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天津市滨海新区空间发展战略规划

天津市滨海新区空间发展战略规划

天津市滨海新区空间发展战略规划

滨海新区是天津城市发展的重点;依据总体发展战略,我们对滨海新区规划进行了修改和完善;为充分发挥滨海新区的引擎、示范、服务、门户和带头作用,立足融入区域,服务区域,扩大同京津冀、环渤海地区以及东北亚的合作联系,建设成为我国北方对外开放的门户、高水平的现代制造业和研发转化基地、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环境优美的宜居生态型新城区,规划确定滨海新区实施“一核双港、九区支撑、龙头带动”的发展策略;

一一核双港

一核是指滨海新区商务商业核心区,由于家堡金融商务区、响螺湾商务区、开发区商务及生活区、解放路和天碱商业区、蓝鲸岛生态区等组成;重点发展金融服务、现代商务、高端商业,建设成为滨海新区的标志区和国际化门户枢纽;

双港是指天津港的北港区和南港区;

二九区支撑

九区支撑是指通过滨海新区中心商务区、临空产业区等九个功能区的产业布局调整、空间整合,打造航空航天、石油化工、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制药、新能源新材料、轻工纺织、国防科技等8大支柱产业,形成产业特色突出、要素高度集聚的功能区,成为高端化高质化高新化的产业发展载体,支撑新区发展,发挥对区域的产业引导、技术扩散、功能辐射作用;

滨海新区中心商务区主要发展金融、贸易、商务、航运服务

产业;临空产业区主要发展临空产业、航空制造产业;滨海高新区主要发展航天产业、生物、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产业区主要发展海洋产业、汽车、电子信息产业;中新生态城主要发展生态环保产业;滨海旅游区主要发展主题公园、游艇等休闲旅游产业;海港物流区主要发展港口物流、航运服务产业;临港工业区主要发展重型装备制造产业及研发、物流等现代服务业;南港工业区主要发展石化、冶金等重化工业;

三龙头带动

龙头带动是指通过加快“一核双港九区”的开发建设,提升综合服务功能,营造一流发展环境,率先推进综合配套改革、率先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率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率先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当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凸显滨海新区作为新的经济增长极的龙头带动作用,在加快天津发展,促进环渤海地区经济振兴,推动全国区域协调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

天津市滨海新区空间发展战略规划

天津市滨海新区空间发展战略规划 滨海新区是天津城市发展的重点;依据总体发展战略,我们对滨海新区规划进行了修改和完善;为充分发挥滨海新区的引擎、示范、服务、门户和带头作用,立足融入区域,服务区域,扩大同京津冀、环渤海地区以及东北亚的合作联系,建设成为我国北方对外开放的门户、高水平的现代制造业和研发转化基地、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环境优美的宜居生态型新城区,规划确定滨海新区实施“一核双港、九区支撑、龙头带动”的发展策略; 一一核双港 一核是指滨海新区商务商业核心区,由于家堡金融商务区、响螺湾商务区、开发区商务及生活区、解放路和天碱商业区、蓝鲸岛生态区等组成;重点发展金融服务、现代商务、高端商业,建设成为滨海新区的标志区和国际化门户枢纽; 双港是指天津港的北港区和南港区; 二九区支撑 九区支撑是指通过滨海新区中心商务区、临空产业区等九个功能区的产业布局调整、空间整合,打造航空航天、石油化工、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制药、新能源新材料、轻工纺织、国防科技等8大支柱产业,形成产业特色突出、要素高度集聚的功能区,成为高端化高质化高新化的产业发展载体,支撑新区发展,发挥对区域的产业引导、技术扩散、功能辐射作用; 滨海新区中心商务区主要发展金融、贸易、商务、航运服务

产业;临空产业区主要发展临空产业、航空制造产业;滨海高新区主要发展航天产业、生物、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产业区主要发展海洋产业、汽车、电子信息产业;中新生态城主要发展生态环保产业;滨海旅游区主要发展主题公园、游艇等休闲旅游产业;海港物流区主要发展港口物流、航运服务产业;临港工业区主要发展重型装备制造产业及研发、物流等现代服务业;南港工业区主要发展石化、冶金等重化工业; 三龙头带动 龙头带动是指通过加快“一核双港九区”的开发建设,提升综合服务功能,营造一流发展环境,率先推进综合配套改革、率先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率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率先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当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凸显滨海新区作为新的经济增长极的龙头带动作用,在加快天津发展,促进环渤海地区经济振兴,推动全国区域协调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

滨海新区规划(今晚报稿)

按照国际一流标准提升规划水平,为“十二五”滨海新区科学发展提供规划保障 “十一五”滨海新区纳入国家发展战略,按照市第九次党代会全面提升规划水平的要求,滨海新区规划编制和提升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为新区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规划保证。“十二五”,滨海新区进入整体开发建设、全面上水平的攻坚时期,按照市委市政府“新区规划要达到世界一流的”的要求,滨海新区成立了规划提升领导小组和指挥部,在深化滨海新区城市总体规划、重点功能区分区规划、产业布局、公共设施、道路和公共交通、住房等专项规划的同时,邀请世界一流的专家和规划设计大师和团队开展了滨海新区海河两岸、滨海新区科技文化中心、以及天碱老厂区改造和中部新城等重点区域的规划设计工作,努力使滨海新区核心区在“十二五”规划建设成为独具特色的现代化国际性生态宜居的新城区。 滨海新区海河下游两岸总体规划和主要节点城市设计 海河是天津的母亲河,全长71公里,规划划分为上、

中、下游三个段落。滨海新区海河下游段,起于唐津高速,止于出海口,全长27公里,通过对两岸用地功能、道路、桥梁、交通、市政、防洪、景观、堤岸统筹规划提升,努力将滨海新区海河下游段打造成为发展现代金融和服务产业的经济带、水清岸绿的生态带和展现新区现代特色和历史文脉的景观带。 海河下游河面宽度达到300米,规划两岸绿化带的宽度从50米到100余米,形成非常开阔的视线景观,与于家堡金融区和响螺湾商务区的高层建筑群相得益彰。配合于家堡金融区起步区和响螺湾商务区建设,规划确定海门桥下游3.5公里为起步段,力争用3-5年的时间将滨海新区海河下游起步段打造成为滨海新区的形象标志区,与中心城区的海河共同构成天津“双城”的名片。目前,在易道公司和EDSA公司设计方案的基础上,中心商务区管委会又邀请与完成于家堡金融区城市设计的SOM公司长期合作的哈哥里维斯景观设计公司对响螺湾沿河景观进行设计提升,力争使海河下游两岸景观达到一流水平。 除于家堡金融区、响螺湾商务区两个主要节点外,规划还选择包括外滩和解放路商业街地区、塘沽南站滨河休闲风情街、大沽船坞文化创意产业园、新港船厂改造综合文娱区

浅谈天津滨海新区发展

浅谈天津滨海新区发展 电子o8o2 赵小静 近年来天津滨海新区的发展越累越受到大家的关注,对于走在社会前沿大学生们,无疑也越来越关注新区的发展。那么接下来就来浅谈我对天津滨海新区未来的发展。 天津滨海新区是天津市委市政府为了促进天津的发展,从1994年推出的一个发展战略。1994年天津市委市政府推出了“三五八十”四大奋斗目标,大家很多都是从外地来的,那么简单介绍一下什么是“三五八十”。所谓“三”,就是要提前三年使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所谓“五”,就是用五到七年的时间把天津城建的危楼平房改造。所谓“八”,就是用八年左右的时间把天津大中型企业嫁接改造一遍。所谓“十”,就是用十年左右的时间基本建成滨海新区。 为什么要基本建成滨海新区,大家看天津的版图,天津这个版图是非常有意思的版图,市中心聚集六个中心像一个鸭梨状,市中心到滨海新区中间有三个区中间有40公里的分割。为什么会这样,第一是天津起源于漕运,天津的发祥地就在海河和三岔河口展开。那么五十年前或者一百年前的天津对外运输对内运输主要靠运河,在对外主要是中小船舶,3000吨以下的进入天津港口。随着近代海洋运输的发展、近代经济的发展,船舶也越来越大,从3000吨走上上万吨,这样大量的运输就从海河退了出来,退到天津港,因此才有了沿海地

区的繁荣发展,天津港也从当年只能进出4万吨以下的人工港发展到今天可以全天候进入25万吨船的深水大港,这也是多年发展的结果。 同时历史的原因,大家知道天津是中国的近代工商业的发祥地,中国近代工业、近代商业、近代金融、近代证券等等都是从天津发祥的,天津也聚集了很多大型工厂,随着经济发展产品落后,因此从80年代中期天津就提出工业东移,从市区转移出去,沿海河向港口转移,符合现代大工业发展要求。 结合这几点天津在1994年推出了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政策,当时也是为了借鉴开发区保税区的成功经验、借鉴港口的优势、借鉴沿海的港口和土地资源优势,建设天津滨海新区,经过发展天津滨海新区由小到大、由弱到强,成为天津新区发展当中最大的亮点,最大的希望。 我介绍一下天津滨海新区的概念。天津滨海新区包括八个组成部分,塘沽区、汉沽区,大港区三个整建制行政区,再加上津南区,再加上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天津港保税区、天津港,面积2270平方公里,海岸线153公里,常住人口145万。 经过十多年的开发建设,天津滨海新区取得了快速发展。我们看几个简单数字,经过13年开发建设,天津滨海新区生产总值由当年的112亿增长到去年的1960亿美元,年均递增20.6%。财政收入由当年的23.6亿增长到去年的30.8亿,外贸出口由193亿美元增长到

滨海新区规划图

滨海新区规划图 滨海新区是中国沿海地区的一个新发展区域,也是我国推进城市化进程,加快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举措。滨海新区规划图就是对滨海新区的规划布局进行展示和说明的图纸。下面是一份滨海新区规划图的简要描述。 整个滨海新区规划图呈现出一种“海”字形状,整体面积约为500平方公里。规划图主要分为五个功能区域:经济中心区、科技创新区、生态保护区、休闲旅游区和居住区。 经济中心区位于规划图的中心位置,拥有最好的交通条件和配套设施。这一区域是滨海新区的经济核心,规划了大型企业总部基地、高端制造业集聚区、现代物流中心等。在经济中心区还规划了多个城市公园和商业中心,提供供市民居住和休闲的场所。 科技创新区位于经济中心区的东北部,拥有卓越的科技创新环境和优质的科研资源。这一区域规划了多个高校和科研机构,以及相关的科技企业和孵化器。目标是打造一个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在新技术和新产业领域取得突破和领先地位。 生态保护区位于规划图的西侧,这是为了保护和修复滨海地区的生态环境而设立的。规划了多个湿地公园和自然保护区,保护珍稀的动植物资源和维护地方生态平衡。这也是为了提供一个供市民休闲娱乐和生态旅游的场所。 休闲旅游区位于规划图的南部海岸线,这是滨海新区的重要旅

游景点。规划了多个海滨公园和度假村,提供沙滩、海水浴场和水上娱乐等休闲设施。这一区域还规划了滨海文化展览中心和海洋科普教育基地,推动旅游与文化产业的结合。 居住区位于滨海新区的北部和东南部,规划了多个高品质住宅区和配套设施。这一区域提供了舒适的居住环境和便利的生活条件,包括公园、学校、医院和商业中心等。滨海新区还规划了多个交通枢纽和轨道交通线路,方便居民出行。 总的来说,滨海新区规划图呈现出一种集经济、科技、生态、旅游和居住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发展格局。通过合理布局和统筹规划,滨海新区将成为一个繁荣发展、环境优美、人民安居乐业的现代化城市。

天津市滨海新区产业规划分析

区域与城市规划 天津市滨海新区产业规划分析 班级:经济C123 班 小组成员: 2015年 12 月 30 日 天津市滨海新区产业规划分析 1 绪论---基本情况介绍 滨海新区是下辖的副省级区、和,国务院批准的第一个国家综合改革创新区。 滨海新区位于天津东部沿海地区,的中心地带,总面积2270平方公里,人口263万人,是中国北方对外开放的门户、高水平的现代制造业和研发转化基地、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宜居生态型新城区,被誉为“中国经济的第三增长极”。 1994年3月,天津市决定在、的基础上“用十年左右的时间,基本建成滨海新区”。经过天津市10余年自主发展后,滨海新区在2005年开始被写入“十一五”规划并纳入国家发展战略,成为国家重点支持开发开放的国家级新区。 2 区位分析 历史沿革

大港在战国初隶属齐,秦属巨鹿郡柳县,汉时属渤海郡章武县,唐属沧州乾符县,直到公元966年宋乾德四年乾符县并入沧州清池县后又分属沧清二州。民国时期相继属河北省和黄骅、静海、天津三县。1953年5月撤天津县后属南郊、静海、黄骅。1963年2月建北大港区,1979年11月成立大港区,属天津市。2009年11月撤区并入天津市滨海新区。 汉沽从汉代置灶煮盐开始,曾隶属雍奴县,1961年6月与宁河县分置。1962年8月复归天津市,撤市设区。2009年11月撤区并入天津市滨海新区。 塘沽地跨海河两岸,历史上一直划河分治。北宋末期,南岸地区属宋河北路沧州县;北岸地区属辽南京道析津府武清县。金代,隶属关系初沿宋制。1928年直隶省改称河北省,废道,南北岸地区分属河北省天津县与河北省宁河县。1949年1月17日塘沽地区解放,天津市人民政府将南北岸地区合治,置区建制,初称塘大区,1952年改名塘沽区,直辖于天津市。2009年11月撤区并入天津市滨海新区。 2009年11月,国务院正式批复滨海新区行政体制改革方案,同意撤销天津市、、,设立天津市滨海新区,以原塘沽区、汉沽区、大港区的行政区域为滨海新区的行政区域。即撤销滨海新区工委、管委会,撤销塘沽、汉沽、大港区现行建制,设立滨海新区行政区,辖区包括原塘沽、汉沽、大港三区全境。 2010年,根据滨海新区街道区划调整方案,撤销原解放路街道和三槐路街道,成立街道;新设立新北街道、泰达街道。

天津滨海新区规划方案

天津滨海新区规划方案 1. 简介 作为中国沿海重要的开放区域之一,天津滨海新区成立于2005年,是国务院 批准的国家级新区。它位于天津市东部,是天津市重要的崛起极和中心城市世界级城市群的核心区域。在未来发展中,天津滨海新区将继续发挥重要的战略作用和引领作用,快速推进产业升级和城市建设。 针对天津滨海新区未来发展的要求,制定出了规划方案。这个方案旨在加速城 市的经济增长、提高城市土地利用率、促进乡村振兴和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环境。 2. 总体规划 总体规划的目标是使天津滨海新区成为一个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现代国际化城市。这个方案的关键特点是:持续发展,经济繁荣,人民富裕,环境友好。下面是一些核心内容: 2.1 基本要求 •坚持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统筹资源利用,促进可持续发展。 •建设绿色城市,提高城市环境质量,促进城市生态文明建设。 •加强公共服务供给,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科学规划滨海功能区,促进产城融合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 •重点推进人口、用地、产业、环境、公共服务等方面的协同发展。 •坚持开放发展方针,促进与国内外地区的合作与交流。 2.2 区域框架 天津滨海新区涵盖面积约近2400平方公里(包括现有区域),规划发展至2035年。总体规划区域包括五个部分:滨海新城核心区、欧洲城区、国际航运中心、生态环境保护区和滨海产业集聚区。下面是各部分内容的简介: 2.2.1 滨海新城核心区 滨海新城核心区是天津滨海新区的中心城区,也是高端服务业、文化艺术、创 新创业和精品商业的主要集聚区。其面积为28.8平方公里。 2.2.2 欧洲城区 欧洲城区整体仿照欧洲历史文化风貌而建,是一个集文化旅游、商业、休闲等 为一体的高品质城市示范区。欧洲城区面积有28.5平方公里。

滨海新区九大功能区

滨海新区实施“一核双港、九区支撑、龙头带动”的发展策略。“一核”指滨海新区商务商业核心区,由于家堡金融商务区、响螺湾商务区、开发区商务及生活区、解放路和天碱商业区、蓝鲸岛生态区等组成。“双港”指天津港的北港区和南港区。“九区支撑”指通过滨海新区九个功能区的产业布局调整、空间整合,打造航空航天、石油化工、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制药、新能源新材料、轻工纺织、国防科技等8大支柱产业,形成产业特色突出、要素高度集聚的功能区,成为高端化、高质化、高新化的产业发展载体,支撑新区发展,发挥对区域的产业引导、技术扩散、功能辐射作用。“龙头带动”指通过加快“一核双港九区”的开发建设,凸显天津滨海新区作为新的经济增长极的龙头带动作用,在加快天津发展,促进环渤海地区经济振兴,推动全国区域协调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 先进制造业产业区: 包括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包括东区和西区)、塘沽海洋高新技术开发区、海河下游石油钢管和优质钢材深加工区。总规划面积155平方公里。重点发展电子信息、汽车和装备制造、石油钢管和优质钢材、生物技术与现代医药、新型能源和新型材料等产业,努力建设成为服务和带动环渤海地区产业升级的现代制造业和研发转化基地。 临空产业区: 临空产业区包括天津滨海国际机场、空港物流加工区、民航科技产业化基地等,总规划面积102平方公里,依托天津滨海国际机场优势资源,重点发展临空产业,努力建设成为以航空物流、民航科技产业、临空会展商贸、民航科教为主要功能的现代化生态型产业区、总部经济聚集区。 滨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滨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第一个由国家科技部和天津市政府共建的国家高新区,规划面积30.5平方公里。滨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将建设成为自主创新的领航区、国际一流的高新技术研发转化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和高端人才聚集中心、绿色宜居的生态科技城。主要包括绿色能源、生物医药、航空航天产业、高端信息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支柱产业。 临港工业区: 临港工业区包括临港工业区(一期)、港口功能区、临港产业集聚区、物流功能区,重点发展石油化工成套设备、造修船和海洋工程、交通运输设备和港口机械、风力发电及输变电设备等重型装备制造业,并开辟天津港第二航道。 南港工业区: 南港工业区定位于以世界级重化工业为核心的具有持续竞争力的工业区域,规划面积200平方公里,重点发展以石油化工、冶金钢铁、重型装备制造、港口物流4大主导功能。 海港物流区: 海港物流区是建设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的重要载体,包括天津港、天津保税区和东疆保税港区,规划面积100平方公里。重点发展海洋运输、国际贸易、现代物流、保税仓储、分拨配送及与之配套的中介服务业,形成货物能源储运、商品进出口保税加工和综合性的国际物流基地。 中心商务区: 中心商务区规划面积7平方公里,包括于家堡金融商务区、响螺湾商务区和开发区商务区。重点发展金融、保险、商务商贸、文化娱乐、会展旅游等产业。中心商务区努力建设成为环渤海地区金融中心、国际贸易中心、信息服务中心、国际性文化娱乐中心,高品质的国际化生态宜居城区。 滨海旅游区: 滨海旅游区规划面积100平方公里,其中围海造陆75平方公里,陆上25平方公里。滨海旅游区重点建设主题公园娱乐游、海上娱乐休闲游、海上休闲度假游、海上高端商务游、生

未来天津滨海新区规划全面介绍_图文(精)

天津滨海新区规划 空间布局为“T”型结构 滨海新区总体空间布局为“T”型结构:沿京津塘高速公路和海河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轴”,沿海岸线和海滨大道建设“海洋经济发展带”。在“轴”、“带”的交汇处,建设国际港口大都市标志区和生态宜居的海滨新城,构成滨海新区的核心区。同时,要加快建设和形成七个产业功能区,即高新技术产业区、现代冶金产业区、空港物流加工区、海洋产业及循环经济示范区、海港物流区、化学工业区和休闲旅游区。 交通系统带动经济快速发展

天津滨海新区未来的交通系统规划由公路、铁路、航运等立体交通网络组成,将建设成为拥有海、陆、空立体交通网络的工业基地,建成比较完善的基础设施框架,形成现代交通网络体系,从而进一步发挥连接国内外、联系南北方、沟通中西部的枢纽功能,使滨海新区人流、物流、资金流往来不断增加,并带动经济快速发展。 滨海化工区范围达80平方公里 规划中的天津滨海新区化工区产业包括石油化工、海洋化工、精细化工,区域范围达80平方公里。 居住区布局未来布局规划

图为天津滨海新区居住区未来布局规划。 海滨休闲旅游区 根据汉沽区确定的目标,汉沽区要建成为环渤海乃至东北亚地区休闲旅游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建成国际旅游目的地,天津市的海滨休闲旅游区。 该休闲旅游区的规划面积为150平方公里,其中陆域面积和海域面积各为75平方公里,投资金额为166亿元人民币。将以航母游乐港为龙头,带动沿海旅游观光带和沿蓟运河旅游观光带的发展。建设以航母游乐港、世界级主题公园、海上游乐园、高尔夫球场为支撑的旅游核心区,以营城湖、四万亩葡萄观光园为支撑的生态湿地观光区和综合服务区。

天津市空间发展双城双港战略整体规划(doc 25页)

天津市空间发展双城双港战略整体 规划(doc 25页) 部门: xxx 时间: xxx 整理范文,仅供参考,可下载自行编辑

天津市空间发展"双城双港"战略规划征求民意 总体战略示意图双城双港、相向拓展、一轴两带、南北生态

总体战略示意图双城双港< !--splitnewspage-->

总体战略示意图相向拓展!--splitnewspage--> 滨海新区发展策略示意图一核

!--splitnewspage--> 中心城区发展策略示意图一主两副沿河拓展!--splitnewspage--> 天津市文化中心总平面图 !--splitnewspage-->

2006年7月,国务院批复《天津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年)》。该规划进一步调整提升了天津的城市定位,拓展了城市发展空间,在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和指导城市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为进一步深化实施天津市城市总体规划,根据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自去年5月开始,组织开展了《天津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以下简称空间发展战略规划)的编制工作。 空间发展战略规划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胡锦涛总书记对天津工作“两个走在全国前列”、“一个排头兵”的重要要求,紧紧围绕国家对天津的城市定位和加快推进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战略,按照市委“一二三四五六”的奋斗目标和工作思路,用科学的理念和方法,对城市发展方向、空间布局结构等重大问题作出展望和安排。 按照高起点规划的要求,我们邀请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和天津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等高水平设计单位组成联合设计团队共同承担规划编制工作,相继开展了港口集疏运、盐田利用等多项专题研究,并邀请规划、交通、经济、社会、生态等方面的专家学者进行了反复研讨和论证。 市主要领导同志高度重视,先后十几次现场办公,听取汇报,深入讨论研究。市委常委扩大会议、市政府常务会议对空间发展战略规划进行了审议。规划部门在充分听取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形成了初步方案。 根据市委、市政府决定,从6月3日至12日,用10天时间充分听取、广泛征求全市人民的意见和建议,集思广益,群策群力,进一步完善提升规划方案,为城市发展和建设提供科学依据和有力保障。 征求意见工作坚持以人为本,广泛集中群众的智慧,推动“同在一方热土、共建美好家园”活动深入扎实开展,进一步激发全市人民热爱天津、建设天津、发展天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天津市规划展览馆同时开辟专门展厅进行展示。有关组织单位还设置专线电话、电子信箱和意见箱等,广泛收集意见和建议,经过认真梳理研究,充分吸纳并体现到规划成果之中。 展示地点:天津市规划展览馆一楼公示区 通讯地址:河北区博爱道30号邮编:300010 联系人:赵利华 意见建议投递方式: 电子邮件:zlgh@https://www.doczj.com/doc/0919488309.html, 电话:24457387 联系人:刘成哲

天津滨海新区总体规划

天津滨海新区总体规划 天津市滨海新区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年) 文本目录 1第一部分 1第一章总则 3第二章城市定位、发展目标与策略 4第三章城市规模 6第二部分 6第四章城市空间布局与城乡协调发展 7第五章城区建设 8第六章重点建设区发展 10第三部分 10第七章综合交通体系 14第八章产业发展与布局 17第九章社会事业发展及公共服务设施 19第十章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 21第十一章岸线利用 22第十二章资源节约、保护与利用 24第十三章市政基础设施 26第十四章城市综合防灾减灾 28第十五章近期发展与建设 30第十六章规划实施 注:文本中楷体字部分为非正式内容,仅为文本正式条款内容的必要说明。

第一部分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指出:“继续发挥经济特区、上海浦东新区的作用,推进天津滨海新区等条件较好地区的开发开放,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把滨海新区纳入国家总体发展战略布局,是党中央审时度势、深思熟虑作出的重大决策,标志着滨海新区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天津市第九次党代会明确滨海新区应该实现跨越发展,充分发挥引擎作用;搞好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充分发挥示范作用;增强综合功能,充分发挥服务作用;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充分发挥门户作用;建设宜居生态新城区,充分发挥带头作用。为了完成好党和国家赋予滨海新区的历史使命,有力地推动环渤海区域经济的振兴,本次规划立足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研究滨海新区发展所面临的矛盾与问题,正确认识新区发展在我国重要战略机遇期中的地位和作用,深入分析新区发展的重要条件,在此基础上科学地确定滨海新区性质、目标与规模,为有效配置新区发展资源、合理规划城乡发展空间、促进滨海新区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和谐、稳定发展奠定基础。 第一章总则 《天津市滨海新区城市总体规划(1999-2010年)》2001年经市政府批准实施,几年来,该规划在指导滨海新区建设和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规划确定的2010年发展目标大部分已经提前实现。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滨海新区进入了新的重要发展阶段。为紧紧抓住本世纪前二十年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滨海新区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解决发展中面临的诸多矛盾和问题,迫切需要为新区未来的长远发展确定新的目标,开拓新的空间,提供新的支撑条件,新区的总体规划修编势在必行,市政府于2004年提出修编《天津市滨海新区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年)》的工作任务。

天津滨海新区响螺湾CBD建设规划详解

天津滨海新区响螺湾CBD建设规划详解 远眺响螺湾 38座摩天大楼鳞次栉比(管理员注:实际情况是,38个项目,55座高楼,有的项目不只一座高楼.妓者自己没搞清楚),,双向8车道的大道宽阔顺畅,亲水平台、带状绿地、内湖、彩带岛使人们驻足徜徉,立体式的设计充分利用地下空间……响螺湾——这个滨海新区中心商业商务区的起步区为人们勾画出一幅和谐、时尚、现代的美景,为新世纪的写字楼集群基地注入了新的概念。 基础设施是区域发展的基础,良好的道路交通环境无疑会为区域经济插上腾飞的翅膀。响螺湾地区规划面积1.26平方公里,一期工程道路设计总长度8.5公里,道路面积28.5平方米,共计12条。目前,已经有7条道路竣工,几乎全部位于近期开工建设地块周围,达到了项目开工建设对道路通行条件的要求。响螺湾主干道之一的迎宾大道双向6车道全部具备通车条件。目前,像迎宾大道这样的竣工道路已达4条。二期工程计划建设道路10条,主要集中于大沽船厂区域,目前3条道路也已经开工建设。响螺湾商务区还将拥有庞大而先进的地下交通网络。根据初步规划,为了解决跨河交通问题,连接响螺湾和塘沽中心城区的地下机动车道将从上海道开设入口,穿过海河,直达商务区。作为现代化的商务区,具有超前意识的响螺湾已经规划出了大量的地下停车库,这些地下停车库将通过地下机动车道实现连通。 一提起写字楼聚集地人们脑海中往往会呈现出由钢筋水泥铸造的钢铁般的城市景观。在商业商务区,在大型企业的总部基地,在外省市办事处集中的基地,总是寸土寸金,总是摩天大厦簇拥,道路喧嚣拥挤,很难与花园式的美景联系到一起。而花园式、立体式的响螺湾则重新诠释了商业商务区的崭新概念。这里不仅仅有摩天大楼,还有令人神往的美丽景观和神秘的地下布局。高楼大厦是商业商务区的“保留节目”,响螺湾自然也不会少。28层,32层,46层,71层……响螺湾总规划的高层建筑达到了38座。其中制高点直逼360米,将近3个泰达中心酒店那么高,与深圳市第一高层建筑地王大厦比肩。响螺湾商务区依海河而建,提出了近水与亲水,景深与层次的双重概念,设计元素借鉴了悉尼Dr.Mary Booth公园、费城特拉华湾等成功案例。南北方向的带状绿地、亲水平台、内湖及彩带岛形成一条滨水蓝带,与三个城市开放空间共同组成了“一带三庭”的景观模式。此外,响螺湾商务区还将充分利用地下空间,巧妙借鉴国内外先进的中心各个城区地下空间设计,建设完善的地下空间系统。地下车行系统、地下步行系统、地下停车系统、地下轨道交通系统、地下竖向交通系统、下沉广场系统、地下商业系统、通风和采光系统……使得区域具有更大的神秘感和时尚性。 作为滨海新区中心商业商务区的起步区——响螺湾已于本月11日开始正式建设。作为外省市及中央企业驻滨海新区办事机构和商务娱乐设施的聚集区域。响螺湾正在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各地投资方。响螺湾的高起步将会挖掘滨海新区更多的潜力,一个生态的、宜居的、发达的滨海新区将呈现在人们眼前。 体验未来城市 双向8车道的宽敞马路,充足的地下停车位,布局合理的绿化景观,独具特色的街廊,以及30多座设计独特的高楼沿着蔚蓝的海河形成跌宕起伏、错落有致的天际线,在林立的高楼中,还点缀着一条滨水蓝带和三个足够宽敞的城市开放空间……这就是未来的中心商务商业区,一个生态景观和谐、公共设施完善、就业岗位充沛,具有无比活力的城区。 建成6大功能区

滨海新区核心区区域发展及房地产市场分析

滨海新区核心区区域发展及房地产市场分析 一.区域进展 (一)区域概况: 天津滨海新区位于华北平原东北部,海河流域下游,市中心区的东部。新区辖塘沽区、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天津港保税区、汉沽区,核心区域为,塘沽、开发区、保税区。滨海新区作为中国经济进展第三个增长极——环渤海经济圈的核心区域,具备区位优势,交通优势,资源优势,工业基础优势,体制优势与人才优势,关于推动中国北方乃至全国经济进展都具有全局性的战略意义。 (二)区域经济与社会进展计划: 1.经济 自98年以来滨海新区与新区核心区国内生产总值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保持着大幅度高速增长,形成新区核心区快于整个滨海新区、滨海新区快于全天津市的增长格局;目前滨海新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超过1万美元。 历年GDP对比 滨海新区的经济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增长,2004年GDP达1250亿元,占全市的42.6%,其中滨海新区核心区GDP为905亿元. 2.固定资产投资情况: 2004年,滨海新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65.47亿元,比上年增长55.2%,其中,基本建设与更新改造分别增长56.5%与40.7%。新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占全市的比重达42%左右,房地产开发投资80.49亿元,占总固定资产投资的17%,这也充分说明了整个滨海新区的房地产市场正处在快速的进展阶段。 3.区域支柱产业、产业结构: 滨海新区是中国北方近代工业的发祥地,支柱产业支撑作用显著,通过

10年的建设,已经形成了港口物流、石油开采与石油化工产业、海洋化工、电子通讯、现代冶金、机械制造产业、生物制药产业、食品加工产业等为主导产业。 2004年,滨海新区投资结构逐步改善,二、三产业趋于协调。从产业投向看,第一产业完成投资1.51亿元,比上年下降1.2%;第二产业完成投资211.56亿元,增长59.6%;第三产业完成投资251.01亿元,增长71%。三次产业的投资结构为:0.3:45.6:54.1。三次产业的比重为0.74%、69.33%与29.93%。 4.区域进展战略 天津市委、市政府为了落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在制定“三步走”进展战略的同时,为滨海新区进展提出新的目标:这就是“立足天津,辐射‘三北’,服务全国,面向东北亚,建成现代化的世界性加工制造基地与物流中心”。 5.重大市政建设情况 按照城市总体规划与分区规划,建设具有较高水准的商贸区、住宅区、文化娱乐区等城市功能区。利用海河南岸开发步伐加快与交通条件改善的有利条件,加快东西沽地区的建设改造,拓展城市进展空间。实施津塘公路两侧的开发建设,促进农村城市化进展。突出滨海、临港、沿河风格,努力塑造具有自身特色与现代风格的港口城市形象。 6.小结: 在全市整体经济不断增长的大环境下,滨海新区的经济进展可谓更加迅速,目前滨海新区核心区的经济结构已基本成熟,整体产业布局合理,已形成了六大支柱产业,并以此带动有关产业链的形成,因此在未来的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滨海新区的经济还会快速的增长。此外由于良好的经济环境的影

2023年天津市规划归纳总结

天津市规划归纳总结(2023年--2023年) 一、都市性质、都市职能及发展战略 天津旳都市性质为:是环渤海地区旳经济中心,要逐渐建设成为国际港口都市、北方经济中心和生态都市。 天津旳都市职能为: (1)现代制造和研发转化基地。把天津建设成以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制造业为主旳现代制造和研发转化基地。 (2)我国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和现代服务中心。使天津成为连通国际和区域(华北、东北、西北、华东)旳客货运综合交通枢纽。 (3)以近代史迹为特点旳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旅游都市。保持和发扬天津老式旳津派文化,强化以近代史迹为重要特点旳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和旅游都市旳地位。 (4)生态环境良好旳宜居都市。充足运用天津市山、河、湖、海共生,湿地众多等丰富旳自然资源,建立生态型都市,增强都市自然环境旳优美度、人工环境旳舒适度和优美度,提供良好旳人居环境。 天津都市发展战略为: 构筑高层次产业构造。积极发展现代都市型农业和特色养殖业,逐渐提高农业旳综合生产能力和经济效益。发展壮大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加紧建设现

代制造和研发转化基地。建设一批高水平旳技术研发中心和高科技企业孵育基地。大力发展金融、物流、旅游等现代服务业,增强都市综合服务功能。 加紧基础设施建设。加紧天津港和疏港通道建设,打造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加强天津机场与首都机场旳合作,共同构建东北亚地区国际航空客货运枢纽。 加强区域合作。发挥天津港口、交通和现代服务业等优势,为环渤海地区扩大开放和产业转移提供通道和载体。深入形成以京津冀为经济关键区、以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为两翼旳环渤海区域经济共同发展旳大格局。 实行科教优先发展和人才战略。依托京津地区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密集旳优势,发挥创新孵化器、企业研发中心、博士后工作站等多层次旳科研创新体系和科技人才创新基地旳作用。 节省资源和保护环境。节省用能,提高能源运用效率,建设节省型、环境保护型旳生态都市。 推进友好社会建设。坚持以人为本,大力发展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提高社会保障水平。 二、都市规模 2023年常住人口控制在1350万人,城镇人口1210万人,城镇化水平到达90%。中心城区和滨海新区关键区旳城镇人口规模为630万人。 三、滨海新区规划

天津规划方案报批-最新版

天津规划方案报批 导言 近日,天津市规划委员会发布了一份重磅文件——《天津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5年)》。该规划报告为期20年,将拟定天津市政治、文化、经济和 社会发展以及城市环境保护、资源利用等各方面的目标、方针和对策。此次规划方案对于未来天津市的发展和建设具有指导性和决策性意义。 规划目标 天津市城市总体规划的主要目标是实现优化空间布局、促进城市区位转型、推 进城市环境保护、增强城市感能力、提升城市发展能力、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目标。 规划重点 天津市城市总体规划的主要重点为: 一、城市空间布局优化 规划将不断优化天津市的空间布局,提高城市空间发展效率。其中包括:•天津市城市核心功能区的规划,集中城市发展资源和精力,打造全国中心城市; •优化区域空间结构,形成以城市群为支撑的发展格局; •合理分配城市用地,尤其是医疗、教育、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用地,提高城市管理和服务水平; •完善城市交通系统,推进城市轨道交通发展,提高城市交通运输效率。 二、城市区位转型 天津市将优先推进海河生态修复和开发整合,推动城市区位转型,并且将加快 华北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步伐: •发展滨海新区的战略优势,构建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体系; •开发新区,实现更为周全、更具前瞻性的产业布局; •开展“大运河+”文化旅游区建设,促进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 •提升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增强城市的可持续性发展能力。 三、城市环境保护 天津市将加强城市环境保护,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保护陆域生态环境和水生生态环境; •加强生态建设,提高环境质量,推动生态文明发展; •推进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强化和资金约束机制建设; •加强城市环保法规制定与实施,提高环境管理水平。 四、城市发展能力提升 为提升城市发展能力,规划将加强城市创新、人才、科技创新、金融等要素的 集聚和协调发展: •增强城市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强化人才培养和体系建设; •推进城市科技创新与产业转化; •加强金融行业发展,提升城市经济发展能力。 五、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完善 规划将加快天津市基础设施建设进程,进一步提升城市基础设施水平和服务质量: •提高城市能源、电力和水利设施安全运营能力; •完善城市供水、供气、供电等系统; •推动天津市城市燃气、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 •推进城市智能化建设和信息网络化发展。 结语 天津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5年)是未来天津市发展重点和决策的基础文献,它向全社会表明了天津市未来的发展思路、目标和方向。这份规划方案的发布,将为天津市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和支撑。各级领导和规划部门应认真执行,确保规划方案的实施效果,促进天津市持续稳定发展。

1-天津市滨海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 XX市滨海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十三五”规划

目录 前言1 一、发展基础和面临形势2 (一)发展基础2 (二)存在问题4 (三)面临形势6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8 (一)指导思想8 (二)基本原则9 (三)发展目标10 三、重点产业 (11) (一)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12) (二)航空航天产业 (17) (三)智能装备制造产业 (21) (四)新能源汽车产业 (24) (五)新能源产业 (27) (六)生物医药产业 (31) (七)新材料产业 (35) (八)节能环保产业 (38) (九)海洋工程装备和高端船舶 (40)

四、主要任务 (45) (一)聚合创新资源,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45) (二)明确突破重点,打造创新产业集群 (46) (三)推进两化融合,促进产业联动发展 (46) (四)推动制造业服务化,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 (47) (五)建设服务平台,优化创业创新环境 (48) (六)加强标准体系建设,强化知识产权运用 (49) (七)引进培养并举,打造创新人才队伍 (50) (八)加强京津对接,共建全球创新制造中心 (50) 五、保障措施 (51) (一)深化改革开放 (51) (二)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52) (三)强化人才激励机制 (52) (四)健全融资服务体系 (53) (五)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53) (六)完善规划落实机制 (54)

XX市滨海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十三五”发展规划 前言 “十三五”时期(2016—2020年),是滨海新区深入贯彻“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关键时期,是基本实现国家对滨海新区功能定位、率先全面建成高质量小康社会的决胜时期。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突破新常态下结构性制约,扭转粗放发展方式,提升发展质量,遏制生态环境恶化,加快转型发展、创新发展的重要方向。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和一系列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载体,滨海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具有全局性的战略意义。本规划的主要任务是在充分掌握滨海新区“十二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状和问题基础上,借鉴其它城市的成熟经验,理清未来五年发展的总体思路和目标,确定重点产业领域发展的任务,明确产业集聚和布局框架,推进滨海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新起点上实现新跨越,全面提升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支撑作用。 本规划依据:《XX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XX市滨海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国制造2025》和《滨海新区工业布局规划(2010-2020年)》,以及相关政策、文件和专项规划而编制。规划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