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血液净化中心护理安全管理因素的分析及对策

血液净化中心护理安全管理因素的分析及对策

血液净化中心护理安全管理因素的分析及对策
血液净化中心护理安全管理因素的分析及对策

血液净化中心护理安全管理因素的分析及对策

张瑞瑞

【期刊名称】《中国保健营养(上旬刊)》

【年(卷),期】2013(023)009

【摘要】目的分析血液净化中心的护理安全管理因素,并探讨相应的对策.方法选取本院2011年12月至2012年12月期间于血液净化中心进行血液净化治疗的患者共64例,对其护理过程中的安全管理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商讨相应的对策.结果对64例患者的临床护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可得,在护理过程中存在的安全管理隐患主要有:护理人员自身素质、护患沟通不畅、护理环境不合理、护理体制不健全等.针对上述安全管理隐患,商讨出相应的管理对策,包括提高护理人员工作能力与素质、和谐护患关系、重视法律教育、完善管理制度等.结论血液净化中心在护理过程中存在各种安全管理问题,针对此类问题进行科学的管理,能够提高护理质量,促进护患关系和谐.

【总页数】2页(5139-5140)

【关键词】血液净化中心;护理;安全隐患;管理对策

【作者】张瑞瑞

【作者单位】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河南洛阳471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

【相关文献】

1.浅谈血液净化中心护理安全管理因素分析对策 [J], 郭真

2.血液净化中心护理安全管理因素分析及对策 [J], 张德生

血液净化中心护理应急预案及处理流程

血液净化中心护理应急预案及处理流程停电时血液净化中心应急预案及处理流程 一、保持机器参数不变,将机器消音。 二、随时观察不间断电源(UPS)工作情况或人工转动血泵,保证透析患者血液的正常体外循环。 三、迅速打电话致电工室,询问并通报有关情况。 四、暂时停电:确认停电时间小于15分钟,暂不用回血,透析机储备电池可保证血泵正常运转15分钟。没有备用电池的透析机需将静脉壶下端的管路从保险夹拿出,夹住静脉传感器,再用手摇血泵以避免凝血。 五、长时间停电:预计停电时间大于15分钟,则应回血,停止透析治疗。 六、短时间供电恢复后:透析机恢复工作,报警解除后,观察透析机工作情况、参数变化等,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附:处理流程

停水时血液净化中心应急预案及处理流程 一、安抚患者,保持透析中心正常秩序。 二、与透析中心工程师共同查找停水原因。 三、出现水处理故障:等待工程师处理,维修时间预计超过2 0分钟,停止透析,所有患者回血等待。 四、非水处理原因:与水工组联系,节假日、晚夜间与总值班联系,协助查找原因及维修工作。维修时间预计超过20分钟,停止透析,所有患者回血等待。 五、等待时间超过半小时,通知下一班透析患者透析时间。附:处理流程

火灾时血液净化中心应急预案及处理流程 一、发现火情,总务老师(或护士长)负责立即拔打卫队的电话(61034)和通知其他值班人员、主任、护士长。在组织病员撤离时,工作人员需待病员撤离后方可撤离。 二、治疗护士负责(下午由11~17′班护士)切断着火电源,关闭供氧阀。 三、沉着、冷静,稳定病人情绪,管床护士和主管医生要立即分离透析管路与血管通路,夹闭血管通路夹,封闭血管通路上开口,用压带压紧穿刺点。组织患者按火灾逃生路线有序撤出, 控制人

血液净化室工作总结与计划

血液净化室20XX年工作总结20XX年,血液净化室在院领导正确领导下和科室人员共同努力下,各项工作安全顺利运行,并不断发展成熟,全科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及十七大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开展“医院管理年”等活动,改善服务态度,提高医疗质量,规范医疗行为,促进医患和谐,顺利完成了各项目标任务,全面推进医院科学发展,现汇报如下: (一)医疗工作:全科在科主任、护士长带动下,继续坚持“以病人为中心,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为主题的医疗管理理念,加强医患沟通,全面加强医疗质量工作,牢固树立质量意识,不断提高医疗整体水平,结合医院工作实际,严格遵循核心制度的管理规范,要求医务人员自觉执行首问医师负责制、三级医师查房制、术前讨论和疑难危重病例讨论制、三查七对等医疗护理重要制度;严格执行每月一次“三基三严”考核,进行医疗查房,对疑难和危重病人及时进行讨论,严格遵循合理用药的原则,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科室坚持每周晨会制度,总结和分析上周工作,安排部署新一周工作,针对具体问题研究整改,有力的避免了医疗差错的发生,血液透析室启动至运行半年来医疗差错的发生;积极鼓励科室医务人员参加医务科、护理部组织短期业务培训,参加医疗学术研讨学习班,聘请专家进行授课,要求医疗技术操作人人达标;严格执行《病历书写规范》、《处方书写规范》,使门诊病历、处方、申请单填写合格率96%以上,同时门诊日志、证明材料上报及时,书写规范;进一步完善了医院感染管理体系,有效的控管了医疗服务中的不良事件,血液净化室启动至运行半年来无重大医疗纠纷及医疗事故发生,保证了患者就诊和治疗效果。截至 20XX年底血液净化室在院长期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140例余,完成中心静脉置管术150例余。血液净化治疗共10454例,全年业务收入4925635元。其中:血液透析9834例、血液透析滤过460例、血液灌流195例、血浆置换62例、CRRT63例。特殊检查、治疗患者告知率100%,患者好转率98%,急危重症患者抢救成功率100%,门诊病历、处方、申请单填写合格率96%以上,医保病历书写、用药合格率98%,医疗技术操作合格率达98%,熟练急救技能、急救程序、急救要械使用正确率100%,组织医疗业务培训学习

血液净化中心医院感染管理与监测

血液净化中心医院感染管理与监测 一)血液净化中心是医院感染的高危区之一 1、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大多有淋巴细胞和粒细胞的损害,免疫功能紊乱,常同时伴有严重贫血,低蛋白血症,重度营养不良等情况。 2、随着存活时间延长,透析次数不断增加,正常皮肤和粘膜屏障频繁损伤,部分患者还需依靠重复输血维持,细菌和病毒的感染发生率高。 3、在血液透析过程中,患者每个透析单位都有150~180升的水与其血液接触;在透析滤过的过程中患者还需接受15~30升左右的置换液。 4、急诊透析时的深静脉置管较长时间在血管内保留;维持性透析患者的反复动静脉内瘘血管穿刺。 5、目前国内大多数医院均重复使用部分一次性透析产品,更增加了透析单位内血源性传染病传播的危险性,尤其是肝炎病毒的感染。 6、透析单位内的医护工作者也面临着获得性医院感染的威胁,因此,如何防止透析单位内的医院感染是十分重要且又非常艰巨的问题。 由于血液净化中心是医院感染的高危区之一,因此,透析室内的感染监测与管理是提高医疗护理质量的重要环节。二)常見与血透相关之感染 通路感染(access site infection) 菌血症(bacteremias) 发热反应(Pyrogenic reaction) 源於血液內病原生物之传染 (Infections with blood-borne pathogens) 三)建立健全规章制度 透析单位内实施规范管理,制定较为完整的血液净化中心消毒管理细则,达到工作制度化,标准化,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并落实到班,责任到人,每日检查,及时纠正不足。

感染控制措施–人物 工作人员﹕ 防疫注射 持续性知识与技能培训 严格執行无菌技术操作、消毒、灭菌与隔离政策 清晰工作指引及守则 定期重新审顶常规程序及政策 严格执行标准预防措施 定期进行监测及考核(感染质控中心) 呈報可疑感染病例 医、护、工的监测和防护: 1、工作人员定期检查肝炎病毒全套和肝功能,对乙肝易感者(表面抗原和抗体均呈阴性者)应注射乙肝疫苗。工作人员不在治疗室就餐。有专用的公共卫生设施。如工作中发生意外感染,可立即注射高效价抗-HBS免疫球蛋白500mg,一月后再注射一次。 2、工作人员进入和离开透析室以及监护各个患者之间均应进行严格认真的洗手。凡上机,下机,更换和拆卸设备及抽血等操作需带手套,接触患者的分泌物,排泄物,呕吐物等污物时也应带手套。 3、工作人员进入透析室的专用工作服每天更换,工作鞋每周清洗。 病人﹕ 病历评估 防疫注射及定期血液测试 病人教育(如血透前的健康宣教) 探视人员﹕ 尽量不设探访时间,以減少人流帶來的环境污染 需配合卫生防护中心发出的防护警示 患者的监测和防护

血液净化护理工作计划(特选参考)

2018年血液净化工作计划 随着医疗技术的迅猛发展,新知识、新技术、新理论,不断更新完善,为进一步抓好血液净化室护理质量与安全,提高科室护理人员技术水平,结合本科室专业特点,以抓好护理质量为核心,围绕医院发展规划,本着以病人为中心,护理服务质量与安全不断持续改进为工作重点的理念,创新管理方式,探索适宜本专业工作的方法,特制定2018年血液净化室护理工作,计划如下: 一、加强血液净化室人力资源管理 1.继续探索血液净化室专科化模式,使科室护理人力资源管理更符合实际工作需要和规章制度要求,加强血液净化室护理团队的继续教育工作,鼓励科室每位护士不断学习提高自己,最终使科室护理团队整体提高水平。 2.2017年科室完成两名护士外出进修,在确保科室正常工作情况下2018年继续努力争取更多护士外出进修学习。 3.在“互联网+”便利的信息新时代下,积极利用微信群、QQ群、各种血液净化平台多于各大医院本专业人员交流,也可以利用微信群在本科室内进行学习内容分享。 4.加强护士理论培训,探索占时少,形式灵活的5—10分钟小课堂模式,一个问题点,短时间讲清楚讲明白。 5.弹性排班,高年资护士和低年资护士合理分配工作,高低年资人力资源互补,分工明确责任到人,互帮互助相互协作。

6.专人负责科室护理人员继续医学教育学分,督促科室全体护理人员完成一万字以上自学笔记,完成2018年学分达标目标。 二、以病人为中心,以质量和安全为重点,规避护理风险 1.不断规范规章制度和工作流程,确保血液净化室工作规范化、制度化、正规化、常规化。 2.不断完善各项风险预案,定期学习和演练,能够做到在工作中出现风险及时应急确保病人安全。 3.要求每个护士坚守岗位,规范操作,认真执行医嘱,查对制度,消毒隔离制度等,并及时督促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4.密切观察患者透析中的病情变化,时时监测生命体征,及时发现透析不良反应,机器异常报警及穿刺部位渗血等情况能及时处理。在患者透析治疗前、中、后认真做好有效巡视,确保患者生命安全。 5.强化科室质控小组工作,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制定措施,不断持续改进。 三、加强医院感染管理,做好消毒隔离工作 1.加强医院感染控制,按照YY 0572-2015《血液透析及相关治疗用水》新标准,定期进行对透析用水、透析液的化学污染物、内毒素、细菌等指标的检测,定期进行对血液净化室环境学检测。 2.强化手卫生依从性,定期规范培训。透析患者做到分区分机,严格执行无菌技术,加强医疗垃圾管理,认真做好消毒隔离工作。 3.定人担任科室医院感染管理小组监控护士,加强科室医院感染控制

追踪方法学在危重症病人护理质量管理中的应用

追踪方法学在危重症病人护理质量管理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17-08-16T14:45:00.217Z 来源:《心理医生》2017年17期作者:辛易勋[导读] 对危重症患者应用追踪方法学进行护理质量管理,比之传统的质量管理更能体现医院对患者的人文关怀,更能促进患者的早日康复。 (广西玉林市第三人民医院广西玉林 537001)【摘要】目的:观察追踪方法学在危重症病人护理质量管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追踪检查记录方法,选取2016年3月——2017年2月以来我院ICU和心血管内科及呼吸内科急诊病例中收治的160例危重症病人的临床资料,按照护理方法的不同平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80例给予一般常规护理及护理质量管理,观察组80例在对照组基础上使用追踪方法学进行护理质量管理,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护理应用总有效率97.50%(78/80)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临床护理应用总有效率86.25%(69/80), 两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苏醒时间、意识恢复时间、精神恢复时间及临床治愈时间分别为(2.12±0.51)h、(3.13±0.12)h、(5.12±0.21)d、(7.12±0.42)d均短于对照组患者(4.12±0.36)h、(8.63±0.51)h、(15.41±0.41)d、(18.41±0.23)d,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追踪方法学在危重症病人护理质量管理中的应用价值,能明显缩短救治时间,恢复机体状态,实现科学化管理,提升护理质量。【关键词】追踪方法学;危重症病人;护理质量;管理【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17-0203-02 危重症患者的的护理,是其生存和生活质量的核心和关键环节。从目前的临床护理和应用实践来看,护理质量的提升,直接关乎患者的生存率和预后。追踪方法学作为危重症患者护理质量的创新型管理方法,获得相对满意的护理成效。本文为探讨追踪方法学在危重症病人护理质量管理中的应用价值,特选取我院收治的160例危重症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我院2016年3月—2017年2月以来我院收治的160例危重症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历史性回顾分析,所有患者均为医嘱下达病危或病重的患者。其中ICU 80例,心血管内科患者34例,呼吸内科46例。按照护理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各80例、两组患者年龄13~75岁,平均年62±1.65岁。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无显著差异,不具可比性(P>0.05)。 1.2 方法 对所有患者严格执行常规的危重症患者护理常规及专科护理常规,包括对患者的心电监护、严密的病情观察、正确执行医嘱实施治疗护理,常规的护理质量管理。 观察组在上述方法基础上,使用追踪方法学进行护理质量管理,即在危重症患者的整个医疗服务体系中,对诊疗、护理、服务等进行全方位综合性追踪,及时发现追踪环节的漏洞。具体方法包括:科室成立追踪小组,实施护士长--质控组长--护士三级质量管理标准,根据科室制定的《危重病人护理质量标准》对护理质量进行追踪检查,建立“以病人为中心”的追踪路径,及时发现各环节中的存在问题,及时沟通和反馈,及时纠正。包括护理常规的落实,医嘱执行的及时性,护理安全措施的落实,病情变化发现的及时性及相关检查检验科室的沟通协调等等,保证了危重病人的“时间就是生命”的信念,为危重病人的抢救成功开辟了一条“绿色通道”。严格医嘱,有计划的选择追踪对象、避免追踪对象的失联,严格危重病人的护理质量追踪标准。从入院、ICU、病房、相关检查检验科室、出院,记录追踪的结果时刻围绕病人。 1.3 疗效评定 将临床护理效果分为很满意、较满意、满意、不满意四个等级。临床护理应用总有效率为很满意+较满意+满意。 1.4 统计学分析 本次调查所有数据均采用软件SPSS20.0进行统计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均采用%表示,用χ2检验,其他指标均采用方差(x-±s),以t检验,当P<0.05时,表示两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护理应用疗效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护理应用总有效率97.50%(78/80)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临床护理应用总有效率86.25%(69/80),两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下表1所示。表1 两组患者临床护理应用疗效比较(n/%)

血液净化室工作计划

血液净化室工作计划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血液净化室工作计划 血液透析是尿毒症患者的主要治疗方法,透析病人实际上过着很不正常的生活,他们很大程度是与透析机器“绑”在一起,终身依赖医护人员存活,患者及其家庭的经济负担都很重,长期病理因素的影响也使患者具有情绪不易稳定、容易激惹等特点。为此血液净化室根据本科室工作特点制定如下护理工作计划: 一、健全制度,规范工作流程 目标:按照医院及护理部要求,完善各项管理制度,使各项工作有章可循。 措施: 1、在工作中继续完善各班工作职责、流程,做到班班工作要点明确,个人岗位职责明确。 2、制定切合科室实际的培训计划,努力提高护理人员整体水平,为患者提供安全、有效地护理服务。 3、制定切实可行的绩效考核方案,通过绩效方案的实施切实做到多劳、能劳者多拿,调动科室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二、提高透析质量,保障患者的安全 目标:全年不发生恶性护理事件。

措施: 1实现医护一体化分管长期透析患者,对透析患者实行从院内到院外的整体化管理,内容包括:根据患者的透析充分性来确定每周的透析次数;根据患者的化验结果和自我感觉来确定透析方式,特别注意透析半年以上的患者要增加血液滤过和血液灌流的次数;督促患者定期进行必要的血液生化检测;饮食宣教纠正患者贫血和营养不良;预防患者高血钾和心衰的发生。 2、实行责任制排班,由4名护士上责任组,5名护士倒班备急诊,半年一轮换,加强夜班护士的人力和能力,夜班一名护士分管3名患者的治疗,(至少有一名是N2级护士),N1级或N2级护士值班遇到疑难问题及时向上级护士或护士长汇报3重新修订血液净化专科操作流程,特别是无肝素、灌流器及CRRT管路预冲流程。 4、注重不良事件的分析及上报。 5、每名护士从细节做起。 三、落实分层培训计划,提高专科素质 目标: 1、全科护理人员熟知护理核心制度和应急预案。 2、护理人员按照级别掌握相应的护理基础理论知识和透析护理常规。 3、护理人员基本技术操作全部合格。

血液净化中心规范化管理

血液净化中心医院感染管理与质量持续改进 周健美 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血液净化中心 血液净化工作特点 血液净化工作特点 血液透析兼具门诊、病房、急诊等多重工作性质,病人治疗周期长;频繁进行有创性和侵入性操作,感染环节多;高危人群、高危因素的聚集地;职业暴露高危科室和医院感染控制的重点管理科室。 规范化管理是安全的基本保障 规范化管理是安全的基本保障 血液透析是项专业性强、风险性大医疗护理专业技术,容易造成病毒性肝炎等传染病的播散;严重医疗安全事件均因操作不规范、管理不到位。因此在质量、安全、培训和监管工作上亟待加强管理;差错并非完全由于一个人的疏忽和无能所致,与整个系统内部潜在的缺陷有直接关系。 卫生行政管理部门高度重视 卫生行政管理部门高度重视 2005年卫生部制定《血液透析器复用操作规范》;2008年医疗安全百日专项检查活动;2009年医院管理年活动方案;2010.1.25《血液净化标准操作规程(2010版)》; 2010.3.12《医疗机构血液透析基本标准(试行)》;《血液透析室执业登记管理》;2010.3.23《医疗机构血液透析室管理规范》。 卫生部总体要求 卫生部总体要求 严格落实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的核心制度,规范医疗机构相关科室建设。 按照《医疗机构血液透析室基本标准》,做到血液透析室规章制度、设备、人员等符合基本标准。 贯彻落实《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和相关技术规范,加强重点科室、重点部门、重点环节的医疗感染控制工作。 贯彻落实《医疗机构血液透析管理规范》,加强血液透析室管理。血液透析室的组织管理、质量控制及医院感染防控措施符合规范要求。 综合医院等级评审:二十二.血液净化管理与持续改进 综合医院等级评审 包含了七类项目,21条评审要点 三甲评审主要内容 1.基本条件 血透室分区布局要求;人员配置要求;房屋、设施要求 2.管理职责及规章制度 明确各级人员岗位职责;建立健全血液透析规章制度;规范血液透析技术操作流程;制定血液透析各项应急预案 3.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 正确的手卫生操作方法(每接触一个病人应更换一次手套,并用流动水洗手或快速手消毒剂擦拭);血透室应配备相应的洗手设施;完善各项操作流程;透析机消毒: 医疗废物的处理 4.人员培训和职业安全防护 建立由各级医生、护士长、质控专管员等组成质量管理小组,定期质量评价 三甲检查所涉及的问题 三甲检查所涉及的问题 查看透析室布局、分区、配液间、水处理。查看抢救物品如监护仪、除颤仪 查看运行中的透析病历;

危重患者护理管理制度

危重患者护理管理制度-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5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危重患者护理管理制度 1、护士应熟悉所管危重患者的病情、诊断、治疗及护理,正确实施基础护理和专科护理,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做好相关急救准备。如患者病情变化,应立即通知医生处理,及时、客观、准确做好护理记录。 2、护士下班前除做好护理病历记录外,必须将危重患者病情、治疗、观察重点,向下一班护士以书面及床头两种形式交班,不得仅做口头交班。 3、实行危重患者护理质量三级控制,责任护士负责全面评估患者护理问题、制定详细的护理计划、落实各项护理措施,并向责任组长汇报,责任组长需及时查看危重患者护理工作落实情况。对护理疑难问题,应汇报护士长进行讨论后落实护理方案。 4、实行危重患者主管护士参与医疗查房制,以利于制定正确、科学、合理的护理计划。 5、对病情复杂、护理难度大,涉及多个专业科室护理的危重患者,科室需上报护理部,必要时组织全院护理专家实行全院护理会诊。

危重患者护理常规 1、将病人安置在抢救室或监护室,佩戴手腕识别带,穿病员服,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安静、整洁,温湿度适宜。 2、根据病情酌情给予合适的卧位,使病人舒适,便于休息,对于昏迷神志不清,烦躁不安的病人,应采用保护性措施,给予床栏、约束带、压疮防治垫等。 3、严密观察神志、瞳孔、生命体征等变化,及时发现问题,报告医师,给予及时处置。 4、保持静脉通道畅通,遵医嘱执行各项治疗、给药。 5、加强基础护理工作,病人做到“三短六洁”,使病人清洁舒适。 6、视病情给予饮食指导。 7、保持大小便通畅。 8、保持各导管通畅,妥善固定、有标识、防脱落、扭曲、堵塞,同时注意无菌操作,防止逆行感染。 9、心理护理:加强巡视,关心病人,多与病人沟通交流,消除病人恐惧、焦虑等不良情绪,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血液净化中心护理工作计划

血液净化中心护理工作计划 篇一:血液净化室工作计划 血液净化室工作计划 血液透析是尿毒症患者的主要治疗方法,透析病人实际上过着很 不正常的生活,他们很大程度是与透析机器“绑”在一起,终身依赖医护人员存活,患者及其家庭的经济负担都很重,长期病理因素的影响也使患者具有情绪不易稳定、容易激惹等特点。为此血液净化室根据本科室工作特点制定如下护理工作计划: 一、健全制度,规范工作流程 目标:按照医院及护理部要求,完善各项管理制度,使各项工作有章可循。 措施: 1、在工作中继续完善各班工作职责、流程,做到班班工作要点明确,个人岗位职责明确。 2、制定切合科室实际的培训计划,努力提高护理人员整体水平,为患者提供安全、有效地护理服务。 3、制定切实可行的绩效考核方案,通过绩效方案的实施切实做到多劳、能劳者多拿,调动科室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二、提高透析质量,保障患者的安全 目标:全年不发生恶性护理事件。

措施: 1 实现医护一体化分管长期透析患者,对透析患者实行从院内到院外的整体化管理,内容包括:根据患者的透析充分性来确定每周的透析次数;根据患者的化验结果和自我感觉来确定透析方式,特别注意透析半年以上的患者要增加血液滤过和血液灌流的次数;督促患者定期进行必要的血液生化检测;饮食宣教纠正患者贫血和营养不良;预防患者高血钾和心衰的发生。 2、实行责任制排班,由4 名护士上责任组,5 名护士倒班备急诊,半年一轮换,加强夜班护士的人力和能力,夜班一名护士分管3名患者的治疗,(至少有一名是N2级护士),N1级或N2级护士值班遇到疑难问题及时向上级护士或护士长汇报 3 重新修订血液净化专科操作流程,特别是无肝素、灌流器及CRRT管路预冲流程。 4、注重不良事件的分析及上报。 5、每名护士从细节做起。 三、落实分层培训计划,提高专科素质 目标: 1 、全科护理人员熟知护理核心制度和应急预案。 2、护理人员按照级别掌握相应的护理基础理论知识和透析护理常规。 3、护理人员基本技术操作全部合格。 措施: 1、制定本科室护理人员详细的护理计划和要求,对护理人员进行

血液净化室保障岗位配置和人员培训的管理措施

血液净化室保障岗位配置 和人员培训的管理措施 Ting Bao was revised on January 6, 20021

常州鼎武医院血液透析室 岗位配置和人员培训的管理措施 按照我院血液透析室实际工作需求,制定以下血液透析室岗位配置和人员培训的管理措施。 一、血液透析室岗位配置要求 1.有2名执业医师,其中1名具有肾脏病学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20台血液透析机以上,每增加10台血液透析机增加1名执业医师;血液透析室负责人应由具备副高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执业医师担任。 2.每台血液透析机配备0.4名护士;血液透析室护士长或护理组长由具备一定透析护理工作经验的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注册护士担任。 3.有1名技师,该技师应具备机械和电子学知识及一定的医疗知识,熟悉血液透析机和水处理设备的性能结构、工作原理和维修技术。 二、血液透析室岗位配置管理措施 1.血液透析室医师、护士和技师等所有岗位职责明确,相关人员知晓其履职要求。 2.在相同条件下,血液透析室医护人员评优、评先及职称晋升等工作可优先考虑。 3.任何岗位人员不足等问题科主任落实后书面报告相关职能科室(医务科、护理部等)与人事科。 4.发生病员激增、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导致医护人员急缺事件时,紧急调拨院内人员(可由血液透析室提出具体要求和人选)。 5.科室从业人员必须取得相关资质,并考核合格方可独立完成相关诊疗工作。 6.血液透析室应根据工作需要建立合理的人才梯队。

7.血液透析室应根据预期发展目标适量培养、储备人才。 三、血液透析室人员培训管理措施 1.血液透析室每年制定人员培训计划,定期外送新入科病人参加血透专科培训,并按计划严格执行。 2.每个医护技人员建立人员档案,鼓励接受在职继续教育、进修学习。 3.相关人员必须参加每年省内培训班,取得资格证书,满足学时要求。 4.科室应对员工进行履职评价,规范新人带教。 5.积极开展新业务、新技术,根据实际工作撰写论文,求实上进。 6.完成上级部门下发的指标,积极参加院内相关的培训学习。 2017年1月1日(修订)

危重病人护理风险管理试卷答案教学提纲

学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10分) 1、护理风险:是指可能发生的护理危险。所有医疗过程都是风险和利益并存的,而且贯穿诊断、治疗、和康复全过程。任何一个护理行为都有可能发生。 2、护理安全:护理安全是指在实施护理的全过程中,患者不发生法律和法规允许范围以外的心理,机体结构或功能上的损害﹑障碍﹑缺陷或死亡。 二、填空(每题1分) 1.危重病人常见护理风险隐患包括:压疮、坠床和跌倒、盲目执行医生的口头医嘱、患者住院期间擅自外出、猝死、窒息、烫伤、自杀、走失、用错药、内镜侵入性感染、实习、轮转护士发生工作差错和缺陷。 2、手术室常见的护理风险隐患包括:接错患者、手术部位错误、手术中器械、物品准备不足或不良、手术器械和敷料等异物遗留于创口及体腔内、物理、化学损伤、手术切口感染、患者坠床、标本丢失或保存不当。 3、协作病人翻身时,应将患者是身体抬起再移动,避免拖、拉、推的动作,以防擦伤皮肤。 4、对于躁动不安的患者,床旁应设床栏,必要时应用约束带约束,并注意约束适当,观察局部皮肤检查,做好交接班。 5、严格执行各种规章制度,保证医疗安全,非抢救状况下拒绝执行医生口头医嘱。 6、心衰的患者应绝对卧床、少食多餐、保持大便通畅、防寒保暖、保持情绪平稳,环境安静。 7、老年患者、肺部疾患、心脏病患者,要控制输液速度。 8、外科常见的引流管包括胃肠减压管、腹腔引流管、胸腔闭式引流管、导尿管、T管。 9、在日常工作中,要做到“五主动”主动关心、帮助、体贴病人、主动耐心安慰病人、主动热情接诊病人、主动巡视病房、主动送出院病人。“六一句”入院时多介绍一句、操作时多说明一句、晨间护理多问候一句、手术前多解释一句、手术后多安慰一句、出院后多关照一句。 三、简答题(每题20分,共40分) 1、患者发生猝死的应对措施。 1、了解患者病情,对存在猝死潜在风险的患者要心中有数,与患者和其家属进行病情沟通时要加以告知并记录。 2、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应有家属陪护,特别是患者蹲厕时及夜间需有家属照应。 3、心脏病患者应随身携带急救药品,并告知患者及家属急救的方法和用药方法。 4、高血压患者经常监测血压,控制血压在正常范围。 5、心衰的患者应绝对卧床,少食多餐,保持大便通畅,防寒保暖,保持情绪平稳,环境安静。 6、老年患者、肺部疾患、心脏病患者,要控制输液速度。 7、一旦发生猝死,立即通知医生就地抢救。 8、加强无陪护患者的巡视。 2、为减少危重病人发生护理风险,护士自身需要做哪些? 1、首先需要进行有效的护患沟通。 2、提高工作的主动性、提升技术水平业务素质。 3、遵守规章制度、认真执行查对制度、交接班制度、给药制度、核心制度。 4、遵守操作规程,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5、提高护士工作责任心,增强法律意识。 仅供学习与参考

血液净化管理与持续改进

血液净化管理与持续改 进 Document number:NOCG-YUNOO-BUYTT-UU986-1986UT

第四章医疗质量安全管理与持续改进 二十、血液净化管理与持续改进 目录: 4.20.1.1血液透析室设置符合规范 C1:血液透析为省级卫生行政部门核准的诊疗科目(执业许可证)C2:按照《医疗机构血液透析室基本标准》的各项要求设置 C3:按照《医疗机构血液透析管理规范》加强管理 B:职能部门对血液透析室进行监督管理 A:血液透析室建设符合标准要求,管理规范 4.20.1.2医、护、技岗位设置满足医院功能与任务要求 C1、C2、C3:血透室医师、护士、技师资质 C4:各岗位职责 C5:医师、护士和技师应具短期培训经历 B1:保障岗位配置和人员培训的管理措施 B2:职能部门监督管理记录,对问题和缺陷有改进措施 A:医、护、技人员的履职能力进行定期评价,各岗位配臵符合《血液净化标准操作规程(2010版)》的要求 第四章医疗质量安全管理与持续改进 二十、血液净化管理与持续改进 目录: 4.20.1.3分区布局、设施设备符合相关规定 C1:分区布局

(1)布局和流程应满足工作需要,符合医院感染控制要求,区分清洁区和污染区。 (2)具备相应的工作区,包括普通透析治疗区、隔离透析治疗区、水处理间、 治疗室、候诊区、接诊区、储存室、污物处理区和医务人员办公区等基本功能区域。开展透析器复用的,还应设臵复用间。 C2:房屋、设施 (1)每个血液透析单元由一台血液透析机和一张透析床(椅)组成,使用面积不少于平方米;血液透析单元间距能满足医疗救治及医院感染控制的需要。 (2)每一个透析单元配有电源插座组、反渗水供给接口和废透析液排水接口,透析中心配备供氧装置、中心负压接口或者可移动负压抽吸装置。 (3)透析治疗区内设臵护士工作站,便于护士对患者实施观察及护理技术操作。 (4)水处理间的使用面积不少于水处理机占地面积倍。 (5)治疗室等其他区域面积和设施能够满足正常工作的需要 C3:设备 (1)基本设备:至少配备10台血液透析机;配备满足工作需要的水处理设备、供氧装置、负压吸引装臵,必要的职业防护物品;开展透析器复用的,应当配备相应的设备。 (2)急救设备:心脏除颤器、简易呼吸器、抢救车。 (3)信息化设备:至少具备1台能够上网的电脑。 B:有保障上述规定落实的措施,对问题和缺陷及时反馈,有改进A:持续改进有成效,布局与分区、设施设备配置完全符合相关规定 第四章医疗质量安全管理与持续改进 二十、血液净化管理与持续改进 目录: 4.20.1.4落实《关于开展县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腹膜透析试点工作的通知》卫医政发2011-127号),启动了腹膜透析试点工作 C1:腹膜透析试点工作领导小组,根据本院实际情况,制订本院具体试点工作目标和实施方案并组织实施。 C2:腹膜透析试点工作相关管理制度,完善工作机制 C3:对患者严格履行告知责任,签署知情同意文件,并为患者提供相关的健康教育(透析病历) B1:相关医疗规章制度、临床技术操作规范

血液净化护理质量指标

血液净化护理质量指标 评价指标名称对象选择计算公式改善标准备注所有医院必查指标 1.患者血管通路(包括自体内瘘/人工血管/深静脉置管)感染发生率(%)所有长期维持 性血透患者 血管通路相 关感染发生 率(%)= 血管通路感染 的患者数量/ 透析患者总数 比率下降标准: 1)自体内瘘的感染 发生率﹤1% ; 2)人工血管的感染 发生率﹤10% ; 3)隧道性有袖口的 深静脉置管至少 需要维持时间是 >90天,其感染发 生率﹤10%(3月 内),及<50%(1 年内)。(K/DOQI 2006) 2.内瘘、人造血管堵塞(栓塞)发生率(%)血管通路是内 瘘、人造血管 的长期维持性 血透患者 患者内瘘或 人造血管堵 塞发生率(%) = 患者内瘘或 人造血管堵 塞人数/患者 内瘘或人造 血管总人数 比率下降标准: 1)内瘘血栓形成:﹤ 0.25次/患者年; 2)人造血管血栓形 成:﹤0.5次/患者 年。(K/DOQI 2006) 判断方法: 1)血管通路震颤和 杂音减弱或消失; 2)沿自体动静脉内 瘘静脉走行可触 及血栓形成; 3)人造血管通路动 脉端搏动增强、移 植血管内压力逐 渐升高; 4)再循环分数增加 大于20%,透析效 率降低、透析时间 延长; 5)恒定流速下回血 压力升高; 6)通路侧肢体水肿。

3.内瘘穿刺成功率(%)血管通路是内 瘘、人造血管 的长期维持性 血透患者 内瘘穿刺成 功率(%)= 穿刺成功例 数/维持性血 液透析患者 总人数 比率上升标准: 内瘘穿刺成功率力争 100%。 动静脉内瘘一次穿刺 成功,不仅能减轻患者 痛苦,而且是保证透析 顺利完成前提条件,提 高护患信任度。 4.内瘘针滑脱率(%)血管通路是内 瘘、人造血管 的长期维持性 血透患者 內瘘针滑脱 率(%)= 內瘘针滑脱 人数/维持性 血液透析患 者总人数 比率下降标准: 內瘘针滑脱率﹤ 0.01%。 预防: 1)加强风险管理; 2)提高防范意识; 3)责任护士加强巡 视; 4)上机前正确评估 病人病情,对所管 病人实行个性化 护理,做到每个病 人心中有数; 5)不采取定点穿刺, 进针长度不少于 2/3; 6)加强健康宣教,提 高患者自我防护 能力,做好固定包 括针及血管路。 5.内瘘渗血率(%)血管通路是内 瘘、人造血管 的长期维持性 血透患者内瘘渗血率 (%)= 渗血例数/维 持性血液透 析患者总人 数 比率下降标准: 1)轻度渗血为 0.5-1.0ml(两根 棉签全部被血浸 红); 2)中度渗血为 1.1-3.0ml(覆盖 针口纱布全部浸 红); 3)重度渗血为> 3.0ml(渗血污染 铺巾或床单,面积 >5×5㎝2) (文献资料) 内瘘渗血率﹤4%。

血液净化中心优质护理的实行方案

血液净化中心优质护理的实行方案 1 方法 1.1 强化优质护理,改变护理理念 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是医改工作的主要内容,也是改善医院服务质量、增加医患和谐,惠及广大患者的有力措施[1]。我科组织护理人员认真学习《2010年“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方案》,领会精神,转变服务理念,将“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和人文关怀融入到患者的服务中去,提供基础护理服务和专业技术服务的同时,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交流,为患者提供人性化护理服务[2]。充分认识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的重要性、紧迫性,做到思想上提高,行动上落实。 1.2 护士长加强管理,注重人才培养 建立健全有关规章制度,进一步明确岗位职责,实行绩效考核,建立考核考勤表,与效益工资、年底评优挂钩,加强业务学习,定时请上级医院专家讲课,提高护士专业素质、知识技能,制订风险预案,实地演练。护士长每日查房两次,听取患者意见,及时改进护理措施,严禁差错发生,保证医疗护理安全。 1.3 建立新的护理工作模式 1.3.1 实现分层分区护理 将护理人员分为A层和B层,A层为高年资经验丰富的护士,B层为低年资的年轻护士。将血净室分为三个区域。A层护士负责新患者及重患者的治疗及护理,B层护士负责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治疗及护理,B层护士每人负责一个区,每个区4~5例患者,且患者相对固定。首次行血液净化治疗的患者知识缺乏,易产生恐惧紧张心理,A层护士操作前进行心理疏导,缓解其心理压力,解除其思想顾虑,使他们轻松接受治疗,然后为患者铺好床,热情迎接新患者入室,详细介绍血净室环境,讲解机器的性能、原理;这些患者因首次血液净化治疗并发症多,大部分需要吸氧、心电监护,上机后,定时监测生命体征,核对治疗参数,观察血管通路及机器运转情况等。治疗结束护送患者返回病房,详细讲解内瘘或中心静脉置管有关知识,如何保护,指导饮食,控制体重,发放健康教育资料,下次治疗时了解患者健康知识掌握情况,根据掌握情况继续宣教,直到患者全面掌握并逐渐认可。协助B层护士对透析患者特殊病情变化进行处理,发生停水停电等突发事件,由A层护士组织处理。长期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由B层护士负责,包括给患者准备床单位,搀扶患者进入血液净化中心,严格上、下机操作,准确设置治疗参数,透析过程中随时巡视患者,随时询问患者有无不适,是否需要帮助。观察机器运转情况,观察穿刺部位有无渗血、管路有无扭曲,密切观察病情,每小时监测生命体征,并详细记录。如有病情变化,及时通知大夫,并让A 层护士共同处理。及时处理机器报警,了解患者心理、饮食、起居、精神状况,了解内瘘情

血液净化中心相关管理制度

血液净化中心相关管理制度和质量保障措施 一、工作制度 1 血透室的工作制度。 2 血透室的各级人员职责。 2.1 医师职责 2.2 护士职责 2.2.1 主班护士职责。 2.2.2 治疗班护士职责 2.2.3 护理班护士职责 2.2.4 外勤班护士职责 2.3.1 卫生员职责 2.3.2 复用员职责 3 技师工作职责 4 进修生管理制度 二、医疗管理、专科护理技术操作常规 1 医疗范围、方式,适应症、并发症、相对禁忌症、急诊适应症。 2 各种血透机的操作规程及护理。 2.1、冲洗(或置换)规程。 2.2、上机操作规程。 2.3、回血操作规程 3 血液净化的操作规程。 3.1、单超。 3.2、血液透析滤过(HDF) 3.3、血浆置换。 4 血透病人的护理。 4.1、血透病人的护理常规。 4.2、血管通路 4.2.1 内瘘的护理 4.2.2 外瘘的护理 4.2.3 临时血管通路的建立 4.2.3 1、A穿刺股V穿刺 4.2.3 2、深静脉留置导管的护理。 5 复用的操作规程。 三、消毒隔离制度 1、血透室(含护士站)消毒隔离。 2、治疗室消毒隔离 3、复用间消毒。 4、透析设备(血透机水处理)消毒。 5、各种物品消毒。 四、管理制度 1、管理制度

1.1 消耗品管理 1.2 各种仪器、低值耗品 1.3 药品抢救车、抢救物品 1.4 被服、家具 透析设备消毒管理制度 一、个人透析机及管路: 每日透析后消毒一次,时间1小时,浓度:原液5%金星消毒液,入机后稀释成1000PPM。消毒后用反渗水冲洗30分钟,次日透析前冲选30分钟,每周一次用枸椽酸清洗。 二、集中供液系统及管路: 每日透析后消毒一次,时间6090分钟,浓度:原液2.5%金星消毒液,入机后35倍稀释,消毒后用反渗水冲洗1小时,次日透析前冲洗45分钟,每周二次用枸椽酸清洗 三、水处理系统: RO水24小时红外线照射杀菌,每月用浓度5%福尔马林消毒一次,隔月用枸椽酸清洗一次。 四、A液、B液桶及与透析液接触的容器每周一次1%福尔马林泡24小时。 五、室内每日红外线消毒一次,每月进行空气培养。 六、室内空气消毒(福尔马林40ml/+pp粉30%)/m3熏24小时。 七、透析机及管路浓度为5%福尔马林每月消毒一次。 透析消耗品复用室工作要求 1、严格遵守复用操作规程: 2、保持复用室清洁,每日操作完毕后及时清洗并消毒池内、台面、地面、墙壁,不得有血迹、污物 3、处理过的透析器、血液回路要摆放整齐、放置于柜内,每日应整理清洗消毒一次; 4、每月要清洗一次复用水桶及垃圾桶; 5、每月要清洗一次复用室(与透析室消毒日同步进行); 6、丙肝病人的消耗品要单独复用,严格隔离; 7、复用室人员编制2人,由一名正式员工负责,一名卫生员协助工作。 复用间消毒隔离制度 一、进入室内穿工作服、专用鞋。 二、严格执行复用操作规程,保持室内清洁整齐。 三、房间内每日用紫外线照射2小时,有记录。每日用250MG/L的健之素消毒液擦试桌面、柜内、地面一次。

血液净化护理质量管理中质量控制的应用效果

血液净化护理质量管理中质量控制的应用效果 发表时间:2017-11-13T10:57:21.160Z 来源:《中国误诊学杂志》2017年第15期作者:潘银[导读] 血液是有血细胞和血浆组合而成,是人体中极为重要的成分之一。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湖南长沙 410008 摘要:目的:研究血液净化护理质量管理中质量控制在临床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150例需要血液净化的患者,常规组75人:对患者进行护理管理。观察组75人:对患者的护理管理中进行质量控制。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满意率是98.67%和护理质量评分均明显优于常规组的总有效率73.33%和护理质量评分;观察组患者的住院情况更优于常规组;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5.33%明显低于常规组的 18.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血液净化护理质量管理中实行质量控制,能提高整体的护理质量管理水平、工作效率、护理的满意度,值得推广。 关键词:质量管理;血液净化;质量控制 血液是有血细胞和血浆组合而成,是人体中极为重要的成分之一,血液净化中心是医院比较重视的科室,因为血液净化的结果会直接影响患者的生命安全。血液净化需要庞大的仪器设备,操作也较为复杂,需要医师有较强的专业性,因此,在血液净化护理质量管理中要多方面的加强质量控制,例如:对患者的管理、对医护人员的管理、控制设备的管理和完善规章制度等[1]。所以,我院2015年10月至2016年10月共150例在实行质量控制前与质量控制后,分别对患者进行血液净化,观察质量控制的管理效果以及患者的满意度,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5年10月至2016年10月150例需要进行血液净化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常规组和观察组,各组75人。常规组,男32例,女43例,年龄35至65岁,平均年龄(45.2±2.9)岁;观察组,男34例,女41例,年龄37至72岁,平均年龄(43.7±1.3)岁。两者患者在年龄、性别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排除标准 ①治疗其中退出治疗;②是过敏体质;③精神系统疾病;④有认知功能障碍。 1.3方法 常规组:对患者进行护理管理。观察组,对患者的护理管理中进行质量控制。首先,要按照国家卫生部门和医疗设备消毒技术的相关规定与我院的实际情况想结合,制定出一套质量控制管理标准。具体内容是:建立一个质量控制小组(由相关负责人和控制员组合的),针对每位成员的能力和经验分配到相对应合理的区域;治疗管理的有关事项也要制定合理且规范的管理制度,有助于质量控制管理的有效发展,每位成员要定期的进行总结并分析检测结果,把反馈的结果进行整理分析,对出现的问题及时改正,并与护理科进行沟通交流,使问题直观的呈现出来,有利于护理工作的更加完善;对血液净化中心的护理人员进行定期的护理技能培训,提高知识储备,让组长也定期进修学习,把学习成果对本科室的人员进行授课,让护理人员掌握更多的技能运用到工作中,提高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专业素养和服务态度,让护理人员认知到自己的责任感,有重视质量控制的意识,并保证护理质量;医护人员要严格遵守无菌制度,在诊疗过程中禁止手套混用,必须全程无菌操作,降低发生感染的机率,为了有效的预防交叉感染,对患者进行诊疗时要选用一次性物品;深静脉置管如果有渗血或渗夜的情况要立即更换,必须保持置管的洁净干燥,所使用的置换液要现配现用,以免置换液暴露在空中滋生细菌;每天对仪器设备进行检查并记录,避免安全隐患,确保机器的正常工作;要控制好患者病房的环境,尽量安静、整洁,并安放消毒装置和空调,保持室内的温度、湿度,空气要清新,光线要充足,定期进行消毒以及床单被罩的更换;需要血液净化的患者属于重危疾病患者,会因为过于担忧出现烦躁、低落、易怒等不良情绪,护理人员要对患者合理的进行心理疏导,讲解疾病成功的例子,以及医院先进的设备和专业的技术人员,增强患者的自信心以及对医护的信任,鼓励患者,让患者要积极的配合医护人员,这样有助于患者病情恢复。 1.4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的住院情况、不良反应、护理质量评分和满意度,满意度分为满意(90分以上),一般(75-89分),不满意(74分以下)。满意率=(满意+一般)÷总例数×100%。护理质量评分以工作态度、工作效率、专业技能操作为主,分数越高代表护理人员的护理质量越优秀。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s 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对比两组患者满意度和护理质量评分观察组患者的总满意率是98.67%和护理质量评分均明显优于常规组的总有效率7 3.33%和护理质量评分,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2 对比两组患者的住院情况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