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从木兰之美看林语堂的完美女性观

从木兰之美看林语堂的完美女性观

从木兰之美看林语堂的完美女性观
从木兰之美看林语堂的完美女性观

从木兰之美看林语堂的完美女性观

系部:中文与新闻传播系

专业:涉外文秘

班级:09涉外文秘一班

学号:2009064130

姓名:彭清

2010年11月15日

摘要

作为中国新旧交替时代下的一名典型文人,林语堂的思想表现为传统与现代两种文化的融合,既有中国古典文化中的处世哲学和生存智慧,又受到了西方现代人文思想的影响。这种兼容并蓄的思想使林语堂对现代中国完美女性应有的品格有着独特的见解。这种完美女性观在其代表作《京华烟云》中得到了系统的阐释。

《京华烟云》是林语堂先生的一部扛鼎之作,堪称中国三十年代的红楼,他在书中塑造了一位奇女子——姚木兰,一个融宝钗、黛玉、湘云为一体的完美结合体。本文从姚木兰儒道兼容、中西互补的性格特点入手,具体解析林语堂笔下这位理想女子的美,并从中感悟出林雨堂先生的完美女性观。

本文通过对《京华烟云》中主人公姚木兰的形象进行分析,从而得出结论:以传统文化中的哲学作为内心坚守,并拥有现代思想中自由的个性和独立的人格;以道家自然逍遥的思想关注内心,利用儒家的道德操守和生存智慧面对生活,这就是林语堂对完美女性品质的定义。而姚木兰正是林语堂这种中体西用、儒道合一的女性观的集大成者,是作者心中女性的完人,而且对于理想中国人的品格塑造也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林语堂;京华烟云;完美女性;中体西用;儒道结合

目录

摘要 (1)

引言 (3)

一、完美的化身——姚木兰 (3)

(一)外在美 (3)

1、容颜之美 (3)

(二)内在美 (4)

1、学识之美 (4)

2、传统之美 (5)

3、现代之美 (6)

二、林语堂完美女性观的概括——中体西用,儒道合一 (6)

1.儒家文化影响下的完美女性观 (6)

2.“西学东渐”中的女性解放思想 (7)

3.林语堂完美女性观的内涵 (7)

三、结论与启示 (7)

参考文献 (8)

引言

自从《京华烟云》问世以来,就有很多人对姚木兰这一人物形象进行过研究,《林语堂〈京华烟云〉的文化底蕴》一文的作者认为姚木兰身上体现了浓厚的宿命论情结,而朱红丹的《评林语堂〈京华烟云〉中的姚木兰形象》一文中,则是从姚木兰性格世界中体现的世俗性、情性与母性、灵性入手,分析了姚木兰与众不同的性格与独一无二的人生,指出正是由于世俗性、情性与母性、灵性的相互影响、制约和调和,才造就了姚木兰美满、完满、丰满的一生。而现在,我决定通过研究姚木兰的这一完美形象,来更深入的探知林语堂先生的完美女性观。

《京华烟云》这部作品写了曾、姚、牛,京城三大望族从光绪二十六年义和团之乱到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期间的悲欢离合、恩怨情仇和兴衰沉浮。全书的人物设置以女性为主,全书将近九十个人物中,绝大多数都是女性形象,在众多的女性人物形象之中,作者塑造得最生动传神、最得意、最喜欢的莫过于三大望族之一的姚家的大小姐姚木兰了,可以说在她身上能看到众多红楼人物的影子,作者在这个宝钗、黛玉、湘云的统一体姚木兰的身上赋予了很多美好的品德,她拥有儒家的传统美德,又不缺乏道家的旷达洒脱与随缘任运,再加上她受过新式教育,所以她能够很快地接受西方的新思想新事物,这种种的种种几乎使她成为一个十全十美的人物,可以说姚木兰这一形象是林语堂先生心中的理想女性的化身,而在她身上又可以看到作者自身的思想、人生观以及他的完美女性观,从某种程度上说,她也是作者理想的一种化身,怪不得林语堂先生曾说:“若为女儿身,必做木兰也!”

笔者认为,姚木兰在塑造上深受红楼影响,在她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宝钗、黛玉以及湘云的各种品德在她身上的投射,她有林黛玉的才智、薛宝钗的守德、史湘云的豪爽、王熙凤的精明强干、秦可卿的温和、元春的贤孝才德、迎春的忍让、探春的睿智......而且她身上体现了三种思想的融合和渗透,那就是传统的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以及西方思想,因此,木兰既具有传统女人的“德、言、容、工”的美德,又具有道家的那种浑圆天成、顺应性情和天道、随缘任运、快乐自由、不嗟不叹的品质,还不乏西方的那种解放思想。

一、完美的化身——姚木兰

(一)、外在美

姚木兰是京城的奇女子。她姿容秀雅,举止潇洒,两眼迷人,声调婉转娇弱,有一种神仙般的姿态。可以说,她是林语堂心中完美的女子。大概,也是很多男人心中完美的女子吧。

1、容颜之美。

小说中对木兰的美的描写是随着年龄、人生经历的变化而变化的。

前三章描写了木兰小时候的美:“小时侯木兰还是一个身段儿单薄的孩子,以十岁论,长的不算大,眼睛发亮,头发乌黑,梳成一个辫子,垂在肩膀上,薄薄的夏季衣裳越发使她显得瘦小。”“……桂姐见到木兰说:“这就是姚小姐呀?这孩子长得真漂亮。无怪乎老爷急疯了似的找你,简直三天三夜没睡觉。“”老太太见到了则说:“这么个漂亮孩子,真是眉清目秀,给我们曾家做个儿媳妇就好了!”

在久别之后,曼娘见到木兰时:木兰变得太多,曼娘几乎认不出来,因为现在不但长了

好多,而且比在山东时穿得华丽得多。在曾府这种富贵之家,木兰显得庄严华贵,她的口音那么自然悦耳,态度那么从容愉快,正是北京的大家闺秀的样子。

而对木兰的容貌之美用浓墨重彩的极力渲染的则在于对婚礼上的木兰的描写。

“……新娘,为万众注目的中心,美如满月,以前没见过她的男男女女,见其美貌,都为之结舌。除去她眼睛的迷人及低沉的音乐美,她身段儿窈窕,令人目迷心荡。正如我们形容美女的所说:‘增一分则太长,减一分则太短,增一分则太肥,减一分则太瘦。’喜爱身材高一点儿的,觉得她够高,喜爱身材矮一点儿的,觉得她够矮,喜爱体型丰满一点儿的,觉得她够丰满,喜爱身体瘦削点儿的,觉得她够苗条。身体各部分的配合比例均匀完美,竟至于此极。”

通过立夫的眼睛又刻画了木兰作为少妇之美,成熟,又不减少女时候的美丽。

这就是木兰,从小到大,甚至少妇,甚至到老,都是那么的美丽,独特,出众。这几段的描写,将姚木兰的的整体形象呈现在读者面前,给读者留下的想象空间是极广泛的。更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描写突出了木兰的眉目之美。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木兰的眼睛充满神采,透射出她性格中的活泼包容,更突出了她的才气和智慧。

(二)、内在美

姚木兰出生于富商之家,从小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她不仅容貌出众而且惠兰质心。首先,严厉的母亲给了她世俗智慧,使她具有女人主要的美德:节俭、勤劳、端庄、知礼、谦让、服从而又善理家事。同时受到了父亲的熏陶,继承了父亲豁达豪放、爱好自然的性格,成为一个有着儒家文化底蕴,有着庄周哲学思想,又容易接受新鲜事物的“新派的女孩”。是一个儒道文化的集合体。文章第六章中这样说道:“……若是把父母对木兰的影响分个界限的话,母亲给了她世俗的智慧,父亲给了她知识。”其实,她父亲不仅仅给她知识,最重要的是给了她闲适、自然的人生态度。文中的姚木兰样样精通,谈吐诙谐,生活潇洒,随性,有着各种各样奇思妙想。她的妙想就来自于她这样的家庭教育。小说中的姚木兰,不仅是文化思想的幻想组合,而且也是中西文化思想的辩证统一。

1、学识之美

木兰之美,不单是外表之美,更重要的是她的内在美。木兰才华横溢,英气逼人。身为道家女儿的姚木兰自然才学极高。她识甲骨,通古玩,善诗书画,懂中医药,而且从小就敢于的同大人交流,自然的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如书中第一章,姚家去避难需要一张公文时,年仅十岁的木兰忍不住建议去找正在得势的义和团保护。得到了全家的肯定。在书中第十八章为了劝导体仁时,木兰建议按照明人的小品尺牍,或是清人小简的风格写,要求摆脱答套,单刀直入,一针见血,不超过一百个字,木兰的一封是:

“妹木兰鞠躬,承允自葡萄牙国寄下书信,今事如何?是否葡萄牙将易为香江牙?但不论葡萄牙,香江牙,甚至黑豆牙,但幸务易牙过于频数。收到象牙纽扣,敬致谢意。

但独无一物孝敬慈亲,何故?连雨多日,天气转凉。如能共此笔墨,乐何如之。”

短短数十言,幽默,精悍,而又一针见血。

小说中还有许多描写都反映了木兰的知识之广,才学之高的。如莫愁生子,欲起名为“小夫”,孔立夫不同意,说:“这名子听来像个清道夫,又像个挑夫。”

莫愁坚持自己的提议,引起争论。机灵的木兰便接连提了“孝夫”、“肖夫”两个建议,均取“有其父必有其子”之意。莫愁、立夫都对“肖夫”的名字感到满意,使夫妻取得了一致。这表现了木兰有对博大精深中华文字准确把握与运用的高人一筹的才能。

医药学方面也有广博的知识,从小就看许多医药书籍。在曼娘说出平亚吃的药,木兰立刻能够推测出病症。连如何将做花生汤的诀窍也来自医药书籍,足见其医药知识的不同一般。

2、传统之美

就中国传统的文化而言,木兰也兼备了数千年来对国人影响最大的儒道两家的思想。道家超然物外、洒脱逍遥的思想提升了木兰心灵上的修为和优雅的气度;而儒家对于女性道德的恪守和世俗的生存智慧使她在现实的家庭生活中游刃有余,从容不迫。

木兰出生在清朝末年,有着姣好的面容,母亲可以说是典型的旧式女人,因此木兰从小就接受了传统的儒家对女子的教育及女子应有的“四德”。她(姚母)教给木兰女人主要的美德:节俭、勤劳、端庄、知礼、谦让、服从、善理家事,以及育婴、烹饪、裁剪、缝纫等。从小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之下成长,木兰就自然而然的拥有了传统女人所必有的美德:因小时候逃难与家人走失获曾家夫妇救助,她一直感恩,因此木兰向曾大官人、曾太太叫“爸爸”“妈妈”,叫曾家的儿子“大哥”,这就说明她知礼;她的绣花儿、绘的图样得到桂姐的当众赞美,她绣的花甚至连曼娘都不及;木兰做的花生汤连曾家老太太都赞不绝口;虽然心中对立夫有着隐约的爱恋却仍然听从父母之命嫁给荪亚……一切的一切,都是木兰性格中儒家思想的表现。以至于后来嫁到曾家,这更是一个讲求儒家传统的家庭,严格遵守儒家传统,在这种环境中成长、生活,在她身上有儒家传统思想的影子也就不足为奇了。

关于传统之美,还有一点值得注意,那就是接受命运,接受男性心理的妻妾共存的思想。

林语堂不反对纳妾,所以木兰也被塑造成纳妾的支撑者,甚至支撑丈夫纳妾:“在她看来,一个做妻子的若没有一个妾,斯文而精美,事事辅助本身,就如同皇太子缺乏一个觊觎王位的人在旁,一样乏味,若是有一个…副妻子?,就如同总统职位之外有一个副总统,这个总统的职位就听来更好听,也越发值得去做了。”

但在本书的后半部分,她的想法改变了,而这也许只是她的一时之念,但在当时那种新旧思想交替的年代,木兰的这种想法是很符合男性的审美观的,因此也可以将其归入木兰的传统之美里。

木兰还具备包容和大度的胸襟。在得知荪亚喜欢上了女学生曹丽华时,她并没有发怒,而是冷静的分析自己所处的境地,根据情形来妥善的处理问题。她全面地分析现状,并为婚姻,为迎合丈夫在自己的形象方面做了一系列的改变。她也向自己的父亲寻求帮助,主动面对曹丽华,把婚姻从触礁的危险中顺利拉了出来。在这件事情的处理上,木兰既考虑了自身的因素,也充分考虑了曹丽华的心理、处境。通过木兰的巧妙处理方式,最终化解了这场婚姻危机。

最后木兰的传统之美中是她的情性和母性。作为社会群体的一部分,木兰很难脱离她的世俗性,然而她又是一位独立于群体的个体,木兰身上更具有一种超然卓立的人性,一种热情生气的情与爱。仔细考察木兰的性格世界,我们可以在她优雅的容貌,柔嫩的声音和谦卑的待人背后丰富的情感世界。木兰的少女时代,被正义直爽而又充满才华的孔立夫的吸引,因而产生了人生第一次对异性的恋慕之情。她从立夫的身上看到了两个人精神上的相契,但是木兰还是接受了家庭和父母长辈的安排嫁给了曾荪亚。然而这并不是木兰对既定命运无条件的妥协,而是她骨子里宽容大度的全局观和不强求于现实的生存智慧的体现。木兰对于生活中的得失有无,都淡然处之,永远淡定而从容。这种宽容大度的气度,正是儒家的孝悌之义和道家“顺应天命”思想的体现。而且,当木兰嫁入曾家,立夫又成为了她的妹夫之后,木兰也没有放弃她对立夫的热爱或是因此而产生一丝的怨念,而是巧妙地维持了她与立夫之间的精神交流,使两个人的感情升华为灵魂上的知己,这种光风霁月般的感情,使木兰在婚姻与家庭、爱情与亲情之间找到了一个平衡点,充满着现代女性的自尊和古典女性的智慧。

木兰是一个全面的女性。她具有温柔体贴的妻性,热情炽烈的情性,更具有博爱的母性。她与所有的母亲一样,全身心地保护着、关心着、照看着自己的儿女,把儿女看做是自己生命的一部分,同时在她身上又闪烁着朴素的博爱精神:她爱立夫——情人间炽烈的爱;爱荪亚——贤妻式温柔的爱;爱莫愁、曼娘——姐妹间深厚的爱。特别是在爱女惨死在军阀枪口、独子奔赴抗日前线后,在流亡逃避途中,她还接二连三收养孤儿寡女,并为自己成为"伟大

的一般老百姓中的一分子"而感到快乐、光荣。一个女儿死在了北洋军阀的手上,却还是没有阻止她送儿子上战场的决心。我知道木兰还是不舍得,她是一个母亲,她不能再看到孩子有什么不测了。但是,看着国破家亡,一个经历了坎坷人生的女人却也毅然挑起了救国的责任。还记得,书中最后那几页,木兰给儿子的信"不要忘记你伯母曼娘和你妹妹阿眉所遭受的侮辱,不把日本鬼子赶下海,誓不停战!"在木兰和丈夫逃难重庆的途中,她一次次收养那些被遗弃的孩子。夜里,木兰亲自哺育着一个婴儿,木兰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中国的将来,是绵延中华民族的生命。在木兰眼里,这些孩子是都是中华民族延续的象征。她爱着她的儿女,忍受着与他们分离的痛苦,她是“一位真正的母亲”。

3、现代之美

木兰的形象,决不是纯粹的旧式传统女性,她也具有西方女性的现代美。木兰生活在清末民初的中国社会环境之下,正是西学东渐的时代,加之父亲姚思安的开明思想,木兰姐妹从小接受的便是西式学校中的现代教育。现代思想的熏陶使木兰在对待生活的态度上自由奔放,富于主见和勇气,敢于追求自己的目标和理想,给人以活泼典雅之感。在当时的时代环境下,木兰这样带有鲜明的现代特征的女性形象,并不能够被社会中那些思想保守的人们全然接受,例如书中木兰的公公曾文璞,对于木兰生活中种种摩登的行为颇有微词,这也是当时大多数中国人的想法。但是木兰这一形象仍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成为近代中国理想女性的典范,是因为木兰不仅仅是现代思想的代表,她的内心坚守的仍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人生观和对女性美德的要求,用一句话来形容便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在对独立人格和个性的崇尚和追求之下,木兰也不乏传统人文精神中的宽容沉稳和女性的孝顺慈柔。

木兰的爱情和婚姻,是她这种中体西用的人文思想的最好例证。对于爱情,他虽然接受了家庭和父母长辈的安排嫁给了曾荪亚,但她从未把对立夫的感情从心底抹去。然而这并不是木兰对既定命运无条件的妥协,而是她骨子里宽容大度的全局观和不强求于现实的生存智慧的体现。而且,当木兰嫁入曾家,立夫又成为了她的妹夫之后,木兰也没有放弃她对立夫的热爱或是因此而产生一丝的怨念,而是巧妙地维持了她与立夫之间的精神交流,使两个人的感情升华为灵魂上的知己,这种光风霁月般的感情,使木兰在婚姻与家庭、爱情与亲情之间找到了一个平衡点,充满着现代女性的自尊和古典女性的智慧。在多年之后,木兰在对待荪亚与曹丽华的纠葛时,也充分运用了自己的高智商和高情商,用气度和优雅折服了曹丽华,用忍让和包容挽回了曾荪亚,中西两种截然不同的思想在她的身上得到了和谐统一,相互交融地构成了木兰完美的性格和美满的人生。

木兰中西合璧的理想性格,不仅是林语堂心目中完美女性的诠释,从更深刻的角度考虑,这也是以林语堂为代表的中国近代文人,在西学东渐的思潮冲击下,为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命运和出路的一种关注。在姚木兰的身上,作者倾注了自己的人文思想,自己的审美体验,甚至自己的女性观,婚姻观,人生观。在林语堂的笔下,一个完美而立体的女性形象就出现了。林语堂借木兰这一形象,重塑了近代中国人应有的理想精神内涵和人文品格。

二、林语堂完美女性观的概括——中体西用,儒道合一

1.儒家文化影响下的完美女性观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的历史中,儒家文化无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儒家文化下的社会是男权的社会,认为理想中的完美女性应该在生活上依附男性,在思想上顺从男性。女性的平等自由和独立个性在儒家社会中是得不到实现的。儒家文化对于女性行为规范所提出的

“三从四德”等要求,严重束缚了女性自身的生活要求和心理需求,使她们千百年来皆是按照男权社会的期望去规范自身,压抑着自己的人格和天性,为了适应男性的观念和需求生存着。时至今日,儒家礼教文化中的某些观念依然在影响着女性在社会中的权利和生活。

2.“西学东渐”中的女性解放思想

由于男性掌握了社会之中的话语权,因此,在中国古典的文学作品当中,女性的形象一直处于被选择的地位之中,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更无法按照自己所向往的方式去生活。然而,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在“西学东渐”的背景之下,中国社会的思想和文化也在破除旧有的传统,向新的现代文化过渡的进程当中。思想的解放也带动了女性的解放:戊戌变法中,以康梁为代表的维新派禁止妇女缠足、兴女学;二十世纪初以小资产阶级为代表的无政府主义者提倡男女平等、婚姻自由,这些都是女性解放思想的体现。

3.林语堂完美女性观的内涵

处于这一历史时期的林语堂,受到社会思潮的影响,在思想中最显著表现出的两个特点就是中体西用,儒道合一。也就是说,在林语堂的思想中,不仅表现为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现代文化的融合,而且在他的传统文化思想之中,也不尽然是儒家文化的体现,而是更多体现了中国古代的道家自然、无为、质朴的哲学思想。在道家思想中,不但不歧视和贬低女性的价值,提倡男女平等万物平等,而且,还有许多对女性的天赋中具有的阴柔,包容之德的推崇之处。道家学说中“以柔克刚”、“以弱胜强”、“以小制大”等等的思想精神,正是符合了当时中国社会中对女性权力和女性价值的呼吁,甚至可以作为在现代学说中对女性文化的重新构建之中可以借鉴的宝贵理论。因此,在这些思想的影响之下,林语堂笔下的女性形象也就呈现出了传统与现代交汇、儒家与道家合一的独特风貌,反映出了林语堂心中对完美女性的定义——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以儒家为表、道家作里。《京华烟云》中的女主人公姚木兰,便是林语堂心中这种完美女性观的集大成者。

三、结论与启示

林语堂“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儒家作表、道家为里”的完美女性观点的形成,可以归结为他的思想本身:林语堂受西方民主思想和人文思想影响甚为巨大,但是对于中国传统的文化,并不是全然的批判,而是将传统文化中具有积极意义的内容与西方的现代思想相融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人生观,并用这种“崭新”的人生观去关照现实中的生存环境。因此,这种独特的女性观的形成也是二十世纪初“西学东渐”的特殊时代背景的产物,符合这种女性观的完美女性,是为了适应当时的社会而存在的。

通过本文从木兰之美对林语堂完美女性观的研究,可以得出如下的结论:所谓完美女性的素质和品格,并不是一个绝对的、一成不变的标准。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变迁,完美女性的内涵也在不断发生变化。脱离了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去谈论女性的完美,其实是一种不切实际的想法,只有适应了时代和社会的需要,完美的女性才能称之为完美,才能推动整个社会和人类的进步。

而且,这种关于完美女性观的探讨,在当今的世界形势下,也足以引起当代中国人对于重塑中华民族的人文形象和文化内涵的思索。

参考文献

[1]林语堂.《京华烟云》.北京:现代教育出版社,2005.

[2]林语堂.《中国人》.北京:学林出版社,1994.

[3]崔广.《浅析<京华烟云>中的姚木兰的形象》.2008

[4]朱红丹.《评林语堂〈京华烟云〉中的姚木兰形象》

浅谈林语堂的翻译观及实践

一、引言 林语堂先生(1895-1976)是一位蜚声世界文坛的著名作家。林语堂,原名和乐,笔名语堂,福建南部平和县坂仔乡人。林氏自幼便深受东西方两种文化的影响。西方文化特别是基督教主流文化对林语堂的影响伴随他的一生,其原因主要有二:家庭和教育。其父林至诚是当地的基督教牧师,是个极具幽默感的乐天派。林语堂家10个成员都是虔诚的基督教徒。全体家庭成员晚上都会轮番诵读《圣经》,然后一同祈祷。因此,基督教对年幼的林语堂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13岁时,林语堂进入厦门鼓浪屿的一所教会学校———寻源中学。中学毕业后,林语堂进入同是教会学校的圣约翰大学。和其他的教会学校一样,这里同样是西方文化的世界。牧师家庭的熏陶和教会学校的求学经历造就了一个熏染在中国乡土文化中的基督教徒。 另一方面,中国文化对林语堂有着全方位的影响,特别是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影响的根源可以追溯到他的生活环境及其对本国文化的热爱。林语堂称自己有“高地的人生观”,林语堂曾说对他童年影响最大的有三个因素,其中之一便是家乡的山景。从本质上说,家乡的山景,即他生活的自然环境,反映的是中华民族传统思想的积淀,是本土的儒道文化。虽然从中学开始就在教会办的学校就读,但与身俱来的对本国文化的狂热却无法因此被阻挡。在寻源中学读书时,林语堂私底下偷偷读《史记》,读苏轼的诗词。即便后来从圣约翰大学毕业到北京的清华学校任英语教员,他把大量的时间都用在了解中国文化和中国文学。用林语堂的话说:“我带着羞愧,浸淫于中国文学及哲学的研究。广大的异教智慧向我敞开,真正大学毕业后的教育程序———忘记过去所学的程序———开始。这种程序包括跳出基督教信仰的限制。” 幽默是林语堂的魅力。现在我们看见或听到的“幽默”二字,如果不是林语堂的话,可能便不叫幽默,而是叫“诙谐”、“揶揄”等。林语堂是把英文humor 译作“幽默”的第一人。林语堂《假定我是一个土匪》一文就是林氏幽默文章的代表作,其对当时官僚政治的揶揄可谓酣畅淋漓。生活中,我们也可以体会到林氏作为“幽默大师”的魅力。 二、译学基础 王秉钦(2005)总结出中国传统翻译思想发展史的十大学说:古代的“文质说”(以支谦为代表),近代的“信达雅说”(严复),现代的“信顺说”(鲁迅),“翻译创作论”(郭沫若),“翻译美学论”(林语堂),“翻译艺术论”(朱光潜),“艺术创造性翻译论”(茅盾),“神似说”(傅雷),“化境说”(钱钟书),“整体论”(焦菊隐)。不难看出,在中国传统翻译的发展历程中,林语堂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国内,他是最早提出“翻译是一门艺术”的人,也是最早把现代语言学和心理学纳入翻译研究视角的人。 1919年,林语堂在哈佛大学开始了他的留学生 活。在哈佛,林语堂进入了比较文学研究所学习,并接触了皮尔斯·皮瑞、尔文·白碧德等知名教授。后从德国耶拿大学申请转入以语言学研究闻名的莱比锡大学。莱比锡大学是印欧比较语法学的发源地,其丰富的教育资源为林语堂研究语言学提供了优良的条件。学成归国的林语堂踏入了北大校园,成为了一名年轻的大学教授。作为一名英文学系的老师,他努力将所学用于学术研究。在这个时期,他研究了语言学、音韵学、方言学,并发表了多篇有建树性的文章,如《科学与经书》、《古有复辅音说》等等。 三、翻译观 林语堂先生为吴曙天编选的《翻译论》一书所作 浅谈林语堂的翻译观及实践 何苏明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16期 Journal of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s Edition) No.162010 摘要:林语堂提出了对翻译者的三条要求和翻译的三条标准等翻译观,这些翻译观即便在现在也值得借鉴。在翻译实践层面,他很少译介外国文学作品,却翻译了数量可观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致力于向西方介绍中国文化。关键词:林语堂;翻译观;翻译实践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999(2010)16-0103-02 作者简介:何苏明(1985-),女,四川南充人,上海师范大学(上海200234)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 收稿日期:2010-04-26 —103—

《京华烟云》中的女性形象

分院名称:汉语言 学生学号:1234567 长春师范大学 本科毕业论文 (社科类) 题目:论《京华烟云》中的女性形象 专业:汉语言 姓名:笑嘻嘻 指导教师姓名:学习 指导教师职称:副教授 2013年 5月

论《京华烟云》中的女性形象 摘要:《京华烟云》是林语堂的代表著作,文中塑造了近百个角色,而女性形象占有五十多个。作者以其独特的女性观点,表达自己对女性的尊重与崇拜。她们每一个女人的身上都有她们特有的气质和故事,以及复杂的人物形象。她们个性独立、地位颇高,甚至在很多方面超过了男性。作者对女性的认识和理解上比之前的作家有了极大地突破,开创了一个新的天地。是对当时年代的巨大进步,虽有局限,但与他的进步性相比是微不足道的。 关键词:《京华烟云》智慧勇气贤妻顺从 《京华烟云》是林语堂先生用英文所写的长篇小说。小说以庚子年义和团到中国抗战爆发这一个中国重要的历史转型期的北京。以曾、姚两家族的兴衰为写作背景真实的反映出当时那四十年中国的政治、社会、思想、战争等社会风貌。作品号称中国近代的《红楼梦》,在近代小说中独树一帜。书中人物近百,多数为女性。聪明独立的木兰;典雅庄重的莫愁;娴熟文静的曼娘;敢爱敢恨的银屏;才学出众的红玉等。在这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女性由于受不同社会、家庭、教育的影响,形成了气质迥异的风格。不同的人生道路,演绎着不同命运与结果。 一、智慧与勇气的完美女性——姚木兰 木兰是《京华烟云》中最突出的角色,是作者心中最理想女性的化身。是作者的精神追求和美满祝愿。林语堂说:“若为女儿身,必做木兰也”木兰生的美丽动人。“万众瞩目的中心,美如满月,以前没见过她的男男女女,见其美貌都为其倾倒。除去她眼睛的迷人及低沉的音乐美,她的身段窈窕,令人目迷心荡,身体的各部位配合的比例的完美之至,竟至于此极。”可见木兰的形象刻画成形体美、人性美、心灵美的高度统一体,是理想化的展现。她是姚家曾家的宝,荪亚眼中的的情人,所有的人都羡慕姚太太生了个这么优秀的女儿。在这么优越的自身条件下和家庭环境下木兰很好的运用了自己的条件,健康的成长。 1、姚木兰的完美形象 木兰是姚先生的大女儿,是她最喜爱的女儿。她受姚先生的思想的影响最大,使她成长成为一个清雅脱俗的道家女儿。同时深受社会思想的影响和对外来文化的喜爱,使她成为一个儒道互补的结晶;中西结合的产物;雅俗兼具的精灵。用什么形容都不为过。博学多才、美丽聪慧、善良仁爱、大方贤淑、刚柔兼备。似乎在她身上我们能够找出林黛玉的智慧、薛宝钗的容貌、史湘云的风采、贾探春的精明。她是林语堂创造出来的典型人物,东西兼并的形象化表现,可以说是作者本身的再现与多元文化的载体。她身上兼备道儒两家的精粹,兼有新时代的精神,但是仍然保留着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堪称是新文化与旧道德兼备的完美女性。 2、独特的人生智慧 父亲的耳濡目染,母亲的传统妇德,求学的经历再加上早年丢失的丰富经历,使她

从木兰之美看林语堂的完美女性观

从木兰之美看林语堂的完美女性观 系部:中文与新闻传播系 专业:涉外文秘 班级:09涉外文秘一班 学号:2009064130 姓名:彭清 2010年11月15日

摘要 作为中国新旧交替时代下的一名典型文人,林语堂的思想表现为传统与现代两种文化的融合,既有中国古典文化中的处世哲学和生存智慧,又受到了西方现代人文思想的影响。这种兼容并蓄的思想使林语堂对现代中国完美女性应有的品格有着独特的见解。这种完美女性观在其代表作《京华烟云》中得到了系统的阐释。 《京华烟云》是林语堂先生的一部扛鼎之作,堪称中国三十年代的红楼,他在书中塑造了一位奇女子——姚木兰,一个融宝钗、黛玉、湘云为一体的完美结合体。本文从姚木兰儒道兼容、中西互补的性格特点入手,具体解析林语堂笔下这位理想女子的美,并从中感悟出林雨堂先生的完美女性观。 本文通过对《京华烟云》中主人公姚木兰的形象进行分析,从而得出结论:以传统文化中的哲学作为内心坚守,并拥有现代思想中自由的个性和独立的人格;以道家自然逍遥的思想关注内心,利用儒家的道德操守和生存智慧面对生活,这就是林语堂对完美女性品质的定义。而姚木兰正是林语堂这种中体西用、儒道合一的女性观的集大成者,是作者心中女性的完人,而且对于理想中国人的品格塑造也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林语堂;京华烟云;完美女性;中体西用;儒道结合

目录 摘要 (1) 引言 (3) 一、完美的化身——姚木兰 (3) (一)外在美 (3) 1、容颜之美 (3) (二)内在美 (4) 1、学识之美 (4) 2、传统之美 (5) 3、现代之美 (6) 二、林语堂完美女性观的概括——中体西用,儒道合一 (6) 1.儒家文化影响下的完美女性观 (6) 2.“西学东渐”中的女性解放思想 (7) 3.林语堂完美女性观的内涵 (7) 三、结论与启示 (7) 参考文献 (8)

论林语堂的翻译

论林语堂的翻译 作者:英语经贸系杨刚加入时间:2007-3-17 9:16:57 摘要:林语堂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但其翻译家的声名却并不彰显,而后人对其译论的梳理仍欠全面深刻。本文通过对其名著《翻译论》以及《浮生六记》译文的仔细解读,在分析林语堂的翻译原则同时强调在中国传统译论的背景下,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其性格气质在翻译选择中的作用。 关键词:林语堂,《翻译论》,《浮生六记》,翻译原则 On Lin Y u-tang’s Translation Abstract: Lin Y u-tang is a famous writer, however, his identity as a great translator is not so noticeable. A profound study of his perspectives on translation still has much work to do. This paper, through a careful reading of Lin Y u-tang’s On Translation and Six Cha pters of a Floating Life, is intended to analyse his principle of translation and, under the traditional background of translation study, emphasize the role that translator’s character plays in translation selection. Key words: Lin Y u-tang On Translation Six Chapters of a Floating Life principle of translation 随着社会进入E时代,越来越多的人追求一种随性自然率真幽默的人生态度,渴望在竞争的丛林里找到一块安静的诗意栖居。不过在这些人大谈特谈“性灵”、“幽默”的时候,他们可能很少会想起是谁在当年扯起大旗为之振臂高呼的。后人在享用前人余荫的时候是不会问是谁栽的树。 可是如果我们追本溯源,我们会发现自己无论怎样都绕不开一个名字——林语堂。 林语堂(1895-1976),福建龙溪人。原名和乐,后改玉堂,又改语堂。1912年入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后在清华大学任教。1919年秋赴美哈佛大学文学系。1922年获文学硕士学位。同年转赴德国入莱比锡大学,专攻语言学。1923年获博士学位后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务长和英文系主任。1924年后为《语丝》主要撰稿人之一。1926年到厦门大学任文学院长。1927年任外交部秘书。1932年主编《论语》半月刊。1934年创办《人间世》,1935年创办《宇宙风》,提倡“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凋”的小品文。1935年后,在美国用英文写《吾国与吾民》、《京华烟云》、《风声鹤唳》等文化著作和长篇小说。1944年曾一度回国到重庆讲学。1945年赴新加坡筹建南洋大学,任校长。1952年在美国与人创办《天风》杂志。1966年定居台湾。1967年受聘为香港中文大学研究教授。1975年被推举为国际笔会副会长。1976年在香港逝世。 或许这一段话还无法让我们对林语堂有一个很深刻的认识,那么1940年纽约艾迈拉大学(Elmira College)校长给他颁授荣誉文学博士学位时,称赞他为“哲学家、作家、才子、是爱国者,也是世界公民”,“…by the magic of your pen, you have portrayed the soul of your great people to the people of the English speaking world in a way no person has ever done before. In doing so, you have spoken to the people of the English speaking world in their own language with an artistry that is at once their envy, admiration and despair.”这一段话可能会比较有代表性。这位“两脚踏中西文化,一心评宇内文章”的“幽默大师”留给后人的其实远不仅仅是

中外作品及作者

外国文学史作品 1.《神谱》-赫西俄德 2.《基督山伯爵》亚历山大·大仲马 3.《诗学》亚里士多德 4.《理想国》柏拉图 5.《温莎的风流娘们儿》威廉·莎士 比亚 6.《诗意》贺拉斯 7.《变形记》奥维德 8.《埃涅阿斯纪》维吉尔 9.《唐璜》拜伦 10.《伊索寓言》伊索 11.《荷马史诗》荷马 12.《俄瑞斯忒亚》埃斯库罗斯 13.《俄狄浦斯王》索福克勒斯 14.《圣经》 15.《月亮和六便士》毛姆 16.《神曲》但丁 17.《新生》但丁 18.《歌集》彼特拉克 19.《十日谈》薄伽丘 20.《巨人传》弗朗索瓦·拉伯雷 21.《羊泉镇》洛佩·德·维伽 22.《小癞子》无名氏 23.《堂吉诃德》塞万提斯 24.《坎特伯雷故事集》乔叟 25.《乌托邦》托马斯·莫尔 26.《随笔集》培根 27.《哈姆雷特》威廉·莎士比亚 28.《天路历程》班扬 29.《熙德》高乃依 30.《伪君子》莫里哀 31.《波斯人信扎》孟德斯鸠 32.《爱弥儿》卢梭 33.《鲁滨逊漂流记》笛福 34.《格列佛游记》斯威夫特 35.《审美教育书简》席勒 36.《少年维特之烦恼》歌德 37.《浮士德》歌德 38.《悲惨世界》维克多·雨果 39.《巴黎圣母院》维克多·雨果 40.《红与黑》司汤达 41.《卡门》普鲁斯佩尔·梅里美42.《高老头》奥诺雷·德·巴尔扎克 43.《包法利夫人》福楼拜 44.《双城记》查尔斯·狄更斯 45.《简·爱》夏洛蒂·勃朗特 46.《呼啸山庄》艾米丽·勃朗特 47.《德伯家的苔丝》托马斯·哈代 48.《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亨利 希·海涅 49.《叶甫盖尼·奥涅金》亚历山大·谢 尔盖耶维奇·普希金 50.《死魂灵》尼古拉·瓦西里耶维 奇·果戈里 51.《猎人笔记》伊凡·谢尔盖耶维 奇·屠格涅夫 52.《罪与罚》费多尔·米哈伊洛维 奇·陀斯妥耶夫斯基 53.《安娜·卡列尼娜》列夫·托尔斯 泰 54.《哈克贝利·芬历险记》马克·吐 温 55.《玩偶之家》亨克利·易卜生 56.《萌芽》艾米尔·左拉 57.《恶之花》沙尔·波德莱尔 58.《复活》列夫·托尔斯泰 59.《红字》霍桑 60.《情人》玛格丽特·杜拉斯 61.《野草在歌唱》多丽丝·莱辛 62.《在网下》艾丽丝·默多克 63.《黑王子》艾丽丝·默多克 64.《东方快车谋杀案》阿加莎·克里 斯蒂 65.《尼罗河惨案》阿加莎·克里斯蒂 66.《哈利波特》罗琳 67.《虻》劳伦斯 68.《约翰·克里斯朵夫》罗曼·罗兰 69.《名人传》罗曼·罗兰 70.《贝多芬传》罗曼·罗兰 71.《大胆妈妈和她的孩子们》布莱希 特 72.《了不起的盖茨比》菲茨杰拉德 73.《老人与海》海明威 74.《飘》玛格丽特·米切尔 75.《海燕》高尔基 76.《在底层》高尔基

姚木兰与斯佳丽传统和现代意识比较

风格与特色/电影文学 M O V I E L I T E R A T U R E 2009年第15期 姚木兰与斯佳丽传统和现代意识比较 薛明珠1 范晓红2(1.廊坊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河北廊坊 065000; 2.赣南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江西赣州 341000) [摘 要] 影视作品 京华烟云!的主人公姚木兰,是一个成长在战乱里的典雅端庄、温顺善良、知书达理、简淡质朴的女子,深得广大读者的喜爱;而电影 乱世佳人!的主人公斯佳丽则是一个具有独立人格和反叛精神,追求个性自由和两性平等的人。本文将从二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姚木兰的传统意识???顺从和斯佳丽的现代意识???反叛,以及从姚木兰的现代意识???自由开放与斯佳丽的传统意识???精神家园上比较二者性格的复杂性,体现了人物塑造的真实性以及人性的深度。从而得出中国文化追求和谐统一,而西方文化却追求个性与自我价值,但是不论东方还是西方,人们都需要守护自己的精神家园的结论。[关键词] 顺从;反叛;传统意识;现代意识 京华烟云!是林语堂先生在海外享有盛誉的一部文化小说。小说感情真切自然,品格优雅含蓄,集中了林语堂小说艺术的精粹。尤其是主人公姚木兰,是一个成长在战乱里的温顺善良、知书达理、简淡质朴、优雅动人的女子,深得广大读者的喜爱。林语堂先生曾说过:#若为女儿身,必做木兰也。?可见,姚木兰是林语堂心中当之无愧的完美女性。 乱世佳人!是美国女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一生惟一的一部长篇小说,从1936年出版以来拥有众多的读者。书中的主人公斯佳丽经历了美国南北战争以及战后重建,从一个率直天真的少女成长为成为一个具有独立人格和反叛精神,追求个性自由和两性平等的人,成为#一个新旧社会交替更迭中的乱世佳人?。本文将从二者所处的时代背景,木兰的传统意识???顺从和斯佳丽的现代意识???反叛,以及从姚木兰的现代意识???自由开放与斯佳丽的传统意识???精神家园上比较二者性格的复杂性,从而得出中国文化追求和谐统一,而西方文化却追求个性与自我价值,但是不论东方还是西方,人们都需要守护自己的精神家园的结论。 一、时代背景 京华烟云!以庚子年义和团起义到全国抗战爆发这一改变中国社会整体面貌和性质的历史时期为背景,以人物的悲 欢离合为经,以时代变迁为纬,讲述了北京城中曾、姚、牛三大家族的兴衰史和三代人的悲欢离合和恩怨情仇,从侧面反映出现代中国的社会历史。姚木兰生活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北京,那时的中国正经历翻天覆地的变化:国力日渐衰退,西方文化强行进入中国,传统文化受到质疑。生于这个特殊时代的女子,既背负着沉重的传统历史,又处于新时代新生活的漩涡之中,很容易在乱世的社会动荡中迷失自我。但是木兰却保持着中国传统的妇德,同时又受到西方现代观念的影响。 乱世佳人!的故事发生在美国南北战争时代巨变的背景下的佐治亚州,反映了几个南方世族家族的兴衰史以及南北战争及南方战后重建的情形;还有处于上升阶段、代表先进的生产力、生产关系的北方资本主义与腐朽没落的南方种植园奴隶制度的较量。斯佳丽生在一个因刚刚独立而经历着成长痛苦的民族,东征、西进运动增强了其文化的创业色彩。她抓住时代赋予的机遇,去追求个人价值的最大实现。斯佳丽的 精神与遭遇从一定程度上寄寓了美国当时的时代背景及美国人的文化性格和精神,她#寻求个人的自立,达到个人表现;立足个人思考,追求个人自由,进行个人抉择;实现个人平等,坚持个人竞争,保证个人生命?充分体现了美国资产阶级百折不挠、勇于进取的精神和强烈的利己主义、个人主义和实用主义的人生态度。因此,斯佳丽是美国南北战争和利己主义、个人主义、实用主义文化土壤中孕育出的顺应时代潮流的#乱世佳人?。 总之,#时世造英雄?,正是这样的时代背景塑造了姚木兰和斯佳丽对爱情以及生活的不同态度。 二、姚木兰的顺从和斯佳丽的反叛 姚木兰在爱情婚姻的问题上体现了庄子哲学的#大音稀声,至乐无乐?。少女时代木兰爱上了有胆有识、才华出众的 立夫,和立夫在一起,她才感觉到#个人的独立存在?#体味到她是在自己的一片天地里生活?,她知道和立夫在一起,她会永远幸福快乐。但是她没有做任何的努力去争取爱情的幸福,而是将自己对于立夫的感情深藏在心底,遵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条所谓的千古真理,以及#个人的婚姻大事,是命里注定的?的思想,理智地放弃了自我、牺牲了自我、勉强地嫁给了荪亚。对于自己跟荪亚的婚姻,尽管当初是如何的不满意,但#慢慢地,也就屈从了?,她#现在知道她的婚姻是个幸福的婚姻,不再想入非非,于是对荪亚更温柔多情?,努力维系好自己和荪亚的婚姻。她虽嫁非所爱,但能很快从痛苦中寻得心灵的平衡,她努力使自己保持传统女性的美德,做一个世人眼中的贤妻良母。比如:她作为儿媳,孝敬公婆,把曾家治理得井井有条;作为妻子,与丈夫相敬如宾;作为母亲,她全身心地呵护、关心、照顾、教育自己的孩子。同时她千方百计使自己的生活丰富多彩,使自己快乐。她在生活中的这种#不积极地争取和追求自己的真爱,只是听任命运的拨弄,听命于父母的安排,没有勇气起来反抗?的行为,正反映了木兰身上深深地保留了为整个社会文化所承认的传统妇德。再究其原因,木兰从小接受了父亲传统知识的教育和思想的熏陶,承袭了父亲#敝屣富贵、淡薄利禄?的道家思想和豁达豪放、顺任自然的精神气质;以及母亲的严格教育使她成为大家闺秀,遵从封建社会的三从四德,成为贤妻良母。但是她所有的温柔、得体与忠诚无一不是传统社会对女性评判的价值标准。总

论林语堂的女性崇拜思想

论林语堂的女性崇拜思想 2008-04-19 23:57 中国新文化、新文学的最大功绩之一即是发现了“人”,尤其是发现了“女性”。“是否关注和如何关注女性”成为衡定现代人优劣高下的试金石。周作人说过,“鄙人读中国男子所为文,欲知其见识高下,有一捷法,即看其对佛法以及女人如何说法,即已了解无遁形矣”。〔1 〕那么,作为中国现代著名作家的林语堂是否关注和如何关注女性呢?对此,学术界未能给以充分的注意。事实上,林语堂不仅尽其一生关注女性,而且有着独特的女性观念,即女性崇拜思想。通过对林语堂女性崇拜思想的详细解读,我们既可理解林语堂对“女性解放”的独特贡献;又可充分认识林语堂的思想、文化选择与审美趣味;还可获得关于女性未来发展趋向的某些启迪。 一、迷人的女性世界 林语堂曾自信地说:“我有雄心让我的小说留传后世”。〔2〕确实,林语堂的小说有许多富有价值的内容。而女性形象即是其一。 首先,林语堂笔下的女性形象性格具有稳定的内涵,没有明显的阶级性和意识形态色彩,这与许多中国现代作家塑造的女性形象是不一样的。林语堂曾提出危言耸听的女性观,“人们对中国人的生活了解越多,越会发现所谓的妇女的压迫是西方人的看法,似乎并不是仔细研究观察中国人生活之后得出的结论。这个批评肯定不适用于中国的母亲这个家庭的最高主宰”。〔3〕这里,林语堂否认中国历史上女性所受的压迫,充分显现政治观的保守和意识形态的迟钝。但另一面,由于中国历史上女性受压迫的非绝对性,也由于文学审视视角和方式的独特性,林语堂塑造的女性形象就别有意义。《京华烟云》塑造了很多女性形象,她们有着母女、姐妹、妯娌、主仆等多种关系。其中除了姚太太与银屏的矛盾外,女性间多是和平相处,没有阶级斗争的残酷,主仆间也不是壁垒森严,而是较为平等。姚太太与银屏也不象许多现代作家笔下的主仆间有着强烈的阶级意识冲突,而更多的却是女人间的争夺战。就木兰形象而言,她虽是富家女,但丝毫没有剥削阶级的骄奢淫逸、颐指气使,而是和气、温柔、善良、勤劳、质朴。显然,林语堂注重的是发掘女性共同的“人性”光辉。《红牡丹》塑造了光绪年间的女性红牡丹。作者没有赋予牡丹多少阶级内容,只是注重挖掘她与人类相通的人性内容,即对爱情、自由、人性、个性的追求。译者曾言:“本书写寡妇牡丹,纯系自然主义之写法,性的冲动,情之需要,皆人性之本能,不当以违背道德而强行压抑之,本书主题似乎即在于是”。〔4 〕还有《风声鹤唳》中的丹妮,《朱门》中的柔安,《赖柏英》中的赖柏英,作者的立足点均在于此。另外,与许多中国现代作家强调女性性格、个性等的发展性、变动性不同,林语堂不注重“成长性”或“衰败性”的把握,而喜爱写女性的“常性”、“稳定性”,她们自始自终保持美好的“人性”不受污染,并把对爱情、自由、个性与美好的追求作为自己人生的目的和价值意义之所在。 与忽略女性形象的阶级意识和意识形态相关,林语堂笔下的女性形象往往没有祥林嫂、蘩漪、金子、曾树生、翠凤、曹七巧等的“沉重感”和“悲剧性”,而有着轻灵潇洒、明秀高雅的特征。一是表现女性天姿灵秀的外貌,塑造她们天成的丽质风姿。林语堂描绘了木兰有着巧夺天工的美貌后感叹说:“造物自然赋予她如此的完美,奈何!奈何!”〔5〕当然,林语堂并不是把女性当成“尤物”来鉴赏、玩味,而是用貌美表达女性的自然天成,赞叹女性是上苍自然育化的“精华”。二是表现女性的精神境界,写她们精神世界的超凡脱俗。三是表达女性的“乐天知命”、“心安理得”的处世态度与生活原则。林语堂笔下的女性决非甘作封建专制的奴隶而任凭他人摆布,她们有着个性解放的色彩。然而,她们又不是一味“抗争”,而是表现出某些容忍与顺从。比如木兰,她明知自己更爱立夫,但别人为她安排好与荪亚的婚事,她也并不反对。因为她知道她嫁给荪亚,“没有梦绕魂牵,只是正常青年男女以身相许,互相敬重,做将来生活上的伴侣,只是这么一种自然的情况。只要双方正常健康,其余就是顺乎自然而已矣。”〔6〕表面理解容易得出结论说,木兰个性脆弱,思想保守,缺乏

论林语堂的女性崇拜思想

论林语堂的女性崇拜思想关键词:林语堂、女性崇拜思想、文学 所属专业:文学研究 字数统计:11836 作者:小九 2014-12-8

论林语堂的女性崇拜思想 中国新文化、新文学的最大功绩之一即是发现了“人”,尤其是发现了“女性”。“是否关注和如何关注女性”成为衡定现代人优劣高下的试金石。周作人说过,“鄙人读中国男子所为文,欲知其见识高下,有一捷法,即看其对佛法以及女人如何说法,即已了解无遁形矣”。〔1 〕那么,作为中国现代著名作家的林语堂是否关注和如何关注女性呢?对此,学术界未能给以充分的注意。事实上,林语堂不仅尽其一生关注女性,而且有着独特的女性观念,即女性崇拜思想。通过对林语堂女性崇拜思想的详细解读,我们既可理解林语堂对“女性解放”的独特贡献;又可充分认识林语堂的思想、文化选择与审美趣味;还可获得关于女性未来发展趋向的某些启迪。 一、迷人的女性世界 林语堂曾自信地说:“我有雄心让我的小说留传后世”。〔2〕确实,林语堂的小说有许多富有价值的内容。而女性形象即是其一。 首先,林语堂笔下的女性形象性格具有稳定的内涵,没有明显的阶级性和意识形态色彩,这与许多中国现代作家塑造的女性形象是不一样的。林语堂曾提出危言耸听的女性观,“人们对中国人的生活了解越多,越会发现所谓的妇女的压迫是西方人的看法,似乎并不是仔细研究观察中国人生活之后得出的结论。这个批评肯定不适用于中国的母亲这个家庭的最高主宰”。〔3〕这里,林语堂否认中国历史上女性所受的压迫,充分显现政治观的保守和意识形态的迟钝。但另一面,由于中国历史上女性受压迫的非绝对性,也由于文学审视视角和方式的独特性,林语堂塑造的女性形象就别有意义。《京华烟云》塑造了很多女性形象,她们有着母女、姐妹、妯娌、主仆等多种关系。其中除了姚太太与银屏的矛盾外,女性间多是和平相处,没有阶级斗争的残酷,主仆间也不是壁垒森严,而是较为平等。姚太太与银屏也不象许多现代作家笔下的主仆间有着强烈的阶级意识冲突,而更多的却是女人间的争夺战。就木兰形象而言,她虽是富家女,但丝毫没有剥削阶级的骄奢淫逸、颐指气使,而是和气、温柔、善良、勤劳、质朴。显然,林语堂注重的是发掘女性共同的“人性”光辉。《红牡丹》塑造了光绪年间的女性红牡丹。作者没有赋予牡丹多少阶级内容,只是注重挖掘她与人类相通的人性内容,即对爱情、自由、人性、个性的追求。译者曾言:“本书写寡妇牡丹,纯系自然主义之写法,性的冲动,情之需要,皆人性之本能,不当以违背道德而强行压抑之,本书主题似乎即在于是”。〔4 〕还有《风声鹤唳》中的丹妮,《朱门》中的柔安,《赖柏英》中的赖柏英,作者

《京华烟云》读后感优秀范文5篇

《京华烟云》读后感优秀范文5篇《 京华烟云》读后感篇1 《京华烟云》是著名作家林语堂先生的一本有名的书。它描述了清朝灭亡后,民国时期北平几个典型的大户人家的生活,十分逼真的再现了那个时代的生活画卷。它是一部由好几篇小说联成的长篇小说,但不因此而成一部分散漫无结构的故事,而反为大规模的长篇。其中有佳话,有哲学,有历史演义,有风俗变迁,有深谈,加入剧中人物之喜怒哀乐,包括过渡时代的中国,成为现代的中国的一本伟大小说。 在这部小说里面有两个主角是十分突出的—姚木兰和姚莫愁,但最令我印象深刻的还是姚木兰。林语堂说:“木兰,乃真女子”。确实,在我看来姚木兰一面秉承着道家女儿的随缘自在聪明活泼,一面又有儒家媳妇的孝顺贤惠,漂亮而多才,十岁就识甲骨文,会唱戏,懂得享受生活,善烹饪,知人情,体贴,毋庸置疑她就是个是很好的情人、妻子与朋友,而在妇女受教育缺乏的当时,在尚有足够的蒙昧与保守的世界,姚木兰又是众多男士的理想。木兰自小被曾家所救,双方父母又有交情,加上与曾荪亚青梅竹马,又和曼娘一齐居住,有曼娘为曾家谋划,她与曾荪亚的婚姻,似乎是名门大家的理所当然。而她自己所爱的孔立夫,她虽然明明明白自己在立夫的面前,变得活泼,有不可言喻的快乐。也明白孔立夫走了,她姚木兰的快乐也随之

带走了,她会独自在校园里伤怀感叹,却不愿意与任何说这不可说的秘密,她由衷地羡慕妹妹姚莫愁,却照旧安然地过自己的日子,在礼教谨严的夫家克制地保留自己风雅的爱好,结婚之后,仍与丈夫在清晨去看荷花,收集荷花上的露珠来煮茶。我觉得有雅趣,近人情,是姚木兰最显著的特征。她的可爱在于她那现实中的不现实,一面顺从命运,一面又在这命运固定不变的大格局下来点小花样,浪漫地过日子,享受 人生。之后,家国大变,木兰迁住杭州,从富家生长享用一切物质的安适,后变为村妇,过幽雅山居的生活,及最后变为普通农民,成为忍苦,勇敢,伟大的民众大海中的一滴水。父亲曾说:“若为女儿身,必做木兰也!”可见木兰是父亲的理想女子。她的这些精神也是我所敬佩的。 而在这部小说中也占据重要主角的莫愁,相对于姐姐木兰来讲,她又有自己的不同,能够说,木兰犹如灿烂明亮的春花,而莫愁好比匣中温润沉静的美玉。木兰的情绪变化迅速,遇见感动的事情,就会流泪,放在寻常事物上,令人觉得摔性无伪,而在关键时刻,木兰却缺乏莫愁处变不惊泰然自若的镇定。孔立夫被抓,姐姐姚木兰晕了过去,妹妹莫愁却挺着大肚子,沉着地应付警察,其雍容与大方的作派,令警察都肃然起敬,帮她丈夫说好话且来宽慰她。这份坚强与镇定,也十分可贵。莫愁又十分息事宁人,姐姐为她的丈夫晕倒,她看在眼里,却并无任何异样。这种能忍耐的享福的性格,也令人羡慕。犹如莫愁所说:“身为玉质,有利也有弊。玉永远不受污染,并且硬而脆。

论林语堂的人生观

论林语堂的人生观 林语堂在《生活的艺术》这本书里写出了中国人旷怀达观、陶情谴兴的生活方式和浪漫高雅的东方情调,他用轻灵的笔杆向西方人道出了“完美生活的范本,快意人生的典型”,给我们展示出一种别样的人生风情。 林语堂在书中谈到了庄子的淡泊名利,赞美了陶渊明的闲适和谐的完美人格,以及如何品茗、如何行酒令、如何游山玩水、如何看云鉴石、如何养花赏雪、吟风弄月等。这些无不向我们展示了他的快乐的人生观,他认为人生要获得快乐,就应该会享受生命,享受人生。 林语堂认为现代生活的哲学总带着一种如梦初醒的意味,人们往往在忙碌的日常生活追求中,迷失了真正的自我。这时候就需要一种智慧而愉快的人生哲学成为我们的人生哲学。这种哲学是协调了孟子积极的人生观念和老子圆滑和顺的观念的中用哲学。在林语堂心目中,陶渊明就是具备这种和谐人格的生活典型。当然,要享受人生享受生命,就要会调整我们的人生,只有这样,才能过上幸福的生活。 说到享受人生,那么什么样的人最会享受人生呢?林语堂说:“最合于享受人生的理想人物,就是一个热诚的、悠闲地、无恐惧的人”这样的人具备了情、智、勇的特质,林语堂认为,情是生命的灵魂,星辰的光辉,音乐和诗歌的韵律,花草的欢乐,飞禽的羽毛,女人的艳色,学问的生命。正因为情是如此的重要,所以,以情为出发点的人生,便能充满温暖和活力。可是,由于人生是残酷的,即使是一个有热烈的、慷慨的、天性多情的人,也容易受他的比较聪明的同伴的

愚弄。所以,林语堂说到“这种慷慨热烈的心情需要有一种哲学加以保护”,这样他很自然地把热情的智勇连接起来,因为只有智勇才能使我们从骗子的世界中解放出来。在这个世界上,人生的大骗子除了名、利、权之外,另一个次等的骗子就是时尚。 林语堂主张无忧无虑和心地坦白的人生哲学。现实中,由于人们过度繁忙的工作和背负着重大的责任,人们过着熙来攘往的生活,这些人服役于财富、名誉、权力,这时候如果把道家的现世主义和儒家的积极入世配合起来,成为自己的生活哲学,过着半隐半显的生活,经济适度宽裕了,生活逍遥自在了,精神才是快乐。这是一种中庸哲学。凡事不能太过于偏激和极端,而应该介于两个极端之间,过着一种有条不紊的生活。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能为了追求过分的名利而丧失了本真的自我。正如林语堂举了陶渊明的例子,陶渊明就是林语堂心目中,也是中国文学传统上最和谐最完美的人物。他生活简朴,向往自然而冲淡。他不为五斗米折腰,留下了《归去来辞》,作为一个乡间诗人,陶渊明无忧无虑、心地坦荡,虽然生活简陋,但是他热爱生活、爱好人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生活,展现的是一幅和谐的画面,但是陶渊明不入世并不意味着他就是个逃避主义者。他躲的只是黑暗的政治官场,而不是生活的本身。从陶渊明身上,林语堂更加肯定了人生的快乐是需要一种和谐的人格的,而中庸哲学思想也成了人类生活上最健全最完美的理想。 林语堂说:“我们对于人生可以抱着比较轻快随便的态度:我们不是这个世纪诶的永久房客,而是过路的旅客。”既然我们的生命总

浅析林语堂的翻译思想和翻译理论 [1]

浅析林语堂的翻译思想和翻译理论 摘要:自古以来,对于翻译的标准,国内外许多翻译家都提出过自己的翻译思想和翻译理论。比较著名的翻译思想和翻译理论有:严复的“信”、“达”、“雅”;鲁迅的“宁信而不顺”;哲罗姆的“意译而非直译”等等。本篇文章主要通过林语堂的译著《东坡诗文选》《浮生六记》等来分析其翻译思想和翻译理论——忠实、通顺、美。 关键词:林语堂;翻译思想;忠实;通顺;美 Abstract:From ancient times,many translators have their own translation ideology and translation theory about the criterion of translation. There are some famous translation ideologies and translation theories, for example: Yan Fu advocates “faithfulness, expressiveness, elegance”; Lu Xun “Rather be faithful than smooth”; St.Jerome “transliteration rather than free translation” and so on. This passage will talk about Linyutang’s translation ideology and translation theory: faithfulness, fluency, and beauty. Keywords:林语堂,翻译思想,忠实,通顺,美 1 引言 当今世界已进入全球化时代,翻译成为当今人类社会各国各民族间不可或缺的重要交际手段和交往途径。翻译已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可以说,翻译在我们的政治,社会,文化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然而,对于翻译的标准,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本文浅析的是林语堂的“忠实,通顺,美”的翻译标准,希望能给一些从事翻译的人员提供一些有用的建议。 2 林语堂的生平介绍 林语堂(1895年10月10日-1976年3月26日),中国现代著名学者、文学家、语言学家。福建龙溪人,出生于福建省漳州市平和县坂仔镇贫穷的牧师家庭。原名和乐,后改玉堂,又改语堂。早年留学国外,回国后在北京大学、厦门大学等著名大学任教,1966年定居台湾,1976年在香港逝世,享年八十二岁。林语堂既有扎实的中国古典文学功底,又有很高的英文造诣,他一生笔耕不辍,著作等身。林语堂于1940年和1950年两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 3 林语堂的翻译思想和翻译理论 3.1忠实于原文 “忠实于原文”这个翻译学的术语,在很多翻译学家的翻译思想以及翻译理论中都占据着一个中心的地位。如:严复的翻译思想和翻译理论“信”,“达”,“雅”中的“信”即“忠实于原文”;鲁迅的翻译思想和翻译理论“宁信而不顺”也强调的是翻译的时候首先要做到忠实于原文,即使可能造成不通顺。这些都能看出“忠实于原文”是翻译之本,如果做不到忠实于原文,就无从谈论翻译。

分析《京华烟云》的两个人物

分析《京华烟云》的两个人物 ——读《京华烟云》 2002127108 教育系吴光衡前不久,看了一部林语堂的小说,名字叫做《京华烟云》。虽然林语堂的小说不是很出名,他也很少写小说,但是在为数不多的小说中,我觉得这部小说还是写得不错的。这部小说由八国联军侵华写到抗日战争爆发,主要围绕北京两大家族在这个动乱年代中各个角色的表现而写,写出了大变化时期人们的思想动态,是人们了解这个时期的一部比较好的小说。这部小说没有鲁迅先生那样强烈的褒贬态度,不是一部扬新弃旧的的小说。本书对现代中国人的生活,既非维护其完美,亦非揭发其罪恶。既非对旧式生活进赞词,亦非为新式生活做辩解。只是叙述当代中国男女如何成长,如何过活,如何爱,如何恨,如何争吵,如何宽恕,如何受难,如何享乐,如何养成某些生活习惯,如何形成某些思维方式,尤其是,在此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尘世生活里,如何适应其生活环境而已。我们不能否认鲁迅先生的小说像一把长矛直接指向国民党的黑暗统治,但是相对于那种战斗性的小说,我觉得这种小说更适合现在我们年轻人读。因为在这类小说中,我们不会受作者影响太大,我们可以凭借自己的判断能力对小说里面的人物进行分析,这样更能提高我们的分析能力和阅读水平。我看了这部小说之后,觉得这部小说里有几个人物刻化的非常好,下面我就谈一谈我的感受。 首先说一下姚思安。作为一个大家族的一家之主,他所表现出来的感情很大部分的家主有相似之处。例如,在家中很是威严,对儿女的要求严厉,当他的大儿子不长进的时候,他甚至不惜用打骂来教育。他知道这样不好,对儿子也不会有什么作用,只能让儿子对他更为惧怕。但是,作为一个希望自己儿子有长进的家长,尤其是他这样掌握着一个巨大家产的家长来说,看到儿子这样的没有出息,当然会感到痛惜。当这种痛惜爆发出来,就变成了打骂。这一点和大多数的一家之主是相同的,每一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儿子(封建家族)有出息,能够把自己创建的一个家好好的继承下去并且发扬光大。 但是,除了这一点以外,姚思安有很多和其他的封建家主不同的地方。其中最突出的就是他信奉的是庄子的思想,并且理解的很深。我们都知道,一般的封建家主,作为封建思想的最大发扬者,信奉的都是孔子的思想。姚思安虽然掌握着很大的一个家,家产巨大,但是他本人并不是一个很出色的商人。他的生意大部分都是交给大舅子管理,到了晚年,他甚至什么都不管。他认为商业太过注重利益,并不符合庄子的回归自然的思想。六十岁的时候,当他把两个女儿都安排好了,他竟然抛下一个这么大的一个家,自己独自去云游四海。他对二儿子以及两个女儿说:“我这一去会是十年,如果十年以后我还活着,我自己会回来找你们的。你们不要劝我,也不要找我,我已经决定了。”然后把事情交代清楚就走了。他反复对儿女们强调说,一切都顺其自然,不要管大哥(也就是他的大儿子)一个家不可能一直都这么富贵下去,要看的开。他以一个和尚的身份云游四海,把几大名山都游览过了。在游览过程中,他饿了就去化缘,困了就找个地方睡觉,有时候在路边也就是一晚上。在他这十年中,他觉得是回归自然,身体变得更为强壮。十年后,他又回到了家里,家人都很奇怪,他们认为他不会再回来的。后来的岁月中,姚思安过的很简朴,他已经习惯了这种简单无为的生活,在这种生活中,他每天看书,散步,和儿女们谈一下社会变化中发生的事情,一直到死。姚思想安对待死亡的态度更是明显的体现了他的庄子思想。他认为,他死了就是回到自然,达到了最终的目的。所以,他坚持不肯吃药,他要一身干净的回归自然,就好像他当时来到这个世界一样。他对他的儿女们说:“你们不要难过,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就必然会回到原来的地方。有生必然有死是庄子思想的精髓,道学和道家不一样,道家并不是反映道学的真正门派。道家对道学的思想有所曲解,道学的回归自然真正含义就是死是生的延续,

论林语堂的翻译观―以《啼笑皆非》中译本为个案

论林语堂的翻译观一以《啼笑皆非》中译本为个案 本文为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2015 年度学科共建课题的阶段性成果,课题批准号为:GD15XWW08 1 林语堂《啼笑皆非》自译本的翻译目的和背景人类的活动总是带有明确的目的性,一切活动都服务于特定的目的,翻译目的更是对翻译活动有着直接的影响。翻译目的会影响作者对原文的理解,当不同译者带着不同目的审视原文时,他们会因为视角不同而对原文产生不同理解。更主要的是翻译目的对译者翻译策略的选择有决定作用,作者想通过译文达到教育读者的目的时,他就会更多采用归化的翻译策略。 《啼笑皆非》的创作背景是1941 年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美国承认对中国抗日援助时间太晚,力度也不足,美国对华政策内幕逐步被披露。林语堂认为美国的绥靖政策是日本肆无忌惮侵华的重要原因,并且对日宣战后美国的对华援助仍有限。他满怀愤怒写作该书,目的就是要露英美政府的自私和虚伪,警醒国人依靠自己的力量打败日本,实现富强。全书自始至终都是站在中国的立场上,体现了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林语堂自译该书的目的是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把自己的思想传达给同胞,激发国内自主抗战的志。首先,从时间跨度上说,《啼笑皆非》的写作翻译一气呵成。1943 年7 月该书在美国出版,年秋天该书中文译本即告完成,其时间紧迫性可见一斑。其次,中译本忠实地传达了原著思想,旨在揭露英美,警醒国人。要达到惊醒国人的目的,译文就必须

易于为中国读者所接受,因此林语堂在本文的翻译中采用了归化翻译策略。再次,完成翻译后林语堂立即携带译本在重庆、桂林等多个城市进行演讲访问,广泛宣传该书思想。当时正值抗日战争艰难时期,国际国内局势极为复杂,林语堂希望自己的观点被广泛接受,为抗战注入新的动力。 2 林语堂独特的翻译观 在《论翻译》中,林语堂提出了翻译应遵循的三个标准:忠实、通顺、美。忠实是对译者的要求,包含三层意思:首先,忠实并非字字对译,而应以句为翻译单位;其次,忠实须传神,表达出文字逻辑意义之外情感上的色彩;再次,林认为绝对的忠实是不可能的,因为不可能将文字的意义、声音、传神之美和文体、文之美等同时译出。通顺是对译文的要求,要求译者根据译文读者的心理来翻译文章,要对译文读者负责。林语堂提出的翻译的三大标准:忠实、通顺和美,这对《啼笑皆非》的翻译有巨大的影响。 (一)从文化取向分析 林语堂,这位“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的大师是翻译界少有的奇才,他多姿多彩的译品与他的文学创作一样,提供给世界完全不同的认识自我,认识自然、剖析灵魂、塑造社会的文化参考,而他,在大半个世纪中都生活在被西方所认同却被国人所误解、误读、误译的意境之中。在《啼笑皆非》林的自译版本中,文化负载词的使用,增添了文本中中华文化的厚度与深度,极具文化厚载力的同时也能让读者产生共鸣,林语堂在中西两种文化间的不断切换,这对其自译作品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