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被压扁的沙子

被压扁的沙子

被压扁的沙子
被压扁的沙子

被压扁的沙子

教学目标:

1.比较分析两文的说明对象和说明角度,把握两文所介绍的科学知识,体会作者思维的开放性与周密性。

2.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简明精练、逻辑性强、幽默风趣的特点。3.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想问题的思维方法。

情感价值观:

学习作者运用丰富的科学知识、敏锐的科学眼光深入探索未知的精神,激发学生努力学习,不囿于成说,敢于创新,善于创新,向科学的未知领域进军。

教学重点:

1.把握两篇短文的内容,明确说明对象,理清写作思路。

2.学习作者善于联系,由此及彼,多角度、多侧面的思维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大约一直到七千万年前,恐龙还是统治地球的霸主。然而六千五百万年前,它们全部绝灭了。而且,整个灭绝过程还很可能是在仅仅数月内发生的。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形,至今仍是一个谜。科学家曾提出各种不同理论,来解释这灭亡之谜,如陨石撞击地球说、大规模火山爆发说、疾病说或食物中毒说……恐龙灭亡之谜,科学家仍在探索。

本文对恐龙灭绝的原因提出了哪两种科学假说?学生回答。(撞

击说、火山说)

二、合作交流:

1.阅读课文,给文章划分段落:

全文可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至第4自然段),提出关于6500万年前恐龙灭绝的问题,目前存在的两种对立的理论,即“撞击说”和“火山说”。第2和第3自然段先后举了两个例子提出了关于“撞击说”和“火山说”这两种观点。

第二部分(第5自然段至全文完),通过对“被压扁的沙子”的反思,证明外星撞击导致恐龙灭绝,支持“撞击说”。

2.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什么是撞击说与火山说?

撞击说: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对地球毁灭性的撞击,是导致包括恐龙在内的许多地球生物灭绝的原因。

火山说:地球突然经历了一个火山爆发期,使得包括恐龙在内的大量生物灭绝。

3.文章怎样引出“撞击说”的?找出有关表现这一内容的文字。

明确:

(1)6500万年前形成的沉积物薄层中,发现了稀有金属铱。

(2)这可能是由于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对地球撞击的结果。(3)引起火山喷发,造成大火和潮汐大浪,使许多尘埃进入平流层,导致很长一段时间内阳光无法抵达地球表面。

(4)这也许是导致所有包括恐龙在内的许多生物灭绝的原因。

4.文章怎样引出“火山说”的?找出表现这一内容的文字:

明确:“1987年就有人指出,如果地球突然经历了一个火山爆发期,许多火山大致同时喷发,那么能造成一个足以使生物灭绝的巨大灾难。”

5.作者认为研究“撞击说”和“火山说”的目的是什么?(用文中原话回答)

明确:因为我们将来也许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大灾难。我们需要尽可能多地了解这种事件所产生的影响,因为将来一旦面临这种事件,我们可以采取某种应急措施。

三、讨论交流

学习了本文后你认为作者认同哪种观点,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讨论完成。

四、总结

学生结合资料,归纳本文的主要内容

五、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和《名校课堂》

被压扁的沙子(一)优质课教学设计

部编本八年级语文下册6、被压扁的沙子 教学目标: 1、把握本文有关恐龙灭绝的观点,本文说明其观点的行文顺序及语言特点。 2、善于运用圈点勾画的方法在文中提取主要信息。 3、科学需要合乎逻辑的分析、探索,广泛阅读科普文章,开阔视野,增长知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文章所说明的事理,领会文章的说明顺序 2、品味本文语言严密准确的特点 三、课时安排:1课时 四、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来共同探讨美国著名科普作家和科学幻想小说家、被公认为当今美国科幻小说家的泰斗的阿西莫夫所撰写的一篇说明性文章《被压扁的沙子》 文章的题目通常对文章有一定的概括或提示作用,看到本文的题目《被压扁的沙子》,你猜想本文会写些什么呢?大概会介绍类似沙子为什么被压扁,或者被压扁的沙子是什么样的之类的问题吧 本文到底介绍什么科学知识,我们肯定能在文章里找到答案就请大家和我一起进入阿西莫夫书写的科学世界吧! (二)据言知意你从文中知道了什么? 请同学们浏览文章,了解本文究竟揭示了什么科学奥秘,借此了解本文的主要内容 在品析之前解决字词知识 1、文章是介绍沙子的知识吗?(有关恐龙灭绝的原因,原来本文的主角不是沙子,而是恐龙) 2、题目是《被压扁的沙子》,内容却恐龙灭绝的原因,题目《被压扁的沙子》是否偏离主题了?我们换成《恐龙是怎样灭绝的》会不会更好? 本文题目不但没有离题,还能提示读者,恐龙灭绝的“撞击说”所以产生,与被压扁的沙子的科学发现和科学研究密不可分此外,文题形象性强,容易激起好奇心,引起人们的阅读兴趣 3、恐龙灭绝的原因一直是学术界有争议的问题,因而产生两种学说“撞击说”“火山说”在探究恐龙灭绝的原因时,作者的观点是什么?他的观点以什么为依据,又是怎样推论出来的? 请仔细阅读,圈点勾画找出文中关键语句,思考作者得出结论的过程 提示:一般文章每个段落中都有概括性、提示性的文字或语句,在阅读中画出这样的内容可以帮助你提炼文章主要信息,快速准确的掌握文章主要内容所以说,圈点勾画是学习语文的重要途径之一 ☆小组讨论,与周围同学分享你的阅读信息,并交流观点,让同学明白得出结论的原因及过程[请几名同学展示] 作者运用严谨的思维方法,层层剖析了恐龙灭绝的原因(边总结边板书): 作者以科学发现和科学实验的成果为依据,层次清楚地说明了恐龙灭绝的原因是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对地球撞击的结果 说明顺序:科学发现→观点产生→科研成果→印证观点这是一种追本求源,由因到果的逻辑说明顺序 ☆逻辑顺序:指按照人们思维发展的顺序,进行合理的推论而得出科学结论的思维过程,写

被压扁的沙子

《被压扁的沙子》 一、整体感知 1、概括本文内容: 通过对“被压扁的沙子”的反思,证明外星撞击导致恐龙灭绝。 2、本文对于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提出了哪两种科学假说? “撞击说”“火山说” 3、文章怎样引出“撞击说”的?找出有关表现这一内容的文字: “6500万年前形成的沉积物薄层中,发现了稀有金属铱”。这可能是由于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对地球撞击的结果。这也许是导致所有包括恐龙在内的许多生物灭绝的原因。” 4、文章怎样引出“火山说”的?找出表现这一内容的文字: “有人指出,如果地球突然经历了一个火山爆发期,许多火山大致同时喷发,那么能造成一个足以使生物灭绝的巨大灾难。” 二、具体分析课文 1、分析课文的2—5节: ①金属铱的发现说明了什么? 说明了地球可能遭到小行星或彗星的撞击。 ②导致恐龙灭绝的原因是什么? 由于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对地球的撞击,引起火山喷发,造成大火和潮汐大浪,使许多尘埃进入平流层,导致很长一段时间内阳光无法抵达地球表面,而导致了恐龙的灭绝。 ③毫无疑问,6500万年前地球曾有过一次“大灭绝”,发生过一次“大劫难”。这句话中的“大灭绝”“大劫难”分别指什么? 大灭绝:是指包括所有恐龙在内的许多地球生物的灭绝。 大劫难:指由于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对地球的撞击,而引起火山喷发、大火、潮汐大浪等一系列灾难。 ④作者认为研究“撞击说”的目的是什么?(用文中原话回答) 因为我们将来也许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大灾难。我们需要尽可能多地了解这种事件所产生的影响,因为将来面临这种事件时,我们可以采取某种应急措施。 2、文中所说的“普通沙子”和“斯石英”都是由二氧化硅构成的。 3、“斯石英”和“金刚石”的形成原因是什么? 都是由于在超高压的状态下,原子相距很近而变得极为致密。 4、“斯石英”变为“普通沙子”的速度可以加快,但必须把温度升得足够高,其原因是什么? 因为增温可以增加原子的能量,使它们之间能够相互分离,返回原始状态。

被压扁的沙子

被压扁的沙子 教学目标: 1.比较分析两文的说明对象和说明角度,把握两文所介绍的科学知识,体会作者思维的开放性与周密性。 2.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简明精练、逻辑性强、幽默风趣的特点。3.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想问题的思维方法。 情感价值观: 学习作者运用丰富的科学知识、敏锐的科学眼光深入探索未知的精神,激发学生努力学习,不囿于成说,敢于创新,善于创新,向科学的未知领域进军。 教学重点: 1.把握两篇短文的内容,明确说明对象,理清写作思路。 2.学习作者善于联系,由此及彼,多角度、多侧面的思维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大约一直到七千万年前,恐龙还是统治地球的霸主。然而六千五百万年前,它们全部绝灭了。而且,整个灭绝过程还很可能是在仅仅数月内发生的。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形,至今仍是一个谜。科学家曾提出各种不同理论,来解释这灭亡之谜,如陨石撞击地球说、大规模火山爆发说、疾病说或食物中毒说……恐龙灭亡之谜,科学家仍在探索。 本文对恐龙灭绝的原因提出了哪两种科学假说?学生回答。(撞

击说、火山说) 二、合作交流: 1.阅读课文,给文章划分段落: 全文可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至第4自然段),提出关于6500万年前恐龙灭绝的问题,目前存在的两种对立的理论,即“撞击说”和“火山说”。第2和第3自然段先后举了两个例子提出了关于“撞击说”和“火山说”这两种观点。 第二部分(第5自然段至全文完),通过对“被压扁的沙子”的反思,证明外星撞击导致恐龙灭绝,支持“撞击说”。 2.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什么是撞击说与火山说? 撞击说: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对地球毁灭性的撞击,是导致包括恐龙在内的许多地球生物灭绝的原因。 火山说:地球突然经历了一个火山爆发期,使得包括恐龙在内的大量生物灭绝。 3.文章怎样引出“撞击说”的?找出有关表现这一内容的文字。 明确: (1)6500万年前形成的沉积物薄层中,发现了稀有金属铱。 (2)这可能是由于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对地球撞击的结果。(3)引起火山喷发,造成大火和潮汐大浪,使许多尘埃进入平流层,导致很长一段时间内阳光无法抵达地球表面。 (4)这也许是导致所有包括恐龙在内的许多生物灭绝的原因。

《被压扁的沙子》课后作业

《被压扁的沙子》课后作业 一、阅读语段,完成下列练习。 ①在过去的9年里,科学家们一直对6500万年前恐龙灭绝的一个新观点争论不休,这个问题最终也许会得到解决。 ②1980年,曾经有报道说,在一个6500万年前形成的沉积物薄层中,发现了稀有金属铱,它的含量异常丰富。一些人认为,这可能是由于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撞击地球的结果。这种撞击也许深入到了地壳内部,引起火山喷发,造成大火和潮汐大浪。许多尘埃进入了平流层中,结果造成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阳光无法抵达地球表面。这也许是导致包括所有恐龙在内的许多地球生物灭绝的原因。 ③毫无疑问,6500万年前地球上曾有过一次“大灭绝”,发生过一次“大劫难”。然而,并不是所有的科学家都认为这是由巨大撞击引起的。例如,1987年就有人指出,如果地球突然经历了一个火山爆发期,许多火山大致同时喷发,那么也能造成一个足以使生物大量灭绝的巨大灾难。 ④因此,目前存在两种对立的理论,即“撞击说”和“火山说”。 ⑤这不仅仅是一个学术问题,因为我们将来也许还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大灾难(万一哪天某个星体要撞击地球,我们也许会知道如何来避免这种撞击)。我们需要尽可能多地了解这种事件所产生的影响,希望将来一旦面临这种事件,我们可以采取某种应急措施。 1.这段文字说明的对象是什么?采用了什么样的说明顺序? 2.给这段文字划分层次。 ①②③④⑤ 3.②③④段文字说明了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有哪两条?其依据分别是什么? 4.第④段第⑤段文字中引号的作用分别是什么? 5.第②段文字中加点的“可能”“也许”能否删去?为什么? 6.分析第③段文字运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二)阅读课外语段,完成下列练习 ①大颅榄是一种稀有树木,树高30米,寿命300年。大颅榄木质坚硬,树姿秀美,既可作建筑用材,也可作绿化树木。但这种树全世界只有毛里求斯有,就是在毛里求斯也不多,一共才13棵。这种树虽然也结果实,果实里也有种子,但在自然条件下却看不到它发芽;人工精心培育,也依然未能使其发芽成苗。这13棵树现在的年龄已达300岁,可说是进入暮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被压扁的沙子》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被压扁的沙子》 教案 '教学目标 1、把握说明的内容,理清说明思路。 2、对比阅读,比较分析每篇各自的说明对象和说明 角度,培养学生善于多角度、多侧面看问题的科学思维 能力。 教学重点 1、把握说明的内容,理请说明思路。 2、对比阅读,比较分析每篇各自的说明对象和说明 角度。 教学难点 对比阅读,比较分析每篇各自的说明对象和说明方 法等,培养学生善于多角度、多侧面看问题的科学思维 能力。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展示图片,恐龙原是地球上的庞然大物,曾统治地 球达一亿七千万年之久,但我们知道现在这种生物消失了。它究竟是怎么灭绝的?可谓是众说纷纭,至今仍然 是科学的一个谜。今天我们来学习《被压扁的沙子》,本

文是破解此谜的一个观点,看看能否让人信服。 (一)整体感知 学生自读课文,思考问题: 1.对于6500万年前恐龙的灭绝,科学界存在着哪 两种对立的说法?各自的依据是什么? 2.作者在本文中说明恐龙是怎样灭绝的? 讨论明确: 1.科学界对于恐龙在6500万年遭遇灭顶之灾,存 在着的两种对立的理论是:撞击说和火山说。 撞击说的依据:在一个6500万年前形成的沉积物薄层中,发现了稀有金属铱,它的含量异常丰富。一些人 认为,这可能是由于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对地球撞 击的结果。这种撞击也许深入到了地壳内部,引起火山 喷发造成大火和潮汐大浪。许多尘埃进入了平流层中, 结果造成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阳光无法抵达地球表面。这 也许是导致包括所有恐龙在内的许多地球生物灭绝的原因。 火山说的依据:如果地球突然经历了一个火山爆发期,许多火山大致同时喷发,那么也能造成一个足以使 生物大量灭绝的巨大灾难。 2.作者意在说明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

部编本2017人教版初中八年级语文下册《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被压扁的沙子》教案

部编本2017人教版初中八年级语文下册《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被压扁的沙子》教案2017年12月第1版 2018年12月第2次印刷 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区第五中学·真情语文工作室·张同平

[教学步骤及过程] 课前出示课题PPT 一、以复习旧知识导入 上堂课我们学习了阿西莫夫的科普短文《恐龙无处不有》,这堂课我们要学习阿西莫夫的另一篇短文《被压扁的沙子》。 请据所学过知识回答: 阿西莫夫的这两篇短文为什么放在一起呢?这是因为这两篇文章都跟恐龙有关。 《恐龙无处不有》是谈恐龙的事物说明文吗?不是,是通过恐龙从不同的角度谈“大陆飘移”的假说(板块构造理论)的事理说明文。 衔接语:我们将要学习的《被压扁的沙子》也不是一篇关于恐龙的事物说明文,而是通过被压扁的沙子——二氧化硅在高压下形成的斯石英,以此来佐证外星的撞击导致恐龙的灭绝的事理说明文。 被压扁的沙子 阿西莫夫 二、学习目标(见上表格) 三、检查字词预习 1. 彗星huì xīng:是明亮彗核周围通常包着的朦胧彗头组成的云雾状天体。 2. 潮汐cháo xī:海水受日、月等天体引力作用而发生的海水面周期性升降现象。 3. 劫难jié nàn:灾难、灾祸。 4. 致密zhì mì:细致精密。 5. 陨石yǔn shí:含石质较多或全部为石质的陨星。 6. 追溯zhuī sù:逆流而上,向江河发源处走,比喻探索事物的由来。 *************************** 7. 铱yī:一种稀有金属,银白色,质硬而脆,化学性质稳定。 8. 毫无疑问háo wú yí wèn:没有一点可疑的地方。即非常明确、肯定。 四、整体感知:内容 标题“被压扁的沙子”即为本文的说明对象,也就是说本文是以说明对象为题的。从这里大家可以学到说明文的一种拟题方法:以说明对象为题。(记课题处)标注17个自然段,听读课文,说说“被压扁的沙子”指的是什么? 明确:被压扁的沙子指的是sio2处在超高压下形成的“斯石英”。(记课题下)全文通过探究被压扁的沙子的成因、性质特点来证明恐龙的灭绝原因在于外星的撞击。 五、自读研究:推理 1.理一理自然段的段意。 明确自然段段意:(说明方法书间笔记) 1节:提出问题,引出下文。

泰安市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被压扁的沙子》同步达标练习及答案

泰安市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被压扁的沙子》同步达标 练习及答案(ABC卷) 内容预览: 《阿莫西夫短文两篇》之《被压扁的沙子》达标测评A 卷 一、给加点的字注音。 劫难()陨石()追溯()驮() 二、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劫难:

追溯: 三、阅读 1961年,一位名叫S.M.斯季绍夫的原苏联科学家发现,如果二氧化硅(即非常纯的沙子)处于超高压的状态,那么它的原子相距很近,从而变得极为致密。一立方英寸被压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这种被压扁的沙子因此被称为“斯石英”。 斯石英并不十分稳定,原子之间靠得太近以至于它们又出现相互排斥的趋势,最后又变为普通沙子。然而,由于原子之间结合得极为致密,所以这种反弹变化进行得非常缓慢,从而使斯石英可保持数百万年。 金刚石的形成与此相同。金刚石中的碳原子被挤压得异常紧密,它们同样存在一个向外扩散并且恢复为普通碳的趋势。在通常条件下,这也需要数百万年。

如果你把温度升得足够高,就可使这种变化加快。增温可以增加原子的能量,使它们之间能够相互分离,返回到原始状态。因此,如果在850℃的温度下把斯石英加热30分钟,它将变为普通沙子。(你也可以在真空中对金刚石加热,从而把它恢复到原始碳的状态,但谁愿意这样做呢?) 1.对第一段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斯石英是原苏联科学家斯季绍夫在1961年发现的。 B.斯石英和沙子是二氧化硅。 C.斯石英和沙是由两种不同的原子构成的。 D.斯石英要比沙子重得多。

2.第二段中说“斯石英并不十分稳定”的依据是() A.斯石英是沙子组成的。 B.斯石英的原子之间靠得太近。 C.斯石英的原子之间结合得极为致密。 D.斯石英原子的相互排斥进行得非常缓慢。 3.第三段中“金刚石的形成与此相同”中的“此”指的是什么? 4.第四段第一句中“如果”能不能换成“只要”?为

被压扁的沙子教学设计

《被压扁的沙子》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把握本文有关恐龙灭绝的观点 本文说明其观点的行文顺序及语言特点 (二)能力目标: 善于运用圈点勾画的方法在文中提取主要信息 (三)情感目标: 1、科学需要合乎逻辑的分析、探索 2、广泛阅读科普文章,开阔视野,增长知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文章所说明的事理,领会文章的说明顺序 2、、品味本文语言严密准确的特点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来共同探讨美国著名科普作家和科学幻想小说家、被公认为当今美国科幻小说家的泰斗的阿西莫夫所撰写的一篇说明性文章《被压扁的沙子》 文章的题目通常对文章有一定的概括或提示作用,看到本文的题目《被压扁的沙子》,你猜想本文会写些什么呢?大概会介绍类似沙子为什么被压扁,或者被压扁的沙子是什么样的之类的问题吧. 本文到底介绍什么科学知识,我们肯定能在文章里找到答案就请大家和我一起进入阿西莫夫书写的科学世界吧! (二)整体感知 学生自读课文,思考问题: 1.对于6500万年前恐龙的灭绝,科学界存在着哪两种对立的说法?各自的依据是什么? 2.作者在本文中的倾向是什么的? 讨论明确: 1.科学界对于恐龙在6500万年遭遇灭顶之灾,存在着的两种对立的理论是:“撞击说”和“火山说”。 “撞击说”的依据:在一个6500万年前形成的沉积物薄层中,发现了稀有金属铱,它的含量异常丰富。一些人认为,这可能是由于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对地球撞击的结果。这种撞击也许深入到了地壳内部,引起火山喷发造成大火和潮汐大浪。许多尘埃进入了平流层中,结果造成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阳光无法抵达地球表面。这也许是导致包括所有恐

《被压扁的沙子》公开课优秀教案

《被压扁的沙子》公开课教学设计 一、整体感知 1、概括本文内容: 通过对“被压扁的沙子”的反思,证明外星撞击导致恐龙灭绝。 2、本文对于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提出了哪两种科学假说? “撞击说”“火山说” 3、文章怎样引出“撞击说”的?找出有关表现这一内容的文字: “6500万年前形成的沉积物薄层中,发现了稀有金属铱”。这可能是由于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对地球撞击的结果。这也许是导致所有包括恐龙在内的许多生物灭绝的原因。” 4、文章怎样引出“火山说”的?找出表现这一内容的文字: “有人指出,如果地球突然经历了一个火山爆发期,许多火山大致同时喷发,那么能造成一个足以使生物灭绝的巨大灾难。” 二、具体分析课文 1、分析课文的2—5节: ①金属铱的发现说明了什么? 说明了地球可能遭到小行星或彗星的撞击。 ②导致恐龙灭绝的原因是什么? 由于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对地球的撞击,引起火山喷发,造成大火和潮汐大浪,使许多尘埃进入平流层,导致很长一段时间内阳光无法抵达地球表面,而导致了恐龙的灭绝。 ③毫无疑问,6500万年前地球曾有过一次“大灭绝”,发生过一次“大劫难”。这句话中的“大灭绝”“大劫难”分别指什么? 大灭绝:是指包括所有恐龙在内的许多地球生物的灭绝。 大劫难:指由于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对地球的撞击,而引起火山喷发、大火、潮汐大浪等一系列灾难。 ④作者认为研究“撞击说”的目的是什么?(用文中原话回答) 因为我们将来也许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大灾难。我们需要尽可能多地了解这种事件所产生的影响,因为将来面临这种事件时,我们可以采取某种应急措施。

2、文中所说的“普通沙子”和“斯石英”都是由二氧化硅构成的。 3、“斯石英”和“金刚石”的形成原因是什么? 都是由于在超高压的状态下,原子相距很近而变得极为致密。 4、“斯石英”变为“普通沙子”的速度可以加快,但必须把温度升得足够高,其原因是什么? 因为增温可以增加原子的能量,使它们之间能够相互分离,返回原始状态。 5、科学家怎样证明“撞击说”的? (1)举斯石英和金刚石的例子 推断: 普通的沙子在超高温的状态下会成为致密的“斯石英” “斯石英”在自然状态下经历数万年的反弹,又会变成沙子结论: 在自然界,斯石英出现的地方肯定发生过巨大的撞击,形成过高压,而且肯定没有 发生过火山活动。 (2)举新墨西哥州拉顿地区的岩石例子 在新墨西哥州拉顿一些地方发现了斯石英,而且有证据显示这些地区曾经受到巨大陨石的撞击。撞击所产生的巨大压力形成了“斯石英”。 《被压扁的沙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把握说明的内容,理清说明思路。 2、对比阅读,比较分析每篇各自的说明对象和说明角度,培养学生善于多角度、多侧面看问题的科学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1、把握说明的内容,理请说明思路。 2、对比阅读,比较分析每篇各自的说明对象和说明角度。 教学难点 对比阅读,比较分析每篇各自的说明对象和说明方法等,培养学生善于多角度、多侧面看问题的科学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被压扁的沙子》教学设计

被压扁的沙子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文章所说明的事理,领会文章的说明顺序 2、品味本文语言严密准确的特点 三、课时安排:1课时 四、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来共同探讨美国著名科普作家和科学幻想小说家、被公认为当今美国科幻小说家的 泰斗的阿西莫夫所撰写的一篇说明性文章《被压扁的沙子》。 文章的题目通常对文章有一定的概括或提示作用,看到本文的题目《被压扁的沙子》,你猜想本文会写些什么呢?大概会介绍类似沙子为什么被压扁,或者被压扁的沙子是什么样的之类的 问题吧? 本文到底介绍什么科学知识,我们肯定能在文章里找到答案就请大家和我一起进入阿西莫夫 书写的科学世界吧! (二)据言知意你从文中知道了什么? 请同学们浏览文章,了解本文究竟揭示了什么科学奥秘,借此了解本文的主要内容。 在品析之前解决字词知识 1、文章是介绍沙子的知识吗?(有关恐龙灭绝的原因,原来本文的主角不是沙子,而是恐 龙) 2、题目是《被压扁的沙子》,内容却恐龙灭绝的原因,题目《被压扁的沙子》是否偏离主 题了?我们换成《恐龙是怎样灭绝的》会不会更好? 本文题目不但没有离题,还能提示读者,恐龙灭绝的“撞击说”所以产生,与被压扁的沙子 的科学发现和科学研究密不可分此外,文题形象性强,容易激起好奇心,引起人们的阅读兴趣。 3、恐龙灭绝的原因一直是学术界有争议的问题,因而产生两种学说“撞击说”“火山说” 在探究恐龙灭绝的原因时,作者的观点是什么?他的观点以什么为依据,又是怎样推论出来 的? 请仔细阅读,圈点勾画找出文中关键语句,思考作者得出结论的过程 提示:一般文章每个段落中都有概括性、提示性的文字或语句,在阅读中画出这样的内容可 以帮助你提炼文章主要信息,快速准确的掌握文章主要内容所以说,圈点勾画是学习语文的重要 途径之一。 小组讨论,与周围同学分享你的阅读信息,并交流观点,让同学明白得出结论的原因及过程[请几名同学展示] 作者运用严谨的思维方法,层层剖析了恐龙灭绝的原因(边总结边板书): 作者以科学发现和科学实验的成果为依据,层次清楚地说明了恐龙灭绝的原因是一个巨大的小行 星或彗星对地球撞击的结果 说明顺序:科学发现→观点产生→科研成果→印证观点这是一种追本求源,由因到果的逻辑说明顺序 逻辑顺序:指按照人们思维发展的顺序,进行合理的推论而得出科学结论的思维过程,写作有关科学知识的文章是通常会采用这种符合思维顺序的方法作为行文思路,这就使逻辑顺序与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共同成为说明文的三大说明顺序。 (三)顺意品言 同学们对逻辑顺序有了基本认识,可是将深奥的事理由浅入深地展现在人们面前,一方面需要缜密的思维过程,另一方面还要借助语言这个有效的交流工具准确严密是说明文语言的基本要 求品味文章语言特点也是我们阅读文章的一项基本能力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位第18课《被压扁的沙子》教授教化案汇编

第18课《被压扁的沙子》教学案 教与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有关恐龙灭绝的观点。 2.理解本文说明其观点的依据、顺序及方法。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三)情感目标 1.科学需要大胆的推测,合理的想像,合乎逻辑的分析、求证。 2.学会从不同角度对所观察到的自然现象进行思考。 3.广泛阅读科普文章,开阔视野,增长知识。 教与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两篇短文所说明的事理,说明的顺序、方法。 难点: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教与学方法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满足他们的表达欲,活跃学习气氛。 课时:1 教与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恐龙原是地球上的庞然大物,曾以900~1200属之众“统治”地球达一亿七千万年之久,后来一齐消失了。它究竟是怎么灭绝的,至今仍然是科学的一个谜。本文是破解此谜的一个观点,同学们读后与自己已知的别的观点进行比较,看哪种观点更让人信服。 二、学习新课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自读课文,思考问题: 1.对于6500万年前恐龙的灭绝,科学界存在着哪两种对立的理论?各自的依据是什么? 2.作者在本文中意在说明恐龙是怎样灭绝的? 讨论交流,明确: 1.科学界对于恐龙在6500万年遭遇灭顶之灾,存在着的两种对立的理论是:“撞击说”和“火山说”。 “撞击说”的依据:在一个6500万年前形成的沉积物薄层中,发现了稀有金属铱,它的含量异常丰富。一些人认为,这可能是由于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对地球撞击的结果。这种撞击也许深入到了地壳

内部,引起火山喷发造成大火和潮汐大浪。许多尘埃进入了平流层中,结果造成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阳光无法抵达地球表面。这也许是导致包括所有恐龙在内的许多地球生物灭绝的原因。 “火山说”的依据:如果地球突然经历了一个火山爆发期,许多火山大致同时喷发,那么也能造成一个足以使生物大量灭绝的巨大灾难。 2.作者意在说明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 (二)读出自我,合作交流。 学生再读课文,思考问题: 1.在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中,作者为什么选择“撞击说”而否认“火山说”? 讨论交流,明确: 在作者看来,有论据验证的理论才能成立。 作者对前苏联科学家的实验研究成果进行了介绍: 一立方英寸被压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这种被压扁的沙子因此被称为斯石英。 斯石英的原子之间结合的极为致密,在通常条件下,斯石英可以保持数百万年。(列数字说明) 在一些地方已经发现了斯石英,而且有证据显示这些地区曾经受到过巨大陨石的撞击。(举例子说明) 在进行过原子弹爆炸实验的场地也发现了斯石英,它是由膨胀火球的巨大压力形成的。(举例子说明) 由以上两例,作者认为斯石英也应该出现在压力极高的地壳深处。 火山活动地区至今没有发现过斯石英。作者认为,地壳深处的斯石英可以通过火山喷发被携带到地表。然而,喷发温度极高,岩石会被熔化,所以任何由火山携带而来的斯石英都被转化为普通的二氧化硅。 由此作者断定:斯石英出现的地方肯定发过撞击。 加上科学家又有新的发现:在岩层年龄为6500万年的新墨西哥州拉顿地区的岩层中,检验到了斯石英存在的一种原子排列。 就这样,作者最后确认,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 2.你能把作者的思路理清楚吗? 讨论交流,明确: 作者以科学发现和科学实验的成果为依据,层次清楚地说明了恐龙灭绝的原因是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对地球撞击的结果。 说明顺序:科学发现→观点产生→科学研究发现→印证观点。这是一种追本求源,由因到果的逻辑说明顺序。 (三)重点赏读,质疑探究。 1.科学界研究恐龙灭绝问题,在作者看来有何意义?你怎么认为? 作者认为:这不仅仅是一个学术问题,因为我们将来也许还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大灾难(万一某天某个星体要撞击地球,我们也许会知道如何来避免这种撞击)。我们需要尽可能多地了解这种事件所产生的影响,因为当将来面对这种事件时,我们可以采取某种应急措施。 (学生谈个人的认识,言之成理即可)

被压扁的沙子教案

《被压扁的沙子》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把握本文有关恐龙灭绝的观点 2、本文说明其观点的行文顺序及语言特点 (二)情感目标: 1、科学需要合乎逻辑的分析、探索 2、广泛阅读科普文章,开阔视野,增长知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文章所说明的事理,领会文章的说明顺序 2、品味本文语言严密准确的特点 三、课时安排:1课时 四、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来共同探讨美国著名科普作家和科学幻想小说家、被公认为当今美国科幻小说家的泰斗的阿西莫夫所撰写的一篇说明性文章《被压扁的沙子》。 文章的题目通常对文章有一定的概括或提示作用,看到本文的题目《被压扁的沙子》,你猜想本文会写些什么呢?大概会介绍类似沙子为什么被压扁,或者被压扁的沙子是什么样的之类的问题吧? 本文到底介绍什么科学知识,我们肯定能在文章里找到答案就请大家和我一起进入阿西莫夫书写的科学世界吧! (二)据言知意你从文中知道了什么? 请同学们浏览文章,了解本文究竟揭示了什么科学奥秘,借此了解本文的主要内容。 在品析之前解决字词知识 1、文章是介绍沙子的知识吗?(有关恐龙灭绝的原因,原来本文的主角不是沙子,而是恐龙) 2、题目是《被压扁的沙子》,内容却恐龙灭绝的原因,题目《被压扁的沙子》是否偏离主题了?我们换成《恐龙是怎样灭绝的》会不会更好?

本文题目不但没有离题,还能提示读者,恐龙灭绝的“撞击说”所以产生,与被压扁的沙子的科学发现和科学研究密不可分此外,文题形象性强,容易激起好奇心,引起人们的阅读兴趣 3、恐龙灭绝的原因一直是学术界有争议的问题,因而产生两种学说“撞击说”“火山说”在探究恐龙灭绝的原因时,作者的观点是什么?他的观点以什么为依据,又是怎样推论出来的? 请仔细阅读,圈点勾画找出文中关键语句,思考作者得出结论的过程 提示:一般文章每个段落中都有概括性、提示性的文字或语句,在阅读中画出这样的内容可以帮助你提炼文章主要信息,快速准确的掌握文章主要内容所以说,圈点勾画是学习语文的重要途径之一 小组讨论,与周围同学分享你的阅读信息,并交流观点,让同学明白得出结论的原因及过程[请几名同学展示] 作者运用严谨的思维方法,层层剖析了恐龙灭绝的原因(边总结边板书): 作者以科学发现和科学实验的成果为依据,层次清楚地说明了恐龙灭绝的原因是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对地球撞击的结果 说明顺序:科学发现→观点产生→科研成果→印证观点这是一种追本求源,由因到果的逻辑说明顺序 逻辑顺序:指按照人们思维发展的顺序,进行合理的推论而得出科学结论的思维过程,写作有关科学知识的文章是通常会采用这种符合思维顺序的方法作为行文思路,这就使逻辑顺序与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共同成为说明文的三大说明顺序(三)顺意品言 同学们对逻辑顺序有了基本认识,可是将深奥的事理由浅入深地展现在人们面前,一方面需要缜密的思维过程,另一方面还要借助语言这个有效的交流工具准确严密是说明文语言的基本要求品味文章语言特点也是我们阅读文章的一项基本能力 1、请看大屏幕上的这两句话: (1)这是导致包括所有恐龙在内的许多地球生物灭绝的原因 (2)这也许是导致包括所有恐龙在内的许多地球生物灭绝的原因 两句话有什么不同?有“也许”跟没有“也许”,这句话表达的意思有什么不同? (点拨:“这”指什么?“小行星或彗星撞击地球使很长一段时间内阳光无法

八年级语文:阿西莫夫科普短文两篇(恐龙无处不在,被压扁的沙子)教案6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教材 语文教案(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 学校: 年级: 任课教师: 语文教案 / 初中语文 / 八年级语文教案 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

阿西莫夫科普短文两篇(恐龙无处不在,被压扁的沙子) 教案6 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通过学习语文的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交流能力,学习语文是为了更好的学习和工作,为了满足人类发展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初中八年级语文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教学建议 一、主题思想 恐龙是古爬行动动物,种类繁多,体型各异,小的体长不到一米,大的体长数十米,重达四五十吨。有食肉的,也有食植物的。它们在地球上的陆地或沼泽附近生活,在地球显瓢砸皇薄?nb 6500万年前,在地球上生活了1.6亿年的恐龙灭绝了,成为生物史上最大的谜案。这两篇短文,一篇依据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的事实,佐证了大陆漂移假说;一篇通过对“被压扁的沙子”的反思,证明外星撞击导致恐龙灭绝。 课文所选两篇就同一问题从不同角度思考,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文章给了我们一个有益的启示: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有新的发现;要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方法。

二、思路分析 《恐龙无处不有》开篇提出科学领域是紧密相连的,各自的发明都有可能得到相互启发,以引起读者的兴趣:“紧密相连”表现在哪里?有哪些事实能证明它们是互相“产生影响”的?然后举南极发现恐龙化石的例子,提出既然寒冷的气候不适应恐龙的生活,恐龙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去的问题。围绕这个问题,引出板块构造理论,说明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得出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这一事件,为板块构造理论的成立提供了有力证明的结论。 《被压扁的沙子》起笔提出导致6500万年前恐龙灭绝原因的一个新观点——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童星对地球的撞击,引起人们对这一曾经主宰过地球的生灵突然灭绝的兴趣、并且说明科学家们研究的目的在于“多地了解这种事件所产生的影响,因为当将来面临这种事件时,我们可以采取某种应急措施”。然后从地质学发现的证据上论证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应该是撞击。 三、段落结构 《恐龙无处不在》的段落结构 全文共15个自然段,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用一个科学观点——“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 被压扁的沙子

18.被压扁的沙子 1.能解释“撞击说”“火山说”“斯石英”等科学概念。 2.整理归纳短文的行文顺序及说明方法、语言特色。 ●重点: 1.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简明精练、逻辑性强、幽默风趣的特点。 2.学会比较阅读,培养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想问题的思维方法。 1.给加点字注音。 潮汐.(xī) 地壳.(qiào) 追溯.(sù) 天衣无缝.(fèng) 陨.石(yǔn) 2.结合语境,理解加点词语的意思。 这种撞击也许深入到了地壳内部,引起火山喷发,造成大火和潮汐 ..大浪。 潮汐: 本义是由于月亮和太阳的引力而产生的水位定时涨落的自然现象。文中特指海潮。 3.对于6500万年前恐龙的灭绝,科学界存在着哪两种对立的理论?各自的依据是什么? 科学界存在着的两种对立的理论是“撞击说”和“火山说”。 “撞击说”的依据:在一个6500万年前形成的沉积物薄层中,发现了稀有金属铱,它的含量异常丰富。一些人认为,这可能是由于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对地球撞击的结果。这种撞击也许深入到了地壳内部,引起火山喷发造成大火和潮汐大浪。许多尘埃进入了平流层中,结果造成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阳光无法抵达地球表面。这也许是导致包括所有恐龙在内的许多地球生物灭绝的原因。 “火山说”的依据:如果地球突然经历了一个火山爆发期,许多火山大致同时喷发,那么也能造成一个足以使生物大量灭绝的巨大灾难。

4.作者意在说明恐龙是怎样灭绝的? 作者意在说明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 5.本文题目“被压扁的沙子”是否离题太远?换成“恐龙是怎样灭绝的”好不好? 本文的题目不但没有离题,而且还能提示读者,恐龙灭绝的“撞击说”之所以产生,与对被压扁的沙子的科学发现和科学研究密不可分。此外,文题形象性强,能引起人们阅读的兴趣。文题“恐龙是怎样灭绝的”对本文内容起不到提纲挈领的作用。 问题一:阅读文章,整体感知。 在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中,作者为什么选择“撞击说”而否认“火山说”? 示例:在一些地方已经发现了斯石英,而且有证据显示这些地区曾经受到过巨大陨石的撞击。作者认为斯石英也应该出现在压力极高的地壳深处, 而火山活动地区至今没有发现过斯石英。作者认为,地壳深处的斯石英可以通过火山喷发被携带到地表,然而,喷发温度极高,岩石会被熔化,所以任何由火山携带而来的斯石英都被转化为普通的二氧化硅。 由此作者断定:斯石英出现的地方肯定发生过撞击而不是火山喷发。 问题二:请理清《被压扁的沙子》一文中作者的思路。 示例:作者提出导致6500万年前恐龙灭绝原因的一个新观点——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对地球进行了撞击,引起人们对这一曾经主宰过地球的生灵突然灭绝的兴趣,并且说明科学家们研究的目的在于“尽可能

被压扁的沙子(人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被压扁的沙子(人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 教学设计 《被压扁的沙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把握说明的内容,理清说明思路。 2、对比阅读,比较分析每篇各自的说明对象和说明角度,培养学生善于多角度、多侧面看问题的科学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1、把握说明的内容,理请说明思路。 2、对比阅读,比较分析每篇各自的说明对象和说明角度。 教学难点 对比阅读,比较分析每篇各自的说明对象和说明方法等,培养学生善于多角度、多侧面看问题的科学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展示图片,恐龙原是地球上的庞然大物,曾“统治”地 球达一亿七千万年之久,但我们知道现在这种生物消失了。 它究竟是怎么灭绝的?可谓是众说纷纭,至今仍然是科学的 一个谜。今天我们来学习《被压扁的沙子》,本文是破解此 谜的一个观点,看看能否让人信服。 (一)整体感知

学生自读课文,思考问题: 1.对于6500万年前恐龙的灭绝,科学界存在着哪两种对立的说法?各自的依据是什么? 2.作者在本文中说明恐龙是怎样灭绝的? 讨论明确: 1.科学界对于恐龙在6500万年遭遇灭顶之灾,存在着的两种对立的理论是:“撞击说”和“火山说”。 “撞击说”的依据:在一个6500万年前形成的沉积物薄层中,发现了稀有金属铱,它的含量异常丰富。一些人认为,这可能是由于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对地球撞击的结果。这种撞击也许深入到了地壳内部,引起火山喷发造成大火和潮汐大浪。许多尘埃进入了平流层中,结果造成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阳光无法抵达地球表面。这也许是导致包括所有恐龙在内的许多地球生物灭绝的原因。 “火山说”的依据:如果地球突然经历了一个火山爆发期,许多火山大致同时喷发,那么也能造成一个足以使生物大量灭绝的巨大灾难。 2.作者意在说明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 (二)探究学习 学生再读课文,思考问题: 1.在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中,作者为什么肯定“撞击

第18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之《被压扁的沙子》“体验型课堂”学习方案1doc初中语文

第18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之《被压扁的沙子》“体验型课 堂”学习方案1doc初中语文 18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学习导言】 什么叫〝被压扁的沙子〞,沙子在什么情形下会被压扁呢?〝被压扁的沙子〞能讲明什么咨询题?,让我通过研读课文来解决这些咨询题。阿西莫夫素以驾驭语言和概念的能力著称,让我通过品读课文来分析文章中语言表达有特色的句子。 课前学习〔通读课文、积存基础〕 【通读课文】 1.课文的题目是?被压扁的沙子?,读完课文后,我明白课文不是写 ,而是写 2.本文题目?被压扁的沙子?是否离题太远? 我的摸索是 【积存基础】 1.用恰当的词语填写在以下句子中的横线上。 〔1〕这可能是由于一个庞大的小行星或彗星地球的结果。〔碰撞撞击冲撞〕 〔2〕假如二氧化硅〔即专门纯的沙子〕处于超高压的状态,那么它的原子相距专门近,从而变得极为〔紧密致密严密〕 〔3〕在一些地点差不多发觉了斯石英,有证据显示,这些地区曾经受到庞大陨石的撞击。〔而且还有但是〕 2.摘录表达讲明文语言准确性的语句并尝试分析。 语句1: 分析1: 语句2: 分析2: 课内学习〔预习反馈、研读课文、品读课文〕 【预习反馈】

1、同桌互相检查、批改课前学习。 2、同学批语:。【研读课文】 研读〝大灭绝〞 自读课文,摸索咨询题: 1.关于6500万年前恐龙的灭绝,科学界存在着哪两种对立的理论?各自的依据是什么? 2.作者在本文中意在讲明恐龙是如何样灭绝的? 研读〝斯石英〞 作者选择〝撞击讲〞而否认〝火山讲〞是有论据验证的。看看作者对前苏联科学家的研究和其他学者的研究进行了如何样的介绍: 作讲明: 明性质: 作确信: 新发觉: 理清作者思路 讲明顺序: 探究文章意义 科学界研究恐龙灭绝咨询题,在作者看来有何意义?我如何认为? 【品读课文】 准确严密是讲明文语言的差不多要求,让我来分析下面两组句子。 〔1〕这是导致包括所有恐龙在内的许多地球生物灭绝的缘故。 〔2〕这也许是导致包括所有恐龙在内的许多地球生物灭绝的缘故。 〔1〕假如在8500C的温度下把斯石英加热30分钟,它将变为一般沙子。 〔2〕假如在大约10000C把斯石英加热30分钟左右,它将变为一般沙子。 生动幽默是讲明文语言的特色表达,让我来分析下面两个句子。 万一哪天某个星体要撞击地球,我们也许会明白任何来幸免这种撞击。 你也许能够在真空中对金刚石加热,从而把它复原到原始炭的状态,但谁情愿如此做呢? 课后学习〔完成作业〕

《被压扁的沙子》教学反思

《被压扁的沙子》教学反思 《被压扁的沙子》教学反思 本篇课文涉及到较多的地理知识,为更好地让学生了解文章的写作思路,有必要向学生介绍一些相关的地理知识,既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增长学生的见识,学科之间相互渗透。但这些知识的介绍不能变为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要避免把语文课上成地理课或有关介绍恐龙知识的生物课,所以与课文相关的课外知识可以以预习的形式布置给学生在课前完成。本文的教学还是应该突出说明文的特点。 对于八年级学生来说,说明文是相当枯燥的,何况本文是纯粹的科普文章,因此我在教授本文时力求形式新颖活泼,过程环环相扣,让更多学生参与其中,尽可能实现教学目标.而从过程来看差强人意.主要原因有三: 一是将本文内容和电视科普片联姻的构想是授课前晚忽然想到,时间仓促,某些环 节雕琢不够仔细,阅读时间太短,应加强对课文的朗读,重点句段的锤炼不够。 二是作为教师的我临场调动学生学习情绪上能力有所欠缺,课堂上反映出来的是学生参与面不够广,发言不够踊跃,还应充分调动绝大多数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三是教者高估学生能力,忘记了学生整体素质教较差这一事实,导致实际课堂上的 场面与我的构想出入较大.当然从课后反馈的信息看,教学目标基本实现,而且相当多的学生喜欢这一种教学形式.一成不变导致学生思想的懒惰,求变求新定会有更多的惊喜 收获.我想这样的”探索”越多,”发现”也就会越多。 教师深入钻研教材,对课文内容把握好,课堂设计新颖,将科普文章讲的通俗易懂,易于学生接受。教学思路清晰,过程流畅自然,长文短教,重点突出,且点拨到位。以央视栏目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也为下文学生归纳写作内容、说明顺序作了很好的引导。能联系生活,适当开发资源,课堂容量大。教师的专业功底扎实全面,语言简洁到位,并不乏妙语,有自己比较鲜明的教学风格。学生分组学习,合作探究,效率高,效果较好。若能有一定的影像、图片资料作辅助,学生的兴趣会更高,理解更清楚

被压扁的沙子 优质课教案

被压扁的沙子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把握本文有关恐龙灭绝的观点。 理解本文说明其观点的行文顺序及语言特点。 (二)能力目标 善于运用圈点勾画的方法在文中提取主要信息。 (三)情感目标 明白科学需要合乎逻辑的分析、探索。 广泛阅读科普文章,开阔视野,增长知识。 【教学重难点】 1.了解文章所说明的事理,领会文章的说明顺序。 2.品味本文语言严密准确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来共同探讨美国著名科普作家和科学幻想小说家、被公认为当今美国科幻小说家的泰斗的阿西莫夫所撰写的一篇说明性文章《被压扁的沙子》。 文章的题目通常对文章有一定的概括或提示作用,看到本文的题目《被压扁的沙子》,你猜想本文会写些什么呢?大概会介绍类似沙子为什么被压扁,或者被压扁的沙子是什么样的之类的问题吧。 本文到底介绍什么科学知识,我们肯定能在文章里找到答案。现在就请大家和我一起进入阿西莫夫书写的科学世界吧! (二)据言知意 请同学们浏览文章,了解本文究竟揭示了什么科学奥秘,借此了解本文的主要内容。 在品析之前解决字词知识。 1.文章是介绍沙子的知识吗?(有关恐龙灭绝的原因,原来本文的主角不是沙子,而是恐龙) 2.题目是《被压扁的沙子》,内容却恐龙灭绝的原因,题目《被压扁的沙子》是否偏离

主题了?我们换成《恐龙是怎样灭绝的》会不会更好? 本文题目不但没有离题,还能提示读者,恐龙灭绝的“撞击说”所以产生,与被压扁的沙子的科学发现和科学研究密不可分。此外,文题形象性强,容易激起好奇心,引起人们的阅读兴趣。 3.恐龙灭绝的原因一直是学术界有争议的问题,因而产生两种学说“撞击说”“火山说”。在探究恐龙灭绝的原因时,作者的观点是什么?他的观点以什么为依据?又是怎样推论出来的? 请仔细阅读,圈点勾画找出文中关键语句,思考作者得出结论的过程。 提示:一般文章每个段落中都有概括性、提示性的文字或语句,在阅读中画出这样的内容可以帮助你提炼文章主要信息,快速准确的掌握文章主要内容。圈点勾画是学习语文的重要途径之一。 小组讨论,与周围同学分享你的阅读信息,并交流观点,让同学明白得出结论的原因及过程。 作者运用严谨的思维方法,层层剖析了恐龙灭绝的原因(边总结边板书)。 作者以科学发现和科学实验的成果为依据,层次清楚地说明了恐龙灭绝的原因是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对地球撞击的结果。 说明顺序:科学发现→观点产生→科研成果→印证观点。这是一种追本求源,由因到果的逻辑说明顺序。 逻辑顺序:指按照人们思维发展的顺序,进行合理的推论而得出科学结论的思维过程,写作有关科学知识的文章是通常会采用这种符合思维顺序的方法作为行文思路,这就使逻辑顺序与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共同成为说明文的三大说明顺序。 (三)顺意品言 同学们对逻辑顺序有了基本认识,可是将深奥的事理由浅入深地展现在人们面前,一方面需要缜密的思维过程,另一方面还要借助语言这个有效的交流工具,准确严密是说明文语言的基本要求。品味文章语言特点也是我们阅读文章的一项基本能力。 1.请看大屏幕上的这两句话: (1)这是导致包括所有恐龙在内的许多地球生物灭绝的原因。 (2)这也许是导致包括所有恐龙在内的许多地球生物灭绝的原因。 两句话有什么不同?有“也许”跟没有“也许”,这句话表达的意思有什么不同? (点拨:“这”指什么?“小行星或彗星撞击地球,使很长一段时间内阳光无法抵达地球,是导致地球生物灭绝的原因”是客观事实,还是根据现象推出的结论?是科学家根据科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