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VIP专享]杨超《散步》课堂教学实录

[VIP专享]杨超《散步》课堂教学实录

[VIP专享]杨超《散步》课堂教学实录
[VIP专享]杨超《散步》课堂教学实录

《散步》课堂教学详案

北林区张维一中杨超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整体感知课文;继续练习朗读和圈点勾画,积累语言;锻炼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抓住关键语句精读课文,品味文章的语言美,自主、合作、探究,领悟课文深长的意味。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感受文章字里行间的亲情与责任感,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教学重点】

1.品味文章语言美的特点,感受课文浓浓的亲情,学习表达生活之美。

2.培养尊老爱幼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教学难点】

1.揣摩文中一些关键词、句的深层含义,学会联系语境,在动态的语境中理解词句。

2.指学生在阅读中如何发现美、品评美,把阅读的过程当作美点追寻的过程,逐步提高学生赏读美文的能力。

【教学方法】

1.情感感染法和启发点拨法

2.自主-合作-探究

3.品读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请同学们把课文打开,看一看屏幕。

这节课我们来看一篇美文,一篇很美的、精致的散文。(读屏幕上的文字)

(让我们一起走进美文《散步》——那里有南方初春的田野,有铺展着生命的新绿,有阳光下的金色菜花,有水波粼粼的鱼塘…还有相亲相爱一家人的情感涟漪…)

我们将通过这样三个环节来学习(投影):

我们的阅读活动:理解文意、朗读课文、品味语言。

二、理解文意

师:(读屏幕投影的文字)

建议你这样理解文意:试着给文章再拟一个标题,并说明你的标题能够表示你读出了课文的味道。

学生思考,完成活动。

师:可以交流了吗?(得到回应)你的标题是什么?说明理由。

生1:我拟的标题是:整个世界的分量。课文第八小节最后一句话“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象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分量指的是我背上的母亲和妻子背上的儿子,一家四口,虽然很小,但在作者和妻子的心里,却是整个世界,可见浓浓的亲情。

师:拟得很好,你扣住了结尾,很有哲理的结尾。

生2:我拟的标题是:生活之美。本文通过一家人的生活情景表现了家庭之间的亲情和中华民族的优良美德。

师:是呀,家庭生活的瞬间之美。散步的生活细节,渗透出亲情,他们的生活是和睦的、美好的。

生3:我拟的标题是:小路亲情。一家人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儿子要走小路,作者尊重母亲,母亲疼爱孙子,体现了尊老爱幼,表现了一家人的和睦、互相体谅、互相关爱。

师:你抓住了小路,抓住祖母对孙子的呵护,可见作者也是有感而发,很有意味。

生4:我的题目是:亲情。整篇文章就在写亲情,写互相关爱、体贴的亲情之美,我这个题目表达了文章的主题。

师:写亲情、家庭生活、中年人的责任,亲情拟得很好,你读出了那种意味。

生5:我拟的标题是:情满小路。本文有质朴的语言、有浓浓的情意,有一家人的协作,小路上洒下了浓浓的情意。

师:多有情味的标题,慈祥的母亲,乖巧的儿子,一起走向阳光,走向池塘。

生6:我拟的标题是:春天的步伐。文章充满了温馨,写出了家庭如春天般的温暖,而且作者也希望母亲如春天的步伐一样,表达了对母亲的爱。

师:你读出了另外的一层意味,很好。

生7:我拟的标题:延续生命。一家四口三代人在小路上散步,在小路上可以走很远很远,有延续的感觉。

师:生命是传承的,于作者而言,有很重的责任,呵护老人,善待小孩,这是生命的感受,就如作者看到新绿的铺展时想到了生命,很好。

下面来看看老师拟的标题。(屏幕投影)

如:三代同行:我们在田野上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如:幸福的家庭亲情无边

分歧大路小路

责任背起整个世界

如:春意呵护

生命,生命小事情深

选择温馨瞬间

(稍加解释了一下)

师总结:但是话说回来(读屏幕上文字)

(要说本文的标题,还是“散步”好:它简明,准确,含蓄,有情致,有画面感,有故事味。)

三、朗读课文。

师:(读屏幕上文字)

建议你这样朗读课文:(1) 中速、深情地朗读课文,好像作者写完文章后欣赏自己的作品一样。(注意要面带笑容)

学生按要求进行朗读。

师:(投影)

(2) 读好文中的波澜,好像你一个人在扮演着故事中的几个角色一样。(解释了一下“波澜”。)

学生按要求进行第二次朗读。

师:(投影)

(3) 朗读课文最后一段,好像你是带着深深的体会给人家作示范朗读一样。

学生按要求进行第三次朗读。

师:现在请哪位同学来示范朗读,做一下小老师。

生1:(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到了一处,我

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象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师:读得好,读出了淡淡的意味,老师提一下修改的意见,稍微的把有些地方的重音加深一些。

生2:(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到了一处,我

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象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师:你读出了诗味,特别是“整个世界”,举重若轻,意味深长。

生3:(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到了一处,我

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象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师:啊,你进入了一种情境,是用全部的感受在读文章。

现在,我们一起朗读一下,注意:如“阳光”,要带一种意味;两个“蹲”字,要重一些;“但”字,可以轻一些;“很”字,应该拖一下。

全体学生齐读。

师总结:(投影)

(要说这篇文章的朗读,主要要注意这样一些朗读的感觉:速度感,情节感,重音感,意味感。)

四、品味语言。

师:(读屏幕上文字)

建议大家这样来品味语言:以“字、词、句、段对人物的表现作用”为话题,自选文句并联系上下文用简洁的语言进行评点。

如:我们在田野上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品1:“散步”紧紧扣题,全句点明了故事发生的地点、人物。

品2:全句很有意味,不用“三代人散步”而用现在的写法,表现出了浓浓的

亲情。

品3:“我”这个字摆的地方很重要,表现出“我”的一种责任感。

品4:这个句子的句式很美,这样写很庄重,表现出“散步”在“我”心中是

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学生动笔。

师:把你的见解讲给你的同桌听一下。

同桌交流。

师:把你的讲解讲给大家听。

生1:第5小节最后一句: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表现了我的儿子很活泼、天真;家庭很幸福、温馨。

师:评价的句式很整齐。

生2:第4小节最后一句: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这一句是作者的感慨,想到生命,是希望母亲像春天的万物一样生机盎然。

师:生命,在文章中很重要,通过景色描写的亮丽,表达作者的愉悦,对母亲身体健康的祝愿。

生3:两个“蹲”。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表达了我对母亲的尊重和使命感,句式整齐,优美;而且我和妻子各有所为,各为这个小家庭尽心尽力,一路上都是亲情。

师:真是蹲得坚如磐石,背起的是生命的昨天和今天,一蹲一背,定格了一幅美好的充满亲情的画面。

生4:“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主意了:“还是走小路吧。”母亲开始未听从,但“摸”表现了对孙子的疼爱。“吧”表明有商量的余地,体现的是一种亲情的温暖。

师:这位老人很温柔,对小孩子非常的关爱,这个细节很有意思。

生5:“一霎时我感到责任的重大,就像民族领袖在严重关头时那样。”说明作者是家庭的核心,负有责任,要让全家人平静的度过每一天。

师:是啊,对中年人而言,有沉重的责任,自须背负。亲情、责任感在文中表现得很好,两个成熟的生命就要呵护下一代,善待上一代。

师总结:(投影)

《散步》教学案例

《散步》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1、教材分析: 《散步》是一篇文字浅显、情感温馨的美文。作者抓住日常生活中的琐事,娓娓道来,情真意切,字里行间流露着对亲人的关爱,对家庭的责任,对亲情的赞美,焕发出亮丽多彩的人性美,是一篇以小见大的典范作品。文章语言平易朴实、简洁,但内涵丰富,教学中,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2、学生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发展独立思维的重要阶段,他们的主动性和求知欲都已大大提高,不再喜欢被动地接受知识,已初步具有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但同时农村的学生缺乏良好的观察生活的品质,对生活缺少体验,更缺乏用语言表达体验的能力,而且由于受社会上许多不良因素影响和家庭的误导,有些学生甚至没有形成正确的家庭道德伦理准则。不能深层次领悟文章意境,因此,我通过引导学生去自读自悟、圈点勾画、自主探究及小组讨论等,使其在对课文内容有初步的了解的同时,更能深入体会课文浓浓的亲情及优美意境,并从中感悟出正确的家庭伦理道德准则。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整体感知课文;积累语言;锻炼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抓住关键语句精读课文,品味文章的语言美,自主、合作、探究,领悟课文深长的意味。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感受文章字里行间的亲情与责任感,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思想感情,提高人文素养。 三、教学思路 通过品味文章语言美的特点,感受课文浓浓的亲情,学习表达生活之美。进一步培养尊老爱幼的思想感情,提高人文素养。 四、教学实录 主要有如下六个环节:一导入;二感知;三探究;四感悟;五拓展 (一)导入 播放《给妈妈洗脚》的公益广告视频。 根据看到的画面,在下面横线上加上你认为恰当的修饰语:妈妈地笑了 生甲:会心 生乙:高兴

余映潮散步教学设计

篇一:余映潮散步教学实录 余映潮《散步》教学实录 师:我们开始上课 生齐:起立,敬礼,老师好! 师:同学们好!请坐。今天我们学习莫怀戚的美文《散步》。现在一起来进入课文。这节课解决两个问题:第一,赏析,教你怎么分析课文。第二,在这里面进行我们阅读能力的训练。让我们一起走进美文《散步》。这里,有——,该怎么说呢,有什么呢? 生1:这里有一家人。 师:有散步的三代人。 生2:这里有美丽的田园风景。 师:那里有南方初春的田野。 生3:这里有浓浓的亲情。 师:你告诉了我情感。 生4:这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还有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 师:那样美好,那样光明啊!这样,一起来,让我们一起走进——,读。 生齐读:这里有南方初春的田野,有铺展着生命的新绿,有阳光下的金色菜花,有水波粼粼的鱼塘??更有相亲相爱一家人的情感涟漪?? 师:让我们一起走进美文散步。这里有—— 生齐读:——春意,亲情,孝敬,关爱,呵护,温馨瞬间,还有中年人的责任感?? 师:读得好!下面,我们就开始课文赏析。品情,品味字里行间的情感。怎么做呢,老师告诉你。(品析能力训练之一)话题,深情渗透在这一句。拿起笔,根据全文的内容,欣赏文中的一个句子。好,开始各自的认真思考。 生在书中勾画,思考。 师:刚才我观察到了两个聪明的动作:第一个动作,划下来;第二个动作,写旁批。好,现在谁来说说。好,你是第一个举手的,谢谢你。 生1:我找到的是第六自然段的倒数第二句和倒数第一句:“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间还长,我说‘走大路’。这句话的情感是:我对母亲的孝敬。 师:申请渗透在走大路还是走小路的选择之上。好! 生2:我觉得深情渗透在第七自然段的环境描写上。我觉得这里不仅写出了儿子觉得这里的环境很有意思,还写出了散步时祥和的气氛以及浓浓的情义,让我们感受到了他们的亲情。师:作者带着欣赏的眼光观察景物,写得那样得美好啊! 生3:请同学们看到第五自然段。深情渗透在这句话:“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我从这句话当中体会到了家庭的温馨,幸福还有和睦感。 师:好像让我们听见了那个小家伙的可爱的,快乐的,幼稚的叫喊声。 生4:我从第三自然段的“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这一句话体会到了深深的真情。我从“熬”这个字体会到,作者对于母亲在冬天这么寒冷的天气里作者十分担心母亲的身体,我体会到作者对于母亲的担忧,但同时又庆幸母亲熬过了这个严冬。 师:“熬”字用得好啊!妈妈在过严冬,而我们的心,也在伴着妈妈的健康而跳动。这个“熬”字为什么用得好啊?这要联系到我们的南方。南方冬天又没有什么取暖的设备,所以“熬”字用得恰当。 生5:我从第七自然段的第一句“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说:‘还是走小路吧’”,我从这句体会到,母亲疼爱孙儿,虽然自己不愿意走小路,但还是依着孩子,说明亲情的力量是无限的。可以看出母亲对孙儿的疼爱。

散步教案设计一等奖(共十篇)

散步教案设计一等奖 《散步》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诵读课文,把握课文主旨。 2、学习由小见大,从平凡的事中挖掘深意的写法。 3、欣赏精巧别致,自然朴实的语言。 4、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 【教学重点】 1、学习由小见大,从平凡的事中挖掘深意的写法。 2、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 【教学难点】欣赏精巧别致,自然朴实的语言。 【教学用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整体感知,分析人物 一、情景导入: 同学们,母爱如水,父爱如山。我们的父母用坚实的臂弯为我们撑起了一片蓝天,才有了我们的幸福与安宁。但是他们总有一天会变老,孱弱的双肩担不起重负,今天,就让我们搀扶着他们走进暖暖的春日,跟着莫怀戚一家人,去进行一次心灵的散步。 (板书课题、作者) 二、检查预习 1、《散步》作者 莫怀戚,重庆人,当代作家。1966年初中毕业,到四川内江插队。1982年毕业于四川大学中文系,现为重庆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1980年开始文学创作,其中篇小说《诗礼人家》曾获《四川文学》奖,著有《莫怀戚中短篇小说选》。 2、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1)读准下列加线字的音 嫩(nan )芽霎(shà)时水波粼粼(lín )分歧(qí) 熬(áo )拆(chāi )散散步(sàn) 散(sǎn )文你就背(bēi) )着我我背(bai )上的 (2)解释下列词语(成语)的意思。 熬分歧各得其所 忍受,艰苦支持;意见不一致;每一个人或事物都得到合适的安顿。 三、整体感知,快速抢答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解决下列问题: 这篇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涉及到哪几个人?散步的地点是哪?散步的季节是?散步 的过程发生了什么?用一个词来回答,结果怎样? (一家三代四口,在春天的田野里散步。“我”,母亲、儿子、妻子。田野。初春。分歧。母亲走大路,大路平坦;儿子走小路,小路有趣;走大路) 2、理清本文情节:①“我”劝母亲散步→②→③走大路小路的分歧→④→⑤→⑥“我”和妻子分别背起母亲和儿子。 (①“我”劝母亲散步→②全家一起散步→③走大路小路的分歧→④“我”决定委屈儿子→⑤母亲却依从了孙子→⑥“我”和妻子分别背起母亲和儿子。)

余映潮老师《三峡》教学实录与评点

时间:2007年11月3日 地点:淄博市临淄实验中学 师:上课。 生:老师好。 师:同学们好,请看大屏幕,一起来读一下,三峡风光,读。 (屏幕显示,生齐读) 三峡风光,美不胜收,作者笔下的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令人不禁也想有一次三峡之旅。 师:我们今天的三峡之旅就是品读《三峡》。 (屏幕显示:郦道元《三峡》执教:余映潮) 师:看咱们今天的学习任务,四个任务。 (屏幕显示:识字、朗读、听记、欣赏) 师:谈到识字的问题,咱们也应有一些比一般的方法更有乐趣的识字方法。我不知道你们在预习这一课的时候,在认识《三峡》这一课字词的时候用了什么方法没有?哪位同学能告诉我呢?你是怎样认识《三峡》这篇课文的生字难词的?哪位同学来讲一下? 生: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师:你怎样认识它的,用什么方法认识它的? 生:这两个词写出了三峡的特点。 师:现在不是分析句子,这个字你怎么认它?用什么方法没有?好,老师今天告诉你们一种特别的方法。让我们结合课文来“识字”。 (屏幕显示:识字) 师:看老师的建议。试一试趣味识字的方法。 (屏幕显示,生读)带“山”旁的字和它们的意思,带“氵”旁的字和它们的意思。 师:这就是结合课文来认字,找一找吧。带“山”旁的字,带“氵”旁的字,对比较难的,要把它们圈下来。 (学生自读课文,认读生字) 师:把老师圈的和你自己圈的对一下,一起读一读,我读标题,你们读下面内容。带“山”旁的字和它们的意思,读。 (屏幕显示,生齐读) 巴东三峡峡:两山夹水的地方。 重岩叠嶂嶂:zhàng,高耸如屏障的山峰。 岩:巨石凸起形成的山峰。 绝巘怪柏巘:yǎn,极高的山峰。 清荣峻茂峻:jùn,高而陡峭。

《散步》教学案例1

八年级语文《散步》教学案例 案例描述 莫怀戚先生的《散步》是一篇秀美隽永,蕴涵丰富的精美散文。美文要美读,这是我习惯的作法。因此在这堂课中,我让一位学生美读文章中精彩的第七自然段,正当他全神贯注地读着读着,突然被冒出的一声“弦外之音”给打断了,师生的思想的火花由此而发生了碰撞…… 教学片断 师:对于这篇优美的散文,特别是第七自然段写得非常精彩,下面请一位同学来读读,谁来?学生:我来读。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了,她早于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一霎时,我感到责任的重大。我想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 (被突如其来的一句话所打断) 生1:这个作者真笨! 师:哦? (感到吃惊,犹豫了一下,心想这小子要么吃了豹子胆,竟敢怀疑一个大作家,要么就是在存心捣乱,要么是在胡说。不过我这一次没有责骂他而是打破常规,尊重他的意见,给他一次机会,不妨听听他的意见。) 生2:老师,我也是觉得,这么简单的一个办法他都想不出。 (于是教师顺水推舟) 师:你有什么好办法帮助作者解决这个难题吗?说来给大伙听听。 生1:太简单了,我可以让他们一家子既不拆散又可以满足母亲和儿子的要求。 (故作停顿片刻,吊人胃口) 学生们:你快说呀! 师:请说。 生1:那就是,去的时候大家一起走大路,大路平顺,满足母亲的愿望。回来的时候也是一起走小路,小路有意思,又可以满足儿子的要求,鱼和熊掌皆可兼得。 (全班鼓掌) 生3:我还有一种办法,就是去的时候大家先走小路,回来的时候大家再一起走大路。 生1:那还不是一样的吗? 生3:不,因为去的时候大家都怀着愉快的心情去欣赏小路的风景,所以先走小路;回来的时候走累了,考虑到照顾年迈的母亲,因此再走大路,这样才比较安全。 师:想得还真周到,我相信在家你也是一个懂事的、孝顺父母的儿子。 生2:我完全同意他们两个的办法,因为它们既可以使一家人在一起散步,又可以领略不同的风景,也不用走重复的路和看重复的风景,那不是很好吗? 师:你们的想法真是好,从刚才的对话中可以知道,你们都是善于思考的人。其他同学还要什么想法吗? 生4:老师,这么简单的问题我们同学都想得到了,他一个大作家真的想不到吗?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师:嗯,说得有道理,你们大家认为呢? (把绣球再一次抛给学生) 生5:我不同意以上同学的看法,你们考虑的是大路与小路相通的情况,可事实上那两条路是不相通的。 学生:哦? 师:说得好,你何以见得两路是不相通的? 生5:我是从作者对两条路的选择上,他表现得很难做出决定。为什么呢?因为选择走大路

著名特级教师余映潮《散步》课堂教学实录全面版

著名特级教师余映潮《散步》课堂教学实录 一、导入。 师:可以上课了吗?(得到回应)课文打开,看一看屏幕。 这节课我们来看一篇美文,一篇很美的、精致的散文。(读屏幕上的文字) (让我们一起走进美文《散步》——那里有南方初春的田野,有铺展着生命的新绿,有阳光下的金色菜花,有水波粼粼的鱼塘…还有相亲相爱一家人的情感涟漪…) 我们将通过这样三个环节来学习(投影): 我们的阅读活动:理解文意、朗读课文、品味语言。 二、理解文意 师:(读屏幕投影的文字) 建议你这样理解文意:试着给文章再拟一个标题,并说明你的标题能够表示你读出了课文的味道。 学生思考,完成活动。 师:可以交流了吗?(得到回应)你的标题是什么?说明理由。 生1:我拟的标题是:整个世界的分量。课文第八小节最后一句话“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象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分量指的是我背上的母亲和妻子背上的儿子,一家四口,虽然很小,但在作者和妻子的心里,却是整个世界,可见浓浓的亲情。 师:拟得很好,你扣住了结尾,很有哲理的结尾。 生2:我拟的标题是:生活之美。本文通过一家人的生活情景表现了家庭之间的亲情和中华民族的优良美德。 师:是呀,家庭生活的瞬间之美。散步的生活细节,渗透出亲情,他们的生活是和睦的、美好的。 生3:我拟的标题是:小路亲情。一家人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儿子要走小路,作者尊重母亲,母亲疼爱孙子,体现了尊老爱幼,表现了一家人的和睦、互相体谅、互相关爱。师:你抓住了小路,抓住祖母对孙子的呵护,可见作者也是有感而发,很有意味。 生4:我的题目是:亲情。整篇文章就在写亲情,写互相关爱、体贴的亲情之美,我这个题目表达了文章的主题。 师:写亲情、家庭生活、中年人的责任,亲情拟得很好,你读出了那种意味。 生5:我拟的标题是:情满小路。本文有质朴的语言、有浓浓的情意,有一家人的协作,小路上洒下了浓浓的情意。 师:多有情味的标题,慈祥的母亲,乖巧的儿子,一起走向阳光,走向池塘。 生6:我拟的标题是:春天的步伐。文章充满了温馨,写出了家庭如春天般的温暖,而且作者也希望母亲如春天的步伐一样,表达了对母亲的爱。 师:你读出了另外的一层意味,很好。 生7:我拟的标题:延续生命。一家四口三代人在小路上散步,在小路上可以走很远很远,有延续的感觉。 师:生命是传承的,于作者而言,有很重的责任,呵护老人,善待小孩,这是生命的感受,就如作者看到新绿的铺展时想到了生命,很好。 下面来看看老师拟的标题。(屏幕投影) 如:三代同行:我们在田野上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如:幸福的家庭亲情无边

余映潮老王教学设计共篇图文稿

余映潮老王教学设计共 篇 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篇一:名师(特级教师)课堂实录集锦档 名师(特级教师)课堂实录集锦 李镇西系列[/b] 李镇西:《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学实录[/b] 李镇西课堂实录——《荷塘月色》[/b] 李镇西老师讲《祝福》[/b] 李镇西:我教《沁园春长沙》[/b] 李镇西:我教《装在套子中的人》[/b] 李镇西:再别康桥[/b] 李镇西:《沁园春.长沙》第二课时[/b] 李镇西上作文评讲课(课堂实录)[/b] 李镇西老师作文讲评《温馨的记忆》(完整版)[/b] 李镇西作文课堂实录[/b] 李镇西专栏[/b](包括:在烈日和暴雨下冬天提醒幸福我教《孔已己》等)李镇西上《给女儿的信》[/b] 李镇西《山中访友》课堂实录[/b] 李镇西《提醒幸福》教学实录[/b] 韩军系列[/b] 韩军:我教鲁迅的《药》[/b] 韩军:我教李商隐的《隋宫》[/b] 韩军教《念奴娇.赤壁怀古》[/b] 韩军:大堰河,我的保姆[/b] 《登高》课堂实录[/b](韩军) 韩军:心灵的拜访——《紫藤萝瀑布》教后记[/b] 韩军《与朱元思书》课堂实录[/b] 致大雁(韩军在新教育实验北京会议上的语文课)[/b] 程少堂系列[/b] 程少堂老师《你是我的同类》教学实录[/b] 程少堂《诗经.子衿》香港教学实录[/b] 程少堂老师《世说新语.咏雪》教学实录[/b] 程少堂主讲《荷花淀》公开课实录[/b] 好课赏析:程少堂《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实录[/b] 程少堂《听陈蕾士的琴筝》香港公开课教学实录[/b] 程翔系列[/b] 程翔《中国石拱桥》教学实录[/b] 程翔《散步》课堂实录[/b] 程翔《琵琶行》教学设计[/b] 程翔“感动”作文课教学实录[/b]

《散步》学习教学学习案例及反思.doc

《散步》教学案例及反思 康爱萍 知识与能力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体会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浓浓亲情 2、品味散文精妙的语言 3、运用以小见大的手法 情感目标:培养尊老爱幼、珍惜亲情、关爱家庭的意识和情感, 促使学生为家庭亲情建设尽一份力量。 重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感悟文章在生活小事和细节中表现的亲 情美; 难点: 1、品味文章中精妙的语言2、情感难点:培养尊老爱幼、珍惜亲情、关爱家庭的意识和 情感 , 促使学生为家庭亲情建设尽一份力量。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预习课文,扫除字词障碍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歌曲《相亲相爱》及温馨的亲情画面 温情导入: 家,一个避风的港湾,一个幸福的摇篮。它给了我们无尽的关爱和温情,也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充满亲情和感动的空间。今天,让

我们步入一个四口之家,去感受祖孙三代间浓浓的亲情。 (板书:散步莫怀戚) 二、品读课文,感悟亲情。 (一)出示要求,整体感知 师:我们今天学习的是一篇很美很精致的散文。亲爱的同学们, 让我们带着以下四个问题,伴着优美的配乐朗读,再一次走进课文吧。(出示投影) 第一问题:题目是《散步》,他们为什么去散步? 第二个问题:散步过程中发生什么分歧? 第三个问题:最后结果是看样解决的? 第四个问题:从解决问题的过程来看,谁的权力最大? (放朗读录音) 师:大家可以边听边思考勾划,如果你愿意,也可以小声跟着读。(二) . 交流探究,分享感受 师:刚才,我看到同学们听得都非常仔细,圈点勾画也很认真,这种全神贯注的学习态度很值得发扬啊!那么,问题的答案找到了 吗?让我们一起来分享听读的感受。 1、解决第一个问题:他们为什么去散步?(出示投影) 师问:现在谁来告诉我第一个问题?为何出去散步?也就是说,“我们”出去散步是出于什么考虑? (生答) 师:有同学答是为了母亲,她老了,多出去走走对身体有好处。那母

散步课堂实录20

<<散步>>教学实录 教学目标: 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揣摩词句的含义,品味文章的语言美。 3、培养尊老爱幼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整体感知文意,体味三代人互相体谅、互相谦让的朴实纯真的亲情。 2、难点:揣摩词句的含义,品味散文优美的语言。 教学方法:多媒体。 学生活动:听故事,情景剧,讨论。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播放阎维文的歌曲《母亲》(课件显示),将学生带入情景。之后由2004年《感动中国》人物田世国导入新课:他的名字叫田世国,他在年过花甲的母亲身患尿毒症痛不欲生的关键时刻,瞒着母亲献出了自己的一个肾脏,使生命垂危的母亲重获新生,在温暖的谎话里,母亲的生命也许依然脆弱,但是孝子的真诚却坚如磐石,田世国让天下所有的母亲收获慰藉!田世国的义举,是对“亲情”二字的最好诠释,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篇以“亲情”为主题的叙事散文《散步》。 二、整体感知——朗读指导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要求在把握好感情基调的基础上读出语气、语调、重音,初步理解课文内容。“我”的语气、语调该怎样把握?提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①“我”是个中年男子。③在这个家庭中,“我”是核心人物。③散步中,处处表现“我”孝敬母亲,又疼爱妻子、儿子的感情。 选一个同学示范读课文,其他同学点评,教师在此基础上适当指导。 如: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去远一点,就觉得/很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注:“/”表示大停顿,“∥”表示小的停顿,“///”表示更小的停顿。“? ”

程翔老师《散步》课堂教学实录与评析

程翔老师《散步》课堂教学实录与评析 执教:程翔 语文思维教学的另外一个重要任务是培育学生从字里行间去发现问题、理解问题和解释问题。这个任务比较特别,是借文字和文章内容来培育学生抽象思维方面的能力,而这种抽象思维之格的形成与文字和文章所呈现的形象、情感、细节等又密切相关,因而语文思维教学在完成这项任务时所采用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模式就比较特殊,与数学、物理、哲学、逻辑等学科的思维教学有着较大的差别。下面我们以中学特级教师、全国中语会青年语文教师研究中心理事长程翔的《散步》教学实录为例,看看程翔老师在面对初中生时是如何开展语文思维教学的。 一、在初中生(少年期)的思维中,抽象思维之格开始了明显的发育过程,在这个特定的思维发育时期里,任何一门学科的教师都要抓住这一特点,结合学科特征和优势,采取适合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模式,对症下药,使初中生的思维得以健康的发展。初中生的抽象思维还处于经验型的发展阶段,需要感性经验的直接支持,因此程翔老师从生活中提取了一个情境,一组形象,既是讲课的一般导语,又是引导学生从生

活经验中概括自己的抽象感受,从中培育学生的抽象感悟能力。 老师:我问同学们一个小问题:咱们班的同学有经常和父母一起散步的吗?请举手。 (学生举手) 老师:请一位同学谈谈和父母一起散步时有什么感受。 学生:我觉得和父母一起散步可以谈谈心,一家人有说有笑,即使父母批评自己,也不像在家中那么严肃。 老师:很好。散步是家庭生活中的一项内容,它是一种温馨幸福的家庭生活。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叙事散文——《散步》。先请一位同学把课文朗读一遍。 (学生朗读课文) 二、从初中开始,语文教师就要结合记叙文的教学对初中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进行初步的培育,具体讲就是老师要引导学生学会通过对形象材料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思维过程,划分文章段落、归纳段意、分析人物形象、概括中心思想、认识写作特点、表明自己的观点等等。程翔老师通过针对性较强的问题的提出,引导学生在文章的字里行间(人物的一言一行)寻找回答问题的依据,同时他还不断地引导学

初中语文《散步》课堂教学实录(附教案)

初中语文《散步》课堂教学实录(附教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散步》课堂教学实录(附教案) (新教师入职必备,考教师资格证必备) 播放音乐《让爱住我家》 师:听着这温馨甜美的音乐,我想同学们一定会想到温暖的家。我想问问大家,你们一家人在一起都做哪些事呢? 生1:一起去郊外散步。 生2:吃饭、看电视。 生3:去旅游,去公园玩。 生4:开家庭会议。 生5:过节团聚,八月十五吃月饼,过年…… 生6:一起去打猎。(笑) 师:哇,好惬意。看来一家人在一起真是乐融融的。现在让我们来看看作家莫怀戚一家人去散步的情景吧。(荧幕出示课题作者)同学们自由放声朗读全文,思考:“我”为何要出来散步散步时发生了什么矛盾又是如何解决这矛盾的 (学生自由放声朗读全文并思考) 师:谁来说说“我”出来散步的原因? 生 1:为了母亲,文中说“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 生2:外面的空气很清新,景色很美。文中说“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 师;你好象掉了“生命”两个字,难道这样的景色还没有生命吗? 生2:(笑)有。“新绿”、“嫩芽”、“咕咕地起着水泡”都显示着春天的勃勃生机。 师:你来读读,试着读出这勃勃生机来。(生2读) 师:读得怎样? 生3:我认为还要突出“初春”、“随意地铺着”、“密”这些词。(声情并茂地朗读) 师:我好象也置身于这美丽的春色中去了。“我”最希望谁呼吸到这清新的空气,感受到这勃勃的生机? 生(齐声):母——亲—— 师:看来“我”出来散步主要是为了母亲,可是母亲本不愿出来,假设你是文中的“我”,你准备怎样劝说呢。 (荧幕出示与课文描写极一致的南方初春田野的风光图)要求以儿子的口吻,结合课文与荧幕展示的图片来说。 生1:妈妈,你看,外面的景色多美,空气多新鲜,我们出来散散步吧。 师(学母亲的口吻):我的身体也不好,很累,不想出去。

初中语文优秀课评比观摩一等奖 《散步》课堂实录

初中语文优秀课评比观摩一等奖《散步》课堂实录 (上课,师生问好) 师:同学们,有没有想过,亲情是什么?有人说亲情是一缕阳光,可以让人感受到快乐和温暖,也有人说,亲情是一根绳子,将心和心紧紧地连在一起。今天呀,我们就一起走进暖暖的春日,去感受浓浓的亲情,一起来学习文章-―《散步》。 师:我相信大家课前预习过课文,谁能用一句话概括一下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注意呀,讲清楚时间、地点、人物、事情。 生:作者和作者的家人在春天一起在田野中散步。 师:注意呀,他说作者,文学中的作者,一般说―― 生齐:是文中的我。 生:初春,我和我的家人在田野里散步。 师:语言更加的简洁明了,非常好。 同学们,下面就让我们把耳朵叫醒,去聆听作者的心声,边听录音边思考这样的问题。(投影出示思考题)1、从文章的字里行间,你看到一个怎样的家庭?2、文章中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人物是谁?说说你的感受。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 听课文录音。 师:同学们,听到这样深情的朗诵,我相信大家都和我一样沉浸在亲情的世界里。那么从文章的字里行间,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家庭?请你来说一说。 生:我看到一个十分温馨的,而且互相关爱的家庭。 生:我看到一个和谐的家庭。 师:那么在这个温馨充满关爱而又和谐的家庭中,给你留下了印象最深刻的人物又是谁呢? 生:我觉得是作者的妻子。 师:应该怎么说?是文中我的妻子。 生:回为从文中可以看到我的妻子是很标准的贤妻良母。 师:如何见得?

生:因为,文中有一句话叫做,妻子走在我后面…… 师:没关系,你讲清楚在哪里?文中对妻子的描写的笔墨不多,在哪儿呢? 生:第六节中,妻子她总是听我的,这儿很符合中国传统对妻子的要求。 师:她总是听我的,作为我这个丈夫来说,怎么样? 生:很幸福。 师:说明她对我非常的尊重。文中我的妻子还有什么特点? 生:就是我的母亲…… 生:文中的妻子,她走在我的后面。 师:除了这个以外? 生:她很关爱儿子。哪里见得?妻子也蹲下背起儿子。 师:很好,这样一个尊重丈夫、关爱儿子的妻子,他刚才用了一个很好的词――- 生齐:贤妻良母。 师:那文中还有让你感受印象深刻的人物呢? 生:我的母亲。文中从很多的地方看出来,我的母亲怀有真挚的母爱,无论是对我,还是对我的儿子。就像爱护自己一样。 师:你举个例子。 生:但是母亲摸摸小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 师:抓住其中的词语―― 生:摸摸,表现了这位老人对孙子的疼爱。 师:好的。还有同学要说―― 生:母亲让我们走大路,大路平顺,她是不希望家人走在小路上,也不安全,也是对家人的关心。 师:想得很好。还有吗?

作文教学实录余映潮

作文教学实录余映潮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作文教学实录 多事一人,写出人物的个性 执教:余映潮 【训练要求】 了解记叙文的特点,重点掌握较为复杂的记叙文的知识和基本要求,实践多事一人、写出人物个性的记叙文写作方法。 【背景知识】(1) 记叙文是借助记叙、描写、抒情等手段进行记事、记人、写景、状物的文章,通常可以分为记人叙事类、写景状物类和抒情类三种。 【背景知识】(2) 记人叙事又有比较简单的记叙与比较复杂的记叙之分。 比较复杂的记叙文的特点:有众多材料的组合,有比较复杂的组合方式,有多种表达方式的运用。 【范文品析】(1) 父亲的三句箴言 【写法借鉴】(1) 第一人称的记叙角度;时间顺序;总提分叙;调整节奏;叙议结合;照应细密;线索贯穿;选材精致(同一类细节);人物个性鲜明。 【范文品析】(2) 健忘的教授 杨晖

【写法借鉴】(2)首段统领全文;末段自然收束;反复手法;误会手法;语言描写表现人物的性格;人物个性鲜明。 【范文品析】(3) 时光带不走的美好回忆 【写法借鉴】(3) 第三人称视角;巧借文中人物的视角;倒叙手法开头;特写镜头收尾;多种手法的综合运用; 人物个性鲜明。 【范文品析】(4) 父亲的爱 (美)艾尔玛邦贝克 【写法借鉴】(4) 散文式的笔调;以“抑”起笔;通篇运用对比手法;多种材料写人;叙事简洁,暗含时序; 似贬实褒,点题精妙;人物个性鲜明。 【荐读范文】 《我的老师》(魏巍)、《老王》(杨绛) 【写作实践】 自由命题,运用多事一人的写法,表现一个有个性的人。

苏版《散步》教学案例

苏版《散步》教学案例 【背景及说明】 《新课标》的课程目标的总目标规定了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所要达到的目标,其中第7条“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也就是把每一个在阅读中的学生都视为一个独特的自我,这样才能做到目标中所说的在阅读中“注重学生情感体验”、“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等要求。《散步》这篇文章,正是情感体验的上乘佳作,我想抓住这个契机,对学生实施一次情感教育。但是,认识到一篇文章的好与上好一堂课的距离,我又有一点紧张,如何实现自己的教学目标,我觉得必须面对和解决这样一个问题:散步虽然是家庭生活中常见的情景,但是,这篇文章是以成人的角度来思考和叙述的,展现的是家庭中的母子之情、父子之情、祖孙之情,平时,初中学生对这样的情景虽时而所见,却不一定具备情感上的深处体验。当然,简单的做法是,教师通过宣讲明白无误地告诉他们,或者让学生通过多次阅读去“感悟”。但又使我体会到,能感动教师的,不一定能感动学生。如果找不到共鸣的地方,你在台上激动不已,学生则可能无动于衷,出现教学中常见的现象,这是既尴尬又失败的课堂。那么,怎样上好这堂课呢?作为一位普通的语文教师,我又该做点什么呢? 【建议思考的问题】 1、课堂上如何实施课前的教学设计? 2、课堂上的亲情感和责任感的目标如何实现? 【案例描述】 【教学实录】(部分) 生1:我的感受最深的是:有一次和妈妈去散步,那一次我和妈妈手牵着手,不知道天气太冷,还是妈妈的慈爱,让我感到暖烘烘的,那天,妈妈给我讲了我小时候的趣事,我们很高兴,至今,我的手上还感到还有妈妈的余温。 师:你给大家描述了一幅多么温馨的画面啊! 生2:我的感受最深的是;小时候上幼儿园的时候,我简直就是一只小懒虫。每天,奶奶背着我上幼儿园。那时,我觉得奶奶的背很宽、

《散步》课堂教学实录

人教版七上《散步》课堂教学实录 师:上课,同学们好! 众生:老师好! 师:请坐。 师:我们今天来学习《散步》这一课。(板书:散步莫怀威)从题目中我们只能了解到本文的主要事件是散步,而谁来散步,围绕着散步发生了怎样的故事,从中折射出什么道理,我们却都还不清楚。下面我们就来朗读课文。(投影展示思考题)本文题目是从文章主要事件的角度确定的。请同学们读完课文后,试着从另一个角度为本文另拟一个题目,并简单说说你的理由。 (设计拟小标题,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促进学生整体感知课文。) (学生分段朗读课文。师生随时正音。如“拆散”chāi sàn 等。) 师:同学们读得都很有感情,下面给大家两分钟准备时间,重新给课文拟个标题,发言时,先说出你拟的标题是什么,然后再稍作解释。 (生翻书思考,片刻举手) 生1:我拟的题目是“互敬互爱的一家人”。因为在散步的过程中,儿子懂得孝敬老母亲,奶奶也是非常疼爱小孙子,他们真正是互敬互爱。 生2:那我看不如叫“互敬互爱的三代人”,更明白、更具体。 师;有道理。 生3:我拟的题目是“散步中的分歧”。正是因为有分歧,才有了这三代人互相关爱的表现。所以,我认为“分歧”在本文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生4:我拟的题目是“我的世界”,因为在课文结尾提到“好象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而作者想表达的就是他对这个世界的重视和关爱。 师:作者的世界里都有谁呢? 生4:“母亲、儿子、妻子和我”。 生5:我拟的题目是“爱“,因为从散步这件事中,可以非常明显地感受到老人对孩子的爱,儿子和媳妇对老母亲的爱。 师:那孙子也爱奶奶么? 生5:爱 师:凭什么这样说?(问得生硬,应语气和蔼些,如:请谈谈你这样说的理由。)课文里好像并没有写到孙子爱奶奶呀? 生5:因为这一家人给人的感觉就是和和美美,其乐融融。 生6:(补充)当他爸爸决定顺着奶奶走大路时,他也没有哭闹,可见他是爱奶奶的。 师:很好!课文里没有明确写出来的情节,你能够根据上下文设身处地地想象出来,实在是太会读书了!同学们都应该学习这种方法。 (教师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用激励性评价鼓励学生。) 师:刚才同学们用词虽然不一样,但都抓住了这一家“老、中、幼”三代人互敬互爱、相互体谅的特点。(师板书:老中幼——互敬互爱,互相体谅。)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说一说,在“我”,“母亲”,“妻子”,“儿子”这四个人中,你最喜欢哪个人,你觉得他是怎样的人?请结合课文内容简述理由。 (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引导学生读书,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生6:我最喜欢文中的“妻子”,因为在实际生活中,儿媳妇与婆婆常常都是不太和睦的,而文中的妻子,虽然也疼爱儿子,但却没有非得顺着儿子,显然通情达理。 生7:我喜欢文中的“我”,也就是作者本人。他非常孝敬老人,带母亲散步,背母亲过水塘,

《散步》教学设计新部编版初稿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散步》教学设计 莫怀戚 一、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6课《散步》。 二、教学设计理念 (一)教材分析 当代作家莫怀戚的散文《散步》是一篇讲读课文。文章在散步这一平常之事中,让读者感受到了浓浓的亲情,是“语文与自我”的一个展现层面,以“自我”为核心,紧扣“亲情”这一单元主题,与本单元其他文章反映了同一主题,引领学生进入中外名家的亲情世界。同时与第四单元“人与自然”(科学精神)、第六单元“人与社会”(想象世界)相衔接,体现语文与生活的联系。三大板块诠注了全新的育人观念,《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是用丰富的人文内涵影响学生的精神领域。教学中应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去感受人世间真挚而美好的亲情,品味哲理,初步思考家庭亲情中的责任、谦让、互敬互爱等问题。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为初中的起始阶段,学生处于初中学习的适应期,语文课堂应该注重基础知识的扎实积累,注重理解、审美、创新等各项能力的积极培养。 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独立思维的重要发展阶段,不喜欢被动接受

知识,他们的自尊心、主动性和求知欲都有所提高,与此同时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分析、理解、审美、筛选信息的能力及口头表达的能力,通过这两个单元的学习,已有初步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但是,对于我校的七年级学生来说,他们语文基础较为薄弱的同时缺乏良好的观察生活的习惯,缺少生活阅历和对生活的体验,部分学生没有形成正确的家庭道德伦理准则,感情较为淡漠。在语文知识方面,学生对“散文”这一文体知识的了解不多。 (三)设计理念 语文新课程标准突出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明确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强调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课文《散步》以“人与自我”为主线,注重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结合,突出人文性教育,让学生在感受浓浓亲情的同时,体悟生命与责任。 新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它要求教师善于发现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闪光点,激励他们自主参与合作、主动发现探究。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学习体验,鼓励他们独特的思路和想法,以自身的学习体验自主交流思想、展示成果。学习活动中可以让学生在相互合作、交流讨论中愉快地获得知识。 《散步》文章内容比较浅显易懂,却体现了故事美、情感美。教学中可以对学生的审美阅读进行训练,让学生在阅读的情境中进入文本的探究,紧扣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寻找美点,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之美、对情感之美的体

《散步》优秀教案

《散步》 教学目标:1.了解文章主要内容,感悟作者一家人深深的亲情。 2.能够通过细节描写,把握文章中的四人的形象。 3.学会赏析语言,体会语言中所富含的情感。 教学重点:1.能够通过细节描写,把握文章中的四人的形象。 2..学会赏析语言,体会语言中所富含的情感。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深情导入(1min) 家,一个多么温馨的字眼,它是一个避风的港湾,一个幸福的摇篮。它给了我们无尽的关爱和温情,也给我们展示了一个充满亲情和关爱的空间。而和亲人一起散步,更是一个幸福的时刻。今天,就让我们跟随莫怀戚一家一起散步,去感受家庭里浓浓的亲情。(板书课题:散步) (二)、整体感知、把握情节(12min) 问题一: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用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先由老师提问,学生回答。 第一、散步的时间?——初春 第二、散步的地点?——田野 第三、散步的人物——我、母亲、妻子、儿子 第四、散步中发生了什么?(课文中)——分歧 第五、什么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 有意思。 第六、谁来解决分歧?——我 第七、为什么我来解决?——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 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边,她总是听我的。 第八、我要如何解决呢?——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伴同母亲的时日以短。我说:“走大路。” 第九、最后是如何选择的呢?——最后,我们走了小路,在不好走的地方,我背着母亲,妻子背着儿子,稳稳地走了过去。 第十、为什么选择了小路?——母亲改变了主意。 好,下面根据上面的回答,让一位同学概括一下,迅速组织语言,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师明确:这是一篇叙事性的散文,我们在概括的时候要注意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 (师明确: 时间是初春,地点是田野上,人物有我、妻子、儿子和母亲,我们一起散步。所以可以概括为我们一家祖孙三代在初春的田野 上散步。)

《散步》课堂实录

《散步》课堂实录王君 谨以此朴素的《散步》一课,祝福我所有的朋友们新年快乐!让我们都慢慢地,稳稳地,走向我们生命中的阳光、菜花、桑树和鱼塘。 —— 2014年1月1日晨 回望2013:是默默坚守耕耘的一年,亦是万水千山走遍的一年。 帮助了很多很多的孩子和很多很多的年轻朋友。发表了许多许多的文字,上了许多许多的公开课,做了许多许多的专题报告……得到了那么多那么多的赞美和爱戴——多得让我常常在深夜叩问自己何德何才然后心虚脸红惭愧。 渐渐懂得了玫瑰所强调的:当一棵树不再炫耀自己枝繁叶茂,而是深深扎根于泥土时,它在真正的拥有了深度;当一棵树不再攀比自己与天空的距离,而是强大自己的内径时,它才真正的拥有了高度。 所以,想换一种方式来盘点。想用一节课,来代言我的2013和2014,来表达自己对成长和对生命的领悟。 这一节课,一定是绝对的原创。也不引用他人的名言。我们已经到了创造名言的年龄。我们要让自己的话,被学生镌刻在心底。 这一节课,要非常的简单、朴素、安静,又非常的机智、热烈、丰富。这节课要是纯正的语文课,又是纯正的生命课。这节课要让老师们感到公开课和家常课其实可以是一体的…… 这节课,要有青春之语文的气息:经典的文本永远青春,青春的课堂永远创新。课堂不老,语文人,亦不老。 选来选去,就是《散步》吧。这节课,是为“四方杯”全国课堂大赛决赛和颁奖仪式准备的研究课和示范课。在“悟课”中,我写到: 语文老师的菜花、桑树和鱼塘 这堂课,应该算是我成长中的一个分水岭——不仅是语文教学方面的成长,更是,作为一个女子,在心性上的成长。 在此之前,我是激情洋溢的,快节奏的,时时刻刻都可能爆发的。但因为这节课,我找到了一种新的节奏,一种从容。我忽然了悟:“慢慢的,稳稳的”才是生命的最美好状态啊!我该慢下来,再慢下来!而我做到了,真的做到了!上完这堂课,我第一次,深刻的感受到了中年的雍容和宽大。 这篇课文在成就我,而我,也在成就这篇课文。 做语文老师的幸福就在这里,当我们深深地进入文本,甚至“人文合一”的时候,我们得到了那些打开生命密码的钥匙。因为语文,我们渐渐走向生命的圆满。 在上课前,我给听课老师们介绍这堂课时,我这样说:

《散步》教学案例

散步》教学案例展示 【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散步》位于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同这个单元的另外三篇课文《风筝》、《羚羊木雕》、《诗两首》一起,引领学生进入中外名家宽广博大的亲情世界。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去感受人世间真挚而美好的亲情,品味哲理,初步思考家庭亲情中的宽容、平等、责任等问题。从而拓展自己的精神疆域,深化个性内涵,形成正确积极的人生观。现在的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对亲情的理解更多的是长辈对儿孙的体恤,却很少想到子女对长辈的敬爱。所以通过让孩子们学习这篇文章,树立正确的亲情观,领悟亲情的真谛,是尤为重要的。 学情分析 1. 学生学习心理方面: 学生此时正处于十一、十二岁的形成独特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他们心中有自己对于伦理道德逐渐形成的认识,他们脑海中涌动着自己对于生活中亲情的感悟,但独生子女对亲情的理解很狭隘,很难感悟中年人的深沉情感和家庭责任。 2. 学生已有知识、能力、经验方面: 七年级的学生已有较好的学习习惯,具备较强的快速阅读能力,同时能整体感知文章,在老师的点拨下,基本能从文字中提炼要点,把握文章精髓;理性思考、独特表述、创意写作是他们学习中的难点。在教学中根据孩子的已有知识、能力、经验,遵循孩子的认知规律,先安排听读、再阅读、分析、理解课文,然后在积累的基础上课内外渗透、融合,最后在理性思考、独特表述、创意写作方面作突破。 教学理念及设计思路 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思想,学生在课堂中是主体地位,以学生活动为中心,注重互动、合作、探究,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让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拥有健全的人格,从而和谐发展。 《散步》是一篇玲珑剔透、秀美隽永、意蕴丰富的精美散文,是具有作者莫怀戚鲜明创作风格的一篇文章。我采用一课时完成教学。在教学中,避免空洞的说教,主要提供一些动人音乐、亲情日记,同时发动学生写作亲情故事,组织大家对课文的问题进行分析、讨论,然后提炼、写作,把发展智力与陶冶性灵、知识吸取与理性思考有机统一起来,指导点拨穿插其间,让学生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从课内向课外延伸,获得丰富的知识,培养他们全面的语文素养,树立正确的亲情观。本课我采用这样的思路教学:听读、感受——概括、欣赏——分析、理解——提炼、积累——提升、写作——感悟。 学习方式 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听说读写训练,同时提升学生的思辩能力、运用能力、写作能力。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他们存在着个体的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要,即使是完全相同的内容,不同的学生在学习时所需要的时间、所采用的学习方法和所能掌握的程度也是有差异的。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让学生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自定目标,自选学习方式,完成自己力所能及的学习任务。而且,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讨论和探究,既增进了同学之间的相互了解、信任和欣赏,又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学习到了多角度、多层面思考问题的习惯和方法。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 整体感知课文,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 体味、推敲文中的语言和含义深刻的句子,提高学生的品评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 3. 能从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中生成自己的情感体验,并运用恰当的方式表达。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