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育学基础

教育学基础

教育学基础
教育学基础

教育学基础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1.教育的含义及构成要素

含义:教育是促进人的发展的一种社会活动,是社会文化知识,生产生活经验传递的基本途径。从广义上讲,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增强人们体质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广义教育既包括制度化的教育,也包括非制度化的教育,是众多教育形态的总称。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

构成要素:教育者,学习者,教育影响

2.教育的起源

(1)神话起源论(2)生物起源论(3)心理起源论(4)劳动起源论

3.教育发展的历史过程

(1)原始状态的教育,指人类从最初的教育萌芽到原始社会末期这一历史时期的教育,具有非独立性,原始性,无阶级性的特征

(2)古代教育,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和文化载体的丰富,如语言文字系统的出现,古代学校逐渐出现。古代教育包括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学校教育。

(3)文艺复兴以后的欧洲教育,表现为进步性和落后性并存,但开创了欧洲近代教育的先河。

(4)近现代教育,发展趋势:民主化终身化全球化信息化

特征:a.鲜明的生产性b.教育内容日益科学化c.班级授课制成为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c.现代教育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教育体系 d.高等教育朝着大众化和普及化发展

第二章教育与社会发展

1.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基本关系

①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A、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人才培养的规格、教育机构和专业设置,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B.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受教育权,教育目的的制定,教育内容的取舍,教育体制,社会文化对教育的内容,形式,手段和效果等产生重大影响

②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A、教育能把可能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B、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的手段。如果没有教育,前一辈所积累的科学知识就无法被后一代人所掌握,科学知识也就无从得到继承和发展,所以教育是实现科学知识的再生的重要手段。

C、教育是发展科学的一个重要手段

2.教育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功能

经济:(1)教育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现实的劳动力

(2)教育可以促进科学技术的“物化”

(3)教育可以促进科学技术的创新

政治:(1)教育培养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政治人才,直接为统治阶级服务

(2)教育促进国家的政治民主

(3)教育传播一定社会的思想意识形态,促进受教育者的“政治社会化”

文化:(1)教育传递—--保存文化的功能

(2)教育传播----交流文化的功能

(3)教育选择----提升文化的功能

(4)教育创造----更新文化的功能

3.教育的相对独立性及其表现

作为教育活动主体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是人,而人的显著特点是具有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这些特点决定了人的独立性,从而决定了教育的独立性。所以,教育在尊循社会发展规律的同时,也必然有其自身运动的内在规律,既具有相对独立性

表现1.教育自身的历史继承性

2.教育具有与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性

3.教育与其他社会意识形式的平行性

4.教育在一定条件下对经济发展起决定作用

第三章教育与人的发展

1.人的发展的基本内涵

指人在生命过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变化过程

2.影响人发展的基本因素

(1)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①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物前提;②遗传素质的个别差异为人的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提供了最初的可能;③遗传素质的成熟机制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的水平及阶段;④不宜夸大遗传素质的作用,它仅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物质前提,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而不能决定人的身心发展的现实性。

(2)环境,①环境是人身心发展不可缺少的外部条件,环境是推动人身心发展的动力,但不决定人的发展;②环境推动和制约人身心发展的水平、速度;(3)学校教育。①学校教育在人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原因:第一,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第二,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第三,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4)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3.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基本关系教育以人的发展为中心,就要认识到人的发展是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

第四章教育的方针及目的

1.教育的方针及目的的内涵

教育的方针:是国家或政党在一定历史阶段提出的有关教育工作的总的方向和总指针,是教育基本政策的总概括。它是确定教育事业发展方向,指导整个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原则和行动纲领。内容包括教育的性质、地位、目的和基本途径等。教育的目的:即教育意欲达到的归宿所在或所预期实现的结果。它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本身就反映着办教育的主体对教育活动在努力方向、社会倾向性和人的培养规格标准等方面的要求和指向。

2.有关教育目的的理论

(一)个人本位论

根据人的本性、潜能、需要,认为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

代表人物:孟子、卢梭、福禄倍尔、裴斯泰洛齐、马斯洛、萨特

(二)社会本位论

根据社会、国家的要求,认为社会价值高于个人价值

代表人物:荀子、柏拉图、赫尔巴特、凯兴斯泰纳、涂尔干、孔德、《学记》

其他有关教育目的的理

(1)教育无目的理论

主要是杜威的观点:企图调和个人本位和社会本位的分歧教育的过程在它自身之外没有目的;它就是自己的目的。

(2)神学教育目的论

代表人物:夸美纽斯:今生只是永生的准备

(3)生活本位论

代表人物:斯宾塞:教育要为未来的生活作准备。

3.新中国成立后的教育方针1、建国初期教育方针:“为人民服务”、“为工农服务,为生产建设服务,这就是当前实行新民主主义教育的中心方针。”1950年5月,教育部副部长钱俊瑞在《人民教育》杂志创刊号上发表《当前教育建设的方针》。

2、20世纪50年代教育方针:1958年《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将教育方针表述为:“教育为无产阶级的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

3、文革时期的教育方针:“教育必须为阶级斗争服务,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服务”。

4、改革开放初期和20世纪80年代的教育方针1981年《关于建国以来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提出:“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又红又专、知识分子与工人农民相结合、劳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

5、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教育方针:199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第八个五年计划纲要》中提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方针。

6、新教育方针:2002年11月8日在北京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明确提出:“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必须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4.当前我国的教育方针,教育目的及实现教育目的的要求

方针是: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要求:(1)明确普通中学的培养目标和任务(2)端正办学思想,反对应试教育(3)狠抓素质教育,提高育人素质

第五章学校教育制度

1.学制的内涵

是学校教育制度的简称,在现代教育制度的形成过程中,最先形成和完善起来的是学校教育系统,最初的教育制度就是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随着现代教育的发展,学制已经不只是学校教育制度的简称,而是各种施教机构系统的总称,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学习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纵向和横向关系。

我国现代学制的沿革

我国当前基础教育学制:

第六章课程

1.课程的概念,基本类型及特征

概念:课程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课程。是对育人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方式的规划和设计,是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等诸多方面实施过程的总和。广义的课程是指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它包括学校老师所教授的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狭义的课程是指某一门学科。

几种典型的课程定义:(1)课程及学科;(2)课程及预期的学习结果或目标;(3)课程即学习经验;(4)课程即有计划的教学活动;(5)课程即文化再生产

类型:(1)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2)综合课程与核心课程

特征:A课程体系是以科学逻辑组织的;

B课程是社会选择和社会意志的体现;

C课程是既定的、先验的、静态的;

D课程是外在于学习者的,并且是凌驾于学习者之上的。

2.不同课程流派的基本观点

经验主义课程论:代表人物是杜威和柏克屈,以实用主义哲学为理论基础,在对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学科为中心的传统课程理论进行批判的基础上,建立的以儿童的活动和经验为中心的课程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1)经验论;(2)以儿童为中心的活动论;(3)主动作业论;(4)课程组织的心理顺序论

学科中心主义课程论:以苏联人造卫星上天为契机而出现,主要有结构主义课程论(代表人物美国布鲁纳),要素主义课程论(巴格莱)和永恒主义课程论(赫钦斯)。

后现代主义课程论:最有影响的后现代主义课程观有车里斯霍姆的结构性后现代课程论,多尔的建构性后现代课程论以及奥利弗的批判性后现代课程论。主要观点:(1)课程目标的灵活性;(2)课程是师生进行解构和建构的文本(3)课程内容的综合化

3.课程开发的主要影响因素

学生、学科以及社会是制约学校课程的三大因素:

(1).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是制约课程的因素。课程内容的深度、广度和逻辑结构,不仅要适合学生年龄特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而且还要处理需要与可能、现实与发展的关系。

(2).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制约着课程开发。课程内容应反映各门学科中那些具有高度科学价值和实践价值的基本理论、法则和基本要领。(3).要为课程开发提供明确的依据,就需要深入考察社会生活领域。概括地说,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趋势、时代特征及其对人的素质要求,是课程开发的现实依据。学校课程直接受制于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

4课程设计的主要模式

(1)目标模式

(2)过程模式

5.课程设计的原则和内容

原则:(1)吸取各种课程理论中合理成分的原则

(2)为学生发展服务的原则

(3)系统原则

(4)多元主体合作原则

(5)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原则

(6)稳定性与动态性相结合的原则

(7)主观性与客观性相结合的原则

内容:(1)课程计划(2)课程标准(3)教科书

6.我国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改革目标及其基本的实施状况

第七八章教学理论与实践

1.教学的内涵,任务和意义

内涵:(1)教学及传授知识技能(2)从教与学相互作用的关系去定义,教学及成功(3)教学是一项有意向的活动(4)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意义:(1)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学校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中心。

(2)教学是促进个体发展最有效的形式。

(3)教学是社会延续发展不可或缺的条件

任务:1、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

3、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

2.有关教学过程的各种本质观

3.教学过程的特点

(1)对称性与周期性(2)认知性与体验性(3)实践性与社会性

4.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

(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

(3)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4)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以课堂为主渠道的交往过程

5.中小学常用的教育原则体系

(1)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的原则

(2)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3)直观性原则

(4)启发性原则

(5)系统性原则

(6)因材施教原则

(7)巩固性原则

6.教学设计的主要内容

(1)教学目标设计(2)教学内容设计(3)教学措施设计(4)教学时间设计(5)教学评价设计

7.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8.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及要求

(1)备课:备课要做好三项工作,制订好三种教学计划。三项工作就是钻研教材、了解学生、选择教法;三种计划就是学期教学进度计划、单元教学计划、课时教学计划(教案)。

(2)上课:教学目的要明确、教学内容要正确、教学方法要得当、教学组织要

严密、教学语言清晰、双边活动积极。

(3)作业的布置与批改:作业的内容要符合课程标准和教科书,作业的质和量应该适度、教师对布置的作业应有一个明确的要求,具体规定完成作业的时间。教师要经常检查批改学生的课外作业,并且要把批改和讲评、辅导结合起来。(4)课外辅导与答疑:要全面深入地了解全班学生的情况,辅导和答疑要目的明确,采用启发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要加强思想教育和学习方法的指导,以提高辅导的效果;处理好课外辅导、答疑和课堂教学的关系。

(5)学业成绩的评价:要科学合理地评价学生的学业成绩,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

9.教学组织形式的内容和要求

个别教学制班级教学制(基本形式)贝尔—兰喀斯特制道尔顿制文纳特卡制分组教学开放课堂制特朗普制不分级制小队教学选科制合作学习

10.教学策略的含义和结构

含义:第一,教学策略包括教学活动的元认知过程、教学活动的调控过程和教学方法的执行过程。

第二,教学策略不同于教学设计,也不同于教学方法,它是教师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对教学活动的整体性把握和推进的措施。

第三,教师在教学策略的制定、选择与运用中,要从教学活动的全程入手和着眼,要兼顾教学的目的、任务、内容、学生的状况和现有的教学资源,灵活机动地采取措施,保证教学的有效有序进行。

第四,教学策略是一系列有计划的动态过程,具有不同的层次和水平。

结构:(1)理论基础(2)指导思想(3)实施程序(4)效果评价(5)实施建议第九、十章德育理论与实践

1.德育的内涵与外延

内涵:(1)广义的德育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2)狭义的德育专指学校德育。学校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以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即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

(3)根据德育的广义和狭义,出现了大小德育的分歧。大德育: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法制教育等在内的德育;小德育:包括指道德教育。

外延

2.品德的结构

品德的心理结构是指道德品质的心理成分及其相互关系。由于品德心理结构的复杂性,有关品德心理结构的研究还存在着各种不同观点。我国心理学界比较流行的是品德的四要素说,即认为品德是由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等心理成分构成的有机整体

3.中学生品德发展的特点

(一)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言行一致

1、形成道德信念与道德理想

2、自我意识增强

3、道德行为习惯逐步巩固

4、品德结构更为完善

(二)品德发展由动荡向成熟过渡

1、初中阶段品德发展具有动荡性

2、高中阶段品德发展趋向成熟

高中阶段或青年初期的品德发展进入了以自律为主要形式、应用道德信念来调节道德行为的成熟时期。

4.德育的主要内容

(1)基本文明行为习惯和行为规范的教育

(2)家庭美德教育

(3)集体主义教育

(4)爱国主义教育

(5)民主与法制教育

(6)理想和信念教育

5.德育模式

(1)认知性道德发展模式---科尔伯格的道德认识发展理论

科尔伯格对道德发展的研究是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出发的。理论的思想渊源主要来自杜威和皮亚杰关于道德发展理论的观点:①道德发展的核心是认知;②促进道德发展的因素是社会交往。主要运用道德两难法,这也是论证他的三个水平六个阶段道德发展模式的主要依据。

前习俗水平包括服从与惩罚定向和天真的利己主义阶段。处在这级水平的儿童,往往根据行为的具体结果而非常规的道德准则或社会期望来判断。

习俗水平包括好孩子和尊重权威与维护社会秩序定向阶段。儿童已能理解维护家庭或社会期望的重要性,而不理会那些直接和表面的结果。

后习俗水平包括履行准则与守法和良好的道德定向阶段。儿童力求对道德价值和原则做出自己的解释,在评价时能超越普遍原则,考虑较多的是道德的本质,而非具体道德准则。

(3)体谅模式

体谅模式是由英国德育专家麦克费尔等人创建的一种德育模式。

该模式假定与人友好相处是人类的基本需要,满足这种需要是教育的首要职责。它以一系列的人际与社会情境问题启发学生的人际意识与社会意识,引导学生学会关心,学会体谅。体谅模式把道德情感的培养置于中心地位。按照麦克费尔的观点,道德教育的任务应当建立在体谅的基本核心之上。这种基本核心是所有的人自然具有的,而且“根据经验可以证实,人的相似之处是深刻的,人的不同之处是表面的”。对于道德发展来说,给机会表达隐藏于心中的敏感点,是至关重要的。体谅模式的理论特征有:

a、坚持性善论;

b、坚持人具有一种天赋的自我实现趋向;

c、把培养健全人格作为德育目标;

d、大力倡导民主的德育观。

(4)社会行动模式

纽曼开发的道德教育社会行动模式,整合了道德认知、情感和行动等多个方面,并且将它们同公民投身社会变革联系起来。它探讨了小组讨论技能的重要性,信任和承诺等情感性问题,以及道德推理技能的必要性。该模式旨在教学生如何影响公共政策,有鲜明的行动取向。

该模式既不鼓励学生去“反思”公共事务,也不鼓励他们去“关心”公共事务,而强调每个公民都有对公共事务施加影响的权力。

核心概念:纽曼把影响环境的能力称作“环境能力”,这是理解和把握社会行动模式的一个核心概念。

道德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社会行动能力

6.影响品德发展的因素

1)外在因素:①家庭教养方式;②社会风气;③同伴群体。(2)内在因素:①认知失调;②态度定势;③道德认知。此外,个体的智力水平、受教育程度、年龄等因素也对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与改变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7.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1)德育过程是对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2)德育过程是一个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发展过程(3)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4)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8.中小学主要德育原则

(1)方向性与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2)知行统一的原则.

(3)长善救失原则.

(4)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的原则.

(5)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6)正面教育和积极引导相结合的原则.

(7)教育影响连续性和一致性的原则.

(8)循序渐进的原则.

9.掌握和运用德育方法,熟悉德育的主要途径

方法:(1)说理教育法

(2)榜样示范法

(3)情感陶冶法

(4)奖赏与惩罚

(5)实践锻炼法

(6)品德修养指导法

途径(1)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2)共青团、学生会组织的活动;(3)课外校外活动;(4)社会实践活动;(5)校会、周会、晨会和时政学习;(6)班主任工作。

10.当前学校德育存在的问题及趋势

问题:(1)德育体系内部诸环节存在的问题

a、德育目标:相对于高大空有所缓解,但仍然与实践脱节。

b、德育内容:比较贫乏,缺少具有时代特征的新道德规范。

c、德育途径:比较单一,且有些流于形式。

d、德育方法:形式陈旧,效果不明。

e、德育管理:水平较低,评价不科学。

(2)德育师资队伍难以胜任

a、德育主管人员缺乏专业素质。

b、师资队伍没有形成教育合力,甚至放弃教育的责任。

c、德育工作者观念陈旧。

d、德育工作者积极性不高。

(3)家庭、社会、学校教育脱节

a、学校周边微环境比较混乱无序。

b、社区德育活动基地少。

c、问题学生管教不到位。

d、家庭教育失当,父母缺位问题突出。

应对德育问题的基本措施

(1)与时俱进,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

a.建立健全科学的德育目标层次

b.创新学校德育内容,建立健全科学的德育课程体系

c.拓宽德育途径,积极开展风富多彩的教育活动

d.构建科学有效的德育评价体系

(2)加强德育队伍建设

(3)建立家校社会良性互动的德育模式

a.加强多方联系,形成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共同体

b.学校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教育

c.优化社会环境,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趋势:(1)全球化背景下学校德育遭遇的难题

(2)学校德育发展趋势

第十一章教师与学生

1.教师劳动特点

(1)强烈的示范性

(2)独特的创造性

(3)情境的复杂性

(4)过程的长期性和效果的隐藏性

(5)教师劳动方式的个体性和劳动成果的群体性

(6)劳动空间的广延性和时间的延续性

2.教师与学生的权利与义务

教师享有下列权利:

(1)教育教学权;(2)科研研究权;(3)管理学生权;(4)获取报酬权;(5)民主管理权;(6)进修培训权。

教师应当履行下列义务:

(1)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

(2)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

(3)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的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文化、科学技术教育,组织、带领学生开展有益的社会活动;

(4)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5)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

(6)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

学生的权利与义务:

(1)享有参加教育活动并使用教育资源的权利;

(2)享有国家给予的物质帮助的权利;

(3)享有公正评价并获得相应资格证书的权力;

(4)享有申诉权;

(5)享有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

3.师生关系的基本内容以及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主要方法

内容:(1)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结成授受关系。

(2)师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关系。

(3)师生在社会道德上是互相促进的关系。

方法:(1)教师方面教师是教育过程的组织者,在全部教育活动中起主导作用。从根本上说,良好的师生关系首先取决于教师。为此,教师要从以下方面努力:a努力提高自我修养,树立教师的人格和威信

b研究学生,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c善于倾听,胸怀满腔的教育爱

d提高法制意识,保护师生的合法权利

e采用民主的教育方式,平等对待每个学生

(2)学生方面

a.正确认识自己

b.正确认识老师

(3)环境方面

a.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确保校园文化的相对独立性、完整性和纯洁性

b.加强学风教育,促进良好学风养成,使学生在一个良好的学风氛围下健康地学习,这对于良好师生关系的形成也具有一定的作用和价值。

第十二章班主任工作

1班主任工作的任务和方法

(1)管理班级a.学习活动管理b.生活管理c.班级组织管理d.课外活动管理(2)指导班级活动

(3)教育影响学生

(4)联系社会

(5)服务学生

方法:1.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是有效地进行班主任工作的前提和基础;2.组织和培养班集体3.做好个别教育工作4.家庭和社会教育密切配合,统一各方面的教育力量5.做好班主任工作的计划和总结

2.班主任工作的基本素质

(1)心理素质a.丰富的情感;b.坚强的意志力c,良好的性格和广泛的兴趣爱好(2)道德素质a.坚定正确的教育方向;b.关心热爱学生;c.为人师表,严格要求(3)知识素质

(4)能力素质a.了解和研究学生的能力b.教育学生的能力c.组织管理学生的能力

3.班集体发展的阶段

(1)初步探索阶段:学生初进学校,同学们尽管形式上同属一个班级,实际上都是一个个孤立的个体。班集体靠教师组织指挥,靠行政手段组织班级。班集体的目的任务都来自教师个体自身要求。

(2)逐渐聚合阶段:同学之间开始相互了解,在班主任的引导培养下,涌现出了一批积极分子,班集体有了核心人物,开始协助班主任开展各项工作。但是,班级里不仅爱班主任的组织指挥,正确的舆论与良好班风尚未形成。

(3)班集体雏形建立阶段:这一阶段班集体已成为教育主体。不仅学生干部,多数学生也能互相严格要求。教育要求已转化为集体成员的自觉需要,也无需外在监督,已能自己管理和教育自己。同学之间团结友爱,形成强有力的舆论与良好的班风。勤奋学习,各项活动表现良好。

(4)优秀班集体形成阶段:这一阶段是班集体趋向成熟的时期,集体的特征得到充分的体现,并为集体成员所内化,全班已成为一个组织制度健全的有机整体,整个班级洋溢着一种平等、和谐、上进、合作的心理氛围,学生积极参与班级活动,并使自己的个性特长得到发展。

4.班集体的培养途径与方法

(1)了解和研究学生

(2)确定班集体的奋斗目标(关键)

(3)选拔和培养班干部,建立得力的班集体核心

(4)营造优雅的班级环境和良好的人际交往环境

(5)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班集体形成的最终标志)

第十三章教育管理

1.教育管理的内涵和主要特征

内涵:教育管理就是管理者通过组织协调教育队伍,充分发挥教育人力、财力、物力等信息的作用,利用教育内部各种有利条件,高效率的实现教育管理目标的活动过程。是国家对教育系统进行组织协调控制的一系列活动。分为教育行政管理和学校管理。

特征:教育性;复杂性;层次性;双边性;延续性;动态性;可控性

2.教育管理的基本模式

(1)经验管理模式(2)行政管理模式(3)科学管理模式

3.我国现行的教育行政管理体制

中国实行的是中央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教育行政体制,强调中央教育行政的权威。教育部是中央教育行政机构,主管全国的教育工作,统筹规划,协调管理全国的教育事业。地方教育行政机构设省(直辖市、自治区)、市(地、州)、县、乡(镇)各级教育机关。基础教育管理权属于地方,地方在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法规的前提下,有权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和实施具体的政策、制度、计划,并对此承担责任。

4.中小学领导体制的沿革

校务委员会制(1949--1952)→校长责任制(1952--1957)→党支部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1957--1963)→校长负责制(1963--1966)→革命委员会制(1966--1978)→党支部领导下的校长分工负责制(1978--1985)→校长负责制(1985年至今)5.校长负责制的主要内容

在上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领导下,学校工作由支部实施监督,广大教职员工参与管理,校长统一领导,和全面负责的领导体制。校长对学校工作全面负责是校长负责制的核心,包括三层含义:校长的职位;校长的职责;校长的职权。

第十四章教师专业发展与教师教育

1.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

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指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在职业道德、专业思想、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品质等方面由不成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即由一个专业新手发展成为专家型教师或教育家型教师的发展过程。

2.教师专业发展过程

(1)入职适应期;(2)成熟胜任期;(3)高原平台期;(4)成功创造期

3.现代教师专业的核心素质、专业角色与形象

素质:(1)教师的知识素质:普通文化知识;所教学科知识;教育学科知识(2)教师的能力素质:细致全面的观察能力;全面掌握并处理教材的能力;组织教育活动的能力;良好的语言表的能力;教师的教育机智;自学能力和科研能力

(3)教师的专业情意:专业理想;专业情操;专业自我

角色:(1)教师的传统角色:蜡烛论;工程师论;园丁论;“桶论”;“警察说”(2)现代教师的专业角色:学生的诊断师;学习的指导者;学生生活和心理的辅导者;合作者;评价者;学生潜能的发现者;研究者;教育共同体的协调员;真善美的追求者

形象:(1)教师的道德形象a.高尚的师德要求教师具有蜡烛精神;b.高尚的师德要求教师具有淳朴、善良、信任的作用;c.高尚的师德要求教师具有充实的内心世界

(2)教师的文化形象

(3)教师的风貌形象a.教师的仪表;b.教师的语言;c.教师的举止

4.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与方法

(1)专家引领:聆听型;观摩型;诊断型;指导型;互动型;带徒型;研修型(2)校本教研加强校本教研需要关注以下几点:教研动因的内在性;教研内容的针对性;教研基点的独特性;教研方法的行动性;教研时空的灵活性;教研形式的多样性;教研管理的小组性

(3)科研沙龙

(4)专业进修

(5)教师职业生涯规划:有目的有方向的发展;有过程有阶段的发展;多途径多模式的发展;自主能动的发展;开放的发展;

(6)科学管理:优化成长环境;完善发展机制;构建评价体系

现代教育学试卷及答案

教育学试卷一 一、单向选择题(在每小题得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得序号填在题干得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20分) 1、教育得直接与首要目标就是( A ) A、影响人得身心发展 B、促进社会发展 C、提高人得素质 D、促进人类与谐 2、人类社会第一部以教育为专门研究对象得著作( D ) A、《教育学》 B、《民主主义与教育》 C、《普通教育学》 D、《大教学论》 3、教育得出发点就是( D )。 A、社会 B、学校 C、家庭 D、人 4、在一定得前提下,对个体得发展中起着相对得主导作用得就是( A )。 A、学校教育 B、家庭教育 C、社会影响 D、自学 5、“按教育规律办事”得前提就是( A )。 A、认识教育规律 B、认识客观事物 C、利用教育规律 D、发挥主观能动性 6、探讨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得人得问题就是关于( D)问题。 A、教育政策 B、教育制度 C、教育艺术 D、教育目得 7、为实现一定时期得教育目得而规定得教育工作得总方向就是( A )。 A、教育方针 B、教育制度 C、教育艺术 D、教育目得 8、雅典教育中“缪司”就是指( C )。 A、体育 B、德育 C、智育与美育 D、教育场所 9、教育改革与发展得强大动力就是( B )。 A、教育需要 B、教育理论得创新 C、学校发展 D、教育政策 10、学校教育职能得主要实施者就是(B )。 A、领导 B、教师 C、学生 D、校长 11、标志我国师范教育得开始得文件就是( D )。 A、《关于教师地位得建议》 B、《国家为21世纪得教师作准备》 C、《中华人民共与国教师法》 D、《钦定学堂章程》 12、教育活动得核心就是( B )。 A、教师 B、课程 C、学生 D、教材 13、在学校教育中,处于中心地位得就是( A )。 A、教学 B、领导 C、实践活动 D、党团活动 14、教师中心说得理论体系得构建者就是( B )。 A、杜威 B、赫尔巴特 C、布鲁纳 D、昆体良 15、教学过程结构得实质就是( C)。 A、空间结构 B、三维结构 C、时间结构 D、立体结构 16、教学方法概念得基点就是( A)。 A、教学目标 B、教学内容 C、教学原则 D、教学过程 17、下列以引导探究为主得教学方法就是( C )。 A、谈话法 B、讨论法 C、发现法 D、将受法 18、现代德育得核心应该就是( A ) A、道德价值培养 B、青春期教育 C、心理健康教育 D、兴趣培养 19、马卡连柯教育思想得核心就是( A ) A.集体教育 B.个体教育 C.正面教育 D.反面教育

教育学基础311重点总结

一. 教育目的和教学目标的关系 教育目的是预期的教育结果,是国家,家长,教育机构,教师对培育什么样的人的总的要求。广义的教育目的还包括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等。教育目的是教学的总方向,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教育评价的根本标准。教学目标是在某一阶段(如一节课或一个单元)教学过程中预期达到的具体结果,是教学工作的依据和评价标准。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必须有明确的教学目标,这是确保教学有效的基本条件,但是今年仅有具体的教学目标,没有总的教育目的作为指导,教学工作就会失去意义和方向。二. 皮亚杰和维果茨基建构主义的区别 两者都认为知识是个体对经验的建构,但是在知识的实质以及知识的建构过程方面,两人仍存在明显的理论上的差异。皮亚杰的将建构观称为认知或个体的建构主义。认知建构者认为,知识以心理结构的形势存在在学生的头脑之中,这种知识是通过同化,顺华等过程为个体所建构起来的。维果茨基的知识建构则成为社会建构主义。社会建构主义者认为,知识在得以内化之前,以各种社会化工具的形式存在于社会之中,而知识的内化则是个体与社会环境互动的结果。 三. 什么是道德体谅模式 体谅模式是英国学者麦克费尔等人创建的一种侧重培养学生道德情感的德育模式。该模式强调德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社会意识和社会技能,引导学生学会体谅,学会关心。该模式通过使用一套包含大量社会情境问题的教材《生命线》,引导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等方式进行道德学习。 四. 简要比较相关课程,融合课程,广域课程的异同点 共同点:三者都是以学科为中心的综合课程 不同点:三者对学科之间的知识的综合程度不同。相关课程吧两门以上学科知识综合在一门课程中,但不打破原来的学科界限,融合课程打破了学科界限,把有着内在联系的不同学科知识合并成一门课程,广域课程将各科教材依性质归到各个领域,再将同一领域的各科教材加以组织和排列,进行系统的教学,与相关课程,融合课程相比,其综合范围更加广泛。 五. 美国进步教育运动衰落的原因 1.美国进步教育运动未能与美国社会的持续变化始终保持同步,未能较好的适应美国社会发展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2.进步教育理论和实践存在局限性,如:过分强调儿童自由,忽视社会和文化发展对教育的决定与制约作用。 3. 改造主义教育和一些保守主义教育流派的抨击与批判,加速了进步教育的衰落。 六. 参与式观察的优缺点 优:便于了解到真实的信息。便于获得较为完整的资料。便于进行多次观察 缺:易受观察者的主观影响。观察的样本数小,观察结果的代表性不强。 七. 问题解决的基本过程和影响因素 基本过程: 理解与表征阶段:将问题的情境转化为某种内部的心理结构,或者说形成某种问题空间寻求解答阶段:在问题的表征阶段,个体有可能凭借与之熟悉的问题直接提取相应的策略来解决现有的问题,若无这种经验,个体便不得不制定计划,如建立解决问题的子目标层级,或选择相应的解决策略。 执行计划或尝试某种解答阶段:在对问题作出表征并选择好某种解决方案后,个体要执行这一计划,尝试解答。 评价结果阶段:在选择并运用某种解题策略之后,个体应对这一策略运用的结果作出评价,这一过程包括检查与答案相一致或相矛盾的地方。

(完整版)第三版《教育学基础》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笔记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基础章) 第一节教育的认识 一、教育的概念(从理念上认识) (一)教育的日常用法 作为一种过程 有三类作为一种方法 作为一种社会制度 (二)教育的词源 educare “引出”的意思。 在我国,“教”与“学”是词源。1906年,学部奏请颁布“教育宗旨”。民国之后,正式改“学部”为“教育部”。此后,“教育”一词就取代传统的“教”与“学”成为我国教育学的一个基本概念,这是我国教育现代化和传统教育学范式现代转换的一个标志。 (三)教育的定义(★★★代表重点) 1、从社会的角度定义 有三个层次:广义的:教育是凡是能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所有活动。 狭义的:教育主要是学校教育,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更狭义的:教育指思想教育活动。 2、从个体的角度定义 教育等同于个体的学习或发展过程,如“成功地学习知识、技能与正确态度的过程”。 出发点和基础是“学习”和“学习者”。 该定义侧重于教育过程中个体各种心理需要的满足及心理品质的发展。 3、二者的缺陷 社会角度:把教育看成一种外在强制过程,忽视个体内在需要和身心发展水平在教育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定义过于宽泛,失去了规定性(广义的);循环定义(狭义的)。 个体角度:忽视社会因素和社会要求在教育活动中的巨大影响;外延过于宽泛。

4、准确的定义 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体化的实践活动。 A、实践性 B、耦合过程 C、动力性 D、社会性、历史性、文化性 二、教育的要素(从系统的角度认识)★★★ (一)教育者 是指能够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体化活动的人。 1、必须有明确的教育目的 2、理解其在实践活动中所肩负的促进个体发展及社会发展的使命 3、教育者意味着一种资格,是能够根据自己对于个体身心发展及社会发展状况或趋势的认识,来引导、促进、规范个体发展的人。 4、教育者这个概念是对其内在态度和外在行为的一种“规定” (二)学习者 1、使用“学习者”这个概念的原因。 有两个:“受教育者”将教育对象看做是被动的存在,在实践中是有害的; 跟“学生”相比,“学习者”更能概括多种教育对象。 2、学习者的特征。 有四个:不同人有着不同的学习目的; 不同人有不同的学习背景或基础; 不同人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不同; 不同人对于自身学习行为反思和管理意识与能力不同。 (三)教育影响 内容:教育内容、教育材料或教科书 教育影响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 形式: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教育组织形式 三个要素之间的关系: 教育者、学习者和教育影响三个要素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规定,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实践活动系统。缺少任何一个都不可。教育是三个基本要素构成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系统,是三个基本要素的有机结合。

708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

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大纲 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是我校为招收教育学学科的硕士研究生而设置的入学考试科目。其目的是科学、公平、有效地测试考生掌握教育学学科大学本科阶段专业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的水平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确保硕士研究生的入学质量。 一、考查目标 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涵盖教育学原理、中外教育史、教育心理学和教育研究方法等学科基础课程。要求考生系统掌握上述教育学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分析、判断和解决有关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 二、考试形式 (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本试卷满分为3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结构 各部分内容所占分值为: 教育学原理约100分 中外教育史约100分 教育心理学约50分 教育研究方法约50分 三、试卷题型结构 单项选择题45小题,每小题2分,共90分 辨析题4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 简答题5小题,每小题15分,共75分 分析论述题3小题,每小题25分,共75分 四、考查范围 教育学原理 [考查目标] 1、准确识记教育学的基础知识。 2、正确理解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3、能够运用教育学的基本理论分析教育理论与实践问题。 (一)教育学概述 1、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2、教育学的研究任务 3、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二)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 1、教育的概念 (1)“教育”定义的类型 (2)教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2、教育的结构与功能 (1)教育的结构:教育活动的结构;教育系统的结构。 (2)教育的功能:个体发展功能与社会发展功能;正向功能与负向功能;显性功能与隐性功能。 3、我国关于教育本质问题的主要观点

现代教育学基础考试提纲

第一章 ·在中国古代.对“教”的理解:“教”是一种上者、长者对下者、幼者进行规范灌输的过程。教的内容以道德的养成为主。 ·在西语中教育的本义意味着要用引导的方法来发展受教育者潜在的心理能量。 ·定义的三种方式:规定性定义;描述性定义;纲领性定义。(填空) ·教育的定义:从广义上讲,教育是一种以教与学为形式,有目的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社会实践活动。所谓的狭义的教育便是学校教育,主要是指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社会实践活动。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问题 一门学科能否独立存在,是否发展成熟,一个最重要的标志便是看它是否有着自己独特的研究对象。 ·教育学的定义:教育学是通过研究教育事实、教育价值基础上的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提供教育规范,指导教育实践的一门学科。 以下是教育学的萌芽和创立、发展时期的重要人物: ·昆体良---《雄辩术原理》---西方最早的教育专著 ·培根---近代实验科学的鼻祖---《论学术的价值与发展》---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提出来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大教授学》) ·康德---哥尼斯堡大学开设的由哲学教授轮流教授教育学的讲座,这可能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学课程。 ·特拉普---德国第一位也是世界第一位教育学教授---《教育学探讨》---这是第一本以教育学命名的著作 ·赫尔巴特---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普通教育学》---第一本近代教育学著作、完成了教学与教育的结合 ·杜威----实用主义教育学---《我的教育信条》《民主主义与教育》《经验与教育》 当代教育学的发展趋势 1 2 3 4点浏览就好 第二章 ·教育的起源:生物起源说---利托尔诺、沛西能。心理起源说---孟禄 ·原始社会晚期:学校的萌芽出现。进入奴隶社会后:学校产生。 ·学校产生与下列条件有关:1、社会生产水平的提高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经济基础。 2、文字的出现是学校产生的文化基础。 3、统治阶级巩固政权的需要时学校产生的社会政治基础。·从形式上看,人类教育的发展经过了从非形式化教育到形式化教育再到制度化教育的过程。·学制的定义: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体系。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学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衔接和关系。 ·1902年,清政府颁布了《钦定学堂章程》(又称“壬寅学制”),这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

教育学基础考试重点

教育要素:教育者、学习者、教育影响。 学习者: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对象。 教育者:教育者是指能够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促使个体化和社会个性化活动的人。 教育影响;即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学习者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了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了信息选择、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 教育内容:是基于一定的社会的生产里和科学文化发展水平之上,学校想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灌输的思想和观点,培养的习惯和行为的总和,是教育实践活动中师生共同认识的对象。教育手段是教育实践活动得以进行的基本条件, 工业社会的教育的新特征:(1)现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2)教育与生产劳动从分离走向结合,教育的生产性日益突出。(3)教育的公共性日益突出。(4)教育的复杂性程度和理论自觉性都越来越高,教育研究在推动教育改革中的作用越来越大。 信息社会的教育的主要特征;1学校将发生一系列变革。2教育的功能将得到全面的理解。3教育的国际化与教育的本土化趋势都非常明显。4教育饿终身化和全名化理念成为指导教育改革的基本理念, 教育明主化向纵深发展:1教育普及化的开始,2“教育机会均等”的口号。3教育法制化的形成,4教育明主化的质量与水平不断提高。 独立形态教育学创立的标志主要有:1从对象方面而言,教育问题成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2从概念和范畴方面而言,形成了专门的教育概念与范畴,3从方法方面而言,有了科学的研究方法4从结果方面而言,出现了专门的教育机构。 在教育学创立过程中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取得突出成。实用主义教育学代表人美国的杜威。 实用主义教育学基本观点:1教育即生活,教育的过程与生活的过程是合一的,而不是为将来的某种生活做准备的,2教育即学生个体经验继续不断增长,除此之外教育不应该有其他目的。3学校是一个雏形的社会,学生在其中要学习现实设会中所要求的基本态度,技能和知识,4课程组织以学生的经验为中心,而不是以学习知识体系为中心5师生关系以儿童为中心,而非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只是学生成长的帮助者而非领导者,6教学过程应重视学生自己独立发现、表现和体验。尊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 当代教育学的状况:1教育学研究的问题领域急剧扩大,2教育学的研究基础和研究模式呈现多样化,3教育学发生了细密的分化,形成了初步的教育学科体系。4教育学研究与教育实践改革的关系日益密切。 教育对个体发展的正负向功能:-:教育促进个体社会化的功能。( 1教育促进个体思想意识的社会化。2教育促进个体行为的社会化)=:教育促进个体个性化的功能。(教育促进人的主体意识的形成和主体能力的发展。2教育促进个体差异的充分发展,形成人的独特性。3教育开发人的创造性,促进个体价值的实现)教育对个体发展的负向功能(教育由于某种异化而不利于学生发展1过重的学习负担,是学生压力越来越大,造成学生体质下降和心理问题大量出现。2现存学校的管理模式,只能教学生学会顺从,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和创造性的培养。3教育的功能性使教育丧失了对生命的关怀。) 教育对社会发展的负向功能:当社会发展处于负向时期,教育对社会出现总体的负向功能。当社会发展处于正向时期,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功能总体上是正向的,但也是由于某种因素的影响,使得教育与社会的外部关系失调,出现局部的负向功能。 教育目的选择:即人对培养目的或目标所进行的选择或确立。 教育目的的确立:以一定组织形式对教育的目的进行确定,是对教育目的或目标选择结果的肯定。 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即对教育目的的价值进行选择是所具有的倾向性,是教育理论中最为复杂、最为重要的领域。 人本位的价值取向:在对待人与社会的关系上,人本位的价值取向虽然都视人的价值高于社会价值,但是在态度上,具有对立与非对立之分,具有基金和非激进之别。 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1社会主义一直是我国教育目的的根本所在。2使教育者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3注重提高全民族素质。4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全面发展进步培养各级各类人才。 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建设者、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教师的

最新 教育学基础综合真题及答案

最新教育学基础综合考研真题及答案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l-45小题,每小题2分,共90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教育过程应重视学生自己的独立发现、表现和体验,尊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特别强调这一观点的教育学派是() A.实用主义教育学 B 文化教育学 C.实验教育学 D 批判教育学 【参考答案】A 【考研解析】实用主义教育学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兴起于美国的一种教育思潮。代表人物是杜威、克伯屈。基本主张:① 教育即生活,教育的过程与生活的过程是合一的,而不是为将来的某种生活做准备。② 教育即学生个体经验持续不断的增长。③ 学校是一个雏形的社会。④ 课程组织应以学生的经验为中心,而不是以学科知识体系为中心。⑤师生关系以儿童为中心,教师只是学生成长的帮助者,而非领导者。⑥ 教学过程应重视学生自己的独立发现和体验,尊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 2. 按照美国教育哲学家谢弗勒对教育陈述的分类,“教育是对人心灵的陶冶”属于() A 教育的描述性定义 B 教育的纲领性定义 C 教

育口号 D教育隐喻 【参考答案】A 【考研解析】美国分析教育哲学家谢弗勒在《教育的语言》一书中探讨了三种定义的方式,即“规定性定义”、“描述性定义”和“纲领性定义”。所谓的规定性定义即作者自己所创制的定义,其内涵在作者的某种话语情境中始终是同一的。所谓描述性定义是指对被定义对象的适当描述或对如何使用定义对象的适当说明。所谓纲领性定义是一种有关定义对象应该是什么的界定,它是指向实践,或隐或现地告诉人们事物应该成为的样子,是教育中常见的定义。因此,“教育是对人心灵的陶冶”属于教育的描述性定义。 3.以下判断不能说明教育相对独立的是() A 教育是个体向社会上层流动的助推器 B教育具有自身的特点和规律 C教育发展具有持续性和继承性 D教育具有自我复制和自我更新的功能 【参考答案】A 【考研解析】教育独立性是相对的,由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所决定,即教育活动必须接受社会的物质支持,并传播一定的政治和社会价值体系。

现代教育学原理答案

01任务: 1.教育的本质特性是什么?答:(1) 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社会 现象。(2)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一 种有意识的活动。(3)教育是人 类社会特有的传递经验的形式。 (4)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 身心发展为目标的社会活动。2.现代学制有哪些发展趋势?(1) 教育社会化和社会教育化。(2) 重视早期教育。(3)初等教育入 学年龄提前,义务教育年龄延长。 (4)寻求普通教育与职业技术教 育的最佳结合。(5)高等教育出 现多级层次,学校类型多样化。 (6)以终身教育思想为指导,实 现教育制度一体化,发展继续教 育。 02任务: 1、人的身心发展的动因及其规律:1)人的身心发展的动因是由内因与外因构成的,共同推动人的身心发展(2分)(2)顺序性(1分)(3)阶段性(1分)(4)不均衡性(1分)(5)个别差异性(1分) 2、简述教育的经济功能:1.教育是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前提;2.教育是知识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3.教育是现实生产力的重要手段;4.教育是知识创新的重要基础。 3、简述教育的文化功能:1.传递-保存文化功能2.传播-丰富文化功能;3.选择-提升文化功能;4.创造-更新文化功能 03任务: 1、现代社会教育有哪些特点?现代 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相 比具有以下特点:(1)开放性;(2) 群众性;(3)多样性;(4)补偿性; (5)融合性; 2、简述课程改革的理念与策略:答出 以下任意5点即可得10分。(1) 倡导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2) 重建新的课程结构;(3)体现课 程内容的现代化;(4)倡导建构 的学习;(5)形成正确的评价观 念;(6)促进课程的民主化与适 应性 04任务:1、三种教育力量整合的重要性有哪 些?答题要点:(1)三种教育力 量的整合,有利于教育在时空上 的相互衔接;(2)三种教育力量 的整合,有利于整个教育方向上 的高度一致;(3)三种教育力量 的整合,有利于加强各种教育的 互补作用 2、提高教师职业专业化的策略(或 可能性)是什么?答题要点:(1) 提高教师职业对教育理论的依赖 性;(2)延长教师培养年限,实 现教师的终身学习;(3)严格教 师的入职和解职标准,提高教师 的专业自主性;(4)厉行严格的 教师职业规范。 3、当代学生的时代特点表现在那些 方面?答题要点:(1)主体意识 增强;(2)信息获取方式多样;(3) 受多元文化冲击较大;(4)受同 辈群体影响较大。 05任务: 1.简述为什么要开展素质教育与其 特征有哪些。答:①根本原因是 国家推行科教兴国战略,要提高人 口素质;②直接原因是要从根本 上治理“片面追求升学率”。(2) 素质教育的特征:全体发展、全面 发展、主动发展、和谐发展、充分 的发展、可持续发展。 2.简述教学的任务:答:答:1)培 养学生的基础学力;(2)建构学生 个性化的多元智力结构;(3)培养 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4) 培养学生的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 3.简述如何发挥教育在人的发展中 的主导作用。答:人的身心发展是 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教育发 挥主导作用是有条件的,它要受到 以下多方因素的制约:(1)受教 育者的主观能动性;(2)教育的自 身状况;(3)家庭环境的因素;(4) 社会发展状况。教育如果能得到以 上各方面条件的积极配合,就能充 分发挥出促进人的发展和社会发 展的独特作用。 4.简述我国实施新课程改革的背景。 答:(1)教育观念滞后,人才培养 目标已不能完全适应时代的需求; (2)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 效性不强;(3)部分课程内容陈旧; (4)课程结构过于单一,学科体 系相对封闭,难以反映现代科技、 社会发展的新内容,脱离了学生教 育和社会实际;(5)课程实施过程 基本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 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 能力;(6)课程评价基本只重视学 业成绩,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7) 课程管理过于集中,使课程不能适 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和学 生多样发展的需求等等。

教育学基础重点

《教育学基础》考核知识点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1、教育: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①实践性②耦合过程③动力性④社会性、历史性、文化性 2、教育要素: ①、教育者:指能够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活动的人。因此, 一个真正的教育者必须有明确的教育意图或教育目的,理解她/他在实践活动中说肩负的促进个体发展及社会发展的任务或使命。 ②、学习者:学习是一种高度个性化的活动。 ③、教育影响:即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学习者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了信息的内容, 也包括了信息选择、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形势与内容的统一。 3、农业社会的教育的特征: ①、古代学校的出现与发展; ②、教育阶级性的出现和强化; ③、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4、工业社会的教育的特征: ①、现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 ②、教育与生产劳动从分离走向结合,教育的生产性日益突出; ③、教育的公共性日益突出; ④、教育的复杂性程度和理论自觉性都越来越高,教育研究在推动教育改革中的作用越 来越大。 5、信息社会的教育的特征: ①、学校将发生一系列变革; ②、教育的功能将进一步得到全面理解; ③、教育的国际化与教育的本土化趋势都非常明显; ④、教育的终身化和全民化理念成为指导教育改革的基本理念。 6、教育学产生与发展过程中具有标志性的人物、代表作及其基本观点: ①、中国古代无名氏的《学记》,它是我国古代最早也是世界最早的成体系的古代教育 学作品; ②、英国培根,是“近代实验科学的鼻祖”提出了归纳法,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 科学提出; ③、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标志着教育学的独立; ④、赫尔巴特,是康德哲学教席的继承者,“现在教育之父”或“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 他的《普通教育学》使教育成为科学; ⑤、英国哲学家洛克,他的《教育漫话》,提出了完整的绅士教育理论体系,对后世有 较大的影响; ⑥、法国思想家卢梭出版了享誉全球的《爱弥儿》 7、教育学流派: ①、实验教育学; ②、文化教育学; ③、实用主义教育学; ④、马克思主义教育学; ⑤、批判教育学。

2020年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311)考试大纲

2020年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311)考试大纲 Ⅰ、考试性质 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是为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招收教育学学科的硕士研究生而设置的具有选拔性质的全国统一入学考试科目,其目的是科学、公平、有效地测试考生掌握教育学学科大学本科阶段专业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的水平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评价的标准是高等学校教育学学科优秀本科毕业生所能达到的及格及及格以上水平,以利于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择优选拔,确保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质量。 Ⅱ、考查目标 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涵盖教育学原理、中外教育史、教育心理学和教育研究方法等学科基础课程。要求考生系统掌握上述教育学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分析、判断和解决有关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 Ⅲ、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3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结构

(—)必答题为270分,各部分内容所占分值为: 教育学原理约100分 中外教育史约100分 教育心理学约40分 教育研究方法约30分 (二)必选题为30分,考生必须在两道试题中选取一道作答。第I道题考查教育心理学的内容,第Ⅱ道题考查教育研究方法的内容。考生若两题都回答,只按第I道题的成绩计入总分。 四、试卷题型结构 单项选择题45小题,每小题2分,共90分 辨析题 简答题 3小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 5小题,每小题15分,共75分 分析论述题3小题,每小题30分,共90分

Ⅳ、考查内容 教育学原理 【考查目标】 1.准确识记教育学的基础知识。 2.正确理解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3.能够运用教育学的基本理论分析教育理论与实践问题。 一、教育学概述 (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二)教育学的研究任务 (三)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1.教育学的萌芽

现代教育学》试题库及答案

绪论 一、单选题 1.标志教育学成为一门学科是的出版。 A.培根的《论科学的价值与发展》B.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C.洛克的《教育漫话》D.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 2.“人类教育心理学化”,这一观点是首先提出的。 A.裴斯泰洛齐B.卢梭C.杜威D.赫尔巴特 3.提出完整的绅士教育理论体系的是 A.培根B.格斯纳C.洛克D.克伯屈 4.“把一些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指的是 A.卢梭的《爱弥儿》B.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C.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D.裴斯泰洛齐的《林哈德与葛笃德》 5.被誉为世界上最早的教育专著是 A.《大学》B.《论语》C.《学记》D.《礼记》 二、判断题(正确的用“√”,错误的用“×”) 1.《论语》是孔子所写的有关哲学、政治、伦理和教育的著作。()2.赫尔巴特在论述教育的途径、方法和手段时是以心理学作为其理论基础的。() 3.德国教育学家梅伊曼和拉伊主张教育研究要“科学化”() 三、材料分析题 “所谓现代教育学就是现代社会的教育学”。 四、论述题 1.教育学经历了哪些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阶段的特点是什么? 2.你认为现代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第一章现代教育的本质 一、单选题 1.西方近代关于教育起源问题的第一个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是。 A.教育的生物起源论B.教育的心理起源论 C.教育的劳动起源论D.教育的生活起源论 2.“君子忧道不忧贫”,故孔子把请学稼、学圃的樊迟视为“小人”。这反映了。

A.古代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B.古代教育具有鲜明的等级性 C.古代教育脱离生产劳动D.古代教育形式简单 3.教育本质的“双重属性说”认为,教育本来具有双重性质。 A.上层建筑和生产力B.上层建筑和为阶级斗争服务 C.为阶级斗争服务和为发展经济服务D.为发展经济服务和为传递文化和促进人的发展服务 4.教育起源于。 A.人类早期的心理摹仿;B.人类的生产劳动; C.生物界老动物对幼小动物的照料D.本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5.在教育阶段,教育与生产劳动是完全分离的。 A.古代B.近代C.现代D.当代 6.在有史以来的教育中,除以外,都具有阶级性的特征。 A.三代教育B.近代教育C.现代教育D.原始教育 7.对于教育学的发展阶段,国外比较典型的三分法是把它分为三个阶段。 A.萌芽阶段、形成阶段、科学阶段B.萌芽阶段、独立阶段、科学阶段C.萌芽阶段、独立阶段、发展阶段D.形成阶段、独立阶段、理论深化阶段 8.“学而时习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等有关教育的论述见之于对后世影响极大的。 A.《学记》B.《论语》C.《大学》D.《孟子》 9.早在古希腊时期,著名思想家就提出了“什么是教育”的问题,针对雅典关心培养具有什么类型身心教养市民所发出的议论,进出“美德是否可教”的命题。 A.亚里士多德B.柏拉图C.苏格拉底D.昆体良 10.近代最早的一部对后世有深远影响的教育学著作是《》。 A.学记B.论语C.教育漫话D.大教学论 11.裴斯泰洛齐一生写了许多教育论著,其中最著名的是《》。 A.大教学论B.爱弥尔C.教育漫话D.林哈德与葛笃德 12.教育学真正成为一门学科,标志性的事件是《》的出版。 A.普通教育学B.大教学论C.教育漫话D.民主主义与教育 13.作为专门术语,“范式”这一概念是由在《必要的张力》一书中最先提出的。 A.杜威B.赫尔巴特C.库恩D.柏拉图 二、多选题

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真题

2017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311)真题 来源:文都教育 一、单项选择题:1-45小题,每小题2分,共90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试题要求。 1.关注知识与权力意识形态关系的教育学流派是 A.实用主义教育学 B.批判教育学 C.实验教育学 D.文化教育学 2.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 A.社会本位论 B.个人本位论 C.国家本位论 D.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3.以下道德教育模式中,将“学会选择”作为核心理论的是 A.价值澄清模式 B.认识发展模式 C.体谅模式 D.社会学习模式 4.某语文老师在古诗单元教学结束时,给学生布置了写七律诗的作业,根据布鲁姆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教育目标分类学框架,该作业在认识目标的分类中属于 A.分析 B.理解 C.评价 D.综合

5.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主要差异在于 A.评价目的不同 B.评价方法不同 C.评价内容不同 D.评价主体不同 6.我国1958年确立的教育方针强调 A.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B.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C.坚持立德树人 D.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7.我国中学曾经分别开设《动物学》和《植物学》的两个科目,后来合并为《生物学》一个科目,从课程组织的类型来看,合并后的《生物学》属于 A.融合课程 B.综合课程 C.分科课程 D.核心课程 8.学习者中心课程理论的拥护者,在教学模式上更倾向于选择 A.程序教学模式 B.掌握教学模式 C.探究教育模式 D.范例教学模式 年教育学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规定,我国普通高中课程改由学习领域、科目和模块三个层次构成,这属于 A.课程管理的改革 B.课程结构的改革 C.课程内容的改革 D.课程组织的改革

现代教育学考试知识点整理

现代教育学考试大纲 模拟试题集 大纲说明: 识记:填空题、名词解释 领会:简答题、综合题 简单应用:论述题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1、识记: (1)教育的定义

广义的教育是有意识地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首要目标和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狭义的教育是指学校教育。(2)学校教育的定义 学校教育是由专门的教育机构所承担的、由专门的教职人员所实施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额,以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为首要和直接目标的教育活动。 2、领会 (1)给“教育”这一概念下定义的意义 (2)对“教育”这一概念含义理解的多样化的原因 A.定义者的哲学观、价值观以及逻辑方法不同,对教育认识和解释也不同,他们总是从某一角度提出对于教育的理解。 B.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实验和定量研究尚不成熟,人们对某一概念下定义主要根据事实和历史事实。 C.不同的时代对于教育有不同的要求,不同利益集团的人群对于教育的认识也不尽相同。 D.根本原因:有事人给“教育”下定义时没按照逻辑规则来进行,而是采取了“定义性陈述”的方式,导致了“教育”定义的混乱。 (3)谢弗勒有关教育概念的三种定义性陈述。 1、规定性定义:指创造的定义,也就是下定义者用自己的语言对于有关概念或术语下定义。“规定性定义”对于下定于本身并无特殊的规定,而只是要求被定义的概念或术语在著作或文献中始终保持表示这种规定的含义。 2、描述性定义:指适当的描述被界说的对象或使用该术语的方法。在这类定义中没有任何逻辑要求或规定,定义的质量完全取决于下定义者的主观意图的和知识、语言水平。优点:避开了繁琐的逻辑规则,缺点:随意性太大,对下定义者的知识水平依赖性太大。 3、纲领性定义:旨在说明概念应该具有什么样的内涵,即“事物应该是什么”。 (4)给概念下定义的逻辑规则 形式逻辑是从思维的形式结构方面研究思维规律的科学,对于如何给概念下定义有着明确的规则:吧被定义的概念放在它邻近的属概念里,并且指出它和同一一个属概念下的其他概念之间的差别,即“种差”。公式:(被下定义的)概念+种差+邻近的属。 (5)按照逻辑规则给“教育”下定义的基本思路。 第一,教育做为作为一种社会活动,它的活动对象是什么?对此我们的回答是:教育活动的是以人为直接对象的社会活动,他有别于其他以物质或精神为直接对象的社会活动。第二,以人为直接对象的社会活动并不仅仅只有教育一种,如还有医疗,美容等。那么他们的差别是什么,我们的回答是:在所有以人为直接对象的社会活动中,只有教育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而其他活动则以满足人的需要为直接目标。第三,很多社会活动都对于人的身心发展产生影响,那么,教育所产生的影响和其他社会活动所产生的影响有什么不同?首先,其他社会活动对于人的身心发展的影响可能是无意识的,而教育对人的身心发展的影响总体上讲是有意义的。其次,其他社会活动对于人的身心发展的影响亦可能是有意识的,但却不会是这些社会活动的首要目标。再次,正如有些社会活动并非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首要目标,但却会产生教育效果和教育影响一样,教育虽

《教育学基础》期末重点知识整理复习资料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1. 教育的含义 广义的教育,是指有目的、有意识地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和首要的目标的社会活动。 狭义的教育主要是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 级)的要求以及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期望受教育者发生预期变化的活动。 2. 教育的基本要素 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 3. 教育的基本形式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 家庭教育特点:(1)启蒙性与长期性(2)全面性与渗透性(3)针对性和权威性 学校教育的特点:(1)职能的专门性(2)组织的严密性(3)内容的系统性 社会教育的特点:(1)对象的开放性(2)内容的多样性(3)媒介的多元化 4. 教育理念的含义及作用含义:所谓教育理念,就是人们在理性思考和亲身体验基础上形成的关于教育事物本身及其价值和价值实现途径的根本性判

断与看法,是教育主体在教育教学实践及教育思维活动中形成的对“教育应然” 的理性认识和主观要求。 作用:(1)反思与概括作用(2)导向与激励作用(3)创新作用 5. 当代主要的教育理念 (1)终身教育理念【特征:终身性、整合性、民主性、灵活性】 (2)全民教育理念【特征:差别平等、普及化】 (3)素质教育理念【特征:全体性、全面性、基础性、发展性、主体性】6. 教育学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意义(简答或论述) (1)教育学知识是教师专业知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2)教育学有助于教育工作者教育自觉性的提升 (3)教育学为反思性、研究性教师的成长奠定了基础 第二章教育功能(上) 1. 教育功能的分类 (1)个体功能与社会功能 个体功能:是指教育对个体生存与发展的作用 社会功能:是指教育对于维系社会运行,促进社会变革与发展的作用。 (2)正向功能与负向功能

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试题及答案

2010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 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第1~45小题,每小题2分。共90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试题要 求。 1 ?根据经验科学的标准,科学教育学的研究任务是 A.描述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 B ?揭示教育规律,确立教育理想 C.揭示教育规律,规范教育行为 D ?研究教育实践,解决实际问题 2?“教育是与种族需要、种族生活相适应的、天性的,而不是获得的表现形式;教育既无须周密的考虑使它产生, 也无须科学予以指导,它是扎根于本能的不可避免的行为。”这种教育起源说属于 A.神话起源说 B .生物起源说C .心理起源说 D .劳动起源说 3?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1995年),我国学校教育制度包括 A.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成人教育 B ?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 C.普通教育、特殊教育、专业教育、职业教育 D ?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终身教育 4?历史上有各种关于人的发展动因的理论和假设。下列学说中,支持“外铄论”观点的是 A.成熟论 B .性善论C .人本主义心理学 D .行为主义心理学 5?“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个人能够继续他们的教育,或者说,学习的目的和报酬,是继续不断的生长能力。”持这 种观点的人,在教育目的上主张 A.教育准备生活说 B .教育适应生活说 C .教育超越生活说 D .教育改造生活说 6. 为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1985年中共中央颁发《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下放教育 管理权,其中高等教育实行三级办学体制,这三级是指 A.中央、省(自治区、直辖市)、市县 B .中央、中心城市、市县 C.中央、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心城市 D .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心城市、市县 7. 2008年,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为23.3%。根据美国学者马丁?特罗的观点,我国高等教育处于 A.精英化阶段 B .大众化阶段C .普及化阶段 D .全民化阶段

《现代教育学基础》考试重点(精)

《现代教育学基础》复习要点 第一章教育学与教师专业化(P1 —P34 P6【填空】教育的概念:从广义上讲,教育是一种以教与学为形式,有目的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社会实践活动。根据实施教育的机构与场所,教育可以分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 学校教育,便是所谓的狭义的教育,主要是指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社会实践活动。 P6 【多选】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相比,有着以下特点: 1、教育内容生活化 2、教育方式情感化 3、教育时间的持久性 4、教育作用的显著性 P8 【单选】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问题”,而不是教育现象、教育事实或教育规律。 P10 教育学的发展历史大致划分为三个阶段:萌芽阶段、创立时期、发展阶段。 【填空或单选】注意:识记各阶段的代表人和代表作 (一萌芽阶段 P12古代中国:《学记》是《礼记》中一篇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作品,世界上 最早的教育专著。

P11古代西方:柏拉图《理想国》 昆体良《雄辩术原理》(又译《论演说家的教育》 (P12西方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 (二创立时期(P13—P16【下面第1和7小点稍微了解一下,其他点识记】 P13 1.(英培根《论学术的价值和发展》(1623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 立的科学提了出来。 2.(捷克夸美纽斯《大教学论》(1632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科学的萌芽。“班级授课制” P14 3.(英洛克《教育漫画》(1693 4.(法卢梭《爱弥儿》(1762 5.(瑞士裴斯泰洛齐《林哈德与葛笃德》(1781—1787 P16 6.(德康德哥尼斯堡大学于1774年首次开设教育学讲座,由哲学教授 轮流讲授教育学,这可能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学课程。康德在1776—1777学年讲授教育学,其后又有数次主讲。 7.(德特拉普1779年担任哈勒大学教育学教授,世界上第一位教育学教授。1780年出版了《教育学探讨》,第一本以教育学命名的著作。 8.(德赫尔巴特(对教育学的创立作出里程碑式贡献《普通教育学》第一本近代教育学著作。 (三发展阶段 P19 (美杜威实用主义代表人《民主主义与教育》(1916

幼儿教育学基础知识点[]

幼儿教育学基础知识点 第一章幼儿教育的产生和发展 第一节幼儿教育的概念和意义 一、广义的教育(概念15页):这里的教育包括了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范围很广,一般称为广的教育。 二、学校的独特结构和功能,使其成为近代以来教育 活动中的核心部分,在各种教育中起着(示范)和(主导)的作用。 三、幼儿教育(概念):对3-6岁年龄阶段的幼儿所实施的教育就称为幼儿教育。从广义上说,凡是能够影响幼儿身体成长和认知、情感、性格等心理各方面发展的活动都是幼儿教育,而狭义的幼儿教育则指幼儿园教育。幼儿教育学是教育学的一个分支,它专门研究3-6岁幼儿的教育,探索其特点和规律。 四、幼儿教育的意义:(简答和论述)(一)促进生长发育,提高身体素质;(二)开发大脑潜力,促进智力发展;(三)发展个性,促进人格的健康发展;(四)培育美感,促进想象力、创造性的发展;总而言之,幼儿教育担负着促进幼儿体、智、德、美全面发展的重任。

五、敏感期(概念)幼儿期是语言、形状知觉、音感等发展的敏感期。我们把这个阶段称为敏感期。 第二节幼儿教育事业的产生和发展 一、幼儿教育机构的产生 1、学校诞生时间:幼儿教育机构首先在欧洲诞生,最值得一提的是由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于1816年创办的幼儿学校,最初出现的幼儿教育机构多由一些慈善家、工业家举办,实质上不过的慈善性质的社会福利机构而已。 2、德国幼儿教育家福禄培尔被世界誉为“幼儿之父”,是他创办了世界上第一个幼儿园。(游戏)是幼儿的主要活动,幼儿通过他特制的玩具-——(“恩物”)来学习。 3、我国幼儿教育机构:我国自己创办的第一所幼儿教育机构,是1903年湖北武昌创办的湖北幼稚园。当时的这些幼儿教育机构完全抄袭日本,显示出半封建半殖民地教育的特点。 4、幼儿园如着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尖锐抨击的三种大病:一是外国病,二是花钱病,三是富贵病。 5、1989年8月,国家教委制定发布了《幼儿园管理条例》,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经国务院批准颁发的第一个幼儿教育法规。1989年6月制定颁发了《幼儿园工作规程》,1996年6月正式施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