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2017年新编)第24课 愚公移山(导学案)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2017年新编)第24课 愚公移山(导学案)

第24课《愚公移山》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把握课文大意,积累文言词语。

2.分析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理解故事的寓意。

3.感受愚公精神,培养迎难而上、自强不息的精神。

【重点难点】

1.把握课文大意,积累文言词语。

2.分析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理解故事的寓意。

【学习过程】

一、预习案

查阅工具书,阅读《愚公移山》,完成下列任务。

1.作家作品

《列子》旧题为列御寇著。据后人考证,可能是晋代人的作品。今本八篇,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每篇文字,不论长短,都自成系统,各有主题,浅显易懂,饶有趣味。如《纪昌学射》《歧路亡羊》《杞人忧天》等都很有教育意义。

列子,名御寇,相传是战国时期的道家人物。其学说源于黄帝、老子,主张清静无为,认为人应该摆脱世间贵贱、名利的羁绊,顺应大道,淡泊名利。

2.文体知识

寓言: 是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种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以劝诫、教育或讽刺为目的。寓言大多短小精悍,语言凝练、形象;往往采用拟人、夸张等手法讲故事,以突出强调其中的寓意。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盛行寓言,其中有不少保留在《列子》《庄子》《韩非子》等著作中。

4.自由诵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和停连。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rèn)。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sè),出入/之迂(yū)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hè)担者/三夫,扣石垦壤,箕畚(jī běn)/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chèn),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馀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kuì)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wú)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cuò)朔东,一厝朔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5.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年且.九十且:

(2)惩.山北之塞.惩:塞:

(3)出入之迂.也迂:

(4)杂然

..相许.杂然:许:

(5)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曾:

(6)且焉置

...土石且:焉:置:

(7)无陇断

..焉陇:断:

(8)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荷:

(9)叩.石垦壤叩:

(10)箕畚

..运于渤海之尾箕畚:

(11)始龀

..,跳往助之始:龀:

(12)寒暑易.节易:

(13)始一反.焉反:

(14)甚矣,汝之不惠.惠:

(15)惧其不已.也已:

(16)一厝.朔东厝:

6.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

(1)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2)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3)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4)甚矣,汝之不惠!

(5)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6)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7)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8)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二、探究案

阅读《愚公移山》,探究下列问题。

1.梳理文章结构。

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愚公在移山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3.孀妻之弱子“跳往助之”属于什么描写,有何作用?

4.愚公妻子和智叟的话,在句式上有相似之处,分析他们对待愚公移山的态度是否相同?

5.本文第三段主要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来塑造人物形象?从中可以看出智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6.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中愚公的形象。

三、质疑案

读完课文,回想一下,你有哪些地方没有读懂?请你针对本文的具体内容,提出自己的疑难,用红笔标注在课本上。

点拨要点

第一课时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一、预习案

5.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且:将近

(2)惩:苦于塞:阻塞

(3)迂:曲折,绕远

(4)杂然:纷纷地许:赞同

(5)曾:用在“不”前,加强否定语气,可译为“连……都……”

(6)且:况且焉:哪里置:放置、安放

(7)陇:同“垄”,高地断:隔绝

(8)荷:肩负、扛

(9)叩:敲、打

(10)箕畚:用竹篾、柳条等编织的器具。这里是用箕畚装土石的意思

(11)始:才、刚龀:换牙

(12)易:更替

(13)反:同“返”,往返

(14)惠:同“慧”,聪明

(15)已:停止

(16)厝:放置、安放

6.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

(1)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纪快到九十岁了,面对着大山居住。

(2)凭您的力气,连魁父这样的小山都不能削减,能把太行山、王屋山怎么样呢?再说,往哪儿搁挖下来的土和石头呢?

(3)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

(4)你也太不聪明了!

(5)你的思想真顽固,顽固得没法改变,连寡妇和小孩都比不上。

(6)可是山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

(7)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那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部。

(8)从此以后,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南岸,再也没有山冈阻隔了。

二、探究案

1.梳理文章结构

2.①“方七百里,高万仞”“荷担者三夫”表明山高大,人手少;②“年且九十”说明愚公年老力衰;

③“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说明工具简陋;④“寒暑易节,始一反焉”说明路途遥远。

3.细节描写。作用:①表明愚公移山的壮举得到了众人的支持;②将孀妻之弱子“助之”与后面河曲智叟“笑而止之”进行对比,寄托了作者的褒贬之意。

4.从用词、目的和语气看,两人态度全然不同。①愚公妻子是从“献疑”的角度说的。“以君之力”带有关心的语气,“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语气较轻,说的是她的真实想法。但她并不反对移山,所以接着就提出移山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焉置土石”。②智叟则显然是讥笑和责难愚公,阻止愚公移山。“甚矣,汝之不惠”是很严厉的责备语气,“残年余力”又显出十足的轻视,“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是有意挖苦,“其如土石何”用了加强反问语气的“其”,则是毫无掩饰地讥笑愚公无能了。

5.①神态描写和语言(对话)描写。②智叟是一个目光短浅,自作聪明,说话刻薄的人。

6.愚公在移山的整个过程中站得高、看得远,驳斥智叟有理有据,是一个考虑问题周密的人。

2018~2019学年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2课《愚公移山》导学案及配套教案.doc

2018~2019学年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2课《愚公移山》导学案及配套教案 《愚公移山》学案学习目标: 1.、了解相关文学常识,掌握文中的重点词句。 2、反复诵读,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理解故事的寓意。 3、感受愚公的英雄气概,培养学生不畏艰难、坚持不懈的精神。重点难点预测:重点:对愚公人物的分析。难点:本文的寓意学法指导 1、反复诵读,理解重点字词,分析人物形象,认识愚公的精神。 2、讨论交流,在研讨探究中感悟人物形象,体会文章寓意。知识链接: 1、关于作者:列子,名御寇,战国前期思想家,郑国人。思想上崇尚虚无飘渺,生前被称作有道之士。古书中有他卸风而行的记载,这是他潇洒的一面。然而现实中的列子则时常处于困顿之中。《庄子》中留下了这样的记载:子列子穷,容貌有饥色。但他穷得非常有骨气。当郑国大官员派人给他送来粮食时,他坚决地辞而不受。 2、关于寓言: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寓言,就是把一定的道理寄托在故事之中,情节比较简单,篇幅短小,寓意深刻而含蓄。 3、关于神话:神话,关于神仙或神化的古代英雄的故事,是古代人民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一种天真的解释和美丽的向往。神话不同于迷信。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条件下,人们只能通过幻想,借助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实现征服自然的愿望。本文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是解决人和自然矛盾的想象方式,所反映的是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跟宣传轮回、报应等封建迷信思想有着本质的不同。学习过程:第一课时一、自学指导 1、搜集相关资料,了解列子及《列子》一书。 2、诵读课文,注意以下字词的读音。荷担孀妻始龀一厝朔东高万仞箕畚指通 3、对照注释,翻译课文,把不明白的地方划出来,准备交流。 4、自我检测,看谁做得又快又好。1)、通假字。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其词义。寒暑易节,始一反焉通,。甚矣,汝之不惠通,。河曲智叟亡以应通,。一厝朔东,一厝雍南通,。 2)、解释句中加点的词。面山而居()聚室而谋曰:()指通豫南:()始龀:()无穷匮也:()固不可彻:()箕畚运于:()毕力平险:()山之一毛:() 3)、选出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项() A、河阳之北 B、汝之不惠 C、操蛇之神 D、渤海之尾 4)、选出其字用法不同的一项() A、其妻献疑曰 B、其如土石何 C、帝感其诚 D、惧其不已二、课堂导学(一)、创设情境歌曲导入,置身于富有动感的音乐声中,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二)、检查自学情况交流预习情况,并让同学展示预习成果。(三)、整体感知课文。 1、播放课文录音或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感知理解课文,体验课文的语感和人物的情感,并且把读不准的字音注到课本上 2、学生自由大声朗读课文,要求初步区分叙述语言和人物对话的不同,尽量理解课文中不同人物的不同感情。(四)、理解课文,揣摩词句。(1)学生对照课文注释试着翻译课文,要求尽量直译,不明白的地方可以小组讨论。教师巡视,参与学生的讨论,解答学生的疑难。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愚公移山》第1-2课时学习任务单(公开课导学案)及作业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 《愚公移山》学习任务单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梳理故事,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2.反复诵读,分析主要人物,品读“愚”与“智”,把握愚公形象,感受愚公精神。 【课前学习任务】 1.熟读文章。 2.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尝试对重点文言字词进行归类。 3.将自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记录下来。 【课上学习任务】 学习任务一: 朗读课文,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疏通疑难字句。 学习任务二: 梳理故事情节,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学习任务三: 分析人物言行,品读愚公形象,感受愚公精神。 1.结合课后“思考探究一”,找出相关语句,简要分析文中人物对愚公移山的态度。

2.找出文中相关语句,比读愚公之妻与智叟的对话,分析二者态度的不同。 3.找出文中相关语句,品读愚公与智叟的论战,感受愚公精神。 【学习资源】 《列子·汤问》。 【作业设计】 请从以下两个题目中选择一个,发挥联想和想象,进行新闻写作。 题目一:愚公移山在当地引起了强烈反响,为了让更多人了解这个事情,请你写一则消息报道此事,不少于200字。

题目二:课文只用了“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来描述愚公移山的情景,如果当时你亲历现场,请为这个片段写一篇 200 字以内的新闻特写。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理解寓言故事,探究寓言主题,把握寓言的文体特点。 2.联系生活实际,读写结合,体悟愚公精神的时代价值。 【课前学习任务】 1.回顾《两小儿辩日》和《杞人忧天》,了解寓言的基本特征。 2.思考这则寓言的寓意。 【课上学习任务】 学习任务一: 析手法理构思 学习任务二: 多元思考明寓意 学习任务三:颂当代“愚公” 【学习资源】 《列子》(译注本)。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知识梳理及真题训练:《愚公移山》含答案与解析

《愚公移山》知识梳理 一、作者作品 本文选自。这部书中保存了不少古代和。列子,名,又名 ,战国前期代表人物之一。 二、文章体裁 本文的体裁是一篇。 它的特点是: 。 三、课文内容概括。 课文有四个自然段落: 第一段:写故事背景。句句都与下面的情节有关:“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说明山又高又大,移山很艰难,其中“方”和“高”,极言移之不易;“本在”这一句为后文山被移埋下伏笔。 第二段:写愚公决心移山,得到全家的支持,并排除疑难,立即行动。这一段是故事情节的开端和发展。 第三段:写愚公驳斥智叟的观点,是故事情节的高潮。智叟“笑而止之”,自作聪明之态。智叟出语句句都是讥笑与责难,“甚矣,汝之不惠”是很严厉的责备口气,“残年余力”又显出十足的轻视,“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是有意挖苦。“其如土石何”语气很重,则简直是讥笑愚公无能了。愚公闻智叟之言“长息”,说明他早已是胸有成竹。他在批驳智叟的话里说得十分清楚。这段话是用“顶真”的修辞手法写,一句顶一句,层层紧扣充分说明了子子孙孙绵延不绝的道理。最后用“无穷匮也”结束肯定了人力的无穷无尽,很有说服力。接着用“而”字一转,又指出山只能是越挖越少,不会“加增”。这样得出“何苦而不平”的结论就十分自然,令人信服。 第四段:神话的结尾。这故事的结局也照应了故事的开端。以神话结尾更能突出愚公的精神惊天地、泣鬼神。充分显示了人类的伟大力量。“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说明了移山的结果。

四、字音字形 万仞( ) 冀州( ) 荷担( ) 箕畚( ) 孀妻( ) 始龀( ) 智叟( ) 穷匮( ) 一厝( ) 雍南( ) 陇断( ) 惩山北之塞( ) 五.词语汇总 (一)重点词语。 (1)年且.九十 且: (2)惩山北之塞. 塞: (3)出入之迂.也 迂: (4)聚室.而谋曰 室: (5)吾与汝. 毕力平险 汝: (6)杂然..相许. 杂然: 许: (7)其妻献疑.. 曰 献疑: (8)以君..之力 以: 君: (9)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曾: 损: (10)如.太行、王屋何.? 如……何: (11)且焉..置土石 且: 焉: (12)投诸. 渤海之尾 诸: (1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荷: 夫: (14)叩.石垦壤 叩: (15)始龀. 龀: (16)寒暑易节.. ,始一反焉。 易: 节: (17)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心: 固: 彻: (18)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穷匮: (19)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负: (二)通假字 (1)甚矣,汝之不惠. (2)始一反. 焉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2017年新编)第24课 愚公移山(导学案)

第24课《愚公移山》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把握课文大意,积累文言词语。 2.分析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理解故事的寓意。 3.感受愚公精神,培养迎难而上、自强不息的精神。 【重点难点】 1.把握课文大意,积累文言词语。 2.分析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理解故事的寓意。 【学习过程】 一、预习案 查阅工具书,阅读《愚公移山》,完成下列任务。 1.作家作品 《列子》旧题为列御寇著。据后人考证,可能是晋代人的作品。今本八篇,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每篇文字,不论长短,都自成系统,各有主题,浅显易懂,饶有趣味。如《纪昌学射》《歧路亡羊》《杞人忧天》等都很有教育意义。 列子,名御寇,相传是战国时期的道家人物。其学说源于黄帝、老子,主张清静无为,认为人应该摆脱世间贵贱、名利的羁绊,顺应大道,淡泊名利。 2.文体知识 寓言: 是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种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以劝诫、教育或讽刺为目的。寓言大多短小精悍,语言凝练、形象;往往采用拟人、夸张等手法讲故事,以突出强调其中的寓意。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盛行寓言,其中有不少保留在《列子》《庄子》《韩非子》等著作中。 4.自由诵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和停连。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rèn)。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sè),出入/之迂(yū)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hè)担者/三夫,扣石垦壤,箕畚(jī běn)/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chèn),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馀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kuì)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wú)以应。

第24课《愚公移山》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24课《愚公移山》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部编版语文 八年级上册 愚公移山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解释难词、难句的能力。 2、理解愚公精神的深刻意义。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解释难词、难句的能力。 教学难点 理解愚公精神的深刻意义。 一、课前对话,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面对困难,是应该勇敢克服,还是选择逃避呢?答案是显而易见的。在人生路上,遇到困难这座大山,只有移平它,才能够顺利地继续前行。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愚公移山》中的主人公愚公,就遇到了巨大的困难,让我们一起走进课堂,看看他是怎样战胜困难的吧! 展示课件 二、探索新知 作者简介 列子(约公元前450年—公元前375年),名御寇,亦作圄寇,又名寇,字云。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郑国圃田(今河南郑州)人,古帝王列山氏之后。约与郑繻公同时。先秦天下十豪之一,道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 作品简介 《列子》是列子、列子弟子、列子后学著作的汇编。全书八篇,一百四十章,由哲理散文、寓言故事、神话故事、历史故事组成。其中著名的有《愚公移山》《杞人忧天》《纪昌学射》等。 写作背景 本文选自《列子·汤问》(《列子集释》,中华书局1979年版)。题目是编者加的。《列子》成书于战国前期。当时生产力极不发达,人们在生活中会面临大自然的种种挑战,在与大自然斗争的过程中,不

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只能幻想借助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实现征服自然的愿望。《愚公移山》也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完成的。 体裁介绍 寓言:是用比喻性的故事来寄托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的文学体裁。 特点:篇幅短小;常用借喻;教育性、讽刺性。 学过的寓言:掩耳盗铃、揠苗助长、守株待兔、刻舟求剑…… 认准字音 万仞(rèn) 冀州(jì) 惩(chénɡ) 塞(sè) 迂(yū) 荷(hè) 箕畚(jīběn) 孀妻(shuānɡ) 智叟(sǒu) 始龀(chèn) 穷匮(kuì) 亡以应(wú) 厝(cuò) 陇(lǒnɡ) 朔(shuò) 词语解释 且:副词,将近。 惩(chéng):戒,这里是“苦于、为......所苦”的意思。 塞(sè):阻塞。 迂(yū):曲折、绕远。 聚室而谋:集合全家来商量。室,家。 汝:你。这里做复数看,为“你们”的意思。

(教案Word)语文8上 24 愚公移山

24愚公移山 一内容解读 1.提议“平险”——情节关键。 “吾与汝毕力平险”,“毕力”显示了愚公移山的意志之坚。“毕力平险”是全篇关键,是愚公及其支持者的行动指南。此处写出了愚公办事民主,干什么和怎么干都提出来和大家讨论。“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一句中“指通”说明愚公移山信心百倍,在这里初步表现了愚公有迎难而上的精神。愚公的倡议,得到大家的热烈响应,“杂然相许”可以看出全家人的欢腾情绪。 2.其妻献疑——情节跌宕。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妻子的话体现了女人细腻的心思,她在众人情绪高昂时提示大家冷静思考,把移山中的困难考虑充分,事先做好准备。她提出愚公年老与土石放置两个具体问题,使愚公移山的方案更加完善。“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此话不由愚公回答,而由家人回答,反映愚公的群众路线是成功的。太行与王屋距离渤海十分遥远,填石入海更显移山之难。两山高耸,土石量巨大,非填入渤海难以堆放,移山填海是最好的选择。这句话是点题之句,扣住题目“移山”。留下另一个“年老”的问题作为悬念。 3.毕力平险——情节发展。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交代运土的人数和工具,与山的高度、广度形成对比。“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写“京城氏之遗男”表明愚公此举深得人心。“寒暑易节,始一反焉”,交代往返时间之长,说明移山的艰巨,衬托出愚公的毅力。 这几句话写愚公一家的行动,既感染了别人,也为下文愚公驳斥智叟做铺垫。 4.智叟出场——丰富情节。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智叟显然是在讥笑和责难愚公,以阻止愚公移山。“甚矣,汝之不惠”是很强烈的讥讽口气,“残年余力”又显出十足的轻视,“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是有意挖苦,“其如土石何”简直是在讥笑愚公无能了。 “智叟”本与“愚公”对立。智叟谈话的内容与愚公妻子的意见相呼应,是对“不惠”的解释。他把两山之高大与愚公之年老体弱放在一起比较,阐明愚公太“愚”,以微力移巨山是异想天开。 “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愚公批评智叟顽固,以孀妻弱子与其对比。“长息”,闻智叟之言而长叹,说明愚公胸有成竹。“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这几句话是愚公对智叟嘲笑的回答,也是愚公决心移山不止的宣言,显示出他的信心与气势。愚公用“子”与“孙”的绵延,表明生生不息、精神世代相传,愚公虽肉体不在,但其精神永远不灭。愚公针对智叟嘲讽他“残年余力”的论调进行了批驳。最后,用反问句收尾,语言有力,突显愚公坚韧不拔的品格与坚信移山定会成功的信念。“河曲智叟亡以应”,说明智叟理屈词穷,无言以对。智叟的“笑而止之”,引出愚公的反驳,由此过渡到神话结尾,显得自然合理。 5.感动天帝——平险结果。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愚公的精神、行动使山神害怕。“告之于帝。帝感其

第24课《愚公移山》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24《愚公移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结合注释,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 2.诵读课文,读出人物态度,读出语气,培养文言语感。 3.探究质疑,思考愚公的“愚”与“不愚”。 4.理解故事寓意,探寻愚公精神的文化价值。 教学重难点 探究质疑,思考愚公的“愚”与“不愚”;理解故事寓意,探寻愚公精神的文化价值。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儿时总是在夜晚听长辈讲故事,这些故事或浪漫瑰丽,或奇异怪诞,或富有生活哲理。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一则家喻户晓的寓言故事——《愚公移山》。 (二)资料链接 1.《列子》其书 2.列御寇其人 3.寓言其文体知识

(三)趣读课文 任务一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1.生齐读课文,师根据学生齐读情况,点拨易错字音,再范读。 2.生齐读课文,师点拨课文节奏、停顿划分,并范读,生再齐声朗读。 任务二研读注释,译读课文 1.生自由朗读一遍课下注释,再结合注释译读课文。 要求: (1)将译读过程中有疑问或翻译困难的词、句用红笔标记出来。 (2)小组交流解决翻译中出现的问题,交流后仍存在的问题进行汇总、课上提问。 【小组分工:问题记录汇总1人,提问发言1人】 2.师点拨翻译重点、难点,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 3.生逐段齐读原文及译文,文白对照,补充、调整自己的翻译。 语言积累活动梳理本篇课文中的文言知识: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语气词、连词、倒装句、省略句

任务三品读态度,读准语气 在这则寓言故事中,出现众多人物,整个故事主要由两个场景下的对话构成。品读课文,揣摩每个人物对愚公的态度有何不同,并尝试读出愚公与每个人的对话中的态度和语气。场景一: ①愚公:“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语气:征求、坚定 ②其妻献疑:“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语气:担心、疑虑 ③众人:杂然相许。 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赞同、踊跃献策、积极 ④京城氏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支持、兴奋雀跃场景二: ①愚公(长息):“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语气:惋惜、坚定、质问

第24课 《愚公移山》说课稿 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愚公移山》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愚公移山》新编在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旨在培养诵读习惯,增强文言语感,进一步提高阅读欣赏能力。 2、教材特点:《愚公移山》是历来脍炙人口的名篇,它有如下几个特点:①浓郁的神话色彩,易激发学习兴趣;②可读性强,易于记诵;③基础性强,有一定数量的文言词汇需要积累;④寓意深刻,实践性强;⑤故事性强,人物形象鲜明,但教材偏重于理性,有可能束缚学生对“智叟”的形象思维。 3、教材重点:积累文言词汇,诵读课文第三段;认识愚公形象,理解故事的寓意。 教材难点:神话结尾的作用,重新认识“智叟”。 4、教学目标:根据大纲要求、教材特点及学生认知特点,努力实施素质教育,本课目标确定如下: 1、知识与能力:积累文言词汇,掌握一些特殊的文言句式,诵读课文第三段。 2、过程与方法:在对比中认识愚公形象及神话结尾的作用,理解故事的寓意。 3、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学生发扬愚公精神,克服困难,勤奋进取。 二、说教法学法: 为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训练主线”原则,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科特点,主要采用导读式教学法,借助多媒体课件,激趣、启思、点拨。学法则以诵读、讨论为主。诵读分自读、齐读、分角色朗读及背诵。讨论也可采用分组方式。旨在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全程参与,主动获取知识。 三、说教程: (一)、激趣启思,导入新课 展示图片,创设情景,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观察对比,提问思考,然后让其带着问题学习新课,有助于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 二)、新课教学 严格体现“三为主原则”,以读贯穿整个教学,在教师的导读点拨下,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师生合作,逐项分层完成本节教学任务。 (三)听录音范读 加强听力训练,正音、断句、模拟人物语气,为下一步诵读作好铺垫。 (四)文言词汇及句式的教学 这是本节教学的一个重点,为突出这一重点,采用自读与教师点拨相结合、分组讨论与集中归类相结合的方法,侧重于通假字(4个)、词语辨析(且、焉、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2课《愚公移山》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2课《愚公移山》课文原文 及教案 课文原文 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二山,在亳州的东北,高耸入云。它们的北面,是茫茫的燕山;它们的南面,是波光粼粼的淀山湖。 太行山上住着一个老翁,名叫愚公。他家门前有两座大山,一座叫做太行山,一座叫做王屋山。每当他出门外,远远望去,总是望见它们俩对他笑,对他嘲笑。 愚公心里很不服气:“你们是有多高啊,竟敢对我嘲笑?!我今天就让你们消失!”他决定移山,他哪怕用尽自己的一生也要把这两座山搬走。 每天,愚公拿起铁锤、凿子,挖土运石,一直干到精疲力竭,天黑了,才回家。第二天又要起早贪黑地干。在他身旁有一位邻居,看着他这般不放弃,就劝解他:“这两座山太大了,你这样下去年年月月,天长日久,也移不走。”愚公却毫不动摇 地回答:“我不在这里盼它们消失,我在这里工作,我有信心把这两座山搬到海的 那边去。” 愚公的邻居或许是看到了他的决心,或许是在他的坚持中感染了勇气。于是,愚公的两个邻居,也拿起工具,帮助愚公一起修路,一起挖山。 时间像水一样流淌着,一年过去了,两年过去了……愚公和他的邻居,经过长 久不懈的努力,终于挖平了齐齐两座大山。比起起初庞大的模样,它们变得瘦了一些,但的确消失了! 天空变得更加广阔;风儿变得更加柔和;日子变得更加美好。愚公对自己的信念骄傲地说:“我可以挖开一座山,你也可以!” 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愚公移山》这个寓言故事的内涵和教育意义; 2.明确“坚持不懈”的重要性;

3.培养学生的毅力和信心。 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了解学生的思维和理解,如:你们听说过愚公移山这个故事吗?你们最近有没有遇到坚持不懈“移山”的事情? 2. 课堂讲解(10分钟) 教师讲解寓言故事《愚公移山》的基本情节和寓意。从故事中,可以引导学生发现故事所体现出来的道理:坚持不懈,努力奋斗,目标远大等。 3. 学生交流(25分钟) 学生可以就故事的情节和寓意进行小组讨论,交流自己在学习、生活等方面的体会,以及身边的例子。通过学生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对于故事的理解和悟性,以及在他们自己的实践中如何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故事所传达的信息。 4. 师生互动(10分钟) 教师可以回答学生在讨论中提到的问题和困惑,同时做详细的解答。还可以提供一些具体的例子,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坚持不懈”的意义。 5. 总结(5分钟)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重点强调教育意义以及怎样在自己的实践中理解和应用这个故事所传达的信息。这样能让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故事背后的道理和作用。 课后作业 请学生继续深入理解本课所讲述的故事情节和寓意,思考“坚持不懈”的含义和实践方式。同时,也可以查阅相关资料,为本课背景做更多的了解。

第24课《愚公移山》教学实录 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愚公移山》 一、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记诵、逐步积累语言材料,培养文言语感;鉴赏并学习对比手法和语言描写突出人物个性的写法。 2、运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评价作品的积极意义与历史的局限,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 二、教学重点 反复朗读、记诵、逐步积累语言材料,培养文言语感;鉴赏并学习对比手法和语言描写突出人物个性的写法。三、教学难点 运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评价作品的积极意义与历史的局限,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 四、教学流程 一、情景导入 上课,同学们好。 上课,同学们好。每一年的冬天,我们都在等着春天的到来。我们像花草一样发芽,随着四季的变化而生长,我们爱着身边的人,也爱着脚下的土地,时间从来不会为谁而停留,每一年,我们都会遇到新的春天,而那些美好,却永远种在了我们心里。不管是什么样的日子,感动从未缺席,这不,他又带着温暖和力量,再度如约而至。 今天的感动,我们要从一位老人说起——他就是愚公。(板书:愚公移山)让我们继续走进文本《愚公移山》,进行一期感动华夏文学人物专访报道。 二、课堂学习 任务一:寻访众人,探究事件 1.请各位同学先默读课文,把前置作业的这个表格再完善一下。 2.完成了表格,这篇文章当中的人物就梳理清楚了。现在我来考考大家掌握了多少。你来说说小男孩几岁?师:哦,七八岁,你是怎么知道? 生:“始龀”,刚刚换牙齿,指七八岁。师:这个“龀”字特别难写,你到黑板上写一写好不好?(生写)大家也一起写写。 师:五人的移山队伍中,还有这个七八岁的小男孩,那他去移山,他爸爸肯不肯的? 生:他没有爸爸。师:他怎么没有爸爸呀,你又是怎么知道的? 生:他妈妈是“孀妻”,就是已经失去丈夫的。 师:好,大家都已经读出来了。 3.山那么的高,人是那么的少,在对现在请同学们再仔细你们再读读,知道是谁和谁吗? 生15:愚公的妻子和智叟。 师:我们一起读一读愚公的妻子和智叟说的话。愚公的妻子是怎么说的? 生(齐读):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师:再来读读,智叟又是怎么说的? 生(齐读):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师:这两人说的话特别相近,你又从哪里看出他们是不同的呢? 生:我觉得智叟是反对愚公去移山的,愚公的妻子还是赞成的。 (生再读这两句话) 师:哪里不同?这两个句子不是很像的吗? 生:愚公的妻子在说话前是提出疑问,是带有问他的语气。而智叟呢,先笑了,然后再去说,智叟是完全在嘲笑愚公。 (1)师:同学们,他抓住了两个动词,愚公的妻子“献疑曰”,智叟呢,是“笑而止之曰”。一个是献疑,一个是笑。你能在“笑”前面再加一个字,也组成两个字的词吗? 生(纷纷):嘲笑,讥笑,讽笑。 师:愚公的妻子是“献疑曰”,为什么是“献”? 生:因为她是觉得愚公还是可以移山的,但有实际困难,所以她献疑,让愚公把计划想得更全面一点。 生:还有对愚公的担心。 师:支持,担心,所以在读的时候,要读出作为妻子的关心、担心。 生(读):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读出关心,读出担心) (2)师:再想想看,他们说的话,还有哪些不同? 学生:妻子讲的是“以君之力”,比较有礼貌的。 师:“以君之力”,很有礼貌。哪个词看出她很有礼貌的?

第24课《愚公移山》知识点梳理-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24《愚公移山》知识点梳理 一、文学常识 1、《愚公移山》选自《列子》(著作),列举两个出自其中的寓言故事《两小儿辩日》、《杞人忧天》。 2、关于古代年龄的说法: (1)始龀:刚刚换牙,指七八岁。(2)丈夫之冠/加冠: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冠礼(束发戴帽),表示成年。 (3)而立:指三十岁。(4)不惑:指四十岁。(5)知天命:指五 十岁。 (6) 花甲(耳顺):指六十岁。(7)耄耋:指八、九十岁。 1.通假字 (1)始一反焉_“反”同“返”,往返__(2)甚矣,汝之不惠“惠”同“慧”,聪明 (3)无陇断焉“陇”同“垄”,高地 2.词类活用 (1)形容词作名词吾与汝毕力平险:险峻的大山 (2)名词作状语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用箕畚装土石 (3)动词的被动用法帝感其诚:被……所感动 3.重点实词 (1)面山而居面:_面对_________ (2)惩山北之塞惩:__苦于___________塞:__阻塞________ (3)出入之迂也迂:___曲折,绕远__ (4)聚室而谋曰室:__家人________ 谋:_商量 (5)吾与汝毕力平险汝:你,你们。多用于称同辈或后辈毕:尽、全_________ 平:铲除______ (6)指通豫南指:_直________ (7)达于汉阴阴:_指山的北面、水的南面__ (8)杂然相许杂然:__纷纷地___许:_赞同_______(9)其妻献疑曰献疑:_提出疑问________ (10)且焉置土石置:放置、安放(11)投诸渤海之尾诸:相当于“之于” (12)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荷:_肩负、扛_ (13)叩石垦壤叩:_敲、打_______ (14)始龀,跳往助之始:__才、刚__龀:_换牙___ (15)寒暑易节易:___更替_____节:_季节___ (16)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止:_阻止___ (17)甚矣,汝之不惠甚:_严重,很__(18)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毛:_指草木______ (19)北山愚公长息曰长息:_长叹____ (20)固不可彻固:顽固____彻:通达,这里指改变 (21)曾不若孀妻弱子不若:_不如,比不上弱子:_幼儿,小孩__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穷匮:_穷尽__ (23)何苦而不平苦:_愁苦。这里指担心_ (24)河曲智叟亡以应亡:没有___应:__回答____________ (25)操蛇之神闻之闻:__听说____ (26)惧其不已也已:__停止_______ (27)帝感其诚诚:___诚心______ (28)一厝朔东厝:__放置、安放__ (29)无陇断焉断:___隔绝________ 4.重点虚词 (1)且:①年且九十将近_ ②且焉置土石况且 (2)而:①面山而居___表修饰____②聚室而谋曰__表顺承__③而山不加增__表转折_____ (3)其:①其妻献疑曰_代词,他的_②其如土石何_用在“如……何”前面,加强反问语气_

第24课 《愚公移山》知识点整理-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24.1 愚公移山--讲义 ①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方:古代计量面积用语仞:古代长度单位,以七尺或八尺为一仞。冀州之南,河阳之北,之:的 翻译:太行、王屋这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的南面,河阳的北面。 ②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且:副词,将近面:面对,名作动面山而居,而:表修饰翻译:北山有个叫愚公的老人,年纪将近九十岁了,面对着大山居住。 ③惩山北之塞(sè),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惩:苦于山北之塞:之,的塞(sè):阻塞出入之迂,之,主谓之间迂:曲折,绕远 聚室而谋:集合全家来商量;而,顺承;室:家人;谋:商量,谋划汝:你,你们毕力平险:尽全力铲平险峻的大山。毕:尽,全险:险峻。这里指险峻的大山。形作名指通豫南:一直通到豫州南部 指:直汉阴:汉水南岸。阴,指山的北面、水的南面,与“阳”相对达于汉阴,于,到 翻译:他苦于山北的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远。集合全家来商量说:“我和你们尽全力铲平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达到汉水南岸,可以吗?” ④杂然相许(省略句)。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杂然相许:纷纷表示赞同;杂然:纷纷地许:赞同其妻献疑曰:其,代词,他的,指愚公的献疑:提出疑问以:凭借以君之力:之,的曾:用在“不”前,加强否定语气。“连...都...”损:削减 魁父之丘:之,这样的如...何: 把...怎么样且:况且焉:往哪里、在哪里置:放置、安放 且焉置土石?:况且往哪里放置土石呢?(宾语前置的倒装句)——且置土石焉? 翻译:(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您的力气,连魁父这样的小山丘都不能削减,能把太行山、王屋山怎么样?况且往哪里放置土石呢?” ⑤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hè)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jīběn)运于渤海之尾。 诸:兼词,相当于“之于”渤海之尾:之,的隐土之北:之,的子孙:儿子和孙子荷:肩负,扛 叩石垦壤:敲石头,挖泥土;叩,敲、打箕畚jī běn:簸箕和箩筐。这里是用箕畚装土石的意思(名作状)于渤海:介词,到遂率子孙荷(hè)担者三夫:(省+定语后置)——遂率子孙三夫荷担者

全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全册 共117页 附答案)

全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全册共117页) 目录 1 消息二则 2 首届诺贝尔奖颁发 3 “飞天”凌空 4 一着惊海天 5 藤野先生 6 回忆我的母亲 7*列夫·托尔斯泰 8*美丽的颜色 9 三峡 10 短文二篇 11*与朱元思书 12 唐诗五首 13 背影 14 白杨礼赞 15*散文二篇 16*昆明的雨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导学案 一、预习案 (一)学习目标 1.了解新闻的特点,把握新闻的主要内容。 2.品读文中生动、准确、精辟的语言。 3.认识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并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二)学习重点 把握新闻的内容,揣摩文章准确、简洁的语言,体会作者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 (三)预习导学 1.常识填空。 ①新闻,又叫________,它的结构通常包括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五部分,其中必不可少的三部分是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 ②新闻写作必须注意记叙的六要素: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 ③新闻的特点是观点________ 、内容________ 、报道________ 、语言________ 。 2.时代背景及作者简介。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政府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解放军坚决执行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举行了规模空前的全面大进攻。中国人民解放军于21日凌晨发起了渡江战役。渡江战役开始后,新华社连续发表了毛泽东写的两则新闻《大军三十万昨日渡过长江》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作者简介:毛泽东,新中国的缔造者,伟大的政治家、革命家、军事家。 3.反复朗读这则新闻,体会在读新闻时应怎样把握重音、语调、情感和节奏,并给下面加粗的字词正音。 区域()溃退()锐不可当()歼灭()要塞() 绥靖()()阻遏()管辖()逃窜()芜湖() 二、探究案 1.快速默读,找出《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六要素。 人物: 时间: 地点: 事件发生的原因: 经过和结果: 2.资料补充 阅读新闻,还要注意它的结构的五个部分,即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导语是新闻开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初中语文 第24课 愚公移山 课前预习单

第六单元品味经典 24 愚公移山 1.通假字 (1)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同,意为 (2)甚矣,汝之不惠同,意为 (3)无陇断焉同,意为 2.古今异义 (1)惩.山北之塞古义:今义: (2)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古义:今义: 3.一词多义 (1)且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且.焉置土石 (2)其其.如土石何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 4.词类活用 (1)面.山而居(2)吾与汝毕力平险. (3)箕畚 ..运于渤海之尾 5.文学常识。 《列子》大约成书于时期,相传为战国著。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等。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诏号《列子》为《》,为道教的经典之一。 6.预习课文,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 (1)课文写了两场争论,一场是愚公与家人的,一场是愚公与智叟的。比较这两场争论有哪些不同。说说这反映了什么? (2)作者为什么在“愚公”“智叟”两个人的名字中将“智”“愚”反过来使用?有何用意?

参考答案 1.(1)反返往返(2)惠慧聪明(3)陇垄高地 2.(1)苦于惩罚(2)用在“不”前,加强否定语气,可译为“连……都……”曾经 3.(1)副词,将近连词,况且(2)用在“如……何”前面加强反问语气代词,他,指愚公 4.(1)名词用作动词,面向,面对(2)形容词用作名词,险峻的大山(3)名词作状语,用箕畚 5.战国列御寇寓言冲虚真经 6.(1)①性质不同。愚公的妻子,首先是同意(“杂然相许”当然包括“其妻”),智叟却是反对。②出发点不同。愚公的妻子是出于对丈夫的关心,智叟则不同,他是讥笑。③气氛不同。与家人的争论气氛是和谐的,与智叟的争论则是针锋相对的。这反映了对待困难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智叟与愚公形成强烈的对比。智叟对待困难采取逃避的态度,而愚公却是迎难而上,具有艰苦奋斗的精神、坚韧不拔的意志、长远的眼光(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2)实际上,愚公不“愚”,他是一个大智大勇的人;从“愚”字中透露出其顽强、坚毅、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拼劲,是贬词褒用。智叟不“智”,他是一个鼠目寸光、冥顽不灵的人,称他为“智叟”,是褒词贬用。作者在两个人的名字中将“智”和“愚”反过来使用,不仅加重了对比的色调,而且增强了讽刺的效果。

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十四课《愚公移山》课堂实录

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十四课《愚公移山》课堂实录 本节课是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十四课《愚公移山》。教师在授课前构思了一节新颖、生动、有趣的课堂,让学生在听、说、读、写中掌握故事情节、感悟故事中的寓意,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师生互动,导入主题 教师首先借助语文功底吟唱了一首与本课相关的诗句,“大江 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引起学生注意,进一步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营造课 堂气氛。 教师随后神秘地说道:“同学们,今天我们要讲述的是一个值 得我们深思的故事。你们听说过“愚公移山”的故事吗?”学生 纷纷表态,“听过”,“看过”,“不知道是什么故事”等。教师微 笑着说:“那么我们现在一起来探究这个故事。” 二、呈现故事情节,激发学生的表达 教师从画出的山中央说道:“大家看看这座山,名叫太行。故 事的主人公名叫愚公,他住在山的东边。山高路远,不便出行,因此,愚公决心移山。”说着,教师出示“沉睡太行”的照片, 引发学生的热烈讨论。 学生们纷纷表示:“这山太高太陡,不可能一下就移走!”教师欣然回答:“没错!在众人的耳中,这个愚公的决定听起来十

分愚蠢。但他依旧坚定了自己的信念,决定花费一生的时间把这座山移走。”教师借鉴“石佛山记”的想象力,用掌声和欢呼 声模拟大家为愚公的勇气和信念加油打气,进一步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 三.理解故事,感悟故事中的寓意 教师继续说道:“就这样,愚公带着自己的儿子,开始了漫长 的山移动之路。后来有好心人特意前来劝解愚公,告诉他这样的事情不切实际,不值得浪费一生时间。愚公却说:即使我们的子孙、子子孙孙,不断地下去一直奋斗到现在为止,最后终究会有一天将这座山移走。”教师温柔地看着学生,问道:“大家听到这个愚公的话,有什么感受呀?”学生脸上展露出思考的表情,纷纷发言,表示愚公的信念和毅力令他们十分感动。 教师顿时感觉课堂带着饱满的力量,继续说道:“正是因为这 个简单却极富感染力的故事,让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无论做什么,只要我们怀着坚定的信仰和毅力,就一定可以达到目标,战胜困难和挑战,获得成功和成就。” 四.巩固学习,拓展思考 教师在课后作业中,编写了一些问答题,来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练习过程中,学生们更加发现了愚公身上的特点和精神,懂得了这样一句名言——“尽管知道自己可以失败,但依旧坚 定的朝着目标前进,这就是决心。”

2022年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学案全册 第六单元24

24.愚公移山 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文重要的实词、虚词,辨析一词多义。 2.理解课文深刻的寓意。 3.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教学重点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词语,培养语感。 2.理解本文的时代意义。 教学难点1.培养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 2.理解神话结尾的作用,体会“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这一细节的作用。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导入一(歌曲导入):播放MTV《愚公移山》。 这是一首同学们十分熟悉的歌曲,它述说了中国古代有名的《愚公移山》的故事,表达了后代人对愚公精神的崇敬。有人说,生活的道路只有两种,一种是大路,一种是小路,但是不论哪种路都不是一路平坦的,都会有荆棘、有坎坷,面对荆棘坎坷,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呢?今天我们继续学习选自《列子》的课文《愚公移山》,看看古人是怎样对待困难的。 导入二(情境导入):愚公移山的故事家喻户晓,同学们耳熟能详,愚公移山这首歌恐怕也都吟唱自如。下面请看动漫flash——愚公移山。学生欣赏画面,品味美妙的乐曲。 1.作者简介 《列子》,相传为列御寇撰写。《汉书·艺文志》所录《列子》八篇,早已散佚。今本《列子》八篇,可能是东晋人根据古代有关资料编写而成,里面保存了不少先秦时期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列御寇,相传为战国时道家思想家,郑国人。主张虚静、无为,被道家尊为前辈。 2.交流背景 本文选自《列子》,成书于战国前期。在当时生产力极不发达的条件下,人们只能幻想借助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实现征服自然的愿望。因此,本文采用了神话式的结尾,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3.知识链接 关于寓言

寓言是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种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达到劝诫、教育或讽刺的目的。大量的寓言在历代文人的著作中保存下来,成为我国文学遗产的宝贵财富。 关于神话 神话,关于神仙或神话的古代英雄的故事,是古代人民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一种天真的解释和美丽的向往。神话不同于迷信。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条件下,人们只能通过幻想,借助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实现征服自然的愿望。本文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是解决人和自然矛盾的想象方式,所反映的是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跟宣传轮回、报应等封建迷信思想有着本质的不同。 4.积累字词 (1)注音 万仞.(rèn) 惩山北之塞.(sè) 荷.担者(hè)箕畚 ..(jī)(běn) 河曲智叟亡.以应(wú)一厝朔 ..东(cuò)(shuò) 始龀.(chèn)无穷匮.也(kuì) 雍.南(yōng) (2)解释词语 通假字 始一反焉“反”同“返”(往返) 汝之不惠“惠”同“慧”(聪明) 亡以应“亡”同“无” 一厝朔东“厝”同“措”(放置) 虚词 ①“而”的用法 a.连词,表修饰:面山而居笑而止之 b.表顺承:聚室而谋何苦而不平 c.表转折: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 ②“其”的用法 a.代词,“他的”:其妻献疑曰帝感其诚 b.“他”:惧其不已也 c.副词,加强反问语气:其如土石何 ③“之”的用法 a.结构助词,“的”:冀州之南,河阳之北以君之力 渤海之尾,隐土之北京城氏之孀妻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操蛇之神 b.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汝之不惠虽我之死汝心之固 c.指示代词“这”: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这件事”:操蛇之神闻之告之于帝 d.人称代词,“他们”:跳往助之“他”: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④“且”的用法 a.副词,“将”:年且九十 b.连词,“况且”:且焉置土石? ⑤“于”的用法

第24课《愚公移山》基础训练与课内训练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愚公移山》基础训练与课内训练等(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考点: 1.基础训练 2.选择题 3.课内阅读 【考点研究】 1.文学常识填空 2.注音 3.解释加点词 4.翻译 【考题示例】 一、《愚公移山》与(清)袁枚《卖蒜老叟》——解释加点词语 【考点解读】 1.解释加点词语 2.虚词的一词多义 3.翻译 4.对文言文内容的正确理解与分析 文本甲 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 ..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文本乙 卖蒜老叟 (清)袁枚 南阳杨二相公精于拳术,每至演武场传授枪棒,观者如堵。一日,有卖蒜叟,咳嗽不绝声,旁睨.而揶揄之。杨大怒,招叟至前,以拳打砖墙,陷入尺许,傲之曰:“叟能如是.乎?”叟曰:“君能打墙,不能打人。”杨骂曰:“老奴能受我打乎?打死勿怨!”叟笑曰:“垂死之年,能以一死成君之名,死亦何怨!”老人自缚于树,解衣露腹。杨故取势于十步外,奋拳击之。老人寂然无声,但见杨双膝跪地,叩头曰:“晚生知罪矣。”拔其拳,已夹入老人腹中,坚不可出。哀求良久,老人鼓腹纵之,已跌出一石桥外矣。老人徐徐负蒜而归,卒不肯告人姓氏。 问题1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箕畚 ..运于渤海之尾箕畚:用箕畚装土石B.虽.我之死虽然 C.旁睨.而揶揄之睨:眼睛斜着看 D.叟能如是.乎这样 答案 B 解析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