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落实市“创新之城”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方案

关于落实市“创新之城”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方案

关于落实市“创新之城”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方案

市“创新之城”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方案

一、背景概述

随着科技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城市竞争力日益凸显,创新能力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标志。作为一个中等规模的国际化城市,我们市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高举创新驱动的旗帜,以创建国家级“创新之城”为目标,制定了市“创新之城”

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方案,力求推动我市在创新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提升城市竞争力。

二、总体目标

通过三年的努力,确保市“创新之城”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具体目标包括:

1. 基础设施优化:优化城市科技创新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科技创新水平;

2. 人才培养引进:加大人才培养引进力度,培养一批高水平创新人才,激发全市创新潜能;

3. 创新产业发展: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4. 政策法规建设:加强创新政策法规建设,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5. 创新文化培育:加强创新文化建设,培育创新氛围,激发全民创新热情。

三、重点任务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市“创新之城”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将重点围绕以下任务展开:

1. 加强科技创新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科技创新实验室、科技企业孵化器、科技成果转化中心等平台的建设水平,提供更好的科技创新条件和服务;

2. 强化创新人才培养引进:加大对中小学、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创新教育投入,培育创新人才的同时,吸引海内外高层次创新人才在我市创新创业;

3. 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支持高新技术、生物医药、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培育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和上市公司;

4. 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对传统产业进行全方位的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提高产品质量和附加值;

5. 完善创新政策法规:制定和完善相关的创新政策法规,尤其是科技成果转化和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政策法规,为创新提供政策支持和法律保障;

6. 培育创新文化:开展多种形式的创新文化活动,如科技展览、科普讲座、科技创新大赛等,培养全民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四、工作措施

为了高质量完成上述任务,市“创新之城”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将采取以下工作措施:

1. 加大财力投入:适应创新发展需要,加大财政投入,充分发挥市财政与区域合作的作用,增加创新基础设施的建设资金;

2. 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市“创新之城”建设领导小组,明确工作分工,统筹协调各项工作的推进;

3. 拓宽渠道引进人才: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开展创新人才引进和培养项目,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联合培养人才;

4. 推动政府企业合作:鼓励企业加大创新投入,加强与政府的

合作,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5. 完善创新政策法规:按照中央和省市有关政策的要求,制定和完善相关的创新政策法规,健全科技管理体制;

6. 加强宣传推广:通过新闻媒体、网络等渠道,加大对市“创

新之城”建设的宣传力度,提高市民对创新的认知度和支持度。

五、保障措施

为确保市“创新之城”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的实施效果,我们将采取以下保障措施:

1. 配套资金保障:市财政将落实专项资金,确保创新基础设施建设和创新项目的资金需求;

2. 加强协调配合:市“创新之城”建设领导小组将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协调配合,推动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

3. 建立监督评估机制:建立市“创新之城”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的监督评估机制,加强对工作进展的监督和评估;

4. 加强与其他城市的交流合作:与国内外其他创新城市建立合作关系,开展经验交流与合作,借鉴先进经验;

5. 加强人才培训:加强对创新人才的培训,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六、预期效果

通过市“创新之城”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的实施,预期将取得以下效果:

1. 城市科技创新环境得到明显改善,科技创新基础设施水平提升;

2. 创新人才队伍得到加强,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团队涌现;

3. 战略性新兴产业得到培育发展,传统产业实现转型升级;

4. 创新政策法规得到完善,为科技成果转化和知识产权保护提供更好的政策支持和法律保障;

5. 创新文化得到培育,全民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得到提升。

七、总结与展望

市“创新之城”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方案的制定,是我市深化改革、实现创新发展的重要举措。通过三年的努力,我们有信心将我市打造成为国家级“创新之城”,为促进经济发展和城市竞争力提升做出更大贡献。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将进一步完善创新机制,加大创新投入,持续深化创新改革,加强与国内外其他创新城市的合作,推动我市在创新领域取得更大的突破和成就。

2020关于创新的宣传口号标语创新创业宣传口号

2020关于创新的宣传口号标语创新创业宣传口号 2019精选关于创新的宣传口号标语 1、融合德智勇勤,创新其乐无穷。 2、创新无条件,信手偶得之;创新无诀窍,突发奇想中。 3、只有一条路不能选择——那就是放弃的路。 4、不是空洞口号,创新是必要行动。 5、诚实是做人之准则,信用是社会的灵魂,创新是企业的根本。 6、新奥因成功而美好,员工因创新而精彩。 7、坚持创新,再铸辉煌。 8、创新突破稳定品质,落实管理提高效率。 9、成功者找方法,失败者找借口,开拓者找创意。 10、携手创新,共建和谐社会。 11、时时寻求效率进步,事事讲究方法技术。 12、创新才是走自己的路。 13、只有一条路不能拒绝——那就是创新的路。 14、汇集人才、组织人才、培养人才、锻炼人才、创新人才。 15、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创新能力,建设和谐社会。 16、探索无止境,发展也无止境,创新更无止境。 17、人人提案创新,成本自然降低。 18、伟人语录成就经典,平凡岗位创新世界。 19、行动是成功的开始,等待是失败的源头,创新是发展的桥梁。

20、闯一番事业是最好创新。 21、创新是梦想和现实的桥梁。 22、财富不选国家人种,创新不择贫富阶级。2019年度经典创新创业宣传口号 1、经济大转型,产业大发展,产城大融合 2、自主创业演绎精彩人生,艰苦奋斗收获满园春色 3、面向工业园区,提倡就近就业 4、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推进工业强县战略 5、就近务工,建设家园 6、返乡就业光荣,建设家乡光荣 7、竭诚服务企业,打造一流园区 8、创建和谐劳动关系工业园区,树立园区良好形象 9、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促进产业集聚 10、求卓越品质,尚科技创新 11、强化过程管理,建设精品工程 12、绿色环保节能,高效和谐发展 13、点燃创业梦想,奏起和谐赞歌 14、崇尚自主创业,缔造美好生活 15、创新改变生活,创业成就你我 16、创新无处不在,创业只等你来 17、敢想就有出路,敢创就有财路 18、创业改变人生,创造改变社会 19、创业要敢拼,创新才能赢

杭州市生态文明建设规划(1)

杭州市生态文明建设规划 (2010—2020) (送审稿) 杭州市人民政府 二0一一年九月

前言 生态文明是以可持续发展为特征、以循环经济和生态服务为标志,集竞生、共生、再生、自生机制于一体的高级文明形态。生态文明城市是以更新人的观念、调节人际关系、诱导人的行为、提高人的素质为抓手,通过观念更新、体制革新、技术创新和能力建设带动城市品质的升华和文化的彰显,推进社会的和谐进步、经济的高效运行、生态的良性循环和人与自然的持续共生的可持续城市。 十七大提出将“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之一。十七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明确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浙江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通过了《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定》,提出“努力把我省建设成为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区”的目标。2009年环境保护部将杭州市列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试点。杭州市委、市政府召开了全市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动员大会,强调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抓好全国生态文明试点建设,推动杭州生态文明建设走在前列,建设“富足、秀美、宜居、和谐”的生态型城市。 优美的生态环境一向都是杭州最具魅力、最富竞争力的独特优势和战略资源。近年来,杭州市经济社会发展迅速,城乡面貌变化巨大,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先后获得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际花园城市、联合国最佳人居环境奖、中华环境奖、国家森林城市、中国最佳旅游城市等桂冠,为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产业发展与环境容量不协

调、环境状况与群众要求不适应的矛盾仍较为突出,生态环境保护的形势依然严峻。建设生态文明城市不仅是杭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共建共享“生活品质之城”的应有之义,是提升杭州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战略举措,也是实现杭州城市新跨越的有效途径。有利于杭州进一步提升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树立生态文明观念,促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为有效指导杭州市生态文明建设,根据环境保护部《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意见》和《关于开展第二批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杭州市人民政府组织了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杭州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和杭州市发展规划研究院等单位,共同研究和编制了《杭州市生态文明建设规划(2010—2020年)》。 本规划范围为杭州市域行政管辖范围,总面积16596平方公里。规划基准年为2009年,规划期限为2010-2020年,其中2010-2015年为全面建设期,是杭州市生态文明全面推进和重点突破的阶段,2016-2020年为深化拓展期。

上海确立2040城市规划发展新目标 将建设“令人向往的创新之城、人文之城、生态之城”

上海确立2040城市规划发展新目标将建设“令人向往的创新之城、人文之城、生态之 城” 近日,北京市发布了《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23年-2030年)》草案,草案提出,北京将构建“一主、一副、两轴、多点”的城市空间结构,到2023年,北京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是现阶段性目标。上海本身即是超大城市又是周边城市核心,在去年便公布了《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23-2040)》。其中,首先就确立了上海到2040年的进展新目标:提出建设“卓越的全球城市,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中心和文化大都市”的进展目标,以及三个重点领域的子目标,即建设“令人憧憬的创新之城、人文之城、生态之城”。时任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市规划国土资源局局长庄少勤说: “比如说生态方面,规划到2040年上海森林掩盖率,从“十二五”末的15%可以上升到25%以上。跟市民日常生活相关的,人均公共绿地从现在的7平方米左右可以反一倍,到15平方米,还包括大气质量PM2.5的指标,到2040年下降到20微克左右。” 规划指出要营造更富魅力的幸福人文之城,乐观应对将来人口结构变化和生活方式的进展趋势,营造宜居、宜业、宜游、宜学的15分钟社区生活圈。庄少勤:

“15分钟社区生活圈是这次规划的亮点,15分钟步行距离,所以是低碳绿色的社区,通过步行就能够解决你在社区里基本生活,面对将来的社区把工作、休闲包括学习、创新需求都包括在里面。这个社区是一个开放的共享社区,不是封闭的。” 对于轨道交通线路上,将来上海要形成快速、绿色的交通体系,构建才智友好的绿色交通系统,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轨道交通网络。庄少勤: “轨道交通网络将来有“3个1000以上”,市域线要超过1000公里,市区线要超过1000公里,还有中运量的以有轨电车为代表的也要超过1000公里。10万人以上的城镇就要通轨道。” 规划还明确提出了人口、土地、环境和城市平安四条底线,人口调控总量目标为2500万。上海市进展改革委巡察员王思政:“在2040规划当中,明确提出四条底线,人口的底线、土地的底线、环境的底线、城市平安的底线,这都是做强核心功能、去非核心功能的基础工作。比如说人口调控,人口调控的总量目标2500万。不要简洁的、片面看待这个问题,人口调控是调控总量、优化结构。” 当前,北京已经开头梳理部分非核心的城市功能,在上海将来的规划中也有类似的考虑。王思政: “上海已经在这方面做了不少乐观有益的探究,坚持“321”产业进展方针,中心城区“退二进三”,包括上一轮城市规划提出“多层多核”等等,应当说这十多年来取得了比较好的成效。还要做好上海和长三角的联动,大家共同进展,‘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才能把上海非核

项目产品规划设计任务书模板

XX项目 产品规划设计任务书 第一部分项目定位分析 1、项目定位和产品定位 项目定位为:创新之城,节能生活,舒适朗雅,优越感受。 (1)创新之城:建造手段不同。从建筑技术与建材角度上引进一部分新概念、新设计,达成创新目的,提高产品卖点。争取用最低成本做出创新的产品,即符合南昌地产市场发展趋势,又符合南昌市消费水平,同时填补市场空白点,做到生态住宅≠高价格。 (2)节能生活:设计理念不同。一般住宅以合用、耐久、经济、安全为设计的出发点,重要是为满足现行的标准、规范,开发商重要考虑建筑立面丰富点、社区绿化景观美丽点,但对住宅内涵重视不够。而本项目真正地出发点在于考虑如何改善舒适性、声环境、室内空气质量、绿地生态效应等等,不仅重视“以人为本”,强调自然环境、物理环境等的舒适性、健康性,并且更重视“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真正打造一个可连续发展舒适人居空间。 (3)舒适朗雅,优越感受:展现项目地块价值观,京东片区崛起指日可待。10分钟车程,恰到好处的距离,离尘不离城的地理位置,项目自有的商业,办公楼….处处与目前的CBD息息相映,北京东路作为连接项目跳动脉搏,把握着第一城与市中心的互动关系,体现项目本质上的舒适朗雅,展现项目居住生活非同一般的优越感受。 产品定位:温暖的现代功能主义 (1)。温暖:采用丰富多彩的建筑材料,特别是亲人的材料如木、石、砖等,作为建筑立面构成的重要部分进行装饰解决。 (2)。现代:立面采用虚实对比,强调运用明快通透的现代表现手法来解决建筑之间的关系。

(3)。功能主义:强调产品的内在使用功能,实而不华,开大窗时进行遮阳解决,强调室内外空间的融合,规定建筑材料、设计手法贯穿一致,做到建筑设计的完美统一。 (注:本项目定位是项目设计中的指导原则,是项目规划设计中表达项目内涵的关键。) 2、项目分析 1)项目SWOT分析 优势(S): A:地块升值前景大 B:毗邻城市东大门,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 C:项目文化底蕴丰厚 D:相对同板块大多数楼盘而言,更具有开发规模优势 E:社区周边的生活配套设施与医疗设施极尽完善,周边教育资源丰富,文化氛围浓厚 F:优越的休闲度假场合 G:项目地块平整,内部绿化好 H:项目用地临街长,商业开发前景大 I、项目“创新”理念形成市场新鲜感 劣势(W): A:项目所处板块房地产开发滞后,区域不成熟。 B:区域工业型特性明显,易于形成消费抗性。 C:地块邻近的安居社区将对本项目的形象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D:目前周边街区配套等设施落后,缺少前期规划。 E:我公司初次涉猎房地产项目,在房地产领域缺以及消费者意识中乏品牌形象。机会(O): A:后推出的产品更为先进,可领先竞争对手。 B:京东做为最临近市区板块,开发用地日趋紧俏。

关于落实市“创新之城”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方案

关于落实市“创新之城”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方案 近年来,创新成为各城市发展的关键词。创新的推动下,城市智能化水平不断提高,经济发展日渐壮大。为了进一步推动深圳市在“创新之城”建设中的发展,2021年初,深圳市政府出台了“落实市‘创新之城’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方案”,该方案对深圳市“创新之城”建设的发展思路、目标和具体措施进行全面阐述,体现了政府对城市未来发展的高度重视和把握。 一、发展思路 “落实市‘创新之城’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方案”明确提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科技创新为核心,以社会共享为目标”,这是深圳市在创新领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路。行动计划方案紧贴国家科技创新中心、粤港澳大湾区等重大战略,提出在“五个方面”重点推进创新发展。 二、目标设定 行动计划方案明确了三年内深圳市在“创新之城”建设方面的目标,即:全面增强深圳科技创新引领能力、高水平建设世界级科技创新创业基地、全面升级市场供给、打造创新生态系统、推进“双创”深度融合与发展。这些目标的实现需要依靠创新创业者的积极参与,需要发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力量,提高市民创新创造的积极性和创新创业的成功率。 三、具体措施

为了实现“落实市‘创新之城’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方案”,深圳市 政府在具体措施中提出了一系列的计划。其中,重点促进产业创新和升级,打造世界级创新创业基地;继续发挥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作用,提高创新力和创业成功率;积极推广科技普及教育,加强科普宣传和知识产权保护;完善科技创新基础设施和技术服务机构,打造更加成熟的创新生态系统等等。 在以上各项措施实施的基础上,深圳市政府还提出要加强政策扶持,为企业发展提供优惠政策、人才支持等创新创业服务。同时,实施计划过程中还将持续加强招商引资、人才引进、政府购买服务等工作,为深圳市的“创新之城”建设创造良好的工作和创新创业的环境。 对此,“落实市‘创新之城’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方案”得到了广大 市民和创新创业者的积极响应。行动计划的实施,将带动深圳市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城市的长远发展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同时,也为其他城市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可供学习和借鉴的范本。相信,未来的深圳将因其“创新之城”建设取得更加骄人的成就。

关于落实XX市“创新之城”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方案

关于落实XX市“创新之城”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方案 XX市“创新之城”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方案 一、背景介绍 随着经济全球化与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创新已经成为推动城市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为了进一步提升我市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促进经济转型升级,XX市制定了“创新之城”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本方案旨在明确行动计划的目标、任务和具体实施措施,为推动我市创新之城建设提供指导。 二、目标任务 1. 主要目标:将XX市打造成为创新能力和创新成果输出的核心城市,全面提升城市创新能力和创新创业的环境,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2. 具体任务: a. 建设创新基地:建设一批国家级创新基地和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吸引高端科技企业入驻,形成企业创新集聚效应。 b. 培育科技企业:支持和培育一批具有核心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企业,使其成为引领行业发展的龙头企业。 c. 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加强科技与工业、农业、服务业的融合,促进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和商业化。 d. 建设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培养和引进一批高层次的创新创业人才,加强高等教育与企业的合作,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益。 e.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加强国际间科技创新合作,吸引国际一流的科技企业和科研机构来我市发展,提高我市的国际影响力。

f. 建设创新文化:加强创新文化的建设,营造良好的创新创 业氛围,鼓励人们勇于创新、敢于创新。 三、实施措施 1. 加大资金支持:加大财政对创新项目的资金支持力度,设立专项资金支持创新创业,鼓励金融机构提供创业贷款,推动创新企业融资。 2. 完善科技创新体系: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科技创新体系,加强创新要素的供给,推动科研院所和高校与企业的深度合作。 3. 建设创新载体:加快建设国家级创新基地和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提供高品质的办公、研发和生活服务环境,增强吸引力。 4. 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加大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设立创新人才奖励机制,提高人才的待遇和激励,吸引优秀人才到我市创新创业。 5.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运营和服务,建立完善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维护创新者的合法权益。 6. 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力度:建立科技成果转化的推广机制,加强科技成果的转让与交易,推动科技成果的从实验室走向市场。 7. 加强创新文化建设:开展各类创新创业活动,举办创新创业的讲座和培训,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提高社会创新创业意识。 四、组织实施 1. 建立行动计划的领导小组,由市政府主要负责人担任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担任副组长,统筹协调行动计划的执行工作。 2. 设立专门的推进机构,负责具体的项目申报、审核和资金分配工作,协助领导小组推进行动计划的实施。

经典国内外生态城市建设案例

生态城市的发展思想其实最早从乌托邦、柏拉图的理想国中就已有体现,后来还包含霍华德的田园城市,赖特的广亩城市等。从20世纪70年代生态城市的概念提出至今,世界各国对生态城市的理论进行了不断地探索和实践。目前,美国、巴西、新西兰、澳大利亚、南非以及欧盟的一些国家都已经成功地进行了生态城市建设。这些生态城市,从土地利用模式、交通运输方式、社区管理模式、城市空间绿化等方面,为世界其他国家的生态城市建设提供了范例。下面将介绍我国和外国的生态城市建设。 中新天津生态城在天津滨海新区的一片土地盐渍、淡水匮乏的荒滩上,未来将崛起一座生态之城。2008年9月28日,中新天津生态城这个中国和新加坡两国政府选择的战略性合作项目正式开工建设,这个将可持续发展理念贯穿其中的未来之城有望使两国共享收益。 中新天津生态城是世界上第一个国家间合作开发建设的生态城市。这是中国和新加坡两国政府继苏州工业园之后合作建设的第二个项目。2007年4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会见新加坡国务资政吴作栋时,共同提议在中国合作建设一座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谐型的城市。2007年7月,吴仪副总理访问新加坡,与新方进一步探讨了生态城选址和建设原则。随后,国家有关部委对天津等多个备选城市进行反复比选和科学论证,在征求新加坡国家发展部的意见后,于9月底初步认定生态城选址在天津滨海新区。2007年11月18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和新加坡总理李显龙共同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新加坡共和国政府关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一个生态城的框架协议》。国家建设部与新加坡国家发展部签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新加坡共和国政府关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一个生态城的框架协议的补充协议》。协议的签订标志着中国――新加坡天津生态城的诞生。 按照两国协议,中新天津生态城将借鉴新加坡的先进经验,在城市规划、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循环经济、生态建设、可再生能源利用、中水回用、可持续发展以及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进行广泛合作。为此,两国政府成立了副总理级的“中新联合协调理事会”和部长级的“中新联合工作委员会”。中新两国企业分别组成投资财团,成立合资公司,共同参与生态城的开发建设。新加坡国家发展部专门设立了天津生态城办事处,天津市政府于2008年1月组建了中新天津生态城管理委员会。至此,中新天津生态城拉开了开发建设序幕。 温家宝总理和新加坡国务资政吴作栋共同出席了2008年9月28日的生态城开工仪式。2007年4月,温家宝和吴作栋共同提议,在中国北方水质性缺水、不占耕地等资源约束条件下,共同建设一座生态城市,并做到能复制、能实行、能推广,起到示范性作用。同年11月,两国政府签署了合作框架协议。"我们的目标,是用10年左右的时间全部建成,那时区内人口将达到35万人,而且全部住上绿色建筑。"中新生态城管委会副主任崔广志说,"目前,世界上还没有一个国家能够做到在30平方公里城市内的建筑全部是绿色建筑,而中新生态城的绿色建筑比例将达到100%。 新加坡国家发展部部长马宝山说,生态城必须兼顾环保、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三大目标,同时也能在中国其它地方推广与复制。天津生态城不仅将是宜居的生态之城,更是实现生态经济的创新之城。按照计划,天津生态城由中新双方各占50%共同成立的合资公司中 新天津生态城投资开发有限公司运作。合资公司注册资本40亿元人民币,中新双方各占50%。"合资公司从一开始就按照上市公司的组织结构和各项标准打造,最后的目标是上市。"新加坡贸易和工业部副秘书长、中新天津生态城投资开发有限公司总裁吴财文说,其目标不只是为了筹集资金,也希望可以具备上市公司健全的治理结构,以实现该项目模式的可复制性。目前,中新生态城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确定了8大产业发展方向,包括节能环保、科技研发、教育培训、文化创意、服务外包、会展旅游、金融服务以及绿色房地产等低消耗、高附加值产业。"生态城的经济功能仍然是主要的功能之一,生态城建设将使中新两国共享收

科技创新 经验材料

科技创新经验材料 Document number【SA80SAB-SAA9SYT-SAATC-SA6UT-SA18】

激发创新活力走好发展新路 全力打造创新驱动经济强市 科技创新是中央新发展理念的核心要义,是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的根本之策。近年来,***市认真贯彻落实省和***市的重大战略部署,围绕建设创新驱动经济强市的发展目标,牢牢牵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走好科技创新这步“先手棋”,精准聚焦,强化举措,持续发力,推动了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年,我市在中国中小城市双创百强县(市)排名中位居第***位,***年,被列为河北省7个创新型县(市)之一。 一、坚持以思想创新为先导,点燃科技创新的“星星之火”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思想创新是科技创新活力迸发的前提,要激发起全市上下的科技创新活力,汇集起推动科技创新的强大正能量,就必须冲破束缚,解放思想,凝聚共识。为此,我市多次组织召开市委常委会和市政府常务会议,认真研究、深入讨论、安排部署科技创新工作。专门成立了由书记、市长任组长的科技创新领导小组,制定了建设实施方案,提出了争创全省第一、全国一流的奋斗目标,并多次在乡镇与企业

一线召开科技创新现场推进会,有力促进了工作的扎实开展。2016年,我市出台了《关于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试行)》,是全省第一个出台“双创”政策的县级市。同时,为进一步解放思想、对标先进,我市先后组织有关部门和企业到天津、安徽、浙江、深圳、贵安新区等创新工作先进省市考察学习。并通过广播、电视台、百度贴吧、微信公众号等媒体平台,将考察调研情况向社会公开,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一次声势浩大的科技创新大讨论,进一步丰富、发展和深化了全市上下对科技创新的认识,形成了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的思想共识,调动起了全市上下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保障,做强创新之城的“智力支撑” 科技创新,人才是创新的关键、创新的火种。我们把人才放在科技创新最优先的位置,充分利用京津优势资源,大力引进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建立创新人才“智力库”,着力实施了“三大工程”:一是创新工程师培训工程。与河北工业大学国家创新中心合作,首次在全国县级市开办创新工程师培训班。现已举办两期,培训技术骨干***名,完成专利成果***项。二是管理人才培训工程。筹资***万元,设立了企业管理人员培训基金。目前,已开展“创新科普”、“互联网+”等培训12期,培训***余人次。三是科技人才百人工程。从全市科技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