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必修二,教材分析和教学指导

必修二,教材分析和教学指导

必修二,教材分析和教学指导
必修二,教材分析和教学指导

必修二概述教材分析和教学指导

写在前面的话——

学习科普文章的意义:

1. 科技改变生活

科学文化已成为一种潮流文化,全面影响改变着现代人的生活和生活方式。5 · 12 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地震是怎么形成的?如何科学防震?……科学防震的科普知识受到了人们的空前关注。——《四川科技报》

越来越多有眼光的企业开始重视科普,把科普看做是一种“企业文化”,把支持科普当做一种社会责任。——陈芳烈

21 世纪,人类已经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一个缺乏科学教育的民族是很难强大起来的,一个缺乏科学素养的人是很难适应现代社会的工作和生活的。

美国总统奥巴马在科技方面的举措:组建了一个新科技委员会,以为其提供科技相关的建议;加大科技投入,重视基础研究;强调能源和环境问题,开展科技外交;与各国争夺科技人才,为其移民提供优厚条件;以科技保障国家安全;鼓励民间参与,以保持美国的创新活力和经济增长。

2. 科普文章在教材中的独特地位

科普文章在必修教材中专门留有两个单元的位置。其在必修单元中的权重与小说、散文相同的。再联系读本,每套教材有配套的读本,而 5 本读本中有 3 本涉及科普类文章,这足以体现编者的用心。为了扩大学生的眼界和阅读量,为了体现科普类文章的多元性与丰富性,读本 2 选择了 4 篇、读本 3 选择了 7 篇、读本 5 选择了 8 篇科普文章,它们从不同角度闪烁着科技之光,是对必修教材的立体与丰富。为什么编者要花这么大的气力来安排科普文章,为什么在教材中把科普文章放在这么重要的地位,作为教师,我们体会到编者的匠心了吗?科技与人类的命运息息相关,你甚至难以想象十年后的科技会给人类带来什么变化。作为教师,我们担负起培养学生热爱生活、探究真理、弘扬科学精神的责任了吗?

3. 科普文章教学的现状及反思

通过校级互访,我们走访了 8 所学校,其中包括一些名校,大家的做法都惊人的一致,教师轻易把手一挥,就斩断了学生学习科普文章的机会。斩断的理由无非有三:一是近几年高考很少出现科技文阅读,讲了“没用”;二是自己没讲过,备课量太大,还未必有学生知道得多,吃力不讨好;三是课时不够,正好可以用这些时间来讲解其它考试内容。

教师们的理由看起来冠冕堂皇,但这真的符合新课标对人才培养的理念吗?我们培养的人才是要面向未来、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的。如何做到这三个面向,做到以人为本,做到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是摆在每一个教师面前的课题。我们培养学生探究未来世界的兴

趣了吗?培养学生热爱生活、探究真理、弘扬科学的精神了吗?当这一个个的问题拷问我们自己灵魂的时候,我们的回答往往是苍白无力的,更不可能掷地有声。为什么会这样,究其原因是教师自己没有吃透教材,更是因为教师忽视了学生的需要。科普作家卞毓麟先生曾说,“科普作家要兼有科学的真实,艺术的美妙和宗教的虔诚”,这里的虔诚指的是责任感和使命感。这句话用在对科普文章的教学中有着同样的指导意义。当我们斩断学生学习科普文章的兴趣时,很可能也斩断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也许未来的科学家也因此而夭折。教师的责任感、使命感激励我们,我们不仅要讲科普文章,还要激发学生阅读科普文章的兴趣,更要培养学生探究真理的精神、弘扬科学的精神。

教材分析与教学指导:

一、单元整体分析

(一)单元内容在全套教科书中的位置分析

1. 从教学内容来说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共编排有两个科普文章单元,分别是必修三和必修五的第四单元。两个单元虽是都离不开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的科普读物特点,但各有侧重。

2. 从思维引导来说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在对比了两个科普单元各篇文章后面“研讨与练习”的设计后,我们发现,编者并不仅仅就课文来设置练习,而是重在引导学生和生活链接,读出自我,引发对生活的独特思考。

可以说,必修五是对必修三的深化和拓展,其间不难看出教材编者用心良苦,匠心独运。

(二)该单元内容在语文教学中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本单元指导学生学习自然科学小论文。这些文章不一定是发前人所未发,却都是出自科学大师之手,观点确实,论证严谨,文笔生动,兼有理趣和情趣,学习这些文章,可以增长知识,开阔视野,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思辨能力。本单元所选的三篇课文虽为科普文,但文化内涵也十分丰富,既有对中国建筑特征的概说,又有对生物的社会行为的描述,还有对宇宙未来的探索。教学中可在以下几方面有所突破:

1. 激发学生学习科普文章的兴趣

科学文化,作为当代社会的主流文化,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影响力。它增进了人类对大自然的了解,推动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改善了我们的生活品质,成为最有活力的文化因素。以前,我们可以悠闲自在地坐在家里看着有趣的电视节目吗?以前,我们可以通过互联网让天涯变咫尺吗?以前,失聪的人们可以破解障碍,听到别人的声音吗?以前,我们能想象硕大的飞机能隐形吗?以前我们能想象与人极为相似的机器人吗?过去故事传说中千里眼、顺风耳都已通过科技实现,我们甚至不敢妄加断言十年后的生活会发生什么变化,只因科技改变生活的速度太快。要了解我们的生活变迁,读科普文章是一个很好的途径。

2. 理清作者的思路,概括归纳文章的要点,理解文章的重点难点

本单元所选的课文,每一课都有一个核心议题,作者在写作时,一定是经过了缜密的构思,围绕这一议题来组织材料的。解读的过程,从某种程度上说就是一个还原的过程。明晰了作者的思路,抓住了文章的要点,找出了重点、难点问题,对文章的整体理解就不难了。

3. 注重科学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这些文章,既是“科学的”,有科学知识、科学理念和科学精神,又是“人文的”,以人文的观点审视科学,对待科学,表现出很强的人文关怀色彩。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是互相交融、紧密联系的,是人类精神文明的有机组成部门。科学家追求真理、为科学奉献的精神,以及关注人类、关注环保等思想,是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共同的体现,不能生硬地区分开来。科普文章的理性精神和睿智哲思,对学生心智的成熟是非常有益的。

本单元课文往往体现着国际前沿的科技成果,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公民必然是科学素养与人文精神交相辉映的。要培养 21 世纪的人才,就需要培养学生对自然规律尊重,对科学激趣探疑,还要有质疑反思的能力。因此本单元的自然科学小论文,既要让学生感受科学文化的魅力,也要让学生从中得到科学美感。

(三)学情与单元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1. 学情分析

学生从初中开始接触说明文,有一定的阅读基础。进入高中阶段后,随着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增强,而有的学生本身就对科普文章、对各种新的科技成果很关注,甚至还很有兴趣。但由于他们的阅读这类作品的习惯还没有形成,他们阅读文化内涵较强的自然科学小论文是会较欠缺方法,且缺少深入思考。

2. 教学重点分析

( 1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与学生的生活积累相融合,激发学生阅读科普读物的主动性。

( 2 )通读文章,学会整体把握行文思路,品味科学小论文语言简洁、严密、明晰的特点。交给学生正确的阅读习惯、方法、意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文意的能力。

( 3 )培养学生对生活的思考能力,培养学生质疑、批判、反思能力,

3. 教学难点分析

( 1 )教师对教材是否吃透,对教材的把握是否站在一定的高度,理解是否到了一定的深度。

( 2 )如何培养学生对生活的思考能力,怎样与学生的生活嫁接,并与写作挂钩,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 3 )如何培养学生质疑、批判、反思能力、探究真理的能力,如何培养学生追求探究真理的精神。

(四)课时安排建议

阅读鉴赏:《中国建筑的特征》 1 课时。

《作为生物的社会》 1 课时。

《宇宙的未来》 1 课时。

表达与交流:《注重创新学习写得新颖》 1 课时

二、课文分析与教学

(一)课文内容分析

1. 《中国建筑的特征》

本文作者是中国现当代著名建筑学家,一生遨游于建筑天地间,特别是为发现、研究、保护中国古代建筑倾注了毕生的精力。由这样一位专家来介绍中国建筑的特征,再合适不过。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前两段从地域分布和历史跨度方面说明中国建筑的影响,可以看作是引论;中间谈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是文章的主体部分,对中国建筑方方面面的特点予以总括说明;然后,作者用很大的篇幅探讨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揭示“为什么”的问题,进一步深化了谈论的主题;最后一段,从古为今用的立场出发,提倡熟悉中国建筑的“文法”和“词汇”,在现代社会把我们民族优良的建筑传统发扬光大,可以看做是结语。中间两部分,介绍特征,探讨风格,是学习的重点。

2. 《作为生物的社会》

这是一篇论述生物社会行为的文章。作者选取了独特的视角,将一些群居性生物的行为与人类进行比较描述了它们在集体行动中所表现出的高度组织性,对传统生物学过分强调个体行为和动物本能的观点进行了反思,也对人类盲目自大、不能充分认识自身生存危机作了警示。

3. 《宇宙的未来》

本文是霍金在剑桥大学所作的演讲。作者先从古代的巫术和近代的宗教预言谈起,引出话题,说明从科学的角度谈论宇宙的未来是非常严肃的事,科学有别于宗教的地方就是它的求实精神。探讨宇宙是继续膨胀还是有可能收缩是这篇讲演的主体部分,计算宇宙的密度又是这一主体部分的关键,有关宇宙中物质密度临界值的探讨,则把问题引向深入。最后,介绍两种新的理论——人择理论和暴涨理论,则体现了科学界最新的探索。作者从可见的物质谈到暗物质,从成熟的理论谈到科学的假说,把问题讲得透彻明白。最后没有作出一个明确的预言,恰恰说明了他严谨的科学态度。

从范围来讲,《中国建筑的特征》是对中国建筑特征的概说,是我们所熟悉的人类生活,《作为生物的社会》则是对生物的社会行为的描述,将视野扩大到了我们一知半解的群体生物,而《宇宙的未来》关注的是整个宇宙,是对宇宙未来命运的探索。镜头一步步推远,视野一步步扩大,人类在其间显得是多么的微不足道。

(二)学生的背景知识与认知问题

本单元的三篇文章,均出自科学大师之手,而我们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学生对科普读物阅读甚少,很多同学不喜欢科普读物,主要理由是专业性强、枯燥、抽象、不易理解、少趣味。

《中国建筑的特征》由于涉及的中国建筑方面的概念术语较多,有些说明文字因为没有图例参考不容易读懂。《作为生物的社会》学生体会不到如何从群居性动物身上反思人类的行为,从而引发对生活的思考。《宇宙的未来》涉及的科学知识有一定难度,学生连文章的思路都很难理清,更别说引发对宇宙未来的思考了。

其实只要教师引导得法,把切入点选准、选巧,完全可以引起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取得满意的效果。

(三)单元教学策略与方法:

1. 针对学生的背景知识,我们将本单元三篇文章中出现的问题逐一解决

( 1 )《中国建筑的特征》

针对学生的认知问题,我们采用了前测、归纳、拓展迁移的方法来解决。

先做前测。可提问:①这篇文章你是否读得懂?②这篇文章的前半部分和后半部分,你更喜欢哪部分,为什么?③与原来学过的说明文作比较,请学生比较相同和不同,教会学生,说明文原来也可与这样生动。通过这样的问题,可了解学生目前的阅读能力。

课上部分。首先下任务单,请学生归纳出建筑的九大特征,并归类。然后,学习本文形象的类比,即中国建筑的“文法”(框架)和“词汇”(材料)。我们了解建筑,实际上也学习了建筑背后隐藏的等级观念、民族文化。(文化链接)

拓展训练。①如果你接触到某类产品,如古代家具,瓷器服饰,能否赋予产品以文化特点,并融入情感,将产品说明写得生动形象。(推荐一些带有文化品味的书目,如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马未都说收藏——陶瓷篇》)(文化链接)②《汉字是我家》,请你运用类比,展开联想,介绍中国的汉字,参见邓红文章。(生活链接)

( 2 )《作为生物的社会》

针对学生体会不到如何从群居性动物身上反思人类的行为,从而引发对生活的思考的问题,我们采用了和生活嫁接的方式。

可以寻找以下嫁接点。①本文是通过对生物的群居性行为来反思人类的行为,与此有类似特点的有法布尔的《昆虫记》,不妨对比阅读,教会学生从不经意处寻找生活的哲理。(生活哲理链接)②很多生物作为单独的个体似乎没有什么思想,而随着群体的增大,智慧逐渐增强,具有高度的组织性和协调性,俨然成了一个庞大的活物。这对社会现实中的学生有哪些启示?团队智慧十分可贵。要懂得双赢、共赢,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共处。美国的经营模式、很多企业的发展都可以印证这一点。例如:运用“头脑风暴法”解决清理高压电线积雪的问题。由此可见,团队的力量之大。未来社会是一个团队,光靠单打独斗是不行的,未来的人才,还应是合作型的人才。(社会链接)

( 3 )《宇宙的未来》

针对选文涉及的科学知识有一定难度的问题,理清本文思路是第一要务,拿到文章首先要筛选信息,把握思路。以任务单的形式,请学生概括每段内容;哪些段落相互呼应。文章先从预言的历史谈起,不论预言应验与否,都是不可靠的,继而引出“宇宙在大尺度上是可以预测的”。而根据霍金的理论分析,要想预测宇宙的未来,关键问题在于平均密度是多少?如果它比临界值小,宇宙就将永远膨胀,但是如果它比临界值大,宇宙就会坍缩。可是影响临界值的因素太多,比如暗物质。因此,作者最后还是强调宇宙的两种命运——继续膨胀或可能收缩。

理清本文思路还不是我们的终极目标,更重要的是通过此文引发学生对宇宙未来的思考。可提问:①通过查阅资料以及自身对霍金的了解,请你谈谈是否赞同霍金的观点?②你觉得《阿凡达》等科幻片中出现的情景有实现的可能吗?说说你的理由。目标:通过学习此文激发学生科学探索的兴趣和敢于质疑的态度。(社会链接)过去从中国寄一封信到美国,需要好几个月,而今的视频聊天却使得天涯近在咫尺,神话故事中千里眼、顺风耳,也被望远镜、雷达所取代,登上月球也不再是遥远的梦,这都是科学家积极探索的成果。不久的将来,也许就会研究出如同一张纸般的能够卷起来的电脑、电视和能够打印物体的立体打印机。温总理在哈佛大学的演讲中说,“教育让我们仰望星空,学会思索”,宇宙的未来等着下一代的科学家(青年的一代)去探索。正是人类的大胆想象,不断质疑,才使得科技一步步发展到了今天。(生活链接)

2. 通过任务驱动、形成性评价的方式,来提高课堂效率

通过任务单,快速搜索信息,理清作者的思路,培养学生概括归纳的能力。(补中国建筑九大特征的表格)通过形成性评价,找准学生在阅读科普文章时的问题,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并通过前后测、阅读测试题来检测教给学生的阅读方法是否有效,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

3. 通过跨学科交流,提高课堂效率

为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可开展跨学科交流活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学习科普文章中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更为重要。因为学生每天所接受的教育是多学科的综合性的,理科知识水平可能超过语文老师,更有一些科学爱好者,在某些方面既“迷”且“专”,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所以,在科学知识的理解方面,可以多发挥学生的特长。另外,跨学科的学习交流,可以促进知识的整合,能力的贯通,是高中课程标准着意提倡的教学理念,而且容易实行,应该在教学中给予足够的重视。

4. 通过文本与生活链接,树立读写结合的意识

让文本走近生活,让生活走近文本,引发学生对生活的思考。树立学生批判质疑的意识,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科学质疑精神。可以重点关注每课的最后一道题,体会出题者的匠心。树立读写结合的意识,学生可进行大量的资料查找、实地考察,并将自己对某种科学问题的见解以小论文、小报告的形式上交。

阻碍学生语文读写能力提高,不仅是知识问题,还是意识问题,一种将阅读和写作结合的意识,教学时如果只是想通过一味的灌输知识来达到提升学生语文能力的目的,那么结果必然是高耗低效。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妨尝试通过培养学生读写结合意识,帮助学生尽快提高语文能力。

(四)教学过程示例

《作为生物的社会》

【教学目标】

1. 通过对本文论证方法、论证语言的学习,提高学生阅读科学小论文的能力。

2. 体会本文的主旨,反思人类自身的行为方式和组织形式,培养学生质疑、批判、反思的能力。

【教学重点】

1. 学习本文类比的论证方法。

2. 体会本文的主旨,反思人类自身的行为方式和组织形式。

【教学难点】

如何通过此文引发学生对生活的思考,并从中培养学生质疑、批判、反思的能力。

【教学过程】

1. 前测

( 1 )你平时喜欢读科普文章吗,请简单说明理由。

前测共收上来 30 份,有 17 位同学不喜欢科普文章,占 57% ,主要理由是专业性强、枯燥、抽象、不易理解、少趣味。有 13 位同学喜欢,占 43% ,主要理由是能丰富课本外知识,开阔视野、逻辑性强。

( 2 )《作为生物的社会》是一篇自然科学小论文,读完此文,你有哪些不解之处,请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学生的问题虽各有特点,但主要集中在三点上,即本文的写作目的,一、二段的说法是否自相矛盾,为什么引用齐曼的话和以“探索”结尾。特别是关于写作目的有 7 位同学提出,我们就从写作目的入手开始本堂课的学习吧!

设计目的:一方面,让学生带着问题预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另一方面,关注学生,以学生为主体,针对学生的问题来设置教学环节。

2. 看一看:由蚂蚁视频导入新课

视频中是的蚂蚁在干什么?作为人类你怎么评价他们的行为?

(蚂蚁喝水、游戏、贮存过冬粮食,个体的行为看来意义不大,集体的做法却目的性强,达成度高)

设计目的:吸引学生的兴趣,便于学生迅速进入生物的情境,并开始思考昆虫的行为。

3. 阅读下面描写蚂蚁的话,看看从中能得到关于蚂蚁的什么信息

( 1 )野地里一只独行的蚂蚁,不过是一段长着腿的神经节而已。

( 2 )只有当你观看聚在蚁丘边的、黑鸦鸦盖过地皮的数千只蚂蚁的密集群体时,你才看见那整个活物。

( 3 )群体变大时,其智慧似乎也随之增加。

( 4 )它们开始骚动、激奋,然后就像艺术家一样开始工作。

( 5 )它们什么都干,就差看电视了。

得出结论:蚂蚁和人类有相似之处,蚂蚁作为群体存在时,和人类一样,它是有智慧的。

(板书:靠集体、有智慧、似人类)

设计目的:在短时间内,借助蚂蚁的行为宏观把握全文。一方面回顾了课前预习的课文,另一方面又便于学生迅速了解本文的关键信息,把握本文观点。

4. 找一找:迅速搜索有关蚂蚁的段落( 3-6 段),找蚂蚁与人类的相似之处有哪些

第 3 段:似人类的社会行为:培植真菌、养家畜、打仗、捉奴隶、使用童工。

第 4 段:像人类一样会思考。

第 5 段:有智慧,思考、筹划、谋算。

第 6 段:建筑蚁穴,寻找食物。

总结:蚂蚁像人类一样,有社会活动,会思考,会通过集体协作达成目标。不仅蚂蚁如此,文中所提到的其它生物也是如此。通过集体的智慧,白蚁甚至能设计美丽拱券、穹顶小屋。蜜蜂、黏菌细胞、鲱鱼、海鸟等生物也是在群体中互相依存、互相联系、同步活动。(点出主要论证方法:类比论证。)

5. 把握主旨

( 1 )当作者谈到蚂蚁、蜜蜂等动物时,为什么要处处与人类比较?

本文并非就生物而介绍生物社会,而是通过生物的社会行为,来反思人类的行为。提醒人类换位思考,从而思索人类自身的问题。

( 2 )从文本出发,思考人类到底存在哪些问题?(从文中找依据,应特别注意文中写到人类行为的段落)

要求:小组合作,有专人负责记录和发言,回答时应条理清晰,依据明确、分析入理。

①“暗示说昆虫群居的活动跟人类事务总有点联系,那在生物学界将是相当糟糕的态度”,“昆虫好像是来自外星的生物,它们的行为绝对是有异于人”、“它们倒更像一些制作精巧、却魔魔道道的小机器”……文章 1 、 2 段提到传统生物学界的观点,瞧不起昆虫,处处将人类与其它生物区别开来,以自我为中心,自以为高人一等。否认群居性昆虫与人类的相似性,这恰恰说明了人类盲目自信。

②昆虫是不是一定劣于人类,本文给出了答案。蚂蚁可以联合建造蚁丘,白蚁可以共同搭建建拱券,“我们却并不经常感到我们的联合智慧”,“电路好像还在,即使并不总是通着电”。很多生物作为单独的个体似乎没有什么思想,而随着群体的增大,智慧逐渐增强,具有高度的组织性和协调性,俨然成了一个庞大的活物。人类之所以能发展今天的局面,也是因为我们是所有群居性动物中最具社会性的。可在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却有时忽略了联合智慧,也就是团结协作的重要性。人类不仅与其它生物相似,甚至在某些方面反而应向其他生物学习,比如联合智慧。

拓展补充:向生物学习,又何止联合智慧这一点。人类通过研究生物的生理结构,研究出了电子鹰眼、电子蛙眼,对鱼和海豚模仿,我们研究出了船和潜艇,从蝙蝠到雷达,萤火

虫到人工冷光,人类从生物身上收益颇丰,怎可瞧不起生物。值得人类学习的远不止这些。蝉在地下苦苦等待四年只为了四个星期的放歌,蝴蝶破蛹成蝶要经过 21 天、四个阶段的痛苦蜕变,这种顽强的生命追求不更值得人类学习吗?

设计目的:由生物与人类的比较入手,让学生思考把握本文的主旨。

请学生自行总结本文的写作目的。

明确:本文通过将人类与蚂蚁、白蚁、蜜蜂、黏菌细胞、鲱鱼、飞鸟等生物进行类比,批评了人类的盲目自大和缺乏联合协作,提醒人类向生物学习,反思人类自身的问题。

6. 写一写:请联系当下社会生活,谈谈自己对“联合智慧”的看法

提示:本文在谈到人类在“联合智慧”上的不足时,举了科学研究工作的示例,提到科学上的探索虽然是一种孤独的、静思的事,但西方科学的秘密所在仍然是共同的、集体的力量,在工作行将完成时,依然需要将研究成果与人分享,乃至于将科技转化为生产力,更需要集体的协作。大家能否想到身边有哪些例子呢?

预设:( 1 )文中提到,很多生物作为单独的个体似乎没有什么思想,而随着群体的增大,智慧逐渐增强,具有高度的组织性和协调性,俨然成了一个庞大的活物。可见团队协作的重要性。团队协作在人类发展历史中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而当今社会更是讲究双赢、多赢。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共处。美国的经营模式、很多企业的发展都可以印证这一点。未来社会是一个团队,光靠单打独斗是不行的,未来的人才,还应是合作型的人才。

( 2 )文章最后一段说到“探索”一词的来源时,强调互相呼唤、交流信息是人的一种本能,科学研究需要静思,但要将科研成果融入社会则需要与人分享。分享是一种可贵的品质,例如分享学习经验时,自己也会收获知识的巩固扎实、传播知识的快乐。最有效的学习是改变自己行动的学习。美国人的口头禅“ share ”。

设计目的:让学生将作者情感与自己的生活嫁接,做到文本中有我。

7. 课堂小结

同学们,原来生物界还有这么多我们不曾了解的内涵,人类千万不能盲目自大,要充分认识自身生存危机。我们既要强调个体的智慧,也要重视群体的智慧,学会协作、学会分享、怀着谦逊之心向他人学习,向其它生物学习,人类的路才会越走越宽。阅读科普读物,不仅是普及科学知识,其实读科普文除了可以感受科学的魅力外,还可以拓宽我们的视野,提高我们独立思考、深入思考的能力。

温总理在同济大学演讲时说,希望同学们经常地仰望天空,学会做人,学会思考,科普读物能给我们的思索与冲击与其他文学类作品是截然不同的。

为什么蔬菜最贵的是洋种子?为什么一发生经济危机,广东沿海的企业纷纷倒闭,因为我们没有核心技术,胡总书记强调要变中国制造为中国创造,创造什么?创造先进的科技成

果。 21 世纪,人类已经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一个缺乏科学教育的民族是很难强大起来的,一个缺乏科学素养的人是很难适应现代社会的工作和生活的。

今天给大家埋下一颗科学的种子,希望能够在大家心中生根发芽,将来大家也能做出推动国家发展的科学成果。

设计目的:激发学生的科普文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使命感、责任感。

8. 课外阅读推荐篇目

《细胞生命的礼赞》刘易斯·托马斯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3 年版

《昆虫记》法·法布尔花城出版社 2003 年版

《万物简史》美·美比尔·布莱森接力出版社 2005 年版

《诺贝尔奖获得者与儿童的对话》 [ 德 ] 贝蒂娜·施蒂克尔等三联书店 2003 年版

《一日一篇科普速读——像科学家一样思考》团结出版社 2010 年版

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材分析学情

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材分析 高中语文必修二包括四个模块,阅读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探究、和名著导读,每个模块下又有子目录。首先,阅读鉴赏,共四个单元,分别为写景状物散文、先秦到南北朝时期诗歌、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和演讲辞,共计十三篇课文。其中两个单元侧重于“品味与赏析”,另外两个单元分别侧重于“思考与领悟”、“沟通与运用”. 第一单元教学说明 第一单元所选的课文都是写景状物的名篇佳作,我们现在基本都已完成,内容相对来说比较熟悉,我不再多做分析,(这些散文名篇的共同特点,一是写景精美,情味浓厚。尽管课文情感的表达方式不同,有的含蓄,有的直率,但都情景交融。二是意蕴深刻。不仅展现了景之美、情之浓,而且蕴含着丰富深刻的思想,可以引发学生对自然、人生、社会的多方面思考。三是语言美,语言是支撑文章思想情感、构思布局和艺术风格等综合大厦的基石,教学中可引导学生加以体会、品味写景状物散文的语言,它是最能体现散文语言的美。)下面是第一单元的一点不成熟的教学建议。 本单元的这些散文都来自作者的亲身经历、体验,抒写他们对自然、对人生的感悟,通过学习,我们要试着与学生一起体验作者对自然、对人生的深刻思考,感受作者的情怀。 阅读教学是学生、老师、教材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过程,阅读中的对话和交流,应指向每一个学生的个体阅读。我们既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所以要尽量创设环境,关注学生阅读,尊重学生个体的见解,鼓励学生批判质疑,发表不同意见,我们可以给学生适当的提示、点拨,但不要以自己的分析讲解替代学生的独立阅读。 第二单元教学说明 古语说:“腹有诗书气自华。”诗歌,是祖国语言中最为精粹的部分。通过对古典诗歌的学习,我们可以汲取多方面的养料。 本单元选的是先秦至南北朝的诗歌作品,共七首。《诗经》两首:一为《氓》,偏重叙事;一为《采薇》,偏重抒情。《离骚》在课文里所节选的是全诗感情最浓烈、诗人形象最鲜明的部分,通过学习,可以让学生对屈原执著、高洁的风范等有一定了解。《孔雀东南飞》是汉乐府作品,它是我古代最长的一首叙事诗,在人物形象塑造、剪裁、结构、语言上都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成就。最后三首分别是《涉江采芙蓉》、《短歌行》和《归园田居》,在这些诗中我们可以感受曹操这位“乱世枭雄”暮年时分仍渴望建功立业的英雄本色;还可以体验陶渊明的归隐田园的乐趣。

(完整)高中化学必修教材分析

高中化学必修教材分析 在高中化学必修教材进行了一年多的教学实践,课堂教学观摩及研究,即完成了高中化学新教材《必修1》和比《必修2》的教学中发现,在高中化学新课程的实施教学过程中需处理好以下几个环节: 一.处理好必修与选修的关系,理解新课程与新教材的变化 教师在教学实施中首先要充分认识必修与选修之间的关系,必修模块课程为全体学生未来的发展和今后学习化学课程模块提供必要的基础,选修课程模块从不同的角度组织内容,为不同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基础,同时也是学生在必修学习基础上的进一步提高。 高中化学必修教材在内容选择,体系结构上相对于传统教材来说,实现了较大的突破,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多元的课程设计,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习最有价值的化学核心知识和基本观念,促进了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必修教材打破了传统的律前律后编排元素化合物知识的体系结构,不再刻意追求元素化合物知识学习时的系统性,而是将相关的元素化合物知识进行综合布局,将它放在最能发挥其教育教学功能的地方,让学生学习这些内容而最终获得发展。教材对

元素化合物知识的体系性和全面性进行了全新诠释,转变了元素化合物知识传统教学的单一模式,使学习更加具有整合性和联系性,更加紧密联系生产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的欲望。 在新课标对必修学习内容和必修教学时数规定的指引下,新的高中化学必修教材在核心知识的覆盖面上扩展了,但是在相应内容的教学深广度要求上却有适当的降低,我们必须认识到这种变化。在教材中还有许多很好的插图,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利用插图。课前先布置学生粗读课本,课上抽时间让学生谈对某些插图的认识和理解,课后指导学生根据插图收集资料加深巩固已学知识。还有一些条件达不到和不需要做的实验,我们就指导学生看图,这样也就节省了教学时间;同时,教材中绚丽多彩的画面为化学这门自然学科赋予了灵动的旋律。在教学中我们还感到课后的大部分练习新颖独特,综合性很强,可拓展的空间很大,为学生知识的巩固,方法的培养,能力的提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创造了广阔的空间。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把习题作为教学设计的一部分内容,根据自己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做适当的增减;如:“物质的量”这节内容,就要从符号的表示,计算步骤的规范等方面补充一定的习题。 在实施新课程中,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应该树立全新的教材观,教科书不再是教学的金科玉律,也不再是教学的全部

化学必修二 乙醇教案 人教版

第三章有机化合物 第三节生活中常见的有机物 3.1 乙醇 武威十八中王勇刚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分析 乙醇是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第三章《有机化合物》第三节《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中的第一课时的内容。根据新课程标准必修中对官能团的学习有所体现但没有强化,学生主要学的是与日常生活相关的一些重要有机物的知识。乙醇是学生比较熟悉的生活用品,又是典型的烃的衍生物,从它的组成、结构和性质出发,建立有机物“组成—结构—性质—用途”的有机物学习模式,了解有机物的一般知识,使学生掌握学习和研究有机物的一般规律,形成一定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为《有机化学基础》(选修5)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2.教材地位与作用 乙醇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有机物之一,高中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对乙醇比较熟悉,且在初中已经在九年级上册《燃料及其利用》一章节中已经初步接触到乙醇。以乙醇作为学生学习烃的衍生物的第一种烃类衍生物,知识起点低,学生容易接受,并且是在学习了烃类及其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学习乙醇,学生可以轻松的从乙醇的组成分析探究乙醇的结构,再由结构认识乙醇的性质。并且乙醇是联系烃和烃的衍生物的性质的关键,学好本节课的内容对学习其他衍生物的性质具有指导性作用,可以让学生在掌握烃的衍生物的学习中,抓住官能团的结构和性质这一中心,确认结构决定性质这一普遍性规律,本节是由学习烃类有机物过渡到烃的衍生物的重要阶段,将《生活中两种最常见有机物》安排在这里《有机化合物》第三节,乙醇的教学不仅在整个单元的知识网络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之一。同时也在整个高中有机化合物学习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乙醇的组成、结构及主要性质。加深认识乙醇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用途。 过程与方法:从乙醇组成-结构-性质出发,建立组成-结构-性质的学习模式;通过实验培养学生观察、描述、解释实验现象的能力以及对知识的分 析归纳,概括总结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实验探究中,学生亲历体验实验的探究的过程,体验探究中的困惑,顿悟、喜悦。激发学生参与化学科技活动的热情,逐步 形成将所学的知识用于生产、生活实践的意识,在质疑、反思中提 升内在素养,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作风和求实进取的优良品质。 三、教学重难点分析

人教课标版高中数学必修二第一章学情分析与教材分析-新版

第一章空间几何体 (一)学情分析: 本章内容是在义务教育阶段学习的基础上展开的.例如,对于棱柱,在义务教育阶段直观认识正方体、长方体等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棱柱的结构特征及其体积、表面积.因此,在教材内容安排中,特别注意了与义务教育阶段“空间与图形”相关内容的衔接. 本章中的有关概念,主要采用分析详尽实例的共同特点,再抽象其本质属性空间图形而得到.教学中应充分使用直观模型,必要时要求学生自己制作模型,引导学生直观感知模型,然后再抽象出有关空间几何体的本质属性,从而形成概念. 柱体、锥体、台体和球体是简单的几何体,繁复的几何体大都是由这些简单的几何体组合而成的.有关柱体、锥体、台体和球体的研究是研究比较繁复的几何体的基础.本章研究空间几何体的结构特征、三视图和直观图、表面积和体积等.运用直观感知、操作确认、度量计算等方法,认识和探索空间几何图形及其性质. (二)教材分析: 1.核心素养 我们在高中阶段要培养学生数学的三大能力:计算能力,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本章的主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在教学中,要坚持循序渐进,逐步渗透空间想象能力面的训练.由于受有关线面位置关系知识的限制,在讲解空间几何体的结构时,我们应该多强调感性认识.要确凿把握这方面的要求,防止拔高教学.重视函数与信息技术整合的要求,通过电脑绘制简单几何体的模型,使学生初步感受到信息技术在学习中的严重作用. 2.本章目标 (1)认识柱、锥、台、球及其简单组合体的结构特征.

①利用实物模型、计算机软件观察大量空间图形. ②运用空间几何体的特征描述现实生活中简单物体的结构. (2)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和直观图 ①能画出简单空间图形(长方体、球、圆柱、圆锥、棱柱等的简捷组合)的三视图,能识别上述的三视图所表示的立体模型,会使用材料(如纸板)制作模型,会用斜二侧法画出它们的直观图. ②通过观察用两种方法(平行投影与中心投影)画出的视图与直观图,了解空间图形的例外表示形式. ③完成实习作业,如画出某些建筑的视图与直观图(在不影响图形特征的基础上,尺寸、线条等不作严格要求). (3)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和体积 ①了解球、棱柱、棱锥、台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公式(不要求记忆公式).②会使用球、棱柱、棱锥、台的表面积和体积公式计算一些简单几何体的体积和表面积. 3.课时安排 本章教学时间约需12课时,详尽分配如下: 3课时 3课时 1.1空间几何体的结构 1.2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和直观图 1.3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和体积 章末检测题 4.本章重点3课时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教材分析生物教材分析人教版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教材分析生物教材分析 人教版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人教版必修二教材分析 杨鑫 本模块的内容包括:遗传因子的发现、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基因的本质、基因的表达、基因突变及其它变异、从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七部分。学习本模块的内容,对于学生理解生命的延续和发展,认识生物界及生物多样性,形成生物进化的观点,树立正确的自然观有重要意义。同时,对于学生理解有关原理在促进经济与社会发展、增进人类健康等方面的价值,也是十分重要的。 1.单元内基础知识之间的关系 在掌握基础知识的过程中,首先得了解清楚基础知识的相互关系,建议每个章节首先让学生绘制知识框图:也可以在章头课使引导学生绘制思维导图。通过对各单元知识之间内在关系的分析,使学生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这是培养学生的生物学素养的基本要求。 2.各单元之间的发展关系 本模块各单元内容总体上看可以分为三部分:生物的遗传、生物的变异和育种、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这三部分的关系如下图: 、生物的遗传 该部分内容包括第1、2、3、4章,主要是揭示生物在代代繁衍的过程中,遗传物质是什么在哪里如何传递以及是如何起作用的通过上图可以看出,本模块遗传部分的内容基本是循着人类认识基因之路展开的。这样学生学习遗传知

识的过程,犹如亲历了一百多年来科学家孜孜以求的探索过程,会受到科学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等多方面的启迪。 、生物的变异和育种 本模块的第5章内容既是前4章内容合乎逻辑的延续,又是学习第6章和第7章的重要基础。本章集中解决这样几个问题:遗传物质(基因)在代代相传的过程中,是否会发生变化为什么会变化怎样变化发生的变化对生物会产生什么影响变异的种类有哪些等等。本章中有关人类遗传病及其预防的内容,与人类的生活联系密切,对于提高个人和家庭生活质量、提高人口素质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模块前五章集中讲述了遗传和变异的基本原理,知识内容是按照科学史的线索展开的,较少涉及生产实践上的应用。“第6章——从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将集中解决这部分问题,并且是按照技术发展历程的线索来展开内容的,以期使学生在了解遗传学原理的应用的同时,在“科学、技术、社会”方面有更多的思考,获得更多的启示。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本模块的最后一部分内容是“第7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该部分内容较为深入的揭示了生物繁衍过程中物种形成和更替的原理,指出生物进化的单位是种群,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库在环境的选择作用下的定向改变,反映出生物与环境在大时空尺度下的发展变化和对立统一。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不仅可以了解生物进化理论在达尔文之后的发展,进一步树立生物进化的观点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而且能够通过学习进化理论的发展过程,加深对科学本质的理解和感悟。

高中化学必修二教材分析-化学-教材分析-人教版

化学必修2模块教材分析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化学2有三个一级主题:物质结构基础、化学反应与能量、化学与可持续发展,对应的教材在内容设置上包括四章,分别是第一章:物质结构和元素周期律,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第三章:有机化合物,第四章:化学与可持续发展。《化学2》在化学1的基础上突出物质结构和元素周期律的作用,强调化学变化与能量的关系,同时通过有机化合物的知识来进一步认识化学结构和反应的关系。最终将化学与可持续发展这一大背景相联系,更加显现化学的重要性。化学2的主要特点是突出化学理论:原子结构、元素周期律,以元素知识为基础,将其应用于理论:化学反应反应与能量、有机化合物知识、化学与社会等。化学2在整个化学教材中起一种承前启后的作用。承前是指化学1所学的元素知识在化学2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中、在第四章化学与可持续发展中又遇到,化学2的学习是对前面知识的一种复习和拓展。如在化学1中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中学习了Na、Al、Mg、Cu的性质,在第四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中学习了Cl等元素。在化学2的物质结构周期律中有碱金属当然主要是Na,有卤素,主要有Cl,而在化学与可持续发展中Na、Al、Mg、Cu、Fe、Cl、Br、I等都有。而启后是指通过对化学2的学习,为学习后面选修模块的知识打下一定的基础。化学2所学的知识在选修模块中都要继续学习。如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对应了物质结构与性质,化学反应与能量对应了化学反应原理,有机化合物对应了有机化学基础,化学与可持续发展对应了化学与生活、化学与技术。下面分章讨论。 1 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 1.1 地位和功能 物质结构和元素周期律是化学中的重要理论知识,也是中学化学中的重要内容。通过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对所学元素化合物等化学知识进行综合、归纳,从理论进一步认识、理解。同时,也作为理论指导,为学生继续学习化学打基础。这部分知识作为化学2(必修)的内容,既是必修化学的重要内容,也是选修化学的基础。 在初中学生对原子结构、元素周期表就有所了解,在化学必修1学习了元素及其化合物(包括金属、非金属)的知识,这为我们学习物质结构和元素周期律打下一定了基础。同样,这对我们后面的学习打下一定的基础。如对我们在化学2第二章我们要学习的化学反应与能量,第三章要学的有机化合物知识,在选修模块要学的物质结构与性质都有极大的帮助。物质结构和元素周期律是化学的核心内容,在初中学生对原子结构、元素周期表就有所了解,在化学必修1学习了元素及其化合物(包括金属、非金属)的知识,这为我们学习物质结构

高中化学必修二说课稿(最全版)

高中化学必修二说课稿(整理) 目录 元素周期表第一课时说课稿 (1) 元素周期律——说课稿 (7) 《化学键》说课稿 (9) 化学能与热能的说课 (11) 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原电池)-----说课 (17) 化学反应速率和限度 (20) 《甲烷》说课 (23) 来自石油和煤的两种基本化工原料乙烯说课稿 (30) 《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第一课时说课稿 (33) 《基本营养物质》说课稿 (39)

元素周期表第一课时说课稿 各位专家、评委大家好:我说课的课题是《元素周期表》。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元素周期表》是人教版教材高一化学必修2第一章第一节内容。 本章以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为框架,先介绍元素周期表,再通过一些事实和实验归纳元素周期律。 本节从化学史引入,直接呈现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在学生了解一些元素性质和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基础上,以周期表的纵向结构为线索,以碱金属和卤族元素为代表,通过比较原子结构(电子层数,最外层电子数)的异同,突出最外层电子数的相同;并通过实验和事实来呈现同主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帮助学生认识元素性质与原子核外电子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元素性质与原子核的关系,并由此引出核素和同位素的有关知识。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根据《新课标》,本节内容要求达到“能结合有关数据和实验事实认识元素周期律,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能描述元素周期表的结构,知道金属、非金属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其性质的递变规律”。结合《新课标》和学生实际,我确定了以下三维目标: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能描述元素周期表的结构,知道金属、非金属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 ②.在初中有关原子结构知识的基础上,了解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 ③.通过有关数据和实验事实,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之间的关系。知道核素的涵义;认识原子结构 相似的一族元素在化学性质上表现出的相似性和递变性。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查找元素周期表发现史,学会运用查阅资料获取信息。 ②.培养学生通过分析和处理数据得出结论,形成概念,发现规律的思维方法。 ③.在元素周期表教学中,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运用以实验为基础的实证研究方法。④通过交流 讨论,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合作解决问题的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在元素周期表的教学中,通过探究规律,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教材分析_生物_教材分析_人教版

人教版必修二教材分析 杨鑫 本模块的内容包括:遗传因子的发现、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基因的本质、基因的表达、基因突变及其它变异、从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七部分。学习本模块的内容,对于学生理解生命的延续和发展,认识生物界及生物多样性,形成生物进化的观点,树立正确的自然观有重要意义。同时,对于学生理解有关原理在促进经济与社会发展、增进人类健康等方面的价值,也是十分重要的。 1.单元内基础知识之间的关系 在掌握基础知识的过程中,首先得了解清楚基础知识的相互关系,建议每个章节首先让学生绘制知识框图:也可以在章头课使引导学生绘制思维导图。通过对各单元知识之间内在关系的分析,使学生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这是培养学生的生物学素养的基本要求。 2.各单元之间的发展关系 本模块各单元内容总体上看可以分为三部分:生物的遗传、生物的变异和育种、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这三部分的关系如下图:

2.1、生物的遗传 该部分内容包括第1、2、3、4章,主要是揭示生物在代代繁衍的过程中,遗传物质是什么?在哪里?如何传递以及是如何起作用的?通过上图可以看出,本模块遗传部分的内容基本是循着人类认识基因之路展开的。这样学生学习遗传知识的过程,犹如亲历了一百多年来科学家孜孜以求的探索过程,会受到科学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等多方面的启迪。 2.2、生物的变异和育种 本模块的第5章内容既是前4章内容合乎逻辑的延续,又是学习第6章和第7章的重要基础。本章集中解决这样几个问题:遗传物质(基因)在代代相传的过程中,是否会发生变化?为什么会变化?怎样变化?发生的变化对生物会产生什么影响?变异的种类有哪些等等。本章中有关人类遗传病及其预防的内容,与人类的生活联系密切,对于提高个人和家庭生活质量、提高人口素质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模块前五章集中讲述了遗传和变异的基本原理,知识内容是按照科学史的线索展开的,较少涉及生产实践上的应用。“第6章——从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将集中解决这部分问题,并且是按照技术发展历程的线索来展开内容的,以期使学生在了解遗传学原理的应用的同时,在“科学、技术、社会”方面有更多的思考,获得更多的启示。 2.3、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本模块的最后一部分内容是“第7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该部分内容较为深入的揭示了生物繁衍过程中物种形成和更替的原理,指出生物进化的单位是种群,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库在环境的选择作用下的定向改变,反映出生物与环境在大时空尺度下的发展变化和对立统一。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不仅可以了解生物进化理论在达尔文之后的发展,进一步树立生物进化的观点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而且能够通过学习进化理论的发展过程,加深对科学本质的理解和感悟。 3.《遗传与进化》模块的意义和价值 课程标准在“课程设计思路”中,对本模块的意义和价值,作了如下概括:本模块“有助于学生认识生命的延续和发展,了解遗传和变异规律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领悟假说演绎、建立模型等科学方法及其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理解遗传和变异在物种繁衍过程中的对立统一,生物的遗传变异与环境变化在进化过程中的对立统一,形成生物进化观点”。 在“内容标准”部分对本模块的意义和价值又作了进一步的阐述:“本模块选取的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DNA分子结构及其遗传基本功能、遗传和变异的基本原理及应用等知

2019-2020学年高中化学 第一章第1节元素周期表教材分析与导入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2.doc

2019-2020学年高中化学第一章第1节元素周期表教材分析与导入 设计新人教版必修2 本节教材分析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能描述元素周期表的结构,知道金属、非金属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 ②在初中有关原子结构知识的基础上,了解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 ③通过有关数据和实验事实,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之间的关系。 ④知道核素的涵义;认识原子结构相似的一族元素在化学性质上表现出的相似性和递变性。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查找元素周期表发现史,学会运用查阅资料获取信息。 ②培养学生通过分析和处理数据得出结论,形成概念,发现规律的思维方法。 ③在元素周期表的教学中,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运用以实验为基础的实证研究方法。 ④通过交流讨论,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合作解决问题的意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 ①在元素周期表的教学中,通过探究规律,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 ②设计多种交流和探究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其性质的递变规律;元素金属性与非金属性的判断依据。 教学难点 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其性质的递变规律。 教学建议 本节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帮助学生能够从原子结构的角度进一步认识元素周期表的实质,为学习元素周期律打下基础。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初步学习了原子结构知识,元素周期表在初中化学中已有简单介绍,要引导学生从原子结构的角度引导学生去探究元素性质的变化规律;

(2)学生在必修1阶段已经学习金属钠和氯气的相关知识,对于碱金属元素和卤族元素的学习,要引导学生联系金属钠和氯气的相关知识,结合原子结构的变化,探究同主族性质的变化规律; (3)对元素周期表的学习,要把握深浅度,要区分必修2和选修3有关元素周期表内容要求的差别,严格按照课程标准进行教学。 新课导入设计 导入一 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是由一百多种元素组成的,这一百多种化学元素有什么内在联系呢?那么,有没有一种工具可以把我们已知的一百多种元素之间的这种内在联系很好地表现出来呢?答案是肯定的。那就是元素周期表,也是我们本节课所要讲的主要内容。 导入二 [展示元素周期表]: [提问引导]:这幅表格包括了人类发现的所有元素。从这个表格我们可以看出,这些元素的排列具有一定的规律。可是你们知道他们是怎么排列出来的吗? ([学生思考]:。。。。。。) [新课引入]:今天我们就来解答这个问题,我们一起看看这幅表格里面藏有什么样的秘密。 导入三 1867年,俄国圣彼德堡大学里来了一个年轻的化学教授,他就是门捷列夫。他手里总是捏着一副纸牌,颠来倒去。两年后的一天,俄罗斯化学会专门邀请专家进行了一次学术研讨,学者们有的带着论文,有的拿着样品,只有门捷列夫只拿着一副纸牌,主持人躬身说道:“门捷列夫先生,不知可有什么高见?”门捷列夫一会儿功夫就在桌子上列成一个牌阵:竖看就是红、橙、黄、绿、青、蓝、紫各一列,横看那七种颜色的纸牌就像画出的光谱段,有规律地每隔七张就重复一次,然后门捷列夫口中念念有词地讲着每一种元素的性质,滚瓜烂熟,如数家珍,他的牌阵就是历史上最初的元素周期表。那么就让我们来认识一下元素周期表吧! 导入四 同位素示踪方法是引入少量放射性同位素,并随时观察其行踪的方法。例如在肥料中掺入少量的放射性磷-32可以找到给植物施磷肥的最好方法。用探测或照相胶片测量辐射随时间的变化及其在植物中的位置,就能得到磷的摄入率和累

(完整版)人教版数学必修2知识点

第一章 立体几何初步 1.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 (1)棱柱:有两个面互相平行,其余各面都是四边形,且每相邻两个四边形的公共边都互相平行,由这些面所围成的几何体。 (2)棱锥:有一个面是多边形,其余各面都是有一个公共顶点的三角形,由这些面所围成的几何体 (3)棱台:用一个平行于棱锥底面的平面去截棱锥,截面和底面之间的部分 (4)圆柱:以矩形的一边所在的直线为轴旋转,其余三边旋转所成的曲面所围成的几何体 (5)圆锥:以直角三角形的一条直角边为旋转轴,旋转一周所成的曲面所围成的几何体 (6)圆台:用一个平行于圆锥底面的平面去截圆锥,截面和底面之间的部分 (7)球体:以半圆的直径所在直线为旋转轴,半圆面旋转一周形成的几何体 2. 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和体积: (1)侧面积公式: ① 直棱柱S ch =(c 为底面周长,h 为高) ② 正棱锥'1 2S ch =(c 为底面周长,'h 为斜高) ③ 正棱台'121 ()2S c c h =+(12c c 、分别为上下底面的周长,'h 为斜高) ④ 圆柱2S rh π=(r 为底面半径,h 为高) ⑤ 圆锥S rl π=(r 为底面半径,l 为母线长) ⑥ 圆台12()S r r l π=+(12r r 、分别为上下底面半径,l 为母线长) (2)体积公式: ① 棱柱V Sh =(S 为底面积,h 为高) ② 棱锥1 3 V Sh =(S 为底面积,h 为高) ③ 棱台121 ()3 V S S h =+(12S S 、分别为上下底面积,h 为高) ④ 圆柱2V Sh r h π==(S 为底面积,r 为底面半径,h 为高) ⑤ 圆锥211 33V Sh r h π==(S 为底面积,r 为底面半径,h 为高) ⑥ 圆台121 ()3 V S S h =+(12S S 、分别为上下底面积,h 为高)

高中生物必修2教材分析总结

高中生物必修2第二章《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 -教材分析[1,2,3]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学科教学(生物)王祖喜(20144616009)摘要:本文对人教第二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2 遗传与进化》第二章《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进行了分析。主要从教材内容、目标体系、重难点、教学建议、教学活动设计等方面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但也有所侧重。目的在于让自己初步掌握教材分析的基本要素和方法。文本最后部分也对这次教材分析活动进行了较为深刻的反思。 关键词:《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教材分析;基本要素和方法; 1 教材内容分析 《遗传与进化》一书是以人们对基因的发现、研究和应用历程,即遗传学发展史为主线编写的。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隶属于“基因的发现”部分;“基因的研究”部分有第二章《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第三章《基因的本质》、第四章《基因的表达》和第五章《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基因的应用”部分包括第六章《从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和第七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由此可见,教材的编排不仅符合课标中“倡导探究性学习”的理念,还遵循了“由浅入深、由现象-本质-现象”的认知规律。 1.1 本章概述 1.1.1 本章地位 结合《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的相关要求和教科书内容编排的顺序,本文确定出本章的地位有:(1)《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隶属于人教第2版高中生物必修2 第二章;(2)本章是“在第1章引导学生认识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基础上,继续依照科学史的顺序,寻找孟德尔提出的遗传因子,也就是基因在细胞中的位置”进行编排的;(3)本章有关减数分裂的内容与《分子与细胞》第六章有关细胞增殖、有丝分裂的内容有联系;(4)是本模块“基因研究”部分的首章内容,是后面学习内容的基础。 1.1.2 本章作用 与上同理,本文确定出本章的作用主要有两个方面,即生物通过生殖和遗传

《复数的概念》教学设计【高中数学人教A版必修2(新课标)】

《复数的概念》教学设计 教材通过三个环节完成了对实数系的扩充过程:(1)提出问题(用什么方法解决方程x2+1=0在实数集中无解的问题),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扩充实数系的欲望;(2)回顾从自然数集逐步扩充到实数集的过程和特点(添加新数,满足原来的运算律);(3)类比、设想扩充实数系的方向及引入新数i所满足的条件(使i2=-1成立,满足原来的运算律).由于学生对数系扩充的知识并不熟悉,教学中教师需多作引导. 复数的概念是复数这一章的基础,复数的有关概念都是围绕复数的代数表示形式展开的.虚数单位、实部、虚部的命名,复数相等的概念,以及虚数、纯虚数等概念的理解,教学中可结合具体例子,以促进对复数实质的理解. 课时分配 1课时. 1.了解引进复数的必要性;理解虚数单位i以及i与实数的四则运算规律.理解并掌握复数的有关概念(复数集、代数形式、虚数、纯虚数、实部、虚部、复数相等).2.通过问题情境,了解扩充数系的必要性,感受数系的扩充过程,体会引入虚数单位i和复数形式的合理性,使学生对数的概念有一个初步的、完整的认识. 3.通过问题情境,体会实际需求与数学内部矛盾在数系扩充过程中的作用,感受人类理性思维的作用以及数与现实世界的联系. 重点:复数的概念,虚数单位i,复数的分类(实数、虚数、纯虚数)和复数相等等概念. ~ 难点:虚数单位i的引进及复数的概念. 引入新课 请同学们回答以下问题: (1)在自然数集N中,方程x+4=0有解吗

(2)在整数集Z中,方程3x-2=0有解吗 (3)在有理数集Q中,方程x2-2=0有解吗 ) 活动设计: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最后师生总结. 活动成果:问题(1)在自然数集中,方程x+4=0无解,为此引进负数,自然数→整数; 问题(2)在整数集中,方程3x-2=0无解,为此引进分数,整数→有理数; 问题(3)在有理数集中,方程x2-2=0无解,为此引进无理数,有理数→实数. 数集的每一次扩充,对数学本身来说,解决了在原有数集中某种运算不能实施的矛盾,如分数解决了在整数集中不能整除的矛盾,负数解决了在正有理数集中不够减的矛盾,无理数解决了开方开不尽的矛盾. 提出问题:从自然数集N扩充到实数集R经历了几次扩充每一次扩充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每一次扩充的共同特征是什么 活动设计: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小组讨论,师生共同归纳总结. 活动成果:扩充原因:①满足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②满足数学自身完善和发展的需要. $ 扩充特征:①引入新的数;②原数集中的运算规则在新数集中得到保留和扩展,都满足交换律和结合律,乘法对加法满足分配律. 设计意图 回顾从自然数集N扩充到实数集R的过程,帮助学生认识数系扩充的主要原因和共同特征. 探究新知 提出问题:方程x2+1=0在R上有解吗如何对实数集进行扩充,使方程x2+1=0在新的数集中有解 活动设计:小组讨论,类比猜想,设想新数的引进,师生共同完成. 学情预测:学生讨论可能没有统一结果,无法描述. 类比原来不同阶段数系的每一次扩充的特点,在实数集中方程x2+1=0无解,需要引进“新数”扩充实数集.让我们设想引入一个新数i,使i满足两个条件:(1)i是方程x2+1=0

高中化学必修2第三章《有机化合物》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第三章《有机化合物》教材分析与教 学建议 一、本章节内容的地位和功能 必修模块的有机化学内容,是以典型有机物的学习为切入点,让学生在初中有机物常识的基础上,能进一步从结构的角度,加深对有机物和有机化学的整体认识。选取的代表物有甲烷、乙烯(制品)、乙醇(酒)、乙酸(醋)、糖、油脂、蛋白质等,这些物质都与生活联系密切,是学生每天都能看到、听到的,使学生感到熟悉、亲切,可以增加学习的兴趣与热情。 必修模块的有机化学具有双重功能,即一方面为满足公民基本科学素养的要求,提供有机化学中最基本的核心知识,使学生从熟悉的有机化合物入手,了解有机化学研究的 各个方面, 象和物质用途; 好最基本的知识基础 研究方法,激发他们深入学习的欲望。 二、内容结构与特点分析

本章的内容结构可以看成是基础有机化学的缩影或概貌,可表示如下: 这些典型代表物,基本涵盖了基础有机化学的各类物质,以期使学生能从中了解有机化学的概貌。 根据课程标准和学时要求,本章没有完全考虑有机化学本身的内在逻辑体系,主要是选取典型代表物,介绍其基本的结构、主要性质以及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较少涉及到有机物的类概念和它们的性质(如烯烃、芳香烃、醇类、羧酸等)。为了学习同系物和同分异构体的概念,只简单介绍了烷烃的结构特点和主要性质,没有涉及烷烃的系统命名等。 教材特别强调从学生生活实际和已有知识出发,从实验开始,组织教学内容,尽力渗透结构分析的观点,使学生在 初中知识的基础上有所提高。 王磊: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内容,教材增加了章图、结构模型、实验实录图、实物图片等,丰富了教材内容,提高了教材的可读性和趣味性。 为了帮助学生认识典型物质的有关反应、结构、性质与用途等知识,教材采用了从科学探究或生活实际经验入手,充分利用实验研究物质的性质与反应,再从结构角度深化认识。如:甲烷、乙烯的研究,乙醇结构的研究,糖和蛋白质的鉴定等,都采用了较为灵活的引入方式。同时特别注意,动手做模型,写结构式、电子式、化学方程式;不分学生实验和演示实验,促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 总之,本章教学中应该主要把握以下三点: 1. 教材的起点低,强调知识与应用的融合,以具体典型物质的主要性质为主; 2. 注意不要随意扩充内容和难度,人为增加学生的学习障碍,以下内容暂不宜拓展: 3. 尽量从实验或学生已有的生活背景知识出发组织或设计教学,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到有机化学就在他们的实际生活之中。 三、本章学业评价标准

最新整理高一化学必修二教学计划.演示教学

高一化学下学期教学计划 化学组 2018年2月26日 一、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经过高一上学期的化学学习,基本掌握了高中化学必修一的基本内容,对高中化学知识体系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了解了高中化学的基础知识,初步掌握了一些学习化学的基本方法,具备了一定的识图、读图能力和分析化学实验现象、实验操作的能力,具有简单的化学思维能力,为本学期的化学学习与复习打下了一定的基础。但学生在无机化工流程图、图像信息挖掘方面都有一定的局限性。 二、教材及教学内容分析: 本册教科书的内容分为:《物质结构元素周期表》、《化学反应与能量》、《有机化合物》、《化学与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四个章节。这些内容的学习可以让学生掌握从个别物质到一般的化学元素周期律的理论学习,把学习从单一走向系统和规律化。在认识上提高一个档次。另外,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热能,电能之间的相互转化,及反应速率的简单介绍,可以为选修四打下基础;对简单的有机物如甲烷,乙烯,苯,乙醇等的性质及用途的学习,可以为选修五打下基础。本册书的内容相对必修一来说内容较为抽象,实验较少,因为内容的趣味性有所下降,学习会有一定的难度。这就要求教师一定要重视教法,尽量把复杂的内容简单化,简单的内容机械化,让学生学习起来容易掌握。

三、教学任务及要求: 1、复习必修一的相关内容。 2、根据教研组的统一要求,学习高中化学选修二。 3、教会学生阅读和分析运用化学图表,实验的相关数据,化学与社会生活的相关材料去认识实际问题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四、教学主要措施: 1、在教学方式上,虽然注意到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但在导向上,仍以教师为主,学生的自主取向表现得不明显。虽然学生能比较多地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来,但是基本上仍然是按照教师预先设定的路在走。同时过于周密的设计往往会导致过度的控制,不敢放手。对于在课堂上生成的问题,教师的处理仍然带有比较强的传统教学的痕迹。如何让学生学得更主动,探究的空间更大,值得我们作进一步研究。 2、要提高学生对课堂时空的使用效率,留出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去独立思考,独立训练,让他们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如何将教学资料变成学生学习的资料,在学生活动的深度、广度上做文章。 3、要注意到学生的个别差异,既要考虑到发挥好学生的作用,更要照顾到后进生的参与和提高,使各层次学生都能自主地参与学习,并学有所得,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能进一步提高。 五、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认真备课。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本学期将继续认真钻研教材,深入了解学生,精心选择教法学法,优

高中生物必修二教材分析生物教材分析报告

人教版必修二教材分析 鑫 本模块的容包括:遗传因子的发现、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基因的本质、基因的表达、基因突变及其它变异、从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七部分。学习本模块的容,对于学生理解生命的延续和发展,认识生物界及生物多样性,形成生物进化的观点,树立正确的自然观有重要意义。同时,对于学生理解有关原理在促进经济与社会发展、增进人类健康等方面的价值,也是十分重要的。 1.单元基础知识之间的关系 在掌握基础知识的过程中,首先得了解清楚基础知识的相互关系,建议每个章节首先让学生绘制知识框图:也可以在章头课使引导学生绘制思维导图。通过对各单元知识之间在关系的分析,使学生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这是培养学生的生物学素养的基本要求。 2.各单元之间的发展关系 本模块各单元容总体上看可以分为三部分:生物的遗传、生物的变异和育种、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这三部分的关系如下图:

2.1、生物的遗传 该部分容包括第1、2、3、4章,主要是揭示生物在代代繁衍的过程中,遗传物质是什么?在哪里?如何传递以及是如何起作用的?通过上图可以看出,本模块遗传部分的容基本是循着人类认识基因之路展开的。这样学生学习遗传知识的过程,犹如亲历了一百多年来科学家孜孜以求的探索过程,会受到科学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等多方面的启迪。 2.2、生物的变异和育种 本模块的第5章容既是前4章容合乎逻辑的延续,又是学习第6章和第7章的重要基础。本章集中解决这样几个问题:遗传物质(基因)在代代相传的过程中,是否会发生变化?为什么会变化?怎样变化?发生的变化对生物会产生什么影响?变异的种类有哪些等等。本章中有关人类遗传病及其预防的容,与人类的生活联系密切,对于提高个人和家庭生活质量、提高人口素质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模块前五章集中讲述了遗传和变异的基本原理,知识容是按照科学史的线索展开的,较少涉及生产实践上的应用。“第6章——从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将集中解决这部分问题,并且是按照技术发展历程的线索来展开容的,以期使学生在了解遗传学原理的应用的同时,在“科学、技术、社会”方面有更多的思考,获得更多的启示。 2.3、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本模块的最后一部分容是“第7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该部分容较为深入的揭示了生物繁衍过程中物种形成和更替的原理,指出生物进化的单位是种群,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库在环境的选择作用下的定向改变,反映出生物与环境在大时空尺度下的发展变化和对立统一。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不仅可以了解生物进化理论在达尔文之后的发展,进一步树立生物进化的观点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而且能够通过学习进化理论的发展过程,加深对科学本质的理解和感悟。 3.《遗传与进化》模块的意义和价值 课程标准在“课程设计思路”中,对本模块的意义和价值,作了如下概括:本模块“有助于学生认识生命的延续和发展,了解遗传和变异规律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领悟假说演绎、建立模型等科学方法及其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理解遗传和变异在物种繁衍过程中的对立统一,生物的遗传变异与环境变化在进化过程中的对立统一,形成生物进化观点”。 在“容标准”部分对本模块的意义和价值又作了进一步的阐述:“本模块选取的减数

高中数学必修2立体几何教材分析报告和教学建议

高中数学必修2立体几何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立体几何内容的设计: 1.定位:定位于培养和发展学生把握图形的能力,空间想象与几何直观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等。强调几何直观,合情推理与逻辑推理并重,适当渗透公理化思想。 2.内容处理与呈现:按照从整体到局部的方式展开:柱、锥、台、球→点、线、面→侧面积、表面积与体积的计算(如图1),而原教材是点、线、面→柱、锥、台、球,即从局部到整体(如图2),突出直观感知、操作确认,并结合简单的推理发现、论证一些几何性质. 3.内容设计:螺旋上升,分层递进,逐步到位.在必修课程中,主要是通过直观感知、操作确认,获得几何图形的性质,并通过简单的推理发现、论证一些几何性质.进一步的论证与度量则放在选修2中用向量处理.教材在内容的设计上不是以论证几何为主线展开几何内容,而是先使学生在特殊情境下通过直观感知、操作确认,对空间的点、线、面之间的位置关系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通过直观感知、操作确认,归纳出有关空间图形位置关系的一些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并对性质定理加以逻辑证明,不是不要证明,而是完善过程,既要发展演绎推理能力,也要发展合情推理能力。 4.教学内容增减: 删除(或在选修课内体现的): (1)异面直线所成的角的计算。(2)三垂线定理及其逆定理。(3)多面体及欧拉公式.(4)原教材中有4个公理,4个推论,14个定理(都需证明)(不包含以例题出现的定理).新教材中有4个公理,9个定理(4个需证明). 增加:(7)简单空间图形的三视图.专设“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和直观图”这一节,重点在于培养空间想像能力.(8)台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等内容.立体几何内容采用上述处理方式,主要是为了增进学生对几何本质的理解,培养学生对几何内容的兴趣,克服以往几何学习中易造成的学生两极分化的弊端. 立体几何初步是初等几何教育重要内容之一,它是在初中平面几何学习的基础上开设的,以空间图形的性质、画法、计算以及它们的应用为研究对象,以演绎法为研究方法.通过对三维空间的几何对象进行直观感知、操作确认、思辨论证,使学生的认识水平从平面图形延拓至空间图形,完成由二维空间向三维空间的转化,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考纲要求: (1)空间几何体 ①认识柱、锥、台、球及其简单组合体的结构特征,并能运用这些特征描述现实生活中简单物体的结构. ②能画出简单空间图形(长方体、球、圆柱、圆锥、棱柱等的简易组合)的三视图,能识别上述的三视图所表示的立体模型,会用斜二测法画出它们的直观图. ③会用平行投影与中心投影两种方法,画出简单空间图形的三视图与直观图,了解空间图形的不同表示形式. ④会画某些建筑物的视图与直观图(在不影响图形特征的基础上,尺寸、线条等不作严格要求). ⑤了解球、棱柱、棱锥、台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公式(不要求记忆公式). (2)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 ①理解空间直线、平面位置关系的定义,并了解如下可以作为推理依据的公理和定理. ◆公理1:如果一条直线上的两点在一个平面内,那么这条直线上所有的点在此平面内.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