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一元二次方程知识结构框图

一元二次方程知识结构框图

一元二次方程知识结构框图

一元二次方程知识结构框图

(完整版)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和知识网络图(大全)

力学知识结构图

匀变速直线运动 基本公式:V t =V 0+at S=V 0t+21 at 2 as V V t 22 02 += 2 0t V V V += 运动的合成与分解 已知分运动求合运动叫运动的合成,已知合运动求分运动叫运动的分解。运动的合成与分解遵守平行四边形定则 平抛物体的运动 特点:初速度水平,只受重力。 分析:水平匀速直线运动与竖直方向自由落体的合运动。 规律:水平方向 Vx = V 0,X=V 0t 竖直方向 Vy = gt ,y = 22 1gt 合 速 度 V t = ,2 2y x V V +与x 正向夹角tg θ= x y V v 匀速率圆周运动 特点:合外力总指向圆心(又称向心力)。 描述量:线速度V ,角速度ω,向心加速度α,圆轨道半径r ,圆运动周期T 。 规律:F= m r V 2=m ω2r = m r T 2 2 4π 物 体 的 运 动 A 0 t/s X/cm T λx/cm y/cm A 0 V 天体运动问题分析 1、行星与卫星的运动近似看作匀速圆周运动 遵循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即 =m =m ω2R=m( )R 2、在不考虑天体自转的情况下,在天体表面附近的物体所受万有引力近似等于物体的重力,F 引=mg,即?=mg,整理得GM=gR 2。 3、考虑天体自传时:(1)两极 (2)赤道 平均位移:02 t v v s vt t +== 模 型题 2.非弹性碰撞:碰撞过程中所产生的形变不能够完全恢复的碰撞;碰撞过程中有机械能损失. 非弹性碰撞遵守动量守恒,能量关系为: 12m 1v 21+12m 2v 22>12m 1v 1′2+1 2 m 2v 2′2 3.完全非弹性碰撞:碰撞过程中所产生的形变完全不能够恢复的碰撞;碰撞过程中机械能损失最多.此种情况m 1与m 2碰后速 度相同,设为v ,则:m 1v 1+m 2v 2=(m 1+m 2)v 系统损失的动能最多,损失动能为 ΔE km =12m 1v 21+12m 2v 22-12 (m 1+m 2)v 2 1 .弹性碰撞:碰撞过程中所产生的形变能够完全恢复的碰撞;碰撞过程中没有机械能损失.弹性碰撞除了遵从动量守恒定律外,还具备:碰前、碰后系统的总动能相等,即 12m 1v 21+12m 2v 22=12m 1v 1′2+1 2 m 2v 2′2 特殊情况:质量m 1的小球以速度v 1与质量m 2的静止小球发生弹性正碰,根据动量守恒和动能守恒有m 1v 1=m 1v 1′+m 2v 2′,1 2m 1v 21= 12m 1v 1′2+1 2m 2v 2′2.碰后两个小球的速度分别为: v 1′=m 1-m 2m 1+m 2v 1,v 2′=2m 1 m 1+m 2v 1 动 量碰撞 如图所示,在水平光滑直导轨上,静止着三个质量为m =1 kg 的相同的小球A 、B 、C 。现让A 球以v 0=2 m/s 的速 度向B 球运动, A 、 B 两球碰撞后粘在一起继续向右运动并与 C 球碰撞,C 球的最终速度v C =1 m/s 。问: om (1)A 、B 两球与C 球相碰前的共同速度多大? (2)两次碰撞过程中一共损失了多少动能? 【答案】(1)1 m/s (2)1.25 J .线球模型与杆球模型:前面是没有支撑的小球,后两幅图是 有支撑的小球 过最高点的临界条件 由mg=mv 2/r 得v 临=? 由小球恰能做圆周运动即可 得 v 临=0 .车过拱桥问题分析 对甲分析,因为汽车对桥面的压力F N'=mg-?,所以(1)当v=?时,汽车对桥面的压力F N'=0; (2)当0≤v?时,汽车将脱离桥面危险。 对乙分析则:F N-mg=m , 甲 1.做平抛(或类平抛)运动的物体 任意时刻的瞬时速度的反向延长线一定通过此时水平位移的中点 2. 自由落体

最新一元二次方程知识点总结

一元二次方程 1、一元二次方程: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的整式方程叫做一元二次 方程。 2、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0(02≠=++a c bx ax ,它的特征是:等式左边十一个关 于未知数x 的二次多项式,等式右边是零,其中2 ax 叫做二 次项,a 叫做二次项系数;bx 叫做一次项,b 叫做一次项系 数;c 叫做常数项。 3.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 (1)直接开平方法:利用平方根的定义直接开平方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解的方法叫做直接开平 方法。直接开平方法适用于解形如b a x =+2)(的一元二次方程。根据平 方根的定义可知,a x +是b 的平方根,当0≥b 时,b a x ±=+,b a x ±-=,当b<0时,方程没有实数根。 (2)配方法:配方法的理论根据是完全平方公式2 22)(2b a b ab a +=+±,把公式中的a 看 做未知数x ,并用x 代替,则有222)(2b x b bx x ±=+±。 配方法的步骤:先把常数项移到方程的右边,再把二次项的系数化为1,再同时加上1次项 的系数的一半的平方,最后配成完全平方公式 (3)公式法:公式法是用求根公式解一元二次方程的解的方法,它是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方 法。一元二次方程)0(02≠=++a c bx ax 的求根公式:)04(2422≥--±-=ac b a ac b b x 公式法的步骤:就把一元二次方程的各系数分别代入,这里二次项的系数为a ,一次项的 系数为b ,常数项的系数为c (4)因式分解法:因式分解法就是利用因式分解的手段,求出方程的解的方法,这种方法简单 易行,是解一元二次方程最常用的方法。 分解因式法的步骤:把方程右边化为0,然后看看是否能用提取公因式,公式法(这里指的 是分解因式中的公式法)或十字相乘,如果可以,就可以化为乘积的形 式 4.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一元二次方程)0(02≠=++a c bx ax 中,ac b 42-叫做一元 二次方程)0(02≠=++a c bx ax 的根的判别式,通常用“?” 来表示,即ac b 42 -=? I 当△>0时,一元二次方程有2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构建高中物理知识网络

构建高中物理知识网络,提高解题能力 银川唐徕回中冯国庆 高中物理,有其内在的科学体系,只有掌握了知识结构、建立了理论体系,才能深入地把握各个知识点并能运用它们去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因此构建高中物理知识网络结构是提高解题能力的关键。 一、高中学生物理知识网络结构 纵向:力、电、光、原 横向:必修68个考点,选修3-4、3-5共有31各考点 网络:现象、概念、规律、思想、方法 新考纲的整体框架和考点内容、能力要求、题型示例都没有太大变化,根据近三年的高考命题分析,理综试卷的物理部分试题仍然以高中物理的主干知识为主,即涉及到力学和电学的主要概念和规律。如牛顿运动定律、万有引力定律、动能定理、机械能守恒定律、电场与磁场、电路、电磁感应定律、带电粒子在电磁场中运动等。对选修的3-4、3-5的内容继续以选择题和计算题形式出现。在选择题中,重点考查学生对物理知识和物理概念的理解,计算题重点考查学生分析和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实验题侧重考查仪器的使用和考纲中规定的某个实验的操作以及对实验原理的迁移和探究能力。近年来,高考物理试题难度较为稳定。 二、一轮复习构建高中物理知识网络的整体框架 一轮复习课上,把握各部分物理知识的重点、难点。应指导学生梳理知识,形成结构,总结规律形成方法。帮助学生弄清局部知识与教材整体内容的关系,每一知识点在

教材中的地位、作用和特点,掌握知识与知识之间、知识块与知识块之间内部的本质联系于区别。通过梳理,将过去分散和零乱的知识就能十分条理、系统化的有机联系在一起了,便于贮存在大脑中,有利于记忆,不易遗忘,目的在于使用时可以十分快捷的提取。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写出本章小结,主要总结物理量、物理规律、物理方法、典型习题、存在问题。知识经过梳理后,使学生加深了对某些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全面、深刻的理解,容易掌握它们的本质特征,便于学生发现和掌握获取知识的规律、方法和手段,为后续学习打下良好的知识基础和思维品质。构建高中物理知识网络的整体框架。 三、二轮复习要进一步构建高中物理知识网络,突出物理方法 二轮复习要从教与学的实际情况出发拟定专题复习内容,全面系统复习物理知识,注重物理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落实,注重物理学科能力和思想方法的培养,注重对实验知识的复习,培养学生独立设计和完成实验的能力以及实验迁移能力,突出对学科主干知识和重点内容的复习,构建并完善知识结构网络和方法结构体系,以培养物理学科能力,提升知识综合能力、物理建模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知识精讲构建物理知识结构体系和方法结构体系,精讲物理学科主干知识和重点内容,突破重点,化解难点,排除疑点,重视热点,辨析误点,达到高效率复习物理知识的目的。精选典型例题,梳理思路,分析过程,点拨方法与技巧。 二轮复习要树立打通意识,把以往分散、独立、分割的知识或技能整合起来,找到它们的连接点,形成一个能够综合、创新的知能网络。可以某一关键的物理量或物理概念为中心,找出与之相联系的有关物理量或规律来构成知识板块。一般有物体的平衡、运动和力的关系、功和能、电磁学中的场、电磁学中的路、物理图像的意义和解题、如何审题等专题。 如:功和能专题以功和能量的转化与守恒为核心,它可以将整个高中物理各个部分中涉及到做功能量的知识点整合起来组成一个知识板块:功、功率、动能定理、机械能守恒定律、功能关系、重力做功、摩擦力做功、电场力作功、电流做功、安培力做功和核力做功。 再如力和运动,以力和初速度的方向变化为核心进行组建:将各种运动归类组合为一个专题。在电学中电路为一个专题等。这些以主干知识为核心来组建的专题,最大的优点是浓缩了物理知识,抓住了物理变化过程中的本质特点,为解决新情境下的物理问题提供了一些帮助。使学到的知识融会贯通。 概念与规律既是物理教学的核心,又是学生物理学习的起点。从核心着手贴近教学

一元二次方程知识点归纳与复习

一元二次方程专题 知识点1: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及一般形式 1、方程(1)3x-1=0;(2) 2310x -=;(3) 2130x x + =;(4) 221(1)(2)x x x -=--; (5) 2(52)(37)15x x x +-=;(6) 232x y x +=.其中一元二次方程的个数为 ( ) A 、1个 B 、2个 C 、3个 D 、4个 2、将下列方程化为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并指出方程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和常数项。 (1)2(5)3x x x --=- (2)(21)(5)6x x x -+= 知识点2:用直接开平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3、用直接看平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1)2169x = (2)2450x -= (3)24(21)360x --= (4)(21)40x +-= 知识点3: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4、用配方法解方程2250x x --=时,原方程变形为 ( ) A 、2(1)6x += B 、2(1)6x -= C 、2(2)9x += D 、2(2)9x -= 5、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1)22410x x -+= (2)2213x x += 知识点4: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6、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1)2410x x +-= (2)2441018x x x ++=- 知识点5:根的判别式(24b ac -)的应用 7、若关于x 的一元二次方程2210mx x --=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则实数m 的取值范围是 ( ) A 、m>-1 B 、m>-1且m ≠0 C 、m<1 D 、m<1且m ≠0 8、已知a 、b 、c 分别是三角形ABC 的三边,其中a=1,c=4,且关于x 的方程240x x b -+=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试判断三角形ABC 的形状。 4、 已知关于x 的一元二次方程2223840x mx m m --+-=. (1)求证:原方程恒有两个实数根; (2)若方程的两个实数根一个小于5,另一个大于2,求m 的取值范围. 知识点6:用分解因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9、用分解因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1)230x x += (2)2(3)4(3)0x x x -+-=

人教版 21章 一元二次方程知识点总结

21章 一元二次方程知识点 一、一元二次方程 1、一元二次方程概念:等号两边是整式,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 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的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 注意:(1)一元二次方程必须是一个整式方程;(2)只含有一个未知数;(3)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 ;(4)二次项系数不能等于0 2、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0(02≠=++a c bx ax ,它的特征是:等式左边是一个关于未知数x 的二次三项式,等式右边是零,其中2ax 叫做二次项,a 叫做二次项系数;bx 叫做一次项,b 叫做一次项系数;c 叫做常数项。 注意:(1)二次项、二次项系数、一次项、一次项系数,常数项都包括它前面的符号。 (2)要准确找出一个一元二次方程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和常数项,必须把它先化为一般形式。 (3)形如02=++c bx ax 不一定是一元二次方程,当且仅当0≠a 时是一元二次方程。 二、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 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如:当2 =x 时,0232=+-x x 所以2=x 是0232=+-x x 方程的解。一元二次方程的解也叫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一元二次方程有两个根(相等或不等) 三、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 1、直接开平方法: 直接开平方法理论依据:平方根的定义。 利用平方根的定义直接开平方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解的方法叫做直接开平方法。 根据平方根的定义可知,a x +是b 的平方根,当0≥b 时,b a x ±=+,b a x ±-=,当b<0时,方程没有实数根。 三种类型:(1)()02≥=a a x 的解是a x ±=;

(2)()()02≥=+n n m x 的解是m n x -±=; (3)()()0,02≥≠=+c m c n mx 且的解是m n c x -±= 。 2、配方法: 配方法的理论根据是完全平方公式222)(2b a b ab a +=+±,把公式中的a 看做未知数x ,并用x 代替,则有222)(2b x b bx x ±=+±。 (一)用配方法解二次项系数为1的一元二次方程 用配方法解二次项系数为1的一元二次方程的步骤: (1) 把一元二次方程化成一般形式 (2) 在方程的左边加上一次项系数绝对值的一半的平方,再减去这 个数; (3) 把原方程变为()n m x =+2的形式。 (4) 若0≥n ,用直接开平方法求出x 的值,若n ﹤0,原方程无解。 (二)用配方法解二次项系数不是1的一元二次方程 当一元二次方程的形式为()1,002≠≠=++a a c bx ax 时,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步骤: (1)把一元二次方程化成一般形式 (2) 先把常数项移到等号右边,再把二次项的系数化为1:方程的左、右两边同时除以二项的系数; (3)在方程的左、右两边加上一次项系数绝对值的一半的平方把原方程化为()n m x =+2的形式; (4)若0≥n ,用直接开平方法或因式分解法解变形后的方程。 3、公式法 公式法是用求根公式解一元二次方程的解的方法,它是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方法。 一元二次方程)0(02≠=++a c bx ax 的求根公式:

一元二次方程 (思维导图+资料)复习过程

一元二次方程(思维导图+资料)

1、会用配方法解二次项系数为1的一元二次方程 2、经历探究将一般一元二次方程化成()0()2≥=+n n m x 形式的过程,进一步 理解配方法的意义 3、在用配方法解方程的过程中,体会转化的思想。 重点:使学生掌握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难点:把一元二次方程转化为的(x +m )2= n (n ≥0)形式

二、知识准备 1、请说出完全平方公式。 (a +b )2 = (a -b )2 = 2、用直接开平方法解下例方程: (1) (2)134)5(2=+-x (1)16442=+-x x (2) 13425102=++-x x 三、学习过程 问题1、请你思考方程5)3(2=+x 与0462=++x x 有什么关系,如何解方程0462=++x x 呢? 问题2、能否将方程0462=++x x 转化为(n m x =+2)的形式呢? 由此可见,只要先把一个一元二次方程变形为(x +m )2= n 的形式(其中m 、n 都是常数),如果n ≥0,再通过直接开平方法求出方程的解,这种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叫做配方法。 (1)2x -4x +3=0. (2)x 2+3x -1 = 0 四、知识梳理 问题1: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作用是什么?配方法时要注意什么? 问题2、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步骤是什么?

达标检测一 1、填空: (1)x 2+6x+ =(x+ )2;(2)x 2-2x+ =(x- )2; (3)x 2-5x+ =(x- )2;(4)x 2+x+ =(x+ )2; (5)x 2+px+ =(x+ )2; 2、将方程x 2+2x-3=0化为(x+m)2=n 的形式为 ; 3、用配方法解方程x 2+4x-2=0时,第一步是 ,第二步是 ,第三步是 ,解是 。 1、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x 2+8x+7=0,则方程可变形为( ) A.(x-4)2=9 B.(x+4)2=9 C.(x-8)2=16 D.(x+8)2=57 2、、已知方程x 2-5x+q=0可以配方成(x-25 )2=4 6的形式,则q 的值为( ) A.46 B.425 C. 419 D. -4 19 3、、已知方程x 2-6x+q=0可以配方成(x-p )2=7的形式,那么q 的值是( ) A.9 B.7 C.2 D.-2 4、、用配方法解下列方程: (1)x 2-4x=5; (2)x 2-100x-101=0; (3)x 2+8x+9=0; (4)y 2+22y-4=0; 5、试用配方法证明:代数式x 2+3x-23的值不小于-4 15。 1、用配方法解下列方程: (1)x 2-6x-16=0; (2)x 2+3x-2=0;

一元二次方程知识点归纳

一元二次方程知识点 知识点一:一元二次方程及其解法关键点拨及对应举例 1.一元二次方程的相关概念 (1)定义: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 的整式方 程. (2)一般形式:ax2+bx+c=0(a≠0),其中ax2、bx、c分别叫做二次 项、一次项、常数项,a、b、c分别称为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常 数项. 例:方程20 a ax+=是关于x 的一元二次方程,则方程的根为- 1. 2 .一元二 次方程的解法 (1)直接开平方法:形如(x+m)2=n(n≥0)的方程,可直接开平方 求解. ( 2 )因式分解法:可化为(ax+m)(bx+n)=0的方程,用因式分解 法求解. ( 3 )公式法: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的求根公式为 x= 24 2 b b ac a -±-(b2-4ac≥0). (4)配方法:当一元二次方程的二次项系数为1,一次项系数为偶 数时,也可以考虑用配方法. 解一元二次方程时,注意 观察,先特殊后一般,即先 考虑能否用直接开平方法和 因式分解法,不能用这两种方 法解时,再用公式法. 例:把方程x2+6x+3=0变 形为(x+h)2=k的形式后, h=-3,k=6. 知识点二: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及根与系数的关系 3 .根的判别式 (1)当Δ=24 b ac -0时,原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2)当Δ=24 b ac -0时,原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 (3)当Δ=24 b ac -0时,原方程没有实数根. 例:方程2210 x x +-=的判 别式等于8,故该方程有两个不相 等的实数根;方程2230 x x ++= 的判别式等于-8,故该方程没有实 数根. * 4.根与系数的关系 (1)基本关系:若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有两 个根分别为x1、x2,则x1+x2= ;x1x2= 。注意运用根与系数 关系的前提条件是△≥0. (2)解题策略:已知一元二次方程,求关于方程两根的代数式 的值时,先把所求代数式变形为含有x1+x2、x1x2的式子,再运用根与 系数的关系求解. 与一元二次方程两根相关代数 式的常见变形: x12+x22=(x1+x2)2-2x1x2, (x1+1)(x2+1)=x1x2+(x1+x2)+1, 12 1212 11x x x x x x + += 等. 失分点警示 在运用根与系数关系解题时, 注意前提条件时△=b2-4ac≥0.a≠0 知识点三: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 4(1)解题步骤:①审题;②设未知数;③列一元二次方程; ④解一元二次方程;⑤检验根是否有意义;⑥作答. 运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时,方程一般有两个实

一元二次方程知识点整理

一元二次方程 一、本节学习指导 本节中我们要注意一元二次方程成立的条件,填空题最青睐这简单而又易忽视的知识。其次就是根与系数的关系(韦达定理)、判别式,求根公式,这些需要我们重点记忆。本节有配套学习视频。 二、知识要点 1、定义: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且未知数最高次数为2的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一元二次方程的标准式:ax2+bx+c=0 (a≠0) 其中:ax2叫做二次项,bx叫做一次项,c叫做常数项 a是二次项系数,b是一次项系数 2、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二次项系数不为0): “△”读作德尔塔,在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 (a≠0)中△=b2-4ac △=b2-4ac>0 <====> 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即:x1,x2 △=b2-4ac=0 <====> 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即:x1=x2 △=b2-4ac<0 <====> 方程没有实数根。 注:“<====>”是双向推导,也就是说上面的规律反过来也成立,如:告诉我们方程没有实数根,我们便可以得出△<0 3、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二次项系数不为0;△≥0),韦达定理。 ax2+bx+c=0 (a≠0)中,设两根为x1,x2,那么有: 因为:ax2+bx+c=0 (a≠0)化二次项系数为1可得,

所以:韦达定理也描述为:两根之和等于一次项系数的相反数,两根之积等于常数项。 注意:(1)在一元二次方程应用题中,如果解出来得到的是两个根,那么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判断是否应舍去一个跟。 5、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 注:任何一元二次方程都能用求根公式来求根,虽然使用起来较为复杂,但非常有效。 三、经验之谈: 对于韦达定理的文字描述希望同学们能理解,试着把二次项系数化1来观察一下。求根公式也要牢记于心,使用很广泛。

一元二次方程 (思维导图+资料)

1、 会用配方法解二次项系数为1的一元二次方程 2、 经历探究将一般一元二次方程化成()0()2 ≥=+n n m x 形式的过程,进一步理解配方法的意义 3、 在用配方法解方程的过程中,体会转化的思想。 重点:使学生掌握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难点:把一元二次方程转化为的(x+m )2 = n (n ≥0)形式 二、知识准备 1、 请说出完全平方公式。 (a +b )2 = (a -b )2 = 2、 用直接开平方法解下例方程: (1) (2)134)5(2 =+-x (1)16442 =+-x x (2)

13425102=++-x x 三、学习过程 问题1、请你思考方程5)3(2 =+x 与0462 =++x x 有什么关系,如何解方程 0462=++x x 呢? 问题2、能否将方程0462 =++x x 转化为(n m x =+2 )的形式呢? 由此可见,只要先把一个一元二次方程变形为(x +m )2 = n 的形式(其中m 、n 都是常数),如果n ≥0,再通过直接开平方法求出方程的解,这种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叫做配方法。 (1)2 x -4x+3=0. (2)x 2 +3x-1 = 0 四、知识梳理 问题1: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作用是什么?配方法时要注意什么? 问题2、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步骤是什么? 达标检测一 1、填空: (1)x 2+6x + =(x+ )2;(2)x2-2x + =(x- )2 ; (3)x 2-5x+ =(x- )2;(4)x2+x+ =(x+ )2 ; (5)x2+p x+ =(x+ )2; 2、将方程x 2+2x-3=0化为(x+m)2 =n 的形式为 ; 3、用配方法解方程x2 +4x-2=0时,第一步是 ,第二步是 ,第三步是 ,解是 。 1、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x 2+8x+7=0,则方程可变形为( ) A.(x-4)2=9 B.(x+4)2=9 C.(x -8)2=16 D.(x +8)2=57 2、、已知方程x2 -5x+q=0可以配方成(x-25 )2=4 6 的形式,则q 的值为( ) A.46 B.425 C. 419 D. -4 19 3、、已知方程x 2 -6x+q=0可以配方成(x-p )2=7的形式,那么q的值是( )

一元二次方程知识点总结

一元二次方程知识点 教学重点:根的判别式定理及逆定理的正确理解和运用 教学难点:根的判别式定理及逆定理的运用。 教学关键:对根的判别式定理及其逆定理使用条件的透彻理解。 主要知识点: 一、一元二次方程 1、一元二次方程: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的整式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 2、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0(02≠=++a c bx ax ,它的特征是:等式左边加一个关于未知数x 的二次多项式,等式右边是零,其中2ax 叫做二次项,a 叫做二次项系数;bx 叫做一次项,b 叫做一次项系数;c 叫做常数项。 二、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 1、直接开平方法: 利用平方根的定义直接开平方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解的方法叫做直接开平方法。直接开平方法适用于解形如b a x =+2)(的一元二次方程。根据平方根的定义可知,a x +是b 的平方根,当0≥b 时,b a x ±=+,b a x ±-=,当b<0时,方程没有实数根。 2、配方法: 配方法的理论根据是完全平方公式222)(2b a b ab a +=+±,把公式中的a 看做未知数x ,并用x 代替,则有222)(2b x b bx x ±=+±。 配方法的步骤:先把常数项移到方程的右边,再把二次项的系数化为1,再同时加上1次项的系数的一半的平方,最后配成完全平方公式 3、公式法 公式法是用求根公式解一元二次方程的解的方法,它是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方法。 一元二次方程)0(02≠=++a c bx ax 的求根公式: )04(242 2≥--±-=ac b a ac b b x 公式法的步骤:就把一元二次方程的各系数分别代入,这里二次项的系数为a ,一次项的系数为b ,常数项的系数为c 4、因式分解法 因式分解法就是利用因式分解的手段,求出方程的解的方法,这种方法简单易行,是解一元二次方程最常用的方法。 分解因式法的步骤:把方程右边化为0,然后看看是否能用提取公因式,公式法(这里指的是分解因式中的公式法)或十字相乘,如果可以,就可以化为乘积的形式 5、韦达定理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知识框架.doc

学习必备欢迎下载 第一章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运动的描述 第一节质点、参考系质点定义:有质量而不计形状和大小的物质。 和坐标系参考系定义:用来作参考的物体。 坐标系定义:在某一问题中确定坐标的方法,就是该问 题所用的坐标系。 第二节时间和位移时刻和时间间在表示时间的数轴上,时刻用点表示,时间间隔 隔用线段表示。 路程和位移路程物体运动轨迹的长度。 位移表示物体(质点)的位置变化。 从初位置到末位置作一条有向线 段表示位移。 矢量和标量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 标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 直线运动的位公式:x=x1- x2 置和位移 第三节运动快慢的描坐标与坐标的公式:t =t 2- t 1 述——速度变化量 速度定义:用位移与发生这个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表 示物体运动的快慢。 公式: v= x/ t 单位:米每秒( m/s) 速度是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 速度的大小在数值上等于单位时间内物体位移的 大小,速度的方向也就是物体运动的方向。 平均速度和瞬平均速度物体在时间间隔内的平均快慢程 时速度度。 瞬时速度时间间隔非常非常小,在这个时间 间隔内的平均速度。 速率瞬时速度的大小。 第四节实验:用打点电磁打点计时器 计时器测速度电火花计时器 练习使用打点计时器 用打点计时器测量瞬时速度 用图象表示速速度—时间图像( v- t 图象):描述速度 v 与时间 度t 关系的图象。 第五节速度变化快慢加速度定义:速度的变化量与发生这一变化所用时间的 的描述——加速度比值。 公式: a= v/ t 单位:米每二次方秒( m/s2) 加速度方向与在直线运动中,如果速度增加,加速度的方向与 速度方向的关速度的方向相同;如果速度减小,加速度的大方 系向与速度的方向相反。 从 v-t 图象看从曲线的倾斜程度就饿能判断加速度的大小。加速 度 第二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 第一节实验:探究小进行实验 车速度随时间处理数据

(word完整版)一元二次方程知识点归纳与复习,推荐文档

一元二次方程专题 只含有一个耒知数‘且含未知数的最高次数为2 的整式方程为一元二次方程 '二次项系数遇 一般式 ’ ax" + bx+ c= 0 Ca^O) ~t r^ 项系数b 声数项匕 :直接幵平方法 因式分解法 V -4ac ;称为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 当△〉(),方程有 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当△ = (),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 根 当△C (X 方程无实数根 知识点1: 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及一般形式 1、 方程(1) 3x-1=0;(2) 3x 2 1 0;(3) 3x 2 - 0;(4) 2x 2 1 (x 1)(x 2); x ⑸(5x 2)(3x 7) 15X 2;(6) 3x 2 y 2x .其中一元二次方程的个数为 ( ) A 、1个 B 、2个 C 、3个 D 、4个 2、将下列方程化为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并指出方程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和常数 项。 (1) 2x(x 5) 3 x (2)(2x 1)(x 5) 6x 2:用直接开平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3、用直接看平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2 (2) 45 x 0 知识点3: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定义; 一元二次方程t 配方法 公式法(是解方程的主要方法) 很妁判别式, (1) x 2 169 2 (3) 4(2x 2 (4) ( x

4、用配方法解方程x2 2x 5 0时,原方程变形为 A、(x 1)2 6 B、(x 1)2 6 5、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2 (1)2x 4x 1 0 C、(x 2)29 D、(x 2)29 2 (2)2x 1 3x 知识点4: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6、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2 (1)x 4x 1 0 o (2) 4x 4x 10 1 8x 知识点5:根的判别式(b2 4ac)的应用 7、若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mx2 2x 1 0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则实数 () A、m>-1 B、m>-1 且m 0 C、m<1 D、m<1 且m 8已知a、b、c分别是三角形ABC的三边,其中a=1,c=4且关于x的方程两个相等的实数根,试判断三角形ABC的形状。m的取值范围是0 x2 4x b 0 有 4、已知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x2 2mx 3m2 8m 4 0. (1)求证:原方程恒有两个实数根; (2)若方程的两个实数根一个小于5,另一个大于2,求m的取值范围 知识点6:用分解因式法解一兀二次方程 9、用分解因式法解一兀二次方程 2 (1) x 3x 0 2 (2) (x 3) 4x(x 3) 0

一元二次方程 (思维导图+资料)-精选.

1、 会用配方法解二次项系数为1的一元二次方程 2、 经历探究将一般一元二次方程化成()0()2 ≥=+n n m x 形式的过程,进一步理解配方法的意义 3、 在用配方法解方程的过程中,体会转化的思想。 重点:使学生掌握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难点:把一元二次方程转化为的(x +m )2 = n (n ≥0)形式 二、知识准备 1、 请说出完全平方公式。 (a +b )2 = (a -b )2 = 2、 用直接开平方法解下例方程: (1) (2)134)5(2 =+-x (1)16442 =+-x x (2)

13425102=++-x x 三、学习过程 问题1、请你思考方程5)3(2 =+x 与0462 =++x x 有什么关系,如何解方程 0462=++x x 呢? 问题2、能否将方程0462 =++x x 转化为(n m x =+2 )的形式呢? 由此可见,只要先把一个一元二次方程变形为(x +m )2 = n 的形式(其中m 、n 都是常数),如果n ≥0,再通过直接开平方法求出方程的解,这种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叫做配方法。 (1)2 x -4x +3=0. (2)x 2 +3x -1 = 0 四、知识梳理 问题1: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作用是什么?配方法时要注意什么? 问题2、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步骤是什么? 达标检测一 1、填空: (1)x 2+6x+ =(x+ )2;(2)x 2-2x+ =(x- )2; (3)x 2-5x+ =(x- )2;(4)x 2+x+ =(x+ )2; (5)x 2+px+ =(x+ )2; 2、将方程x 2+2x-3=0化为(x+m)2=n 的形式为 ; 3、用配方法解方程x 2+4x-2=0时,第一步是 ,第二步是 ,第三步是 ,解是 。 1、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x 2+8x+7=0,则方程可变形为( ) A.(x-4)2=9 B.(x+4)2=9 C.(x-8)2=16 D.(x+8)2=57 2、、已知方程x 2-5x+q=0可以配方成(x-25 )2=4 6 的形式,则q 的值为( ) A.46 B.425 C. 419 D. -4 19 3、、已知方程x 2-6x+q=0可以配方成(x-p )2=7的形式,那么q 的值是( )

初中数学一元二次方程知识点总结与练习

知识点总结:一元二次方程 知识框架 知识点、概念总结 1.一元二次方程:方程两边都是整式,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一元),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二次)的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 2.一元二次方程有四个特点: (1)含有一个未知数; (2)且未知数次数最高次数是2; (3)是整式方程。要判断一个方程是否为一元二次方程,先看它是否为整式方程,若是,再对它进行整理。如果能整理为 ax 2 +bx+c=0(a≠0)的形式,则这个方程就为一元二次方程; (4)将方程化为一般形式:ax 2 +bx+c=0时,应满足(a ≠0); 3. 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一般地,任何一个关于x 的一元二次方程,经过整理,?都能化成如下形式ax 2 +bx+c=0(a ≠0)。一个一元二次方程经过整理化成ax 2 +bx+c=0(a ≠0)后,其中ax 2 是二次项,a 是二次项系数;bx 是一次项,b 是一次项系数;c 是常数项。 4.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 (1)直接开平方法 利用平方根的定义直接开平方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解的方法叫做直接开平方法。直接开平方法适用于解形如b a x =+2)(的一元二次方程。根据平方根的定义可知,a x +是 b 的平方根,当0≥b 时,b a x ±=+,b a x ±-=,当b<0时,方程没有实数根。 (2)配方法

配方法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方法,它不仅在解一元二次方程上有所应用,而且在数学的其他领域也有着广泛的应用。配 方法的理论根据是完全平方公式2 22)(2b a b ab a +=+±,把公式中的a 看做未知数x ,并用x 代替,则有 222)(2b x b bx x ±=+±。 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步骤:现将已知方程化为一般形式;化二次项系数为1;常数项移到右边;方程两边都加上一次项系数的一半的平方,使左边配成一个完全平方式;变形为(x+p)2 =q 的形式,如果q ≥0,方程的根是x=-p ±√q ;如果q <0,方程无实根. (3)公式法 公式法是用求根公式解一元二次方程的解的方法,它是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方法。 一元二次方程)0(02 ≠=++a c bx ax 的求根公式: )04(2422≥--±-=ac b a ac b b x (4)因式分解法 因式分解法就是利用因式分解的手段,求出方程的解的方法,这种方法简单易行,是解一元二次方程最常用的方法。5.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 根的判别式:一元二次方程)0(02≠=++a c bx ax 中,ac b 42-叫做一元二次方程)0(02 ≠=++a c bx ax 的根的 判别式,通常用“?”来表示,即ac b 42-=? 6.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 如果方程)0(02 ≠=++a c bx ax 的两个实数根是21x x ,,那么a b x x - =+21,a c x x =21。也就是说,对于任何一个有实数根的一元二次方程,两根之和等于方程的一次项系数除以二次项系数所得的商的相反数;两根之积等于常数项除以二次项系数所得的商。 7.分式方程 分母里含有未知数的方程叫做分式方程。 8.分式方程的一般解法 解分式方程的思想是将“分式方程”转化为“整式方程”。它的一般解法是: (1)去分母,方程两边都乘以最简公分母 (2)解所得的整式方程 (3)验根:将所得的根代入最简公分母,若等于零,就是增根,应该舍去;若不等于零,就是原方程的根。 知识点1.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含有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的整式方程叫一元二次方程。 例题: 1、判别下列方程是不是一元二次方程,是的打“√”,不是的打“×”,并说明理由. (1)2x 2-x-3=0. (2) 4 y -y 2 =0. (3) t 2=0. (4) x 3-x 2=1. (5) x 2-2y-1=0. (6) 21 x -3=0.

高中物理知识完整结构图

高中物理知识完整结构图 第一章力 产生原因:由于地球吸引 大小:G= mg 方向:竖直向下 ■'重心:重力的等效作用点,重心不定在物体上 产生条件:①物体间直接接触②接触面发生弹性形变 力弓方向:与物体所受外力方向、物体形变方向相反 L胡克定律:F= kx 产生条件:①接触面粗糙②接触处有挤压③相对滑动 方向:与接触面相切,跟物体的相对运动方向相反 大小:F= F N 产生条件:①接触面粗糙②接触处有挤压 ③相对静止,但有相对运动趋势 方向:沿接触面,与物体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 与物体所受其他力的合力方向相反 大小:O V F W F max 力 的合成 与分解 -合力与分力:等效代替关系 3运算法则:平行四边形定则,正交分解法?合力范围:| F i-F』< F<| F1+F2I 受力分析「隔离法 整体法 力的概念.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 力的三要素:大小、万向、作用点 力的图示:用一条带箭头的线段形象地表示力的三要素

第二章直线运动 「参考系、质点 时间、时刻 位移 速度 ■加速度 直线运动一 s v=T s=vt v t= v 0+ at v-1 图象 -v o+ v t v= = v t 2 2 「v t = gt ._ 1 . 2 自由落体* =2g v t=2 gh v t2- v0=2 as 特例彳v t = v o- gt h=v o t- gt2 2 2 L v t - v o =- 2gh 第三章牛顿运动定律

内容:一切物体总保持勻速亘疑动狀态或静止状态,亘到有外力迴康 『基本公式;a= -^-龙F=吨 特点:矢童性;日的方向与ZF 的方向时割相同 焉时性:a^ZF 同时产生同对消失、同时变化 独立性:作用在物体上的各个力各自产主一个加速度,物体的加速 废是这些分加速度的矢重和 I 应用:①两冀常见的动力学题目 扛:已知受力情况,确定运动情况 比已知运动情况,确定受力情况件顿运动定律杲联结力和运动 的桥梁1 ②超重.失重问题 塞物体在竖賣肓向有向上的加速度,处于超重状态 物体在耍直方向有向下的加速度,处于失重状态 b:物体处于超重' 失重状态时,界枝持物的压力或对悬逼的拉力 大于重力或小于重力,限物体的重力尢六殳有变化 「内容二 F=-F ‘ 特点;F 与F 大小相等方向t 目反、同性质、作用时頂朋同 ■■关键;作用力、反作用力与一对平衡力鬧区别 匚适用范围;宏观、低速、惯ft 券考系牛矍一定律 牛顿 第二 宀獐 - —— 牛矍三定律 _ 在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陰性、惯性参垮系 L 质量是物体惯臥小的唯一量度

高中物理知识树

力学知识结构图 力的概念 定义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所以每一个实在的力都 有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三要素 大小、方向、作用点 矢量性 力的矢量性表现在它不仅有大小和方向,而且 它的运算符合平行四边形定则。 效果 力的作用效果表现在,使物体产生形变以及改变 物体的运动状态两个方面。 力的合成与分解 一个力的作用效果,如果与几个力的效 果相同,则这个力叫那几个力的合力,那几个力叫这个力的分力。 由分力求合力的运算叫力的合成;由合力求分力的运算叫力的分解。 重力 由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而产生。方向:总是竖直向下。大小G =mg 。g 为重力加速度,由于物体到地心的距离变化和地球自转的 影响,地球周围各地g 值不同。在地球表面,南极与北极g 值较大,赤道g 值较小;通常取g=9.8米/秒2。 重心的位置与物体的几何形状、质量分布有关。 任何两个物体之间的吸引力叫万有引力,2 R Mm G F = 。通常取引力常量G =6.67×10-11牛·米2/千克2。物体的重力可以认为 是地球对物体的万有引力。 弹力 弹力产生在直接接触并且发生了形变的物体之间。支持面上作用的弹力垂直于支持面;绳上作用的弹力沿着绳的收缩方向。 胡克定律F=kx ,k 称弹簧劲度系数。 滑动摩擦力 物体间发生相对滑动时,接触面间产生的阻碍相对滑动的力,其方向与接触面相切,与相对滑动的方向相反;其大小f=μN 。N 为接触面间的压力。μ为动摩擦因数,由两接触面的材料和粗糙程度决定。 静摩擦力 相互接触的物体间产生相对运动趋势时,沿接触面产生与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的静摩擦力。静摩擦 力的大小随两物体相对运动的“趋势”强弱,在零和“最大静摩擦力”之间变化。“最大静摩擦力”的具体值,因两物体的接触面材料情况和压力等因素而异。 摩擦力 三种常见的力 牛顿第一定律 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物体的这种性质叫做惯性。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衡量惯性的大小的物理量是质量。 牛顿第二定律 物体加速度的大小跟它所受合外力的大小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与合外 力方向相同。表达式F 合=ma ,其中F 单位:牛(N );m 单位:千克(kg );a 单位:米/秒2(m/s 2)。意义: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牛顿第三定律 两个物体间相互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 (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同时产生,同时消失,是同种性质的力,它们分别作用在不同的物体上,不存在“平衡’问题。) 牛 顿运动定律 功 功是能量转换的量度,即:有功必有能量形式的转换.做了多少功就有多少能量发生了形式转换。大小:W=FScos α (两个要素: ①力 ②力方向上有位移)单位:焦(J ) 正功 :表示动力功(即力与位移夹角小于900。) 负功:表示阻力功(即力与位移夹角大于900。) 功率 平均功率t W P = 单位:瓦(焦/秒) 即时功率P=FVcos α,单位:瓦(焦/ 动能 物体由于运动所具有的能 2 2 mv E K =。 (动能是运动状 态的函数,是标量) 动能定理 合外力所做的功等于 物体动能的变化。表达式 W=E K2—E K1 (动能定理适用于变力做功的过程) 势能 由于物体之间相对位置和 物体各部分间相对位置决定的能叫势能。 重力势能 E P =mgh h 为物体 距零势能位置的高度。零势能位置可依具体问题解题方便而定,故重力势能的大小只有相对的意义。重力势能的变化表示了重力做功的多 弹性势能 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 变而具有的能。 机械能守恒定律(动能和 势能统称机械能) 在只有重力做功的情形下,物体的动能和重力势能发生相互转化,但机械能的总量保持不变。 同样,在只有弹力做功的情形下,物体的动能和弹性势能发生相互转化,机械能总量也保持不变。 冲量 力和力的作用时间的乘积 叫做力的冲量 单位 牛·秒。冲量的方向,即力的方向。 动量 物体的质量和速度的乘积叫做动量 单位:千克·米/秒。动量的方向,即速度的方 功和能 动量定理 物体所受合力的冲量 等于物体的动量变化。 表达式Ft=P 末-P 初 系统动量守恒定律 系统不受外力或者所受外力之和为零,这个系统的总动量保持不变 冲 量和动量 运 动和力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