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北洋海军兴亡史观后感_852字

北洋海军兴亡史观后感_852字

北洋海军兴亡史观后感_852字
北洋海军兴亡史观后感_852字

北洋海军兴亡史观后感_852字

北洋海军兴亡史观后感北洋海军兴亡史记录了北洋

海军建立发展及在甲午海战后全军覆没的历史。

1894,中国农历甲午年。中国北洋舰队与日本联合舰队展开了一场惊天地、泣鬼神的蒸汽铁甲大海战。这场战争惊醒了中国亿万国民,更震惊了世界。甲午战争,中国失败了。曾经威震东亚的北洋海军全军覆没,大清王朝苦心经营的万里海防轰然洞开。“将士遍洒汪洋血,浊浪滔天祭海殇。”东经123度40分,北纬39度28分。这是一个特殊的地理坐标,更是一个让国人难以释怀的历史坐标,它,就是中国黄海大东沟。甲午,120年前的甲午,这里血火海洋,壮士海殇。甲午,今又甲午,血写的历史不会抹去,回眸感伤。“甲午,甲午战争给我们带来了耻辱,但正是有了这肝肠寸断的耻辱,大清王朝才土崩瓦解。甲午,甲午战争给我们带来了觉醒,甲午战争中沉没了历史的北洋舰队,升腾的是不屈不挠的中华海魂!勿忘国耻、知耻近乎勇,让海洋、海权、海军鼓荡起建设海洋强国的风帆,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启航!”这是主题曲《龙旗舰队》。甲午战争是我们中国的耻辱,我们不能忘掉国耻,这是我们被别的国家瞧不起,被别的国家欺负,在他们眼里,中国很弱小,我们战胜不了他们,这时,我们一定要鼓起强国的风帆,为复兴的梦想前进,

这样,我们就可以强大起来,不再懦弱了。

我们的国家设备很落后,其他的国家都是很强大的,我们应该时时刻刻维持海洋的安全,加强海上安全力量,建造新的炮弹鱼雷什么的,这样我们才能追上其他国家,不被他们欺负。保护海洋是最重要的,海洋是什么?它是保护中华民族的天然长城啊!没了它,就相当于没了保护罩,这样的中国是更为弱小的。我们一定要凝聚建设海洋、维护海权、加强海防的思想共识;传递强烈的责任意识,有利于建设海军、发展海军。

甲午战争是国耻,我们必须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才能战胜别人。想要实现复兴,需要进一步增强我国的海洋观念,强化海权意识,提高保护海洋的能力,做到勿忘昨天的耻辱,无愧今天的使命。让我们为建设海洋强国和强大人民海军,实现中国梦强军梦而努力吧!

浅谈英国的兴衰之路

浅谈英国的兴衰之路 18-19 世纪,英国开始兴起。英国从 15 世纪开始建立起专制的都铎王朝,通过推行重商主义,壮大了国家的实力,在1588年的时候打败了西班牙的“无敌舰队”,标志着英国的崛起。之后,英国的专制王朝继续海外扩张,建立英帝国。后来在1640年发生了推翻专制王朝的革命。这对于之后英国的资本主义发展和英国的进一步崛起有很重要的作用。之后,英国取代了荷兰成为了海上霸主,建立了一个非常庞大的殖民帝国,在欧洲率先开始工业革命。到19世纪40年代,英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完成工业革命的国家。根据统计,1848 年英国的铁产量占世界产量的一半,煤占到世界2/3,棉布占到世界 1/2,铁路已经修了 1 万公里,英国贸易总额在这个时候占世界总量的20%-25%左右。 大英帝国是随着英国人的海外殖民扩张而出现的。英国海外移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5世纪末年,1607年英国人在北美建立了第一个永久性的殖民地。但英国大规模的海外移民出现在18世纪以后。由于工业革命,英国最早出现了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劳动人口过剩。从1814年拿破仑战争结束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一百年间,约有2000多万人从英国移居海外,其中1300万人移居美国,400万人移居加拿大,150万人去了澳洲,其余人流向世界的其他地方,英国是近代以来世界上最大的输出人口的移民国家。殖民地不仅对英国而且对世界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很多学者认为,殖民地是英国资本主义起源的前提条件之一。 当20世纪初世界基本被列强瓜分完毕时,英国获得的份额最大。在一战爆发之前的1914年,英国的殖民地面积已达3350平方公里,统辖3.94亿人口,占世界人口的1/4;这相当于英国本土的137倍,本国人口的8倍多,被称作“日不落帝国”。英帝国在形成过程中,既有对当地土著人的镇压,也有与其他殖民国家的争夺。这一过程对英国社会发展、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史和政治地理的发展演变,均有

(十七)李鸿章海防战略思想与北洋海军兴亡

(十七)李鸿章海防战略思想与北洋海军兴亡 核心提示:李鸿章海防战略思想影响近代化海军发展。 近代中国,从国家全局理性地认识、统筹海防并付诸实践,李鸿章是始作俑者,他的海防战略思想深刻影响和引领了中国第一支近代化海军的发展。然而,纵观其海防战略的理论和北洋海军兴亡的实践,可谓得失参半,既有可贵的经验,也有惨痛的教训,值得认真总结。 创建轮船水师,三洋布局,海口防御 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历代统治者无不视海洋为天然“长城”,形成了根深蒂固的“重陆轻海”的国防观念。直至鸦片战争败于西方的坚船利炮,方才将防卫视角移向海疆。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内部发起了以自强为核心的洋务运动。李鸿章作为洋务派代表人物,极力推动近代化海防和海军建设,促成中国国防观念的重大转变。 与当时所有先进的中国人一样,李鸿章从外国船坚炮利打败中国的事实中直观认识到中国的积弱所在,产生“学习外国利器”,发展船炮以“自强”思想。1867年,担任湖广总督的李鸿章首次提出建议:创建一支轮船水师,分驻“内洋港口”,“以一提臣督之,分为三路:一曰北洋提督,驻扎大沽,直隶、盛京、山东各海口属之;一曰中洋提督,驻扎吴淞江口,江苏、浙江各海口属之;一曰南洋提督,驻扎厦门,福建、广东各海口属之”。这是最早的近代化海军建设方案和“三洋布局”海防战略设想。 1870年,李鸿章调任直隶总督,不久兼北洋三口通商大臣,开始以一个政治家的视角,“统天下全局,通盘合筹”,重新审视和筹划海防问题。1874年第一次海防大讨论的《筹议海防折》,系统反映了李鸿章的海防战略思想,具体包括: 首先,对战略形势的判断——中国的主要威胁来自海上。李鸿章说:“历代备边多在西北……今则东南海疆万余里各国通商传教来往自如,麋集京师及各省腹地,阳托和好之名,阴怀吞噬之计。一国生事,诸国构煽,实为数千年来未有之大变局。轮船电报之速,瞬息千里。军器机械之精,工力百倍。炮弹所到,无坚不摧。水陆关隘,不足限制,又为数千年来未有之强敌。”他因此主张将战略重点从西北塞防转移至东南海防。

北洋兴亡史的观后感

北洋兴亡史的观后感 观后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或连续剧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小编整理的杨善洲电影观后感,希望大家喜欢。 北洋兴亡史的观后感(一):观看电影《杨善洲》后,我心潮澎湃,深受教育与鼓舞。该片讲述了原保山地委书记杨善洲一心为民的感人事迹,电影的一些情景此刻仍记忆犹新。 北洋海军兴亡史观后感北洋海军兴亡史记录了北洋海军建立发展及在甲午海战后全军覆没的历史。 1894,中国农历甲午年。中国北洋舰队与日本联合舰队展开了一场惊天地、泣鬼神的蒸汽铁甲大海战。这场战争惊醒了中国亿万国民,更震惊了世界。甲午战争,中国失败了。曾经威震东亚的北洋海军全军覆没,大清王朝苦心经营的万里海防轰然洞开。“将士遍洒汪洋血,浊浪滔天祭海殇。”东经123度40分,北纬39度28分。这是一个特殊的地理坐标,更是一个让国人难以释怀的历史坐标,它,就是中国黄海大东沟。甲午,120年前的甲午,这里血火海洋,壮士海殇。甲午,今又甲午,血写的历史不会抹去,回眸感伤。“甲午,甲午战争给我们带来了耻辱,但正是有了这肝肠寸断的耻辱,大清王朝才土崩瓦解。甲午,甲午战争给我们带来了觉醒,甲午战争中沉没了历史的北洋舰队,升腾的是不屈不

挠的中华海魂!勿忘国耻、知耻近乎勇,让海洋、海权、海军鼓荡起建设海洋强国的风帆,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启航!”这是主题曲《龙旗舰队》。甲午战争是我们中国的耻辱,我们不能忘掉国耻,这是我们被别的国家瞧不起,被别的国家欺负,在他们眼里,中国很弱小,我们战胜不了他们,这时,我们一定要鼓起强国的风帆,为复兴的梦想前进,这样,我们就可以强大起来,不再懦弱了。 我们的国家设备很落后,其他的国家都是很强大的,我们应该时时刻刻维持海洋的安全,加强海上安全力量,建造新的炮弹鱼雷什么的,这样我们才能追上其他国家,不被他们欺负。保护海洋是最重要的,海洋是什么?它是保护中华民族的天然长城啊!没了它,就相当于没了保护罩,这样的中国是更为弱小的。我们一定要凝聚建设海洋、维护海权、加强海防的思想共识;传递强烈的责任意识,有利于建设海军、发展海军。 甲午战争是国耻,我们必须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才能战胜别人。想要实现复兴,需要进一步增强我国的海洋观念,强化海权意识,提高保护海洋的能力,做到勿忘昨天的耻辱,无愧今天的使命。让我们为建设海洋强国和强大人民海军,实现中国梦强军梦而努力吧! 北洋兴亡史的观后感(二):暑假的一天,爸爸对我说:“今天晚上开始播出一个关于甲午战争的纪录片,你应

评述日不落帝国的兴衰

述评《“日不落”的落日-大英帝国的兴衰》 西华师范大学刘人铭 《“日不落”的落日-大英帝国的兴衰》是天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博士生导师刘景华先生所编写的一本描写英国历史的著作,这本书对了解英国历史和对其衰落等问题进行了分析与探讨,是一本有价值的英国史著作。本书一共分为二十章,从大不列颠岛上的最早居民,写到盎格鲁撒克逊时代封建制度的正式确立再写到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以及奠定世界工厂的地位以及后来对外掠夺、经历一战二战实力下降最后写到英国战后自身努力崛起以及英国文明的世界的影响。 本人读了此书,感触颇多,不仅对英国的历史有了较为全面深刻的认识,并且通过英国历史的借鉴意义,使我对本国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反思。英国是第一个工业化国家,英帝国的辉煌也达两个世纪之久,即使在当代,它还是世界上的一流大国,其影响力远非限于英伦和欧洲,说其衰落似乎不太恰当。但是,英国现在拥有的大国地位,不等于说以前没有衰落过。相对其最辉煌的时代,不能不承认英国的地位已大为下落。刘景华先生《“日不落”的落日-大英帝国的兴衰》主要是通过英国从古至今的一个历史发展走向脉络以及其达到的制高点和最低点来说明英国的兴衰历程。让我感触最深的是本书的最后一章《文明的张力》,日不落帝国的出现,将英国对世界的影响推向了极点。这种影响,既有政治和军事上的,也有经济和文化上的:既有物质文明和制度文明,也有精神和价值观念。这种影响,有的是伴随英国强大的政治军事经济势力而去,或多或少地带有强制性,更多的则是其他民族和国家对英国模式的效仿。或者说,英国强盛的国势,在世界上的地位.使得在国内出现的某些政治经济文化制度,自然具有一种内在的魅力,吸引别人来学习。比如说英语语言、制宪君主制、政党内阁、文官制以及一些文学作品等都深刻影响着世界。因此,我认为只有一个国家足够发达,足够强大,才能在世界上有发言权,才能吸引其他国家的关注,那么因此,这就对我国的发展提出的希冀。 总之,《“日不落”的落日-大英帝国的兴衰》通过描写英国从有居民生活到现在,经历了兴盛时期,也经历了衰落时期,同时也关注了英国对世界所产生的深刻影响,我认为这是一本值得阅读的英国史著作。

北洋水师观后感

《北洋水师》观后感 在上周杨老师的中国近代史课上,看了《北洋水师》的电影。 公元1894年,日本联合舰队浩浩荡荡地向中国黄海进发。日军“吉野号”一马当先,令日军做梦也没料到的是,马上受到北洋水师“致远号”的猛烈炮轰,“吉也号”由于吃水很浅在躲过一擦船底而过的鱼雷后,最终还是被北洋旗舰“定远号”的炮火打了个底朝天,日军一看魂飞魄散,落荒而逃。这就是电影《北洋水师》中最为精彩的一幕。每当看到这里,我心里的自豪感不觉油然而生。我为那时的中国就拥有这种军舰而骄傲,更被这些士兵英勇抗战的精神而感动。 但是后来北洋水师屡屡遭重创,直至全军覆没。但是他们没有失去作为军人的气节,作为中国人的骨气。历史上留下了他们的名字,邓世昌在弹尽后,撞向敌舰,被鱼雷击中后,自沉海底。林永升最后的时候,在军舰上站立着,昂着头战死还有林泰增、杨永霖…… 看完北洋水师从清政府耗巨资开始打造到亚洲第一强,再到被东夷小国打败彻底覆灭的一切的一切。除了感慨还是感慨,失败了我们肯定要究其原因。 第一、清政府腐败 女人当权,把皇帝当成傀儡,自私自利,奢侈腐化,把大好河山糟蹋的支离破碎,民不聊生,饿殍满地,国家到了灭亡的边缘,还挪用买巡洋舰的军费。上奢则臣贪,大小官员为了私利,对上逢迎巴结,对下横征暴敛,“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从而直接导致民风败坏,用鸦片削弱中国人体质,难道清政府是瞎子吗?难道我们的同胞都是傻子吗?也许是我们的同胞对清政府失望变绝望,而又无力改变现实通过消极堕落发泄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愤慨呢?不过自然规律让清朝到了该灭亡的时候,客观规律到头了。 第二、中日两国海洋观的差异 1、陆地为主的清政府 满清八旗兵和他们的亲家——蒙古贵族一样是骑在马背上开拓疆土的勇士,他们从小学会的是在一望无际的草原上纵马驰骋,海洋对于他们是那么的遥远和神秘。恶劣的生存环境从小就铸就了他们对土地的向往和崇拜,而当他们面对比草原更为浩瀚的海洋时,就难免感到茫然与困惑。但是与此同时,在大洋彼岸的美利坚却有一个名叫马汉的人提出了至今对世界仍有重要影响的“海权主义”,提出了重视海防、开发海洋资源、保护领海、建设新型海军、谋求海洋霸权等一系列相关理论,并迅速被美国、英国、日本等沿海或岛屿国家接受,近代海洋观便随之产生。 通过这样的对比我们不难看出中国自古以来对海权和海洋的重视程度同西方国家相比存在着先天的差距,五千年来,我们对海洋的认识是那么的肤浅,甚至产生了对海洋的仇视,于是就有了精卫填海的“动人”传说;郑和七下西洋,堪称世界航海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宏勋伟绩,康熙大帝为了对付郑氏的骚扰不是组建强大的海军,而是下了道“禁海令”,与海隔离…… 秦汉奠定了古代中国中央集权的封建社会政体,历代王朝都沿着秦汉设计的政治模式,把大陆文明的因素整和的强大而有序,中国逐渐形成了以大陆文明为主流的文化类型。而海洋文明虽没有被禁绝,甚至某些时代还有较大的发展,但一直处于非主流的文化状态。 当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支强大的舰队随郑和一同逝去的时候,经历了汉唐盛世后的中国真正走向了衰落(虽然中国衰落的拐点是在宋朝)。在清朝初期,

古代著名战争:波斯帝国兴衰史

古代著名战争:波斯帝国兴衰史 波斯人由很多不同部落和氏族构成,波斯就是其中的一个部落。后来,波斯人把波斯统治展开到了其他雅利安王国。实际上,伊朗(Iran)这个词来源于波斯语Eransahr,意思就是“雅利安人的帝国”。不过,波斯帝国要远远大于现在的伊朗版图。波斯帝国具有古老称呼的省份或总督领地与现在中东和中亚地区的一些著名地区可以对应起来。例如,波斯人公元前539年征服的巴比伦王国就位于现在的伊拉克境内,距离巴格达约六十英里。索格迪埃那王国位于今天的乌兹别克斯坦境内。巴克特里亚王国在波斯帝国具有非常显著的地位,大致相当于现在的阿富汗。 在此,提醒大家注意,波斯统治者几乎没有留下任何书面历史资料,古老的波斯人主要通过口口相传的方式记录自己伟大帝王的丰功伟绩。我们所收集到的有关波斯国王的珍贵资料主要是一些王室的文字记录,例如居鲁士王的历法和贝希斯顿悬崖上达利斯王三种语言的石刻。然而,不幸的是,这些文字都不是对实际事件的叙述,它们主要是对王室力量和美德的抽象颂扬,和宣传资料没有什么不同。例如,居鲁士历法声称:“我是居鲁士,是宇宙之王,伟大之王,强大之王,巴比伦之王,苏美尔和阿卡德之王,世界之王。” 因此,我们对波斯帝国的了解主要来自非常有限的希腊历史资料,包括色诺芬(Xenophon)的《远征记》,埃斯罗斯的《波斯人》,以及最为重要的希罗多德著作的《历史》。这些经典主义作家大多数生活在波斯帝国后期,所以他们的记述可能部分来自人们的口头叙述或者多年流传的波斯传奇故事。但是,同样,在这些内容中我们仍然不能将历史事实和政治宣传明确分开。 此外,当时希腊人是波斯人的敌人、臣民,后来又成了波斯的征服者,所以希腊作家对于波斯历史的记述应该不会特别公正,试想如果让萨达姆·侯赛因执笔编写一部1990-2006年的美国历史,我们就能理解其中的道理了。所以,希腊人称波斯人是“亚细亚的野蛮人”,并经常把波斯国王描写得十分颓废和贪婪,这就值得怀疑。但是,希罗多德的记述应该是一

北洋海军兴亡史观后感 徐聪

看了中央电视台第十套探索节目播出的由中国海军制作的六集《北洋海军兴亡史》后不禁心潮澎拜热血喷涌。 节目呈现了120多年前日本发展军国主义道路处心积虑野心占领朝鲜及至中国种种罪恶卑鄙行径。让人悲愤难忍,雪耻之恨。 英勇的北洋海军将领和战士在甲午战争中所表现出的英勇顽强宁可战死也决不让日本鬼子侵略我中华大地的不屈不挠可歌可泣的精神深深地撼动着我的心。 今天的日本右翼军国主义甚嚣尘上不但不悔悟军国主义给朝鲜、中国带来的灾难、伤痛及耻辱也给日本自己带来遭受核打击深痛教训,现在反而还歪曲历史颠倒黑白百般狡赖,试图复活军国主义。 严正的奉劝当今日本政府切底反省军国主义罪恶历史,真诚地给受害国家人民道歉,得到世界人民原谅才是日本的唯一出路。在观看完之后我也有一些心得体会 一是感动。片首和片尾的北洋军歌,令人慷概激昂。综观当时中国,虽未经启蒙,民智尚未开启,但军人以死报国的朴素情怀和死战不屈的精神意志仍令人敬仰。陈京莹给老父家书中开篇就写到,“军人战死沙场,幸事也,然尽忠不能尽孝,自古忠孝难两全也”,家书还未寄达,陈已随经远战沉大海。 二曰愤懑。巨舰忠魂,忠臣良将,到头来不过做了腐朽没落王朝的陪葬,这部纪录片,是迄今官方最为客观地对甲午的反思。这种反思国耻的纪录片,看了难免让人心情淤塞,但我们要的是理性反思,不是燃起复仇主义的烈火,而是要苦练内功,让国耻不再重演。当年北洋海军以一己之残躯唤醒国人四千年之大梦,但国人似乎离大国民还有距离,据到过刘公岛纪念馆的朋友说,留言薄上尽是歪七扭八、错字连篇、满篇生殖器,叫嚣战争与复仇的文字。纪念甲午,就是要冷静地近乎残酷地再次揭开自己120年的伤疤,牢牢记住耻辱和教训,而不要在叫嚣复仇中迷失自我。 三是激动。许多沉睡了120年的历史一一浮现。特别是慷慨激昂的北洋海军军歌,完爆鬼子的军舰进行曲。另外,此片是由海军拍摄的,也可以说代表了官方对于甲午、海洋、海权、海军的认识,令人鼓舞。环顾当今东亚局势,此片值得国人尤其是当政者好好学习,中华民族要想屹立于世界之林,一定要以史为鉴。

旧日本海军兴亡史

日本法律文化期末论文题目:旧日本海军兴亡史 学生姓名李义杭 学号2014105138 院系外国语学院 专业商务英语 年级2014

摘要 旧日本海军是1872年(明治4年)至1945年(昭和20年)大日本帝国的军队组织。有时会用“日本海军”或“帝国海军”来称呼。战后,日本方面也称其为“旧日本海军”、“旧帝国海军”。大日本帝国海军在战败后的1947年(昭和22年)因要符合“日本国宪法第九条”而解散,新建了“日本海上自卫队”。本文将简要叙旧日本海军在历次海战中的表现,揭示旧日本海军的发展。 关键词:旧日本海军日清战争日俄战争太平洋战争 一旧日本海军兴亡史概述 旧日本海军始创于明治维新前。“黑船事件”结束了日本闭关锁国的历史,日本开国后,西方列强在日本倾销商品,收购原材料的同时,也将先进的军事武器和战略思想传到日本。幕府中较开明的人士认识到了学习西方武器与战略思想的必要性,他们以荷兰为师,聘请荷兰军官做教官,选拔优秀的人才向当时的海洋霸主学习现代海军战略战术,并在荷兰工程师的指导下建造新型的蒸汽战舰。3 O年代开始,日本在西太平洋地区开始扩张,这严重威胁了美英等国在远东地区的利益,终于逼得美英等国联手对日进行石油禁运,这掐断了日本发展的命脉,这迫使日本在1941年12月铤而走险袭击珍珠港,挑起了太平洋战争;在战争初期,日军趁美国未作充分准备之际在西太平洋大打出手,占领大量的美

英殖民地,建立了面积一个超过日本本土10倍的“大东亚共荣圈”。不过,随着联合舰队主力在中途岛和瓜岛争夺战中遭遇重创,飞机舰艇损失惨重,限于日本有限的国力,其损失远远超出补给能力,同时美军的军备建设速度加快,日本海军连战连捷的势头终于不复存在。随后,在经历了拉包尔,莱特岛,菲律宾和硫磺岛一系列失败后,1945年4月,著名的“大和”号战列舰在支援冲绳岛的“菊水一号”特攻作战中被击沉,日军舰队主力宣告覆灭,在1945年7月28日的吴港大空袭中,日军残余的大型舰艇均被击沉或击伤,日本海军彻底失去战斗力。1945年1O月,日本海军联合舰队司令部被盟军司令部改名为“第一复员省”从事日方海外战俘遣返活动,标志着称霸西太平洋近70年的旧日本海军联合舰队彻底覆灭。 二旧日本海军在历次海战中的表现 (1)日清战争(1894-1895) 日清战争(甲午战争)“第一次中日战争”终于在1894年(明治27年)8月1日正式开战,虽然在之前已经有了几次交战。9月17日,日本海军在鸭绿江口的“黄海海战”中重创了北洋水师,中国海军舰队损失了十二艘军舰里的八艘。虽然日本海军在这次战役中获得了胜利,但是日本海军军舰无法有效的击穿中国海军的两艘由德国伏尔铿造船厂制造的战列舰(“定远”最终被鱼雷击沉,而“镇远”则被虏获)。此次交战让日本海军注意到了对大型战列舰和小型攻击型舰艇的需求。根据随后在1895年(明治28年)4月17日签订的“下关条约”(马关条约),台湾和澎湖群岛分别被转移到了日本政府的管辖下直到了1945年(昭和20

罗马帝国衰落的原因分析

罗马帝国衰落的原因分析 频繁的内战令罗马人怨声载道,罗马人民希望有一个新的整体来取代旧的共和国,在这种情况下,罗马帝国就应运而生。可是罗马帝国还是衰落了,究其原因,主要就是自身内部原因和外界因素,而占主导的内部原因分为以下几点: 第一,共和国在罗马内战时期已经不可挽救的颓废了,整个社会都在肆无忌惮的腐化堕落,虽然当前罗马的政体是帝国主义,可是却没有从根本上扭转罗马的腐败,反而使腐败变得更加根深蒂固、变本加厉。 这个腐败之风从元老院到平民,不是过着骄奢淫逸的生活就是公开贿赂人心或结党营私,整个罗马帝国变得乌烟瘴气。奥古斯都定下的制度只是暂时阻止罗马衰落的脚步,他死后,继任的皇帝都是昏庸无能之辈,他们只懂吃喝玩乐,完全忽略治理国家,坐吃山空,傍着前人留下的财富,挥霍无度。上梁不正下梁歪,有这些只顾酒池肉林的皇帝,全城百姓就“理所当然”的腐败堕落。结果加速罗马帝国的衰落。 我认为,其实在另一方面也说明罗马人的自负骄傲心理,从平民到皇帝,没有前瞻意识,没有居安思危的心理,总想着自己是强悍的一组,飘在云端就忘了下落的危险,所以,罗马人民的心态也加剧帝国动摇。 第二,罗马帝国衰落的关键原因是军队、兵制蜕变而导致的军事无政府状态。我认为这是罗马帝国覆灭最主要的因素,因为军队混乱,既不可攻,也不可守。 整个罗马由之前的好斗功利到现在的腐败堕落,军事制度的改变可以说是主要原因。罗马共和国早期实行公民兵制,那时从军对罗马人来说是一种权利,只是罗马公民才拥有的,而且武器由自己提供,战事结束就回家休息。崇尚武力的罗马人就开始到处扩张版图获得财富,这样的军队虽然是非职业化可是一旦战斗,数量庞大,而且上下一心,最富有战斗力。但是随着战线拉长,而公民权又限于罗马人,这就出现兵源短缺,为了应对这种情况,募兵制出现了,使得罗马军队成为与社会生产相脱离的职业军队,军队的出现又导致军队成分改变,由有财产的公民变得是罗马的无产者。可是这些无产者不再关系荣誉,更多的是瓜分战利品的权利,他们变得只对将军忠心而非整个罗马共和国,从这里开始,罗马的根基就开始动摇了,因为一个国家的军队不是众志成城而是各为其主。再到罗马帝国时期,这种由罗马无产者为主的职业志愿军又被外族人和奴隶组成的雇佣军所取代。罗马公民必须缴纳军事费用来养雇佣军,而那些被罗马政府的外族人就伺机寻找反抗的机会,雇佣军随时可以调转枪口攻击罗马。而实际上,后来的罗马也证实这点,皇帝成了军队手中的傀儡,谁满足雇佣军谁就是主。 而一个国家连最基本的军事防线都没有了,根本没有能力反抗,最后只能在别人股掌中衰落,罗马就是这样,三次兵制的改变实际上将罗马从一个英勇善战的国家推向一个任人鱼肉的砧板上。 第三,我觉得,罗马本身就是一个没有文化浸养,靠战争形成的国家,也就是说,罗马人民的文化素养是比较低的。他们因为内战等原因缺乏公共教育,一个没文化的人比一个有

甲午大海战观后感范文

甲午大海战观后感范文 导读:本文是关于甲午大海战观后感范文,希望能帮助到您! 甲午大海战观后感800字(一) 中国近代史是血与泪的屈辱史,很多国人从心底里不愿回首也不愿提及,随着电影《一八九四·甲午大海战》的镜头带着我们到一处一处战争历史遗迹,看着一座座锈迹斑斑的炮台,银幕前的我们仿佛感觉到历史就在那里用最简单、最直接、甚至最残酷的方式向后人诉说着。 1867年,李鸿章上书朝廷,清政府下令建立船政学堂,洋务运动由此拉开了帷幕。影片从北洋水师致远舰管带邓世昌的少年时代开始,将其一生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1877年,清政府派遣一批少年学子远赴英国皇家海军学院学习,他们怀着强国之梦登上了当时最新式的军舰,学习到了最先进的海军军事理论和战略战术。四年后,邓世昌代表朝廷赴英国迎接同学们凯旋,他们驾驶着清政府用重金购买的铁甲巨舰劈波斩浪驶回祖国。这批学生在英国留学期间的同学中就有一批日本留学生,同样驾驶着日本政府购买的军舰向日本驶去。影片中不断使用对比手法,中日两国领导人在面对国际形势变化时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态度似乎在预示着战争的结局。明治天皇的奋发进取和慈禧太后的骄奢淫逸决定了北洋水师悲惨的命运。战败后清政府和日本签订的《马关条约》割让台湾全岛及附属各岛屿和澎湖列岛,赔偿白银两亿五千万两。甲午战争的失败将中国人民推向了更加苦

难的深渊。 "我等从军卫国,今天一死也要撞沉‘吉野’舰",这是邓世昌在炮弹用尽、舰身受重伤倾斜的情况下毅然决然指挥"致远"舰撞向日本海军"吉野"舰时说的话。邓世昌和所属官兵壮烈殉国是悲壮的,也充满了悲哀和辛酸。慈禧太后挪用海军军费修缮颐和园为自己庆祝六十大寿,导致海军多年未添新式军舰,旧军舰上的武器得不到保养,弹药奇缺且有不少打不响的臭弹。在海战中这些弊端都以致命的形式暴露出来,日本的快速军舰和舰炮显示出明显的优势,而北洋水师的炮弹经常命中敌舰却不爆炸,装备的落后和战术指挥的老化让将士们有心无力。影片中仿佛展示着日本军国主义像是一头疯狂的野兽无情地噬咬着中国人民,让我们忿恨辛酸。 甲午战争失败的根源是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和旧中国的贫穷落后。历史告诉我们,落后就要挨打,这是一个永恒不变的真理。明清两朝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在西方国家开始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的时候,中国仍然沉浸在泱泱大国的美梦中。盲目的自大使得中国失去了和西方资本主义强国交流和竞争的机会,和他们的差距越拉越大。甚至从唐朝就开始向我们学习的弹丸小国日本通过明治维新,全盘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强国,国力逐渐追赶和超越中国,落后的旧中国挨打就是必然的。 影片中提到了钓鱼岛被日本占领的过程,自从今年9月日本政府制造购岛闹剧以来,中日钓鱼岛事件不断升级,从影片中所呈现的历史事实来看,日本拿中国对钓鱼岛的主权做交易俨然是

甲午战争北洋水师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甲午战争北洋水师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甲午战争是大清和日本在朝鲜半岛、辽东、山东半岛及黄海等地进行的一场战争,那么你了解甲午战争吗?以下是为你整理的甲午战争北洋水师失败的原因,希望能帮到你。 在甲午战争中,中国做为战败方,损失了一支实力最强的海军舰队即北洋水师。甲午战争北洋水师遭受全军覆没,中国的海上军事实力受到沉重的打击。北洋水师在对抗日本时,究竟输在了哪些地方呢,是武器装备还是军事管理? 北洋水师是洋务运动时期成立的。在初期时管理森严,纪律以及训练等方面都堪称一流。管理者都经过细心的选拔。但是后期,管理方面冲突越来越明显,北洋水师的纪律等方面越来越差。对于北洋水师的投资虽然巨大,但是却买不到好的纪律和管理。 看似平静的外表下,北洋水师的内部矛盾极为尖锐,内部不团结。在做事方面,权力分配的不平等。调动兵力的权力甚至光绪帝都没有。所有的人全部听从李鸿章的调遣。 在甲午战争北洋水师与日本海军方面武器装备方面差距较大。虽然在人数方面,北洋水师具有较明显的优势,但是在武器装备等方面却大大落后于日本。当时,虽然洋务运动使得中国的生产制造等方面有了大的突破。但是,大部分的重要的机器都是靠国外进口,并不是自己国家生产,对于武器装备相对于日本还是较落后的。使甲午战争

北洋水师失败因素主要有武器装备和军事管理。纪律的败坏,内部的不团结,管理观念的落后,军费的滥用,权利的不平等都导致了北洋水师的战斗失败。 甲午战争的结果鸦片战争后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使得中国日益衰败,中国的领土、关税、贸易等领域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向半殖民半封建社会过渡。在平静一段时间后,中国又再一次爆发了战争,甲午战争。那么甲午战争的结果如何,甲午战争为何会取得这样的结果?从甲午战争的结果,可以看出中国存在着怎样的问题? 甲午战争,爆发于1894年,是一场源于日本阴谋而刻意挑起的战争,这场战争持续近九个月,最终以日本胜利、中国战败为最终结果。 在鸦片战争后,虽然使得中国国力变得衰弱,但却促进了洋务运动的开展,清政府对军事上的大力投入,使得清朝军队战斗力明显变强,那么为何甲午战争仍然以中国的失败为结局呢?在进行一系列的分析后,可以得出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有如下三个。 第一、对战双方对于甲午战争的准备情况不同。日本为了甲午战争的发动进行了精心的准备,为此日本天皇还带头对日本的军事投入进行了捐赠,而反观中国,清政府建立了北洋舰队,以此沾沾自喜、固步自封,后开始缩减对于军事的拨款。 第二、对战双方的武器对比不同。日本为了能取得甲午战争的胜利,在军舰的制造以及维护上投入巨大,而中国的北洋战舰年代久远,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副司令员:还北洋海军将领公正评价.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副司令员:还北洋海军将领公正 评价 丁一平,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副司令员,全军军事科学学会副会长,海军中将军衔,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2002年带领海军舰艇编队实现了人民海军舰艇首次环球航行。编、著有《世界海军史》《逐鹿海洋》《世界著名海军人物评传》等。 “以成败论英雄”向来是有些人对待历史的态度,我认为这种历史观是偏颇的,有其势利的一面。对失败者而言,只记住他们犯下的错误和失败,忘记了他们曾有过的英勇和牺牲,只看到他们失败的责任,看不见他们对国家、民族的忠诚,这是不够的。对于甲午战争的失败,至今仍有人将失败的主要责任归结于以丁汝昌为首的北洋海军将领,甚至指责他们是造成失败的祸首,在北洋海军主要将领身上几乎都背负有不公正的评价,这不能不说是历史的遗憾。 谁应负甲午战败主要责任? 评价北洋舰队将领首先应当分清战败的主次责任。甲午战争所处的年代正值清朝末年,清王朝已陷入全面危机。政治统治的腐朽没落,战略决策的消极保守,派系党伐的明争暗斗,封建军队的腐败涣散……这些才是导致甲午战败的主要原因。

北洋舰队成军之后,朝廷大员指手画脚者多,真正帮助扶持者少,前来校阅观摩者多,前来解决问题者少。这致使战争即将爆发时,舰队战备存在诸多困难和问题。毫无疑问,北洋舰队将领对此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实事求是地分析,许多关键问题确实不是他们能够解决的。在指责他们负有战败责任的同时,我们更应看到这样一些重要事实: 事实之一:1888年北洋海军成军之日,也是停止发展之时。1891年,清廷决定停购外洋船炮两年,丁汝昌十分着急,他曾上奏:“……从前所购船舰,经历多年,已成旧式,机器渐滞,运用不灵,比较外洋新式快船,速率悬异,且快炮未备,难资战守,一旦有事,恐难支拄,请及时增购船炮,以备防御。”但是他的多次建议均未被采纳。大战在即,为应对日本威胁,丁汝昌提出添置新式快炮需银61万两的最低要求,清廷仍旧拖而不办。大战之前清廷大兴土木修园,所花银两再建两支北洋舰队也绰绰有余。大战之后割地赔款图苟安,所赔银两更是令人瞠目结舌。我们不禁要问,连添置几门快炮都办不成的舰队将领,何以承担战败的主要责任? 事实之二:消极防御战略贯穿北洋舰队作战的全过程,“保船制敌”、“以战为守”方针束缚着北洋舰队,但北洋舰队将领只是这一消极作战方针的执行者,而非决策者。仅举一例:丰岛海战前,丁汝昌对日本舰队来袭就预有判断,制定了亲率北洋舰队主力8艘战舰护航的计

从北洋水师的覆灭看洋务运动的失败

从北洋水师的覆灭看洋务运动的失败 政法学院096 张文清 2090712228 摘要:洋务运动是一次封建地主阶级统治集团内部为维护其统治的“自救”运动,并希望借此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可是到最后中日战争中洋务派经营多年的北洋海军全军覆没,标志着洋务运动从开始走到了它的尽头,洋务运动却给我们留下了大量的宝贵财富。本文将通过写北洋海军覆没的原因来分析这场洋务运动的失败,由此来解开一些作为远东第一水师被日本海军击败的悲剧结局的面纱。 关键字:洋务运动北洋海军宝贵财富原因悲剧结局的面纱 洋务运动,也称“自强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改革运动,目的是通过学习西方(最初瞩目于对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的吸收,后逐步到政治、文教和社会伦理等方面)增强国力,以巩固清政府的统治。“①1861年清政府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作为总理洋务的中央机关,标志着洋务运动正式开始。洋务运动也从此开始了它令世人希冀和惋惜的一生。 一、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洋务总纲在北洋海军覆没和洋务运动失败中的作用 1861年冯桂芬在《校邠庐抗议》提出的处理中西学关系的原则:“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②加上魏源在《海国图志》上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这一论断发展成后来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成为其后主持同光新政的洋务派官僚的中体西用思想,并且贯彻洋务运动之始终。 洋务派对西方资本主义先进生产方式,自始至终采取了坚定的甄别、遴选的审慎态度,他们对“自强”过程中学习、引进的认识,全在一个“用”字上,“他们虽然意在使国家实现富强,但却不敢提出文化、制度方面的改革,即变革国‘体’,因为他们认为这种‘体’本质上是优越的”③关于“唯技术论”,李鸿章有一个十分精到的解释:“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而这个所谓的世界无人能及的“文武制度”却成为北洋海军失败的最大原因。中国当时四大海军,在管理上无一不采用封建衙门式管理,内部官僚化、贪污中饱、挥霍无度等现象严重,而且在晚清

帝国制度兴衰史观后感

如何上场,如何下场 ——读《帝国制度兴衰史》历史是一个舞台,这个舞台上有无数个演员,有动物有植物,但既然是舞台,就有人承包,亿亿万万个人都在台上出演过,有的人被历史记住,他的光荣事迹也呗刻在了历史长流的隧道上;然而更多的人只是这急流漫无目的漂浮着的无根草,被冲刷掉,被无情的忘记,但他们也是历史洪流中的一滴水,人生舞台上的一个演员,历史的参与者,他们上场时,可能会博得满堂彩,或者被人唏嘘,但是下场后,被大家在茶余饭后谈论起,可能会有另一番意味了。 帝国的职能之一是维护社会秩序,缓和社会矛盾,从而维护整个社会集团的利益。但是另一方面,帝国本身也成为了特殊的利益集团,他们依托帝国的权利可以很容易实现对于社会的掠夺。 在帝国发展的末期,帝国利益集团的超量掠夺开始导致社会的崩溃。在自由发展经济过程中,土地的私有买卖是另一个导致王朝覆灭的原因之一。土地是社会最重要的财富,土地收为国有,以帝国的力量平均财富。帝国需要建立官僚体系管理帝国,但是无法防止官僚作为利益集团掠夺帝国的社会的财富,腐败由此产生,古今道理皆同。 但是,如果帝国放开资本,鼓励竞争,就会造成社会两极分化,从而导致帝国的不稳定和人民的苦难;苦难早就匪民,匪民又会造成动乱,动乱缔造新的帝国,因此大多数帝国为了保证国家稳定,至少在前期都会注意国家整体的稳定,根据情况进行土地的分配和回收。掌权者不会允许土地一直流落在某个姓氏下,因为这会激起他们的野心,同时也不会允许土地平均流散在民间,因为少数人掌握多数土地,会视为是帝王的赏赐,从而更加维护帝国的统治,也能替帝国进行

地方管理。这是政治智慧,但是拥有这种智慧的帝王毕竟是少数,当大势已去,也就是朝代变换的时候了。 政治智慧决定帝国兴衰。其中的政治智慧,一是变法图强,重士兴邦,二是治国方略。 任人唯贤,英才治国。像秦孝公与商鞅,这是两千多年历史里最伟大的君臣组合、最和谐的君臣关系。所以他们能够奠定和推广强有力的法治路线,一直延续几代君主,直至秦统一六国。秦始皇统一六国,主要政治智慧也在于重视士人,他不仅与文武君臣有良好的信任与效忠关系,而且其用人的眼光、气度和手段不同一般,远高于汉唐宋明其他君主。秦始皇用人的眼光、胆识和手段都非同寻常。用人不疑,只考察结果,不干预过程,给手下以极大自主权。 在治国方略上,中国在各种制度变迁中,出现了一种让所有平民都跪向圣都的制度——中央集权制。自从中央集权政体出世,各种文明形态不断构建了中华文明之根,有了统一的文明,可确保中华民族历经坎坷而帝国大厦坚不可摧。在平民管制上,中国古代在发展到末端时,已经开始使用“礼法合治”。通过家族和官府的双层管制,平民只能依附于所规定的框框内,按照礼法行使微薄的权力,从而实现圣主至上的权力集中。 汉期的经济政治让人值得思考,政府对于帝国经济的参与程度很低,并且开放全国的自然资源,在逐利的驱动上,民间追求财富的力量迅速崛起。市场经济得到较好的发展。可是,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也有其弊端,市场的优胜汰劣使得社会的贫富差距悬殊。巨大的发展差距,也引发了社会的动荡,政府也开始介入,一系列抑商政策的出台,很大程度的打击了社会的中产阶段。可是,虽平复社会贫富差距的矛盾,可是却也打击了生产的积极性,损害了市场经济。此外,政府

近代史《北洋海军兴亡史》观后感

甲午海战战败之反思 观《北洋海军兴亡史》后感 这两天我看了纪录片《北洋海军兴亡史》。 这部纪录片改变了以往我对甲午战争战败原因的看法,让我对北洋海军及甲午战争的失败有了新的认识。 在看这部纪录片之前,受某些原因的影响(比如我曾在某历史方面的书中看到过清军在朝鲜战场上士气低不怎么抵抗就逃跑的片段)我总认为甲午战争的失败是因为清军士气低下,将领无战心。但看了《北洋海军兴亡史》后我发现事实可以说跟我之前的认知基本是相反的。在整个甲午海战中,北洋海军高级将领中一半以上殉国,这在世界海战史上都是极为罕见的,并且北洋海军大部分官兵都是英勇抗战的。可以说北洋海军的将士门已经竭尽全力了,那为什么还是失败了呢?甲午海战结束后,李鸿章去日本与日本的伊藤博文谈判前,他们之间曾有这样一段对话,伊藤博文:想当年中堂大人何等威风,谈不成就打,如今真的打了,结果又怎样呢?李鸿章:如果我们两人易地以处,结果会如何?伊藤博文:如果你是我,在日本一定干得比我强;如果我是你,在中国不一定干得比你好。并且当时北洋海军被认为是东亚第一,虽然后来发展停滞了,但武器装备并不是决定性因素(这从解放战争就可以看出来)。因此甲午海战的失败是有着更深层次原因的,而不是所谓的将无战心,士气低落。通过观看这部纪录片我认为甲午海战之所以失败,主要是因为两方面的不足:思想制度落后、战略失误。 首先是思想制度落后。事实上在建造北洋海军的过程中,李鸿章、沈葆桢、丁汝昌等人甚至清政府都做了大量努力。如李鸿章主持创建了江南制造总局,而后以李鸿章为代表的洋务派又创建了福州船政局、上海轮船招商局、金陵机器局等军工企业;并且多次向英德购买一流船舰,打造出了一支一度位居东亚第一的海军。但是清政府官员的思想、清朝的相关制度却很落后。清政府官员几乎没有意识到海军对一个国家的重要性。醇亲王为首的海军衙门成立后,成为为太后“修园子”的重要资金渠道。勘修“三海工程”(三海工程即慈禧太后颐养之地南海、中海、北海)曾经先后挪借海军衙门经费四百多万两、修缮颐和园又挪用了大量海军衙门军费。为了挪用海军经费,醇亲王奕譞与海军衙门会办大臣庆郡王奕劻竟然提出恢复当年乾隆皇帝的昆明湖水操旧制!在小小的昆明湖里训练大洋海军,

北洋海军对中国的启示

北洋海军对中国军事的影响 北洋海军的兴衰成败,是甲午战争前中国军事变革的缩影,展示了近代中国军事变革的历史经验。通过对甲午战争前北洋海军建设作战问题的研究,我们可以总结出一些中国近代军事变革的经验教训。 一、北洋海军是甲午战争前中国军事观念发生重要变革的产物。任何军事变革,都是以军事观念的革新为先导。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攻陷北京的残酷现实,使清政府产生了极大震撼。中国朝野深感“夷祸之烈”以及中国“创巨痛深”。在中国国防面临着深重危机的形势下,清朝当局的军事观念发生了重要变化。这些变化,对北洋海军的创建产生了重要影响。 一是出现了一种颇具影响力的变局思想,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军事自强的主张认为当今西方入侵中国的“夷人之变,为旷古所未有”,中国面临的是“古今之创事,天地之变局”。所谓“变局”,最主要的是中国国家安全受到西方国家海上侵略的严重威。对“变局”的认识,直接导致了清政府军事自强思想的提出。提出了练兵、制器,实现军事自强的主张,代表了清朝最高统治当局当时军事变革思想,激起了巨大反响。由对“变局”认识而产生的军事自强思想,是推动中国近代海军创建的一个重要因素。可以说,没有军事自强思想的提出,就不可能有北洋海军的创建。 二是“师夷长技”已由鸦片战争时有识之士的呼声。随着洋枪洋炮在湘淮军中的大量使用,清朝统治当局对西方新式武器装备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师夷智”以变革中国军事成为洋务派的共识。他们提出不仅要将自制和外购西方船炮作为“今日救时之第一要务”,而且要学习西方军队训练方法、军事人才的培养选拔方法等。“师夷长技”是近代中国军事变革的起点和突破口。在“师夷长技”思想的指导下,中国不仅向国外购买新式船炮,而且创办了近代军事工业和新式海军学堂。这些,都为北洋海军的创建提供了物质条件。北洋海军成军,是实践“师夷长技”思想的结果。 三是在对中国海防危机有了较清醒认识的基础上,提出了海陆并重的国防思想。中国万里海疆,已直接暴露在西方列强的进攻面前,这种分析代表了清朝当局对海防形势的基本认识。据此,清政府提出:“海防诸大端,天时人事,无可再缓”,再不“切筹海防”,“后患不堪设想”。强调“御外之道,莫重于海防;海防之要,莫重于水师”,“欲整顿海防,势不能不用兵轮船”,提出了“另立海军”以取代旧式水师的思想。这是清朝当局军事观念的一个重要革新。经过1874年日本侵台事件后开始的第一次海防筹议,清廷将海防建设提到与陆防同等重要的地位。 总之,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在对中国面临着千古“变局”认识的基础上提出的军事自强思想、师夷长技思想、另立海军取代旧式水师的思想和实行陆海并重的国防方针的思想,是甲午战争前中国军事观念变革的最突出表现。这些观念的提出和付诸实践,直接推进了北洋海军的创建。 二、北洋海军的成军是甲午战争前中国军事变革最突出的成果。甲午战争前清政府的军事自强,其实质是军事变革。19世纪60年代开始的军事自强以“练兵”和“制器”为中心展开。所谓“制器”,就是外购和自制新式船炮,改进中国军队装备,实现“船坚炮利”;所谓“练兵”,一是按勇营制度改造绿营,建立“练军”。将裁留的湘淮军改为“防军”,按西法进行操练;二是创建新式海军;三是创建新式海陆军学堂,培养军事人才。其中,又以创建新式海军为军事自强的最重要内容。 第一,北洋海军成军和北洋海防建设成就,是甲午战争前中国军事变革在实现“船坚炮利”方面取得的最重要成果。经过近30年的努力,中国军队的武器装备状况有了明显改观。陆军中冷兵器已基本被淘汰,后装线膛枪炮取代了前装滑膛枪炮,中国军队武器装备完成了一次历史性的更新;海军新式舰船日渐增多,南洋海军和福建海军初具规模。而北洋海军成军更显示了中国军队在实现“船坚炮利”方面取得的成果。1888年北洋海军成军时,有“定远”、“镇远”2艘铁甲舰,“济远”、“经远”、“来远”、“致远”、“靖远”、

甲午大海战观后感400字_观后感

精心整理 甲午大海战观后感400字_观后感 【第1篇】 这个暑假,我和同学一起看了一部非常有意义的电一影,名叫《甲午大海战》。 当我看完电一影的时候不能不说是沉重的。在课本上正正经经的方块字的背后,没有人知道那是多少的鲜血。是鲜少有年轻人愿意去了解去探寻这些鲜血是谁流的, 子,在第一次有机会向世界展示华夏民族的能量的时候,却败了。败得非常彻底。虽然那句“世界上每一次大海战,都将决定两个国家的命运”影片没有直接展示其结果,但是从历史中我们知道,在付出了赔款以及大块的土地后,清政一府已经极度衰弱。 没有勇气没有魄力,不敢先下手,这是自近代以来中国保守落后的产物。大清

的实力是强于日本的,但是竟然战败了,清军手里的武器也早已不是鸦片战争时候的大刀长矛了,但是竟然失败了,日本就是中国的一个闹钟,它在不断的警醒沉睡中的中国人,看世界潮流,浩浩汤汤,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最后我想说的是——勿忘国耻,振兴中华,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60大寿 一犬一同沉入波涛…… 北洋水师战败了,而此时此刻的北京,慈禧太后正在颐和园内过她的60大寿,置海军们的生死于不顾。 最后,清朝签下了屈辱的“马关条约”:将中国的辽东半岛、台湾及附属岛屿割让给日本,并赔偿白银二亿两。

同学们,我们不能忘记这段屈辱的历史,不能忘记在甲午战争中战死的英雄们,不能忘记清政一府腐败所造成的后果。让我们向这些英雄们致敬! 【第3篇】 看完《1894甲午大海战》这部影片后,我十分激动,惊心动魄的海战让我久久 等5 2亿3 我们国力强盛,随着我国日新月异的发展,我们打造出了第一艘国产的航空母舰,它就是《辽宁号》。我们必须要更加强大才能不被外人欺侮。 看着我们的国力越来越浩大,我的脑海里便情不自禁的浮现出一百多年前梁启超说的话: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胜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祖国的希望寄托在我们身上,祖国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