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测量与地图学复习笔记

测量与地图学复习笔记

测量与地图学复习笔记
测量与地图学复习笔记

测量与地图学

前11章复习总结

绪论

第一节测绘科学的研究对象与分类

一、测绘科学的研究对象

二、测绘学科研究的对象是地球整体及其表面和外层空间的各种自然和人造物体的有关信息。

三、它研究的内容是对这些与地理空间有关的信息进行采集、处理、管理、更新和利用。

四、它既要研究测定地面点的几何位置、地球形状、地球重力场,以及地球表面自然形态和人工设施的几何形态;又要结合社会和自然信息的

地理分布,研究绘制全球和局部地区各种比例尺的地形图和专题地图的理论和技术。前者和后者构成测绘学。

五、测量与地图是测绘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

六、测量与地图学的任务与分类:测量学是研究地球的形状、大小以及地球表面各种形态的科学。

A.其任务主要表现为:确定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确定地面点的平面位置和高程;将地球表面的起伏状态和其它信息测绘成图。

B.测量学的任务,具体有:1)确定地球的形状和大小;2)确定地面上和空间各点的相对位置或某一坐标系统的统一位置:即把地面上施

测区域绘制成图;3)构筑物放样:将土地及其附属物的开发、利用、建设的设计方案在实地标定,即将各种工程设计测设到现场;4)变形监测:已有工程或其它设施在一定时期内的变化测量。

C.概括起来地图学的任务是:1)研究地图本身及其各要素的表示方法的演变以及今后的发展趋向;2)研究地球椭球体(或球体)表面描写

到平面上的理论与方法,研究地图投影的变形规律以及不同投影的转换问题;3)研究地图的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各要素的制图综合,地图的编绘和复制等一系列的理论与技术方法,并尽可能运用当代最新科学技术于地图的生产,以缩短成图周期,提高成图质量和增加新的地图品种;4)研究地图的使用、量算以及对地图产品的评价问题等。

三、测量学的发展已经包括以下几个分支学科:

大地测量学地形测量学摄影测量与遥感学

工程测量学

海洋大地测量学地图(制图)学

测量学

地图学现代科学体系框架把地图学分为理论地图学、地图与地理信息工程学、地图应用学三个部分

第二节地图的产品

一、随着测绘技术的进步,现代地图及其产品有了明显的变化,已出现缩微地图、数字地图、电子地图、全息像片等新品种。在生产部门,4D

产品(数字高程模型DEM、数字线划地图DLG、数字栅格地图DRG、数字正射影像图DOM)已经逐步取代传统意义上的纸质地图

二、我国规定1:5 000、1 :1万、1:2.5万、1:5万、1:10万、1,20万(现已为1:25万)、1:50万、1:100万等八种比例尺地形

图为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

第一章测量与地图学基础知识

一、水准面:假想有一个静止的海水面,向陆地延伸形成一个封闭的曲面,这个曲面称为

水准面。大地水准面:水准面海上一个点的铅垂线均与该点的重力方向重合。由于

海水面受潮汐影响而有涨有落,所以水准面有无数个。其中有一个与假想的静止海水

面相吻合,称为大地水准面。

二、地面上选一点P,令P的铅垂线和椭球面上相应P0点的法线重合,并使P0点的椭

球面与大地水准面相切。这里的P点称为大地原点,旋转后的椭球面称作参考椭球

面,其包围的形体称作参考椭球体。

第二节地面点位置的表示方法

一、坐标

A.地理坐标:天文地理坐标:表示地面点在大地水准面上的位置。用天文经度与天文纬度表示。大地地理坐标:表示地面点在

参考椭球面上的位置。用大地经度L与大地纬度B表示。

经纬度:

经度:通过地轴和地球表面上任一点P的子午面与过格林尼治天文台的子午面的两面角,即以起始子午面作为计算经度的起算,过P 点的子午面与起始子午面之间的夹角即为P点的经度,向东从0~1800称东经,向西从0~1800称西经。

纬度:过P点的铅垂线(或法线)与赤道面之间的夹角即为P点的纬度,赤道以北从0~900称北纬,赤道以南从0~900称南纬。

B.高斯平面直角坐标

C.地心空间直角坐标系随着卫星大地测量兴起,地心空间直角坐标系越来越受到重视。地面点可以用大地坐标表示,也可以用空间直

角坐标表示。空间直角坐标系定义为:①坐标原点O选在地球椭球体中心,对于总地球椭球,坐标原点与地球质心重合。②z轴指向地球北极。③x轴指向格林尼治子午面与地球赤道面交线。④y轴垂直于xOz平面,构成右手坐标系。地面点p在空间直角坐标系中的坐标为(xp,yp,zp) 。

二、高程:确定地面一点的空间位置,除了其平面位置外,还需要高程。高程分为大地高和正常高。点位沿椭球的法线至椭球面的高度称为大

地高,点位沿铅垂线至大地水准面的高度称为正高(即海拔高)。

我国的坐标基准与坐标系

(一)坐标基准:大地基准:是建立国家大地坐标系统和推算国家大地控制网中各点大地坐标的基本依据,它包括一组大地测量参数和一组起算数据。大地测量参数主要包括作为建立大地坐标系依据的地球椭球的四个常数,即地球椭球赤道半径R,地心引力常数GM,带球谐系数J2(由此导出椭球扁率)和地球自转角度,以及用以确定大地坐标系统和大地控制网长度基准的真空光速c;

一组起算数据是指国家大地控制网起算点(称为大地原点)的大地经度、大地纬度、大地高程和至相邻点方向的大地方位角。

(二)高程基准:是推算国家统一高程控制网中所有水准高程的起算依据,它包括一个水准基面和一个永久性水准原点。以青岛港验潮站的长期观测资料推算出的黄海平均海面作为中国的水准基面,即零高程面。中国水准原点建立在青岛验潮站附近观象山,并构成原点网。用精密水准测量测定水准原点相对于黄海平均海面的高差,即水准原点的高程,定为全国高程控制网的起算高程。

三、中国的坐标系统:1954北京坐标系;1980国家大地坐标系;1956年黄海高程系;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H85=H56-0.029m。)

四、确定地面点位的三个基本要素:地面点间的位置关系是以距离。水平角(方向)和高程确定的。

第三节:用水平面代替水准面的限度

1)在半径为10km的范围内进行距离的测量工作时,用水平面代替水准面所产生的距离误差可以忽略不计。

2)对于面积在100km2 内的多边形,地球曲率对水平角的影响只有在最精密的测量中才考虑,一般测量工作是不必考虑的。

总结:在面积为100 km2 的范围内,不论是进行水平距离或水平角测量,都可以不考虑地球曲率的影响,在精度要求较低的情况下,这个范围还可以相应扩大。但地球曲率对高程的影响是不能忽视的。

第四节测量工作概述

1)国家基本平面控制可用下述两种方法建立:导线测量(单一导线、导线网);三角测量(三角锁、三角网)

2)外业:测量工作中,有些是在野外进行的,称为外业;内业:有些是在室内进行的,称为内业。(外业工作中主要是获得必要的数据,

如点与点之间的距离,边与边之间夹角的水平投影(水平角等);内业工作主要是计算与绘图。)

第五节地图的特性与构成要素

一、地图的基本特性:特定的数学法则;特殊的符号和注记系统;实施制图综合

二、地图的构成要素

数学要素:地图的数学要素包括地图的坐标网、控制点、比例尺和定向指标线等内容。1、地图坐标网地图的坐标网,分地理坐标网和平面直角坐标网两种。2.控制点地图上表示的控制点是指作测量控制用的一部分三角点、埋石点、水准点等,用以控制地图内容的平面位置和高程精度。仅在某些大比例尺地图上才有选择地表示之。3.比例尺比例尺是指地图相对于实地的缩小倍数,亦称缩尺。

它可以用来确定地图的缩小程度,以便从地图上获取精确的数量信息。4.定向指标线地图定向,是实现图示事物与相应的实地事物方位一致性的重要措施,是在野外现场使用地图开展地理工作的前提。通常以三北方向线—真子午线、磁子午线和坐标纵线作为地图定向的依据。

地理要素:即是我们人类生活的大千世界—地理环境的诸要素,是地图的主题内容。按其基本属性,可以分为自然地理要素和社会经济要素两大类。

辅助要素辅助要素是指地图图廓上及其以外的有助于读图、用图的某些内容。如图名、图号、图例、接图表、图廓、分度带、量图用表、附图、编图资料及成图说明等,用以提高地图的表现力和使用价值。其中如分度带等,既属数学要素,又起辅助要素作用。

第六节地图的分类与功能

一、地图的分类

二、1.普通地图:(1)平面图(2)地形图(3)地理图

2.专题地图专题地图是以普通地图为地理基础,着重表示制图区域内某一种或几种自然或社会经济现象的地图。

3.普通地图与专题地图的实质区别:普通地图与专题地图的异同,关键不在于形式,而在其内容。在表现形式上,它们可能都用了某些表示方法、符号或颜色,但在内容上,它们始终是迥异的。A。普通地图依制图区域的地理特征,以相对均衡的详细程度表示制图区域的六大类地理要素,以再现制图区域的地理全貌,显示的是整体地理环境的区域差异;B.专题地图依其某种特定用途,择取制图区域的某一种或几种相关地理要素为其主题内容,其它地理要素皆概略或不予表示,显示的仅是制图区域某一地理特征的区域差异。

在建筑和工程部门,地图按比例尺划分为:

大比例尺地图:l:500、1:1 000、1:2 000、1:5 000和1:1万

中比例尺地图:1:2.5万、1:5万、1:10万

小比例尺地图:1:25万、l:50万、1:100万

在其它各部门,地图按比例尺划分为

大比例尺地图:≥1:10万的地图

中比例尺地图:<1:10万、>1:100万的地图

小比例尺地图:≤1:100万的地图

测绘部门,地图表示为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

国家测绘部门

将l:5 000、1 :1万、1:2.5万、1:5万、l:10万、1:25万、1:50万和1:100万八种比例尺地形图规定为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简称基本地形图,亦称国家基本图,以保证满足各部门的基本需要。

第七节地图成图方法简介

一、实测成图法

三、编绘成图法

四、计算机成图法

五、遥感资料成图法

第八节误差与精度的基本知识

偶然误差的特性(1)误差的绝对值有一定的限值;(2)绝对值较小的误差比绝对值较大的误差多;(3)绝对值相等的正负误差具有大致相等的出现频率。(4)当观测次数无限增大时,偶然误差的理论平均值趋近于零,即偶然误差具有抵偿性

中误差:.1.定义:在相同观测条件下,对某量进行一系列观测,如误差出现符号和大小均不一定,这种误差称为偶然误差。但具有一定的统计规律。 2.特点:(1)具有一定的范围。(2)绝对值小的误差出现概率大。(3)绝对值相等的正、负误差出现的概率相同。(4)数学期限望等于零。即:

误差概率分布曲线呈正态分布,偶然误差要通过的一定的数学方法(测量平差)来处理。

此外,在测量工作中还要注意避免粗差(gross error)(即:错误)的出现。

第二章地图数学基础

第一节地图投影基本概念

一、地图投影的产生:a。地图是二维的;b。地球表面是曲面;c。如何把地表的地物、地貌在地图上描述?

二、地图投影的定义:在球面与平面之间建立点与点之间对应函数关系的数学方法,称为地图投影。

三、地图投影变形

(二)长度比与长度变形(P49—53)

1.长度比指投影面(地图)上一微分线段长度ds'与椭球体面(地面)上相应微分线段长度ds之比。用μ表示

2.长度变形指投影面上一微分线段长度ds'与椭球体面上相应微分线段长度ds之差值同这微分线段长度ds之比。μ-1

(三)变形椭圆

地图投影的变形,随地点的不同而变化。为此,在椭球面上取一微小的圆研究它投影到平面上的变化情况。为避免地球曲率影响,可把微分圆当作平面,地球体面上的微分圆投影到平面上一般为椭圆,特殊情况下为圆,这种球面上的圆经投影而产生的椭圆或圆,统称为变形椭圆。变形椭圆的理论是法国科学家底索(1881年)提出的,故又称底索曲线(Tissot’s lndicatrix)。

(四)极值长度比和主方向

(五)角度变形

(六)面积比和面积变形

六、地图投影分类

(一)地图投影按变形性质可分为:(l)等角投影:投影面上某点的任意两方向线夹角与椭

球面上相应两线段夹角相等,即角度变形为零ω=0(或a=b,m=n)。(2)等积投影:投

影面与椭球面上相应区域的面积相等,即面积变形为零Vp=0(或P=1,a=1/b)。(3)任

意投影(等距投影): 投影图上,长度、面积和角度都有变形,它既不等角又不等积。其中,等

距投影是在特定方向上没有长度变形的任意投影(m=1)。

(二)按经纬网形状分类

1.方位投影:方位投影是以平面为投影面,并与地球体面相切或相割,将球面上经纬网投影到平面上而成的一种投影。因由投影中心向四周的方向与球面上实际方向相同,故称方位投影或正向投影。

正轴投影后的经纬网:纬线呈同心圆;经线为自圆心辐射的直线;经线间夹角等于实地经差Δλ,即δ=ΔλC,投影常数C=1。

正方位投影:切于极点或割于某一纬线

横方位投影:切于赤道

斜方位投影:切于极点与赤道之间任一点的

用途:如教学地图、科背地图、世界地图、大洋地图,以及要求在一方向上具有等距性质的地图,如交通地图和时区地图等。

2.圆锥投影

圆锥投影,是以圆锥体面为投影面,并与地球体面相切或相割,先将球面上的经纬网投影到圆锥体面上,再沿母线将圆锥体面展成平面而成的一种投影。

正轴投影后的经纬网:纬线呈同心圆弧;经线为交于圆心的辐射直线束;经线间夹角δ与经差Δλ成正比,且小于实地经差Δλ,即δ=ΔλC,投影常数C<1。

投影变形:在切线和割线上无任何变形;离切线或割线愈远,则变形愈大;在割线外侧的变形为正,在内侧的则为负。

按圆锥体面与地球体面的切、割位置分:正切或正割圆锥投影:圆锥体轴与地轴重合;横圆锥投影:与地轴垂直;斜圆锥投影:与地轴斜交用途:适用于编制中纬度地带沿纬线方向伸展地区的地图,我国的地图多用此投影。

3.圆柱投影

圆柱投影,是以圆柱体面为投影面,并与地球体面相切或相割,先将球面上的经纬网投影到圆柱体面上,再沿母线将圆柱体面展成平面而成的一种投影。

正轴投影后的经纬网:经线呈等间距的平行直线;纬线为垂直于经线的另一组非等间距的平行直线。

投影变形:在切线和割线上无任何变形;离切线或割线愈远,则变形愈大;在割线外侧的变形为正,在内侧的为负。

该投影按圆柱体面与地球体面的切割位置分:正切或正割圆柱投影:圆柱体轴与地轴重合的;横圆柱投影:圆柱体轴与地轴垂直的;斜圆柱投影:圆柱体轴与地轴斜交的

用途:一般适用于编制赤道附近地区的地图和世界地图。

第三节高斯-克吕格投影及其应用

一、高斯投影基本概念

高斯投影的基本条件是:(1)中央经线和赤道的投影为直线,且为投影的对称轴;(2)投影后无角度变形,即同一地点的各方向上长度比不变;(3)中央经线投影后保持长度不变。

二、高斯投影除了保持等角特征以外还具有如下性质:(1)中央子午线投影为一条直线,且长度没有发生变形,其余的子午线凹向对称于

中央子午线,且较球面上对应的子午线略长。距离中央子午线越远,长度变形越大。(2)赤道也投影为一条直线,其余纬线凸向对称于赤道。(3)中央子午线和赤道投影后为相互垂直的直线,其它经纬线投影后也保持相互垂直的性质。

三、高斯投影分带

6°分带法:从格林威治零度经线起,每6°分为一个投影带,全球共分为60个投影带,东半球从东经0°-6°为第一带,中央经线为3°,依此类推,投影带号为1-30。其投影代号n和中央经线经度L0的计算公式为:L0=(6n-3)°;西半球投影带从180°回算到0°,编号为31-60,投影代号n和中央经线经度L0的计算公式为L0=360-(6n-3)°。

3°分带法:从东经1°30′起,每3°为一带,将全球划分为120个投影带,东经1°30′-4°30′,...178°30′-西经178°30′,...1°30′-东经1°30′。

第四节地图投影判别与选择

一、地图投影的判别

小比例尺没有表明地图投影类型

判别地图投影:

先依据经纬线形状确定何种投影系统,如方位、圆锥、圆柱等;

其次是判定投影的变形性质,如等角、等积或任意投影;

最后是确定投影的形式。

(一)确定投影系统:投影系统可以通过判别经纬线形状来确定。经纬线形状的判别方法是:

判断是否为直线的,用直尺量比。

判断曲线是否为圆弧,可用点迹法。

具体做法:将透明纸覆盖在曲线上,在透明纸上沿曲线按一定间距定出3至6个点,然后沿曲线徐徐向一端移动透明纸,若这些点始终都不偏离此曲线,则证明曲线是圆弧,否则就是其它曲线。

判别同心圆弧与同轴圆弧,用垂直线法。

具体做法:过已确定为圆弧的曲线上任一点作其切线的垂直线,延长并交相邻圆弧,若与各圆弧皆正交,且两相邻圆弧间的垂距处处相等,则证明这些圆弧为同心圆弧,否则便是同轴圆弧。

判别正轴圆锥投影与方位投影,可用量角法。

具体做法:一是量相邻两经线的夹角是否与实地经差相等,若相等则为方位投影,否则即为圆锥投影;二是分析地图的制图区域所处地理位置,若制图区域为极地一带,则为方位投影,若为中纬地带则为圆锥投影。

(二)确定投影变形性质:在确定投影系统后,对判定有些投影的变形性质是比较容易的。

(三)确定投影形式:投影形式的确定,需要根据投影变形分布规律,量算出中央经线上各纬距和各纬线上各经距长度比m和n,依其大小变化规律来判断。

第五节地图方位

一、方位角

方位角是指从过某点P的指北方向起,顺时针到某一目标方向线的夹角α

大比例尺地图上会有三种向北方的线,即真子午线、磁子午线、坐标纵线,称为三北方向线。

一、标准方向

1、真子午线方向A①定义:真方位角是指从过某点P的真子午线北端起,顺时针方向到某目标M方

向线之间的水平夹角。②真子午线的概念:真子午线是指通过地面某点指向地球南北两极的方向线,即经线。③收剑角γ:地球表面同纬度两点的真子午线的夹角γ=Δλsinφ

④测定:天文测量

2、磁子午线方向Am①定义:指从过某点P的磁子午线北端起,顺时针方向到某目标M方向线之间的水平夹角(Am)。②磁子午

线:指在某一地点上,罗盘仪磁针水平静止时所指的南北方向线。磁北极:

西径1010北纬740 磁南极:东径1140南纬680③磁偏角δ磁子午线与

真子午线的夹角δ磁子午线东偏为正,西偏为负④测量:罗盘仪

3、中央子午线方向——坐标方位角α:指从过某点P的坐标纵线北端起,顺时针方向到

某目标M方向线之间的水平夹角。坐标正轴与真子午线夹角为子午线收剑角γ

坐标轴东偏为正,西偏为负。

二、三种方位角之间的关系

1、真方位角:A=Aam+δ,A=α+γ;

2、坐标方位角:α=A-δ,α=A-γ

3、磁方位角:Am=A-δ,Am=α-δ+γ

三、坐标方位角的特点1、一直线上所有点处的坐标方位角相等2、正反坐标方位角α21=α12+1800

四、坐标方位有的推算:1、左角、右角的概念2、左角的推算α前=α后+β-1800 3、右角的推算α前=α后-β+1800

4、综合:α终=α始±Σβi n.1800

第六节地图比例尺

二、地图比例尺分类

(一)按地图投影变形分类

1.主比例尺:在投影面上没有变形的点或线上的比例尺。在地图上所标注的通常都是此种比例尺,故又称普通比例尺。

2.局部比例尺:指在投影面上有变形处的比例尺。一般地图上都不注此种比例尺。局部比例尺主要用于研究地图投影变形的大小、分布规律和投影性质。

三、地图比例尺形式

(一)数字式:数字比例尺是指用阿拉伯数字形式表示的比例尺。一般是用分子为1的分数形式表示,如1/50 000,1:50000,1:5

万。

(二)文字式:文字式比例尺,亦称说明式比例尺。如五万分之一,图上一厘米相当于实地五百米等。

(三)图解式:图解式,是用图形加注记的形式表示的比例尺。又分为直线比例尺、斜分比例尺和复式比例尺三种。

四、地图上0.1mm的实地长度,称为比例尺精度。

第七节:地形图的分幅与编号

一、矩形分幅和编号

优点:建立制图网方便,图幅间结合紧密,图廓线即坐标网格线,便于拼接和应用;每幅图的印刷面积相对平衡,有利于充分利用纸张和印刷机版面,可以使幅线有意识地避开重要地物以保持图形的完整性;图的幅面大小相,便于保管和使用。

缺点:整个制图区域只能一次投影制成。

二、梯形分幅和编号

优点:每个图幅都有明确的地理位置概念,适用于很大范围内的地图分幅。

缺点:图幅拼接不方便,随着纬度的升高,相同经纬度所限制的图幅面积不断减小,不利于有效地利用纸张和印刷机版面,经常破坏重要地物(比如大城市)的完整性。

三、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分幅和编号

(1)1:100万-1:5000比例尺地形图分幅和编号:1)分幅1∶100万地形图的分幅标准仍按国际分幅法进行。其余比例尺的分幅均以1∶100万地形图为基础,按照横行数纵列数的多少划分图幅;2)编号1∶100万图幅的编号,由图幅所在的“行号列号”组成。与国际编号基本相同,但行与列的称谓相反。如北京所在1∶100万图幅编号为J50。

(2)1∶50万与1∶5000图幅的编号,由图幅所在的“1∶100万图行号(字符码)1位,列号(数字码)1位,比例尺代码(字符码)1位,该图幅行号(数字码)3位,列号(数字码)3位”共10位代码组成。

我国基本比例尺地形图分幅

1:50万—1:5000地形图图号的构成

我国基本比例尺代码

(3)1:100万比例尺地形图的分幅编号:每幅1∶1 000 000比例尺地形图 范围: 经差6°、纬差4°。

从赤道起,每纬差4°为一行,至南、北纬88°各分为22行,依次用大写拉丁字母(字符码)A 、B 、C 、……V 表示其相应行号。 从180°经线起,自西向东每经差6°为一列,共分为60列,依次用阿拉伯数字(数字码)1,2,3,……60表示其相应列号。 由于图幅面积随纬度的增高而迅速减小,规定在纬度60°至76°之间双幅合并,即每幅图为经差12° 、纬差4° 。 在纬度76°至88°之间四幅合并,即每幅经差24°、纬差4°。

第三章:地图语言 第一节:地图符号和注记

(三)符号的视觉变量(基本图形变量)

能引起视觉差别的图形和色彩变化因素称为“视觉变量”或“图形变量”。最早研究视觉变量的是法国人贝尔廷 ①形状:产生符号视觉差异的最主要特征。 ②尺寸:描述数量特征最有效的变量之一。

③方向:指点状符号或线状符号的构成元素的方向,面状符号本身无方向变化,内部点、线填充有方向变化。 ④明度(亮度):符号色彩调子的相对明暗程度。明度包含顺序,能用来显示数据集的顺序状况。 ⑤密度:指在保持符号表面平均明度不变的条件改变像素的尺寸和数量。 ⑥结构:符号内部像素组织方式的变化。 ⑦颜色:指色相和饱和度的变化。

⑧位置:制图对象的地理位置是由坐标决定,是一种被动因素,但专题图中无定位符号位置会产生视觉的差异感。 (四)视觉变量的感受效果

1. 整体感和差异感:整体感:“联合感受”,某些像素和图形是独 立于另外一些像素和图形的整体。如:地形图同类要素之间的整体感河流、地貌; 差异感:“选择性感受”。某种要素图形突出于平面上,目标突出与背景。

2. 等级感:观察对象时,能迅速而明显地区分出几个等级的效果。产生等级感的视觉变量:尺寸、明度、颜色、结构、密度可在一定条件下产生等级感。

3. 数量感:指读图时从图形中获得数量(具体差值)的感受效果。图形尺寸产生数量感的最有效的变量。

4. 质量感:将观察对象区分出不同类别,使读者产生不同质的感受效果。产生质量差异的最有效变量:形状、颜色(色相)、结构

5.动态感:读者从图形中获得一种运动的视觉效果。表示动态感的习惯用法:箭头、尺寸、明度、方向、密度等渐变形成动态。

6.立体感:通过变量组合,使读者能从二维平面上产生三维的立体视觉效果。尺寸、密度、结构、颜色、饱和度、位置等都可作为形成立

体感的因素。

(五)地图符号的量表

1.定名量表:依据制图对象固有特征进行区分。众数是最佳的数字统计量,以一个群体中出现频率最大的类别定名。

2.顺序量表:按某种标志将制图对象排序,表现为相对等级。标志是以定量为基础,通过计算或人为确定。分位法是其中一种常用的定量

分类方法。

3.间距量表:通过一定量值形成的制图对象排序(等差数列)常用的统计量是算术平均值X 和标准差d

4.比率量表:以明确的比率数值描述制图对象的数值差异

(六)地图符号的分类

1.按图形特征分类

(1)正形符号:以正射投影为基础,符号图形与地物平面形状一致或相似,并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

(2)侧形符号:以透视投影为基础,符号图形与地物的侧面或正面形状一致或相似。

(3)象征符号:象征地物特征或现象含义的会形,会意性符号,如风车、矿井等。

2.按比例关系分类:依比例尺符号;不依比例尺符号;半依比例尺符号

3.按定位情况分类:(1)定位符号(2)非定位符号

4.按空间分布特征分类:(1)点状符号:(2)线状符号:(3)面状符号

第二节:地图色彩

一、色彩三要素

每一种彩色视觉都可依据三个特性进行度量,即色相、亮度和彩度。

1.色相是色彩视觉相互区别的心理学特征,它取决于某种彩色反射光谱的主波长。我们把红、橙、黄、绿、蓝、紫定为基本相色。

2.亮度表示色光的强度,是彩色和非彩色的明暗特征。任何色相的量度级分的过多时,不容易被识别,亮度对比加大,才容易分辨。

3.彩度它的心理学概念就是饱和度,是指彩色相对于光谱色的纯洁度。彩度对于色彩来说,不仅是一种量度标准而且构成了色彩的千差万别,丰富了色库,彩度常常参与地图的配色,不同的彩度弥补了图面的彩色设计。

二、色彩的混合

1、原色

2、间色

3、补色

4、复色

第四章:制图综合

二、制图对象的概括

(一)地物形状概括

地物形状概括:是指通过删除、夸大、合并、分割等方法,实施形状的化简,以保留地物本身所固有的典型的特征。一般情况下,概括程度取决于地图比例尺,地图比例尺越小,概括的程度则越大。

1.删除:制图物体图形中的某些碎部,在比例尺缩小后无法清晰表示时应予以删除。

2.夸大:为了显示和强调制图物体的形状特征,需要夸大一些本来按比例应当删除的碎部。

3.合并:随着地图比例尺的缩小,制图物体的图形极其间隔小到不能详细区分时,可以采用合并同类细部的方法,来反映制图物体的主要特征。

4.分割:单用合并,有时会歪曲制图物体的特征,常常需要辅之以分割的方法。在合并的同时,又常辅以分割的处理,以保持街区原来的方向及不同方向上街区的数量对比。

(二)数量特征概括:数量特征:是指物体的长度、面积、高度、深度、坡度、密度等可以用数量表达的标志的特征。数量特征概括:是指减少制图对象的数量差别和按数量的分级数目,舍弃低于规定数量指标等级的部分。随着地图比例尺的缩小,制图对象的数量分级必须减少。

(三)质量特征的概括:制图物体的质量特征是指决定物体性质的特征。质量接近→同类→同样符号

分类特征如:居民地、河流

质量特征

分级特征如:行政意义分级

五、地物的移位

地物移位:是指将地物在地图上的位置离开原处向附近作适当的移动,以使各要素都能得到清晰表示的一种制图综合方法。

移位的基本原则:是在尽量保持自然地理要素和重要的地物位置正确前提下,移动人文地理要素和其它次要地物的位置。

第五章水准测量

2—1 水准测量原理

一、概念:

利用水准仪所提供的水平视线,测定两点间的高差,从而求得待定点的高程。

二、测量原理

名词:前视点、后视点、前视读数、后视读数

H B=H A+h AB高差法:h AB=a-b H B= H A+(a-b) 适用于线水准

仪器高法:H i= H A+a H B= H i-b 适用于面水准

2—2 水准测量的仪器和工具

一、水准仪:

(DS3微倾式水准仪)

D、大地测量S、水准测量

水准仪的组成:望远镜、水准器、基座

1、望远镜

功能:①瞄准目标②对水准尺读数构造:物镜、对光透镜、十字丝分划板、目镜

轴线:视准轴十字丝交点与物镜光心的连线cc

问题:视差parallax 实像不在十字丝分划板上解决问题:调节目镜、物镜对光螺旋

2、水准器:level,bubble

功能:①,检验视准轴cc水平②,检验仪器轴vv竖直

1)管水准器:

形状:R=7-20M轴线:LL(切线);

2)园水准器,

形状,R=0.5-2m;轴线LL(法线);

3、基座:

功能:①支承仪器的上部②与三脚架连接

构造:轴座,脚螺旋、底板、三角压板

二、工具:1、水准尺(双面尺):用于三、四等水准测量;尺长3m;黑面尺(主尺),起点;000;红面尺,起点,4687、4787

2、尺垫:功能:①,竖立水准尺②,标志转点

2—3 水准仪的使用

一、安置仪器:1,三脚架tripod2,取水准仪3,连接并检查

二、粗略整平目的:仪器竖轴铅直方法:调节脚螺旋对象:园水准器规律:在整平过程中,气泡移动方向与转动脚螺旋的左手

大姆指运动方向一致

三、瞄准水准尺

1、目镜对光对象:十字丝

2、初步瞄准开始状态:松开制动螺旋对象:水准尺终止状态:拧紧制动螺旋

3、物镜对光和精确瞄准对象:水准尺使用:A.物镜对光螺旋——成象清

晰 B.微动螺旋——视场中央

4、清除视点:调节物镜对光螺旋直到眼睛上下移动,读数不变为止

四、精确整平在每次读数之前,调节微倾螺旋规律:微倾螺旋的转动方向与符合气泡影象移动的方向一致

五、读数倒像:从小往大读数从上往下直接读:米、分米、厘米估读:毫米

六、七、扶尺、搬站

2—4 水准测量的外业

一、水准点:benchmark

用水准测量方法,测定的高程达到一定精度的高程控制点

1、国家级或较高级水准点的选用

2、选点、埋设、绘关系图、编号

二、水准测量的实施

1、转点TP A至B有几个转点:传递高程的点H B=H A+h

2水准路线的基本形式:①附合水准路线②闭合水准路线③支水准路线

三、水准测量的检核

1、计算检核h

a- b

2、测站检核①双仪高法同一测站,不同仪器高。△H10cm △h高差之

差≯6mm

②双面尺法同一测站,同一仪器高。检核:△h同一点≯3mm △h ≯5mm

3、成果检核(高差闭合差是否超限)

①附合水准:hi=H B-H A②闭合水准:

hi=0③支水准:往返测

Σhi(往)=-hi(返)或

hi(往)+hi(返)=0

3—1 水平角测量原理

一、概念

地面上一点至两目标方向线在水平面上投影的夹角称水平角。通常用β表示。

二、测量水平角的原理

1、设想有角度刻划的水平园盘,其中心与通过地面点的铅垂线重合。

2、有随照准方向一起转动的且能在度盘上读数的指标线,两方向读数之差,即为水平角。

β=b右-a左

当b

3—2 DJ6级光学经纬仪

1、DJ6的解释:D:大地测量J :经纬仪6:精度为6"

二、DJ6经纬仪的基本构造

1、基座

2、水平度盘{顺时针注记三个脚螺旋用以整平}

3、照准部①支架②水准管③望远镜④竖盘⑤读数显微镜⑥指标水准管⑦竖轴等

三、读数方法

分微尺测微器

1、分划:度盘分划1°,测微尺上分划1′

2、读数:1)、位于测微尺上度盘分划,读数为度2)、以位于测微尺上度盘分划为指标,读测微尺的读数、分,并估读到0.1ˊ即6″

3—3 水平角观测

一、安置经纬仪:1、对中目的:使水平度盘的中心安置在测站点的铅垂线上。方法:1)垂球2)光学对中器

2、整平目的:使仪器的竖轴竖直,水平度盘处于水平位置方法:三个脚螺旋

3、瞄准目的:十字丝对准目标方法:十字丝、消除视差竖丝与横丝分别测水平角和竖角

4、按置零方向水平度盘变位手轮。

二、观测方法:

1、测回法:①先盘左,后盘右。②盘左按顺时针读数,盘右按逆时针读数③结果β= b右-a左④一个测回,两个半测回的平均值得

一个测回的角值

2、方向观测法:①正镜、倒镜观测②计算双倍照准差2c③计算平均读数④归零差⑤各测回归零后的方向值⑥平均方向值

3—4 竖直角观测

一、竖直角观测原理

1、定义地面上一点至一目标方向线与其水平投影的夹角称竖直角(竖角)

2、观测原理1)、竖直角的两个方向(两边)中,其中一个必须为水平方向2)、竖盘读数,当指标水准管气泡居中,L’

L’水平时,CC水平时,指标线是一个固定值(M0),分别为(0,90,180,270)

二、竖直度盘

1、竖盘装置:①竖盘,②指标水准管,③指标水管微动螺旋。(注:测微尺的零分划线是竖盘读数的指标与指标水准管固连

在一起)

2、竖盘刻划:①、顺时针方向。②、逆时针方向。③、对称式

3、竖盘、指标水准管、指标线之间的关系。①、竖盘与望远镜固定在一起。②、指标水准管的L’L’⊥指标线,且固连在一

起。

三、竖直角的观测与计算(胶片,专教材P41)

测站——目标——竖盘位置——竖盘读数,计算竖直角α。①、始读数与观测目标的读数之前。②、始读数。③、计算公式的读出。αL=90-L,αR=R-270,α=(αL+αR)/2

四,竖盘指标差

1,概念:指标线与L’L’的正确关系是互相垂直,若不垂直,其夹角称指标差

2,指标差的计算:α=90-(L’-x )=90-L’+x α=(R’-x )-270=R’-270-x X=1/2*(R’+L’-360)

3,竖角的改正:x>20〃时,应改正。α=αL+X;α=αR-X。

第七章距离测量与直线定向

第二节视距测量

原理:视距测量是利用望远镜内的视距装置配合视距尺,根据几何光学和三角测量原理,同时测定距离和高差的方法。最简单的视距装置是测量仪器(如经纬仪、水准仪)的望远镜十字丝分划板上刻制上、下对称的两条短线,称视距丝。

视线水平时,视距测量测得的是水平距离。

如果视线是倾斜的,为求得水平距离,还应测出竖角。

有了竖角,也可以求得测站至目标的高差。

普通视距测量测距简单,作业方便,观测速度快,一般不受地形条件的限制。但测程较短,测距精度较低,在比较好的外界条件下测距相对精度仅为1/300~1/200。

视线水平时视距测量公式

式中:K——视距乘常数;c——视距加常数。l——尺间隔

在仪器设计时,选择适当参数,可使K=100,c值很

小,可忽略不计,所以视线水平时视距测量公式为

S=Kl=100l

设视线竖直角为α,由于十字丝上、下丝的间距很小,视角2φ约为34′,故可将∠EM’M和∠EN’N近似看成直角。∠MEM’=∠NEN’=α,从图可见:

M’E+EN’=(ME+EN)cosα

l’=lcosα

D’=Kl’=Klcosα

水平距离为D=D”cosα=Kl(cosα)^2

两点间的高差可以根据竖角、仪器高i及中丝读数l按下列公式计算:H=Kl cosαsinα+i-l

四、坐标方位角的推算

(一)方位角的关系与方位角换算

AB的坐标方位角αAB,B点处的转折角为β,

当b为左角时,则直线BC的坐标方位角αBC为:αBC=αAB+β-180

当b为右角时,则直线BC的坐标方位角αBC为:αBC=αAB -β+180

推算方位角的一般公式为:αBC=αAB ±β±180(当β为左角时,其前取“+”,当b为右角时,取“-”,如果推算的坐标方位角大于360,则减去360。出现负值,应加上360。)

(二)坐标的正、反算:设A为已知点,B为未知点,当A点坐标(xA,yA)、A点至B点的水平距离SAB 和坐标方位角aAB均为已知时,则

可求得B点坐标(xB,yB ),通常称为正算问题。直线的坐标方位角和水平距离可根据两端点得已知坐标反算出来。称之为坐标反算。

设A、B两个已知点坐标分别为:(xA,yA)、(xB,yB ),则直线AB的坐标方位角aAB和水平距离SAB为:

第九章GPS数据采集与处理

一、GPS定位系统由以下三个部分组成:

二、(1)GPS卫星星座(空间部分):共24颗卫星,其中3颗备用。

三、(2)地面监控系统(地面控制部分):GPS的地面监控部分由分布在全球的9个地面站组成,其中包括卫星监测站(5个)、主控站(1

个)和注入站(3个)。

四、(3)GPS信号接收机(用户设备部分):用户部分组成,GPS信号接收机及相关设备(GPS接收机:接收、跟踪、变换和测量GPS信号的

无线电设备;GPS接收机的组成:天线、接收机、处理器、控制显示单元、电源)。GPS接收机的作用:接收GPS卫星发射的无线电信号,以获得必要的定位信息和观测量,并经过数据处理而完成定位工作。

五、GPS卫星信号是GPS卫星向广大用户发送的用于导航定位的调制波,它包含有载波、测距码和数据码。

六、GPS卫星信号是GPS卫星向广大用户发送的用于导航定位的调制波,它包含有载波、测距码和数据码。GPS卫星信号的组成部分,载波

(Carrier)L1,L2

七、

八、GPS定位系统的坐标系统

WGS-84坐标系: WGS-84的定义:WGS-84坐标系的原点在地球质心,Z轴指向BIH1984.0定义的协定地球极(CTP)方向,X轴指向BIH1984.0的零度子午面和CTP赤道的交点,Y轴和Z、X轴构成右手坐标系。它是一个地固坐标系。

九、GPS定位类型

依定位模式:绝对定位(单点定位),相对定位,差分定位

依定位时接收机天线的运动状态:静态定位,动态定位

第十章地形图的测绘与测设

(一)地物的表示:地物在图上按其性质和大小分别用比例符号、非比例符号、半比例符号及注记符号表示。

(二)地貌的表示:在平坦地区,地貌上要用高程注记点表示;在丘陵山区,地貌主要用等高线表示。局部微小地貌,用规定符号加以突出表示,如冲沟、滑坡及峭壁等。

第十一章数字地形测图

第二节数字测图作业模式

一、地图数字化:手扶跟踪数字化仪数字化;扫描矢量化;通过数字化仪获取是一种最普通的传统方法。

二、地面数字测图方法:普通经纬仪+电子手簿;平板仪测图+数字化仪;全站仪+电子手簿;电子平板测图;镜站遥控电子平板测图模式

第三节全站型电子速测仪简介

概念:全站仪(total station)是由电子测角、光电测距、微处理器及其软件组合而成的智能型光电测量仪器。

地图学试题4套集合(含答案)汇编

地图学习题一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5分) 1.地图:地图是根据一定的数学法则,将地球(或其它星体)上的自然和人文现象、使用地图语言,通过制图综合,缩小反映在平面上,反映各种现象的空间分布、组合、联系、数量和质量特征及其在时间中的发展变化。 2.地图投影:将地球椭球面上的点转换为平面上的点的方法称为地图投影。 3.变形椭圆:地球面上一个微分圆在地图平面上的投影,是一种显示投影变形的几何图形。 4.视觉阈值:刚刚能引起视觉的持续一定时间的刺激量。 5. SOM :空间斜轴墨卡托。 6.接图表:是表示各图幅间相互位置的图表。根据其用途和范围可分为图幅接图表和区域接图表。 7.图形开窗:在整个图形中选取需要处理的部分,称为图形的开窗。 8.编图任务书:是由上级主管部门或委托单位提供的,其内容包括:地图名称、主题、区域范围、地图用途、地图比例尺、有时还指出所采用的地图投影、对地图的基本要求、制图资料的保障情况以及成图周期和投入的资金等项目。 9.制图综合:就是采取简单扼要的手法,把空间信息中主要的、本质的数据提取后联系在一起,形成新的概念。 10.GUASS-KRUAGER:等角横切椭圆柱投影。 二、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下面那一项可能是1:10万地形图的编号(B) A. I-48-A (1:50万) B. I-52-12 C. I-50-[8] (1:25万) D.J-50-148(没有这个编号) 3.按投影的变形性质,地图投影分为三种,以下那项不属于这三种之一(B) A. 等积投影 B. 等距投影 C. 任意投影 D.等角投影 4.我国1:100万地形图使用的地图投影是(D) A. Gauss-Kruger B. UTM C. 斜轴等角方位投影 D.等角割圆锥投影 5.从几何意义上说,属于圆锥投影的是(C ) A. UTM (圆柱投影) B. Gauss-Kruger (圆柱投影) C. Lambert D. UPS(方位投影) //C. 古德投影 D. 等差分纬线多圆锥投影 7.地图数据中的属性数据是用量表系统来表示的,表示城市的等级,大城市、中城市、小城市,所使用的量表应该是(B ) A. 定名量表 B. 顺序量表 C. 间隔量表 D.比率量表 9.在两条基本等高线之间补充测绘的等高线是(C) A.首曲线 B. 计曲线 C. 间曲线 D. 助曲线 10.专题地图的表示方法有十种,能够表示面状地物数量特征的是(D) A. 范围法 B.质底法 C. 量底法 D. 定点符号法 10.下面哪种不属于栅格图象(C) A.数码像机拍摄的照片 B.卫星影像 C.冲洗出来的照片 D.扫描生成的地图 11.通过建立地图数据拓扑关系可以解决很多用户关心的问题,如京九铁路经过哪些城市,它利用的拓扑关系是?

测量与地图学复习资料提纲

测量与地图学复习提纲(仅供参考) 第一章测量工作的前期准备 1、测量工作的基准线、基准面。 2、大地体—大地水准面所包围的地球形体称为大地体、 3、椭球定位—含义:将地面的观测成果划算到椭球体上。 参考托球体 4、测量工作的基本任务:确定地面点的位置。在测量学中地面点 的位置由坐标和高程表示。(坐标及高程的含义) 5、地面点位置的表示方法:天文坐标 大地坐标—用大地经度和大地纬度表示地面点在参考托球体上的位置。基准线为法线。 6、投影(此处融合地图学有关投影章节) 投影的分类:(1)按地图投影的构成方法分 ①几何投影:方位投影 圆柱投影 圆锥投影 ②解析投影或数学投影 (2)按投影变形性质分①等角投影(或正形投影)--特点:经纬线正交、长度比固定、面积和长度变化、比例尺不变适用场合:交通图、洋流图、风向图②等积投影–特点:角度和形态发生变化适用场所:资源分布图③等距投影(任意投影)

高斯投影是正形投影的一种 高斯投影的规律、投影分带、高斯平面直角坐标系(见书P11-P13) 7、高程(绝对高程、相对高程) 8、地球曲率对测量工作的影响—①距离:以10KM为半径的测区内 可忽略不计②角度:测区面积<100K㎡ ,可忽略不计③高程—任何时候都要考虑地球曲率地他的影响 9、测量工作的基本内容和原则 内容:高程、距离、角度 原则:①精度—先高级再低级次序—先控制再碎步 ②步步有检核 注:控制点与碎步点:若要确定1点的位置,需知道A、B的位置。那么A、B为控制点,1点为碎步点 控制测量:测定控制点点位的测量工作 碎步测量:确定碎步点点位的测量工作 第二章测量的具体工作 一、测高程—水准测量 P 1、水准测量原理:利用能提供一条水平视线的仪器,测定地面两点间的高差,已知一点的高程推算另一点的高程的一种方法。 2、熟悉DS3型水准仪的构造及操作P21-P25 注:粗平时圆水准器气泡居中,气泡运动方向与左手大拇指运动方向一致,一定要遵循先两个再一个的顺序。气泡永远

第一章 地图学基础复习题

《新编地图学教程》(第二版)毛赞猷等编 复习指导 第一章导论 一、填空: 1、地图的基本特征:遵循特定的数学法则、具有完整的符号系统、经过地图概括、地理信息的载体。 2、地图和文字一样有着4000多年的历史。 3、地图至少有四方面的功能:地图信息的载负功能、地图信息的传递功能、地图的模拟功能、地图的认知功能。 4、地图能够存贮数量巨大的地理信息,以表达它的空间结构和时间序列变化,以及各现象间的相互联系。空间结构指地理信息的空间分布规律,包括它的数量、质量特性;时间序列变化反映制图对象的动态变化,也即制图对象的历史进程、现代发展和未来趋势。 5、地图投影、坐标系统、比例尺构成地图的数学法则。 6、经过分类、简化、夸张和符号化,从地理信息形成地图信息的过程,称为地图概括。 7、地图信息由直接信息和间接信息组成。直接信息是地图上用图形符号直接表示的地理信息,如水系、居民点等;间接信息是经过解译、分析而获得的有关现象或实体规律的信息,如通过对等高线的量测而获得有关坡度、切割密度的数据和图形。 8、地图按图型划分为普通地图与专题地图。 9、虚地图是指存在于人脑中或以数字形式记录存储在电脑中的地图。前者例如心像地图,后者如数字地图。 10、实地图是地理信息可视化了的地图。例如纸质地图、屏幕地图、地球仪等。 11、地图是伴随着文字出现的,是随着人类经济活动的需要产生的。古尼罗河、黄河流域的农田水利和城郭的发展带动了天文测量、平面测量和地图制作技术。古希腊手工业作坊比较发达,地中海贸易和战争使测绘用于航海成为当时的迫切任务,他们着重于测量经纬度、研究地图投影、编绘航行地图,因而将地图测绘建立在天文——大地测量的基础上。 12、古希腊毕达哥拉斯提出大地是圆球的观念,埃拉托色尼估算出地球的一段经线弧长,以此推算出地球的大小。托勒密是西方重要的天文学家、地图学家,他的名著是《地理学指南》。 13、1978年河北省平山县出土了一块公元前310年以前铜版的“兆域图”,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平面图实物。 14、1986年甘肃天水放马滩出土了秦王嬴政八年(公元前239年)绘在四块松木板上的地图七幅,

测量与地图学复习要点

《测量与地图学》复习要点 总体要求:掌握三基:基础理论(概念、原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 学会三会:认识地图、使用地图、编绘地图。 第1章导论 一、基本概念:测量学、地图学、地图、普通地图、专题地图 二、基本理论和知识: 1、测量学的学科体系; 2、地图学的学科体系; 3、地图的基本特征和构成要素; 4、地图的分类 5、地图的成图过程; 6、地图的功能 第2章测量学基础知识 一、基本概念:大地水准面、方位角、象限角、高程测量 二、基本理论和知识: 1、测绘坐标系; 2、测绘的过程; 3、水准测量的原理:H B= H A + h AB,h AB =a-b; 4、水平角测量的原理:β=b-a 5、平板仪测量的原理 三、基本技能 1、直线丈量的一般方法; 2、水准测量的方法; 3、水平角测量的方法; 4、平板仪测图的方法步骤

第3章地图的数学基础 一、基本概念:地图投影、地图投影变形、变形椭圆、长度比和长度变形、面积比与面积变形、角度变形、等角投影、等积投影、任意投影、比例尺 二、基本理论和知识: 1、地图投影的实质; 2、地图投影变形的性质和大小的计算方法; 3、地图投影的分类: (1)按构成方法分类:特点(经纬线网的形状、变形分布规律)和用途;(2)按变形性质分类:投影条件和用途 4、常用的地图投影:如等差分纬线多圆锥投影的特点和优点; 5、比例尺的分类和表示方法; 三、基本技能 1、地图投影的判别和选择 2、比例尺的计算 第4章地图语言 一、基本概念:地图语言、地图符号、地图注记、图例 二、基本理论和知识: 1、地图符号的特征和分类; 2、地图符号的量表方法; 3、地图符号的视觉变量及其作用:形状、尺寸、方向、色彩、亮度和网纹; 4、色彩三要素及其作用; 5、地图注记的分类和构成要素; 6、地图注记的排列方法和位置。 三、基本技能 1、地图符号的设计; 2、色彩的调配; 3、会书写注记。

测量与地图学----计算题

四.计算题 (一)测量学基础知识(1-18题) 1.用钢尺丈量一条直线,往测丈量的长度为217.30m,返测为217.38m,今规定其相对误差不应大于1/2000,试问: (1)此测量成果是否满足精度要求?(2)按此规定,若丈量100m,往返丈量最大可允许相差多少毫米? 解:据题意, (1),此丈量结果能满足要求的精度。 (2)设丈量100m距离往返丈量按此要求的精度的误差为 时,则 ,则 ,即往返丈量较差最大可允许相差为。 2.对某段距离往返丈量结果已记录在距离丈量记录表中,试完成该记录表的计算工作,并求出其丈量精度,见表1。 注:表中后四栏中的数字为计算数字。表17:距离丈量记录表 3.在对S3型微倾水准议进行角检校时,先将水准仪安置在A和B两立尺点中间,使气泡严格居中,分别读得两尺读数为=1.573m,b1=1.415m,然后将仪器搬到A尺附近,使气泡居中,读得=1.834m,b2=1.696m,问 (1)正确高差是多少?(2)水准管轴是否平行视准轴?(3)若不平行,应如何校正?解:据题意知: (1)正确的高差 (2), 而,=0.02m超过5mm,说明水准管轴与视准轴不平行,需要校正。

(3)校正方法:水准仪照准B尺,旋转微倾螺旋,使十字丝对准1.676m处,水准管气泡偏离中央,拨调水准管的校正螺旋(左右螺丝松开、下螺丝退,上螺丝进)使气泡居中(或符合),拧紧左右螺丝,校正完毕. 4.如图1所示,在水准点BM1至BM2间进行水准测量,试在水准测量记录表中(见表2)。进行记录与计算,并做计算校核(已知)。 图1 校核:,,。 5.在水准点B和之间进行水准测量,所测得的各测段的高差和水准路线长如图2所示。已知B的高程为5.612m,的高程为5.400m。试将有关数据填在水准测量高差调整表中(见表3),最后计算水准点1和2的高程。

地图学试题汇总

《地图学》试卷A 一、判断题(20’每题2’) 1、图号为K53E023006的地图是1﹕5万比例尺地形图。() 2、沈括最早提出了制图六体。() 3、海水深度是从平均海水面向下计算的。() 4、圆锥投影的等变形线是放射状的。() 5、我国1:2千的普通地图是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图。() 6、用比率符号表示数量时是根据符号的面积比计算的。() 7、地图图面上图形所处的位置不会影响其视觉重量。() 8、色光的混合是加色法混合。() 9、实地上河流的密度愈大,其选取标准定的愈低。() 10、陆地上的等高线是封闭的连续曲线。() 二、名词解释(30’每题5’) 1、数字地图 2、变形椭圆 3、普通地图 4、范围法 5、量表系统 6、地图适宜载负量 三、问答题(40’) 1、简述地图的三个基本特性? 2、按照变形性质,地图投影如何分类? 3、等高线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4、质底法和范围法的区别是什么? 5、图形视觉感受的认识过程? 6、计算机地图制图的成图过程是什么? 7、当境界线以河流分界时其图形如何描绘? 8、制图数据的来源有哪些? 四、综述(10’) 制图综合的基本方法。

地图学 A 卷标准答案 二、名词解释(30分,每题5分) 数字地图:是在一定坐标系统内具有确定坐标和属性标志的制图要素和离散数据在计算机可识别的存储介质上概括而有序的集合。具有计算机可识别性、可量算性、可分析性、可传输性及数字与模拟地图的互转性,是生产电子地图和纸基地图的基础。 变形椭圆:取地面上一个微分圆(小到可忽略地球曲面的影响,把它当作平面看待),它投影到平面上通常会变为椭圆,通过对这个椭圆的研究,分析地图投影的变形状况。这种图解方法就叫变形椭圆。 普通地图:普通地图是以相对平衡的程度表示地表最基本的自然和人文现象的地图。它们以水系、居民地、交通网、地貌、土质植被、境界和各种独立目标为制图对象,随着地图比例尺的变化,其内容的详细程度有很大的差别。 范围法:范围法表示呈间断成片分布的面状现象,如森林、沼泽、湿地、某种农作物的分布和动物分布等。范围法是用真实的或隐含的轮廓线(例如由颜色或网纹、符号排列构成的边线)表示现象的分布范围,在范围内再用颜色、网纹、符号乃至注记等手段区分其质量特征。根据所表示的专题现象的特征,范围法可以分为精确的和概略的两类。精确范围法表示有明确界线的现象,其轮廓用实在的线状符号表示。概略范围法表示没有固定界线或分布界线模糊、不易确定的现象,如动物分布。 量表系统:按数据的不同精确程度将它们分成有序排列的四种量表,称为量表系统。可以分为定名量表、顺序量表、间隔量表和比率量表。 地图适宜载负量:我们不能使所有的地图图面上都达到极限载负量,那样也就没有地区对比可言了,因此就失去了地区特征。我们必须根据地图的用途、比例尺和景观条件确定该图适当的载负量。 三、问答题(40分,每题5分) 1、简述地图的三个基本特征 ①由特殊的数学法则产生的可量测性 ②由使用地图语言表示事物所产生的直观性 ③由实施制图综合产生的一览性 2、按照变形性质,地图投影如何分类? ①等角投影:投影后角度保持不变 ②等面积投影:投影后面积保持不变 ③任意投影:角度和面积都有变形,其中一种特殊投影是等距离投影。

测量与地图学复习笔记

测量与地图学 前11章复习总结 绪论 第一节测绘科学的研究对象与分类 一、测绘科学的研究对象 二、测绘学科研究的对象是地球整体及其表面和外层空间的各种自然和人造物体的有关信息。 三、它研究的内容是对这些与地理空间有关的信息进行采集、处理、管理、更新和利用。 四、它既要研究测定地面点的几何位置、地球形状、地球重力场,以及地球表面自然形态和人工设施的几何形态;又要结合社会和自然信息的 地理分布,研究绘制全球和局部地区各种比例尺的地形图和专题地图的理论和技术。前者和后者构成测绘学。 五、测量与地图是测绘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 六、测量与地图学的任务与分类:测量学是研究地球的形状、大小以及地球表面各种形态的科学。 A.其任务主要表现为:确定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确定地面点的平面位置和高程;将地球表面的起伏状态和其它信息测绘成图。 B.测量学的任务,具体有:1)确定地球的形状和大小;2)确定地面上和空间各点的相对位置或某一坐标系统的统一位置:即把地面上施 测区域绘制成图;3)构筑物放样:将土地及其附属物的开发、利用、建设的设计方案在实地标定,即将各种工程设计测设到现场;4)变形监测:已有工程或其它设施在一定时期内的变化测量。 C.概括起来地图学的任务是:1)研究地图本身及其各要素的表示方法的演变以及今后的发展趋向;2)研究地球椭球体(或球体)表面描写 到平面上的理论与方法,研究地图投影的变形规律以及不同投影的转换问题;3)研究地图的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各要素的制图综合,地图的编绘和复制等一系列的理论与技术方法,并尽可能运用当代最新科学技术于地图的生产,以缩短成图周期,提高成图质量和增加新的地图品种;4)研究地图的使用、量算以及对地图产品的评价问题等。 三、测量学的发展已经包括以下几个分支学科: 大地测量学地形测量学摄影测量与遥感学 工程测量学 海洋大地测量学地图(制图)学 测量学 地图学现代科学体系框架把地图学分为理论地图学、地图与地理信息工程学、地图应用学三个部分 第二节地图的产品 一、随着测绘技术的进步,现代地图及其产品有了明显的变化,已出现缩微地图、数字地图、电子地图、全息像片等新品种。在生产部门,4D 产品(数字高程模型DEM、数字线划地图DLG、数字栅格地图DRG、数字正射影像图DOM)已经逐步取代传统意义上的纸质地图 二、我国规定1:5 000、1 :1万、1:2.5万、1:5万、1:10万、1,20万(现已为1:25万)、1:50万、1:100万等八种比例尺地形 图为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 第一章测量与地图学基础知识 一、水准面:假想有一个静止的海水面,向陆地延伸形成一个封闭的曲面,这个曲面称为 水准面。大地水准面:水准面海上一个点的铅垂线均与该点的重力方向重合。由于 海水面受潮汐影响而有涨有落,所以水准面有无数个。其中有一个与假想的静止海水 面相吻合,称为大地水准面。 二、地面上选一点P,令P的铅垂线和椭球面上相应P0点的法线重合,并使P0点的椭 球面与大地水准面相切。这里的P点称为大地原点,旋转后的椭球面称作参考椭球 面,其包围的形体称作参考椭球体。 第二节地面点位置的表示方法 一、坐标 A.地理坐标:天文地理坐标:表示地面点在大地水准面上的位置。用天文经度与天文纬度表示。大地地理坐标:表示地面点在 参考椭球面上的位置。用大地经度L与大地纬度B表示。 经纬度:

《测量与地图学》复习思考题

《测量与地图学》复习思考题一 1.航空低处、素描画能否具备地图的特征?为什么? 2.读完裴秀“制图六体”后,请将它的大意用白话广文写出来。 3.什么是清朝以前的中国地图传统? 4.为什么说地图学已经进入地球空间信息科学的范畴? 5.什么是地图?它有何特点? 6.地图的构成要素有哪些?试举例说明。 《测量与地图学》复习思考题二 1.解释大地水准面和地球体的含意。 2.研究地球椭球体有何意义? 3.说明我国1980年国家大地坐标系的构建情况。 4.为何会有“1956年黄海高程系”和“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两个高程系统?二者之间是否存在冲突?又有着怎样的关系?为什么? 5.什么是地图投影?为什么要进行地图投影? 6.地图投影会产生哪些变形?如何衡量这些变形的大小? 7.简述地图投影的分类。墨卡托投影属于哪一类投影?它有何特点? 8.在一幅1︰100000比例尺的地形图上,某地点P的通用坐标是(2468500,294867245),试判断P地处于高斯–克吕格投影的第几带?此带的中央经线经度是多少? 9.在选择地图投影进行编图时,主要应考虑哪些因素? 10.现欲用方位投影制作南极地区的地图,使平面切于南极点,要求投影后,南极大陆的面积无变形,试写出此投影的函数表达式。 11.试绘出正轴割圆锥投影的经纬网,同时绘出其变形分布的一般规律图。 12.什么是地图的比例尺?其表现形式有哪些? 13.什么是局部比例尺?为什么会出现局部比例尺》? 14.试绘制1︰5000的直线比例尺。 15.什么是比例尺的精度?其隐含的意义是什么?比例尺1︰1000和1︰2000的精度分别是多少?哪个精度更高一些? 《测量与地图学》复习思考题三 1.地图的数据源都有哪些? 2.什么是控制测量?什么是碎部测量? 3.实测数据主要是指地表点位的坐标和高程,试说明如何获取地表一点的高程(水准测量原理)? 4.什么是绝对高程、相对高程?什么是高差? 5.什么是水平角?什么是竖直角? 6.深入理解水平角和竖直角的概念并分析:在岩层产状测量中,岩层的走向、倾向、倾角分别对应于上述哪一种角度。 《测量与地图学》复习思考题四 1.何为地图概括?地图概括的意义如何? 2.影响地图概括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测量学与地图学》复习题集

地图学导论 1、概念:地图地图学 ①地图是按照一定的数学法则,将地球(或星体)表面上的地理信息,通过科学的概括,并运用符号系统表示在一定载体上的图形,以传递它们的数量和质量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分布规律和发展变化。 ②地图学是以地理信息可视化为核心,探讨地图的理论实质、制作技术和使用方法的综合性学科。 2、地图的构成要素有哪些? 数学要素图形要素辅助要素补充说明 3、地图的基本特性是什么? 数学法则地图概括符号系统地理信息载体 4、地图的成图方式有哪些? 实测成图法编绘成图法 5、实测成图过程可分哪四个步骤?编绘成图过程可分哪四个步骤? ①传统实测成图法常分为控制测量、碎部测量、内业制图和制版印刷几个过程。 ②传统编绘成图过程:资料收集地图设计地图原图编绘地图出版准备地图制印 遥感制图法编制专题地图的流程如下: 遥感图像资料获取 遥感图像处理 专题要素信息识别与提取 地理底图编绘与专题要素转绘 6、地图按照内容可以分为哪两种类型? 普通地图专题地图 7、我国地图学家把地图学分为哪几个分支学科组成? 理论地图学地图制图学应用地图学 8、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测量与地图的用途有哪些。 经济建设科学研究国防建设政治活动、文化教育、日常生活 第六章、地形图的应用 一、名词解释 1.普通地图普通地图使用相对平衡的详细程度来表示地球表面的地势、水系、土质植被、居民点、交通网、境界线等自然地理要素和社会人文要素一般特征的地图。又分为地形图和地理图两种类型。 2.专题地图专题地图是着重表示一种或几种主题要素及它们相互关系的地图。 3. 地理图相对概括地表示制图区域自然地理和社会经济要素的基本特征、分布规律及其相互关系的普通地

陕师大地图与测量学实习报告

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 测量与地图学野外实习报告 班级: 学号: 姓名: 实习科目: 测量与地图学 指导教师: 貟疆薛亮 实习时间: 撰写报告时间:

一、实习区域背景概述 本次实习着重对四个地区进行了考察,一是长安大学,二是西安煤航信息产业有限公司,三是临潼骊山,四是陕西师范大学雁塔校区。 现对其概述如下: 长安大学地质灾害大型物理模拟实验中心是由中国地质调查局与长安大学共同建设成立,主要有滑坡平台和沉降平台,主要研究滑坡、泥石流、地裂缝和地面沉降等地质灾害的成因、机理、评价和防治。长大地学科机大厦具有土真三轴实验室、非饱和土力学实验室等多个实验室和地质博物馆。 西安煤航信息产业有限公司是专业从事地理信息系统应用软件开发、空间数据处理及建库、SCADA监控系统设计及实施、3G(GIS、GPS、GSM\GPRS)系统集成的高新技术企业。 骊山位于西安临潼县城南,属秦岭山脉的一个支脉。最高峰九龙顶海拔1301.9米,山上松柏长青,郁郁葱葱,远看形似一匹青色的骊马,故名“骊山”。骊山也因景色翠秀,美如锦绣,故又名“绣岭”。每当夕阳西下,骊山辉映在金色的晚霞之中,景色格外绮丽,有“骊山晚照”之美誉。骊山是我国古今驰名的风景游览胜地,因系西周时骊戎国所在地,因此得名。周秦汉唐以来,这里一直作为皇家园林,离宫别墅众多。其中著名的有西周时营建的举火楼、烽火台以及唐华清宫长生殿遗址,现代史上西安事变的历史见证“兵谏亭”(原“捉蒋亭”)也位于骊山之上。“骊山云树郁苍苍,历尽周秦与汉唐。一脉温泉日夜,几抔荒冢掩皇王。”郭沫若曾题诗对骊山胜景以及它的历史地位做了恰当准确的概括。骊山不仅自然景观秀丽,还有几十处文物胜迹:烽火台、老母殿、老君殿、晚照亭、兵谏亭、石瓮寺、举火楼、遇仙桥、秤砣石、鸡上架、三元洞等。1982年被国务院正式确定为全国第一批重点风景名胜区。 二、实习目标与任务 1、对滑坡、泥石流、地裂缝和地面沉降等地质灾害的成因、机理、评价和防治有所了解。具象认识观赏石、岩石与矿物和史前生物。 2、了解航测与专题地图编图过程的相关知识,初步掌握专题地图设计的技能,学习了解地理信息系统的实际应用。 3、学会使用罗盘辨别方向、地形野外判读、掌握地图定位和站立点定位的基本方法、掌握GPS数据采集基本方法。 4、学习掌握经纬仪的测量方法。 三、实习内容 专题一实习时间:4月7日上午 实习地点:长安大学研究生院 实习目的:对滑坡、泥石流、地裂缝和地面沉降等地质灾害的成因、机理、评价和防治有所了解。具象认识观赏石、岩石与矿物和史前生物。 1、在长安大学地质灾害大型物理模拟实验中心,了解了滑坡的防治,并初步认识了模拟桥段的沉降平台和预先在变形敏感部位将建筑物断开来防治由于地震和地基不均匀沉降造成的灾害的变形缝,了解了滑坡实验与平面实验。 2、参观长安大学的重点实验室,在非饱和土力学实验室中,我们认识了压力

测量学期末重点总结

测量学:研究和测定地面点的位置和高程,测绘各种比例尺地形图,以及根据工程需要进行。放样,研究地球或其某一部分的形状和大小的科学测量学的两大任务:图上→实地;实地→图上 测量学的分类:1.大地测量学:测量与描绘地球表面形状。2.地形测量学:测定地物、地形并绘制地形图。3.工程测量学:各项工程各个阶段的测绘工作。4. 制图学:制图理论、工艺技术和应用等的科学。 地图特点:①地图是客观世界的缩小版,缩小须符合一定比例尺②地图以平面形式(纸、屏幕)表现了球面世界③地图准确的反映了实体的位置及实体间的邻接关系④地图是客观世界的概括⑤地图中对实体的表示须采用标准的符号库 地图涵义:根据一定的数学法则,运用制图综合的方法,以专门的图式符号系统把地球表面的自然现象和社会经济现象缩绘在平面上的图形,就是地图。 地图学定义:地图学是以地理信息传递为中心,探讨地图的理论实质、制作技术和使用方法的一门学科。 地图学分支:①理论地图学②地图制图学③应用地图学 水准面:静止的海水面,向陆地延伸而形成一个封闭的曲面。 大地水准面:通过平均海水面并向陆地延伸所形成的闭合曲面。 参考椭球面:接近大地水准面而又规则的数学形体。 参考椭球体的定位:确定椭球体与大地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固定下来。 高斯投影——等角投影(角度变形为零),也叫正形投影。 投影分带:①6o分带:从首子午线起,自西向东经差6o分一个带,全球共分60带。编号为1、2、……60,其轴子午线经度L0与带号N6间的关系为:L0=6N6-3② 3o分带:从经度1o30’这条子午线开始,自西向东经差3o为一带,全球共分120带。编号为1、2、……120,其轴子午线经度L与带号N3间的关系为:L=3N3 绝对高程:地面点到大地水准面的铅垂距离。HA表示A点的高程。 相对高程:从一点到假定水准面的铅垂距离。H’ A表示A点的相对高程。hAB=HB-HA=H’B-H’A 比例尺:图上某直线的长度与地面上相应线段的水平投影长度之比。 比例尺精度:图纸上0.1mm所表示的实地水平距离。(会换算)例如:1:1万的比例尺的精度是1m。 选择比例尺的方法标准:图上需要表示出的最小地物有多大,两点间的距离要精确到什么程度地图比例尺大小怎么分辨:大比例尺地图范围大,不详细,小比例尺地图范围小,详细 测量基本工作:距离测量,角度测量,高差测量。 系统误差:在相同观测条件下,对某一未知量进行一系列的观测,若误差的大小和符号保持不变,或按照一定的规律变化。 偶然误差:在相同观测条件下,对某一未知量进行一系列的观测,从单个误差看其大小和符号的出现,没有明显的规律,但从一系列误差总体看,则有一定的统计规律。 真误差公式:△=V观测-V真值 例题1:一段距离的真实长度为237.57m,某人一次观测得到的距离为237.48m,求此次观测的真误差?△=V观测-V真值=237.48-237.57=-0.09m 相同观测条件下,对同一个量进行n次观测,结果为l1、l2……l n。每个观测值真误差分别为△1、△2 ……△n。取各真误差的平方和的平均值之平方根m,作为评定这组观测值精度的标准,即:m=±[(△12+△22+……△n2)/n]1/2 =±(△△/n)1/2,称m 为中误差或者叫均方差。 例题2:设在相同条件下,对某一角度进行了六次观测,观测结果见下表,经精密仪器测定,该角度值为71°32′02″(因其观测精度很高,相对本例的观测值来说可视为真值)。求观测值的中误差。

地图测量学复习

1. 什么是水平角?经纬仪如何能测水平角? ? 答:水平角定义:(1)为地面上O 点至A 和B 两目标方向线在水平面P 上投影的夹角β,称为水平角。 (2) 地面上一点到两目标的方向线间所夹的水平角,就是过这两方向线所作两竖直面间的二面角。 2. 什么是竖直角?观测水平角和竖直角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 答:竖直角是同一竖直面内倾斜视线与水平线之间的夹角,其角值小于等于90度; 仰角为0~90;俯角为-90~0;视线水平时竖直角α=0°。 1.何谓大地水准面?它在测量工作中起何作用? 答:静止平衡状态下的平均海水面, 向大陆岛屿延伸而形成的闭合水准面。 特性: 唯一性、等位面、 不规则曲面; 作用:测量野外工作的基准面。 2. 测量中常用的坐标系有几种?各有何特点?不同坐标系间如何转换坐标? 答:测量中常用的坐标系统有:天文坐标系、大地坐标系、高斯平面直角坐标系、独立平面直角坐标系。 4. 什么叫绝对高程?什么叫相对高程?两点间的高差如何计算? 答:绝对高程H (海拔):地面点沿铅垂线方向到大地水准面的距离; 相对高程H':地面点沿铅垂线方向到任意水准面的距离。 高差h :地面两点高程之差;''A B A B AB H H H H h -=-=。 5. 什么是测量中的基准线与基准面?在实际测量中如何与基准线与基准面建立联系? 答:重力方向线即铅垂线, 是测量工作的基准线;测量上统一以大地水准面为野外测量工作基准面。地面点空间位置一般采用三个量表示。其中两个量是地面点沿投影线(铅垂线)在投影面(大地水准面)上的坐标;第三个量是点沿着投影线到投影面的距离(高度)。 6. 测量工作的基本原则是哪些是测量的基本工作? 答:测量工作应遵循两个原则:从整体到局部,先控制后碎部(为了减少误差结累;加快测量速度,这项原则是对总体工作);前项工作未作检核,不进行下一步工作(从而保证成果质量,是对测绘具体工作)。 2.何为视准轴?何为视差?产生视差的原因是什么?怎样消除视差? 答:通过物镜光心与十字丝交点的连线CC 称为望远镜视准轴,视准轴的延长线即为视线,它是瞄准目标的依据。由于物镜调焦不完善,导致目标实像与十字丝平面不完全重合出现相对移动现象,称为视差。其原因由于物镜调焦不完善,使目标实像不完全成像在十字丝平面上;在目镜端观测者眼睛略作上下少量移动,如发现目标也随之相对移动,即表示有视差存在;再仔细进行物镜调焦,直至成像稳定清晰。 水准仪有哪些主要轴线?它们之间应满足什么条件?什么是主条件?为什么? 答:水准仪的轴线主要有:视准轴CC ,水准管轴LL ,圆水准轴'L 'L ,仪器竖轴VV 。水准仪轴线应满足的几何条件为: 1) 圆水准轴应平行于仪器竖轴('L 'L ∥VV ); 2) 十字丝中丝应垂直于仪器竖轴(即中丝应水平); 3) 水准管轴应平行于视准轴(LL ∥CC )。 H I =48.966m 。

测量与地图学复习资料

测量与地图学复习资料 1、大地水准面:由静止平均的海水面并向大陆延伸所形成的不规 则的封闭曲面,也是海拔高程系统的起算面。 2、绝对高程:地面上一点沿铅垂线方向到大地水准面的距离,称 为该点的绝对高程。 相对高程:地面上一点沿铅垂线方向到任意水准面的距离,称 为该点的相对高程 3、高程、水平角(方向)和距离是确定地面点位的基本要素{即 测角、量边、测高程} 4、地图投影的方法,可归纳为几何透视法和数学分析法两种。 几何透视法:利用透视关系,将地球体面上的点投影到投影面 上的一种投影方法。 数学分析法:在球面与投影面之间建立点与点的函数关系,在 平面上确定坐标网的一种投影方法。 5、地图比例尺,是衡量地图与地面物体缩小倍数的尺度;确切地 讲,地图上一直线段的长度与地面上相应直线距离水平投影长 度之比,称为地图比例尺,其表达式为:d/D=1/M 式中d为地图上线段的长度,D为实地上相应直线距离的水平 投影长度,在实际计算时必须将它们化为同一长度单位;M为 地图比例尺分母。d、D、M为三个变量,只要知道其中任两个,便可推知第三个。例如,已知实地直线水平距离为2.4km,则 1:5万地形图上的相应长度为:d = D/M =240000cm/50000=4.8cm

6、等高线:地面上高程相等的相邻点所连成的闭合曲线。 等高距:相邻两等高线的高程差,常用h表示。 等高线平距:相邻等高线间的水平距离,常用d表示。 7、水准测量:利用水准仪和水准尺,根据视线水平在水准尺上读 数的原理,推算地面两点高差来测定高程的方法。 8、 h AB=a-b(h AB=H B-H A) 式中:A点称为后视点,a称为后视读数;B点称为前视点,b 称为前视读数。两点之间的高差h =“后视读数a”-“前视读 数b” 8、水准仪的使用步骤:安置仪器、粗平(左手大拇指法)、瞄准、 精平、读数。 9、单一水准路线的形式有三种,即:附合水准路线、闭合水准路 线、支水准路线。 10、教材147页【例5-4-1】 11、地面上一点到两目标的方向线之间的水平角就是通过该两方 向线所作竖直面间的两面角。(水平角的范围是0°—360°) 竖直角是同一竖直面内目标方向与一特定方向之间的夹角,目 标方向与水平方向间的夹角称为高度角。(竖直角的范围是 -90°—90°) 13、经纬仪的整置:对中(目的是使仪器的中心与测站点位于同一 铅垂线上)、整平(目的是使仪器的竖轴处于铅垂位置,并使水平度盘处于水平)、瞄准、整置检查。

地图学试题及答案79427

---------------------考试---------------------------学资学习网---------------------押题------------------------------ 一、判断题1.比例尺、地图投影、各种坐标系统就构成了地图的数学法则。Y 2.地图容纳和储存了数量巨大的信息,而作为信息的载体,只能是传统概念上的纸质地图。 3.地图的数学要素主要包括地图投影、坐标系统、比例尺、控制点、图例等。 4.实测成图法一直是测制大比例尺地图最基本的方法。Y 5. 磁坐偏角指磁子午线与坐标纵线之间的夹角。以坐标纵线为准,磁子午线东偏为负,西偏为正。) 6. 一般情况下真方位角(A)、磁偏角(δ)、磁方位角(Am)三者之间的关系是A=Am+δ。 7.大规模的三角测量和地形图测绘,其成为近代地图学的主流。Y 8. 城市规划、居民地布局、地籍管理等需要以小比例尺的平面地图作为基础图件。 9.实地图即为“心象地图”,虚地图即为“数字地图”。Y 10.方位角是由标准方向线北端或者南端开始顺时针方向到某一直线的夹角。 11.地球体的数学表面,也是对地球形体的二级逼近,用于测量计算的基准面。Y 12.在地图学中,以大地经纬度定义地理坐标。Y 13.在地理学研究及地图学的小比例尺制图中,通常将椭球体当成正球体看,采用地心经纬度。Y 14. 1987年国家测绘局公布:启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取代《黄海平均海水面》,其比《黄海平均海水面》下降29毫米。 15.球面是个不可展的曲面,要把球面直接展成平面,必然要发生断裂或褶皱。Y 16.长度比是一个常量,它既不随着点的位置不同而变化,也不随着方向的变化而变化。 17.长度变形没有正负之分,长度变形恒为正。 18. 面积变形有正有负,面积变形为零,表示投影后面积无变形,面积变形为正,表示投影后面积增加;面积变形为负,表示投影后面积缩小。Y 19.制1:100万地图,首先将地球缩小100万倍,而后将其投影到平面上,那么1:100万就是地图的主比例尺。Y 20.在等积圆锥投影上中央经线上纬线间隔自投影中心向外逐渐增大。 21. 无论是正轴方位投影还是横轴方位投影或是斜轴方位投影,他们的误差分布规律是一致的。Y 22. 等角正轴切圆柱投影是荷兰地图学家墨卡托于1569年所创,所以又称墨卡托投影。Y 23. 等积投影的面积变形接近零。Y 24. 等角投影能保持制图区域较大面积的形状与实地相似。 25. 按基本等高距的二分之一高程绘出的等高线称为助曲线。 26. 经线在任何球心投影中的表象都是直线。Y 27. 一般情况下,等角航线是与所有经线相交成相同方位角的大圆弧线,它在圆柱投影上的表象是直线。 28. 不同地点的磁偏角是不相同的,同一地点的磁偏角是相同的。

测量学与地图学实习报告模板

湖南文理学院 《测量学与地图学》课程 实习报告 专业地理科学姓名姜虎成绩 班级地科3101 学号201314010111日期20160526

目录 一.实习目的: (3) 二.实习内容: (3) 三、实验结果: (5) 四、收获体会 (7) 五、最后成果图: (8)

一.实习目的: 1、了解地形测量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步骤。 2、熟练水准仪、经纬仪、平板仪等测量工具的操作使用。 3、明确地形特征点的选择。 4、掌握距离、角度、高程测量的方法。 5、根据实测地形点勾绘等高线图。 6、强化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充分发挥所学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7、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拓展与同学合作的能力。 8、培养大学生团队合作的工作素质。 二.实习内容: 学会综合熟练运用水准仪、经纬仪、平板仪、钢尺等工具,进行高程测量、方位角测量、控制测量等工作;对学校白马湖及其周围地形进行测量和计算,然后按1:500比例尺转绘到图纸上;接着扫描,导入MapGIS软件进行数字化,最后进行整饰,包括图例,标题,比例尺等;导出成果,打印装订在实习报告中。(一)准备工作: 水准仪×1,水准尺×2,尺垫×2,经纬仪×1、钢尺×1、平板仪×1,平板仪脚架,铅笔,图纸,大头针,橡皮,记录板,计算器等测量工具及辅助工具。 (二)水准点的选设: 根据白马湖测区的实地情况进行选点。选点时要求通视条件良好,能够测到尽可能多的地形特征点,就地把水准点标记为A,B,C,D,E,F,G,H。 (三)用水准仪测量相邻控制点的高差。要求高程闭合差不超过±12√L。 (四)水准路线长度丈量: 用钢尺往返丈量水准路线的长度,相对精度要求小于1/2000。 (五)水准测量高差闭合差的计算与调整 (1)高差闭合差的计算:? h =∑h 测 -∑h 理 (2)高差闭合差的允许值:? h ≤±40√L,L的单位是km。 (3)调整:反符号按比例分配。 (六)导线控制点的选设: 根据白马湖测区的实地情况进行选点。选点时要求通视条件良好,能够测到尽可能多的地形特征点,就地把主要角点逆时针标记为A,B,C,D,E,F,G,H。 (七)导线边长丈量: 用经纬仪或钢尺往返丈量各导线的边长,丈量精度要求小于1/2000。 (八)导线的角度观测: 用测回法观测导线边所夹的内角。要求盘左与盘右两次测角的差值不大于20″。导线角度闭合差不超过± 40″√n。

测量学定义

测量学定义:测绘学是研究测定和推算地面的几何位置,地球形状及地球重力场,据此测量地球表面自然形态和人工设施的几何分布,并结合某些社会信息和自然信息的地球分布,编制全球和局部地区各种比例尺的地图和专题地图的理论和技术的学科,是地球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测量学的研究对象:大地测量学、摄影测量学、地图学、工程测量学、海洋测绘学大地测量学是研究和确定地球的形状、大小、重力场 大地测量学分支:几何大地测量学、物理测量学、空间大地测量学 摄影测量学:研究摄影影像与被摄物体之间的内在几何物理关系 以确定被摄物体的形状、大小和空间位置 地图学:由理论部分、制图方法和地图应用三部分组成 铅垂线:重力的作用线 水准面:处于静止状态的水面 水准面的特点:是一个重力等位面,水准面上处处与重力方向垂直 大地水准面:与静止的平均海水面重合并向陆地延伸且包围整个地球的特定重力等位面大地水准面和铅垂线是测量外业所依据的基准面和基准线 大地坐标系:以参考椭球面作为基准面,以起始子午面和赤道面作为在椭球面上确定某一点投影位置的两个参考面 测量中采用的平面直角坐标系:高斯平面直角坐标系、独立平面直角坐标系、以及建筑施工坐标系 参考椭球定位:确定参考椭球面与大地水准面的相关位置,使参考椭球面在一个国家或地区范围内与大地水准面最佳拟合 椭球面市测量计算的基准面 地图投影(投影):将椭球面上各元素按一定的数学法则投影到平面上 投影面:该点的投影后的平面直角坐标,这里说的平面称为投影面 投影变形:椭球面是一个凸起的,不可展开的曲面,如果将这个曲面上的元素投影到平面上,就会和原来的距离、角度、图形呈现差异,这一差异称为投影变形 投影变形分类:角度变形、长度变形、面积变形 地图投影的分类:按正轴投影时经纬网的形状分类、按内在的变形特征分类 按正轴投影时经纬网的形状分类:圆锥投影、圆柱投影、方位投影 按内在的变形特征分类:等角投影、等积投影、任意投影 按照地球椭球面与投影面不同的相对位置分类:正轴投影、斜轴投影、横轴投影 方位投影:将一个平面切于椭球极点,再将经纬线网投影到此平面上,在正轴方位投影中,经纬投影后为同心圆,经线投影后为同心圆的半径,且两经线间的夹角与实地经度差相等等角投影:任何点上两微分线段所组成的角度再投影后仍保持不变 正轴投影:投影面的中心线与地轴相重合时的投影 斜轴投影:投影面的中心线与地轴斜交所得的投影 横轴投影:投影面的中心线与地轴垂直所得的投影 高斯投影的特点:高斯投影式正形投影的一种,投影前后的角度相等。 (1)中央子午线投影后为直线,且长度不变。距中央子午线越远的子午 线,投影后弯曲程度越大,长度变形也越大。 (2)椭球面上除中央子午线外,其他子午线投影后均向中央子午线弯曲, 并向两级收敛,对称于中央子午线和赤道 (3)在椭球面上对称于赤道的维圈,投影后仍成为对称的曲线,并与子 午线的投影曲线互相垂直且凹向两级

测量与地图学基础知识全稿

绪论 1.测绘的定义: 研究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以及确定地面点(近地点、地下点等)相对位置的科学 测绘的任务: 1、测定:又名测绘,测定地球表面的地物和地貌的位置与高程,并用图的形式表达出来。 2、测设:又称放样,将工程设计在实地标定出来,作为施工的依据。 3、变形监测: 测量学的分支: 1、大地测量学: 1 研究在地球表面大范围建立国家大地控制网,测定地球的形状与大小及其重力场的科学。 2 研究对象:地球表面一个较大的区域甚至整个地球,必须考虑地球的曲率。 3 基本任务:建立国家大地控制网,测定地球的形状、大小和研究地球的重力场理论、技术和方法。 2、地形测量学 1 研究小地区地表各类地物形状和大小的科学 2 研究对象:地球自然表面上一个区域,由于地球半径很大,可以把这块球面当作平面看待而不考虑其曲率。 3 基本任务:测绘地表面各类物体形状和大小。 3、摄影测量与遥感学 1利用摄影象片来研究地表形状与大小的科学。其任务与地形测量学相同,只是采用的方法不同。 4、工程测量学 5、海洋大地测量和制图学 新的地图产品形式 数字高程模型DEM 数字线划地图DLG 数字栅格地图DRG 数字正射影像DOM 地图学概念 : 地图学是地图制作的艺术、科学和技术,以及将地图作为科学文献和艺术作品的研 究。它概括了以上各种观点①着重强调了艺术;②强调了地图的制作;度 地图的类型 1、按地图信息存储形式分类:模拟地图、数字地图 2、按内容分类:普通地图、专题地图 3、按比例尺分类 在我国地图学领域的习惯划分是: ①比例尺≥1:10万的地图为大比例尺地图 ②1:10万>比例尺>1∶l00万的地图为中比例尺地图 ③比例尺≤l:100万的地图为小比例尺地图。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