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身心合一当代医学人道主义构建原则

身心合一当代医学人道主义构建原则

身心合一当代医学人道主义构建原则
身心合一当代医学人道主义构建原则

身心合一:试述当代医学人道主义原则的构建(

李振良李肖峰

(河北北方学院生命科学研究中心,河北张家口,075000)

摘要:医学人道主义是由一系列原则构成的体系。当代生命伦理学原则虽有争议但可为医学

人道主义原则的构建提供框架基础。对医学人道主义原则的构建应当始终体现身心合一这一

认识基础。综合当代伦理学的各种原则以及学说,医学人道主义原则应当包括:不伤害、、

尊重、同意、共济。

关键词:医学人道主义;伦理学原则;身心合一

Body-mind Harmonization: On the Construction of Modern Medical Humanism’s Principle

Li Zhenliang; Li Xiaofeng

(Life Science Research Center of Hebei North University, Hebei, Zhangjiakou, 075000)

Abstract: Medical humanism is a system consisted of a series of principles. Modern bioethics principle with its disputation could contribute to the construction of principles of medical humanism and provide the frame foundation for it. Body-mind harmonization is the cognitive foundation of medical humanism all along. Summarize the modern principles and doctrines, the principle of medical humanism includes: non-harm, revere, respect, agreement and mutual aid.

Key words: Medical Humanism; principle of ethics; Body-mind Harmonization 医学人道主义是医学理论和实践中的重要问题,是医学伦理学的基础性原则,也是医学的永恒主题之一。对医学人道主义的研究,我们必须明确以下几点:(1)医学人道主义不仅是伦理原则,而是影响医学行为和伦理道德的一种价值观念;(2)医学人道主义体现着一般人道主义的本质内涵,由于医疗卫生事业的特殊性,使得其在医疗卫生工作中的作用比起其他的领域更具特殊意义;(3)医学人道主义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始终随社会的发展、医学的进步而不断完善自己的思想内容;(4)医学人道主义具有现实性的基础要求,也有理想性的追求。作为对人们行为的一般标准或规范是现实的,人人都可以感受和人人可以遵照行动;作为更高的目标,对人的本身价值、社会人类价值意义上级追求又呈相对理想性

本文为河北省社会科基金项目“医学人道主义思想研究”(HB2011QR34)阶段成果。

作者简介:李振良(1968-),男,河北河间人,河北北方学院生命科学研究中心教授,哲学博士。

李肖峰(1966-),女,河北张家口人,河北北方学院基础医学院教授,哲学硕士

。无论是从医学模式的转变还是医学观的转变来看,当代社会都对医学人道主义的属性和医学人道主义的内涵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也为医学人道主义思想的重构建立了主观和客观的前提。

1 生命伦理学基本原则简析

对于医学人道主义原则体系的重构,最可资参照的应当是生命伦理学的原则框架。

作为一门应用学科,生命伦理学的框架是由它的基本或主要道德原则所支撑起来的。恩格尔哈特在《生命伦理学的基础》中提出允许(允诺)原则和行善原则的“二原则说”。邱仁宗认为“伦理学原则是在一定条件下针对一些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提出和形成的,而问题是人类实践过程中产生的,往往是由于产生了历史教训,防止今后再发生类似的问题。”基于此,他提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伦理学原则:尊重、不伤害/ 有益和公正“三原则”,其中尊重包括自主性、知情同意、保密、隐私,公正包括卫生资源的宏观分配与微观分配。[1]当代影响最大并被广泛认同的伦理学原则当是贝奥切普和查德里斯提出的四原则,即行善(beneficence)、自主(autonomy)、不伤害(non-maleficence)和公正(justice) 。i贝—查四原则自被提出以来,一直是作为现代生命伦理学的金科玉律来对待的。Gillor R认为,四原则加上审视方法提供了达到卫生保健中伦理议题的简便的、可接近的和文化中性的通路。这个通路是立足于四个普世的、基本的道德共识,它提供了一个共同的、基础的道德解析框架和一个共同的基础道德语言。[2]“四原则”也被认为是恰当地揭示了当今卫生保健伦理的原则有助于平息多元社会的道德冲突,而且叙述了什么是卫生保健伦理领域中合适的请求。[3]

贝—查的伦理学四原则被广泛接受为生命伦理学的基础并不是没有争议的。例如,Bernard Gert等人批评贝—查的“四原则”是原则主义(principlism),认为其“仅仅是提供了一个道德账单的框架就试图用它去评判所有的问题”,不能处理发生患者“不同意”情况下的所有问题。[4]在此基础上作者提出的系统主义的伦理方法。

虽然贝—查试图建立超文化的伦理学原则,但沈铭贤认为它具有着极鲜明的西方文化色彩,表现为它把自主原则列为首要原则,这与西方追求个人价值和个人权利的传统是一致的,而与东方强调集体主义精神的传统有冲突,因此认为应当将行善作为第一原则,而自主列为第二位。[5]因为“我们更重视和强调生命科技和医学要为人类造福这样宏观的整体的善”。[6]许志伟从文化论的角度批评到:“北美生命伦理学重视个人利益而轻视集体责任。生命伦理学关注的问题,大多是建立在私人经济及私人权益的考虑上的。强调个人自主权的首要生命伦理原则也体现了这种趋势:偏向个人利益而轻视群体及社会的责任,尤其是忽视了对社会

贫困阶层、处于社会不利边缘、受社会歧视与偏见的人群的责任

”。[7]

无论是原则主义还是系统主义,无论是四原则还是三原则,伦理学的基本原则都是作为指导伦理行为的准则出现的。而医学人道主义是医学伦理学的一条原则还是本身构成了伦理学基本原则的另一种表述呢?医学人道主义可以看作是医学伦理学的一种目标追求,而这种目标追求又是由一系列规范的基础性原则构成的。

2 医学人道主义是一系列原则构成的体系

长期以来,医学人道主义是作为一个医学道德的基本概念使用的,其本身似乎是自足的。然而,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变化,“人道主义”的内涵始终发生着变化。特别是当代生命伦理学打破了传统医学人道主义的出发点和思维方式,为人道主义注入了新的内涵和新鲜血液。这些都为医学人道主义重构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一系列国际性医学伦理学文件,进一步丰富了医学人道主义的内容,其对医疗实践、医学技术、医学研究各个方面和环节的规定,进一步强化了医学人道主义的价值导向作用。[8]

当代医学人道主义的重构是一个难度极高而又极端严肃的问题,医学科学的发展为当代医学人道主义的重构提供了技术背景,西方医学伦理学和生命伦理学为当代医学人道主义的重构提供了理论的支撑。医学人道主义作为医学伦理学中的基础性问题,绝不能失去传统的美德,同时又不能简单地归结为医学道德。医学人道主义应当通过一系列的原则体现出来,医学美德则建立于这些原则之上和渗透于这些原则之中。医学人道主义体系中没有原则是不可取的,甚至是危险的。医学人道主义虽然不能归结为“原则主义”,但也不能简单地归结为“美德主义”。它应当以人的“身心合一”为基础,构建一系列的相互关联和渗透的原则体系。这些原则不是孤立的,而是受着社会伦理生活的大环境的影响,与社会伦理的大环境密切相关。

关于医学人道主义重建原则,孙福川教授提出了两条思路[9]:一是单一原则的与时俱进、改造完善。也就是说,依据和适应医学人道原则重构的必然性、必要性(克服传统医学人道主义的局限,解决一系列医德矛盾的客观态势,成就当代中国医学伦理学建设的基础工程等)的现实要求,遵循“四个统一”(生命神圣论、质量论、价值论的统一,医学道德美德论、公益论、智慧论的统一,医学人道主义、功利主义的统一,医德实践他律、自律的统一)和“两个求新”(在继承优良传统中求推陈出新,在同国际接轨中求移植创新)的指导思想,彻底改造、完善医学人道主义,使其超越传统、丰富内涵、拓展外延。

其二是将不同层次的多项原则优化组合成准则体系。也就是说,将多项原则依据其内容、地位、作用等差别,划分为大原则和小原则,准确地说应该是基本原则和具体原则,或称原

则和准则,然后再让它们分工合作,组合成为一个多层次,但却缺一不可的完整的准则体系。

本文认为,第一种重构方式是一种理想化的构建模式。其目标是通过一次构建起到一劳永逸的效果,成为指导医学人道主义实践的唯一原则。但这种模式是不可能实现的,因为当代医学人道主义虽然有着当代的特点,它仍然是传统医学人道主义发展的产物,它即不可能脱离历史传统,又不可能一成不变地成为“绝对真理”。当它不再能指导将来的医学实践时,是不是需求将其推倒再次重建呢?第二种重构方式注意吸收当代伦理学原则的成果,因为它们是在医学伦理学理论与实践中浓缩和总结出来的,具有理论上和实践中的合理性,因此应当作为重构医学人道主义原则的依据。但是,这个“原则体系”应满足以下一些基本要求:(1)不能过于复杂,因为体系越复杂其指导与应用意义就会越低,从而失之华丽而失去其应用与指导意义;(2)具有历史的延续性,既能吸收优秀的传医学人道主义思想,又具有当代意蕴和内涵;(3)具有逻辑上的一致性,即原则体系应具有一定的逻辑结构,例如由消极原则到积极原则由要基本要求到较高要求,凡是较低道德原则能够解决的,就不要诉诸较高的道德原则,等等;(4)应体现主体的完整性,即既体现医师的义务,又要体现患者的权利和要求,还应体现社会的参与;(5)最重要的一点是,这个原则体系要始终体现身心合一这一基础,即在认识人上,强调人是身心的统一体;在对待人上,平等地对待人的身心。

依据这样的思路,结合传统医学人道主义思想与当代医学伦理学基本原则本文认为,在坚持医学人道主义这一大的原则之下,综合当代伦理学的各种原则以及学说,其基本原则应当包括:不伤害、敬畏、尊重、同意、共济。

3 医学人道主义原则解读

3.1 不伤害

人道最基本的要求是不剥夺、不索取、不伤害。不伤害原则是医学传统的伦理原则,最早可以追溯到希波克拉底的“凡入病家,均一心为患者,切忌存心误治或害人”。“伤害”在生物医学中一般指身体上的伤害,包括疼痛和痛苦、残疾和死亡,精神上的伤害以及其他损害,如经济上的损失。不伤害基本意义指的是不“故意伤害”。不伤害原则要求:(1)不故意伤害患者

无论出于何种情形,医生都不能故意伤害患者。当医生使用可能给患者造成伤害的治疗行为时,应当谨慎评估。试验性的治疗必须评估有可能造成的远期伤害。以医学治疗为手段故意伤害患者的人身,不仅是医学道德所不允许,而且可能是触犯法律的行为。

(2)既不伤害患者的身体,也不伤害患者的心灵

人是身体和心灵的复合体。在治疗和护理过程中,医生不仅不能对患者的身体造成伤害,更不能对患者的心灵造成伤害。这就要求医生不仅治疗患者的身体上的疾病,而且要注意安抚患者的心理,调整患者的情绪。

(3)不能以伤害某一患者为手段行使对患者的治疗

人与人是平等的。当医疗遇到资源性短缺时,医生没有权利用工作之便通过伤害其他患者、甚至通过伤害已故的患者的身体来达到治疗的目的,因为这样事实上可能会造成对其他患者、或者死者的亲属心灵上的伤害。“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利益”并不蕴含着可以通过牺牲极少数人的极少利益取得为合法。尤其是注意的是,不仅不能伤害患者本人,也不能伤害患者的利益关系人,包括患者的亲属、亲人以及与其他患者有利害关系的人。

3.2 敬畏

敬畏生命是20世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史怀泽的经典命题。生命是神圣的,无论是对于现存的生命还是对已逝的生命或未来的生命,也不论是人的生命还是其他生命。现代医学人道主义虽然已不再将“不惜一切代价挽救患者的生命”作为信条,但这并不意味着生命不再神圣,死亡不再恐惧。死亡是可怕的,又是神圣的。“我们观察到一切民族,无论是野蛮的还是文明的,尽管是各自分别创建起来的,彼此在时间上和空间上都隔得很远,都保持住下列三种习俗:(1)它们都有某种宗教;(2)都举行隆重的结婚仪式;(3)都埋藏死者。”,“起源于互不相识的各民族之间的一致的观念必有一个共同的真理基础”,[10]这个基础显然就是对生的喜悦和对死的敬畏。宗教、结婚、埋藏本质上都是与人的生命有关的活动。在各个民族的风俗中,埋藏死者都是一个神圣的活动,这里有对生者的纪念,而更多的则是对生命的一种尊重和敬畏。任何一个人无论是贫是富、是尊是卑,他的生命本身就价值,生命与生命没有可比性。对过往生命的缅怀不是因为对死亡的肉体的畏惧,其目的是为了生者心灵的安宁。

敬畏生命不是传统医学治疗意义上的“生命神圣论”,而是现代医学对自身的深度理性反思。近代以来,医学视人为无生命的机器,医生在人体上的操作有如对无生命的机器的操作,使得病人失去了灵魂的同时也造成了医生的“身心二分”。医生面对患者越来越没感情,越来越视生命为儿戏,这显然是有悖于医学的主旨,有悖于医学人道主义精神的。

本文将“敬畏”作为仅次于“不伤害”的医学人道主义的第二原则,主旨在于提示医学工作者常怀谦恭之心、常怀敬畏之意、常怀关怀之旨,视生命为神圣、视医学为神圣,只有这样才能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敬畏生命”作为一个命题,敬畏之情之态之举始于“心想事成”,止于对无限之人为有限的崇高境界!“敬畏生命”必来自一颗自由而道德的具有宗教情怀的虔诚解放的心,或者说就是一种信仰。医学,需要这种境界、这种态度。[11]

3.3 尊重

医学人道主义是一种尊重一切与医疗有关的人和人的价值的哲学思想。其内容包括:(1)尊重每一病人的生命及价值、人格的尊严以及享有平等的医疗与健康权利;(2)注重卫生工作对社会利益及人类健康利益的维护;(3)社会、公众及病人对医疗卫生工作及其工作者的尊重和利益的保护;(4)医疗卫生工作者对自我价值的肯定和自身利益的保护。[12]医学活动应当以“尊重人性尊严”此一崇高价值为基础。

(1)医生对患者的尊重。

医生对患者尊重体现在尊重患者正当愿望和尊严。医生的道德责任不仅仅在于是否尽其所能挽救或延缓了一个病人的生命,也不在于他是否为此目的而竭尽全力。在生命的数量与质量之间,在生命与人格尊严、体面之间,选择更加多样化,主观化,现代医学也应充分注意这种改变,而改变,将生命中心的科研与临床实践方向进行适当的调整。

代表患者尊严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患者的隐私。保护患者的隐私是重要的一条传统人道主义原则,远在希波克拉底时期就有规定。当代医学的高度发达和信息传递的快捷迅速为保护患者隐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患者的尊重还包括对患者身后的尊重。对死者的尊重包括对死亡过程的尊重,死者要死的体面、有尊严;也包括对亡人的尊重,死者的身体完整非经允许不容破坏,荣誉和名誉不容侵犯。对患者的尊重又包括对患者文化、习俗、信仰的尊重。

(2)患者对医生的尊重。

医学是经过数千年的积累而且是不断发展和完善中的科学。虽然医学发展已经可以为人类解除许多痛苦,延长人的寿命,但由于人是如此复杂的生物,它不仅涉及到肉体的存在,更受着心灵、心理、意志、社会环境、文化等的影响,因此,对医学任何过高的期待都是不现实的。而医生学习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特别是将医学理论与实践完美地结合起来更需要多年的磨练。既便是一个优秀的专业的临床医生,也不可能一下子把握所有的疾病的规律,一生做出完美的治疗。因此,患者也应该充分尊重医生的知识和医生的劳动,不能动辄以“上帝”的姿态出现并提出不合理的要求。特别是在合理的医学范围内,患者以及其亲属应与医生密切配合,这是早日康复的必要条件。

3.4 知情同意

知情同意是一条具有悠久历史的伦理学原则,是医生和患者合作关系的又一种体现。“合作关系是指病人和医生必须改变、分担责任、分享信息及做出决定,如同跳舞中的两个情愿的同伴。”[13]坚持这一原则是为了:(1)促进个人的自主性;(2)保护病人/受试者;(3)避免欺骗和强迫;(4)鼓励医务人员自律;(5)促进做出合乎理性的决策。其中促进个人的自主性和保护病人/受试者最为重要。在病人/受试者做出影响自己生命或健康的决定的权利而保护了他们的自主性和利益。[14]知情同意原则的主导是医生,这是勿庸置疑的,但做出决定的却是患者(本人或代理人)。因此,这里面体现的并不完全是患者权利和医生的义务,更多的体现的是一种医患之间的理解与合作。

如果认为“知情同意”原则是给医生套上的“枷锁”,是给患者创造了霸王式的天空,那就远悖于“知情同意”原则的宗旨了。事实上,通过“知情同意”可以达到医患之间的深入交流,达到理解和相互信任,不仅可以有效地实施技术,更有效地体现人道精神与人道关怀,使医患双方均得到娱悦和满足。“以可见的和必然发生的方式在采用了开放的观点,我不再使我的病人对于他们疾病的回答遭受痛苦,所以承担‘因果报应’式的成功或其他疗法。我正分担责任的重负,分享我所参与的临床决定的所有权与控制,在与我的病人一起努力的过程中,向我的病人学习,而不仅仅设法说服他们。以这种方式,我与病人的关系经历了根本性的变化,我更易于理解他们的痛苦、希望,甚至他们的沉默。”[13]

3.5 共济

共济原则的提出基于这样的理由:

(1)医学技术的发展,使得医学治疗成为一种高消费行为,患病成为一种沉重的消费负担。因此,患者除了需要寻求医疗机构技术上的帮助外,也需要其他社会成员的帮助。

(2)疾病的社会化,使得疾病的起因、疾病的传播、疾病的治疗不再是个人行为,也不是个人能够控制的行为。得病不再是个人的“罪孽”使然,而是具有着深厚的社会基础。

(3)全社会性或世界性的大规模医疗活动,如消灭天花、脊髓灰质炎、产前检查与护理等,已经成为一种“强制性”的全民行动,使得医学具有了公共产品的性质。这种对个人选择权的适当限制不是建立在个人权利基础上,而是为个人设定了义务,共同分享义务的必然结果应该是共同分享成果。

(4)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医疗保健渐次成为政府的责任。政府公共政策越来越多地关注公民健康,财政收入也越来越多地投入到健康事业。卫生保健成为基本人权的一部分。这也使得医学责任成为一种社会责任,医疗保健事业成为政府执行社会责任的重要内容。

共济原则作为一条医学人道主义原则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它提出了社会在构建医学人道主义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其中蕴涵了“公正”要素,也体现了实质的“正义”原则。同时,通过共济原则,可以形成一种良好的社会医疗文化,形成医学社会建设与医学心理相互促进的良性互动,形成良好的“医学生态”。显性的医学文化与隐性的医学文化互参互助,这也许可以看作是医学文化的“身心合一”。

4 结语

无论是从理论还是从实践来看,医学人道主义思想的重建都是一个历史性的复归的过程。以上是对当代医学人道主义原则的一个简单概括,是按照从传统到现代、从消极原则到积极原则并按“医生—患者—社会”的顺序要求递进的。应注意这些原则在运用中的高度统一,而且,主次原则的序列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动态变化的,这种变化,体现了医学人道精神在运用中的灵活性。对于医学人道主义原则的重构要从身心合一出发,以技术与美德的统一为条件,以医学工作者、患者和社会的互动为基础,不伤害患者、敬畏自然与生命、尊重患者的选择与医师的劳动、突出患者的主体性、强调全社会关怀的义务、注重传统与现代的结合,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构建和谐和健康的医学。

[1] 邱仁宗.生命伦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234-245

[2] 沈铭贤.生命伦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2

[3] Robin Gill. Health care and Christian Ethics[M]. Cambridge: Co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6. 214

[4] Bernard Gert, Charls M. Culer, K. Danner Clouser. Bioethics: A Systematic Approach(2ed)[M].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6.99,126

[5] [6] 沈铭贤.生命伦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2,14

[7] 许志伟.面对科技,生命何以自处[J].复旦学报,1999(2)78~79

[8] 王亚峰.医学技术主义与医学人道主义的对立统一[J].中国医学伦理学, 2000 (4):30-31

[9] 孙福川.论生命伦理学基本原则的解构与重建[J].医学教育探索,2002;1(1):70-72

[10] 维科 G.新科学[M]/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154

论国际社会中的人道主义干涉

论国际社会中的人道主义干涉 郑军 目录 中文摘要 (2) 英文摘要 (2) 一、人道主义干涉的内涵 (2) 二、当今国际社会人道主义干涉的实践 (3) (一)单方人道主义干涉 (3) (二)联合国体制下集体人道主义涉 (3) 三、人道主义干涉在国际上面临的困境 (4) (一)单方人道主义干涉面临的困境 (4) (二)人道主义干涉在集体安全体制下的困境 (4) 结语 (5) 参考文献 (6) 【摘要】:在全球化日益深入、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日益密切的21世纪,人道主义干涉成为国际关系领域中的一个焦点问题。不同的国家,因其不同的经济与政治利益诉求、不同的文化背景,必然以不同的态度来审视和对待人道主义干涉。20世纪以来的人道主义干涉,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由联合国授权的、合法的人道主义干涉,符合国际社会在人权方面共同的价值追求;一是单方面的人道主义干涉,反映出国际社会中人权保护与尊重国家主权间的一种紧张、冲突关系。本文从揭示人道主义内涵入手,简要回顾了当今国际社会人道主义干涉的历史,概括了不同形式人道主义干涉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就人道主义干涉进行理论思考与现

实分析。 【关键词】:人道主义干涉;单方面干涉;集体干涉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humanitarian intervention Abstract In the globalizati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tate and the state of the increasingly close in twenty-first Century, humanitarian intervention has become a focus in the field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Different countries, due to the different economic and political interests, different cultural background, is bound to different attitudes to examine and treat humanitarian intervention. Since twentieth Century the humanitarian intervention, which has two forms: one is authorized by the United Nations, legitimate humanitarian intervention, in line with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in the field of human rights, common value pursuit; one is the unilateral humanitarian intervention, reflect and respect for human rights protection in international society, national sovereignty of a tension, conflict relationship. This paper starts from the connotation of humanism, a brief review of the international humanitarian intervention history, summari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ifferent forms of humanitarian intervention, on this basis, it carries on the ponder and the analysis theory of humanitarian intervention Key words Humanitarian intervention;Unilateral intervention;collective intervention 一、人道主义干涉的内涵 “人道主义”从拉丁文 humanists 一词中引申出来,是指具有人道精神,促使个人最大限度发展的制度。人道思想伴随人类进入文明时期而萌发,公元 15世纪,“人道主义”作为一种时代的思潮和理论逐渐形成,从最初的文学艺术方面逐渐渗透到其他领域。 目前,国际社会对“人道主义干涉”争议颇大,多数学者认为:“人道主义干涉”,顾名思义就是为了人道,当他国不愿或者无力保护其国民的生命安全或者给与其人民极不人道的待遇,其严重程度超出了人类正义与理性的标准而对其内部事务进行的强制性介入。 《奥本法国际法》对“人道主义干涉”做了如下阐述:“一般都同意依据国家的属人与属地的最高权力,国家有权自由决定对对国民的待遇。但是,很大一部分的意见却支持另一种见解,认为这种自由决定权是有限度的,而如果犯有对本国人民施行残暴或迫害的罪行,以致否定他们的基本人权并且震骇人类良知,那么,为人道而进行的干涉是法律所允许的。”权威辞典《国际公法百科全书》将“人道主义干涉”定义为:“一个国家由于另一个国家自己不愿意或不能够保护其公民的生命和自由从而对该国使用武力”。 二、当今国际社会人道主义干涉的实践 “人道主义干涉”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指当一国国内发生侵犯基本人权的行为,他国为遏制此行为的发生或蔓延而采取的武装干涉行动,此行动未经联合国有关机构的授权,也未得到被干涉国的事先同意,此种干涉也被称之为单方、未授权“人道主义干涉”;另外一种是在出现大规模侵犯人权的前提下,为了“人道主义”目的,由联合国安理会根据《联合国宪章》的规定强制实施或者由其授权而进行的集体干涉行为。 (一)单方人道主义干涉 1、东帝汶事件 1975年,当葡萄牙政府决定撤出东帝汶时,印度尼西亚以制止暴力活动,恢复法律秩序 为理由,武装干涉东帝汶,并在东帝汶犯下强奸、屠杀等大规模严重侵犯人权的暴行。1999

关于中国刑法人道主义原则及体现

关于中国刑法人道主义原则及体现 二百多年前意大利人贝卡利亚发表了《论犯罪与刑罚》一书,提出了一条颇为有益的普遍公理:“为了不使刑法成为某人或某些人对其他公民施加暴行的工具,从本质上来说,刑法应该是公开的、及时的、必需的,在既定条件下尽量轻微的,同犯罪相对称的并由法律加以规定的。”[1]在上述公理中,包含着现代社会三大刑法基本原则的内容,即罪刑决定主义原则,罚款均衡原则和刑罚人道主义原则。这些基本原则至今仍然是各国刑事法律的圭臬。然而遗憾的是,时至今日,刑法人道主义在我国仍未引起学术界和司法界的足够重视。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认真反思和深刻检讨。 一、刑法人道主义的缘起与蕴涵 人道主义一词源自拉丁文意味着人道精神。其历史渊源最早可以追溯到14—16世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其最初形式是人文主义,它从反宗教统治和封建专制出发,提出以人为中心,要求关怀人、尊重人性和人的尊严,尊重人的自由意志。启蒙主义时期,人道主义进一步成为资产阶段最重要的社会价值观念之一。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人道主义逐步进化成为以人为中心和目的,关于人性、人的价值和尊严、人的现实生活和幸福、人的解放的学说。[2] 18世纪中期,受人道主义思想的影响,资产阶级刑事古典学派针对中世纪的严刑酷罚提出了刑罚人道主义思想,主张废除和限制死刑,取消残废性和耻辱刑,建立以自由刑为中心的刑罚体系,改良监狱,给犯人以人道待遇。废除肉刑,减少死刑,禁止绝对不定期刑等都是

在刑罚人道主义的倡导下取得的丰硕成果,其至今仍为西方国家刑法的一项基本原则,是现代刑法赖以生存的重要支柱之一。刑法人道主义与宽容、柔和和人性等德性词汇相联系,与野蛮、残酷、恐怖、折磨等形象相对立,表现出国家在制定和运用刑法时对犯罪以及犯罪之实施者的一种宽容态度。但是,这只是刑法人道主义的表象,刑法人道主义的蕴涵究竟是什么?对这一极具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的问题,我国学者有不同看法: (一)学者曲新久认为[3]:刑法人道主义的实质命题乃是将犯罪人作为伦理主体对待,而不是物理处理。刑法人道主义意味着对于人的自主性的承认,其中心思想是:犯罪人是人,因而必须将其作为人,而不是作为手段对待。该学者将刑罚人道主义的蕴涵阐释为否定性和肯定性两个具体规则。否则性规则是指绝对禁止酷刑和其他残忍、不人道和有辱人格的待遇和处罚;肯定性规则是指在最低层面上要求满足受刑人作为人的基本需求,在更高的层面上要求给以受刑人以尊重并引导受刑人的自尊。其中从犯罪人的真实需要出发,考虑犯罪人利益,为犯罪人着想,是刑法人道主义最为重要和最为基本的内容。(二)学者邱兴隆认为[4]:犯罪的实施者与刑罚的承受者是人不是物。不随意剥夺犯罪人权益,给犯罪人以人的尊重,是社会人道观念的必然要求。国家作为个人权益的保障者,必须尊重而不随意剥夺个人权益。犯罪人虽然应受惩罚,但不会因犯罪而不再是社会意义上的人,那么其权益也具有不可随意剥夺性。在任何情况下,人道观念都是公正观念的前提与基础。在不尊重人、不把人当作人的前提下,任何公

现代员工的压力管理与心理调适

《现代员工的压力管理与心理调适》企业管理出版社2016年8月最新出版,国际大16开精美装帧,封面四色特殊工艺,正文采用双色印刷,定价:36.80元。ISBN 978-7-5164-1338-8 。 ★疲惫忙碌职场人士的一本洗涤心灵之书。 ★以一种健康、积极的心态面对工作和生活,你会重新发现工作和生活的快乐与意义。 ★直面压力,打赢与压力这场无形的战争,让它成为你成功路上的垫脚石。 ★压力无处不在,找准方法,对症下药,甩掉压力,轻装上阵。 ★做自己情绪的主人,做自己心理的医生。 ★全国各企事业单位的职工心理健康疏导指定教材。 生活节奏不断加快,职场竞争不断升级,压力越来越大,作为一名现代员工,你如何化解生活和工作中无处不在的压力?本书通过对压力产生的根源着手,对释放压力和心理调适技巧等多方面进行全面介绍。旨在帮助每一位在职场打拼的现代员工解决让自己彷徨不前的心理问题,让每一位员工拥有健康、愉悦的身心,并收获幸福、快乐的人生。 目录 第一章现代职场压力重重,别让压力压垮你 每个在职场中前行的人都承受着一种无形的重量——压力。如果忽视它,它就会变得越来越重,最终将我们彻底压垮。重视压力,卸掉双肩上这无形的重量,我们才能在职场中步伐轻盈,奔向成功。 1.人在职场,压力无处不在

2.工作繁重休息少,压力不断累积 3.人际关系难处理,压力悄悄滋生 4.家庭工作难两全,压力着实难解 5.职位晋升路漫漫,压力越来越大 6.任务失败频发生,压力层出不穷 7.消极心理悄悄来,压力迅速升级 第二章找准方法排解工作压力,甩掉重压轻松工作 我们在工作中之所以压力重重,并非工作本身多么繁重,而是缺乏以更高效率完成工作的方法。以最优的方法解决工作上的一个个问题,我们就会发现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也就甩掉了压力。 1.别堆积压力,“压力山大”难排解 2.减压是门技术,方法科学才有效 3.适合自己的减压方法就是最好的方法 4.苦干更要巧干,提高工作效率才能减轻压力 5.量力而行,力所不及及时求助 6.工作中抓重点,解决重点压力骤减 7.制订工作计划,走在压力之前 8.善用分割法,分割工作分解压力 第三章积极交往消除人际压力,人缘好压力小 当身边充满了欢声笑语,当遇到困难时有一双双无私的援手,当环顾四周发现自己并非孤身一人,我们无疑会感到一身轻松。用积极的心态与人交往,培养好人缘,人际压力自然无影无踪。 1.好心态为你带来好人缘 2.远离“俯视心理”,平等视人是交际第一原则

2016年甘肃省公务员网上培训(心理调适的原则与方法)

2016年甘肃省公务员网上培训 (心理调适的原则与方法)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0.0分,共50分) 1.心理调适职能自我调适,不能帮助别人。 A.对 B.错 正确答案:B; 自己得分:10.0 教师评述: 2.提高心理健康可以减少滥用毒品和酒精等行为。 A.对 B.错 正确答案:A; 自己得分:10.0 教师评述: 3.心理健康的灰色理论认为,当人心理状态在在深灰色区域时,这个人是人格异常者,需要找精神科医生治疗。 A.对 B.错 正确答案:B;

自己得分:0.0 教师评述: 4.心理健康的双连续模式认为A区域是人的理想状态。 A.对 B.错 正确答案:A; 自己得分:10.0 教师评述: 5.根据心理健康的双连续模式,精神病患者的良好或者理想状态是在()区域。 A.A B.B C.C D.D 正确答案:D; 自己得分:0.0 教师评述: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10.0分,共50分) 1.本讲认为心理健康具有重要意义,具体表现在()。 A.延长寿命 B.增进身体健康 C.提高生命质量

D.减少犯罪 E.提高收入 正确答案:ABCDE; 自己得分:0.0 教师评述: 2.本讲提到,德国之翼一架从西班牙巴塞罗那飞往杜塞尔多夫的 飞起失事原因副驾驶故意为之,副驾驶这么做的原因是()。 A.患有抑郁症 B.饱受消化道疾病的困扰 C.与女友分手 D.心理不健康 E.仇恨社会 正确答案:ACD; 自己得分:0.0 教师评述: 3.本讲提到,可以将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下面属于心理过程的是()。 A.认知过程 B.情绪过程 C.意志过程 D.个性倾向性 E.个性心理特征

论我国刑法人道主义原则及体现(一)

论我国刑法人道主义原则及体现(一) 二百多年前意大利人贝卡利亚发表了《论犯罪与刑罚》一书,提出了一条颇为有益的普遍公理:“为了不使刑法成为某人或某些人对其他公民施加暴行的工具,从本质上来说,刑法应该是公开的、及时的、必需的,在既定条件下尽量轻微的,同犯罪相对称的并由法律加以规定的。”1]在上述公理中,包含着现代社会三大刑法基本原则的内容,即罪刑决定主义原则,罚款均衡原则和刑罚人道主义原则。这些基本原则至今仍然是各国刑事法律的圭臬。然而遗憾的是,时至今日,刑法人道主义在我国仍未引起学术界和司法界的足够重视。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认真反思和深刻检讨。 一、刑法人道主义的缘起与蕴涵 人道主义一词源自拉丁文意味着人道精神。其历史渊源最早可以追溯到14—16世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其最初形式是人文主义,它从反宗教统治和封建专制出发,提出以人为中心,要求关怀人、尊重人性和人的尊严,尊重人的自由意志。启蒙主义时期,人道主义进一步成为资产阶段最重要的社会价值观念之一。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人道主义逐步进化成为以人为中心和目的,关于人性、人的价值和尊严、人的现实生活和幸福、人的解放的学说。2] 18世纪中期,受人道主义思想的影响,资产阶级刑事古典学派针对中世纪的严刑酷罚提出了刑罚人道主义思想,主张废除和限制死刑,取消残废性和耻辱刑,建立以自由刑为中心的刑罚体系,改良监狱,给犯人以人道待遇。废除肉刑,减少死刑,禁止绝对不定期刑等都是在刑罚人道主义的倡导下取得的丰硕成果,其至今仍为西方国家刑法的一项基本原则,是现代刑法赖以生存的重要支柱之一。刑法人道主义与宽容、柔和和人性等德性词汇相联系,与野蛮、残酷、恐怖、折磨等形象相对立,表现出国家在制定和运用刑法时对犯罪以及犯罪之实施者的一种宽容态度。但是,这只是刑法人道主义的表象,刑法人道主义的蕴涵究竟是什么?对这一极具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的问题,我国学者有不同看法: (一)学者曲新久认为3]:刑法人道主义的实质命题乃是将犯罪人作为伦理主体对待,而不是物理处理。刑法人道主义意味着对于人的自主性的承认,其中心思想是:犯罪人是人,因而必须将其作为人,而不是作为手段对待。该学者将刑罚人道主义的蕴涵阐释为否定性和肯定性两个具体规则。否则性规则是指绝对禁止酷刑和其他残忍、不人道和有辱人格的待遇和处罚;肯定性规则是指在最低层面上要求满足受刑人作为人的基本需求,在更高的层面上要求给以受刑人以尊重并引导受刑人的自尊。其中从犯罪人的真实需要出发,考虑犯罪人利益,为犯罪人着想,是刑法人道主义最为重要和最为基本的内容。 (二)学者邱兴隆认为4]:犯罪的实施者与刑罚的承受者是人不是物。不随意剥夺犯罪人权益,给犯罪人以人的尊重,是社会人道观念的必然要求。国家作为个人权益的保障者,必须尊重而不随意剥夺个人权益。犯罪人虽然应受惩罚,但不会因犯罪而不再是社会意义上的人,那么其权益也具有不可随意剥夺性。在任何情况下,人道观念都是公正观念的前提与基础。在不尊重人、不把人当作人的前提下,任何公正都不过是谎言与虚伪。然而,刑罚又必须以剥夺犯罪人的一定权益为内容,否则,其惩罚性便无从体现。因此,刑罚既应具有惩罚性,即剥夺犯罪人的一定权益,又不得剥夺犯罪人不应被剥夺的权益,即必须避免对犯罪人权益剥夺的随意性,是国家创制与运用刑罚的必然选择。与此相适应,只能剥夺犯罪人应该被剥夺的权益,不得剥夺其不可剥夺的权益,构成了刑法的人道性规定。 (三)学者陈兴良则认为5],刑法的人道性是指如何把刑罚带给犯罪人的痛苦控制在人的尊严所能接受的限度之内。刑法人道主义在刑法中具体表现为:刑法的宽容性、轻缓性及道义性。刑法的人道性的最基本的,也是最根本的要求可以归结为:犯罪人也是人。作为人,犯罪人也有其人格尊严,对于犯罪人的任何非人对待都是不人道的或曰反人道的。刑法的人道性在更广泛的意义上还表现在对公民个人自由的尊重,使无辜者不受刑事追究。因此,在刑法中实行严格的“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的罪刑法定原则,也应当是刑法人

大学生自我心理调适

大学生自我心理调适 摘要:大学生是心理问题的高发人群,处在当今社会中的每一位大学生都离不开自我心理调适。自我心理调适是大学生在现实生活环境中通过自己努力积极主动维持一种良好有效的生存状态和发展状态的心理.行为过程。自我心理调适是大学生学业与事业成功的重要基础。 关键词:大学生适应自我心理调适 现阶段,大学生面对的社会是一个史无前例的变迁剧烈、震荡激烈、发展迅速、改革不断的社会,每一个大学生都会或者将会承受如此社会带来的压力与挑战、机遇与发展、成功与失败;随时都会面临新的适应,把握好社会上的无数选择或被选择的机会。需要走出墨守成规这一变革的误区。抛弃头脑中的不合理信念。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诸如孤独、忧郁、失落、沮丧、自卑、退缩、恐惧、逃避、浮躁、烦恼,紧张、焦虑、愤怒,冲动、空虚、怠卷等心理行为问题)和与之相应的自我心理调适对策逐步受到包括大学生在内的众多人士的重视,因为自我心理调适是实现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之一,过去的那种只重视大学生的智力开发和技术掌握,而忽视自我心理调适的做法有了很大的改观。 适者生存仍然是一个不变的规律。在现实社会生活过程中,大学生的适应性往往被看作影响一个大学生社会生活成败的主要个性特征。一个大学生能够科学地而不是非科学地(例如迷信地或带有邪教色彩地)、有意的二不是无意的、积极的二不是消极的调适自己的心理活动,增强自身的心理素质,使其处于健康的心理状态,是大学生们生活幸福化、工作高效化的重要手段。 大学生自我心理调适的内涵自我心理调适这一概念在心理学界特别是在心 理健康教育领域的研究成果虽然不多,但大家并不陌生。然而,其定义目前尚未统一。要探讨自我心理调适就不能忽视与自我心理调适密切相关的另一个概念是适应,目前,从心理学角度解释适应概念比较权威的定义是:“适应是来源干生物学的一个名词,用来表示能增加有机体生存机会的那些身体上和行为上的改变。心理学中用来表示对环境变化做出的反应。 整合现有资料,我们认为自我心理调适是大学生在现实生活环境中积极主动维持一种良好有效的生存状态和发展状态的心理、行为过程。即大学生在自身努力和外界环境的作用下形成既满足个大学生需要又符合社会生活条件的积极的 心理、行为过程。这里是从心理学范畴论述自我心理调适,所以自我心理调适的概念既不同干严格的生物学意义上的生理适应(如大学生的感官对光、声、味等物理刺激的适应),又不同干狭义的心理上的适应(即遭受挫折后的自我调节过程),也不同干社会学意义上的适应(如为生存而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社会的要求、为发展而努力改变环境等)。生物科学上的适应是指所有活着的有机体都要随着它们环境中某些条件的变化而改变其括动。即生物在竞争中适合环境条件而形成一定性状的现象。对于不能满足需要的环境情况进行适应是动物和大学生生存的

浅谈如何做好员工的心理疏导工作

浅谈如何做好员工的心理疏导工作 对一个国家而言,需要一个安定、和谐的环境来保障发展,对于一个企业而言一种和谐的劳动关系和员工健康的心理环境,是决定了企业能否在商战中脱颖而出走向更广阔发展之路的重要因素。因而劳动关系是否和谐,对社会,对企业来说,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随着职工精神压力和思想负担增大,这些问题对职工造成了直接的心理影响,如何做好职工心理疏导工作,怎样构建与发展和谐的劳动关系,成为企业急需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心理、疏导、引导 行政执法部门管理工作的物理状态和心理状态都处于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中,如何保证管理工作长期有效地为行政执法的发展服务,而不至于在流变过程中发生人心涣散、工作懈怠的现象,这既是队伍建设的目标,也是执法艺术的展现,而从心理学的角度开展管理,推行心理疏导正是把这种转变推向良性发展的催化刑,其较低的成本能较大地促进队伍的发展,从而相应捉高执法效能. 一、什么是心理疏导 “疏通”,是指医患之间广开信息交流之路,通过信息收集与信息反馈,有序地把病人心理阻塞症结、心灵深处的

隐情等充分表达出来。“引导”,即在系统获取信息的基础上,抓住主线,循循善诱,改造病人的认知结构,把各种不正确认识及病理心理引向科学、健康的轨道,这也是病理心理向生理心理的转化过程。“疏通”与“引导”是辨证的关系,“疏通”是为了正确的“引导”,是“引导”的前提。“引导”是“疏通”的目标,是“疏通”的继续。只有疏通与引导达到统一,才能使治疗沿着正确、健康的方向发展。“心理疏导”是指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帮助员工进行一定的心理调适,使其不良情绪得到宣泄,心理压力得到缓解,或者为进一步实施思想影响创造必要的健康心理条件,或者在进行心理调适的过程中解决思想问题。实践证明,在思想政治工作中,有效的心理疏导常常可以使工作效果事半功倍。思想政治工作将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结合起来,贴近实际,贴近干群,充分尊重他们的个性特点和心理诉求,重在解决他们内心的实际困惑,在这个基础上,施之以正面的教育和引导,才能真正实现思想工作成效和价值的最大化。 二、对心理疏导的误解 (一)把心理疏导等同与思想教育。实际上,单纯的思想教育解决不了心理问题。有时候思想政治工作者要站在客观立场,分析问题,帮助对方作出最佳抉择,因此,心理疏导是现代社会思想政治工作的必然选择。 (二)认为参加心理疏导就是治疗心理疾病,比如有的

大学生心理自我调节的方法

大学生心理自我调节的方法 大学生学习和掌握一些自我心理调节的方法是十分必要的,这有利于在受到挫折时有效地化解因挫折而产生的焦虑、紧张、郁闷等不良情绪,从而提高挫折承受力。大学生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来调节挫折心理,常见的方法有: 其一,暗示调节。 心理学研究表明,暗示作用对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具有显著的影响,内部语言可以引起或抑止人的心理和行为。自我暗示即通过内部语言来提醒和安慰自己,如提醒自己“不要灰心”、“不要着急”、“一切都会过去的”、“事情并不像我相象的那么糟”等等,以此来缓解心理压力,调整不良情绪。 其二,放松调节。 大学生还可学习身体放松的方法来调节挫折所引起的紧张不安感。放松调节是通过对身体各部分主要肌肉的系统放松练习,抑制伴随紧张而产生的血压升高、头痛、手脚冒汗、腹泻、睡眠等生理反应,从而减轻心理上的压力和紧张焦虑情绪。 放松调节首先要学会体验肌肉紧张时的感觉,即收缩肌肉群,注意体验其感觉;然后再放松肌肉群,注意体会相反的感觉。 呼吸调节也是放松调节的一种。通过某种特定的呼吸方法,来解除精神紧张、压抑、焦虑、急躁和疲劳。比如,紧张时,采用深呼吸的方法可减缓紧张感。平时也可以到空气新鲜的大自然中去做呼吸训练。

其三,想象调节。 受挫心理调节能力并非要等到受挫后再来培养,而是在平时就要训练。想象调节法即是指在想象中对现实生活中的挫折情境和使自己感到紧张、焦虑的事件的预演,学会在想象的情境中放松自己,并使之迁移,从而达到能在真实的挫折情境和紧张的场合下对付各种不良的情绪反应。 想象调节的基本做法是:首先学会有效的放松;其次把挫折和紧张事件按紧张的等级由低到高排列出来,制成等级表;然后依据等级表由低到高逐步进行想象脱敏训练。

浅谈互不干涉内政原则(一)

浅谈互不干涉内政原则(一) 摘要]作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重要部分的互不干涉内政原则是国际法上产生和适用较早的一个原则,它对维持国际正常秩序,促进世界和平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在当今世界,互不干涉内政原则受到了严重挑战。本文从互不干涉内政原则的历史沿革出发,探讨了内政与干涉的内涵,并分析了各种干涉内政原则的行径,特别是揭穿了“人道主义干涉”的强盗面目,最后从中国的历史和现实出发,浅谈了中国与互不干涉内政原则的关系,并指出了互不干涉内政原则在解决人权问题和台湾问题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互不干涉内政原则人道主义干涉中国与互不干涉内政原则 正文]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指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总称,是50年代中期由中国、印度和缅甸共同倡导的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和国际法基本原则体系。1]它的确立不仅丰富和发展了国际法,也表明了中国对当代国际法发展的重大贡献。2]半个世纪以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经受了国际风云变幻的考验,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指导着各国进行国际交往,成为协调各国利益以正确处理国际纠纷的法律基础,有利地维护、促进了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作为五项原则重要组成部分的互不干涉内政原则,是各国维护本国利益、反抗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斗争武器,是国家独立生存、发展的有力保障,特别是保护发展中国家的主权和尊严,对维持国际正常秩序,促进世界和平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当今世界并不太平,一些国家利用各种借口,以直接或间接、公开或隐蔽的方式干涉他国内政,严重地破坏了国际秩序,引起国家间的冲突与对抗,这些现象的存在,更向我们表明了坚持互不干涉内政原则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只有确定不疑地坚持和发展互不干涉内政原则,才能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为各国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促进世界的和平、发展事业。可以说,互不干涉内政原则任重而道远!- 一、互不干涉内政原则的历史沿革 不干涉内政原则是国际法上产生和适用较早的一个原则。早在十七、十八世纪就已产生并适用,其首先是由法国国内法提出的。1793年法国宪法第119条规定:法国人民不干涉其他国家政府事务,也不允许其他民族干涉法国的事务。这项原则原是为反对封建势力干涉资产阶级革命和掌握政权的。3]由于这项原则是国家主权原则的题中之意,是反抗侵犯国家主权行为的有力武器,所以很快就被各国所接受,成为国际习惯法原则。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不干涉内政原则成为一项国际法基本原则。1919年《国际联盟盟约》第15条第8款规定:“如争执各方任何一方对于争议自行声明并为行政院所承认,按诸国际法纯属该方国内管辖之事件,则行政院应据情报告,而不作解决该争端之建议”。1945年《联合国宪章》第2条第7款规定:“本宪章不得认为授权联合国干涉在本质上属于任何国家国内管辖之事件,并且不要求会员国将该项事件依本宪章提请解决:但此项原则不妨碍第7章内执行办法之适用。”这一规定将不干涉内政原则一般化,上升为约束联合国组织及其会员国行为的七项原则之一,是对不干涉内政原则的重要发展。4] 1954年中、印、缅三国共同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将“不干涉内政”补充为“互不干涉内政”,表明在国际关系特别是在双边关系中权利和义务的一致性。将权利和义务统一于一项原则中,是对不干涉内政原则的进一步发展。5]1965年联合国通过的《关于各国内政不容干涉及其独立与主权之保护宣言》特别强调:“任何国家,不论为何理由,均不得直接或间接干涉其他国家的内政、外交;不得使用政治、军事、经济等措施威胁他国,以使其屈服;不得组织协助、制造、资助、煽动或纵容他国内部颠覆政府的活动;不得干涉另一国的内乱。”联合国1970年10月通过的《关于各国依联合国宪章建立友好关系及合作的国际法原则宣言》重申:“各国严格遵守不干涉任何他国事务之义务,为确保各国彼此和睦相处之一主

人道主义教育原则

人道主义教育原则 ——读《孩子们,你们好!》有感《孩子们,你好!》多么亲切的文字,多么温馨的名字,这本书是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阿莫纳什维利所作。在细细的品读中,我感受到了作者字里行间所投射出爱的光芒和人本主义思想。它不仅给我带来感动,使我内心不断荡起涟漪,更感染着我热爱、尊重和相信儿童。 一、让学生享受学习中的快乐。 记住的不仅仅是名字。开学前的第一天,阿莫纳什维利仔细翻阅36个孩子的人事档案,用心解读每一个孩子,希望第一次与孩子们见面时就能叫出他们的名字,记住每一个学生。当看到尼亚的照片,一眼就看出,她的门牙全掉了,也只许有很多语音她将很难正确地念出来。不过,这也没关系,我一定不允许任何一个孩子讥笑她。仅仅只是一句话,仅仅只是阿莫纳什维利内心的一个想法,但是却让人看到了他的细心倍至,他对孩子们心灵的呵护。 一封祝贺信。开学的前一周,他给每一个孩子寄去了一封祝贺信,祝贺孩子们长大了,希望自己能够和他们成为好朋友,希望这个孩子能和班里其他的35 个孩子也都成为好朋友。并且详细介绍了班级所在的位臵,希望孩子们自己走进班集体, 设计了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了是孩子们获得学习的自信,提高学习兴趣,他不惜贬低自己,一连串的故意出错,使学生获得了成功的喜悦。 二、以人道的态度对待儿童和处理教学、教育问题。

阿莫纳什维利强调:教师要热爱、尊重和相信每一个学生,对他们的成功要抱有信心,使他们得到学习成功的快乐,同时,要排除权利主义、强迫命令、侮辱人格、粗暴作风等种种违反教育原则的表现形式。最触动我心灵的是尊重150我想,作为一个教育者,让孩子们时时能感受学习的快乐,品味探索和收获的愉悦,享受成长的幸福,这应该是我们每一个挚爱教师职业者的追求。 时时刻刻被阿莫纳什维利对教师职业的热爱和对孩子们无私的关怀所深深感动!

大学生心理问题及调试方法

大学生心理问题及调试方法 英文信管邱鸿浩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既有与其她群体的相似性,又有其特殊性。由于这一时期正处于青春后期与成年初期阶段,所以,学生们正面临着从青少年向成人转化的重要阶段,不仅有着明显的生理与心理的成熟转变,而且由于学校生活的特殊性,更使她们的心理健康问题带有明显的独特色彩。下面就是一些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与调试方法。 1、难以适应生活环境的转变。 告别中学时代,迈进大学校门,人生的历程翻开了新的一页,人生的道路跨入了新的阶段。进入大学以后,同学们离开父母独立生活,许多同学还远离家乡,衣食住行学等日常生活都要靠自己安排。同学们来自五湖四海,兴趣爱好、生活习惯可能存在差异。而大学阶段的学习,知识的广度与深度大大加深,自由支配的时间大大增多。此外,党组织、团组织、学生会、班委、社团等组织活动增多。很多学生一时不能从高三的极度紧张的学习气氛中转变过来,对于新的事物有恐惧感,不能适应新生活,导致空虚、失落等负面情绪的产生。 因此,大学生应该确立独立生活意识,虚心求教、细心体察,大胆实践,不断积累生活经验。过去没有做过的事,需要学着去做。 2、难以忍受的学习压力。 经过高考拼杀的学生带着良好的感觉进入大学校园之后,突然发觉自己站在“山顶”的感觉没有了。在高手如云的集体内,昔日那种“鹤立鸡群”的优越感已荡然无存,“众星捧月”的地位变了,无形中在心理上产生了一种失落感。就拿我自己来说,进入广外后,发现自己的英语水平在的确处在下游,这时心理会有一点自卑。毕竟高中时代一直被老师捧在手里。而期中考试、期末考试等等纷至沓来,各种论文与调研充斥于脑海,压力甚大。 针对这种情况,我认为首先要放宽自己的心胸,敢于接纳一切,敢于挑战一切,不沉沦,不堕落。其实有时候我们的成绩不如别人,并不就是能力不如别人,而就是大学以后,自己的惰性增强了,在城市的花花绿绿之中迷失了自己。有时我们又放不下架子,去向其她同学、老师求教。只要虚心加勤奋,一切问题都不就是问题。 3、无法正确处理社团与学习的时间关系。 在大学中,社团林立。而且每个部门都会有许多工作,琐碎且繁多。每周的例会,连绵不断的总结与策划,让大学生们焦头烂额。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们用于学习的时间急剧减少,会直接造成第二点心理问题。 因此,学生们在加进社团之前,必须要充分考虑到自己的时间与精力。而且要懂得舍弃,明辨主次,制定详细的计划表。每个人的兴趣爱好都不同,所以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4、贫困大学生的自卑心理。 首先,能考广外的贫困生,在家乡就是众人注目的对象,心里充满了自豪,但进入大学后,在家境优越的孩子面前,原本没在意的“贫困”二字就显得特别刺眼。这种矛盾敏感的心态调整不好,就易导致自卑,从自豪到自卑这一个巨大的心理落差,容易产生失意、失落、抑郁等症状。其次,有许多贫困生怕别人瞧不起自己,哪怕就是别人一句不经意的玩笑也可能让她们敏感地认为就是在小瞧自己。她们往往以自我封闭等方式逃避交往,从而维护自己的尊严。最后,一部分贫困生不愿意多与别人交往,于就是把学习作为自己大学生活的全部内容,希望通过

评析“人道主义干涉”的所谓合理性

评析“人道主义干涉”的所谓合理性 与合法性 慕亚平代中现 【摘要】对于“人道主义干涉”,国内外学界出现了一股思潮,认为人道主义干涉在国际政治和国际法律领域不仅具有现实合理性,而且具有一定的合法性,对现代国际法原则和原理形成冲击。本文试图从“人道主义干涉”的界说、文化基础、法律依据几个方面进行分析,论证人道主义干涉既不存在现实合理性,也不具有合法性;人道主义方面的问题在现有联合国国际争端解决体制中完全能够得以妥善解决,因而得出结论——人道主义干涉并无单独存在的必要性。 【关键词】人道主义干涉,不合理性,非法性,联合国国际争端解决机制 【全文】 慕亚平代中现合著 冷战结束后,国际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没有了强硬对手的西方大国利用这“难得的机遇”,将自己的价值观以更大力度推向世界各国。于是早已成为历史遗迹的所谓“人道主义的干涉”又沉渣泛起,被重新粉饰,大加推广。一时间“人道主义干涉”几乎成为西方大国随意插手别国事务的“敲门砖”,甚至借此制造了对南联盟长达78天的军事打击等耸人听闻事件。西方学者为了迎合西方大国霸权主义的野心,大肆渲染“霸权平衡论”及“人道主义干涉合法论”等理论,为其强盗行径唱赞歌。如果说这些理论是西方学界出于其“民族利益”考虑而推行,尚且有情可愿,那么,近期以来我国学界也出现了一股肯定“人道主义干涉”的思潮,在为“人道主义干涉”寻求现实合理性和合法性,甚至提出重构人道主义干涉的制度的主张,则实在令人费解。本文将从国际法原则和原理上针对所谓“人道主义干涉”加以剖析,以正视听。 一、认清实质:人道主义干涉并非新生事物 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实质上,人道主义干涉仍然是属于干涉的范畴。于是有必要先对“干涉”含义加以评析:有人认为“干涉”是指一国对别国内部事务或其他两个国家之间关系的专横干预。也有人主张国际干涉是指由国家共同体执行的对违反国际规范和反对公认的国际社会意愿的政府或叛乱行为的强制行动。从广义上讲,国家的每个对外行为只要对外产生一定影响,都可以构成对外干涉。而较典型的干涉则是某种外部势力专断或强制性地介入一国或一个独立政治实体内部事务的行为。笔者将干涉界说为:一国或几国为实现自己的意图,使用政治、经济、甚至军事的手段,以直接或间接的、公开或隐蔽的方式,干预另一国的内外事务,使被干预国按照干预国的意图行事,以改变被干预国所执行的某种方针、政策或存在的情势。 对人道主义干涉的概念亦有不同的界定,有人认为:人道主义干涉是从非政治立场出发,为终止一国国内大规模侵犯人权行为,未经该国许可而运用强制手段尤其是军事手段的一种干涉。还有西方学者认为:主权者合理而公正地行事有一定的限度,人道主义干涉就是为使别国人民免遭超出这种限度的专横和持续的虐待而正当使用的强制。王铁崖教授认为,所谓“人道主义干涉”是指为人道而进行的干涉。从现今的国际实践来看,已经实施的人道主义干涉行动具有以下几方面特征:首先,人道主义干涉是一个国家或国家集团干预另一个国家事务的一种形式。其次,人道主义干涉是基于“维护人权”“捍卫人道主义”的理由。再次,构成人道主义干涉的另外一个要件,即干涉具有强制性和专断性,或者是具有威胁性。最后,人道主义干涉是在违背目标国意志的情况下进行的。

浅谈对人道主义的认识

浅谈对人道主义的认识 内容摘要:历史上人道主义有三层含义, 即人道思想和人道原则的人道主义、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人道主义和现代社会意识形式的人道主义。 关键字: 人道主义是关于人的本质、使命、地位、价值和个性发展等等的思潮和理论。它是一个发展变化的哲学范畴。它是一种以人性论为基础的,追求个人自由和价值实现为根本主张的一种理论。哲学或运动它是建立在相信人的可教化性和发展能力,尊重人的尊严和个性的基础上的。其目的在于全面地培养、自由地运用和发挥人的创造力和能力。最后,高度发展人的社会,使整个人类越来越完善,越来越自由。所以,人道主义就必然会含有世界观、历史观、价值观、伦理观、自然观、社会观等方面的内容。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学者对人道主义的探讨范畴 人道主义是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价值理念。但是,我国理论界对人道主义的认识却一波三折,走过不少弯路。在20世纪60年代上半期的“反修斗争”中,人道主义曾被宣布为马克思主义的对立面,成为资产阶级的理论基础。以姚文元为代表的极左论者,更是在理论界和文艺界对人道主义发起了一轮又一轮的批判。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人们鉴于“文革”反人道主义悲剧的教训,开始提出并讨论人道主义。在不同领域学者的共同参与下,关于人道主义的讨论在80年代初形成高潮。从大的方面看,我国理论界、特别是伦理学界关于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讨论主要集中在两个问题上,即人道主义的范围和人道主义在社会主义道德中的地位。 作为世界观和历史观的人道主义是否具有合理性?能否被马克思主义所继承?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究竟只是一种伦理观还是同时也是一种世界观和历史观?在这些问题上,主要有两种观点,即“有限的人道主义”和“全面的人道主义”。主张“有限的人道主义”的人认为,人道主义有两个方面的含义,即作为世界观和历史观的人道主义与作为伦理原则和道德规范的人道主义。作为伦理观的人道主义可以为马克思主义吸收,成为社会主义道德的重要内容。但是,作为世界观和历史观的人道主义与马克思主义是根本对立的,是一种必须彻底加以批判的错误思想。(1) 主张“全面的人道主义”的人士则认为,作为世界观和历史观的人道主义与作为伦理观的人道主义是不能截然分开的。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有机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与人道主义不是绝对对立、互不相容的,而是可以相容、可以一致的。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既是一种世界观和历史观,又是一种社会理想,还是一种伦理道德。“只有把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理解为理论、理想和道德的统一,这才有可能全面地说明马克思主义与人道主义的关系。”(2)关于人道主义在社会主义道德体系中的地位,大致有三种看法。“层次说”认为,社会主义道德是一个包含不同层次的体系。处于这个体系高层的是集体主义,人道主义属于这个体系的中层或较低层次。(3)“原则说”认为,社会主义道德有许多不同的原则,人道主义是其中的原则之一。(4)“内核关系说”认为,社会主义人道主义构成了社会主义道德中最基本最稳定的内容,是社会主义道德不可或缺的内核。(5) 在20世纪80年代初,主张“全面的人道主义”的人还只能羞羞答答地宣称:人道主义是一个在知识界徘徊的“怪影”。但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展开,人道主义不仅变成了人们普遍欢迎和拥抱的现代价值理论,还逐步落实到了我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二国外学者对人道主义的研究 西方发达国家的人道主义研究,在哲学和伦理学等学科中,向来表现为完全离开经济基础分析的纯粹思辩。它反映了发达的私有市场经济之下苦闷个体的反思及呼唤。存在主义的人道主义堪为代表。美国拉蒙特的人道主义,罗尔斯对正义的研究,马里坦的宗教人道主义,诺齐克的人权论,等等。都是这一系列中的品种。这些研究的特点是天马行空,胡思乱想,游谈无根,随心所欲。不过,这些研究也确实提出和了人道主义阐述中的一些新问题,比较深刻地反映了私有市场经济下的个人所面临的困惑,许多议论值得参考。 西方发达国家中还有一些被称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论者,在人道主义研究中的地位不可忽视。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和实践出发,审视“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的人道主义研究,其缺点就很明显

大学生心理调适

大学生心理调适 12月1日,我们荣幸的邀请到顾宁老师加入到我们的主题班会中,这次班会的主题是“大学生的心理调试”顾宁老师为我们做了精彩的讲解,给我们分析了大学新生可能遭到的压力与不适,使我们了解到问题的原因,进而更加容易的解决问题,缓解压力,做出正确的心理调适。 顾老师给我们做了如下的讲解: (1)我们大学新生可能在大学里遇到的各种的不适与问题。饭难吃,人难处,事难做,学习很轻松,貌似有很多的课余时间,感觉对 专业无从把握,这些都是我们遇到的情况。 (2)语言方面的不一样会有很多的误会,例如南方的人说话带有很重的地方口音,令我们很难的理解。 (3)1、入学适应问题 2、竞争的压力带来的学业问题 3、人际交往的困惑 4、就业的压力,择业中的问题 (4)家长意志家长望子成龙心切,认为学习是主要的、也是惟一的目的,想方设法阻止孩子的一切业余爱好。大学生活丰富多彩, 受家长压抑的学生,除学习外,无一技之长,会很自卑。有的家 长强迫孩子上不喜欢的学校或专业,以至上学后对大学没感情, 对学习没兴趣,甚至有的想退学。 (5)恋爱方面对爱情,大学里找不到关于恋爱的 明文规定 这些都是我们在大学里面遇到的的问题,当然我们要有一定的方法去解决这些问题,给大学的生活做一些规划: ★学会独立生活 ★学会结交朋友,学会与人相处 ★尽快适应大学的学习方法 ★丰富课余生活,有利身心健康发展 ★英语过级的问题 ★紧跟时代的步伐,学会应用计算机 由这次主题班会我感到有一些东西需要去适应,大学不只是知识的增长,也是人格的完善,去适应大学的生活,一定可以有一个美好的明天。 大学是我们人生真正的开始,自己去生活的开始。为了自己的将来,不能荒废大学,为自己的幸福努力吧!

专业技术人员心理健康与心理调适考试题

专业技术人员心理健康与心理调适考试题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一、判断题: 1.十大心理学派无论从其对对象、任务、范围、方法以及从其规模和波及的领域来看,对心理研究的客观推动作用都是巨大的。(√) 2.费希纳(1801-1887)的心理物理学不是关于身心之间或外界刺激和心理现象之间的函数关系或依存关系的严密科学。(×) 3.心理物理学是一门介于心理学和物理学之间的独立学科(√) 4.构造主义心理学派与铁钦纳的个人努力有重要关系。 5.构造主义心理学派,也叫建构主义心理学派是由冯特的最忠诚的学生铁钦纳于内容心理学派形成近20年后在美国建立的,是内容心理学思想的继承和进一步发展。(√) 6.构造派不是心理学史上第一个应用实验方法系统研究心理问题的派别。(×) 7.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实质是将意识和行为绝对地对立起来。(√) —1930年是早期行为主义时期,由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在巴甫洛夫条件反射学说的基础上创立的(√) 年起出现了新行为主义理论,以托尔曼为代表的新行为主义者修正了华生的极端观点。(√) 10.新行为主义理论指出在个体所受刺激与行为反应之间存在着中间变量,这个中间变量是指个体当时的生理和心理状态,它们是行为的实际决定因子,它们不包括需求变量和认知变量。(×) 11.积极的概念:一种行为、一种疾病或一种症状,会得出不同的含义。(√) 12.积极心理治疗的基本能力是情感力和智能力(×) 13.积极心理治疗主要采用两种方法(√) 14.积极心理治疗不承认人有所谓的消极心理,认为各种消极心理是人在积极发展各种心理保护模式来降低自己受到更多伤害的可能性,即一种保护性心理。(√) 15.心理沟通是心理健康的前提和基础(×) 16.心理健康是生理健康的保证和动力(√) 17.积极心理治疗正是利用跨文化性的这些特点,用一定的故事引导患者进行积极的想象。(×) 18.积极心理治疗关注个人的积极人格特质,期望通过培养积极人格特质来增强、巩固个体内在、持久的积极力量。(√) 19. 积极心理学不仅是代表着从对病态心理的研究偏好到对以人的积极心理品质为重要内容的完整人研究的重要学术转向,而且也代表着一种人性高峰和生活理想追求的价值观。(√) 20.完全的控制感代表没有发生意外的可能性。(×) 21. 积极心理学认为,心理学的三项使命:治疗精神疾病、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充实、发现并培养有天赋的人(√) 22.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分为两个层面(×) 23. 在预防方面,积极心理学提出了积极预防的思想。(√) 24. 积极心理学认为在预防工作中所取得的巨大进步不是来自于在个体内部系统地塑造各项能力,而是修正缺陷。(×) 25. 在对心理治疗的看法上,积极心理学认为目前的心理治疗存在三大问题。(√) 26. 积极心理学是心理学研究的一种新型的模式,当然它是相对于消极心理学而言的。(√) 27. 积极心理治疗是在人本主义心理治疗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和人本主义心理治疗有着许多共同之处(√) 28. 积极心理治疗在使病人获得积极认识能力时强调病人自助,也即病人通过与治疗者的相互交流而自己感悟到对问题的积极认识。(√) 29. 积极心理治疗的具体模式和做法有很多,但总的来说其主要作用机制是运用了人的直觉(×) 30. 积极心理治疗认为,人在出生以后,个人经验的建立依赖于对内外环境的体验,不同的文化背景对每个人形成独一无二的心理经验产生着巨大的影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