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湖大计算机网络大题总结

湖大计算机网络大题总结

湖大计算机网络大题总结
湖大计算机网络大题总结

计算&综合题总结

1.分组交换的节点时延:d nodal

总时延= 发送时延+传播时延+处理时延+处理时延

带宽时延积=R(链路速率)·t prop

比特宽度=传播速率/ 带宽

2.吞吐量

3.RTT计算

计算在下列情况下传送一个1.5MB的文件所需的总时间,假定RTT为80ms,分组长度为1KB,数据发送前“握手”初始时间为2*RTT

a)带宽为10Mbps,数据分组可连续发送。

答:1B=8bit, 为了计算方便,取1MB=106B

总时间为:初始时间+传输时间+传播时间=2RTT+1.5MB/10Mbps+RTT/2=1.4s b)带宽为

10Mbps,但发完每一个分组后必须等一个RTT后再发送下一个分组。

答:发送分组个数是1.5MB/1KB=1500 因要等待一个分组在发送下一个分组,故t总=1499RTT+1.4=121.4s(分组1到达和分组1500到达之间的RTT个数为1499)

c)链路允许无限快的传送,但限制带宽使每个RTT最多能发送20个分组。

答:数据传输速率无限大,传输时间为0 ,一共需要75个RTT,第一组到达是半个RTT,加上第一组和第75组到达之间的74个RTT。总时间=74×RTT+2×RTT+RTT/2 =6.12s

d)和c)一样,传送时间为0,但在第一个RTT内我们能发送一个分组,第二个RTT内我们能发送两个分组,第三个RTT内我们能发送四个分组(=2^(3-1)),依此类推。答:n个RTT之后我们已经发送了1+2+4+·+2^n=2^(n+1)-1个分组,在n=9时,我们已经能发送所有的1500个分组,最后一个分组在0.5个RTT后到达,总时间=2*RTT+9.5*RTT=920ms

期中考试(TCP拥塞控制、RTT、窗口、吞吐率)

假设TCP实现一个扩展:允许窗口大小远大于64KB。假定你正用这个扩展TCP在一条延迟为100ms 的1Gbps链路上传送一个10MB的文件,而且TCP接收窗口为1MB。如果TCP发送1KB的分组(假设无拥塞,无丢失分组):

(a)当慢启动打开发送窗口达到1MB时,用了多少RTT?

(b)发送该文件用了多少RTT?

(c)如果发送文件的时间由所需的RTT的数量与链路延迟的乘积给出,这次传输的有效吞吐量是多少?链路带宽的利用率是多少

4. CRC:循环冗余校验,异或

5.子网划分

200.200.200.0是一个C类地址。要求划分一个子网100主机,另外四个子网20主机,我们可以先把该网络划分成两个子网。一个给100主机的子网,一个给另外20主机的四子网。

C类地址有8bit的主机号,划分子网就是把主机号拿出若干位来作网络ID。

具体要拿出多少位这里有一个公式:子网内主机数=2的x次方-2(x是主机号的位数)

现在主机数是100,我们取2的x次方-2略大于100。即x=7。

也就是说主机号位数是7位,这个子网才能够连100台主机。本来有8位的,剩下的一位拿去当网络号。

NET ID 200.200.200.00000000

NETMASK 255.255.255.00000000

子网1:

NET ID 200.200.200.00000000

NETMASK 255.255.255.10000000 (掩码就是用1标识网络ID,看蓝色部分)

子网2:

NET ID 200.200.200.10000000

NETMASK 255.255.255.10000000

接下来划分四个子网,用上面任何一个子网划分都行。这里用子网2吧。

由上面的公式,子网内主机数=2的x次方-2,取2的x次方-2略大于20,也即x=5.

也就是主机号位数是5位,刚才是7位,剩下2位作网络ID,

子网2.1:

NET ID 200.200.200.10000000

NETMASK 255.255.255.11100000

子网2.2:

NET ID 200.200.200.10100000

NETMASK 255.255.255.11100000

子网2.3:

NET ID 200.200.200.11000000

NETMASK 255.255.255.11100000

6.路由表更新

1)相邻路由之间的花费是1

2)最小路径原则

3)通路原则

7.IP分片与重组

一个数据报数据部分长度为3400字节(使用固定首部)。现在经过一个网络传输,该网络的MTU为800字节,试求:

(1)应分为几个数据报片?答:5

(2)各数据报片的数据字段长度?答:776,776,776,776,296

(3)各数据报片的偏移字段值?答:0,97,194,291,388

计算机网络专业实习总结

计算机网络专业实习总结 很快的,署假又过来了,面对最后一年的校园生活,想着刚刚过去的最后一个署假,紧张沉默之后更多的是感慨,印在脑海里的每一个足迹都是那么的深,真的说不出是什么感觉,伴着时间,就像是在和自己的影子赛跑,不可能从真实的两面去看清它,只是经意不经意的感受着有种东西在过去,也许更适合的只有那句话:时不待我,怎可驻足。 两个月,短短的两个月,说不上是每一份经过都会成为内存,但紧张沉默之后更多的确实是感慨。 署假期间,我在广东东莞的一家电脑公司做教师,主要是教那些比较简单实用的办公软件,本来开初都没想到自己一个学英语专业的竟会去做电脑教师,于是真的觉得老师那句话的实在,在学校,学到的任何一种知识都是一种有用的贮备,虽然在平时看来学的很多东西总感觉与自己的想象很遥远,但说不不定就在某一刻显现出来。这也许就是有些师哥师姐说的在工作过程中总觉那些东西在学校见过,但却己经忘了,擦肩而过。,想起这,真的得感谢在校期间学的那些本专业的那些另外的知识。 以前也想过,学我们英语专业的,也许以后最起码存在那种机会去走向讲台,所以,这短短的两个月的经历,对我来说,无疑是一个很好的煅练,而且,专门机构统计的现在

的毕业生出来后只有极少的一部分会做与自己专业相符的工作,因而。、在工作的过程中,我都在不断的提醒自己,不断的对自己要求,把手上的活,当做是自己的本职工作,而老板常常强调的就是每个员工都必需要有认真负责的态度去做事,我也觉得这是以后无论做任何一份工作都会收到的要求。 因为公司的员工都是即训上岗,所以,一直没有又休,而且在工作期间最大的体会就是,作为一个教师,或者说是一名授课者,最大的考验就是耐心,有的时侯,一个问题还得重复很多遍,这个时侯,就不能只站在自己的角度去想它,而应该站在对方的角度去看,去感受,慢慢的但有了分冷静的习惯,这也是在这很短的工作中得到的很大的体会。 在工作之余,我还经常出到外面去看看,也算是一种见识,东莞是一个新起的城市,但它却己走在了中国城市建设的最前端,在这种地方,看得到更多的机会,更多的挑战,有时会把自己与那些出入写字楼的同样年轻的人比较,心里真的感受到那很明显的差距,当然,这种差距并不是一时一日而起,所以,出到外面,一个正确的心理定位但显得格外重要,不然,常常因为比较把自己看得很不平衡,而迷失自己的方向,那些在我们前头的人们,可以当作是榜样,但不可过多的去计较,自己能做到何种程度,应该有一个很明了很中性的认识,不能过于攀比,更不可自以为是。

湖大计算机网络大题总结

计算&综合题总结 1.分组交换的节点时延:d nodal 总时延= 发送时延+传播时延+处理时延+处理时延 带宽时延积=R(链路速率)·t prop 比特宽度=传播速率/ 带宽 2.吞吐量 3.RTT计算 计算在下列情况下传送一个1.5MB的文件所需的总时间,假定RTT为80ms,分组长度为1KB,数据发送前“握手”初始时间为2*RTT a)带宽为10Mbps,数据分组可连续发送。 答:1B=8bit, 为了计算方便,取1MB=106B 总时间为:初始时间+传输时间+传播时间=2RTT+1.5MB/10Mbps+RTT/2=1.4s b)带宽为

10Mbps,但发完每一个分组后必须等一个RTT后再发送下一个分组。 答:发送分组个数是1.5MB/1KB=1500 因要等待一个分组在发送下一个分组,故t总=1499RTT+1.4=121.4s(分组1到达和分组1500到达之间的RTT个数为1499) c)链路允许无限快的传送,但限制带宽使每个RTT最多能发送20个分组。 答:数据传输速率无限大,传输时间为0 ,一共需要75个RTT,第一组到达是半个RTT,加上第一组和第75组到达之间的74个RTT。总时间=74×RTT+2×RTT+RTT/2 =6.12s d)和c)一样,传送时间为0,但在第一个RTT内我们能发送一个分组,第二个RTT内我们能发送两个分组,第三个RTT内我们能发送四个分组(=2^(3-1)),依此类推。答:n个RTT之后我们已经发送了1+2+4+·+2^n=2^(n+1)-1个分组,在n=9时,我们已经能发送所有的1500个分组,最后一个分组在0.5个RTT后到达,总时间=2*RTT+9.5*RTT=920ms 期中考试(TCP拥塞控制、RTT、窗口、吞吐率) 假设TCP实现一个扩展:允许窗口大小远大于64KB。假定你正用这个扩展TCP在一条延迟为100ms 的1Gbps链路上传送一个10MB的文件,而且TCP接收窗口为1MB。如果TCP发送1KB的分组(假设无拥塞,无丢失分组): (a)当慢启动打开发送窗口达到1MB时,用了多少RTT? (b)发送该文件用了多少RTT? (c)如果发送文件的时间由所需的RTT的数量与链路延迟的乘积给出,这次传输的有效吞吐量是多少?链路带宽的利用率是多少

计算机网络考试知识点超强总结

计算机网络考试重点总结(完整必看) 1.计算机网络:利用通信手段,把地理上分散的、能够以相互共享资源(硬件、软件和数据等)的方式有机地连接起来的、而各自又具备独立功能的自主计算机系统的集合 外部特征:自主计算机系统、互连和共享资源。内部:协议 2.网络分类:1)根据网络中的交换技术分类:电路交换网;报文交换网;分组交换网;帧中继网;ATM网等。2)网络拓朴结构进行:星型网;树形网;总线型网;环形网;网状网;混合网等。4)网络的作用地理范围:广域网。局域网。城域网(范围在广域网和局域网之间)个域网 网络协议三要素:语义、语法、时序或同步。语义:协议元素的定义。语法:协议元素的结构与格式。规则(时序):协议事件执行顺序。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计算机网络层次结构模型和各层协议的集合。 3.TCP/IP的四层功能:1)应用层:应用层协议提供远程访问和资源共享及各种应用服务。2)传输层:提供端到端的数据传送服务;为应用层隐藏底层网络的细节。3)网络层:处理来自传输层的报文发送请求;处理入境数据报;处理ICMP报文。4)网络接口层:包括用于物理连接、传输的所有功能。 为何分层:目的是把各种特定的功能分离开来,使其实现对其他层次来说是可见的。分层结构使各个层次的设计和测试相对独立。各层分别实现不同的功能,下层为上层提供服务,各层不必理会其他的服务是如何实现的,因此,层1实现方式的改变将不会影响层2。 协议分层的原则:保证通信双方收到的内容和发出的内容完全一致。每层都建立在它的下层之上,下层向上层提供透明服务,上层调用下层服务,并屏蔽下层工作过程。 OSI七层,TCP/IP五层,四层: ISO七层结构的OSI/RM:物理层——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应用层 Tcp四层:网络接口层,网络层,传输层,应用层Tcp五层:物理层,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应用层 4.服务,功能,协议:“服务”是对相邻上层而言的,属于本层的外观表现,下层给上层提供服务。“功能”则是本层内部的活动,是为了实现对外服务而从事的内部活动。协议是对等实体之间。 5.两大子网:通信子网和资源子网 2222221.通信子网任务:1)连通结点2)逐点数据传输3)确定传输路径4)监测通信过程 组成:通信子网物理上由若干个结点和连接结点的传输介质组成。 通信子网的协议,包括两大类,一类是TCP/IP协议族中网络层、网络接口层的若干协议;另一类则是各种局域网包括工业控制局域网以及现场总线中的数据链路层协议和物理层协议。

信号与系统课后习题答案汇总

1 第一章习题参考解答 1.1 绘出下列函数波形草图。 (1) | |3)(t e t x -= (2) ()? ???<≥=0 2 021)(n n n x n n (3) )(2sin )(t t t x επ= (4) )(4 sin )(n n n x επ = (5) )]4()([4cos )(--=-t t t e t x t εεπ (6) )]4()1([3)(---=n n n x n εε (7) t t t t x 2 cos )]2()([)(π δδ--= (8) )]1()3([)(--+=n n n n x δδ

2 (9) )2()1(2)()(-+--=t t t t x εεε (10) )5(5)]5()([)(-+--=n n n n n x εεε (11) )]1()1([)(--+= t t dt d t x εε (12) )()5()(n n n x --+-=εε (13) ?∞--= t d t x ττδ)1()( (14) )()(n n n x --=ε 1.2 确定下列信号的能量和功率,并指出是能量信号还是功率信号,或两者均不是。 (1) | |3)(t e t x -= 解 能量有限信号。信号能量为: ()??? ?∞ -∞ -∞ ∞ --∞ ∞-+===0 2022 ||2 993)(dt e dt e dt e dt t x E t t t ∞<=?-?+??=∞ -∞ -9)2 1 (921 90 202t t e e (2) ()?????<≥=0 2 021)(n n n x n n 解 能量有限信号。信号能量为: () ∞<=+=+= = ∑∑∑∑∑∞ =--∞=∞ =--∞ =∞ -∞ =35)4 1(4])21[(2)(01021 2 2 n n n n n n n n n n x E (3) t t x π2sin )(=

计算机网络 期末 知识点 总结

目录 第一章 (2) 计算机网络的常用数据交换技术。 (2) 计算机网络的定义。 (2) 计算机网络的分类。 (2) 计算机网络的主要性能指标 (3) 协议的基本概念及组成要素。 (3) 协议与服务的关系。 (4) OSI七层模型和TCP/IP 。 (4) 第二章 (4) 物理层与传输媒体的接口特性。 (4) 奈奎斯特准则和香农公式的具体内容、参数及其含义。 (5) 奈氏准则 (5) 香农公式 (5) 计算机网络中常用的有线传输介质。 (6) 计算机网络中常用的信道复用技术及其原理。 (6) 常用的宽带接入技术。 (6) 第三章 (7) 数据链路层必须解决的三个基本问题?是如何解决的? (7) 循环冗余检验码的计算。 (7) 局域网的工作层次及特点。 (7) 网卡的作用及工作层次。 (8) 以太网的介质访问控制方法的英文缩写、中文名称及含义。 (8) 扩展以太网的方法及特点。 (8) 高速以太网的标准名称及其所代表的含义。 (9) 第四章 (9) 虚电路和数据报两种服务的优缺点(区别)。 (9) IP地址和物理地址的关系。 (10) 分类IP地址的分类标准。 (10) 子网IP地址的原理及划分和表示方法。 (10) 子网掩码的概念,A、B、C类IP地址的默认子网掩码,子网掩码的计算,子网地址的计算。 (10) CIDR地址的概念及CIDR地址块。 (11) IP数据报的基本构成。 (11) RIP、OSPF、BGP路由选择协议的主要特点。 (12) 第五章 (12) 运输层的作用。 (12) TCP/IP体系的运输层的两个协议的名称及特点。 (12) TCP可靠传输的原理及实现方法。 (12) TCP的流量控制。 (13) TCP拥塞控制的实现方法。 (13) TCP建立连接的三次握手机制。 (13) 第六章 (13) 域名系统DNS的作用。 (13) 因特网的域名结构及顶级域名的构成情况。 (14) 中国的顶级域名及二级域名的设置情况。 (14) 电子邮件系统的构成及所使用的协议。 (15)

湖南大学2016年计算机网络期末试卷

考试中心填写: 年 月 日 湖南大学课程考试试卷 考试用 课程名称:计算机网络;试卷编号:A ;考试时间:120 分乍中 一.填空选择题(共20分,每空1分) 1、 TCP/IP 为实现高效率的数据传输, 在传输层采用了 UDP 协议,其传输的可靠性则由( ) 提供 A.TCP B.DNS C.应用进程 D.IP 2、 若子网掩码为 255.255.0.0,下列哪个IP 地址与其他地址不在同一网络中。 A 、172.25.15.200 B 、172.25.16.15 C 、172.25.25.200 D 、172.35.16.15 3、 In ternet 中发送邮件的应用层协议是( )。 A 、FTP B 、SMTP C 、HTTP D 、POP 4、 1965年科学家提出“超文本”概念,其“超文本”的核心是 ____________ 。 A.链接 B.网络 C.图像 D.声音 5. 一个IP 包头的头长度字段为 4位,当其值为0101 ( 2进制)时以下那种说法是正确的: (A ) 此IP 包数据部分长为32字节 (B ) 此IP 包头部长为32字节并且带有12字节的任选项目 (C ) 此IP 包头部长为20字节并且无任选项目 (D ) 此IP 包头部长为20字节并且带有12字节的任选项目 装 订线(答题 不得超过此 线) :级班业专 :号学 姓

6. 传输介质在时隙边界可被访问,同时用户根据特定的时隙传输数据帧。我们把这种策略叫 做___________ 。 (A) FDMA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I (B) CDMA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 (C) TDM (tim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D) SDMA (spac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7. Which of the flags in TCP header is used during the shutdown of a TCP I connection? ________ A. URG B. ACK C. SYN D. FIN ■ I 8. 当传输错误很少发生而对应的接收方窗口等于1时,我们可以采用下面哪一种rdt协议效I : 率较高?___________ __________ (A)停—等协议(B) 1位滑动窗口协议 (C) Go back N protocol (D) Selective repeat protocol 9. 下面那个属于数据链路层的功能 — 第1页(共3页)

计算机网络技术考点个人总结

第一章概述 一、普遍传输技术:(1)广播式链接:广播网络(一对所有,机器选择接收)、多播网络(一对多,)(2)点到点链接:单播(点对点,一对一) 越小,地理位臵局部化的网络倾向于使用广播床书模式,而大的网络通常使用点到点的传输模式。 二、网络分类 按覆盖范围分:局域网(LAN)、城域网(MAN)、广域网(WAN) 广域网由通信子网连接起来的,通信线路和路由器(不包含主机)的集合构成了子网。 按传输媒介分:铜线、双绞线、光纤、无线链路 三、协议 概念:通信双方关于如何进行通信的一种约定,规定对等实体之间所交换的消息或者分组的格式和含义。 三要素:(1)语法用来规定信息格式; (2)语义用来说明通信双方应当怎么做; (3)定时关系详细说明事件的先后顺序。 接口:在每一对相邻层之间是接口,接口定义了下层向上层提供哪些原语操作和服务 服务:某一层向它上一层提供一组原语(操作),定义用户执行哪些操作,但不涉及如何实现。 实体:任何可以发送或接收信息的硬件或软件进程。在许多情况下,实体就是一个特定的软件模块。 网络体系结构:层和协议的集合称为网络体系结构。网络体系结构定义计算机设备和其他设备如何连接在一起以形成一个允许用户共享信息和资源的通信系统 四、面向连接与无连接的服务 面向连接的服务:为了使用面向连接的网络服务,用户首先要建立一个连接,然后使用该链接,最后释放连接,传输数据保持原来的顺序。面向连接的服务是基于电话系统模型的。如:文件传输、报文序列和字流节(远程登录)、数字化的语音 面向无连接的服务:每一条报文都携带了完整的目标地址,每条报文都可以被系统独立的路由,首先发送的报文会先到达(不排除延迟)。基于邮政系统模型。如:不可靠的数据报(电子垃圾邮件)、有确认的数据报(挂号信)、请求—应答(数据库查询) 五、参考模型 OSI参考模型:物理层(为数据链路层提供物理连接,以便透明的传送比特流) 数据链路层(传送以帧为单位的数据,采用差错控制与流量控制) 网络层(控制子网运行过程) 传输层(提供可靠端到端的服务,透明的传送报文) 会话层(会话进程之间的通信,管理数据交换) 表示层(所传递信息的语法和语义) 应用层(最高层,包含各种协议) TCP/IP参考模型:主机至网络层(相当于OSI的数据链路层和物理层) 互联网层(相当于OSI的网络层) 传输层(相当于OSI的传输层) 应用层(相当于OSI的应用层、表示层、会话层) 两模型的比较:OSI的核心:(1)服务;(2)接口;(3)协议 OSI的协议比TCP/IP有更好的隐蔽性,当技术发生变化的时候,OSI协议相对更加容易被替换为新的协议,且OSI更具通用性。协议一定会符合TCP/IP模型,但TCP/IP不适合任何其他的协议栈。OSI模型的网络层同时支持无连接和面向连接的通信,但是传输层上只支持面向连接的通信。TCP/IP的网络层上只有一种模式(即无连接通信),但是在传输层上同时支持两种通信模式。 缺点:

(完整版)信号与系统习题答案.docx

《信号与系统》复习题 1.已知 f(t) 如图所示,求f(-3t-2) 。 2.已知 f(t) ,为求 f(t0-at) ,应按下列哪种运算求得正确结果?(t0 和 a 都为正值)

3.已知 f(5-2t) 的波形如图,试画出f(t) 的波形。 解题思路:f(5-2t)乘a 1 / 2展宽 2倍f(5-2 × 2t)= f(5-t)

反转 右移 5 f(5+t) f(5+t-5)= f(t) 4.计算下列函数值。 ( 1) ( 2) ( t ) t 0 )dt t 0 u(t 2 (t t 0)u(t 2t 0 )dt ( 3) (e t t ) (t 2)dt 5.已知离散系统框图,写出差分方程。 解: 2 个延迟单元为二阶系统,设左边延迟单元输入为 x(k) ∑ 0 1 1) → 左○ :x(k)=f(k)-a *x(k-2)- a*x(k- x(k)+ a 1*x(k-1)+ a 0*x(k-2)=f(k) (1) ∑ y(k)= b 2*x(k)- b 0*x(k-2) (2) 右○ : 为消去 x(k) ,将 y(k) 按( 1)式移位。 a 1*y(k-1)= b 2 * a 1*x(k-1)+ b * a 1*x(k-3) (3) a 0*y(k-2)= b 2 * a 0*x(k-2)-b 0* a 0*x(k-4) (4) (2) 、( 3)、( 4)三式相加: y(k)+ a 1*y(k-1)+ a 0*y(k-2)= b *[x(k)+ a 1 *x(k-1)+a *x(k-2)]- b *[x(k-2)+a 1*x(k-3)+a *x(k-4)] 2 0 0 0 ∴ y(k)+ a 1 *y(k-1)+ a *y(k-2)= b 2 *f(k)- b *f(k-2) ═ >差分方程

湖南大学《计算机网络》实验报告

实验一应用协议与数据包分析实验(使用Wireshark) 一、实验目的 通过本实验,熟练掌握Wireshark的操作和使用,学习对HTTP协议进行分析。 二、实验内容 1.HTTP 协议简介 HTTP 是超文本传输协议(Hyper Text Transfer Protocol)的缩写,用于WWW 服务。 (1)HTTP 的工作原理 HTTP 是一个面向事务的客户服务器协议。尽管HTTP 使用TCP 作为底层传输协议,但HTTP 协议是无状态的。也就是说,每个事务都是独立地进行处理。当一个事务开始时,就 在web客户和服务器之间建立一个TCP 连接,而当事务结束时就释放这个连接。此外,客户可以使用多个端口和和服务器(80 端口)之间建立多个连接。其工作过程包括以下几个阶段。 ①服务器监听TCP 端口80,以便发现是否有浏览器(客户进程)向它发出连接请求; ②一旦监听到连接请求,立即建立连接。 ③浏览器向服务器发出浏览某个页面的请求,服务器接着返回所请求的页面作为响应。 ④释放TCP 连接。 在浏览器和服务器之间的请求和响应的交互,必须遵循HTTP 规定的格式和规则。 当用户在浏览器的地址栏输入要访问的HTTP 服务器地址时,浏览器和被访问HTTP 服务器的工作过程如下: ①浏览器分析待访问页面的URL 并向本地DNS 服务器请求IP 地解析; ②DNS 服务器解析出该HTTP 服务器的IP 地址并将IP 地址返回给浏览器; ③浏览器与HTTP 服务器建立TCP 连接,若连接成功,则进入下一步; ④浏览器向HTTP 服务器发出请求报文(含GET 信息),请求访问服务器的指定页面; ⑤服务器作出响应,将浏览器要访问的页面发送给浏览器,在页面传输过程中,浏览器会打开多个端口,与服务器建立多个连接; ⑥释放TCP 连接; ⑦浏览器收到页面并显示给用户。 (2)HTTP 报文格式 HTTP 有两类报文:从客户到服务器的请求报文和从服务器到客户的响应报文。图 显示了两种报文的结构。

《计算机网络》期末总结

《计算机网络》 第一章概述 主要章节: 1.1 计算机网络在信息时代中的作用 1.2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过程 1.3 计算机网络的分类 1.4 计算机网络的主要性能指标 1.5 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 1.6 应用层的客户-服务器方式 重点/难点: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阶段 ●计算机网络的分类 ●带宽、时延、时延带宽积和往返时延等性能指标的分析与计算 ●OSI、TCP/IP体系与对比 1.1 计算机网络在信息时代中的作用 21 世纪,具有数字化、网络化和信息化的典型特征,它是一个以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时代。 网络已成为信息社会的命脉和发展知识经济的重要基础。 网络是指“三网”,即电信网络、有线电视网络和计算机网络。 发展最快的并起到核心作用的是计算机网络。 1.2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过程 (1)面向终端的计算机网络 (2)计算机—计算机的简单网络 (3)开放式标准化的、易于普及应用的网络 (4)高速化发展的计算机网络 1.2.1分组交换的产生“交换”(switching)的含义是:

转接——把一条电话线转接到另一条电话线,使它们连通起来。 分配——从通信资源的分配角度来看,“交换”就是按照某种方式动态地分配传输线路的资源。 电路交换、报文交换、分组交换三者的对比与分析 (重点为PPT课件的图例说明) 电路交换——整个报文连续从源点直达终点,好像在一个管道中传达。 报文交换——整个报文先传送到相邻结点,全部存储下来后查找转发表,转发到下一个结点。 分组交换——整个分组(报文的片段/部分)传送到相邻结点,存储下来后查找转发表,转发到下一个结点。 1.2.2 因特网时代三个阶段的发展与特点简要说明: (1)分组交换网ARPANET (2)国家科学基金网NSFNET (3)因特网服务提供者ISP 网络 1.2.3 关于因特网的标准化工作(1)因特网协会ISOC (2)因特网体系结构研究委员会IAB (3)因特网研究部IRTF (4)因特网工程部IETF 所有因特网标准都以RFC(Request For Comments)形式发布,制订因特网的正式标准要经过四个阶段: 因特网草案(Internet Draft) ——在这个阶段还不是RFC 文档。 建议标准(Proposed Standard) ——从这个阶段开始就成为RFC 文档。 草案标准(Draft Standard) 因特网标准(Internet Standard) 1.2.4 计算机网络在我国的发展1980,铁道部进行计算机联网,实现铁路指挥和调度。 1989,第一个公用分组交换网CNPAC建成。 1993,中国公用分组交换网CHINAPAC建成。 1994,正式介入Internet。 目前,基于因特网技术、并实现互连的9个全国范围的公用计算机网络: (1) 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CHINANET

湖南大学计算机网络小班论文报告

Improving TCP Performance over Wireless Links 论文学习报告 指导老师:王汉武 专业:智能科学与技术 班级:智能1201班 组长:杨锦涛 组员:易全政、尹珂立、易雪媛、王自琰

内容摘要 内容摘要 在传统网络主要是因为拥堵出现丢包时,可靠的传输协议TCP被调用来执行表现得很好。然而,与网络无线和其他有损环节也是从显著遭受非拥塞相关的损失,由于如位错误和切换的原因。TCP响应一切损失由调用拥塞控制和避免算,从而退化端至端的性能在无线和有损系统。在本文中,我们比较设计了几种方案提高TCP在这样的网络的性能。这些方案分为三大类:端到端协议,其中发送者是了解的无线链接;链路层协议,提供本地的可靠性;和裂的连接协议,即打破端至端连接成在基站两部分。我们目前的在局域网和执行的几个实验结果WAN环境中,使用吞吐量和实际吞吐量为指标比较。 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一个有一定的了解的可靠的链路层协议TCP提供了很好的表现。此外,能够实现良好的性能不分割在基站处的端至端连接。我们还表明,选择性确认并明确损失的通知导致显著的性能改进。 关键词:丢包端到端有损系统 ABSTRACT Reliable transport protocols such as TCP are tuned to perform well in traditional networks where packet losses occur mostly because of congestion. However, networks with wireless and other lossy links also suffer from significant non-congestion-related losses due to reasons such as bit errors and handoffs. TCP responds to all losses by invoking congestion control and avoidance algorithms, resulting in degraded end-to-end performance in wireless and lossy systems. In this paper, we compare several schemes designed to improve the performance of TCP in such networks. These schemes are classified into three broad categories: end-toend protocols, where the sender is aware of the wireless link; link-layer protocols, that provide local reliability; and split-connection protocols, that break the end-to-end connection into two parts at the base station. We present the results of several experiments performed in both LAN and WAN environments, using throughput and goodput as the metrics for comparison. Our results show that a reliable link-layer protocol with some knowledge of TCP provides very good performance. Furthermore, it is possible to achieve good performance without splitting the end-to-end connection at the base station. We also demonstrate that selective acknowledgments and explicit loss notifications result in significant performance improvements.

计算机网络知识汇总

计算机网络知识汇总(总16 页) -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 -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

计算机网络 1.TCP/IP的五层结构图: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运输层,应用层。2.请你详细地解释一下IP协议的定义,在哪个层上面主要有什么作用TCP与UDP呢 答:IP是Internet Protocol的简称,是网络层的主要协议,作用是提供不可靠、无连接的数据报传送。TCP是Transmit Control Protocol(传输控制协议)的缩写,在运输层,TCP提供一种面向连接的,可靠的字节流服务;UDP是User Datagram Protocol(用户数据报协议)的缩写,在运输层,UDP提供不可靠的传输数据服务。 3.请问交换机和路由器各自的实现原理是什么分别在哪个层次上面实现的 答:交换机属于OSI第二层即数据链路层设备。它根据MAC地址寻址,通过站表选择路由,站表的建立和维护由交换机自动进行。路由器属于OSI第三层即网络层设备,它根据IP地址进行寻址,通过路由表路由协议产生。交换机最大的好处是快速,路由器最大的好处是控制能力强。 4.交换和路由的区别是什么VLAN有什么特点 交换是指转发和过滤帧,是交换机的工作,它在OSI参考模型的第二层。而路由是指网络线路当中非直连的链路,它是路由器的工作,在OSI参考模型的第三层。交换和路由的区别很多。首先,交换是不需要IP的,而路由需要,因为IP就是第三层的协议,第二层需要的是MAC地址;再有,第二层的技术和第三层不一样,第二层可以做VLAN、端口捆绑等,第三层可以做NAT、ACL、QOS 等。 VLAN是虚拟局域网的英文缩写,它是一个纯二层的技术,它的特点有三:控制广播,安全,灵活性和可扩展性。 5.什么是SNMP协议它有什么特点SNMP协议需要专门的连接么 答:SNMP(Simple Network Manager Protocol)即简单网络管理协议,它为网络管理系统提供了底层网络管理的框架。SNMP的特点是:SNMP易于实现;SNMP 协议是开放的免费产品;

信号与系统课后习题答案

信号与系统课后习题答 案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

1-1 试分别指出以下波形是属于哪种信号 题图1-1 1-2 试写出题1-1图中信号的函数表达式。 1-3 已知信号)(1t x 与)(2t x 波形如题图1-3中所示,试作出下列各信号的波形 图,并加以标注。 题图1-3 ⑴ )2(1-t x ⑵ )1(1t x - ⑶ )22(1+t x ⑷ )3(2+t x ⑸ )22 (2-t x ⑹ )21(2t x - ⑺ )(1t x )(2t x - ⑻ )1(1t x -)1(2-t x ⑼ )2 2(1t x -)4(2+t x 1-4 已知信号)(1n x 与)(2n x 波形如题图1-4中所示,试作出下列各信号的波形 图,并加以标注。 题图1-4 ⑴ )12(1+n x ⑵ )4(1n x - ⑶ )2 (1n x ⑷ )2(2n x - ⑸ )2(2+n x ⑹ )1()2(22--++n x n x ⑺)2(1+n x )21(2n x - ⑻ )1(1n x -)4(2+n x ⑼ )1(1-n x )3(2-n x 1-5 已知信号)25(t x -的波形如题图1-5所示,试作出信号)(t x 的波形图,并加以标注。 题图1-5 1-6 试画出下列信号的波形图:

⑴ )8sin()sin()(t t t x ΩΩ= ⑵ )8sin()]sin(21 1[)(t t t x ΩΩ+= ⑶ )8sin()]sin(1[)(t t t x ΩΩ+= ⑷ )2sin(1 )(t t t x = 1-7 试画出下列信号的波形图: ⑴ )(1)(t u e t x t -+= ⑵ )]2()1([10cos )(---=-t u t u t e t x t π ⑶ )()2()(t u e t x t --= ⑷ )()()1(t u e t x t --= ⑸ )9()(2-=t u t x ⑹ )4()(2-=t t x δ 1-8试求出以下复变函数的模与幅角,并画出模与幅角的波形图。 ⑴ )1(1)(2Ω-Ω= Ωj e j X ⑵ )(1 )(Ω-Ω-Ω =Ωj j e e j X ⑶ Ω -Ω---=Ωj j e e j X 11)(4 ⑷ 21 )(+Ω=Ωj j X 1-9 已知信号)]()([sin )(π--=t u t u t t x ,求出下列信号,并画出它们的波形图。 ⑴ )() ()(2 21t x dt t x d t x += ⑵ ττd x t x t ?∞-=)()(2 1-10 试作出下列波形的奇分量、偶分量和非零区间上的平均分量与交流分量。 题图1-10 1-11 试求下列积分: ⑴ ?∞ ∞--dt t t t x )()(0δ ⑵ ?∞ ∞ ---dt t t u t t )2()(00δ ⑶ ?∞ ∞---dt t t t e t j )]()([0δδω ⑷ ?∞ ∞--dt t t )2 (sin π δ

云计算期末考试总结【强烈推荐】

第一章 什么是“新摩尔定律”: 每18个月全球新增信息量是计算机有史以来全部信息量的总和。 云计算具有哪些特点: (1)、超大规模(2)、虚拟化(3)、高可靠性(4)、通用性(5)、高可伸缩性、(6)、按需服务(7)、极其廉价 云计算按照服务类型大致分为三类: 将基础设施作为服务(Iaas)、将平台作为服务(Paas)、将软件作为服务(SaaS)什么是Iaas? 将硬件设备等基础资源封装成服务供用户使用,如AWS的弹性计算云EC2和简单存储服务S3。 什么是Paas? 对资源的抽象层次更进一步,它提供用户应用程序的运行环境,典型的如Google App Engine。 什么是SaaS? 它的针对性更强,它将某些特定应用软件功能封装成服务,如Salesforce公司提供的在线客户关系管理CRM服务。 云计算技术体系结构分为四层: 物理资源层、资源池层、管理中间件层和SOA构建层 (管理中间件层和资源池层是云计算技术的最关键部分) 物理资源层包括计算机、存储器、网络设施、数据库和软件。

资源池层是将大量相同类型的资源构成同构或接近同构的资源池,如计算资源池、数据资源池。构建资源池更多的是物理资源的集成和管理工作。 管理中间件层负责对云计算的资源进行管理,并对众多应用任务进行调度,使资源能够高效、安全地为应用服务。 大数据具有4V+1C的特征: (1)、数据量大(2)、多样(3)、快速(4)、价值密度低(5)、复杂度 全球企业的IT开销分为三部分:硬件开销、能耗和管理成本。 云计算的优势: 云计算有更低的硬件和网络成本、更低管理成本和电力成本以及更高的资源利用率。 云计算与大数据之间的关系: 大数据是需求,云计算是手段。没有大数据,就不需要云计算。没有云计算就无法处理大数据。 什么是云计算: 长定义:云计算是一种商业计算模型。它将计算任务分布在大量计算机构成的资源池上,使各种应用系统能够根据需要获取计算力、存储空间和信息服务。短定义:云计算是通过网络按需提供可动态伸缩的廉价计算服务。 云计算的管理中间件层:负责资源管理、任务管理、用户管理、和安全管理等工作。 资源管理:负责均衡地使用云资源节点,检测节点的故障并试图恢复或屏蔽它,并对资源的使用情况进行监视统计; 任务管理:负责执行用户或应用提交的任务,包括完成用户任务映像部署和管理、任务调度、任务管理、生命周期管理。

湖南大学2016年计算机网络期末试卷

第 1 页(共3页)

A. 端到端流量控制(flow control) B. 可靠的逐跳(hop-by-hop)通信 C. 成帧(framing) D. 路由(routing) 10. 节点A采用CRC发送比特流111010到节点B,假设生成器产生的比特模式(bit pattern)为111, 并由此可计算得到CRC校验和。那么附带CRC校验和后,节点A最终发往节点B的比特流是___ __。 11.引入自治系统后,可以将路由协议分为___ ___和___ __两种类型。 12.TCP/IP参考模型的层次结构为___ ___、___ __、___ ___和___ __。 13.节点时延包括处理时延、转发时延、___ ___和___ ___四种。 14. WWW上的每一个网页(Home Page)都有一个独立的地址,这些地址称为_______。 15.TCP通过调节来进行流量控制。 二.简答题(4个题,每题5分,共20分) 1、试从多个方面比较电路交换和分组交换的主要优缺点。 2、请描述构建应用程序中的客户机服务器模式(C/S)与P2P模式的区别。 3、交换机和路由器都采用存储和转发(store-and-forward)的设计。简述它们构建转发表(forwarding table)的过程有何不同? 4、描述并比较CSMA/CD和CSMA/CA机制? 三.综合题(6个题,每题10分,共60分) 1.请按照(a)(b)两种情况填充下图: (a)采用Go-Back-N协议,其窗口大小为4。假设第2个包丢失,请在图上补充完剩下 的事件直到发送方收到数据包2的确认。 (b)将Go-Back-N协议换成Selective Repeat 协议,完成同样的工作。 2、如下图的一个子网,主机A 在网络1中 ( MTU=1500),主机 B 在网络3中 ( MTU=1500). 假设一个payload大小为1400 bytes的数据报要通过网络2(MTU=440)从主机A发往主机B,试问: (1) 当数据报到达路由器R1会发生什么操作,为什么? (2) 当这个分组通过网络2时,请分别计算每个IP分片发生变化的相应首部字段的值? (3) 这些分片将在何处被重组? 3.假设节点A和节点B通过以太网LAN进行连接,且采用CSMA/CD进行通信。节点A和 第2页(共3页)

计算机考试总结

⒈计算机网络的定义:以能够相互共享资源的方式互联起来的自治计算机系统的集合。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计算机网络建立的主要目的是实现计算机资源的共享;②互联的计算机是分布在不同地理位置的多台独立的“自治计算机”;③联网计算机之间的通信必须遵循共同的网络协议。 ⒉计算机网络的分类: ⑴按网络传输技术进行分类:广播式网络、点对点式网络 ⑵按网络覆盖范围分类:局域网、城域网、广域网 ⒊计算机网络拓扑的定义:通过网中节点与通信线路之间的几何关系表示网络结构,以反映出网络中各实体之间的结构关系。 ⒋计算机网络拓扑的分类: ⑴广播信道通信子网的拓扑:总线型、树状、环状、无线通信与卫星通信型 ⑵点对点线路通信子网的拓扑及特点: ①星状由中心结点控制全网通信,任何两结点之间的通信都要通过中心结点,结构简单便于管理,中心结点故障可能造成全网瘫痪。 ②环状结点通过点对点通信线路连接成闭合环路,结构简单,传输延时确定,环中任何一个结点出现线路故障都可能造成网络瘫痪。 ③树状结点按层次进行连接,信息交换主要在上下结点之间进行,相邻及同层结点之间不进行数据交换或数据交换量小。 ④网状结点之间的连接是任意的没有规律,系统可靠性高,结构复杂。 ⒌分组交换的特点:限制数据的最大长度,源结点将一个长报文分成多个分组,由目的结点将多个分组按顺序重新组织成报文。分组长度短,传输出错时易发现,重发时间较少,有利于提高存储转发结点的存储空间利用率和传输效率。 1.广域网:覆盖范围从几千米到几千千米,可以将一个国家、地区或横跨几个洲的计算机和网络互联起来的网络。 2.城域网:可以满足几十公里范围内的大量企业、机关、公司的多个局域网互联的需要,并能实现大量用户与数据、语音、图像等多种信息传输的网络。 3.局域网:用于有限的地理范围,将各种计算机、外设互联的网络。 4.网络拓扑:通过网中结点与通信线路之间的几何关系来反映出网络中各实体间的结构关系。 5.计算机网络是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高度发展、密切结合的产物。 6.建设宽带网络的两个关键技术是骨干网技术和(接入网)技术 1.网络协议:为网络数据交换而制定的规则、约定与标准称为网络协议。 2.网络协议的3个要素组成:语义,语法,时序 3.OSI参考模型有几层,每层结构的特点、作用? 物理层参考模型的最底层。功能:利用传输介质为通信的网络结点之间建立、管理和释放物理连接,实现比特流的透明传输,为数据链路层提供数据传输服务,其数据传输单元是比特(bit)数据链路层参考模型的第二层。功能:在通信实体间建立数据链路连接,传输以帧为单位的数据包,并采用差错控制与流量控制的方法,使有差错的物理线路变成无差错的数据链路。 网络层参考模型的第三层。功能:通过路由选择算法为分组通过通信子网选择最适当的路径,以及实现拥塞控制、网络互联等功能,其数据传输单元是分组。 传输层参考模型的第四层。功能:向用户提供可靠的端到端服务。 会话层参考模型的第五层。功能:负责维护两个结点之间会话连接的建立、管理和终止,以及数据的交换。 表示层参考模型的第六层。功能:处理在两个通信系统中交换信息的表示方式,主要包括数据格式变换,数据加密与解密,数据压缩与恢复等功能。 应用层:参考模型的最高层。功能:为应用程序提供网络服务。 面向连接服务与无连接服务 面向连接服务的主要特点:①其数据传输过程必须经过连接建立、连接维护与释放连接3个阶段;②面向连接的服务在数据传输过程中,各个分组不需要携带目的结点的地址。 无连接服务的主要特点:①每个分组都携带完整的目的结点地址,各个分组在系统中是独立传送的;②其传输过程不需要经过连接建立、连接维护与释放连接等3个阶段;③在无连接服务的数据分组过程中,目的结点接受的分组可能出现混乱、重复与丢失现象;④无连接服务的可靠性不是很好,但是其通信协议相对简单,通信效率比较高。 TCP/IP参考模型各层名称及主要功能 主机-网络层是该参考模型的最低层,它负责通过网络发送和接受IP数据报 互联层是该参考模型的第二层,它负责将源主机的报文分组发送到目的主机,源主机与目的主机可

计算机网络教学工作总结doc

计算机网络教学工作总结 篇一:计算机网络期末考试总结 一、计算机网络的定义 所谓计算机网络,即指利用通信设备和线路将地理位置不同和功能独立的多个计算机系统互联起来,以功能完善的网络软件(如网络通信协议、信息交换方式以及网络操作系统等)来实现网络中的信息传递和资源共享的系统。这里所谓的功能独立的计算机系统,一般指有CPU的计算机。二、计算机网络的组成 1、通信子网 2、资源子网(包括主机系统、终端、终端控制器、联网外部设备、各种软件资源、信息资源)三、计算机网络的功能 1、数据通信(最基本的功能,是实现其他功能的基础) 连接的建立于拆除、数据传输控制、差错检测、流量控制、路由选择、多路复用 2、资源共享 数据共享、软件共享、硬件共享 3、负荷均衡和分不处理 4、提高系统的安全可靠性 四、计算机网络按网络拓扑结构分类 星状网络(有一个中央结点,广泛应用于局域网) 树状网络(具有层次结构,是企事业单位应用最广泛的局域网)总线状网络(应用最不广泛) 环状网络(是微机局域网最常用的拓扑结构,校园网的

主干网常采用此种拓扑结构)网状网络(点对点结构,是广域网最常用的网络形式)五、计算机网络按网络作用的范围分类 1、局域网(直径小于10km,应用于企业内部网和校园网) 2、广域网(没有规则的投票结果) 3、城域网六、网络系统的体系结构 1、层次结构 2、网络协议 在计算机网络中,为是各计算机之间或计算机与终端之间能够正确的传递信息,必须在有关信息传输顺序、信息格式和信息内容等方面有一组约定或规则,这组约定或规则即所谓的网络协议,它由三个要素组成::语义,语法,规则 3、网络体系结构 七、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的七层体系结构 在物理层中,透明是一个很重要的术语,它表示某一个实际存在的事物看起来好像不存在一样。 八、TCP/IP协议 TCP/IP模型 P24 九、数据的定义 数据是对客观事实惊醒描述与记载的物理符号。数据可以分为模拟数据和数字数据,模拟数据取连续值,数字数据取离散值。十、画图P38 十一、数据通信方式 按传输方向可以分为单工通信、半双工通信、全双工通信十二、数字数据信号编码 不归零编码NRZ(负电平表示0,正点平表示1)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