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要求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要求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要求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要求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要求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要求

摘要: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在同一历史过程中彼此促进又相互制约,在建设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不断推进人

的全面发展,既是社会全面进步的决

定因素,也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要

求。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以

人为本”的发展原则,实现社会主义

社会人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人的全面发展;社会主义本质;科学发展观

社会主义社会是共产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推进社会进步的必要条件,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因此,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推进改革开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历史赋予中国共产党人的使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要求。

一、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发展是辩证统一的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思想

马克思关于人的发展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一生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在马克思看来,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马克思对人的本质作过精辟的分析,他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人的本质就规定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那就是劳动能力、社会关系和个体素质诸方面的自由而又充分的发展,是人的体力和智力相结合的全面发展,是由片面到全面,由畸形到完善,由贫穷到丰富,由潜在到现实的,各方面的充分或最大限度的发展。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指出,“共产主义是使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

2

占有自己的全面本质。”[2]

中国共产党人一贯重视人的全面发展。毛泽东同志早就说过“人是第一可宝贵的”。他对人们提出了“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的“三好”要求,提出“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同志提出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又提出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为人才脱颖而出和大显身手创造良好的社会条件。在1994年全面社会发展工作会议上,中国领导人指出:“经济和社会发展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最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建党八十周年“七一”讲话中,江泽民同志更加明确地:提出:“不断提高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劳动群众以及全体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提高他们的劳动技能和创造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始终是我们党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必须履行的第一要务”。[3]这些观点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的新境界。

(二)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发展的一致性

1、人的全面发展过程和社会发展阶段相一致

马克思说过:“每一个单独的个人解放程度是和历史完全转变为世界历史的程度是一致的。”[4]人的全面发展是与社会经济发展相统一的历史过程,也是一个渐进的历史过程。马克思根据人的发展条件将社会划分为三种形态:第一,资本主义以前的社会为“最初的社会形态”。其共同特征为自然经济,人的依赖关系占统治地位。这是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阶段。在这一阶段,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表现为人的限制即个人受他人限制的那种规定性。”个人“只是作为某种[社会]规定性的个人而互相交往”[5];第二阶段是“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阶段,以及与此相适应的第二大社会形态,即资本主义阶段。在这一阶段,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表现为物的限制即个人受不以他为转移并独立存在的关系的制约。”人摆脱了人身依附关系,“看起来似乎独立地自由地互相接触并在这种自由中互相交换”[6];第三阶段是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的阶段。即共产主义阶段。人们将在丰富、全面的社会关系中获得自由、全面的发展,成为具有自由个性的人。社会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产物,社会的中心是人,人的全面发展过程与社会发展阶段是一致的。

2、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社会的最终目标

3

人的全面发展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创始人在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基础上提出的,是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创始人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运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马克思、恩格斯的全部学说中,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和对人发展问题的关注是贯穿始终的主题。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等著作中,马克思全面论述了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异化对人的奴役,物对人的统治以及资本、货币对人的真实个性的代替。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私有制社会是不人道和贬低人的价值的社会。在这样的社会中,少数人压迫和剥削多数人,少数人以牺牲多数人的利益来满足自身的需要和利益。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就是倡导消灭这种不合理的社会制度。他们所设想的共产主义社会是一个使每一个人自由、平等发展的社会,是推动人全面发展的社会。在未来社会里将是“由社会全体成员组成的共同联合体。”“使社会成员全体的才能得到全面发展。”[7]1894年,在《新纪元》杂志负责人要求恩格斯找一段能够概括地表达未来社会主义新纪元的基本思想时,他回信说:“除了从《共产党宣言》摘出下列一段话外,我再也找不出合适的了,”‘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8]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要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以不断满足最广大人民的多方面和不断变化的需要,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马克思、恩格斯指出:“过去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运动。”“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9]在1867年出版《资本论》第一篇第四节中,则更简明地用“自由人联合体”六个字来概括共产党人的奋斗目标。恩格斯于1880年发表了与马克思完全一致的观点。他说,无产阶级革命胜利,取得权利之后,无产阶级使生产资料摆脱了资本属性,使它们的社会性有充分的自由的发展,从此社会主义生产就成为可能了。人终于成为自己与社会结合的主人,从而也就成为自然界的主人,成为自身的主人——自由的人。这是人类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的飞跃。完成这一解放世界的事业,是现代无产阶级运动的理论表现——科学社会主义的任务。满足最光大人民的生活需要而不是满足少数资本家增殖资本的欲望,这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出发点。社会主义运动可分为革命和建设两个大的阶级。革命的出发点是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解放,建设的出发

4

点是人民生活的不断提高与改善。前者是后者的前提,后者是前者的目的或归宿。二者的本质是相同的——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二、人的全面发展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社会制度的建立实现了社会关系根本变革,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无限广阔的空间和舞台。

1、社会主义本质内在包含着人的全面发展。1992年,邓小平在南巡讲话中提出了一个著名的论断:“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10]这实际上从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生产关系、最终目标的层面,揭示了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物质基础;消灭剥削、消除来年国际分化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这里的富裕,既包括物质生活的富裕,也包括精神生活的富裕。从这个意义上讲,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既是关于社会主义的价值宣言,也是关于社会主义社会人的全面发展的纲领。江泽民同志继承和发展了邓小平理论,明确地把人的全面发展提到社会主义本质的高度来认识。他在建党八十周年“七一”讲话中指出:“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我们进行的一切工作,既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时又要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也就是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我们要在发展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础上,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11]这里,江泽民同志从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出发,从人类历史进程和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本质要求的高度出发,把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党的历史任务,这就使我们对社会主义的本质的认识更加深入:社会主义是追求社会主义物质生产力和精神文明、文化水平不断提高的历史进程,同时也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动态、开放的历史过程。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我国以市场经济体制取代计划经济体制,不仅仅是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实际上也是人全面发展的必然和内在要求。市场经济要求平等竞争、追求利益最大化、等价交换、优胜劣汰。这样,人作为一切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承担者必须做好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人的准备。这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市场经济对人的意识的要求。市场经济是市场主体平等进行交易的经济,它的条件之一是主体间地位和机会的平

5

等,任何个人或组织既不享有任何行政宗教特权,也不依据权利地位形成某种等级差别。这就要求有一套与之相适应的主体,自主、平等、契约及竞争意识,争取平等自由的发展空间。二是市场经济对人的能力的要求。市场经济运行的自主性要求能力本位,只有具备了相应的能力,市场主体才能充分行使其自主权。三是市场经济对人的自主性的要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使得劳动者个人成为具有一定独立性的主体,不仅唤醒并增强个人主体的自我意识,而且,把人从对物,人对行政命令的人格依附中解放出来,使之在经济关系中具有独立的自主性。

3、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全面提升人的发展。当代中国社会已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阶段,人的高层需求凸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根本前提和目的都与人有着直接的联系,民主政治从某种意义上是一种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政治制度的安排。离开了民主的社会政治制度,不可能有人的全面发展,也不可能有社会的全面进步。社会制度的优越性不可能在封闭的环境中和远离经济与政治发展的条件下实现,只能在溶入世界经济政治过程中发挥出来。江泽民同志把握了世界经济政治发展大趋势和脉搏,提出了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和实现人民富裕幸福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的重要思想,把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与人的全面发展结合起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不仅要保证人的基本经济权利和政治权利,更在于比较资本主义制度更能充分地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江泽民的“三个代表”思想,就是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期,以加速发展先进生产力,迅速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用先进文化教育人民,用先进文化武装人民的头脑为出发点和归宿,达到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目的。

三、在实现社会主义社会全面进步过程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途径

党的十六大在全面分析国际国内形势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我国新世纪实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部署特别是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和任务。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明确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强调“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改革和发展。这样完整地提出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新发展。

6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是我们党在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过程中形成的新的执政理念。科学的发展观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发展观,贯彻了“以人为本”的发展原则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理念,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根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的重要观点,要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深入人心,使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思想深入人心,使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深入人心,使实现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观念深入人心,为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实现全社会始终保持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一)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努力创造人的全面发展的经济基础。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始终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根本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发展,首先是要发展经济。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必须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紧迫感,抓住机遇加快经济发展,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今年经济工作的基本着眼点,是把各方面加快发展的积极性保护好、引导好、发挥好,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防止大起大落。因此,必须更加注重搞好宏观调控。今年宏观调控的重点:一是坚持科学发展观,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二是适当控制投资总规模,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坚决遏制部分行业和地区盲目投资、低水平重复建设。同时,支持有市场有效益的产业和企业加快发展。三是加强经济运行调节,努力缓解煤、电、油、运和部分重要原材料的供求矛盾。四是重视防止通货膨胀,抑制物价总水平过快上涨。在宏观调控中,要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从当前实际情况出发,主要运用经济、法律手段等综合措施,并注意把握时机和力度,做到适时适度,区别不同情况,松紧得当,不急刹车,不一刀切。没有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就不会有人的自由、全面、充分和谐的发展。因此,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

(二)坚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努力营造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氛围。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倘若不能转化为人的发展,那就失去了明确的目的和方向。而人的全面发展也只有在全面发展的社会中才能实现。

7

加快社会发展,就要大力发展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事业。建设现代国民教育体系,优化教育结构和教育资源配置,特别是发展义务教育、农村教育、职业教育与培训。加强基础研究和高技术研究,推进科学技术事业发展。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加快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尽快建成覆盖城乡、功能完善的疾病预防控制和医疗救治体系。注重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加快社会发展,就要保障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继续做好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逐步理顺收入分配关系,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秩序,保持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加快社会发展,还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促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江泽民同志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12]同时,要坚持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方针,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社会各方面的协调发展更好地保障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

(三)要加强文化建设,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这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面对世界范围内各种文化的激荡,我们既要抢占先进生产力的制高点,又要抢占先进文化的制高点,不断增强文化竞争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性,加快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的文化条件。要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以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为目的,创作生产出更多积极健康、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精神文化产品,提高群众的精神境界,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使人们在活动中受到教育和启迪。要按照十六大报告中关于“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的要求,大力开展以学理论、学经济、学电脑、学法律、学涉外知识,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使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机会和享受文化成果的权利,使人们的精神世界更加充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要加强社区、企业、校园文化建设,把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成为传播先进文化、倡导科学精神的重要阵地,不断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提升人们的文化品位。

(四)抓好社会可持续发展,努力创造人的全面发展的良好环境。现代化不仅要建设一个适合当代人们生活的美好环境,而且也是为了创造一个适合于未来人们美好生活的世界。我过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弱,这是基本国情。因此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为此,必须认

8

真贯彻三项基本国策:一是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二是保护环境,加强对环境污染的治理,切实改善生态环境,使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相协调;三是资源开发和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努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使经济建设与合理利用资源相结合。

人越全面发展,社会的物质文化财富就会越创造得越多,人民的生活就会越能得到改善,而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又越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所以,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同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全面发展统一起来。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新的实践,牢固地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才会走得更稳、更快、更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全面发展的目标才会离我们越来越近。

注释:

[1] [7] [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3] [11]江泽民在庆祝中共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1.7-2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42

[5]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版第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04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89

[10]《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2]《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9

参考文献:

蔡文鹏李丽《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逻辑》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版) 2001年01期

王雪梅,郭今萃《试论社会全面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生产力研究2001年05期

王友洛《推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中州学刊2001年06期

李爱莉《人的全面发展:社会主义的最高价值目标》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1年06期

周宏军论《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

版) 2001年Z1期

林庭芳《江泽民同志推进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现实指导意义》毛泽东思想研究2003年

01期

张友谊《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

年01期

冯良勤《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本质论的核心内容》毛泽东思想研究2003年03期

李宏《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推动小康社会建设康社会建设》《西藏日报》2004

年4月24日

李忠杰《树立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教育时论》2004年4月3日

10

Carrying out the Principle of humanism is the requirement

of the essence of the socialism

Xu Chunxia

Class 0001, Chinese Department, Hubei

Normal University, huangshi, 435002 Abstract: During the same historical process, social development and individual

overall development get mutual

promotation as well as mutual

restriction. In the course of building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he gradual

advancement of individual overall

development is not only the crucial

factor of social overall progress, but

also the essential requirement of the

socialist society.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individual overall development

in socialist society, we should build

fulfill the view scientific

development, and carry out the

principle of humanism.

Key Words: individual overall development;

the essence of socialism; the view

scientific development

11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内容及其重大意义

一.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内容及其重大意义。 内容: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意义:1.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把我们对社会主义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科学水平。 2.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对探索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具有重大意义。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 1.我国已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 2.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必须重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领导和团结全国各名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四.…?三步走…?战略的主要内容和重大意义。 主要内容: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是国民生产总值在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意义:1 …?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把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具体化为切实可行的步骤,发展了美好的前景。2统一了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意志。3成为了全国人民共同理想而努力风斗的行动纲领,意义重大。 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什么? 1.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还又块的发展。 2.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 3.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素质。 4.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 5.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之源和保护生态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六.如何理解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任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他们不但表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且贯穿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始终,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同旧社会的基本矛盾有根本不同的性质和情况,他们具有?…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特点,是在基本适应条件下的矛盾,是在人民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因而不是对抗性而是非对抗性的矛盾 7.怎样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邓小平提出的“三个有利于”标准是什么? 方法1.保持改革,发展,稳定在初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 2.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 3.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标准: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 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 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8.怎样理解对外开放和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关系? 理解: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同对外开放是相铺相成的,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 实行对外开放的基础,只有增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 能力,才能在国际上获得较高 的信誉,吸引更多的合作者,才能不断扩大对外开放 的深度和广度,对外开放是为 了增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能力,在对外开放的过 程中积极利用外国的投资,先 进的技术与管理经验,取得更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可以加快本国经济发展,增强 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积 极实行对外开放,都是为了更 好更快的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9.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征是什么? 1.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 共同发展,一切符合“三个有 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 主义服务。 2.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形 式并存。 3.在宏观调控上以实现最大劳动人民利益为出发 点和归宿,社会主义国家能够把 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 合起来,是市场在社会主义国 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更好地发挥 计划与市场两种手段能力。 10.当前我国的分配制度具体内容是什么? 答: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 制度。 11.如何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 答:社会主义公有制作为一种生产关系的理论范 畴,其实质和核心是全体社会成 员或者部分社会成员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实现了人们 在生产资料面前的平等,在公有 制范围内,对生产资料的分配使用,以及由此取得的 收益都必须服从于和服务于他们 共同的意志和需要,任何个人或者少数人都不能利用 生产资料为自己谋取私利,坚持 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必须全面认识公有制经济的含 义,公有制经济的范围不仅包括国 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 成分和集体成分。 12.如何理解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两个坚持”和“三个 转变”? 两个坚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 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者 需求的方针。 三个转变: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 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 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 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 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费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 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13.资源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内涵。 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能源高效率利用的方式进行生 产,以节约的方式进行消费为根本特征的社会。 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人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通过人 于自然地和谐来促进人于人,人于社会的和谐。 14如何理解依法治国? 依法治国就是广大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 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 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 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 种制度和法律部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 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作用与意义:1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重 大转变,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2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现人民当家做主 的根本保证。3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 扩大对外开放的客观需要。4依法治国是国家长治久 安的重要保障。 1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 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 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社会主义荣辱观。 16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含义是什么?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名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 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1 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 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 调动。2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 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 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3诚信友 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 友爱,融洽相处3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 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 创造才能得到发挥 创造成果得到肯定4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 全,社会管理完善,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 定团结。5人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 富裕,生态良好。 17“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 内容:1一个中国2两制并存3高度自治4尽最大努力争 取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5解决台湾问题, 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6积极促谈争取通过谈判,实现 统一。7积极促进两岸“三通”和各项交流,增进两岸 同胞的相互了解和感情,密切两岸经济,文化关系, 为实现和平统一创造条件8坚决反对任何“台湾独立” 的言行9坚决反对外国势力插手和干涉台湾问题10集 中力量搞好经济建设,是解决国际国内问题的基础, 也是实现国家统一的基础。 意义:1创造性的把和平共处原则用之于解决一个国 家的统一问题。2创造性的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 学说。3体现了既坚持祖国统一,维护国家主权的原 则坚定性,也体现了照顾历史实际和现实可能的策略 灵活性,可以避免武力统一会照成的不良后果4有利 于争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所需要的和平的国 际环境于国内环境5为解决国际争端和历史遗留问题 提供了新的思路。 18.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1.坚持独立自主的处理一切国际事务原则。 2.坚持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指导国家间关系的基本准则3. 坚持共同发展中国家加强团结与合作的原则。4.坚持 爱国主义与履行国际义务相统一的原则。

6.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第六章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教学目的与要求 基础知识 通过教学使大学生认识社会主义本质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的重要地位,掌握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的内容、特点、伟大意义;把握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了解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 思想教育 破除过去脱离生产力抽象谈论社会主义的种种错误观念,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及其本质。 能力培养 引导学生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分析国际国内存在的种种社会现实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全面理解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教学难点 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本章结构 第一节对社会主义的初步认识 第二节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概括 第三节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第四节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教学方法 讲授法、小组讨论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教学时数 6学时 "一个幽灵,共产主义幽灵,在欧洲徘徊。"从1840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经过一个半世纪历程,共产主义从一个幽灵变为若干国家的社会主义实践,其间有高潮,也有低谷。特别是"在经济落后的国家能否实现社会主义?"这个"普列汉诺夫的大问号"总是挥之不去。90年代初苏联和东欧各国放弃了社会主义制度,倒向了资本主义怀抱。 中国作为一个拥有十几亿人口的经济落后的国家,要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在经济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实践中提出的首要的根本问题,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做出回答。 第一节对社会主义的初步认识 一、马克思恩格斯对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论述 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虽然没有直接论述过社会主义的本质问题,但是他们在很多方面论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他们正是通过这些基本特征来揭示社会主义本质的。 对于未来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马克思、恩格斯将其思想阐述如下:(1)生产资料归统一的全社会所有;(2)在个人消费方面,实行等量劳动领取等量报酬;(3)按照预订计

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和社会主义本质练习及答案

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一、单项选择题 1、我国建国初期属于()。 A. 新民主主义社会 B. 社会主义社会 C. 资本主义社会 D.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我国从新民主主义进入社会主义的标志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B.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 C.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通过 D.十一届三中全会 3、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经济成分中属于社会主义性质的是()。 A. 国营经济 B. 个体经济 C.合作社经济 D. 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E.私人资本主义经济 4、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建立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主要途径是()。 A.管制帝国主义在华企业 B.没收官僚资本 C.赎买民族资产阶级的财产 D.剥夺地主阶级的土地和财产 5、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所说的过渡时期是指()。 A.从旧民主主义向新民主主义的过渡 B.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C.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D.从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过渡 6、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最显著特点是()。 A. 实行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B.“一化三改”、“一体两翼”的辨证统一 C. 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为最主要目标 D. 符合当时的基本国情,反映了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历史必然性 7、1953年到1956年中国国内的主要矛盾是()。 A.人民大众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对派残余的矛盾

B.工人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社会主义道路同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 C.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D.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8、我国农业合作化过程中建立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的性质是()。 A.具有社会主义萌芽性质 B.完全社会主义性质 C.半社会主义性质 D.新民主主义性质 9、中国共产党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方法是()。 A.定息 B.和平赎买 C.公私合营 D.四马分肥 10、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正确方针是()。 A.利用、团结、教育 B.利用、团结、改造 C.利用、限制、批评 D.利用、限制、改造 二、多项选择题 1、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 A.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胜利 B.中国进入了新民主主义社会 C.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 D. 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开始 2、关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正确的结论有()。 A. 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 B. 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过渡性社会 C. 是属于资本主义体系的过渡性社会 D. 是一个既有社会主义因素又有非社会主义因素的过渡性社会 E.是一个社会主义因素起决定作用,必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社会 3、新民主主义社会中社会主义因素处于领导地位,保证了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这主要是()。 A. 经济上国营经济和合作社经济的主导地位 B. 政治上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要求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要求 摘要: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在同一历史过程中彼此促进又相互制约,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既是社会全面进步的决定因素,也是 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要求。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以人为本”的发展原 则,实现社会主义社会人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人的全面发展;社会主义本质;科学发展观 社会主义社会是共产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推进社会进步的必要条件,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因此,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推进改革开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历史赋予中国共产党人的使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要求。 一、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发展是辩证统一的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思想 马克思关于人的发展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一生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在马克思看来,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马克思对人的本质作过精辟的分析,他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人的本质就规定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那就是劳动能力、社会关系和个体素质诸方面的自由而又充分的发展,是人的体力和智力相结合的全面发展,是由片面到全面,由畸形到完善,由贫穷到丰富,由潜在到现实的,各方面的充分或最大限度的发展。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指出,“共产主义是使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本质。”[2] 中国共产党人一贯重视人的全面发展。毛泽东同志早就说过“人是第一可宝贵的”。他对人们提出了“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的“三好”要求,提出“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同志提出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又提出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为人

社会主义的本质与根本任务

第三节社会主义的本质与根本任务 一、单项选择题 1.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 ) A.发展生产力B.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C.建立社会主义物质技术基础D.消除两极分化 2.邓小平理论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是( )。 A.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问题 B.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问题 C.实现共同富裕问题 D.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3.建国以来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所经历的曲折和失误,归根到底就在于没有完全搞清楚( )。 A.阶级斗争与经济建设的关系B.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的关系 C.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D.计划与市场的关系 4.社会主义本质与社会主义制度是两个( )的东西。 A.层面B.对立C.统一D.相对 5.社会主义本质把( )摆到了首要的地位。 A.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B.改革开放 C.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D.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共同富裕 6.按劳分配以外的劳动和经营收入,不包括( )。 A.外企员工的收入B.教师的收入 C.私营企业的劳动收入D.个体劳动者和农村专业户的个人收入 7.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 )。 A.正确处理计划和市场的关系B.实行完全市场经济 C.实行有计划的商品经济D.国家调控下的市场经济 8.邓小平在领导全党解放思想,重新认识什么是社会主义问题的过程中,理论上最大的贡献是揭示了( )的本质。 A.社会主义B.市场经济 C.实事求是D.马克思主义 9.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根本手段是( )。 A.号召人民生活节俭,抑制社会需求 B.用发购物票的方法计划分配社会产品 C.发展生产力 D.要求企业增加产品的数量,减少花色品种 lo.解决国内和国际所有问题的关键是( )。 A.高举马列主义的旗帜B.靠自己的发展 C.坚持社会主义制度D.搞好国有企业改革 二、多项选择题 1.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即发展生产力是( )。 A.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原则B.实现共产主义的物质基础 C.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D.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需要 E.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根本手段 2.消除贫困,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 )。

优品课件之《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教学设计

优品课件之《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教学设计 《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教学设计教学目的: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人的自然属性、人的社会性,树立“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的观点;能够运用所学原理澄清一些错误认识,批判“人性自私论”。教学重点: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性。教学难点:论证“人性自私论”的错误。教学方法:谈话讨论法教学过程:第六课侧重介绍了客观世界对人的意义以及人们判断客观事物对人有无意义的评价标准,即介绍了价值和价值观的有关知识。那么,人以及人的活动对人类 的意义又是什么?人们判断人及人的活动对人类有无意义的评价标 准又是什么?人怎样才能使自己的存在和活动对人类有意义?这就 涉及到人生价值及人生目标问题。高二《思想政治》的第七课就是介绍这方面知识的。第七课选择崇高的人生目标(P65-101)先介 绍第一个问题:人及人的活动对人类的意义问题,即人生价值问题。设问:什么是人生价值?人生的真正价值是什么?我们的回答是:第一节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P66-77)设问:人生的 真正价值为什么是对社会的贡献?这是由人的本质属性所决定的。人!我和在场的各位都是人,我们作为人每天都在跟人打交道。然而,我们可能很少考虑人的本质究竟是什么的问题。设问:人的本质究 竟是什么呢?我们的回答是:一、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P66-69)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这是人类经过几千年的探索得出的正确结论,在这个漫长的探索过程中,对人的本质究竟是什么的问题,不同的人曾作出过种种不同的回答。课本P66第一段例举了5种说法。请 同学们看投影显示的材料并思考回答:这些说法涉及到人的哪些特征或属性?媒体显示:①人是没有羽毛的两脚直立动物――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②人是陆栖两脚动物――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 ③人是食品的过道(和运河,旁的动物的坟墓,死者的归宿所,通过旁人的死亡来产生生命,一个装满腐朽的财宝箱。)――意大利文艺 复兴时期大画家达?芬奇。④人是自然的仆役(和翻译员)――十六、七世纪英国哲学家培根。⑤人就象藤萝,他的生存靠别的东西支持――十八世纪英国诗人蒲伯。⑥人是一架复杂的机器――十八世 纪法国哲学家拉美特里。让学生回答,逐步形成以下四个方面的共

共享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共享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民生周刊2016-01-18 15:28:14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集中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极大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发展观,为我们党带领全国人民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的发展理念,为怎么发展指明了方向,“共享”的发展理念则为发展以后怎么治理社会指明了方向。 纵观五大发展理念,无论是创新发展、协调发展,还是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其最终目的都是要让百姓生活得更加富裕安康、更加和谐幸福,一切发展最终都要体现到人民对发展成果的共享上。共享发展既解释了发展的动力,也解释了发展的目的,这在“十三五”规划建议当中,是非常重要的亮点和着力点。因此,共享发展是对依法治国方略极大的支持和补充,更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近年来,由于地方党委政府片面理解了“经济建设中心论”,忽略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建设。特别是我国当前发展水平还不高、制度改革还不快、思想认识还不够,造成现实生活中就业、分配、教育、医疗、保障等矛盾日益突出,严重影响了人民生活幸福和社会和谐稳定。中央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正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要求,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五中全会已从公共服务、脱贫攻坚、教育、就业创业等八个方面,作出了一系列更为有效的制度安排。为实现上述目标,以镇江为例,建议从财税调节、区域协调、就业创业等体制机制入手,加快推进共享发展。

以镇江为例,建议从财税调节、区域协调、就业创业等体制机制入手,加快推进共享发展。 财政收入要共建共享 依据主体功能区规划,镇江市以镇为单元,被划分为生态平衡、适度开发、重点开发、优化开发四大区域,并对各个区域产业发展和开发强度进行了严格限制。因此,各镇的发展水平参差不齐、财政收入差距较大。目前,我国实行的是分税制,没有采取系统的、刚性的平衡措施;县财政对乡镇财政还停留在保吃饭、按发展增收分成的做法,不尽合理。建议健全完善三大机制: 一是“上下平衡”机制。生态、基本农田区的乡镇,因为没有税收来源,财政收入保吃饭已是勉强,对于环境保护、卫生秩序、基础设施等民生建设的投入大多无能为力。近年来,江苏省将教育、卫生等基本民生纳入县财政统筹,这就是“上下平衡”机制。可借鉴这种做

第二章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1)

第二章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1) 考纲要求纲对本章的具体要求是:“了解社会主义本质论对社会主义实践的指导意义。” “理解邓小平”三个有利于”标准。” “掌握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 考纲分析本章的中心任务是阐明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它同第三章一起,可以说是邓小平理论的核心问题,具有突出的重要性。什幺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它不仅关系到怎样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而且关系到如何坚持和发展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如何认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大问题。为此,应围绕什幺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掌握好以下几个问题:第一,掌握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有着十分丰富的科学内涵:(1)它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的统一;(2)它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目的;基于上述两点,社会主义本质论深刻地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本任务和发展目标之间内在一致性及其辩证关系。第二,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论的新概括的特点。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的新概括,有自己鲜明的特点。(1)它把科学社会主义的一般原则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一般原则,又概括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殊性;(2)它突出地强调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与社会主义的发展目标相统一;(3)它把社会主义本质的实现看作是一个过程。第三,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的重大意义。(1)它把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贡献。(2)它对怎样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辟了正确道路,具有重大实

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 教案(一)

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教案(一)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教学设计(一)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教学设计示例(一) 人教版 导入新课 我们前边学习的有关内容,概括起来分属于两部分知识,一部分是世界观的;一部分是价值观的,本课书要学习和探讨的则是关于人生观的,那么这三者之间是否是彼此分立、毫不相干的呢?请大家阅读教材本课书的前言这一段,并翻阅一下本课的节题和框题。 (学生阅读,回答) 通过粗略地阅读,我们可以发现,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三部分是有其内在联系的。本课书的主题侧重人生观,人生观的根本问题是人生价值问题;实现人生价值是需要条件的;人生价值总是与人生目标相联系的,这几部分知识的有机联系,便构成了我们将要学习的这课书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一、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 投影显示: “人处于动物界,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哺乳纲,真兽亚细,灵长目,人科。” ─林奈 “有七尺之骸,手足之异,戴发含齿,倚而会者,谓之人”。 ─《列子·黄帝》 提问:以上两段话各是从怎样的角度来考察人类的? 林奈的观点是从动物学的角度来考察人类,《列子·黄帝》则力图把人与动物区分开来。那么,以上两种关于人的属性的观点,对不对呢?人究竟有哪些属性?人与动物有哪些区别?人的本质属性是什么?为什么?这些,就是我们今天所要解决的问题。 正如林奈所说,人处于动物界,是自然界中存在的一种生物,因而,人必然具有与动物相似之处;即具有自然性。人的自然性有哪些表现呢? 1、人的属性包括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板书) 人的生存离不开自然界 (1)人的自然属性及其表现:人的生存和发展,总会受自然规律的制约。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方谈话中,明确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著名论断:“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2.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科学内涵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所作的概括,一方面强调必须集中力量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另一方面指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手段和目的。 (1)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纳入社会主义本质。这是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一个十分突出的特点。首先,强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社会主义的一个创造,也是他提出社会主义本质这个具有更高概括性范畴的重要原因。其次邓小平之所以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纳入社会主义本质之中,是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在认真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科学地把握中国的具体国情和时代特征的基础上提炼出来的。 第一,从中国的具体国情看,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表现得更加突出,解放和 发展生产力的意义也就更加重要。 第二,从时代特征看,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在新的科技革命迅速发展的条件下,世界各国尤其是我们的周边国家和地区都在研究如何抓住时机、 加快发展自己的问题,只有突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社会主义本质中的地 位和作用,才能自觉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抓住机遇,加快发展,不 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并最终以实践来证明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 最后,发展生产力还有一个解放生产力的问题。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原有的经济体 制、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制存在着种种弊端,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必须通过 改革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出广阔的前景。所以,邓小平强调,只讲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生产力,没有讲还要通过改革解放生产力,不完全。应该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两个讲全了。 (2 )突出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级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指出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目标,并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阐明了实现这个目标的途径。邓小平一再强调,一个公有制占主体,一个共同富裕,这是我们必须坚持的社会质疑的根本原则。 首先,邓小平从中国的具体国情出发,把实现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的结合。马克思主义认为,共产主义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江浙民指出,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我过还处在并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可能比较快的创造出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条件。 第一,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是走向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所必经的阶段。第二,实现共同富裕,就是要解决如果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不断增加社会物质财富的问题。第三,实现共同富裕,就是要消灭两极分化,使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成果为全体人民所享有。这需要在存在和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题的条件下才能实现。 其次,在中国的具体条件下,在社会生产力还没有充分发展以前,仍然会在一定范围内和一定程度上存在剥削现象和出现两极分化的可能性。 最后,社会主义的本质和优越性将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主义社会由低级的到高级,由不完善到逐步完善的发展过程而逐步的得到充分体现。 (3)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作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的重大判断。 第一,这一判断深化了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是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得出的重要结论,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 第二,它使我们对科学社会主义的人士提到一个心得高度,帮助我们自觉地把这一本质属性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一)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背景资料 1.2006年10月8~1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在北京举行。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内指引亿万人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行动纲领。 2.《决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九大目标和主要任务是: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完善,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社会就业比较充足,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有较大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良好道德风尚、和谐人际关系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创造活力显著增强,创新型国家基本建成;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完善,社会秩序良好;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明显好转;实现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目标,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3.《决定》强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遵循的六大原则是: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坚持科学发展,必须坚持改革开放,必须坚持民主法治,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 4.建立和谐社会总体上必须把握的几个方面: (1)三个更加注重:更加注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更加注重社会公平;更加注重民主法制建设, (2)四个着力点:积极扩大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理顺分配关系、发展社会事业(切入点) (3)六个基本特征: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4)七项重点工作: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的就业、社会保障、扶贫、教育、医疗、环保和安全 ◆关于理解构建和谐社会六个基本特征: (1)民主法制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民主法制的含义;民主法制与和谐社会的关系;民主法制建设的重要性;怎样建设民主法制)。 (2)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灵魂(什么是公平正义;为什么要维护社会公平;怎样维护社会公平) A、扭转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 B、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C、逐步缩小地区间的公共服务体系; D、落实教育优先的战略,完善义务教育法。 (3)诚信友爱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道德基础 与教材的联系:A、市场交易原则、遵守职业道德、社会信用体系;B、国家职能、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C、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坚持正确的价值观、矛盾普遍性和矛盾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坚持联系发展的观点、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 (4)建设充满活力的和谐社会 (1)创新、创业、创优——江苏(2)企业为什么要自主创新?(3)企业怎样进行创新?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 (5)安定有序 与教材的联系:矛盾就是对立统一、树立集体主义价值观、群众史观、社会保障制度、建设

论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一、社会主义的本质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完整地体现了社会主义作为人类社会特定历史阶段的质的规定性。马克思主义认为,事物的本质是事物的内在联系,它决定于事物内在的根本矛盾。任何事物的内在矛盾,都是一般性与特殊性矛盾的统一,由此构成的事物本质也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社会主义是继承并高于先前一切社会形态的社会,又是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它的本质,是同先前和未来社会既相联系又相区别的共性与个性的统一。过去人们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往往只看个性,不看共性;只注重社会主义社会与其他社会本质区别的一面,不注重内在联系的一面。所以,不可能形成对社会主义本质的全面认识。而邓小平的科学概括,使社会主义的本质第一次得到了完整体现。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包含着相互联系的三层涵义。 第一,突出强调“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揭示了社会主义与生产力的内在联系。 首先,这一概括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本质的题中应有之义。发展生产力,是人类一切社会存在的前提和发展的基础,也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原则。马克思指出:无产阶级在夺取政权以后,应该想尽一切办法发展社会生产,“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列宁进一步指出:“无产阶级取得国家政权以后,它的最主要最根本的需要就是增加产品数量,大大提高社会生产力。”但是这一条,长期以来,经常被人们排斥在社会主义本质之外,一讲社会主义,只讲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对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则重视不够,甚至被“四人帮”当作资本主义的东西加以批判。针对以往脱离发展生产力来讲“巩固”和“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邓小平把发展生产力放在社会主义本质的首要地位。他深刻指出:“要坚持社会主义制度,最根本的是要发展社会生产力,这个问题长期以来我们并没有解决好”。社会主义不但应以发展生产力为根本任务,而且应当继承先前社会的生产力成就,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社会生产力,从而建立起真正够格的社会主义物质基础。“世界上一些国家发生问题,从根本上说,都是因为经济上不去”。发展生产力,归根到底是保证新社会制度胜利的最重要的东西。 其次,这一概括还把“发展生产力”和“解放生产力”统一起来。解放生产力,是指在生产力发展受到生产关系乃至上层建筑阻碍时,以革命或改革的形式,消除这些束缚,使生产力获得解放,以其自身规律向前运动发展。毛泽东指出:“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为了解放生产力。”邓小平根据多年的实践深刻认识到,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这一基本矛盾尽管在总体上是适应的,但还存在着不相适应的环节和方面,并成为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桎梏,必须进行改革。因此,“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过去,只讲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生产力,不完全。应该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两个讲全了。”江泽民同志再一次明确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是辩证的统一,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根本任务,解放生产力是社会主义发展动力,发展生产力有赖于解放生产力,解放生产力是为了更好地发展生产力。 马克思、恩格斯历来都重视生产力的发展,有着极其丰富的生产力理论。不过由于他们在批判资本主义、论证社会主义时,是把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作为实现社会主义的前提,又预计革

人的本质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 马克思恩格斯在吸取了人类思想史上一切优秀的文化成果,特别是吸收了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合理内核,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上,提出了关于人的本质的科学论断。马克思反对抽象地理解人的本质,主张从现实的具体的个人去理解人。他认为在考察人的本质、理解人时,“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但不是处在某种虚幻的离群索居和固定不变状态中的人,而是处在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程中的人”。这样,就将人不仅作为自然存在物,而且是社会存在物。“人创造了宗教,而不是宗教创造了人。宗教把人的本质变成了幻想的现实性,因为人的本质没有真实的现实性。人并不是抽象地栖息在世界以外的东西。人就是人韵世界,就是国家,社会。”最后,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得出了人的本质的科学论断:“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问题的经典表述既是对人的本质的科学论断,也为考察人的本质提供了科学的思维方法。这段话包含着深刻的含义,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理解。 1.人的本质是现实的、具体的 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关于人性和人的本质的学说,有一个共同的根本性错误在于离开人所生存的具体的历史条件和特定的社会关系谈论人性和人的本质问题。马克思从分析费尔巴哈入手,批判了历史唯心主义的抽象人性论,彻底否定了抹杀人的社会性、阶级性和历史性,并从这种抽象的、一般的、孤立的单个人出发,将人的本质归结为“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的观点。马克思并不完全否认人类具有某些共同性,而是反对将这一共同性抽象化,反对脱离具体的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考察人的本质。正如马克思在批判费尔巴哈时指出的:“费尔巴哈没有对这种现实的本质进行批判,因此他不得不:(1)撇开历史的进程,把宗教感情固定为独立的东西,并假定有一种抽象的——孤立的——人的个体。(2)因此,本质只能被理解为…类?,理解为一种内在的、无声的、把许多个人自然地联系起来的普遍性。” 2.人的本质是由社会关系决定的 马克思主义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出发,第一次提出了社会关系决定人的本质的命题,为我们理解人的本质提供了科学的思维方法。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创造了人,同时,人类在劳动的过程中,在改造自然的活动中不是彼此分割、孤立的,而是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正是在社会关系中才形成了人的本质。社会关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按列宁的理解,社会关系分为两类:物质的社会关系和思想的社会关系,这两类社会关系又是多层次、多方面的。物质的社会关系一般指人们在物质生活资料生产活动中形成的经济关系,即生产关系,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关系。思想的社会关系是指建立在物质的社会关系基础上的,包括政治的、法律的、道德的、宗教的关系等。在阶级社会中,生产关系集中体现为阶级关系,所以,在阶级社会里,人的本质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正如马克思所说:任何人都是“经济范畴的人格化,是一定的阶级关系和利益的承担者。不管个人在主观上怎样超脱各种关系,他在社会意义上总是这些关系的产物”每个人一生下来就置身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只有在社会关系中人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否则,一旦脱离社会关系,丧失社会属性,就会和徒具人形的“狼孩”一样,无论先天有多么发达的大脑和健全的躯体,都不可 能具备人的本质。 3.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是诸多社会关系的有机统一 “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是诸多社会关系的有机统一包括两层含义。一是说明各种社会关系之间的联系不是机械的,而是有机的,它们彼此影响、制约、渗透,形成纵横交错的统一体。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体现的就是人的本质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有机统一,而不是各种社会关系的简单相加或某种社会关系的重复。这就要求我们用系统的、全面的方法从总体上,从各种社会关系的有机联系中把握人的本质。诚如马克思所说:“社会不是由个人构成,而是表示这些个人彼此发生的那些联系和关系的总和。”第二层含义指各种社会关系在有机统一的联系中不是并列的、平等的,它们在决定人的本质方面发挥不同的作用。在各种社会关系中,物质关系,特别是生产关系是最基本、最主要的,它决定和制约着其他一切社会关系, 因此也对人的本质具有最重要的意义。 4.人的本质是历史的、发展的 人的本质不仅不是抽象的,而且不是永恒不变的,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的。这是因为,社会关系不是

毛概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对社会主义本质内容的探讨 1.社会主义本质论提出的历史背景 社会主义本质论的提出,是邓小平同志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进行长期思考的结果,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结束之后,邓小平同志更加频繁地提出这个问题。在前人探索什么是社会主义理论成果的基础上,在解放思想、拨乱反正和全面改革的新时期,邓小平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问题反复加以论述。在论述这个问题的过程中,对社会主义本质作了深刻的揭示。 1980年邓小平首次论及社会主义本质问题。他指出,社会主义是个很好的名词。但是,如果我们在实践中搞不好,理论上不能正确理解,不能采取正确的政策(包括体制),那么也就体现不出社会主义的本质。1985年他再次谈到了这个问题时指出:“我们的经济改革,概括一点说,就是对内搞活,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经济,是活了社会主义,没有伤害社会主义的本质。”1990年邓小平又进一步论述了社会主义本质这个问题。他指出:“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对社会主义本质问题作了全面而深刻的概括:“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述被写进了党的十四大报告,表明我们党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已形成共识。 2.社会主义本质的主要内容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作出的概括,一方面强调必须集中力量解放发展生产力,另一方面指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手段和目的。这一概括即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同时又赋予了社会主义以新的含义和时代内容。它的基本内涵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概括为社会主义的本质。 第二,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突出了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这一社会主义目标。 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述是对以往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关于社会主义认识所作的高水平、深层次的提炼。因为这种提炼是对社会主义根本属性作了科学的概括。它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即一个突出,三个统一)。 (一)突出强调了社会主义社会要发展生产力。它纠正以往离开生产力的发展一味强调生产关系变革的“左”的错误认识,强调了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的调整、建设,都要服务于发展社会生产力的要求。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科学思想的恢复。 (二)体现了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的统一。这是对以往认识的一个突破。以往认为革命是解放生产力;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的任务就是在新的生产关系保护下发展生产力。事实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以后,由于存在制度、体制方面的弊端也会束缚生产力的发展,这就需要改革。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邓小平说:“过去,只讲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生产力,没有讲还要通过改革解放生产力,不完全。应该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讲全了。”⑨因此,邓小平关

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解.pdf

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解 答: 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有三个方面内容: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三个部分内容是一个有机统一体: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根本条件);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是社会主义的根本方向(是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根本保证);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是前两者的最终目标)。它们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缺一不可,体现了一系列的辨证关系: (1)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概括,体现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辨证关系。他把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统一于社会主义本质之中,把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与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统一于社会主义本质之中,避免了从生产力或生产关系单一角度认识社会主义本质容易产生的弊端。 (2)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体现了目标与手段之间的辨证关系。这一概括把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这一实现目标的手段,与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一社会主义目标统一于社会主义本质之中,准确地反映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3)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概括,体现了过程与结果之间的辨证关系。他把社会主义产生和发展的实际过程与实现社会主义的最终结果即共同富裕统一于社会主义本质之中,说明了社会主义本质的实现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4) 社会主义本质论的方法论意义 从理论意义上看,首先,邓小平这一科学揭示,为我们坚持,完善公有制指明了方向。一方面,我们应该毫不动摇地坚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因为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前提,是实现消灭剥削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根本保证。另一方面,公有制和按劳分配要服从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作为生产关系的公有制和按劳分配,归根到底要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转移,并且要以实现共同富裕为最终目的。因此,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和以公有制为主体的所有 总之,理解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断体现的辨证关系,要领会:邓小平从社会主义实践的角度把社会主义本质的实现看作动态过程,即从以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为动力开始,到解决所存在的剥削和两极分化的基本社会问题,直至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邓小平在本质论断中用了五个动词:“解放”、“发展”、“消灭”、“消除”、“达到”,在动态中展示了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沟通了社会主义的现实与未来;邓小平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和教训方面,说明了苏联的解体、东欧的剧变、中国的“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的错误、改革开放进程中存在的困惑等,都与没有正确理解社会主义本质的内涵有关。因此,邓小平本质论断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1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