍疾病成因,住院治疗的目的,使其积极配合治疗。 二、住院健康指导: 1.休息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因为早期活动会加重心脏负担,增加心脏并发症,需卧床休息4周,而卧床休息。患者绝对卧床休息1周,无并发症者第2周在床上进行肢体活动,如:坐起、看书、进食、洗漱等,起坐时动作缓慢,防止体位性低血压,第3周可在床边慢步行走,第4周在室内活动,逐渐增加活动量,以不感劳累为原则。 2. 调整心理失衡,树立康复信心 心肌梗死使病人自理能力和活动耐力大大下降,病人易产生焦虑。这种紧张刺激丘脑下部交感神经和肾上腺,这些都会加重病人焦虑或恐惧心理。病人不良情绪不仅难以缓解胸痛,而且还可以引起血压升高、脉搏加快,诱发心律失常,加重心肌缺血和坏死,不利于疾病康复(向精神过度紧张者介绍放松疗法,以稳定病人情绪)。发病3~5天,病人出现抑郁情绪时,让病人听收音机、看报纸,以了解外界情况,消除其与世隔绝感,让其与同病室病友交谈,分散对疾病的注意力,以消除不良情绪,树立康复信心。 3.氧吸入疗法吸氧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基本措施之一。合理的吸氧能提高动脉血氧分压,有助于梗死周围缺血心肌的供氧,缩小梗死范围,减轻心肌缺氧性损伤。 4.保持大便通畅便秘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卧床后主要问题之一,应足够重视。用力排便时,可使心率增快,心脏负荷增加而加重心肌缺血和耗氧。排便时勿屏气,避免腹压增高而促使冠状循环血量增高,

心肌梗死的健康教育

心肌梗死的健康教育 心肌梗死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也是一种严重的疾病,给患者带来了极大的身体和心理压力。为了提高公众对心肌梗死的认识和预防意识,以下是一份心肌梗死的健康教育,详细介绍了心肌梗死的定义、症状、危(wei)险因素、预防和治疗方法。 一、什么是心肌梗死 心肌梗死是由于冠状动脉的血流受阻,导致心肌缺血、坏死的一种疾病。心肌梗死往往发生在冠状动脉狭窄或者阻塞的部位,造成心肌供血不足,从而导致心肌组织的损伤和坏死。 二、心肌梗死的症状 1. 剧烈的胸痛:心肌梗死的典型症状是剧烈的胸痛,往往被形容为压迫、榨压或者灼热感,持续时间较长,通常超过30分钟。 2. 呼吸难点:心肌梗死会导致心脏泵血功能下降,造成心脏负荷加重,患者可能会感到呼吸难点。 3. 恶心和呕吐:心肌梗死时,心肌坏死释放的化学物质可能刺激胃黏膜,导致恶心和呕吐的症状。 4. 出冷汗:心肌梗死会引起交感神经兴奋,导致患者出冷汗。 三、心肌梗死的危(wei)险因素 1. 高血压:长期高血压会导致冠状动脉硬化,增加心肌梗死的风险。 2. 高血脂:高血脂会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增加心肌梗死的患病风险。 3. 吸烟:吸烟会导致血管收缩、血液粘稠度增加,增加心肌梗死的发生率。

4. 糖尿病:糖尿病会导致动脉硬化,增加心肌梗死的风险。 5. 肥胖:肥胖会导致高血压、高血脂等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增加心肌梗死的患 病风险。 6. 缺乏运动:缺乏体育锻炼会导致心脏功能下降,增加心肌梗死的风险。 四、心肌梗死的预防 1. 健康饮食:保持低盐、低脂、低糖的饮食习惯,多摄入新鲜蔬菜、水果、全 谷物等健康食物,减少高胆固醇和高饱和脂肪酸的食物摄入。 2. 戒烟限酒:戒烟并限制酒精摄入,避免吸烟和过量饮酒对心血管系统的伤害。 3. 定期锻炼: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跑步、游 泳等,增强心脏功能,减少心肌梗死的风险。 4. 控制体重:保持适当的体重,避免肥胖对心血管系统的不利影响。 5. 控制血压和血糖:定期检测血压和血糖水平,如有异常要及时治疗和控制。 6. 管理压力:学会有效地管理压力,避免长期处于紧张和焦虑状态下。 五、心肌梗死的治疗方法 1. 急救措施:如果浮现心肌梗死的症状,应即将拨打急救电话,并在等待急救 人员到达之前,让患者保持肃静,卧床歇息,松开紧身衣物,咀嚼阿司匹林等。 2. 冠脉介入治疗:冠脉介入治疗是目前治疗心肌梗死的首选方法,通过导管在 冠状动脉狭窄或者阻塞的部位进行球囊扩张和支架植入,恢复血流通畅。 3.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包括抗血小板药物、抗凝药物、降脂药物等,用于预防 再次发生心肌梗死和减轻心脏负荷。

心肌梗死的健康教育

心肌梗死的健康教育 本病的基本病因是灌装动脉粥样硬化偶为冠状动脉栓塞、炎症、先天畸形、痉挛和冠状动脉口堵塞所致,造成一只或者多只血管管腔狭窄和心肌供血不足,而侧支循环尚未建立;一旦供血急剧减少或中断,是心肌严重而持久的急性缺血达到1小时以上,即可发生心肌梗死;心肌梗死的原因多数是不稳定粥样斑块破溃,继而出血或管腔内血栓形成,使血管腔完 全闭塞,少数情况是粥样斑块内或其下发生出血或血管持续痉挛,也可以是冠状动脉完全闭塞; 促使粥样斑块破溃出血及血栓形成的诱因有:休克、脱水、出血、外科手术或严重心律失常,使心排血量骤降,冠状动脉灌流量骤减;重体力活动、饱餐特别是进食多量高脂饮食后、情绪过分激动或血压剧升,心肌需氧量猛增,冠状动脉供血不足;晨起6-12小时交感神经活动增加,集体应激反应增强,冠状动脉张力增加; 心肌梗死发病急、变化快、病情危重、猝死率高;世界卫生组织最新统计表明,21世纪的杀手疾病中,心脏病位列第一;目前,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急性心梗的治疗已经有了很大的突破;与此同时做好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防止并发症 及猝死发生,对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现将体会总结如下: 除参照“心绞痛”病人的健康指导外,还应该注意: 一、科学的饮食:急性心肌梗死恢复后的所有病人均应采用饮食调节,可减少再发,即低饱和脂肪和低胆固醇饮食,要求饱和脂肪占总热量的7%以下,胆固醇﹤200mg/d;让患者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使其明白科学的饮食可减缓动脉硬化的发展,有利于心梗病情的好转,饮食 注意要点是:①选用清淡、易消化、富含维生素的半流汁饮食;②每日食用适量的粗粮、蔬菜、水果;③少食多餐,避免过饱,保持大便通畅,必要时给予缓泻剂或开塞露通便,防止过度用力排便增加心脏耗氧而诱发性心律失常;④注意选用低脂、低胆固醇食品,避免食用动物

心肌梗死健康教育

心肌梗死健康教育 (一)住院健康指导 1. 心理指导 告知患者心肌梗死是可以治愈的,应积极配合医疗护理,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解除焦虑、恐惧的紧张状态。在住院期间暂不考虑工作、家庭繁杂事物,使心情完全放松,安心治疗,以最佳心理状态,渡过生命危险期。 2. 饮食指导 限制热量摄入,以减轻心脏负担,尤其是发病初期,应少食多餐,以流质为主,每日6-7次,每次100-150ml。若心功能好转,疼痛减轻后,可逐渐增加一些瘦肉、稀米粥等饮食。随着病情的恢复,病后6周可采用冠心病的饮食治疗,但饮食仍需柔软,易于消化。饮食应平衡、清淡且富有营养,以低脂肪、低胆固醇、少产气的饮食为主,以改善机体,包括心肌细胞的营养供给,保护和维持心脏功能,促进早日康复。避免进食过量和刺激性食物,不饮浓茶、咖啡。补充维生素C和微量元素,注重钠、钾平衡,适当增加镁的摄入,以防止并发症,适当进食粗粮杂粮、薯类及瓜果,以增加食物纤维素的摄入,促进肠蠕动,预防便秘。 3. 运动休息指导 目前主张早期活动,有利于减少并发症,早期康复。 (1)急性期卧床休息可减少心肌耗氧量,减轻心肌负荷。对于心肌

梗死发作时疼痛并不剧烈的患者更应强调卧床休息的重要性。病情稳定后逐渐增加活动量可促进侧枝循环形成,提高患者活动耐力,防止并发症发生。 (2)急性心肌梗死1-3天内绝对卧床休息,采取平卧位或半坐卧位,协助患者完成进食、排便、洗漱、翻身等活动,上、下肢的主动与被动运动。一周后,可逐渐过渡到床边活动。如坐在床边或椅子上,3-5次/日,20分/次。若出现胸闷、气促、心悸、心律失常等应停止活动。(3)由于卧床活动量减少,患者易发生便秘。因此要进食水果、蔬菜等,必要时给予缓泻剂或开塞露通便治疗,以免排便时用力加重心肌缺血缺氧,甚至发生猝死。 4. 用药指导 (1)扩张血管药物,其作用是扩张冠状动脉,改善心肌供血,可预防和减少心绞痛的发作。常见的副作用是头痛,停药后症状即可消失,必须在医生的指导下正规用药,并监测血压。 (2)抗心律失常药物,可减少和纠正心律失常,但必须在有效的血药浓度下才能发挥作用,所以强调严格按间隔时间用药。 (3)止痛药物:可扩张外周静脉和小动脉,降低心脏负荷,同时镇痛又可减轻患者紧张和烦躁不安。可给予肌内注射或静脉注射吗啡5-10mg,也可肌内注射哌替啶50-100mg,可每4-6小时重复,最好与阿托品合用。告知患者及家属使用此类药物需注意神志、血压及呼吸的变化。 (4)硝酸脂类药物:静脉滴注速度宜慢,不得擅自调节滴速。对舌

心肌梗死健康教育

精心整理 心肌梗死健康教育 【疾病相关知识】 1、定义心肌梗死是指因冠状动脉供血急剧减少或者中断,使相应的心肌持久而严重缺血导致心肌坏死。临床上表现为持久的胸骨后剧烈疼痛,心肌酶增高,心电图进行性改变;可发生心律失常、休克或者心力衰竭,是冠心病的严重类型。 2、病因引起心肌梗死的基本病因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造成血管腔严重狭窄和心肌供血不足,而侧支循环未充分建立,使心肌严重而持久缺血达1h 以上,可发生心肌梗死。 【健康教育目标】 12341(1时处理。 (2 (323息时间。 4(1(2)溶栓治疗可防止心肌梗死面积扩大,缩小心肌缺血范围,使心肌得到再灌注。注意溶栓药物疗效及不良反应,如用药后胸痛有无缓解,皮肤黏膜及内脏有无出血等副作用,出血严重立即停止治疗,紧急处理。 5、心理护理危重期间应加强床边巡视,给予心理支持,减轻病人恐惧感,避免不良情绪增加心肌耗氧量和心脏负荷。 6、吸烟与酗酒应自觉戒除烟、酒等危险致病因素,避免增加心脏负荷。 7、卫生宣教注意保暖,预防感染,避免寒冷刺激,诱发胸痛发生,因此在严寒的冬天应避免户外活动。 8、出院指导除参见“心绞痛”病人的健康教育外,还应注意: (1)调整和改变生活方式,保持安定的乐观情绪;取得家属的协作,创造一个良好的身心修养环境,使心肌得到充分修复。

精心整理 (2)按时服药,定期到医院复诊;检查心电图、心肌酶谱。 (3)坚持合理适当的体育锻炼是康复治疗的主要措施。疾病进入恢复期,此时促进体力恢复,增加心肌侧支循环,改善心肌功能,减少复发及危险因素是康复治疗的目的。运动时要做掌握好运动量,且循序渐进。如刚开始时,一次锻炼时间20~30min ,以后可增至45~60min 。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和方法:根据病情轻重、体质强弱、年龄大小、个人爱好等条件综合选择,最好是步行、慢跑、打太极拳、练气功、骑自行车等项目。如果康复顺利,可在心肌梗死后第8~9周,复查运动试验和动态心电图。如无心绞痛等症状或心电图显示心肌缺血进一步改善,即可恢复轻微的工作。 (4)积极治疗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等原发病。遵医嘱继续服用β—阻滞剂、血管扩张剂、钙通道阻滞剂、调节血脂药及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等。 9、其他 (1缓泻剂。 (2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