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乙肝病毒携带者不可以从事的行业

乙肝病毒携带者不可以从事的行业

乙肝病毒携带者不可以从事的行业

卫生部政务公开办公室关于已核准的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不得从事的职业的说明

2010年2月10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卫生部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规范入学和就业体检项目维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入学和就业权利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规定“因职业特殊确需在入学、就业体检时检测乙肝项目的,应由行业主管部门向卫生部提出研究报告和书面申请,经卫生部核准后方可开展相关检测。经核准的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不得从事的职业,由卫生部向社会公布。军队、武警、公安特警的体检工作按照有关规定执行。”

目前,经卫生部核准的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不得从事的职业和可以开展相关检测的行业有:

1.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布的《公务员体检特殊标准(试行)》,“乙肝病原携带者,特警职位,不合格。”

2.根据《卫生部关于民航空勤人员体检鉴定乙肝检测调整意见的复函》要求,民航招收飞行学生体检鉴定乙肝项目检测,可以保留体检鉴定乙肝项目检测。

3.血站从事采血、血液成分制备、供血等业务工作的员工。根据《卫生部关于修订<血站质量管理规范>“8·4”条的通知》(卫医政发〔2010〕69号)要求,血站应“建立员工健康档案。对从事采血、血液成分制备、供血等业务工作的员工,应当每年进行一次经血传播病原体感染情况的检测。对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阴性者,征求本人意见后,应当免费进行乙型肝炎病毒疫苗接种。”(卫生部政务公开办公室2011年2月17日发布)

乙型肝炎目前在我国具有很高的发病率

乙型肝炎目前在我国具有很高的发病率,推广和普及乙型肝炎的防治、护理知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课对乙型肝炎的流行特征、临床表现、诊断、护理和治疗等内容,进行了详细的讲解,使学员对该疾病有比较深刻的认识。 乙型肝炎(hepatitis B,乙肝)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以肝脏病变为主并可引起多种器官损害的传染性疾病。乙肝在已知各型病毒性肝炎中危害最严重,虽已通过大面积接种乙肝疫苗预防HBV感染,但现有乙肝患者及HBsAg携带者的防治在今后几十年内仍将是一项艰巨的工作。 一、病原学 (一)病毒形态及基因结构 乙肝病毒的形态主要有两种,即小球形颗粒和管型颗粒。小球形颗粒直径 22nm ,数量最多。管形颗粒直径 22 × 40--400nm ;两者均为过剩的病毒外壳,仅含 HBsAg ,无感染性。 图 1 乙肝病毒形态及基因结构 (二)抗原抗体系统及其流行病学意义 1. 表面抗原抗体系统 (HBsAg 和抗-HBs) 1. HBsAg 阳性: HBV 感染的一个指标。 抗 HBs 阳性:标志着感染恢复、病毒清除、传染性消失和免疫力产生,也是考核乙肝疫苗免疫效果的指标。 2. 核心抗原抗体系统( HBcAg 和抗-HBc ) HBcAg 阳性:存在病毒颗粒,具有传染性。实际工作中一般不检测血清中 HBcAg 。

抗-HBc 持续阳性:体内病毒复制活跃,易转为慢性。抗-HBc IgM 消失后,抗-HBc IgG 出现,它可在血清中长期存在,是 HBV 既往感染的标志。 3. e 抗原抗体系统( HBeAg 和抗-HBe ) HBeAg 阳性:感染早期, HBV 在体内复制传染性大。 HBeAg 持续阳性:疾病预后不良,易发展成慢性。 抗-HBe 阳性: HBV 在体内复制减少或终止,传染性减弱或消失,病情开始恢复。 通常将 5 项 HBV 感染血清学标志( HBVM )称为“两对半”。 “大三阳”指 HBsAg+ 、 HBeAg+ 、抗-HBc+ ,多表示感染早期,病毒复制活跃,血液中病毒量大,传染性强。 “小三阳”指 HBsAg+ 、抗 -HBs+ ,抗-HBc+or- ,表示病毒复制能力下降,预后较好。 病原学 (三)抵抗力 HBV 对外界环境抵抗力较强, 30 ℃ - 32 ℃至少可存活 6 个月, -20 ℃可存活 15 年。 100 ℃干烤 1 小时; 100 ℃直接煮沸 2 分钟; 微波(频率 2450MHz 、输出功率 500W 、 75 ℃) 1 - 3 分钟, 0.5% 过氧乙酸,3% 漂白粉溶液, 5% 次氯酸钠和环氧乙烷等处理均可灭活 HBV 。 (四)动物模型和组织培养 动物模型:黑猩猩和长臂猿等高等灵长类动物,其中以黑猩猩最敏感。

乙肝调查报告

关注乙肝 2009年中国乙肝现状调查报告 根据2009年8月2日的新闻报道,国内权威乙肝专家,中国疾控中心免疫规划中心病 毒肝炎室主任崔富强在成都首次透露,卫生部将出台政策——常规体检表(含入学、入 托、就业、健康证申请等)的待选“菜单”中,将统统取消乙肝“两对半”这个项目!消息 刚出来不久,网上立刻响起了一片反对之声。一天之后,再有报道,卫生部表示“这只是专 家的观点,并不代表政府的官方意见。”据调查显示,全国超过1亿人是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 但由于乙肝知识宣传力度薄弱,大部分人对乙肝的传播缺乏足够的了解,甚至一些机构为了 利益而过度渲染、歪曲乙肝的危害??使现在一般人都谈乙肝色变,乙肝患者以及病毒携带者 受到广泛而公开的歧视。乙肝歧视,是一种无知的表现,不仅使一个庞大的群体受到被不公 平对待的伤害,丧失了平等的入学、就业、社交、婚嫁的权利;甚至带来了社会群体之间的 分化和隔阂,给社会安定、团结与和谐造成了负面影响。要消除乙肝歧视,首先,对乙肝知 识需要更多了解,对乙肝歧视需要更多关注。 乙肝的现状调查报告如下: 一、乙肝病毒携带者基本情况 乙肝病毒携带者数量庞,但无隐私 超过90%的人表示知道自己身边有乙肝病毒携带者 在参与调查的非乙肝病毒携带者中,表示知道自己身边有乙肝病毒携带者并且有好几 个的占了49%;知道自己身边有一两个乙肝病毒携带者的占41.2%;表示自己身边没有乙 肝 病毒携带者和不知道有没有的人只占1.1%和8.7%。 我国是乙型肝炎高发区,堪称“肝炎大国”。根据卫生部统计资料显示,我国乙型肝 炎的现患率为277/万,是美国的40多倍,年发病率为95/万。在法定传染病中,其发病 率 仅次于感染性腹泻与流行性感冒而居第三位。流行病学调查表明,我国至少有8亿人感 染过 乙型肝炎,而我国人群中的乙肝表面抗原的携带率高达10.34%,也就是说,我国约有1.2 亿人为乙肝病毒携带者,占全球感染人数的1/3。 另外,由数据可见,大部分人知道身边的人谁是乙肝病毒携带者,并且所知数量较多, 除了从一个方面反映出我国乙肝病患群体的众多之外,更反映出这一项健康隐私并没有 得到 信息保护,反而成为了广泛流传的“公共信息”。专家指出,这一数据正反映出我国对乙 肝 病毒携带者的隐私保护几近不存在的现状。即使乙肝病毒携带者被告知其患病信息不会 透 露,现实中其信息还是会以各种方式流传出去。这种信息的公开,无疑会对乙肝病毒携 带者 造成许多不必要的困扰和麻烦。 强制体检为治疗还是为了区别对待? 超过五成的乙肝病毒携带者在强制体检中发现感染 在参与调查的乙肝病毒携带者中,通过入学或入职体检发现自己感染乙肝病毒的,占了 50.5%;在常规体检中发现感染的占23.7%;通过婚检发现的占3.6%;而从小就知道自己感染 的人占14.5%;还有7.7%的人是通过其他途径发现感染的。大部分乙肝病毒携带者是通过入 职或者入学体检的形式获知自身情况的,而强制婚检是从2003年才开始取消的,因此可以确 定通过强制体检这一形式获知乙肝病情的携带者超过五成以上。

乙肝患者如何预防肝癌的发生

乙肝患者如何预防肝癌的发生 我国是肝癌的高发地区,高发年龄在40岁后,而男性患者为女性的7—10倍。剧临床数据显示,超过八成的肝癌和乙肝有关,因此,乙肝患者必须要预防肝癌的发生。 长期饮酒+劳累,26岁小伙患者上肝癌 一位刚26岁的小伙到院就诊,本以为只是肝炎,想不到竟被查出肝癌,患者小张(化名)年纪轻轻就患有肝癌,与其母亲是乙肝病毒携带者有关。经过了解得知,由于没有及时进行母婴阻断,早在幼儿园时,小张就被查出携带乙肝病毒。 但他身体强壮,没有任何肝病症状,所以没有进行定期检查,等到小张大学毕业之后,熬夜加班、聚会喝酒时发现,他慢慢开始出现恶心、呕吐的症状。此次到医院一查,竟已发展到肝癌。 “假如小张母亲积极进行母婴阻断治疗,小张也许不会得病;假如小张自己有坚持半年做一次体检,在发现肝炎病毒活跃时,及时做抗病毒治疗,同时注意戒烟戒酒,他也不会如此年轻就得肝癌。”李亚磊院长表示。 “携带者”必须半年体检一次 乙肝病毒携带者最终都会发展成肝癌吗?并非如此。病毒性肝炎和乙肝病毒携带者是乙肝两个不一样的阶段,大部分乙肝病毒携带者不会感到明显不适,一般是在偶然查体(上学、上班、参军等)时,发现乙肝病毒表面抗原呈阳性。 如果没有做体检,可能会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过完一生,但也不排除一直携带病毒,在多年后突然转为活动性肝炎。肝炎病毒携带者或有肝癌家族史的人群,最好每半年做一次肝脏方面的全面检查,包括乙肝五项,肝功能,病毒DNA及彩超检查,一旦发现肝功能损害、病毒活跃,就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积极的抗病毒治疗,抑制肝病发展。

李亚磊院长提醒:肝病患者,尤其是慢性乙肝和慢性丙肝患者在进行治疗过程中,也要定期检查。通过定期检查不仅可以及时了解患者病情的发展,还可以监控治疗的疗效。如果肝功能检查发现异常,或是治疗效果不佳的,可及时由肝病专家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乙肝病毒携带者就业困境及其救济

乙肝病毒携带者就业困境及其救济 乙肝病毒携带者就业困境及其救济 摘要:乙肝病毒携带者的就业权无法得到实现,源于权力的限制和权利之间的冲突;乙肝病毒携带者同社会之间产生了一定的紧张度,这部分公民的就业困境需要得到法律制度的回应和救济。 关键词:乙肝病毒携带者;就业权;权利救济 2003年4月,浙江省嘉兴市秀洲区招考国家公务员的过程中,浙江大学毕业生周一超因体检查出有乙肝“小三阳”,招考单位“按国家公务员招考条例”,不予录用。周知道自己因身体原因被淘汰后,携带一把水果刀和一把菜刀找到人事劳动保障局公务员管理科对两位人事干部进行人身伤害,造成一死一伤的悲剧,周随后被刑事拘留。①浙江嘉兴市中级法院一审判处周一超死刑立即执行。2003年11月,安徽青年张先著由于体检测出为乙肝“小三阳”,被当地人事局拒绝录用为公务员。四川大学法学院周伟教授为其提供法律援助,张先著遂向当地法院提起行政诉讼。②联系这两个案例,人们不禁要问:什么是乙肝“小三阳”?它与肝炎是一回事吗?这种体检结果对劳动者身体状况的评价意义是什么?它能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劳动者的就业情况?为什么此类劳动者被拒绝录用? 一、乙肝病毒携带者的就业困境 我国属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高发区,目前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率高约60%-70%,这其中又有10%-15%人血清HBV表面抗原阳性而表现为乙型肝炎病毒携带。全国约有14亿人口,大部分的民众都受过肝炎病毒的感染。约有1.2亿人是乙肝病毒携带者,而乙肝患者大约有3千万人。[1]并非每个感染病毒的人都会成为乙肝患者。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以及乙型肝炎患者的名称有着不同的意义。 过去感染过或现在正感染乙肝病毒的人都叫乙肝病毒感染者。临床上常将HBsAg阳性而无任何症状体征、肝功能检测正常半年以上者称之为乙肝病毒无症状携带者。这部分人除不能从事献血、幼托和餐饮服务行业外,可照常工作、学习。大部分不需要临床治疗,但须注意日常的生活保健及个人卫生习惯。[2]有临床症状,检查结果肝功能异常,血清乙肝表面抗原,乙肝病毒去氧核糖核酸,去氧核糖核酸聚合酶均为阳性。这类患者通常应该进行临床的治疗和养护。在人员录用程序中,对肝器官的体检通常有两个项目供录用单位选择:肝功能测试和乙肝五项检查。在检查的功能上,两者具有不同的分工。前者主要是看肝脏的功能是否正常,后者是看乙肝病毒携带状态(过去感染或现症感染)。 乙肝病毒携带者,肝功能可以正常,也可以异常。常规的普通体检只抽血化验肝功能,

乙肝病毒相关性肾炎临床60例案例回顾性分析

乙肝病毒相关性肾炎临床60例案例回顾性分析 目的分析与总结乙型肝炎病毒性的肾炎患者临床治疗情况,了解其抗病毒治疗的效果。方法对60例乙肝病毒性肾炎的患者在临床上的肝、肾功能,乙肝病毒相关指标进行分析,研究乙肝病毒DNA与其临床表现的关联,以乙肝病毒情况和蛋白尿的状况进行分组,而后给与核苷类物质进行抗病毒治疗观察。结果3个月后病情缓解率达39.13%,6个月后病情缓解率达52.17%。结论乙肝病毒性肾炎患者的临床表现具有特殊性,乙肝病毒的DNA载量与蛋白尿情况呈现出正关系,抗病毒的治疗有利于病患病情的缓解。 标签:乙肝病毒;肾炎;蛋白尿 在我国,乙肝病毒属于高发性流行性疾病,其中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高达10%。乙肝病毒容易引发肝脏以外的人体器官的疾病,其中乙肝病毒性肾炎是属于肝外表现的常见现象。成人中患有乙肝病毒性肾炎人群中20%会有可能发展成为末期性肾脏疾病[1]。本组研究主要观察60例乙肝病毒性肾炎患者的临床表现、检查、病理情况,对乙肝病毒血清的DNA载量和24 h的尿蛋白定量间的关联性进行研究,观察之间的联系,并且分析核苷类似物质在乙肝病毒性肾炎方面抗病毒治疗的疗效。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研究对象来自于我院2012年3月~2014年1月经过肾活检而确诊的乙肝病毒性肾炎患者60例,其中男性47例,女性12例,年龄在12~57岁,平均年龄为(33.6±9.8)岁,其中12~31岁患者有41例。60例患者与在1989年北京座谈会中所提出的乙肝病毒性肾炎的诊断标准一致[2]。其标准有3点:血清乙肝病毒抗原阳性;肾活检证明存在有肾小球肾炎问题,但排除狼疮性肾炎等继发性肾炎的情况;肾组织可查有乙肝病毒抗原。特别是第三条为必备性条件。 1.2实验室检查在24 h内对60例病患进行尿蛋白定量、肝肾功能、尿常规、乙肝血清标志物、免疫学检查(包含IgA、IgG、IgM、C3、C4),以及乙肝病毒DNA载量的检测。并根据其载量水平来进行研究分组:第一组为乙肝病毒DNA 载量105 copies/mL组。 1.3肾组织病例检查60例患者全部通过B超引导进行皮肾穿刺活检,而后再将采集到的肾组织标本进行光镜、电镜和免疫病例检查处理。所有光镜检测的标本均含有10个以上的肾小球,将其组织用福尔马林液进行固定,石蜡包埋后再进行切片,切片厚度为2 μm,分别做PASM、PAS、Masson 、HE染色,免疫病理检查以冰冻切片,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免抗人的IgG、IgM、IgA和C3、C4、C1q行直接法检测组织中的IgG、IgM、IgA和C3、C4、C1q,由此来观察免疫复合物和补体在肾组织的分布特点和强度,以及分布的部位。石蜡切片取样进行乙肝表面抗原和乙肝e抗原免疫组化的染色处理,而后将所有标本进行电镜检查。

关于进一步维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入学和就业权利的通知

《关于进一步维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入学和就业权利的通知》(征求意见稿) 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的公告 近年来,国家对保障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入学就业权利问题高度重视,就业促进法、教育法、传染病防治法等法律及有关部门文件对此作出了明确规定,推动了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入学和就业环境的改善。但目前,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入学、就业受限制现象仍时有发生。为进一步维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入学、就业权利,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卫生部共同起草了《进一步维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入学和就业权利的意见》(征求意见稿)。现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公开征求意见时间为1月21日至27日,请社会各界和广大网民积极提出修改意见和建议。 电子邮箱:JYS@https://www.doczj.com/doc/0412262758.html, 附件:关于进一步维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入学和就业权利的通知(征求意见稿)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 二○一○年一月二十日 附件: 关于进一步维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 入学和就业权利的通知 (征求意见稿) 为进一步维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公平入学(含入幼儿园,下同)、就业权利,现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取消入学、就业体检中的乙肝病毒血清学检查 在公民入学、就业体检中,取消乙肝病毒血清学检测项目(以下简称乙肝五项,包括乙肝病毒表面抗原、乙肝病毒表面抗体、乙肝病毒e抗原、乙肝病毒e抗体和乙肝病毒核心抗体检测)。各级各类教育机构在开展各阶段教育招生入学体检时,不得检查“乙肝五项”。用人单位在招工、招聘体检中,不得将“乙肝五项”检查列入体检标准,也不得要求应聘者提供“乙肝五项”检测报告。各级医疗卫生机构不得在入学、就业体检中提供“乙肝五项”检查服务。 因职业特殊确需在就业体检时检查“乙肝五项”的,应由行业主管部门提出研究报告和书面申请,经卫生部核准后方可进行。未经卫生部核准,任何行业、单位不得自行将“乙肝五项”检查项目列入入学、就业体检标准。军队、武警、公安特警的体检工作按照有关规定执行。

男性高发病年龄段

男性高发病年龄段 男性健康日来临之际,佰众专业体检中心对27864名男性的体检结果做出统计分析,发现不同年龄段的男性存在不同的健康问题,30岁以下男性心电异常、乙肝病毒携带比例高,30-40岁高血脂、脂肪肝、肥胖比例高,41-50岁骨质疏松、骨矿减少、痔疮比例高,50岁以上餐前血糖高比例大。更值得关注的是,有3529名男性参加心理测试,结果显示人际关系、强迫、敌对的异常比例最高。 本次统计的27864名男性中,九成以上男性每天吃早餐,睡眠质量好,吸烟饮酒人群七成为40岁以下男性,半数男性能够定时定量运动,30岁以下未婚男性占多数。体检结果统计显示:体重超标比例为34.2%,脂肪肝占26.2%,血脂高占22.6%,乙肝病毒携带者2.9%。 年轻未婚男性定时定量运动比例高 统计结果显示,能定时定量运动的男性比例为53.1%,30岁以下占46.4%,其中未婚男性定时定量运动比例高;偶尔运动的男性比例为25.3%,30-40岁的男性占35.7%;基本不运动的比例为11.5%,30岁以下男性占44.3%。未婚男性由于个人业余时间相对充分,多数人会选择游泳、爬山、打球、器械等健身运动,在体检结果中也可以看出,30岁以下男性高血脂、肥胖、脂肪肝比例很低,可能与经常运动有一定关系。 30岁以下男性乙肝病毒携带比例高

从佰众专业体检中心统计结果中看出,30岁以下男性乙肝病毒携带现象在各年龄段中比例最高,医生指出,与年轻人经常在外吃饭,接触传染源机会较多有关,加上多种原因造成免疫力、抵抗力低,成为易感人群。佰众健康管理医生建议年轻人应该尽量减少在外吃饭的次数,加强锻炼,增加免疫力,每年一次定期体检,如果乙肝五项全为阴性,应该及时注射乙肝疫苗。 30-40岁体重超标、脂肪肝、高血脂比例高 统计结果显示,最突出的现象为体重超标比例高,体重指数高于正常值的比例为34.2%,30-40岁男性占三分之一,脂肪肝的比例为26.2%,其中30-40岁之间男性比例为27.7%,轻度、中度、重度脂肪肝的高发比例均为30至40岁的男性。血脂增高的比例为22.6%,30-40岁占35.2%。佰众健康管理医生分析,与这一年龄段男性饮食油脂含量高,经常饮酒,没有时间运动有很大关系。 41-50岁骨质疏松、骨矿减少、痔疮比例高 从佰众专业体检中心结果中统计到,27864名男性中选择骨密度检查的1707人,骨质疏松的男性比例为22.4%,40岁以上占70.8%,骨矿减少的男性占21.2%,40岁以上占65.5%。 佰众营养师建议,40岁以上男性应多吃含钙高的食物如牛奶、豆类、虾皮、海产品等,抽烟喝酒会影响钙的吸收,因此要多注意。多晒太阳,多抽出时间运动,可以预防骨质疏松,很多男性由于经常

乙肝病毒携带者就业权的法律保护(一)

乙肝病毒携带者就业权的法律保护(一) 一、引言-鲜血引出的沉重话题 案例浙江省嘉兴市秀洲区面向应届高校毕业生招考国家公务员9名,有157人报名应考。经笔试、面试,前13名报考者参加最后体检,其中4人不合格。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应届毕业生周一超总分排第八(笔试第四),因被检查出有乙肝“小三阳”。招考单位“按国家公务员招考条例”,判为“不合格”,不予录用。周在4月2日晚知道自己因身体原因被淘汰后,携带一把水果刀和一把菜刀来找到人事劳动保障局公务员管理科科长干某询问公务员招收录用情况,向干某要看化验单未果,后到洗手间拿出了藏在包中的水果刀对两位人事科干部进行行刺,造成一死一伤的悲剧,周随后被刑事拘留。1]浙江嘉兴市中级法院公开开庭审理了此案,一审判处周一超死刑立即执行。 人们在阅读完案例后,对悲剧的发生进行感叹的同时不禁要问:什么是乙肝“小三阳”?它和肝炎病之间有何联系?医院的这种体检结果对劳动者身体状况的评价意义是什么?它能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劳动者的就业情况?为什么录用单位要拒绝录用此类劳动者? 二、医学常识的交代 1963年,Blumberg等科学家的医学发现开辟了实验室诊断发现带毒者的途径,使得在例行体检的过程中可以检测出乙肝病毒携带者。 我国属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高发区,我国目前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率高约60-70%,这其中又有10-15%人血清HBV表面抗原阳性而表现为乙

型肝炎病毒携带。全国有14亿人口,大部分的民众都受过肝炎病毒的感染。约有1.2亿人是乙肝病毒携带者,而乙肝患者大约有3千万人。3] 并非每个感染病毒的人都会成为乙肝患者。从医学概念上来讲,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以及乙型肝炎患者的名称有着不同的意义。 乙肝病毒感染者:过去感染过或现在正感染乙肝病毒的人都叫乙肝病毒感染者。 乙肝患者:有临床症状如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厌油腻,腹泻及腹胀,部分病例有黄疸发热等,检查结果肝功能异常,血清乙肝表面抗原,乙肝病毒去氧核糖核酸,去氧核糖核酸聚合酶均为阳性。这类患者通常应该进行临床的治疗和养护。 乙型肝炎病毒携带状态-临床上常将HBsAg阳性而无任何症状体征、肝功能检测正常半年以上者(既往从无肝功能异常病史)称之为乙肝病毒无症状携带者。权威的医学观点认为,这部分人除不能从事献血、幼托和饮服行业外,可照常工作、学习。大部分不需要临床治疗,但须注意日常的生活保健及个人卫生习惯。5] 在人员录用程序中,对肝器官的体检主要有两个项目供录用单位选择:1、肝功能测试;2、乙肝五项检查。在检查的功能上,两者具有不同的分工。前者主要是看肝脏的功能是否正常,后者是看乙肝病毒感染状态(过去感染或现症感染)。感染了乙肝病毒,肝功能可以正常,也

1例合并乙肝病毒感染的同种异体原位心脏移植长期存活患者的随访报告

1例合并乙肝病毒感染的同种异体原位心脏移植长期存活患者的随访报告 发表时间:2013-01-16T10:58:53.763Z 来源:《医药前沿》2012年第26期供稿作者:许志扬关军许建新施海展 [导读] 供者心脏获取和转运间应注意供者心脏的保护,尽量减少其热缺血时间。 许志扬关军许建新施海展 (福建医科大学莆田市第一医院教学医院福建莆田 351100) 2004年9月,笔者科室为1例合并乙肝病毒感染的终末期Ebstein畸形患者实施同种异体原位心脏移植,术后心脏功能恢复良好,现已术后8年,能从事一般体力劳动,现将随访结果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患者,男性,41岁,体质量76Kg,患先天性心脏病——Ebstein(心脏功能Ⅳ级),多次保守治疗后病情不能改善而入院。查体:血压136/60mmHg(1kPa=7.5 mmHg),心界明显扩大,呈全心性扩大,触诊无震颤,心尖搏动位于第6肋间左锁骨中线外3cm。可触及抬举样心尖搏动,心率94次/min,律不齐,三尖瓣区可闻及Ⅱ~Ⅲ级收缩期吹风样杂音。超声心电图(UCG)示全心扩大,右心极度扩大伴三尖瓣关闭不全,重度返流,右室内径78mm,左室舒张末内径59mm,射血分数(EF)38%,胸部X线片心胸比例(CTR)为0.9。查乙肝两对半示小三阳,肝功能正常,乙型肝炎DNA测定量4.56X104copies/ml。临床诊断:先天性心脏病:Ebstein畸形,心功能Ⅳ级,乙肝病毒携带者。 供者为男性,22岁,脑外伤死亡。生前体健,ABO血型与受者相同,淋巴细胞毒抗体试验(PRA)阳性率〈10%,血清乙肝、巨细胞、疱疹和EB病毒检查均为阴性。供者与受者的体质量差异〈20%。 1.2方法 供心获得:将供者上腔静脉在右心房入口上方4cm处剪断,切断下腔静脉及主动脉,在左右肺动脉交叉处切断肺动脉,最后切断肺静脉。供心选用4。C Stanford晶体保护液进行灌注,取下供心后放入预置冰生理盐水的双层密闭塑料袋的容器内转运。供心缺血时间少于4小时。受者手术在全身麻醉体外循环下完成。胸部正中切口,全身肝素化,主动脉远端和上下腔静脉插管建立体外循环。血流降温(28~处切断主、肺动脉。供心修剪,采用4-0Prolene线连续外翻缝合,其30℃),阻断循环后切除病变心脏,保留右心房、左心房后壁,于近心吻合顺序为:左心房,房间隔,右心房,主动脉和肺动脉。吻合结束后,开放主动脉,心脏经20W/s除颤一次复跳,为窦性心律,主动脉阻断时间180min,心脏复跳后发现肺动脉吻合口后壁漏血,经用自体心包片绕一周捆绑缝合后血止。患者分别于术前一天晚9点及术前分别静脉滴注赛尼哌75mg,术后环孢霉素A(CSA)、吗替麦考酚酯(骁悉)、强的松抗排斥反应,并辅以一般性保肝治疗。 1.3结果 患者术后转ICU特护,常规监测,术后第2天尚未脱离呼吸机,出现气管内出血,气管内吸出血性液体每次约10ml,大约每10min进行1次,持续约3h。给予行床边纤支镜检查,示左肺上叶支气管开口有一局部糜烂出血,给予局部注射肾上腺素后血止。术后第3天拔除气管插管。术后第10天始出现血钾升高,最高达6.5mmol/L,经用利尿剂后逐渐转为正常。术后第19天出现活动后气促。床边彩超示心包积液,在床边彩超引导下穿刺置入导管引流,当即引流出暗红色液体650ml,导管引流3d后无引流拔除。术后20天始血糖升高,最高达16mmol/L,强的松减量并使用胰岛素后恢复,术后一个月出院。术后给予CSA、骁悉抗排斥反应治疗,血CSA浓度维持在200—300ng/ml。术后心功能恢复良好,射血分数(EF)60%,肝功能正常,能从事一般体力活动。患者于术后3年出现全身乏力,肝功能异常,ALT升至216 IU/L,乙型肝炎DNA测定量5.89X1010copies/ml,考虑为免疫抑制剂应用导致乙肝病毒复制,肝功能受损,予减低CSA 用量,并予恩替卡韦抗病毒,同时辅以积极保肝治疗,后症状消失,肝功能恢复正常,乙型肝炎DNA测定量3.82X105copies/ml。现服CSA 75mg bid,CSA浓度维持在120—130ng/ml,骁悉 1.0 bid,恩替卡韦 0.5mg qd,同时辅以一般性保肝治疗。 2.讨论 2.1供者心脏获取和转运间应注意供者心脏的保护,尽量减少其热缺血时间。本例患者采用4。C Stanford晶体保护液进行灌注可使供者心脏迅速降温,减少心肌氧耗。目前认为供者冷缺血时间3—4小时为安全时限[1],也有国外文献报道,随着保护措施的改善,供心缺血时间超过8小时已被较好耐受[2]。本病例心脏热缺血时间为4min,冷缺血时间为2.5h,术后经过证实供心保护效果良好。 2.2术中确保供受体心脏吻合对位正确,防止扭曲,避免吻合口漏血,缩短手术时间是手术成功的关键[3]。目前心脏移植主要采取三种术式:经典法、双腔静脉吻合法和全心脏移植法。有作者认为,经典法保留了受体较多的心房组织,易导致移植术后心房扩大、心脏位置扭曲等,会明显增加右心功能不全及心率失常的发生率[4]。本例患者采取经典法,术中主动脉阻断时间为180min,心脏复跳良好,术后未出现恶性心率失常及心力衰竭。 2.3合理应用免疫抑制剂,及时发现与治疗并发症、严格的无菌隔离技术和有效的控制感染是患者术后顺利恢复的保证。该患者术后出现了气管出血、心包积液、血糖升高等并发症,发现后经积极处理均得到及时纠正。 2.4术前合并乙肝病毒感染并非心脏移植手术的绝对禁忌症[5]。对于合并乙肝病毒感染的受体,免疫抑制剂的用量可适当降低,CSA 的浓度可适当调低。该患者术后3年出现乙肝病毒复制,肝功能异常,经积极抗病毒和保肝治疗后,乙肝病毒复制得到控制,肝功能恢复正常,目前并未发现慢性排斥反应的发生。故适当的抗病毒和积极的保肝治疗是必要的。 参考文献 [1]Wheeldon D,Sharples L,Wallwork J,et al. Donor heart preservation survey[J]. J Heart Lung Transplant,1992,11(5):986-993. [2]Scheule AM.Zimmerman GJ,Johnston JK,et al.Duration of graftcold ischemia does not affect outcomes in pediatric heart transplant recipients [J].Circulation,2002,106 (12 supple 1):1163-1167. [3]廖崇先,李增棋,陈道中,等.原位心脏移植18例[J].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2001,17(4):206. [4]臧旺福,田海.对心脏移植几个问题的再认识[J].器官移植,2010,1(4):197-199. [5]吴锡阶,陈良万,陈道中,等.合并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心脏移植患者的处理[J].中华器官移植杂志,2007,28(3):168-170.

劳社部发[2007]16号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维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就业权利的意见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维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就业权利的意见 (劳社部发[2007]16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局),卫生厅(局):当前,由于公众对乙型病毒性肝炎(以下简称“乙肝”)存在认识上的误区,造成侵害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就业权益的事件时有发生,社会反映强烈。为维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的合法就业权利,促进公平就业,现就有关问题提出如下意见。 一、科学认识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 我国是乙肝高流行地区,每年报告乙肝新发病例近100万。按照1992年全国肝炎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推算,全国约有1.2亿人是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 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虽被乙肝病毒感染,也具有传染性,但肝功能在正常范围,肝组织无明显损伤,不表现临床症状,在日常工作、社会活动中不会对周围人群构成威胁。乙肝病毒主要有血液、母婴垂直(分娩和围产期)和性接触三种传播途径,不会通过呼吸道和消化道传染,一般接触也不会造成乙肝病毒的传播。 《传染病防治法》将乙肝列为乙类传染病,国家制定了控制乙肝的五年防治规划。由于接种乙肝疫苗可以有效预防乙肝病毒传播,因此国家采取免疫预防为主、防治兼顾的综合措施,优先保护新生儿和重点人群。 二、促进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实现公平就业 (一)保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的就业权利。除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和卫生部规定禁止从事的易使乙肝扩散的工作外,用人单位不得以劳动者携带乙肝表面抗原为理由拒绝招用或者辞退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 (二)严格规范用人单位的招、用工体检项目,保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的隐私权。用人单位在招、用工过程中,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将肝功能检查项目作为体检标准,但除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和卫生部规定禁止从事的工作外,不得强行将乙肝病毒血清学指标作为体检标准。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在对劳动者开展体检过程中要注意保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的隐私权。 三、维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的就业和健康权益 (一)各地劳动保障部门要加强企业劳动用工管理和劳动争议处理工作,维护劳动者的合法就业权利。各地劳动保障部门要加强对用人单位招、用工行为的规范和指导,防止用人单位在招、用工过程中发生就业歧视问题,依法调处因劳动者感染乙肝病毒而发生的劳动争议。 (二)各级劳动保障部门和卫生部门要加强协调配合,共同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劳动保障部门要在卫生部门的配合下,指导用人单位加强对劳动者的劳动保护和劳动安全卫生工作,定期对劳动者开展体格检查。 (三)加大宣传力度,营造公平就业的和谐环境。各级劳动保障部门和卫生部门要加强实现公平就业的舆论宣传工作,引导用人单位正确认识乙肝疾病和传播途径。要指导用人单位树立公平就业的观念,消除就业歧视现象,营造公平就业的良好氛围。

乙肝病毒传播途径的分析

乙肝病毒传播途径的分析 摘要 [摘要]乙肝病毒感染是慢性乙肝发病的最常见原因。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20 亿人感染乙肝病毒,35 000万人慢性感染,每年约有60 万人死于乙肝。为了防治乙肝, 乙肝疫苗和免疫球蛋白现在已被许多国家用于乙肝免疫。这大大降低了乙肝的感染率,同时也降低了肝硬化和肝细胞性肝癌的发生率。但由于宫内感染和免疫失败的存在,这两种方法并不能完全阻断乙肝病毒的传播。了解乙肝的宫内传播机制与免疫失败之间的关系对于预防宫内感染和乙肝的垂直传播具有重大意义,作者即对乙肝的宫内传播机制和免疫失败的关系作一综述。 [关键词]乙型病毒性肝炎; 宫内感染机制; 免疫预防; 乙肝病毒的垂直传播; 文献综述 Hepatitis B virus infection is the most common cause of chronic hepatitis B. According to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the world's 2 billion people infected with hepatitis B virus, 350 million people with chronic infection, about 600 thousand people die every year. In order to prevent and treat hepatitis B, hepatitis B vaccine and immunoglobulin are now used in many countries for hepatitis B immunization. This greatly reduces the infection rate of hepatitis B, but also reduces the incidence of cirrhosis and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But because of intrauterine infection and the presence of immune failure, these two methods can not completely block the spread of hepatitis B virus.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underst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intrauterine transmission mechanism and the immune failure in the prevention of intrauterine infection and the vertical transmission of hepatitis B virus. 乙肝病毒传播途径的分析

2009年中国乙肝歧视现状调查报告

2009年中国乙肝歧视现状调查报告前言: 根据2009年8月2日的新闻报道,国内权威乙肝专家,中国疾控中心免疫规划中心病毒肝炎室主任崔富强在成都首次透露,卫生部将出台政策——常规体检表(含入学、入托、就业、健康证申请等)的待选“菜单”中,将统统取消乙肝“两对半”这个项目!消息刚出来不久,网上立刻响起了一片反对之声。一天之后,再有报道,卫生部表示“这只是专家的观点,并不代表政府的官方意见。”据调查显示,全国超过1亿人是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但由于乙肝知识宣传力度薄弱,大部分人对乙肝的传播缺乏足够的了解,甚至一些机构为了利益而过度渲染、歪曲乙肝的危害……使现在一般人都谈乙肝色变,乙肝患者以及病毒携带者受到广泛而公开的歧视。乙肝歧视,是一种无知的表现,不仅使一个庞大的群体受到被不公平对待的伤害,丧失了平等的入学、就业、社交、婚嫁的权利;甚至带来了社会群体之间的分化和隔阂,给社会安定、团结与和谐造成了负面影响。要消除乙肝歧视,首先,对乙肝知识需要更多了解,对乙肝歧视需要更多关注。 此次中国乙肝歧视现状调查项目,由39健康网发起,通过科学方法对乙肝歧视现状进行普查。39健康网力求通过客观、科学、严谨、专业的调查手段与统计、分析方法,体现本次调查的专业性、权威性,同时结合39健康网自身在健康行业中的专业特性,针对如何消除乙肝歧视提供了客观、科学的分析和专业的改善建议。本次调查数据在经过筛选统计之后,由39健康网行业专家撰写《中国乙肝歧视现状调查报告》,并无偿提供给有需要的科研单位及个人使用。 一、乙肝病毒携带者基本情况 乙携者数量庞大但毫无隐私!

超过90%的人表示知道自己身边有乙肝病毒携带者 在参与调查的非乙肝病毒携带者中,表示知道自己身边有乙肝病毒携带者并且有好几个的占了49%;知道自己身边有一两个乙肝病毒携带者的占41.2%;表示自己身边没有乙肝病毒携带者和不知道有没有的人只占1.1%和8.7%。 我国是乙型肝炎高发区,堪称“肝炎大国”。根据卫生部统计资料显示,我国乙型肝炎的现患率为277/万,是美国的40多倍,年发病率为95/万。在法定传染病中,其发病率仅次于感染性腹泻与流行性感冒而居第三位。流行病学调查表明,我国至少有8亿人感染过乙型肝炎,而我国人群中的乙肝表面抗原的携带率高达10.34%,也就是说,我国约有1.2亿人为乙肝病毒携带者,占全球感染人数的1/3。 另外,由数据可见,大部分人知道身边的人谁是乙肝病毒携带者,并且所知数量较多,除了从一个方面反映出我国乙肝病患群体的众多之外,更反映出这一项健康隐私并没有得到信息保护,反而成为了广泛流传的“公共信息”。专家指出,这一数据正反映出我国对乙肝病毒携带者的隐私保护几近不存在的现状。即使乙肝病毒携带者被告知其患病信息不会透露,现实中其信息还是会以各种方式流传出去。这种信息的公开,无疑会对乙肝病毒携带者造成许多不必要的困扰和麻烦。 强制体检为治疗还是为了区别对待?

乙肝病毒携带者临床检验方式及检验结果分析

乙肝病毒携带者临床检验方式及检验结果分析 发表时间:2018-11-08T16:14:29.667Z 来源:《医师在线》2018年第13期作者:蔡航孙靖张树林张正旭[导读] 抗HBs+、抗-HBc+、抗-HBe检测结果符合率较低,显示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对乙肝病毒携带者检测中使用乙肝五项检验法能够快速对其进行检测但准确率有一定局限,而HBV-DNA检验法能够更加精确的判定其结果,临床医学中对患者进行乙肝病毒携带检验可以结合两种检验手法对患者病情进行逐步确认。 蔡航孙靖张树林张正旭(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黑龙江省总队医院;黑龙江哈尔滨市150076)摘要:目的:分析探讨乙肝病毒携带者临床检验方式以及其检验结果。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16年3月我院收治的乙肝患者资料40例作为研究组,分别对研究组患者选用HBV-DNA检验法进行检测和乙肝五项检验法进行检测,对比两种检验方式的阳性率。结果:研究组患者中,患者乙肝五项检查结果均为阳性,但HBV-DNA阳性率检测率为65.12%。其中HBsAg、HBeAg、抗-HBc检测结果相近,不具备统计学差异(P<0.05);抗HBs+、抗-HBc+、抗-HBe检测结果符合率较低,显示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对乙肝病毒携带者检测中使用乙肝五项检验法能够快速对其进行检测但准确率有一定局限,而HBV-DNA检验法能够更加精确的判定其结果,临床医学中对患者进行乙肝病毒携带检验可以结合两种检验手法对患者病情进行逐步确认。关键词:乙肝病毒携带者;临床检验;乙肝五项检验乙肝病毒携带者一般指乙肝表面抗原阳性持续6个月以上,但是基本不存在肝病相关症状表现的一些患者,一般被称为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者。乙肝病毒携带者临床治疗以及检验的主要关注点在于传染力方面的检验。临床常用的两种乙肝病毒检验方式为乙肝五项检验法又称乙肝“两对半”检查,HBV-DNA荧光定量检验法。在临床检测中通过检验患者体内乙肝相应项目能够判断患者的乙肝病毒传染力情况以及乙肝病毒的发展状态,进而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对患者提出生活和工作上的建议等[1]。为进一步探讨乙肝病毒携带者的临床检验相关内容,本文选取2015年3月—2016年3月我院收治的乙肝患者资料40例作为研究组,分别对研究组患者选用HBV-DNA检验法进行检测和乙肝五项检验法进行检测,分析两种检验情况,具体内容如下。 1 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3月—2016年3月我院收治的乙肝患者资料40例作为研究组,其中,女性20例,男性20例,年龄19—47岁,平均年龄(33.5±4.2)岁。研究组患者均符合本次研究标准,并对研究内容知情同意。 1.2 方法 对研究组患者分别对选用HBV-DNA检验法进行检测和乙肝五项检验法进行检测具体内容如下。让研究组患者准备待检,检验前禁食早饭,保证空腹采集血液样本。医护人员对患者进行采血,收集适量的静脉血,并将其在室温下静置30min后,对血液进行离心处理。将离心后获得的血清分别标号,储存于-20℃环境下备用。对血液样本分别使用酶联免疫吸附法进行乙肝五项检测测定,以及FQ-PCR法进行HBV-DNA荧光定量检测,检测操作流程严格按照试剂使用说明书进行[2]。检测完成后,对两种检测方式的检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1.3 观察指标 分别就乙肝表面抗原(HBsAg)、e抗原(HBeAg)、核心抗体(抗-HBc、抗-HBc+)、抗表面抗体(HBs+)、e抗体(抗-HBe)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对比两种检验的阳性率。关于HBV-DNA定量检测标准:定量检查正常值为1.0*103copy/ml,当低于检测标准时HBV-DNA为阴性,当高于检测标准时HBV-DNA为阳性[3]。 1.4 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所涉及到的数据均使用SPSS19.0软件来计算、处理,计数资料以χ2进行检验,以n(%)表示,计量资料以t进行检验,以±s表示,当P<0.05时,所得差异显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研究组患者乙肝五项检查结果均为阳性,但HBV-DNA阳性率检测率为65.12%。其中HBsAg、HBeAg、抗-HBc检测结果相近,不具备统计学差异(P<0.05);抗HBs+、抗-HBc+、抗-HBe检测结果符合率较低,显示统计学差异(P<0.05)。 3 讨论 乙肝是一种具有较强传染性和一定危害性的病毒性疾病,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和医疗技术的发展,近年来乙肝病毒检出率逐年上升,面对检测出大数量的乙肝病毒携带者,如何评判患者体内乙肝病毒发展状况以及乙肝传染力是一项重要内容[4]。因此对乙肝病毒携带者的相关临床检验内容需要进行科学系统的分析。临床常用于乙肝病毒检验的内容主要有乙肝五项检验和HBV-DNA检验,前者是临床广泛使用的常规检测方法,后者是用于精确测量患者乙肝相关抗体抗原的定量检验工具,两者在乙肝病毒检验当中都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能够对乙肝病毒携带者临床检验提供科学准确的检测结果。 乙肝五项检验或称乙肝“两对半”检验是一种对于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进行检查的方式。对乙肝五项进行检测能够较为清晰的了解患者的乙肝感染状况,主要用于分析患者是否感染以及感染的一定状态。但乙肝五项检验在临床医学检测中具有一定局限性,如果要提高检验准确率需要结合其他相关检测项目进行综合判定[5]。在临床医学当中,将乙肝五项与HBV-DNA检验手法进行综合使用,能够很大程度上提高病毒检验的准确度。除以上两种检验方法外,对患者肝功能、血常规、胃镜检测等能够进一步了解乙肝病毒对患者的影响。本次研究中,对研究组患者选用HBV-DNA检验法进行检测和乙肝五项检验法进行检测,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乙肝五项检查结果均为阳性,但HBV-DNA阳性率检测率为65.12%。其中HBsAg、HBeAg、抗-HBc检测结果相近,不具备统计学差异(P<0.05);抗HBs+、抗-HBc+、抗-HBe检测结果符合率较低,显示统计学差异(P<0.05)。综上,对乙肝病毒携带者检测中使用乙肝五项检验法能够快速对其进行检测但准确率有一定局限,而HBV-DNA检验法能够更加精确的判定其结果,临床医学中对患者进行乙肝病毒携带检验可以结合两种检验手法对患者病情进行逐步确认。参考文献:

关于进一步规范入学和就业体检项目 维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入学和就业权利的通知

关于进一步规范入学和就业体检项目维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入学和就业权利的通知》政策解读及热点答疑 一、政策解读类 1、三部门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规范入学和就业体检项目维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入学和就业权利的通知》的主要背景。 答:近年来,国家对保障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入学、就业权利问题高度重视,《就业促进法》、《教育法》、《传染病防治法》等法律及有关法规、规章都作出了相关规定。2007年原劳动保障部、卫生部联合下发《关于维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就业权利的意见》,要求用人单位在招、用工过程中,除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和卫生部规定禁止从事的工作外,不得强行将乙肝病毒血清学指标作为体检标准。通过各级政府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乙肝病毒携带者入学、就业环境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 但是,目前仍有不少教育机构、用人单位在入学、就业体检时违规进行乙肝病毒血清学项目检查,并把检查结果作为入学、录用的条件;部分地区对相关政策规定贯彻落实不到位,对违规用人单位的监督检查力度不够,造成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入学和就业受限制的现象还时有发生,社会反映强烈。 从去年11月起,国务院法制办牵头,人社部、教育部、卫生部联合开展相关政策措施研究。整个研究过程遵循“公开、民主、科学”的原则,一方面充分听取专家意见,了解国际上通行的做法,参考世界卫生组织(WHO)有关意见,从传染病防治角度对取消乙肝项目检测的可行性进行反复深入论证;另一方面通过公开征求意见,广泛听取并积极吸纳社会各界意见,从而保证政策措施的科学、严谨和有效。 2、这次文件与2007年原劳动保障部和卫生部下发的文件相比有哪些新的要求和规定? 答:这次文件是对2007年文件的完善和强化,重点是进一步规范入学和就业体检项目,明确用人单位、教育机构、医疗卫生机构的责任,强化政府监管职能,加强执法检查,提高政策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与2007年文件相比,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特点: (1)权益维护范围更广,2007年文件着重维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的就业权利,这次文件强调维护入学和就业两方面的权利。 (2)禁查项目更加全面,2007年文件要求在就业体检中不得强行检查乙肝病毒血清学指标;这次文件明确要求在入学、就业体检中不得进行任何涉及乙肝病毒感染标志物的检查,包括乙肝五项和HBV-DNA检测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