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刘文典先生二三事

刘文典先生二三事

刘文典先生二三事
刘文典先生二三事

要不是在安徽大学读书,说实话,我不一定知道刘文典其人;即使不在安大读书,了解了他那些事迹,我一样会钦佩和喜欢这个人。

大凡特出之人必有特出之处,作为《庄子》研究专家、学贯中西的大学者,刘文典便是个名副其实的“怪”人。关于他的趣闻逸事很多,要是后人编一本民国时期的《世说新语》,有几则故事肯定是不能不收的。

“教授怎能不教书?不教书就是失职!”刘文典曾这么说。而他给学生上课,不仅仅是死板地教“书”这么简单。宋廷琛在《议刘文典师二三事》中就记述过一次精彩的课:“当他解说《海赋》时,不但形容大海的惊涛骇浪,汹涌如山,而且叫我们特别注意到讲义上的文字。留神一看,果然满篇文字多半都是水旁的字,叔雅师说姑不论文章好坏,光是看这一篇许多水旁的字,就可令人感到波涛澎湃翰海无涯,宛如置身海上一般。”无怪乎张中行赞其“看得深,谈得透”。他最精彩的一堂课还不是这个。

那是在西南联大,刘文典讲完一节内容之后,突然宣布提前下课,新课该在下周三晚上七点半继续,地点是在校园的草地上。于是,下周三,也就是阴历五月十五,皓月当空之下,学生围坐,刘文典他老人家就侃侃谈《月赋》。这该是一种何等样的意境?魏晋风流,也不过如是吧。

依我看来,这堂课堪称二十世纪最出色的一课。我辈后生,想象那情那景,也只能心驰神往,深恨生得太晚。

刘文典课怪人怪,不仅怪,而且狂。还是在西南联大,一天,日本人的飞机又例行公事空袭昆明,学生和老师都四处逃避。恰巧他看到沈从文也在其中,就怒斥道:“你跑什么跑?我刘某人是在替庄子跑,我要死了,就没人讲庄子了!你替谁跑?”

此说多为坊间传言,然亦可见刘氏之狂。对于这个“狂”,钱理群先生的解读是:“所谓‘狂’无非是把自己这门学科看成‘天下第一’,自己在学科中的地位看得很重:我不在,这门学科就没了!这种‘舍我其谁’的狂傲,气概,其实显示了学术的使命感,责任感,自觉的学术承担意识。所谓‘天生我才必有用’,天生下我就是做学问的;所谓‘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这些学者就是为某个学科而生的,如曾昭抡为化学而生,刘文典为《庄子》而生,林庚为唐诗而生,等等。”

而在现在的大学校园,这种狂人已经很少见了,这种气概也很少见了,大师,也久不闻其声了。为什么?刘文典曾说:“大学不是衙门。”也许,从刘文典最为人称颂的一则逸事中可以得到某些启发。

1928年,刘文典出任安徽大学校长,是年11月23日,安徽学界爆发学潮,时已大权在握的蒋介石甚为不满,传刘文典晋见,刘文典对此扬言:“我刘叔雅非贩夫走卒,即是高官也不应对我呼之即来,挥之即去。……蒋介石一介武夫,其奈我何!”见面之后,刘称蒋为“先生”而不称“主席”,继而与之拍案对骂,直呼蒋为“新军阀”,终被蒋介石关进监狱。后经蔡元培、蒋梦麟、胡适等斡旋,方得出狱。而其“大学不是衙门”的名言,亦盛传一时。

相对于刘文典先生如此风概,我不禁想起近日广西师大六位校领导集体出动,极尽“盛情”地迎接教育部评估专家组的两位女秘书事件。对比之下,我们又能说些什么呢?

斯人已逝。一个人的逝去固然是时序轮转的必然,然而若一种精神也同斯人逝去,消失不见,则只能说是后来者的无能。

梅贻琦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如今在高楼林立的大学,我们似乎只能通过前人的叙述,来欣赏大师的魅力、接受大师的熏陶,只能是一种无言的痛。痛者无言,唯有高呼:魂兮归来,叔雅吾师!

高职语文试卷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 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庄子显灵记》作者是( ) A.范曾B.陈省身C.季羡林D.王蒙 2.钱钟书的《一个偏见》选自散文集() A.《谈艺录》 B.《管锥篇》 C.《七缀集》 D.《写在人生边上》 3.“那向日葵像燃烧的一把火,那金黄色的花瓣临风摇曳,那一朵朵葵花或相向喁喁而谈,或低头若有所思,画面空间的分布无与伦比的精审。”运用的修辞手法是() A.夸张借代比喻B.比喻排比拟人 C.拟人夸张比喻D.对偶排比夸张 4.王蒙在论证“语言是把双刃剑”分别有好的一面和坏的一面时,比较《伊索》话剧中最好的菜和最坏的菜都是口条,采用的论证方法是() A.归纳法 B.类比法 C.对比法 D.演绎法 5.胡适先生在《一个防身药方的三味药》中,阐述大学生毕业后容易抛弃学生时代的求知识欲望和理想的人生追求,推荐的“防身三味药”是() A.“问题丹”、“兴趣散”、“信心汤” B.“问题散”、“兴趣丹”、“信心汤” C.“问题汤”、“兴趣散”、“信心丹” D.“问题丹”、“兴趣汤”、“信心散” 6.王小波在《一只特立独行的猪》中,说的是猪事,实则讲人世。阐述的思想观点与主题内容不一 致的是() A.被他人安排或设置的生活是不幸的 B.按照他人的意志,被自己安排或设置的生活也是不幸的 C.人们应该尊重别人对你的生活的“正义的”却是粗暴的设置 D.大多数人们往往对被别人安排或设置的生活满足得像猪一样安之若素 7.“井蛙不可以语与海”、“夏虫不可以语与冰”和“乡曲之士不可以语与道”三句话分别指的是受到哪 三方面的限制() A.环境地域时间B.环境季节空间 C.空间时间知识D.季节时间知识

河南省濮阳市2018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2018届濮阳市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 语文 第I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阙就是宫殿外门两旁高出的建筑物。《周礼》中的“象魏”,《春秋》中的“两观”,《左传》中的“观台”,都是阙。古代王官有五门,最外面为皋门,雉门为第二道门,阙在雉门之外。郑玄注《周礼》说:“大宰以正月朔日,布王治之事于天下,至正岁,又书而县于象魏,振木铎以徇之,使万民观焉。”汉代北阙的政治意义,应溯源于此。 汉刚建立时,各地割据势力还没有剪除,萧何负责营建来央宫时,依据厌胜这种避邪祈吉的方术压制凶顽,只建立了东阙和北阕。西汉时北阙的政治意义越来越被看重,在这里发生了一些重要的政治事件。如汉昭帝时这里曾发生过冒充卫太子的事件,曾引起很大轰动;汉哀帝死后,董贤曾在此免冠徒跣诣阙谢罪,太后诏书也在阕下宣读给董贤等。 萧何这样建阙,还和政治史现有关。《史记》记载,秦的上帝祠中被缺黑帝,而传说中有五帝。刘邦认为自己就是黑帝,建立了黑帝祠,井沿用了秦的水德之制。水德之制,是战国时的邹衍创立的“五德终始说”的重要内容。“五德终始说”被历代新王朝建立者信奉,来阐释其政权的合法性。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曾据此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刘邦则沿用秦的水德之制,水在五行中代表北方,东方为木,水生木。而南方是火,西方为金,火和金与水和木是相克的关系,这也是萧何只建北阙和东阕的原因所在。 汉武帝在太初改制时,改汉水德尚黑为土德尚黄。到了西汉中后期,士人利用汉高祖为赤帝子,当为火德之说,极力鼓吹五行相生说。东汉时以洛阳为都城,营建宫阙时,除继承西汉初期的建筑理念,建立了北阙和东阙外,也在南宫修建了南阙,这和其政治史观密切相关。或许受此影响,南阙在政治活动中越来越重要。西汉时管理北阙的公车司马令,到东汉时成为专门管理南阙的官员,公车司马夸的职责在西汉时都是北阏的政治功能。在政治地位上,东汉时南阙渐渐超过了北闲。 阙作为一个政治符号,闪现着耀眼的光芒。汉代很多名臣都有诣阚上书的经历。汉武帝时,主父偃“上书阚下。朝奏,暮召入见”。东汉时,冀州刺史朱穆因得罪宦官势力被治罪,“太学书生划陶等数千人诣阀上书”,汉桓帝最终不得不赦免朱穆。无数仁人志士为了正义,为了国家民族利益而在阙前表现出的“锵锵”风骨,并不输“巍巍”帝阙。 (摘编自宋艳萍《汉阙与汉代政治史观》)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阙本来是皋门、雉门之间的建筑物,史料记载有正月之时悬挂政令、法律条文等于阙的做法,这样阙被赋予了政治含义。 B.营建未央宫时,国家还没有统一,萧何只建了东阙北阙,没有在西南两面建门阙,有用厌胜之术压服敌人的目的。 C.西汉时北阙被赋予了越来越高的政治意义,一些重要的政治事件在这里发牛,这里甚至成了一些政治势力角逐的舞台。 D.东汉以洛阳为都城,营建宫阙时.由于政治史观的变化,受汉武帝土德制度的影响,既建了北阙和东阙,血建了南阙。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胡适《我的母亲》阅读训练及答案

胡适《我的母亲》阅读训练及答案 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但她从来不在别人面前骂我一句,打我一下。我做错了事,她只对我一望,我看见了她的严厉眼光,就吓住了。犯的事小,她等到第二天早晨我睡醒时才教训我。犯的事大,她等到晚上人静时,关了房门,先责备我,然后行罚,或罚跪,或拧我的肉,无论怎样重罚,总不许我哭出声音来。她教训儿子不是借此出气叫别人听的。 ②有一个初秋的傍晚,我吃了晚饭,在门口玩,身上只穿着一件单背心。这时候我母亲的妹子玉英姨母在我家住,她怕我冷了,拿了一条小衫出来叫我穿上。我不肯穿,她说:“穿上吧,凉了。”我随口答复:“娘(凉)什么!老子都不老子呀。我刚说了这一句话,一抬头,看见母亲从家里走出,我赶快把小衫穿上。但她已听见这句轻薄的话了。晚上人静后,她罚我跪下,重重地责罚了一顿。她说:“你没了老子,是多么得意的事!好用来说嘴!”她气得坐着发抖,也不许我上床去睡。我跪着哭,用手擦眼泪,不知擦进了什么微菌,后来足足害了一年多的眼翳病。医来医去,总医不好。我母亲心里又悔又急,听说眼翳可以用舌头舔去,有一夜她把我叫醒,她真用舌头舔我的病眼。这是我的严师,我的慈母。 ③我母亲待人最仁慈,最温和,从来没有一句伤人感情的话。但她有时候也很有刚气,不受一点人格上的侮辱。我家五叔是个无正业的浪人,有一天在烟馆里发牢骚,说我母亲家中有事总请某人帮忙,

大概总有什么好处给他。这句话传到了我母亲耳朵里,她气得大哭,请了几位本家来,把五叔喊来,她当面质问他她给了某人什么好处。直到五叔当众认错赔罪,她才罢休。 (节选自义务教育课程规范实验教科书八年级初二下册《我的母亲》) 1.写了些什么?节选部分第②③段写了母亲哪几件事?请简要概括。(4分) 2.为什么写这些?节选部分第②③段写母亲这几件事表现了母亲什么品性(是怎样的人)?〈4分) 3.怎样写的?节选部分第①段在语言和写法上有怎样的特点?(4分) 4.为什么这样写?请读节选部分第①段后答复。(4分) (1)“但她从来不在别人面前骂我一句,打我一下。”作者为什么用一个转折连词“但”来强调这一句?(2分) (2)请品味加点词“只”“等”“才”“等”“先……然后”“无论……总”的作用。(2分) 参考答案: 1.①作者因说了一句轻薄的话而受到母亲重重的责罚;②作者患眼疾,母亲想尽规定为其医治;?母亲与五叔的冲突。(4分) 2.第②段体现了母亲“教之严”“爱之慈”的品性;第③段则体现了母亲做人的坚强。(4分) 3.语言上:质朴无华、感情真诚、毫无雕琢的痕迹。写法上:记

梁实秋《胡适先生二三事》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完成下列题目。 胡适先生二三事 梁实秋 胡先生是安徽徽州绩溪县人,对于他的乡土念念不忘,他常告诉我们他的家乡的情形。徽州是个闭塞的地方。四面皆山,地瘠民贫,山地多种茶,每逢收茶季节茶商经由水路从金华到杭州到上海求售,所以上海的徽州人特多,号称徽帮,其势力一度不在宁帮之下。四马路一带就有好几家徽州馆子。 1928年至1929年间,有一天,胡先生特别高兴,请努生、光旦和我到一家徽州馆吃午饭。上海的徽州馆相当守旧,已经不能和新兴的广东馆、四川馆相比,但是胡先生要我们去尝尝他的家乡风味。 我们一进门,老板一眼望到胡先生,便从柜台后面站起来笑脸相迎,满口的徽州话,我们一点也听不懂。等我们扶着栏杆上楼的时候,老板对着后面厨房大吼一声。我们落座之后,胡先生问我们是否听懂了方才那一声大吼的意义。我们当然不懂,胡先生说:“他是在喊:‘绩溪老倌,多加油啊!’”原来绩溪是个穷地方,难得吃油大,多加油即是特别优待老乡之意。果然,那一餐的油不在少。有两个菜给我的印象特别深,一个是划水鱼,即红烧青鱼尾,鲜嫩无比,一个是生炒蝴蝶面,即什锦炒生面片,非常别致。缺点是味太咸,油太大。 徽州人聚族而居,胡先生常夸说,姓胡的、姓汪的、姓程的、姓吴的、姓叶的,大概都是徽州的。努生调侃地说:“胡先生,如果再扩大研究下去,我们可以说中华民族起源于徽州了。”相与拊掌大笑。 胡先生酒量不大,但很喜欢喝酒。有一次他的朋友结婚,请他证婚,这是他最喜欢做的事,筵席只预备了两桌,礼毕入席,每桌备酒一壶,不到一巡而壶告罄。胡先生大呼添酒,侍者表示为难。主人连忙解释,说新娘是节酒会的会员。胡先生从怀里掏出现洋一元交付侍者,他说:“不干新朗新娘的事,这是我们几个朋友今天高兴,要再喝几杯。赶快拿酒来。”主人无可奈何,只好添酒。 事实上胡先生从不闹酒。二十年春,胡先生由沪赴平,道出青岛,我们请他到青岛大学演

精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同步测试(含答案)

同步检测 一、基础达标 1.看拼音写词语。 xiū rùn shēng shū shāng zhuó kěn qiè pì rú ()()()()() huì rén bù juàn yǐ shēn zuò zé diān pèi liú lí ()()() 2.填空。 (1)本文记述的叶圣陶先生在语文方面的主要主张是_________。 (2)叶先生认为,“做”的意思是行动,“作”的意思是_________。 (3)学而不厌,_________,何有于我哉? (4)仁者见仁,_________。 3.《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举“做”“作”分工的例子,旨在说明叶圣陶先生()A.宽厚 B.礼让 C.律己严 D.谦虚 4.下列作品哪一部不是张中行先生的作品() A.《顺生论》 B.《倪焕之》 C.《流年碎影》 D.《佛教与中国文学》 二、阅读训练 教育为人生 叶圣陶1894年出生于苏州,12岁考进留日学者举办的“洋学堂”——草桥中学。学校开设的修身、博物、历史、算学、英文、旅行等课程,让叶圣陶感到新奇不已,也让他开始关心国运,思考救国之路。 他从草桥中学毕业后,即投身教师职业,以期实现以儿童为本位的“为人生”的教育理想。1917年,他受同学吴宾若之邀,赴甪直镇吴县第五高小任教。在这里,他与志同道合的同事,开展了一场轰轰烈烈的“为人生而教育”的乡村教育改革实验。甪直的这段经历,使他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就此生根,教师情结就此深埋。 1923年,叶圣陶到商务印书馆担任编辑。1931年,他主持开明出版社,开始致力于教材编写。《开明国语课本》就诞生于这一时期。叶圣陶认为:“教育改革的工具不能不从

高中作文 人物素材整理——朱光潜

素材整理:黄家惠 2020年3月29日

朱光潜档案: 朱光潜(1897年-1986年),字孟实,安徽省桐城县人。现当代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教育家、翻译家。1922年毕业于香港大学文学院。1925年留学英国爱丁堡大学,致力于文学、心理学与哲学的学习与研究,后在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1933年回国后,历任北京大学、四川大学、武汉大学教授。1946年后一直在北京大学任教,讲授美学与西方文学。主要著作有《悲剧心理学》、《文艺心理学》、《西方美学史》、《谈美》等。此外,他的《谈文学》、《谈美书简》等理论读物,深入浅出,内容切实,文笔流畅,对提高青年的写作能力与艺术鉴赏能力颇有启迪,有《朱光潜全集》。美学大师经典作品精编《厚积落叶听雨声》《一升露水一升花》。朱光潜学贯中西,博古通今。他以自己深湛的研究沟

通了西方美学和中国传统美学,沟通了旧的唯心主义美学和马克思主义美学,沟通了"五四"以来中国现代美学和当代美学。他是中国美学史上一座横跨古今、沟通中外的"桥梁",是我国现当代最负盛名并赢得崇高国际声誉的美学大师。1986年3月6日,朱光潜在北京逝世,享年88岁。 (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 曾有一个学生捧着书,小心翼翼地去请教朱光潜,朱光潜给这位学生写下了一句话,“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这也是朱光潜一-直遵守的行为准则。以淡泊名利的精神,潜心做着自己的事业,只求满足理想和志趣,不斤斤计较利害与得失。他是一个纯粹的学者,只瞄准自己的目标,心无旁骛。也正因为如此,朱光潜才能留下那么多论著与译著,并且是以康德、黑格尔、克罗齐、维柯等这样一些思想深度极高的人物与文本为研译对象。柳鸣九在书中这样谈到他的老师朱光潜,“他必须排除纷繁的世俗干扰与世俗诱惑,而为了使他瘦小的身子能扛得住这样永无间歇、艰难枯涩的精神劳作,他就从不间断地坚持打太极拳、跑步,尽管跑得那么手脚笨拙,姿态可笑......据他的家人回忆,直到他逝世前几天,他还手脚并用,亲自爬上楼,为他翻译的维柯著作查对一个注释。” (三此主义,细水长流) 在20世纪30年代,朱光潜立下了一个座右铭--“此身此时此地”,也叫“三此主义”,意为:此身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此身担当起,不推诿给旁人;此时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此时做,不推诿到未来;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在此地做,不推诿到想象中的另一地去做。简单来说,就是此时此刻此地,你要做的事情就立马做,不要用任何借口去推脱。这足以看出朱光潜的高度自我管理。在作为学生的时候,朱光潜一心向学,孜孜不倦。先后在香港大学、英国爱丁堡大学、伦敦大学、法国巴黎大学、斯特拉斯堡大学求学,获得了英国文学硕士和法国国家博士学位。身为老师的他教书育人,心向进步青年,努力为教育改革做贡献。朱光潜与叶圣陶、胡愈之等人合办立达学院,筹办开明书店和《一般》杂志。80多岁的朱光潜依然专注学术,信心十足地承担起翻译维柯著作《新科学》的任务。 (几乎同名同姓的朋友) 1932年,朱光潜出版了《谈美》,并在封面上附注上了“给青年的第十三封信”字样。作为《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的姐妹篇,该书籍得到了大众的喜爱追捧。随着图书的大卖,上海书摊竟然出现了盗版书。有一本署名为朱光潸,题目是《致青年》的书,该书也有一个副题:“给青年的十三封信”。就连封面设计也极其相似,书名字形,位置相仿,连一些直线中间嵌的星星都一样。所以,一位朋友寄这本书给朱光潜后,连朱光潜自己第一眼也没看出来,还以为是自己的作品。素来温文尔雅的朱光潜也不免有些气愤,决定给这位几乎同姓同名的人写一封信。在信中,朱光潜用幽默十足的语气,与这位朱光潸先生回溯了自己写《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的情形,并说:“当时是因为我的稚气与愚钝,都在此书中坦坦白白流露出,才会受到青年的喜爱。”实际上是在劝告这位朱光潸先生,应当坦坦白白、老老实实做人。信的落款也十分有意思一一"几乎和你同姓同名的朋友”。信当然是无法寄给朱光潸先生的,只好在《申报》上发表。 朱光潜金句: 1、问心的道德胜于问理的道德,所以情感的生活胜于理智的生活。

胡适《少年中国的人生观》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8~20题。 少年中国的人生观 胡适 现在中国有几种人生观都是我们该反对的。醉生梦死的无意识生活,固然不消说了。还有一些人,如静坐会的人,如坐禅学佛的人,他们都只是一班退缩懦夫,没有生活的胆子,不敢冒险,只求平安。而另外一种人虽不退缩,但为完全自己的私利起见,所以他们不惜利用他人,作他们自己的器具,不惜牺牲别人的人格和自己的人格,来满足自己的野心;到了紧要关头,不惜作伪,不惜作恶,不顾社会的公共幸福,以求达他们自己的目的。 一切习惯、风俗、制度的改良,都起于一点批评的眼光。个人的行为和社会的习俗,都最容易陷入机械的习惯,到了“机械的习惯”的时代,样样事都不知不觉的做去,全不理会何以要这样做,只晓得人家都这样做故我也这样做,这样的个人便成了无意识的两脚机器,这样的社会便成了无生气的守旧社会,我们如果发愿要造成少年的中国,必须随时随地都要问我为什么要这样做?为什么不那样做? 我们须要认定这个世界是有很多危险的,是不太平的,是需要冒险的。世界的缺点很多,是要我们来补救的;世界的痛苦很多,是要我们来减少的;世界的危险很多,是要我们来冒险进取的。俗话说得好:“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我们要做一个人,岂可贪图自在;我们要想造一个“少年的中国”,岂可不冒险。这个世界是给我们活动的大舞台,我们既上了台,便应该老着面皮,拼着头皮,大着胆子,干将起来;那些缩进后台去静坐的人都是懦夫,那些袖着双手只会看戏的人,也都是懦夫。这个世界岂是给我们静坐旁观的?那些厌恶这个世界梦想超生到别的世界的人,更是懦夫,不用说了。 上条所说的冒险进取,并不是野心的,自私自利的。我们既认定这个世界是给我们活动的,又须认定人类的生活全是社会的生活,社会是有机的组织,全体影响个人,个人影响全体。社会的活动是互助的,你靠他帮忙,他靠你帮忙,我又靠你同他帮忙,你同他又靠我帮忙;你少说了一句话,我或者不是我现在的样子,我多尽了一分力,你或者也不是你现在这个样子,我和你多尽了一分力,或少做了一点事,社会的全体也许不是现在这个样子,这便是社会协进的观念。有这个观念,我们自然把人人都看作通力合作的伴侣,自然会尊重人人的人格了。有这个观念,我们自然觉得我们的一举一动都和社会有关,自然不肯为社会造恶因,自然要努力为社会种善果,自然不致变成自私自利的野心投机家了。 少年的中国,中国的少年,不可不时时刻刻保存这些正确的人生观。 (本文为1919年3月22日胡适在少年中国学会筹备会上的演讲,原载于1919年《少年中

鲁迅作文之有关鲁迅的作文素材

有关鲁迅的作文素材 【篇一:作文素材——鲁迅专题】 走近鲁迅专题 一、对鲁迅的评价。 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 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 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 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 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鲁迅在中国的价值,据我看要算是中国的第一等圣人。孔夫子是封建 社会的圣人,鲁迅则是现代中国的圣人。——毛泽东《在延安陕北公 学纪念鲁迅逝世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据说有一个日本人发表他自己对中国的一点看法,说:“全中国只有 两个半人懂得中国。一个是鲁迅,一个是蒋介石,半个是毛泽东。” 毛泽东听冯雪峰说完这段话后哈哈大笑,然后沉思着说:“这个日本 人还不简单,他认为鲁迅懂得中国,这是对的。” 林语堂:“鲁迅与其称为文人,不如号为战士。战士者何?顶盔披甲,持矛把盾交锋以为乐。不交锋则不乐,不披甲则不乐,即使无 锋可交,无矛可持,拾一石子投狗,偶中,亦快然于胸中,此鲁迅 之一副活形也。德国诗人海涅语人曰,我死时,棺中放一剑,勿放笔。是足以语鲁迅。” 二、鲁迅求学、读书。 (1)、求学: 1904年9月,往仙台入医学专门学校,成绩在142人中排68名。1906年3月、4月间因深感改造国民性的必要退学,弃医从文。 1906年六月复赴日本,在东京独逸语学校研究文艺,搞翻译,跟 章太炎先生学习《说文解字》等,与周作人编《域外小说集》两册,在东京和上海销售。因周作人在立都大学未毕业就跟羽太信子结婚,羽太家又很贫穷,为了贴补家里和二弟的费用,鲁迅回国工作。 鲁迅的买书和藏书 根据《鲁迅日记》逐年统计,24年间鲁迅总共收入12万多银圆, 约合今人民币480万元。而其中耗资1万3千多银圆用来购置图书 1万多册(幅),价值约合今人民币52万元;也就是说,平均每年

陶行知的“六大解放”教育思想与经典诵读教学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f118987663.html, 陶行知的“六大解放”教育思想与经典诵读教学 作者:杨娜 来源:《作文成功之路·教育前言》2018年第02期 【摘要】如今,诵读经典受到了各界的广泛关注,但小学语文经典教学仍存在着一些问题,陶行知先生的“六大解放”教育思想可谓历久弥新,对开展经典诵读教学有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六大解放经典诵读教学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教学的目标是“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传统文化经典诵读受到了全国中小学的追捧,然而,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经典诵读在开展的过程中也有一些不足,一方面有部分老师、家长仍将应试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目的,违背了让学生通过经典诵读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初衷,甚至使学生产生一种厌恶的情绪。另一方面,由于缺少系统的指导,学生一开始对经典诵读很感兴趣,一段时间后就缺乏兴趣,这就要求教师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提高学生诵读的动力。教育家陶行知的“六大解放”思想对经典诵读教学有着重要的启迪。 一、创设民主、和谐、宽松的课堂教学氛围 陶先生的“六大解放”思想要求解放学生的头脑、双手、嘴巴、解放学生的眼睛,让学生敢想、敢说、敢做,创设一个民主、和谐、宽松的课堂教学氛围。这就要求我们尊重学生,在课堂上师生平等。在经典诵读的课堂,大声诵读是比较常见的模式,但会有些孩子害怕自己读得不好,不愿意张口,这时候老师可与学生一起诵读,带动学生放声朗读,愿意站起来领读得就站起来,胆子较小的可以选择自由读,齐读,跟读,学生甚至可以对老师的诵读进行评价,教师欣然接受学生的意见,有了老师的榜样,学生之间也可以互相评价,师生共勉,在这样一个宽松的课堂氛围中,学生开口的自信心与诵读的能力也潜移默化地得到提高。 二、以生为本,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陶先生的“六大解放”思想要求解放学生的时间、空间,让学生在教学中主动体验、主动参与、主动感悟、主动创造,成为学习的主人。对于经典诵读的教学,大致可以分为“初读读准”,“带情复读”“记忆背诵”三个步骤。“初读读准”,是要求学生学生在诵读经典的时候首先要注意读准确字的读音,重音,句的停顿。字音读准确无可厚非需要学生预习时主动去查字典,初读是基础,学生的主动参与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可以通过在课前设疑,上课展示,及时反馈这三方面下工夫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实现初读读准。比如,在学习小古文《菊》“菊花盛开,清香四溢。其瓣如丝,如爪。其色或黄、或白、或赭、或红。种类繁多。性耐寒,严霜既降,百花零落,惟菊独盛”之前设疑小古文中介绍了菊花有哪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同步训练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同步训练学习目标 1.识记文中的重点字词,理解文中的关键语句,整体感知课文内容。领会文中叶圣陶先生的语文观点。(重点) 2.体会本文叙议结合、语言朴实、行文平易、内涵深厚的写作特点以及以小见大、通过具体事例展示人物全貌的写作方法。(难点) 3.学习叶圣陶先生待人宽、律己严的品德,学会自省,努力培养良好品德。 训练积累(15分钟小练) 【基础存盘】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1)告别,他jūgōng()(),口说谢谢,看着来人上路才转身回去。 (2)我看了信,也很悲伤,不是为自己的diān pèi()()流离。 2.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张老师那种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的高尚品格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B.班上的王明同学数学成绩格外好,即使这样,他还不耻下问 ....,经常向老师请教难题。 C.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日常生活中要以身作则 ....,多给孩子一些有益的影响。 D.两弹元勋邓稼先为祖国做到了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 3.下列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 A.经过表决、推举和讨论等程序,村长的人选顺利产生。

B.高铁开进机场,铁路与港口无缝对接,充分发挥了武汉作为中部地区交通枢纽的作用。 C.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不仅关乎家庭幸福、社会发展,也关乎国家的繁荣昌盛。 D.中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经过5年努力,成功突破了世界生物前沿的难题。 4.用一句话概括以下材料的内容,20字以内。 “北斗三号基本系统完成建设,今日起提供全球服务。”随着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主任、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新闻发言人冉承其27日下午在北京这一郑重宣布,北斗系统服务范围开始由区域扩展为全球,北斗系统也正式迈入全球时代。 【阅读经纬】 阅读本文前三个自然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5.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第①段的段意。 6.第②段在全文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请从内容与结构两方面加以概括。 7.第③段“凡是同叶圣陶先生有些交往的,无不为他的待人厚而深受感动”这句话有何作用? 8.第③段是怎样表现叶圣陶先生“待人厚”的品德的?

课用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理解文章,掌握文中所记述的叶圣陶先生的过人品性; 2.掌握本文对人物以小见大的刻画方法; 3.领会本文行文平易、内涵深厚的写作特点。 4.学习叶圣陶先生待人宽、律己严的品德。 学习重点:理解文章,掌握文中所记述的叶圣陶先生的过人品性。 学习难点:掌握本文对人物因小见大的刻画方法。领会本文行文平易、内涵深厚的写作特点。 第一课时 目标导学一:检查预习,了解人物。 1.给下列加点的字词注音。 丁卯.() 商酌.() 慎.重() 颠沛 ..流离() 譬.如() 自作.自受() 朦胧 ..() ..() 删.去() 累赘 拖沓.() 妥帖 ..() 诲.人不倦() 2.理解词语。 修润:商酌: 朦胧: 累赘: 拖沓:妥帖: 不耻下问: 颠沛流离: 为人师表: 学而不厌,诲而不倦,何有于我哉: 3.填空。 (1)张中行是当代知名学者、_________家、_________家。与季羡林、金克木合称“________”。 (2)叶圣陶,原名叶绍钧,字秉臣、圣陶。江苏苏州人,作家、编辑家、教育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代表作有童话集《________》,白话小说《________》,长篇小说《________》等。(3)《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是一篇_________散文。 目标导学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 1.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缘由是什么? 2.本文记述了叶圣陶先生哪些品德?分别用了哪些事例? 3.根据对文章的理解,为文章划分层次。

(划分层次方法提示:(1)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2)按地点划 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3)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4)总分总(掐头去尾))(5)注意承上启下的句子。 4. 这篇文章表达了什么主题? 本文通过回忆叶圣陶先生生前的几件事,表现了他的两种过人品行——、,表达了作者对他的之情,启示我们应以叶圣陶先生为榜样,反思自省,加强道德修养。。 (提示:文章主题概括方法。此文记叙了(描写了、说明了)…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即谁做了什么——这可以作为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答案。 B、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讽刺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 C、抒发了作者的………的感情。) 课堂小结:作者通过一些典型事例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躬行君子、堪为师表的忠厚长者独具而可贵的精神风貌,宽以待人,严以律己,叶圣陶先生做到了,我们能做到吗?通过本文的学习,希望同学们在学习和生活中学习叶先生的品格,宽厚做人,严格要求自己。 作业布置:教师引导学生课后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并预习下一课时内容。 第二课时 1.复习前课内容。 (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 A.别扭(bié) 譬如(pì) 鞠躬尽瘁(jū) B.业绩(jì) 字帖(tiē) 细致恳切(kěn) C.恢复(huī) 商酌(zhuó) 颠沛流离(pèi) D.累赘(zhui) 拖沓(tā) 以身作则(zé) (2)下列字形书写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谦虚业绩朦胧正心修身 B.悔恨悠久出板南腔北调 C.儒家公寓丁卯躬行君子 D.微末天坛悲哀学而不厌 3. ①本文作者是 , 著名学者、哲学家、散文家。是二十世纪末未名湖畔三雅士之一,与、金克木合称"燕园三老"。先生称赞他为"高人、逸人、至人、超人"。出版散文集《》、《》等。

高考语文专题冲刺专题17_3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三含解析

专题16 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三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自然天成汪曾祺 李辉 认识汪曾祺先生很早,应该是30年前我刚到北京工作后不久。我保存有他的一份手稿,《<朱光潜先生二三事>是一篇好文章》,大约写于1986年,算算也有26年了。 当时,我在《北京晚报》编辑副刊,发表了一位老中医耿鉴庭先生的文章《朱光潜先生二三事》,汪曾祺读后,极为欣赏,很快给我寄来他的读后感。一见手稿,爱不释手。他写得讲究,清新、淡雅,如山溪自然天成,潺潺流淌,携两岸野草山花芬芳气息,少有烟火味。文字略有修改,却处理得干净利落,丝毫不减文稿整体美感。 因标题字数太多,记得发表前,与之商量,他同意改为“一篇好文章”。为何对一篇界外人士的文章如此关注,极力推荐?应是在他看来,其文体现了他所推崇的文学观。汪曾祺作文,历来追求自然天成的境界,不张扬恣意,不故作姿态。他在《一篇好文章》中这样说:“这篇文章的好处是没有作家气。耿先生写得很自然,很亲切,不矜持作态。耿先生没有想在文章中表现自己(青年作家往往竭力想在作品里表现自己的个性,使人读了不大舒服),但是从字里行间可以看出耿先生的人品,谦虚、富人情,而有修养。” 富人情,有修养,这其实是汪曾祺从恩师沈从文那里承继的一种美学意义上的为人之道、作文之道。在沈从文与汪曾祺的作品中,我们读得出文人气息的恬淡、悠远境界。这一境界,其实并非故作高深,而是基于信奉一种艺术需要节制的文学观。汪曾祺说:“有感情而不外露,乃真有感情。这篇文章的另一个好处是完全没有感伤主义——感伤主义即没有那么多感情却装得很有感情。”在这一点上,汪曾祺可说是当年“京派文人”最好的传人。尤其是在“文革”之后,因参与样板戏《沙家浜》等剧的创作,他经历了大起大落的人生波折,对从事文学创作之初的体验有了更深的理解。他重新回归自己所推崇的艺术本真,在适应寂寞、享受恬淡之中,走进了最后的创作高峰。 后来,我与汪曾祺的来往就多了。去他的蒲黄榆家中,和他聊天,看他挥毫写字绘画。我曾专门请他讲沈从文,讲萧乾,讲西南联大的往事,并专门整理一篇《听汪曾祺谈沈从文》。1990年,我为一家出版社策划出版一套世界名人画传,约请一批名家撰稿,我特地请他写《释迦牟尼传》,他虽勉为其难,最终还是应允,写出几万字的佛祖故事。后来,我颇觉得此举过于唐突,干扰了他的创作习惯,一直为之内疚。

胡适读书就是我的命

胡适读书就是我的命 说胡适是个“书呆子”,没有一丝一毫的贬意。毕竟,古往今来,爱读书的人数不胜数,而能像胡适那样读出那么大名气的少之又少。说他是个“书呆子”,只想说明他是个读书种子,爱读书,读了很多书。 胡适读的第一部书,据说是父亲胡传生前为他亲手编纂的四言韵文启蒙课本《学为人诗》。胡传虽然在胡适四岁时病逝,但对胡适有很大寄托,遗嘱里就要他“努力读书上进”。母亲冯顺弟很不起眼,却很有见识,尤其重视胡适的教育。受母亲督促,还在私塾的胡适就读了《原学》《律诗六钞》《小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诗经》《书经》《易经》《礼记》等经典。胡适后来总结这段读书经历,说“我在那九年之中,竟把古文的文理弄通了”。可见,幼时的读书生活对胡适的一生影响甚大。 毫无疑问,胡适的读书天赋在他小时候就展现出来了。到他14岁离开家乡,外出求学,读书之多、之勤,就可想而知了。有人说,胡适后来的成功是天才加上努力的结果。这话不假。有天才而不能苦干不行;没有天才,光是苦干也不行;既没有天才,又不能苦干,那就更糟。于胡适而言,知道自己有天才可恃,却又唯恐被天才所误。所以,越焦虑,

就越努力;越努力,就越有为。日后成为学者、诗人、教授、历史家、文学家、哲学家种种,委实不让人意外。 胡适读书之广,有目共睹。他曾为清华学生开列了一份“最低限度的国学书目”。说是“最低限度”,可里面的《三侠五义》《九命奇冤》等连国学大师梁启超也不曾见闻。他 对胡适说:“我便是没有读过这两部书的人,我虽自知学问 浅陋,但说连最低限度也没有,我不服。”而徐志摩见了书目,更是自叹不如:“十本书里有九本是我不认识它的…… 我是挺佩服胡先生的,关于别的事,我很听他的,但如其他要我照他定的书目用功,那就好比要我生吞铁弹了。” 东坡有言:“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 无竹令人俗。”胡适呢,可无肉,可无竹,但绝不能无书。 他信服的是宋代黄山谷所说:“一日不读书,尘生其中;两 日不读书,言语乏味;三日不读书,面目可憎。”胡适读书 有“三好”:一是好夜读;二是好在厕上、电车里读书;三 是好连贯式读书。他在美国时,一部袖珍本莎士比亚戏剧集就是在坐地下电车或上厕所时读完的。 胡适曾给一位年轻人写过一首互勉诗,很有意思。诗曰:“不做无益事,一日当三日;人活五十年,我活百五十。” 怎样才算“一日当三日”?怎么会是“人活五十他活百五十”?原来,胡适是连晚上睡觉的时间也要用来读书和做事。拿他自己的话说是:“晚上可爱。那是我最好的时间。我可以任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多件事塑造人物形象--藤野先生

科目语文授课时间 4月 16 日星期四 课题藤野先生(第二课时) 目标1、从典型事例中概括藤野先生的人物形象; 2、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和抓住主要人物特征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重点从典型事例中概括藤野先生的人物形象。 难点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和抓住主要人物特征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教具多媒体模式33 336 导入 对于自己的老师,鲁迅只写过三个人,一个是三味书屋的寿镜吾,一个是《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中的章太炎,再就是他在日本求学时的老师藤野先生,藤野先生究竟有着怎样的人格魅力致使鲁迅先生终生难忘呢?今天,我们就来探讨鲁迅笔下的藤野先生。 预习板块1预习交流(课前) 让学生确定一个熟悉的人,能说出他或她的鲜明的个性,并能说出他或她使自己印象深刻的一件或几件事。 2、明确目标 (1)从典型事例中概括藤野先生的人物形象; (2)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和抓住主要人物特征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展示板块 分组合作(分配) 四人一小组讨论: (1)藤野先生的肖像描写; (2)留级生对藤野先生的掌故传言; (3)鲁迅与藤野先生交往的四个典型事例; (4)藤野先生的四个典型事例对应的精神品质 A、改讲义对工作认真负责的精神 b、正解剖图对学生严格要求的工作态度 c、心解剖实习热情诚恳的待人精神 d、了解中国女人裹脚求实精神 补充: a、b事件详写,c、d略写 藤野先生的肖像描写表现了他的治学严谨 藤野先生的掌故传言表现了他的生活俭朴 小结:用自己的话概括藤野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藤野先生是一个正直、无私、对工作认真负责、没有民族偏见的异国老师。给我温暖给我关爱的日本老师,是我的恩师。

陶行知二三事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教学目标: 1、通过略读,理解文章,掌握文中所记述的叶圣陶先生的过人品性:待人宽、律己严,及体现这一品性的典型事例。(重点) 2、了解本文所记述的叶圣陶先生在语文方面的两项重要主张:“写话”和“简洁”及其内涵。 3、通过细读,体会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思想感情,以及本文平易朴实、明白如话的语言特色。(难点) 教学方法: 阅读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读课题 出示课题:叶圣陶先生二三事,齐读课题,理解题目含义。“叶圣陶”:文章主要写作对象 “先生”:读出对叶老的尊敬 “二三事”:本文主要写有关叶老的几件小事 再次读课题,带着崇敬之心。 今天咱们就走进这篇写人记事的回忆性散文,走进叶圣陶先生的二三小事,从更多角度认识他,感受他的人格魅力。

二、略读感知二三事 本文约2000字,请同学们使用略读的阅读方法,在5分钟内读完课文,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作者主要回忆了叶圣陶的哪些事?勾画文中评价叶老的语句,概括叶老的品德? 文字方面——描写文章标点;修润课文文字。 日常交往方面——告辞时远送客人;举手打拱;真诚复信,为友人颠沛流离的处境悲伤。 写作方面——写文章用写话风格 文风方面重视简洁 重视细节力求完美 三、精读景仰叶圣陶 同学们,现在请你使用精读的方法,说一说你读到了什么样的叶圣陶? 预设: 1、待人宽厚的叶圣陶 例如: 一次听吕叔湘先生说,当年他在上海,有一天到叶先生屋里去,见叶先生伏案执笔改什么,走近一看,是描他的一篇文章的标点。 运用删改法,体会“描”的意蕴。一字传神。

——叶圣陶默默为他人修改文章,连标点也仔细认真的修改。他说:“不必客气。这样反而费事,还是直接改上。不限于语言,有什么不妥都改。千万不要慎重,怕改得不妥。我觉得不妥再改回来。”我遵嘱,不客气,这样做了。可是他却不放弃客气,比如有一两处他认为可以不动的,就一定亲自来,谦虚而恳切地问我,同意不同意恢复。我当然表示同意,并且说:“您看怎么样好就怎么样,千万不要再跟我商量。”他说:“好,就这样。”可是下次还是照样来商量,好像应该作主的是我,不是他。 ——创设师生对话,请学生扮演的叶圣陶与老师扮演的张中行进行人物对话。感受叶老先生对学生的平易近人,在学问上的谦虚。叶老让张中行不必客气,可自己却是处处客气。在两千年封建文化的熏陶下,且不说长者为尊,就是顶头上司,也一直是高高在上的呀,有叶老宽厚至此,能不让人感动至深? 他说他非常悔恨,真不该到天坛去看花。他看我的地址是公寓,以为公寓必是旅店一类,想到我在京城工作这么多年,最后沦为住旅店,感到很悲伤。我看了信,也很悲伤,不是为自己的颠沛流离,是想到十年来的社会现象,像叶圣陶先生这样的人竟越来越少了。 ——资料链接,“文革”后期,张中行被遣送乡下,其境极惨。几乎无路可走了。有一次张中行从乡下回城见他,却交臂失之。

身行万里半天下眼高四海空无人

身行万里半天下 眼高四海空无人 身行万里半天下 眼高四海空无人 ——文化视野下的胡适书法 王俊 主题摘要:胡适是一个以“渊博”著称的文化学者,书法在他仅仅是书案“余事”。然而作为一代文化领袖,他的社会影响使他的书法具有深刻而广泛的文化涵义。对于胡适的书法,要在文化视野下考察才显得有意义。也只有从文化学的角度来检视胡适书法,我们才可以了解胡适和那个时代。关键词:胡适 文化学者 书法

一 关于胡适(1891年—1962年),我们有许多需要讨论的话题,他的学术思想和社会活动,纷繁复杂而饱受争议。作为中国二十世纪最有影响的文化人物之一,人们曾经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他,以不同的标准去评论他。“他的一生,简直就是玻璃缸里的一条金鱼……在在都被千万只眼睛注视着。”(唐德刚《胡适口述自传》序)。喋喋毁誉,伴随着他的生前和身后。 绩溪上庄村的胡适故居,悬挂着 钱君匋书写的一幅对联:“身行万里半天下,眼高四海空无人”。此联是胡适当年为钱君匋而撰,现在由钱君匋书写回馈给胡适故居,倒显得更合适,这样的评语似乎只有胡适可以当得起。胡适是涵泳古今、融汇中西的文化人物,一个“通才”式的渊博学者。他自己曾经说,哲学是他的“职业”,历史是他的“训练”,文学是他的“娱乐”,社会科学三大学科皆有涉猎,可见其治学之广泛。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例证:五十年代内地开展“胡适思想批判”运动,中科院决定了包括胡适政治思想、哲学思想、文学思想、历史观点、哲学史观点、文学史观点等九个方面批判内容,于此可见肃清胡适在诸多领域的影响将是一个怎样巨大的工程。

我们由此也就想到书法之于胡适。有人说,胡适天生是个“博士”,而非“专家”,虽然调侃,却有意味,用这句话来评价胡适与书法,应该也适用。因为有着更多的政治理想和学术抱负,他对书法似乎没有倾注过多少的精力。文学在他仅仅是“娱乐”,书法恐怕至多只能是“娱乐”而已。胡适的书法,很儒雅,端庄秀丽;但太直白了,从笔法到章法,平淡无奇,没有什么打动人的地方。胡适说他自己的文章“长处是明白清楚,短处是浅显”,反观其书法,几乎是同样的情景。但从文化理解上说,胡适的书法与其文章实有异曲同工之妙。从纯粹的书法专业角度来谈胡适书法,流于皮相地用技法的高低来衡量评判,也就“误读”了胡适,是对其书法的文化内涵的漠视。欣赏胡适的书法,要放在特定的文化环境里,有人文精神的供养,在文化视野下审视考察,只有这样才显得有意义。同样的,也只有从文化学的角度来检视胡适书法,我们才可以了解到胡适和他那个时代的学术文化观念、审美批评观念乃至人们的价值观念。 二 二十世纪初叶,中国封建社会终于走到了它的尽头。“新世纪”已经不只是一个时间概念,而是有了更深的文化寓意,

【同步练习卷】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及答案

13.叶圣陶先生二三 基础导练 一、语言知识及其运用 1.下列加点字注音和字形全对的一项() A. 确凿(záo) 哺育(fǔ)喧嚣一拍既合 B. 炽痛(zhì)重荷(hè)磐石无遐及此 C. 亘古(gèng) 污秽(huì) 仰幕锋芒毕露 D. 斑斓(lán)胡骑(jì) 幽寂迥乎不同 2.下列句子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热闹非凡。 A. 昨天下午,第一海水浴场人声鼎沸 .... 。 B. 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 .... C. 我家的相册里,有几张罕见的照片,在它们背后藏着一些妇孺皆知 的故事。 .... ,终会拥抱大海。 D. 虽然你现在只是涓涓细流,然而只要锲而不舍 ....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在如何提高课堂效率的问题上,老师听取了广泛同学们的意见。 B. 作为一种新媒体,微博为公众提供了一个广阔的交流平台。 - 1 -

C. 考生在考场上专心答卷,而场外的老师和家长无时无刻都在焦急地等待。 D. 市卫生监督部门要求各餐饮单位切实提高食品安全管理。 4.下列句子的排列顺序正确的一项是( ) 想和做怎样才能够联结起来呢?。 ①想的时候要从实际出发,就不能“空想”,必须去接近实际。②当然要观察。③我们常常听说“从实际出发”这句话,这就是想和做联结起来的一条路。④怎样才能接近实际?⑤光靠观察还不够,还得有行动。 A.①②③④⑤B.③①②④⑤C.③①④②⑤ D.①③②④⑤ 5.下列选项中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那霏霏的春雨,像蚕丝儿那么柔和,①,给人一种清新、神爽、舒适之感。烟雨迷蒙,使所有的景色若隐若现,若幻若真,② ! A. ①飘在脸上,凉沁沁的②恐怕没有哪位国画家能挥洒出如此飘逸的笔墨 B. ①凉沁沁的,飘在脸上②就像哪位国画家画出来的一幅优美的水彩画 C. ①软绵绵的,飘在脸上②恐怕没有哪位国画家能挥洒出如此飘逸的笔墨 D. ①飘在脸上,软绵绵的②就像哪位国画家画出来的一幅优美的水彩画 能力提升 二、阅读《等你回家》,完成20-24题。 - 2 -

好像是朱光潜先生说过

WORD上机 好像是朱光潜先生说过,以出世的态度做人,以入世的态度做事。我很信服这话,以为朱先生是用极简单的语言,说出了活着复杂的道理。 话着一世,如草生一秋,是匆匆面麻烦的短暂。所有无论是天才还是愚钝,到头来都摆脱不了一个毫无二致的结局。 有了这样的洞察,人们就会不免有些苍茫的悲凉中获得某种顿悟。参透一切苦厄。 从具体上看,人活着要谋生,要做事,无论是为自己,还是社会,都来不半点虚妄。太阳每天升起,每日落下,一个人的一生都能看到几次这样的景致? 但若只停留在这一层面上,那就会确定有“消极”的味道了,把人的高低,不同的境界区分了出来。(1)给文章加上标题“活着在世”和正文之间空二行,并居中 (2)将第一段和第二段合并成一段 (3)将合并这后的第二段和第三段交换位置 (4)将文中的所有“活着”替换成“人生” (5)将标题的文字设置成红色,第一段设成绿色,第二段设成蓝色 (6)将第一段的“以出世的态度做人,以入世的态度做事”设成下划线 (7)将正文各段左半部分文字都设置成斜体 (8)在第二段的开头插入一书签名为:“流星花园” (9)在第三段的开头插入一特殊符号♂ (10)把第三段的内容文字设为1.5倍行间距 (11) 将第三段分成两栏,栏宽相等 (12)设置文章以16k纸打印 搜索“中国基础教育网”网站,将主页内容下载(保存网页)到C盘“测试”文件夹中。(测试文件夹 自己新建) 启动IE浏览器,在地址栏中输入网址https://www.doczj.com/doc/f118987663.html,浏览新浪网主页的内容,并将网址保存在收藏夹中。

PowerPoint 建立五个页面的演示文稿 1、其中五个页面选取的版式顺序是:“标题幻灯片”“文本与剪贴画”“项目清单”“垂直排列文本”“空白”。 2、第一张为:“安装PowerPoint”字体为隶书。32号字。效果“阴影”,画效果是“螺旋” 副标题为“2003年月日”动画为“向右擦去”。 3、第二灯片插入自选图形中的“旗帜类”的一副图:添加文字“飘扬”动画为“垂直百页窗” 4、第三张:标题为“Powerpoint2000的最低系统的要求”字:黑体,阴影,40,文本:自定。 5、第四张:加入一首唐诗:诗名为楷体,内容为宋体。动画:从右侧逐字飞出。 6、第五张:插入4行3列表格,标题为艺术字“计算机辅助教学”波形:线条为天蓝。填充为“红”。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