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综述

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综述

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综述
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综述

Working Paper No.201204

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综述

【内容提要】传统的国际经济理论认为,国际资本应当从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国家流向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国家。然而,近年来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增长迅速,国有企业日益成为对外直接投资的重要参与者,相当一部分企业投向了自己不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上述事实一方面对传统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理论提出了严峻挑战,另一方面也推动了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的发展。本文主要从国际生产折衷优势理论、国际生产联系和政府支持等视角对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理论进行了综述和探讨。

【关键词】 发展中国家 对外直接投资 综述

一、 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基本情况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加深,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融入到了以跨国公司为主导的全球生产网络,这使得发展中国家和转型经济体企业获得了参与国际化生产的机会。2007年以来,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掀起了对外直接投资的高潮,而且呈现出与发达国家对外直接投资不同的特征。

(一)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增长迅速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伴随着发展中国家和转型经济体经济的快速增长,这些国家(地区)的跨国公司更加渴望在新的市场参与竞争,它们日益成为对外直接投资的重要驱动力量。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2011年世界投资报告》,2010年发展中国家和转型经济体对外直接投资创历史新高,达到3,880亿美元,在全球对外直接投资中的份额从2007年的16%上升到2010年的29%。2010年有6个发展中国家和转型经济体跻身全球对外直接投资排行榜的前20名。 联合国贸发会议的2011-2013年世界投资前景调查(WIPS )证实,发展中国家和转型经济体正成为重要的投资者,而且这一趋势很可能将来继续发展。

在对外直接投资增长速度方面,2010年全球对外直接投资比2009年增长了11%,其中发达国家对外直接投资增长了10%,发展中国家和转型经济体对外直接投资增长了21%。在主要的发达国家当中,欧洲

Sep 10th , 2012 李国学

liguoxue@https://www.doczj.com/doc/fa9717760.html,

和美国的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分别增长了9.6%和16%,而日本的对外直接投资流量下降了25%。在发展中国家当中,来自东亚、南亚、东南亚和拉丁美洲的跨国公司是对外直接投资增长的主要驱动力量,其中香港(中国)和中国大陆是最大的对外直接投资来源国家(地区),2010年它们的对外直接投资均增长了100多亿,分别达到了760亿美元和688亿美元的历史新高,在全球排名中分别位居第四和第五位。2010年转型经济体对外直接投资流量也增长了24%,达到610亿美元的历史记录,其中的大多数对外直接投资项目来自于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

在对外直接投资交易项目方面,2010年发展中国家和转型经济体参与了7个(占总数的12%)超过30亿美元的大型对外直接投资项目,而在2009年时只有2个(占总数的3%)。特别是“金砖四国”(巴西、俄罗斯联邦、印度和中国)经济快速增长,财政资源充足,这些国家的大型国有企业不但在本区域而且在世界范围内进行资源和战略资产收购。例如,2010年印度的移动运营商Bharti Airtel以107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科威特的Zain公司在15个非洲国家(不包括北非)的电信业务;中国香港的投资集团以91亿美元收购了英国的EDF Energy PLC,中国石化集团以70亿美元收购了巴西的雷普索尔,俄罗斯的OAO “Vympel-Kommunikatsii” {Vimpelkom}以55亿美元收购了乌克兰的ZAO “Kyivstar GSM”,中国的CNOOC 以40亿美元收购了阿根廷的Bridas Corp。

(二)国有企业成为国际投资的重要参与者

国有跨国公司作为主要的国际投资者是一个相对较新的现象。在2010年,世界至少有653个国有跨国公司,在全球经营着8500多个外国子公司。根据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国家在全球国有企业跨境并购中所占比重的不同,1981至2010年期间国有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从20世纪80年代初至90年代末期间,发达国家的国有跨国公司在对外直接投资中比较重要;自2000年以来,发展中国家和转型经济体的国有跨国公司在对外直接投资中占绝大多数。从国际投资模式上看,全球国有跨国公司2/3的跨国并购交易都指向了发达国家;相反地,68%的绿地投资更多地集中在发展中国家和转型经济体。

从企业数目上看,虽然2010年国有跨国公司在全球所有跨国公司中所占的比例不大,但是其中56%(345个)的国有跨国公司是来自于发展中国家和转型经济体。在发展中国家中,国有跨国公司数目排名前五位的国家是:南非(54)、中国(50)、马来西亚(45)、阿拉伯联合酋长国(21)和印度(20);在发达国家,大多数国有跨国公司总部设在欧洲,尤其是在丹麦(36)、法国(32)、芬兰(21)和瑞典(18)。

从投资金额上看,2010年国有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项目总价值大约$1460亿美元,约占全球对外直接投资流量的11%,国有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存量占比也不低于6%。2003至2010年期间,在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总额中,国有跨国公司占了32%,这主要是由于发展中国家国有跨国公司在过去五年中大宗交易的结果。在全球6个价值超过100亿美元的国有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项目中,发展中国家国有跨国公司就占了4个,其中1个跨国并购交易,其它3个是绿地投资项目。

从公司规模上看,2009年有28个国有跨国公司跻身于全球最大的100个跨国公司中, 2010年略有下降但仍有19个。在全球前30名非金融类国有跨国公司中,除了发达国家一些非常著名的跨国公司以外,来自发展中国家的中信集团(中国)、塔塔钢铁有限公司(印度)、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Petroleo 巴西淡水河谷公司(巴西)、中国远洋运输集团公司(中国)、卢克石油公司OAO(俄罗斯)、Petronas - Petroliam Nasional Bhd(马来西亚)等榜上有名。

当然,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国有跨国公司在投资的产业领域方面存在着差异。总体上来看,1981年至2010年期间国有跨国公司的跨国并购主要是针对采掘业、公用工程和电信。具体而言,发达经济体国有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公用工程上,而发展中国家和转型经济体国有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能源和矿产资源上。例如,发达经济体国有跨国公司在电力、燃气及自来水方面的投资额占对外直接投资总金额的33%,发展中国家和转型经济体国有跨国公司在这些方面的投资只占到了5%;发达经济体国有跨国公司在采掘业和石油等方面的投资只占8%,而发展中国家和转型经济体国有跨国公司在这些方面的投资却占到了37%。

(三)对不具有比较优势产业的跨国并购增多

与传统的国际投资方向和国际投资模式不同,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并不局限于其它发展中国家和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而是倾向于制度质量和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国家和具有比较劣势的产业,而且从总体趋势上看,跨国并购大多发生在发达国家,而绿地投资大多发生在发展中国家。为了积累所有权优势以应对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一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企业,试图通过在发达国家跨国并购专有技术、品牌和分销渠道等全球生产链上附加值较高的生产环节。特别是全球金融危机期间和之后,发达国家进行了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一些发展中国家也出台了一系列针对本国企业海外投资的优惠政策,从而为发展中国家企业在发达国家的前向或后向跨国兼并创造了有利条件。

近年来,东亚、南亚和东南亚的主要国家(地区)的企业,包括中国、印度、韩国和新加坡等国企业,不但在具有比较优势的制造业,而且还积极地在不具有竞争优势的服务业跨国收购发达国家的公司。南亚、东亚和东南亚服务业对外直接投资主要目标是房地产、酒店和旅游、电信、交通运输、金融服务。在过去几年中,虽然该地区服务业对外直接投资流量有所下降,但是在专业的服务行业的跨国并购一直在增加,如酒店、保健服务和电信。与此同时,金融服务的对外直接投资流量也有所回升,特别是在2010年金融交易额增加了一倍以上,达到390亿美元。从国际投资模式上看,在服务业的累计对外直接投资中,跨国并购的比例为70%,主要涉及金融、仓储、运输和通信、商务、批发和零售等;绿地投资不到30%,主要包括房地产、酒店和旅游、运输、通信和金融。

与东亚、南亚和东南亚的主要国家(地区)的跨国公司类似,西亚地区的跨国公司也把发达国家作为跨国并购首选的目的地。在对发达国家和亚洲新兴经济体的直接投资中,西亚地区的跨国公司不但投向了

国内有一定基础的金融、酒店和石油化学产品,而且还逐渐投向国内不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如汽车、航空航天、替代能源和电子产业等。从国际投资模式上看,在2004至2010年期间,对发达国家的并购交易占到了该地区跨国并购总额的68%;与此相反,对发展中国家和转型经济体的绿地投资占到了该地区绿地投资总额的93%,而且主要的目的地是西亚(31%)和北非(29%)。

在产业分布方面,在2003年至2010年期间,在发达国家和地区的跨国并购主要针对化工、汽车、采掘、运输及酒店业,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首选的并购目标一直是南亚、东亚和东南亚的电讯、电气和电子设备;绿地投资主要分布在发展中国家和转型经济国家,特别是在北非和西亚,重要的产业包括房地产、酒店和旅游。在西亚的跨国并购总额中,邮政通讯、运输、商业服务和酒店餐饮等服务业占50%,化学和化工产品、汽车和电子产品等制造业占39%,采矿、石油等初级产品的跨国并购并不多,只占11%;在西亚的绿地投资总额中,房地产、酒店旅游、通讯、运输、休闲娱乐等服务业占75.3%,金属、化工、食品、饮料、塑料等制造业占14%,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初级产品的绿地投资也不是很多,只占到10.7%。

拉美和加勒比地区也充分利用全球金融危机所带来的投资机会,纷纷加大对外直接投资。在2010年,该地区的跨国并购的73%集中在发达国家,绿地投资中的75%集中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其中78%针对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13%发生在南亚、东亚和东南亚,5%发生在非洲。拉美和加勒比地区对外投资最活跃的两个国家是巴西和墨西哥。例如巴西淡水河谷公司、盖尔道、卡马乔科雷亚、Votorantim、巴西国家石油公司和Braskem公司,加大了在发达国家的铁矿石、钢材、粮食、水泥、化工、石油加工等产业的收购;墨西哥的Grupo Televisa、西格玛Alimentos、Metalsa和Inmobiliaria Carso基金公司也收购了传媒、食品、汽车及汽车服务等产业的美国企业。

(四)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理论面临的挑战

根据邓宁的OLI理论,如果一个企业想在东道国成功地竞争的话,它必须有足够的与母国市场、制度和生产技术特征密切相关的所有权优势,以抵消作为外国企业的比较劣势。由于所有权优势提高是一个逐步积累的过程,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和产业选择也应当经历由近及远、由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逐步过渡的过程。如果一家企业选择投资的国家与本国在经济发展、语言文化、政治制和地理距离等方面比较接近,它所面对的国际化经营劣势就相对较少,从而对所有权优势的要求就越低。

由于发展中国家的企业特征通常是规模小、技术创新薄弱、缺少国际化经营经验,他们在海外直接投资的早期阶段一般把其他发展中国家作为其主要目的地,并且由于其它发展中国家在市场规模、产业结构和技术水平方面与本国相似,使用这种技术的企业比来自发达国家的同行更有竞争优势,预计只是在后期阶段,企业才开始迁入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距离更大的国家。

但是,如上文所述,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呈现出激进而非渐进的发展态势,在对外直接投资地理分布上不但投向了经济发展水平和制度质量都比本国低的国家,而且还投向了经济发展水平和制度质量都

比母国高的国家,在对外直接投资产业分布上不但投向了传统的资源和能源,而且还投向了本国不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上述特征,对传统的国际直接投资理论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二、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解释

随着发展中国家对直接投资增长,发展中国家对直接投资理论也不断发展。传统的发展中国家对外投资理论,主要强调了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自身所具有的、与发展中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独特的所有权优势;在全球生产网络下,发展中国家对外投资理论更加注重了国际生产联系和母国政策在对外直接投资中的推动作用。

(一)OLI视角下的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

传统的发展中国家对外投资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对外投资也是基于某种独特的所有权优势,这些优势在本质上与发达国家跨国公司是相同的,但在形式和来源上不同。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优势主要源自于小规模、劳动密集且灵活的生产工艺、根据当地生产和市场改造外国技术和设计的能力,以及对不确定的经济发展、不透明的政策法规和弱的市场制度环境的适应。

1、小规模生产理论

在1983年出版的《第三世界跨国企业》一书中,美国学者维尔斯(L.T.Wells)运用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和折衷理论系统地分析了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竞争优势的来源。一般说来,发展中国家市场规模较小,它们在生产中更多地采用小规模生产方式和劳动密集型生产技术,这种市场和技术特征使发展中国家企业获得了发达国家跨国公司所不具备的所有权优势。就运用小规模生产技术所生产产品而言,不同发展中国家可能位于产品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那些位于产品生命周期早期阶段的发展中国家可以向位于后期阶段的其它发展中国家投资,以保持其市场占有率性。

小规模技术理论从发展中国家市场特征和生产方式角度解释了第三世界跨国公司竞争优势的来源。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所有权优势不是源自于先进技术、规模经济和精密管理,而是来自于小规模、劳动密集且灵活的工艺。第三世界跨国公司正是在小规模生产方式与发展中国家市场特征相匹配的过程中获得了相对于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的竞争优势。小规模技术理论不仅对国际直接投资理论发展具有重要的贡献,而且也为那些技术和管理不够先进、经营和生产规模不够大的小企业的国际化经营战略提供了理论指导。

2、技术地方化理论

在1983年出版的著作《新跨国公司——第三世界企业的发展》中,Lall把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对外

中国家在技术基础、要素结构、工业化目标以及市场规模等方面相似,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具有相对于那

低对当地市场的规模经济要求;源自于机器设备的低专业化和高通用性,子公司的产品可以快速地根据商业环境和市场条件变化进行调整。

Tolentino (1993)综合了Vernon(1966)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和 Lall(1983)技术地方化理论,认为FDI是发展中国家企业利用它们建立在技术模仿和改造之上的专有优势的一种选择。发展中国家企业的比较优势来自于:根据本国市场和生产条件模仿和改造技术的能力;在低层次研发和低程度专有技术的基础上革新来自发达国家的生产线;运用现代化手段改进老技术和过时的技术。尽管固化在机器上的技术是可以编码的,但使用机器的方法和通过干中学积累的经验是不可编码的,模仿和革新的技术在很大程度上隐藏在员工的技能和经验中,而不是体现在专利或商标上,这使得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可以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内部化模仿和革新的技术。

Kumar (2008)认为,所有权优势还包括发展中国家企业的特定能力。一些企业在“节俭工程”中获得利基,它们能够制造各种低成本版本的商品;一些印度企业开发出能够管理在种族、语言和文化方面不同的多个工厂的技能;甚至一些发展中国家企业为应对国内不健全的法律制度和低效的政府管理体系而探索出来的公司治理结构,使它们具有更强的外部环境适应能力。

3、制度适应性理论

除了生产灵活、节约资本(或资源)以及有竞争力的劳动力价格以外,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还拥有发达国家跨国公司所不具备的、与母国政治、经济、社会制度相关的所有权优势。由于发展中国家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如下问题:法律制度不健全,而且已有的法律和规则也不能得到有效地执行;市场体系不完善,尤其是资本市场发展滞后;政府行政效率低下,甚至还存在腐败行为;政策透明度低,在某些产业存在垄断和管制;社会信用体系缺失,交易成本很高;种族、民族或宗教关系错纵复杂,内部和/或外部冲突时有发生;经济调控能力较差,经济波动风险较大。虽然购买结构性的政治风险保险和商业保险可以减轻投资者的损失,但保险合同不可能覆盖投资者所面临的所有风险。由于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擅长在不确定的经济发展、不透明的管制条件和弱的市场制度环境条件下成功经营,它们拥有发达国家跨国公司所不具备的竞争优势。

此外,种族专有的知识也是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一种所有权优势。企业早期投资经常发生在与本国相似文化背景的国家 (Johanson and Vahlne, 1977),或者与东道国特定的少数人群有民族或家族关系可以利用的国家(Lecraw, 1977; Wells, 1983; Lau, 2003 )。Riemens(1989)认为,当一个国家在国外有大量的本种族人群时,他们非常熟悉当地市场需求和机会,有关最合适和最有利可图的投资机会的市场信息顺畅地流通,这不但节约了大量的信息搜集成本和市场进入成本,而且还有利于降低投资风险 (Lecraw, 1977; Zhan, 1995)。此外,种族专用的加工工艺和产品信息使拥有者比竞争者有垄断优势,因此大多数种族产品通常由发展中国家属于那个种族人群的当地企业生产。

(二)国际生产联系与国际直接投资

与传统的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不同,不具有强大所有权优势的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往往是通过与外资企业合资或合作或者进出口贸易获得对外直接投资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特别是在全球生产网络下,它们在与其它企业的联系中实现资源共享,从而提升了自己的生产力水平。

1、内向国际化理论

跨国公司在本国的投资也是本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一个驱动因素。Ozawa(1992)认为发展中国家对外投资是比较优势动态变化的结果。世界各国经济发展水平呈现出阶梯形的等级结构,通过吸引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发展中国家获得了相关的知识和技术,增强了本国的比较优势,从而成为对外直接投资的输出国。发展中国家比较优势的转换过程对应了国际投资的四个发展阶段:在第一阶段,发展中国家是外国直接投资的接受国,没有对外直接投资;在第二阶段,随着比较优势增强发展中国家逐渐转向对外直投资;在第三阶段,从劳动力导向型对外直接投资转向技术导向型对外直接投资;在第四阶段,本国既是资本密集型外国直接投资的接受国,同时又是资本导向型外国直接投资的输出国。

Cavusgil & Naor(1987)、Korhonen et al(1994)、Child & Rodrigues(2005)以及Luo(2002)和Matthews(2002)认为外国企业在本国跨国兼并以及与本国企业的合资或合作,不但产生了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而且向本国企业转移了知识、技术、专业技能和管理诀窍,弥补了本国企业的比较劣势,提高了本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从而为本国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2、L-L-L范式

类似于国际生产折衷范式,资源基础论(RBV)把所有权优势定义为可以在外国竞争中运用的企业专用资源,如优越的专有资源或管理能力(Barney, 1991)。与OLI模式不同的是,资源基础论不但把跨国公司的成功归因于优质专用资源的利用,而且还归因于有效率和有效果地收购和整合专用知识 (Madhok, 1997)。与发达经济体相比,新兴经济体的研发投资要低得多,而且新兴经济体和发达国家之间存在显著的技术差距(UNCTAD, 2005)。为了迅速赶上产业内的领导厂商,新兴市场国家跨国公司不是通过技术革新而是通过组织革新来实现这一国际化进程。

基于资源基础率观点,Mathews (2006) 把国际化看作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获得他们所缺乏的技术、人力资本和品牌等战略资源的有效途径,并将这种模式定义为L-L-L(linkage, leverage and learning) 范式。L-L-L范式认为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早期的国际化并不是集中于固有的所有权优势,而是通过外部环境联系获得这种优势(Linkage);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不是集中于可以被垄断的资源,而是集中于资源如何通过联盟更好地利用(Leverage),国际合资或合伙是它们的风险管理和技术参与战略所必须的;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通过频繁地循环实验学习(Learning)不断完善它们的战略,进一步通过外部联系促进资源的利用。

Makino, Lau, & Yeh(2002)曾经探讨了跨国公司如何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利用现有资源和开发新的资源,认为当跨国公司向比母国更不发达的国家投资时,它们有机会在这些国家利用自己的资源;相反地,当它们向比母国更发达的国家投资时,它们有机会开发东道国的技术、管理和营销技能等战略资源。另外,Luo & Tung(2007)的“跳板观点”(springboard perspective),Witt & Lewin(2007)的“制度逃避主义”观点(institutional escapism perspective)都强调,为了生存和发展,新兴市场国家跨国公司必须对多维度的外部因素做出反应,包括嵌入到外国制度环境和商业体系。当然,由于复杂的、不稳定的外部环境以及企业异质性的内部资源和能力,单一的理论和方法可能不足以解释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对外投资的动机(Peng, Wang, & Jiang, 2008)。

(三)政府支持与国际直接投资

在发展中国家对外投资过程中,政府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母国以财政补贴、低息贷款、对外经济合作以及投资保险等方式推动本国企业的国际化,东道国优惠的外资政策、互惠性的贸易和投资协定也拉动发展中国家企业在本国的直接投资。

1、国家专用优势

虽然国家优势理论提供了一种分析跨国公司行为的理论视角,但是“钻石模型”对政府作用重视不够。事实上,发展中国家政府在企业的国际直接投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企业的国际化扩张过程中,国家专用优势和公司专用优势都是非常重要的(Rugman and Verbeke,2003),为了创造独特的战略可能性,跨国公司管理人员运用了基于国家专用优势和企业专用优势相互作用的战略(Rugman ,1981;2007)。

从某种程度上说,在全球竞争中跨国公司的所有权优势是建立在国家专用优势的基础上。最基本的国家专用优势源自于自然资源禀赋、劳动力特性、文化和经济因素以及在某些情况下一个有吸引力的国家品牌(Porter 1990)。国家专用优势还包括通过许可、OEM或合资企业等形式吸引外国直接投资的政府政策,低成本融资、海外并购所需外汇储备的供给(Child and Rodrigues ,2005)及其国际经济合作关系等,这些国家专用优势在某种程度上减缓了本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所有权劣势。此外,国家专用优势还体现在一系列推动企业自主创新的政策,如鼓励企业学习和采取更有效的组织模式,增强公司收购外国资产的能力,促进国内技术的开发和利用等。此外,有些发展中国家通过出台相关的优惠政策为了鼓励本国企业到某个国家和地区进行直接投资,例如补贴、低息贷款以及投资风险保险等。这些优惠政策降低了企业投资风险,减少了投资成本,增加了投资利润。

2、投资诱发要素组合理论

小规模理论和适宜技术理论等传统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主要分析了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利用自己的所有权优势在比母国经济发展水平低的国家所进行的资源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投资。但是,在技术和服务密集型产业中,与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相比,来自新兴市场国家的跨国公司似乎并不具备强大的所有权优势,

但它们依然能够成为国际直接投资的重要参与者。针对这种现象,20世纪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初期,经济学家们不但考虑了母国专用优势对国际直接投资的推动作用,而且还兼顾到了东道国专用优势对国际直接投资的拉动作用。在母国和东道国专用优势的分析中,经济学家们进一步区分了对外直接投资的直接诱发要素和间接诱发要素,前者主要是指国家在劳动力、资本、技术、管理及信息方面的要素禀赋,后者是指国家的政策环境。

投资诱发要素组合理论认为任何形式的对外直接投资都是在投资的直接诱发要素和间接诱发要素的

组合作用下发生。直接诱发要素是企业对外投资的内在动力,其目的是充分利用母国和东道国在劳动力、资本、技术、管理及信息方面的要素禀赋,实现优势互补。间接诱发要素是企业对外投资的外在条件,目的是充分利用母国和东道国有利的政策环境,例如母国的鼓励对外直接投资的各种政策措施,东道国良好的投资环境和外资优惠政策,世界和区域经济一体化中贸易和投资促进措施等。投资诱发要素组合理论进一步认为,间接诱发要素在当今国际直接投资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且是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重要推动力量。

三、现有理论的不足及未来发展

尽管国际经济学界从经济学视角对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进行了初步的分析和探讨,也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是目前国际经济学领域仍然缺少一套普适的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体系。此外,母国和东道国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外交等方面错纵复杂的关系也影响和制约着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国际直接投资的研究方法也有待进一步丰富和发展。

(一)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

虽然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已取得了一些进展,但目前国际经济学界尚未建立起一个统一的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体系。传统的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以单个跨国公司作为理论分析的起点,经济学家们基于OLI范式探讨了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发展中国家之间单向的国际直接投资;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全球生产网络的兴起为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提供了新的机遇,经济学家们从企业的国际生产联系视角分析了发展中国家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近十年来,特别是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之后,政府在推动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中扮演了非常重要角色,经济学家们又探讨了政策环境对发展中国家直接投资的影响。但是,上述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只是从某一个角度进行探讨,可能只适用于某一类型的发展中国家,迄今为止国际经济学界尚未建立起一个可以解释所有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普适的理论体系。

虽然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相互投资不断增多,但目前国际经济学界尚未在统一的理论体系下解释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国家间的国际资本双向流动。从全球对外直接投资发展趋势来看,虽然发展中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国际直接投资不断增多,但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对新兴市场国家)的国际直接投

资仍然占据绝对优势地位。传统的跨国公司理论主要解释了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单向国际直接投资或者同一发展水平国家间的双向国际资本流动;目前的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理论主要解释了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单向国际直接投资,或者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的单向国际资本流动。但是,无论是传统的跨国公司理论还是目前的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理都无法同时解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双向直接投资。

(二)国际直接投资研究方法需要进一步扩展

除了受到经济因素影响以外,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还受到政治、安全、外交等非经济因素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一些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对外直接投资与彼此间的外交关系密切相关,例如中国对非洲的直接投资本身就是对非洲经济援助的一部分;第二、与传统的发达国家对外直接投资不同,政府往往在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例如二战后日本政府的产业政策以及近十几年来中国政府的“走出去”战略在推动本国对外直接投资过程中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第三、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国有企业在贯彻着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同时,在对外投资方面享受了其它所有制企业所不能得到的优惠待遇,例如融资便利等;第四、在全球生产网络条件下,企业网络是一个为成员企业提信息、知识、资源、市场和技术的“战略平台”,企业通过“战略平台”利用并放大了自己对外直接投资的所有权优势;第五、不同的社会意识形态也影响着彼此的国际直接投资,例如近年来中国崛起引起了欧美等传统的资本主义国家的不安,它们提高了中国在本国直接投资的壁垒。因此,我们不能单纯从国际经济学视角来分析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国际政治经济学、国际关系、经济社会学等不同学科的研究方法可能对于我们深入理解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研究员)

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的发展及评述

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的发展及评述 程峻峰 摘 要:近年来,对外直接投资(F DI)发展很快,其增长速度已经超过了国际贸易。本文通过对传统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F DI理论的回顾,阐述这些理论提出的意义,并分析这些理论的局 限性。在对FDI理论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的基础上,对当前FDI理论领域的研究的不足和 今后努力的方向进行了简单的评述。 关键词:对外直接投资 理论 发展 评述 对外直接投资(F DI)起源于发达国家,相关理论的研究对象早期也主要是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的F DI,探讨它们FDI的动因、投资决策和投资方向。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形成了以垄断优势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内部化理论、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等为代表的F DI理论。80年代后,由于发展中国家F DI的兴起,对发展中国家FDI的理论研究也蓬勃发展,先后出现了投资发展周期理论、小规模技术理论、技术地方化理论、技术积累产业升级理论等。这些理论的提出极大地丰富了FDI的理论体系,对FDI的实践起到了无可替代的指导作用,也对中国企业FDI的健康发展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一、传统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 在60年代以前,基本上没有独立的F DI理论。有关FDI理论的研究主要是针对跨国界的企业活动,其代表性研究有:完全规范的资本运动(I versen,1935)、有关F DI区位影响因素的学术研究(Southa rd,1931; Dunning,1958)、对一些行业内部化要求修正新古典贸易理论的认识(W illiams,1929)、企业跨国界的所有权并非完全是国际卡特尔的替身的评论(Plammer,1934)、FD I至少可以理解为纵横整合的观点(Penrose, 1956,1958;Bye,1958)、基于H O模型的贸易和投资相互替代(M undell,1957)。 (一)以发达国家FDI为研究对象的主要理论 1960年,海默(S.H.H ymer)提出了垄断优势理论。他将跨国公司的行为置于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环境中研究,正是不完全竞争的市场使跨国公司获得了某种特有优势。此后,金德尔伯格(C.K indleberg er, 1969)、凯夫斯(R.Cav es)、阿列伯(R.Aliber,1970)等人从多方面对该理论进行了补充和论述,开创了以国际直接投资为研究对象的研究领域。维农(R.V ernon,1968)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将比较优势原则运用于分析美国的FDI行为,提出了美国FDI的变动与产品周期密切联系,并认为FDI的比较优势和竞争条件随产品生命周期的变化而变化,而产品在其生命周期中比较优势的变化又取决于美国F DI的动机、流向和时间。内部化理论(Buckley&Casso n,1976;Rug man,1981)以科斯产权理论为基础,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将本来在外部市场进行的交易转变为在公司所属企业间进行,从而形成一个内部化市场,减少较高的市场交易成本。 邓宁(J.H.Dunning,1977)综合了垄断优势理论、内部化理论等理论,形成了国际生产折衷理论。他尝试将已有的各种FD I理论相互补充、融合,纳入一个统一的分析框架,对跨国公司的对外投资活动做出了统一的解释。邓宁认为,只有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三个优势都存在,国际直接投资活动才会发生。跨国企业的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以及东道国的区位优势这三个条件的满足情况,决定了采取FDI、商品出口、技术转让之中哪种国际化经营活动形式。该理论较全面的分析了企业进行F DI的动因和决定因素,并企图 创建一个关于国际贸易、F DI和国际协议安排三者统一的理论(克莱格,1987)。 (二)以发展中国家FD I为研究对象的主要理论 邓宁(Dunning,1981)的投资发展周期理论是其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在发展中国家的运用和延伸。在这一理论中邓宁将经济发展周期分为四个阶段,认为一国吸引外资和对外投资的能力与其经济发展水平相联系,一国的国际投资地位与其人均GN P成正比关系。技术地方化理论(https://www.doczj.com/doc/fa9717760.html,ll,1983)指出,即使发展中国

对外直接投资论文开题报告

对外直接投资论文开题报告 1.1研究背景及意义众所周知,外商对华直接投资一直是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主力,中国足吸收fdi的世界大国,占了流向发展屮国家fdi总量的三分之-。但另-方面,巾国也是世界资本的-大供给源,虽然口前巾国流出的对外直接投资(ofdi)相比流入的外商直接投资(ifdi)规模还较小,但其增长速度不容小视。仅XX年一年,对外直接投资的增幅就达到了 32%,中国的很多跨国大企业在国际商务中开始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XX年,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额达到746.5亿美元1,创历史最高纪录,位居全球第五。 在全国各省市中,广东的对外直接投资总量位列第一,达到了 116.3亿美元。上海位第二,对外直接投资累计额达到60. 43亿美元。上海和广东作为中_经济的领头羊,许多行业都是处于全w领先地位,尤其是制造业,而且在实施对外直接投资的企业中,也还是以制造业为主。 影响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因素很多,有目的国的环境因素、政策因素、中国的市场因素、政策性因素等等。但以上分析都是基于宏观层而的,这些h益增长的对外宵接投资究竟是由什么样的企业贡献的?剔除相同的宏观经济环境、不同的行业因素和不同的冃的国的影响,什么样的企业更容易选择对外直接投资?企业的生产效率与企业的对外投资行为乂有什么样的关系?对企业层面的

复杂差昇很难由一个笼统的调查阐释清楚,因此只有通过对企业层面进行严谨的分析,才能回答上面的问题。 在国际贸易理论研究中,很长一段时间企业在贸易中的作用是被忽视的。 传统贸易理论关于企业的描述仅有企业是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新贸易理论中虽然将规模报酬递增和不完全竞争引入国际贸易分析中,但企业还是同质的(homogeneous)典型企业,即所有企业都从事出u。然而,近十几年的贸场理论研究表明,企业是异质的(heterogeneous),为什么一辟企业从事出口而另-些企业不从事出口?为什么有些企业选择通过出口进入海外市场,而有些企业选择fdi?对上述两个问题,异质性企业理论从新的角度给予了解释。 melitz首次通过异质企业模型将上述研究规范化,出现了以企业异质性为特征的新-新贸易理论(new-new trade theory)。 新-新贸易理论是同际贸场理论的前沿,能够很好的解释当前国际贸易和投资活动的现实情况,代表了未来的发展思路和研究方向。该理论主要分为两个研究方向,以melitz (XX)为主导的方向主要探索企业的国际化路径选择,又称为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heterogeneous-firms trade,简称hft);以antras (XX)为主导的方向主要研究企业全球组织生产抉择,又被称为企业内生边界理论(endogenous boundary theory of the firm)。而从现有文献来看,该理论还处于发展初期,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证方面都还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综述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综述 一、主流的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研究 国际直接投资的研究对象是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行为,研究的核心是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决定因素、行为方式和条件等。目前对对外直接投资的研究较多,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理论体系。 1、垄断优势理论(Monopolistic Advantage Theory) 美国学者斯蒂芬·海默(Stephen Hymer, 1960)在其博士论文《国内企业的国际经营———关于对外直接投资的研究》中,运用西方微观经济学关于厂商垄断竞争的原理来说明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提出了“垄断优势理论”,指出大企业凭借其特定的垄断优势从事对外直接投资。它是一种阐明当代跨国公司在海外投资具有垄断优势的理论。垄断优势理论是最早研究对外直接投资的独立的理论,开创了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研究的先河。后来金德尔博格(Kindleberger,1969)推进了海默的思想,认为跨国企业在对外直接投资时具有规模优势、市场优势、生产要素优势等。约翰逊(Johnson,1970)从知识资产的占用和使用的角度,阿利伯(Aliber,1970)从货币和资本的角度,卡夫斯(Caves,1971)从产品的异质化能力、知识和技术等核心资产的角度,彭罗斯(Penrson,1976)从规模经济的角度论述了企业的垄断优势。邓宁(Dunning,1977)进一步把这种优势发展为“所有权优势”。即经过其导师金德尔伯格(Charles P·Kindleberger)以及其他学者的补充,发展成为完整的垄断优势理论。 垄断优势理论首次提出对外直接投资应该从不完全竞争出发,在市场不完全的情况下,企业才能够以自己的各种垄断优势,如技术优势、资金优势、规模经济优势、管理技能和销售渠道优势等,对他国进行直接投资,方能抵消跨国经营的各项额外成本和由此产生的劣势。 2、产品生命周期理论(The Theory of Product Life Cycle)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雷蒙德·弗农(Raymond Vernon)于1966年5月在《经济学季刊》上发表了《产品周期中的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一文,提出了“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他认为,产品在市场上呈现周期特性,该周期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即创新阶段、成熟阶段和标准化阶段,各个阶段与企业的区位决策、出口或国外生产决策均有联系。产品的生命周期在不同的技术水平的国家里,发生的时间和过程是不一样的,期间存在一个较大的差距和时差,正是这一时差,表现为不同国家在技术上的差距,反映了同一产品在不同国家市场上的竞争地位的差异,从而决定了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的变化。 该理论将企业的垄断优势与区位优势相结合,动态描述了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原因。然而,就其应用范围来讲,该理论难以解释非代替出口的工业领域方面投资增加的现象(如美国对欧洲食品加工工业的投资),也不能说明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趋势,以及为了适应东道国市场而将产品加以改进和多样化的行为。 3、内部化理论(The Theory of Internalization)

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及对中国的启示

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及对中国的启示 【摘要】本文对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的发展进行了回顾,并探讨这些理论对中国开展对外直接投资的指导作用及启示。 【关键词】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回顾启示 一、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的兴起和发展 1、威尔斯(Louis T.Wells,1983)的“小规模技术理论” 1983年,威尔斯在麻省理工学院出版的代表作《第三世界跨国企业》对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竞争优势来源进行了系统全面的分析,并研究了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和前景。其主要观点有以下三个方面。 (1)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竞争优势的来源。威尔斯认为,发展中国家的竞争优势主要体现在发展中国家的跨国企业在比本国更不发达的国家进行投资的时候具有独特的优势。因为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制成品市场规模比较小,如果本地企业从发达国家进口技术,可能会导致企业规模过大而与当地市场规模不匹配。在产品市场比较小的情况下,使用的技术也应该适合于小规模制造,才能增加利润,而发展中国家掌握的技术就符合这一要求。另外,发展中国家在国外投资的企业的主要竞争对手一方面是本地企业,另一方面是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本地企业想要模仿投资国的技术,可能要支付比较高昂的成本,而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并不愿意将资源浪费在小规模生产和小规模市场上,所以,发展中国家的投资者就具备了技术上的优势。 竞争优势还体现在很多发展中国家因为恶劣的国际收支状况会限制进口而鼓励本国企业制造,因而进一步促进了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发展。 (2)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为了夸大企业的竞争优势,发展中国家首先会选择商品出口。在出口受到威胁时才会考虑进行对外直接投资活动,通过对外的投资活动保护产品的国外市场、寻求更低的生产成本和更廉价的原材料。另外,因为投资国与东道国比较接近的地理位置、经济文化环境,使产品和技术更容易被接受与认可。 (3)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前景。发展中国家的跨国公司和发达国家相比,具备的竞争优势比较小,从而容易失败,一旦发展中国家小规模技术优势被取代就很难寻求其他的优势来源。但是,只要较发达的发展中国家的企业能继续保持比本国经济发展水平低的国家优势与经验,这些具备新的竞争优势的企业会不断涌现,对原有的企业进行替代。另外,只要出口继续受到威胁,通过建立海外子公司使优势内部化也会促使发展中国家的企业不断进行对外直接投资。 2、拉奥的技术地方化理论 英国经济学家拉奥在《新跨国公司——第三世界企业的发展》中指出: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如果不只是简单的模仿技术,而是能够根据自身实际对外国技术做出大规模的调整,这种技术地方化的过程可以使发展中国家的跨国公司具有竞争优势。他比较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竞争优势的来源,发现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优势来自于:容易本地化的技术和知识;和同类型国家产品市场的相似性;小规模技术效应;专门针对发展中国家研发的产品与跨国公司的产品的差异化。 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通过对外国技术的消化、改进、创新,使其更适应当地生产的需要,在这一创新过程中给企业带来了新的竞争优势,促进了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 3、技术变迁产业升级理论 由坎特威尔(J.A.Cantwell,1991)和托兰惕诺(Paz Estrella E.Tolentino,1993)共同提

对外直接投资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对外直接投资论文开题报告范文研究背景及意义 众所周知,外商对华直接投资一直是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主力,中国足吸收fdi的世界大国,占了流向开展屮国家fdi总量的三分之-。但另-方面,巾国也是世界资本的-大供应源,虽然口前巾国流出的对外直接投资(ofdi)相比流入的外商直接投资(ifdi)规模还较小,但其增长速度不容小视。仅20XX年一年,对外直接投资的增幅就到达了 32%,中国的很多跨国大企业在国际商务中开始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20XX年,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额到达亿美元1,创历史最高纪录,位居全球第五。 在全国各省市中,广东的对外直接投资总量位列第一,到达了亿美元。上海位第二,对外直接投资累计额到达60. 43亿美元。上海和广东作为中_经济的领头羊,许多行业都是处于全w领先地位,尤其是制造业,而且在施行对外直接投资的企业中,也还是以制造业为主。 影响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因素很多,有目的国的环境因素、政策因素、中国的市场因素、政策性因素等等。但以上分析都是基于宏观层而的,这些h益增长的对外宵接投资终究是由什么样的企业奉献的?剔除相同的宏观经济环境、不同的行业因素和不同的冃的国的影响,什么样的企业更容易选择对外直接投资?企业的生产效率与企业的对外投资行为乂有什么样的关系?对企业层面的复杂差昇很难由一个笼

统的调查阐释清楚,因此只有通过对企业层面进行严谨的分析,才能答复上面的问习题。 在国际贸易理论研究中,很长一段时间企业在贸易中的作用是被无视的。 传统贸易理论关于企业的描述仅有企业是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新贸易理论中虽然将规模报酬递增和不完全竞争引入国际贸易分析中,但企业还是同质的(homogeneous)典型企业,即所有企业都从事出u。然而,近十几年的贸场理论研究表明,企业是异质的(heterogeneous),为什么一辟企业从事出口而另-些企业不从事出口?为什么有些企业选择通过出口进入海外市场,而有些企业选择fdi?对上述两个问习题,异质性企业理论从新的角度给予了解释。 melitz首次通过异质企业模型将上述研究标准化,出现了以企业异质性为特征的新-新贸易理论(new-new trade theory)。 新-新贸易理论是同际贸场理论的前沿,能够很好的解释当前国际贸易和投资活动的现实情况,代表了将来的开展思路和研究方向。该理论主要分为两个研究方向,以melitz (XX)为主导的方向主要探索企业的国际化途径选择,又称为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heterogeneous-firms trade,简称hft);以antras (XX)为主导的方向主要研究企业全球组织生产抉择,又被称为企业内生边界理论(endogenous boundary theory of the firm)。而从现有文献来看,该理论还处于开展初期,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证方面都还不够成熟和完善,关于异质企业的理论假设需要更加详细的企业面的数据来进行检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问题研究论文

前言 近年来,我国的非公经济取得了很大发展,民营企业越来越多,如何摆脱地域、资源、市场等多种因素制约,不断发展壮大,是当前民营企业面临的重要课题。目前,我国的外汇储备充足,不仅在总体上为资本输出提供了资金保障,也使对外直接投资成为实现国际收支平衡的重要手段。同时,我国又面临人民币升值的压力,资本输出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这一压力。另外,国际上各种贸易壁垒层出不穷,为扩大对外贸易,企业必须走出国门,到境外投资设立贸易公司等各类企业,以规避壁垒。从民营企业自身发展需求上讲,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开展对外直接投资,吸取先进技术,拓展国际市场,提高国际竞争力,是民营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的有效途径。 一、中国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一)中国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现状 经过三十几年的改革开放,民营企业在进出口方面己经取得了骄人的成绩,积累了一定的国际贸易经验,在产品、品牌、设备、技术、人才和管理方面逐步与国际接轨,并开始拥有自己的竞争优势。为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实现跨国经营、参与国际竞争,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据全国工商联与商务部有关机构的联合调查,民营企业已经成为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生力军。按企业数计算,2010年对外直接投资的母体民营企业为2573家,占我国对外投资企业总数的64%. 但是,我们仍可以看到,民营企业的海外投资规模相对较小。以浙江省为例来说,该省民营企业的境外投资项目其平均投资规模不足30万美元。这样的投资规模大大低于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国外子公司约600万美元的平均规模,也低于其他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子公司平均约260万美元的规模。 另外,就总体数量而言,中国企业在开展对外投资方面尽管已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尚有较大差距,甚至与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差距也很大。与此同时,我们可以看到,民营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也显示出了与西方发达国家和其他一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不同的发展趋势和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起步晚,但发展迅速 中国民营企业在1992年才开始对外投资,而且一直处于边缘化生存状态。直到进入21世纪随着国家相关对外政策出台,以及中国加入WTO的大好时机下,才得以进一步的发展。但是从有关数据可以看出,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速度是相当迅速的。商务部、国家统计局在2011年3月份发布的《2010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揭示,2010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总额55.3亿美元,扣除对外直接投资企业对境内投资主体的反向投资,投资净额(即流量)为55亿美元,较上年增长93%.截至2010年底,中国累计对外直接投资总额449亿美元,扣除对外直接投资企业对境内投资主体的反向投资,累计对外直接投资净额(即存量)448亿美元。这说明就总体而言,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在2010年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其流量与存量分别占到了全球对外直接投资的0.9%和0.55%.而按对外直接投资的

发展中国家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基本特征及启示

发展中国家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基本特征及启示 本文对发展中国家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历程与基本特征进行了系统分析,并得出三点启示:政府扶持是发展中国家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成功的保障,风险规避是发展中国家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面临的重要问题,灵巧多样的投资方式是发展中国家企业海外投资成功的关键。 关键词:发展中国家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基本特征启示 发展中国家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历程概述 由于本文研究的目的是从其它发展中国家汲取对我国的有益经验,所以本文的发展中国家不包括我国。 虽然发展中国家的公司到另一国建立分支机构的现象最早出现于1928年,但直到20世纪60年代,多数发展中国家才陆续兴办海外企业。但2000年后,在全球经济不景气的大环境影响下,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也遭到重挫。2000年,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达98929百万美元,而2003年下降至35591百万美元,年均负增长86.19%。总体来说,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在全球对外直接投资中已占有一定地位。它们占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流量的比例从1980 年代中期的不到6%,增加到20世纪90年代后五年的约11%,2002-2003 年期间则降到7%。它们约占全球外国直接投资外流存量的十分之一,该存量2003 年增长了8%,达到8590 亿美元。按占固定资本形成总额比例衡量,某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对外投资已超过了部分发达国家。 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可以归纳为三类:第一类是新兴工业国家和地区,其共同特点是早期依靠出口导向型政策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完成了资本的积累过程,而后又在一定程度上转向导向型政策,开展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在全球范围内寻求更大的投资回报。它们是发展中国家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主体,并且部分国家和地区已经成为资本净输出国或地区。第二类是以印度、巴西等为代表的发展中大国,它们地大物博、人口众多、经济总体规模较大、综合国力较强,并已建立完整的产业体系,但经济发展水平尤其是人均收入水平仍落后于发达国家。第三类是石油输出国组织成员国,如科威特、沙特阿拉伯等中东国家,它们拥有数以千亿计的石油美元,它们的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扩大了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数量。 发展中国家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前景渐次转好。随着工业的发展和技术水平的提高,一些发展中国家企业具有了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能力,也就是说具有了竞争优势,所有权优势、区位优势和内部化优势。发展中国家进行企业对外

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综述

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综述 摘要:对外直接投资已有近半个世纪的历史并形成了对外直接投资理论。本文对传统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中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进行了综述,并论述了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的最新进展,希望能对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起到一定的理论指导作用。 关键词:投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研究综述 对外直接投资(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FDI),是指一国的企业、团体等在国(境)外以现金、实物、无形资产等方式投资,并以控制国(境)外企业的经营管理权为核心的经济活动。对外直接投资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一个经济体通过投资于另一个经济体而实现其持久利益的目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积极引进外资的同时,也在不断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尝试,特别是近几年来对外直接投资发展较快。初具规模,已成为我国对外经济合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研究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传统对外直接投资理论 (一)发达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 对外直接投资起源于发达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其研究对象是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行为,研究的核心是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决定因素、行为方式和条件等。目前国外对对外直接投资的研究较多,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理论体系。 1.垄断优势论 美国学者海默(Hymer,1960)在其博士论文《国内企业的国际化经营:对外直接投资的研究》中,运用西方微观经济学中关于厂商垄断竞争的原理来说明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 提出了“垄断优势论”,指出大企业凭借其特定的垄断优势从事对外直接投资,开了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研究的先河。该理论后来经过其导师金德尔伯格(Kindleberger,1969,1975)的补充发展,现称之为“海默一金德尔伯格传统”。垄断优势论首次提出对外直接投资应该从不完全竞争出发,在市场不完全的情况下,企业才能够以自己的各种垄断优势,如技术优势、资金优势、规模经济优势等,对他国进行直接投资。它研究的对象只是实力厚、具有明显垄断优势的美国跨国公司。根据该理论,没有垄断优势的企业无法进行对外直接投资。而20世纪80年代以来,没有垄断优势的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兴起, 则对此理论提出了质疑。另外,垄断优势理论也无法解释产品出口、

对外直接投资文献综述

FDI对经济发展影响的文献综述 1、FDI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FDI作为一种特殊的投资方式引起了学者的关注,尤其是其对东道国的经济发展的影响,大量的学者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探究。索洛等人基于新古典经济学的观点提出了新古典增长模型,又被成为索洛-斯旺模型。这一模型认为FDI是资本的一种重要来源,其会导致总的投资量上升,而总投资的增加直接影响经济的增长。而宏观经济增长理论的乘数效应则提出投资的改变会使得产出的倍数发生改变,即当对一国的投资增多时,则该国产出的倍数也会相应的增加。内生增长理论认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不来自于外力的推动,反而依赖于内在的科学技术和人力资本等要素(Romer,1986,1987;Lucas,1988)。FDI能够对一国的技术水平、人力资本甚至制度等产生一定的影响,进而对该国的经济增长产生间接影响。此外,通常来说FDI在生产过程中更多的引进和使用新的生产技术,这一方式与国内投资研发相比具有极大的优势。 大量的国外学者就FDI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究。Lee、Rana和Iwasaki(1986)基于多个亚洲发展中国家私人投资和外国援助数据,探究了二者对该国经济的发展和储蓄的状况的影响,结果表明外国私人投资能够有效促进该国的经济增长,而对于储蓄状况的影响相对不显著。而Firebaugh(1992)则将国内经济与FDI对经济的影响效果做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国内资本和FDI对于国内经济发展均有着显著的影响,但是国内经济对增长的影响作用要大于国外资本的影响。Borenztein、Gregorio 和Lee(1998)则从探究缘由的角度出发,他们的研究表明FDI为东道国引进新的生产技术提供了渠道,且与Firebaugh研究结果相悖,他们的研究结果表明FDI对经济的贡献已经超过了国内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随着FDI在东道国经济增长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被学者所验证,甚至有的学者将一国经济不景气乃至衰退归结于外国投资的不足。Choe(2003)则基于80个国家和地区20多年的数据,对FDI和国内投资分别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探究。基于格兰杰检验表明,FDI 与与经济增长之间互为格兰杰原因,国内投资不是经济增长的格兰杰原因,但经济增长是国内投资的格兰杰原因。Trevor Campbell(2012)使用1979—2008 年相关数据,对巴巴多斯FDI 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E-G 两步法协整检验,结果表明,从长远来看,FDI 流入量每增加1%,GDP 就增长0.10 个百分点,而在短期内,FDI 对经济增长的效应不明显。 国内学者,何洁(2000)用1993—1997 年28 个省市自治区的工业部门共140 个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得出FDI 在各省市工业部门中均存在明显的正向外溢效应。魏后凯(2002)利用1985—1999 年时间序列和横断面数据,对FDI 对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呈现出的典型的二元结构特征与FDI 分布的不平衡密切相关。谢兴龙、师萍、李晓峰、潘胜利(2005)用不同的数值测量FDI 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使用计量经济学模型,考察在中国、印度和巴西3 个经济转型国家FDI 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和功能以及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实证结果表明,印度的吸收能力最好,巴西最差,中国位于二者之间,而不同类型的FDI 对这3 个国家的经济增长所起的作用不同。尹翔,王英(2006)采用中国1984—2003 年、印度1991—2004 年的GDP、FDI 数据,把FDI 作为自变量,建立二元回归模型,对两国FDI 和GDP 的关系进行分析,初步探讨两国经济增长模式的区别:认为规模巨大的FDI 对中国经济增长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是印度数量极少的FDI 也能高效地作用于印度经济。赵奇伟、张诚(2007)对中国1997—2004 年31 个省市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外资大规模涌入,中国要素市场已难以为当地企业提供足够的资金和人才支持,从而造成FDI 溢出效应为负。徐婷(2009)使用1985—2005 年的数据,选取常用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作为模型的依据,利用平稳性检验、协整检验并建立回归模型对中国FDI 与GDP 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FDI 与中国经济增长具有长期稳定的相关关系,因此高效吸收和合理利用外资是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总结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 一、国际直接投资概念 国际直接投资指的是以控制国(境)外企业的经营管理权为核心的对外投资,又称为外国直接投资。这种控制权是指投资者拥有一定数量的股份,因而能够行使表决权并在企业的经营决策过程中享有发言权。 二、主要国际直接投资理论 (一)、垄断优势理论 该理论是最早研究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由美国学者海默和他的导师金德尔伯格共同创立。该理论主要以产业组织学说为基础展开分析,因此也被称为产业组织理论分析方法。包括两方面主要内容: 1.对外直接投资和垄断的工业部门结构有关,垄断优势是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决定因素。垄断优势分为4类:来自产品市场不完全的垄断优势,来自要素市场不完全的垄断优势,来自规模经济的垄断优势,来自政府干预的垄断优势。 2.产品和要素的不完全竞争性对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在市场完全竞争的情况下,国际贸易是企业参与和进入国际市场或对外扩张的唯一方式,企业将根据比较利益原则从事进出口活动。现实中的市场是不完全竞争的,关税非关税壁垒、政府管制等市场障碍和干扰是企业利用自己的垄断优势对外直接投资进入国际市场 (二)、内部化理论 也称为市场内部化理论,由英国学者巴克莱、卡森和加拿大学者拉格曼共同提出。内部化是指企业内部建立市场的过程中,以企业内部市场代替外部市场,从而解决市场不完整带来的不能保证供需交换正常进行的问题,弥补市场机制不完整造成的风险与损失。该理论认为市场不完全竞争是由于某些市场失灵,某些产品的特殊性质或垄断势力的存在。 内部化理论的3个假设:1.企业在不完全市场经营目的是利润最大化;2.当生产要素特别是中间产品的市场不完全时,企业就有可能以内部市场取代外部市场,统一管理经营活动; 3.内部化超越国界时就产生了跨国公司。 内部化过程取决于4个因素:1.产业特定因素,指与产品性质、外部市场结构、规模经济等有关的因素,是最关键的因素;2.区位特定因素,指地理上的距离,文化差异、社会特点等引起交易成本变动;3.国家特定因素,指东道国的政、法、经制度对跨国公司业务的影响;4.公司特定因素,指不同企业内部市场的管理能力。 (三)、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由哈佛大学维农教授提出,他把产品的生命周期划分为创新、成熟和标准化3个阶段不同阶段决定不同的生产成本和生产区位的选择,决定了公司有不同的贸易和投资战略。 1.在创新阶段,创新国垄断技术,产品需求价格弹性很低,生产成本对生产区位影响不大,最有利的是安排在国内生产。企业主要靠产品差别或技术垄断占领市场。此阶段需求主要在国内,对于满足其他国家的需求,主要靠出口,而不是直接投资。 2.在成熟阶段,新产品生产企业的技术垄断地位和寡占市场地位被削弱,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增大,降低生产价格成为企业首先考虑的因素。此时企业一方面通过规模经济,降低成本,利用价格竞争维持和占有国际市场,另一方面,开始对外直接投资,主要是在劳动力

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工资效应_一个文献综述

p孙少勤邱斌潘凌燕 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工资效应:一个文献综述 [内容提要]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对跨国公司母国及东道国的工资和就业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各国经济学者讨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对本国的工资与就业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是否提高了东道国的工资并对东道国的就业存在积极的影响;以及随着东道国工资的提高,跨国公司的投资是否会再转移到工资水平更低的国家和地区。本文将从这三个方面对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工资效应进行综述。 [关键词]跨国公司FDI工资效应 中图分类号:F27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1369(2008)6-0029-06 引言 一国对外直接投资(FD I)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跨国公司母国的国民收入和社会福利。以美国跨国公司为主导的对外直接投资一直推动着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发展。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期,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和W TO的成立,投资便利化和各国贸易壁垒不断降低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美国跨国公司在对外投资的过程中,生产非一体化活动的程度也在不断加深。在这个过程中,一个引人注目的经济现象也随之发生,那 收稿日期:2008110120 本文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5全球生产网络、技术溢出效应与中国提高利用外资质量研究6的阶段性成果,项目批准号为06JA790019。本文同时也受到2007年度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编号为07SJ B790019)和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科研基金(项目编号为Y656)的研究资助。 作者简介:孙少勤,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师, 210044;邱斌,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潘凌燕,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国际贸易系硕士研究生,210096。就是美国似乎把一部分劳动密集型的工作也转移到了国外。以美国经济学家为首的各国经济学家对此展开了激烈的讨论,热议FDI的工资效应问题。特别是Brainard和Riker的/美国的跨国公司是否同时在出口美国的工作机会?0一文,更是将跨国公司的工资效应问题推向讨论的高潮。[1]近年来,随着美国对作为所谓/世界工厂0(w orld w orkshop)的中国的投资进一步加大,在中国对美出口贸易顺差连年加大的情况下,上述讨论重新成为热点。 工资效应(wage ef fect)并无确切定义,而且该效应和就业紧密联系,广义的工资效应应该表述为/工资与就业效应0才更为确切。经文献检索发现,主流经济学刊物上所发表的相关论文对工资效应的讨论大体上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是否以丧失一部分本国工作机会为代价?特别是,是否在对外直接投资的过程中丧失了一部分低端工作机会?假如答案是肯定的话,这部分丧失的工作机会是否会被产业高度化所带来的高端工作机会所弥补?(2)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有无在东道国创造更多的工作机 ) 29 )

国际投资学 国际投资理论课本精炼知识点 含课后习题答案

第二章国际投资理论第一节国际直接投资理论 一、西方主流投资理论 (一)垄断优势论:市场不完全性是企业获得垄断优势的根源,垄断优势是企业开展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 市场不完全: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引起的偏离完全竞争的一种市场结构。 市场的不完全包括:1.产品市场不完全2..要素市场不完全3.规模经济和外部经济的市场不完全4.政策引致的市场不完全。 跨国公司具有的垄断优势:1.信誉与商标优势2.资金优势3.技术优势4.规模经济优势(内部和外部)5.信息与管理优势。 跨国公司的垄断优势主要来源于其对知识资产的控制。 垄断优势认为不完全市场竞争是导致国际直接投资的根本原因。 (二)产品生命周期论:产品在市场销售中的兴与衰。 (三)内部化理论:把外部市场建立在公司内部的过程。(纵向一体化,目的在于以内部市场取代原来的外部市场,从而降低外部市场交易成本并取得市场内部化的额外收益。)(1)内部化理论的基本假设:1.经营的目的是追求利润最大化2.企业可能以内部市场取代外部市场3.内部化跨越了国界就产生了国际直接投资。

(2)市场内部化的影响因素:1.产业因素(最重要)2.国家因素3.地区因素4.企业因素(最重要) (3)市场内部化的收益:来源于消除外部市场不完全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包括1.统一协调相互依赖的企业各项业务,消除“时滞”所带来的经济效益。2.制定有效的差别价格和转移价格所带来的经济效益。3.消除国际市场不完全所带来的经济效益。4.防止技术优势扩散和丧失所带来的经济效益。 市场内部化的成本:1.资源成本(企业可能在低于最优化经济规模的水平上从事生产,造成资源浪费)2.通信联络成本3.国家风险成本4.管理成本 当市场内部化的收益大于大于外部市场交易成本和为实现内部化而付出的成本时,跨国企业才会进行市场内部化,当企业的内部化行为超越国界时,就产生对外直接投资。 (四)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决定跨国公司行为和对外直接投资的最基本因素有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即“三优势范式”。 所有权优势:一国企业拥有或能够得到而他国企业没有或无法得到的无形资产、规模经济等方面的优势。(资产性所有权优势、交易性所有权优势~无形资产、规模经济优势)内部化优势:企业为避免外部市场不完全性对企业经营的不利影响,将企业优势保持在企业内部。(外部市场不完全性包括结构型市场不完全~政府干预和自然性市场不完全)区位优势:东道国投资环境和政策方面的相对优势对投资国所产生的吸引力。(包括要素禀赋性优势和制度政策性优势)

发达国家对外投资概述

发达国家对外投资分析 经济学院 08级国贸二班张红磊 20084123 国际投资学是阐述国际投资的产生和发展、以及国际投资对投资国、受投资国和受资国影响的学说。国际投资学说是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发展过来的。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显著特征和必然趋势。经济全球化是在生产和科技不断发展,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不断深化加深的结果,这一过程伴随着16世纪的早期殖民扩张而开始,到20世纪80年代则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20世纪90年代进程大大加快,势不可挡。经济全球化是指商品和生产要素跨国界自由流动,资源在全球范围配置和重组,世界各国经济包括生产,贸易和金融等领域,更加紧密地融合,使世界经济越来越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的发展过程。就其内容来说,经济全球化主要包括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资本全球化等。 一、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直接投资的特点 长期以来,对外直接投资一直被认为是发达国家的资金和技术流向发展中国家的一个重要渠道。然而,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深入发展,全球对外直接投资也逐步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处于经济转型期的新兴发展中国家正逐渐成为全球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来源之一,在全球投资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日益突显。对

外直接投资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非资本过剩型的对外直接投资 发达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一方面体现了邓宁在投资发展路径理论中提出的一国投资流量与该国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密切相关的论断;另一方面,兴起时间和发展程度却又超出了该理论所划分的第一、二阶段中投资的预计水平。这种超前化现象说明,与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的对外投资并非是经济高度发达下资本过剩的产物,而是由于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一方面,经济全球化给企业带来了更大的竞争压力,使企业要同时面对国内、国外企业的“双重竞争”;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又使各国企业与世界经济的联系更加紧密,为企业提供了更多机遇和发展空间,进一步开拓了企业全球化经营的意识。因此,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是由经济全球化所推动的非资本过剩型对外直接投资。 2.企业竞争优势体现在与生产制造环节相关的领域 由于发展中国家的比较优势主要体现为自然资源和劳动力,相应地,企业的竞争优势则集中在与生产制造环节相关的领域,这种竞争优势的流动性较差,因而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表现为“一旦离开母国的生产区位”便难以发挥。因此,与发达国家企业所拥有的无形资产所有权优势,如技术、品牌、人力资源等相比,发展中国家企业的竞争优势只是一种相对优势。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区位理论研究综述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区位理论研究综述 摘要: 中国的崛起举世瞩目,在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政策引导下,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发展尤其迅猛,而区位选择和区位分布是研究对外直接投资的首要问题。但是,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发展时间较短,不论是理论还是政策导向上仍有很大的研究和探索空间。因此,通过整理和评述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区位理论的研究成果,可找出当前研究中存在的疏漏与不足,进而为以后的研究找寻新的方 向和角度。 关键词: 对外直接投资; 区位理论; 研究评述; 国际直接投资区位理论回答的主要问题是对外直接投资时影响区位选择的因素,即是什么因素决定了选址在某个国家或者地区。 这不同于对外直接投资动因理论。一般情况下,企业在决定了对外投资以后,才考虑对外投资的地方,但是这个顺序也可能是反过来的,即企业选好了地方,在考虑是否进行投资时,可能投资也可能撤资。从这个角度说,对外直接投资区位理论用来解释对外直接投资的一个阶段。 国际直接投资的区位理论主要研究企业的经济活动在全球范围内的分布问题,而区位理论主要研究企业的经济活动在国内空间的分布情况,这导致两个理论的交集甚少,这也就解释了早期的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中没有涉及区位因素的原因。但是区位因素在国际直接投资研究中越来越重要,只有将区位因素纳入到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中,才能对更多的问题和现象进行解释。 从21世纪初开始,中国在世界经济中除了扮演重要的引资国,又增加了一个新的角色———对外投资国,并且随着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

将研究领域聚焦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这一问题上。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 Outwar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简称OFDI 或ODI) 具有普遍适用的理论规律,例如可以用西方投资理论进行解释,也可以用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理论说明。但是我们必须注意到,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具有其独特的一面,有处于新兴经济体大国背景下的特殊性,不能完全用某一现有理论全面解释。国内外学者对中国ODI 的研究积累了比较丰富的学术成果。通过对中国ODI研究文献的梳理,笔者发现诸多学者研究主要围绕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动因、区位选择、投资路径、投资方式等几个问题上。基于所要研究的内容,下面将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和区位分布方面的文献进行总结归纳。 一、外文文献的研究成果 外文文献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研究起初由于缺乏足够的分类数据,大多为描述性研究,一些对少数高知名度的中国跨国公司的案例研究,如华纳之后的研究才逐渐应用数据、理论和实证的分析方法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进行分析和探讨。首先,一些文献从总体上分析了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分布情况。伯克利指出,在资本市场不完善的条件下,需要将特殊的所有权优势和制度因素纳入一般的国际直接投资理论,才能解释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他们利用1984~2001年中国企业对49个国家的ODI流量数据,分析了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影响因素,发现市场规模大、文化相似性强、政治风险高的国家或地区吸引了更多的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而东道国具有的资源禀赋和专利注册情况影响不显著。另外,母国的制度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流量和流向起了重大作用。得到类似结论的研究还有程、冯,他们运用引力模型对2003~2006年中国企业的ODI流量和存量数据进行分析,选取中国对90~98个国家或地区(考察三个样本:总样本、剔除避税港样

(企业管理战略)跨国公司投资对区域经济发展贡献度文献综述(国外)

“跨国直接投资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度” 文献综述(国外现状)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跨国直接投资已经成为了企业进入和开拓别国市场的一种重要的方式。通过跨国直接投资,企业能够利用东道国的廉价劳动力和原材料、节省产品运输成本、绕过贸易壁垒等,增强在东道国市场上的竞争力。同时,跨国直接投资对于东道国当地经济的发展也有着不同的影响。目前,国外学者关于跨国直接投资(FDI)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度的研究比较多,相关的研究从区域经济的各个方面对跨国直接投资的贡献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观点。就研究方法而言,这些研究中较多地采用了计量分析的方法,同时也有一些学者采用了比较分析等其他分析方法。 本文试图对“跨国直接投资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度”的迄今为止的国外研究成果进行全面的综述。对于诸多学者的各方面研究,本文以其研究的最终结论(观点)入手进行逻辑上的分类,从“跨国直接投资对区域经济的积极作用”“跨国直接投资对区域经济的消极作用”“跨国直接投资对区域经济同时具有正负两面作用且其正负作用难以权衡”“跨国直接投资的作用尚不明确(或跨国直接投资作用的发挥对其他因素具有较大的依赖性)”这四个互斥的集合加上“跨国直接投资的相关理论建设”共五个方面对相关文献进行整合。 一.跨国直接投资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 企业在东道国投资之后,随着其采购、生产、运输和销售等活动的开展,对当地的经济的发展必然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综合国外学者的研究成果,跨国直接投资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是居于主流地位的观点。跨国直接投资不仅在总体上对当地经济的增长有推动作用,而且还通过各种渠道将跨国企业拥有的先进的生产技术、管理经验等溢出到东道国的企业,同时还有在产业结构、对外贸易等方面的积极影响。本文从经济增长、溢出效应以及其他方面这三个二级标题对持这一观点的文献进行分类。 (一)、跨国直接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 不少学者利用包括计量分析在内的各种研究方法利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数据对跨国直接投资对区域的经济增长的作用进行研究,普遍认为跨国直接投资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