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斯大林模式在中国行不通的分析研究

斯大林模式在中国行不通的分析研究

斯大林模式在中国行不通的分析研究
斯大林模式在中国行不通的分析研究

斯大林模式在中国行不通的分析研究

韦小宝历旅13班

[摘要]:“斯大林模式”是在苏联处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封锁和包围之中,孤立无援,国内工业生产极其落后的特定背景下形成的一种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这个体制的特点可简单归结为:管理权限的高度集中化;管理方法的高度行政化。按照这一模式的发展,苏联曾一度达到与美国平起平坐的地位,但它本身存在的弊端也导致了苏联的最终解体。而中国国情错综复杂,这种模式在农业占主要地位的中国是行不通的。

关键词:斯大林,斯大林模式,政治经济体制,中国

一、斯大林模式的概念

“斯大林模式”也叫苏联模式,指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它是在斯大林领导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逐步形成的,1936年宪法

的颁布是其确立的标志。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在政治上是一党领导下的高度集权,在经济上表现为实现了生产资料公有制的指令性计划经济,它的形成缘起于苏联独特的历史道路。

二、斯大林模式形成的背景

1924年列宁逝世后,斯大林的领导地位逐渐确立,此时的苏联

处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封锁和包围之中,孤立无援,国内工业生产极其落后,到1928年,苏联工业产值还不到德国的一半,是美国的八

分之一,全国只有不到三万辆拖拉机,99%的耕种要靠畜力和人力来完成。按照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大机器工业是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而苏联基本上还是一个只能输出农产品、输入机器设备的落后农业国。在这种形势下,斯大林认为俄国经济落后,而落后者是要挨打的。因此他主张用行政命令、指令性计划的办法快速发展经济,用计划保证优先发展重工业,用行政办法扩大内部资金积累。

三、斯大林模式形成的原因

(一)客观因素

1、俄国专制主义历史传统。俄国早期历史上的中央集权制的发

展受到拜占廷的强烈影响,从俄国统一国家形成时起,莫斯科沿袭了

拜占廷的专制统治制度沙皇。十月革命后为稳定社会主义革命成果所必须的高度中央集权这些都为斯模的形成提供了最近本的社会氛围。

2、俄国落后的经济和文化。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落后,小农意识强,再加上文化落后。

3、列宁死后苏共党内部的派别斗争及列宁去世前对斯大林的信任。

4、国际环境和二战的影响。苏联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它诞生在资本主义的包围中,被西方称为“红色的孤岛”。苏维埃政权诞生后不久,就遭到十四个帝国主义国家的联合进攻,在这种

情况下,俄共(布)被迫采取高度集中的强制政策,这一政策保证了苏俄赢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同时它又不可避免地暂时偏离了民主的方向。然而这一高度中央集权的体制却被斯大林长期固定下来。二战更强化了这种体制。

5、苏联当时特殊国情的影响。苏联当时经济严重落后而且又遭到战争的破坏,为了应付可能爆发的战争,苏联必须以最快速度把一

些具有国防意义的工业搞上去,加之国内经济文化落后,苏联只能通

过高度集中,调动有限的资金、资源,发展最急需的工业部门。

(二)主观因素

第一、斯大林个人因素。不少学者认为,坚毅、刚强和政治敏感反映了斯大林个人品性的一个方面;而粗暴任性、强烈的权力欲,冷酷无情、崇尚暴力,主观片面、妒贤忌能和孤僻,是反映斯大林个人品性的另一个方面。当他感到自己的错误威胁其地位、威望时,他往往采取高压手段清除对手,压制不同意见,并伴之个人崇拜,以维护其权力。

第二、错误的理论指导。斯大林不从俄国实际情况出发,积极主张取消商业,他说:“国家、国营工业不经过中介人直接成为农民的商品供应者,而农民也不经过中介人直接成为工业、国家的粮食工作方法者,这有什么不好呢?”邓小平指出,斯大林这里说的取消“中介人”就是指取消商业,商业没有了,就不存在商品流通了,那也不存在商品货币关系了。这种思想是他对商品经济的错误看法的必然反映。在斯大林看来,资本主义的根就“藏在商品生产里”,也正是这个原因,斯大林急于结束新经济政策,急于搞农业全盘集体化,尽快消灭在他看来迫使苏维埃从事商业和商品流通的小生产者。就这样,斯大林在工业化与农业集体化过程中,坚持要消灭商品货币关系,坚持产品经济观,以此理论为基础,一步一步地建立起了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

四、斯大林模式给苏联带来了影响

1、积极影响

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斯大林通过这种建设模式,使苏联跻身于工业化国家的行列,为后来取得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斯大林模式”创立是取决于当时苏联极为落后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落后国家实现工业化的可行方式,在苏联迅速赶上和超过西方发达国家的过程中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2、消极影响

第一,优先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第二,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造成了产品品种少、质量差。第三,国家从农民手中拿走的东西太多,严重地损害了广大农民的利益,农民没有生产积极性,农业产量长期停滞不前。第四,经济发展粗放,经济效益低下,大量消耗和浪费了资源。第五,国家对经济资源的垄断,造成国家机关内腐败滋生。所以这种经济增长必然是不可持续的。随着时间的推移,斯大林模式的一系列弊端日益暴露出来。从长远看,它严重阻碍了苏联的进一步发展,并最终造成了苏联1991年解体。

五、斯大林模式为何最终在中国行不通

1、从国情来看

中国在100多年来不断地遭受外来侵略和封建军阀的连年混战,使古老的大国元气丧失殆尽,给我们留下的是一个人口基数大,生产力水平低,科学技术不发达和文化教育落后的烂摊子。我们改造社会,只能在历史的遗产上着手创业。走什么样的路,固然可以选择,但历史留下的基础和起点,是无法挑选也无法逃避的,我们观察、分析和处理中国的问题,必须建立在这个基点上,这就叫从本国国情出发。

2、斯大林模式本身存在的弊端

在政治方面:权利高度集中于中央,集中于党中央的最高领导机构。共产党不仅领导一切,而且直接发布政令,管理国家事务。联盟制有名无实,民主法治被忽视,领导终身任职,权利越来越集中于个人手里。

在经济方面:建成了一个以国家为核心的、高度集中的行政命令体制。它实行工商业的国有化和集体农庄的准国有化,把其他一切不受国家直接控制的经济成分统统消灭掉。限制商品货币关系,否定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用行政命令甚至暴力手段管理经济,把一

切经济活动置于指令性计划之下。用剥夺农民和限制居民生活改善的办法实行高积累多投资,发展粗放型经济。片面发展重工业,建立准军事型的经济,并以此提高国力,赶超资本主义国家。

这种高度集权的模式妨碍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的充分发挥,表明苏联在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方面存在着巨大的误区

3、中国领导人的觉悟

毛泽东在评论苏联的工业化是说“苏联片面地注重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因而造成市场上的货物不够,货币不稳定。”对于苏联模式,他还列举了几个主要问题:(1) 苏联在重工业、轻工业、农业问题上,对轻工业和农业不重视,结果吃了亏。(2)对人民的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结合得不好,没有照顾到人民的生活,“一条腿”走路。(3)斯大林只着重讲技术,讲技术干部,只要干部,不要政治,不要群众。(4)在工业问题上,注意了重工业,没有注意轻工业,重工业内部相互关系上,没有提出矛盾的主要方面。毛泽东还指出,斯大林在经济建设问题上只讲经济基础,不讲上层建筑。毛泽东认为,这些问题是由于斯大林脱离马列主义造成的。

由于苏联模式是在斯大林经济思想的指导下形成的,因此,毛泽东总结苏联模式的经验教训,从纠正斯大林的经济理论入手,进行理论上的分析,这就找到了问题的根源。

六、总结

斯大林模式实质上是落后国家的一种探索和创新,它开创了一条完全不同于资本主义发展模式的崭新道路,同当时苏联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是相适应的。在战争时期和战后初期,应该说斯大林模式确实发挥出巨大作用,很难有比它更好的选择。但在战后的和平时期,对这种模式没有加以根本性的变革,则会遗患无穷。

再者,立足中国国情,中国是传统的农业国家,农民人口众多,这就决定了要必须重视农业生产,此外农业是民生之本,其本身也是不可忽视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系下人们生产的积极性不高,还有斯大林模式片面重视城市工业,轻视农业发展,严重损害农民的利益和生产的积极性,致使经济发展畸形。

历史学家也曾评论道:“(斯大林)早就提出过‘工业是主导,农业是基础、’‘要发展工业就必须从农业开始’的重要论断。他在理论上一再反对把农业作为发展工业的‘殖民地’,但是实际上是把农业作为殖民地了。”忽视轻工业,造成消费品供应不足,消费品的生产

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影响力人们参与建设的积极性。

故综上所述及结合中国历史国情,不从本国实际出发,不注重农业发展,不切实落实民主法治,不能调动人民生产积极性,及一定程度上违背市场经济规律的斯大林模拟式在中国是行不通的。

参考文献:

[1] 陆南泉.斯大林模式究竟是怎样形成的[J].探索与争鸣.2010(02)

[2] 沈宗武.斯大林模式重评——必要性、方法及其他[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3(01)

[3]邢和明.毛泽东对苏联模式的认识[J].党史研究与教学.2003(01)

[4]张亦民,赵向前,华洪珍.资本主义道路为什么在中国行不通[J].探

索.2003(01)

[5]房广顺.毛泽东对苏联体制模式的借鉴与反思[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

义.2008(05)

[6]刘薇.斯大林模式的形成原因及其评价[J].学理论.2015(01)

[7]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编上卷[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斯大林模式在中国行不通的分析研究

斯大林模式在中国行不通的分析研究 韦小宝历旅13班 [摘要]:“斯大林模式”是在苏联处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封锁和包围之中,孤立无援,国内工业生产极其落后的特定背景下形成的一种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这个体制的特点可简单归结为:管理权限的高度集中化;管理方法的高度行政化。按照这一模式的发展,苏联曾一度达到与美国平起平坐的地位,但它本身存在的弊端也导致了苏联的最终解体。而中国国情错综复杂,这种模式在农业占主要地位的中国是行不通的。 关键词:斯大林,斯大林模式,政治经济体制,中国 一、斯大林模式的概念 “斯大林模式”也叫苏联模式,指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它是在斯大林领导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逐步形成的,1936年宪法 的颁布是其确立的标志。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在政治上是一党领导下的高度集权,在经济上表现为实现了生产资料公有制的指令性计划经济,它的形成缘起于苏联独特的历史道路。 二、斯大林模式形成的背景 1924年列宁逝世后,斯大林的领导地位逐渐确立,此时的苏联 处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封锁和包围之中,孤立无援,国内工业生产极其落后,到1928年,苏联工业产值还不到德国的一半,是美国的八 分之一,全国只有不到三万辆拖拉机,99%的耕种要靠畜力和人力来完成。按照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大机器工业是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而苏联基本上还是一个只能输出农产品、输入机器设备的落后农业国。在这种形势下,斯大林认为俄国经济落后,而落后者是要挨打的。因此他主张用行政命令、指令性计划的办法快速发展经济,用计划保证优先发展重工业,用行政办法扩大内部资金积累。 三、斯大林模式形成的原因 (一)客观因素 1、俄国专制主义历史传统。俄国早期历史上的中央集权制的发 展受到拜占廷的强烈影响,从俄国统一国家形成时起,莫斯科沿袭了 拜占廷的专制统治制度沙皇。十月革命后为稳定社会主义革命成果所必须的高度中央集权这些都为斯模的形成提供了最近本的社会氛围。

斯大林模式的利弊

斯大林模式的利弊 学号:1154155 姓名:洪伟 对斯大林的分析和评价,可以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进行。但我认为,其中最重要的方面,就是所谓“斯大林模式”的问题,因为国内外敌对势力政击斯大林的言论,如果是带有理论色彩的,也就是具有根本意义的,正是集中在对“斯大林模式”的批判和抨击上。因此,我想就如何全面正确地分析和评价“斯大林模式”谈一谈看法。应该说明的是,这些看法侧重于方法论上,因而没有更多地引用材料。 一、不同阶级、不同政治派别对“斯大林模式”的评价是不一样的,甚至是截然相反 观世界上谈论“斯大林模式”的著作,对“斯大林模式”的评价是贬之者居多,褒之者甚少,全盘否定乃至恶意攻击成了主流。这也许是当前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的一种侧面反映吧。历史表明,每当革命处于低潮,许多人,甚至曾赌咒发誓忠于革命的人,往往用咒骂革命来炫耀或者表白自己。 对“斯大林模式”的评价,实际上是对从1917年十月革命胜利,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尤其是20年代末以后到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联东欧国家抛弃社会主义、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为止的近70年社会主义实践的评价。这是一个世界范围内的大问题。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关系到社会主义有没有前途、人类社会向何处去、马克思主义还灵不灵等一系列带根本性原则是非的事情。不同阶级、不同政治派别以及不同思潮的代表人物有着不同的看法,这是很容易理解的事情。 “斯大林模式”即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是出于反共反社会主义的阶级本性,因而是不足为怪的话,那么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内部,社会主义国家内部也出现一股全盘否定斯大林个人、彻底否定“斯大林模式”的浪潮,倒是值得认真对待的。作为一名学者来说,既不能同意西方资产阶级代表人物对“斯大林模式”的评价,也不能同意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内部象赫鲁晓夫、戈尔巴乔夫这样背叛社会主义的修正主义者对“斯大林模式”的评价。我们主张,第一,必须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来评价“斯大林模式”。今天,离开“斯大林模式”的形成已有大半个世纪,而且作为“斯大林模式”的典型代表的苏联现实社会主义制度已经被颠覆,我们再来评价“斯大林模式”,决不是发思古之幽情,也不是发泄一下什么情绪,而只是为总结历史教训,以便把世界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目的是搞好社会主义,而不是搞垮社会主义。为社会主义国家遭到颠覆而幸灾乐祸甚至弹冠相庆,决不是马克思主义者。第二,必须实事求是地评价“斯大林模式”。必须把“斯大林模式”放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评价,切忌从现在已经变化了的情况出发进行评价。同时,必须全面地分析“斯大林模式”,既看到成绩、正确的一面,又看到失败、错误的一面。切忌只看一面,忽视另一面。“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固然不对,而对自己不喜欢的或者不符合自己既有结论的材料故意视而不见,更是不对。而且对这两方面必须分清主次,简单地罗列这两方面的材料而不分析哪一方面是主流,哪一方面是支流,貌似“全面”、“公正”,实际上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 二、就发展战略而言,必须结合历史条件评价“斯大林模式”

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教案

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教学设计 一、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总结概括“战时共产主义”、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三场改革的背景、内容、实质、影响。 2.过程与方法 (1)感受视频导播《大国崛起之风云新途》之开场、“斯大林模式”等有关图片、神入历史。 (2)通过阅读“耶巴达里大叔的生活自白”“战时共产主义”、新经济政策有关的背景材料,培养学生提取材料有效信息的能力。 (2)通过对“斯大林模式”的辩论赛,提高学生查阅选取有效资料的动手能力、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3)通过了解不同历史时期,苏俄出台不同政策发展经济,让学生学会用历史发展观看问题。 (4)通过对“战时共产主义”、新经济政策影响的探讨,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用“论从史出”的观点分析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斯大林模式”一目的探讨学习,教育学生以史为鉴,善于从中吸取经验教训。联系中国的经济建设,为当地建设提出可行性意见。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和经验教训。 2.难点: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三、主要教学方式与教学用具 1.教学方式:史料阅读法、情境教学法、问题探究法、合作学习法 2.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形象图片、视频资料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打开“优酷”网,播放视频《大国崛起之风云新途》的开场,让学生神 入历史。 2.播放幻灯片,展示苏俄历史上风云政治家图片,引出话题:你知道苏俄 在人类历史上曾经创造了哪些辉煌与奇迹?这与图片上的人物主持开展的哪些事情有关?最后点明本课将学习与苏俄经济建设有关的前三个政策。 (1)彼得一世农奴改革让俄国成为军事强国 (2)叶卡捷林娜二世“开明专制”,造就大批知识分子,让俄国现代化 (3)列宁领导的无产阶级革命、“战时共产主义”、“新经济政策”、斯大林的高度集中计划经济体制、赫鲁晓夫、伯列日涅夫、戈尔巴 乔夫改革、普京执政,让苏俄拥有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 国家、世界反法西斯的主力国、人类第一个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 开创不同于西方的高度集中计划经济模式、二战后唯一与美国抗 衡的一极等殊荣,不过也带来了苏联最终的解体。 【学习新课】 一、耶巴达里大叔的生活自白(1918-1937)

斯大林模式

斯大林模式 2[2016全国卷Ⅱ,34,4分]1928年①,苏联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并未受到美国人的关注②。4年以后①这种情况发生变化,美国出版了大量关于苏联的著作,如《俄罗斯的黎明》《俄国今日:我们从中能学到什么?》②。当时,苏联吸引美国人的主要是③ A.经济危机造成的破坏较小 B.工业化取得显著成就 C.农业集体化保证城市供应 D.公有制显示出优越性 本题从经济大危机时期美国对苏联关注的增多切入,考查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非凡成就,凸显时空观念①、史料实证②、历史解释③等学科核心素养。 经济大危机没有对苏联造成破坏,排除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美国处于经济大危机时,苏联通过第一个五年计划在工业化方面取得显著成就,引起了美国人的关注,B项正确;C 项与题意不符,排除;美国是资本主义国家,苏联的公有制经济不符合美国人的利益要求,排除D项。 B 解题反思苏联创造了一种不同于资本主义的工业化模式,这是一种在内部自发经济动力不足的条件下以非常手段进行的赶超型工业化道路,牺牲农业的利益优先发展重工业。一方面,这一模式使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苏联从农业国变成了工业国,基本实现了国家工业化,苏联创造的工业化模式无论在所有制形式上,还是在经济组织和刺激机制上,都表现出较高的效率,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被众多社会主义国家仿效。另一方面,这一模式也存在许多弊端,用行政命令管理经济,否定市场和价值规律,导致企业缺乏动力和活力,经济效益低下,牺牲了农民的利益,后起的东欧和亚洲社会主义国家也都存在类似问题。因此,全面认识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认真总结历史教训,对于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第1页共1页

[教案]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识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主要内容、新经济政策的主要要点;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 (2)理解苏俄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历史原因、新经济政策实施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以及斯大林模式形成的历史条件; (3)探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对苏俄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及对当代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借鉴意义。 (4)用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客观分析斯大林模式的历史作用及弊端。 2、过程与方法: (1)在师生对话中,自然而然地提出问题,通过循循诱导,重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2)通过历史比较,引导学生探究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不同,从而了解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任何一种经济体制的确立,都必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都要跟社会的发展不断调整。 (2)改革是社会主义不断完善和保持自身活力的重要手段。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及利弊; 难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如何评价斯大林模式。 ★教材分析: 教材从三个方面阐述了俄国十月革命后,苏俄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所进行的艰苦探索,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到斯大林模式的形成,不仅使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得到了巩固,而且使苏联迅速从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强大的工业国,但与此同时,斯大林模式在实践过程中,其弊端也日益暴露,最终阻碍了苏联经济的发展。 ★教学过程及要点: 导入新课: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背景:国内外敌对势力企图颠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十月革命后,英、法、美、日等资本主义国家从北、东、南三个方向出兵苏维埃俄国,并支持俄国国内的反革命势力,企图颠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战争爆发后,苏维埃政权控制的地区仅占全国面积的1/4,粮食和煤炭的主要产地都在敌对势力的控制之下,粮食等物资极度匮乏。在这种特殊的形势下,苏维埃政府在经济领域采取一系列非常措施,史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教学时请教师组织学生看影片《列宁在1918》片段,使学生能够比较直观地感受苏俄艰难困苦的国内战争环境,从而理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苏维埃政府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为适应国内战争的需要而采取的非常措施。 2、内容:1918年9月,苏维埃政府宣布国家进入战时轨道,提出“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战胜

斯大林模式主观题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1、(2009年海南高考28题)(12分)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们必须考虑积累的界限问题,投资的最大界限问题。在我们这里弦绷得大紧了。把它绷得大紧,使商品荒更加尖锐化,已经不行了……不从供求平衡角度作详尽的分析,这自然不是“表面的”缺点,不是“形式上的”疏忽,而是一个深刻的内在的错误…… 为了使国家工业化得到实现……不仅应当保证表现对建筑材料等等的需求的相应的货币,而且应当保证这种建筑材料相应的供应……(无论如何)也不能用“未来的砖头”建造“现实的”工厂。——摘编自布哈林《一个经济学家的札记》(1928年9月) 材料二如果撇开内部和外部的环境抽象地来讲,我们当然可以用比较缓慢的速度进行工作。但是问题在于:第一、不能撇开内部和外部环境;第二、如果从我们周围的环境出发。那就不能不承认,正是这个环境促使我们迅速发展我国的工业……我们是在一个技术非常落后的国家内取得了政权的……假如我们的工业和技术像德国那样发达,假如我国工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像德国那样大,那么高速度发展工业的问题在我们这里就不会像现在这样迫切了……假如我们不是唯一的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而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之一,假如不仅在我国,而且在其他比较先进的国家……也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那么高速度发展工业的问题就不会这样迫切了。 ——摘自斯大林《论国家工业化和联共(布)党内的右倾》(1928年11月) 材料三重工业是我国建设的重点。越须优先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这是已经定了的。但是决不可以因此忽视生活资料尤其是粮食的生产。如果没有足够的粮食和其他生活必需品,首先不能养活工人,还谈什么发展重工业?所以,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必须处理好。 ——摘自毛泽东《论十大关系》(1956年)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斯大林强调高速度发展工业的原因并说明斯大林与布哈林在工业化问题上侧重点的不同。(6分)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历史经验。(6分) 2、(2007年高考广东单科30题)(17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1928年苏联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计划的目的是使国蒙富强,在军事上和工业上自给自足。工业化,特别是重工业的发展,是计划的核心。在没有外国贷款的情况下进行工业化,农业部门成为重要的资金来源。集体化使大规模的农庄代替了以往的小块田地,这就使资本(机器、拖拉机等)应用于土地成为可能,这有利于提高人均产量。集体化又使上级机关更容易通过管理手段来控制集体农庄的剩余产品。 ——据(美)帕尔默、科尔顿:《世界近现代史》 ⑴1928年后苏联农业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原因是什么?(3分) ⑵从工业与农业关系的角度,评价斯大林时期形成的经济体制。(6分) 材料二中国的工业化是在农业生产力水平很低的状况下启动的,落后的传统农业对工业化造成极大制约,这种制约突出表现在农产品供给短缺的制约和农村市场需求不足的制约两种形式。因此随着中国工业化发展战略的全面推行,对农业发展的要求就变得十分强烈。 ——据孙代尧:{20世纪50年代中国急速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工业化背景分析》 ⑶新中国“一五”和“二五”计划期间,在农业方面开展了哪些运动?(2分) ⑷1978年后中国的农村经济体制发生了什么重大变化?对斯大林经济体制有何突破?(6分) 3、(2010年高考江苏历史23题)(11分) 宣传海报是一种特殊的政治艺术品。下面是苏联20世纪前期的一组海报。 请回答: (1)图①为新经济政策时期的海报,指出图①和图②所含信息之间的联系。比较这一时期的工业政策与以后斯大林工业化政策有何不同?试从理论和实践的视角评价新经济政策。(7分)(2)对图像研究者来说,绘画作品并不简单地只是用于观赏,而是用来“解读”。图③为工业化时期的宣传海报,判断其所含信息是否准确,并说明理由。与其他图像史料相比,宣传海报有什么特点?(4分) 4.(3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增加财富、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真正和唯一的基础只有一个,这就是大工业。如果没有资本主义的大工厂,没有高度发达的大工业,那就根本谈不上社会主义,而对于一个农民国家来说更谈不上社会主义了……不挽救重工业,不恢复重工业,我们就不能建成任何工业,而没有工业,我们就会灭亡而不成其为独立国家。——摘自《列宁全集》

——斯大林的社会主义建设思想评析

万方数据

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的实践者——斯大林的社会主义建设思想 评析 作者:陈昌, 赵峥 作者单位:陈昌(云南师范大学哲学与政法学院), 赵峥(云南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昆明) 刊名: 知识经济 英文刊名:ZHISHI JINGJI 年,卷(期):2010,""(12) 被引用次数:0次 参考文献(3条) 1.《斯大林选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2.《斯大林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3.《斯大林全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相似文献(10条) 1.期刊论文王蕾.梁永召弥赛亚在俄罗斯(苏联)的嬗变——从俄罗斯的情结到斯大林-科技信息(学术版)2007,""(5) 在俄罗斯,救世主--弥赛亚思想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经过几个世纪的发展,它的影响面越来越大,以至于这个国家的许多人都具有了这种情结.苏联领袖斯大林就是其中之一.斯大林的弥赛亚思想形成分为几个不同的阶段,随着十月革命、二战、社会主义建设这几个历史时期不断向前延伸,最终形成了斯大林独特的弥赛亚意识.这种意识对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产生过深深的影响. 2.期刊论文张磊.侯建.ZHANG Lei.HOU Jian斯大林与毛泽东社会主义观之比较-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26(6) 斯大林模式社会主义,是苏联在以斯大林为首的联共(布)中央领导下,推进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政治经济体制,它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作为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代领导核心,毛泽东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问题进行了艰辛的探索.他们社会主义观之间有许多相同点和不同点.同时,他们对社会主义建设进行整体设计和对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子系统也进行了精心的部署,给我们构建社会主义社会留下诸多的启示,是我们可资借鉴的宝贵财富. 3.学位论文邢亮论联共左翼反对派社会主义建设方案2008 十月革命胜利后,面对着如何建设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艰巨任务,联共内部产生了不同的看法,形成了不同的派别。左翼反对派针对20年代苏联的国情提出了一套不同于当时党中央路线的社会主义建设方案,对于30年代斯大林体制下社会主义建设方式有着巨大的影响。 第一部分介绍左翼反对派提出方案的历史背景。从经济方面来看,实行新经济政策后,工农业生产较快地恢复起来,国民经济逐渐摆脱战争破坏的阴影。从社会角度来看,随着经济的恢复,城市中出现了新生的资产阶级、农村出现了阶级分化。大量剩余人口涌入城市,造成了严重的失业问题。工业落后于农业的问题加剧,导致工农剪刀差的不断扩大,由此引发了一系列危机。从国防角度来看,工业特别是重工业的落后,对于处于资本主义强国敌视下的苏联安全是巨大的威胁。左翼反对派将这些问题归结为党中央实行错误路线的结果。 由此,左翼反对派要求当时的党中央调整经济路线,实行一套抑制阶级分化趋势,迅速改变工业落后的新路线。 第二部分阐述了左翼反对派建设方案的基本主张。左翼反对派一是要求加强与世界市场的经济联系,尽可能地利用外国资金、技术、人才等为苏联经济服务,但强调保证国内经济的安全。由此他们坚决反对放弃贸易保护制度,对党中央放松贸易保护制度的趋势提出批评。二是要求实行快速工业化的战略。要求运用计划手段,重点发展重工业,改变工业落后于农业、重工业落后于轻工业的局面。同时,消除工农剪刀差存在的基础、解决人口大量失业问题;三是在农业发展上,主张通过优秀典型的示范和廉价农业机械的推广、普及,并采取有利的政策倾斜等方法引导广大个体农民分层次、有步骤地参加到农业集体化当中去。同时,主张实行累进所得税制度,抑制城乡阶级的分化趋势,坚决反对斯大林采取行政暴力手段强制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四是在商业领域中,要求采取计划手段逐渐排挤市场作用,但反对机械地采取行政手段消灭市场。 第三部分将左翼反对派建设方案与斯大林方案进行比较,指出两者的异同点,同时对左翼反对派的建设方案的历史地位和意义作出点评。 4.期刊论文张颢从列宁到邓小平:利用资本主义思想的历史考察-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3) 利用资本主义,是社会主义建设思想史上的伟大创举.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开创了利用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的先河;斯大林利用西方资本主义加速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步伐;毛泽东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废墟上进行了利用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邓小平加大利用资本主义的力度,进一步把中国推向世界. 5.期刊论文吴学凡.WU Xue-fan斯大林的城乡差别思想研究-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07,23(2) 列宁逝世后,斯大林成为苏联的主要领导人.在城乡差别方面,斯大林继承和发展了列宁的城乡差别思想并形成了自己的理论.在斯大林的城乡差别思想形成的过程中,斯大林既立足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和苏联现实问题的解决,又关注对未来社会的设计.通过对斯大林城乡差别思想中的农业社会主义思想、工业化思想、农业集体化思想和消灭三大差别的思想四个方面进行系统的研究,有助于正确认识中国当前日益扩大的城乡差别问题并对寻找解决路径提供借鉴. 6.学位论文张龙论建国后中国共产党道路选择过程中的斯大林模式因素2007 斯大林模式是世界历史上第一个成型的社会主义模式,这一模式是在斯大林领导苏联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逐渐形成并最终定型的关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理论概括和体制制度的总和。斯大林模式自形成开始,就被当作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标准模式,在东欧绝大多数社会主义国家中被照搬,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对促进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这一模式也被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证明,存在严重的弊端和缺陷。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始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鉴于当时国内外形势,中国共产党在建国伊始就确立了全面倒向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一边倒”的政策,全面学习苏联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理论和政策,苏联也给予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巨大的帮助,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 在学习过程中,斯大林模式在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中,暴露出不符合中国实际的问题。1956年苏共二十大批判斯大林之后,毛泽东提出“以苏为鉴”,走自己的路,按照中国社会实际建设社会主义的思想,中共八大前后,这一思想得到很大发展,取得了重大的理论成果。但这些调整、变革斯大林模式的思想并没有坚持下去。此后,由于中苏两党在以斯大林评价问题为核心的对社会主义的诸多观点、认识上存在严重分歧,两党之间爆

国内外电子商务模式研究综述

国内外电子商务模式研究综述 摘要:通过回顾与梳理国内外电子商务发展的主要研究成果,归纳了不同的电子商务模式,为电子商务在我国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电子商务;电子商务发展模式;综述 近年来,电子商务发展模式成为研究的一大热点。国内外学者对其进行了深入浅出的研究,分别就自己的理解对电子商务发展的不同观点。介绍、研究并借鉴西方电子发展的国际模式,并结合我国相关研究成果,显得尤为急迫和关键。 一、国外研究现状 1、电子商务模式就是利用互联网实现传统商务模式的方式。国外有些学者认为,虽然电子商务模式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但是电子商务模式与传统商务模式相比较只是加入了“电子”的元素,其本质上与传统商务模式并无二致。因此,这些学者大多认为电子商务模式就是利用互联网实现传统商务模式的方式。如Rappa等人认为电子商务模式就是是企业通过互联网赚钱的方式,并将电子商务模式分为九种:经纪人模式、广告模式、信息中介模式、销售商模式、制造商模式、联合营销模式、社区模式、订阅模式和使用量模式。 2、电子商务模式是价值驱动和价值创造的一种机制。国外有些学者从价值驱动和价值创造的角度对电子商务模式进行了界定。如Timmers认为,电子商务模式是通过电子市场反映产品流、服务流、信息流及其价值创造过程的运作机制,并提出了11种电子商务模式:电子商店、电子采购、电子商城、电子拍卖、虚拟社区、协作平台、第三方市场、价值链整合商、价值链服务供应商、信息中介、信用服务。每种模式Timmers都对三个要素进行了描述,即:商务参与者的状态及其作用;企业在商务运作中获得的利益和收入来源;企业在商务模式中创造和体现的价值。Amit和Zott基于价值驱动力认为,电子商务模式是电子交易处理的架构,该交易处理的组成包括特定的信息、服务、产品,以及从事交易的各方。 3、电子商务模式是企业通过“电子”手段实现其商务战略的方式。有些学者从电子商务模式的词源本身来界定电子商务模式的概念。如Osterwalder等认为,电子商务模式是电子商务战略的体现,是对企业通过电子手段实现其商务战略在结构层面的概括,是电子商务系统流程的基础。这种理论认为从四个方面描述电子商务模式:企业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它代表了企业提供给客户的价值所在,客户愿意为此付款;企业拥有的基础设施和合作伙伴网络,这些对于企业创造价值以及维持良好的客户关系非常关键;企业创造并努力维持的客户关系,企业必须取得客户满意并由此获取稳定的收入;企业的财务,即企业的成本和收入结构

斯大林模式研究综述

斯大林模式研究综述 程佩(09历本6 2009084634) 湛江师范学院法政学院湛江524048 [摘要]:斯大林模式作为二十世纪社会主义阵营普遍采用的一种发展方式,对整个社会主义世界尤其是苏联自身的影响不可估量,在苏联的强大和衰亡的历史过程中扮演者中重要的作用。新世纪以来,学术界关于斯大林模式的讨论不乏新思想和新观点:一是关于斯大林模式的界定;二是关于斯大林模式的形成时间、原因、特征;三是关于斯大林模式与苏联解体的关系;四是关于斯大林模式留给我们的启示【1】;通过对斯大林模式问题的研究,从斯大林模式中总结经验和教训,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历史之鉴,更稳定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关键词]:斯大林模式特点形成时间原因解体启示 引言: 斯大林模式是指斯大林按照他的社会主义观在苏联建立的社会主义制度.人们一般称为斯大林模式或苏联模式,或表述为斯大林一苏联模式。斯大林模式是一种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它是在20世纪二兰十年代形成的,斯大林模式形成的标志为苏联1936年宪法的通过,后来不断巩固与发展。斯大林模式是一个统一的完整体系,它包括的主要内容是:1.决定社会经济基础和生产方式性质的是生产关系的性质,2.从政治上来讲是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模式。3.在社会主义建设与社会改造过程中,在强大的阶级斗争压力下,用强制乃至暴力的手段.实行超高速工业化与农业全盘集体化。4.以公有经济为基础和以产品经济观为理论,建立起与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模式相适应的高度集中的、指令性的计划经济体制模式。5.在民族问题上,历史实践表明,斯大林把联邦制度变形为事实上的单一制。6.斯大林模式在对外关系方面,往往表现为实行扩张与霸权主义。7.一系列赖以形成斯大林模式的理论,如“一国社会主义”,不受法律限制的无产阶级专政,“阶级斗争尖锐化”,国有企业是社会主义公有制最高形式。 一、“斯大林模式”的含义 苏联的社会主义模式通常就是指斯大林模式,这一点学术界基本没有分歧。我们要评价“斯大林模式”,首先必须明确“斯大模式”的含义。但是对于“斯大林模式”作为一个概念,如何去界定,学界已给出了不同的表述,比如有体制说、理论体系说、政策实践说、社会主义模式说等。正是由于这种对“斯大林模式”的不同理解,故加深了关于“斯大林模式”争论的分歧和混乱。 1.体制说。我国普遍学者认为,“斯大林模式”是特定历史条件下所形成的特定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体制。所谓“斯大林模式”是指苏联在斯大林领导下,按照斯大林的规划所确定下来的国家政治经济体制。”斯大林模式是前苏联(苏俄)工业化和经济发展过程中所采用的、并且延续约70余年的一种经济体制。

浅析斯大林模式及其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改进)

摘要 “斯大林模式”是指斯大林按照他的社会主义观在苏联建立的社会主义制度。邓小平就是在总结了中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基础上,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当前,中国正处于深化改革的重要时期,在此背景下,如何正确地认识斯大林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应该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科学地、实事求是地评价,既要看到问题,也要看到成绩,而且要分清主流、支流;既不能脱离当时的国际和苏联国内政治环境,也不能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具体的体制、运行机制混为一谈。本文着重论述以下几个问题: 什么是“斯大林模式”,“斯大林模式”的基本特点,“斯大林模式”形成的社会条件,“斯大林模式”的成果与弊端;以及“斯大林模式”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我们相信中国只要坚持改革开放,吸取苏联教训,不断开拓创新,才能建设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和谐社会!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才能实现最终理想:共产主义社会!我们必须把“斯大林模式”作为人类历史上把社会主义理想变为现实的第一个试验来对待,在前人的实践基础上,总结经验,纠正错误,继续前进。 【关键词】苏联;斯大林模式;社会主义建设

斯大林问题,是一个世界范围的大问题,曾经引起了世界各国一切阶级的反响,至今还在议论纷纷。各个不同的阶级,代表各个不同阶级的政党或政治派别,意见不同。估计在本世纪内这个问题还不可能作出定论。① ——毛泽东 第1章“斯大林模式” 1.1什么是“斯大林模式” 在评价“斯大林模式”之前,首先要搞清楚“斯大林模式”这一概念的内涵。“斯大林模式”,虽然并没有人正式对它下一个定义,但它的含义却是清楚的,是指在斯大林时期形成的苏联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体制的统称。其基本特征是高度集中。具体来说,政治上表现为高度集权、党政不分、以党代政、专断独行;经济体制上表现为排斥商品生产和市场机制,实行包容一切的行政指令性计划和自觉的不平衡经济发展战略;文化体制上表现为绝对的统一意志;思想上表现为搞个人崇拜、教条主义;对外政策方面表现为大国主义、大党主义。完整的、系统的建设社会主义的方针、政策以及制度、体制,是苏联共产党在斯大林领导下提出并实施的,此后,苏联以及其他一些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框架仍沿袭“斯大林模式”。 1.2“斯大林模式”的基本特点 斯大林模式的基本特点是高度集权,表现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在经济方面,实行否认和限制商品货币关系的指令性计划体制,忽视商品货币和价值规律。工业方面实施高速工业化路线,实行单一的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形式,推行片面强调高速、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军事工业的工业化战略。农业方面实行全盘集体化,忽视人民生活急需的轻工业和农业。在政治方面,采用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党凌驾于权力机关之上,权力机关成为党的意志的传达机关。执政党内权力高度集中于党中央:以党代政,党政不分,行政机关隶属于党的机关或处于党的机关的直接领导之下,成为党的意志的执行者;民主机制受破坏,干部使用实际上是任命制和终身制,在党内执行大清洗运动(肃反运动),排除异己势力,以“基洛夫案件”为开端:根据最谨慎的估计,1936—1939年,苏联约有400多万人遭逮捕和判刑,500万人受到牵连,30—40万人被处决;一半以上的党员,即120万人被逮捕;而安东洛夫—奥费申科考证:“消灭富农、斯大林制造的饥荒和镇反的运动中死亡的人数是2000万”,②可见当时大清洗之惨烈。大批党政军领导、专家、工程技术人员和企业管理干部被清洗,严重影响了苏联社会的进步。直到1939年,大清洗运动才逐渐

斯大林模式产生的原因和影响

斯大林模式是前苏联工业化和经济发展过程中所采用的、并且延续约70余年的一种经济体制。它形成的标志为苏联1936年宪法的通过。 这种经济体制是一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即通过国家权力,全面干预和管理国民经济各部门,通过指令性计划集中进行资源配置,进行社会生产活动。具体表现为经济运行排斥市场和价值规律;政府通过计划确定全社会的产、供、销和企业的人、财、物等。 由于苏联是在斯大林取得领导权后开始全面执行计划经济,斯大林从理论上对计划经济进行了概括,并使其成为苏联乃至于其他一些苏式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工业化的指导思想,所以,通常人们把计划经济体制称为斯大林模式。 产生的原因 当时苏联在外为帝国主义包围,内部文化落后,缺少民主传统和基础的特殊条件下,为了保卫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而建立了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模式。 斯大林模式的影响 1、积极影响 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斯大林通过这种建设模式,使苏联跻身于工业化国家的行列,为后来取得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斯大林模式”创立是取决于当时苏联极为落后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落后国家实现工业化的可行方

式,在苏联迅速赶上和超过西方发达国家的过程中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2、消极影响 但是这种高度集权不仅以自由市场的不发达作为自己存在的理由,而且为了保全自身,而通过经济资源的绝对垄断,限制市场因素的发展来巩固自身。斯大林模式要求国家对经济运行的绝对控制,也就要求空前的国家专政机关作为后盾。于是必然出现出现党政不分、权力高度集中、个人崇拜与家长制作风盛行的现象,因为这些不过是巩固国家统治的方式而已。斯大林模式和民主、现代法制是完全不相容的。 苏式社会主义的国有化与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主义国有化的区别在于,斯大林模式是在资本不发达的情况下,通过国家作为后盾的方法来壮大资本,同时资本必须由国家实行绝对控制;社会主义国有化旨在限制和消灭资本,以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来代替资本关系,生产资料的控制权将逐渐由社会接管,并且这一切建立在资本关系发达并走向衰落的历史条件下。所以我们就不难理解斯大林模式的命运。随着过度集中的体制和日益发展的市场因素的对抗性矛盾走向顶点,斯大林体制最终走向崩溃。 在空前的经济增长速度下,掩盖着经济效率极低的现实,这表现在:第一,优先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第二,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造成了产品品种少、质量差。第三,国家从农民手中拿走的东西太多,

工程项目管理模式研究文献综述范文

工程项目管理模式研究文献综述 姓名:代飞学号:专业:工程管理 一、《对当前大型工程项目管理模式的思考》作者:武海清 文章在分析当前业主方大型工程项目管理内涵、工程项目管理主要模式及监理服务范畴的基础上,提出了较为适应当前建设环境下的大型工程全过程监理模式。 1、工程项目管理内涵: (1)工程项目计划管理和综合协调 (2)工程项目各阶段任务划分和目标确定 (3)工程项目进度管理和目标控制 (4)投资控制及费用管理 (5)质量管理 (6)人力资源管理 (7)沟通信息 (8)采购管理 (9)项目风险管理 2、工程项目管理主要模式: (1)项目管理服务(PM) (2)项目管理承包

(3)工程一体化项目管理(IPMT) 3、当前项目管理公司的主要业务范围 4、当前工程监理的主要服务范畴及内容 可以看出,监理服务的内涵已经从施工阶段的“三控两管一协调”逐步延伸到项目前期阶段监理、设计监理以及后期的保修阶段监理。 二、工程项目管理模式的比较分析作者:彭韶辉 文章结合对工程项目管理模式的实质概述,对目前流行的几种主要的项目管理模式特点进行比较,分析项目管理模式的适应环境和条件,分析了各模式的优缺点,提出根据企业特点建立项目管理组合模式的观点 1、工程项目管理模式分析 (1)设计——招标——建造模式,优点是,参与工程项目的三方即业主、设计机构、承包商在各自合同的约定下,各自行使自己的权利和履行义务;缺点是设计的可施工性差,监理工程师控制项目目标能力不强、工期长,不利于工程事故的责任划分,由于图纸问题产生争端等。 (2)设计采购建设模式,是将设计与施工委托给一家公司来完成,主要特点是业主把工程的设计、采购、施工和开工服务工作全部托付给工程总承包商负责组织实施,业主只负责整体的、原则的、目标的管理和控制(3)项目管理承包模式,该模式指项目管理承包商代表业主对工程项目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项目管理 (4)代理型模式,采用CM制进行项目管理,关键在于选择项目经理(5)建造——运营——移交模式(BOT)是指项目确定招标→项目发起

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特色教案

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特色教案】 1917年十月革命后,苏俄走上了一条不同于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道路。由于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借鉴,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始探索自己的经济发展道路。 三年国内战争期间,迫于形势需要,苏俄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战争结束后,根据形势发生的变化,列宁实施了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执政时期,逐渐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迅速增强了苏联国力,但也带来了很多弊端。斯大林逝世后,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先后对苏联的建设模式进行改革。但收效甚微。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导致了1991年的苏联解体,也表明僵化了的苏联模式失败了。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曾经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也有许多失败的教训。尽管苏联已经解体,但人们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并没有停止。 学习建议● 列举不同时期苏联的经济政策及其成效,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特色教案】 《列宁在1918》是一部著名的苏联电影,这部电影中有一个令人难忘的镜头:红军战士瓦西里在押送粮食回到首都彼得格勒后,自己却因饥饿而昏倒了。电影中的这一幕场景,真实再现了1918年开始的苏俄国内战争期间严重缺粮的情况。那时,反革命势力控制了全国约四分之三的国土、五分之三的人口。苏维埃政权管辖地区的燃料、原料和粮食供应极其困难,40%的工厂停产,红军战士和城市居民也面临着断粮的危险。苏维埃政权经受着严峻考验。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十月革命胜利后,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准备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但国内外的敌对势力不甘心失败,它们联合起来,企图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扼杀在摇篮里。1918年夏,苏俄进入艰难困苦的国内战争时期。 面对敌人的强大攻势,苏维埃政权为了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支持红军、战胜敌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背景: 政治军事上:国内:(1)反革命势力猖獗,企图恢复失去的政权。 国际: (2)帝国主义集团军事进攻和扶持反革命力量。使国内战争更加尖锐化和复杂化。 经济上:(3)燃料、原料和粮食供应极其困难,40%的工厂停产,红军战士和城市居民也面 临着断粮的危险。 阅读教材,归纳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的背景 2、阅读下列教材,指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目的(直接目的、根本目的)

评价斯大林模式

评价斯大林模式 斯大林模式又被称为“苏联模式”。形成于20世纪二十年代后期至五十年代前期,并不断得到强化和固化,延续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斯大林模式是一种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从社会基本制度的层面看,在经济领域,苏联建立了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这两种形式的社会主义公有制,使之在国民经济中占统治地位,并在此基础上实行了按劳分配原则;在政治领域,苏联确立并坚持苏联共产党在苏联社会中的领导地位,形成了以工人阶级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苏维埃政权,对无产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实行广泛的民主,依靠无产阶级专政来保卫社会主义制度;在意识形态领域,苏共坚持无产阶级世界观--马克思列宁主义在苏联意识形态中的指导地位。 从经济上来看,苏联模式表现为一个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它以国家政权为核心,以党中央为领导者,以各级党组织为执行者,以国家工业发展为唯一目的,以行政命令为经济政策,以行政手段为运作方式。从政治上来看,苏联模式又表现为一个高度集权的行政命令体制。对内,它将权力高度集中于党中央,而党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组织,大多数情况下又是由个人意志所操纵的。从对外关系上来看,苏联模式又是集中了严重的官僚主义、主观主义、沙文主义和专制主义即封建农奴主式的作风于一体的大国强权体制。 斯大林模式的主要历史功绩在于它使社会主义第一次从理论变成现实,并且敢于和强大的资本主义世界相抗衡。斯大林模式保证了30年代苏联的政局稳定,保证了30年代高速发展重工业,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社会主义经济的物质基础,保证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斯大林模式存在一定的弊端:(1)政治经济方面:权力过于集中,民主太少。残酷斗争,冤假错案遍及全国。地方自主权少,不利于发挥地方、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造成管理机构庞大和滋生官僚主义、个人崇拜,社会主义法制被忽视甚至遭到践踏。。对外关系上推行大党主义和大国沙文主义。(2)社会生活方面:片面强调发展重工业,轻视轻工业,使得农、轻、重比例失调。片面强调计划的指令性和单一的国家所有制,决策过于集中,使企业和职工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 今天去重新评价评价斯大林体制,斯大林模式的形成原因是不得不考虑的问题。苏式社会主义的国有化与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主义国有化的区别在于,斯大林模式是在资本不发达的情况下,通过国家作为后盾的方法来壮大资本,同时资本必须由国家实行绝对控制;社会主义国有化旨在限制和消灭资本,以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来代替资本关系,生产资料的控制权将逐渐由社会接管,并且这一切建立在资本关系发达并走向衰落的历史条件下。所以我们就不难理解斯大林模式的

商业模式研究综述

商业模式研究综述 商业模式(Business Model),有些学者称之为商务模式,或称之为业务模式。随着网络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界又常常将商业模式与商业形态、电子商务混为一谈,更有甚者认为商业模式是“基于网络的一种模式”。为了避免概念模糊以及科学、准确地对其界定,本文统一将其称作“商业模式”。 一、商业模式定义的有关综述 有关商业模式的定义,国内外学者给出了不同的说法。商业模式定义提出可以追溯到上世纪九十年代,著名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Drucker,1994)将其称为经营理论(BusinessTheory)。加拿大著名管理学家亨利·明兹伯格(Mintzberg,1994)把企业组织的商业模式称为战略思想(Strategic Thinking)。实际上,稍早提出这样类似概念的还有加里·哈默尔和 C.K.普拉哈拉德(Gary Hamel&C.K.Prahalad,1989),他们所说的企业“战略意象”(Strategic Intent)比较符合商业模式的实际含义。他们通过对世界上成功企业的考察后指出,战略不应该是一种规划,,战略在本质上应该是一种意象,它是企业渴望得到的远大前程和领先地位。 布兹-艾伦&汉密尔顿公司(Booz,Allen&Hamilton)管理咨询顾问艾伯特·维西奥和布鲁斯·巴斯特纳克(Viscio&Paternack,1996)认为,环境的变化是引起企业商业模式变化的主要因素。一个好的商业模式必须包含五个构成部分:(1)核心观点(Global Core)。包括自我定位(Identity)、战略领导(Strategic Leadership)、核心能力

评价斯大林体系

对斯大林体系的评价 斯大林是前苏联伟大的领导人之一,也是苏联执政时间最长的领导人。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斯大林体系是当时苏联非常重要的政治经济体系。该体系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苏联贫困落后的局面,对苏联赶超西方欧美国家具有重要作用,但同时高度集中的额弊端也显而易见,并持续笼罩了苏联多年。虽然后来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等人分别在各个方面进行了或大或小的改革,但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斯大林体系的弊端,最终导致了苏联的解体。 斯大林模式的理论基础源于托洛茨基的“超工业化”思想。列宁去世以后,斯大林成为了苏联最高统治者。1929年,斯大林宣布停止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并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农业全盘集体化和社会主义工业化,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采用了托洛茨基的思想。 斯大林模式之于苏联,如同毛泽东思想之于中国,在苏联实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道路中,斯大林模式对于苏联的巨大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及时它存在许多弊端,给苏联留下了严重的后遗症,但他的存在仍然是历史的必然选择,他是在苏联独特的社会形态下形成的,当时的苏联百废待兴,需要国家机器的干预,于是自然而然地诞生了斯大林模式。 对于斯大林模式的利弊我们应该辩证看待。首先它使苏联国家重工业迅速发展,迅速赶超西方国家。同时也为苏联积攒了大量物质资料,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同时,该

体制的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片面发展重工业,使国家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停滞不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片面强调产量和产值,导致了商品种类少质量差的问题;高度控制调配国家资源打击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限制了社会主义水平的发展;国家权力几种鱼领导人和领导机构手中,也极易滋生腐败和产生个人崇拜的问题,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