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道家哲学才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所在

道家哲学才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所在

道家哲学才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所在
道家哲学才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所在

道教文化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我国有五大宗教,佛教、道教、天主教、基督教(新教)、伊斯兰教,一些外国人总是说我们没有真正的宗教信仰,为什么?他们所说的没有信仰,意思是连我们中国本土的宗教都不信,反而信仰西方宗教偏多。在中国其中土生土长的只有道教和儒教,道教以道家学说为主干,讲求长生不老,画符驱鬼。道教创立后尊老子为教主,遵道贵德。故有学者说“儒畏天命,修身以俟;佛亦谓此身根法幻化,业不可逃,寿终有尽,道教独欲长生不死,变化飞升,其不信天命,不信业果,力抗自然,勇然何如哉!”

有苦难的地方就容易产生宗教。东汉中期以后,统治日益腐朽和黑暗,社会动荡,自然灾害频繁,民不聊生。道教便在这种社会历史条件孕育而生。

在传说中,黄帝和老子为道家创始人。黄老思想包含很多神秘主义的因素。许多神仙方士把黄老之学与神仙方术相结合。至东汉,他们进一步将黄帝、老子神秘化,又由着重尊崇黄帝,转而推崇神话后的老子,逐步形成崇奉老子为神明的黄老道,并与方仙道逐步合流,这是早期道教的前身。

随着道教的发展,又把民间传说中的各路神仙融人道教。比如“八仙”,比如阎王与十八层地狱、玉皇大帝等,因此道教完全是中华民族的世俗宗教。

“纬”是一种宗教性的预言;纬是相对于儒家经典而言,即用图的观点结合邹衍的阴阳五行思想来解释儒家经典,推验灾异祯祥,这种风景由西汉儒生董仲舒首倡,继而形成了纬之学,致使儒家经典宗教化。西汉末至东汉初,由于统治者的提倡,纬之学盛行,儒生与方士逐渐合流,造成极为浓厚的宗教气氛,这极大地推动了道教的形成和出现。

据道书记载,始于龙汉祖劫,玉清教主元始天尊说法度人,传至世间,开

宗演教于轩辕黄帝(前2717—前2599)祭祀天帝与崆峒问道,阐扬理论于道祖

老子(约前570—前400)函关授经和西行传教,活跃民间于汉末建立太平道的

张角(活动于约168—184年)和组织五斗米道的张修(活动于约178—191年)。

故奉元始天尊为鼻祖、轩辕黄帝为始祖、太上老君为教祖。

元始天尊道教以“道”为最高信仰,以神仙信仰为核心内容,以丹道法术为修

炼途径,以得道成仙为终极目标,追求自然和谐、国家太平、社会安定、家庭和

睦,相信修道积德者能够幸福快乐、长生久视,充分反映了中国人的精神生活、

宗教意识和信仰心理,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道教对中国的学术思想、政治经

济、军事谋略、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国民性格、伦理道德、思维方式、民风民

俗、民间信仰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鲁迅先生曾深刻指出“中国根柢全在

道教”。当代要论古人语汇中的黄老、道家即是道教,事实如此,难有他论。

道教是以“道”为最高信仰的具有中华民族文化特色的本土宗教。她是中国人

的根蒂,是东方科学智慧之源,是全世界唯一大力促进科技发展的宗教以及全球

最珍爱生命和尊重女性的宗教。

深深扎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道教遵道贵德。故学者说“儒畏天命,修身以俟;佛亦谓此身根法幻化,业不可逃,寿终有尽,道教独欲长生不死,变化飞升,其不信天命,不信业果,力抗自然,勇然何如哉!

道教认为“社会只是一方存在的客体,在其中生存的人类,应有其独立自存的自由性,而不受任何意识型态的束缚。其次,主张人类应学习好处世的智慧和自我修养的能力。强调人在自然天地间应有积极的作为,不优天、不畏天、才是最好的生存状态。第三、道教要每个人都要用心感受周围的事物,热爱生活,享受生活。道教的中心思想就是“自我、平常、和谐和循环。”也就是万物循环、太极长转的道理。这些理论曾在我国西汉年间用于治国的思想,使广大人民得以从秦朝的苛政中得以休养生息,使西汉社会得以发展和强盛。

道家所倡导的:“天有天道、地有地理、人有人论、物有物性”的法则,就是说:“有天道,日月星辰是运动的,有地理,山河江海是可循环的;有人伦,就要有尊卑和长幼。老子曾讲过:“人生天地之间,乃与天地一体也、天地、自然之物也;人生,亦自然之物;人人有幼、少、壮、老之变化,犹如天地有春、夏、秋、冬之交替,有何悲乎?生于自然、死于自然,任其自然,则本性不乱;不任自然,奔忙于仁义之间,则本性羁伴。功名存于心,创焦虑之情生;利欲留于心,创烦恼之情增”。这就是老子对人规范的行为准则。我国古代思想家孔子曾对老子的所言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老子在论述人情世故中也有精辟之道,值的借鉴。老子说:“人生于世,有情有智。有情,故人论和谐而相温相暖;有智,故明理通达而理事不乱,情者,智之附也,智者,情之主也。以情通智,则人昏庸而事易颠倒;以智统情,则人聪慧而事合度。”老子的这些观点,对当今人与之间的交往有绝对的指导作用,很值得我们借鉴。

道教思想之所以在中国存在了二千多年,就是因为它的主张附合人们热爱和平,向往自由的美好愿望。它对人类要求的行为规范,附合历代统治者的意愿,对于稳定社会,发展生产有着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影响。在当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利用道教的教理教义来平和人们心态,指导人与人之间如何相处,怎样融合于社会,不争权夺利,自强不息的建设美好家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的思想对稳定社会,有着积极作用。

道家思想的核心,道家哲学思想的现实意义

道家思想的核心,道家哲学思想的现实意义 一个人的幸福和人生成就与自身的品德以及价值观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道家哲学代表人物“老子与庄子”的著作,给出了人类品德提升的方法和价值观。分享道家思想的核心,道家哲学思想的现实意义。 道家思想的核心,道家哲学思想的现实意义 下面举几个方面来加以说明 第一:虚荣心带来的痛苦 如果以品牌,炒作,证书来证明一个人或某件物的价值。人们往往会被蒙骗。人们应该去发现一个人或一件事物真正价值所在。因为虚荣心的关系,人们往往会花大价钱买性价比超低的东西。好比一个人买了一件名牌花了两千,而他去在别人面前炫耀时,别人却会认为这件衣服值两佰元。这是因为别人是以这个人的水准来横量这件衣服的。这样花大价钱不仅没得到快乐反而得到痛苦。有的人去有名的大

学校花几万学知识,只是为了证书。而在名气小的学习班可能只要几千就能够学到同样多的知识。往往学习班的老师在教授时会更用心。等毕业大学校当然有证书,可是应聘去,老板要的却是实力,那个证书就没有用了。而且如果以证书来评价一个人的水平时,往往会有一些人花钱买来假证书,滥竽充数。使很多真正有才华的人不能去发挥自己的价值。只有去掉虚荣心才能远离这些痛苦。 第二:无私的人才能成就自己 老子用天地做比喻,天地因为无私所以才长久。这个道理其实以经证实了,很多伟人就是以群众的利义为第一,所以他就有了人民群众的拥护。而且会名垂千史。就算老百姓,一个尊重别人,能够站在他人角度思考事情的人,人际关系就不会变坏。一个喜欢帮助人的人,自然也是受人喜爱的。 第三:去掉对物质过份追求,找到自己真正的人生价值 一个人的成就和人生观,如果建立在以金钱数量衡量和物质享受上。就不容易树立自己发展的目标。很容易变成那种如同无头苍蝇一

最新 浅谈伊壁鸠鲁与道家的人生哲学比较分析-精品

浅谈伊壁鸠鲁与道家的人生哲学比较分 析 引言:伊壁鸠鲁又与此前及此后的其他流行的快乐主义有本质的不同,在西方,人们谈到伊壁鸠鲁主义通常有不同的联想,以下是小编对伊壁鸠鲁与道家的人生比较分析,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一、古希腊伊壁鸠鲁学说和中国先秦道家学说 1. 古希腊伊壁鸠鲁学说 同早期以整个宇宙为研究对象的自然哲学不同,以人类自身为研究客体的人生哲学从苏格拉底开始。伊壁鸠鲁(Epikouros)作为继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之后的希腊化时代的哲学家,自然要站在这些巨人的肩膀上观察人与世界。尽管对善的求索和关于人生目的论的解释都深刻地显示着先哲的影响,然而,从人生之至善或者人生的最高目的是什么这一问题的回答来看,伊壁鸠鲁与他们的观点{1}迥然不同,他明确指出:我们认为快乐是幸福生活的始点和终点。我们认为它是最高的和天生的善。我们从它出发开始有各种抉择和避免,我们的目的是要获得它{2}。对快乐的至善定位也与同时代诉求德性的斯多葛主义彻底划清了界限。从渊源上来说,无论是第一哲学还是人生哲学,他主要继承了德谟克利特的思想和理论,由马克思当年的博士论文《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与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的差别》可知两者并不完全相同。但毕竟,根本方面还是一致的,所以周辅成的《西方伦名著选辑》一书将他们放在了同一章,称作德谟克里特-伊璧鸠鲁路线。作为柏拉图最讨厌的思想对手,德谟克利特也把快乐视作最高的善,如,他说过:快乐和不适构成了那应该做或不应该做的事的标准{3}。与德谟克利特的箴言集锦有所不同,伊壁鸠鲁的学说已经体系化;另外,伊壁鸠鲁貌似以原子论为基础来推导出他的人生哲学,实质上是为成就后者而选择了前者。因为原子论的宇宙阐释相比较于柏拉图的理念论或奥尔弗斯教义的神秘主义来说是最唯物的,即最能减轻神或来世对此生此世之人的纠缠和瓜葛,而且相对于泰勒斯等对宇宙本源或水或气的解释更加成熟和圆通。如果说德谟克利特是的、柏拉图是的、亚里士多德是生物学的话,那么伊壁鸠鲁则是伦理学的,人生哲学是他理论体系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 然而,伊壁鸠鲁又与此前及此后的其他流行的快乐主义有本质的不同,即使今天,在西方,人们谈到伊壁鸠鲁主义通常有两种不同的联想:其一,与美食、烹调、感官享受密切相关的快乐原则;其二,原子论{4}。从hedonism(享 乐主义)又叫Epicureanism(伊壁鸠鲁主义),以及Epicurus(伊壁鸠鲁)与epicure(美食家)的词源关系,可知以上观念的广泛流行。然而,这却是对伊壁鸠鲁学说的最大误解。昔勒尼学派在其早期创始人亚里斯提卜(苏格拉底的学生)那里可谓赤裸裸的享乐主义,认为肉体的快乐优于精神的快乐,应该追求眼前的、现实的肉体快乐。伊壁鸠鲁认为这样的快乐主义过于肤浅和盲目,因为社会生活的复杂性,事物产生快乐的同时往往也会附带着痛苦,他说:没有一种快乐自身是坏的。但是,有些可以产生快乐的事物却带来了比快乐大许多倍的

中华文化(哲学篇)试题乙卷

四川大学期末考试试题乙卷(2小时闭卷) (2008 ——2009学年第二学期) 课程号:99905420课序号:1 课程名称:中华文化课(哲学篇)任课教师:高小强成绩: 适用专业年级:全校本科学生人数:217 印题份数:225 学号:姓名: 考试须知 四川大学学生参加由学校组织或由学校承办的各级各类考试,必须严格执行《四川大学考试工作管理办法》和《四川大学考场规则》。有考试违纪作弊行为的,一律按照《四川大学学生考试违纪作弊处罚条例》进行处理。 四川大学各级各类考试的监考人员,必须严格执行《四川大学考试工作管理办法》、《四川大学考场规则》和《四川大学监考人员职责》。有违反学校有关规定的,严格按照《四川大学教学事故认定及处理办法》进行处理。 一、术语简释(每小题2分,共20分)。 1四书《论语》《大学》《孟子》《中庸》 2.《大学》之八条目 (1)格物——调查研究 格,就是确实研究清楚。“格物”就是要求人们亲历其事,亲操其物,实事求是,增长见识。在读书中求知,在实践中求知,而后发现规律,明辩道理。 (2)致知——认清本质 就是探究事物发展的本来面目和规律性。透过表面现象清晰事物本来的是非、美丑、善恶,而不是人云亦云,浅尝辄止。 (3)诚意——意念诚实 发自于内心,不矫饰,不做作,不欺人,不自欺,在“慎独”上下功夫,严格要求自己,修养德性。 (4)正心——动机纯正 就是要除去各种不良的情绪和邪念,不为诱惑所动,保持心灵的安详。心得其正,则公正诚明,“心正自然不怕影子歪” (5)修身——提高修养 只有自身的品德端正,无偏见,无陋习,才能为别人所拥护。修身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功夫的落脚点,又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出发点。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 (6)齐家——经营家庭 就是要经营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只有教育好自己的家庭成员,才能教化他人。一个家庭后院经常起火的人哪有能力哪有精力去治理企业和国家呢? (7)治国——以德治国 以至善之德教化百姓,使百姓除旧布新,日新又新。要使仁、敬、孝、慈、信的仁爱之风充满全国,国治而后天下平。 (8)平天下——天下太平 就是要布仁政于天下,使天下太平。只有实行坦诚 3. 《孟子》之“四端” 4. 荀子的基本主张(至少两点)、“明于天人相分”的自然主义天道观、“化性起伪”的性恶论所积而致的成圣之道 5. 宋明理学的先驱(至少两位)周敦颐王守仁程颢 6.周敦颐之“立天之道”立天之道,曰阴与阳 7. 张子的主要观点(至少两点)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其可已矣。” 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 8. 宋明心学代表人物(至少两位)

道家处世哲学:低配人生,谦下如水,守住低处

道家处世哲学:低配人生,谦下如水,守住低处 *导读:这是一个有思想、有智慧、有灵魂的平台!从国学 传统与古圣先贤的智慧到现代人的修生养性;以强我文化为己任;从利己到利他,从顺天到…… 这是一个有思想、有智慧、有灵魂的平台!从国学传统与古圣先贤的智慧到现代人的修生养性;以强我文化为己任;从利己到利他,从顺天到应人,在这里与当下最上层的智慧碰撞火花,自自然然,无为而治。让我们跟随终南山居士一起认识道,静思道,遵循道,崇尚道,效法道,顺应道,悠闲自得,逍遥自在。 最近流传着一个段子:一部高档手机,70%的功能都是没用的;一款高档轿车,70%的速度都是多余的;一栋豪华别墅,70%的房间都是空闲的 在现代社会风气之下,仿佛站得越高,能看得更远,获得更多利益。然而,处于低位的人,就一定吃亏吗? *低配人生,谦下如水,守住低处 老子《道德经》中说,上善若水。水总是往低处流。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在道家学说里,水为至善至柔;水性绵绵密密,微则无声,巨则汹涌;与人无争却又容纳万物。水有滋养万物的德行,它使万物得到它的利益,而不与万物发生矛盾、冲突,人生之道,莫过于此。

《道德经》上还说,水居善地,心善渊。居善地就是说,水常处低下,正是仁厚的善地;心善渊:心态深沉大度,中常湛静。只有如水那样,守住低处,才能做到居善地,心善渊。 守得住低处的人,知道自身的渺小,因而懂得敬畏;守得住低处的人,知道自己的欠缺和不足,他们相信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守得住低处的人从不讨巧,他们依靠的是自己诚实的劳动,他们明白恬淡从容方能走得更远。 守得住低处的人,温厚、宁静,就像大地,永远把自己置于低处,但没有人否认它的博大;守得住低处的人,收敛、含蓄,就像大海,永远把自己放在低处,但没有人否认它的深邃。 *低配人生,恬淡寡欲 《道德经》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聘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欲望太多,追求奢华,只会让我们的生活更加艰难。表面的繁华与惬意的背后,其实是烦恼、欲海难填的苦恼,以及痛苦。老子早就看到了这些,所以他教育我们,少私寡欲,怀素抱朴。 少私寡欲,怀素抱朴。这不是消极的逃避生活,而是让我们给生活做减法。人一生能做的事情有限,一生的成就也有限。我们应该抓住自己最想做的事情。面对生活,更应该抱着恬淡的态度,切忌纵欲浮华。 商业大亨李嘉诚,真实的生活其实非常简朴,据说他一幅眼

2018上四川大学中华文化哲学篇(丁老师)笔记整理

复习题 第一周 一、简答: (一)经史子集;经学,七经,与七经有关的。史学,历史。子部,诸子。集部,剩下的文学。 (二)论道; 中国人所说的哲学。讨论研讨,道理。论道者:哲学家。 二、分析:张南皮曰:“以忠孝为本,以中国经史之学为基础,俾学生心术壹归 于纯正,而后以西学瀹其智识,练其艺能,务期他日成才,各适其用,以仰副国家,造就通才,慎防流弊之意。” 张之洞《厘定学堂章程折》:“无论何等学堂,均..... 俾:希望。心术:心思。壹:彻底。纯粹端正。瀹yu e:疏通。智慧才识。技艺能 力。务:追求。期:盼望希望。仰:旧时公文用语。上行文中用在“请、祈、恳” 等字之前,表示恭敬;下行文中表示命令。副:相称,配得起。造就:培养。流弊:滋生或沿袭而成的弊端。张之洞生于晚清社会,处于社会转型阶段的中国。典型的“过渡型”人物,他的基本立足点是中华传统文化。一方面反对、否定新文化新思想的政治伦理层面,一方面又愿意接受其技术艺能方面。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体现。 今天依旧适用。 三、论述: 《大学》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新)民,在止于至善。”请据此谈谈大学对于人生之意义,以及你关于大学之理想。 大学的道理,在于彰显人人本有,自身所具的光明德性(明明德),再推己及人,使人人都能去除污染而自新(亲民,新民也),而且精益求精,做到最完善的地步并且保持不变。

“明德”就是明明白白的德,性德,天生具有的品德。“明明德”就是自己明明白白、清清楚楚地知道人的本性是什么,应该如何做人。 “新民”包括自新和新民两层意思。自新就是日新其德,不断改变自己,完善自己,做一个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新民就是化民成俗,为生民立命,让老百姓树立新观念,过上新生活。 “至善”就是最高的善,最高的善也就是无善。无善就是不刻意为善而善,无善的外在形式而有一颗真正的善心. 大学是人生很重要的一个阶段,大学时应当学习三件事,一是学知识学文化,为将来人生道路尤其是事业打好基础。二是丰富内心情感,一般来说现在的大学生都要远离家乡、父母、曾经的伙伴,大学的友情、爱情、师生情将会是一段美好的回忆。三是提高自身文化素质,大学里能接触到更多的哲学课堂哲学大师,把握好这个机会开始对人生系统的反思,并且将这种反思持续下去,争取成为一个德性高的人。其实不论是大学还是人生的什么阶段,都应当是做人第一,修业第二。 大学要学专业的深度,学科的广度,哲学的高度,战略的远见。 第三周 一、简答: (一)孔子作六经; 删诗,叙书,订礼,正乐,传易,作春秋 二、分析: (一)历史地言之,孔子之前,中国有历史;哲学地言之,孔子之前,中国无历史; 经学地言之,孔子之后,中国无历史。 在孔子之前,中国已有两千五百年以上的历史;但是中国的哲学是从孔子开始,所以在哲学上,孔子之前没有历史;在经学的意义上,无论五经六级还是七经,孔子作春秋之后再无经可言。

道家的人生哲学

道家的人生哲学 道家的人生哲学 孔孟的儒家人生哲学,讲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向往建功立业,表现出自强不息、积极进取,具有阳刚之气。而老庄的道家人生哲学,讲究顺应天道、回归自然,揭示生命奥秘、发展个性自由、超然物外、清静无为,具有阴柔之美。毫无疑问,儒家的这种勇往直前、百折不挠的精神,对社会的发展和个体的心理塑造功不可没。但是,漫长的人生之路,总会有曲折和坎坷。道家所倡导的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顺应自然的行为原则、返朴归真的价值取向、崇俭抑奢的生活信条、柔弱不争的处世之道、以及重生养生的人生追求,对哪饱受心理困扰之苦的患者来讲,无疑是一付精神良药。道家养生处世之道的精髓有人归纳如下: 。。(1)利而不害,为而不争:此条源于《老子》八十一章,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利而不害,是指只做利己利人利天下之事,不为害己害人害社会之举。为而不争,是指做事要尽力而为,且不争名利,不与人攀比,不妒贤嫉能。前句属起码要求,应从现在做起,后句为崇高境界,需长期修养。 。。(2)少私寡欲,知足知止:《老子》及《庄子。逍遥游》中反复强调了少私寡欲、知足知止的思想。人要生存、要发展总是有欲望的,但老庄认为欲海难填。要减少私心、降低过高的物质欲望和对名誉地位的追求。知足知止,是指做事要有分寸,要留有余地,点到即止,见好就收。只有知足,才会常乐;只有知止,才能避免危险。

。。(3)知和处下,以柔克刚:知和处下,是由《老子》四十一章中"上德若谷"的思想演化而来。和谐是天地万物的根本规律,谦虚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知和处下能减少人际冲突、维持安定团结。以柔胜刚,老子以水为例,天下柔弱莫过于水,随圆而圆,随方而方,但大家都知道滴水穿石和水容万能的道理。 。。(4 )清静无为,顺其自然:此句是老庄哲学的核心思想之一。《老子》第四十八章中写到:无为无不为。老子崇尚"静",即所谓"非宁静无以致远"。老子的"无为",不是什么都不做,这里的"无为"是与"妄为"的对抗,实际上是无为而无所不为。顺其自然,就是说不要勉强去干那些有悖于自然规律的事情,不要强迫蛮干、不要倒行逆施、不要急于求成。要了解和掌握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因势利导,循序渐进,才能事半功倍游刃有余。否则,就是拔苗助长,劳民伤财,费力不讨好。 。。要真正领悟道家思想的真谛。它不是一种纯粹消极的保守思想,不是要人去听天由会。它的最高境界是认识自然规律、顺应自然规律,外柔内刚、后发制人、不言自明、不战而胜。

中华文化(哲学篇)试题及参考答案

四川大学期末考试试题甲卷(2小时闭卷) (2009——2010学年第一学期) 课程号:999007030课序号:0 课程名称:中华文化(哲学篇)任课教师:高小强成绩: 适用专业年级:全校本科05-08级学生人数:101 印题份数:110 学号:姓名: 考试须知 四川大学学生参加由学校组织或由学校承办的各级各类考试,必须严格执行《四川大学考试工作管理办法》和《四川大学考场规则》。有考试违纪作弊行为的,一律按照《四川大学学生考试违纪作弊处罚条例》进行处理。 四川大学各级各类考试的监考人员,必须严格执行《四川大学考试工作管理办法》、《四川大学考场规则》和《四川大学监考人员职责》。有违反学校有关规定的,严格按照《四川大学教学事故认定及处理办法》进行处理。 一、术语简释(每小题1分,共10分) 1.三皇 2. 四书 3.孟子“四端” 4. 《大学》“三纲领” 5.《老子》的主要观念 6. 佛家“四谛” 7.二程8.紫阳象山 9. 横渠船山10.亭林东原 二、简答题(只选两题做 .....,每小题15分,共30分) 1.如何理解孟子所说的“是以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 ........................。”? 2.何谓“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 3.为什么“以理言,人欲自胜不过天理。以事言,则须事事去人欲 ...,非一蹴即几, ...,.存天理一下即成。”? 注:1试题字迹务必清晰,书写工整。本题 2 页,本页为第 1 页 2 题间不留空,一般应题卷分开教务处试题编号: 3务必用A4纸打印

道家哲学对人生的启迪

目录 一、摘要 (2) 二、关键词 (2) 三、文献来源 (2) 四、主题 (2) (一)超越死亡的生死哲学观 (2) (二)少私寡欲的本真生命观 (3) (三)柔弱胜刚强的智慧生活观 (4) (四)人生得失成败的启示意义 (4) 五、参考文献 (5)

一、摘要 道家哲学思想在关注人与自身、人与他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上视阈广阔而深远,形成独特的人生智慧观。道家哲学以自然的终极关切、智慧生活、本真的生命和正确地看待成败得失,为现代人提供了带有超越意境又合乎道的规律性,带有理想境界又达于人类终极需要的指导,给予了人生的前进与发展以启迪。 二、关键词:道家哲学人生启迪 三、文献来源:目前关于道家哲学的研究丰富多样,本文主要是从 四川师范大学图书馆的CNKI论文数据库及相关的文献资料和专著等搜索所得。以道家哲学为关键词进行检索,一共搜出文献4647篇,精确检索974篇再选择时间为2004-04-20到2013-04-20,剩余文献198,经过大致浏览,筛选出41篇,在对41篇期刊论文进行归类筛选,得到大致8类主题,确定以道家哲学对人生的启迪为主题,共得出7篇期刊论文,其中核心期刊3篇,一般期刊4篇,本文献的述评基本上就是基于上述所得到的结果来进行的。 四、主题 道家人生哲学思想的魅力就在于它对功利、物欲的淡泊,对人生得失成败的超越,对纯真人性和人生价值的追求,对生死度量的思考,对智慧生活的追求。面对人生的种种困境,甚至生死抉择时,提出了许多解决人生困境的方法,对于当今市场经济时代人们重新认识人生的目的和价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获得幸福快乐的人生,具有重要的现代意义和价值。 (一)超越死亡的生死哲学观 死亡是所有生命注定的归宿,但是深陷其中的人类执著地渴求着永生,并不愿意如蝼蚁般安聊此生,于是,关于生与死的思考造就了人类哲学的恢弘与博大。中国古代哲学中关于生死之论,不乏智者和睿者,其中道家先哲们以“万物皆一”的开阔视野看待生死,超越了一时一事、一得一失,确立了极具特色的超越死亡、生死存亡一体的生死哲学,并以其丰富的理论内容,深刻的思想内涵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① 首先,道家认为生死是同质的。生命产生的过程,就是由天到气,由气到形,①

道家与禅宗的人生哲学

道家与禅宗的人生哲学 在中国传统思想中,儒佛道皆重“人”,三家的理论归根结底是要解决人如何生存处世这一人生根本问题。传统观点所谓道家“蔽于天而不知人”是有片面性的。在中国传统人生理论中,道禅的人生旨趣最为贴近,本文从生命价值取向、处世之道及人生态度等方面对两者作一粗浅的比较研究,以求方家雅正。 一、生命价值的共同取向——重人贵生 道家以大自然为参照物,从自然与人的相互观照中去探讨人的问题。道家创始人老子认为“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老子》第25章)即宇宙中有四种伟大的存在:“道”、天、地、人。“道”被置于“四大”之首,这是由老子哲学的根本特色(道本论)所决定的;天地为“道”所出而又是人及万物的生存基础,故其地位次于“道”而高于人;天地之外尚有人与物,但老子“四大”中有人而无物,这显示了老子思想的一个基本价值取向:重人。重人,首先便要解决人如何生存的问题。对此,老子提出了“人法地”的生存原则,意即人应效法地之道。地之道的根本特征是处卑居下,他认为人在乱世之中只有象地那样善于处卑居下,才能不露锋芒,保全生命。这又显示了老子另一价值取向:贵生。重人是贵生的前提,贵生乃重人之保

障。庄子亦重人,但他不似老子侧重对人的地位的重视,而强调对人的本质的守护。人的本质是什么?庄子认为是“真”,“真在内者,神动于外,是所以贵真也。”(《庄子·渔父》)“贵真”即是珍贵人的生命本质,因为“真”是决定人之为人的根本,人一旦失去了它,便不成其人而为非人,人要由非人还原为人,就必须重新找回自己的“真”,故与“贵真”相联系,庄子又提出了“反真”、“归真”的主张。相对于老子的“人大”观念,庄子这种“贵真”思想是一种深层的重人意识,因它已不满足于对人的地位作客观肯定,而是注重对人的本质的主观守护。但人的生命本质以其生命形式为存在前提,人之“真”须以人之“生”为基础,故与“贵真”相联系,庄子又提出了“全生”的主张。何以全生?庄子发明了“无用之用”的全生法。“无用”即是无用于他人,对他人无用则不会为人所损害,能保全自己;能保全自己便是有用于己。这一方法与老子居卑处下的生存原则手段虽异而目标却同,都是为了保全生命,体现了他们对人的生命价值的珍重。 珍重生命,这也是禅宗的一个显著特征。主要表现在:其一,重视人的地位。禅宗理论重心之一是探讨人在宇宙中的地位、人与万法的关系等问题,它考察这一问题的立足点是人而不是宇宙,它对这一问题的回答是以人为本,以法为末。其二,看重人的生命。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人们又向往生

儒家与道家性哲学观念之比较

【摘要】儒家、道家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学派,儒道有关性哲学问题是中国古代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儒道的性哲学思想同源同质,又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本文旨在通过对儒道两家性观念异同之比较,以增强人们对其性哲学思想的了解。 【关键词】儒家;道家;性哲学 1 department of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pkuhsc, beijing 100083, china 2 research institute of neuroscience, pkuhsc, beijing 100083, china 【abstract】 儒家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影响最大的哲学学派,占居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导地位;道家强调以“道”为最高信仰,相信人通过某种修炼能得道成仙、长生不死。儒道共同构成中国传统信仰的基本框架,是中国古代文化遗产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并渗透在我国社会的政治、经济、哲学、文学、艺术、医学、药物学、养生学、气功学、化学以及社会心理、社会习俗、思维方式等各个方面。两种文化体系之间,既有共同点和联系,又存在明显的差异性。下面仅就二者性哲学观念的异同,做一分析比较。 1性的本体论之同异 1.1同源同质的“阴阳说” 在性哲学本体论上,儒道两家是同源同质,都赞同阴阳天命观,将《周易》之阴阳说作为性哲学的基础。《周易》中明确提出:“一阴一阳之谓道”,把万事万物分成阴阳两个基本范畴,阳象征雄性、光明、主动和渗透,它出现于山中,用连续直线、天蓝色、奇数或龙等表示;阴象征雌性、黑暗、被动和吸附,它出现于河流之中,用六道不连续的短线、红色、偶数或虎等表示。阳与阴都始于太极。为此,天为阳、地为阴,君为阳、臣为阴,男为阳、女为阴,夫为阳、妻为阴,二者既对立,又统一、互补。世界所有过程都是阴阳相互作用的表现。《易》卦中,组成乾卦的阳爻为“―”符号,组成坤卦的阴爻为“--”符号,上面两个符号分别是男女性器官象形之简化,各代表男根和女阴。《老子》中提出:“谷神不死,是谓玄牝(指雌性生殖器官),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法自然。”孔子指出:“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夫妇之道,不可以不久也,故受之以恒。”认为两性与阴阳相符、相通,性行为符合天地阴阳的变化规律[1]。 1.2性本体差异:性为“人之本性”与“天地之法” 儒道两家虽都同取法《易》,崇尚“阴阳说”的性哲学本体论,但也有异见。如《孟子•告子上》中说:“食、色,性也”,性被儒家看作是人之本性;而道家则把阴阳、雌雄、男女两性关系推崇到崇高、极致、主导的地位,认为性的结合导致阴阳作用,产生新的生命。如《周易•系辞》中指出:“男女构精、万物化生”;老子《道德经》中说:“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即“玄牝门”(雌性或女性生殖器)为天地之根本。“归妹,天地之大义也,天地不交而万物不兴”。因而,它是天地之大义、宇宙之大法则的“道”,是一切生命的基础和构成万物、人类、社会的本源。这正是道家性观念的基础和核心[2]。 2性的崇拜分歧:女性生殖崇拜与男性生殖崇拜 随着人类的进化发展,人类性系统、性功能的逐渐完善,人们感受到男女生殖器接触获得的极大愉悦,认识到性、性交与怀孕、生育的关系。同时,中国古代泛灵论哲学认为,每

中华文化哲学篇期末满分论文范本 9

期末论文 题目己学之“元” 学院四川大学经济学院 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 学生姓名贺梓文 学号2014141011027 年级2014级指导教师麻尧宾

己学之“元” 绪论: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新儒学中“己学”的提出与发展是对儒学的发展,对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造具有重大意义。“己学”以“一己遍照”为统摄,贯穿“己学”思想中的宇宙面及人生面。“己学”从易本体论演义,综合宋以来的主理、主心、主物三系的为己精神,建立起物、心、理三元的不离不杂的本体构造。己学中的本体亦即元是己学中的重要概念,在主体性与道德性的讨论与阐释中,本体即宇宙与人生的本根和本然的存在是对儒学生命科学的境界论、本体论和功夫论的有机统一的关键。 正文: 一、“己学”与“元”之我见 何谓之己学?“己学”乃“切己之学问”。己学者,以“一己遍照”为“己学”的全幅的统摄,贯穿“己学”思想中的宇宙面及人生面。’“己学”着重点在于宇宙面与人生面本体的构造和实现;而本体的构造和实现又在于物、心、理三元的不离不杂。 “一己遍照”中“己”即是自我,宇宙有一个最根本的本根之体,乃是宇宙自我的本根之体,宇宙的一切事物皆有它发展而来,同时具有了不同的殊相,称之为照体。“遍”者,或谓无时无处,或谓无处不在,亦或谓之宇宙,宇,元一贯穿空间形态,“宙”,元一贯穿时间形态。“照”一方面在完整地体现自己特点,但同时又存在于整体之中。“照”,或谓由宇宙面的本体下落至人生面的本体,或谓由人生面的本体挺立至宇宙面的本体,亦落在物、心、理的不离而不杂。“照”体现出元的具理、具心、具物的三重属性。 何谓之元?元者,始也。从一从兀。《“己学”发略: 本体的综合构造与儒家的生命哲学》中: 《易》中谓之“元”者,盖即是宇宙生命的资以为根底焉:“始”“首”“长”“善”诸义。 以“元”为“本”,综合了“始”“首”“长”“善”诸义:“本”者“根”义与“本”者“体”义;以动词云“体”,一谓体觉、体知的“体”,一谓体势、体用的“体”。

论述老庄人生哲学的现实意义

论述老庄人生哲学的现实意义 12中本6班林天黎11号 一、道家思想起源的特性 道家哲人老子不仅是中国古代第一位哲学家,而且,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哲人也是中国古代最早对社会文明演进进行系统性反思、批判的思想家。“批判性反思”的理论品格是道家哲学所具有的“思想起源的特性”集中体现。 在中国哲学史上,老子首次把“道”作为哲学范畴而给予系统化的论证,从而建立起以“道”为核心的哲学体系。老子的“道”的思想对现在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二、道家学的现实意义 (一)按照自然规律行事 “天之道,利而不害;从之道,为而不争。”(第八十一章)“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第七十三章)提出人类应按照道的规律来行动,反对妄为。人的行为应该合乎天道,这些思想对现今仍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我们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人需要顺应自然之道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具体表现在人与资源和环境的问题上,人与自然的关系紧张,导致人类的生存环境恶化,人类无节制与不合理的对待资源,产生由资源导致的人与人关系紧张,甚至产生资源大战。老子“道”的思想就要求人们应该按照自然规律行事,不凌驾于自然之上。 (二)反对社会文明异化,守护人本然价值。 老子十分强调“道”的自然性与无为性,他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第二十五章),以为天地人当效法“道”的自然性。可见,在道家哲学中,“道”既是世界的本原和万物存在的根据,也是天地万物之本性和君王治国安邦之根本方略,也是人安身立命之根据和社会发展的终极境界。“自

然”则是对“道”存在状态与本性的客观描述,意指万事万物非人为的、不受外力干涉的存在方式,即“自然而然”、“自主而然”。 传统的宗教信仰认为世界是上帝的创造物,“‘道’法自然”的观念否定了超自然意志的支配,具有无神论的性质。他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第三十七章),也就是说“道”顺任自然,各物在不受干涉的自然状态下反倒有更好的发展。 因此,“道法自然”最一般的涵义,用今天的哲学语言来解读,就是人们的实践和认识活动,要遵循万事万物本身的客观规律和主体自身本然的发展趋势。显然,“道法自然”是道家哲人为万事万物,包括人类社会在内,所预设的根本价值原则,它深刻地反映了道家哲学反对社会文明异化,守护人本然价值的思想主旨。 (三)正确处理“身”与“心”的关系。 老子认为,人的祸患多源于自身永不知足的贪婪本性,因此,圣人不仅要有优秀的道德修养、完美的人格魅力,还要筑牢廉洁自律的思想防线。“知足”是对于“已经得到满足后”的精神反刍:“知止”却是“获取过程中”的主动放弃。知足是不贪,知止是不随。知足常乐,能忍恒安;知足常足,终身不辱;知止常止,终身不耻。“知足知止”是道家用来调节、处理“身”与“心”(欲)关系的思想主张,也是非常可贵而独特的价值取向。 《老子·四十四章》指出:“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兵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意思是说:一个人的名声和身体哪个更值得珍惜身体和财富哪个更贵重得到名利和丧失身体哪个更有害过分地爱惜名声必定造成很大的精力耗费,过分地贮藏财货必定导致惨重的损失。因此,知道满意知足就不会遭到侮辱,知道适可而止就不会导致危险。这样,就可以长长久久。 可见,“知足知止”思想的可贵和独特之处就在于:它用辩证的智慧教导人们如何对待成功,如何把握名利财富,如何正确处理“身”与“心”的关系。 (四)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和谐。

中国传统文化(哲学)

第二章中国古代哲学 世界历史上的三大文明区: 东亚, 东亚,南亚次大陆和东地中海世界哲学的三大系统: 世界哲学的三大系统: 中国哲学,印度哲学,西方哲学中国哲学,印度哲学, 世界古代三大哲学家: 孔子释迦牟尼亚里斯多德 第一节中国古代哲学发展概况 萌芽期(商周时期) 奠基和形成期(春秋战国) 全面成熟时期(汉代明初) 嬗变期(明中叶清) 一,中国古代哲学的萌芽期 (商周时期) (一)《易经》 《易经》包括了三个大原则:一,变易二,简易三,不易 阴阳来源于《易经》 八卦基本符号 : 天(乾), 地(坤), 雷(震), 火(离), 风(巽), 泽(兑), 水(坎), 山(艮)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周易.乾》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周易.坤》 (二)《尚书.洪范》 中提出的"五行说": 尚书洪范中提出的"五行说" 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 "阴阳""八卦""五行"说,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

二,古代哲学的奠基和形成期 (春秋战国) 孔,老,墨学说产生标志着古代哲学的奠基 (二)战国末期古代哲学全面形成 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诸子百家荟萃,儒,道,墨,法,名,阴阳五行家,纵横家,兵家等各种学术流派,都曾活跃在稷下舞台上临淄稷下学宫 战国时 儒家有八派,以思(子思)孟(孟子) 学派和荀子学派影响为最大. 三,古代哲学全面成熟时期 (汉代明初) (一)汉代经学 儒家经典在后世被成为" 儒家经典在后世被成为"经",研究儒家经典的学问就叫做"经学" 经典的学问就叫做"经学". 汉代确立的儒家经典有: 《易》,《书》,《诗》, 春秋》《礼》,《乐》,《春秋》 1,官方哲学的重要代表董仲舒 董仲舒的主要学说:天不变,道也不变"; "天人感应";君权神授,性三品",三纲五常君,父,夫;仁,义, 礼,智,信. 董仲舒哲学思想的产生标志着我国哲学思想学术思想由纷杂走向统一的的完成,哲学的经学化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 成为我国入世"哲学的代表. 2,无神论者王充(27~约97) 王充在《论衡》《问孔》等著作中

老庄人生哲学的现实意义

老庄人生哲学的现实意义 12中本6班胡怡静2012014626 读老庄,就是读人生,就是读人生哲学。如果说有什么不同,也不过是一个偏于人生智慧(老子),一个偏于人生态度(庄子),老庄的思想就像永不枯竭的清泉,只要我们把桶放进去,一定可以满载而归。 儒家给我们热情,引我们奋发有为;道家却给了我们境界,教我超然。这种淡泊与超逸使人胸襟宏大。庄子提倡“无为”,他揭示:世上没有无用之物,一切都有用处,关键在于你能不能顺着他自然的天性来运用它。《圣经》里的魔鬼撒旦是个大坏蛋,但它也有用处,因为他可以测试出一个人可信任的程度和爱的真伪。所以,尽管他作恶很多,上帝依然让他存在着。 用“无为”定位人的品性,就是质朴。质朴是人的一种禀赋,是一种由内及外的美好品性。衣着修饰的质朴,往往别有一种美韵。但是,衣饰之类的朴素,并非是判定一个人禀赋质朴的可靠标志。违反人的爱美的天性,拂逆自己的性情,只是出于某种意念和精明的打算,而蓄意地艰苦朴素,这种人的内心其实并不质朴。灰姑娘穿上华丽的公主裙装,并没有消泯她内心的质朴;她的质朴和丽服相辉映,前者使后者更彰显清纯的高雅。 服饰新奇不如天生丽质;才华横溢,不如品德出众;常保富贵不如常保真心。只要保持仁爱的天性,即使没能建功立业,写不出千古文章,也可以堂堂正正做人。所以我们要保持一颗真心,做我们应该做的事,不做不应该做的事,追求“无为之境”。 庄子追求“逍遥”,“逍遥”二字,犹如庄子人生哲学的题解,古往今来,凡是痴迷于庄子思想的人,无不醉心于“逍遥游”。然而,逍遥游只是一种境界,境由心造,要想达到“逍遥游”的境界,就得摆脱名缰利索,超越现实的局限,有一个淡泊的心态。对于我们这个追求中庸、适度的民族来说,“逍遥游”具有无法言说的精神魅力,那种悠游自在、徜徉自得的心境,让生活在压力与责任中的人们,不断有想过和大鹏鸟一样展翅高飞的渴望。 人这一生,说简单也简单,说复杂也复杂。复杂与简单,只是对人生理解的角度不同而已。我们从一出生,都要经历婴、幼、少、青、壮、老六个阶段,学走路、学说话、拼命读书、认真工作、谨慎为人处世,再恋爱、结婚、生子、奉

中华文化哲学篇期末满分论文范本5

试析中西方“本体”之差异及其经济的体现 ——读《“己学”发略:本体的综合构造与儒家的生命哲学》 陈雨晴 摘要:中学之本体论与西学之本体论从许多方面影响了中西方的政治、经济、哲学、文化乃至民族性格的塑造。从经济层面上看,从微观上经济习惯的保守和激进之别,到宏观上的以“个人的自由”为标榜的市场手段与以“集体的调控”为特色的计划手段之争,也许正是中西方“本体”论投射在经济层面上的异化表现。 关键词:本体论;中西方;经济;哲学 西哲与中哲,各成流派。在文学上,西哲重意象,中哲重意境;在处世上,西哲重结果,中哲重形式;在伦理上,西哲重自由,中哲重礼义。而对于自我和本体的探寻,在西学与中学中,也表现出受地理、宗教、人口等客观因素影响下的显著的差异化。麻尧宾先生在其文章《“己学”发略》中,盖将中与西的“本体”分割为“宇宙论”的“本体”与“人生论”的本体,以此为基,求索中西的“本体”的不同,并将这种不同分径而论。其一为观解与觉解、殊相与共相之异;其二为知识义的求与工夫义的求之异;其三则为潜、实的条理与体、用的条理之不同;其四则是“宇宙论”与“人生论”的映射之不同。 而“经济”一事,大抵可以理解为是社会活动和社会创造,是“活泼日用的形下学”,一举一动皆遵照“本体”之指示。在西学中,“经济”一词原意为“家政术”,指治理家庭财物的方法,后延伸至治理国家的范畴。而在中学中则相反,在古代,“经济”二字大致与“经世”、“济民”相当,具有“治国平天下”的厚重意味,而演变至现代却反而被限于与金钱和交易相关的活动范畴。一个由内向外,一个由外向内,中西之哲学分化在此亦分明可见。 囿于本人学识浅薄,不敢妄言哲学之宏大,盖将课堂之所学与专业学识相联系印证,试从哲学之视角看所学之经济,浅析二者之因果关联,展现日常的所见、所感、所思。 一、观解与觉解及经济理论之产生 同样是画画的艺术,西方以精细的描摹和浓厚的色彩为美,极力追求表现对象的每一个细节;而中国的水墨画则是一种简约的艺术,奉承大道至简的原则,图的是留白的意境。由此可勘得二者的分别。观解与觉解的差异,大致若此。观解的精神是对事物进行理智的思辨,建立起完整的知识和构架,仿佛将对象置于显微镜下细细观摩。觉解的精神则更加强调直觉和对对象整体的感性的认知,讲求的是一种不可明说的境界,如果过于追根究底反而落了俗套。 因此对于西人而言,探求宇宙的“本体”是需要一点一滴地对外界仔细探查的,正如泰勒观察水、牛顿观察苹果一般,无不是从一小物开始,摸索得一些适用于宇宙的规律,从而得以离“本体”更近一步。这种方式不仅极大地促进了西方近代科学的发展,并且作用在了西方经济学理论上,体现在古典经济学在微观层面关于自由经济的观点上,鼓励每个个体去追求自身的利益,完成一套由个人到整体的逻辑推论体系。而一直到20世纪,西方经济学才纳入了宏观层面的学说,在此之前,经济学理论一直是围绕在微观个体的选择上。回看中国,在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引入中国之前,虽没有独立的经济学理论的存在,但古中国的治国方略中针对土地、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政策更多是为政治和文化而服务的,例如“重本抑末”政策产生于以“士人文化”所代表的礼制,例如“义在利先”的义利思想,由此可窥见中式经济

道家的生命哲学

道家的生命哲学 以医入道最为快,因为医人之身就有天下之相,就有宇宙之相。---道家的生命哲学。 以医入道--- 读《黄帝内经》有感 以医入道最为快,因为医人之身就有天下之相,医人之身就有宇宙之相。 古人也说“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中国医学所囊括的智慧绝不仅仅治病救人这么简单。在曲黎敏所著的《黄帝内经. 养生智慧》,胡维勤所著的《将中医进行到底》,以及南怀瑾对《黄帝内经》的一些演讲稿,均阐述了中医不治已病治未病的思想。学习中医有两本书一定要看《黄帝内经》和《伤寒论》,前者讲医理,后者讲医术,古人说:“内圣外王,以道御术”术易学,道难悟。 如胡维勤所说的“西医是一门技术,中医是一门艺术,西医很强大,中医很伟大。”以独特的角度非常精辟的阐述了中西医的不同。医易同源,在中国文化里,中医与《易经》是紧密相关的,南怀瑾先生一再强调这一点。因为《易经》是讲阴阳变化的,我们的儒家道家诸子百家都是从《易经》那来的,老子的思想,孔子的思想,孟子,庄子,鬼谷子的思想均源于《易经》,以至于中医,归根结底讲的都是阴阳之道,站在数的角度,整个中国的文化都是二进制的。如果问中国的文化究竟是什么,借用南先生的一句话就是“道”。我

们有行医之道,为人之道,为官之道,治国之道,等等。道教经典《清静经》对”道”的解释为“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在任法融著的《道德经释义》中他说到:“ 《老子》所谓道,实为阴阳未判之前的浑圆无极,是宇宙之起源,天地之本始,万物之根蒂,造化之气机。 它无形无象,无色无臭,无所不在,无所不备,充塞宇宙,遍满十方,不增不减,永恒长存。拓本无形而不可名,但却真实存在。老子为了使人认识它,研究它,掌握它,运用它,故以”道”名。”庄子对“道”的形容也十分生动“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授,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先天地而生,自古已固存,在太极之上不为先,在六极之下不为深,先天地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这句话若想理解还要看《易经》才知道何谓太极之上,六极之下,何谓先天,后天,中国的儒释道文化包括印度的佛学都是非常高级的科学。高于达尔文的《进化论》,高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高于马克思的《资本论》等等这些我们认为十分科学的东西。中国的国学会让人联想到迷信,中医让人联想到不科学,再借用南老师的话“没有研究过就说迷信,才是迷信,研究过了再说迷信也不迟。” 毛泽东也说“一本好书读三遍才有发言权”。之所以提倡以医入道,举个例子,中医中心主火,肾主水,分别是《易经》

论述老庄人生哲学的现实意义资料讲解

论述老庄人生哲学的 现实意义

论述老庄人生哲学的现实意义 12中本6班林天黎 11号 一、道家思想起源的特性 道家哲人老子不仅是中国古代第一位哲学家,而且,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哲人也是中国古代最早对社会文明演进进行系统性反思、批判的思想家。“批判性反思”的理论品格是道家哲学所具有的“思想起源的特性”集中体现。 在中国哲学史上,老子首次把“道”作为哲学范畴而给予系统化的论证,从而建立起以“道”为核心的哲学体系。老子的“道”的思想对现在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二、道家学的现实意义 (一)按照自然规律行事 “天之道,利而不害;从之道,为而不争。”(第八十一章)“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第七十三章)提出人类应按照道的规律来行动,反对妄为。人的行为应该合乎天道,这些思想对现今仍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我们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人需要顺应自然之道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具体表现在人与资源和环境的问题上,人与自然的关系紧张,导致人类的生存环境恶化,人类无节制与不合理的对待资源,产生由资源导致的人与人关系紧张,甚至产生资源大战。老子“道”的思想就要求人们应该按照自然规律行事,不凌驾于自然之上。 (二)反对社会文明异化,守护人本然价值。 老子十分强调“道”的自然性与无为性,他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 ‘道’,‘道’法自然”(第二十五章),以为天地人当效法“道”的自然性。可见,在道家哲学中,“道”既是世界的本原和万物存在的根据,也是天地万物之本性和君王治国安邦之根本方略,也是人安身立命之根据和社会发展的终极境界。“自然”则是对“道”存在状态与本性的客观描述,意指万事万物非人为的、不受外力干涉的存在方式,即“自然而然”、“自主而然”。 传统的宗教信仰认为世界是上帝的创造物,“‘道’法自然”的观念否定了超自然意志的支配,具有无神论的性质。他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从道家经典中感悟人生智慧

从道家经典中感悟人生智慧 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对人生智慧的关注与思考。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中,儒、道思想对中国人的生存方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提到儒家、道家,人们往往就会用积极与消极,入世与出世来进行抽象的评价,那其实是大大的误解,林语堂先生说得好,“其实我们每个人都一半是儒家主义者,一半是道家主义者。” 《老子》流传至今,版本甚多,传世本有81章,分为道经和德经两部分,共5000余字。虽然篇幅不长,文字简短,但却蕴含哲理,闪烁智慧。它用高度抽象概括的语言揭示了自然界和社会的一些永恒法则,其中心就是要说清一个“道”字,但老子自己也认为“道”是很难讲清楚的。所以《老子》一开篇便坦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真可谓莫名其“妙”难道其“玄”。虽然如此,老子还是认为“道”确确实实存在。“道”是万物之母、宇宙本原, 道生一(气),—生二(阴阳),二生三(既是完成的太极阴阳图,也是三爻所构成的八卦,统称为太极八卦),三生万物,“道”又是自然运动的规律(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种宇宙天地之大“道”,或许就是我们人生需要领悟与追求的最高境界(冯友兰先生有人生四境界之说: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下面是我读《老子》获得的几点肤浅的感悟: 一、如何为人:从“上善若水”到“人生若水”

水不仅是生命的摇篮,而且是文化的源泉。古今中外圣贤们往往从流水中获得了人生的感悟。管子在《水地篇》中提出:“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也”的命题。孔子面对滔滔东去,奔流不息的流水顿生感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西方哲学家赫拉克利特以水为喻,指出“人不可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唐诗“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蕴含着多少人生的况昧?印度诗人泰戈尔用优美的诗句表达出深刻的哲思。“不是锤的打击,而是水的载歌载舞,才使得鹅卵石臻于完美的”。 但是在水中真正深刻悟出为人之道的当首推老子。老子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尹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老子认为,有道德的上善之人,有像水一样的品格,为人要像给万物带来益处而不求回报的水一样。水总是往低处流,故绝无倾覆之患;水滋养万物而不求回报,显得那仁慈;水,表里如一,所以它诚信;水,公平如镜,一视同仁,所以它善治;水能荡涤污垢,载舟覆舟,降洒甘露,攻坚克强,功能无量,所以它善能;水,可因循四季,变为雨雪冰霜,保护万物生灵,所以它善时。“七善”是老子对理想人格的阐述。“不争”“处下”是老子的生存之道。的确,以水为镜,可鉴人生: 如水之静,淡定从容静若水; 如水之明,正直磊落明若水; 如水之谦,轻看名利淡如水; 如水之化,随机应变柔若水; 如水之韧,百折不挠韧若水。 二、如何做事:从“不救救人”到“扬长育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