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地震预警系统研究及应用进展

地震预警系统研究及应用进展

地震预警系统研究及应用进展
地震预警系统研究及应用进展

地震应急指挥中心系统设计方案

地震应急指挥系统 建设方案

目录

第一章综述 (1) 一、项目背景 (2) 二、现状与需求分析 (3) 1、兰州市信息化系统建设和应用现状 (3) 2、兰州市地震局现有的基础条件 (6) 3、系统用户及业务需求分析 (10) 三、参考的标准规范 (14) 1、基础地理信息相关标准 (14) 2、地震行业标准 (14) 3、计算机软件工程标准 (15) 4、信息系统安全标准 (15) 5、地方法律法规 (16) 第二章项目总体建设方案 (16) 一、建设目标 (17) 1、总体目标 (17) 2、业务目标 (17) 3、技术目标 (18) 二、总体建设原则 (18) 1、标准化与开放性原则 (18) 2、先进性与实用性原则 (18) 3、可靠性和稳定性原则 (19) 4、资源整合与利旧原则 (19) 5、总体规划和分步实施原则 (19) 6、安全性和保密性原则 (20) 三、总体建设思路 (20) 四、总体建设任务与分期建设内容 (21) 1、总体建设任务 (21) 2、本期建设内容 (23) 五、系统整体业务架构 (23)

六、系统整体逻辑架构 (24) 七、系统整体物理架构 (25) 第三章分项建设方案 (26) 一、基础支撑系统建设 (27) 1、应急指挥基础设施的改造与完善 (27) 2、地震应急指挥技术系统软硬件系统 (32) 二、地震应急基础数据库建设 (34) 1、信息资源规划及数据库建设总体设计 (34) 2、地震专业数据 (35) 3、灾情上报数据 (36) 4、基础共享数据 (37) 5、过程分析数据 (37) 6、运维数据 (38) 7、数据整理入库 (39) 三、应急指挥应用系统 (42) 1、地震应急资源整合系统 (42) 2、地震灾情评估系统 (52) 3、灾情获取和处理系统 (62) 4、应急指挥辅助决策系统 (68) 5、地震应急数据交换系统 (82) 6、应急处置联动系统 (84) 7、运维管理系统 (88) 四、地震现场应急指挥系统 (90) 1、总体设计 (90) 2、载车平台分系统 (91) 3、电子信息分系统 (100) 4、综合保障分系统 (103) 第四章投资预算 (106)

地震解释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地震波地质信息综合解释 摘要:地震解释质量决定了一个区块勘探开发的方向和进程,地震解释的发展对解释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要求解释人员通晓地质知识,同时具有物探知识。本文主要从现今已经在应用的解释技术和方法以及近年来涌现出来的一些新思路、新方法展开论述。分别包括三维可视化技术、构造解释、构造解释和利用振幅属性预测含烃概率、利用波峰瞬时频率计算薄层厚度、多子波地震道分解和重构等。 关键字:地震解释、构造解释、振幅属性、波峰瞬时频率 引言:地震资料解释是勘探和开发地震的最后环节,其功能是将地震信息翻译成地质语言或符号;其目的是直接服务于勘探和开发。因此解释质量决定了一个区块勘探开发的方向和进程。地震勘探开发技术发展的目标都是为了提供更好的易于解释的具更高可信度的地震资料。地震解释现在更多地强调综合性和在地质规律控制下的地震解释。这对解释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要求解释人员通晓地质知识,同时具有物探知识。地震解释从来就不是从事物探方法研究人员单纯可以从事的工作。地震解释已经开始从注重地震解释方法向注重多学科综合性的转变,现在更为明显!地震解释的另一个明显的趋势是强调在地质规律认识下的地震解释,即地震和地质的紧密结合。 一、地震综合解释的现今技术及方法 在地震综合解释方面,主要是以地震反演技术、多种属性分析技术及三维解释为主体的地震综合储层预测技术,通过与层序地层学、测井和地质等其他测量解释成果的结合给出地震资料综合解释的应用实例。例如AmoutColpaert应用神经网络将地震解释数据和井中岩石物理特性分析联合实现多属性分析,从而进行岩相预测。靶区的目标地层是岩溶发育的斜坡形向陆架坡过渡的碳酸盐岩地层,探区内井资料很少或几乎没有,作者综合应用了基于井资料的层序地层分析、岩石物理分析和多属性地震分析,对无井控制区的岩相进行了预测。其基本流程见图1。

TMD多点控制体系随机地震响应分析的虚拟激励法_朱以文

收稿日期:2003-10-26; 修回日期:2003-11-22 基金项目:国家电力公司资助项目(KJ 00-03-26-01) 作者简介:朱以文(1945-),男,教授,主要从事计算力学和结构防灾减灾研究 文章编号:1000-1301(2003)06-0174-05 TM D 多点控制体系随机地震响应 分析的虚拟激励法 朱以文,吴春秋 (武汉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湖北武汉430072) 摘要:对于频率分布密集或受频带较宽的地震激励的结构,其响应不再以某一单一振型为主,须考虑采用多点控制。本文对受T M D 多点控制的结构进行了研究。文中建立了带有多个子结构系统的以模态坐标和子结构自由度为未知量的统一运动方程。针对所得方程为非对称质量、非对称刚度、非经典阻尼的情况,本文给出了使用直接法求解的格式。地震随机响应分析采用了虚拟激励法,可以考虑各振型之间的耦合项,计算量小且精度高。本文的方法适用于带有多个子结构的系统的一般性问题,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多点控制;主结构;子结构;随机地震响应中图分类号:P315.96 文献标识码: A Pseudo -excitation method for random earthquake response analysis of control system with MTMD ZH U Yi -wen ,WU Chun -qiu (Civil and structural engineering school ,W uhan university ,Wuhan 430072,China ) A bstract :The response of the structure is no t constituted with one sing le mode shape w hen the frequency distri -bution is dense o r the earthquake excitation 's frequency band is w ide .At this time ,it is necessary to adopt the multi -point control sy stem .The study on the structures w ith M TMD is carried out in this paper .The uniform dynamic equation w ith mode coordinate and slave system 's DOF as variables is established fo r the system w ith multi slave sy stem .The equatio n has asy mmetric mass m atrix ,asymmetric stiffness matrix and nonclassical damping m atrix ,and the direct solving format is given in this paper .The random earthquake response is studied by using pseudo -excitation method ,thus the coupling items between modes can be considered .The calculation is cheap and precision is high .The method in this paper is adaptable to the general case of the sy stem with multi -slave structures and has broad application wo rth .Key words :multi -point control ;master structure ;slave structure ;random earthquake response 1 引言 对于高层建筑、大跨桥梁、高耸塔架等高柔结构采用TMD (Tuned Mass Damper )减小风振及地震响应是有效的,这一点得到了人们的普遍认同。TMD 对建筑结构的功能影响较小,便于安装、维修和更换控制元 第23卷第6期2003年12月地 震 工 程 与 工 程 振 动EA RT HQ UAK E ENG IN EERI NG A ND ENG IN EERIN G V IBRA T ION V ol .23,No .6 Dec .,2003DOI :10.13197/j .eeev .2003.06.028

重大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与防范重点专项2019年度项目申报指南

附件4 “重大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与防范”重点专项 2019年度项目申报指南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防灾减灾救灾工作重大部署,按照《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的方案》(国发〔2014〕64号)要求,科技部会同相关部门和地方,制定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大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与防范”重点专项实施方案,围绕大地震灾害监测预警与风险防范、重大地质灾害快速识别与风险防控、极端气象监测预警及风险防范、重大水旱灾害监测预警与防范、多灾种重大自然灾害评估与综合防范等5项重点任务开展科研攻关和应用示范,为提升国家防灾减灾救灾能力,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国家社会经济安全可持续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本专项总体目标是:面向重大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与防范的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针对重大地震灾害、重大地质灾害、极端气象灾害、重大水旱灾害综合监测预警与防范中的核心科学问题,在成灾理论、关键技术、仪器装备、应用示范、技术及风险信息服务产业化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形成并完善从全球到区域、单灾种和多灾种相结合的多尺度分层次重大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与防范科技支撑能力,推动关键技术、信息服务、仪器装备的标准化、 —1—

产品化和产业化,建立一批高水平科研基地和高层次专业人才队伍,为我国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安全发展提供科技保障。 本专项以项目为单元组织申报,项目执行期3~4年。2019年拟部署27个研究方向,国拨经费概算约5亿元。结合中央财经工作委员会第三次会议要求,本年度重点围绕大地震监测预警与风险防范、重大地质灾害快速识别与风险防控、极端气象监测预警及风险防范、重大水旱灾害监测预警与防范、自然灾害防治技术装备现代化工程部署有关研究方向。 项目鼓励产学研用联合申报,项目承担单位有义务推动研究成果的转化应用,为突发重大自然灾害有关应急工作提供科技支撑。对于典型市场导向且明确要求由企业牵头申报的项目,自筹资金与中央财政资金的比例至少要达到1:1以上。同一指南方向下,原则上只支持1项,仅在申报项目评审结果相近,技术路线明显不同时,可同时支持2项,并建立动态调整机制,结合过程管理开展中期评估,根据中期评估结果,再择优继续支持。所有项目均应整体申报,须覆盖全部考核指标。基础研究与前沿技术类项目,每个项目下设课题数不超过4个,参与单位总数不超过6家;其他类项目,每个项目下设课题数不超过5个,参与单位总数不超过10家。项目示范鼓励在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国家可持续发展试验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区及川藏铁路等重大工程区开展。 本专项2019年项目申报指南如下: —2—

浅述地震预测预报研究存在的问题与研究进展

最近认真阅读了《大地震临震预报预警的有效途径》的系列文章,收获颇丰,在此也想写一下自己的一些感触,来和大家一起探讨。 在该系列文章中,系统的描述了地震预报决策中存在的两个障碍,一个是技术人员的预测结论的对和错的问题,因为过的技术和预测结果之间,技术人员缺乏足够的信息去明确预测结论的高概率正确性;其二是政府对地震预报缺乏足够的耐心和信任,不敢承担科研进程中可能存在的失败。这两个方面也是地震职能部门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也是地震研究爱好者自身需要去反思和去解决的问题.下面结合民间众多的预测技术和经验,进行进一步的剖析地震预测预报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大家知道,地震预测预报的方式有统计预测和前兆预测两种模式,其中的统计预测主要解决的问题是进行趋势预报,由于其不能具体到临震预报的应用层面上来,这里不与详谈,在此仅着重分析地震前兆预测技术。我们知道,地震前兆预测技术又细分为分为宏观和微观异常观测两大类:宏观异常是指人的感官能够直接觉察到的前兆异常现象,包括地下水、生物、地声、地光、地气、气象等等异常;微观异常是指人的感官无法觉察,只有用专门的仪器才能测量到的前兆异常,主要包括地形变、地球物理(重力、地电和地磁等)、地下流体等等异常。以上这些前兆在过去的地震研究中都得到了很多的观测和记录,面对海量的数据,得出的预测结论却是很让人矛盾的,其结果无法证明这些前兆和地震之间存在充要的直接联系,难以有效的去根据这些前兆资料和监测数

据去用于准确的地震临震预报。在过去的工作中,人们在在注重实践观测和数据分析的同时,也在积极的去进行理论探讨,因为大家都很清楚一点,在搞不清楚这些前兆数据的来源和变化规律和地震之间的内在联系之前,仅从数据上的变化是无法找到其与地震发生时间之间的关系,过去的前兆预测结果也证明了这一点,由于地震相关理论没有实质性的突破,使前兆信息的搜集和数据分析在理论上缺乏有力的支持,由此带来的地震预测预报准确率自然也不能达到让人信服的预测实践数据,目前的现实状况是前兆问题的束、散性共存现象,即存在规律性的相关数据,但仅仅是停留在承认其相关,却无法去利用这种相关关系去进行预测却无法得到准确的预测结果,操作的问题理论问题也成为地震预测预报研究中存在的最大制约因素,正是现实中存在的理论和实践上存在难以协调的这些问题,使地震预测预报研究难以从单一的理论或提高预测比对率中的任何一个方面有所突破,而是相互掣肘,理论和实践都难以实现突破性发展。 地震预测预报研究和其它学科的研究模式是一致的,自然就应当用科学的态度去对待,没有捷径可寻。地震研究需要以理论为依据,以实践为准绳,逐步踏实的推进,逐步走向成熟,这个研究结果的最终目的用一句话概括就是:以理论和预测实践为依据,让政府及相关地震行业人士相信你的地震预测预报模式是正确的,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专业预测和政府管控职能的有机结合,让地震预测预报工作走向正常的预计线路。分析过去的地震研究过程,我们知道,目前限制地震预测预报研究的关键因素是理论,到现在为止,地震发生的物理机制具有很多版本,

地质灾害文献综述

地质灾害文献综述 一、引言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0级强烈地震。汶川大地震不仅震级高、释放能量大、破坏力强、波及面广,而且由于强震发生在四川盆地西部地质环境原本就比较脆弱的中、高山地区,因而触发了大量的崩塌滑坡地质灾害,其数量之多、分布之广、类型之复杂、破坏之巨大,举世罕见。我国是世界上地质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每年因地质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占自然灾害总损失的20%以上,直接影响了人民的生活,制约了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976 年,前国际工程地质协会主席Arnould 教授在发表的题为“地质灾害—保险和立法及技术对策”一文中提出了“地质灾害(geological hazard)”一词,他把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震灾害看成是一种地质灾害。1987 年12 月11日第42 届联合国大会通过的第169 号决议把20 世纪的最后十年确定为“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International Decade for Natural Disaster Reduction,IDNDR)行动计划之后,地质灾害一词频繁出现于专业文献及新闻媒体。地质灾害一词共有三种表达方式:geological disaster,geological hazard,geo-hazard。地质灾害是自然灾害的一种,地质灾害是指造成人类生命财产损失和环境破坏的地质事件,上世纪中叶以来,我国工程地质灾害发生的数量、发生频率以及地质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等都呈明显上升趋势。 二、国外地质灾害研究概况 20世纪60年代以前,地质灾害研究方法及理论不很成熟,地质灾害工作主要局限于灾害形成机理、分布规律及趋势预测研究,重点调查分析灾害的形成与活动过程,具有浓厚的工程地质色彩。基本以地质灾害调查及风险评价居多,重点通过地质历史背景,地质灾害详细情况分析研究地质灾害形成条件及形成机理;由地质灾害历史及地质灾害遗迹恢复地质灾害发生的时间演化规律及其影像范围。 70年初期,法国专家提出了ZERMOS法进行滑坡危险性分区研究,该理论认为滑坡的空间分布不是单因素所能控制,因此需要两个及两个以上的因素控制其发育,并利用两种主控因素建立了滑坡分区的数学模型,对法国局部山区进行了滑坡危险性分区研究。 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地质灾害的频繁发生以及对社会安定及经济的严重影响,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在灾害研究方面拓展了研究领域,在继续深入研究地质灾害形成机理的基

地震勘探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 读书报告 课题名称:地震勘探的发展与应用 班级:064091 姓名:吴浩 学号:20091004040 指导老师:胡祥云

地震勘探的发展与应用 吴浩 (地球物理与空间信息学院,地球科学与技术专业) 摘要地震勘探是地球物理勘探中发展最快的一项技术,近年来,高分辨率地震勘探仪器装备、处理软件升级换代速度明显加快,地震资料采集、处理与解释出现了一体化的趋势。从常规的地震勘探发展到二维地震、三维地震、高精度地震勘探等先进技术,应用于石油、煤炭、采空区调查、地热普查等重要领域,由陆地不断向海洋发展。本文着重针对地震勘探过程和技术的发展几个重要阶段及应用进行展开。 关键字地震勘探三维地震石油勘探煤矿发展与应用 1 引言 地震勘探是利用岩石的弹性性质研究地下矿床和解决工程地质,环境地质问题的一种地球物理方法。地震勘探应用领域广泛,与其他物探方法相比,具有精度高、分层详细和探测深度大等优点,近年来,随着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地震勘探的仪器装备、处理软件升级换代的速度明显加快,地震资料采集、处理与解释的一体化趋势得到加强。从常规的地震勘探发展到二维地震、三维地震、高精度地震勘探等先进技术,通常用人工激发地震波,地震波通过不同路径传播后,被布置在井中或地面的地震检波器及专门仪器记录下来,这些地震拨携带有所经过地层的丰富地质信息,计算机对这些地震记录进行处理分析,并用计算机进行解释,便可知道地下不同地层的空间分布,构造形态,岩性特征,直至地层中是否有石油、天然气、煤等,并可解决大坝基础,港口,路,桥的地基,地下潜在的危险区等工程地质问题,以及环境保护,考古等问题。 2 地震勘探过程及发展 地震勘探过程由地震数据采集、数据处理和地震资料解释3个阶段组成。 1.地震数据采集 在野外观测作业中,一般是沿地震测线等间距布置多个检波器来接收地震波信号。常规的观测是沿直线测线进行,所得数据反映测线下方二维平面内的地震信息。一般地讲,地震野外数据采集成本占勘探成本的80%左右,因此世界各国为了降低勘探成本、提高勘探效果,

地震灾害综述

地震灾害综述 041005084 王小莉城环1001 摘要:地震反映了地球表层的构造活动,全球地震活动可以分为碰撞带大陆区和大洋区。大陆地震以其片状的分散分布而不同于板块边缘的带状分布,大洋区地震活动则相对较弱。本文以四川汶川地震和青海玉树地震为例,分析地震构造因素以及震后的影响和治理方案。探究在地震预警和预报方面有无可行性方案。 关键词:地震、构造、治理方案 引言 地震灾害当指地震给人类带来的祸害。地震是板块运动的结果,是现今地球动力学过程的重要现象,地震是岩石的破裂,严格地讲是断层的粘滑失稳只有在破裂贯通时才产生失稳和压力降。本文探讨了地震的形成原因及其分布特征,并以汶川和玉树地震为例研究了地震灾害所造成的后果,最后分析了地震的预报和预警的可行性。 地震的形成原因 浅源地震是地壳运动的产物,是地壳内部应变能释放的一种形式,并且和断层的活动密切有关,显然这种能量释放的过程、破裂机制及构造格局是受地壳活动和地壳内部介质的物性条件所控制。因此对地壳活动的规律、介质的特性以及深部构造与强震关系的研究是了解地震形成的理论基础。 事实上最根本的因素渊源于地慢深处物质的上涌和沿上地慢顶部的侧向移动,控制了断裂活动和地震的形成。从山东地区上地慢的几何形态及地壳结构,显示了上地慢物质由沂沐壳隆带向东西两侧流动的状态。沂沐断裂带及聊考断裂带的深部分别为两个地慢隆起带即沂沐地慢隆起带和聊考地慢隆起带。两个隆起带之间为泰沂蒙地慢凹陷区。沂沐地慢隆起带以东是胶东地慢凹陷区。这种上地慢形态控制了沂沐断裂带、聊考断裂带及鲁西断块、胶东断块中新生代以来的活动,如中生代时期地慢物质大幅度的上涌引起沂沐断裂带的扩张,产生强烈断陷并充填了数千米甚至近万米的沉积物伴有大量的基性岩浆溢出。 针对于地震这种地质作用过程,特殊情况有:当断裂作用发生、并向地壳深部扩展,该断裂向上与地表连通,由于断裂减压,使得含水区域上方的压力接近水临界压力时,从而温度和压力都达到水的临界值时,此时热容等物理化学参数出现奇异性变化,而趋于无穷大,相应的热压系数及热压也将趋于无穷大,出现瞬时压力的增加,从而触发地震。简言之,即断裂与水物理化学性质临界奇异性变化的耦合可触发地震。 这其中有一个潜在的前提: 地壳(包括整个岩石圈)中局部降温过程是缓慢的,而局部降压可以是很快的,如出现连通地表的深断裂时、就可造成地壳中局部区域压力的快速下降。 地震的分布 大陆地震以其片状的分散分布而不同于板块边缘的带状分布。 ( l )欧亚大陆:欧亚大陆是全球最大的大陆,这里的地震活动是除4个环太平洋俯冲地震区外全球第5强的地震活动区绝大部分地震活动分布在中国及其邻区。 ( 2 )北美洲:北美大陆中部为稳定的加拿大一格陵兰地盾和中央台地组成的地台,西部为科迪勒拉褶皱带。北美洲板块主要地震活动位于西部,即在北美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交界附近,而又被胡安德福卡板块分为南北两区。 ( 3 )非洲:非洲大陆是冈瓦纳古陆的一个重要部分,古近纪末以来,东部非洲在区域隆起的基础上出现裂谷运动。裂谷西支规模比较小, 发生过一系列7级大震。东支火山活动比较广泛,未记录到M7以上地震活动。东支向北的红海裂谷,主要地震活动发生在裂谷之北的死海转换断层上。

遥感技术在地震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第23卷第4期 2008年8月(页码:1273~1281 地球物理学进展 PROGRESS IN GEOPHYSICS VoL 23No.4 Aug. 2008 遥感技术在地震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陈或1’2,徐瑞松1,蔡睿“2, 王洁1’2, 苗莉1卫 (1.中科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边缘海地质重点实验室,广州510640I 2.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39 摘要本文介绍了遥感技术在地震监测和研究中的应用和进展,分析了卫星热红外遥感、InSAR技术和气体遥感方法在地震前后地表热红外增温、形变和气体含量改变的研究现状,初步探讨了该方法的成因机制.本文同时分析了该技术在地震预报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未来的研究重点. 关键词遥感,地震,热红外温度异常,InSAR,气体浓度分析 中围分类号P63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4—2903(200804—1273—09 Application progress of remote sensing technology in earthquake research CHEN Yul~, XU Rui—son91, CAI Ruil~, WANG Jiel一, MIAO Lil?2 (1.Key Laboratory of Marginal Sea Geology,Guangzhou Institute of Geochemistry。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Guangzhou 510640,China 12.Graduate 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BeOing 100039,China Abstract This article introduces the application and progress of remote sensing technology in earthquake monitoring and research.We analyze the general situation of using satellite infrared remote sensing,InSAR technology and gas RS method tO detect surface IR temperature increasing,deformation and gas concentration change.We preliminarily dis— CUSS the mechanism of these methods.This article also analyzes the problem of RS technology existing in earthquake prediction,and suggest the research focus in the future. Keywords remote sensing,earthquake,infrared temperature anomaly,InSAR,gas concentration analysis 0引言 地震预报研究是当今世界性的科学难题之一. 自19世纪末第一台近代地震仪问世以来,各国地震学者都相继开展了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地壳形变等手段的观测研究,但地面定点观测手段的局限性,使人们无法获取大面积动态连续的地震前兆场信息, 制约了地震预报研究的发展.随着卫星遥感技术的发展,红外遥感、InSAR、 气体反演等技术相继被应用到地震观测当中,因其宏观性强,精度高、重复观察周期短和不受地面条件限制等诸多优势祢补了常规方法的不足,成为研究断裂活动性及研究地震前后异常现象的观测手段,大大促进了地震监测和预报的发展. 收稿日期 基金项目 作者简介 国内外地震学者已在这方面进行了二十多年的探索研究,发现了地震前后的一些相关现象可以显示在遥感图像上.大量热红外观测表明,由于压力变化和能量积累,

信息系统安全策略综述

信息系统安全策略综述 摘要 本文通过对信息安全系统策略相关问题的讨论,借鉴引入两种制定策略的思考规范并通过基于网络信息系统安全策略制定实例指导读者在具体实践中体会多种策略结合的好处,同时更好的帮助读者建立起对信息安全系统策略的总体映像,方便进一步学习。 1 引言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解决信息安全问题,不仅要靠良好的信息安全管理体系,更应对信息安全的要求落实到具体的信息系统管理中。而制定并实施信息系统的安全策略就是落实信息安全要求的必要技术措施。 本文将根据个人对信息安全技术标准、管理规范的肤浅理解,结合相关专业人士研究成果,对信息系统安全策略的提出背景,定义与内容,然后结合基于网络信息系统安全策略制定实例对信息系统安全策略进行初步探讨。 2 引入背景--------计算机信息系统面临的威胁 据美国联邦航空局向外界透露,该局一个航班排序中心的电脑系统当天下午因故障而瘫痪,导致全国20多个机场出现航班延误。此前,黑客攻陷美国国家安全部门信息系统,造成损失的报道屡见报端。类似事件在我国也有发生。某银行的信息终端出现问题,客户非法提现,最终招致一场轰动全国的诉讼案件。层出不穷的这类事件和事故,都在向我们昭示,信息系统风险无时无处不在,加强安全防范,构筑安全堤坝已经是刻不容缓。按一般信息处理过程来看,计算机信息系统所面对的威胁可以归结为三大类,一是对信息系统设备的威胁,二是对业务处理过程的威胁,三是对数据的威胁。因为信息系统与人们的现实经济生活关系日益密切,这些威胁,或早或晚、或大或小,都会转化为对人们现实经济生活的威胁。 3 信息系统安全策略定义与内容 为了保证信息系统安全保护工作的整体、计划性及规范性,保证各项措施和管理手段的正确实施,使信息系统信息数据的机密性、完整性及可使用性受到全面、可靠的保护,我们往往需要制定信息系统安全策略。 3.1信息安全策略定义 参照相关论文,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种定义: 信息安全策略是单位内指导本单位及其信息系统如何管理、保护积分发,包括敏感信息在内的资产的规则、指南和惯例。 信息安全策略(Information Security Policies)也叫信息安全方针,是组织对信息和信息处理设施进行管理,保护和分配的原则,它告诉组织成员在日常的工作中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必须做的,什么是不能做的,哪里是安全区,哪里是敏感区,就像交通规则之于车辆和行人,信息安全策略是有关信息安全的行为规范。 3.2信息安全策略分类 按照它们的关键思想把这些策略分为了4类: 第一类,通过改进信息系统开发过程中的系统安全部分,达到解决信息系统安全目的。 第二类,通过仔细观察组织中各项工作的职责后发现安全需求,以解决信息系统安全问题。第三类,通过改进业务处理过程,尝试构建一个模型来描述业务过程模型中的安全约束以解决信息系统安全。 第四类,从数据模型的安全方面入手,通过扩展数据库安全领域的现有研究结果,达到解决信息系统安全目的。

前沿:海洋宽频带地震勘探新技术扫描

前沿:海洋宽频带地震勘探新技术扫描 文|吴志强 国土资源部海洋油气资源与环境地质重点实验室

1、概况 海洋地震勘探在海洋地质调查、油气藏勘探与开发中起到了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随着勘探领域的不断拓展,地震勘探的难度越来越大。在深部地质调查和复杂构造、火山岩(或碳酸盐岩)屏蔽下的油气藏地震勘探中,为了获取目的层有效反射信号、实现精确成像,对地震数据采集的要求进一步提高,包括采集到低频、高频成分丰富的宽频带、高信噪比原始地震记录。地震信号中的低频信息具有穿透能力强、对深部目的层成像清晰的优势,同时也使地震反演处理结果更具稳定性。宽频带可产生更尖锐子波,为诸如薄层和地层圈闭等重要目标体的高分辨率成像提供全频带基础数据。 理论研究表明:当地震数据的频带宽度不低于两个倍频程时,才能保证获得较高精度的成像效果;频带越宽,地震成像处理的精度越高;增加低频分量的主要作用是减少子波旁瓣,降低地震资料解释的多解性,提高解释成果的精度。 图形象地展示了低频分量的重要性:高频分量丰富、但缺少低频分量的地震子波的主峰尖锐,却会产生子波旁瓣,使地震资料的精确解释变得困难且多解;高分辨率子波是在低频和高频两个方向都得到拓展的宽频带子波,这样子波的主峰尖锐、旁瓣少且能量低,能分辨厚度极小的薄层,地震解释的精度高。 现今地震资料反演处理大多是基于模型的地震反演,成功的关键是能否提取真实子波和建立精确的低频模型。常规地震数据中缺失低频信息,只能采用从测

井数据中提取低频分量再与地震数据反演的相对波阻抗合并处理方式得到绝对 波阻抗。 在目标地质体复杂、钻井少的探区,仅靠测井资料提取的低频分量难以反映复杂地质体横向变化,导致不精确或假的反演结果。为弥补该缺陷,一般采用从地震叠加速度提取低频分量方式,而叠加速度只能提供0~5Hz低频信息,无法弥补常规地震所缺少的0~10Hz低频分量。可见,地震数据中低频信息对保证地震岩性反演的精度意义重大。 然而,在海洋地震勘探中得到宽频带地震数据是比较困难的。 首先,在常规海洋地震数据采集中,电缆和气枪都要以固定深度沉放于海平面之下,以保证下传的激发能量最大化和降低接收环境噪声。 由于海平面是强反射界面,在激发和接收环节都会产生虚反射效应,从而压制了信号的低频和高频能量,并产生了陷波点,限制了地震勘探的频带宽度。例如,为了获得深部目的层有效反射信号,必须增加气枪阵列容量、加大沉放深度以得到穿透能力大、主频低的激发子波,并加大电缆沉放深度以减少对来自深部反射界面的低频反射信号的压制效应,由此带来的副作用是高频信号受到较大压制,降低了地震信号的频带宽度和分辨率。 在海洋高分辨率地震勘探中,一般采用较小气枪阵列容量和较浅沉放深度以得到高频成分丰富的激发子波,同时降低电缆沉放深度以降低接收环节对高频信号的压制效应,这样虽然提高了地震信号的频带宽度和视觉分辨率,但它是以牺牲低频信息和勘探深度为代价,处理后的成果数据缺少低频信息,给后续的反演处理带来较大困难。 勘探设备性能也限制海洋地震勘探获得宽频带地震数据的能力,电缆在移动时产生的机械和声波噪声掩盖了微弱的有效地震信号,降低了地震数据的频宽和信噪比,尤其是对高频段信号的影响幅度更大。到目前为止,常规海洋地震勘探中尚未找到完全有效压制虚反射效应的采集和处理方法。 近年来,针对海洋宽频带地震勘探面临的主要难题,在勘探设备方面进行了研发并取得重要进展。固体电缆的研制成功和工业化应用,有效地降低了电缆噪声,提高了对微弱高频信号的响应和记录能力;双检波器拖缆采集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压制了虚反射效应,拓宽了地震频带。 众所周知,气枪和电缆以一定深度沉放于海平面之下,海平面反射在上行波和下行波之间产生交互干涉的鬼波效应,对地震反射信号产生了压制和陷波作用,降低了原始地震资料的频带宽度。气枪和电缆沉放越深,对高频信号压制越大,越有利于低频信号;沉放越浅,对低频信号压制越大,越有利于高频信号。 为了压制虚反射效应,提高地震数据频带宽度,在海洋地震激发时借鉴陆上地震勘探压制虚反射的成功做法,开发了多层震源组合新技术代替传统的平面震源组合方式,激发地震子波的低频和高频分量都得到有效拓展和提升,因此其频带展宽、穿透能力增强。 在海洋地震信号接收环节,为有效削弱由海平面虚反射引起的陷波作用,利用电缆沉放深度的变化对不同频带的压制特性,采用上、下缆接收技术,既有效

地震解释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

第21卷 第2期地 球 物 理 学 进 展V ol.21 N o.22006年6月(页码:578~587) P ROG RESS IN G EOP HY SICS June. 2006 地震解释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 张进铎 (东方地球物理公司研究院,涿州072751) 摘 要 本文以我国塔里木油田石油地球物理勘探实例为基础,概述了石油勘探过程中地震解释技术类型、特征、现状和发展趋势.本文认为,在地震勘探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地球物理学家及地质学家希望获得的地震信息,应当是能够直接反应地下岩石物理特性或油气水的分布,而利用常规的地震解释技术是很难做到这些;随着石油勘探的进一步深化,一些新的地震解释技术涌现出来,并在油气勘探与开发过程中发挥着巨大作用.未来的石油勘探将会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新情况、新问题将层出不穷,地震解释技术也同样面临着考验,因此,只有立足在现有的成熟解释技术之上,并不断探索新的技术与思路,才能与未来的石油勘探步伐相一致.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地震相干技术,地震相分析技术,波阻抗反演技术,三维可视化技术中图分类号 P6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2903(2006)02-0578-10 Present status and future trend of seismic data interpretation techniques ZH ANG Jin -duo (Geoph ysical R esearc h Institute ,BGP ,CN PC,Zh uoz hou 072751,China) Abstract Dur ing the o il and gas explorat ion techniques develo ping ,g eophysicists and g eolo gists ho pe to use the seis -mic data to recog nize the ro ck features and o il and water dist ributions,it is difficult to do these by using the o rdinary seism ic data inter pr etatio n techniques.A few new techniques have been used with the oil and gas ex plor ation dev elop -ments,and t hese techniques have a lot of adv ant ages in practical a pplies.O il and g as ex plo ratio n w ill be faced w ith many difficulties in t he future,new co nditions and new pr oblems w ill be generated,the seismic dat a interpretation techniques w ill be also faced w ith new tests,so,w e must use mature techniques now ,and at the same time,dev elo ping new techniques and methods to match the steps in the future o il and gas ex plor ation. Keywords T ar im basin,seismic co her ent technique,seismic face technique,seismic inv ersion t echnique,3D v isualiza -t ion technique 收稿日期 2005-04-10; 修回日期 2005-08-20. 作者简介 张进铎(1966-),男,河北徐水人,硕士学位,高级工程师,从事三维地震解释与地震解释新技术应用工作.地址:河北省涿州市 贾秀路东方地球物理公司研究院总工办.(E -mail:peter_zhang@https://www.doczj.com/doc/f013980875.html,) 0 引 言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在石油、天然气勘探领域中,地震资料解释和地质综合研究技 术有了飞速发展,新技术新方法层出不穷,以地震相干解释技术[1~5]、地震相分析技术[6~8]、波阻抗反演 技术[9,10]、三维可视化解释技术[11] 等为代表的一系 列新的地震解释技术[12] 在实际工作中得到了全面推广应用和发展. 现今的地震资料解释已不仅仅满足于常规的构造解释,它更倾向于以地震信息为主,借助先进的解 释技术,开展储层特征综合分析、油气藏分布规律等 更深层次的研究. 1 目前主要地震解释技术类型和现状 1.1 地震相干解释技术 地震相干解释技术[13]就是利用地震波形相干原理,计算中心地震道和指定相邻道的相干系数,将普通地震资料转换成相干系数资料,以突出地震资料中的异常现象. 该技术能快速建立起断裂系统、特殊岩性体的空间展布形态,指导岩性体和断层的剖面解释及平

防灾减灾文献综述

防灾减灾遥感应用综述 引言 我国地域辽阔,天气变化万千,洪水、飓风、龙卷风、地震等不可抗性灾难频发,此次汶川特大地震给人民的生命和财产造成巨大的伤害。近50年来,我国每年由地震、地质、旱涝、海洋、疫病等自然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4%.自然灾害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全的重要因素,依靠科技进步,提高我国防灾减灾的综合能力已成为当务之急。 我国目前已建立起了较为完善、广为覆盖的气象、海洋、地震、水文、森林火灾和病虫害等地面监测和观测网,建立了气象卫星、海洋卫星、陆地卫星系列,并正在建设减灾小卫星星座系统。在气象监测预报方面,建成了较先进的由地面气象观测站、太空站、各类天气雷达及气象卫星组成的大气探测系统,建立了气象卫星资料接收处理系统、现代化的气象通信系统和中期数值预报业务系统。 此外,还发射了“资源一号”、“资源二号”卫星,广泛应用于资源勘查、防灾减灾、地质灾害监测和科学试验等领域。 主题部分 洪涝灾害 3.1灾前背景数据库的建设与更新 洪涝灾害背景数据库的建立是进行洪灾预警预报、灾情 评估和救灾的基础,总的来说其内容主要包括自然数据和社 会经济方面的数据,用于洪涝灾害遥感监测评估的基础背景 数据库包括:①空间展布式社会经济数据库空间展布式社会经济数 据库是在按行政统计单元获取的社会经济数据的基础上,利 用空间展布模型展布到空间而形成的社会经济数据库,如人 口分布、产业布局、各行业的经济发展状况以及公共基础设 施的分布情况等社会经济数据库。展布到空间上的社会经济 指标考虑到了社会经济数据在行政单元内分布的不均匀问 题和洪灾时淹没范围与行政区域不匹配问题,对于灾情分析

地震所带来的巨大灾害

地震所带来的巨大灾害 据统计,地球上每年大约发生500万次地震,人们能够感觉到的只有5万多次,破坏程度较强的地震近20次。虽然如此,从古至今,地震一直追逐着人类社会前进的脚步,并频频疯狂地破坏人类的美好家园——地球。 据考证,地面破坏程度最大的地震是1964年美国阿拉斯加安克雷奇市大地震。这次地震的震中位置在城东130千米左右的威廉王子湾,震动持续了4分钟。城市的主干道被一条宽50厘米的裂缝分成两半,一半下沉了约6米。阿拉斯加南海岸的悬崖滑入了海中。地震发生后,海啸随之而来,把一艘艘船只抛向内陆深处。地震使地表水平位移最大达到20米,震源断层位移最大达到30米,被公认为是当今地面破坏、地壳变动最大的地震。 震级最高的地震是1960年的智利大地震。当年从5月21日开始的一个月里,在智利西海岸连续发生了多次强烈地震,8级以上的地震3次,7~8级地震10次,其中5月22日发生的8.9级地震,成为迄今为止震级最高的地震。 这次罕见的地震过后,从智利首都圣地亚哥到蒙特港沿岸的城镇、码头、公用及民用建筑或沉入海底,或被海浪卷入大海,仅智利境内就有5700人遇难。地震后48小时引起普惠火山爆发。地震形成的海浪以每小时700千米的速度横扫太平洋,15小时后高达10米的海浪呼啸而至袭击了夏威夷群岛。海浪继续西进,8小时后4米高的海浪冲向日本的海港和码头。在日本岩手县,海浪把大渔船推上了码头,跌落在一个房顶上。这次海啸造成日本800人死亡,15万人无家可归。 引起最大火灾的地震是1923年的日本东京大地震。那年9月1日上午11时58分,伴随着一阵方向突变的怪风,地下发出了雷鸣般的巨响,大地剧烈摇晃起来,建筑物纷纷坍塌,同时引起了熊熊大火。这一古老的城市木屋居多,街道狭窄,消防滞后,结果使东京遭受了毁灭性的破坏。大火整整烧了三天三夜,直至无可再烧,全城80%的死难者惨死于震后的大火中,全城366万户房屋被烧毁。 火灾尚未停息,海啸引起的巨浪又接踵而来,摧毁了沿岸所有的船舶、

地震预警系统——为生命保驾护航(成都地铁)

成都地铁地震预警系统 ——为生命保驾护航

地震带给我们的伤害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04秒,阿坝藏 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发生的8.0级地震, 地震造成69227人遇难,374643人受伤, 17923人失踪,直接经济损失8452.1亿 元。 2013年4月20日8时02分,雅安市芦山县发 生的7.0级地震。震中芦山县龙门乡99%以 上房屋垮塌,卫生院、住院部停止工作, 停水停电。受灾人口152万,受灾面积 12500平方公里。

地铁灾害的特点 ◆区间封闭 ◆空间狭小 ◆设备高度集成 ◆人员密度高 ◆疏散难度大 ◆引发次生灾害

地震预警 ●指突发性大震已发生、抢在严重灾害尚未 形成之前发出警告并采取措施的行动,抢 在地震波传播到设防地区前,向设防地区 提前几秒至数十秒发出警报,以减小当地 的损失,也称作“震时预警”。 ●预警时间为3秒,可使人员伤亡减少14%; 预警时间为10秒,人员伤亡减少39%;预警 时间为20秒,人员伤亡减少63%。 2013年3月18日,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 初步建成了覆盖面积为40万平方公里 的地震预警系统。] 2013年,成都地铁公司召开专题会讨 论并决议,在OCC应用地震预警技术, 安装地震预警终端,成为全国地铁行 业首家采用此技术的地铁公司。

完善应急制度 ——处理原则 导向安全 先实施救人,救人与事故处理同 步进行 服从公司地震应急指挥部和值班主任统一指挥 按照岗位职责独立开展工作 先通后复

完善应急制度 ——明确应急岗位职责 值班主任宣布执行应急响应等级 行调扣停列车、组织清客及设备检查 电调根据通知采取合适供电、环控模 式 维调组织各专业进入抢险待令状态 司机按指令执行限速及开门待令命令 车站组织清客、人员救护、秩序维护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