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林语堂的人生观

论林语堂的人生观

论林语堂的人生观
论林语堂的人生观

论林语堂的人生观

林语堂在《生活的艺术》这本书里写出了中国人旷怀达观、陶情谴兴的生活方式和浪漫高雅的东方情调,他用轻灵的笔杆向西方人道出了“完美生活的范本,快意人生的典型”,给我们展示出一种别样的人生风情。

林语堂在书中谈到了庄子的淡泊名利,赞美了陶渊明的闲适和谐的完美人格,以及如何品茗、如何行酒令、如何游山玩水、如何看云鉴石、如何养花赏雪、吟风弄月等。这些无不向我们展示了他的快乐的人生观,他认为人生要获得快乐,就应该会享受生命,享受人生。

林语堂认为现代生活的哲学总带着一种如梦初醒的意味,人们往往在忙碌的日常生活追求中,迷失了真正的自我。这时候就需要一种智慧而愉快的人生哲学成为我们的人生哲学。这种哲学是协调了孟子积极的人生观念和老子圆滑和顺的观念的中用哲学。在林语堂心目中,陶渊明就是具备这种和谐人格的生活典型。当然,要享受人生享受生命,就要会调整我们的人生,只有这样,才能过上幸福的生活。

说到享受人生,那么什么样的人最会享受人生呢?林语堂说:“最合于享受人生的理想人物,就是一个热诚的、悠闲地、无恐惧的人”这样的人具备了情、智、勇的特质,林语堂认为,情是生命的灵魂,星辰的光辉,音乐和诗歌的韵律,花草的欢乐,飞禽的羽毛,女人的艳色,学问的生命。正因为情是如此的重要,所以,以情为出发点的人生,便能充满温暖和活力。可是,由于人生是残酷的,即使是一个有热烈的、慷慨的、天性多情的人,也容易受他的比较聪明的同伴的

愚弄。所以,林语堂说到“这种慷慨热烈的心情需要有一种哲学加以保护”,这样他很自然地把热情的智勇连接起来,因为只有智勇才能使我们从骗子的世界中解放出来。在这个世界上,人生的大骗子除了名、利、权之外,另一个次等的骗子就是时尚。

林语堂主张无忧无虑和心地坦白的人生哲学。现实中,由于人们过度繁忙的工作和背负着重大的责任,人们过着熙来攘往的生活,这些人服役于财富、名誉、权力,这时候如果把道家的现世主义和儒家的积极入世配合起来,成为自己的生活哲学,过着半隐半显的生活,经济适度宽裕了,生活逍遥自在了,精神才是快乐。这是一种中庸哲学。凡事不能太过于偏激和极端,而应该介于两个极端之间,过着一种有条不紊的生活。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能为了追求过分的名利而丧失了本真的自我。正如林语堂举了陶渊明的例子,陶渊明就是林语堂心目中,也是中国文学传统上最和谐最完美的人物。他生活简朴,向往自然而冲淡。他不为五斗米折腰,留下了《归去来辞》,作为一个乡间诗人,陶渊明无忧无虑、心地坦荡,虽然生活简陋,但是他热爱生活、爱好人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生活,展现的是一幅和谐的画面,但是陶渊明不入世并不意味着他就是个逃避主义者。他躲的只是黑暗的政治官场,而不是生活的本身。从陶渊明身上,林语堂更加肯定了人生的快乐是需要一种和谐的人格的,而中庸哲学思想也成了人类生活上最健全最完美的理想。

林语堂说:“我们对于人生可以抱着比较轻快随便的态度:我们不是这个世纪诶的永久房客,而是过路的旅客。”既然我们的生命总

有一天会结束的,那么我们就只要过一种合理的真是的生活,用一种轻松悠闲的方式,听听“江上清风”,看看“山间明月”,而不被人生的野心、愚蠢和名利所诱惑。看看那些古代的诗人和学者,都有着丰富的心灵和简朴的生活爱好。在林语堂看来,一般的人不能领略这个尘世生活的乐趣,是因为他们不深爱人生,把生活弄得平凡、刻板而且无聊。所以说不一定有钱的人就能真正领略到悠闲生活的乐趣,更谈不上享受人生,那么他的人生又何来的快乐可言呢?

那么我们怎么享受人生呢?林语堂用谈天似的语言告诉我们应该如何品茗,如何行酒令,如何游山玩水等艺术。比如说品茗,如今饮茶已经成为社交上一种不可缺少的制度,他认为只有在空闲、友谊和乐于招待之中才能发展起来,而且还要有一定的气氛,因为一个人只有在神清气爽、心气平静、知己满前的境地中才能真正领略到茶的滋味,而且茶又是凡间纯洁的象征,所以,一个会品茶的人,也是向往纯洁人生的人。其实,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或者每一个细节,如果我们用一种悠闲的态度处之,那么都会有属于各自的哲学意味。林语堂能从坐椅子得出一个公式:椅子越低,坐时越舒服。这就像平常简单的数学公式一样,人人都知道,但即便是人人都知道的道理,也能从中看出生活的智慧。

林语堂在观测了中国的文学和哲学之后,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中国文化的最高理想人物,是一个对人生有一种建于明慧悟性上的达观者。这种达观产生宽宏的怀抱,能使人带着温和的讥评心理度过一生,丢开功名利禄,乐天知命的过生活。这种达观也产生了自由意识,放

荡不羁的爱好,傲骨和漠然的态度。所以说,一个人有了这种自由及漠然的态度,才能深切热烈地享受快乐人生。

每个人的一生中都会遇到各种各样无法预测的事,但是生活艺术的创造是要靠自己的心灵选择,只有让遮蔽的心灵走向澄明,让卑微的灵魂走向高贵,才能让自己的人生犹如风行水上,活的逍遥自在。

浅谈林语堂的翻译观及实践

一、引言 林语堂先生(1895-1976)是一位蜚声世界文坛的著名作家。林语堂,原名和乐,笔名语堂,福建南部平和县坂仔乡人。林氏自幼便深受东西方两种文化的影响。西方文化特别是基督教主流文化对林语堂的影响伴随他的一生,其原因主要有二:家庭和教育。其父林至诚是当地的基督教牧师,是个极具幽默感的乐天派。林语堂家10个成员都是虔诚的基督教徒。全体家庭成员晚上都会轮番诵读《圣经》,然后一同祈祷。因此,基督教对年幼的林语堂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13岁时,林语堂进入厦门鼓浪屿的一所教会学校———寻源中学。中学毕业后,林语堂进入同是教会学校的圣约翰大学。和其他的教会学校一样,这里同样是西方文化的世界。牧师家庭的熏陶和教会学校的求学经历造就了一个熏染在中国乡土文化中的基督教徒。 另一方面,中国文化对林语堂有着全方位的影响,特别是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影响的根源可以追溯到他的生活环境及其对本国文化的热爱。林语堂称自己有“高地的人生观”,林语堂曾说对他童年影响最大的有三个因素,其中之一便是家乡的山景。从本质上说,家乡的山景,即他生活的自然环境,反映的是中华民族传统思想的积淀,是本土的儒道文化。虽然从中学开始就在教会办的学校就读,但与身俱来的对本国文化的狂热却无法因此被阻挡。在寻源中学读书时,林语堂私底下偷偷读《史记》,读苏轼的诗词。即便后来从圣约翰大学毕业到北京的清华学校任英语教员,他把大量的时间都用在了解中国文化和中国文学。用林语堂的话说:“我带着羞愧,浸淫于中国文学及哲学的研究。广大的异教智慧向我敞开,真正大学毕业后的教育程序———忘记过去所学的程序———开始。这种程序包括跳出基督教信仰的限制。” 幽默是林语堂的魅力。现在我们看见或听到的“幽默”二字,如果不是林语堂的话,可能便不叫幽默,而是叫“诙谐”、“揶揄”等。林语堂是把英文humor 译作“幽默”的第一人。林语堂《假定我是一个土匪》一文就是林氏幽默文章的代表作,其对当时官僚政治的揶揄可谓酣畅淋漓。生活中,我们也可以体会到林氏作为“幽默大师”的魅力。 二、译学基础 王秉钦(2005)总结出中国传统翻译思想发展史的十大学说:古代的“文质说”(以支谦为代表),近代的“信达雅说”(严复),现代的“信顺说”(鲁迅),“翻译创作论”(郭沫若),“翻译美学论”(林语堂),“翻译艺术论”(朱光潜),“艺术创造性翻译论”(茅盾),“神似说”(傅雷),“化境说”(钱钟书),“整体论”(焦菊隐)。不难看出,在中国传统翻译的发展历程中,林语堂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国内,他是最早提出“翻译是一门艺术”的人,也是最早把现代语言学和心理学纳入翻译研究视角的人。 1919年,林语堂在哈佛大学开始了他的留学生 活。在哈佛,林语堂进入了比较文学研究所学习,并接触了皮尔斯·皮瑞、尔文·白碧德等知名教授。后从德国耶拿大学申请转入以语言学研究闻名的莱比锡大学。莱比锡大学是印欧比较语法学的发源地,其丰富的教育资源为林语堂研究语言学提供了优良的条件。学成归国的林语堂踏入了北大校园,成为了一名年轻的大学教授。作为一名英文学系的老师,他努力将所学用于学术研究。在这个时期,他研究了语言学、音韵学、方言学,并发表了多篇有建树性的文章,如《科学与经书》、《古有复辅音说》等等。 三、翻译观 林语堂先生为吴曙天编选的《翻译论》一书所作 浅谈林语堂的翻译观及实践 何苏明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16期 Journal of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s Edition) No.162010 摘要:林语堂提出了对翻译者的三条要求和翻译的三条标准等翻译观,这些翻译观即便在现在也值得借鉴。在翻译实践层面,他很少译介外国文学作品,却翻译了数量可观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致力于向西方介绍中国文化。关键词:林语堂;翻译观;翻译实践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999(2010)16-0103-02 作者简介:何苏明(1985-),女,四川南充人,上海师范大学(上海200234)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 收稿日期:2010-04-26 —103—

鲁迅与“假洋鬼子”.

鲁迅与“假洋鬼子” 从清末到五四,中国文化思想经历了由“中体西用”到“全盘西化”的转折。在这种历史氛围下,一批西式的绅士淑女应运而生,在中国文化思想舞台上独领风骚:胡适、丁文江、蒋梦麟、陈衡哲、徐志摩、林徽音、冰心、林语堂、陈独秀、鲁迅、郭沫若、郁达夫……可以说,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批真正意义的现代西化精英,与他们的前辈严复、辜鸿铭、王国维已经有着本质性的差异,从他们在国外如鱼得水的姿态中也可以感受到这一点。尤其是胡适,自留学起就活跃于美国的主流社会,热衷于演讲、旅游、组织学生会,积极参与美国的总统大选,俨然就是美国人的一员,他在给美国女友韦莲司的信中不无得意地称自己比欧美的思想家更加“西方”,胡适这样说:“要是我发现自己假装有什么真知灼见带给西方世界,我觉得那是可耻的。当我听到泰戈尔的演说,我往往为他所谓东方的精神文明而感到羞耻。我必须承认,我已经远离了东方文明。有时,我发现自己竟比欧美的思想家更‘西方’”(《不思量自难忘》,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56页)。丁文江在英国整整住了七年,从生活方式到思想,都彻底地欧化,被傅斯年称为“欧化中国过程中产生的最高菁华”(胡适:《丁文江传》,海南出版社1993年版,第1页);陈衡哲也觉得跟美国人和欧洲人在一起,比跟中国人在一起更加自在。留东学子虽然身在东瀛,但心在西洋,西化的劲头,比起留学欧美的人毫不逊色,甚至更有过之,用郭沫若的话说就是:“我们在日本,读的是西洋书,受的是东洋罪。” 与此相对应,一批前所未有的、洋味十足的“新中国人”在文学作品中闪亮登场:郭沫若笔下的“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的半人半神、古希腊式的抒情巨人,郁达夫的《沉沦》中那位终日沉浸于英国浪漫派诗人的世界,颇以尼采的超人查拉图是特拉自比的中国学子,鲁迅《头发的故事》中那个西服革履、挥动棍子驱逐愚民的N先生,徐志摩《我所知道的康桥》中那个每个毛孔都散发着崇洋之情、几乎与美丽的“康桥”溶为一体的抒情主人公,冰心的《给小读者》里那位与美国文化风土似乎有天然亲和力的中国女子……其中,陈衡哲的《洛绮思的问题》特别值得一提。这篇小说从人物、背景到叙述方式,都彻底西化了,假如隐去作者的姓名,俨然是一篇地道的外国小说。然而,此作却是取材于中国留美学子的一段三角精神恋爱的插曲(夏志清认为,小说中的洛绮思和瓦德,原型就是陈衡哲和胡适,胡适这样说自己与陈衡哲的关系:“她是我的一个最早的同志”,“她对于我的主张的同情,给了我不少的安慰和鼓舞。”胡适是小说初稿的最先阅读者之一,读后提了许多意见,经若干删改,成了后来的样子。参见夏志清:《小论陈衡哲》,《新文学的传统》,台北时报出版公司1979年版)。出于某种顾虑,作者隐去了主人公的中国人身份,将其换成美国大学教授“瓦德”和“洛绮思”。东方学子的生活与情感,就这样不露痕迹地消化在西方文化的密码程序中。 事情到了这个程度,中国人对“假洋鬼子”的态度和立场不能不发生重大变化,尽管此时,守旧势力仍然十分顽强,并且对西方文化在中国的节节胜利表现出更大的不安与焦虑,保守派领军人物林纾对新文化运动领袖的妖魔化,乞求“伟丈夫”平定乾坤的无奈想象,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在文言小说《荆生》里,林纾虚构了汉中伟丈夫荆生以雷霆万钧之怒,教训了三个以“禽兽之言”乱其“清听”的海归少年,使他们狼狈鼠窜的故事。三少年“一为皖人田其美,一为浙人金心异,一则莫钬,不知其何许人,悉新归自美洲,能哲学”,

林语堂经典语录大全

林语堂经典语录大全 1、延缓年老展长青春的第一条规矩,是避免一切情绪上的烦扰。 2、人生在世,还不是有时笑笑人家,有时给人家笑笑。 3、人类之足引以自傲者总是极为稀少,而这个世界上所能予人生以满足者亦属罕有。 4、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 5、中国最崇高的理想,就是一个人不必逃避人类社会和人生,而本性仍能保持原有的快乐。 6、中国人得意时信儒教,失意时信道教、佛教,而在教义与已相背时,中国人会说,人定胜天。中国人的信仰危机在于,经常改变信仰。 7、我们最重要的不是去计较真与伪,得与失,名与利,贵与贱,富与贫,而是如何好好地快乐度日,并从中发现生活的诗意。 8、出外旅行的人,极其所能,也只有把自己的安危委诸天命,因为除此之外,别无他法。 9、人生不过如此,且行且珍惜,每个人都是自己的主角,不要总在别人的世界里充当配角。 10、元气淋漓富有生机的人总是不容易理解的。 11、一个强烈底决心,以摄取人生至善至美;一股殷热的欲望,

以享乐一身之所有,但倘令命该无福可享,则亦不怨天尤人。这是中国人知足的精义。 12、一点痴性,人人都有,或痴于一个女人,或痴于太空学,或痴于钓鱼。痴表示对一件事的专一,痴使人废寝忘食。人必有痴,而后有成。 13、生命是某种东西刹那之间的表现,是永恒的精神在刹那之间存在躯壳之中的形式。 14、豁达的人生观,率真无伪的态度,加上炉火纯青的技巧,再以轻松愉快的方式表达出来,这便是幽默。 15、春则觉醒而欢悦,夏则在小憩中聆听蝉的欢鸣,秋则悲悼落叶,冬则雪中寻诗。 16、我向来认为生命的目的是要真正享受人生,我们知道终必一死,终于会像烛光一样熄灭是非常好的事。这使我们冷静,而又有点忧鬱;不少人並因之使生命富于诗意。但最重要的是,我们虽然知道生命有限,仍能决心明智地诚实地生活。 17、中国的农民和生意人都落入王安石新政的陷阱里了。他们只有两条路走:一是遇歉年,忍饥挨饿;一是遇丰年,锒铛入狱。 18、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 19、所以知道一个人,或是不知道一个人,与他是否为同代人没有关系。主要的倒是是否对他有同情的了解。归根结底,我们只能知道自己真正了解的人,我们只能完全了解自己真正喜爱的人。 20、人世间如果有任何事值得我们慎重其事的,不是宗教,也不是

论林语堂的翻译

论林语堂的翻译 作者:英语经贸系杨刚加入时间:2007-3-17 9:16:57 摘要:林语堂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但其翻译家的声名却并不彰显,而后人对其译论的梳理仍欠全面深刻。本文通过对其名著《翻译论》以及《浮生六记》译文的仔细解读,在分析林语堂的翻译原则同时强调在中国传统译论的背景下,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其性格气质在翻译选择中的作用。 关键词:林语堂,《翻译论》,《浮生六记》,翻译原则 On Lin Y u-tang’s Translation Abstract: Lin Y u-tang is a famous writer, however, his identity as a great translator is not so noticeable. A profound study of his perspectives on translation still has much work to do. This paper, through a careful reading of Lin Y u-tang’s On Translation and Six Cha pters of a Floating Life, is intended to analyse his principle of translation and, under the traditional background of translation study, emphasize the role that translator’s character plays in translation selection. Key words: Lin Y u-tang On Translation Six Chapters of a Floating Life principle of translation 随着社会进入E时代,越来越多的人追求一种随性自然率真幽默的人生态度,渴望在竞争的丛林里找到一块安静的诗意栖居。不过在这些人大谈特谈“性灵”、“幽默”的时候,他们可能很少会想起是谁在当年扯起大旗为之振臂高呼的。后人在享用前人余荫的时候是不会问是谁栽的树。 可是如果我们追本溯源,我们会发现自己无论怎样都绕不开一个名字——林语堂。 林语堂(1895-1976),福建龙溪人。原名和乐,后改玉堂,又改语堂。1912年入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后在清华大学任教。1919年秋赴美哈佛大学文学系。1922年获文学硕士学位。同年转赴德国入莱比锡大学,专攻语言学。1923年获博士学位后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务长和英文系主任。1924年后为《语丝》主要撰稿人之一。1926年到厦门大学任文学院长。1927年任外交部秘书。1932年主编《论语》半月刊。1934年创办《人间世》,1935年创办《宇宙风》,提倡“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凋”的小品文。1935年后,在美国用英文写《吾国与吾民》、《京华烟云》、《风声鹤唳》等文化著作和长篇小说。1944年曾一度回国到重庆讲学。1945年赴新加坡筹建南洋大学,任校长。1952年在美国与人创办《天风》杂志。1966年定居台湾。1967年受聘为香港中文大学研究教授。1975年被推举为国际笔会副会长。1976年在香港逝世。 或许这一段话还无法让我们对林语堂有一个很深刻的认识,那么1940年纽约艾迈拉大学(Elmira College)校长给他颁授荣誉文学博士学位时,称赞他为“哲学家、作家、才子、是爱国者,也是世界公民”,“…by the magic of your pen, you have portrayed the soul of your great people to the people of the English speaking world in a way no person has ever done before. In doing so, you have spoken to the people of the English speaking world in their own language with an artistry that is at once their envy, admiration and despair.”这一段话可能会比较有代表性。这位“两脚踏中西文化,一心评宇内文章”的“幽默大师”留给后人的其实远不仅仅是

100句人生珍言名人名言

100句人生珍言 鲁迅: 1.惟沉默是最高的轻蔑。 2.勇者愤怒,抽刃向更强者;怯者愤怒,却抽刃向更弱者。 3. 我之所谓生存,并不是苟活,所谓温饱,不是奢侈,所谓发展,也不是放纵。 4.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 5.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老舍: 6. 雨下给富人,也下给穷人,下给义人,也下给不义的人;其实,雨并不公道,因为下落在一个没有公道的世界上。 7.生活是种律动,须有光有影,有左有右,有晴有雨,滋味就含在这变而不猛的曲折里。

8.人,即使活到七八十岁,有母亲在,多少还可以有点孩子气。失去了慈母就像花插在瓶子里,虽然还有色有香,但却失去了根。有母亲,是幸福的。 9.才华是刀刃,辛苦是磨刀石,再锋利的刀刃,若日久不磨,也会生锈。 10.我想写一出最悲的悲剧,里面充满了无耻的笑声 钱钟书: 11. 婚姻是一座围城,城外的人想进去,城里的人想出来。 12.爱情多半是不成功的,要么苦于终成眷属的厌倦,要么苦于未能终成眷属的悲哀。 13.好东西不用你去记,它自会留下很深的印象。 14.旅行是最劳顿,最麻烦,叫人本相必现的时候。经过长期苦旅行而彼此不讨厌的人,才可以结交作朋友。

15. 天下就没有偶然,那不过是化了妆的、戴了面具的必然。 张爱玲: 16. 你如果认识从前的我,也许你会原谅现在的我。 17. 因为爱过,所以慈悲;因为懂得,所以宽容。 18.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要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那也没有别的话可说,惟有轻轻地问一声:“噢,你也在这里吗?” 19.笑,全世界便与你同声笑,哭,你便独自哭。 20.我以为爱情可以填满人生的遗憾。然而,制造更多遗憾的。却偏偏是爱情。 李叔同: 21.物忌全胜,事忌全美,人忌全盛

从木兰之美看林语堂的完美女性观

从木兰之美看林语堂的完美女性观 系部:中文与新闻传播系 专业:涉外文秘 班级:09涉外文秘一班 学号:2009064130 姓名:彭清 2010年11月15日

摘要 作为中国新旧交替时代下的一名典型文人,林语堂的思想表现为传统与现代两种文化的融合,既有中国古典文化中的处世哲学和生存智慧,又受到了西方现代人文思想的影响。这种兼容并蓄的思想使林语堂对现代中国完美女性应有的品格有着独特的见解。这种完美女性观在其代表作《京华烟云》中得到了系统的阐释。 《京华烟云》是林语堂先生的一部扛鼎之作,堪称中国三十年代的红楼,他在书中塑造了一位奇女子——姚木兰,一个融宝钗、黛玉、湘云为一体的完美结合体。本文从姚木兰儒道兼容、中西互补的性格特点入手,具体解析林语堂笔下这位理想女子的美,并从中感悟出林雨堂先生的完美女性观。 本文通过对《京华烟云》中主人公姚木兰的形象进行分析,从而得出结论:以传统文化中的哲学作为内心坚守,并拥有现代思想中自由的个性和独立的人格;以道家自然逍遥的思想关注内心,利用儒家的道德操守和生存智慧面对生活,这就是林语堂对完美女性品质的定义。而姚木兰正是林语堂这种中体西用、儒道合一的女性观的集大成者,是作者心中女性的完人,而且对于理想中国人的品格塑造也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林语堂;京华烟云;完美女性;中体西用;儒道结合

目录 摘要 (1) 引言 (3) 一、完美的化身——姚木兰 (3) (一)外在美 (3) 1、容颜之美 (3) (二)内在美 (4) 1、学识之美 (4) 2、传统之美 (5) 3、现代之美 (6) 二、林语堂完美女性观的概括——中体西用,儒道合一 (6) 1.儒家文化影响下的完美女性观 (6) 2.“西学东渐”中的女性解放思想 (7) 3.林语堂完美女性观的内涵 (7) 三、结论与启示 (7) 参考文献 (8)

个性名言名句大全

个性名言名句大全 1、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的个性。——赫·斯宾塞 2、坏的天性养成不好的习惯。——伊索 3、每个人都是他自己个性的工程师。——布特曼 4、人们生而平等,但又生来个性各有千秋。——弗洛姆 5、任何种子都有自己的季节。——俄罗斯 6、个性即人的命运。——海拉里特斯 7、每条河都有自己的方向。——拉丁美洲 8、良好的个性胜于卓越的才智。——爱迪生 9、没有个性,人类的伟大就不存在了。——让·保尔 10、不管以什么名义,毁灭个性的做法就是专制。——穆勒 11、恐惧是粉碎人类个性最可怕的敌人。——培根 12、一个人就是一种典型。——富尔曼诺夫 13、一切都不曾重复,一切都独一无二。——龚古尔兄弟 14、个性和魅力是学不会,装不像的。——海因里希·伯尔 15、没有个性,人类的伟大就不存在了。——让·保·里克特 16、人的性格是扎根在骨头里和血液里的。——高尔基 17、个性的生活在社会中,好比鱼在水里,时时要求相适应。——瞿秋白 18、个性像白纸,一经污染,便永不能再如以前的洁白。——黑格尔 19、个人在描述他人的个性时,其自身的个性即暴露无遗。——

李区特 20、人人之中有他人,但每个人都护存自己的个性。——S·阿马里 21、个性是一个人的最大的需要和最大的保障。——斯宾塞 22、人要勤奋自强,保持自己的个性。——德莱塞 23、一时的失误不会毁掉一个性格坚强的人。——车尔尼雪夫斯基 24、当碰到有个性的人物时:人上一百,形形**(shai)。——单田芳 25、个性的造就由婴孩时开始,一直继续到老死。——艾子林娜·罗斯福 26、我不认为女人没有个性,只是她们每天都有新的性格罢了。——海涅 27、与其守成法,毋宁尚自然;与其求划一,毋宁展个性。——蔡元培 28、个人主义是一剂致命的毒药,而个性却是日常生活的食盐。——佚名 29、一个人在描述他人的个性时,其自身的个性即暴露无遗。——李区特 30、我知道的东西谁都可以知道,而我的个性却为我所独有。——歌德 31、任何有活力的事物都会构成它自己的氛围。——歌德

论林语堂的女性崇拜思想

论林语堂的女性崇拜思想关键词:林语堂、女性崇拜思想、文学 所属专业:文学研究 字数统计:11836 作者:小九 2014-12-8

论林语堂的女性崇拜思想 中国新文化、新文学的最大功绩之一即是发现了“人”,尤其是发现了“女性”。“是否关注和如何关注女性”成为衡定现代人优劣高下的试金石。周作人说过,“鄙人读中国男子所为文,欲知其见识高下,有一捷法,即看其对佛法以及女人如何说法,即已了解无遁形矣”。〔1 〕那么,作为中国现代著名作家的林语堂是否关注和如何关注女性呢?对此,学术界未能给以充分的注意。事实上,林语堂不仅尽其一生关注女性,而且有着独特的女性观念,即女性崇拜思想。通过对林语堂女性崇拜思想的详细解读,我们既可理解林语堂对“女性解放”的独特贡献;又可充分认识林语堂的思想、文化选择与审美趣味;还可获得关于女性未来发展趋向的某些启迪。 一、迷人的女性世界 林语堂曾自信地说:“我有雄心让我的小说留传后世”。〔2〕确实,林语堂的小说有许多富有价值的内容。而女性形象即是其一。 首先,林语堂笔下的女性形象性格具有稳定的内涵,没有明显的阶级性和意识形态色彩,这与许多中国现代作家塑造的女性形象是不一样的。林语堂曾提出危言耸听的女性观,“人们对中国人的生活了解越多,越会发现所谓的妇女的压迫是西方人的看法,似乎并不是仔细研究观察中国人生活之后得出的结论。这个批评肯定不适用于中国的母亲这个家庭的最高主宰”。〔3〕这里,林语堂否认中国历史上女性所受的压迫,充分显现政治观的保守和意识形态的迟钝。但另一面,由于中国历史上女性受压迫的非绝对性,也由于文学审视视角和方式的独特性,林语堂塑造的女性形象就别有意义。《京华烟云》塑造了很多女性形象,她们有着母女、姐妹、妯娌、主仆等多种关系。其中除了姚太太与银屏的矛盾外,女性间多是和平相处,没有阶级斗争的残酷,主仆间也不是壁垒森严,而是较为平等。姚太太与银屏也不象许多现代作家笔下的主仆间有着强烈的阶级意识冲突,而更多的却是女人间的争夺战。就木兰形象而言,她虽是富家女,但丝毫没有剥削阶级的骄奢淫逸、颐指气使,而是和气、温柔、善良、勤劳、质朴。显然,林语堂注重的是发掘女性共同的“人性”光辉。《红牡丹》塑造了光绪年间的女性红牡丹。作者没有赋予牡丹多少阶级内容,只是注重挖掘她与人类相通的人性内容,即对爱情、自由、人性、个性的追求。译者曾言:“本书写寡妇牡丹,纯系自然主义之写法,性的冲动,情之需要,皆人性之本能,不当以违背道德而强行压抑之,本书主题似乎即在于是”。〔4 〕还有《风声鹤唳》中的丹妮,《朱门》中的柔安,《赖柏英》中的赖柏英,作者

鲁迅与林语堂

鲁迅与林语堂 大陆文学史曾将林语堂先生彻底遗忘。如今算是有了某种补偿。对此我亦甚为欣慰。问题是一些好事者,将林先生的被遗忘,归罪于鲁迅,拿来做鲁迅气量小、不容人、好骂好斗的证据,未免有失公允。 我不禁想说,今日的好事者,根本不懂得民国时期中国知识分子,不懂得那个大时代,及生活其中的知识分子的坦荡襟怀和真性情,不懂得人与人的关系的复杂微妙…… 林语堂先生这些年着实红火了一把。各种单行本、文集竞相出版,小说还一再搬上荧屏。对于这位曾因办小品文杂志《论语》红了半边天的现代作家,大陆文学史曾将他彻底遗忘。如今算是有了某种补偿。对此我亦甚为欣慰。问题是一些好事者,将林先生的被遗忘,归罪于鲁迅,拿来做鲁迅气量小、不容人、好骂好斗的证据,未免有失公允。 家父曾藏有厚厚几大本《论语》合订本的。我少年时也曾翻看过。居所几经搬迁,现在早已不知了去向。仅凭记忆,说两个林先生的“幽默”。其一,某年某月某日,国民党中央召开常委会。一位元老级大人物,一生不敢乘坐飞机,又怕延误与会时间,于是将他的拐杖送上飞机,并向大会发去电报:“请以手杖代之。”其二,某财东为人吝啬,欲求某名士的诗作,又不想花大钱,心生一计,聊备薄酒,请名士来家中小饮,伺机提出索诗。名士心中不悦。正好财东的小娘子出来敬酒,名士眼睛一亮,见小娘子秀色可餐,便来了灵感,当即以手头的筷子为题,吟诗一首:“尔家娘子好身材,捏着腰儿两脚开。若要当中滋味好,还需伸出舌头来。”让财东和他的小妾闹了个脸红。 鲁迅批评林先生的《论语》“小骂大帮忙”,说他的小品文“无聊”,是否言过其实,有这两个例子也就可见一斑。后一则,与时下流行的“黄段子”已是不遑多让了。 我查阅过《鲁迅全集》十卷本,约有五十篇文章提及林语堂先生的某些事情:有正面的;有治学问方面的;指名道姓的批评,约占三分之二。从中我竟看不出鲁迅先生的“好骂好斗”,大多针对《论语》的规避严峻现实,据理陈词,明辨是非而已。须知,林语堂创办《论语》力倡“幽默”之日,正当军阀政权和国民党一党专制黑暗、国难深重之时。以鲁迅自由主义的信仰、文化批判者的原则立场,对语堂先生和他的《论语》保持沉默,反倒是不可理喻的事情了。 那么,鲁迅对曾经是朋友的林先生,还做了哪些从批评文章看不出来的、却又能体现鲁迅为人之道的事情呢?查鲁迅书信,先生在1934年8月13日在致曹聚仁的信中说:“语堂是我的老朋友,我应以朋友待之,当《人间世》还未出世,《论语》已很无聊时,曾经竭了我的诚意,写一封信,劝他放弃这玩意儿,我并不主张他去革命,拼死,只劝他译些英国文学名作,以他的英文程度,不但译本于今有用,在将来恐怕也有用的。他回我的信是说,这些事等他老了再说。这时我才悟到我的意见,在语堂看来是暮气,但我至今还自信是良言,要他于中国有益,要他在中国存留,并非要他消灭。他能更急进,那当然很好,但我看是决不会的,我决不出难题给别人做。” 林语堂的英文好,故鲁迅劝林语堂译些英国文学名作。文人也要吃饭的,鲁迅何尝不懂?鲁迅先生并没有要求林先生像他那样去孤军作战,“革命,拼死”。由此看来,鲁迅的哲学倒是与法国作家加缪一致而大不同于“法国革命哲学”的。只提醒林先生,混饭吃的办法还可以有别样选择。先生“曾经竭了我的诚

林语堂经典语录

林语堂经典语录 林语堂经典语录 如果没有女人的世界,就一定没有礼仪、宗教、传统和社会阶层。世界上没有天生有礼貌的男人,也没有天生有礼貌的女人。假设没有女人,我们就不会住在同一条胡同里,而是住在有三角形门窗和八角形浴缸的房子里,我们不知道饭厅和卧室的区别。男人喜欢在卧室吃饭,在餐厅睡觉。5. 人的生命在宇宙中的渺小,就像中国山水画一样。在山水画中,风景的微妙之处是很难看到的,因为它们已经消失在水和天空的空白中,当两个小小的身影坐在月光下闪闪发光的河上的一条船上时。从那一刻起,读者就沉浸在那种气氛中。6. 享受悠闲的生活比享受奢侈的生活要便宜得多。要享受悠闲的生活,只有艺术家的气质,在一个完全悠闲的心情下,才能度过一个休闲的下午。7. 幸福的哲学只是幸福的哲学,这才是真正深刻的。我认为西方严肃的哲学理论还没有开始理解生命的真正意义。在我看来,哲学的唯一用处是给我们一个比普通商人更轻松快乐的生活态度。8. 钢笔和圆锥体作家的钢笔就像鞋匠的圆锥体。它们使用得越锋利,就会变得越锋

利,然后它们就能像缝针一样锋利。但是他的想法的范围会越来越广,就像一个人的登山观,他爬得越高,看得越远。 9. 与古人面谈古籍,使读者与沉睡已久的古人面对面。当他读下来的时候,他会想象这位古代作家是什么样的人。孟子和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都表达了这一观点。10. 警觉性与麻木性的艺术应该是一种讽刺文学,是对麻木的情感、死亡的思想、不自然的生活的警示。它教导我们在一个自命不凡的世界里要诚实和真诚。11. 如果我们有知识却不能理解它,如果我们有批评却不能欣赏它,如果我们有美丽却没有爱,如果我们有真理却没有激情,如果我们有正义却没有同情,如果我们有礼貌却没有一颗温暖的心,那将是一个多么可怜的世界啊!对一个女人来说,最美好的时光是站在摇篮前;最真诚、最庄严的时刻,是她抱着孩子或带着四五岁的孩子散步的时候;最开心的时候是她抱着孩子睡在枕头上,就像我在一张西方肖像中看到的那样。13. 乘船旅行的乘客的生活是一场梦。人类就像一个乘客,乘着一艘船,沿着永恒的时间之河航行。在一个地方登机,在另一个地方降落,这样其他沿江乘客就可以等待登机了。14. 热情加上智慧和勇气是残酷的。热情、慷慨、多愁善感的人很容易被聪明的同伴愚弄。那些天性慷慨的人往往会因为慷慨而产生错误的想法,往往会因为在对待敌人时过于宽容或过于信任朋友而失去这些想法。生活是严酷的,温暖的心不足以应付环境,热情必须

论林语堂的人生观

论林语堂的人生观 林语堂在《生活的艺术》这本书里写出了中国人旷怀达观、陶情谴兴的生活方式和浪漫高雅的东方情调,他用轻灵的笔杆向西方人道出了“完美生活的范本,快意人生的典型”,给我们展示出一种别样的人生风情。 林语堂在书中谈到了庄子的淡泊名利,赞美了陶渊明的闲适和谐的完美人格,以及如何品茗、如何行酒令、如何游山玩水、如何看云鉴石、如何养花赏雪、吟风弄月等。这些无不向我们展示了他的快乐的人生观,他认为人生要获得快乐,就应该会享受生命,享受人生。 林语堂认为现代生活的哲学总带着一种如梦初醒的意味,人们往往在忙碌的日常生活追求中,迷失了真正的自我。这时候就需要一种智慧而愉快的人生哲学成为我们的人生哲学。这种哲学是协调了孟子积极的人生观念和老子圆滑和顺的观念的中用哲学。在林语堂心目中,陶渊明就是具备这种和谐人格的生活典型。当然,要享受人生享受生命,就要会调整我们的人生,只有这样,才能过上幸福的生活。 说到享受人生,那么什么样的人最会享受人生呢?林语堂说:“最合于享受人生的理想人物,就是一个热诚的、悠闲地、无恐惧的人”这样的人具备了情、智、勇的特质,林语堂认为,情是生命的灵魂,星辰的光辉,音乐和诗歌的韵律,花草的欢乐,飞禽的羽毛,女人的艳色,学问的生命。正因为情是如此的重要,所以,以情为出发点的人生,便能充满温暖和活力。可是,由于人生是残酷的,即使是一个有热烈的、慷慨的、天性多情的人,也容易受他的比较聪明的同伴的

愚弄。所以,林语堂说到“这种慷慨热烈的心情需要有一种哲学加以保护”,这样他很自然地把热情的智勇连接起来,因为只有智勇才能使我们从骗子的世界中解放出来。在这个世界上,人生的大骗子除了名、利、权之外,另一个次等的骗子就是时尚。 林语堂主张无忧无虑和心地坦白的人生哲学。现实中,由于人们过度繁忙的工作和背负着重大的责任,人们过着熙来攘往的生活,这些人服役于财富、名誉、权力,这时候如果把道家的现世主义和儒家的积极入世配合起来,成为自己的生活哲学,过着半隐半显的生活,经济适度宽裕了,生活逍遥自在了,精神才是快乐。这是一种中庸哲学。凡事不能太过于偏激和极端,而应该介于两个极端之间,过着一种有条不紊的生活。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能为了追求过分的名利而丧失了本真的自我。正如林语堂举了陶渊明的例子,陶渊明就是林语堂心目中,也是中国文学传统上最和谐最完美的人物。他生活简朴,向往自然而冲淡。他不为五斗米折腰,留下了《归去来辞》,作为一个乡间诗人,陶渊明无忧无虑、心地坦荡,虽然生活简陋,但是他热爱生活、爱好人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生活,展现的是一幅和谐的画面,但是陶渊明不入世并不意味着他就是个逃避主义者。他躲的只是黑暗的政治官场,而不是生活的本身。从陶渊明身上,林语堂更加肯定了人生的快乐是需要一种和谐的人格的,而中庸哲学思想也成了人类生活上最健全最完美的理想。 林语堂说:“我们对于人生可以抱着比较轻快随便的态度:我们不是这个世纪诶的永久房客,而是过路的旅客。”既然我们的生命总

高中语文 3.8《拿来主义》鲁迅与五四人物的辩论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4

鲁迅与五四人物的辩论 30年代前后的文坛,是中国近代文化史上最异彩纷呈各种思想潮流互相碰撞的年代。一场关于社会、文化、变革等等的关乎民族命运的大辩论,夹杂在外国侵略者的枪炮声中本国政府压迫民众及军阀之间的征讨战中,在国破山河碎的沉沦岁月中,充满了生命的力量。而无疑地,鲁迅是这个舆论的风口浪尖上的顶峰人物。不管现在,抑或是将来,历史将永远铭记这位忧国忧民的文化先驱的功绩。青史留存,自在人心。 鲁迅与胡适 五四新文化的运动,离不开留洋博士胡适的开启之功。接受了美国民主思想的胡适,怀揣着改良中国社会之形态,回国之后,开始了他的理想之路。 或者过于沉湎于理想吧,胡适显然看轻了中国几千年历史文化浸染之顽固。自信满满的胡适,以自己的行动来改造中国。而鲁迅,对中国社会种种弊病的认识有深刻而透彻的了解,知道胡适的理想按照他的做法是不现实而难以实现的。鲁迅在文字中,善意地嘲弄调侃,希望胡适能认清现实。从心理学方面的推测,胡适显然把鲁迅善意地嘲弄调侃当成了恶意的讽刺挖苦。误会由此而发生,嫌疑代替了友谊。 尽管两人有误会而互相讽刺过,但从胡适与鲁迅的文字里,可以感觉到彼此的相互推崇和佩服。鲁迅去世后,许广平女士请求帮助,胡适当即应允。对于苏雪林女士对鲁迅的恶意攻击,胡适也持否定的态度。 历史也已经印证了鲁迅的看法,胡适的失败,不是他的失败,是社会的失败。 鲁迅与林语堂 鲁迅与林语堂,都是《语丝》阵线的同人。两人龃龉和矛盾的开端,是林语堂写的《费厄泼赖》文章里的“诃鳄鱼”章节里的“偏见”之论。 林语堂论及偏见的态度,可见他想两面端平——不伤鲁迅,也不伤他的好友们。然而看似持平之论,这种持平的本身就否定了鲁迅所有文章的论点。鲁迅温温地回击着“梅花低头问老爷”的讽刺,那也只是为自己文字辩护的着想。 林语堂和鲁迅的论战文章,其路数与陈西滢是很相近的。但却比之博大、深远得多,这可看出林语堂国学的扎实。在大节的把握上,林语堂显然也比陈西滢高妙得多。 他文字的功夫,以引《野叟爆言》讽刺鲁迅的高妙可见一斑。在那几段文字下的加点,读起来不但连贯,刺起鲁迅来却也厉害。只是可惜,他遇到的是博览群书又心思灵巧智慧无边的鲁迅!鲁迅一个反手,林语堂就知道了厉害,所以他停战了。 鲁迅与高长虹 鲁迅与高长虹论战的原因,却有些复杂,其实也简单。无外乎名誉、利益,还有牵涉到许广平女士。 看了高长虹的文字,不觉得他的文字怎么样。比起陈西滢来,高长虹也还差那么些。而胡搅蛮缠,却胜过了。鲁迅,只是碍于他没有显著的社会的恶,所以与他论战的文字也还在文字上。而象高长虹利用鲁迅为他的出版物做广告,给鲁迅“戴帽子”,影射许广平不喜欢他是因为鲁迅的横刀夺爱,这些鲁迅都忍了。 看鲁迅的回复,能够体会到他的伤心,也能够感觉到鲁迅对笔墨的“控制”。因为鲁迅希望,中国应该有他这样的热血青年,就是品质上差点,也无不对中国人的麻木的魂灵有刺激警醒的作用。 至于高长虹的刊物被停,是韦素园引用他的关系停高长虹的刊物,肯定没有征求过鲁迅的意见——他知道鲁迅是不会同意的。纵观高长虹对鲁迅的论战,是高长虹不理智的表现。 鲁迅与陈西滢

关于建筑的名言精华版

少即是多! ――密斯凡德罗 建筑是石头的史书”,人类没有任何一种重要的思想不被建筑艺术写在石头上……人类的全 部思想,在这本大书和它的纪念碑上都有其光辉的一页。” ______ 法国伟大作家雨果 宁静是解除痛苦和恐惧真正伟大的良药,无论奢华还是简陋,建筑师的职责是使宁静成为家中 的常客。 ------ 巴拉干 美在于自然景观与艺术表现的结合 ――巴拉干 人造房子,房子也造人? ――丘吉尔 决定房地产价值的,第一是地段,第二是地段,第三还是地段。 ______ 李嘉诚 当我们想起任何一种重要的文明的时候,我们有一种习惯,就是用伟大的建筑来代表它。” ______ 当代艺术史家杰克逊 人们习惯于把建筑称作世界的编年史;当歌曲和传说都已沉寂,已无任何东西能使人们回想 一去不返的古代民族时,只有建筑还在说话。在,石书?的篇页上记载着人类历史的时代。” ______ 苏联美学家鲍列夫 建筑是一种冒险 -----库哈斯 《管子乘马》: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 而沟防省,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下必中准绳” 《管子度地》:天子中而处,此谓因天之固,归地之利。内为之城,城外为之郭,郭外为之土阆,地高则沟之,下则堤之,命之曰金城。” 《管子大匡》:凡仕者近宫,不仕与耕者近门,工贾近市。三十里置遽,委焉,有司职之。 《管子小匡》说:士农工商四民者,国之石民也。不可使杂处,杂处则其言咙,其事乱。 是故圣王之处士必于闲燕,处农必就田野,处工必就官府,处商必就市井。” 《管子度地》地之守在城,城之守在兵,兵之守在人,人之守在粟。故地不辟则城不固…天下者,国之本也;国者,乡之本也…”

论林语堂的女性崇拜思想

论林语堂的女性崇拜思想 2008-04-19 23:57 中国新文化、新文学的最大功绩之一即是发现了“人”,尤其是发现了“女性”。“是否关注和如何关注女性”成为衡定现代人优劣高下的试金石。周作人说过,“鄙人读中国男子所为文,欲知其见识高下,有一捷法,即看其对佛法以及女人如何说法,即已了解无遁形矣”。〔1 〕那么,作为中国现代著名作家的林语堂是否关注和如何关注女性呢?对此,学术界未能给以充分的注意。事实上,林语堂不仅尽其一生关注女性,而且有着独特的女性观念,即女性崇拜思想。通过对林语堂女性崇拜思想的详细解读,我们既可理解林语堂对“女性解放”的独特贡献;又可充分认识林语堂的思想、文化选择与审美趣味;还可获得关于女性未来发展趋向的某些启迪。 一、迷人的女性世界 林语堂曾自信地说:“我有雄心让我的小说留传后世”。〔2〕确实,林语堂的小说有许多富有价值的内容。而女性形象即是其一。 首先,林语堂笔下的女性形象性格具有稳定的内涵,没有明显的阶级性和意识形态色彩,这与许多中国现代作家塑造的女性形象是不一样的。林语堂曾提出危言耸听的女性观,“人们对中国人的生活了解越多,越会发现所谓的妇女的压迫是西方人的看法,似乎并不是仔细研究观察中国人生活之后得出的结论。这个批评肯定不适用于中国的母亲这个家庭的最高主宰”。〔3〕这里,林语堂否认中国历史上女性所受的压迫,充分显现政治观的保守和意识形态的迟钝。但另一面,由于中国历史上女性受压迫的非绝对性,也由于文学审视视角和方式的独特性,林语堂塑造的女性形象就别有意义。《京华烟云》塑造了很多女性形象,她们有着母女、姐妹、妯娌、主仆等多种关系。其中除了姚太太与银屏的矛盾外,女性间多是和平相处,没有阶级斗争的残酷,主仆间也不是壁垒森严,而是较为平等。姚太太与银屏也不象许多现代作家笔下的主仆间有着强烈的阶级意识冲突,而更多的却是女人间的争夺战。就木兰形象而言,她虽是富家女,但丝毫没有剥削阶级的骄奢淫逸、颐指气使,而是和气、温柔、善良、勤劳、质朴。显然,林语堂注重的是发掘女性共同的“人性”光辉。《红牡丹》塑造了光绪年间的女性红牡丹。作者没有赋予牡丹多少阶级内容,只是注重挖掘她与人类相通的人性内容,即对爱情、自由、人性、个性的追求。译者曾言:“本书写寡妇牡丹,纯系自然主义之写法,性的冲动,情之需要,皆人性之本能,不当以违背道德而强行压抑之,本书主题似乎即在于是”。〔4 〕还有《风声鹤唳》中的丹妮,《朱门》中的柔安,《赖柏英》中的赖柏英,作者的立足点均在于此。另外,与许多中国现代作家强调女性性格、个性等的发展性、变动性不同,林语堂不注重“成长性”或“衰败性”的把握,而喜爱写女性的“常性”、“稳定性”,她们自始自终保持美好的“人性”不受污染,并把对爱情、自由、个性与美好的追求作为自己人生的目的和价值意义之所在。 与忽略女性形象的阶级意识和意识形态相关,林语堂笔下的女性形象往往没有祥林嫂、蘩漪、金子、曾树生、翠凤、曹七巧等的“沉重感”和“悲剧性”,而有着轻灵潇洒、明秀高雅的特征。一是表现女性天姿灵秀的外貌,塑造她们天成的丽质风姿。林语堂描绘了木兰有着巧夺天工的美貌后感叹说:“造物自然赋予她如此的完美,奈何!奈何!”〔5〕当然,林语堂并不是把女性当成“尤物”来鉴赏、玩味,而是用貌美表达女性的自然天成,赞叹女性是上苍自然育化的“精华”。二是表现女性的精神境界,写她们精神世界的超凡脱俗。三是表达女性的“乐天知命”、“心安理得”的处世态度与生活原则。林语堂笔下的女性决非甘作封建专制的奴隶而任凭他人摆布,她们有着个性解放的色彩。然而,她们又不是一味“抗争”,而是表现出某些容忍与顺从。比如木兰,她明知自己更爱立夫,但别人为她安排好与荪亚的婚事,她也并不反对。因为她知道她嫁给荪亚,“没有梦绕魂牵,只是正常青年男女以身相许,互相敬重,做将来生活上的伴侣,只是这么一种自然的情况。只要双方正常健康,其余就是顺乎自然而已矣。”〔6〕表面理解容易得出结论说,木兰个性脆弱,思想保守,缺乏

浅析林语堂的翻译思想和翻译理论 [1]

浅析林语堂的翻译思想和翻译理论 摘要:自古以来,对于翻译的标准,国内外许多翻译家都提出过自己的翻译思想和翻译理论。比较著名的翻译思想和翻译理论有:严复的“信”、“达”、“雅”;鲁迅的“宁信而不顺”;哲罗姆的“意译而非直译”等等。本篇文章主要通过林语堂的译著《东坡诗文选》《浮生六记》等来分析其翻译思想和翻译理论——忠实、通顺、美。 关键词:林语堂;翻译思想;忠实;通顺;美 Abstract:From ancient times,many translators have their own translation ideology and translation theory about the criterion of translation. There are some famous translation ideologies and translation theories, for example: Yan Fu advocates “faithfulness, expressiveness, elegance”; Lu Xun “Rather be faithful than smooth”; St.Jerome “transliteration rather than free translation” and so on. This passage will talk about Linyutang’s translation ideology and translation theory: faithfulness, fluency, and beauty. Keywords:林语堂,翻译思想,忠实,通顺,美 1 引言 当今世界已进入全球化时代,翻译成为当今人类社会各国各民族间不可或缺的重要交际手段和交往途径。翻译已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可以说,翻译在我们的政治,社会,文化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然而,对于翻译的标准,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本文浅析的是林语堂的“忠实,通顺,美”的翻译标准,希望能给一些从事翻译的人员提供一些有用的建议。 2 林语堂的生平介绍 林语堂(1895年10月10日-1976年3月26日),中国现代著名学者、文学家、语言学家。福建龙溪人,出生于福建省漳州市平和县坂仔镇贫穷的牧师家庭。原名和乐,后改玉堂,又改语堂。早年留学国外,回国后在北京大学、厦门大学等著名大学任教,1966年定居台湾,1976年在香港逝世,享年八十二岁。林语堂既有扎实的中国古典文学功底,又有很高的英文造诣,他一生笔耕不辍,著作等身。林语堂于1940年和1950年两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 3 林语堂的翻译思想和翻译理论 3.1忠实于原文 “忠实于原文”这个翻译学的术语,在很多翻译学家的翻译思想以及翻译理论中都占据着一个中心的地位。如:严复的翻译思想和翻译理论“信”,“达”,“雅”中的“信”即“忠实于原文”;鲁迅的翻译思想和翻译理论“宁信而不顺”也强调的是翻译的时候首先要做到忠实于原文,即使可能造成不通顺。这些都能看出“忠实于原文”是翻译之本,如果做不到忠实于原文,就无从谈论翻译。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