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测量与地图学复习资料提纲

测量与地图学复习资料提纲

测量与地图学复习资料提纲
测量与地图学复习资料提纲

测量与地图学复习提纲(仅供参考)

第一章测量工作的前期准备

1、测量工作的基准线、基准面。

2、大地体—大地水准面所包围的地球形体称为大地体、

3、椭球定位—含义:将地面的观测成果划算到椭球体上。

参考托球体

4、测量工作的基本任务:确定地面点的位置。在测量学中地面点

的位置由坐标和高程表示。(坐标及高程的含义)

5、地面点位置的表示方法:天文坐标

大地坐标—用大地经度和大地纬度表示地面点在参考托球体上的位置。基准线为法线。

6、投影(此处融合地图学有关投影章节)

投影的分类:(1)按地图投影的构成方法分

①几何投影:方位投影

圆柱投影

圆锥投影

②解析投影或数学投影

(2)按投影变形性质分①等角投影(或正形投影)--特点:经纬线正交、长度比固定、面积和长度变化、比例尺不变适用场合:交通图、洋流图、风向图②等积投影–特点:角度和形态发生变化适用场所:资源分布图③等距投影(任意投影)

高斯投影是正形投影的一种

高斯投影的规律、投影分带、高斯平面直角坐标系(见书P11-P13)

7、高程(绝对高程、相对高程)

8、地球曲率对测量工作的影响—①距离:以10KM为半径的测区内

可忽略不计②角度:测区面积<100K㎡ ,可忽略不计③高程—任何时候都要考虑地球曲率地他的影响

9、测量工作的基本内容和原则

内容:高程、距离、角度

原则:①精度—先高级再低级次序—先控制再碎步

②步步有检核

注:控制点与碎步点:若要确定1点的位置,需知道A、B的位置。那么A、B为控制点,1点为碎步点

控制测量:测定控制点点位的测量工作

碎步测量:确定碎步点点位的测量工作

第二章测量的具体工作

一、测高程—水准测量 P

1、水准测量原理:利用能提供一条水平视线的仪器,测定地面两点间的高差,已知一点的高程推算另一点的高程的一种方法。

2、熟悉DS3型水准仪的构造及操作P21-P25

注:粗平时圆水准器气泡居中,气泡运动方向与左手大拇指运动方向一致,一定要遵循先两个再一个的顺序。气泡永远

位于高的一侧。

3、水准测量的路线①闭合水准路线适用范围:独立地区或测区平坦、规则

②附合水准路线

③支水准路线—需要往返测量适用范围;用于补点或者零时工作

4、水准测量校核方法⑴站校核(检查本站):改变仪器高、

两台仪器同时观测、双面尺法

⑵路线校核

水准测量的内业计算与改正

经检验符合精度要求后,对数据进行改正

改正值=(合差/水准路线总长)×当前该段的长度

或者:改正值=(闭合差/测站总数)×当前站号

二、角度测量

1、测量原理水平角竖直角P42

2、DJ6及光学经纬仪的构造及使用

3、分微尺测微器读数方法:

满足1°,读度盘刻画线在分微尺上的读数,不足1°的在分微尺上从小到大读至该读盘刻划线处,且估读到0.1′,估读的一定要为6的整数倍

4、角度测量⑴水平角—常用的两种方法①测回法(两个方向)②方向观测法(多个方向)(*)(2)竖直角

三、距离测量与直线定向

1、距离测量的方法:钢尺量距、视距测量、光电测距

2、直线定线:在两点间的直线上再标定一些点位叫做直线定线。

3、直线定向:确定直线方向的工作即确定待测直线与标准方向的水平角。

标准方向(P82):真子午线方向、磁子午线方向、坐标纵轴线方向

直线定向的表示方法:⑴方位角—由标准方向的北端顺时针旋转到待测直线的水平角。⑵象限角—无论从标准方向的北端还是南端,顺时针还是逆时针,永远为锐角。

注:若无特别说明,方位角一般为坐标方位角

第三章测量误差的基本知识

1、误差产生的原因:观测条件(仪器、观测者、外界环境)的限制

2、误差分类:(1)粗差

(2)系统误差含义:误差出现的符号和数值大小均相同,或数字变化成一定的规律特性:符号相同、数值有规律、累积性

(3)偶然误差特性:有界性、对等性、趋向性、抵偿性

3、最或是值:当观测次数N→∞时,算术平均值趋近于真值,此时的算术平均值叫做最或是值。

改正数:观测值-算术平均值5、精度:⑴衡量标准:中误差(方误差)的大小。中误差越小,误差分布的离散度越小,可靠性越高。也就是说误差分布曲线越陡,那么该条曲线所对应的该次测量的成果的可靠性就越大。

第四章小地区控制测量

1、控制测量⑴含义:测定控制点点位的工作

⑵意义:避免误差累计,控制误差传播

⑶成果:获取控制网

⑷分类:平面控制测量、高程控制测量

2、导线测量外业工作⑴含义:建立小地区平面控制网的主要方法之一。

⑵导线:将测区内控制点连成折线图形,其转折点为导线点

⑶导线的布设形式:①闭合导线适用范围:只要不能使用附合导线,且又能布设闭合导线的所有场合②附合导线:从某一高级控制点出发经过一系列的控制点后,附合到另一高级控制点。适用范围:周围有足够多的高级控制点③支导线–仅限于加密时使用,能不用最好不用

⑷角度:观测导线点的转折角,一般观测左角,即位于前进方向的左侧,闭合导线观测内角。

⑸距离:最好使用光电测距仪测

3、导线测量的内业计算(P122-P126)

第五章 GPS

1、GPS 的特点:无需通视、提供三维坐标、全天候作业、功能多、用途广

2、GPS系统构成:⑴空间部分—GPS 卫星星座

⑵用户设备部分—GPS信号接收机—分类:导航

型接收机机、测地型接收机、授时型接收机。

⑶地面控制部分—地面监控系统①主控站—作用:行政管理、计算、故障修复

②监测站③注入站

第六章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

1.地形图:按一定的比例,用规定的符号表示地物和地貌的平面位置和高程正射投影图。

地物:地面上各种天然或若人工构建的固定物体。

地貌:地球表面高低起伏的形态。

地形:地物和地貌的总称

2.比例尺:图上某直线长度与地面上相应线段的水平长度之比

比例尺的表示方法:数字比例尺、图示比例尺

3.比例尺精度: 图上0.1mm所表示实地距离之长

4.地物在地形图上用地物符号表示,地物符号分:①比例符号对象:大面积的对象②半依比例符号对象:铁路、公路、水流等③非比例符号对象三角形、水准点等。

5.地貌在地形图上用等高线表示

等高线:是地面上高程相等的各相邻点所连成的闭合曲线

等高距:相邻两等高线间的高差

等高线平距:相邻两等高线间的水平距离,,反映坡度的大小。

等高线的特性:a.同一条线上的每个点其高程相同 b. 等高线为闭合曲线 c. 等高线一般不相交,陡崖,绝壁等特殊地形除外d.等高线的平距越大坡度越小

6、等高线的种类:首曲线、计曲线等

首曲线:用细实线表示,其上不注记高程

计曲线:加粗的等高线,其上注记高程

示坡线:垂直于的等高线,并将指向低处。

7、地形图的测绘内容:地物—居民点、独立地物、道路网、水系、植被土壤、境界线。地貌-- 山顶、山谷、山脊、鞍部、盆地、山坡、小梯田

注:地形图的测绘通常找找地物和地貌的特征点、对特征点进行测绘

特征点—地物的特征点为地物点地貌的特征点为变坡点9、碎步测量有极坐标法和方向交汇法两类,其中极坐标法是最基本的方法。

10、测绘方法—经纬仪测绘法原理:极坐标法

掌握全站仪的使用

11、成图方法:航测、平板仪测图法、经纬仪测图法、数字测图法

第七章地形图的识读与应用

1、地形图的分幅⑴含义:将一幅大面积的地形图按一定的比例尺分成多幅小面积的地形图。⑵分幅方法:梯形分幅法(国际分幅法)、矩形分幅法。

2、地形图的编号--(X,Y)(该图西南角的坐标为该幅地形图的编号)新标准下的分幅方法及编号:

XXX(当前该点对应的1/100万的地形图上的编号) X(比例尺代码A—1/100万B—1/50万C—1/25万)XXXXXX(将一幅1/100万的地形图分幅后,改点当前的号) 例如:北京(J50B002002)J50(北京在1/100万的地形图上位于第J行,第50列) B(将一幅1/100万的地形图分幅成1/50万的地形图)002002 (北京位于把一幅1/100万的地形图分幅成1/50万的地形图的第二行第二列)【从左到右,从上到下】

3、地形图的识读–只读无需分析

要求:读出层次

图外要素→图内要素⑴地物①是什么②在哪里③彼次间有什么关系⑵地貌 ---典型地貌

4、地形图的一般应用:P214 ⑴坐标⑵高程⑶两点间的距离

⑷直线方向⑸两点间的坡度及倾斜角

第八章地图与地图学(地图学第一章)

1、地图的构成要素:⑴图形要素—地图符号

⑵数学要素—比例尺、控制点、地图投影、坐标等

⑶辅助要素—图名、图号、图例等

⑷补充说明—专题地形图特有

2、地图的特征:⑴完整的符号系统

⑵科学的概括

⑶特定的数学法则

⑷地理信息的载体

3、地图的功能:⑴认知功能

⑵模拟功能

⑶传递功能

⑷载福功能

4、地图的类型:⑴地形图—严格按国家的规定绘制的1/100万以上的图⑵地理图—不完全按国家规定绘制的1/100万以下的图

现代地图学重点和考点概括word精品

各章的课后思考题 第一章: 1.结合你对现代地图和地图学理解,谈谈它与你所学专业有什么关系?2.未来地图学的发展趋势如何?请描述你想象中的未来地图是什么样子?第二章: 1.自然球体、大地球体和旋转椭球体的关系是怎样的? 2.空间参照系都有哪几种类型? 3.什么叫椭球体定位? 4.地图比例尺有什么作用? 5.叙述传统实测成图法的一般过程。说明每一过程完成的主要成果。 6.数字测绘成图法可有几种成图的类型?请简述其一般过程。第三章: 1.简要说明地图投影的概念。地图投影的方法有哪几种类型? 2.将地球仪和世界地图进行比较,观察经纬线网和大陆轮廓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3.地图投影的变形表现在哪些方面?为什么长度变形是主要的? 4.地图投影按变形性质分为那几类?它们各有什么特征? 5.简要说明方位投影、圆锥投影和圆柱投影的投影特点。 6.墨卡托投影有何特点?为什么航海图和航空图选用此种投影? 7.我国地形图都选用哪几种投影?说明它们的投影原理。 8.说明高斯-克吕格投影变形分布规律。为什么要采用分带投影的方法?说明6°带和3 带的分带规定。 9.说明高斯-克吕格投影坐标系统的特点和坐标值的表示方法。 10.说明高斯-克吕格投影换带的概念,为什么要换带? 11.高斯-克吕格投影换带的方法有哪几种?说明每种换带方法原理。第四章: 1.什么是地图符号?地图符号的作用有哪些? 2.按空间分布特征和比例关系,地图符号各分为哪几类?各类符号的特点是什么? 3.如何理解按符号表示的维数和表示内容的动静状态进行分类?请说出这两种分类的各 4. 种类型。 5.地图符号的基本视觉变量有哪些?其视觉感受效果是什么? 6.地图符号设计的基本原则是什么?如何进行点状、线状、面状符号的设计? 7.色彩的三要素是什么?什么是原色、间色、复色和补色? 8.地图上可以进行哪些色彩的配合?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如何进行色彩的调和? 9.地图注记的作用是什么?地图注记分为哪几种?能表达地理事物的那些特征? 10.如何运用地图注记来说明地物的类别、意义和重要程度? 11.地图上注记配置的原则和方法是什么?第五章: 1.简述地图概括的目标、任务、实质和方法。 2.地图概括的影响因素有哪些?什么是影响地图概括的根本因素与主导因素? 3.简述地图内容选取、概括和图形简化的基本方法。 4.什么是地形图?什么是地理图?二者之间有何区别?各有哪些特点? 5.结合你所了解的实例,说明各类比例尺地形图和地理图的用途及其差异。 6.什么叫水系?地形图上要反映水系的哪些内容?其核心问题是什么?为什么? 7.地图上表示地貌的方法有那几种?哪种方法是基本的?为什么? 8.等高线具有哪些特性和类型? 9.绘图并简要说明各类基本地貌形态的等高线图形及其特点。 10.在普通地图上对于居民点主要反映那些特征?是如何表现的? 11.举例说明各种点状、线状、面状、片状和动态分布事象应采用的表示方法。

《测量学》综合复习资料

《测量学》综合复习资料 一、判断题 1、等高线是连续的闭合曲线,不可以中断。( 错 ) 2、所谓盘左位置是指望远镜在竖直度盘的左边。( 错 ) 3、大地坐标的基准面是参考椭球面,基准线是铅垂线。( 错 ) 4、水平角是指地面上两直线方向之间的夹角。( 错 ) 5、通常水准测量中所用双面水准尺的红面尺的尺端注记是从零开始的。( 错 ) 6、单一导线的布设形式只有附合和闭合两种形式。(错 ) 7、测图比例尺的最大精度是指相当于图上0.01mm 的实地水平距离。 ( 错 ) 8、附合或闭合导线的内业计算中,坐标增量闭合差应反号按角度成比例分配。( 错 ) 9、在高斯投影中,中央子午线是投影后唯一保持长度不变形的线。( 对 ) 10、观测过程中产生的粗差属于偶然误差。( 错 ) 11、国家三、四等水准测量所采用双面水准尺的黑面尺和红面尺的尺端注计,通常是一样的。( 错 ) 12、导线测量内业计算中,角度闭合差和坐标增量闭合差是按照反号平均分配原则处理的。( 错 ) 13、高斯投影中,除中央子午线以外,其余所有的子午线都发生了长度变形。( 对 ) 二、单选题 1、设有某观测列,其偶然误差为-1,+3,-3,+4,-2,-1,0,-4,+3,-2-,4,+3,则该观测列的中误差为( B )。 A 、 6 73 ± B 、 647± C 、1247± D 、1273 ± 2、A 点的高斯坐标为XA =112240m ,YA =m ,则A 点所在6°带的带号及中央子午线的经度分别为( D )。 A 11带,66 B 11带,63 C 19带,117 D 19带,111 3、测绘比例尺为1:500的地形图时,根据比例尺的精度,要求测绘地面上最小地物为( C )米。 A B C D 4、通常导线测量中的转折角应观测( A )角。 A 、前进方向的左角 B 、前进方向的右角 C 、前进方向的内角 D 、前进方向的外角 5、下列( C )过程中,仪器不需要对中。 A 、导线测量 B 、水平角测量 C 、水准测量 D 、视距测量 6、野外测量作业的基准面和基准线是( C )。 A 、参考椭球面和铅垂线 B 、参考椭球面和法线 C 、大地水准面和铅垂线 D 、大地水准面和法线 7、测量中所谓的观测条件是指( D )。 A 、外界环境 B 、观测者 C 、仪器 D 、ABC 都是

新编地图学教程(第三版)毛赞猷_期末复习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基本概念 1、地图: 按照一定的数学法则,将地球表面上的空间信息,经概括综合,以可视化、数字或符号形式,缩小表达在一定载体上的图形,用以传输、模拟和感知客观世界的时空信息。 2、地图学: 研究对象是地图,以地理信息可视化为核心,探讨地图的理论实质、制作技术和使用方法的综合学科。 3、地图的主要特征: 遵循一定的数学法则(比例尺、地图投影、各种坐标系)、科学的地图概括、符号系统、地理信息的载体。 4、地图的功能: 认知功能、载负功能、传递功能、模拟功能 5、地图的构成要素: 图形要素(地图所表示内容的主体,包括各种图形符号、文字注记)、数学要素(确定地图空间信息的依据,包括比例尺、地图投影和各种坐标系、控制点)、辅助要素(说明地图编制状况及为方便地图应用所必须提供的内容,包括图名、图例等)、补充说明(对主要图件在内容与形式上的补充,包括照片,文字等) 第二节成图方法 实测成图法(野外地形测图、摄影测量成图)、编绘成图法(常规编图、遥感制图)、数字制图法,我国中小比例尺地形图、普通地图和专题地图都采用编绘成图。 第三节分类 1、按缩小的程度划分:大比例尺(大于1:10万)、中比例尺、小比例尺(小于1:100万) 2、按地图的图型划分:普通地图、专题地图、专用地图和特殊地图 第四节 地图学分为理论地图学(地图概论、地图投影、地图概括、地图符号系统、地图新理论)、技术制图学(地图编制、地图整饰、计算机地图制图、遥感制图、地图制印)、应用地图学(地图分析、地图应用、地图量测、地图评价、地图信息自动分析与处理) 第五节发展历史 1、地图和文字一样有着5000多年的历史。 2、晋国的裴秀创立“制图六体”,分率(比例尺)、准望(方位)、道里(距离)、高下(相对高程)、方邪(地面坡度起伏)、迂直(实地的高低起伏与平面图上距离的换算) 3、清初康熙年间测绘《皇舆全览图》奠定了中国近代地图测绘的基础。改图以实测的经纬点为依据,采用梯形投影法,在图上绘出经纬网,这在地图学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4、清光绪十二年开始全国规模《大清会典舆图》,它是中国传统古老的制图方法向现代制图方法转变的标志。 5、最古老的地图是距今约4700年左右的苏美尔人绘制的地图和距今约4500年左右的古代巴比伦地图。 6、阿那可西曼德提出地球是椭圆形的假设,埃拉托色尼第一次编制了把地球当作球体的地图;吉帕尔赫创立了透视投影法;托勒密所著《地图学指南》是古代地图制图学的一部巨著。

工程测量学考试参考复习资料

问答题: 1.已知一右转铁路曲线,设其转向角为,曲线半径为R,缓和曲线长为l0,试绘出其曲线平面图,并在图上标出: ①交点JD,转向角,曲线各主点; ②缓和曲线常数β0、m、x0、y0 ③缓和曲线长l0,主切线T,外矢距E0,曲线全长L。 2.为什么要进行隧道施工控制测量?它包括哪些内容,哪些方面? 答:为了时隧道在相向施工时正确贯通,并使建筑物按设计位置修建,而不侵入建筑界限。它包括洞外和洞内的平面和高程控制测量。 3.定测中桩高程测量的目的是什么?测量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答:测定中线上各控制桩、百米桩、加桩处的地面高程。为绘制线路总断面图提供资料,中桩高程应起闭于线路水准点上,并把直线上转点,曲线上起终点及曲线长度大于500米的曲中点作为转点,其余的点可作为中视点。 4.简述工程控制网的建网步骤。 5.试比较拨角法放线和支距法放线的优缺点。 答:拨角放线法的优点是:方法简便,放线速度较快,缺点是:误差累积,需要每隔一定距离与初测导线进行联测,并对放线误差做处理。 支距法放线的优点是每一直线段均独立放出,误差不会积累,缺点是程序较繁多,速度较慢。 6. 在初测导线成果计算时,什么情况下要进行两化改正?什么是两化改正? 答:当初测导线与国家(大地)控制点联测时,需要进行两化改正。首先是将坐标增量改化到大地水准面上,再改化到高斯平面上 7.为提高隧道的横向贯通精度,在洞外平面控制采用导线或三角网布网时,都必须注意哪两条基本要求?为什么? 答:为减弱测角误差对横向贯通精度的影响,应尽量减少导线边数或三角形个数;为减弱测边误差对横向贯通精度的影响,应使导线环或三角网的延伸方向尽量与贯通方向垂直。 8.基本的测设工作有哪些?总的来说,精密的测设方与一般测设方法间的区别是什么? 参考答案:基本的测设工作有已知水平距离的测设、已知水平角的测设、已知高程的测设、已知平面位置(坐标)的测设。 精密的测设方法是在一般测设方法的基础上,再重新精确测定该放样点点的位置,根据精确测定的位置与设计位置的差值来计算该点位的偏移量,最后将该点位改正到正确位置上。

测量与地图学复习资料提纲

测量与地图学复习提纲(仅供参考) 第一章测量工作的前期准备 1、测量工作的基准线、基准面。 2、大地体—大地水准面所包围的地球形体称为大地体、 3、椭球定位—含义:将地面的观测成果划算到椭球体上。 参考托球体 4、测量工作的基本任务:确定地面点的位置。在测量学中地面点 的位置由坐标和高程表示。(坐标及高程的含义) 5、地面点位置的表示方法:天文坐标 大地坐标—用大地经度和大地纬度表示地面点在参考托球体上的位置。基准线为法线。 6、投影(此处融合地图学有关投影章节) 投影的分类:(1)按地图投影的构成方法分 ①几何投影:方位投影 圆柱投影 圆锥投影 ②解析投影或数学投影 (2)按投影变形性质分①等角投影(或正形投影)--特点:经纬线正交、长度比固定、面积和长度变化、比例尺不变适用场合:交通图、洋流图、风向图②等积投影–特点:角度和形态发生变化适用场所:资源分布图③等距投影(任意投影)

高斯投影是正形投影的一种 高斯投影的规律、投影分带、高斯平面直角坐标系(见书P11-P13) 7、高程(绝对高程、相对高程) 8、地球曲率对测量工作的影响—①距离:以10KM为半径的测区内 可忽略不计②角度:测区面积<100K㎡ ,可忽略不计③高程—任何时候都要考虑地球曲率地他的影响 9、测量工作的基本内容和原则 内容:高程、距离、角度 原则:①精度—先高级再低级次序—先控制再碎步 ②步步有检核 注:控制点与碎步点:若要确定1点的位置,需知道A、B的位置。那么A、B为控制点,1点为碎步点 控制测量:测定控制点点位的测量工作 碎步测量:确定碎步点点位的测量工作 第二章测量的具体工作 一、测高程—水准测量 P 1、水准测量原理:利用能提供一条水平视线的仪器,测定地面两点间的高差,已知一点的高程推算另一点的高程的一种方法。 2、熟悉DS3型水准仪的构造及操作P21-P25 注:粗平时圆水准器气泡居中,气泡运动方向与左手大拇指运动方向一致,一定要遵循先两个再一个的顺序。气泡永远

地图学教学大纲分解

地图学教学大纲 说明 《地图学》是高等师范地理教育专业和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专业的一门基础课,其任务和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在学习地理专业各课程、从事地理教育和野外地理工作所必需的地图知识以及基本的编辑、绘图技能。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地图的性质、特点和用途,并能正确地阅读和使用地图。 2.使学生了解常见绘图软件及其使用方法,初步形成编辑、绘制专题地图、 教学挂图的能力。 二、教学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地图学的基本知识,初步掌握地图编制的基本方法,地图阅读与图上作业。 三、教学进度和学时分配 (详见表1) 四、建议使用教材:蔡孟裔等.新编地图学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06

五、主要参考书: 1 陆淑芬.《地图学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1986 2 张立果.《地图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83 3 廖克.《现代地图学》.科学出版社.2003 4 许耿.《地图学》.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六、考试考核方式:基础理论部分主要通过闭卷形式的笔试考试;基础实验和基本技能部分在实验过程中适时进行考核,编绘地图的基本能力通过地图的编绘实践考核。 七、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及教学配置条件:地图学理论主要使用多媒体教学及常规教学手段进行以讲授为主,学生的自学为中心的教学学习。实验及基本技能部分主要通过实验教学,使学生学习、掌握有关的技能和技巧。教学配置条件为:常用的测量仪器,如水准仪、全站仪等;常规测图、绘图工具:如绘图工具、求积仪等;常用测图、绘图软件:如MAPINFO、MAPGIS等类似软件等 八、实践环节及其安排:通过使用测绘仪器绘制校园地形图。 九、教学内容: 第一章绪论 教学目的: 1.了解地图学的研究对象、内容和学习方法 2.了解地图学的发展以及重要的地图作品和历史人物。 3.认识地图的特性、分类和功用。 教学重点:地图的定义、特性、作用。 教学难点:地图的特征

地图学复习重点

第一章:导论 1、地图:地图是遵循一定的数学法则,将客体上的地理信息,通过科学概括,并运用符号系统表示在一定载体上的图形,以传递他们的数量和质量在时间与空间上的分布规律和发展变化。 2、地图学:地图学是以地图信息传递为中心的,探讨地图的理论实质、制作技术和使用方法的综合性科学。 3、地图的基本特征:数学法则、地图概括、符号系统、地理信息载体。 4、测制地图的方法:实测成图、编绘成图 5、地图的构成和作用:构成要素有:图形要素、数学要素、辅助要素及补充说明。 作用:1.经济建设2.科学研究3.国防建设4.政治活动、文化教育、日常生活 6、地图的分类及相关概念: 1.按地图的图型分类:有普通地图、专题地图 2.按比例尺分类大、中、小比例尺地图 3.按区域分类 包括多个层次:——星球图、地球图;——世界图、大洲图、大洋图、半球图;——国家图以及下属的行政区区域地图; ——局部区域图:海洋图、海湾图、流域图。 4.按地图的视觉化状况分类:实地图、虚地图 5.按地图的瞬时状态分类:静态地图、动态地图 6.按地图维数分类:平面图形、立体图形 7.按其他指标分类:按用途按语言种类、按出版使用方式、按感受方式、按历史年代 7、地图的功能:认识功能、模拟功能、信息的载负和传递功能。 第二章:地形图及其应用 1.地形图的特点和内容: 内容:水文、地形、土质、植被、居民地、交通线和境界线。 特点:(1)内容详细,几何精度高。(2)采用统一的大地坐标系统和高程系统。(3)统一的制图规范和图式。 2.地形图的分类:大中小比例尺地形图 3.分带和地图投影 分带:为了控制变形,采用分带投影的办法,规定1:2.5万——1:50万地形图采用经差6°分带;1:1万及更大的比例尺地形图采用3°分带。 地图投影:我国大、中比例尺的地形图采用等角横切椭圆柱投影,即高斯——克吕格投影。小比例尺地形图(1:100万)采用等角圆锥投影。 4.平面坐标系的建立方法 直角坐标网 1.坐标系的建立和起算 直角坐标网是以每一投影带的中央经线为纵轴(X轴),赤道作为横轴(Y轴),纵坐标以赤道为0起算,赤道以北为正,以南为负。我国位于北半球,纵坐标都是正值。规定凡横坐标值均加500千米即等于将纵坐标轴向西移500千米,横坐标从此起算则均为正值。 2.直角坐标网的构成 以公里为单位,按相等间距,作平行于纵、横轴的若干直线,便构成了图面上的平面直角坐标网,又叫方里网。 3.坐标的注记 纵坐标注记在东西内外图廓间,由南向北增加(四位数);横坐标注记在南北内外图廓间,由西向东增加。近地图四角注有全部坐标数。横坐标前两位为带号,其余只注最后两位公里数。 5.地形图分幅编号的方法:矩形分幅,经纬线分幅 6.方位角和偏角的概念 三种方位角 1.真方位角:从真子午线北段顺时针方向量至某一直线的水平角,叫真方位角。 2.磁方位角:从磁子午线北端顺时针方向量至某一直线的水平角,叫磁方位角。

测量学考试复习内容

测量学复习内容 一、题类判断题、单项选择、多项选择、填空题、 名词解释、简答题、计算题 简答题:平面控制测量的方法主要有哪些?高程控制测量的主要方法有哪些?目前确定两点间的距离有哪几种方法?碎部点测定方法主要有哪几种方法?测设点的平面位置的基本方法有哪些?等高线有哪些特性?什么叫偶然误差?偶然误差有何特性?什么是大地体、地球椭球体、参考椭球体?何谓后方交会的危险圆?如何避免危险圆的影响?用经纬仪进行盘左,盘右观测取平均值,可以消除或削弱的误差?衡量精度的指标有哪些?在地形图上量算图形(或图斑)面积的方法主要有哪几种方法?直线定向的起始方向可以采用哪些方向?简述经纬仪测绘法在一个测站上的作业步骤。简述地形图应用的基本内容。简述闭合导线测量坐标计算的步骤。 计算题:自然坐标与通用坐标的互换;坐标方位角的推算;水准高程计算;水平角观测记录与计算;线形函数和非线形函数()的误差传播定理的应用;导线计算;放样元素的计算(坐标正、反算);高程上下传递法的计算;测设数据的计算,并简述测设步骤;用经纬仪测绘法测定碎部点的计算。 综合题: ①判断如下地形图中有无符号表示错误。若有请在其位置用“×”号标出并说出改正方法(注:图中高程数字注记无误,等高距1m); ②估计出图中A点的高程。 二、讲解题分析 例1.P点在高斯平面直角坐标系中x P=3832.76㎞,y P=19438.00㎞,该点在6°带中,离该带中央子午线的水平距离约是多少? 答:P点离该带中央子午线的水平距离约是62km。 评析:P点离该带中央子午线的水平距离,可以认为是P点高斯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横坐标(自然坐标)的绝对值。本题知识要点:高斯平面直角坐标系的x,y轴的定义与笛卡儿坐标系的x,y轴的定义不同;高斯平面直角坐标系的自然坐标与通用坐标有区别,自然坐标y值等于通用坐标y值去掉带号再减去500km。 例2.地面上某点经度为116°48′,则该点所处3°带的代号是多少?该带的中央子午线经度是多少? 答:该点所处3°带的代号是39,该带的中央子午线经度是117°。 评析:3°带是从1.5°开始每隔3°为1带。第一带的带号为1,中央子午线是3°,第二带的带号为2,中央子午线是6°,依次类推。116°48′离117°的中央子午线之差小于1.5°。该题要求掌握3°带的划分方法。 例3.图1为一附合水准路线,各测段观测高差值及测站数均注于图中,请计算水准点P1、P2、P3的高 程(f h容 =±,n为测站总数)。 z D tgα =?

《专题地图编制》教学大纲

《专题地图编制》理论课教学大纲 课程性质:专业选修课 教学对象:测绘工程专业本科学生 学时学分:48学时, 3学分(其中理论20学时,上机28学时) 一、课程说明 1、课程简介 《专题地图编制》是测绘工程专业的一门选修课。该课程简要介绍专题图的起源与发展趋势,专题图生产过程、专题图的设计与编制、专题图的表示及其编制方法。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地图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并能掌握读图、识图、用图及绘图的技能与技巧。 2、课程教学目标 通过以上学习,使学生基本掌握专题地图的设计与编制方法,为今后地图测量、编绘、输入输出的图形化表达提供技术支撑。 3、预修课程与后续课程 预修课程:计算机应用基础、专题图学、测量学、计算机地图制图。 后续课程:电子地图与导航。 4、教学手段及教学方法建议 该课程属于专业选修课程。在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上重在操作,以课堂练习为主,并与多媒体手段相结合,边教边练,灵活机动教学方法。 5、考核方式 本课程实践性较强,考核也偏向于实践,主要以考勤、平时上机练习、综合作业练习的完成数量与质量来综合评定成绩。 课程总成绩=考勤成绩(占30%)+平时上机练习成绩(占30%)+综合作业练习成绩(占40%)。 6、指定教材 《专题地图编制》黄仁涛,武汉大学出版社,2015年1月 7、教学参考书

[1] 《新编地图学教程》,蔡孟裔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 《新编地图学实习教程》,蔡孟裔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 《现代地图学》,廖克,科学出版社.2003 [4] 《地图学》,张力果等,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5] 《计算机地图制图原理与应用》,王红、李霖,科学出版社。 [6] 《地图设计与编绘》,祝国瑞,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 8、教学环节及学时安排 表1 课程学时分配表 9、教学大纲修订说明 二、教学内容 第一章绪论(2学时) 教学目标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1.掌握专题图的概念、专题图的分类。2.了解

地图学概论期末复习

复习知识点: 第一章 1、地图的概念:地图就是按照一定的数学法则,运用符号系统,概括地将地球上各种自然和社会经济现象缩小表示在平面上的图形。 2、地图的是个基本特性:1.严密的数学法则(地图投影)2.科学的地图概括(地图综合)3.特定的符号系统(地图符号系统) 4.地理信息的载体(可记载性)。(原题) 3、现代地图的分类:普通地图、专题地图、专用地图, 按比例尺分类:大比例尺地图、中比例尺地图、小比例尺地图。 4、地理要素:自然地理要素、社会经济要素和其他要素。(数量、质量、时间、空间。)(原题) 5、地图的基本功能:1、地图的模拟功能2、地图的信息负载与传输功能3、地图的认知功能。 第二章 1、数学法则:数学法则由投影、比例尺、坐标系统构成。(原题) 2、大地坐标系的定义:大地坐标系是大地测量中以参考椭球面为基准面建立起来的坐标系。 3、比例尺的作用:1、决定着地图图形的大小2、决定着地图的测制精度3、决定着地图内容的详细程度。 4、★地图投影的概念:地图投影就是研究把地球椭球体面上的经纬网按照一定的数学法则转绘到平面上的方法及其变形问题。 地图投影的变形有:1、长度变形2、面积变形3、角度变形4、形状变形(原题)(正轴投影、横轴投影、方位投影,等角投影、等积投影、任意投影。) 5、地图投影的选择依据:1.制图区域的地理位置、形状和范围。2.制图比例尺。3.地图的内容。4.出版方式。(原题) 6、高斯-克吕格投影的性质:(经纬线怎么变形?)长度变形是必然存在的! 1:100万用等角割圆锥投影 第三章 1、普通地图的概念:普通地图是以相对均衡的详细程度,全面、综合地反映一定区域内的自然要素和社会经济现象的普遍特征的地图。(地图比例尺大小的区别方法) 2、★图幅号的计算:例1、已知经纬度坐标,求坐在新图幅号。 例2、已知新图幅号,求图幅西南角经纬度。(1:5万或1:10万) 第四章 1、专题地图的表示方法:1、个体符号法 2、线状符号法 3、范围法 4、质底法 5、量底法 6、等值线法 7、点值法 8、运动符号法 9、定位统计图表法 10、分区统计图表法 11、分级统计图法 12、格网法(原题) 第五章 1、地图概括(传统)的概念:地图概括是根据地图比例尺、地图的用途和制图区域的特点,采用简单扼要的手段,吧空间信息中主要的、本质的信息提取出来,形成新的空间概念的过程。 2、地图概括的影响因素:1、地图比例尺 2、地图的用途和主题 3、制图区域的地理特征 4、组图数据(资料)的质量 5、符号图形的图解限度

测量学复习资料

选择题 6度带 分带投影: 投影带宽度:相邻子午面间的经度差来划分 6°带:自中央子午面起,自西向东每6°为一带,全球共分60带。带号n与其中央子午线的经度(L0)有下列关系: L0= n×6°-3 ° 已知经度L求带号n:n = int(L/6) + 1 我国境内有11个6°带(13带到23带) 3度带 3°带:自东经1°30′开始每隔经差3°划分,全球共分120带。带号n与其中央子午线的经度(L0)有下列关系: L0=n×3° 已知经度L求带号n:n = int((L-1.5)/3) + 1 带)45带到25°带(3个21我国境内 .7:坡度i :等高距h :等高线平距d

h 1、方位角?i真方位角——以真子午A表示;线方向为标准方向,用M?d Am磁方位角——以磁子午表示;线方向为标准方向,用坐标方位角——以坐标纵线方向为标准方向的,用α表示。 AB+ γAAB= α γδ+ AmAB= αAB - 坐标方位角正反方位角任何直线的正坐标方位角和它的反方位角均相因此,由于任何地点的坐标纵线都是平行的, 180°。差°baα±180 αab = °注:大于360°,应减去360信标差分定位,GPS接收机一台是信标基准站GPS移动站差分,是指采用两台-信标差分是信标台站 另一台是用户端GPS,并且知道基准点的坐标。原理是在已知坐标的固定点上架设一台GPS接收机(信标台站),通过GPS的定位数据和已知坐标点的数据解算出差分数据(RTCM),再通过数据链将误差修正参数实时播发出去,用户信标接收机端通过数据链接收修正参数并传给GPS,GPS 接收修正参数后和自己的定位数据进行修正解算。 海洋定位常用方法:1)光学仪器定位、2)岸基无线电定位、3)水声定位、4)卫星定位仪器、5)组合定位 地貌符号等高线和等深线 测量工作中常用等高线或等深线来表示地貌。等高线是地面上高程相同的相邻各点所连接而成的闭合曲线。等深线是深度基准面下深度相同的相邻各点所连接而成的闭合曲线。

测量与地图学复习要点

《测量与地图学》复习要点 总体要求:掌握三基:基础理论(概念、原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 学会三会:认识地图、使用地图、编绘地图。 第1章导论 一、基本概念:测量学、地图学、地图、普通地图、专题地图 二、基本理论和知识: 1、测量学的学科体系; 2、地图学的学科体系; 3、地图的基本特征和构成要素; 4、地图的分类 5、地图的成图过程; 6、地图的功能 第2章测量学基础知识 一、基本概念:大地水准面、方位角、象限角、高程测量 二、基本理论和知识: 1、测绘坐标系; 2、测绘的过程; 3、水准测量的原理:H B= H A + h AB,h AB =a-b; 4、水平角测量的原理:β=b-a 5、平板仪测量的原理 三、基本技能 1、直线丈量的一般方法; 2、水准测量的方法; 3、水平角测量的方法; 4、平板仪测图的方法步骤

第3章地图的数学基础 一、基本概念:地图投影、地图投影变形、变形椭圆、长度比和长度变形、面积比与面积变形、角度变形、等角投影、等积投影、任意投影、比例尺 二、基本理论和知识: 1、地图投影的实质; 2、地图投影变形的性质和大小的计算方法; 3、地图投影的分类: (1)按构成方法分类:特点(经纬线网的形状、变形分布规律)和用途;(2)按变形性质分类:投影条件和用途 4、常用的地图投影:如等差分纬线多圆锥投影的特点和优点; 5、比例尺的分类和表示方法; 三、基本技能 1、地图投影的判别和选择 2、比例尺的计算 第4章地图语言 一、基本概念:地图语言、地图符号、地图注记、图例 二、基本理论和知识: 1、地图符号的特征和分类; 2、地图符号的量表方法; 3、地图符号的视觉变量及其作用:形状、尺寸、方向、色彩、亮度和网纹; 4、色彩三要素及其作用; 5、地图注记的分类和构成要素; 6、地图注记的排列方法和位置。 三、基本技能 1、地图符号的设计; 2、色彩的调配; 3、会书写注记。

测量与地图学教学大纲2011

《测量与地图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中文名称:测量与地图学 2.课程类别:专业基础必修课 3.适用专业:地理科学 4.总学时:54学时 5.总学分:3分 二、本课程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作用和任务 《测量与地图学》是高等院校本科地理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探讨地图的理论实质、制作技术和使用方法的综合性学科,是一门理论性和技术性都很强的应用性学科。培养学生的实际读图和测图能力。通过学习本课程,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测量原理与测量仪器的使用;地图学的基本原理技术和应用。学生能够形成良好的读图习惯,并能根据制图资料提供的信息编制所需的专题图件。同时,培养出良好的野外实际测图、用图能力。 三、课程内容、教学基本要求及学时分配 第一章引论(4课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要求学生了解测绘(测量与地图制图简称测绘)科学的研究对象与主要任务、测量学与地图学所包含的主要分支学科;了解测绘科学的发展史及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 第一节测绘科学的研究对象与分类 要求了解测绘科学的研究对象是地球整体及其表面和外层空间的各种自然和人造物体的有关信息。掌握测量学与地图学的学科分支体系,明确测量学与地图学的紧密关系。 第二节地图的产品 要求了解各类地图产品,尤其是4D产品的基本特征 第三节测绘科学发展概况 了解测绘科学发展历史,尤其是重要的历史事件及做出突出贡献的人物。第四节测绘科学在国家经济建设和发展中的作用

了解测绘科学在国民经济建设的主要应用领域及起到的具体作用。 第二章测量与地图学基础知识(4课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本章讲述地球椭球体参数、地面点位置的表示方法,小区域平面代替曲面的大小,测量工作简介;地图的特性与构成、地图的分类与成图方法进行了较为详尽的介绍。 第一节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一、地球的形状 二、椭球体的大小与定位 第二节地面点位置的表示方法 一、参考椭球的主要点、面、线 二、坐标 三、高程 四、我国的坐标基准与坐标系 五、确定地面点位的三个基本要素 第三节用水平面代替水准面的限度 一、地球曲率对水平面的影响 二、地球曲率对高程的影响 第四节测量工作概述 一、测量工作的基本原则 二、地形图测量方法 三、控制测量的概念 四、碎部测量简介 第五节地图的特性与构成要素 一、地图的基本特性 二、地图的构成要素 第六节地图的分类与功能 一、地图的分类 二、地图的功能 第七节地图成图方法简介

测量学复习内容

测量学复习内容 一、题类 判断题 、单项选择、多项选择、填空题 、 名词解释、简答题 、计算题 简答题:平面控制测量的方法主要有哪些?高程控制测量的主要方法有哪些?目前确定两点间的距离有哪几种方法?碎部点测定方法主要有哪几种方法?测设点的平面位置的基本方法有哪些?等高线有哪些特性 ?什么叫偶然误差?偶然误差有何特性 ?什么是大地体、地球椭球体、参考椭球体?何谓后方交会的危险圆?如何避免危险圆的影响?用经纬仪进行盘左,盘右观测取平均值,可以消除或削弱的误差?水准仪尽量架设在距两标尺相等的地方,可以消除或削弱哪些误差?测段设置偶数站,可以消除哪些误差?衡量精度的指标有哪些?在地形图上量算图形(或图斑)面积的方法主要有哪几种方法?直线定向的起始方向可以采用哪些方向?简述经纬仪测绘法在一个测站上的作业步骤 。简述地形图应用的基本内容 。简述闭合导线测量坐标计算的步骤。 计算题:自然坐标与通用坐标的互换;坐标方位角的推算;水准高程计算;水平角观测记录与计算;线形函数和非线形函数( )的误差传播定理的应用;导线计算;放样元素的计算(坐标正、反算);高程上下传递法的计算;测设数 据的计算,并简述测设步骤;用经纬仪测绘法测定碎部点的计算 。 综合题: ① 判断如下地形图中有无符号表示错误。若有请在其位置用“×”号标出并说出改正方法(注:图中高程数字注记无误,等高距1m ); ② 估计出图中A 点的高程。 ③ 该图的等高距是多少? ④ 指出B 、C 点是什么特殊位置。 二、讲解题分析 例1.P 点在高斯平面直角坐标系中x P =3832.76㎞, y P =19438.00㎞,该点在6°带中,离该带中央子午线的水平距离约是多少? 答:P 点离该带中央子午线的水平距离约是62km 。 评析:P 点离该带中央子午线的水平距离,可以认为是P 点高斯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横坐标(自然坐标)的绝对值。本题知识要点:高斯平面直角坐标系的x ,y 轴的定义与笛卡儿坐标系的x ,y 轴的定义不同;高斯平面直角坐标系的自然坐标与通用坐标有区别,自然坐标y 值等于通用坐标y 值去掉带号再减去500km 。 例2.地面上某点经度为116°48′,则该点所处3°带的代号是多少?该带的中央子午线经度是多少? 答:该点所处3°带的代号是39,该带的中央子午线经度是117°。 评析:3°带是从1.5°开始每隔3°为1带。第一带的带号为1,中央子午线是3°,第二带的带号为2,中央子午线是6°,依次类推。116°48′离117°的中央子午线之差小于1.5°。该题要求掌握3°带的划分方法。 例3.图1为一附合水准路线,各测段观测高差值及测站数均注于图中,请计算水准点P 1、P 2、P 3的高程(f h 容 =± , n 为测站总数)。 图1 答:水准点P 1、P 2、P 3的高程为:H P1=52.332m , H P2=55.056m , H P3=57.472m 。 评析:本题可以用表格计算,也可以用公式计算。本题要掌握的知识要点很多,如:高差的概念,高程的计算,水准路线闭合差的概念,高差改正数的计算等。严格地讲,此题应计算出水准路线闭合差f h ,容许闭合差f h 容,4段高差改正数,4段改正后高差,3个点的高程。 z D tg α=?A P 1 2P h 3=+2.409m n 1=10站 H B =55.323m H A

地图学复习要点(考试重点)

地图学复习讲义 1地图:地图是遵循相应的数学法则,将地球上的地理信息,通过科学的概括,并运用符号系统表示在一定载体上的图形,以传递它们的数量和质量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分布规律和发展变化。 2地图学:地图学是以地理信息可视化为核心,讨论地图的理论实质、制作技术和使用方法的综合性科学。 3数据预处理:就是对数据进行综合分析,或将数据压缩、增加、保留主要特征;或对数据的使用进行取舍,以期适用于地图符号化和地图作业。 4地图注记:是指地图上的标注和各种说明文字,是地图的基本内容之一。 5非比率符号:符号尺寸与制图数据没有明显比例关系的符号称作非比例符号。 6遥感:从一定距离对地表或近地表的地物所发射或反射的电磁波——从紫外到微波波段进行探测,以达到识别目标的理论和方法,称为遥感。 7比率符号:符号尺寸与其所代表的属性数值具有明确的比率关系,这种符号称作比率符号。 8定位比率符号法:在定位符号法的定量表示中,通常使用点状符号面积大小与其所代表的数量成一定比率关系,这种符号的组合与配置称为定位比率符号法。 9连续比率方式:地图中每个符号的大小都与其代表的实际数值

按比率一一对应,这种方式称为连续比率方式。 10线状符号法:通常以线状符号的形状和颜色表示质量特征,以中心线或是轴线表示空间定位,也可以符号宽度表示定量特征,这种符号的组合称为线状符号法。 11动线符号法:以线状符号的定位和指向表示事物变动的路径和方向,以形状和颜色表示质量特征,以符号宽度表示定量特征,这种符号的组合称为动线符号法。 12质底法:全域连续分布的面状现象,可以按某种分类规则将整个制图区域的数据,用定名量表划分为多个互不重叠、性质不同的图斑,以显示制图对象的质量差异。它以线划表示分类界线,以色相或网纹表示不同的图斑,这种符号的配置方法称为质底法。 13范围法:局部成片或离散分布的地理现象是以真实或隐含的轮廓线表示事物的分布范围,以颜色、网纹、注记或排列分量等表示数据的性质和类型,这种符号配置的方法称为范围法。 14点值法:用形状相同,大小与其代表的数值成固定比率的圆点符号表达离散现象分布特征的方法称为点值法。 15分级比率方式:将制图数据按一定的数值间隔分成多个数组等级,并将各等级数组分别概括为具代表性的单一数值,依各数组的代表值按比率确定各等级符号大小,全部制图对象均以相应的等级符号表示,这种方式称为分级比率方式。 16地理图:地理图又称一览图,它的概括程度比较高,是以反

测量学复习资料

测量学复习资料 一、单项选择题 目前中国建立的统一测量高程系为( C )。 A. 渤海高程系 B. 1956高程系 某点到大地水准面的铅垂距离称为该点的( D )。 A. 相对高程 B. 高差 C. 标高 D. 绝对高程 用望远镜观测时,当眼睛在目镜端上下微微移动时,若发现十字丝的横丝在水准尺上的位置随之变动,这种现象称为视差,视差产生的原因是( A )A. 目标成像平面与十字丝平面不重合 B. 仪器轴系未满足几何条件 C. 人的视力不适应 D. 目标亮度不够 将图纸上设计的建筑物(构筑物)的平面位置和高程在实地标定出来作为施工的依据的工作称为( D )。 A. 测绘 B. 测定 C. 定线 D. 测设 水准测量是利用水准仪提供一条( A )求得两点间高差,并通过已知点的高程,推算出未知点的高程。 A. 水平视线 B. 视准轴 C. 水准管轴线 D. 铅垂线 从测量平面直角坐标系的规定可知( B )。 A. 象限与数学坐标系象限编号顺序方向一致 B. X轴为纵坐标轴,Y轴为横坐标轴 C. 方位角由横坐标轴顺时针量测 D. 东西方向为X轴,南北方向为Y轴 在1:2000的地形图上量得M、N两点距离为dMN=75mm,高程为HM=137.485m、HN=141.985m,则该两点间的坡度iMN为( B ) A. -3% B. +3% C. -4.5% D. 4.5% 地形图上0.1mm的长度相应于地面的实际水平距离称为( D )。 A. 比例尺 B 数字比例尺 C.水平比例尺 D.比例尺精度 大比例尺地形图按矩形分幅时常用的编号方法:以图幅的( B )编号法。A.西北角坐标值公里数 B. 西南角坐标值公里数 C.西北角坐标值米数. D. 西南角坐标值米数

地理信息系统教学大纲

《地理信息系统》教学大纲 一、基本信息 二、教学目标及任务 地理信息系统是面向农业资源与环境、环境科学、生物科学、生物技术等专业本科生的科类方向选修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系统学习与掌握地理信息系统的概念、组成、类型、功能和数据采集、存储、处理、更新、查询检索、综合分析和应用、成果输出等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培养学生具备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对资源、环境、生态等信息进行综合处理与分析的基本技能。 三、学时分配 四、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 第1章绪论 第一节GIS基本概念 1.信息与数据 2.地理信息与地学信息 3.信息系统与地理信息系统 习题要点:掌握GIS的定义及其涉及到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GIS相关学科 1.GIS与地理学 2.GIS与地图学 3.GIS与计算机科学 4.GIS与遥感 5.GIS学科“树” 习题要点:理解GIS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第三节GIS功能与应用领域 1.GIS基本功能 2.GIS主要应用领域 3.无处不在的GIS 习题要点:掌握GIS的基本功能,了解其应用功能及在本专业的应用情况。 第四节GIS构成 1.硬件 2.GIS软件配置 3.数据 4.GIS人员 习题要点:掌握GIS的基本构成及其相互间的关系。 第五节GIS发展历史与趋势 1.国际GIS的发展状况 2.我国GIS发展 3.GIS发展趋势 习题要点:了解GIS发展趋势 本章重点、难点: 重点:信息、数据、地理数据、地理信息、信息系统的概念,地理信息系统的主要功能,地理信息系统研究的主要内容。 难点:地理信息系统的概念,地理信息系统功能的理解。 本章教学要求:掌握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GIS的组成与GIS的功能,理解GIS与相关学科的关系,了解GIS 的发展与趋势。 第2章地理信息系统的数据及其表示 第一节地理空间及其表达 1.地理空间的概念 2.地理信息系统中的地理空间 3.地理空间实体 习题要点:理解地理空间的定义、在计算机中地理空间实体的表达。 第二节数据结构 1.数据结构 2.矢量数据结构 3.栅格数据结构 4.矢量、栅格数据结构比较与选择 5.属性数据存储 习题要点:掌握矢量数据结构的定义及其类型、栅格数据结构的定义及其类型,掌握矢量与栅格数据结构的比较。 第三节地理数据的编码方法 1.编码的概念和意义 2.栅格结构编码方法 3.矢量结构编码方法 4.属性数据编码方法 习题要点:理解栅格数据结构的编码方法(栅格矩阵结构、游程编码结构、四叉树结构)、矢量数据结构编码方法(简单数据结构、拓扑数据结构)。 本章重点、难点: 重点:地理空间及其表达,空间数据结构,栅格数据结构及编码方法,矢量数据结构及编码方法。 难点:栅格数据结构及编码方法,矢量数据结构及编码方法。 本章教学要求:理解地理空间及其表达,掌握地理空间数据及其特征、空间数据结构的类型。理解空间数据结构编码的方法。 第3章地理信息系统的数据输入 第一节数据预处理和分类编码 1.数据预处理

地图学考试复习题及答案

1、地图的基本特征: 答:1、地理信息的载体;2、数学法则的结构;3、有目的的图形概括;4、符号系统的运用。 2、我国地图学家把地图学分为哪几个分支学科组成: 答:我国地图学家把地图学分为理论地图学、地图制图学和应用地图学三个分支学科组成。 3、结合所学的地图知识,谈谈地图的功能有哪些: 答:认识功能、模拟功能、信息的载负和传递功能。 4、测制地图有哪些方法: 答:实测成图,编绘成图。 5、简述地图的构成要素及其作用: 答:图形要素、(数学要素)、辅助要素及(补充说明)。 6、地图学与GIS的关系: 答:GIS是地理学、测量学、地图学、遥感等于计算机科学相结合发展起来的一门新的边缘学科;地图学时基础,GIS是对地理信息的采集、分析、储存等综合的学科。 7、如何而判定正轴切圆锥投影的投影性质: 8、我国现行的基本比例尺的地图采用什么投影?各有什么特征: 9、地图投影会产生什么变形,如何表示他们: 答:①等角投影:投影后角度保持不变;②等面积投影:投影后面积保持不变;③任意投影:角度和面积都有变形,其中一种特殊投影是等距离投影。可以通过等变形线和变形椭圆来表示。 10、方位投影有何特点,适合何种区域制图: 答:方位投影的特点是:在投影平面上,有投影中心(平面与球面相切的切点,或平面与球面相割的割线的圆心)向各方向的方位角与实地相等,其等变形线是以投影中心为圆心的同心圆。因此,这种投影合适作区域轮廓大致为圆形的地图。

11、如何理解地图投影对地图比例尺的影响: 12、投影按变形性质分为哪几类,有何特点: 答:等角投影,等积、任意 13、地图比例尺通常表现为哪几种形式: 答:数字式、文字式、图解式、比例尺 14、地图投影变形表现在那几个方面;为什么说长度变形是主要的变形: 答:1地图投影变形具体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长度(距离)变形,角度(形状)变形和面积变形。 2答:因为在地图投影中,一般是借助对变形椭圆和微分圆的比较去解释各种变形的特征的。而当微分圆主方向的长度变形已经确定,则变形椭圆的大小和形状可显示该圆的各种变形特征,如任意方向长度比μ=R′/R= 最大角度变形公式,面积比P=A〃B,,其中A、B为主方向长度比,总上所述,成都变形可以反映出各种变形的主要特征,是衡量地图投影变形的主要变形。 15、O 16、何谓变形椭圆,研究变形椭圆有何意义:P50 17、地图投影选择的主要依据是:P65 答:制图区域的范围、形状和地理位置、制图比例尺、地图的内容、出版方式。 18、说明圆锥投影的变形分布规律和适宜制图的区域范围:P73 19、为什么我国编制世界地图常采用等差分纬线多圆锥投影: 答:该投影是属于面积变形不大的任意投影,从整体构图上有较好的球形感。 陆地部分变形分布比较均匀,其轮廓形状比较接近真实,并配置在较为合适的位置,完整的表现了太平洋及沿岸国家,突出了我国与太平洋各国之间的联系 20、简述墨卡托投影的性质与用途: 答:(1)是等角圆柱投影;(2)在等角圆柱投影中,球面上微分圆投影后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