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焊接熔深测量方法

焊接熔深测量方法

焊接熔深测量方法
焊接熔深测量方法

焊接熔深测量方法

1. 药水配制

1.1 硝酸5毫升(分析纯)+自来水或者是纯净水100毫升

1.2 淆硝酸毫升+自来水或者是纯净水100毫升。

2. 准备原材料开始焊接:

2.1 随钢板的厚度决定焊丝直径大小,钢板

3.0mm以上的用焊丝直径 1.2-2.0mm,钢板 3.0mm以下的用焊丝直径1.0-0.8mm(注意:针对焊接样品要做好一对一的标识,并记录好相应的焊接工艺参数,如电流、电压、气压、电阻等)

3. 样品切开方法:

3.1 注意让开焊接起伏点和收伏点,找到焊点不怎么饱满的地方,竖切或斜切,切开后表面不能有粗糙不平整,如有粗糙不平整,表面需要打磨抛光,表面粗糙度为Ra6.3等冷却。

4. 准备开始测试焊接熔深:

4.1 当样品放入容器中浸泡2-8分钟,(搅拌或不搅拌自定义)用肉眼判断切开面焊点是否清晰,如清晰可见就马上用气枪吹干,若不清晰就浸泡到清晰后在用气枪吹干,这样就不会生锈有利于保存。

5. 开始测量方法:

5.1 测量工具、直尺、测量焊高、熔深(注:熔深分别有两种1.名义熔深 2 实际熔深)

5.2测量

5.2 目测观察是否有未焊透、焊缝装配不良、咬边不良等。

实验一 平板焊接变形的测量与分析

实验一平板焊接变形的测量与分析 一、实验目的 1.掌握测量平板收缩变形、挠曲变形及角变形的基本方法。 2.熟悉平板堆焊收缩变形、挠曲变形及角变形的产生原因和分布规律。 3.了解不同厚度、不同线能量对收缩变形、挠曲变形及角变形大小的影响。 二、焊接设备、实验条件及测量工具和仪器 (一)焊接方法及设备 焊接方法:手工电弧焊焊接设备:交流弧焊机及其辅助设施 (二)实验条件 1.试件尺寸:2mm×150 mm×300 mm(Q235钢)6mm×150 mm×300 mm(Q235钢) 2.试件材料:Q235 3.焊接规范 板厚焊接电流 2mm钢90A 110A 6 mm钢170A 190A 4.测点分布 如下图1、2所示 图1 2mm板测点分布

图2 6mm板测点分布 2mm板:只测角变形及挠曲变形。6mm板:横向收缩、角变形以及挠曲变形均测。 (三)测量工具与仪器 测量仪器包括:1.引申仪;2.游标卡尺;3.钢板尺 三、测量方法 1.横向收缩变形的测量 横向收缩变形采用引申仪。引申仪结构见图3 图3 引申仪结构示意图 其中:1.百分表;2.铰链;3.活动支腿;4.固定支腿;5.弹簧。 对应图2中A、B、C、F、G、H六条横线,把引申仪的活动支腿3放在竖线L上的洋冲孔内,拉动引申仪,活动支腿4放在竖线P上对应的孔内,从百分表中读出焊前孔间距的原始值B0,焊后测出间距值B1。分别填入附表内,其差值即为焊接所引起的横向收缩变形值。由于上下表面收缩不一样,取上下表面差值的平均值即为该位置的横向收缩变形值。 2、挠曲变形的测量 挠曲变形的测量采用带支腿的钢板尺和游标卡尺来测量。

焊接变形的分析与控制

焊接变形的分析与控制 随着我国钢结构产业的高速发展,焊接技术在钢结构工程中得到大量的应用,焊接工件尤其是厚板件的变形现象也成为人们密切关注的焦点。 在焊接过程中,焊接残余应力和焊接变形会严重影响制造过程、焊接结构的使用性能、焊接接头的抗脆断能力、疲惫强度、抗应力腐蚀开裂和高温蠕变开裂能力。焊接变形在制造过程中也会危及外形与公差尺寸、接头安装偏差且增加坡口间隙,使制造过程更加困难,当出现题目时还需采取一些费时耗资的附加工序来进行弥补,不仅增加本钱,还可能出现由此工序带来的其他不利因素。因此,要得到高质量的焊接结构必须对这些现象严格控制。焊接应力分析 熔化焊接时,被焊金属在热源作用下发生局部加热和熔化,材料的力学性能也会发生明显的变化,而焊接热过程也直接决定了焊缝和热影响区焊后的显微组织、残余应力与变形大小,所以焊接热过程的正确计算和测定是焊接应力和变形分析的条件。因此在焊接过程的模拟研究中,只考虑温度场对应力场的影响,而忽略应力场对温度场的作用。同时,非线性、瞬时作用以及温度相关性效应等也会妨碍正确描述在各种情况下产生的残余应力,并使同一系统化的工作很难完成。为使其简单化,实际中常用焊接性的概念作为一种分类系统,将焊接分解为热力学、力学和显微结构等过程,从而降低了焊接性各种现象的复杂性。图1所示的工艺基础将焊接性分解为温度场、应力和变形场以及显微组织状态场。这种分解针对焊接残余应力和焊接变形的数值分析处理很有价值。 在狭义上,焊接性又可理解成所要求的强度性能。影响强度性能的主要因素又包括化学成分、相变显微组织、焊接温度循环、焊后热处理、构件外形、负载条件以及氢含量等。因此可将图1扩展成图2以夸大相变行为的影响。其中,图1和图2中的箭头表示相互影响,实箭头表示强烈的影响,虚箭头表示较弱的影响。显微组织的转变不仅决定于材料的化学成分,也决定于其受热过程(特别是与焊接有关的过程),特别是它在焊接接头的热影响区和熔化区的影响更加引人留意。

3塑性变形的基本定律

3 塑性变形的基本定律 3.1 体积不变定律及应用 一、 体积不变定律内容 在压力加工过程中,只要金属的密度不发生变化,变形前后金属的体积就不会产生变化。若设变形前金属的体积为0V ,变形后的体积为1V ,则有: 0V =1V =常数 实际上,金属在塑性变形过程中,其体积总有一些变化,这是由于: (1)在轧制过程中,金属内部的缩孔、气泡和疏松被焊合,密度提高,因而改变了金属体积。这就是说除内部有大量存在气泡的沸腾钢锭(或有缩孔及疏松的镇静钢锭、连铸坯)的加工前期外,热加工时,金属的体积是不变的。 (2)在热轧过程中金属因温度变化而发生相变以及冷轧过程中金属组织结构被破坏,也会引起金属体积的变化,不过这种变化都极为微小。例如,冷加工时金属的比重约减少0.1~0.2%。不过这些在体积上引起的变化是微不足道的,况且经过再结晶退火后其比重仍然恢复到原有的数值。 二、 体积不变定律的应用 1、确定轧制后轧件的尺寸 设矩形坯料的高、宽、长分别为L B H 、、,轧制以后的轧件的高、宽、长分别为l b h 、、(如图3-1所示),根据体积不变条件,则 HBL V =1 hbl V =2 即 hbl HBL = 在生产中,—般坯料的尺寸均是已知的,如果轧制以后轧件的高度和宽度也已知时,则轧件轧制后的长度是可求的,即 图3-1 矩形断面工件加工前后的尺寸

hb HBL l = 例题1:轧50×5角钢,原料为连铸方坯,其尺寸为120×120×3000mm ,已知50×5角钢每米理论重3.77kg ,密度为7.85t/m 3,计算轧后长度l 为多少? 解: 坯料体积 V 0=120×120×3000=4.32×107mm 3 50×5角钢每米体积为 3.77/(7.85×103÷109)=480×103mm 3 由体积不变定律可得 4.32×107=480×103×l 轧后长度 l ≈90m 2、根据产品的断面面积和定尺长度,选择合理的坯料尺寸。例题2:某轨梁轧机上轧制50Kg/m 重轨,其理论横截面积为6580mm 2,孔型设计时选定的钢坯断面尺寸为325×280mm 2,要求一根钢坯轧成三根定尺为25m 长的重轨,计算合理的钢坯长度应为多少? 根据生产实践经验,选择加热时的烧损率为2%,轧制后切头、切尾及重轨加工余量共长 1.9m ,根据标准选定由于钢坯断面的圆角损失的体积为2%。由此可得轧后轧件长度应为 =l (3×25+1.9)×103=76900mm 由体积不变定律可得 325×280L (1-2%)(1-2%)=76900×6580 由此可得钢坯长度 L = mm 567398 .02803256580769002=??? 故选择钢坯长度为5.7m 。 3、在连轧生产中,为了保证每架轧机之间不产生堆钢和拉钢,则必须使单位时间内金属从每架轧机间流过的体积保持相等,即 n n v F v F v F ===ΛΛ2211 式中 n F F F ΛΛ21、为每架轧机上轧件出口的断面积, n v v v ΛΛ21、为各架轧机上轧件的出口速度,它比轧辊的线速度稍大,但可看作近似相等。 如果轧制时n F F F ΛΛ21、为已知,只要知道其中某一架轧辊的速度(连轧时,成品机架的轧辊线速度是已知的),则其余的转数均可一一求出。 3.2 最小阻力定律及其应用

变形监测方法

巷道变形监测 一、监测内容 监测工作通常用在不良岩体和受采动影响的巷道中进行。 监测项目分为必测项目、选测项目和增测项目。 必测项目尽可能经济而有效地判断围岩的稳定程度,以指导设计与施工。为适应井下的恶劣条件(包括温度、湿度和很差的操作条件)下工作,故要求仪器简便、坚固耐用、可靠性高。一般为收敛量测、位移变形量测等。 选测项目是对有特殊意义和有代表性的巷道进行补充量测,以求更加深入地掌握围岩与支护的动态,具体指导未开挖区的设计与施工。根据巷道用途、服务年限、断面尺寸、施工方法来选择监测项目,一般实用意义较大的是围岩位移、围岩压力、支护压力的量测。 增测项目用于特殊工程和重大工程项目要求增加补充量测项目,如底鼓量测、地表沉陷量测等。 量测内容及要求见表1。 表1 量测内容及要求 二、巷道监测的要求 (一)掌握设计意图,把巷道监测作为地下工程总体设计的一部分,详细安排进度,使监测结果用于现行工程,用实测结果调整设计。

(二)监测设计之前,应预估巷道的变形与压力值,预估在那一个数量级的范围内,根据围岩类别、工程跨度、工程性质、经费多少明确量测目的,选择量测方法,确定观测计划。 (三)现场观测计划应编入井巷施工计划中,应仔细检查施工对观测的干扰,避免埋设地点难以靠近、埋设仪器遭受破坏,甚至仪器埋设过迟,而达不到监测目的。 (四)监测计划可能延续几年或更长。选择仪器和安设地点时,要考虑长期性和可靠性,应使系统监测方法能互相校验。 (五)培训专业人员,确保仪器埋设准确,掌握仪器性能,能识别仪器的不稳定征兆,才能发现问题并及时处理。 (六)观测人员与资料分析人员不要脱节。 三、监测方法与布点设计 巷道的监测方法和布点参考表2。 表2 巷道监测方法与布点要求

变形测量方法

一、变形测量的常规方法 变形观测的常规方法主要指经纬仪或全站仪平面位移测量和水准仪沉降观测。 平面位移经纬仪(全站仪)测量方法: 1、小角法 在测站上测量位移点的距离及固定方向与位移点方向间的夹角,以确定位移大小、位移方向的方法。 2、视准线法 以两固定点间经纬仪的视线作为基准线,测量变形观测点到基准线间的距离,确定偏离值的方法。 3、极坐标法 根据一个已知点的坐标和一个已知方向,在已知点上观测已知方向与待定方向的水平角和已知点到待定点之间的距离,确定待定点坐标的方法。 4、交会法 根据两个以上已知点用方向或距离交会确定待定点坐标和高程的方法。 ?前方交会 根据两个以上已知点的坐标及观测角值确定待定点坐标的方法。 ?后方交会 在待定点上向三个以上已知点进行水平角观测然后根据三个已知点的坐标及两个水平角观测值确定待定点坐标的方法。 ?侧方交会 根据两个已知点的坐标和一个已知点及待定点上观测的水平角确定待定点坐标的方法。 沉降观测水准测量法: 用水准仪和水准尺,按照水准测量的方法,测定观测点两次高程之差,以确定观测点的沉降量。 二、变形测量的其他方法与仪器设备 1、液体静力水准测量 用装有联通管的贮液容器,根据其液面等高原理制成的装置进行高差测量的方法。 2、激光准直法 以激光发射系统发出的激光束作为基准线,在需要准直的点上放置激光束的接收装置,确定偏离值的方法。 3、引张线法 在两固定点间,以重锤和滑轮拉紧的金属丝作为基准线,测量变形观测点到基准线的距离,确定偏离值的方法。 4、经纬仪投点法 用经纬仪在两个正交的方向将建筑物、构筑物顶部的观测点投影到底部观测点的水平面上,以测定位移大小、位移方向及倾斜度的方法。 5、正锤线法 在固定点下,以金属丝悬挂重锤作为竖向基准线,测量建筑物、构筑物不同高度处的观测点与基准线的距离,确定偏离值的方法。 6、倒锤线法 以下端固定在变形体下的基岩内,上端联接在油箱内的自由浮体上,拉紧的金属丝作为竖向基准线,测量建筑物构筑物不同高度处的观测点与基准线间的距离,确定偏离值的方法。

波堆水电站外部变形监测

波堆水电站外部变形监测 发表时间:2018-12-28T14:03:34.907Z 来源:《河南电力》2018年14期作者:刘和平王辉 [导读] 本文主要针对对西藏波堆水电站大坝、坝左右岸及原DJ开挖料场水平位移变形、垂直位移沉降观测方案的确定及数据采集。监测的主要内容为大坝水平位移监测、垂直位移监测、左右岸及原开挖料场变形、沉降监测。 (中国水利水电第五工程局有限公司四川成都 610225) 摘要:本文主要针对对西藏波堆水电站大坝、坝左右岸及原DJ开挖料场水平位移变形、垂直位移沉降观测方案的确定及数据采集。监测的主要内容为大坝水平位移监测、垂直位移监测、左右岸及原开挖料场变形、沉降监测。 关键词:水平位移变形监测;垂直沉降监测;二等水准;交汇法;变形分析 1工程概况 波堆水电站属波得藏布流域规划四级梯级水电站中的第三级水电站,主要开发任务是发电。工程位于西藏林芝地区波密县倾多镇境内,波得藏布中下游河段(通多村附近),距离倾多镇12km,波密县43km。 波堆水电站为波得藏布四级梯级水电站开发中的第三级,为坝后引水式水电站。波堆水电站坝址以上流域面积为2453km2,年平均流量为132m3/s。水库正常蓄水位2788m,死水位2784m,水库总库容1087.52万m3,电站装机3台,单机容量3200kW,总装机容量为 9.6MW。工程由首部取水枢纽工程(包括沥青混凝土心墙土石坝、左岸洞式溢洪道和泄洪洞等主要建筑物)、引水发电隧洞和厂区枢纽工程(包括地面厂房、升压站和尾水等主要建筑物)组成。 工程总体布置是采用碾压式沥青混凝土心墙碎石土坝挡水、左岸洞式溢洪道+泄洪洞(兼导流隧洞)、左岸发电引水洞引水和地面厂房。 大坝位于东经95°32′10″,北纬30°05′40″,为碾压式沥青混凝土心墙土石坝,坝顶长147.7m,坝顶宽7.00m,最大坝高44.65m。 2外部变形监测布置及要求 由于水利水电工程一般规模大、范围广、影响因素多,单纯依靠内观监测仪器监测建筑物的性状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为了能正确、全面地了解、掌握工程的工作性态,分析和预测预报岩体及相邻建筑物的变化趋势,使用测量仪器与专用仪器对枢纽建筑物表面变形现象进行监测,通过监测确定在各种负载和外力作用下,水工建筑物的形状、大小空间状态和时间特征,了解大坝及其附属建筑物的表面变化规律、为评定大坝运行安全提供基本的信息资料。 大坝外部变形监测是监测组成的主要内容,建立牢固、稳定、可靠的基准点是外部变形监测的首要任务。波堆水电站的基准网主要分为水平位移监测基准控制网、垂直位移监测基准控制网,主要任务是监测大坝、左右岸坡、下游厂房及DJ1原料场的位移和沉降。根据《混凝土坝安全监测技术规范》DL/T5178-2016的要求,对坝区网点的选择、监测精度和稳定性都做了勘察和研究。根据地形、地质和波堆水电站建筑物的特点,对网点的体系的构建、基准网点数量、位置通视、覆盖率等做了深入思考。 2.1布置 波堆水电站地处高原地区,坝址区域处于峡谷带,河床狭窄,右岸山体垂直高耸,两岸基本成V型的河谷。电站每年4-10月份雨量充沛,很容易造成山体滑坡,大坝属于沥青混凝土芯墙土石坝,蓄水后坝体变形、沉降的监测也尤为关键。波堆水电站的平面控制网基准点由业主提供的设计GPS基点引测,设计GPS点由三个水准高程点和两个平面坐标点组成。 波堆水电站平面控制网由四个网点构成,沿大坝左右两岸分布。平面监测网基准点选择通视良好、地基稳定且能长期保存的地方,测线避开强电磁场的干扰,观测墩为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坚固可靠,不易变形,底部开挖至新鲜或微风化基岩上,并与基岩紧密结合,保证观测墩的稳固。观测墩顶部设置强制对中盘,强制对中盘调整水平,不平度小于4′。具体埋设和技术要求完全按照《混凝土坝安全监测技术规范》DL/T5178-2016的要求执行。布置网如下图1所示 图1 水平布置基准网图 沉降位移监测网的基准点设在了沉降变形区以外的稳定地区,打孔安装埋设了双金属标。打孔深度35m,孔底深度完全位于完整基岩面上,孔径不小于ф325 mm,确保双金属标的273фmm外保护管安装;孔斜不大于0.5°。标心铝管为铝锰合金管。使用橡胶环来固定标心管,标心管丝扣要防水,安装后钢标比铝标高出35~45mm。安装完成后在保护管与孔壁之间填入细砂,保证密实。孔口1m管外孔隙用水泥砂浆填注。 平面位移监测点全部设在了大坝坝顶下游,分别为点号005、006、007、008,坝体在填筑完成后,在回填料层深挖1.5m,浇筑基座,采用钢筋混凝土标墩是观测稳固连接。,具体埋设和观测技术要求按照设计图纸和《混凝土坝安全监测技术规范》DL/T5178-2003的要求执行。 垂直位移变形网的测点共12个,分别安装埋设于浇筑的混凝土观测墩上,安装了测点保护罩进行了保护。测点主要沿左岸上坝路和下游道路布设,用来监测大坝、尾水厂房、升压站及周边附属建筑物的垂直位移沉降。

变形测量数处理系统(Ver4.1)说明书

形变观测数据处理系统(Just v4.1版) 使 用 说 明 书 南京星星图地理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2011年11月18日

目录 第一章绪论 ....................................................................................................................... - 3 -第二章系统安装、简介与基本设置 ............................................................................... - 5 -2.1 系统基本概况 ............................................................................................................ - 5 -2.2 安装与调试方式 ........................................................................................................ - 5 -2.3 系统的功能简介 ........................................................................................................ - 7 -2.4 工程夹的建立 ............................................................................................................ - 7 -2.5 位移和沉降限差设置 ................................................................................................ - 8 -2.6 文件的创建与保存等 ................................................................................................ - 9 -第三章沉降观测数据处理与分析 ................................................................................. - 11 -3.1 初始页面设置 .......................................................................................................... - 11 -3.2 测量数据录入 ........................................................................................................ - 13 -3.3 分次计算沉降量 .................................................................................................... - 14 -3.4 单点处理 ................................................................................................................ - 15 -3.5 多点处理 ................................................................................................................ - 19 -3.6 沉降分析 ................................................................................................................ - 21 -3.7 撰写沉降报告和编制沉降成果表 ........................................................................ - 24 - 3-7-1 撰写沉降报告................................................................................................... - 24 -3-7-2 编制观测成果表............................................................................................... - 26 -3.8 观测点坐标录入 .................................................................................................... - 28 -3.9 绘位置平面图 ........................................................................................................ - 29 -3.10 沉降量展开图绘制 .............................................................................................. - 29 -3.11 绘沉降等值线图 .................................................................................................. - 32 -3.12 沉降速率等值线 .................................................................................................... - 33 -3.13 等值线注记............................................................................................................ - 34 -第四章位移数据处理 ..................................................................................................... - 35 -4.1 表格向导 ................................................................................................................ - 35 -4.2 彩条设置 ................................................................................................................ - 36 -4.3 位移计算 ................................................................................................................ - 37 -4.4 位移图绘制 ............................................................................................................ - 37 -

变形测量(作业)指导细则

变形监测作业细则(一)变形监测工艺流程图 资料归档

(二)变形监测方法及要求 本作业指导书是针对变形测量的特点和作业需要编写的,服务范围是二级以下的变形监测。使用本细则进行测量作业,应遵守《建筑变形测量规程》等规程规范。如业主有特殊要求的,按业主要求执行。 变形监测主要包括沉降观测和位移观测。 一、准备工作 1.收集资料 1.1收集合同文件、工程设计文件、业主文件中有关变形测量的技术要求和规定。 1.2准备相应的规范:《建筑变形测量规程》。 1.3了解测区的行政划分、社会治安、交通运输、物资供应、风俗习惯、气象、地质情况。 2.现场踏勘 踏勘主要了解以下内容: 2.1 调查测区内的地质情况,为基点的埋设做好准备。 2.2调查测区内交通现状,以便确定合理的测量方案,测量时选择适当的交通工具。 2.3现场踏勘应作好记录。 3.技术设计 技术设计是根据工程建设项目的规模和对测量精度的要求,及合同、业主的要求,结合测区自然地理条件的特征,选择测量等级和观测方案,保证在规定期限内多快好省地完成生产任务。 3.1技术设计必须包括下列主要内容: 3.1.1任务概述:说明工程来源、用途、测区范围、地理位置、行政隶属、任务的内容和特点、工作量以及采用的技术依据,观测周期。 3.1.2测区概况:说明测区的地理特征、居民地、交通、气候等情况,并划分测区困难类别。 3.1.3 监测网的布设: 变形测量点可分为控制点和观测点(变形点)。控制点包括基准点、工作基点以及联系点、检核点、定向点等工作点。 平面控制:说明控制网的等级,控制基点以及观测点的布设方案及埋设要求,控

制基点及观测点作业方法以及作业所需使用的仪器。平面测量可采用独立坐标系统。 高程控制:说明高程控制网等级,附合路线长度及其构网图形,高程点或标志的类型与埋设要求;拟定观测与联测方案,观测方法及技术要求等。高程测量宜采用测区内原有高程系统。 3.1.4内业计算: 外业观测成果资料的分析和评价,选用的计算软件,计算与检校的方法及其精度要求,成果资料的要求等。 4.监测网图上设计 根据工程设计意图及其对控制网的精度要求,拟定合理布设方案。 4.1 控制网(点)的布设: 4.1.1 平面控制网的布设应符合下列要求: (1)对于建筑物地基基础及场地的位移观测,宜按两个层次布设,即有控制点组成控制网,由观测点及所联测的控制点组成扩展网; (2)对于单个建筑物上部或构件的位移观测,可将控制点连同观测点按单一层次布设。 (3)控制网可采用GPS网、测角网、测边网、边角网或导线网;扩展网和单一层次布网可采用GPS网、角交会、边交会、边角交会、附合导线等形式。各种布网均应考虑网形强度,长短边不宜悬殊过大。 (4)基准点(包括控制网的基线端点、单独设臵的基准点)、工作基点(包括控制网中的工作基点、基准线端点、导线端点、交会法的测站点等)以及联系点、检核点和定向点应根据不同的布网方式与构进行埋设,每一个测区的基准点不应少于2个,每个测区的工作基点不应少于2个。 4.1.2高程控制网的布设应符合下列要求: (1)对于建筑物较少的测区,宜将控制点连同观测点按单一层次布设; (2) 对于建筑物较多且分散的大测区,宜将两个层次布网,即有控制点组成控制网,由观测点及所联测的控制点组成扩展网; (3)控制网应布设成闭合环、结点网或附合高程路线。扩展网亦布设为闭合或附合高程路线。 (4)每一个测区的水准点不应少于3个;对于小测区,当确认点位稳定可靠时可少于3个,但连同工作基点不得少于3个。水准基点的标石,应埋设在基岩层或原状土层

变形测量级别

如何设置拨号连接 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注册测绘师资格考试收费标准及有关问题的通知 三十五--变形测量 2010-11-28 14:23:50| 分类:注册测绘师| 标签:|字号大中小订阅 2、变形测量方案设计 (1)基本要求 变形测量工作开始前,应收集相关的地质和水文资料及工程设计图纸,根据变形体的特点、变形类型、测量目的、任务要求以及测区条件进行施测方案设计,确定变形测量的内容、精度级别、基准点与变形点布设方案、观测周期、观察方法和仪器设备、数据处理分析方法、提交变形 成果内容等,编写技术设计书或施测方案。 变形测量的平面坐标系统和高程系统一般应采用国家平面坐标系统和高程系统或所在地方使用的平面坐标系统和高程系统,但也可采用独立系统。当采用独立系统时,必须在技术设计书 和技术报告书中明确说明。 变形观测周期的确定应以能系统的反应所测变形体的变化过程、且不遗漏其变化时刻为原则,并综合考虑单位时间内变形量的大小、变形特征、观测精度要求及外界因素影响情况。 对高精度变形监测网,应该同时顾及精度、可靠性、灵敏度及费用准则进行监测网的优化设 计,以确定可靠和经济合理的观测方案。 在变形测量过程中,当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应即刻通知工程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采取相应 的措施: (a)变形量达到预警值或接近极限值; (b)变形量或变形速率出现异常变化; (c)变形体、周边建(构)筑物及地表出现异常,如裂缝快速扩大等。 (2 )变形测量等级与精度 变形测量的等级与精度取决于变形体设计时允许的变形值的大小和进行变形测量的目的。目前一般认为,如果观测目的是为了使变形值不超过某一允许的数值从而确保建筑物的安全,则其观测的中误差应小于允许变形值的1/10~1/20;如果观测的目的是为了研究其变形过程,则其 观测精度还应更高。 现行国家标准《工程测量规范》(GB 50026-2007)规定的变形等级和精度要求如表1所 示。

金属塑性变形与断裂

金属塑性变形与断裂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金属材料塑性变形与断裂的关系 摘要:金属的断裂是指金属材料在变形超过其塑性极限而呈现完全分开的状态。材料受力时,原子相对位置发生了改变,当局部变形量超过一定限度时,原于间结合力遭受破坏,使其出现了裂纹,裂纹经过扩展而使金属断开。任何断裂都是由裂纹形成和裂纹扩展两个过程组成的,而裂纹形成则是塑性变形的结果。金属塑性的好坏表明了它抑制断裂能力的高低。 关键词:塑性变形解理断裂准解理断裂沿晶断裂冷脆疲劳应力腐蚀 氢脆高温断裂 一、解理断裂与塑变的关系 解理断裂在主应力作用下,材料由于原子键的破断而产生的沿着某一晶面的快速破断过程。解理断裂的的产生条件是位错滑移必须遇到阻力,且位错滑移聚集到一定程度。断裂面沿一定的晶面发生,这个平面叫做解理面。解理台阶是沿两个高度不同的平行解理面上扩展的解理裂纹相交时形成的。形成过程有两种方式:通过解理裂纹与螺型位错相交形成;通过二次解理或撕裂形成。 第一种,当解理裂纹与螺型位错相遇时,便形成一个台阶,裂纹继续向前扩展,与许多螺型位错相交便形成众多台阶,他们沿裂纹前端滑动而相互交汇,同号台阶相互汇合长大,异号台阶相互抵消,当汇合台阶足够大的时候便在电镜下观察为河流状花样。

第二种,二次解理是指在解理裂纹扩展的两个互相平行解理面间距较小时产生的,但若解理裂纹的上下两个面间距远大于一个原子间距时,两解理裂纹之间的金属会产生较大的塑性变形,结果由于塑性撕裂而形成台阶,称为撕裂棱晶界。舌状花样是由于解理裂纹沿孪晶界扩散留下的舌头状凹坑或凸台。 从宏观上看,解理断裂没有塑性变形,但从微观上看解理裂纹是以塑性变形为先导的,尽管变形量很小。解理断裂是塑性变形严重受阻,应力集中非常严重的一种断裂。 二、准解理断裂与塑变的关系 准解理断裂介于解理断裂和韧窝断裂之间,它是两种机制的混合。产生原因: (1)、从材料方面考虑,必为淬火加低温回火的组织,回火温度低,易产生此类断裂。 (2)、构件的工作温度与钢材的脆性转折温度基本相同。 (3)、构件的薄弱环节处处于平面应变状态。 (4)、材料的尺寸比较粗大。 (5)、回火马氏体组织的缺陷,如碳化物在回火时的定向析出。 准解理断裂往往开始是因为碳化物,析出物或者夹杂物在外力作用下产生裂纹,然后沿某一晶面解理扩展,之后以塑性变形方式撕裂,其断裂面上显现有较大的塑性变形,特征是断口上存在由于几个地方的小裂纹分别扩展相遇发生塑性撕裂而形成的撕裂岭。准解理断裂面不是一

焊接变形的控制和预防

1、焊接变形的定义 在焊接过程中,焊缝金属和基材的冷热循环所引起的膨胀和收缩形成焊接变形。焊接时,沿 同一边持续焊接引起的变形比两边交叉焊接的变形大。在焊接引起的冷热循环中,很多因素 影响金属的收缩并导致变形,如金属在受热时其物理、机械性能发生变化。当热膨胀增加、 热量增大时(见图1),焊接区域温度升高,焊接区域钢板的弯曲强度、弹性、热导性能将降低。 2、产生焊接变形的原因 在金属冷热变化过程中,应了解怎样产生变形、为什么产生变形。图2 为一组钢板冷热变化 时产生的变形示例。均匀加热钢板时,向各个方向均匀膨胀,见图2a。当钢板冷却至室温时,也是均匀收缩并恢复至原始尺寸。如果钢板在加热时给予刚性约束(见图2b),两个侧边就不 会产生变形。但是,加热时钢板一定会膨胀,所以只能在无约束的垂直方向膨胀(厚度方向),从而使钢板变得更厚。同样,当钢板温度降至室温时,也将在各方向上收缩(见图2c),这样,工件就发生了永久性弯曲或扭曲变形。

在焊接受热过程中,膨胀和收缩作用于焊接金属和基材上,焊缝和基材因局部被加热而形成 很大的温度梯度。冷却时,焊接金属试图正常收缩至室温时的体积。但是,熔化的焊接金属 因基材而受到约束,焊缝金属和基材之间就会产生应力集中。焊缝附近区域因此产生应力集 中而伸展或弯曲或变薄,这些超过焊缝金属屈服应力的集中释放就形成了永久变形。当焊接 温度接近室温,整个基材受到约束而无 法变形,金属的伸缩应力接近屈服应力。如果约束(夹具固定工件或反收缩力)取消,残余应 力释放,基材将发生迁移,焊接工件将产生变形。金属内部结构因焊接不均匀的加热和冷却 产生的内应力叫焊接应力,由焊接应力造成的变形叫焊接变形。不同的焊接工艺引起的焊接 变形量不同。 3 影响焊接结构变形的主要因素和变形的种类 (1)影响焊接结构变形的主要因素。 a.焊缝在结构中的位置; b.结构刚性的大小; c.装配和焊接顺序; d.焊接规范的选择。 (2)焊接变形的种类。 a.纵向收缩和横向收缩(在焊缝长度方向上的收缩称纵向收缩,在垂直于焊缝纵向的收缩称 横向收缩); b.角变形; c.弯曲变形; d.波浪变形; e.扭曲变形。 (3)从焊接工艺上分析,影响焊接收缩量的因素。 a.采用焊条电弧焊焊接长焊缝时,一般采用焊前沿焊缝进行点固焊,有利于减小焊接变形,同时也有利于减小焊接内应力。 b.备料情况和装配质量对焊接变形也会产生影响。 c.焊接工艺中影响焊缝收缩量的因素有: ①线膨胀系数大的金属材料其焊接变形大,反之焊接变形小。 ②焊缝的纵向收缩量随着焊缝长度的增加而增加。 ③角焊缝的横向收缩比对接焊缝的横向收缩小。 ④间断焊缝比连续焊缝的收缩量小。 ⑤多层焊时,第一层引起的收缩量最大,以后各层逐渐减小。 ⑥在夹具固定条件下的焊接收缩量比没有夹具固定的焊接收缩量小,减少约40%~70%。

材料变形全视场测量系统技术参数

材料变形全视场测量系统技术参数 1)功能要求: 获得准静态和低速实验条件下的试件表面全场位移场、应变场及其历程。 2)系统技术指标 设备应变测量精度:全局应变精度:≤10με;局部应变测量精度:≤50με; 应变测量范围: 0.005%~≥2000%; 设备位移测量精度: ≤0.01像素; 设备应变测量尺度范围: 8mm×8mm至≤10m×10m; 图像处理计算速度: >80,000点/秒/CPU; 识别裂纹最小宽度:7~10μm; 进口原装设备; 设备组成主要包括: - 试验数据采集控制软件与测量分析处理软件; - 微距测量包; - 控制与计算单元组件 - 远程控制端硬件 - 数据图像采集子系统组件; - 专用工具; 3)试验数据采集控制软件技术要求 试验数据采集控制软件内置驱动数据图像采集器,可多图像采集器同步图像采集。 可在同一采集界面同时驱动图像采集器数量不少于16个; 可驱动快门时间从10μs到26.8s; 可驱动图像采集器帧率从小于1帧/秒至1,000帧/秒; 可驱动图像采集器分辨率从1百万像素到2900万像素; 可通过计算机在局域网内图像采集服务器采集数据,实现实时传输和分析 自动间隔图像拍摄,手动图像拍摄,定时结束拍摄,手动结束拍摄。 4)测量分析处理软件技术要求 可扩展虚拟应变片和引伸计测量,包括虚拟应变片,测量应变范围0.005%到5000%;

针对高温开放环境试验,具备图像时间平均功能,用以降低高温热浪对结果造成的影响,从而获得更为准确的结果数据; 内置去除刚体位移功能。 内置可扩展显微测量和电子扫描镜测量,并具有漂移校正校正功能并提供证明文件; 针对应变范围在100%-2000%的超大应变测量,散斑完全变形难以区分和进行相关性计算,要求系统具有起始位置预估算法和图像分析顺序调整功能,保证数字图像分析的精度和速度。 可计算曲率分布、速度分布、应变速率。 具有多系统阵列能力,实现超大组件测量或多离散区域同步测量。 支持CSV、ASCII、TECPLOT、MATLAB等不同格式的全场数据点输出。以彩色云图显示形变或应变分布,并与原始图像贴合。 以动画播放变形及应变分布图像序列,播放速度可调。可指定点集数据输出:包括不同线段、多边形、点、网格所投影到物体表面所获得数据。可以输出全场的位移,应变等数据。 可提取任意两点间直线区域的变形数据,或者任意一点时间变形数据,并绘出应力-应变曲线图。 开放的后处理接口,可以输入函数对结果做各种后处理如常规运算和复杂的代数函数处理。 裂纹成长实验测量。能够针对静态、动态的断裂以及疲劳试验进行图形化COD测量。 软件运行在windows操作系统上,有中英文操作手册。 5)精度提升辅助工具软件技术要求 具有标准数字散斑生成软件。针对特定测量尺寸和图像采集器成像规格由该软件自动生成标准散斑参考样板。 6)微距测量包组件技术要求 提供满足120mm镜头,光源、及支撑系统等额外专用工具。 7)控制与计算单元组件技术要求 硬件结构: 航空箱式控制与计算单元一体集成机柜,具有移动脚轮,便于实验室内搬移。机柜应具有自封闭快速锁紧密封功能,满足航空或陆运时无需额外包装,到达试验现场直接开箱使用。 计算性能: 英特尔? 酷睿? i7,3.5GHz处理器,16G内存,2TB硬盘,240G固态硬盘; 内置固件加密授权; 集成2个以上USB口; 具有2个或以上千兆有线以太网接口;

造船焊接变形和反变形控制

造船中的焊接变形和反变形控制 1.研究背景 船舶工业是传统的劳动密集型装配制造业,焊接操作是其中主要的作业形式之一,焊接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船体的质量和生产效率,而焊接变形又是焊接过程中最难控制的一环。焊接变形的存在不仅造成了焊接结构形状变异,尺寸精度下降和承载能力降低,而且在工作荷载作用下引起的附加弯矩和应力集中现象是船舶结构早期失效的主要原因,也是造成船舶结构疲劳强度降低的原因之一[1]。焊接变形对现代造船技术的应用产生了障碍。由于焊接变形对船舶建造质量、成本和周期都具有重要影响,工业界一直对其非常重视,对焊接变形从实验和理论上进行了大量研究,希望能够对焊接过程进行有效预测和控制。反变形可以控制焊接变形,降低残余应力,且方法简单易行,在船舶行业有广泛的应用。 2.背景内容 针对造船中的焊接变形,国内外专家进行大量的研究。焊接过程是一个非平衡的、时变的、带有随机因素影响的物理化学过程,它涉及电弧物理、传质传热和力学等方面。至今对焊接过程变形的实时检测与监控仍是困难的,不仅需要特殊的方法,而且对设备的要求也很高。随着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焊接热加工过程的数值模拟应运而生,实践证明数值模拟对于研究焊接现象是一种非常有用的方法。 2.1国外专家的预测和研究 20世纪30年代以来,许多苏联学者就开始了焊接变形计算与控制研究。如C.A.库兹米诺夫[2]研究了典型船体结构总变形和局部变形的计算方法,提出了减少和补偿焊接变形以及矫正主船体结构的解决方案。Greene和Holzbaur[3]开展了降低焊接残余应力和变形的研究,目前降低残余应力和焊接变形技术大多数由他们制定的法则演变而来。法国的国际焊接研究所对“焊接结构中残余

变形测量技术总结

变形测量技术设计书

第一部分、测量项目概述 一、任务来源 为了保证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的建筑物安全,小组接到了对10、11宿舍楼建筑物垂直度监测的任务。 该几栋楼建筑地基为中密卵石土,属中压缩土,地基设计等级为乙级,建筑物变形测量的级别按《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 8-2007第3.0.4条的规定为二级,沉降观测精度指标为“观测点测站高差中误差为±0.5mm”。 测区概况 河南省开封市东京大道西段(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 (4)测区内地势平坦,地形并不复杂,但杂草较多。 (5)黄河水院内设有小卖部食堂开水房洗浴中心理发店住宿区,基本符合一般城市生活标准。 测量现有2011年生产的1:500数字化地形图,其坐标北京坐标系,高程为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经现场踏勘,该地形图内测区现有地形基本没改变,可作高程基准点点位设计用。 二、测量项目内容 按照委托方要求,测量项目内容为:

10#、11#楼施工期、使用期头三年的建筑物沉降测量: 沉降测量周期为两天,每两天观测一次,工期为一周共测量测量2次。 三、测量项目所执行的技术标准 建筑物沉降测量依据《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 8-2007执行; 建筑物垂直度测量依据《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中8.3.11相关内容执行。 第二部分设计方案 一、高程基准点的布设与测量设计 1、高程基准点应距建筑物施工场地有一定距离,又能保证用较短的水准路线连测到高程工作基点,更重要的是要稳固和安全。根据现场踏勘,建筑物施工场地东面为宿舍区,人员较复杂,很难保证点位稳固和安全,水准路线增长,宿舍区内人员较复杂,点位安全难以保障,因此,我们将高程基准点选择在西面的环路边,且满足《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 8-2007 “高程基准点点位与邻近建筑物基础最大宽度的2倍”的要求。 2、高程控制网测量方案及点位埋设要求 闭合的水准路线组成高程控制网,为什么我们要布似乎多于的宿舍楼高程基准点呢?一是宿舍楼东面无可靠的布点位置,二是多一组高程基准点能使基准点更安全,不致于发生被破坏后无法实施沉降观测的情况,三是便于对基准点的稳定性进行检验。因此,高程控制网测量时,环路高程基准点为起点,先设站测量两个基点的高差后,再以该站测向工作基点, 高程控制系统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起算数据从施工控制网引测。 高程基准点的布设及高程控制网测量路线见《工程平面位置图及基准点分布

第四章 塑性变形(含答案)

第四章塑性变形(含答案) 一、填空题(在空白处填上正确的内容) 1、晶体中能够产生滑移的晶面与晶向分别称为________和________,若晶体中这种晶面与晶向越多,则金属的塑性变形能力越________。 答案:滑移面、滑移方向、好(强) 2、金属的再结晶温度不仅与金属本身的________有关,还与变形度有关,这种变形度越大,则再结晶温度越________。 答案:熔点、低 3、晶体的一部分沿一定晶面和晶向相对于另一部分发生滑动位移的现象称为________。答案:滑移 4、由于________和________的影响,多晶体有比单晶体更高的塑性变形抗力。 答案:晶界、晶粒位向(晶粒取向各异) 5、生产中消除加工硬化的方法是________。 答案:再结晶退火 6、在生产实践中,经冷变形的金属进行再结晶退火后继续升高温度会发生________现象。答案:晶粒长大 7、金属塑性变形后其内部存在着残留内应力,其中________内应力是产生加工硬化的主要原因。 答案:第三类(超微观) 8、纯铜经几次冷拔后,若继续冷拔会容易断裂,为便于继续拉拔必须进行________。 答案:再结晶退火 9、金属热加工时产生的________现象随时被再结晶过程产生的软化所抵消,因而热加工带来的强化效果不显著。 答案:加工硬化 10、纯铜的熔点是1083℃,根据再结晶温度的计算方法,它的最低再结晶温度是________。答案: 269℃ 11、常温下,金属单晶体塑性变形方式有________和________两种。 答案:滑移、孪生 12、金属产生加工硬化后会使强度________,硬度________;塑性________,韧性________。答案:提高、提高、降低、降低 13、为了合理地利用纤维组织,正应力应________纤维方向,切应力应________纤维方向。答案:平行(于)、垂直(于) 14、金属单晶体塑性变形有________和________两种不同形式。 答案:滑移、孪生 15、经过塑性变形的金属,在随后的加热过程中,其组织、性能和内应力将发生一系列变化。大致可将这些变化分为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答案:回复、再结晶、晶粒长大 16、所谓冷加工是指金属在________以下进行的塑性变形。 答案:再结晶温度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