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德育课题成果简述

德育课题成果简述

德育课题成果简述
德育课题成果简述

小学生行为习惯培养中“小常规”教育实施策略的研究

第一部分课题提出

达因苏草原有一个环境清幽、漂亮雅致的学校——农九师一六五团中学。学校在发展中明确了学生不仅学习成绩要优异,更应该是文明尚美,礼仪高雅。

(一)日常教育活动中的几个镜头及分析:

【镜头一】:学生们正排队往操场上走去,男生A走路时,手不知怎么就碰到了男生B,只见B转身便使劲打了A一拳,嘴里还嚷着:“你打我干嘛?”A又边还手边说:“我又没打你!”于是两人就开始了……

【镜头二】:“现在的学生越来越不好教了。”“有些学生具有双重性格,在教师面前一套,背后一套,学校里一套,家里一套。”“老师成了消防队员,今天解决了一个问题,第二天又冒出一个问题;解决了新问题,老问题又卷土重来。”

镜头三:……

分析:老师们天天抓常规,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教育不守常规的学生,但仍出现“屡禁不止”的现象,老师身心疲惫。常规教育的效果不尽人意,有的只是起到即时的作用而没有达到长远的预期。

(二)学校常规教育的现状

1、学校常规教育的现状

现状一:学校常规教育的规定大而空。学校的常规教育一般是教师根据《小学生守则》《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向学生介绍常规,让学生学习常规,接着是不断地提要求,在平时的学校活动中不断提醒、督促和纠正。学生在常规教育的过程中,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而没有自主构建常规,因此,常规在学生心中没有深刻的印象。

现状二:防范式常规教育,让师生走向对立。学校目前的常规教育主要还是防范式,即教师处处防范学生,生怕学生做错什么。学校常规管理主要是检查式。为了处处提防,学校、教师往往采用“控制”的手段,控制时间、控制空间,不敢放手让学生自主活动,以取得表面的井然有序。这样一来,常规教育陷入了难以走出的怪圈:控制形成了学生对教师的依赖,这种依赖使得学生的自主意识、规则意识很难形成,所以一旦学生失去教师的控制,学生的“常规”陷入“不知所从”,而学生的“不知所从”

在一定程度上更加剧了教师、学校对学生的控制。

现状三:教师主体取代学生主体,常规教育缺乏对儿童需要的关注。在常规教育中,总是以教师为主体,并且以成人的眼光和标准要求儿童。学生处于被控制的地位,不是主动参与、自我构建常规细则,因此较难内化形成良好习惯。

现状四:常规教育说教多,自主践行少。学校在对学生进行常规教育时,通常是组织学生学习《小学生守则》和《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而守则和规范的内容显得笼统,对学生的要求不够具体。在对比中美小学生守则后,我们认为,常规的要求只有细化到学生的每一个日常生活细节中,才能对学生有切实有效的指导作用。

综上:目前国内研究小学生的习惯方面谈得较多的是学习习惯的培养。就学校常规教育而言,人们普遍认识到了常规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在理论和实践层面开展了多层次的研究和分析,积累了许多有利于学生常规培养的经验,并就如何促进常规教育的实施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但是已有的研究都比较零散,没有具体可行的操作模式和实施策略。特别是对师生共构常规细则,以学生为主体逐步推进常规教育的研究却十分忽略。

2、我校常规教育效果现状不乐观

我校在提升学校办学品质的过程中学校特别关注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教育效果和社会效应。但是,由于长期以来德育常规工作和德育活动缺乏主题牵引,学校德育工作的特色形成也显得比较缓慢,教育目标达不到预期,效果不持久。

现状一:常规教育途径单一,学生自我体验不充分。学校的德育活动仅仅呈现了德育工作的一条路径,因参与人数少,大多数活动成了少数学生的表演舞台,更多的学生成为德育活动的“旁观者”,触动不大,甚至如“过眼云烟”。活动形式丰富,但活动缺乏序列主题牵引,特色形成较缓慢。

现状二:教师的育人观念滞后,常规教育的实效性差。学校“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育人观念还比较淡薄。学校生活是学生生命成长的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教育学生是每个老师的责任。但是,在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出现问题交给班主任处理或者班主任只管自己课堂而不顾全局的现象,“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育人观念还比较淡薄。

现状三:常规教育评价方式单一,教育效果事倍功半。在平时的常规教育中,学校注重运用榜样引导的办法来激励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但是这样的激励评价往往缺少了主题牵引和序列性,显得有些零散,激励评价的形式显得较为单一;在激励评价过程中,榜样太少,对其他表现好的孩子也没有及时进行表彰鼓励。久而久之,激励评价的作用,在学生心目中就淡化了。

结合学校常规教育现状,我校提出了小常规教育,强调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教师教育的实际出发,师生共构常规细则、将现行的常规教育内容具体化、序列化,增强常规教育的可操作性和实效性;抓住关键的活动(事件)让学生在自主体验中内化常规细则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探索在学生日常行为中切实有效地实施小常规教育的途径和方法,进而培养学生自主养成良好行为习惯,提高我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我们课题研究的主要切入点。

第二部分:改革措施

(一)反思调整,明确课题研究关键概念

困惑——我校最初的研究始于“一周一个好习惯”的系列主题活动。学校德育部门将学校在校的要求细化,每周利用集体朝会向学生宣讲并对上一周好习惯的养成情况进行反馈。最初的活动开展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随着好习惯的不断增加,一些坏习惯开始在校园的一些角落反复出现。老师纳闷,怎么已经养成的习惯孩子们会丢失?

反思——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发现常规教育就是在个体的幼年和少年时期,通过日常生活和学习过程中的具体事情对他们的言语、行为、态度等进行训练,以培养他们的规则意识,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基本的做人的品质的过程。一个好习惯的养成至少需要大约三周(21天左右),一周一个好习惯,明显违背了习惯养成的科学规律,怎能不反复?

调整——在反思中课题组逐步明晰我们倡导研究的“小常规”教育,实质是细化常规教育内容、依托日常教育中的小活动、借助学习生活中的小事件,调动学生自我构建和自我体验常规,发挥学生小主人意识,将常规逐步内化为行为的一种教育过程。它强调让学生自主构建常规、遵守常规,维护常规;它重视关注细节,关注学生在实践中对常规的自我体验与感悟,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基于这样的反思和调整,学校拟通过三年时间的研究,探索学校小常规教育实施的路径、方法、措施等策略,提高我校班主任工作的艺术,提升我校的德育工作:通过研究,师生共构常规细则;探索学校小常规教育实施的策略;通过研究,开发独具学校特色的常规教育校本教材。

(二)科学设计研究框架,有序推进过程研究。

师生共构,形成学生一日在校常规结合学校发展目标,课题研究工作紧紧围绕学生培养目标,师生共同梳理细化我校学生在校常规,形成我校学生成长计划;同时通过多种形式的德育工作培训和主题交流,指导全体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分阶段逐步落实常规教育,让学生内化于心;围绕常规细则的实施,搭建主题式班级活动平台和学校德育活动平台,及时呈现小常规教育效果,挖掘我校常规教育实践中的优势,适时进行反思调整,逐步形成我校小常规教育实施的策略,。

逐步推进,梳理形成“小常规教育”实施策略在研究中中,学校以“新三好”评价为依托,分年段从课内、课外、家庭、道德四方面细化常规要求,并与德育活动紧密结合,落实小常规细则的普及与实施。推进的小常规教育活动,全面推进做文明成都人计划。在研究中逐步形成了以“认知——行为——评价——反思”的小常规培养模式和独具学校特色小常规评价策略为内容的学校小常规实施策略。

【学校近三年开展的行为习惯培养系列活动一览表】

第三研究成效

(一)师生共构,细化常规,形成学生行为习惯培养体系

面向师生,细致调查分析。为了让学校的课题研究能够落到实处,真正从儿童的需要出发,解决学生常规教育中的问题,课题组的老师首先针对学生和老师进行了详细的问卷调查,梳理出我校常规教育工作亟待解决的问题和《在校一日常规暨我的好习惯》。

细化常规形成学校小常规培养体系:对学生常规不足进行分析后,学校梳理出了我校学生一日常规培养目标,该目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重实效,常规要求细化。

(二)建立了学校小常规培养模式,增强了常规教育的实效性。

在小常规的培养过程中,我们以“认知——行为——评价——反思”

的模式,进一步探索三者之间的关系,认为对学生小产规培养的认知是对常规培养的情感重要性的激发,小常规培养行为是对习惯情感的内化,对行为习惯的评价反思是对习惯情感的巩固,我们所进行的每个环节都指向小常规行为养成的情感。

【“小常规”培养操作模式图示】

关于认知明理——

正面宣讲重引导 这是一种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进行正面教育调动

学生内在的积极性,从而引导学生不断求得进步的方法。这种方法主要在晨会、班队活动、国旗下讲话和课余时间。为使学生对小常规培养内容有一个有效的认识,我们要求实验教师对每个活动确定相应的小常规培养内容,同时要求有重点、有计划,不要面面俱到,过于琐碎。我们围绕小常规的培养开展了系列活动,如“文明从如厕开始”、“课间文明活动”、“铃声响起这里静悄悄”……

【案例点击】:

“给小孩讲道理,也需要智慧。”我校***老师这样说。

一天课间,一个小朋友来告状,说班上的**用脚踢门。我问***为什么要踢门,他天真地告诉我:“踢着好玩儿。”于是我蹲下来,拍着他的肩膀,轻轻地问他:“要是其他小朋友也这么用脚踢你,你会不会疼呀?”他点点头说会。“那你这么踢门,门也会疼的,你说是不是?我们给门道个歉吧,认知明理

小常规教育

评价反思

行为实践

好不好?”他连连点头,然后认真地走到门跟前,郑重地对门说:“对不起,我不该踢你,我以后都不会再踢你了。”从那以后,他果真没有再踢过门,也没有做过其他破坏公物的事……

告诉孩子门也会疼,实际上是让孩子学会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感受体会,让孩子有“同理心”。让孩子给门道歉,也是教会他一种平等、尊重的观念,和小朋友相处也是这样。学会给门道歉的孩子,会懂得“别人会疼的”的道理。这样的思维方式,让他们遇到问题不会偏执于自己的感受和利益,这对于孩子养成豁达善良的性格是非常有益的。

校本课程重开发“无论从时间、空间、重要性上看,学科德育都是学校德育的主渠道。”我们紧紧抓住课堂教学这一习惯培养的主要途径,把小常规的培养渗透到思品、朝会、各学科的教育教学活动之中。我们组织课题组的老师,结合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学校学生常规现状,以及培养重点,编制学校的校本德育课本《和乐学生读本》并在积极在班队会、午会时间积极组织学生学习,收到了很好的学习效果。

【案例点击】: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学校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征集学生眼中的好习惯,共构校园小常规读本《和乐向前冲》。经过反复研究以后,读本主要呈现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文明如厕——你知道怎样才算文明如厕吗?课前准备——下课时不要只顾着玩哦;文明休息——你休息时注意文明了吗?安全运动——运动时也要注意安全哦!和乐储蓄所——别忘记把好习惯存进来喔!

学科教学重渗透脱离教学过程来谈及学生行为常规的培养那是空

中楼阁不切实际的。因此我们在小常规的培养过程中积极深入各科学习实际,从课本教材中深入挖掘育人的因素,从细节上关注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

【案例点击】《数学课上的常规教育渗透》(***老师)

一年级的教科书为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配有许多色彩鲜艳的图画和材料;既有助于学生理解算理,联系实际,又极具有德育价值。儿童都非常喜欢这些图文并茂的材料。在教学中我根据教学内容抓住具有德育价值的材料,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

如:通过《我和小树一起长》一课中的小朋友们植树图,对学生进行热爱劳动,爱护绿化的社会公德教育;通过让学生调查一个星期你家扔掉多少个塑料袋完成书中的统计图,对学生进行环保

教育;在教学人民币这单元时,渗透合理使用和爱护人民币的思想教育,教育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勤俭节约,合理花钱,爱护人民币……

关于行为实践——

在研究中学校一直强调师生共构、以老师良好的行为带带动学生文明行为的养成系列活动,利用班队活动,开展小常规培养主题班队活动。学生在班队活动中通过自我检查和互相帮助,深入剖析自己的不文明行为,并找到改变自己行为的方法。

【学校近三年开展的行为习惯培养系列活动一览表】

时间活动名称

2008年9-11月文明如厕常规培养启动

2008年11-12月课间文明活动常规培养启动

2009年3-5月见面问好礼仪培养启动活动

2009年9-12月弯腰拾垃圾培养启动

2010年3-5月打铃静息常规培养启动

2010年9-12月认真做好眼保健常规培养启动

2011年3月-至今认真参加体育锻炼培养启动

有针对性的主题活动,使学生的情感内化为行为。

“小小行动连未来”的学生大讨论活动,让学生在与班级同学的讨论中认识到自己的行为与自己的未来的紧密联系,并将这些讨论的心得制作成为学生交流的展板,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文明之花开心中”主要是通过引导学生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内省,与自己的不良的行为对话,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提升;

“优雅从问好开始”活动通过引导学生感受文明优雅的问好让人如沐春风;

“诵经典,习礼仪”以经典诵读为载体,让学生在诵读中习得中国的礼仪规范,达到引导学生提升行为的目的……

每个主题活动都要精心组织,一般都要经过“准备——实践——感悟——展示”这四个环节,使小常规培养教育从形式到内容给学生以全新而深刻的印象,达到知、情、意、行的统一,真正把小常规落到实处。

【近三年学校行为习惯培养系列活动一栏表】

活动时间活动名称养成习惯

2008年9月文明入厕文明如厕习惯

2008年11月课间文明活动合理、文明安排课间10分钟2009年3月见面问好活动优雅的行为礼仪

2009年9月弯腰拾垃圾活动责任感教育--公区卫生我有责2010年3月打铃静息良好的学习习惯

2010年9月认真做好眼保健操爱护眼睛的好习惯

2011年3月认真参加体育锻炼良好的锻炼习惯

关于评价激励

“文明身份证”改变学生的常规行为“文明身份证”是一张记录学生小常规行为的卡片,其正面写了相关小常规的培养内容,背面为学生小常规行为的记录。学生如果该项常规很好,将会在文明身份证上,每天记录一颗五星,学生连续21天活动21颗文明行为星,才能在班主任处获得一枚“小常规”养成奖章。学校和乐护卫队的同学在值日的过程中发现学生有不文明行为将会在其文明身份证上画一把小叉作为学生一次不文明记录。学生将从头开始争取“小常规奖章”。连续获得21颗小常规星的孩子能得到“小常规奖章”。有了文明身份证,学生对自己的文明行为也很在以,很多学生每天都将文明身份证随身携带,下了课还会拿出自己的文明身份证与伙伴比赛,看谁的得到的文明行为星多,当孩子们经过努力得到文明行文章后,很多孩子高兴地笑逐颜开。

【案例点击】:

老师的感触(***老师)

小小公约卡是孩子们的身份证,他们为了监督自己的行动,每天把小卡挂在自己的胸前,用自己的言行来恪守着公约,文明入厕。

一天,杨杨带着小蕾走进办公室,告诉我小蕾没有做到文明入厕。小蕾低着头,双手死死地拽着公约卡,嘴里支支吾吾:“我没有,我没有。”待杨杨离开后,我轻声问小蕾究竟发生了什么事。“陈老师,让我用手去按水阀,我做不到,因为我觉得别人都是用脚,如果我用手,好脏啊!”原来在小

蕾的心里存在这样的心理。“那你亲眼看见别人事用脚吗?”她摇摇头。“对了,你自己好好想一想,因为自己害怕别人会这样做,那自己就用脚,那下一个小朋友会怎么想呢?如果每一个小朋友都这样,那我们的手伐还能用吗?”小蕾若有所思的点点头,又摇摇头,又点点头,我知道她在思考。半响,她高兴地抬起头告诉我:“老师,我知道该怎么做了,只有自己做好了,才问心无愧。”我欣慰的摸了摸小蕾的头。“那小蕾,今天我们没有做到守信公约,那公约栏是打上五星还是小叉?”小蕾偷偷地捂着嘴笑了笑:“老师,打叉吧!我要记住这个小叉,从新开始,做到文明入厕。”于是小蕾大胆的在自己的公约卡上打上了一个醒目的红叉,带着自己的公约卡离开了办公室……

在学月“和乐常规小明星”评比中,孩子们晃着自己胸前的文明公约小绿卡,甭提有多高兴了,他们都顺利的过关,经受住了考验。由于小蕾知错就改,还劝诫其他学生做到文明入厕,得到了全班同学的好评,被光荣的评选上了“和乐小明星”。……

“和乐常规之星”,榜样激励学生行为。针对小常规训练重点,学校设置了“和乐常规之星”评选。以学生的文明身份证记录为依据,选出每月在该常规方面表现突出的学生,利用集体朝会为这些常规之星颁奖拍照,将他们突出的遵守常规的故事,张贴在学生的常规宣传栏中,为全校的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和目标。三年来学校有700多名学生(占全校学生的80%)被评为学校“和乐常规之星”。

【案例点击】:

学生的获奖感言:(部分)

(获奖学生***)我能评为“和乐常规之星”我感到很光荣。站在高高的旗台领奖的时候我激动万分,我一定要保持课间文明活动的好习惯,争取养成更多的好习惯。

(获奖学生***)我很高兴被评为学月“常规之星”,我还要继续努力,好好表现,和同学们共同建设一个文明、和乐的校园。

……

家长们看到自己的孩子的行为改变了,也留下了这样的话语(部分):(2、1班***的家长)常规教育是日常的规矩、规范,所以要持之以恒,自然而然地养成,从小做起,养成好习惯必将终身受益。

(4、3班***的家长)孩子获得了第一学月的“常规之星”,我们作为家长也感到自豪,为孩子的进步感到欣慰。想不上一年孩子在行为常规上进步真的很大,感谢老师的耐心教育。希望孩

子继续努力。

(班**家长)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小常规培养的过程中,学校充分利用评选“和乐常规之星”在学校推选出的行为常规榜样,让更多的学生的到认可,激励了学生行为的转变。

……

学生的行为改变与班级的考评相结合学生行为的转变与学校班主任的对学生常规的重视是密不可分的。为了更好落实学生的常规,我们将学生的个体行为,与班级的文明考评相结合。在我们的值周检查中,将学生的文明行为,纳入班级和优秀常规班级的评选中,调动班级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帮助行为习惯差的学生,同时也充分调动班主任对班级行为常规的重视,积极帮助班级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

第三研究带来的变化

(一)迎来教师育人观的可喜转变

该课题的研究促使教师能蹲下身子,更平等地去观察儿童,研究儿童,从儿童的实际出发,提高了我校教师德育工作的能力和水平,我们形成学校的贴近儿童生活的德育校本教材《和乐学生读本》,形成了系列化的德育小常规培养内容体系。在每一个小常规具体的目标实施过程中,课题组老师们通过细致深入的研究形成了“认知明理——实践导行——评价反思”这一培养模式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案例点击】:

教师在经过和孩子共构《和乐读本》之后,开始更多地关注如何有效地和孩子进行沟通,帮助孩子养成习惯。“当我们俯下身子去倾听时,我们面对孩子时将不在是那个高高在上神一般的人物。如果我们在孩子心中成为那样的形象时,孩子们在我们面前将出现的只能是懦弱和虚伪,而离开我们他们将怎样,我们也许永远也不知道。可是,在我蹲下身子以后,我和孩子的关系近了,当他们做错了事以后,他们愿意跟我分享了,让我了解他们的想法。自从了解了他们的想法,我发现我能更加容易地进行有的放矢。我现在才发现,原来我作为他们朋友时的一句话,也许比我作为老师时的说的话更管用。”(我校***老师的感触)

(二)迎来学生行为转变的品质提升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养成习惯必须实践,换一句话说,那不仅是知识方面的事,心里知道怎样,未必就养成好习惯,必须经常去做,才可能养成好习惯。”叶老的话告诉我们习惯不是单靠说或学就能形成,而是要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规范自己的行为,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优秀的道德品质。

学校的德育活动以课程为统领,以主题鲜明、内容丰富的德育常规活动为抓手,让学生用一种全新的观念看待自己和他人,及时矫正不良行为;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帮助学生学会自尊、自强、自立,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课题的实施让我们明显地发现,学生的行为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过去在校园中存在的一些学生不良行为得到了很好的改善,学生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我校已经有700多名学生被评为了“和乐常规之星”,很多孩子在这些“星星”的带动下,对自身的行为习惯进行了审视,逐渐养成了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

【案例点击】:

文明如厕一瞥

在进行文明如厕教育之前,我们的厕所总是有股异味,小朋友们冲厕所时喜欢用的是脚而不是手。可是在文明如厕活动启动以后,这样的现象逐渐地减少了。孩子们都能自觉地维护我们的校园环境,明白了环境需要大家共同维护的道理。

二年级的“和乐常规之星”***小朋友就有这样的经历和感受,“老师,有一天我看到有个小朋友上了厕所,好像有急事,忘记了冲厕所,就跑走了。我想叫她,没有叫到。我就过去帮她把厕所冲了。”这样的小朋友现在已经越来越多了,他们不仅仅关注的是自身的行为规范,他们也开始关心其他小朋友的行为,帮助其他孩子一起进步。

课前准备一瞥

以前,下课铃声一响,很多孩子们就会马上离开课桌,开始游戏和娱乐,只有当下节课的老师走进了教室后,学生才开始想起原来还有书没有准备好……这样的现象让老师们很无奈。但是现在,当下课铃声响起之后,孩子们的第一个动作是拿出第二节的准备资料,准备齐全了才离开座位,

这样的行为已经成为了孩子们的习惯,不再需要老师的反复提醒,孩子们也忽然发现老师们不再唠叨了,其实这是因为孩子们养成了良好的习惯。

(三)呈现学校德育主题推进

学校的自主德育活动,紧紧围绕学校小常规的培养目标展开,凸显了德育教育的序列性;在小常规培养中,学校采取的主体性推进的方式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为学校今后推进德育工作形成了很好的示范;同时该课题促使了我们深入地研究儿童道德行为形成的规律,在师生共构的过程中,让我们更加了解学生,更能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设计德育活动,为学校今后的德育教育和德育活动的设计和组织指出了更加明确的方向。

(四)研究带来的社会效益。

课题研究三年,扎实推进中的不断反思和调整,使课题研究规范、卓有成效。

课题连续两年(2009、2010)获得成都市市级课题年度考核一等奖;连续两年获得锦江区优秀科研阶段成果奖。

来自雅安、金堂等兄弟学校的领导、老师多次到学校学习课题研究的经验和成果,得到了同行和专家的高度评价。特别是学生文明身份证的推出,学生文明如厕小常规的推进,让学校的校园文化特别是厕所的文化建设得到了长足的进步,很多兄弟学校的同行都这样感叹:“你们的学校的厕所文化做的真富有童趣,教育的元素随处可见……”

第四研究中的思考

研究带给学校、教师和学生巨大改变的同时,也让我们深刻地认识到学校教育中重视常规教育,习惯养成,对孩子的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作用。在后续的研究中,课题组将在如下几个方面做深化探索:

一是站在课程构建的高位思考课题研究与德育课程的进一步融合;

二是进一步凸显师生共构的思想,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强化常规培养的体验性和操作性,优化行为习惯时时处处强化和激励的策略,让常

规教育内容和表现形式更加贴近儿童的成长方式。

成都市***学校课题组 2011年10月

德育小课题研究报告正式版

For the things that have been done in a certain period, the general inspection of the system is also a specific general analysis to find out the shortcomings and deficiencies 德育小课题研究报告正式 版

德育小课题研究报告正式版 下载提示:此报告资料适用于某一时期已经做过的事情,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总检查、总评价,同时也是一次具体的总分析、总研究,找出成绩、缺点和不足,并找出可提升点和教训记录成文,为以后遇到同类事项提供借鉴的经验。文档可以直接使用,也可根据实际需要修订后使用。 一、课题的提出 本课题的研究是时代发展要求,也是学校发展现实需要 丰富初中德育内容和创新德育机制的研究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普遍认同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社区教育对学生的人格完善和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普遍注重学校德育和家庭、社区相结合的德育教育的实践性以及互动机制的可操作性。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互动的大教育系统,为全民提供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生活环境,发展终身教育,从而全面提升全民素

质,已成为当前国际社会教育发展的潮流,也是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方向。单一的学校教育已经不能适应未成年人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需要,只有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区教育互相配合和协调,才能相得益彰,取得良好的效果。 我校位于安康中心城市繁华地带,建校30年来,学校始终秉承“办人民满意教育,以优异的教育质量回报社会”的办学宗旨,始终坚持“质量立校、科研兴校、管理强校”的办学理念。自20xx年跻身于省级“示范初中”、省级“文明单位”、省级“法制校园”之后相继荣获“初中教育先进学校”、“德育工作先进单位”的光荣称号,被评为国家级、省级、市级

德育研究课题.

德育研究课题 一、德育研究课题的确定:结合我校特色建设:学生自主管理,确定本学期学校德育研究课题为: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各班根据学校课题,结合本年级、本班实际,确定本班子课题,写出研究方案,并在班级常规工作中落实,期末写出课题研究论文。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和预期目标 (1)学生发展目标: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参与意识、责任意识,使学生的行为得到改善,身心健康发展,每一位学生具有良好的品格和完善的人格。 (2)教师发展目标:培养一支思想文化素质高,教学能力强即关心学生又能对学生自主参与问题给予指导纠正的教师骨干队伍。 (3)学校发展目标:以德养性,阳光育人,活动育人,营造自主,诚信,和谐的环境氛围,促进学校全面发展。 三、课题研究的原则 1、“以学生为本”的原则 课题研究必须以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为目的,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品格和完善的人格为重点,处理好社会需要、学校发展和学生发展的关系。学校、教师的所有行为都要为培养学生自主参与、自主意识服务。 2、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学习国内外有关理论加以分析总结,根据学校、本班学生实际,大胆实践,借鉴理论,从事实出发进行课题研究。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 1、管理方法:成立以德育校长为组长的课题领导小组,每月组织课题研究人员进行理论学习,定期开展小型多样的课题研讨活动。定期进行论文、活动的评比。 2、研究方法:课题将采用调查研究法、文献研究法、经验总结法、行动研究法、活动渗透法、实践检验法等方法。 (!)调查研究法:主要调查学生中存在的问题行为,自主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根据问题性质将其分类,概括特点。 (2)文献研究法:主要研究国内外关于学生自主管理、自主意识培养等问题的理论和经验。 (3)经验总结法:主要总结课题研究过程中点点滴滴的体会和经验。 (4)个案研究法:追踪研究自主管理过程中的典型问题,挖掘原因,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 (5)活动渗透法:根据学生心理特点,组织多种多样的活动,逐步树立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责任意识。 (6)实践检验法:在实践中总结处理论,并用理论指导实践,检验理论的正确性,可行性。 五、学校研究实践过程 1、营造自主管理的校园氛围。开学初,利用校会、班会、广播、橱窗、板报等形式,宣传我校特色建设:学生自主管理,是学生产生初步的自主意识。

德育课题研究成果2018知识交流

德育课题研究成果 2018

小学德育教育研究课题----小学日常行为 规范养成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专家孙云晓指出:“习惯决定孩子的命运”。 反观现有日常行为习惯培养的研究现状,我们认为 (1)学校生源比较复杂,来自不同家庭的孩子行为习惯有较大差距。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培养应更具针对性、层次性。 (2)日常行为习惯的培养方法途径较为简单,缺乏评价与反馈。我们认为:从行为习惯的培养入手,有利于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能促进学生发展,适应新时期的挑战和要求。这一研究,从现实和长远看,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研究目标 1、结合时代要求和少先队教育特色,通过研究和实践,探索一套适合寄宿制、小班化办学体制的“小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养成”的教育对策,以利推广。 2、通过研究和实践,引导使少年儿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深入理解道德规范,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3、通过研究和实践,优化班主任队伍,提升教师德育工作水平,进一步推动学校德育工作。 (二)研究内容: 1、探讨小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培养的有效方法与途径。

2、探讨家校社会多维立体的教育途径和策略。如何将本课题研究与家庭教育相结合,调动家长、社会教育积极因素。 3、探讨优化班级管理、提升学校德育成效的科学、系统的方法。 本课题研究创新点及突破之处 本课题为应用基础研究,在强调应用性的同时,也注重一定层次的理论探索。着眼于寄宿制、小班化学校儿童的日常行为,着重进行有关小学生在学习、做事和做人等方面的良好行为习惯的研究与实践,以使小学生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养成一系列做人、做事和学习方面的良好行为习惯,为其健康人格的培育奠定基础。 (1)创新方面。依据少年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遵循教育规律,努力构建创新养成教育途径和模式,将养成教育贯穿到学生日常生活行为中,多层次、全方位的进行跟踪教育,突出成长为主的教育理念。 (2)理论意义。立足于应用探索与实践,在探索和实践过程中总结寄宿制学校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的规律,丰富素质教育理论和养成教育理论内涵 (3)应用价值。本课题着手与途径和模式的实验和探索,侧重于应用实践,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努力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让每个学生都具有健康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促进他们的可持续发展。 完成条件分析、研究方法与路线 (一)完成本课题的条件分析: 1、领导支持,课题研究有经费保障。校领导对课题研究大力支持,为课题研究开展提供环境支持、经济支持。良好的教学条件和领导的重视、指导,为课题研究提供了基础保证。 2、资料丰富,研究有理论支撑。

德育课题研究开题报告范文

德育课题研究开题报告范文 一,项目背景和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项目提出的背景 德育改革是当前学校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 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江总书记提出,在依法治国的同时, “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共产党中央委 员会《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也明确指出,“所有类型的学校都必须更加重视道德教育”。而且,在过去的20年里,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认识到道德教育本着人的进步和人格提升 的精神。独特的价值。因此,加强对德育的探索,进一步完善德育方 法和方法,强调实效,具有深远意义。 2.中小学德育现状迫切需要改革。 目前,道德教育的有效性很低。道德教育将道德与日常生活分开。道德教育的目标得到了无限的改善。它与道德品质和道德生活的发展 是分开的。在理解道德价值观时加强对社会,政治和经济需求的理解 是太过分了。理性价值,忽视其满足主体自我完善的价值;在道德教育 的过程中,忽视了道德学习的主体性,重新教学,重新撼动,消除了 生活世界的主观生动性。这忽视了学习者的情感和生活要求,从现实

生活中教育的后果表现为:学生脱节,道德理解不能转化为行为;学生 在遇到复杂的道德生活时很难适应,无能为力;学生有“多重人格”, 表达为“面对面的一套,背后一套”。 3.我们学校现代道德教育的发展和深化需求。 多年来,我校以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理论和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 为基础,吸收和整合了现代哲学理论和现代教育思想,对教育德育进 行了理论和实践研究,旨在继承和发展。。以特色德育理论为指导, 构建面向21世纪的中小学校素质教育模式和德育管理模式。在研究中,我们努力找出道德教育的现状,通过进一步的学习,研究和实验,为 改变道德教育的现状,提高道德教育的有效性做出贡献。同时,通过 专家,研究教师,德育管理者和学生的互动,优化和完善学校德育环 境和效能,形成“体验德育”的理论模型和管理范式。 (2)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改变现有的教育者道德教育观念。 道德教育不仅可以视为对学生施加外部影响的过程。具有相应道 德知识的学生并不一定意味着满足社会需求的相应道德行为和道德效应。道德教育不是一种认知过程。这是一个由道德主体实践和体验的 积极过程;道德教育是教育本身的教育,教师的作用是指导而不是灌输;道德教育不是学生生活和学生生活之外的东西。这是一个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实践和活动相结合的东西。因此,德育的内容应该接近学

小学德育教育研究课题

小学德育教育研究课题—— 农村小学感恩教育研究与实践 一、课题的提出 1.社会现状的需要 我国自古就有“羊跪乳,鸦反哺”的古训。感恩就是意识到今天自己获得的一切,不是凭空而来,除了自己的努力,还有许多人在背后的创造和奉献。感恩是一种本性和不可磨灭的良知。感恩是社会上每个人都应该有的基本道德准则,是一种处世的哲学,是生活中的大智慧。对于今天的广大青少年来说,感恩意识绝不是简单的回报父母养育之恩,它还是一种责任意识,自主意识,自尊意识和健全人格的体现,更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更是我国优秀的传统美德,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都应该不断继承和发扬光大。 2、学校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要积极倡导集体主义精神和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引导广大未成年人牢固树立心中有祖国、心中有集体、心中有他人的意识,懂得为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对小学生而言,“感恩”他人的能力还非常有限,但从小培养他们的“感恩”意识,让他们懂得感谢和帮助,应该是我们现代教育的一个重大课题。 3.儿童成长的需要 儿童教育专家郭建国教授说:“感恩之心是一种美好的感情,没有一颗感恩的心,孩子永远不能真正懂得孝敬父母、理解帮助他人,更不会

主动地帮助别人。”小学阶段是人生受教育的起始阶段,一些行为习惯的养成影响着孩子的一生。开展感恩教育就是让学生从感恩思想中内省的自我发展要求,在学生内心中激发出要我学好到我要学好,真正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对塑造儿童完善的人格,促进他们身心健康和谐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对此,我校对小学生思想道德心理状况进行了一次“摸底抽查”,抽查数据显示:有的学生景仰科学家,有的学生景仰体育、影视明星,只有少数学生表示景仰自己的父母,“可怜天下父母心。”父母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付出的是最多的,可崇拜父母的孩子是最少的。孩子尚且对父母不怀感恩之心,更何况对对同学、对老师、对社会呢?当今,虽然物质生活已经达到较高水平,但是学生的感恩意识缺失,不懂感恩,不会感恩,拒绝感恩的现象时有发生,暴露出基础道德滑坡,理念信念缺位,价值观念扭曲等一系列深层次的问题,严重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究其原因有三:一时学生中独生子女居多,在家中备受溺爱,长辈们只知道默默付出,却忽略了对孩子的感恩教育,只是孩子们以为向长辈们索取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养成只想索取不思回报的习惯。二是由于分数成为唯一评价标准已又多年,感恩教育缺失就可想而知。三是改革开放30年来,国门打开了,空气更新鲜了,但是拜金主义等一些不健康的思潮也进来了,严重影响青少年的价值观,感恩情愫缺失。 基于以上思考,从我校德育工作实际出发,结合本学期我们提前作的感恩教育的相关工作以及取得的效果,我们提出了《农村小学感恩教育研究与实践》的课题,创造感恩教育的新模式,对学校实施感恩教育

德育课题成果简述

小学生行为习惯培养中“小常规”教育实施策略的研究 第一部分课题提出 达因苏草原有一个环境清幽、漂亮雅致的学校——农九师一六五团中学。学校在发展中明确了学生不仅学习成绩要优异,更应该是文明尚美,礼仪高雅。 (一)日常教育活动中的几个镜头及分析: 【镜头一】:学生们正排队往操场上走去,男生A走路时,手不知怎么就碰到了男生B,只见B转身便使劲打了A一拳,嘴里还嚷着:“你打我干嘛”A又边还手边说:“我又没打你!”于是两人就开始了…… 【镜头二】:“现在的学生越来越不好教了。”“有些学生具有双重性格,在教师面前一套,背后一套,学校里一套,家里一套。”“老师成了消防队员,今天解决了一个问题,第二天又冒出一个问题;解决了新问题,老问题又卷土重来。” 镜头三:…… 分析:老师们天天抓常规,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教育不守常规的学生,但仍出现“屡禁不止”的现象,老师身心疲惫。常规教育的效果不尽人意,有的只是起到即时的作用而没有达到长远的预期。 * (二)学校常规教育的现状 1、学校常规教育的现状 现状一:学校常规教育的规定大而空。学校的常规教育一般是教师根据《小学生守则》《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向学生介绍常规,让学生学习常规,接着是不断地提要求,在平时的学校活动中不断提醒、督促和纠正。学生在常规教育的过程中,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而没有自主构建常规,因此,常规在学生心中没有深刻的印象。 现状二:防范式常规教育,让师生走向对立。学校目前的常规教育主要还是防范式,即教师处处防范学生,生怕学生做错什么。学校常规管理主要是检查式。为了处处提防,学校、教师往往采用“控制”的手段,控制时间、控制空间,不敢放手让学生自主活动,以取得表面的井然有序。这样一来,常规教育陷入了难以走出的怪圈:控制形成了学生对教师的依赖,这种依赖使得学生的自主意识、规则意识很难形成,所以一旦学生失去教

最新小学“微德育”小课题研究开题报告

小学“微德育”小课题研究开题报告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 “投我以桃,报之以李”等名言,告诉我们做人做事要懂得知恩图报。中华民族历来就具有这种传统美德,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当中每时每刻都能感受友到来自方方面面的或大或小的“恩”的施与。然而,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受外来多元文化的影响,人的感恩意识在逐渐的缺失,只懂得索取,不懂得回报。现在孩子多为独生子女,“6+1”的家庭环境,让小学生更感到自己是父母、长辈呵护下的“小太阳”,孩子普遍缺乏感恩意识,做事缺乏爱心,心理承受能力差,体谅不到父母、教师的辛劳,待人处事冷漠、缺乏对社会的责任感。长期以来学校德育教育的不足,对学生的感恩教育明显落后于教育的发展。《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若干意见》指出对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未成年人的原则”,要“从他们的具体实际和生活实际出发,深入浅出”,“要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正是鉴于当前现实,根据这种指导思想,我们提出本课题的研究。 二、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及预计突破 (一)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加强青少年道德教育,是贯彻以德治国的重要内容,是事关国家前途命运的大事。我国把“学会感恩”写进《小学生守则》,感恩教育研究将成为全国进一步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主导性德育研究潮流。2006年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国家726项目研究中心正式在全国启动“全国中小学感恩教育研究活动”,并申请成为国家“十一五”重点课题,面向全国选择一批挂牌实验学校,这意味着该课题的研究在全国范围具有代表性。当前,在互联网上有关感恩教育研究的文章和成果比较丰富,主要从感恩教育的重要性、感恩教育的内容、途径等方面进行探讨,许多地区、学校也在进行感恩教育的对照研究,但尚未出现成熟的感恩教育途径和方法理论研究,该课题的研究对探索德育教育的新模式有重要意义。因此,开展该课题研究是时代的需要、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更是人才培养的需要。 (二)预计突破

省级德育课题开题报告

省级德育课题开题报告 一、选题缘由 1、学校学生现状 我们学校是一所发展中的学校。34个教学班,1700余名学生,办学已成规模。学校地处城乡结合处,独特的地理位置,农村学生、留守学生已成为学校受教育者的主体。他们其中一部分习惯差、毛病多。据我初步统计,农村学生、留守学生占学生总人数的60℅左右。 他们的养成教育是当下必须面临亟待解决的问题。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更有刻不容缓的使命感和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感。 2、寻找空白,填补空白 我们在课题立项之前,在网上大量查找了国内学校进行养成教育研究的情况。通过浏览,看到钢花学校做得比较好。但我们发现,钢花学校在德育主题月活动、利用家长学校资源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的开发,特别是针对留守学生的养成教育研究,更是一个空白。我们进行此项课题研究,就是想在钢花学校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养成教育内容,赋予养成教育新的时代内涵。 3、创品牌,出特色 提炼办学理念,打造学校品牌,是我们学校当前的战略选择,也是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教育品牌一旦形成,就会凝聚成一个地方或者一个学校教育方面的影响力,彰显其办学水平及办学特色,满足社会对优质教育的需求。 二、课题界定

为避免产生混淆,特对本课题研究的相关概念加以界定。 “体验”就是通过实践或亲身经历来认识周围的事物,它具有过程性、亲历性和不可传授性,是充满个性和创造性的过程。 “养成教育”是教育者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训练活动,使少年儿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帮助他们学会学习、学会健体、学会审美、学会创造、学会生存的一种教育过程。 “体验式养成教育”是教育者依据德育目标和少年儿童的心理、生理以及个体经历有效创设相关的情景或氛围,让少年儿童充分发挥主体作用,用心去体验,用心去感悟,通过反思体验和内化体验形成个人的道德认知,并逐步积淀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最终形成“不教而教”的自律习惯并伴随终生。 三、研究意义 1、是创新德育工作的需要 当前一些教育者的德育教育方式仍然是灌输说服、限制防范、机械训练,忽略了教育对象的道德思维和道德实践能力的培养,忽视了教育对象道德观念的自主体验、感悟内化,使得养成教育缺乏实效性。因此,养成教育要有实效,不仅要优化外部环境,更要变革、创新现行的养成教育方式,走进学生心灵,激发学生的内部动机,促使其把学校提出的行为规范和期望变成自己的内在需要。 2、是学校发展的需要 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必然要求改进学生的道德教育。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既是学生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又是学

“微德育”小课题研究报告

“微德育”小课题研究报告——学会“感恩” 高里街道台底DMG小学五年级韩昀聪 指导教师:韩素芳

“微德育”小课题研究报告——学会“感恩” 现在的孩子都是家庭的中心,他们心中只有自己,没有别人。要改变这种现状,就要让孩子学会感恩,尊重他人。把感恩教育贯穿于学校德育工作始终,使学生常怀感恩之心,感激和怀想那些有恩于我们的人,拥有做一位高尚的人的思想基础。 一、课题的提出及研究的意义 1、问题的提出在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若干意见》,探索一条科学规范、民主和谐、人文化的学校管理之路,在目前改革开放转型期的大背景下,青少年,特别是小学生,头脑中缺少一些最基本的道德规范,那就是对父母的孝,对师长的敬,对同学的爱。本着对症施治的原则,本校试用从古代文化典籍中选用儒家思想——感恩,来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 2、意义在这个世界上有许多人在帮助着我们,父母、师长、同学还有各行业的,他们都有恩于我们,如何回报他们呢?老师很有必要提醒、引导教育学生自小学会感恩,感谢祖国的培养,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感谢老师辛勤教导,感谢同学关心帮助,感谢一切付出多人。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感恩教育,旨在唤醒孩子内心深处最美好的善的天性,从我做起,从小做起,找到善心,善行的源头,让每位孩子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感恩与祖国的培养,感恩与父母的养育,感恩于师长的教诲,感恩与同学的帮助,感恩与身边一切关心自己的人;那么这个人必定是一个集大孝、小孝于一身的高尚的人,所以培养学

生感恩情怀势在必行。吟诵《弟子规》,学会礼貌用语,不挑食,不挑衣。了解衣食的来源,记住父母生日,教师开“二十四孝”故事会。 三、实施策略: 1、树立净化社会风气,提升校园品味的自信心,通过感恩教育,让学生在思想、道德、行为习惯等方面得到全面培养,人品素质,学习成绩自然会得到提高,让学生懂得如何做人。 2、在课堂中创设情景,首先让每位教师树立正确的素质教育观,把教育学生“做人”作为着力点。仅有开发学生智力的不够的,还必须要有健康的人格,丰富多彩的情感。指导学生了解自己的家庭,自己的父母,家人的优秀品质及家族的好传统,好风气。引导学生体会在人的一生中,父母的关心和爱护是最真挚和无私的,父母的养育之恩是永远也所说不完的,这种恩情比天高,比海深,是人世间最伟大的力量。如果人类有爱,那么首先应该爱自己的父母。如果一个人连孝敬父母,报答养育之恩都做不到,谁还相信他是个“人”呢?又有谁愿意和他说打交道?通过具体活动,努力将学生的感恩教育,对家庭道德的认知转化为道德行为、学习动力,实现知行统一。 3、对学生进行激励评价 ①这个课题研究,旨在提升全体学生道德素质、净化校园和所涉及家庭风气,范围广,时间长,应督促,鼓励每位学生参与。 ②每周星期一晨会,让学生交流为父母,为家庭做的事,让学生民主评议,选出本周“感恩活动”模范、标兵。 4、开展丰富多彩的感恩活动

德育课题研究成果2018

小学德育教育研究课题----小学日常行为 规范养成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专家孙云晓指出:“习惯决定孩子的命运”。 反观现有日常行为习惯培养的研究现状,我们认为 (1)学校生源比较复杂,来自不同家庭的孩子行为习惯有较大差距。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培养应更具针对性、层次性。 (2)日常行为习惯的培养方法途径较为简单,缺乏评价与反馈。我们认为:从行为习惯的培养入手,有利于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能促进学生发展,适应新时期的挑战和要求。这一研究,从现实和长远看,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研究目标 1、结合时代要求和少先队教育特色,通过研究和实践,探索一套适合寄宿制、小班化办学体制的“小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养成”的教育对策,以利推广。 2、通过研究和实践,引导使少年儿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深入理解道德规范,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3、通过研究和实践,优化班主任队伍,提升教师德育工作水平,进一步推动学校德育工作。 (二)研究内容: 1、探讨小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培养的有效方法与途径。

2、探讨家校社会多维立体的教育途径和策略。如何将本课题研究与家庭教育相结合,调动家长、社会教育积极因素。 3、探讨优化班级管理、提升学校德育成效的科学、系统的方法。 本课题研究创新点及突破之处 本课题为应用基础研究,在强调应用性的同时,也注重一定层次的理论探索。着眼于寄宿制、小班化学校儿童的日常行为,着重进行有关小学生在学习、做事和做人等方面的良好行为习惯的研究与实践,以使小学生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养成一系列做人、做事和学习方面的良好行为习惯,为其健康人格的培育奠定基础。 (1)创新方面。依据少年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遵循教育规律,努力构建创新养成教育途径和模式,将养成教育贯穿到学生日常生活行为中,多层次、全方位的进行跟踪教育,突出成长为主的教育理念。 (2)理论意义。立足于应用探索与实践,在探索和实践过程中总结寄宿制学校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的规律,丰富素质教育理论和养成教育理论内涵 (3)应用价值。本课题着手与途径和模式的实验和探索,侧重于应用实践,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努力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让每个学生都具有健康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促进他们的可持续发展。 完成条件分析、研究方法与路线 (一)完成本课题的条件分析: 1、领导支持,课题研究有经费保障。校领导对课题研究大力支持,为课题研究开展提供环境支持、经济支持。良好的教学条件和领导的重视、指导,为课题研究提供了基础保证。 2、资料丰富,研究有理论支撑。

小学德育课题开题报告范文

小学德育课题开题报告范文 2018-03-10 题目:小学班级文化建设一.课题提出的背景、缘由及研究现状述评(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优化校园育人环境,使中小学成为弘扬正气,团结友爱,生动活泼,秩序井然的精神文明建设基地。 在《广东省中小学德育指导委员会工作座谈会》上,广东省教育厅副厅长李小鲁指出:新形势下,我省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整体思路是围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引,深入贯彻落实中央8 号文件,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这个中心任务,重点抓好德育主渠道、德育教化和德育督导评估三方面工作,突出抓好德育环境的全面教化。 《课标》也强调:教育面对的是一个个具有独立个性的学生。教育应促进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发展。 ”从教育的角度看,班级是学生彰显个性,实现发展的重要基地,是培养学生成长的一方沃土。 什么样的班级就塑造什么样的学生,他们参与班级建设的过程经历,体验感悟,将在其生命发展的历程中留下鲜明的痕迹。 要培养出赋有创造性的特色学生,必须构建有个性化的班级文化,让学生无条件,无时不刻地进行班级文化熏陶。 在此背景下,有效开展班级文化建设,已成为一项迫切的重点工程。 (二)课题提出的缘由新的一轮课程改革本质上就是对课程文化的一种颠覆和重新建构,学校文化、班级文化事实上都是课程文化的有机组成部

分,而个性化班级文化就是一种全新的文化。 因此,在新课改情境下,进行个性化班级文化建设”是教育形势发展的需要。 其次是学校发展的需要。一所学校的发展归根结底就是这所学校全面的发展,它既包括群体的发展,也包括个体的发展。 单个班级的发展势必促成全校的发展;单个学生个体的成长,也最终促成学校的长期发展。 个性化班级文化建设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良好的班级文化能促成良好的班风建设,能形成良好的学习环境,使每一个学生都在积极、健康、向上的风气中接受持久而稳定的熏陶,最终共同成长。 再者是新型人才培养的需要,个性化班级文化建设能促成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能提高学生思想品德的修养,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创新能力。 未来社会要求培养新型人才,其不仅重视人才的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更重视人才的潜能个性的发展,而这些素质单靠一般的灌输”是难以奏效的。 多姿多彩的班级文化活动,可以引发学生无限的创造力,开拓视野,扩大知识面,增加信息量,同时施展自己的聪明才智。 (三)班级文化建设现状在现实中,学生从小接触到的班级文化几乎是千篇一律,千班”一面,给学生造成严重的审美疲劳,无法收到应有的教育效果。 创建具有特色的学校班级文化的常规管理和建设,把班级还给学生,让

德育课题成果简述

德育课题成果简述

小学生行为习惯培养中“小常规”教育实施策略的研究 第一部分课题提出 达因苏草原有一个环境清幽、漂亮雅致的学校——农九师一六五团中学。学校在发展中明确了学生不仅学习成绩要优异,更应该是文明尚美,礼仪高雅。 (一)日常教育活动中的几个镜头及分析: 【镜头一】:学生们正排队往操场上走去,男生A走路时,手不知怎么就碰到了男生B,只见B转身便使劲打了A一拳,嘴里还嚷着:“你打我干嘛?”A又边还手边说:“我又没打你!”于是两人就开始了…… 【镜头二】:“现在的学生越来越不好教了。”“有些学生具有双重性格,在教师面前一套,背后一套,学校里一套,家里一套。”“老师成了消防队员,今天解决了一个问题,第二天又冒出一个问题;解决了新问题,老问题又卷土重来。” 镜头三:…… 分析:老师们天天抓常规,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教育不守常规的学生,但仍出现“屡禁不止”的现象,老师身心疲惫。常规教育的效果不尽人意,有的只是起到即时的作用而没有达到长远的预期。 (二)学校常规教育的现状 1、学校常规教育的现状 现状一:学校常规教育的规定大而空。学校的常规教育一般是教师根据《小学生守则》《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向学生介绍常规,让学生学习常规,接着是不断地提要求,在平时的学校活动中不断提醒、督促和纠正。学生在常规教育的过程中,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而没有自主构建常规,因此,常规在学生心中没有深刻的印象。 现状二:防范式常规教育,让师生走向对立。学校目前的常规教育主要还是防范式,即教师处处防范学生,生怕学生做错什么。学校常规管理主要是检查式。为了处处提防,学校、教师往往采用“控制”的手段,控制时间、控制空间,不敢放手让学生自主活动,以取得表面的井然有序。这样一来,常规教育陷入了难以走出的怪圈:控制形成了学生对教师的依赖,这种依赖使得学生的自主意识、规则意识很难形成,所以一旦学生失去教师的控制,学生的“常规”陷入“不知所从”,而学生的“不知所从”

德育小课题研究报告范文实用版

德育小课题研究报告范文实用版Practical edition of Research Report on Moral Education 汇报人:JinTai College

德育小课题研究报告范文实用版 前言:报告是按照上级部署或工作计划,每完成一项任务,一般都要向上级写报告,反映工作中的基本情况、工作中取得的经验教训、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工作设想等,以取得上级领导部门的指导。本文档根据申请报告内容要求展开说明,具有实践指 导意义,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一、课题的提出 本课题的研究是时代发展要求,也是学校发展现实需要 丰富初中德育内容和创新德育机制的研究已越来越受到 人们的关注,普遍认同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社区教育对学生的人格完善和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普遍注重学校德育和家庭、社区相结合的德育教育的实践性以及互动机制的可操作性。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互动的大教育系统,为全民提供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生活环境,发展终身教育,从而全面提升全民素质,已成为当前国际社会教育发展的潮流,也是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方向。单一的学校教育已经不能适应未成年人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需要,只有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区教育互相配合和协调,才能相得益彰,取得良好的效果。 我校位于安康中心城市繁华地带,建校30年来,学校始 终秉承“办人民满意教育,以优异的教育质量回报社会”的办

学宗旨,始终坚持“质量立校、科研兴校、管理强校”的办 学理念。自20xx年跻身于省级“示范初中”、省级“文明单位”、省级“法制校园”之后相继荣获“初中教育先进学校”、“德育工作先进单位”的光荣称号,被评为国家级、省级、市级“课改示范学校”。随着我校社会知名度逐步提升,要求进入我校就读的学生逐年增多。班大人多、校园面积相对狭小(现有56个教学班,在校学生4600余人,校园面积15亩, 校舍面积16770平方米),部分学生缺少良好的家庭教育,社会中不利于青少年学生成长的.因素比比皆是,上述多种原因,对教育大环境造成了家庭教育“教不得法”,社会教育“鱼龙混杂”,学校教育“独木难支”,有时教育效果不尽如人意。 根据教育发展的要求及学校发展现实需要,我们确立 “创新德育机制丰富德育活动内容”研究课题,旨在不断尝试初中阶段创新德育机制丰富德育活动内容,在校内狠抓德育工作,同时把学校德育延伸到家庭与社区,使我校德育工作迈上一个新台阶,开展该项课题的研究有利于丰富学校德育理论和家庭、社区教育理论,有利于指导学校德育实践,提高学校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有利于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为学校、教师、家长和社区服务管理人员等提供一系列操作性较强的研究成果,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学科教学渗透德育的实践研究》课题总结

《学科教学渗透德育的实践研究》课题总结 在周校长、唐校长等领导的科学决策和大力支持下,在课题组成员的全面参与和积极探究中,学校课题研究在本期得到了进一步的拓展和深化,真正开创了课题工作求真务实的良好局面。 一、采取了多种有效办法 1、规范了研究过程 工作组规定参研教师一般采取“发现问题——申报方案——行动研究——反思总结”的究模式开展小专题研究。把教师的眼光引向自身,引向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关注自己,审视自己,研究“真”问题,从中提炼出一个值得研究的小专题。好词好句每个研究小组将专题研究与学生现阶段发展中急需解决的问题结合起来,与自己急需解决的教学问题结合起来,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期初有研究计划(或方案),并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学习理论学习、问题讨论,提交研究小结或研究过程资料,参研教师每期至少上一节高质量的专题研讨课,并组织相关参研教师集中听课、评议、反思。谚语这些措施,规范了老师们的研究过程,归纳出“小专题研究”的“五化”特点——切口问题化、内容个性化、方法通俗化、周期短小化、承担者个别化。鼓励教师多写读书笔记、教学后记、教育叙事等,避免他们在研究中走弯路。 2、发挥科研骨干的作用 根据老师们申报的小专题,精心挑选,重点扶植,细心指导一批业务精、能力强、富有创新意识的骨干教师开展小专题研究,并让这些教师发挥辐射作用,提高小专题研究的整体水平。例如刘老师的《学科教学渗透德育的案例研究》,张洪英老师的《小学英语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李红琼老师的《语文学科渗透德育之我见》,杨琼老师的《课堂教学中环保教育的德育渗透》、谢慧兰老师的《课堂语文活动在育人中的作用》等,在促进参研教师养成反思教学的习惯,获得解决困惑的策略,转变教师的德育思维方式方面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3、坚持以小专题研究为主,同时开展多种类型的研究

中学德育课题研究报告方案

如何让文明成为习惯——城关一中德育课题研究方案

如何让文明成为习惯 ——城关一中德育课题研究方案 一、选题背景 “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必然要求改进学生的道德教育,帮助广大中学生养成文明习惯,是中学生道德教育的重要目标和道德形成的重要标志,也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需要。为了使学生能够适合将来社会的发展,学会做文明人,做社会人,我们希望通过此课题的研究让学生养成文明习惯。因此,本课题的研究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也是提高全民素质的需要。 2001年10月,中共中央颁布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了我国新时期道德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方针、原则和主要容等。《纲要》指出,今后要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努力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1995年3月颁布的《教育法》第四十三条“学生的应履行的义务”中指出:遵守学生行为规,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规。十六大首次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等,都为这个课题提供了理论和政策法规依据,也为其指明了方向,即提高全民族的素质要从娃娃抓起。 对“学生文明习惯的养成”的研究,有利于学生文明习惯养成,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发展。创新德育新形式,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进一步丰富国关于养成教育的理论研究,为实施素质教育架起新的支点。为学校德育以及家庭教育提供新观念和新思想,并在操作层面上,提供相应的切实可行的方法和措施。 养成良好习惯,是学生健康发展、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抓好良好习惯养成教育,是从当前学生的实际出发而提出的,有利于增强德育的实效性,也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根本途经。 二、研究对象及围:八年级一至四班 三、目标容 学生文明行为习惯是指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充分体现时代发展与个性特点要求,在生活和教育中形成的符合《中学生守则》、遵循代表社会和时代先进方向、社会公德的稳定而持久的行为。 1、研究的目标: 总目标:以国家相关的政策法规为依据,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以市外、校外智力资源为依托,以学校为主阵地,学生文明习惯的现状为出发点,使学生懂得基本的行为规,最终实现“争做文明学生、争当文明班集体”,推动素质教育

学校德育研究课题

《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德育教育研究》 实施方案 砂坝完小留守学生课题组杨世国 一、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1、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长期外出,由父母一方或者由其他人进行抚养与教育的儿童。留守儿童的概念诞生之初,指的是由于父母双方或单方出国而留在家中的儿童。随着流动人口的大量出现,留守儿童的群体不断扩大,其概念也发生了变化,外延逐步扩大。留守儿童群体包括城市的留守儿童与农村的留守儿童。本课题研究的是生活在农村,父母双方外出的留守学生,其心理、生活、学习等各个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 2、德育,培养人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培养学生自立能力、学习能力、社会实践活动能力的教育。广义的德育是指包括学校、家庭、社会公众、政府部门在内各方面对受教育者有意识有目的施加的影响,而狭义的德育则是专指教育者通过专门的教育组织机构所进行的教育。 3、留守儿童的教育与发展,指的是学校教育与社会、家庭联合起来,意在通过多方面的教育资源与机构的有机整合,最终目标指向于留守儿童的和谐发展,为留守儿童的进一步成长奠基。 4、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与发展,指的是农村留守儿童与普通儿童一样,同样具有享受教育与发展的权利。教育机构及其工作者有责任使留守儿童享受教育权利,获得各自独有的进步与发展,使留守儿童能更好的完善人格,形成良好品质,以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 二、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与研究的价值 1、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 目前,国外对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现象关注较多,但还谈不上正式研究。国内农村留守儿童的研究工作已经开始启动。但对产生的教育问题及其解决的专项研究还远远不够,不同地区往往各有特色,同一地区,留守儿童现象也有各有差别。 2005年5月,全国妇联等单位就组织召开了“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社会支

德育课题结题报告

小学生生命安全教育研究 ——市级德育课题结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新课程改革将培养目标调整为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因此,实施生命教育符合课程改革总体发展目标,是新课程改革发展的需要。 我国多年来由于对生命教育的意义缺乏认识,在学校进行生命教育一直不重视,无论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还是社会教育,只重视对青少年的应试教育、成才教育,而忽视生命教育。近年来交通事故、打架斗殴事件以及经常出现的各种自杀事件不断暴露着现代人对生命的漠视……这些都给我们的生命教育带来许多反思。教育应该如何正视生命、关注生命,关爱生命、善待生命,如何体现生命的价值、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价值观已在当前的学校教育中显得非常紧迫。学生意识的淡薄与缺乏已成为校园环境、社会环境不安全的主要问题与症结所在。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进行生命教育尤其具有十分重要的实际意义。 我校是创办14年的新校,地处城区,家长多外出打工,留守儿童较多,这些学生大多缺乏父母的照顾,行为习惯不规范,心理素质较差。因此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十分重要,而对小学生进行生命与健康、生命与安全、生命与成长、生命与价值和生命与关怀的教育,培养学生尊重生命、珍惜生命的态度,学会欣赏和热爱自己的生命,进而学会对他人生命的尊重、关怀,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学生的全面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的重要手段。近年来我校非常重视珍惜生命、保护生命、学会生存的教育,但在操作中我们感到活动的形式总体上还是比较零星、系统性不强,效果难以深化和持续。那么,如何深化生命教育,将生命教育这一真善美的教育落到实处?在当前的课程改革之际,结合新理念,以德育实践活动为主渠道,将生命教育落实到教育教学中,可能会走出一条富有特色的德育课题研讨新路。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与内容 研究目标 ①、引导学生认识生命、敬畏生命、发现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保护生命,促进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 ②、将生命教育渗透到学校所有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科教学、专题教育、课外活动三大载体的作用。注重发挥学科的优势,分层次、分阶段,适时、适量、适度地对学生进行生动活泼的生命教育。 ③、协同社区、家庭等多方力量,形成教育合力,通过多种渠道多种途径,对小学生进行生命与健康、生命与安全、生命与成长、生命与价值和生命与关怀的教育,帮助和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个人、集体、社会和自然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学习并掌握必要的生存技能,认识、感悟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培养学生尊重生命、珍惜生命的态度,学会欣赏和热爱自己的生命,进而学会对他人生命的尊重、关怀和欣赏,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 ④、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与发展。

德育小课题研究报告(完整版)

报告编号:YT-FS-5775-38 德育小课题研究报告(完 整版) After Completing The T ask According To The Original Plan, A Report Will Be Formed T o Reflect The Basic Situation Encountered, Reveal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Put Forward Future Ideas. 互惠互利共同繁荣 Mutual Benefit And Common Prosperity

德育小课题研究报告(完整版) 备注:该报告书文本主要按照原定计划完成任务后形成报告,并反映遇到的基本情况、实际取得的成功和过程中取得的经验教训、揭露存在的问题以及提出今后设想。文档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改和使用。 一、课题的提出 本课题的研究是时代发展要求,也是学校发展现 实需要 丰富初中德育内容和创新德育机制的研究已越来 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普遍认同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社区教育对学生的人格完善和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 普遍注重学校德育和家庭、社区相结合的德育教育的 实践性以及互动机制的可操作性。构建学校、家庭、 社会互动的大教育系统,为全民提供一个可持续发展 的教育生活环境,发展终身教育,从而全面提升全民 素质,已成为当前国际社会教育发展的潮流,也是我 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方向。单一的学校教育已经 不能适应未成年人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需要,只有

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区教育互相配合和协调,才能相得益彰,取得良好的效果。 我校位于安康中心城市繁华地带,建校30年来,学校始终秉承“办人民满意教育,以优异的教育质量回报社会”的办学宗旨,始终坚持“质量立校、科研兴校、管理强校”的办学理念。自20xx年跻身于省级“示范初中”、省级“文明单位”、省级“法制校园”之后相继荣获“初中教育先进学校”、“德育工作先进单位”的光荣称号,被评为国家级、省级、市级“课改示范学校”。随着我校社会知名度逐步提升,要求进入我校就读的学生逐年增多。班大人多、校园面积相对狭小(现有56个教学班,在校学生4600余人,校园面积15亩,校舍面积16770平方米),部分学生缺少良好的家庭教育,社会中不利于青少年学生成长的因素比比皆是,上述多种原因,对教育大环境造成了家庭教育“教不得法”,社会教育“鱼龙混杂”,学校教育“独木难支”,有时教育效果不尽如人意。 根据教育发展的要求及学校发展现实需要,我们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