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化学性食物中毒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化学性食物中毒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化学性食物中毒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化学性食物中毒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化学性食物中毒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摘要:食物提供给人体必不可少的元素,但是许多食物中存在着天然毒素,有的食物在加工、生产、运输、保管中被有毒化学物质污染或认为掺入化学毒物,人体摄入这些毒素后、造成机体中毒、严重者导致死亡。因此了解常见的化学性食物中毒的一些基本常识,对于预防食物中毒有重要意义。文章介绍了化学性食物中毒的原因、特点及预防措施,对降低化学性食物中毒有指导意义。

关键字:化学性食物中毒预防

食品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食品安全与人类健康密切相关。如今,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但是,食物中毒现象也一直存在。

许多食物中存在着天然化学毒素,人们对那些食物中含有的有毒物质不了解,不认识,以至于发生中毒。有的食物在加工、生产、运输、保管中被化学毒物污染或人为掺入化学毒物。人体在食用过这些食物后,造成机体中毒,严重的导致死亡。

2000年以来,我国媒体相继暴光了一些事件:2001年的南京冠生园食品厂“陈陷月饼事件”、2008年“三鹿奶粉事件”和2011年“双汇瘦肉精事件”,还有层出不穷的“毒大米”、“毒馒头”和“地沟油”。这些有毒食品造成的食物中毒事件屡见不鲜。

那些天然存在有毒物质的食物如某些油类、菌类和鱼类造成的食物中毒也不可忽视。它们发生在不经意间,但危害甚至甚于那些成批的工业制品。2014年仅有毒动植物及毒蘑菇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死亡人数高达780人,占食物中毒事件死亡总人数的70.0%。

化学性食物中毒发生率高,在所有类型的食物中毒中所占比重较大,2014年卫生部全年重大食物中毒报告中,化学性食物中毒75起,占总中毒起数的46.8%。因而积极做好化学性食物中毒的防治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化学性食物中毒的发生十分重要。

基于以上,针对近年来化学性食物中毒事件的不断发生,本文仅对化学性食物中毒近况进行探讨,指出化学性食物中毒的原因和特点,并提出一些相关措施以供参考。

1 概念

化学性食物中毒是指食用被有毒有害化学物质污染的食品、被误认为是食品及食品添加剂或营养强化剂的有毒有害物质、添加了非食品级的或伪造的或禁止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和营养强化剂的食品、超量使用了食品添加剂的食品或营养素发生了化学变化的食品(如油脂酸败)等所引起的食物中毒。[1]

2 化学性食物中毒的原因

化学性食物中毒的原因涉及面较广,主要有:

2.1 食品在生产、加工、运输、贮存、销售过程中被化学有害物污染

食品的污染可能是因为加工、运输、保存过程中操作不当致使有毒物质进入;也有可能因为一些不法商人为牟取利益,故意在加工时非法添加有毒添加剂、使用有毒原料;也有可能食物配方本身就有问题。总之,污染可发生在从生产到餐桌的整个过程的任何环节。

2.2 环境中的化学污染物通过食物链和生物富集作用而转移到作为食品或食品

原料的动植物体内

环境恶化对食品的安全影响日益突出,人口增长、城市工业化程度的提高,尤其是工业废水废气的不达标排放,对土壤、水域和空气造成极大的污染,进而危害到农业的种植和养殖。那些有毒的化学物质,如有机氯、汞等与酶亲和力强的物质,会通过生物富集作用,在各级食物链中尤其是水产品中逐渐积累。例如,贝类在含DDT浓度为0.012~0.115mg/L的水中生活10h,体内富集的DDT就可达到正常标准的15000倍。[2]人类位于食物链的末端,这些有害物质最终会进入人体,危害人类健康,如早先在日本汞污染引起的“水俣病”。此外,农业生产过程中,农药使用泛滥也会造成土壤和水域的污染。据研究,DDT等有机氯杀虫剂通过此种渠道可以污染全球。

2.3 误食含有毒物质的食物或食品添加剂

常见的含有天然毒素的油类有棉籽油、大麻油。粗制生棉子油中含游离棉酚、棉酚紫、棉绿素等三种化合物。棉酚对心、肝、肾等实质细胞及神经、血管以及生殖机能均有毒性,大量食用后,就会出现头晕、恶心、腹痛等中毒现象,夏季尤为突出;长期少量食用,将引起慢性中毒,主要表现为低钾血症、不孕症。大麻油主要的有毒成分为带麻醉性四氢大麻酚,大麻二酚,大麻酚等,其中毒主要表现为先兴奋后麻痹,恶心、呕吐、口干、腹泻、四肢麻木及头晕等,重者则多语、兴奋、幻视、哭笑无常,而后转入昏睡、意识模糊、瞳孔散大。[3]常见的含毒蔬菜有发芽土豆、未熟的豆角和豆浆、毒蘑菇等。生豆角中含有皂甙和血球凝集素等毒素。皂甙对粘膜有强烈的刺激作用,血球凝集素有凝血作用,生食豆角会出现中毒,以呕吐为主,并伴有头晕、头痛、出冷汗,有的四肢麻木,胃部有烧灼感。[4]发芽土豆中含有龙葵素,龙葵素对中枢系统有麻痹作用,对红细胞有溶解作用。中毒后胃部灼痛,舌、咽麻,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严重中毒者体温升高,头痛,昏迷,出汗,心悸。儿童常引起抽风、昏迷。

常见的含有毒素的鱼类主要是青皮红肉类海鱼和河豚。青皮红肉类海鱼如青鱼、沙丁鱼、秋刀鱼等含有秋刀鱼素,容易造成过敏,主要症状为皮肤潮红,结膜充血,似醉酒样,头晕,剧烈头痛,心悸,有时出现荨麻疹。[5]河豚中含有神经毒素,河豚毒素对胃肠道有局部刺激作用,吸收后迅速作用于神经系统,阻碍神经传导,使神经处于麻痹状态,严重者呼吸衰竭。中毒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或腹泻等胃肠症状,以及口唇、舌尖、指端麻木,眼睑下垂、四肢乏力、发冷,继而四肢肌肉麻痹等神经系统症状,最后因呼吸系统麻痹而死亡。

还有一些果仁如苹果仁、杏仁,若食用过多会因氢氰酸中毒;一些蔬菜如菠菜、小白菜、萝卜等含有硝酸盐物质,保存不当腐烂变质会产生亚硝酸盐,未腌透的酸菜亚硝酸盐含量很高,食用过多会造成亚硝酸盐中毒。

另外,常见的食品添加剂如亚硝酸盐、保鲜剂、防腐剂、反式脂肪、溴酸钾等,对人体均有毒害作用,过量食用均会造成中毒。这些添加剂广泛存在于食用工业制品中,甚至有的家庭做饭也会用到。

2.4人为投毒

3 化学性食物中毒的特点

化学性食物中毒常有以下特点:(1)发病急、来势凶、进展快。(2)发病与进食含有有毒食物的时间和摄入量有关。 (3)病常有群体性,病人有食用同一食品史和相同的临床表现。(4)死亡率高,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5)常无地域性、季节性,亦无传染性。 (5)检测较为容易。呕吐物、血、尿及剩余食物可测出有关毒物。

4 化学性食物中毒的防制

预防化学性食物中毒的关键是控制毒源。[6]由于导致化学性食物中毒的原因涉及到环境治理、市场监管、消费者意识等许多环节,其中有些环节不属卫生监督部门的职责范围。所以,要控制毒源必须依靠多部门联合协作。另外发生重大化学性食物中毒后,在封锁可能的有毒食品、控制毒源扩散等方面,也必须依靠多个部门的配合才能完成。具体应做到:

4.1 加强法制建设

我国自1995年开始实施《食品卫生法》,但一些细节方面还存在很多漏洞,因此,应完善相关法律细则,做到有法可依,同时也可起到对不法分子的震慑作用。

4.2 建立污染物监测与预警系统

各级政府部门应建立有毒化学品资料库,了解各种毒物的种类、性质、解救方案和控制毒源扩散等应急措施;在食品卫生监督中应加强对有可能污染食物的化学品的监督和管理,追踪这类化学品在市场中的动向,坚决杜绝这类化学品流入食品行业;严格执行食品卫生法,实行生产经营单位责任制,一旦出现问题处予重罚;在城乡集贸市场、蔬菜生产基地和畜禽屠宰场等食品集散地建立化学性污染物监测制度,建立从食品生产、加工、运输、销售各环节的一整套监管机制,重点对即将上市的各类食品提前进行重金属、各类有毒物质的监测,禁止超标食品进入市场。

4.3加强食品行业从业人员和消费者的食品安全宣传与培训

虽说存在一些黑心商人,为了利益不惜任何代价,甚至是消费者的生命健康,但是大多数企业并非一心“谋财害命”。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大多是企业不知道自己为了食品的色香味而添加的那些化学品对消费者带来的危害有多大,甚至他们都不知道那些添加剂的成分到底是什么。至于消费者,更是由于对相关知识所知甚少才导致的中毒。因此,政府相关部门有责任和义务加强食品安全知识的普及,和常见有毒化学品的介绍。

应加强与新闻媒体的配合,运用多种传播媒介,生动活泼地宣传预防化学性食物中毒及急救等知识,让大家都来关注化学性食物中毒,并积极参与预防工作。如在电视台播放公益广告;在网络平台播放宣传片;深入农村开展知识讲座、分发宣传册、播放宣传片等。

食品安全的保障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为了确保食品的安全性,WHO强调政府、企业和消费者联合起来共同参与食品卫生法制建设、机构建设和宣传教育工作,以控制食源性疾病特别是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7]

参考文献:

[1]杭静. 常见的化学性食物中毒的判断及预防[J]. 中国实用医药,2006,09:68-70

[2]张潇元. 化学性食物中毒分析及其检测[J]. 商品与质量,2012,S2:279-280.

[3]李立明,主编.流行病学[M].第5 版.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234- 246.

[4]陈霞,牟怀德,化学性食物中毒有待解决的问题[J]. 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00,02:111-112.

[5]慎防化学性食物中毒[J]. 科学与文化,2009,05:28

[6]赵峰,卫平民,张徐军. 化学性食物中毒特点与防制[J]. 浙江预防医学,2005,10:43-44

[7]郑鹏然.食品卫生全书[M].北京:红旗出版社,1996,897.

预防细菌性食物中毒

预防细菌性食物中毒 应根据防止食品受到细菌污染、控制细菌的繁殖和杀灭病原菌三项基本原则采取措施,其关键点主要有:1111、、、、避免污染避免污染避免污染避免污染。。。。即避免熟食品受到各种致病菌的污染。如避免生食品与熟食品接触、经常性洗手、接触直接入口食品的还应消毒手部、保持食品加工操作场所清洁,避免昆虫、鼠类等动物接触食品。用于原料、半成品、成品的食品容器和工用具标志要明显,做到分开使用。2222、、、、控制温度控制温度控制温度控制温度。。。。即控制适当的温度以保证杀灭食品中的微生物或者防止微生物的生长繁殖,要烧熟煮透所有食物,尤其是肉、奶、蛋及其制品以及海产品,如加热食品应使中心温度达到70℃以上。在烹饪后至食用前需要较长时间(超过2小时)存放的食品,应当在高于60℃或低于10℃的条件下存放。外购的熟食(如烧鸭、烧鹅、白切鸡等)、隔餐冷藏的食品食用前彻底加热。(苏州市卫生监督所)3333、、、、控制时间控制时间控制时间控制时间。。。。即尽量缩短食品存放时间,不给微生物生长繁殖的机会。制作好的熟食、凉菜以及三文治类的含有蛋、奶、肉等糕点应尽量当餐食用完;提供快餐或盒饭的,在制作完毕到供餐的时间不得超过2小时。食品原料应尽快使用完。4444、、、、清洗和消毒清洗和消毒清洗和消毒清洗和消毒,,,,这是防止食品污染的主要措施这是防止食品污染的主要措施这是防止食品污染的主要措施这是防止食品污染的主要措施。。。。对接触食品的所有物品应清洗干净,凡是接触直接入口食品的物品,还应在清洗的基础上进行消毒。一些生吃的蔬菜水果也应进行清洗消毒。禽蛋类在使用前应对外壳进行清洗和消毒处理,否则最容易引起沙门氏菌细菌性食物中毒。5555、、、、控制加控制加控制加控制加工工工工量量量量,,,,切忌超负荷生产切忌超负荷生产切忌超负荷生产切忌超负荷生产。。。。食品的加工量应与加工能力相吻合,食品加工量超过加工场所和设备的承受能力时,难以做到按卫生要求加工,极易造成食品污染,引起食物中毒。6666、、、、无专用的熟食凉菜间无专用的熟食凉菜间无专用的熟食凉菜间无专用的熟食凉菜间、、、、裱花间裱花间裱花间裱花间、、、、集体用餐分装专间等不得加集体用餐分装专间等不得加集体用餐分装专间等不得加集体用餐分装专间等不得加工经营熟食凉菜工经营熟食凉菜工经营熟食凉菜工经营熟食凉菜、、、、三文治类糕点以及快餐盒饭等三文治类糕点以及快餐盒饭等三文治类糕点以及快餐盒饭等三文治类糕点以及快餐盒饭等。。。。7777、、、、不得采购不得采购不得采购不得采购、、、、加工加工加工加工、、、、销售腐败变质的食品销售腐败变质的食品销售腐败变质的食品销售腐败变质的食品,,,,加工经营的所有食加工经营的所有食加工经营的所有食加工经营的所有食品原料必须新鲜品原料必须新鲜品原料必须新鲜品原料必须新鲜;;;;不得进食未经加热处理的生食品不得进食未经加热处理的生食品不得进食未经加热处理的生食品不得进食未经加热处理的生食品。。。。

食物中毒及其预防

第十一单元食物中毒及其预防 第一节基本概念 1.食源性疾病和食物中毒 (1)食源性疾病 ①是指通过摄食进入人体内的各种致病因子引起的、通常具有感染性质或中毒性质的一 类疾病。 ⅰ食物是传播疾病的媒介。 ⅱ病原物是食物中的致病因子。 ⅲ临床特征为急性中毒性或感染性表现。 ⅳ包括食物中毒、经食物而感染的肠道传染病、食源性寄生虫病以及由食物中有毒、有害污染物所引起的中毒性疾病。 食源性疾病的病原微生物可分为生物性(细菌、真菌、病毒、寄生虫)、化学性和物理 性三类。 (1)生物性病原物:污染食物的微生物(细菌及其毒素、真菌及其毒素、病毒)、寄 生虫及其卵都可引起人类食源性疾病。 (2)化学性病原物:主要包括农药残留、兽药(抗生素)残留、环境污染物(二噁英、 生物毒素、氯丙醇、氯化联苯)及雌激素和重金属等,均可通过植物或动物进入食物链,并 引起人类的疾病或健康问题。 (3)物理性病原物:主要来源于放射性物质的开采、冶炼,在国防、生产活动和科学 实验中使用放射性核素时,其废物的不合理排放及意外性的泄露。 (2)食物中毒 ①指人经口摄入正常数量的含有生物性、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的食物或把有毒有害物质 当作食物摄入后所出现的非传染性急性或亚急性疾病,属食源性疾病的范畴。 ②不包括: ⅰ暴饮暴食而引起的急性胃肠炎; ⅱ已知的肠道传染病(如伤寒、痢疾); ⅲ寄生虫病(如旋毛虫、囊虫病); ⅳ食物过敏; ⅴ慢性毒害的疾病(如致癌、致畸、致突变)。 ③发病特点: ⅰ潜伏期短,发病突然; ⅱ临床症状相同或相似; ⅲ发病与食物有关; ⅳ人与人之间不传染。 可引起食物中毒的食品包括:被致病菌和(或)毒素污染的食品;被有毒化学品污染的 食品;外观与食物相似而本身含有有毒成分的物质,如毒蕈;本身含有有毒物质,而加工、 烹调不当未能将毒物去除的食品,如河豚鱼;由于贮存条件不当,在贮存过程中产生有毒物 质的食品,如发芽的马铃薯、霉变粮食等。 2.食物中毒的分类 ①细菌性食物中毒 ②有毒动、植物中毒 ③化学性食物中毒 ④真菌毒素和霉变食物

食物中毒分类

食物中毒分类 按病原物质分类可分为: 一、细菌性食物中毒 是指人们摄入含有细菌或细菌毒素的食品而引起的食物中毒。引起食物中毒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主要、最常见的原因就是食物被细菌污染。据我国近五年食物中毒统计资料表明,细菌性食物中毒占食物中毒总数的50%左右,而动物性食品是引起细菌性食物中毒的主要食品,其中肉类及熟肉制品居首位,其次有变质禽肉、病死畜肉以及鱼、奶、剩饭等。 食物被细菌污染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禽畜在宰杀前就是病禽、病畜; 2、刀具、砧板及用具不洁,生熟交叉感染; 3、卫生状况差,蚊蝇滋生; 4、食品从业人员带菌污染食物。 并不是人吃了细菌污染的食物就马上会发生食物中毒,细菌污染了食物并在食物上大量繁殖达到可致病的数量或繁殖产生致病的毒素,人吃了这种食物才会发生食物中毒。因此,发生食物中毒的另一主要原因就是贮存方式不当或在较高温度下存放较长时间。食品中的水分及营养条件使致病菌大量繁殖,如果食前彻底加热,杀死病原菌的话,也不会发生食物中毒。医学教育网收。集整理那么,最后一个重要原因为食前未充分加热,未充分煮熟。 细菌性食物中毒的发生与不同区域人群的饮食习惯有密切关系。美国多食肉、蛋和糕点,葡萄球菌食物中毒最多;日本喜食生鱼片,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最多;我国食用畜禽肉、禽蛋类较多,多年来一直以沙门氏菌食物中毒居首位。引起细菌性食物中毒的始作俑者有沙门茵、葡萄球菌、大肠杆菌、肉毒杆菌、肝炎病毒等。这些细菌、病毒可直接生长在食物当中,也可经过食品操作人员的手或容器,污染其他食物。当人们食用这些被污染过的食物,有害菌所产生的毒素就可引起中毒。每至夏天,各种微生物生长繁殖旺盛,食品中的细菌数量较多,加速了其腐败变质;加之人们贪凉,常食用未经充分加热的食物,所以夏季是细菌性食物中毒的高发季节。 二、真菌毒素中毒 真菌在谷物或其他食品中生长繁殖产生有毒的代谢产物,人和动物食人这种毒性物质发生的中毒,称为真菌性食物中毒。中毒发生主要通过被真菌污染的食品,用一般的烹调方法加热处理不能破坏食品中的真菌毒素。真菌生长繁殖及产生毒素需要一定的温度和湿度因此中毒往往有比较明显的季节性和地区性。 三、动物性食物中毒

几种家庭常见细菌性食物中毒的临床表现及预防措施

几种家庭常见细菌性食物中毒的临床表现及预防措施 1. 沙门氏菌属食物中毒 沙门氏菌食物中毒,主要发生的夏秋季节外,全年都可发生引起中毒的食物主要为肉类、禽类、蛋类和奶类,豆制品和糕点有时也发生。沙门氏菌属食物中毒的临床表现有5种类型。 1)胃肠炎型:前驱症状有头痛、头晕、恶心、腹痛、寒战。以后出现呕吐、腹泻、发热。大便为黄色或黄绿色、带粘液和血。因呕吐、腹泻大量失水,一般急救处理是补充水份和电解质。对重症、发热和有并发症患者,可用抗菌素治疗。一般3~5天可恢复,病死率在1%左右。主要是儿童和老人或体弱者治疗不及时所致。 2)类霍乱型:起病急、高热、呕吐、腹泻次数较多,且有严重失水现象。 3)类伤寒型:胃肠炎症状较轻。但有高热并出现玫瑰疹。 4)类感冒型:头晕、头痛、发热、全身酸痛、关节痛、咽峡炎、腹痛、腹泻等。5)败血症型:寒战、高热持续1~2周,并发各种炎症、肺炎、脑膜炎、心内膜炎、肾盂肾炎。败血症型主要由霍乱沙门氏菌引起。 2. 副溶血弧菌临床表现 潜伏期自1小时至4天不等,多数为10小时左右。起病急骤,常有腹痛、腹泻、呕吐、失水、畏寒及发热。腹痛多呈陈发性绞痛,常位于上腹部、脐周或回盲部。腹泻每日3-20余次不等,大便性状多样,多数为黄水样或黄糊便。约2%-16%呈典型的血水或洗肉水样便,部分病人的粪便可为脓血样或粘液血样,但很少有里急后重。由于吐泻,患者常有失水现象,重度失水者可伴声哑和肌痉挛,个别病人血压下降、面色苍白或发绀以至意识不清。发热一般不如菌痢严重,但失水则较菌痢多见。近年来国内报道的副溶血弧菌食物中毒,临床表现不一,可呈典型、胃肠炎型、菌痢型、中毒性休克型或少见的慢性肠炎型。 本病病程自1-6日不等,可自限,一般恢复较快。本病的诊断,在副溶血弧菌食物中毒的流行季节,根据进食可疑食物(腌渍品、海产品)、集体发病、潜伏期短而起病急骤、发热和腹痛均较其他肠道传染病为严重、腹泻物呈血水样、失水多见等特点,临床诊断即可成立,对可疑食物进行培养,有时可分离出和粪便中相同的副溶血弧菌。本病应与葡萄球菌性食物中毒、产肠毒素性大肠杆菌类、沙门氏菌食物中毒、急性菌痢和霍乱等鉴别。 3. 葡萄球菌性食物中毒 是葡萄球菌肠毒素所引起的疾病,其特征为潜伏期短,病例暴发集中,来势凶猛,呕吐剧烈,伴失水及虚脱,但恢复迅速,预后良好。发病以夏秋两季为多,各年龄组均可患病,痊愈后不产生明显的免疫力,本病无传染性。 被本菌污染的食品主要为淀粉类(如剩饭、米面、粥等)、牛乳及乳制品,以及鱼、肉、蛋类等。被污染的食物在室温20℃-22℃放置5小时以上时,病菌大量繁殖,并产生肠毒素。 本病起病急骤,病例暴发非常集中,一般于进食2-5小时发病,很少超过6小时,病人有不同程度的急性胃肠炎症状,恶心、呕吐最为突出而且普遍,腹痛、腹泻次之。呕吐物可呈胆汁性,或含血及粘液。腹痛主要位于中上腹,剧烈吐泻每导致虚脱、肌肉痉挛及严重失水等。体温大多正常或略高。部分病例尚有发热、头晕、出汗、四肢麻木等症状,别病例可出现酸中毒与休克。一般在数小时至1-2日内迅速恢复。 本病的诊断,主要根据进食可疑食物、集体发病、症状严重而短促等而作出初步诊断;食物中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每克食物含菌可达数亿),诊断即可成立。需要注意的是,由于金黄色葡萄球菌普遍存在于自然界中,正常人粪便中也可分离出此菌,因此,单从病人粪便与食物中分离出此菌不一定有诊断意义;另一方面,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有相当的耐高温性,即使食物于食前100℃水中煮30分钟仍未被破坏,细菌虽已死亡,仍有可能中毒,此时标本培养虽为阴性,而未能排除金黄色葡萄球菌性食物中毒的可能性。因此,本病的诊

常见食物中毒及其预防知识

常见食物中毒及其预防知识食物中毒是指吃了不洁或有毒食物而导致的疾病。通常在吃了有问题的食物1至72小时内发病,病情严重者可以致命。一般分为微生物性(包括细菌性和真菌性食物中毒)、化学性、有毒动植物中毒。 一、细菌性食物中毒 细菌性食物中毒是指进食含有细菌或细菌毒素的食物而引起的食物中毒。在各类食物中毒中,细菌性食物中毒最多见。其中又以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最为常见,其次为蜡样芽胞杆菌。 细菌性食物中毒发病率较高而病死率较低,多发生在气候炎热的季节。常见细菌性食物中毒的特点:一般在进食后1-36小时出现症状,主要有腹痛、呕吐、腹泻、发热等,一般病程3-4天。 二、化学性食物中毒 化学性食物中毒是指误食有毒化学物质,如鼠药、农药、亚硝酸盐等,或食入被其污染的食物而引起的中毒。发病率和病死率均比较高。轻度中毒表现头痛、头晕、乏力、恶心、呕吐、口唇麻木、酒醉感。重度中毒表现发作时全身抽搐、口吐白沫、小便失禁、意识丧失。 三、有毒动植物中毒

有毒动植物中毒是指误食有毒动植物或摄入因加工、烹调方法不当未除去有毒成分的动植物食物引起的中毒。发病率较高,病死率因动植物种类而异。 近几年学校常见的集体有毒动植物中毒有四季豆中毒、生豆浆中毒、发芽马铃薯中毒等。因学生误食有毒动植物导致的中毒有河豚鱼中毒、毒蕈中毒、蓖麻籽中毒、马桑果中毒等。 四、预防措施 1.严格食品的采购关。禁止采购腐败变质、油脂酸败、霉变、生虫、污秽不洁、混有异物或者其他感官性状异常的食品以及未经兽医卫生检验或者检验不合格的肉类及其制品(包括病死牲畜肉)。 2.注意食品的贮藏卫生,防止尘土、昆虫、鼠类等动物及其他不洁物污染食品,严禁食品贮存场所存放有毒、有害物品及个人生活物品。鼠药、农药等有毒化学物要标签明显,存放在专门场所并上锁。 3.食堂从业人员每年必须进行健康检查。凡患有痢疾、伤寒、病毒性肝炎等消化道疾病(包括病原携带者),活动性肺结核,化脓性或者渗出性皮肤病以及其他有碍食品卫生的疾病的,不得从事接触直接入口食品的工作。 4.食堂从业人员有皮肤溃破、外伤、感染、腹泻症状等不要带病加工食品。

常见细菌性食物中毒表现一览表

附表1常见细菌性食物中毒表现一览表致病原沙门菌属 副溶血性弧 菌(嗜盐菌) 葡萄球菌 肉毒梭菌 致泻性大肠埃 希菌潜伏期临床特点诊断参考常见中毒食品肉、禽、蛋、鱼、奶类及其制品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黄绿色水样便,便中有时带脓血和粘液,高热,大于38℃,食品、呕吐物或粪便中检出血6-72h(一 清学型别相同的沙门菌般12-36h)重者有寒战、惊厥、抽搐、昏迷 恶心、呕吐次数不多、腹痛,多在脐部,呈阵发性胀痛或绞痛,腹泻,无里急后重,食品、容器、呕吐物、粪便中8-12h水样或洗肉水样便,少数便中有粘液,可能发热38℃-40℃,重者脱水、虚脱、血压下降。病程2-3d检出生物学特征或血清型一致的副溶血性弧菌食品中检出葡萄球菌肠毒素,食品、呕吐物和粪便培养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食品、血液、粪便中检出肉毒毒素,食品检出肉毒梭菌海产品、卤菜、咸菜等突然恶心、反复剧烈呕吐、上腹痉挛性疼痛、腹泻呈水样便,一般不发热,常因剧一般2-4h, 不超过6h烈呕吐导致失水和休克。病程1-3d 头晕、无力、视力模糊、复视、眼睑下垂、咀嚼无力、张口或伸舌困难、咽喉阻塞奶、蛋及其制品、糕点、熟肉等发酵豆、谷类制品(面酱、臭豆腐)、肉制品、低酸性罐头等1h-7d 感、饮水发呛、吞咽困难、呼吸困难、头颈无力、垂头等。病死率较高产肠毒素型ETEC:水样腹泻、腹痛、恶心、低热;肠道侵袭型EIEC:发热、剧烈腹痛、水样腹泻、粪便中有少量粘液和血,与痢疾相似;肠道致病型EPEC:发

热、呕吐、6-72h腹泻,粪便中有大量粘液但无血,有类似感冒症状;肠道出血型EHEC:潜伏期长,3-10d,食品、呕吐物和粪便检出血清突发性腹部痉挛,类似阑尾炎的疼痛,水样便继而转为血性腹泻,可引起多器官损害,型相同的致泻性大肠埃希菌病死率高;肠聚集性粘附型EAEC:成年人中度腹泻,病程1- 2d、婴幼儿为2周以上的持续性腹泻 食品、粪便检出产气荚膜梭熟肉制品、蛋及其制品、奶、奶酪、蔬菜、水果、饮料等产气荚膜梭菌8-24h腹痛和腹泻菌,粪便检出产气荚膜梭菌毒素肉类、水产品、熟食、奶等剩米饭、剩菜、凉拌菜、奶、肉、豆制品等含水量高的食品、熟食品,冷盘和凉拌菜等蜡样芽孢杆菌8-16h呕吐型:恶心、呕吐伴头晕、四肢无力等;腹泻型:腹痛和腹泻为主。病程8-36h食品检出蜡样芽孢杆菌,呕吐物或粪便中检出相同型菌株剧烈腹痛、呕吐和频繁地腹泻、水样便混有血液或粘液,并有里急后重,寒战、高热,食品、呕吐物分离出志贺氏志贺菌 单增李斯特10-24h 8-24h体温达40℃,重者会出现痉挛菌,恢复期血清凝集效价比初期明显升高初期为一般胃肠炎症状,重者可表现为败血症、脑膜炎等,有时引起心内膜炎,孕妇食品和粪便检出单核细胞增禽蛋类、奶、肉及菌可发生流产或死胎多性李斯特菌期制品、水果、蔬菜等动物性食品和豆制品、凉拌菜等食品、粪便检出血清型相同的变形杆菌5-18h上腹部刀绞样痛和急性腹泻为主,伴有恶心、呕吐、头痛、发热(38℃-39℃)。病程1-3d变形杆菌;病人急性期和恢复期(12-15d后)的血清凝集效价有4倍增高椰毒假单孢 菌酵米面亚 种 其他致病性 弧菌(河弧 菌、创伤弧

动物性食品卫生细菌性食物中毒和化学性食物中毒

题目:综述我国细菌性食物中毒和化学性食物中毒的种类及防治措施并阐明两者的异同 摘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家越来越重视食品安全,而苏丹红、毒奶粉等事件更是给人们敲响了警钟。食物中毒严重地威胁着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及生命安全,所以本文将重点介绍细菌性食物中毒以及化学性食物中毒的种类及防治措施及二者的异同。 关键词:食物中毒,细菌性食物中毒,化学性食物中毒,防治措施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节奏的加快,食品消费结构的变化促进了我国食品工业的发展,但也面临着食品安全的日益严峻的挑战。 食物中毒包括细菌性食物中毒、真菌毒素中毒、植物性食物中毒、化学性食物中毒。下面主要介绍细菌性食物中毒和化学性食物中毒。 定义: 细菌性食物中毒(bacterial food poisoning)系指由于进食被细菌或其细 菌素所污染的食物而引起的急性中毒性疾病。其中前者亦称感染性食物中毒,病原体有沙门氏菌、副溶血性弧菌(嗜盐菌)、大肠杆菌、变形杆菌等;后者则称毒素性食物中毒,由进食含有葡萄球菌、产气荚膜杆菌及肉毒杆菌等细菌毒素的食物所致。 常见的有沙门氏菌食物中毒、志贺氏菌食物中毒、致泻性大肠埃希氏菌食物中毒、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等。 化学性食物中毒(chemical food poisoning)是指健康人经口摄入了正常数量,在感官上无异常,但确含有某种或几种“化学性毒物”的食物,随食物进入体内的“化学性毒物”对机体组织器官发生异常作用,破坏了正常生理功能,引起功能性或器质性病理改变的急性中毒,称为化学性食物中毒。包括一些有毒金属,及其化合物、农药等,常见的化学性食物中毒有有机磷引起的食物中毒、亚硝酸盐食物中毒、砷化物引起的食物中毒等。 两者的种类和异同 Ⅰ. 两者致病原因不同 细菌性食物中毒是因为进食了带有致病菌或细菌毒素的食物 化学性食物中毒是因为进食了被对人体有害的化学物质污染的食物。 Ⅱ. 分类上的不同 细菌性食物中毒的主要种类:

预防食物中毒食品安全五大要点.doc

预防食物中毒食品安全五大要点 保持清洁 拿食品前要洗手,准备食品期间经常还要洗手。便后洗手。 清洗和消毒用于准备食品的所有场所和设备。 避免虫、鼠及其他动物进入厨房和接近食物。 为什么? 多数微生物不会引起疾病,但泥土和水中以及动物和人体身上常常可找到许多危险的微生物。手上、抹布和尤其是切肉板等用具上可携带这些微生物,稍经接触即可污染食物并造成食源性疾病。 生熟分开 生的肉、禽和海产食品要与其他食物分开。 处理生的食物要有专用的设备和用具,例如刀具和切肉板。 使用器皿储存食物以避免生熟食物互相接触。 为什么? 生的食物,尤其是肉、禽和海产食品及其汁水,可含有危险的微生物,在准备和储存食物时可能会污染其他食物。 做熟 食物要彻底做熟,尤其是肉、禽、蛋和海产食品。 汤、煲等食物要煮开以确保达到70℃。肉类和禽类的汁

水要变 清,而不能是淡红色的。最好使用温度计。 熟食再次加热要彻底。 为什么? 适当烹调可杀死几乎所有危险的微生物。研究表明,烹调食物达到70℃的温度可有助于确保安全食用。需要特别注意的食物包括肉馅、烤肉、大块的肉和整只禽类。 保持食物的安全温度 熟食在室温下不得存放2小时以上。 所有熟食和易腐烂的食物应及时冷藏(最好在5℃以下)。 熟食在食用前应保持温度(60℃以上)。 即使在冰箱中也不能过久储存食物。 冷冻食物不要在室温下化冻。 为什么? 如果以室温储存食品,微生物可迅速繁殖。当温度保持在5℃以下或60℃以上,可使微生物生长速度减慢或停止。有些危险的微生物在5℃以下仍能生长。 使用安全的水和原材料 使用安全的水或进行处理以保安全。 挑选新鲜和有益健康的食物。 选择经过安全加工的食品,例如经过低热消毒的牛奶。 水果和蔬菜要洗干净,尤其如果要生食。

细菌性食物中毒案例分析汇编

细菌性食物中毒案例分析(一):一起沙门氏菌食物中毒 安徽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金少华 学习目的: 1. 了解常见细菌性食物中毒的流行病学特点、中毒潜伏期及主要临床表现; 2. 掌握细菌性食物中毒事件应急处理原则; 3. 掌握细菌性食物中毒的流行病学调查步骤和分析方法; 4. 提出细菌性食物中毒预防控制措施及撰写调查报告。 培训时间:4课时 培训方法:讲解、演练、讨论 参考文献 1. GB14938-1994《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技术处理总则》 2. WS/T13-1996《沙门氏菌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3.卫生部第8号部长令(1999.12.24):《食物中毒事故处理办法》 4.《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2009.6.1) 5.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公共卫生应急条例》(2003.5.9) 6.《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2006.1.1) 第一部分复习基本概念 第二部分事件的发现与报告 第三部分现场控制与处理 第四部分卫生学和流行病学调查 第五部分现场调查的实验室支持 第六部分结果分析与评价 第七部分结案处理与措施建议 附件 ·《食物中毒事故个案调查登记表》

·《食物中毒事故调查报告表》 第一部分复习基本概念 教学建议:阅读15分钟,讨论问题10~30分钟,主要是复习食物中毒及细菌性食物中毒的基本概念,能够简述细菌性食物中毒的流行病学特点、中毒潜伏期及主要临床表现。 食物中毒(foodpoisoning),是指食用了被生物性、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污染的食品或者食用了含有有毒有害物质的食品后出现的非传染性(不属于传染病)急性、亚急性食源性疾病。按照中毒致病因素分类可分为微生物性食物中毒、化学性食物中毒和有毒动植物食物中毒。 细菌性食物中毒是指人们吃了细菌或细菌毒素污染的食品而引起的食物中毒。常见的食源性致病菌有:副溶血性弧菌、沙门氏菌、志贺氏菌、致泻性大肠埃希菌、蜡样芽孢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变形杆菌、溶血性链球菌,我省以沙门氏菌食物中毒为主。 第二部分事件的发现与报告 教学建议:阅读10分钟,讨论问题10~30分钟,主要是简述事件发生的过程经过,了解食物中毒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分级和报告程序,提出问题。 《食品卫生法》规定国家实行食品卫生监督制度,食物中毒事件是食品卫生监督管理重要内容;同时,《突发公共卫生应急条例》规定:对重大食物中毒事件,政府需要作出应急处置。 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级(四级) :特别重大(I级)、重大(II级)、较大(III 级)、一般(IV级)。注意: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确认、分级均由卫生行政部门组织实施,事件分级一经确认,必须在2小时内通过网络直报系统上报。 二、食物中毒事件只涉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三个级别,无特别重大(I级),即: ·重大(II级):一次中毒人数超过100人并出现死亡病例;或出现10例及以上死亡病例。 ·较大(III级):一次中毒人数超过100人,或出现死亡病例;(中毒30—99人,并有9例及以下死亡)。

初中常见食物中毒及其预防安全教案设计

常见食物中毒及其预防 杏山镇中心学校:七年四班细菌性食物中毒 细菌性食物中毒是指进食含有细菌或细菌毒素的食物而引起的食物中毒。在各类食物中毒中,细菌性食物中毒最多见。其中又以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最为常见,细菌性食物中毒发病率较高而病死率较低,多发生在气候炎热的季节。 (一)几种常见细菌性食物中毒的特点 1.沙门氏菌食物中毒:沙门氏菌常存在于被感染的动物及其粪便中。进食受到沙门氏菌污染的禽、肉、蛋、鱼、奶类及其制品即可导致食物中毒。一般在进食后12-36小时出现症状,主要有腹痛、呕吐、腹泻、发热等,一般病程3-4天。 2.金黄色葡萄球菌食物中毒:金黄色葡萄球菌存在于人或动物的化脓性病灶中。进食受到金黄色葡萄球菌污染的奶类、蛋及蛋制品、糕点、熟肉类即可导致食物中毒。一般在进食后1-6小时出现症状,主要有恶心、剧烈的呕吐(严重者呈喷射状)、腹痛、腹泻等。一般在1-3天痊愈,很少死亡。

3.蜡样芽孢杆菌食物中毒:蜡样芽孢杆菌主要存在于土壤、空气、尘埃、昆虫中。进食受到蜡样芽孢杆菌污染的剩米饭、剩菜、凉拌菜、奶、肉、豆制品即可导致食物中毒。呕吐型中毒一般在进食后1-5小时出现症状,主要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型中毒一般在进食后8-16小时出现症状,主要有腹痛、腹泻。预后较好。 预防措施: (1)严格食品的采购关。禁止采购腐败变质、油脂酸败、霉变、生虫、污秽不洁、混有异物或者其他感官性状异常的食品以及未经兽医卫生检验或者检验不合格的肉类及 其制品(包括病死牲畜肉)。 (2)注意食品的贮藏卫生,防止尘土、昆虫、鼠类等动物及其他不洁物污染食品。 (3)食堂从业人员每年必须进行健康检查。凡患有痢疾、伤寒、病毒性肝炎等消化道疾病(包括病原携带者),活动性肺结核,化脓性或者渗出性皮肤病以及其他有碍食品卫生的疾病的,不得从事接触直接入口食品的工作。 (4)食堂从业人员有皮肤溃破、外伤、感染、腹泻症状等不要带病加工食品。

细菌性食物中毒的预防

细菌性食物中毒的预防 一,保持食物的新鲜程度 细菌的繁殖生长,离不开它适合的培养基质,一般情况下,在比较新鲜的食品上面,细菌的菌落个数是很低的,随着存放时间的延长,就会有菌落密度增加的可能,所以说,保持食物的新鲜度,就可以预防细菌的污染。 二,保持保存环境的温度处于细菌不适合的状态 细菌的生长繁殖,首要条件是有合适的培养基质,这个就是我们的食品了,再次是适合细菌生长繁殖的温度环境,当温度在30度到40度左右的时候,是细菌生长繁殖的最佳温度,而采取降低它的生长繁殖温度,就可以获得抑制细菌生长繁殖的能力和延缓生长速度。 根据这个原理,我们的冷藏柜,冰箱就是起到了这个作用。在温度被控制到4摄氏度的环境条件下,绝大部分的细菌都会受到强烈的抑制,细菌的芽孢则失去萌发的条件,而已经萌发的细菌,也会受到温度控制的限制而处于接近休眠状态。所以,食品才能够得到保存和保鲜的效果。 三,如果条件允许,把食物的ph值调到酸性或碱性,就可以获得不利于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使细菌失去培养基质。具体的方法是,利用面碱加入到粥中,使ph值达到8以上,则不利于细菌的生长繁殖了,细菌的生长繁殖的适宜ph为4.5到6.6左右,当高于此值或低于此值,细菌的生长繁殖

则会明显受到抑制。或者加入酸醋,是食品呈现酸性,也不会使细菌获得适合的繁殖基质而达到保存食物的目的。 四,把食物添加盐类,使细菌的细胞渗透压遭到破坏,达到保鲜的目的,这个原理,就是我们使用腌制的方法来控制细菌等的生长繁殖,获得纯正的腌制食品。所以,添加盐类,是可以有效的防止细菌等污染食品的。把食物中的含盐量控制在波美18度左右,就会达到此目的了。 五,尽量保持食品的水分处于干燥状态 细菌的生长繁殖,是离不开水分的参与的,只要食品中的水分大于13%以上,细菌就会有生长繁殖的可能性了,所以说,把食品尽量控制在13%的含水量以下,就可以达到预防细菌污染的目的了。 六,添加化学防腐剂 现在很多工厂化食品都宣称不加任何防腐剂,其实是不相信的,我国批准使用的食品防腐剂有十几种,不同的防腐剂使用范围也各不相同。 苯甲酸、苯甲酸钠-用于碳酸饮料、低盐酱菜、酱菜、蜜饯、葡萄酒、果酒、软糖、酱油、食醋、果酱、果味(汁)饮料、塑料桶装浓缩果蔬汁。 山梨酸、山梨酸钾-除与上述苯甲酸的使用范围相同外,山梨酸还主要用于鱼、肉、蛋、禽类食品和果蔬类产品保鲜。此外,也可用于果冻、即食豆制品、糕点、即食海蜇、乳酸菌

食物中毒的预防与控制

四、食物中毒的预防与控制 1、食品中毒的定义 一、食品中毒的定义 食物中毒是指人摄入了含有生物性、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后或把有毒有害物质看成食品摄入后所显露的非传染性的急性或亚急性疾病,属于食源性疾病的范围。 2、掌握发生食物中毒或者疑似食物中毒事故的单位应当报告的部门和内容。 答:发生食物中毒或者疑似食物中毒事故的单位和接受食物中毒或者疑似食物中毒的单位应当及时向所在地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报告,报告内容发生食物中毒事故的单位、地址、时间、中毒人数、可疑食物等有关内容,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部门接到食物中毒或者疑似食物中毒事故的报告,应及时填写《食物中毒事故报告登记表》,并报告同级人民政府和上级卫生部门。 3、掌握造成食物中毒或者有证据证明可能导致食物中毒的餐饮服务单位应当采取的措施。 答:1、立即停止生产经营活动,并向所在地人们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2、协助卫生机构救治病人; 3、保留造成食物中毒或者可能导致食物中毒的食品及其原料、工具、设备和现场; 4、配合卫生行政部门进行调查,按卫生行政部门的要求如实提供有关材料和样品; 5、落实卫生行政部门要求采取的其他措施。 4、熟悉常见细菌性食物中毒的种类、特征和临床表现 细菌性的真菌性食物中毒:即为食入细菌性或真菌性中毒食品引起的食物中毒。 细菌性食物中毒有沙门氏菌食物中毒、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葡萄球菌食物中毒,致泻性大肠杆菌食物中毒等。真菌性食物中毒主要有毒蕈中毒、霉菌毒素中毒等。 食物中毒的特征 (一)中毒病人在相近的时间内均食用过某种共同的中毒食品,未食用不中毒,停止食用中毒食品后,发病很快停止。 (二)潜伏期较短,发病急剧,病程亦较短。 (三)所以中毒病人的临床表现基本相似。 (四)一般无人与人之间的直接传染。 食物中毒的主要临床表现

细菌性食物中毒

第五章细菌性食物中毒 细菌性食物中毒(bacterial food poisoning)系指进食被细菌或细菌毒素污染得食物而引起得急性感染中毒性疾病。根据其临床表现不同分为胃肠型食物中毒与神经型食物中毒(肉毒中毒)两大类。 第一节教学大纲要求 1。掌握细菌性食物中毒得分类与常见病原、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及诊断与治疗原则。 2。熟悉不同细菌所致食物中毒得临床特点、鉴别诊断与实验室检查;大肠埃希菌得致病机制与分类;肉毒杆菌得理化特性及其发病机制。 3。了解引起食物中毒得常见细菌得特性及其致病机制;预防与控制原则。 第二节教材内容精要 一、胃肠型食物中毒 1.病原与流行病学引起胃肠型食物中毒得病原菌,常见有沙门菌属、副溶血性弧菌、葡萄球菌、变形杆菌、大肠埃希菌、蜡样芽胞杆菌等。以沙门菌属最常见,其中又以鼠伤寒沙门菌、肠炎沙门菌与霍乱沙门菌等为多。夏秋季多见,常有同食者集中发病现象. 2.传染源与食物不同细菌所致食物中毒得传染源不同,沙门菌食物中毒得主要传染源为家畜、家禽及鼠类等;在我国,肉、蛋类(尤其就是皮蛋)及其制品就是沙门菌食物中毒得主要传染来源。副溶血弧菌食物中毒得传染源主要就是鱼、虾、蟹等海产品,以及含盐较高得腌制食品如咸菜、咸鱼、咸肉等。葡萄球菌食物中毒得传染源主要就是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得患者或带菌者。变形杆菌食物中毒得传染源就是病人或带菌者,主要就是食用被变形杆菌污染得鱼、肉、蟹等食品.大肠埃希菌与蜡样芽胞杆菌食物中毒得传染源就是病人或带菌者。 3.发病机制根据发病机制不同,可分毒素型、感染型与混合型3类。发病与否与进食细菌或毒素得污染程度、进食量与人体抵抗力有关。 4。临床表现胃肠型食物中毒得潜伏期短,常于进食后数小时发病。临床表现主要就是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急性胃肠炎症状.腹泻轻重不一,每日数次至数十次,多为黄色稀便、水样便或黏液便,鼠伤寒沙门菌食物中毒多为绿色黏液便,具恶臭,少数可呈脓血便。副溶血性弧菌或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食物中毒可出现血水样或洗肉水样大便.吐泻严重者可出现脱水、血压下降、酸中毒,甚至休克等。 5。诊断主要依靠共餐者短期内集体发病,表现急性胃肠炎,结合实验室检查确诊.6。治疗与预防治疗包括一般、对症与抗菌治疗,预防应加强饮食卫生监督与管理,做好卫生宣教等. 二、神经型食物中毒 又称肉毒中毒,为进食含有肉毒杆菌外毒素得食物而引起,病原为肉毒杆菌,有7种血清型,对人致病得为A、B与E型,其致病得外毒素为一种剧毒得嗜神经毒素,临床上以神经系统症状如眼肌及咽肌瘫痪为主要表现,患者神志清楚,感觉正常。重者可致延髓麻痹,如抢救不及时,病死率较高.及早采用抗毒血清治疗有特效. 重点:不同病原菌所致得特征性临床表现与防治,特别就是肉毒杆菌食物中毒得临床诊断。 第三节测试题 一、多选题 (一)A型题 1.关于细菌性食物中毒得流行特点,下列哪项就是错误得 D A。突然发病,发病时间集中B。常集体发病 C。有进食同一被污染食物得病史D.病情轻重与进食污染食物得量多少无关

食物中毒的预防与措施

食物中毒的预防与措施 食物中毒是指摄入了含有生物性、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的食品或把有毒有害物质当 作食品摄入后所出现的非传染性(不属传染病)急性、亚急性疾病。食物中毒既不包括因暴饮暴食而引起的急性胃肠炎、食源性肠道传染病(如伤寒)和寄生虫病(如旋毛虫囊虫病),也不包括因一次大量或长期少量多次摄入某些有毒有害物质而引起的以慢性毒害为主要特征(如致癌、致畸、致突变)的疾病。 食物中毒的特征: 1、来势凶猛,发病集中。常常是发病突然,发病人数多,少则几人、几十人,多则数百人、上千人。 2、潜伏期根据中毒种类的不同可从数分钟到数十小时,大多数食物中毒的病人在进食后经2-24 小时内发病,通常化学性食物中毒潜伏期较短,细菌性食物中毒潜伏期较长。 3、病人的症状表现类似。大多数细菌性食物中毒的病人都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急性胃肠道症状,但根据进食有毒物质的多少及中毒者的体质强弱,症状的轻重会有所不同。 4、人与人之间无传染性,停止进食有毒食品,发病很快停止。 5、中毒患者有共同的饮食就餐史,病人往往均进食了同一种有毒食品而发病,未 进食者不发病。 6、细菌性食物中毒季节性较明显,东北地区7—9 月份气温较高,适宜细菌生长繁

殖,是细菌性食物中毒的高发时期。大部分的化学性食物中毒和动植物性食物中毒季节 性不明显。 食物中毒有哪些类型?从致病因素看,常见的有以下几类: 1、细菌性食物中毒,是指人们食用被细菌或细菌毒素所污染的食物而引起的急性中毒性疾病。细菌性食物中毒一年四季都有发生,但以气候炎热的季节发生较为频繁。一方面是因为细菌在温度较高时繁殖快,另一方面人们在气温高时进食较多的生冷食品,并且高温使人抵抗力减低,易于发病。 细菌性食物中毒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多表现为一个家庭或一个集体中多人发病,但也可单个人发病。能引起细菌性食物中毒的细菌有许多种,几乎所有的食品都有被细菌污染的可能。 2、动物性食物中毒,是指食入含有有毒成分的动物食品引起的中毒。如:吃河豚鱼中毒。河豚鱼中毒者若抢救不及时,会因呼吸衰竭而死亡。因为河豚鱼的毒性非常剧烈,中毒后的死亡率非常高,所以千万莫吃河豚鱼。 3、植物性食物中毒,是指因误食有毒植物引起的中毒。如:野蘑菇中毒。蘑菇也称蕈类,属真菌植物,有些野蘑菇有毒,吃了以后可引起中毒甚至死亡,称为毒蘑菇中毒。 4、化学性食物中毒,是指人们食用被有毒有害化学品污染的食品引起的中毒。如:(1)亚硝酸盐中毒。亚硝酸盐与食盐一样为白色透明的晶体,带有咸味,易溶于水。贮存过久的蔬菜或放置过久的剩菜,菜里的硝酸盐在细菌作用下就会转化为亚硝酸盐,此外,腌制不久的蔬菜里也含有大量亚硝酸盐。当人摄入亚硝酸盐超过0.2 克时,就会发生中毒症状,超过3 克会导致死亡。 (2)其它化学性食物中毒。近年来,有许多不法商贩,为了以次充好,牟取暴利,不惜在食品中添加许多禁止使用的化学物质,如为使大米外观漂亮,用石蜡涂抹;为使 火腿色泽鲜艳,“保质期”长,用福尔马林浸泡;为使咸鸭蛋蛋黄诱人,用了苏丹红;为使牛奶、鸡蛋、鱼虾蛋白质含量变高,添加三聚氰胺。这些人为的在食品中添加的化学品,往往会造成大面积人员食物中毒。 如何预防食物中毒:近年来,不时的能在媒体上看到一些有关各类食物中毒事件的报道。轻者致伤、重者致命。其实很多食物中毒事件都是人为造成的,只有我们掌握一定的预防知识和应急本领,就会减少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

化学性食物中毒的检测

化学性食物中毒的检测 穆棱市疾病控制中心157599 【摘要】近年来,我国经常发生食品中毒的时间,在植物中毒中,化学性食物中毒占有非常大的一部分,这会严重影响到人们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但是在进行化学性食物中毒检测的过程中,检测难度非常大,不容易发现致毒物质。因此对于化学性食物中毒的检测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旨在通过对化学性食物中毒的检测进行研究,为整体检测准确性的提升提供借鉴和指导。 【关键词】化学性;食物中毒;检测 化学性食物中毒指的是人们在进食的过程中食用了包 含有害物质的食品,往往是食品添加剂或者防腐剂超标的情况。一旦出现化学性食物中毒,极有可能导致死亡,但是在进行化学性食物中毒的检测过程中很难检测出食物中毒的 原因,无法进行及时的治疗,会延误病情,因此对于化学性食物中毒的检测工作进行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食物中毒的主要分类 1.1细菌性食物中毒 细菌性食物中毒,如沙门菌属、变形杆菌属、副溶血性弧菌(也称/嗜盐菌0)、致病性大肠菌属、韦氏梭状芽胞杆

菌等引起的感染型食物中毒,和肉毒梭菌毒素、葡萄球菌肠毒素等引起的毒素型食物中毒。细菌性食物中毒具有以下特点:与饮食有关、未吃者不发病、中毒原因排除后不再有新病例发生、是爆发性的,没有人传染人的现象。化学性食物中毒也具有上述特点,但潜伏期短,不发热。细菌性食物中毒的潜伏期由数小时到一昼夜,平均十几个小时,以进入人体的菌量多少而定,大部分有发热.细菌性食物中毒全年皆可发生,但在夏秋季节发生较多,主要由于气温较高,微生物容易生长繁殖;而且在此时期内人体防御机能往往有所降低,易感性增高,因此最易发生。 1.2毒内脏中毒和化学中毒 有毒动植物食物中毒,如河豚鱼、有毒贝类、含高组胺鱼类、动物内脏,如:过冬的狼和狗肝脏、腺体所引起的有毒动物食物中毒,和毒蕈、四季豆、发芽马铃薯、新鲜黄花菜、生豆浆、含氰甙植物苦杏仁、木薯等引起的有毒植物食物中毒。化学性食物中毒,某些金属、类金属及其化合物、亚硝酸盐、农药、鼠药等污染,或因误食引起食物中毒,一旦中毒,发病的时间会非常短,对人体会造成严重损害。 1.3真菌毒素食物中毒 主要是谷物、油料或植物储存过程中生霉,未经适当处理即作食料,或是已做好的食物放久发霉变质误食引起,也有的是在制作发酵食品时被有毒真菌污染或误用有毒真菌

常见细菌性食物中毒的临床特点

细菌性食物中毒是指食入被细菌及其毒素污染的食物后,引起人体中毒而言,其临床特点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1)病人为同一单位、同一家庭或进食同一种食物的人群:常呈暴发形式,可找到共同的传播因素,即被细菌及其毒素污染的食物。 (2)常有明显的季节性:以夏秋季发病最多。因为夏秋季气温高,细菌容易繁殖,同时传播病菌的苍蝇也多。

(3)潜伏期甚短:通常为数小时至2~3天不等。如葡萄球菌食物中毒的潜伏期,一般为2~5小时,极少超过6小时;肠热菌属和嗜盐杆菌食物中毒,一般为4~24小时;即使最长的肉毒杆菌食物中毒,一般也只有6~36小时。 (4)临床表现:多以急性胃肠炎症状为主,以腹痛、腹泻、恶心、呕吐为主要症状,腹泻粪便多为稀便或粘液便。但嗜盐杆菌食物

中毒者,除可出现黄水样或洗肉水样外,尚可排出类似菌痢的脓血粘液便;肠热菌属食物中毒患者,可排出黄色粥样便、黑色粘液便或绿色粘液便。 葡萄球菌食物中毒,其呕吐及腹痛较肠热菌属食物中毒更为剧烈;而肉毒杆菌食物中毒几乎无一般食物中毒的呕吐、腹泻等症状,主要以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为主,发病初期症见乏力、头晕、头痛,继而出现复视、眼睑下垂、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及眼内外肌

瘫痪,并常有咀嚼、吞咽、言语及呼吸困难等颅神经麻痹症状,肢体瘫痪者则比较少见。葡萄球菌及肉毒杆菌所引起的食物中毒,体温一般略高或正常。某些菌可引起发热,如肠热菌属中的猪霍乱及阿伯丁肠热菌所引起的食物中毒,可使病人体温高达40℃以上,嗜盐杆菌所引起的食物中毒,可达38℃~39℃。 (5)病情的轻重与进食的食物量及人体的抵抗力有关,进食量多、抵抗力低的病人病情较严重。

预防细菌性食物中毒

预防细菌性食物中毒,应根据防止食品受到细菌污染、控制细菌的繁殖和杀灭病原菌三项基本原则采取措施,其关键点主要有: 1、避免污染。即避免熟食品受到各种致病菌的污染。如避免生食品与熟食品接触、经常性洗手、接触直接入口食品的还应消毒手部、保持食品加工操作场所清洁,避免昆虫、鼠类等动物接触食品。用于原料、半成品、成品的食品容器和工用具标志要明显,做到分开使用。 2、控制温度。即控制适当的温度以保证杀灭食品中的微生物或者防止微生物的生长繁殖,要烧熟煮透所有食物,尤其是肉、奶、蛋及其制品以及海产品,如加热食品应使中心温度达到70℃以上。在烹饪后至食用前需要较长时间(超过2小时)存放的食品,应当在高于60℃或低于10℃的条件下存放。外购的熟食(如烧鸭、烧鹅、白切鸡等)、隔餐冷藏的食品食用前彻底加热。(苏州市卫生监督所) 3、控制时间。即尽量缩短食品存放时间,不给微生物生长繁殖的机会。制作好的熟食、凉菜以及三文治类的含有蛋、奶、肉等糕点应尽量当餐食用完;提供快餐或盒饭的,在制作完毕到供餐的时间不得超过2小时。食品原料应尽快使用完。 4、清洗和消毒,这是防止食品污染的主要措施。对接触食品的所有物品应清洗干净,凡是接触直接入口食品的物品,还应在清洗的基础上进行消毒。一些生吃的蔬菜水果也应进行清洗消毒。禽蛋类在

使用前应对外壳进行清洗和消毒处理,否则最容易引起沙门氏菌细菌性食物中毒。 5、控制加工量,切忌超负荷生产。食品的加工量应与加工能力相吻合,食品加工量超过加工场所和设备的承受能力时,难以做到按卫生要求加工,极易造成食品污染,引起食物中毒。 6、无专用的熟食凉菜间、裱花间、集体用餐分装专间等不得加工经营熟食凉菜、三文治类糕点以及快餐盒饭等。 7、不得采购、加工、销售腐败变质的食品,加工经营的所有食品原料必须新鲜;不得进食未经加热处理的生食品。

细菌性食物中毒的预防和处理

细菌性食物中毒的预防和处理细菌性食物中毒比较常见,细菌性食物中毒的预防措施包括防止污染;控制繁殖;彻底杀灭病原菌三个环节。由于有些细菌毒素耐热,如果食品中已经产生了大量的毒素,食用前加热也不能被破坏,因此,更应注意第二个环节,使其不产生毒素。预防细菌性食物中毒的具体措施有以下几方面: (1)加热制作的食品应烧熟煮透,饭菜应尽量做到当餐加工、当餐食用,并缩短从制作完成至食用的时间间隔(常温下不超过2小时)。 (2)饭菜不能当餐食用完的,应及时冷藏,冰箱的冷藏温度应确保在5℃以下,并在下一餐食用前回烧,尤其要注意应做到加热彻底。 (3)制作各类直接入口食品(包括生拌果蔬、生食水产品、熟食卤味等)时,要特别注意操作卫生,接触直接入口食品的工具、盛器和双手应彻底清洗消毒,防止污染。 (4)生、熟食品放置应严格分开,防止交叉污染。如冰箱内同时存放生、熟食品的,应按熟上生下方式存放,以避免熟食品受到污染。 一、食物中毒预防方法 预防细菌性食物中毒的最佳方法就是确保食水及食物的卫生。有以下几点需要注意:(一)食物的选购 (1)不要购买那些没有受到适当保护的食物(例如挂在店铺外边的烧味卤味和没有盖好的熟食等)。 (2)不要光顾无牌食肆和熟食小贩或从他们那里购买熟食或生冷食物(因为他们烹调食物的环境和方法大多不合卫生)。 (3)生吃的食物如刺身和生蚝,应向合乎卫生和信誉良好的店铺购买,以确保品质优良。 (4)选购包装好的食品和罐头时,要注意包装上是否标明有效日期和制造日期,如果没有标明日期的食品尽量不要购买,因为无法证明食品是否仍在有效期限内。另外选购罐头时,也要注意罐头的外型是否变形。 (5)在选购蔬菜水果方面,别太迷信蔬果的完美外表,因为过分完美外表往往是大量喷洒农药的结果。 (二)食物的处理 (1)一般的细菌只能存活于正常的室温,在过高或过低的温度下,细菌不易繁殖,因此充分的将食物煮熟,是保障饮食卫生的最好方式。 (2)将熟食物与生食物分开处理和贮存(以免相互污染)。煮食方面所使用到的器皿、刀具、抹布、砧板也是细菌容易孳生的地方,所以需保持相关处理用具的清洁干净,但是一般市民却常忽略生食与熟食的食品器具分开使用的观念。应该使用两套不同的刀具、砧板分别处理生食和熟食,以避免交互污染。 (3)选择新鲜的食品后,彻底洗净食品及相关处理用具十分重要。蔬果清洗的主要目的是去除表面灰尘、寄生虫,更重要的是将蔬果表面上的农药残留洗干净,以避免农药中毒。洗蔬果最好的方法就是先用水浸泡,再仔细清洗。 (三)食物的贮存 (1)准备好的食物应即时进食。细菌繁殖和产生毒素的主要因素是温度和时间,在适宜的温度和足够时间条件下,细菌才能大量繁殖或产生毒素。因此,降低温度和缩短贮存时间是预防细菌性食物中毒的一项重要措施。 (2)剩余的食物最好弃置,如要保留,应在摄氏4度或以下保藏。目前家庭保存食品的方式是利用冰箱,但要注意冰箱并不是万能的,千万不要把冰箱当作一个储藏室,冰箱内不可以塞太多的东西,否则冰箱内冷空气无法正常循环,会降低冰箱温度下降的效果,造成冷 - 1 -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