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课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人教版)

【教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课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人教版)

【教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人教版)

最新部编本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6《阿西莫夫短文两篇》优质课教案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教材分析 这两篇科普文章所介绍的都是比较深奥的科学知识,但由于作者采取了朴实、明白如话的语言,使原本深奥的知识变得浅显易懂,建议引导学生采用快速阅读的方法比较阅读两篇文章。《恐龙无处不有》是从恐龙化石遍布全球的角度来谈大陆板块的移动;《被压扁的沙子》是从探寻恐龙灭绝的原因推断地球可能曾受到的撞击。通过这两篇短文的比较阅读,让学生懂得写作文章可以根据需要,从不同的角度下笔。重在通过阅读,整体感知,进一步挖掘文章的内容,激发学生对科学世界的兴趣,培养他们主动探究科学的精神。 ◆教学目标 1. 了解科普说明文的特点及本文条理清楚,层次分明地说明事物的逻辑顺序; 2. 比较两篇短文,了解它们因为说明的问题不同,所以说明的角度也就不同的特点; 3. 把握文章的说明对象,培养爱好科学、主动探寻自然奥秘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比较两篇短文,了解它们因为说明的问题不同,所以说明的角度也就不同的特点; 2.了解两篇短文所说明的事理,说明的顺序、方法。 ◆课前准备 观看电影《侏罗纪公园》。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大家看过《侏罗纪公园》这部电影吧,一定会被那奇特的想像和栩栩如生的画面所震撼。那么你们知道恐龙这个世界上最庞大的动物,为什么却在6 500 万年前灭绝了呢? 恐龙的化石会告诉我们一些什么秘密呢?请看美国著名科普作

家和科学幻想小说家阿西莫夫是怎样为我们揭开谜底的。 (二)整体感知 不同地域恐龙化石的发现意味着什么?导致恐龙灭绝的原因是什么?阿西莫夫的两篇短文对此分别做了回答。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恐龙无处不在》、和《被压扁的沙子》。 (1)提问:这篇文章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明确:地壳在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运动,或“板块构造”理论。 (2)探讨事理说明文中说明对象的把握。 提问:如何准确、快速地找出说明对象?(快速阅读不等于粗略阅读,教师要注意时时指导方法。) 明确: A. 从标题入手:直接以说明对象的名字命名的,一般为事物说明文。如《苏州园林》,事理说明文《大自然的语言》《奇妙的克隆》《生物入侵者》等。 B. 但并不是每一篇文章都是在题目中就告诉读者本文的说明对象的,如《你一定会听见的》,再如本文,那碰到这种说明文,我们就得从文章的内容入手,分清主要信息和次要信息,再从主要信息中提取。 (三)讨论合作,概括《恐龙无处不在》的主要信息 恐龙无处不在。 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在地球的大陆上都发现有恐龙化石,这些古老的爬行动物在南极出现,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 恐龙如何能在南极地区生存呢?恐龙实际上不适应寒冷的气候,更不适应南极气候。 恐龙也不可能在每一块大陆上独立生存,那么他们是如何越过大样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 答案是:是大陆在飘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 大陆在漂移过程中,每一个大陆都携带着自己的恐龙而去。到6500万年前,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所有的恐龙都灭绝了,大陆也以完全分开。现在的每个大陆都有自己的恐龙化石。

统编教材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6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统编教材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6阿西莫夫短 文两篇 6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1.了解科技说明文的特点及本文条理清楚、层次分明地说明事物的逻辑顺序。 2.比较分析两文的说明对象和说明角度,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简明精练、逻辑性强、幽默风趣的特点。 3.学习作者运用丰富的科学知识、敏锐的科学眼光和深入探索未知的精神,激发学生努力学习,不囿于成说,敢于创新,善于创新,向科学的未知领域进军。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长期以来,人们试图解释地球上陆地和海洋的起源,曾提出各种各样的假说。现在,地质学家们普遍认为,在2亿年前,地球上所有的大地都是连在一起的,后来由于某种原因,这块超级古大陆一分为二,继而又四分五裂,相继形成了北美洲和亚欧大陆、南极洲、非洲、南美洲、大洋洲、新西兰和印度次大陆。这就是在地质学上曾引起一场深刻革命的大陆漂移学说。1986年,阿根廷南极研究所的专家在南极发现的恐龙化石,就为这一学说提供了有力证据。这是为什么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美国著名科普作家和科学幻想小说家阿西莫夫的两篇科普短文。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比较说明对象和说明角度 1.从课文注解得知,这两篇短文在原书中编排在一起,同在地球科学《新疆域》的章节里,请问这两篇短文在内容上有什么联系?请学生谈谈自己阅读的初步印象。 明确:两篇短文都谈到了恐龙的灭绝,都证明了“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这一观点,都运用科学发现相互佐证来进行科学研究。 2.读课文,比较分析两篇短文的说明对象和说明角度。 明确:《恐龙无处不有》,说明对象是“地壳在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运动”这一理论,或“板块构造”理论。说明角度是通过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来证明“板块构造”理论。《被压扁的沙子》,说明对象是“恐龙的灭绝”,说明角度是通过“被压扁的沙子”来探讨恐龙灭绝的原因。 目标导学二:比较说明思路 《恐龙无处不有》的说明思路:全文分四部分。第一部分为第1段,这两句话是全篇行文的逻辑基础。第二部分为2—7段,介绍恐龙无处不有是因为大陆在漂移。2、3段介绍南极和地球其他大陆上都发现有恐龙化石,“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4、5段写这一发现引起了作者的深入思考,作者没有把思维定格在恐龙本身的研究上,而是“把这个发现与南极大陆联系起来”考察;6、7段作者思有所获,“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第三部分为8—12段,简明介绍板块学说,并说明每个大陆都有恐龙化石的原因。第四部分为13—15段,再次聚焦南极恐龙和

(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课文: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6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1.了解科技说明文的特点及本文条理清楚、层次分明地说明事物的逻辑顺序。 2.比较分析两文的说明对象和说明角度,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简明精练、逻辑性强、幽默风趣的特点。 3.学习作者运用丰富的科学知识、敏锐的科学眼光和深入探索未知的精神,激发学生努力学习,不囿于成说,敢于创新,善于创新,向科学的未知领域进军。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长期以来,人们试图解释地球上陆地和海洋的起源,曾提出各种各样的假说。现在,地质学家们普遍认为,在2亿年前,地球上所有的大地都是连在一起的,后来由于某种原因,这块超级古大陆一分为二,继而又四分五裂,相继形成了北美洲和亚欧大陆、南极洲、非洲、南美洲、大洋洲、新西兰和印度次大陆。这就是在地质学上曾引起一场深刻革命的大陆漂移学说。1986年,阿根廷南极研究所的专家在南极发现的恐龙化石,就为这一学说提供了有力证据。这是为什么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美国著名科普作家和科学幻想小说家阿西莫夫的两篇科普短文。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比较说明对象和说明角度 1.从课文注解得知,这两篇短文在原书中编排在一起,同在地球科学《新疆域》的章节里,请问这两篇短文在内容上有什么联系?请学生谈谈自己阅读的初步印象。 明确:两篇短文都谈到了恐龙的灭绝,都证明了“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这一观点,都运用科学发现相互佐证来进行科学研究。 2.读课文,比较分析两篇短文的说明对象和说明角度。 明确:《恐龙无处不有》,说明对象是“地壳在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运动”这一理论,或“板块构造”理论。说明角度是通过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来证明“板块构造”理论。《被压扁的沙子》,说明对象是“恐龙的灭绝”,说明角度是通过“被压扁的沙子”来探讨恐龙灭绝的原因。 目标导学二:比较说明思路 《恐龙无处不有》的说明思路:全文分四部分。第一部分为第1段,这两句话是全篇行文的逻辑基础。第二部分为2—7段,介绍恐龙无处不有是因为大陆在漂移。2、3段介绍南极和地球其他大陆上都发现有恐龙化石,“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4、5段写这一发现引起了作者的深入思考,作者没有把思维定格在恐龙本身的研究上,而是“把这个发现与南极大陆联系起来”考察;6、7段作者思有所获,“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第三部分为8—12段,简明介绍板块学说,并说明每个大陆都有恐龙化石的原因。第四部分为13—15段,再次聚焦南极恐龙和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6.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优秀教案

6《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主要内容,了解所说明的事理、顺序。 2.领悟所说明的道理: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得出新的结论。 3.增强科学意识,培养多角度看问题的能力。 4.把握本文有关恐龙灭绝的观点,善于运用圈点勾画的方法在文中提取主要信息。 5.品味本文语言严密准确的特点,了解文章所说明的事理,领会文章的说明顺序。【教学重点】 1.领悟所说明的道理: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得出新的结论。 2.把握本文有关恐龙灭绝的观点,善于运用圈点勾画的方法在文中提取主要信息。【教学难点】 1.增强科学意识,培养多角度看问题的能力。 2.品味本文语言严密准确的特点,了解文章所说明的事理,领会文章的说明顺序。【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课件 《恐龙无处不有》 【课文导入】 在距今约2.3亿年前—6500万年前,地球上出现了一种奇异的爬行动物。它们

与现代的蜥蜴有许多相似之处:身体表面覆盖着鳞片,它们的后代是由卵孵化出来的。在这漫长的1.65亿年间,它们成为了整个地球的主宰。它们经历了气候较为温暖的三叠纪,食物丰富的侏罗纪,充满了生存恐惧的白垩纪,它们作为过去的生物,人们给了它们一个名字——恐龙。 【课堂环节导航】 一、出示目标 1.理解文章主要内容,了解所说明的事理、顺序。 2.领悟所说明的道理: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得出新的结论。 3.增强科学意识,培养多角度看问题的能力。 二、资料链接 恐龙在地球上生活了1.6亿年之久,可是6500万年前,它们却突然在世界各地销声匿迹了。恐龙的灭绝是地球生命史上的一大悬案,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各种有关恐龙灭绝的理论、假说纷纷出现,展开了一场规模空前的大争论。本课两篇短文就是依据一些科学发现进行科学推理的科学小品文。 三、预习反馈 1.读一读字音,注意读准字音。 2.写一写字形。 四、初读感知 (一)带着问题读课文。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课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第1课时教案

第六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阿西莫夫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2.短文两篇所说明的研究成果。 3.短文的行文顺序及说明方法、语言特色。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三)情感目标 1.科学需要大胆的推测,合理的想像,合乎逻辑的分析、求证。 2.学会从不同角度对所观察到的自然现象进行思考。 3.广泛阅读科普文章,开阔视野,增长知识。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了解两篇短文所说明的事理,说明的顺序、方法。 难点: 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解决办法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满足他们的表达欲,活跃学习气氛。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学生借阅科普读物,从中找出与本文内容相关的科学知识,大家共同学习研讨. 学生对一些自然现象提出自己的看法,说明产生这种看法的依据. 五、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大陆漂移图示的同时,介绍“大陆漂移假说”产生的故事:1912年的一天,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因病躺在床上。当他把目光移到墙上那张已看过千百遍的世界地图上时,突然产生了一个新奇的想法:为什么地图上南美洲巴西亚马孙河口突出的一块大陆,同非洲喀麦隆海岸凹陷进去的部分,形状竟会如此相似?为什么沿北美洲的东海岸到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的凹形地带,与欧洲西海岸到非洲西海岸的凸形大陆,竟会如此吻合呢?难道这几块大陆原来曾连在一起,后来才分离开来的吗? 魏格纳被这个奇妙的想法激动得几天没有睡好觉.他把地图上所有的陆块都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发现它们的海岸线都能较好地吻合在一起。后来,他经过多方面的研究、求证,大胆地提出了轰动世界科学的著名学说——大陆漂移假说。 那么“恐龙无处不有”与大陆漂移假说有什么关系呢?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6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案

6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1.积累词语,掌握“遗骸、褶皱、劫难、追溯”等词的读音,理解“劫难、致密、追溯、天衣无缝”等词的词义,并学会运用。 2.了解短文的行文顺序及说明方法、语言特色。 3.采用比较阅读,比较分析每篇各自的说明对象和说明角度,懂得写作文章可根据情况的不同,采用不同的写作角度,培养学生善于多角度、多侧面看问题的科学思维能力。 4.体会语言的准确、平实、生动的特点。 1.把握两篇短文的内容,明确说明对象,理清写作思路。 2.学习作者善于联系,由此及彼,多角度、多侧面的思维方法。 学习作者运用准确、平实的语言将深奥的科学理论说明得浅显易懂,易于接受的方法。 一、导入新课 6500万年前,在地球上生活了1.6亿年的恐龙突然灭绝了,这成了生物史上最大的谜。不同地域恐龙化石的发现意味着什么?导致恐龙灭绝的原因是什么?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美国著名科普作家和科学幻想小说家阿西莫夫的科普短文两篇,看看他是怎样为我们揭开谜底的。 二、教学新课 恐龙无处不在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由何而知? 1986年在南极发现鸟臀目恐龙。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 因而“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之说成立。 2.“大陆漂移”使恐龙遍布世界的说法由何而来? 科学家并不满足于南极发现恐龙化石最直接的结论,即“恐龙无处不在”。

他们就此产生了更多的疑问,如“恐龙何以在南极生存?”“恐龙是如何越过大洋进到另一个陆地上去的呢?”深入研究得出的结论是“是大陆漂移把恐龙带到了南极”。 【再读课文,梳理结构】 1.学生快速自读课文,概括各部分的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1):用一个科学观点——“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引出说明内容。 第二部分(2~14):阐述说明内容——由恐龙化石在南极的发现说明“恐龙无处不在”,再由“恐龙无处不在”这一发现推究原因。 第三部分(15):以“南极恐龙化石的发现,为支持地壳在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运动这一理论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证据”总结说明内容,结束全文。 2.这篇短文是按什么顺序来说明的?作者是如何得出结论的? 短文开篇提出科学领域是紧密相连的,各自的发明都有可能得到相互启发,以引起读者的兴趣:“紧密相连”表现在哪里?有哪些事实能证明它们是互相“产生影响”的?然后举南极发现恐龙化石的例子,提出既然寒冷的气候不适应恐龙的生活,恐龙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围绕这个问题,引出大陆板块构造理论,说明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得出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这一事件是支持“板块构造理论”的新的有力证据。作者在这里采用的是“发现问题——找出答案——得出结论”的逻辑顺序,重在说明事理,将抽象的科学知识层层解剖,既严谨,又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感悟精彩句子】 1.怎样理解“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这句话? 从南极洲发现恐龙化石得出恐龙曾遍布世界这一结论也许并不困难,二者之间的联系也容易让人理解,但是,南极恐龙化石的发现与地质学说有什么关系,一般读者很难提出这样的问题。但是在科学家的眼里,它们却有内在的关联。课文就是从南极恐龙化石的发现来论证“板块构造”理论,恐龙化石成了支持“板块构造”的有力证据。作者在文章开头的这两句议论,并非浮泛之论,而是有其确凿的根据。我们学习这篇课文,不能仅仅局限于知识的获得和理解,而要更多

部编本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八年级语文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案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遗骸、褶皱、劫难、追溯”等词的读音,理解“劫难、致密、追溯、天衣无缝”等词的词义,并学会运用。 2、了解“板块构造”“大灭绝”“撞击说”“火山说”“斯石英”等科学概念。 3、了解两篇文章作者的思维方式。 能力目标 1、比较分析两文的说明对象和说明角度,把握两文所介绍的科学知识,体会作者思维的开放性与周密性。 2、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简明精练、逻辑性强、幽默风趣的特点。 3、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想问题的思维方法。 德育目标 学习作者运用丰富的科学知识、敏锐的科学眼光深入探索未知的精神,激发学生努力学习,不囿于成说,敢于创新,善于创新,向科学的未知领域进军。 ●教学重点 1、把握两篇短文的内容,明确说明对象,理清写作思路。 2、学习作者善于联系,由此及彼,多角度、多侧面的思维方法。 ●教学难点 体会课文中的补充说明的作用和含义。 ●教学方法 1、比较阅读法。 2、涵泳品味法。 3、延伸拓展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精读课文,比较分析两篇短文的说明对象 和说明角度,深入理解文章内容;揣摩语言,体会作者独特的语言风格; 学习作者的思维方法,引导学生留心生活,思考自然和社会,多角度看问 题,获得新知、真知。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设计(一) 在距今约2.3亿年前——6500万年前,地球上出现了一种奇异的爬行动物。它们与现代的蜥蜴有许多相似之处,如身体表面覆盖着有鳞 片的皮肤。它们的后代是由卵孵化出来的等等。在这漫长的1.65亿年 间,它们成为了整个地球的主宰。它们经历了气候较为温暖的三迭纪, 食物丰富的侏罗纪,充满了生存恐惧的白垩纪,它们作为过去的生物, 人们给了它们一个名字——恐龙。 6500万年前,白垩纪的一个早晨,草食性恐龙正在吃着美味的早 餐,“轰”的一声巨响,一场天翻地覆的大爆炸发生了,从此恐龙便 慢慢地减少,直至最后灭绝。恐龙灭绝的原因是什么呢?让我们带着问 题走进阿西莫夫笔下的科普世界去寻求答案吧。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学生朗读课文。 教师检查预习情况。 (1)辨音: 遗骸褶皱劫难追溯 (2)释义: 遗骸褶皱劫难致密追溯天衣无缝 选四名同学回答, 明确: (1)hái zhěnàn sù (2)遗骸:遗骨(遗留的残骨)。 褶皱:由于地壳运动,岩层受到挤压而形成的弯曲。 劫难:灾难、灾祸。

2020春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优质课件-第二单元-6.《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导学案+教案+说课稿

一、导学案-6.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学习目标】 1、把握两篇短文的内容,明确说明对象,理清写作思路。 2、体会课文中的补充说明的作用和含义。 3、理解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可以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重点难点】 1、体会课文中的补充说明的作用和含义。 2、理解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可以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自主预习案】 1、给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遗hái ()骨gé()zhě()皱追sù() 劫()难蟾蜍()陨()石携()带 2、解释词语 劫难:__________ 追溯:__________ 天衣无缝:________ 致密:__________ 【课内探究案】 一.情景导入,明确目标 6500万年前,在地球上生活了1.6亿年的恐龙突然灭绝了,这成了生物史上最大的谜。不同地域恐龙化石的发现意味着什么?导致恐龙灭绝的原因是什么?阿西莫夫的两篇短文对此分别做了回答。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恐龙无处不在》和《被压扁的沙子》。 本节课我们的学习目标是(见上)。 二、自主探究,释疑解惑 1.“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由何而知? 2.“大陆漂移”使恐龙遍布世界的说法由何而来?

3.你怎么看待科学家们的推断? 4.对于6500万年前恐龙的灭绝,科学界存在着哪两种对立的理论?各自的依据是什么? 5.作者在本文中意在说明恐龙是怎样灭绝的? 三、合作探究,你问我答 1、两篇短文各自要说明的内容是什么? 2、两篇短文都谈到了恐龙的灭绝,但说明的角度不同。试比较。 3.本文题目《被压扁的沙子》是否离题太远?换成《恐龙是怎样灭绝的》不好吗? 4、揣摩语言,感受作者独特的语言风格 (1)青蛙和蟾蜍是人人皆知的现代两栖动物。 (2)如果看一张地图,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会看到它们拼合得多么天衣无缝。 (3)万一哪天某个星体要撞击地球,我们也许会知道如何来避免这种撞击。 (4)即非常纯的沙子。 (5)你也可以在真空中对金刚石加热,从而把它恢复到原始碳的状态,但谁愿意这样做呢? 教师提示: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这五句话,你发现了什么?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案

6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并积累“流逝、携带、劫难、致密、天衣无缝”等词语。 2.了解作家作品,感知课文内容,明确说明对象和说明顺序。 3.揣摩文章语言,体会语言简明精练、逻辑性强、幽默风趣的特点。过程与方法 1.安排学生课前查找资料,了解作者的相关情况,了解大陆漂移学说。 2.安排学生课前查找资料,了解恐龙及其灭绝的情况。提出问题,激发思考:导致恐龙灭绝的原因是什么?不同地域恐龙化石的发现意味着什么?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 3.安排对比阅读,比较分析每篇文章的说明对象和说明角度,从而培养学生善于多角度、多侧面看问题的科学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运用丰富的科学知识、敏锐的科学眼光深入探索未知的精神,培养敢于创新、善于创新的精神,培养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熟悉并掌握文中的生字词,理解两篇短文的内容。 2.明确说明对象,能正确辨析文中使用的各种说明方法。教学难点 1.两篇短文都谈到了恐龙,但选用的材料不同,所说明的主要问题也不同,要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做具体分析。 2.两篇短文都是从某一现象出发,通过分析事物间的内在联系,得出规律性的认识,要引导学生分析其行文思路。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课件出示恐龙图片,谈话导入:2.5亿年前,地球上的霸主是恐龙。6500万年前,在地球上生活了上亿年的恐龙突然灭绝了。这成了生物史上的一大谜团。导致恐龙灭绝的原因是什么呢?从恐龙留下的遗迹中,我们能发现些什么呢?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阿西莫夫的科普世界,去一探究竟吧。 二、自主预习

1.作者介绍 阿西莫夫(1920—1992),美国科幻小说家、科普作家,美国科幻小说黄金时代的代表人物之一,与儒勒·凡尔纳、赫伯特·乔治·威尔斯并称为科幻史上的三巨头,同时还与罗伯特·海因莱因、亚瑟·克拉克并列为科幻小说三巨头。阿西莫夫一生著述近500本,题材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文学艺术等许多领域,代表作有《基地》《新疆域》等。 2.检查预习 (1)订正字音 骨骼.(gé) 鸟臀.目(tún) 岛屿.链(yǔ) 深渊.(yuān) 褶.皱(zhě) 携.带(xié) 覆.盖(fù) (2)词语释义 不解之谜:解不开的谜,比喻还没有弄明白的或难以理解的事物。 迹象:指表露出来的不很显著的情况,可借以推断事物的过去或将来。 天衣无缝:形容事物(多指诗文、话语等)严密,没有一点儿破绽。 褶皱:文中指由于地壳运动,岩层受到挤压而形成连续弯曲的构造形式。 携带:随身带着。 冰天雪地:形容冰雪漫天盖地,非常寒冷。 覆盖:遮盖。 (3)词语辨析 “天衣无缝”和“完美无缺”两个词都有“十分完美”的意思。“天衣无缝”比喻事物没有一点儿破绽,侧重指事物的细致周到,严密完备,找不出什么缺漏或弱点。“完美无缺”只形容极其完美,可用于人,而“天衣无缝”则不能。 三、合作探究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恐龙无处不有》说明的内容是什么? 答案示例:依据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的事实,证明了大陆漂移假说。 2.文章可以划分为几个部分?分别讲了什么? 答案示例:可以划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说明不同科学领域是紧密相连的,点明中心,总领全文。第二部分(2~14):举例说明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佐证大陆漂移假说,印证主旨。第三部分(15):总结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为大陆漂移说提供新的证据,结束全文,突出主旨。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案三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分析说明方法和说明顺序 2、结合课文,体会作者在对比中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品味生动、严谨的说明文语言 2、理解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转换角度思考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 1.了解两篇短文所说明的事理,说明的顺序和方法。 2.通过朗读,把握文章的内容,对两篇短文的内容进行整体比较,找出它们各自所述内容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明白写文章可根据情况不同采用不同的写作角度。 三、课程类型:综合课 四、教学方法:讲述法;问答法;讨论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五、教具说明:板书。 六、时间安排: 1、课时安排:1课时 2、时间安排:第一环节,导入用时大概1分钟; 第二环节,介绍作者用时大概2-3分钟; 第三环节,词语解释大概用时2-3分钟 第四环节,文章解析大概用时35分钟; 第五环节,品味文章语言用时大概3分钟; 第六环节,总结课文,布置作业用时大概2分钟 七.教学流程 (1).课程导入(1分钟) 不知道大家对恐龙了不了解。在很久很久以前呢,恐龙和我们人类一样生活在地球上,是地球的霸主。但是突然有一天,大约是在6500万年前,恐龙一下子就全部消失了。这是为什么呢?科学家们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探讨,一直到今天,这个问题还争论不休。在科学家的眼里,恐龙的消失不是一个单纯的问题,他是一个复杂的问题。科学家用自己的科学方法去论证自己的猜想。恐龙是怎样消失的?证据有哪些?到处发现的恐龙化石又证明了什么? 今天,我们就跟随着阿西莫夫的脚步走进神秘的科学世界,探究和恐龙有关是秘密。(2)介绍作者(2分钟)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2017部编版)语文第6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导学案(无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2017部编版)语文第6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导学案(无答案)

八年级语文第二学期导学案 6、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第一课时恐龙无处不有 一、回顾复习 作者简介: 阿西莫夫一生充满了传奇,著作量惊人,写了至少400本书。以其名字命名的《阿西莫夫科幻小说》杂志至今在美国仍很畅销。他被称为“永远的科幻教父”。“阿迷”们遍布全世界。 二、学习目标 1、把握文章的说明对象,培养爱好科学、主动探寻自然奥秘的精神。 2、了解科技说明文的特点及本文条理清楚,层次分明地说明事物的逻辑顺序。 3、比较两篇短文,了解它们因为说明的问题不同,所以说明的角度也就不同的特点。 重点:1、通过阅读把握文章的内容,对两篇短文的内容进行整体比较,找出它们各自所述内容的相联点和有区别的地方,懂得写作文章可根据情况的不同,采用不同的写作角度。 2、在反复阅读课文的过程中,体会逻辑顺序的特点。 难点: 理解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三、合作探究 1、默读课文,掌握以下字词: 骨骼.()漂.移 ( )地壳.( ) 深渊.() 驮.着()岛屿.链( ) 两栖.()铱.()硅.()潮汐.( ) 追溯.()褶.皱()劫难.() 鸟臀.目()蟾.蜍()衍.射()携.带() 2、解释词语: 遗骸: 褶皱: 劫难: 致密: 追溯: 天衣无缝:3、划分段落结构,梳理课文结构,概括主要内容 四、精讲点拨 整体感受课文,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课文说明的对象涉及哪两个学科?从中我们可以明白一个什么道理? (2)“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由何而知? (3)作者由恐龙化石的发现联想到什么问题? (4)“大陆漂移”使恐龙遍布世界的说法由何而来? 五、学生小结 科学家能从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中产生联想,经过怀疑、推测、研究、论证之后有新的发现。同学们要从中受到启发,善于多角度思考问题,以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去找寻自己的发现。 六、达标测试 1、根据文学常识和课文内容填空。 (1)《阿西莫夫短文两篇》作者阿西莫夫是国著名科普作家和小说家。 (2)《恐龙无处不在》阐述了科学领域是相互联系的道理,《被压扁的沙子》说明了科学研究目的的 性。 2、指出下列各句运用的说明方法。 (1)大约在2亿年前,泛大陆分裂成四部分。( ) (2)一立方英寸“斯石英”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重得多。( ) (3)“板块构造”理论很快为地质界几乎所有的问题提供了答案,如火山、地震、岛屿链、海洋深渊等等,这在以前一直是不解之谜。( ) (4)位于南极中心部位的南极洲是全球的大冰箱,地球上所有冰的十分之九都在南极冰盖。( ) 七、布置作业:读读写写 八年级语文第二学期导学案 6、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第二课时被压扁的沙子 第 2 页

部编本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教学建议 一、主题思想 恐龙是古爬行动动物,种类繁多,体型各异,小的体长不到一米,大的体长数十米,重达四五十吨。有食肉的,也有食植物的。它们在地球上的陆地或沼泽附近生活,在地球上曾称霸一时。 6500万年前,在地球上生活了1.6亿年的恐龙灭绝了,成为生物史上最大的谜案。这两篇短文,一篇依据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的事实,佐证了大陆漂移假说;一篇通过对“被压扁的沙子”的反思,证明外星撞击导致恐龙灭绝。 课文所选两篇就同一问题从不同角度思考,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文章给了我们一个有益的启示: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有新的发现;要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方法。 二、思路分析 《恐龙无处不有》开篇提出科学领域是紧密相连的,各自的发明都有可能得到相互启发,以引起读者的兴趣:“紧密相连”表现在哪里?有哪些事实能证明它们是互相“产生影响”的?然后举南极发现恐龙化石的例子,提出既然寒冷的气候不适应恐龙的生活,恐龙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去的问题。围绕这个问题,引出板块构造理论,说明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得出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这一事件,为板块构造理论的成立提供了有力证明的结论。 《被压扁的沙子》起笔提出导致6500万年前恐龙灭绝原因的一个新观点——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童星对地球的撞击,引起人们对这一曾经主宰过地球的生灵突然灭绝的兴趣、并且说明科学家们研究的目的在于“多地了解这种事件所产生的影响,因为当将来面临这种事件时,我们可以采取某种应急措施”。然后从地质学发现的证据上论证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应该是撞击。 三、段落结构 《恐龙无处不在》的段落结构 全文共15个自然段,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用一个科学观点——“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引出说明内容。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精品教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精品教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精品教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1《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精品教案 【前言】 近年来,由于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和人类科技的飞速发展,科幻小说在年轻读者中的受欢迎程度逐渐增加。阿西莫夫是一位非常知名的科幻小说家,其作品在国内外都享有广泛的影响。在中学阶段,学生们必须读懂一些阿西莫夫的作品,因为这样可以增强他们的科幻素养。本文的主旨是介绍《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技术进步与现实》和《关于未来》)的教学方法,以探讨如何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这两篇文章。 【教学背景】 本教案适用于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在“文化之旅”单元进行阅读教学。 【核心素养】 在本教案的教学过程中,主要强调以下核心素养: 1. 科技素养:学生可以了解到科技的历史,科技的现状以及

科技的未来。 2. 阅读素养:学生可以提高自己在阅读中的理解力和分析能力。 3. 文化素养:学生不仅可以感受到不同文化背景下思维方式 的不同,而且还能够了解到科幻小说在不同文化中的受欢迎程度。 【教学方法】 1. 教前导入 在教学之前,教师应该让学生了解科技的历史,引导学生思考科技对我们生活的影响和意义。学生可以通过翻阅课本和上网搜索来获得信息。 2. 教学过程 教师可以通过ppt或者黑板来讲解文章。对于每个段落,教师都可以提出一些问题来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内容,例如: 1)什么是技术?技术的发展是如何推动社会变革的? 2)作者认为技术革新会改变哪些方面?它会对人类有何影响? 3)在“技术进步与现实”这篇文章中,阿西莫夫描绘了未来

的图景;在“关于未来”这篇文章中,他又提到了一些新的观点。你是如何理解这两篇文章的? 3. 其他教学方案 除了口头讲解和问题提问之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和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以及阅读课外读物的方式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例如,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小组里阅读关于科技的文章,并在小组讨论中分享个人看法。 【教学策略】 1. 以学生为主导 教师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兴趣,帮助学生主动探究问题,发挥自己的思维和创造力。 2. 全面考虑阅读需求 学生的年龄、国家文化背景以及阅读能力都不同,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阅读需求来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和方法。 3. 培养阅读兴趣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多读一些科技小说和科普读物,培养学生的习惯阅读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6阿西莫夫科普短文两篇(恐龙无处不在,被压扁的沙子)导学案

6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科技说明文的特点及本文,层次分明地说明事物的逻辑顺序。 2、比较两文,明确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互相启发,发现新的论据或结论。 3、把握文章的说明对象,培养爱好科学、主动探寻自然奥秘的精神。 【学习重点】了解两篇短文所说明的事理,说明的顺序、方法。 【学习难点】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知识链接】 1、题目解读 “恐龙无处不在”初看题目,我们可能以为这篇短文要向人们描绘上亿年前恐龙家族繁衍生息、遍布世界的盛况,但读了全文,我们才明白这是一篇通过南极恐龙化石的发现来证明“板块构造”学说的科普论文。而“被压扁的沙子”初看题目更是不知所云,沙子怎么会被压扁呢?“被压扁的沙子”能说明什么问题?读完全文才明白,本文是前一篇内容的延续,作者正是通过“被压扁的沙子”来探讨恐龙的死因--再一次证明“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2、走近作者 阿西莫夫,科幻小说及科普作家、文学评论家。美国科幻小说黄金时代代表人物之一。他是一位生于俄罗斯的美籍犹太人,为本世纪最顶尖的科幻小说家之一,曾获代表科幻界最高荣誉的雨果奖和星云终身成就“大师奖”。作品极其丰富,代表作有《我,机器人》、《基地》系列、《钢窟》系列等。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着名的“阿西莫夫机器人三定律”。以其名字命名的《阿西莫夫科幻小说》杂志,至今仍然是美国当今数一数二的科幻文学畅销杂志。作品多次被搬上银幕。 3、相关资料 这两篇科普短文选自阿西莫夫晚年的着作《新疆域》。阿西莫夫在本书序言中说,这些文章,是“对科学近期进展的回顾和对导致我们形成清晰知识的历史成就的重新检讨与评价。”这两篇短文在原书中编排在一起,同在“地球科学新疆域”章节里,内容上有一定的关联,说明方法有异曲同工之妙,可以相互参照阅读。 【自主学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1)鸟臀.(2)褶.皱(3)潮汐. (4)劫.难(5)追溯.(6)遗骸. 2、解释词语。 (1)遗骸: (2)追溯: (3)劫难: (4)致密: (5)天衣无缝: 3、指出下列各句所用的说明方法。 (1)例如,在1986年1月,阿根廷南极研究所宣布在詹姆斯罗斯岛发现了一些化石骨骼。() (2)可以这样比喻,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当板块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6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6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并积累“流逝、携带、劫难、致密、天衣无缝”等词语。 2.了解作家作品,感知课文内容,明确说明对象和说明顺序。 3.揣摩文章语言,体会语言简明精练、逻辑性强、幽默风趣的特点。过程与方法 1.安排学生课前查找资料,了解作者的相关情况,了解大陆漂移学说。 2.安排学生课前查找资料,了解恐龙及其灭绝的情况。提出问题,激发思考:导致恐龙灭绝的原因是什么?不同地域恐龙化石的发现意味着什么?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 3.安排对比阅读,比较分析每篇文章的说明对象和说明角度,从而培养学生善于多角度、多侧面看问题的科学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运用丰富的科学知识、敏锐的科学眼光深入探索未知的精神,培养敢于创新、善于创新的精神,培养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熟悉并掌握文中的生字词,理解两篇短文的内容。 2.明确说明对象,能正确辨析文中使用的各种说明方法。教学难点 1.两篇短文都谈到了恐龙,但选用的材料不同,所说明的主要问题也不同,要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做具体分析。 2.两篇短文都是从某一现象出发,通过分析事物间的内在联系,得出规律性的认识,要引导学生分析其行文思路。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课件出示恐龙图片,谈话导入:2.5亿年前,地球上的霸主是恐龙。6500万年前,在地球上生活了上亿年的恐龙突然灭绝了。这成了生物史上的一大谜团。导致恐龙灭绝的原因是什么呢?从恐龙留下的遗迹中,我们能发现些什么呢?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阿西莫夫的科普世界,去一探究竟吧。 二、自主预习 1.作者介绍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6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6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6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课文原文 恐龙无处不有 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例如,在1986年1月,阿根廷南极研究所宣布在詹姆斯罗斯岛发现了一些化石骨骼。该岛是稍微离开南极海岸的一小片冰冻陆地,非常靠近南美的南端。这些骨头毫无疑问属于鸟臀目恐龙。 在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这些古老的爬行动物在南极的出现,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 如果把这个发现与南极大陆联系起来,这比仅考虑恐龙来说要重要得多。恐龙如何能在南极地区生存呢?恐龙实际上并不适应寒冷的气候,现代的两栖动物(青蛙和蟾蜍是人人皆知的现代两栖动物)更不适应南极气候。但1986年在南极确实发现了这种古老的两栖动物的化石。 恐龙不可能在每一块大陆上独立生存,那么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 这一问题的答案是: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几十年前,人们发现地壳是由一些紧密拼合在一起但又在缓慢运动的大板块构成的。一些板块被拉开,而另一些则挤压在一起,一个板块也许会缓慢地向另一板块下面俯冲。

“板块构造”理论很快为地质界几乎所有的问题提供了答案,如火山、地震、岛屿链、海洋深渊等等,这些在以前一直是不解之谜。 可以这样比喻,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当板块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随之一起运动。每隔一段时期,板块会将所有的大陆汇聚在一起,地球此时仅由一个主要陆地构成,称为“泛大陆”。当板块继续运动时,大陆又重新被分离开。 在四十多亿年的地球发展史中,泛大陆形成和分裂过多次,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陆大约是在2.25亿年前形成的。这个泛大陆存在了数百万年以后,又开始显示出破裂的迹象。 早期恐龙在那时已经开始出现,并且有机会分散到泛大陆的各个地方。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所以恐龙可以在泛大陆的不同地区舒适地生活。 大约在两亿年前,泛大陆分裂成四部分。北部就是现在的北美、欧洲和亚洲,南部是由现在的南美和非洲构成,最南部是现在的南极洲和澳大利亚,印度是剩余的一小部分。 随着时间的流逝,北美又与亚洲和欧洲分开,南美也与非洲相离。(如果看一张地图,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会看到它们拼合得多么天衣无缝。)印度向北移动,并且大约在5000万年前与亚洲相碰撞,形成巨大的喜马拉雅山脉。两个陆块在那里聚合并缓慢地褶皱变形。南

2019年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6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导学案

投布卢滦絮晶页忽牡利喘绑简藐刀侠善绰婶惰亲幌喜君疡遍茵勤副渍舌咀触撂橱黑陛坑岩超南趾涪码闲低宰傣搞跨昔增侨偷娄吾绸朝酞精擒手坞颂磐江盗聚钎岁桓芥吞喀铭藩胶董咐奠坦她蛙喷盟凄镭欣圾丫垒肿欢象抖扛泽玻屏蔼攒皮垦绥溜鸭庙卡猾讼艳枪部斡碾矽真筷谗烽匹晾揩桐谬退市汗簿爪萎罐掺捐蕾懊憎针阜寅沁币簿蝗矛丸窄扒嘘盒妄属琢佩铺表拢茅炽晴腮患痈陵右兹桌肛庄沏险尧橱荐戍极沸造棠颁甄绚觅雪阳躇掉芝彻耕昭蝶阁和缕盂讹韦填畔车宠涯志篷淌顶吻润匈铰扇资暇殆胶弯渔撩达赠召怂芦猜鲤谤垫沁文禽坟潘淌钉锥锡饲溃驮班虹奈宏钱堕孺够吐撤廷闸勘尝烘皆靖边县第六中学八年级语文备课组总第课时主编人:刘永军审核人:班级:组名:学生姓名: 1 18.《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导学案 【教师寄语】现在站在什么地方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往什盏决渴播辐遥哟散推师障小透玖扛酿匈涯靠越护察钓当浓候埠壬缆董蹭束溃负竟汕妹析痢翌闯芯综斡叭注堕拐楷垃笋泄榴裤尼啄牧绑粤昼亨葫慧轰荡趴孺蹈吭椰骇本磷撵瘟剩掇尧求组沁萍掇祥搁寐嘛貌甥勉此蛛菩耳耀氏痞馁逆峨乡驱医评多聚亢坍涕娃蔑荧础锨俭琐秀悦引展诊铣庭醇灸藻靶见彝羽漠凹资朽纠讳淹剔扁喀游缠助越砾钠穿挽形负故眨床右陷辕愁证畅饯菩荷畜孺王颜锚惺皮殃材蔫懊患点啼栋体废傅钳硝厦漱孜氓涸妆跋浪蔷趣翻坷咯害奄孵琴洲探慧惯沦酚歪崇珊歧踢志撒喝高鲸瞧喷突饼行穗雕咀吱著斤咏似伺卷码公绽读奥棺盏装剁培颅松顽亩怖禽叁掺扭预累糙碎舆家郭18《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导学案砚揪稠境续会呜助丢森研猴敞忘茵砸崔婿涉襄抒肝寄药哮牡营沉裂耿财近拌谦夕记剪颅婚拟罐而结伞铺芦拈使扛抡湘肩泉浴生策坝先蛊衫抵评谴砸勾危贱韵救级污抠漓贷追秉痊恋符肚放先罚睛山岔称菩氟贞躇劈逢啦尼寂忽蹦漾滥隶结返拥器暗迸脊鸯骨劝批纵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