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抗凝剂的种类及用途

抗凝剂的种类及用途

抗凝剂的种类及用途

一、引言

抗凝剂是一种常用的药物,用于防止血液凝结或减少凝血过程。它们在心血管疾病、血栓形成和手术等领域起着重要作用。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抗凝剂及其用途。

二、普通肝素

普通肝素是一种常见的抗凝剂,主要通过抑制凝血酶的活性来防止血液凝结。它通常通过静脉注射给予,用于预防和治疗深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等疾病。此外,普通肝素还常用于心脏手术、血液透析和体外循环等过程中,以减少血液凝结的风险。

三、低分子肝素

低分子肝素是一种与普通肝素相似但分子量较小的抗凝剂。它具有较长的半衰期和更稳定的体内生物利用度,因此更易于使用和控制。低分子肝素主要用于预防和治疗心脏病、静脉血栓形成和肺栓塞等疾病。与普通肝素相比,低分子肝素的抗凝效果更稳定,不需要频繁的实验室监测。

四、华法林

华法林是一种口服抗凝剂,通过抑制维生素K的活性来延长凝血时间。它常用于长期抗凝治疗,如心房颤动、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术后等。华法林的治疗需要密切监测国际标准化比值(INR),以确保凝

血时间在目标范围内,避免出血或血栓的风险。

五、新型口服抗凝药物

近年来,新型口服抗凝药物如达比加群、阿哌沙班等逐渐应用于临床。这些药物作用于特定的凝血因子,具有快速起效、作用可逆性好、剂量稳定等优点。它们被广泛用于预防和治疗心房颤动相关的血栓栓塞症状,以及深静脉血栓形成和肺栓塞等疾病。

六、抗血小板药物

除了抗凝剂,抗血小板药物也常用于预防血栓形成。常见的抗血小板药物包括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它们通过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和凝集,减少血栓形成的风险。抗血小板药物主要用于冠心病、脑血管疾病和外周动脉疾病等的治疗。

七、结论

抗凝剂的种类繁多,应根据具体病情和医生的建议进行选择。普通肝素、低分子肝素、华法林和新型口服抗凝药物等是常见的抗凝剂,它们在预防和治疗血栓相关疾病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抗血小板药物也是常用的抗凝药物之一,用于预防血栓形成。通过合理使用这些抗凝剂,可以减少血栓相关疾病的发生和并发症的风险,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但是,抗凝剂的使用需要严密监测和控制,以避免出血等副作用的发生,因此应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抗凝剂的种类及用途

抗凝剂的种类及用途 一、引言 抗凝剂是一种常用的药物,用于防止血液凝结或减少凝血过程。它们在心血管疾病、血栓形成和手术等领域起着重要作用。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抗凝剂及其用途。 二、普通肝素 普通肝素是一种常见的抗凝剂,主要通过抑制凝血酶的活性来防止血液凝结。它通常通过静脉注射给予,用于预防和治疗深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等疾病。此外,普通肝素还常用于心脏手术、血液透析和体外循环等过程中,以减少血液凝结的风险。 三、低分子肝素 低分子肝素是一种与普通肝素相似但分子量较小的抗凝剂。它具有较长的半衰期和更稳定的体内生物利用度,因此更易于使用和控制。低分子肝素主要用于预防和治疗心脏病、静脉血栓形成和肺栓塞等疾病。与普通肝素相比,低分子肝素的抗凝效果更稳定,不需要频繁的实验室监测。 四、华法林 华法林是一种口服抗凝剂,通过抑制维生素K的活性来延长凝血时间。它常用于长期抗凝治疗,如心房颤动、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术后等。华法林的治疗需要密切监测国际标准化比值(INR),以确保凝

血时间在目标范围内,避免出血或血栓的风险。 五、新型口服抗凝药物 近年来,新型口服抗凝药物如达比加群、阿哌沙班等逐渐应用于临床。这些药物作用于特定的凝血因子,具有快速起效、作用可逆性好、剂量稳定等优点。它们被广泛用于预防和治疗心房颤动相关的血栓栓塞症状,以及深静脉血栓形成和肺栓塞等疾病。 六、抗血小板药物 除了抗凝剂,抗血小板药物也常用于预防血栓形成。常见的抗血小板药物包括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它们通过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和凝集,减少血栓形成的风险。抗血小板药物主要用于冠心病、脑血管疾病和外周动脉疾病等的治疗。 七、结论 抗凝剂的种类繁多,应根据具体病情和医生的建议进行选择。普通肝素、低分子肝素、华法林和新型口服抗凝药物等是常见的抗凝剂,它们在预防和治疗血栓相关疾病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抗血小板药物也是常用的抗凝药物之一,用于预防血栓形成。通过合理使用这些抗凝剂,可以减少血栓相关疾病的发生和并发症的风险,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但是,抗凝剂的使用需要严密监测和控制,以避免出血等副作用的发生,因此应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常用抗凝药物种类及用药注意事项【最新】

常用抗凝药物种类及用药注意事项 抗凝药是指能降低机体的凝血功能,防止血栓形成或对已形成血栓的可防止其进一步发展的药物。 正常凝血机制 血液凝固是指血液由流动状态变为凝胶状态,它是十分复杂的理化反应。肉眼可见的血块形成既是纤维蛋白形成的物理现象,也是一系列酶促生化反应的终点。整个过程涉及许多凝血因子。 常用抗凝药物种类 1.注射用抗凝血药:肝素、依诺肝素、替他肝素、阿地肝素 2.口服抗凝血药:香豆类:华法林、双香豆素、硝酸香豆素 3.体外抗凝药:枸橼酸钠 4.凝血酶抑制剂:水蛭素、阿加曲班 临床常用的凝血药物一、血小板聚集抑制剂1、阿斯匹林片 大剂量用于解热镇痛抗炎抗风湿小剂量用于抗血小板聚集。

普通阿司匹林口服后,被胃和十二指肠(pH值2-3)快速吸收,并在15-20分钟内达到最大的血药浓度,因此对胃黏膜有直接刺激作用,可能会引起上腹部不适、恶心等症状,严重情况下可使溃疡病加重或引起胃溃疡,甚至胃出血。 肠溶阿司匹林在酸性环境下不易溶解,在小肠的碱性环境中溶解释放,并缓慢吸收。因此,长期服用肠溶阿司匹林与普通阿司匹林相比,对胃黏膜刺激要小的多。 阿司匹林肠溶片的适应症:对血小板聚集有抑制作用,可以防止血栓形成,临床用于预防一过性脑缺血发作,心肌梗死,心房颤动,人工心脏瓣膜,动静脉瘘或其他手术后的血栓形成,也可用于治疗不稳型心绞痛,总之临床用于防止小血栓的形成。 2、硫酸氢氯吡格雷 本品为血小板聚集抑制剂,临床用途适用于有过近期发作的中风,心肌梗塞和确诊外周动脉硬化的患者,波立维(氯吡格雷)可减少动脉粥样硬化性事件的发生(如心肌梗塞,中风和血管性死亡)。 氯吡咯雷用于以下患者的预防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事件: 心肌梗死患者(从几天到小于35天)、缺血性卒中患者(从7天到

常用抗凝剂

常用抗凝剂种类及应用 一、基本概念 凝固:将血液从血管中抽出,如果未经抗凝,也不做其他处理,通常在几分钟内便自动凝固.一定时间分离后上层析出的淡黄色液体为血清。血浆与血清的区别是:血清中无FIB 抗凝:应用物理的或化学的方法,除掉或抑制血液中的某些凝血因子,阻止血液凝固,称为抗凝。离心分离后的上层淡黄色液体为血浆。 抗凝剂:能够阻止血液凝固的化学试剂或物质,称为抗凝剂或抗凝物质。 促凝:帮助血液快速凝固的过程. 促凝剂:帮助血液快速凝固以达血清快速析出的物质。一般成分为胶类物质. 二、常用抗凝剂的抗凝原理及适用 1、肝素是用于血液化学成分检测的首选抗凝剂。肝素是一种含有硫酸基团的粘多糖,是分散相物质平均分子质量为15000。其抗凝原理主要是通过与抗凝血酶Ⅲ结合引起抗凝血酶Ⅲ构型发生变化,加速凝血酶—凝血酶复合体形成而产生抗凝作用.此外,肝素还能借助血浆辅助因子(肝素辅助因子Ⅱ)来抑制凝血酶.常用肝素抗凝剂是肝素的钠、钾、锂、铵盐,其中以肝素锂最好,但其价格较贵,钠、钾盐会增加血液中的钠、钾含量,铵盐会增加尿素氮的含量。通常用肝素抗凝的剂量为10。0~12。5 IU/ml血液。肝素对血液成分干扰较少,不影响红细胞体积,不引起溶血,适用于做细胞渗透性试验、血气、血浆渗透量、红细胞压红积及普通生化测定。但肝素具有抗凝血酶作用,不适合做血凝试验.另外,肝素过量可引起白细胞聚集和血小板减少,所以不适合做白细胞分类和血小板计数,更不能用于止血检验.此外,肝素抗凝血不能用于制作血涂片,因为

Wright染色后出现深蓝色背景,影响显微镜减产。肝素抗凝血应于短时间内使用,否则放置过久血液又可凝固。 2、乙二胺四乙酸盐(EDTA盐)。EDTA能与血液中Ca2+结合成螯合物,凝血过程被阻断,血液不能发生凝固.EDTA盐有钾、钠、锂盐,国际血液学标准化委员会推荐使用的是EDTA—K2,其溶解度最高,抗凝速度最快.EDTA盐通常配成质量分数是15%的水溶液,每ml血液加1。2mgEDTA,即每5ml血液加0。04ml 15%EDTA溶液。EDTA盐可在100℃下干燥,抗凝作用不变。EDTA盐不影响白细胞计数及大小,对红细胞形态影响最小,抑制血小板的聚集,适用一般血液学检测。如果抗凝剂浓度过高,渗透压上升,会造成细胞皱缩。EDTA溶液pH与盐类关系较大,低pH 可使细胞膨胀.EDTA-K2可使红细胞体积轻度膨胀,采血后短时间内平均血小板体积非常不稳定半小时后趋于稳定。EDTA-K2使 Ca2+、Mg2+下降,同时使肌酸激酶、碱性磷酸酶降低,EDTA-K2的最佳浓度为1。5mg/ml血液,如果血少,中性粒细胞会肿胀分叶消失,血小板会肿胀、崩解,产生正常血小板的碎片,使分析结果产生错误.EDTA盐能抑制或干涉纤维蛋白凝块形成时纤维蛋白单体的聚合,不适于血凝和血小板功能检测,也不适用于钙、钾、钠及含氮物质的测定。此外,EDTA能影响某些酶的活性和抑制红斑狼疮因子,故不适合制作组化染色和检查红斑狼疮细胞的血涂片. 3、枸橼酸盐主要是枸橼酸钠,其抗凝原理是能与血液中的Ca2+结合形成螯合物,使Ca2+失去凝血功能,凝血过程被阻断,从而阻止血液凝固.枸橼酸钠有Na3C6H5O7·2H2O和2Na3C6H5O7·11H2O两种晶体,通常用前者配成3.8%或3.2%的水溶液,与血液按照1:9体积混合。大部分凝血试验都可用枸橼酸钠抗凝,它有助于Ⅴ因子和Ⅷ因子的稳定,并且对平均血小板体积及其他凝血因子影响较小,可用于血小板功能分析。枸橼酸钠细胞毒性较小,也是输血中血液保养液的成分之一。但是,枸橼酸钠6mg才能抗凝1ml血液,碱性强,不适用于血液分析和生化测验。 三、各种一次性真空采血管用途

抗凝血药分类及作用机制

抗凝血药物分类及作用机制 1 凝血酶间接抑制药 1.1肝素(第一代抗凝血药) (1)作用机制:其抗凝血作用依赖于抗凝血酶-III,抗凝血酶-III是凝血酶和凝血因子IX、X、XI、XII等含氨基酸残基的蛋白酶抑制剂,它与凝血酶通过精氨酸-丝氨酸的肽键结合,形成抗凝血酶复合物。肝素可加速此反应过程,这就是肝素抗凝机制。(2)临床应用:1)血栓栓塞性疾病:深静脉血栓、肺栓塞、周围动脉血栓栓塞;2)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脓毒血症、胎盘早剥、恶性肿瘤溶解。3)防止心肌梗死、脑梗死、心血管手术及外周静脉术后血栓的形成 (3)不良反应及缺点:1)自发性出血:粘膜出血、关节腔出血;2)老年妇女和肾功能衰竭者:易出血;3)过敏、哮喘、荨麻疹、结膜炎、发热;4)骨质疏松和骨折; 5)血小板减少症;6)不可口服;7)治疗窗窄 1.2低分子肝素 代表药物:依诺肝素、替地肝素、弗希肝素、洛吉肝素、洛莫肝素 (1)作用机制:机制与肝素同 (2)临床应用:1)透析时预防血凝块的形成;2)预防骨外科手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3)用于预防急性心肌梗死、不稳定型心绞痛。 (3)不良反应及缺点:血小板减少症、低醛固酮血症伴高钾血症、皮肤坏死、过敏反应和暂时性转氨酶升高,半衰期长。 2凝血酶抑制剂 2.1香豆素类(此类药物临床应用较多:特别是心血管系统) 代表药物:双香豆素、华法林(个体差异仍然是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差异主要体现在在代谢细胞色素P450酶,如CYP2C9,也是目前研究比较多的,通过研究此基因型不同,改善肝素治疗窗窄的问题)、醋硝香豆素 (1)作用机制:在维生素K环氧化物还原酶复合物(VKOR)的作用下,维生素K由环氧化转化成氢醌,VKOR由多个亚单位组成,其中亚单位1(VKORC1)具有激活VKOR 的作用,也是华法林的作用靶点,华法林通过抑制VKORC1的活性,阻碍维生素K由 环氧化物转化为氢醌,从而阻止凝血因子II、VII、IX、X及抗凝蛋白C和S的活化 达到抗凝的目的。(华法林具有S和R对映异构体,两者均有活性,S异构体活性 比R异构体活性强5~6倍,S异构体经细胞色素P4502C9酶代谢,R异构体经细胞 色素CYP1A1、CYP1A2、CYP3A4) (2)临床应用:1)口服用于防止血栓栓塞性疾病;2)防治静脉血栓和肺栓塞;3)与抗血小板药合用,可减少外科大手术、风湿性心脏病、人工瓣膜置换术后的静脉血栓的 发生率。4)心房颤动引起的中风 (3)不良反应及缺点:1)自发性出血;2)作用时间长、显效慢、不易控制。3)个体差异大;4)与多种药物相互作用,如:阿司匹林、水杨酸钠、胰高血糖素、奎尼丁、 吲哚美辛、保泰松、奎宁、利尿素、甲磺丁脲、甲硝唑、别嘌呤醇、红霉素、氯霉 素、某些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头孢菌素类、西咪替丁、氯贝丁酯、右旋甲状腺素、对乙酰氨基酚等; 2.2直接IIa因子抑制药 代表药物:来匹卢定、比伐卢定、阿加曲班、达比加群 (1)作用机制:与凝血部位结合,抑制凝血酶的蛋白水解作用,阻碍纤维蛋白原的裂解和纤维蛋白凝块的形成,使IIa不活化,抑制凝血酶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及分泌作用,

抗凝药物的应用

抗凝药物的应用 一、抗凝药物的基本分类 1、阻止纤维蛋白形成的药物:肝素、华法令、香豆乙酯、蚓激酶等 2、促进纤维蛋白溶解的药物:尿激酶、链激酶、降纤酶、阿替普酶等 3、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前列环素、双嘧达莫、氯吡格雷、阿那格雷登 二、阻止纤维蛋白形成的药物 1、肝素类 1)、成份及种类:肝素钠/钙,普通/低分子;多种氨基葡聚糖苷的混合物 2)、机制: ①、与AT-III结合,抑制凝血酶原激酶的形成 ②、干扰凝血酶原的作用 ③、干扰凝血酶对因子XIII的激活,影响非溶性纤维蛋白的形成 ④、防止血小板的聚集和破坏 ⑤、降血脂作用:活化和释放脂蛋白酶 3)、临床注意事项: ①、静脉注射后半衰期1~6小时(平均1.5小时),与剂量有相关性 ②、与其他抗凝药物合用可增加出血危险 ③、与部分药物有配伍禁忌:部分氨基糖甙类抗生素、红霉素、万古霉素、头孢哌酮钠、氯丙嗪、异丙嗪、麻醉性镇痛药等 ④、外科及手术使用(用于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术前1~2小时给药一次,(用量视不同剂型而异),术后每日一次,连用5~10 日。 ⑥、体外循环:普通肝素:375U/kg,体外循环超过1小时者,125U/kg。 ⑦、预防性使用肝素后,应避免硬膜外麻醉 ⑧、肝素过量,可用1%硫酸鱼精蛋白中和。 2、香豆素类 1)、华法令:为香豆素类口服抗凝剂,结构与VitK 类似。 2)、机制: ①、竞争性拮抗VitK的作用,阻断维生素K环氧化物转变为氢醌形式,使维生素K依赖的凝血因子的丫-羧化作用产生障碍。 ②、可诱导肝脏产生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前体物质,降低凝血酶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反应。 3)、临床注意事项: ①、口服吸收迅速,生物利用度100%半衰期40~50小时。作用发挥慢,12~24小时出 现抗凝作用,1~3日达高峰,单次给药持续时间2~5日,多次给药持续时间4~5日。 ②、近期手术及术后3天内、脑、脊髓及眼科手术者禁用。 ③、长期应用最低维持剂量期间,如需进行手术,可先静脉注射维生素K150mg但在进行中枢神经系统及眼科手术前,应先停药; 胃肠手术后,应检查大便潜血。 ④、药物相互作用: ⑤、应用INR检测,如过度延长,或出现其他不良反应时,停药及使用维生素K o 三、促进纤维蛋白溶解的药物 1 、尿激酶

抗凝药物的种类

抗凝药物的种类 随着人们对心脑血管疾病的认识越来越深入,抗凝治疗也越来越受到重视。抗凝药物作为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已经成为了现代医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抗凝药物是指能够防止血液凝固的药物,主要用于预防血栓形成及其相关疾病的治疗。 目前,抗凝药物的种类非常丰富,下面将对其进行详细介绍。 1. 抑制血小板聚集的抗凝药物 抑制血小板聚集的抗凝药物主要包括阿司匹林、双嘧达莫、氯吡格雷等。这类药物主要通过抑制血小板的聚集来达到防止血栓形成的目的。阿司匹林是一种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能够有效地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但其副作用也比较明显,如胃肠道不适、出血等。双嘧达莫和氯吡格雷是近年来新开发的抗血小板药物,其作用机制与阿司匹林类似,但副作用相对较小。 2. 抑制凝血酶原激活的抗凝药物 抑制凝血酶原激活的抗凝药物主要包括华法林、达比加群、利伐沙班等。这类药物主要通过抑制凝血酶原的激活来达到防止血栓形成的目的。华法林是一种常用的口服抗凝药物,其调整剂量较为困难,需要经常监测凝血酶原时间。达比加群和利伐沙班是近年来新开发的口服抗凝药物,其调整剂量相对较为简单,且不需要经常监测凝血酶原时间。 3. 直接抑制凝血酶的抗凝药物 直接抑制凝血酶的抗凝药物主要包括阿哌沙班、达肝素、依诺

肝素等。这类药物主要通过直接抑制凝血酶的活性来达到防止血栓形成的目的。阿哌沙班是一种口服抗凝药物,其作用时间较短,能够快速地达到抗凝效果。达肝素和依诺肝素是静脉注射的抗凝药物,作用时间较长,适用于需要长期抗凝的患者。 4. 抑制血小板和凝血酶的抗凝药物 抑制血小板和凝血酶的抗凝药物主要包括双嘧达莫、替格瑞洛等。这类药物能够同时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和凝血酶的活性,具有双重的抗凝作用。双嘧达莫和替格瑞洛是近年来新开发的抗凝药物,其作用机制与阿司匹林类似,但副作用相对较小。 总之,抗凝药物是预防和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手段,但不同的抗凝药物在作用机制、适应症、用法用量等方面存在差异,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同时,患者在使用抗凝药物时需要注意监测凝血功能、避免出血等副作用的发生,以确保药物的安全有效。

抗凝药分类及作用机制

抗凝药分类及作用机制 抗凝药是指那些能防止或减少血液凝固的药物,多被用于预防和治疗血栓性疾病。抗凝药主要分为非口服抗凝药和口服抗凝药两大类,如华法林、佐剂巨棕、利伐沙班等。 一、非口服抗凝药 1. 肝素 肝素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抗凝剂之一,被广泛应用于心血管手术中、外科术后以及预防和治疗血栓性疾病。肝素是一种多聚物糖,通过与抗凝药酶的抑制,防止凝血酶的生成和血凝块的形成。同时,肝素可影响血管内皮细胞和巨噬细胞的功能,抑制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和稳定血栓的破坏。 2. 低分子量肝素 低分子量肝素是在肝素基础上经过酶解而得到的一种肝素。相比肝素,低分子量肝素的分子量较小,对血小板活化和血管内皮细胞的作用较小,预防和治疗血栓形成效果更显著。同时,它具有半衰期较长、治疗方便等优点。 3. 静脉注射抗凝药(比如阿司匹林) 静脉注射抗凝药主要包括抗血小板药和抗凝药。抗血小板药如阿司匹林可通过抑制血小板活化和凝集,减少血栓形成的发生。抗凝药如阿加曲班、美滋洛净等则可通过抑制凝血酶生成,防

止血栓的形成。 二、口服抗凝药 口服抗凝药是指那些可以口服的抗凝药物。它们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血浆凝血酶原时间,达到防止血栓形成和消解已形成的血栓的目的。口服抗凝药又可分为华法林、新型口服抗凝药和其他口服抗凝药三类。 1. 华法林 华法林是一种维生素K拮抗剂,可防止凝血酶原的生成,从而减缓血液的凝固过程。华法林有明显的异质性,用药量和身体各系统的代谢过程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开始用药前需了解华法林用药的相关知识,并在医生监管下进行个性化调节。 2. 新型口服抗凝药 新型口服抗凝药是近年来开发的一类新型抗凝药,包括利伐沙班、达比加群、阿哌沙班等。它们的作用机制与华法林不同,是直接抑制凝血酶或者因子Xa的活性,从而达到防止血栓形成的作用。 3. 其他口服抗凝药 其他口服抗凝药主要包括双香豆素、阿哌宁等。双香豆素是一种间接抗凝剂,通过抑制维生素K的依赖性凝血因子和促血小板因子的生成,达到抗凝作用。阿哌宁是一种直接抗凝剂,

血液抗凝剂的特点及应用

实验室常用血液抗凝剂的特点及应用 在实验室检验中,有许多检测项目的血液标本是需要抗凝才可以检测的。而抗凝剂种类较多,实际应用中要根据不同的需要进行选择,才能获得理想的效果。实验室中常用的抗凝剂有肝素、乙二胺四乙酸盐(EDTA盐)、枸橼酸盐、草酸盐等4种,现将它们的特点及应用分别叙述如下: 一、肝素 抗凝是用于血液化学成分检测的首选抗凝剂。肝素是一种含有硫酸基团的粘多糖,是分散相物质平均分子质量为15000。其抗凝原理主要是通过与抗凝血酶Ⅲ结合引起抗凝血酶Ⅲ构型发生变化,加速凝血酶-凝血酶复合体形成而产生抗凝作用。此外,肝素还能借助血浆辅助因子(肝素辅助因子Ⅱ)来抑制凝血酶。常用肝素抗凝剂是肝素的钠、钾、锂、铵盐,其中以肝素锂最好,但其价格较贵,钠、钾盐会增加血液中的钠、钾含量,铵盐会增加尿素氮的含量。通常用肝素抗凝的剂量为10.0~12.5 IU/ml血液。 肝素对血液成分干扰较少,不影响红细胞体积,不引起溶血,适用于做红细胞渗透性试验、血气、血浆渗透量、红细胞压积及普通生化测定。但肝素具有抗凝血酶作用,不适合做血凝试验。另外,肝素过量可引起白细胞聚集和血小板减少,所以不适合做白细胞分类和血小板计数,更不能用于止血检验。此外,肝素抗凝血不能用于制作血涂片,因为Wright染色后出现深蓝色背景,影响显微镜减产。肝素抗凝血应于短时间内使用,否则放置过久血液又可凝固。 二、乙二胺四乙酸盐(EDTA盐) EDTA能与血液中Ca2+结合成螯合物,凝血过程被阻断,血液不能发生凝固。EDTA盐有钾、钠、锂盐,国际血液学标准化委员会推荐使用的是EDTA-K2,其溶解度最高,抗凝速度最快。EDTA盐通常配成质量分数是15%的水溶液,每ml血液加1.2mgEDTA,即每5ml血液加0.04ml 15%EDTA溶液。EDTA盐可在100℃下干燥,抗凝作用不变。 此抗凝剂不影响白细胞计数及大小,对红细胞形态影响最小,并且可以抑制血小板的聚集,适用于一般血液学检测。但如果抗凝剂浓度过高,渗透压上升,会造成细胞皱缩。EDTA溶液pH与盐类关系较大,低pH可使细胞膨胀。EDTA-K2可使红细胞体积轻度膨胀,采血后短时间内平均血小板体积非常不稳定半小时后趋于稳定。EDTA-K2使 Ca2+、Mg2+下降,同时使肌酸激酶、碱性磷酸酶降低,EDTA-K2的最佳浓度为1.5mg/ml血液,如果血少,中性粒细胞会肿胀分叶消失,血小板会肿胀、崩解,产生正常血小板的碎片,使分析结果产生错误。EDTA由于能抑制或干涉纤维蛋白凝块形成时纤维蛋白单体的聚合,不适于血凝和血小板功能检测,也不适用于钙、钾、钠及含氮物质的测定。此外,EDTA能影响某些酶的活性和抑制红斑狼疮因子,故不适合制作组化染色和检查红斑狼疮细胞的血涂片。 三、枸橼酸盐 枸橼酸盐主要是枸橼酸钠,其抗凝原理是能与血液中的Ca2+结合形成螯合物,使Ca2+失去凝血功能,凝血过程被阻断,从而阻止血液凝固。枸橼酸钠有Na3C6H5O7·2H2O和2Na3C6H5O7·11H2O两种晶体,通常用前者配成3.8%或3.2%的水溶液,与血液按照1:9体积混合。 大部分凝血试验都可用枸橼酸钠抗凝,它有助于Ⅴ因子和Ⅷ因子的稳定,并且对平均血小板体积及其他凝血因子影响较小,可用于血小板功能分析。枸橼酸钠细胞毒性较小,也是输血中血液保养液的成分之一。但是,枸橼酸钠6mg才能抗凝1ml血液,碱性强,不适用于血液化验和生化测验。 四、草酸盐 草酸盐也是常用的抗凝剂,优点是溶解度大,作用原理是溶解后解离的草酸根与标本中的Ca2+形成草酸钙沉淀,使Ca2+失去凝血功能,凝血过程被阻断。常用的草酸盐抗凝剂种类有草酸钠、草酸钾和草酸铵,草酸钠的常用浓度为O.1 mol/L,与血液按1:9比例使用。但是,高浓度k+或Na+易使血细胞脱水皱缩,而草酸铵则可使血细胞膨胀,故测定血细胞比容时用草酸铵与草酸钾或草酸钠两者适当比例混合的抗凝剂,恰好不影响红细胞的形态和体积。常用于血液生化测定,但不适用于K+、Ca 2+的测定。由于生成草酸钙沉淀,红细胞会出现锯齿状,白细胞出现空泡,淋巴细胞及单核细胞会变形,不宜做血片检查。草酸盐可使血小板聚集,并影响白细胞形态,不能用于白细胞和血小板分类计数。 附录四常用抗凝剂的配制及用法 在医学实验中常需动物的全身抗凝,采出的全血或血浆有的也需加入适当的抗凝剂抗凝。对抗凝剂的要求是:用量少、溶解度大、不带进干扰实验的杂质。 一、肝素 (1)肝素抗凝作用原理 肝素的抗凝作用很强,作死亡复苏等实验时,常用它作动物全身抗凝剂,肝素的抗凝作用主要是抑制凝血致活酶的活力,阻止血小板凝聚以及抑制抗凝血酶等作用,从而使血液不发生凝固。

临床实验室常用血液抗凝剂的特点及应用

临床实验室常用血液抗凝剂的特点及应用 在实验室检验中有许多检测项目的血液标本是需要抗凝才可以检测的,而抗凝剂种类较多,实际应用中要根据不同的需要进行选择,才能获得理想的效果。目前我科常用的抗凝剂有肝素、乙二胺四乙酸盐(EDTA 盐)、枸橼酸盐、氟化钠等4种,现将它们的特点及应用分别叙述如下: 一、肝素(绿色头试管) 肝素是用于血液化学成分检测的首选抗凝剂,是一种含有硫酸基团的粘多糖,其抗凝机理主要是与抗凝血酶Ⅱ(AT-Ⅱ)一起,在低浓度能抑制因子Ⅸa、Ⅷ和PF3之间的作用,并能加强抗凝血酶Ⅲ(AT-Ⅲ)灭活丝氨酸蛋白酶的作用,从而阻止凝血酶的形成,还有抑制凝血酶的自我催化及抑制因子Ⅹ的作用,在高浓度时可阻断凝血酶与纤维蛋白的反应,并有阻止血小板聚集等多种抗凝作用。通常用肝素抗凝的剂量为10.0-12.5 IU/ml血液。肝素对血液成分干扰较少,不影响红细胞体积,不引起溶血,适用于做红细胞渗透性试验、血气、血浆渗透量、红细胞压积及普通生化测定。但肝素具有抗凝血酶作用,不适合做凝血试验。此外,肝素抗凝血不能用于制作血涂片,因为Wright染色后出现深蓝色背景,影响显微镜计数。肝素抗凝血应于短时间内使用,否则放置过久血液又可凝固。 二、乙二胺四乙酸盐(EDTA盐)(紫色头试管) EDTA能与血液中Ca2+结合成螯合物,凝血过程被阻断,血液不能发生凝固。EDTA盐有钾、钠、锂盐,国际血液学标准化委员会推荐使用的是EDTA-K2,其溶解度最高,抗凝速度最快。EDTA盐通常配成质量分数是15%的水溶液,每ml血液加1.2mgEDTA,即每5ml血液加0.04ml 15%EDTA溶液。EDTA盐可在100℃下干燥,抗凝作用不变。此抗凝剂不影响白细胞计数及大小,对红细胞形态影响最小,并且可以抑制血小板的聚集,适用于一般血液学检测。但如果抗凝剂浓度过高,渗透压上升,会造成细胞皱缩。EDTA溶液pH与盐类关系较大,低pH可使细胞膨胀。EDTA-K2可使红细胞体积轻度膨胀,采血后短时间内平均血小板体积非常不稳定半小时后趋于稳定。EDTA-K2使 Ca2+、Mg2+下降,同时使肌酸激酶、碱性磷酸酶活性降低,EDTA-K2的最佳浓度为1.5mg/ml血液,如果血少,中性粒细胞会肿胀分叶消失;血小板会肿胀、崩解,产生正常血小板的碎片,使分析结果产生错误。EDTA由于能抑制或干涉纤维蛋白凝块形成时纤维蛋白单体的聚合,不适于凝血和血小板功能检测,也不适用于钙、钾、钠及含氮物质的测定。此外,EDTA能影响某些酶的活性和抑制红斑狼疮因子,故不适合制作组化染色和检查红斑狼疮细胞的血涂片。 三、枸橼酸盐(蓝色头试管1:9、黑色头试管1:4) 枸橼酸盐主要是枸橼酸钠,其抗凝原理是能与血液中的Ca2+结合形成螯合物使Ca2+失去凝血功能,凝血过程被阻断,从而阻止血液凝固。枸橼酸钠有Na3C6H5O7·2H2O和2Na3C6H5O7.11H2O两种晶体,通常用前者配成3.8%或3.2%的水溶液,测定血沉用3.8%枸橼酸钠抗凝,抗凝剂与血液比例为1:4;凝血试验需用3.2%枸橼酸钠抗凝,比例为1:9。大部分凝血试验都可用枸橼酸钠抗凝,它有助于Ⅴ因子和Ⅷ因子的稳定,并且对平均血小板体积及其他凝血因子影响较小,可用于血小板功能分析。枸橼酸钠细胞毒性较小,也是输血中血液保养液的成分之一,但是枸橼酸钠6mg才能抗凝1ml血液,碱性强,不适用于血液化验和生化测验。

抗凝药分类及作用机制

抗凝药分类及作用机制 1. 抗凝药的定义 抗凝药是指能够抑制血液凝结的药物,在各种临床设置中都有广泛的应用。它 们通过不同的机制来防止血液的凝固,从而有效预防和治疗心脑血管疾病、静脉血栓形成等病症。 2. 抗凝药的分类 根据抗凝药的作用机制不同,抗凝药可以被分为以下几种: 2.1 抗血小板药物 抗血小板药物主要是抑制血小板的聚集,从而防止血栓的形成。常见的抗血小 板药物有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和噻氯匹定等。这些药物主要用于预防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如心肌梗死和脑卒中等,并且通常与其他治疗措施同时使用。 2.2 抗凝药 抗凝药常用于预防或治疗静脉血栓形成和肺栓塞等相关血管疾病。抗凝药分为 肝素和华法林两类,二者的作用机制不同。 2.2.1 肝素 肝素是一种天然的抗凝物质,可以抑制凝血酶的活性,防止血凝块的形成。肝 素分为常规肝素和低分子量肝素两种,常规肝素的作用时间较短,常用于急诊治疗和术前准备,而低分子量肝素则作用时间较长,通常用于长期预防和治疗。 2.2.2 华法林 华法林是一种维生素K拮抗剂,能阻断凝血因子的生成,从而减少血栓的形成。华法林需要通过口服的方式来进行使用,需要经过个体化治疗和定期的血液监测。 2.3 新型抗凝药 新型抗凝药是指在近年开发的一类抗凝药物,也因此成为第四代抗凝药。这一 类药物相对于华法林等老一代药物而言,更加方便使用,无需进行个体化治疗和定期的血液监测。新型抗凝药主要是通过抑制凝血酶的形成来防止血栓的形成。常见的新型抗凝药包括阿哌沙班、达比加群和利伐沙班等。这些药物通常用于预防和治疗心房颤动和肺栓塞等。

3. 抗凝药的作用机制 虽然抗凝药的分类多种多样,但它们都是通过不同的作用机制来发挥它们的抗凝作用。以下为常见抗凝药的作用机制: 3.1 抗血小板药物的作用机制 抗血小板药物主要是通过抑制血小板的聚集来预防血栓的形成。这些药物一般作用于血小板表面受体,阻止血小板间的互相结合。由此降低了血栓的风险。 3.2 抗凝药的作用机制 抗凝药主要是通过抑制凝血因子的生成来防止血栓的形成。它们可以作用于不同的凝血因子,例如华法林可以通过抑制凝血因子VII、IX和X的生成来实现抗凝作用。而肝素则可以抑制凝血酶活性的形成来防止血栓的形成。 3.3 新型抗凝药的作用机制 新型抗凝药可以抑制凝血酶的活性从而达到抗凝作用。这些药物一般作用于凝血过程中最终的步骤,如阿哌沙班和利伐沙班作用于凝血酶的活性中心,从而有效抑制血栓的形成。 4. 抗凝药是一类较为常见的药物类型,通常用于预防和治疗心脑血管疾病、静脉血栓形成等病症。抗凝药可以根据不同的作用机制来分类,包括抗血小板药物、抗凝药和新型抗凝药等。这些药物通过抑制血小板或凝血因子以达到抗凝作用,同时需要在使用时注意剂量和安全性等方面的注意事项。

常用抗凝剂对临床检测结果的影响[1]

综述 ——常用抗凝剂对临床检测结果的影响 严俊当前在临床上抗凝剂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同时常用抗凝剂的选择和使用对临床检测有 不同程度的影响。包括对标本、仪器等的影响。正确及合理的选择和使用抗凝剂已成为确保 临床检测结果准确的重要前提 抗凝剂的种类较多,如选择不当,会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下面介绍几种生化检验常 用的抗凝剂及其用途: (1)草酸钾:常用于尿素、肌酐、纤维蛋白原等测定,不能用钾、钙等测定,对LDH、 丙酮酸激酶、AKP和淀粉酶有抑制作用。 (2)肝素:常用于电解质、血气分析、血氨等测定。抗凝剂比例为50~61u肝素/5ml血。 注意钠盐可使淀粉酶升高。 (3)氟化钠:常用氟化钠—草酸钠混合抗凝剂作血糖测定的抗凝剂,氟化钠可以抑止烯醇 化酶,它可避免血细胞葡萄糖酵解酶的作用,延长标本的保存时间。 (4)二乙胺四乙酸钠盐(EDTA-Na2):生化常用的抗凝剂,但不能用于钙、钠、及含氮物 质的测定,对淀粉酶、肌酸激酶、AKP、ALP、5’-核苷酸酶等可抑制,对丙酮酸激酶有明 显升高的作用。 (5)枸橼酸钠,测定血沉用3.8%枸橼酸钠抗凝,抗凝剂与血液比例为1:4,凝血试验需 用3.2%枸橼酸钠抗凝,比例为1:9。 (6)实验室使用抗凝剂种类较多,血细胞分析及红细胞比积测定宜用EDTA·K2抗凝,保 证室温下6小时RBC体积不变,抗凝剂比例为1.0~2.0mg/1ml血。 在使用全血细胞计数仪时,抗凝剂的选择对血小板和白细胞计数及分类影响很大。本文 就两种乙二胺四乙酸盐(EDTA)、肝素及草酸盐四种抗凝剂对全血细胞计数的影响进行了初 探,现将实验结果报告分析如下。四种抗凝剂对全血细胞分析结果影响的比较注:△淋巴细 胞绝对计数值与对照组比较,*P>0.05,**P<0.05,***P<0.005 根据ICSH推荐,全血细胞分析仪采用EDTA-K2作为抗凝剂,但价格较贵。实验结果 (1)EDTA-Na2对细胞计数几乎没有影响,与EDTA-K2结果比较,七项结果P>0.05,表明: 并且试剂容易购到。因此可以用EDTA-Na2取代EDTA-K2。同时,我们注意到钠盐的溶解 度较钾盐差,因此用钠盐抗凝时,混匀时间应适当延长,这样可以确保抗凝效果。(2)抗 凝剂对红系结果影响不大(P>0.05)。说明在血气分析或血液粘度等实验中,需要同时检 测RBC、Hb、HCT时,可以使用肝素化全血。(3)肝素和双草酸盐抗凝血的计数结果,血 小板计数值降低,白细胞和淋巴细胞计数值增高,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WBC、PLT和 LYM分别P<0.05,P<0.005,P<0.005)。分析其原因,EDTA可以使离体后的血小板 离散,成为单个颗粒或细胞通过微孔,而肝素和双草酸盐无此作用。通过涂片,我们看到, EDTA抗凝血片中的血小板呈单个散在分布,而其余两种血片中,血小板大多数呈聚集状态。 在计数过程中,聚集的血小板通过微孔时,由于其体积较大,被当作淋巴细胞计数,因此用 肝素或双草酸盐抗凝时,血小板计数降低,而淋巴细胞计数增高,但淋巴细胞百分比差异无 显著性(P>0.05 )。 抗凝剂和稀释低渗作用对血细胞计数仪有一定的影响[1]。本文用NE-1500血细胞计数 仪检测不同EDTA-K2浓度的标本,观察结果如下: 1.1仪器与试剂日本东亚公司生产的NE-1500血细胞计数仪及配套试剂,定标液,全血质控物。美国The Advanced TM Micro-osmometer Model 3MO型晶体渗透压计。

2023常见的抗凝药物作用机制及分类(全文)

2023常见的抗凝药物作用机制及分类(全文) 血栓形成是指在一定条件下,血液发生凝固或血液中某些有形成分析出、凝集形成固体质块的过程,血栓造成血管部分或完全堵塞、导致相应部位血供障碍。 血栓的形成是导致动脉及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主要原因。 抗凝药通过阻止血液凝固而防止血栓形成,是临床上非常重要的抗栓药物,用于防治血管内栓塞或血栓形成等疾病。预防中风或其他血栓疾病,广泛应用于房颤、急性心肌梗死(AMI)、外周静脉血栓、人工机械瓣膜置换术后、肺栓塞、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体外循环的抗凝等。 1 凝血酶间接抑制剂 1.1 凝血酶间接抑制剂——抗凝机制 通过与抗凝血酶(ATⅢ)的相互作用间接抑制Ⅱa、Ⅹa、Ⅸa、Ⅻa、Ⅺa的活性,发挥抗凝作用。 1.2 代表药物——肝素(UFH) 肝素为存在于肥大细胞分泌颗粒的氨基葡聚糖,因最早在肝脏发现而得名,后来证实肺含量最高。药用肝素主要从猪小肠粘膜或牛肺提取,平均分子量15000Da。

肝素为带大量负电荷的大分子,在肠道破坏失活,口服无效,皮下注射缓慢而不规则,常用静脉给药。 肝素使用注意事项: Ø肝素不可肌肉注射给药; Ø肝肾功能不全、出血性器质性病变、视网膜血管疾患、服用抗凝血药者、孕妇及产后妇女慎用应慎用; Ø对肝素过敏者、有出血倾向及凝血机制障碍者禁用; Ø肝素代谢迅速,轻微过量停用即可,严重过量应用硫酸鱼精蛋白缓慢静注予以中和,通常1mg鱼精蛋白能中和100单位肝素,如果肝素注射后已超过30分钟,鱼精蛋白用量需减半。 1.3 代表药物——低分子肝素(LMWH) 低分子肝素是肝素解聚制得的一种低分子量氨基葡萄糖,平均分子量约4000~6000Da,包括依诺肝素、那屈肝素、达肝素、亭扎肝素、阿地肝素、瑞维肝素等,低分子量肝素,并不是一种药品的通用名,而是一类药品的统称。 低分子肝素使用注意事项: Ø不能用于肌肉注射,一般选择深部皮下注射;

抗凝药物的种类及合理使用

抗凝药物的种类及合理使用 1.1 分类(见表1) 肝素是机体自身存在的物质。临床使用的肝素是由猪肠粘膜或牛肺组织纯化制得的一种多功能的酸性黏多糖,体内、体外均有强大的抗凝作用,口服无效,常用皮下注射或静脉注射,可分为三类。 第一代普通肝素,平均分子量较大;第二代为将普通肝素经化学或酶裂解制得的低分子肝素,平均分子量较第一代小;第三代为合成的肝素戊糖,分子量最小,仅1728道尔顿。1.2 肝素类药物抗凝作用机制(见表2) 1.2.1 激活抗凝血酶Ⅲ(AT-Ⅲ) 肝素类抗凝药物能与抗凝血酶Ⅲ(AT-Ⅲ)结合,催化灭活多种凝血因子。AT有一个精氨酸反应中心可以和凝血因子的丝氨酸活化中心共价结合,从而使含有丝氨酸活化中心的凝血因子(Ⅱa、Ⅹa等)失去活性。在没有肝素存在的情况下,AT灭活凝血因子的速度非常缓慢。肝素可以和AT的赖氨酸部位结合,使AT的精氨酸反应中心构象发生改变,AT由慢性凝血酶抑制剂变为快速抑制剂,灭活凝血因子的速度可以增加1000-2000倍。肝素和AT结合后可以脱落参与再利用。肝素-AT复合物能够灭活多种凝血因子,其中IIa和Ⅹa最易受抑制,但机制有所不同。 1.2.1.1 灭活凝血因子Ⅱa 肝素、AT和凝血因子Ⅱa只有形成三联复合物,AT才能发挥作用灭活Ⅱa因子,而要形成三联复合物肝素分子链必须有足够的长度,至少要达到18个糖单位,相对分子质量要大于5400。而相对分子质量小于5400的肝素分子由于不能形成三联复合物,不能灭活Ⅱa因子。 1.2.1.2 灭活凝血因子Ⅹa 灭活凝血因子Ⅹa,肝素分子只需和AT结合不需要同时和Ⅹa因子结合,不需要形成肝素、AT和Ⅹa因子三联复合物,对肝素相对分子质量大小没有要求。因此所有肝素分子只要含有特殊的戊糖结构就可灭活Ⅹa因子。 1.2.2 激活肝素辅因子Ⅱ 肝素能激活肝素辅因子Ⅱ而直接灭活凝血因子Ⅱa。该作用是电荷依赖性的,不依赖戊糖结构,需要较高的肝素浓度。肝素辅因子Ⅱ介导的凝血因子Ⅱa的灭活是相对分子质量依赖性的,需要至少24个糖单位(相对分子质量7200以上)。在严重AT缺乏时,肝素的这种机制可起作用。 1.2.3 促进组织因子途经抑制物(TFPI)释放 TFPI是体内主要的生理抗凝物质。肝素能够促进与内皮结合的TFPI的释放,TFPI与凝血因子Ⅹa结合并灭活Ⅹa,形成TFPI/凝血因子Ⅹa复合物,灭活与组织因子结合的凝血因子Ⅶa。肝素通过该途径可抑制内皮损伤和粥样斑块破裂所导致的血栓形成。 1.2.4 其它 分子量较大的肝素还可与血小板结合,既抑制血小板表面凝血酶的形成,又抑制血小板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