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陀思妥耶夫斯基选集作品中译

陀思妥耶夫斯基选集作品中译

陀思妥耶夫斯基选集作品中译
陀思妥耶夫斯基选集作品中译

陀思妥耶夫斯基选集作品中译

1949-2009

《陀思妥耶夫斯基选集》9卷本,上海文光书店,1953

《陀思妥耶夫斯基选集》13卷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1989)

《中短篇小说》(上、下,收入12篇)

《被欺凌与被侮辱的》

《死屋手记》

《罪与罚》

《白痴》(上、下)

《群魔》(上、下)

《少年》

《卡拉马佐夫兄弟》(上、下)

《书信选》

《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集》,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1998)

所收篇目基本相同;《中短篇小说》(上、下收入15篇)

篇名有所变动,如《被侮辱与被损害的》(《被欺凌与被侮辱的》)

《孪生兄弟》(《双重人格》)

陈燊主编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全集》工作已接近收尾。全集共22卷,750多万字,第一次收入了《作家日记》,全部论文,相当齐全的书信集。特别是做了大量的注解和题解,有的题解达3万字。河北教育出版社

钱中文编选《陀思妥耶夫斯基精选集》(收入《穷人》、《温顺的女性》、《同貌人》《死堡手记》4个中篇和《罪与罚》一个长篇),876页,山东文艺出版社,1998

《陀思妥耶夫斯基中短篇小说选》【世界文学名著文库】(收入《穷人》(文颖译);《孪生兄弟》(周启超译);《白夜》(成时译);《地下室手记》(刘凯译),《温顺的女性》(成时)译,《一个荒唐人的梦》(潘同珑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

《陀思妥耶夫斯基文学书简选》

《冬天里的夏日印象》(随笔集)

主要译者:韦丛芜耿济之邵荃麟冯岳麟文颖满涛侍桁李霁野朱海观

南江(冯南江1931--)

臧仲伦(

冯增义(1931---)

徐振亚(1943----)

荣如德(1934----)

《陀思妥耶夫斯基论艺术》,冯增义,徐振亚译(漓江出版社,1988)上海书店,2009/11

《穷人的美德:陀思妥耶夫斯基天才犯罪论集》(陀氏作品中的经典性论述摘要,共41则)刘开华等译(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0)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1 ,213页

《陀思妥耶夫斯基集(套装上下册)》(世界文学大师纪念文库)

作者:徐振亚编者:徐振亚

出版社:广东省出版集团,花城出版社页码:529 页版次:第1版

装帧:平装开本:16 出版日:2008年中文:原价:68.00元

本书收入俄国19世纪文学巨匠陀斯妥耶夫斯基具有代表性的小说、随笔、书信等作品40

余万字,另选取他人对陀氏的回忆和评论10余万字,并配有图片百余幅。

(上)

陀思妥耶夫斯基:人类灵魂的伟大的审问者

小说

地下室手记(节选)

罪与罚(节选)

白痴(节选)

卡拉马佐夫兄弟(节选)

评论与随笔

《时报》随笔选

作家日记(节选)

记事簿摘录

(下)

书信

回忆陀思妥耶夫斯基

评论陀思妥耶夫斯基

附录

《陀思妥耶夫斯基精品集:小小的图景》(即《陀思妥耶夫斯基散文选》,百花文艺出版社,1997/8 ,收入陀氏散文29篇)刘季星等译,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11

《狱中家书:陀思妥耶夫斯基散文集》,刁绍华译,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

评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著作

1.上海译文出版社:俄苏学者著作

《陀思妥耶夫斯基论》(1956)(苏)叶尔米洛夫著,满涛译,上海译文,1985/2

《陀思妥耶夫斯基与世界文学》(1979)(俄)弗里德兰德著施元译,432页,上海译文

1997/1

《精神领袖:俄国思想家论陀思妥耶夫斯基》(汇集索洛维约夫、列昂季耶夫、沃伦斯基、罗扎诺夫、梅列日科夫斯基、别尔嘉耶夫、谢布尔加科夫、维伊伊

万诺夫、艾亨瓦尔德、舍斯托夫、恩格尔哈特、科马罗维奇等14位

思想家对陀氏的评论)

(俄)Н.阿希姆巴耶娃编,徐振亚、娄自良、冯增义、曹国维、冯玉律、杨维民译,上海译文,594 页,2009/2

2.吉林人民出版社:英美学者5部著作

《巴赫金之后的陀思妥耶夫斯基:陀思妥耶夫斯基幻想现实主义解读》(1990,剑桥大学版,1998,圣彼得堡,俄文版)(英)马尔科姆琼斯(诺丁汉大学斯拉夫文

化研究所教授,1995-1998国际陀氏学会会长)著,

赵亚莉等译,吉林人民社,2004/1

《根除惯性:陀思妥耶夫斯基与形而上学》(美)丽莎克纳普著,

季广茂译,吉林人民社,2003/1

《陀思妥耶夫斯基与女性问题》(美)尼娜珀利堪斯特劳斯著,

宋庆文等译,,吉林人民社,2003/1

《陀思妥耶夫斯基论作为文化机制的俄国自杀问题》(美)伊琳娜帕佩尔诺著,

文娟等译,吉林人民社,2003/1

3.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陀思妥耶夫斯基研究名家书系 4部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3次爱情》(美)马克·斯洛尼姆著,

吴兴勇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6

《陀思妥耶夫斯基哲学:系统论述》(德)赖因哈德·劳特著,

沈真译,343页,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4

《关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六次讲座》(1922(法)安德烈·纪德著,余中先译,154页,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1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世界观》(俄)别尔嘉耶夫著,耿海英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6 4.华夏出版社: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大法官》,(俄)罗赞诺夫著,

张百春译,华夏出版社 2002

《托尔斯泰与陀思妥耶夫斯基》(套装2卷)(俄)梅列日科夫斯基著,

杨德友译,华夏出版社 2009/10

5.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上帝----陀思妥耶夫斯基研究论述》

(《世界文论》第4辑)),(德)赫尔曼海塞等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 6.辽宁教育出版社:《托尔斯泰与陀思妥耶夫斯基》(俄)梅列日科夫斯基著,

杨德友译,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

7.安徽文艺出版社:《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现实主义》(1964)(苏)格弗里德连捷尔著,

陆人豪译,安徽文艺出版社,1994/9

8.漓江出版社:《陀思妥耶夫斯基与尼采》(俄)列夫舍斯托夫著,

张杰译,.漓江出版社,1992/9

陀思妥耶夫斯基传记

《陀思妥耶夫斯基》(美) 苏珊·李·安德森著马寅卯译中华书局 2004/5

《陀思妥耶夫斯基传》(1990)(俄)尤·谢列兹涅夫著,刘涛等译,海燕出版社,2005/4 《陀思妥耶夫斯基》(法)纪德著,沈志明译,北京燕山出版社,2006/11

《陀思妥耶夫斯基》(法)多米尼克·阿尔邦著,解薇刘成富译,上海人民社,2009/1 《陀思妥耶夫斯基传》(苏)格罗斯曼著,王健夫译外国文学出版社,1987 《陀思妥耶夫斯基传》(中) 曾嘉著,河北人民社,1999/1

《陀思妥耶夫斯基传》(中) 陈建华著,重庆出版社,2007/1(台北业强,1996)

回忆录

《陀思妥耶夫斯基---陀氏夫人的日记和回忆录》,吕千飞译,浙江文艺出版社,1983 《回忆陀思妥耶夫斯基》,陀氏夫人著,陕西人民出版社,1983

《陀思妥耶夫斯基夫人回忆录》,李明滨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同时代人]《回忆陀思妥耶夫斯基》,刘开华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

《陀思妥耶夫斯基夫人回忆录》,马占芳等译,北京出版社,1988

《残酷的天才》(回忆录),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

当代中国学者陀思妥耶夫斯基研究著作

田全金著《言与思的越界----陀思妥耶夫斯基比较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

彭克巽著《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艺术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王志耕著《宗教文化语境下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赵桂莲著《漂泊的灵魂----陀思妥耶夫斯基与俄罗斯文化传统》,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冯川著《忧郁的先知:陀思妥耶夫斯基》,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1997

何怀宏著《道德·上帝与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问题》,新华出版社,1999

李春林著《复调世界----陀思妥耶夫斯基其人其作》,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

曾嘉:《炼狱圣徒---陀思妥耶夫斯基传》,河北人民出版社,1999

季星星著《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的戏剧化》,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何云波著《陀思妥耶夫斯基与俄罗斯文化精神》,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

陈建华:《陀思妥耶夫斯基传》,台北业强出版社,1996;重庆出版社,2007

胡狄:《探索心灵奥秘的人:陀思妥耶夫斯基述评》,海南出版社1993;时代文艺社2001 李春林著《鲁迅与陀思妥耶夫斯基》,安徽文艺出版社,1986

刘翘著《陀思妥耶夫斯基传创作论稿》,吉林大学出版社,1986

刁绍华著《陀思妥耶夫斯基》,辽宁人民出版社,1982

莎翁经典作品翻译欣赏

?夏洛克经典台词欣赏 ?To bait fish withal: ?if it will feed nothing else, it will feed my revenge. ?He hath disgraced me, and hindered me half a million; laughed at my losses, mocked at my gains, scorned my nation, ?thwarted my bargains, cooled my friends, heated mine enemies; ?and what's his reason I am a Jew. ?Hath not a Jew eyes hath not a Jew hands, organs, ?dimensions, senses, affections, passions ?fed with the same food, hurt with the same weapons, ?subject to the same diseases, healed by the same means, ?warmed and cooled by the same winter and summer, as a Christi an is ?If you prick us, do we not bleed ?if you tickle us, do we not laugh ?if you poison us, do we not die ?and if you wrong us, shall we not revenge ?If we are like you in the rest, we will resemble you in tha t. ?If a Jew wrong a Christian, what is his humility Revenge. ?If a Christian wrong a Jew, what should his sufferance be by ?Christian example Why, revenge. ?The villainy you teach me, I will execute, ?and it shall go hard but I will better the instruction. ?拿来钓鱼也好;即使他的肉不中吃,至少也可以出出我这一口气。 ?他曾经羞辱过我,夺去我几十万块钱的生意,讥笑着我的亏蚀,挖苦着我的盈余,侮蔑我的民族,破坏我的买卖,离间我的朋友,煽动我的仇敌;他的理由是什么只因为我是一个犹太人。 ?难道犹太人没有眼睛吗难道犹太人没有五官四肢、没有知觉、没有感情、没有血气吗他不是吃着同样的食物,同样的武器可以伤害他,同样的医药可以疗治他,冬天同样会冷,夏天同样会热,就像一个基督徒一样吗你们要是用刀剑刺我们,我们不是也会出血的吗你们要是搔我们的痒,我们不是也会笑起来的吗 ?你们要是用毒药谋害我们,我们不是也会死的吗那么要是你们欺侮了我们,我们难道不会复仇吗要是在别的地方我们都跟你们一样,那么在这一点上也是彼此相同的。 要是一个犹太人欺侮了一个基督徒,那基督徒怎样表现他的谦逊报仇。要是一个基督徒欺侮了一个犹太人,那么照着基督徒的榜样,那犹太人应该怎样表现他的宽容报仇。你们已经把残虐的手段教给我,我一定会照着你们的教训实行,而且还要加

鲁迅论陀思妥耶夫斯基文章两篇

《穷人》(1)小引 千八百八十年,是陀思妥夫斯基(2)完成了他的巨制之一《卡拉玛卓夫兄弟》这一年;他在手记(3)上说:“以完全的写实主义在人中间发见人。这是彻头彻尾俄国底特质。在这意义上,我自然是民族底的。……人称我为心理学家(Psychologist)。这不得当。我但是在高的意义上的写实主义者,即我是将人的灵魂的深,显示于人的。”第二年,他就死了。 显示灵魂的深者,每要被人看作心理学家;尤其是陀思妥夫斯基那样的作者。他写人物,几乎无须描写外貌,只要以语气,声音,就不独将他们的思想和感情,便是面目和身体也表示着。又因为显示着灵魂的深,所以一读那作品,便令人发生精神的变化。灵魂的深处并不平安,敢于正视的本来就不多,更何况写出?因此有些柔软无力的读者,便往往将他只看作“残酷的天才”〔4〕。 陀思妥夫斯基将自己作品中的人物们,有时也委实太置之万难忍受的,没有活路的,不堪设想的境地,使他们什么事都做不出来。用了精神的苦刑,送他们到那犯罪,痴呆,酗酒,发狂,自杀的路上去。有时候,竟至于似乎并无目的,只为了手造的牺牲者的苦恼,而使他受苦,在骇人的卑污的状态上,表示出人们的心来。这确凿是一个“残酷的天才”,人的灵魂的伟大的审问者。 然而,在这“在高的意义上的写实主义者”的实验室里,所处理的乃是人的全灵魂。他又从精神底苦刑,送他们到那反省,矫正,忏悔,苏生的路上去;甚至于又是自杀的路。到这样,他的“残酷”与否,一时也就难于断定,但对于爱好温暖或微凉的人们,却还是没有什么慈悲的气息的。 相传陀思妥夫斯基不喜欢对人述说自己,尤不喜欢述说自己的困苦;但和他一生相纠结的却正是困难和贫穷。便是作品,也至于只有一回是并没有预支稿费的著作。但他掩藏着这些事。他知道金钱的重要,而他最不善于使用的又正是金钱;直到病得寄养在一个医生的家里了,还想将一切来诊的病人当作佳客。他所爱,所同情的是这些,——贫病的人们,——所记得的是这些,所描写的是这些;而他所毫无顾忌地解剖,详检,甚而至于鉴赏的也是这些。不但这些,其实,他早将自己也加以精神底苦刑了,从年青时候起,一直拷问到死灭。

莎士比亚经典英文诗带翻译

莎士比亚经典英文诗带翻译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莎士比亚经典英文诗带翻译》的内容,具体内容:莎士比亚是英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戏剧家,也是西方文艺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全世界最卓越的文学家之一。下面是我为大家带来,希望大家喜欢!莎士比亚经典英文诗1:Or I sh... 莎士比亚是英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戏剧家,也是西方文艺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全世界最卓越的文学家之一。下面是我为大家带来,希望大家喜欢! 莎士比亚经典英文诗1: Or I shall live your epitaph to make, 无论我将活着为你写墓志铭, Or you survive when I in earth am rotten; 或你未亡而我已在地下腐朽, From hence your memory death cannot take, 纵使我已被遗忘得一干二净, Although in me each part will be forgotten. 死神将不能把你的忆念夺走。 Your name from hence immortal life shall have, 你的名字将从这诗里得永生, Though I, once gone, to all the world must die: 虽然我,一去,对人间便等于死;

The earth can yield me but a common grave, 大地只能够给我一座乱葬坟, When you entombed in mens eyes shall lie. 而你却将长埋在人们眼睛里。 Your monument shall be my gentle verse, 我这些小诗便是你的纪念碑, Which eyes not yet created shall oer-read, 未来的眼睛固然要百读不厌, And tongues to be your being shall rehearse 未来的舌头也将要传诵不衰, When all the breathers of this world are dead; 当现在呼吸的人已瞑目长眠。 You still shall live--such virtue hath my pen-- 这强劲的笔将使你活在生气 Where breath most breathes, even in the mouths of men.最蓬勃的地方,在人们的嘴里。 莎士比亚经典英文诗2: So oft have I invoked thee for my Muse 我常常把你当诗神向你祷告, And found such fair assistance in my verse 在诗里找到那么有力的神助,

陀思妥耶夫斯基对鲁迅的思想影响-资料

陀思妥耶夫斯基对鲁迅的思想影响 鲁迅与陀思妥耶夫斯基(以下简称陀氏)在文学上的联系近年来引起了广泛的关注,遗憾的是,学术界虽然在两者思想与艺术的比较上取得了不小的成就,却很少有人在鲁迅接受陀氏影响的客观根据及历史发展过程上做过详细的梳理和分析。笔者相信,如果能有充足的、令人信服的依据和材料证明鲁迅接触过、熟悉甚至精通陀氏,将为两者的比较研究提供一个更加厚实的平台。 一、鲁迅接受陀氏影响的客观依据 1.曾大量接触过陀氏的作品及研究资料 据鲁迅日记中记载,他早在1913年8月8日,即购得日文版的《罪与罚》;1917年10月2日,又购得陀氏小说3本。据北京鲁迅博物馆编印的《鲁迅手迹和藏书目录》来看,他还收藏有很多德文、日文版的陀氏原著,如德文版的《罪与罚》、《白痴》、《死屋手记》、《陀思妥耶夫斯基短篇小说集》;日文版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全集》、《罪与罚》、《赌徒》等;还藏有一些日文版研究陀氏的论著,如纪德的《陀思妥耶夫斯基论》、升曙梦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再认识》、梅列日科夫斯基的《托尔斯泰与陀思妥耶夫斯基》。据《(穷人)小引》中所记,他还读过《Dostoievsky’s Literarsche Schriften》和升曙梦的《露西亚文学研究》等书中关于陀氏的论述;据增田涉回忆,他还买过日文版的《舍斯托夫全集》,因此也必然会接触到《悲剧哲学:陀思妥耶夫斯基与尼采》、《克尔凯郭尔和陀思妥耶夫斯基》、《战胜自明(陀思妥耶夫斯基诞辰一百周年纪念)》等著作。中文版的陀氏著作,他至少藏阅有韦丛芜译的《穷人》和李霁野译的《被侮辱与被损害的》等书,这在他的日记及书信中都有记载。 2.对国内陀氏的介绍与研究工作给予过热情的帮助与支持 在鲁迅主编的很多刊物中,都发表过与陀氏有关的译介性文章,比如:《莽原》第2期与第6期上分别刊有《阿列伊》和《(穷人)英译本引言》;《语丝》第4卷第17期~18期上载有《朵思退夫斯基与屠格涅夫》;《未名》第1卷第1期上刊有《陀思妥夫斯基的忌妒》;《译文》第2卷第2期、终刊号、新2卷第3期、第4期中分别刊有《杜斯退益夫斯基的特质》、《果戈理和杜思退益夫斯基》、《杜斯退益夫斯基的样式与方法》、《杜思退益夫斯基》等文章。这些刊物是当时介绍陀氏的一股重要力量,无疑与鲁迅的关注与支持分不开的。尤为令人难忘的是,陀氏第一篇中译本《穷人》的出版,是在鲁迅的大力支持与参与下完成的。鲁迅不仅出资将这篇译稿编入在“未名丛刊”中,而且亲自比较了日本译者白光的原译文,写了《(穷人)小引》,以致数十年之后韦丛芜依然牢记着鲁迅所寄于他的“以后要专译陀思妥也夫斯基的小说,最好能把全集译完”的希望。此外,林语堂在《鲁迅》一文中曾提到1927年鲁迅在广州时,“经常给学生讲陀斯托耶夫斯奇”。从中可以看出鲁迅本人对陀氏有着怎样大的兴趣与热情。 3.在许多文章与译作中都有过对陀氏的专门评论 鲁迅论述外国作家的专文并不多,而陀氏却是其中之一,而且一下还写了两篇:《(穷人)小引》和《陀思妥夫斯基的事》。据笔者粗略统计,鲁迅在其全部著作中,至少还有50余处提及过陀氏或其著作。尽管鲁迅没有译过一篇关于陀氏的作品,但他所译的其他文章中谈及陀氏的地方却为数众多,比如《“否定”的文学》中称陀氏的作品“发源于否定”;《文学者的一生》中指出其作品中有着“非这人便不能表出的真实”《LEOV TOLSTOT》中对陀氏“描写那病底心理”的分析;《一九二八年世界文艺界概观》中对其“人不能单用面包来活的”“这一思想的阐释;《果戈理私观》中对他的“锋利到了病象的人间心理的写实”的称赞等。作为这些文章的翻译者,鲁迅不可能不从中受到触动与启发。

最新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艺术成就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艺术成就 1 2 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俄国19世纪的著名作家,他的创作内容丰富,题材3 广泛,艺术方法繁复多样,被人称为批判现实主义大师。他的代表作有《双4 重人格》、《穷人》、《白痴》、《卡拉马佐夫兄弟》、《罪与罚》等。 5 纵观他的作品,我们总结出来了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的几点艺术成就。 6 一、复调小说 7 苏联文学理论家巴赫金在他的著作《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诗学问题》中把8 陀氏的小说称为“复调小说”。他认为“有着众多的各自独立而不相融合的9 声音和意识,由具有充分价值的不同声音组成的真正的复调,这确是陀思妥10 耶夫斯基长篇小说的特点。”陀思妥耶夫斯基是复调小说的首创者。他创造11 出一种全新的小说体裁。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常常让各种人物汇合在一12 起,对同一个问题发表各自的见解和主张。这些观点必然千差万别,互不相13 同,甚至互相对立。但作者只作客观的描述,不加评论,造成作者与人物、14 人物与人物之间“平等对话”的关系。各个人物的思想是独立的,不是作者15 声音的传话筒。 16 例如在他的作品《罪与罚》中对待上帝的问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观点,17 而这些观点互相争论,没有一个最终的评判。作品中卡杰林娜忍辱负重,孤18 苦无告,总想获得上帝的庇护,但最终不可得,死前对上帝做了否定。但是19 作品中的女主人公索尼娅却被作者当做上帝精神的体现者和理想的化身,博20 爱宽恕,认为通过上帝人才能得到自我的救赎。两种人,两个不同的观点在21 作品中相互存在,对立着,体现了作者复调小说的特点。 22 作家和作品中的每一个人物,都像乐曲中的不同声部,互相对话,共同奏23 成交响曲。

William Shakespeare莎士比亚代表诗歌翻译及赏析

2011—2012第一学期 实践教学

William Shakespeare William Shakespeare (26 April 1564- 23 April 1616) was an English poet and playwright. He was widely regarded as the greatest writer in the English language and the world's pre-eminent dramatist. His surviving works, including some collaboration, consist of about 38 plays, 154 sonnets, two long narrative poems, and several other poems. His plays have been translated into every major living language and are performed more often than those of any other playwright. Shakespeare was born and raised in Stratford-upon-Avon. At the age of 18, he married Anne Hathaway, with whom he had three children: Susanna, and twins Hamnet and Judith. Between 1585 and 1592, he began a successful career in London as an actor, writer, and part owner of a playing company called the Lord Chamberlain's Men, later known as the King's Men. Shakespeare produced most of his known work between 1589 and 1613. His early plays were mainly comedies and histories, genres he raised to the peak of sophistication and artistry by the end of the 16th century. He then wrote mainly tragedies until about 1608, including Hamlet, King Lear, Othello, and Macbeth, considered some of the famous works. Shakespeare was a respected poet and playwright in his own day, but his reputation did not rise to its present heights until the 19th century. In the 20th century, his work was repeatedly adopted and rediscovered by new movements in scholarship and performance. His plays remain highly popular today and are constantly studied, performed and reinterpreted in diverse cultural and political contexts throughout the world. (Sonnet1 和sonnet5的相关资料由张文瑞提供) Sonnet 1

陀思妥耶夫斯基

陀思妥耶夫斯基:以思想拷问灵魂 他和托尔斯泰、屠格涅夫并称为俄罗斯文学“三巨头”,他的才华曾让高尔基称赞“只有莎士比亚堪与相比”,忧郁的陀思妥耶夫斯基注重人性的发掘,以近乎残酷的方式,不断拷问着自己的灵魂 陀思妥耶夫斯基在云端,也在地狱;是天使,也是魔鬼。人们叹息于他自我审视的力度和勇气,却也感受到他绝望的叹息和无助的挫败 “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们:一粒麦子落在地里如若不死,仍旧是一粒;若是死了,就会结出许多籽粒来。”在自己最后一部作品《卡拉马佐夫兄弟》中,陀思妥耶夫斯基以此题词。艰深、沉重,充满对人类灵魂的探索与对哲学宗教的思考,陀思妥耶夫斯基以此拷问着自身与人类生存的困境。 1881年2月,正准备撰写《卡拉马佐夫兄弟》续篇时,60岁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咳血了。他最终没有完成这部曾经许

诺给读者的作品。2月9日,陀思妥耶夫斯基充满戏剧性的一生结束了。 他死了。留给身后的评论家百余年喋喋不休的话题,也留给众多思想者灵感的种子。 触到死神苦涩的嘴唇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才华曾让高尔基称赞“只有莎士比亚堪与相比”,但他的颓废又让托尔斯泰叹息“不能奉为后世楷模”。他和托尔斯泰、屠格涅夫并称为俄罗斯文学“三巨头”,但忧郁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和诗意的屠格涅夫、庄重的托尔斯泰相比,具有更多诡异的色彩、更多苦难的烙印。 “屠格涅夫以诗意的眼光看待生活,以诗意的笔调展现美好。托尔斯泰具有思想家的灵性,能洞悉社会的全貌。而陀思妥耶夫斯基注重人性的发掘,逼视着人性的阴暗面。他沉郁的风格,与他的经历和精神状态密切相关。”南京师范大学教授、《远逝的光华——白银时代的俄罗斯文学》等书的作者汪介之介绍说。

翻译经典的构建_以梁译_莎士比亚全集_为例

2010年1月第31卷第1期 外语教学 F oreign L anguage Educa tion Jan.2010 Vol.31No.1 翻译经典的构建———以梁译《莎士比亚全集》为例 王 静,兰 莉 (湖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湘潭411201) 摘 要:文学作品之所以能够成为世界经典很大原因是由于翻译的作用,翻译对文学经典的确立起着推动作用。翻译文本如果顺应代表权力关系的主流意识形态及诗学就能实现其经典的构建。本文以梁实秋翻译的《莎士比亚全集》为例,从内、外因素两个角度分析了莎士比亚作品在中国的经典构建。 关键词:翻译文本;经典构建;主流意识形态;诗学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5544(2010)0120104205 Abstract:Many literary works of one country have become world2famous classics,in which translati on p lays a driving r ole.A translated text could win itself the canonical positi on when it positively accords t o the dom inant ideol ogy and poetics rep resen2 ting the power relati on of its ti m e.Thr ough the case study of L iang Shiqiu’s translati on of Shakes peare’s works,this paper an2 alyzes the canonical constructi on of Shakes peare’s works fr om external fact ors as well as internal ones. Key words:translated text;canonical constructi on;dom inant ideol ogy;poetics 1.经典及翻译经典 提到经典,人们脑海里也许会浮现这些作家的名字:但丁、乔叟、莎士比亚、狄更斯、艾略特,或是《神曲》、《坎特伯雷故事》、《汉姆雷特》等作品。那么,何为经典?“经”的本义是织物的纵线,后引申为经天纬地的宏大之义。“经”或“经典”一般用来指称宗教的主要典籍以及具有权威性的学术著作。经典,从编织的经纬引申至经天纬地的宏大涵义,这赋予了经典极高的地位,从而也创造了经典的权威性。T?S?艾略特对经典的解释是:“假如我们能找到这个词,它能最充分地表现我所说的‘经典’的含义,那就是成熟”(1989:284)。这里的成熟表现为心灵上的成熟,是指作家有能力表现人类的普遍性,能够经得起历史与空间的考验。 而始于20世纪70年代的对于文学和文学批评的重新审视,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对经典的认识,当代著名的文学评论家,美国耶鲁大学教授Har old B loo m认为“经典是具有宗教起源的词汇,如今已成了为生存而互相争斗的文本之间的选择,不管你认为这个选择是由谁做出:主流社会、教育体制、批评传统,或如我所主张的是由那些自认为被某些古代名家所选中的后期作者”(布鲁姆2005:14)。这一概念表明,对经典的理解方式和评判标准也并非一成不变的,它伴随着批评语汇的变化而产生新的诠释。而“能成为经典的往往是社会关系复杂斗争中的幸存者”(布鲁姆2005:27)。 “翻译是经典从地区走向世界,边缘走向中心的必经之途”(张中载2008:99)。翻译在文学进化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马丁?路德的《圣经》翻译,不但永远改变了整个欧洲的面貌,而且使《圣经》的译文成为经典。再如,美国作家埃德加?爱伦?坡(Edgar A llan Poe),他的唯美主义诗歌、怪诞恐怖的推理小说起初在美国文坛并没有引起多大注意,当法国象征主义诗人波德莱尔和马拉美把他的作品译成法文后,才使爱伦?坡的作品获得新生,从而也确立了他在美国文坛的重要地位。从一定意义上说,翻译是文学进化的原动力,因为原文能够通过翻译而获得再生。文学的经典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翻译的经典,可以说翻译是创造经典的范例和媒介。但并不是所有的译作都能成为经典,其中涉及译者水平、所采取的翻译策略、当时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诗学观等诸多因素。本文试图探讨翻译如何在目的语文本中完成经典的构建。 2.翻译经典的构建 在多元系统论中,“经典性并非文本活动任何层次上的内在特征,某些特征在某些时期享有某种地位,并不等于这些特征的‘本质’决定了它们必然享有这种地位……历史学家只能将之视为一个时期的规范的证据”(Zohar 1990:15)。也就是说,经典并非是恒久不变的,而是一个不断建构的过程。在某个时代被认为是经典的文本,由于有非经典、非主流文学的挑战,随着时代的变迁,文学标准的变化,社会意识形态、主流诗学观的改变,以及维护与制定文学规则的文学赞助人的控制,所谓的经典在其它的时代里可能发生转变,从而遭遇去经典化,其经典的地位被原来的非经典的文本所取代,从而使文学从多元系统的“中心”向“边缘”发生变化。因为,“经典化的文化与非经

自考英美文学选读课文翻译 莎士比亚

威廉-莎士比亚 威廉-莎士比亚(1564-1616)是世界有史以来最著名的作剧家和诗人之一。凭着38部作品,154首十四行诗和2首长诗,他建立了他在世界文学史中的赫赫威名。他也被全世界各式各样的学者和评论家给予了最高的赞誉。在过去4百年间,关于莎士比亚的书籍和文章还不断大量出版。 莎士比亚可能出生于1564年4月23日埃文河畔斯特拉特福城的一户商人家庭。他的父亲的职业被传为是卖手套的、羊毛商人、农夫或者是屠夫,是一个镇上有点地位的人,并多次当选为镇委员会的成员。莎士比亚在哪个美丽的贸易小镇度过了他的童年并上了斯特拉特福语文小学。他真正的老师是大自然和周围的百姓。1587年,莎士比亚娶了大他几岁的安妮-哈撒韦为妻。妻子为他生了3个孩子,苏珊娜和双胞胎朱迪斯和哈姆尼特。也许由于要养活不断壮大的家庭,莎士比亚在1586或1587年离开斯特拉特福去了伦敦。 莎士比亚去了伦敦一处为戏剧发展提供了优越环境的地方。他既当演员又做作剧家,为张伯伦家族做事,张伯伦家族后来又成为了王族。莎士比亚的事业发展得如此的好以致被誉为‘大学才子’之一的罗伯特-格林气极败坏地地称呼他是只‘向上扑腾的乌鸦’。 大约从1591到1611年间,莎士比亚到达了他戏剧生涯的顶峰,他的作品一部又一部地不断问世。莎士比亚没有把他的天赋局限于戏院里,在1593和1954年,他发表了2篇叙事诗,《维纳斯与阿多尼斯》和《路易斯受辱记》,都是写给南安普顿伯爵的。1609年他也写了短诗并出版了。到1597年时莎士比亚已经很有钱了,他在斯特拉特福买套大宅子作为新居。大约于1610年莎士比亚从伦敦退隐回了斯特拉特福,即便如此他还是坚持写作了一段时间。他卒于1616年4月23日。 由于对莎士比亚的许多作品的创作准确时间仍然存有争议,评论家们对把莎士比亚戏生涯的戏剧作品划分阶段方面存有不同的观点。但总体来说他的戏剧生涯可以分为4个时期。 莎士比亚戏剧创作生涯的第一个阶段是创作早期。他写了5部历史剧:《亨利六世》的第一、二、三部,和《泰特斯·安特洛尼克斯》;4部戏剧:《错误的戏剧》,《维罗纳的2位绅士》,《驯悍记》和《爱的徒劳》。 第二个阶段,莎士比亚的创作风格和方式变得极具个性。在不同的人物之间、现象和现实之间,莎士比亚构造了复杂的典范,他对人类各种缺点进行了精妙的诠释。在这个时期他写了5部历史剧:《理查二世》,《约翰国王》,《亨利四世》第一、二部和《亨利五世》;6部戏剧:《仲夏夜之梦》,《威尼斯的商人》,《无事生非》,《皆大欢喜》,《第12夜》和《温莎的风流妇人》;2部悲剧:《罗密欧和朱丽叶》和《裘里斯凯撒》 莎士比亚的第三时期作品包括他最杰出的悲剧和所谓的黑色喜剧。这个时期的悲剧有:《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安东尼与克利奥帕特拉》,《特洛伊罗斯与克雷西达》和《科里奥兰纳斯》。2部喜剧是:《终成眷属》和《争锋相对》。 莎士比亚最后时期的作品包括他主要的烂漫悲喜剧:《伯利克里》,《辛白林》,《冬天的故事》和《暴风雨》;和他最后两部作品:《亨利八世》和《两个贵亲戚》。 莎士比亚真正的跟戏剧五官的是个主要是两首叙述长诗:《维纳斯和阿多尼斯》和《路易斯受辱记》,和他的154首系列短诗。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都单是

莎翁经典语录中英文对照版

TO BE OR NOT TOBE ,THAT IS A QUESTION 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一个问题 Better a witty fool than a foolish wit.-Shakespeare 宁为聪明的愚夫,不作愚蠢的才子。 A light heart lives long . 豁达者长寿。 Do not , for one repulse , give up the purpose that you resolved to effect . 不要只因一次失败,就放弃你原来决心想达到的目的。 In delay there lies no plenty , Then come kiss me , sweet and twenty , Youth’s a stuff that will not endure . 迁延蹉跎,来日无多,二十丽姝,请来吻我,衰草枯杨,青春易过。 The time of life is short ; to spend that shortness basely, it would be too long . 人生苦短,若虚度年华,则短暂的人生就太长了。 Do n’t gild the lily. 不要给百合花镀金/画蛇添足。 The empty vessels make the greatest sound . 满瓶不响,半瓶咣当。 The course of true love never did run smooth. 真诚的爱情之路永不会是平坦的。 Men are April when they woo,December when they wed;maids are May when they are maids,but the sky changes when they are wives. 男人求婚时像四月天,婚后像十二月天;女人少女时像五月天,为人妻后就变天。And when love speaks, the voice of all the gods makes heaven drowsy with the harmony. 当爱说话时,众神的声音是苍天沉浸在和谐的静寂中。 Better a witty fool than a foolish wit. 宁为聪明的愚夫,不作愚蠢的才子。 A light heart lives long . 豁达者长寿。 Love, and the same charcoal, burning, need to find ways to ask cooling. Allow an arbitrary, it is necessary to heart charred 爱,和炭相同,烧起来,得想办法叫它冷却。让它任意着,那就要把一颗心烧焦Laughter is the root of all evil. 笑是一切罪恶的根源 Love is the season Yizhenyin sigh; The eyes have it purified the lovers of Mars; Love it aroused waves of tears. It is the wisdom of madness, choking bitterness, it does not tip of honey. 爱情是叹息吹起的一阵烟;恋人的眼中有它净化了的火星;恋人的眼泪是它激起的波涛。它又是最智慧的疯狂,哽喉的苦味,吃不到嘴的蜜糖。 Love is like a game of tug-of-war competition not stop to the beginning 爱就像一场拔河比赛一开始就不能停下来 I would like now to seriously indifferent room of wonderful 我只想现在认真过的精采无所谓好与坏

浅谈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中的犯罪问题

浅谈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中的犯罪问题 浅谈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中的犯罪问题 摘要: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中存在着众多的犯罪问题。犯罪问题的复现与作家自身经历、所处社会背景及其宗教原罪观念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的。区别于传统的侦探小说,他在犯罪问题处理上呈现出某种独特性,主要表现为他热衷于揭开人物内心的隐秘,表现罪犯的双重人格,以及对犯罪行为的偶合处理,其背后折射出的是作家个人的艺术追求和崇尚神秘的宗教情结。 关键词:陀思妥耶夫斯基犯罪问题双重人格宗教情结 “爱能拯救世界”,“爱能征服世界”。这是十九世纪忧国忧民的俄国文学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坚定信仰。十九世纪的俄国,在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的过程中,西方资产阶级的个人主义和拜金主义等腐朽观念也乘虚而入,侵蚀着斯拉夫人传统的道德文明;与此同时广大俄罗斯下层人民在沙皇政府和农奴制度的压迫下,生活日益贫困艰难。畸形的社会造就畸形的事物,刑事犯罪率激增,道德堕落等社会危机和精神危机的日益突现,使作家迫切地感到需要一种力量,来净化人类的心灵,拯救千千万万罪孽深重的灵魂。然而面对残酷的现实,直面这个充满罪恶的世界,陀思妥耶夫斯基到底如何应对,下面我们就结合陀思妥耶夫斯基本人以及他的作品来深入探讨一番。 一 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一个有着双重人格的人。对此,俄国文学历史上也存在过斯特拉霍夫和安娜·陀思妥耶夫斯卡娅的争论。尽管公婆各持一辞,但有一点是肯定的:斯特拉霍夫作为陀氏“非常”时期的密友,安娜作为作家十四年的妻子,他们对陀氏是十分了解的,而各自站在自己的主观角度,对陀氏进行描述。斯特拉霍夫曾写到:“他身上非常清楚的显露出一种独特的双重人格,它表现为一个人醉心于某种思想和感情。”①而安娜则认为自己的丈夫干什么都好走极端。一方面在自己一生中有那样的勇气忍受了各式各样的苦难(在要塞里监禁过,上过断头台,流放,亲历亲人的死亡);另一方面,又不能忍受戒赌的痛苦,没有足够的毅力控制自己不去赌博。这是与他的高尚性格极不相称的。他是善与恶,爱与恨,灵与肉,理智与情感,天使与魔鬼,赌徒与忏悔者,健康与病态,常态与变态的混合体。他是一位“残酷的天才”。作家的个性和经历,一般都会或多或少地在他的文学作品中有所折射,基于对作家的熟悉,我们再去挖掘他作品中的犯罪问题是大有裨益的。 如果我们将陀氏的作品大致浏览一遍,可以清晰的发现,他的小说与犯罪问题有着割舍不断的情结:《地下室手记》中的“地下人”在盲目的意志支配下,听凭身体的本能和自由的意愿,甚至发展到有点发狂幻想的冲动,犯下一件件难以饶恕的罪行;《卡拉玛佐夫兄弟》中的将军唆使猎狗把用石子伤了他狗的小孩活活撕碎;《死屋手记》中的少

莎翁如山_优秀散文集

莎翁如山_优秀散文集 在中国文学史上,屈原是一座大山,楚辞华美奥涩,不容易读懂。在英国甚至整个西方文学史上,古典大师莎士比亚也是一座大山,要读懂同样不容易。莎士比亚生活在16世纪的英国,当时欧洲人写作主要使用拉丁语、法语、希腊语和意大利语。只读过几年文法学校的莎翁,却用英语为世界文坛留下了不朽的煌煌巨著。莎翁的语言高超绝伦手法百出,这是人尽皆知皆服了,但要读懂,真的谈何容易。他作品中的语词常常闪射出一股烨烨异彩,直迸射进人的心坎,这精妙人们一般很容易领悟得着。笔者某年乘搭航机从欧洲飞回国内,途中选看了一齣《罗密欧与朱丽叶》。开始时也没特别的感受,可是看着看着,当听到男女主角生离前的哀怨缠绵对话,心底陡然一惊,盖深深被那闪烁如吉光的语词,激情如熔岩暗涌的语境所重重电击着也,大惊!回家后找来原剧一读,才发觉戏中台词,原来都出自原著。这下子,对莎士比亚的语言魅力,算是有了初步的认知了。可是,莎翁运用的一些语词常常语带双关,对白又常常精妙的表达出剧中人物的身份和个性,这个,则除非你对莎翁所处时代的英语和社会很熟悉,不然便很不容易领悟了,这便构成了阅读难点。要读懂莎剧,难度大到你无法想象。有近人便这样说“仔细揣摩《莎士比亚戏剧故事集》改写者之一查尔斯·兰姆近200年前说的话,并非没有道理。兰姆始终认为,高山景行的莎剧,那一点一滴的原汁原味,都只在他剧作文本的字里行间,舞台上的莎剧无滋无味、无韵无致。换言之,莎士比亚的文本诗剧与舞台演出本是云泥之别,莎剧只能伏案阅读,根本不能上演!.........兰姆意在强调,由阅读莎剧文本生发出来的那份妙不可言的文学想象,是任何舞台表演无法给予的..........莎剧中有非常多对希腊、罗马神话或人名、或典故、或故事的借用、化用,以及许多双关语的妙用。除此,一些用词也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并藏着隐晦的真意。”你看,不好懂又隐晦多,可见难点有多么的大!因此,非英语读者选择一套优秀的译本,让译者引导你精准领悟原粹,便变得十分重要了。流行的《莎士比亚全集》中文译本主要有四大家:朱生豪、梁实秋、卞之琳、施咸荣,又以为首两者的流行程度最大。朱生豪是翻译《莎士比亚全集》的重要奠基者,在32岁时英年早逝。人们普遍认为,将莎学引入中国,朱氏有着不朽的功勋。(翻译莎剧的奠基者朱生豪先生与他的妻子一代才女宋清如。)朱生豪的译笔流畅典雅,文句琅琅上口。不过,朱氏译本也有论者认为有一定的缺点;例如存在不少误译和删节,尤其喜剧部分删节较多。有评论说他的译本明显不屑于传达莎剧某些章节中故意粗俗的神韵;学者朱俊公便这样说“粗俗和猥亵的语言,在生活充满乐趣而无所顾忌的莎士比亚笔下是很多的,特别是在他的喜剧里。(朱生豪)这种净化文字的风格是否符合莎剧的精神固然值得商榷,但也显现出了翻译家的良苦用心。”梁实秋的译文被人称为亦步亦趋的翻译,增注较多,原文还原度很高。梁译本的特点计有:白话散文式的风格;直译,忠实于原文;全译,决不删略原文。莎翁作品一来有多种版本的困扰,二来晦涩难解之处很多;如各种双关语、熟语、俚语、典故,猥亵语也不少,梁实秋不但直译,而且加了大量注释,很大程度减低了读者理解原文的困难。梁实秋又在每部剧前加了序言,序言中对该剧的版本、著作年代、故事来源、舞台历史,该剧的意义及批评意见等都有论述。这些都是梁译本独到之处。还有一位孙大雨,虽然名气不那么大,却独树一帜,首创诗体莎译。他的译本以他本人所创建的音组体制为模式,用汉语的五音组素体韵文翻译英文的五音步素体韵文,有其独特的风格和魅力。以上诸译本,各有其特点。然而时代毕竟在不断进步中,近年已出现了更多译本,都运用了更现代更周详的手法去处理翻译,力图补前贤译本的未尽善之处,我们今天已多了许多选择了。

陀思妥耶夫斯基:病态的天才

陀思妥耶夫斯基:病态的天才 病态的天才 (图片来自网络) 冰雪覆盖的西伯利亚茫茫原野上,风像刀割一样刮骨,监狱的围墙积淀了一层厚厚的雪,屋檐垂挂的冰凌像一把把尖刀,狱室里的墙、床冰得像冻僵了的石头,毫无生机。陀思妥耶夫斯基坐在冰冷的床沿儿,从白天的苦役、残忍的鞭刑、粗劣的饮食加之这恶劣的环境,禁不住悲从中来,这一切,应该用手笔录,虽然这是一项十分危险的工作,只能偷偷地进行,但囚犯们的经历和“罪行”不能不留存脑中。这是发生在 l8世纪50年代的一个夜晚,也是我们今天读到的世界名著《死屋日记》的作者陀思妥耶夫斯基在记录的《西伯利亚笔记》中的一幕。 年幼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在考进彼得堡军事工程学校时,便对这个社会产生了强烈的愤恨。按成绩本该免费入学,可校方却将免费的名额分配给了达官显贵,“每个卢布都要花费牛劲

去挣的人反倒要自己交费,可那些有钱人家的孩子却可以不交钱上学”,他将这种情况告诉了贫困的父亲,后来还是姨母解囊相助,替他交了巨额的学费方才入学。在现实面前,陀思妥耶夫深感世界不公,罪恶遍布,精神十分苦闷,悲观失望泛滥心灵。当父亲猝然而逝后,他和兄妹几个更像被抛在茫茫大海,任凭风吹雨打,17岁的他在起码的生活都无法保障的情况下,艰难地生存下来。学业完成后踏入社会,各种困难接踵而至,工作薪俸微薄,入不敷出,辞去工作后,生活更是雪上添霜,衣服磨出了窟窿,拖欠的房租越来越多,他品尝到人生的苦难和做人的酸楚。也正是这一段时间,24岁的他写出了第一部长篇《穷人》,这部书信体小说,正是作者自身贫困生活的写实。这部小说一问世便引起了强烈反响,被别林斯基称之为俄国“社会小说的第一次尝试”,成为作者早期痛苦命运的产物。 1850年至1859年,作者惨遭十年的流放生活。出狱后便完成了一部描写沙皇专制制度下俄国城市平民痛苦生活和悲 惨命运的长篇《被侮辱与被损害的》(1861),反映了平民阶层在苦难中所受的煎熬和迫害。而《死屋日记》,则是作家十年流放生活的结晶,真实再现了沙皇苦役监狱里阴森恐怖的生活:低矮的牢房千疮百孔,弥漫着呛人的煤烟和粪便的恶臭,地铺上只有一个装满麦花秸、跳蚤、虱子和臭虫的口

莎翁情诗的神级翻译

莎翁情诗的神级翻译 莎士比亚诗英文: You say that you love rain, but you open your umbrella when it rains. You say that you love the sun, but you find a shadow spot when the sun shines. You say that you love the wind, but you close your windows when wind blows. This is why I am afraid, you say that you love me too. 翻译如下: 1.普通版: 你说你爱雨,但当倾盆大雨时你却撑开了伞;你说你爱太阳,但当烈日当空时你却紧盯阳光下的树荫;你说你爱风,但当北风呼啸时你却紧紧地关上窗子;这也是我为何苦恼,因为你说你爱我。 2.文艺版 你说烟雨微芒,兰亭远望;后来轻揽婆娑,深遮霓裳。你说春光烂漫,绿袖红香;后来内掩西楼,静立卿旁。你说软风轻拂,醉卧思量;后来紧掩门窗,漫帐成殇。你说情丝柔肠,如何相忘;我却眼波微转,兀自成霜。

3.诗经版: 子言慕雨,启伞避之。子言好阳,寻荫拒之。子言喜风,阖户离之。子言偕老,吾所畏之。 4.离骚版: 君乐雨兮启伞枝,君乐昼兮林蔽日,君乐风兮栏帐起,君乐吾兮吾心噬。 5.五言诗版: 恋雨偏打伞,爱阳却遮凉。风来掩窗扉,叶公惊龙王。片言只语短,相思缱倦长。郎君说爱我,不敢细思量。 6.七言绝句版: 恋雨却怕绣衣湿,喜日偏向树下倚。欲风总把绮窗关,叫奴如何心付伊。 7.女汉子版: 你有本事爱雨天,你有本事别打伞啊!你有本事爱阳光,你有本事别乘凉啊!!你有本事爱吹风,你有本事别关窗啊!!!你有本事说爱我,你有本事捡肥皂啊!!!! 8.七律压轴版: 江南三月雨微茫,羅傘疊煙濕幽香。夏日微醺正可人,卻傍佳木趁蔭涼。霜風清和更初霽,輕蹙蛾眉鎖朱窗。憐卿一片相思意,猶恐流年拆鴛鴦,折鸳鸯。

莎翁在中国 中英对照阅读

莎翁在中国 William Shakespeare was placed on a pedestal when his name first appeared in Chinese publications around 1839. Great scholars and artists have since made numerous attempts to bring the "Swan of Avon" to a Chinese-speaking audience. Although statistics are hard to come by, it's almost certain that he is the most translated foreign author and the most staged foreign dramatist. 大约在1839年,莎士比亚的名字首次出现在中国的出版物中,人们很崇拜他。从那以后,伟大的学者、艺术家们无数次尝试将这位“埃文河上的诗人”及其作品呈现给中国观众。虽然统计资料很难获取,但几乎可以肯定的是,作为一名外国作家,莎士比亚作品的中译本数量最多;作为一名外国剧作家,他的剧本在中国被搬上舞台最多次。 Shakespeare (1564-1616) who was born and died on the same date, April 23-now the UNESCO-anointed World Book Day-has been an inspiration for several generations of Chinese readers and theatergoers. (Spain's Miguel de Cervantes died on the same day April 23, 1616; and Tang Xianzu, arguably China's greatest dramatist and author of The Peony Pavilion, died in the same year.) 莎士比亚(1564-1616)的生卒日都是4月23日,这一天同时也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定的世界读书日。他为好几代中国读者和戏剧家提供了创作灵感。(西班牙塞万提斯和莎士比亚于同一天——1616年4月23日去世;汤显祖——可以说是中国最伟大的剧作家,同时也是《牡丹亭》的作者——和莎士比亚同年去世。) While the Chinese only spotlight about a dozen of Shakespeare's plays, academic research tends to have a much wider focus. Most of the approaches are oriented toward discovering the social context of his works and recreating them, in text and on the stage, as close to the original as possible. Productions place great emphasis on replicating the "foreignness" of the characters and sets, and translators spend more time trying to figure out how to render the poetic forms, rather than the rich layers of meaning. 虽然在中国,人们只关注莎士比亚的十二部戏剧,但是学术研究涉及了更广阔的范围。研究方法大多倾向于探究其作品的社会背景、尽可能原汁原味地使其作品在剧本和舞台上再现。这些戏剧的制作十分强调复制其人物角色和场景的“异域性”,译者花更多时间去想如何翻译诗歌的形式,而不是诗歌的多层含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