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跨文化语用学下公示语的应用

跨文化语用学下公示语的应用

跨文化语用学下公示语的应用
跨文化语用学下公示语的应用

心、多用功。

(1)用心比较,发现价值。在众多的校园新闻中比较,哪个最切合时代发展的需要,最能满足师生的要求,要避免雷同化,要求真求新。只要用心比较,用功写作,就会写出师生所需要的、具有一定价值的新闻事实。

(2)用心联系,深化主题。记者面对新闻事实,应该用联系的观点进行分析,而不能孤立地看待事实。一个重要的新闻事实,总是同其它相关的事物联系着的,找到这种联系,就可能深化报道的思路和主题。当然,写作的主题应当是新闻事实本身所具有的,而不是记者捕风捉影、凭空捏造的。

(3)用心挖掘,充实材料。新闻是用事实说话、用事实感人的。一个记者要写出好新闻,写出有价值的新闻,必须尽可能多地掌握材料,特别是对那些深层次的材料,更要用心去挖掘,不舍气力、下苦工去收集整理。

(4)用心修改,精益求精。一篇好稿子是修改出来的,只有多用心,多用功,反复琢磨,不厌其烦,精益求精,才能写出有价值的新闻来。

参考文献:

[1]杨保军.新闻价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2]林晖.新闻报道新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收稿日期:2010-05-16

作者简介:史曙(1966-),女,山东莱阳人,山东水利职业学院副教授,院报责任编辑,主要从事大学语文、应用文写作、大学生就业指导等教学与研究工作。

跨文化语用学下公示语的应用

徐姗姗崔洋

(山东水利职业学院,山东日照276826)

摘要:跨文化语用学是语用学中一门新兴的学科,在当今全球化、国际化的大趋势下,越来越受到语言学家的重视。它不仅能减少语言交际的障碍,有效避免语用失误的出现,还能加强国与国之间的交流,减少摩擦,促进一国与世界的融合。在这种大形势下,我国也概莫能外地对公示语加强了研究,尤其是对公示语的翻译格外重视。本文将在跨文化语用学研究的框架下对公示语的特点、功能和翻译进行探讨,揭示其在当今跨文化语用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跨文化语用学;公示语;语用功能;特点;翻译

1引言

随着对语言使用研究的逐步深入,人们意识到语言学习不仅意味着获得语音、词汇和语法等语言系统方面的能力,而且还应当包括学会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和特定的交际情景中得体地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因此,语言学一门新的分支——

—跨文化语用学(cross-cultural pragmatics)在这个大背景下于20世纪80年代应运而生。这是在语用学和对比语言学研究基础上、适应社会生活需要而发展起来的新学科,也是语言学研究横向拓展与纵向深化的新的交汇点。

跨文化语用学研究的是人们使用第二语言进行文化言语交际过程中出现的语用问题。随着对外交往的日渐频繁,跨文化交际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交际要用到语言,而不同的语言在使用时又往往带有不同的文化特征,这样一来,母语的文化特征或多或少会影响到跨文化言语交际,因而值得重视,这也是跨文化语用学兴起的原因。它关心

!!!!!!!!!!!!!!!!!!!!!!!!!!!!!!!!!!!!!!!!!!!!!!

的是语言使用者在跨文化交际当中如何恰当得体地使用语言和理解语言,从而有效地避免语用失误的出现和促进跨文化交际的成功。

2跨文化语用学在公示语中的应用

良好的国际语言环境有利于促进城市国际化的建设和国际旅游目的地的发展,因此,对跨文化语用学的研究在当今尤为重要。众所周知,北京和上海先后举办了2008年奥运会和2010年世博会。作为国际化都市、旅游目的地的语言环境、人文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公示语的跨文化交际的作用日显重要。翻译得法的公示语将为任何一位来自远方的旅游者、运动员提供衣、食、住、行、游、娱、购的关照,同时还能维持社会秩序的和谐稳定,达到与公众的良好沟通。

公示语是国际化都市、国际旅游目的地语言环境、人文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公示语的任何歧义、误解、滥用都会导致不良的社会影响。只有认真探讨英语公示语的语用意义和语言文化内涵,才能准确而充分地发挥公示语在我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区域国际化进程中的信息服务作用。

公示语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直接影响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诸如:公共设施、旅游景点、旅游服务、街道区县、涉外机构、餐饮服务、科教机构、治安监督等各领域。

作为跨文化语用研究的一方面,公示语在诸多方面都有自己的特点和重要性。

2.1公示语的语用特点

公示语具有独特的语言风格。公示语要求结构简单,易记易懂,根据不同的语用需求采取不同的语用手段,以达到相应的语用目的。

2.1.1名词的大量使用

对于表示静态意义、服务、指示、说明性质的公示语大量使用名词,从而直接、准确无误地显示特定信息。如:Conference Center(会议中心)、Business Hours(营业时间)、Business Center(商务中心)、Director(经理)、Roadwork(正在施工)、One Street(单行道)等。

2.1.2动词、动名词的使用

对于限制性、强制性、表示动态意义的公示语则大量使用动词、动名词,将公众的注意力集中在要求公众采取的行动上。如No Admittance(闲人免进)、Slow(减速行驶)、Shut(此路不通)、No Spitting (严禁随地吐痰)、Give Way(快车先行)、Insert Here (此处插入)、No Angling(不准垂钓)、Shooting Prohibited(禁止打猎)等。

2.1.3词组、短语的使用

动词短语、名词短语也大量应用于公示语,其结构简单,易于识别。如Open Now(现在营业)、No Cycling in the School(校内禁止骑车)、Keep in Dark Place(避光保存)、Beware of Pickpocket(谨防扒手)、Check In(入住登记)、Drive-in Cinema(汽车影院)、Duty Manager(值班经理)、Game Reserve(野生动物保护区)、Meter Parking(记时收费停车场)、Do Not Pass(禁止超车)等。

2.1.4缩略语的应用

在公众和旅游者最常接触和使用的公共设施上,公示语一般使用缩略语显示,一目了然。如IDD (国内直播)、DDD(国际直播)、P(停车场)、F&B(餐饮服务)、YHA(青年旅舍)、sq(广场)、25032002(生产日期:2002年3月25日)、EXP:25032002(失效期:2002年3月25日)、cntr(中心)、VIP Suite(贵宾候机室)、ENT Department(耳鼻喉科)等。

2.1.5禁用生僻词汇

英语公示语的词汇选择非常重视公众化,应避免使用生僻词语、古语、俚语、术语。如:No Littering (请勿乱扔废弃物)、Occupied(厕所有人)、Vacant (厕所无人)、Seat by Number(对号入座)、Information(问讯处)、Complaint Box(意见箱)、Keep in Dark Place(避光保存)、Detour(绕行)、Fragile(小心易碎)、Private Parking(专用车位)、Delay(航班延误)等。

2.1.6现在时态的应用

公示语要求给予所处特定区域范围的公众以现实行为的指示、提示、限制、强制,为此,时态应用仅限于现在时。如:Keep Dry(保持干燥)、Way To Buses(公交优先)、Take Care Not to Leave Things Behind(当心不要丢失东西)、Wipe Your Shoes And Boots(请擦去鞋上的泥土)、Protect Against Heat(怕热)、Please Return the Back After Use(用毕放回架上)、Fasten Your Seat Belt(系好安全带等)。

2.1.7祈使句的使用

由于外出或旅游的公众多是行色匆匆,公示语

针对的目标公众又是明确的,所以公示语便避免了程式化的客套,大量应用祈使句。如:Commit No Nuisance(禁止小便)、Do Not Disturb(请勿打扰)、Keep Away From Fire(切勿近火)、Keep Off The Grass (勿踏草坪)、Keep Top Side Up(请勿倒立)、Handle With Care(小心轻放)、Beware Pedestrians(注意行人)等。

2.1.8规范性和标准性语汇

由于公示语在公众和旅游者生活中的重要性,任何歧义、误解都会导致不良后果。与日常生活相关的英语公示语都是多年实际使用形成的规范和标准表达语汇。如:Two Way(双向行驶)、Glass(小心玻璃)、Visitor Center(旅游者服务中心)、Duty Free Shop(免税店)等。

2.1.9语汇简洁,措辞精确

英语公示语语汇简洁,措辞精当,只要不影响公示语准确体现特定的意义、功能,即可使用实词、关键词、核心词,而冠词、代词、助动词等一概可以省略。如:Passengers Only(送客止步)、Danger(危险)、Open(营业)、Closed(下班)One Street(单行道)Washing Bay(洗车场)、Filling Station(加油站)、Admission Free(免票入场)、Lost and Found(失物招领处)、Beverage Not Included(酒水另付)等。

2.1.10具有本土意义的公示语

为数不多的英语公示语在英美澳等英语为母语的国家却具有明显的本土意义。如:药房Chemist’s Shop(英)、Pharmacy(美);垃圾箱Garbage Can(美)、Rubbish Bin(英、澳);管理学院School Of Management(美)、Faculty Of Management(英、澳);邮资已付Postpaid(美)、Postfree(英、澳)等。像Rose Bowel玫瑰体育场(美式橄榄球)等更是地域特点鲜明。因此,此类词汇的使用具有鲜明的地域局限。

综上所述,就语用手段来说,公示语在跨文化语用研究中有自己的特点,必须针对不同的语用目标使用相应的语用手段,既要使其一目了然,又能让公众按其行事,达到社会和谐有序的语用目的。

2.2公示语的语用功能

就语用环境来说,公示语可应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如道路交通、旅游服务、涉外机构等等。因而不同的语用环境体现不同的语用功能,要根据语用环境的不同,使用相应的公示语,以达到应有的语用效果,避免语用失误。

2.2.1指示性公示语

指示性公示语体现的是周到的信息服务,没有任何限制、强制意义。语言应用不一定要求公众去采取何种行动,其功能在于指示服务的内容,为公众提供信息服务。因此,在公共服务领域多采用指示性的公示语。如:Information(问询服务)、Car Rental(租车服务)、Luggage Depository(行李存放处)、Ticket Office(or:Booking Office)(售票处)、Visitors Please Register(来宾登记)、Travel Service (旅游服务)、Take Away(外卖服务)等。

2.2.2提示性公示语

提示性公示语没有任何特指意义,仅起提示作用,但用途广泛,可使公众对一些重要信息具有意识和警觉,根据不同提示实施不同行为,避免发生不必要的后果。如:Reserved(预留席位)、Sterilized (已消毒)、Wet Paint(油漆未干)、Road Up.Detour (马路施工,请绕行)、In Shade(置于阴凉处)、(Full Booked)客满、(Poison)有毒/毒品、(Hands Off)请勿用手摸、Sold Out(售完)、Explosive(易爆物品)等。2.2.3限制性公示语

限制性公示语对相关公众的行为提出限制、约束要求,在一些大型公共场所大量应用。其语言直截了当,但不会使人感到强硬、粗暴、无理,只是无形中给公众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潜意识中对其行为进行限制性约束,以维持公共环境的良好秩序。如:Give Way(快车先行)、“AA”Film(十四岁以下禁看电影)、Ticket Only(凭票入场)、Buses Only(只准公共汽车通过)、Keep Right/Left(靠左/右)、Staff Only(本处职工专用)、Handicapped Only(残疾人通道)、Stand in Line(站队等候)等。

2.2.4强制性公示语

强制性公示语要求相关公众必须采取或不得采取任何行动,在关乎公众人身利益、公共财产等领域大量应用。其语言直白、强硬,没有商量余地,直接表达对公众行为的强制要求,有意识地对其造成压力,防止严重后果的发生。如:No Smoking(严禁吸烟)、No Cycling in the School(校内禁止骑车)、No Overtaking On Bridge(桥上严禁超车)、No Minors Allowed(儿童严禁入内)、Police Line Do Not Pass (警戒线勿超越)、No Visitors(游人止步)、No

Admittance(闲人免进)、No Bills(不准张贴)、No U Turn(禁止掉头)等。

通过对公示语在不同的语用环境中应用的分析可以看出,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对于维持社会的良好秩序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对公示语的应用要更加严格,既要准确又要到位,不同的语用环境要采用相应的语用手段。

2.3公示语的语用翻译

公示语的翻译问题指翻译主体对公示语翻译策略的选择和应用。首先必须明确公示语的语用功能和目的。以商业经营场所为例,公示语的设置与翻译重点服务于商场的营销和社会需求两大重要功能。为此,商业经营场所内外设置的公示语依据消费者类别和消费需求、消费行为,我们可以看出它在此具有引发兴趣、提供信息、加深理解、促进行动、巩固形象、服务社会等突出的促销公关功能。如:当日可取Daily Service、生意兴隆Business Flourishes、当日特价Daily Special、和气生财Harmony Brings Wealth、顾客第一信誉至上Customers First and Credit First、无假冒产品商场Fake Commodity Free Store、薄利多销More Sales at a Low Profit等。

英语公示语具有规范性、标准性、沿袭性,因此进行公示语的汉英翻译必须在汉英两种文化中对相同使用场合的具有相同功能的公示语进行一对一的汉英对译。国家技术监督局编制、翻译、发布的国家公共标志与标志语提供了广泛应用于道路、旅游、安全、环保、储运等方面的标准汉英翻译规范,翻译人员应严格参照执行。然而,目前国内的一些通用汉语公示语在英语国家很难找到对应的英语公示语,在这种情况下,翻译工作者首先不应考虑如何译,而是考虑是否译,如商店中的“商品售出,不退不换”,以及随处可见的“违者罚款”等。一些具有中国本土意义的公示信息经确认实有必要保留,在暂时无法找到对应译法的情况下,应当参照实际功能需要选择适宜的形式风格进行试译,然后在部分海外旅游者中进行检验,在确认不会产生任何误解的情况下才可广泛应用。汉英公示语的翻译还应注意特定语汇在英、美、澳等英语作为母语国家使用中的差异,要使用国际通行、惯用的对等语汇进行汉英翻译,避免使用生僻语汇。

公示语在公众和旅游者生活中具有重要作用,只有认真探讨它的语用功能,才能真正准确发挥英语公示语的积极作用。

3结语

公示语在规范人员社会行为、调整人际关系、提高生产效率、威慑犯罪、激情励志、优化生存质量、构建和谐社会方面意义重大。为此,世界各国政府、不同行业、盈利和非盈利机构都极为重视公示语的规范标准地使用。“以人为本”在公示语使用和翻译中不是一项“准则”,而应是实实在在的行动。国际化、现代化、城市化、信息化都对公示语的跨文化语用研究提出了迫切、严格的要求和期待。公示语的汉英翻译实际就是基于公示语应用的特殊语境和特定功能及特定受众的心理状态和行为需求进行特定信息和文本的功能对等、转换对应的运作。

公示语在公众和旅游者生活中具有重要意义,对公示语的任何歧义、误解、滥用都会导致不良的“国际影响”。只有认真探讨公示语的语用功能和语言文化内涵,才能真正准确发挥公示语在我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区域国际化进程中的信息服务作用。在中国,一个区域的汉英两种语言的公示语应用是否广泛是这个区域开放程度的直接体现,应用是否规范是对这个区域国际化程度的检验,翻译是否得法是这个区域整体素质的直接展现。

参考文献:

[1]方梦之等.汉译英实践与技巧[M].中国教育出版社,1996.

[2]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3]何自然.当代语用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4]吕和发.会展、赛事、节庆活动横标的汉英翻译[J].上海翻译,2005.

[5]王建华.跨文化语用学研究刍记[J].中国语用学网站,2005-11-10.

收稿日期:2010-05-07

作者简介:徐姗姗,女,山东水利职业学院教师,硕士,研究方向:英汉对比与翻译。

翻译研究的语篇分析模式及其意义(二)

英语知识 一、导论 20 世纪90 年代,语篇分析开始在翻译研究中占主导地位。语篇分析法侧重于描述语言意义交流及建立社会和权力关系的运作方式。翻译研究中, 最具影响力的语篇分析模式当数礼德的系统功能语篇分析。语篇分析模式引入翻译研究后,对翻译研究那种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混乱局面无疑注入了一塘清水,尤其对中国翻译界挥之不去的语文学式的翻译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西方翻译研究者把语篇分析引入翻译研究后,已经取得了重要进展,出版了几部重要作品,主要有:J uliane House 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一种重访模式》( Translation QualityAssessment : A Model Revisited ) ,[ 1 ]Mona Baker 的《换言之: 翻译教程》( In Other Words : A CourseBook on Translation ) ,[ 2 ] Bell 的《翻译的理论与实践》( Translation and Translating ) ,[ 3 ] Basil Hatim和Ian Mason 合著的《语篇与译者》( Discourse andthe Translator ) [ 4 ] 和《作为交际者的译者》(The ranslator as Communicator ) ,[ 5 ] Basil的《跨文化交际—翻译理论与对比篇章语言学》(Communication across Cultures : Translation Theoryand Cont rastive ) 。[6 ] J uliane House 通过对原文和译文进行语域对比分析以确定译作评估模式,并分析了显性翻译(overt translation) 和隐形翻译(coverttranslation) 。显性翻译自称不是翻译,隐形翻译则被定义为在译语文化中享有和源语文本平等的地位。Baker 探讨了翻译中语言各层次尤其是语篇和语用层次上的对等。Basil Hatim 和Ian Mason 将符号层上的语篇融入其翻译研究模式,代表了更广泛意义上的话语观。在我国,将语篇分析模式引入翻译研究的应首推黄国文和美芳二教授。黄国文在《外语与外语

语用学研究现状谈

10 F L C J a n . 2006V o l .3 N o .1 (G e n e r a l S e r i a l N o .9) 2 语用学研究现状谈 向明友 同济大学 可以在语言的所有层面上展开。 语用学理论发展的第三个方向体现于关注语言使用与社会文化、大脑神经等的关系以及语用研究的方法论。对语用学作各种跨面和不同视角的分析,从而兴起了集中研究语言在社会的使用情况的社会语用学 (societalpragmatics)、研究文化与语言使用关系的文化语用学 (cultural pragmatics)、研究人们使用第二语言进行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出现的语用问题的跨文化语用学 (cross-cultural pragmatics)、运用民族志方法 (ethnomethodology) 研究语用问题的民族志语用学 (ethnopragmatics)、以神经生理科学为基础探讨言语使用过程中大脑作用的神经语用学 (neuropragmatics)、专注两种及其以上语言的语用差异的对比语用学(contrastive pragmatics) 及将西方经济学成熟的理论用于语用行为分析的经济分析语用学(econopragmatics)。此外,优选论、决策科学等在语用研究中的运用也呈蓬勃之势。语用理论的应用 随着语用学理论的不断完善,其应用领域也不断拓展。语用学理论,尤其是关联论在翻译研究中的应用已成为译论中的显学;语用学理论运用于文学批评与赏析,形成了文学语用学 (literary pragmatics);语用学理论运用于语言习得及语言教学研究形成了习得语用学(acquisitional pragmatics)、发展语用学(developmental pragmatics) 和教育语用学(pedagogical pragmatics);语用学理论运用于法律活动形成了法律语用学 (legal pragmatics);语用学理论运用于对语言的历时演变的研究形成了历史语用学 (historical pragmatics);语用学理论运用于形态学研究形成了形态语用学(morphopragmatics);语用学理论运用于计算机科学,尤其是机器翻译领域形成了计算语用学 (computational pragmatics) 和工程语用学(engineering pragmatics)。此外,语用学理论还广泛运用于话语研究、广告学、文体学等领域,并显示出强大的解释力。 除上述论及的理论与应用研究外,语用学对礼貌、言语行为、指示语、前提及会话结构等传统议题的研究还在不断深入。从事语用和语义界面及语用和句法界面研究的学者也大有人在。 1 20世纪80年代初,胡壮麟教授首次较系统地将语用学介绍到国内。此后语用学研究逐步为国人所认识、接受和偏爱。随着语用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国内定期会有学者就语用学研究的阶段性成果撰文评述。发端于20世纪30年代,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的语用学一直沿着完善理论体系和拓宽应用领域两条轴线不断向前发展。我们对当前国际、国内语用学研究状况的描述也将由此入手。 语用理论的完善 传统的语用学研究植根于语言哲学,脱胎于语义研究。Levinson (1983) 所勾勒出的语用学研究的基本轮廓内的几项核心议题,如指示语、会话含义、前提及言语行为理论等也都是对语言使用中的意义的研究。因此,当前语用学理论体系的拓展和完善是在不断深化传统的语言哲学范式下的意义研究的基础上沿着以下3个方向朝纵深展开。第一:从认知、心理实验及博弈论等视角出发,尝试为意义研究另辟蹊径;第二:突破英美语用研究传统,将语用学具体化为一种从认知的、社会的和文化的整体角度对语言现象的综观,坚持认为语用学涉及到的是语言性行为的全部复杂现象,反对将语用学与音位学、形态学、句法、语义学、神经语言学、心理语言学、社会语言学等语言学分支并列,从而形成与英美传统对垒的语用“综观论”;第三:在继承英美语用研究传统的基础上,将语用学研究从传统的有关意义的研究扩展到对整个话语及言语交际过程的多视角研究,并着力尝试语用研究方法论的革新,不再将语用学局限于语言哲学的定势。 在语用意义研究方面,继新格赖斯会话含义研究之后兴起的以关联理论为核心的认知语用学 (cognitive pragmatics)、以心理实验为基础的实验语用学 (experimental pragmatics) 和以博弈论为分析工具的博弈语用学 (gametheoretical pragmatics) 突破传统语用学以语言哲学为基础的意义研究模式,大大拓展了语用意义研究的视角和空间。 比利时学者Verschueren的语用“综观论”认为不可能给语用学指派一个基本的分析单元,也不可能鉴别出一个具体的相关对象,语用学是对语言各层面的功能性综观,语用研究

语用学

比喻metaphor 表达类expressives 表述句constatives 不可分离性non-detachability 不可取消性non-cancellability 不确定性indeterminacy 承诺类commissives 代码模式code model 等级含意scalar implicatures 地点指示space deixis 调节性规则regulative rules 动态语用学dynamic pragmatics 断言类assertives 对方修正other-repair 二元关系dyadic relation 发展语用学developmental pragmatics 反讽/反语irony 方式准则manner maxim 非规约性non-conventionality 讽刺sarcasm 符号sign 符号关系学syntactics 符号学semiotics 负面礼貌策略negative politeness strategy 负面面子negative face 负向转移negative transfer 概念意义conceptual meaning 功能语言学functional linguistics 共知common knowledge 构成性规则constitutive rules 关联/关联性relevance 关联理论relevance theory 关系准则relevant maxim 规定语法prescriptive grammar 规约含意conventional implicature 规约性conventionality 规则rule 含混ambivalence 含意implicature 合适条件felicity condition 后指用法cataphoric use 互补性complementarity 互动语用学interactive pragmatics 互明mutual manifestness 互知mutual knowledge 互指co-referential 话轮turn-taking 话语utterance 话语分析discourse analysis 话语意义utterance meaning 话语指示discourse deixis 缓叙meiosis 会话分析conversation analysis 会话含意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 会话结构conversational structure 会话修正conversational repair 会话原则conversational principle 或然性probability 记号symbol 间接言语行为indirect speech act 交际目的communicative goal/purpose 交际能力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交际意图communicative intention 交际用意communicative force 交际原则communicative principle 近指proximal terms 经济原则principle of economy 旧信息old information 句法学syntax 句子意义sentence meaning 可接收性acceptability 可取消性cancellability 可推导性calculability 可行性feasibility 客观环境physical situation 夸张hyperbole 跨文化语用学cross-cultural pragmatics 离格deviance 礼貌politeness 礼貌策略politeness strategy 礼貌原则politeness principle 连贯coherence 两可性ambiguity 量准则quantity maxim 临床语用学clinical pragmatics 笼统性generality 论言有所为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 逻辑语义学logical semantics 蒙塔古语法Montague grammar 面子face 1

跨文化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第一章: 1.跨文化沟通具有下列哪些特征? A.是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 B.仅仅发生在与外国人面对面的交流中 C.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了 D.是一种常见的生活事件 ACD 2.文化具有下列哪些特征? A.文化是后天习得的 B.文化是可以共享的 C.文化以符号为基础 D.文化是一种动态过程 A,B,C,D 3.你怎样让一个法国人知道你很不耐烦了? A.拍拍你的嘴唇并且打一个长长的哈欠 B.无声的模仿吹长笛 C.用中指和食指按你的鼻子 B 4.在Belay的综合性三维度模型中,跨文化敏感性是情感角度的跨文化沟通能力。 A.对 B错 A 5.文化意识是指对影响自我、思维和行为的文化有所了解,让人们理解差异性和共同性。 A.对 B.错 A 第二章: 1.美国的主导文化模式包括下列哪些特征? A.个人主义 B.集体主义 C.物质主义 D.竞争 ACD 2.根据霍夫斯泰德的价值观维度,以下倾向于个人主义价值观的国家有? A.美国 B.澳大利亚 C.中国 D.日本

AB 3.请判断以下观点的对错:每一个个体都拥有多重文化身份,例如种族身份、民族身份、性别身份、地域身份、网络或幻想身份等,这些身份彼此合作,任一身份都是环境的产物。 A.对 B.错 A 4.男性气质文化是指大男子主义盛行的文化。 A.对 B.错 B 5.开放思维包括个体表达自己的想法,并倾听或接受他人的观点。 A.对 B.错 A 第三章: 1.在高情境文化中,情境和非言语对理解说话者想要表达的意思非常重要。这个表述是正确的吗? A.对 B.错 A 2.在有些文化中,人们更愿意表达自己的情绪,有更丰富的肢体语言,这种文化是: A.中性文化 B.感性文化 C.高情境文化 D.低情境文化 B 3.相比于高情境文化中的人,在谈话中,当双方很长一段时间都不说话时,来自低情境文化的人会觉得不舒服。 A.对 B.错 A 4.下列关于成就型文化与附属型文化不正确的描述是: A.在附属型文化中,将一个人身份地位和所属的组织联系起来是很重要的。 B.在附属型文化中,初次见面的人可能相互问“你学的是什么”、“你从哪里毕业的”。 C.成就型文化与附属型文化可以同时存在于一个群体内。 D.成就型文化的管理者总是希望别人能够顺从他。 D

语用学

语用学概论 (1)丈夫:我去办公室啦。 (2)妻子:老公,今天是星期天。 (1)父亲:今天哪儿也不想去。 (2)女儿:老爸,今天是星期天。 (1)下午踢球去吗? (2)晚上还有考试。(昨天把腿拉伤了。) (1)小王:怎么样? (2)小李:资料都拿走了。 (1)老师:现在几点了? (2)学生:路上自行车没气啦。 第一讲什么是语用学 一、语用学的起源 ?“语用学”术语的提出 1938年美国哲学家莫里斯在著作《符号理论基础》(Foundation of the theory of signs)中首次使用了“语用学”这一术语(Pragmatics)。这个术语是莫里斯参照pragmatism(实用主义)和pragmaticism(实效主义)创造出来的。 符号学(semiotics)包括:句法学(sy ntax)、语义学(semantics)、语用学(pragmatics)三分。 句法学(Syntactics or sy ntax)研究“符号之间的形式关系”; 语义学(semantics)研究“符号及其所指对象的关系”; 语用学(Pragmatics )研究“符号和使用者的关系”(Morris,1938) 《符号、语言和行动》(1946 ) 语用学是符号学的一个部分,它研究符号的来源、应用及其在行为中出现时所产生的作用或效果。 ?语用学与符号学 ?语用学与语言哲学 自20世纪30年代末开始,皮尔斯、莫里斯和卡纳普等把语用学作为符号学的一部分,其研究仅限于哲学,这可算是语用学发展的第一个阶段。从20世纪50年代初到60年代末,以希勒尔、奥斯汀、塞尔和格赖斯等为代表的语言哲学家对言语行为和会话含意理论的探索,使语用学有了突破性的进展,他们的研究成果基本上奠定了语用学的理论基础,这可算是语用学发展的第二个阶段,此时的语言学研究仍限于哲学范围内。正式因为哲学家对语言的探讨,为70年代语用学成为语言学的一门独立学科准备了条件。70年代以后,特别是1977年在荷兰正式出版发行了《语用学学刊》以后,语用学作为语言学的一门新兴学科才得到确认。 ?语用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的标志: ?1977年,《语用学杂志》(Journal of pragmatics)在荷兰的阿姆斯特丹正式出版发行; ?1983年由列文森(Levinson)所编著的第一部语用学教科书《语用学》问世; ?1986年“国际语用学会”正式成立。 (沈家煊,1996) 二、语用学的发展 ?1、语言研究发展历史: ?20世纪初:结构主义语言学—50年代后期:转换生成语法理论—70年代初:语义学研究(引入语 境概念,为语用学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归纳为:形态——句法——语义——语用几个阶段。 ?发展缘由

公共标识翻译的跨文化语用学研究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好人难寻》中哥特手法运用的分析 2 The “Monstrosity” of Science: an analysis of Frankenstein 3 The Analysis of Narrative Techniques in William Faulkner’s “A Rose for Emily” 4 从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比较《名利场》两种中译本的翻译 5 劳伦斯《马贩子的女儿》中人物与社会的冲突 6 语用移情及其在英语学习中的运用 7 (英语系经贸英语)从“口红效应”看中国文化产业的机遇 8 英文电影对英语专业学生词汇附带习得的影响 9 On the Chinese Loanwords from English 10 从文化角度分析中美情景喜剧差异性的原因 11 从文化角度看英语习语的汉译 12 《红字》中女权主义意识探析 13 从弗洛伊德解读《好人难寻》 14 《咏水仙》两个翻译版本的文体分析 15 从涉外婚姻分析中西方文化差异 16 非言语交际在中西文化中的差异 17 福克纳眼中的美国南方—以《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为例 18 浅析英语体育新闻的汉译策略 19 浅析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视角下的凯瑟琳 20 文档所公布均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原创Q 799 75 79 38 21 埃德加·爱伦·坡幽默小说研究 22 狄更斯的人道主义思想在《双城记》中的体现 23 论《围城》的幽默语翻译 24 英汉语言中颜色隐喻的认知差异研究 25 论《弗兰肯斯坦》的叙事技巧 26 中美时间观念的跨文化研究 27 浅析《爱玛》中女主人公的女性意识 28 Tragic Elements——An analysis of the protagonist Holden’s growth experience in The Catcher in the Rye 29 英语电影片名汉译研究 30 从目的论角度看外宣翻译—以年《政府工作报告》为例 31 浅析D.H.劳伦斯小说中的平衡原则 32 《理智与情感》中的婚姻 33 跨文化交际视角下沉默行为的解析 34 对莎士比亚悲剧《李尔王》的评析 35 On Transcendentalism in Thoreau’s Walden 36 商务英语中的冗余现象及语用功能 37 浅谈英语教学中的”合作学习法” 38 跨文化意识在初中英语教材中的渗透 39 论《推销员之死》主人公威利洛曼的悲剧 40 中英委婉语语用功能的对比研究 41 以国际商务谈判为视角分析中西文化差异

比较文学概论作业

比较文学概论作业 比较文学概论作业1 一、名词解释 1、比较文学 2、法国学派 3、套话 4、渊源学二、比较文学简述题 1、比较文学的学科特征 2、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与范围 3、如何理解比较文学中的“比较”一词, 4、比较文学学科性质 5、研究比较文学的当代意义 比较文学概论作业2 一、名词解释 5、美国学派 6、主题学 7、主题(theme) 8、阐发研究二、比较文学简述题 6、流传学的主要研究对象 7、渊源学的内涵与主要类型 8、媒介学的基本内涵与主要方式 9、美国学派与法国学派的主要理论分歧何在, 10、影响研究的特点(平行研究与影响研究的主要区别) 比较文学概论作业3 一、名词解释 9、媒介学 10、情境 11、意象研究 12、题材二、比较文学简述题 11、阐发研究是在什么著作中提出来的,其基本特点是什么, 12、文类学的基本内涵,研究范围和对象 13、主题与母题的主要区别 14、比较文学中“形象”的套话特征 15、形象渗透出的基本态度及象征模式

比较文学概论作业4 一、名词解释 13、比较诗学 14、跨学科研究 15、中国学派 16、母题 17、平行研究 二、比较文学简述题 16、译介学与传统翻译研究没有什么差异,这种说法对吗, 17、比较诗学的研究对象与范围 18、影响研究与平行研究相比有什么不同, 19、跨学科研究的主要内容 20、如何理解不同文学比较中的“可比性”问题, 《比较文学》复习思考题一、名词解释 1、比较文学 2、法国学派 3、套话 4、渊源学 5、美国学派 6、主题学 7、主题(theme) 8、阐发研究 9、媒介学 10、情境 11、意象研究 12、题材 13、比较诗学 14、跨学科研究 15、中国学派 16、母题 17、平行研究 二、比较文学简述题 1、比较文学的学科特征 2、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与范围 3、如何理解比较文学中的“比较”一词, 4、比较文学学科性质 5、研究比较文学的当代意义 6、流传学的主要研究对象 7、渊源学的内涵与主要类型 8、媒介学的基本内涵与主要方式 9、美国学派与法国学派的主要理论分歧何在, 10、影响研究的特点(平行研究与影响研究的主要区别) 11、阐发研究是在什么著作中提出来的,其基本特点是什么, 12、文类学的基本内涵,研究范围和对象 13、主题与母题的主要区别

跨文化心理学-参考资料

注意:(1)本文件仅供苏州大学内部使用,请勿外传,更不要私自上传到网络上。任何人和任何网站在互联网上公开本文件内容都属于侵权行为。(2)考试的时候请将手机和书面资料放入书包,并将书包拉链拉好。(拷贝或打印本文件时,不得删除本段内容) 一、名词解释 ratchet effect 棘轮效应 The concept that humans continually improve on improvements, that they do not go backward or revert to a previous state. Progress occurs because improvements move themselves upward, much like a ratchet. 人类在改善的基础上不断改善,不会倒退或回到原先状态。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发展进程是因为改善驱使人类不断前行,就像棘轮一样。这个现象叫做棘轮效应。 back translation 回译 A technique of translating research protocols that involves taking the protocol as it was developed in one language, translating it into the target language, and having someone else translate it back to the original. If the back-translated version is the same as the original, they are generally considered equivalent. If it is not, the procedure is repeated until the back-translated version is the same as the original. 将文稿由第一语言翻译成第二语言以后,让另一个人(这个人没有看过第一语言版本)将第二语言版本翻译回到第一语言。第一语言的两个版本如果意思相同,就可以认为翻译是对等的。如果意思不同,还需要重新进行翻译。这种翻译技术叫做回译。 cultural attribution fallacies 文化归因谬误 A mistaken interpretation in cross cultural comparison studies. Cultural attribution fallacies occur when researchers infer that something cultural produced the differences they observed in their study, despite the fact that they may not be empirically justified in doing so because they did not actually measure those culture factors. 研究人员在研究过程中发现了差异,就认为这些差异是由文化差异造成的,而事实上研究者并没有对文化因素进行测量,没有就心理差异和文化差异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跨文化研究中的这种错误叫做文化归因谬误。 equivalence 对等性,等价,等值,对等 Equivalence is a state or condition of similarity in conceptual meaning and empirical method between cultures that allows comparison to be meaningful. 为了使跨文化比较有意义,必须使不同文化中的概念意义和研究方法达到基本相同,这个状态叫做对等。 acculturation 跨文化融入(跨文化适应,文化融合) The process of adapting to, and in many cases adopting, a different culture from the one in which

语用学参考文献

?1] 顾曰国. 使用者话语的语言学地位综述[J]. 当代语言学. 1999 (03)?[2] 姚小平. 索绪尔语言理论的德国根源[J]. 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3 (03) ?[3] 许国璋. 关于索绪尔的两本书[J]. 国外语言学. 1983 (01) ?[4] 岑麒祥. 瑞士著名语言学家索绪尔和他的名著《普通语言学教程》[J]. 国外语言学. 1980 (01) ] 顾曰国. 使用者话语的语言学地位综述[J]. 当代语言学. 1999 (03) ?[2] 姚小平. 索绪尔语言理论的德国根源[J]. 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3 (03) ?[3] 许国璋. 关于索绪尔的两本书[J]. 国外语言学. 1983 (01) ?[4] 岑麒祥. 瑞士著名语言学家索绪尔和他的名著《普通语言学教程》[J]. 国外语言学. 1980 (01) ? ?[1] . 《语言科学》稿约[J]. 语言科学. 2003 (03) ?[2] 余光武. 当代语言科学创新与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暨《语言科学》创刊十周年庆典在徐州召开[J]. 语言文字应用. 2012 (04) ?[3] 丁邦新. 祝贺《语言科学》创刊十周年[J]. 语言科学. 2012 (06) ?[4] 余光武. 当代语言科学创新与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暨《语言科学》创刊十周年庆典综述[J]. 语言科学. 2012 (06) ?[5] 侯精一. 贺《语言科学》杂志创刊[J]. 语言科学. 2002 (01) ?[6] 李宇明. 面向社会需求,发展语言科学[J]. 语言科学. 2002 (01) ?[7] 孙宏开. 贺《语言科学》杂志创刊[J]. 语言科学. 2002 (01) ?[8] . 《语言科学》2005年(总第14-19期)总目录[J]. 语言科学. 2006 (01) ?[9] . 《语言科学》2006年总目录[J]. 语言科学. 2006 (06) ?[10] . 《语言科学》2007年总目录[J]. 语言科学. 2007 (06)

中国形象的跨文化传播——以华裔美国文学小说《大地》为例

32 第2卷第5期 数字传播美国著名作家赛珍珠1932年凭借其创作的小说《大地》而荣获诺贝尔文学家。作为华裔美国文学小说中的重要代表作品,《大地》以王龙一家的生活为主线,为读者创作了一幅幅旧中国农村广阔、独具特色的民俗画面,为世界读者呈现了鲜明的中国农民形象。赛珍珠创新式地从中国人视角出发,对旧中国城镇及农村生活予以了描绘,并透过中国小说艺术特征及中国人传统价值观等视角向西方展现中国,推进了中西方文化的交流沟通,为中国文化的传播做出了极大贡献。传播是发生于信息发送者与接收者相互间的信息共享,而跨文化传播则是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相互间的信息传播。换而言之,跨文化传播指的是产生于一种文化中的信息,却要脱离该种文化开展解读。赛珍珠与中国有着十分深厚的渊源,她在中国生活了近40年,某种意义上而言,她的成长环境中满满都是中西方文化、语言等的交织融汇。与此同时,该种独特的环境又为赛珍珠观察中国社会文化提供了特有的视角及契机,使她可摆脱国家、文化的束缚,秉持一种深远的、认同的姿态去传播中国形象。此外,作为一个跨文化的传播者,赛珍珠的独特经历使她可感同身受地领会中国劳动人民的思想及情感,并很好地创作出跨越东西方文化的作品,进一步为中国形象传播发挥有效媒介作用。 一、国家形象概述 国家形象是一个国家对自身的认知及国际体系中其他行为体对它的认知的结合,表现出一定的二元性,换言之即为自我认知与他人认知。与此同时,国家形象还是国家软实力、国家影响力的反映,其可对对外关系产生极大的影响。国家形象之所以至关重要,是因为其关乎国家相互间的关系,可左右政策走向,可左右社会公众认识。与此同时值得一提的是,改善负面国家形象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近代中国形象历经了翻天覆地的演变,先后经历了衰败中国、新中国革命、改革开放中国等形象演变。当前的中国形象,在自我定位于外部认知上依旧存在一定的反差。现如今,是近代以来中国对自身国家形象认定的最佳时期,然而外部世界对中国看法仍然存在分歧,尤其是对中国作为大国的行为,存在极大认知差异。 二、跨文化下华裔美国文学小说《大地》的中国形象传播 (一)《大地》之前的中国形象 在19世纪很大一部分欧洲及美国人看来,中国的形象是“妖魔化”的。中国作为一个神秘的国度,其总是被冠以万 恶之薮、黑暗、不自治等标签。而这一时期,众多西方国家则在如火如荼地开展工业革命,其社会文明程度显然是中国落后的封建主义所不可比拟的。这一时期的西方人看中国,总是带有一种优越感。而西方的一些作家,在他们对中国进行描述时,通常会带有不同程度的藐视意味及阴暗色调。在一些西方著作中,中国人被描写成懦弱的、奸诈的、卑贱的无耻之徒,并强行编造了中国人诡计多端、暗杀、强奸等情节。连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也与他人联手创作了一部有名的闹剧《阿兴》,其中不乏歧视、丑化中国人的情节。那时期有一些西方人,自称是“中国通”,他们从殖民主义的角度出发,着力将中国人描绘成卑贱、愚昧的形象,唯有基督教方可使中国人走向开化、文明。在中国度过童年、少年及青年前后多年时光的赛珍珠对于中国形象有着深刻的认识与体会,她对中国文化风俗、社会生活尤为了解。在她初回美国时,对这些情况不仅感到震惊还十分愤怒,她对所有将中国形象“妖魔化”的作品都嗤之以鼻。美国人民对于同处在一个世界上并且拥有全球五分之一人口的中国,不仅冷漠而且愚昧。赛珍珠寄希望于借助自身的小说、译著,以将中国人勤劳善良的形象展现于美国人民面前,将中国劳动者的喜怒哀乐尽可能地描绘在她的著作中。赛珍珠深入观察、如实描绘,透过她的作品可深刻领略到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同时这些作品也反映了她对中国文化的深厚感情。赛珍珠一生为东西方文化的传播与交流所奔走,其作品中充满着东西方文化的交汇与融合。 (二)《大地》之后的中国形象《大地》的推出及其广泛传播,使西方读者认识到一个更为真实的中国。《大地》打破了西方社会对中国形象的偏见,转变了长期以来西方一直流传的反面的中国形象。引领西方读者感受中国文化特色的同时,认识到中国人与西方人所拥有的共同品质,以及中国人所拥有的人类共同特质。《大地》在故事情节方面鞭辟入里地描绘了中国农民与土地的密切联系,其刻画了一个勤劳、善良、质朴,且具有人性中一系列崇高品质的中国农民形象,通过对这一系列人类共同特质的彰显,相较于其他一味塑造刻板人物形象及异域文化的“套话”作品,更能够赢得不同文化背景下广大受众的思想共鸣。尤其是《大地》中主人公王龙、阿兰的形象,首先,在主人公王龙心中,他对土地有着深切地渴望,他甚至认为他是被土地所拥有的,有此使得他觉得即便贫穷但(下转第34页) 摘 要:在全球一体化发展不断深入背景下,赛珍珠的贡献对当前不同国家地区的人们如何认识异域文化,如何与来 自异域文化的人们相处,具有极大的启示作用。本文通过阐述国家形象的内涵特征,对跨文化下华裔美国文学小说《大地》的中国形象传播展开探讨,以期为促进跨文化下中国形象传播的有序进行提供一些借鉴。关键词:中国形象;跨文化传播;《大地》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079 (2019) 05-0032-02 中国形象的跨文化传播 ——以华裔美国文学小说《大地》为例 陈孝柱 张 芳 李欣月 (安徽理工大学,安徽 淮南 232001) 作者简介:陈孝柱,男,汉族,安徽淮南人,硕士。研究方向:发展传播学、政治和文化传播。 基金项目:2017年度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跨文化传播视域下华裔美国文学中的中国形象呈现》(项目编号:201710361184); 2018年度安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跨文化传播视域下亚裔美国文学中的中国形象呈现》(项目编号:SK2018A0088)。

-跨文化心理学复习提纲

《跨文化心理学》2012年秋季学期复习提纲 一、名词解释 1.默许反应偏差:对研究者呈现的大多数或所有的陈述和问题,都给予同意而不是反对的倾向。 2.生态谬误:认为在不同的分析层面,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仍然相同的错误信念。过去通常指从国家层面关系到个人层面关系的不合逻辑的推断。(“生态谬误指用一种高层次的分析单位做调查,却用另一种低层次的分析单位做结论。) 3.主位法和客位法:主位研究是从研究的直接背景中抽取材料,对其发现的跨文化的普遍性并不做假设。而客位研究是做出一个暂时的假设,认为正在研究的现象是可比较的和普遍的。主位研究是指研究者不凭自己的主观认识,尽可能的从当地人的视角去理解文化,通过听取当地提供情况的人即报道人所反映的当地人对事物的认识和观点进行整理和分析的研究方法。主位研究将报道人放在更重要的位置,把他的描述和分析作为最终的判断。同时,主位研究要求研究者对研究对象有深入的了解,熟悉他们的知识体系、分类系统,明了他们的概念、话语及意义,通过深入的参与观察,尽量像本地人那样去思考和行动。客位研究是研究者以文化外来观察者的角度来理解文化,以科学家的标准对其行为的原因和结果进行解释,用比较的和历史的观点看待民族志提供的材料。这样在研究理论和方法上,要求研究者具有较为系统的知识,并能够联系研究对象实际材料进行应用。 4.强加式客位研究:在某一种文化背景中形成的客位的测量。事先没有评估它的适用性或者它的意义是否等值,就应用与其他的文化背景的研究的。(采取绝对主义的哲学预设,认为西方心理学者所建构出来的理论和研究典范具有一定程度普适性,可以运用到不同文化之中,不必做任何的调整与修改) 5.社会文化适应:通过学习当地社会系统的运转和获得必要的技能和方式,以在不熟悉的文化情境中完成一些事物,从而去适应新的文化背景。 6.自主-关系型自我诠释:自我知觉的一个维度,既重视自主行动的能力又强调与他人关系的重要性。 7.心理依赖型家庭模型:一种对持续的亲缘关系和后代行动的自主性都给予强调达到代际关系系统。 二、简答题 1.列出跨文化心理学中的三种家庭模型,并举例分析。 依赖型家庭模型(中国):一种特别强调持续的亲缘关系和代际依赖的代际关系系统。强调的是顺从和服从,不管是在子女们年幼时还是已经长大成人,原生家庭在生计上均对子女有很强的依赖性。每个子女对于年老的父母都有经济上的贡献。在依赖型家庭模型中,倾向于对孩子进行服从性导向的教育,并不会促进独立性和自主性的发展,独立性不被当成有价值的东西,甚至可能会被看成是对家庭完整和生计的威胁。代际之间的依赖性是通过家庭

跨文化交际笔记

第一章跨文化交际 一、什么是跨文化交际——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从事交际的过程 跨文化交际之所以在今天日益引起人们的注意,主要原因是由于交通工具的进步与通讯手段的发展,使得不同国家、不同种族、不同民族的人能够频繁地接触和交往。 L.S.Harms认为,在世界范围内的交际经历了五个阶段:语言的产生;文字的使用;印刷技术的发明;近百年交通工具的进步和通讯手段的迅速发展;跨文化交际。近二十年来的交际是以跨文化为特征的。 二、对跨文化交际的不同理解 有的人认为每个人在文化上都是独特的,所以任何两个人之间的交际都是跨文化交际。 有的人认为,不同国籍人们之间的文化差异与不同职业的人们之间的文化差异并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只是程度上的差异。 有的人认为,跨文化交际研究应该把重点放在亚文化系统的语篇系统方面。 有的人认为,作大范围的国与国之间的对比对于改进跨文化交际益处不大,应该把眼光放在更具体的文化差异上。跨文化交际研究的范围应该也包括地区、职业、年龄、性别等方面的文化差异的探讨。 文化通常不是指个人的行为,而是指一个群体的生活方式和习惯。作者认为作跨国、跨种族、跨民族研究不仅应该是跨文化交际研究包括的内容,而且应该是放在首位的。至于地区、阶级、阶层、职业、性别、年龄等不同层次的差异也应该给予关注。至于个人之间的差异的研究只是在我们把他们当做群体的代表时才有意义。在研究一个国家的文化特点时,我们的眼光首先应集中在它的主流文化上,其次才注意它的亚文化和地区文化的特点。 主流文化亚文化地区文化小群体文化 (不同年龄、职业、性别群体的文化)第二章跨文化交际学 一、跨文化交际学在美国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与人类学、心理学、传播学关系密切 1.首先在美国兴起。美国有来自各个国家的移民,有各自的文化系统和风俗习惯,逐渐在美国社会形成了多元文化的格局;美国与各国交往频繁。 2.Edwar Hall 《无声的语言》跨文化交际学的奠基之作。认为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使用时间、空间表达意义方面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对时间、空间、交际的关系作了深入探讨) 3.1970年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年,在这一年,国际传播学会承认跨文化交际学是传播学的一个分支,成立了跨文化交际学分会。1972年,第一届跨文化交际学国际会议,日本东京。 4.70年代,影响最大的书籍。《跨文化交际学选读》 5.跨文化交际学内容:

跨文化语用学

跨文化语用学概述 摘要:跨文化语用学是语言学研究的一个新兴学科,其形成是不同文化下的人类交际的结果,该文对跨文化语用学的兴起和发展,学科性质、研究方法和内容以及功能对等问题等进行梳理和概述。 关键词:跨文化语用学;人际交际;研究;功能对等 一引言 语用学(pragmatics)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是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的。人们对其研究的范围有不同的看法,有的语言学家认为语用学研究的是“使用中的意义”,有的语用学家认为语用学研究的是“相互作用中的意义”。大家普遍认为语用学研究的是说话者的意义,而不是词或者是句子的意思。也就是说,语用学研究一般都是以某种文化为背景的。 20世纪80年代以来,语用学研究有了新的发展,开辟了许多新领域。跨文化语言学(cross-cultural pragmatics )是在语言学和对比语言学研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是将文化因素引入跨文化交际中意义研究的一种宽泛的语用学,主要研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际的语用问题。跨文化语用学着眼于不同语言的表层形态,结构方式和话语意义等的比较,深入到语言的深层文化内涵,关注动态语用的文化差异,语用主体的语用策略等,体现出较强的理论性和系统性。概括来说,跨文化语用学重点在于分析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直接交际过程中的语用现象及规律。在英语文献中,跨文化通常用inter-cultural和cross-cultural两个术语来表示。就跨文化交际而言,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的研究不只对言语交际感兴趣, 它还力图对影响跨文化交际的各种因素作出解释。它研究的重要是在非语言的文化因素上, 尽管不否认语言在体现文化差异上的重要性, 但文化问题似乎比语言问题更为重要。而跨文化语用学( cross- cultural pragmatics) 强调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的交际研究。所以, 跨文化语用学中的跨文化我们用cross-cultural 而不用inter- cultural。 中国的跨文化语用学研究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兴起,目前处于初始阶段,主要是对西方学者的理论、观点和方法的翻译和介绍或分析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问题,如何自然(1997),何兆熊(2000)分别在其专著《语用学与英语学习》、《新编语用学概要》中介绍了跨文化语用学。此外,王建华(2003),曾文雄(2006)也撰文对跨文化语用学的研究内容进行了阐释。 在日常生活中, 人们常常会因为同一个概念在不同文化中的所指不同或对同一个概念有不同的理解而引起误解。浙江师大的洪岗博士认为引起这种误解的原因通常有两种:一种是同一个词或术语在不同文化中所指的范围不同, 另一种是不同文化对同一个词或术语有不同的理解或解释倾向(interpretive bias )。如:人权。美国人的所指是“政治权”,而中国人

_跨文化传播中的中国国家形象建构研究_开题会综述

期间沙特馆之所以得到了国内外参观者的一致好评,正是源于场馆的设计充分表现出了阿拉伯文化的文化自信。因此,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文化理解、文化建构、文化表达需要以文化自信为依托。此外,他还指出,目前成功的传播往往是公共传播,或者是介于官方与民间的传播活动。 《瞭望东方》副总编赵悦指出,《瞭望东方》与孟建教授的研究团队有过多次成功的重大合作,如城市软实力调查、中国城市国际形象调查等。这些年来,《瞭望》在海外中国形象的舆情调查和研究方面作出了积极尝试,积累了许多资源,我们期待和孟建教授的研究团队在这一项目的相关领域展开更紧密的合作。 本次研讨会既涉及了国家形象研究的重大基础理论问题,也对中国形象的现实问题做出了积极回应。当前的中国形象正面临着双重挑战。一方面,中国的崛起使得中国对自己的认识与世界对中国的认识发生了新的分歧;另一方面,国内社会力量的兴起与媒介技术的发展使得两个舆论场悄然形成。在此情形下,官方舆论场上的中国形象与民间舆论场上的中国形象发生着许多的变化,甚至形成着博弈。“西方的中国形象”、“中国官方的自我想象”、“中国民间的自我想象”形如三驾马车,划出了复杂的轨迹和发出着不同的声音,这无疑给中国的转型与发展造成了巨大的舆论压力。因此,当前的国家形象研究必须回到理论的起点,并紧扣现实问题,展开深入的研究。与会专家学者期待着孟建教授的研究团队在这一重要研究领域早出成果、多出成果、出高质量的成果。 (作者系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研究生) “跨文化传播中的中国国家形象建构研究”开题会综述■李卫东周宏刚 2011年12月11日,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第一批)“跨文化传播中的中国国家形象建构研究”开题论证会在华中科技大学举行。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所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新闻传播学科组成员研究员、论证会专家组组长尹韵公,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新闻传播学科组成员、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郭庆光教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国传媒大学胡智锋教授,湖北省省委宣传部理论处处长喻立平,华中科技大学人文学院院长何锡章教授作为论证会专家组成员出席了论证会。湖北省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席、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文成国,华中科技大学副校长杨勇,华中科技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处处长刘洁等出席论证会。课题组主要成员也参加了会议。开题论证会就以下四个方面的前沿性问题进行了热烈的研讨。 (一)从跨文化传播的视角,研究中国国家形象的建构问题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张昆在开题报告中提出,就国际环境而言,中国国家形象逐步改善与国际社会认知偏差并存;就现实困惑而言,中国的国家形象同经济大国、文化大国、政治大国的实力严重不匹配;最后,就政策背景而言,中国政府日益重视提升中国国家形象跨文化传播能力。从现实意义方面来讲,研究国家形象的跨文化传播是提升中国国际竞争力的紧迫需要,是适应中国“和平崛起”的重要课题,研究国际社会的中国形象认知并建构国家形象评估体系,为中国国家形象建构及其跨文化传播提供决策参考;从理论意义方面来讲,该课题的研究不仅有利于丰富拓展现有的国家现象传播的研究,而且可以促进文化传播学的理论发展。 文成国在讲话中指出,国家形象是国家竞争力的主要体现,而中外文化交流是中国树立良好国家形象的重要渠道。他指出,该课题的研究价值和意义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能历时性地考察中国国家形象;二是能从中西文化的勾连中探讨国家形象与跨文化传播的关键理论研究;三是能从厘清话语体系与国家形象建构的相互关系。尹韵公在发言时指出,国家形象的跨文化传播有许多制约因素,许多问题需要在研究中进一步厘清,这个课题确实有一定的难度,但也正彰显了该课题的重大现实意义。 (二)如何定位中国国家形象 随着中国国际地位日益提高与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国家形象也逐步改善,但“国家形象”与中国的经济实力严重不匹配。随着中国从“政治大国”向“经济大国”的国家形象转变,西方媒体关于中国“经济威胁论”、“军事威胁论”与“中国责任论”甚嚣尘上,并由此衍生出“贸易威胁论”、“资源能源威胁论”、“生态环境威胁论”、“人民币汇率操纵论”、“中国资本威胁论”等。中国究竟应该建构一个什么样的国家形象,与会专家发表了各自的看法。 何锡章认为,在中国不断被误读、被妖魔化的情况下,对中国国家形象的定位问题的探讨就显得非常有意义。当前,中国已经改变的面貌没有得到很好的宣传,该项目的研究需要结合跨文化传播的语境,认真思考中国应当如何被国际社会所认知,中国需要塑造什么样的国家形象。 李卫东周宏刚:“跨文化传播中的中国国家形象建构研究”开题会综述繁荣哲学社会科学前沿 现代传播2012年第1期(总第186期)123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