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九年级化学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3

九年级化学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3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三单元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教案

第三章物质构成的奥秘 第一节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 学习目标: 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物质由微粒构成的,微粒不断运动,微粒之间有间隔,微粒间有作用力。 2.了解物质性质与微粒之间的关系:微粒的性质决定了物质的化学性质。 能力目标: 1.能够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2.能够设计或完成某些说明物质微粒性的简单实验。 3.能够运用有关物质的微观知识来进行想象和推理。 情感目标: 1.使学生了解物质的性质是由微粒的结构性质决定的。 2.使学生善于用已有的知识对周围的一些现象作出合理的解释。 教学重点: 物质的微粒性与物质变化的联系。 教学设计: 引入:在前一段时间,我们学习一些氧气、二氧化碳、水等物质的性质,它们各自都有着不同的性质。我们是否会提出这些问题:物质间为什么可以发生那么多的反应氧气和二氧化碳等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性质,原因是什么物质到底由什么构成的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那么各种物质是否有相同的构成……这些问题将会在我们本章逐步为你解决。 引入:既然要开始研究物质构成的奥秘,那么我们学会用微观的观点来观察和解释宏观的物质或现象。 一、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 实验:探究物质的可分性 1.将高锰酸钾粉末取出少部分,用研钵将高锰酸钾再研碎,成为小颗粒。 2.将研磨的高锰酸钾粉末放入试管中少量,加入少量的水,发现试管中的固体颗粒逐渐变少,直至消失。 3.得到的高锰酸钾溶液中,逐渐加入水,溶液的紫红色逐渐变浅,直至无色。 分析:1.固体颗粒为什么消失 答:高锰酸钾颗粒被“粉碎”成肉眼看不见的微粒,分散到水中。 2.溶液的颜色由深到浅,直至无色,这是为什么 答:变浅直至无色,并不是高锰酸钾消失,而是构成它的微粒太少,太小,我们看不见了。也就是能说明高锰酸钾固体是由肉眼看不见的微粒构成的。 3.同样是高锰酸钾溶液,有的颜色深,有的颜色浅,甚至无色。那么我们是否能说同种物质的微粒的物理性质不同 答:不能。对于一个微粒而言,毫无物理性质之说。也就是说,一种物质的物理性质必然是大量微粒聚集才能表现出来的。 4.日常生活中,糖水是甜的,盐水是咸的,这个现象又能说明什么问题 答:在水的作用下,构成蔗糖和食盐的微粒被分散到水中。同样是微粒,一种是甜的,一种是咸的,说明不同物质是由不同微粒构成的,具有不同的化学性质。 总结:物质是由极其微小的、肉眼看不见的微粒构成的 1.物质可以再分; 2.物质是由极其微小的微粒构成的;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1)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1) 一、回顾、预习与交流 1.高锰酸钾固体的颜色为_______,高锰酸钾溶液_______色。 2.冰、水、水蒸气是同种物质吗?___________;干冰和冰是同种物质吗?____ 3.水的电解和水的蒸发是同种变化吗?你能解释吗? 4.汞俗称水银,可作为温度计的材料,你能解释原因吗? 水能否作为制作温度计的材料呢? 夏天,高速行驶的汽车容易爆胎,你知道原因吗? 二、合作~研讨~点拨 活动一、探究构成物质的微粒的性质 [观察实验] 见课本中p63的“观察与思考” [现象记录] 【实验1】说明氨水能使酚酞试液变_____。 实验2的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 [交流讨论] 实验2的现象说明了什么?你能从微观的角度来分析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论]构成物质的微粒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 _________ _____ [观察实验] 见课本中p63的“活动与探究”。 [现象记录] 实验1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2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交流讨论] 实验1说明了什么?实验2说明了什么? [结论]构成物质的微粒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 _________ _____ _________ _____ 三、总结~反思~提升 1.活动一、活动二。 2.反思“预习交流”中的第4题,你能用微粒的观点来分析吗? 3.你能从微观的角度去分析解释“预习交流”中的第2、3题吗? 4.沙尘暴现象的存在能证明微粒具有运动的性质吗?海绵能够吸水的事实能说明微粒之间有空隙的性质吗? 5.将50ml酒精与50ml水混合后的体积是多少? 50ml酒精与50ml酒精呢? 6.从热水瓶中倒完开水,塞瓶塞时,瓶塞总是往上蹦,这是什么原因? 四、自检~反馈~巩固 【课堂反馈】完成课本中“练习与实践”1-6题。

§1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

§3、1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 前马中学施恩 认知目标: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物质由微粒构成的,微粒不断运动,微粒之间有间隔,*微粒间有作用力 2.了解物质性质与微粒之间的关系:微粒的性质决定了物质的化学性质 能力目标:1.能够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2.能够设计或完成某些说明物质微粒性的简单实验 3.能够运用有关物质的微观知识来进行想象和推理 情感目标:1.使学生了解物质的性质是由微粒的结构性质决定的 2.使学生善于用已有的知识对周围的一些现象作出合理的解释 教学重点:物质的微粒性与物质变化的联系 实验探究:从一些具体的课堂演示实验,引导学生能够总结出原因和规律 教学设计: 引入:在前一段时间,我们学习一些氧气、二氧化碳、水等物质的性质,它们各自都有着不同的性质。我们是否会提出这些问题:物质间为什么可以发生那么多的反应? 氧气和二氧化碳等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性质,原因是什么?物质到底由什么构成的?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那么各种物质是否有相同的构成?……这些问题将会在我们本章逐步为你解决。 板书:第三章物质构成的奥秘 引入:让我们学会用微观的观点来观察和解释宏观的物质或现象。 板书:§3、1用微观的观点看物质 实验:探究物质的可分性:将高锰酸钾粉末放入试管中少量,加入少量的水,发现试管中的固体颗粒逐渐变少,直至消失,得到的高锰酸钾溶液中,逐渐加入水,溶液的紫红色逐渐变浅,直至无色 分析:1.固体颗粒为什么消失? 答:高锰酸钾颗粒被“粉碎”成肉眼看不见的微粒,分散到水中。 2.溶液的颜色由深到浅,直至无色,这是为什么? 答:变浅直至无色,不是高锰酸钾消失,而是构成它的微粒太少太小,我们看不见了。 也就是能说明高锰酸钾固体是由肉眼看不见的微粒构成的。 3.日常生活中,糖水是甜的,盐水是咸的,这个现象又能说明什么问题? 答:在水的作用下,构成蔗糖和食盐的微粒被分散到水中。同样是微粒,一种是甜的,一种是咸的,说明不同物质是由不同微粒构成的,具有不同的化学性质。 总结:物质是由极其微小的、肉眼看不见的微粒构成的 1.物质可以再分; 2.物质是由极其微小的微粒构成的; 3.不同的物质由不同的微粒构成,具有不同的化学性质,即:构成物质的微粒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 4.构成物质的微粒不能保持物质的物理性质,物理性质是由大量微粒体现的。 举例:除了课本实验,我们日常生活中还有那些现象能够说明物质是由大量微粒构成的?回答:学生自行讨论。如过滤时水能够从滤纸中渗过,

构成物质的微粒—分子试题及答案

2.2构成物质的微粒(Ⅰ)——分子 1.品红扩散的实验证明了() A.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分 B.分子在不断运动着的 C.分子是看得见的粒子 D.一切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 2.下列现象不能说明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的是() A.屋里喷了香水后充满香味 B.化学实验室内充满药品味 C.汽车疾驶而过,车后卷起烟尘 D.用樟脑保存衣物,衣柜内充满樟脑味 3.不能说明分子间有间隔的事实是() A.冰受热融化成水 B.面粉中掺和砂糖 C.各为10 mL的酒精与水混合后,体积小于20 mL D.打满气的气球可以被压缩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单质都是由原子构成的 B.混合物是由多种化合物组成的 C.纯净物是由同种分子构成的 D.化合物中一定含有不同种元素 5.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糖水是纯净物 B.分子很小,没有质量 C.分子是构成一切物质的粒子 D.在水汽化的过程中,水分子之间的距离变大了 6.图所示实验主要说明() A.分子很小 B.分子间有间隔 C.分子不断运动 D.分子可以分成原子 7.将深色的衣服和浅色的衣服浸泡在一起,会使浅色衣服 染上深颜色,这其中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深色染料中的 () A.分子是在不断地运动 B.分子本身发生了改变 C.分子间的间隔增大 D.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发生变化 8.右图表示封闭在某容器中的少量液态水的微观示意图(该容器的 活塞可以左右移动)。煮沸后,液态水变成水蒸气。在这一过程中, 发生的变化是() 9.下列关于分子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 B.分子是构成物质的唯一微粒 C.分子在化学变化中是不能再分的微粒 D.分子是静止不动的微粒 10.下列事实不能说明分子之间有间隔的是() A.墙内开花墙外香 B.空气受热体积膨胀 C.氧气加压降温形成液氧 D.1体积酒精和1体积水混合小于2体积 11.生活中的下列现象,用分子的相关知识解释不正确的是()A.湿衣服在日照下比在阴暗处干的更快,说明分子运动速率与温度有关 B.成熟的菠萝蜜会散发出浓浓的香味,说明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3-2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一)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2.知道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分解为原子,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原子和离子通过得失 电子可以相互转换; 3.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4.能根据相对原子质量求算相对分子质量。 (二)过程与方法: 1.了解原子结构模型建立的历程; 2.理解模型化方法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3.以探究活动为主线,不断发现问题,运用讨论交流等学习方法,再对学习素材进行比 较分析与归纳概括的过程中不断获取新知。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物质无限可分的观点。 2.通过“原子的发现和原子构成探索”等内容的学习,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和科学方 法的教育。 3.人类对原子的认识教育中结合中科院通过原子绘的中国地图及相对原子质量的教学 过程中我国化学家张青莲教授组织对铟、锑等相对原子质量的测定和修正,对学生进行 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的爱国主义教育。 二、重点、难点: 1.通过对分子的可分性与不可分性的认识, 逐步培养学生辩证统一思维方法。 2.对分子、原子、离子概念的理解与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 3.知道分子、原子、离子的不同和相互关系。 4.知道原子的结构,建立物质无限可分的观点。 5.能正确求算相对分子质量。 一、学习目标 1、认识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由分子、原子、离子三种; 2、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化学反应的实质; 3、知道物质、分子与原子间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难点 对于分子、原子等微粒的抽象理解

§3-2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二) 一、学习目标 1、了解原子的构成; 2、知道在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之间的关系; 3、了解离子的形成过程; 4、熟悉分子、原子、离子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难点 原子核的结构、离子的概念

物质与构成物质的微粒及元素之间关系

编织一张“网”,让化学微粒无处可逃 [教学问题]在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会遇到物质与构成物质的微粒及元素之间关系的相关问题,具体说来就是判断物质的组成、构成及有关分子的构成一类的问题。学生在解答这类问题时,由于学习化学的时间不长,对有关概念及其关系都不够熟悉,所以分析解答起来较为困难,常常对题目混淆不清,导致解答出错。为解决这一问题,可以对这种类型的问题加以归纳总结,就会发现解决这类问题的规律。 [教学思路]我们可以整理出几个概念间的区别和联系(见下图),在此基础上,再围绕有关题型的内容归纳出以下四种基本格式,现逐一举例说明。 问题格式一:某物质由 组成;某物质由 种元素组成。(填组成该物质的元素名称或种类) 说明:1、此种题型只是物质与元素之间的关系,与其他几组 成 物质 元素 构 成 分子 原子 离子 构 成 具 有 相 同 核 电 荷 数 一 类 原 子 的 总 称 构 成 构 成 得 失 电 子 相 互 转 化

种微粒没有关系,一般只要求填写元素的种类或者元素的名称,元素只讲种类不论个数。 2、在化合物中不存在组成该化合物的元素单质或单质的分子。因为化合物是纯净物,如果其中存在单质或单质的分子,那么这个化合物便不止一种成分,显然与概念互相矛盾。所以如果说“二氧化碳是由氧气和碳组成”或者说“二氧化碳是由氧分子和碳组成”等均不正确。 问题格式二:某物质由构成。(填能够保持该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即保持该物质化学性质的分子、原子或离子的名称)。 说明:1、通常把稀有气体、金属单质、固态非金属(如硅等)看成直接由原子构成,而离子化合物(如NaCl等)由离子构成,其余的一般都由分子构成。 2、哪种微粒能够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该物质就由这种微粒构成。如:铁是由铁原子构成;氦气由氦原子构成;金刚石由碳原子构成;水是由水分子构成,但不能说水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因为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微粒是水分子而不是氢原子和氧原子。 问题格式三:某分子由构成。(填构成该分子的原子名称。) 说明:只填写构成该分子的原子的名称即可,不需要说出个数,因为题目中没有说出分子的具体个数。如:二氧化碳分子是由氧原子和碳原子构成的,不能说氧化碳分子是由二个氧原子和一个碳原子构成的。 问题格式四:一个某分子由构成。(填一个该分子中的含的原子名称及个数) 说明:问题中提到了分子的具体个数,就要回答出原子的具体名称及个数。如:一个二氧化碳分子由两个氧原子和一个碳原子构成。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随堂练习

第1节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一、选择题 1.以下事实对应的解释错误的是() 2.化学是在分子、原子的层次研究物质的结构、组成、性质及变化,这一本质特点使化学处于所有自然科学的中心地位.下列有关分子、原子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物质都是由分子或原子构成的 B.分子在物理变化中不会发生变化 C.原子化合形成分子,分子分裂变成原子 D.化学变化中,发生变化的是分子,原子没有发生变化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一切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②分子是保持物质性质的最小粒子③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④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⑤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构成物质的分子本身也发生改变⑥氧化铜是由氧和铜组成,因此氧化铜是混合物() A.①⑦⑥ B.①④⑤ C.③④⑤ D.②③⑥ 4.某元素R的原子序数为m,能够形成核外有x个电子的R n+离子,则下列关系式一定正确的是() A.m = n B.m = n +x C.m = n - x D.m = x - n

5.朝核问题引发了国际关注,核问题的关键是核能的如何利用.已知某种核原料的原子核中含有1个质子和2个中子,那么() A.该原子是一种氢原子 B.该元素是金属元素 C.该原子核外有3个电子 D.该原子核带2个单位的正电荷 6.下列关于分子、原子、离子的说法,错误的是() A.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B.分子、原子不显电性,离子显电性 C.原子、离子的化学性质相同 D.同种分子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化学性质不同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D解析:A、由于分子在不断运动,所以,在花园中可闻到花香; B、由于CO2分子很小,用肉眼不能直接观察到CO2分子; C、分子之间有间隔,混合后总体积小于100毫升; D、冰受热变为水,水受热变为水蒸气,属于物理变化,在物理变化中,分子本身没有变。 故选:D。 2.A解析:A、物质是由分子或原子或离子构成的,故A说法错误; B、物理变化是没有新物质生成,所以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本身不变,变化的是分子之间的间隔或排列方式,故B说法正确; C、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分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所以C说法正确; D、化学变化中分子分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所以化学变化中,发生变化的是分子,原子没有发生变化,只是重新组合,故D说法正确。 故选A。 3.C解析: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粒子,对由分子构成的物质来说,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对于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其化学性质由原子来保持.如金属单质,能保持其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原子.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但原子不可分。 ①一切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说法错误;因为有些物质有原子、离子构成; ②分子是保持物质性质的最小粒子,说法错误,应为化学性质; ③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说法正确,因为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分子、原子、离子; ④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说法正确; ⑤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构成物质的分子本身也发生改变,说法正确; ⑥氧化铜是由氧和铜组成,因此氧化铜是混合物,说法错误,氧化铜是纯净物。故选C。 4.B解析:A、R n+离子是表示失去n个电子后形成的阳离子,所以m不一定等于n;

《1 构成物质的微粒》教案

《1 构成物质的微粒》教案 学习目标: 认知目标: 1.知道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2.知道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分解为原子,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原子和离子通过得失电子可以相互转换; 3.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能力目标: 1.初步学会根据实验现象,来推导原子的组成; 2.能够根据相对原子质量求算相对分子质量。 情感目标: 逐步建立物质无限可分的观点。 教学重点: 从微观角度来理解化学反应的本质; 相对质量的计算; 原子的构成; 探究实验:通过虚拟实验来探究原子的结构。 教学过程: 引入:物质都是由肉眼看不见的,极其微小的微粒构成的。不同的物质由不同的微粒构成的,那么我这个物质世界构成的微粒主要有原子(atom)、离子(ion)和分子(molecule)等。 介绍:如氧气、氢气、二氧化碳、红磷、氯化氢、味精、蔗糖等都是由分子构成的;铜、铁、镁、金刚石等都是有原子直接构成的;氯化钠、氢氧化钙、碳酸钙等是由离子构成的。我们人类也是有很多细胞构成的,而细胞则是由许多蛋白质分子构成的。 一、分子和原子 共同点: 1.分子和原子都能直接构成物质。 2.分子和原子都是微粒。

(1)质量小,体积小: 18g水中,大约有6.02×1023个水分子,每个水分子质量大约为3×10—23g。一滴水与一个水分子比较就相当于是一个地球和一个乒乓球的体积比; (2)分子和原子都在不断的运动; (3)分子和原子之间都有间隙。 3.分子和原子都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 (1)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能保持其化学性质; (2)由原子构成的物质,原子能保持其化学性质。 分析:水通电电解的微观分析。 水是由大量的水分子聚集而成的,水分子在直流电场的作用下,被解离出氧原子和氢原子,每两个氧原子形成一个氧分子,每两个氢原子形成一个氢分子,大量的氧分子聚集成氧气,大量的氢分子聚集成氢气,所以在宏观的角度来看,我们认识到水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氧气和氢气。 总结:化学反应的本质是原子间的重新组合,分子在化学变化过程中能分为原子,各原子经过重新组合又能形成新的分子,即发生了化学变化。 分子原子新分子 区分: 分子在化学变化中,一定改变;而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一般认为是不改变的;在物理变化中构成物质的微粒不改变。 注意:我们并不能说分子大而原子小。 联系:原子不但能直接构成物质,而且还能构成分子。 讲述:构成物质的微粒可以分成原子、分子、离子等。分子又是由原子构成的,那么原子又是有什么构成的?原子学说的提出者——道尔顿认为,原子是一种极其微小,不可分割的微粒。对于原子是否可以再分,原子的结构到底如何的问题,科学家进行了长达近一个世纪的研究、探讨、论证。 展示:汤姆生发现电子的阴极射线的实验过程,并介绍枣糕型原子模型。 展示:卢瑟福的α粒子散射实验(α粒子,即氦原子的原子核)。 现象:绝大部分的α粒子沿着原来的行进方向,没有发生偏转;少部分α粒子的运动方向有所改变;甚至有极少数的α粒子有很大的偏转,甚至是180度。 提问:请大家来解释一下这种现象的原因?

初三化学构成物质的微粒知识点习题及答案

第四单元 构成物质的微粒 知识点 1、 原子的构成 (1)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核电荷数=原子序数 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三决定:①决定元素种类 质子数(核电荷数)②决定元素化学性质 最外层电子数 ③决定原子的质量 原子核 说明: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其化学性质不一定都相同(Mg ,He 最外层电子数为2) 最外层电子数不同其化学性质有可能相似(He ,Ne 均为稳定结构) (2)元素性质特别是化学性质与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特别是最外层上的电子数目有密切关系。最外层具有8个电子(只有一个电子层的具有2个电子)的结构,属于相对稳定结构。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一般少于4个,在反应中易失去电子;非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一般等于或多于4个,在反应中易得到电子。稀有气体最外层电子都是8个电子(氦为2个),属于相对稳定结构。 (3)相对原子质量 ① 定义:以一种碳原子质量的1/12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跟它相比所得的值; ② 注意:它不是原子的真实质量;③ 没有单位。 (4)核外电子的排布 原子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可用原子结构示意图简单表示(如下图)。 上图表示的是铝原子的结构——核电荷数为13,核外第一电子层上有2个电子,第二电子层上有8个电子,第三电子层上有3个电子。 (5)电子电子层的规律: ①第一层最多容纳2个电子,第二层最多容纳8个电子,第三层最多容纳18个电子。 ②最外层电子层不超过8个,(只有一层的不超过2个) 2、元素 (1)、定义: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2)、决定因素:核电荷数或质子数。 注意: *一种元素与另一种元素的本质区别:质子数不同 *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单质,(如由O2、O3组成的混合物或金刚 石与石墨的混合物)不可能是化合物。 (3)、特点:只讲种类,不讲个数 (4)、地壳中元素居前五位的:氧、硅、铝、铁、钙 生物体中元素居前三位:氧、碳、氢。(最多的金属元素:钙) 原子 原子核(+) 核外电子(-) 质子(+) 中子(不带电)

九年级化学上《3.1 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教学设计1沪教版

沪教九上《3.1 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学案1 班级:号数:姓名: 观察与思考1: 实验:取两只烧杯A、B,在A中加入浓氨水,B中加入水及酚酞试剂, 用大烧杯罩住A、B两烧杯。 现象: 对产生此现象的原因可能是(猜想): 1、 2、 3、…… 解释与结论: 实验探究1: 实验:在两个培养皿中分别加入等量的冷水和热水, 再分别加入一颗大小相等的品红颗粒。 现象: 结论: 观察与思考2:酒精与水混合 实验: 1.先往玻璃管中加入滴有红墨水的水,使其充满玻璃管容积的1/2,再滴入无水酒精,使其充满玻璃管。用橡皮塞塞住另一端。 2.加热玻璃管。 现象:

解释与结论: 实验探究2:水和空气的压缩 实验:取一支针筒,抽取一定量的空气,用手指堵出针筒末端的小孔, 将栓塞慢慢推入,观察现象; 在刚才的这支针筒内抽取相同量的水,用手指堵出针筒末端的 小孔,将栓塞慢慢推入,观察现象; 现象: 解释与结论: 课堂作业: 1、以下生活、学习经验,不能说明微粒之间有空隙的是() A、打气筒能将气体压缩 B、酒精和水混合,总体积变小 C、物体有热胀冷缩的现象 D、海绵能吸水 2、湿衣服晾在太阳下为什么比在阴凉处干的快? 2.湿衣服晾在太阳下为什么比在阴凉处干的快? 3、为什么可以闻到远处的花香? 4、打开食醋瓶盖时,闻到了刺激气味,表明微粒在___________________;食盐能溶解在水里,说明组成物质的微粒间___ ;在上述的一些变化中,物质的微粒本身_____________仍然是原来的物质,

所发生的变化属于____________变化。 5、选择左栏的“实验现象”和右栏“解释”之间相关的项填在答案栏中。

构成物质的微粒—中考化学专题复习

中考化学专题复习——构成物质的微粒 复习目标:梳理汇总零散的微粒知识,提炼出物质的微粒观,通过物质的微粒观解释生产、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培养对微观世界学习的兴趣。 【自主构建】 请同学们回顾以下知识: 1.下列物质各是由什么微粒构成的 干冰____________ 铜___________ 氯化钠______________ 金刚石______________ 2.请同学们用微粒的知识解释以下事实: (1)在报纸上的一个墨点就含有1018个碳原子,一万个氧气分子连接起来的长度还不到1微 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水银温度计可以指示温度的高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室内,同样表面积的热水比冷水蒸发的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空气很容易被压缩,而水却不容易被压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水通电分解分成氢气和氧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归纳总结: 在初中化学中你学习了微粒的哪些知识 【课内探究】 一、联系整合,形成观念 探究点一:微粒间的关系 世界上的物质都是由分子、原子或离子构成的,物质及构成物质的这些微粒有怎样的关系请同学们对照下面的网络图进行说明。 回答下列问题: (1)金属铁是由 (填“原子”、“分子”或 “离子”,下同)构成的,硫酸铜是由________构成的。 (2)原子得到或失去电子后形成离子。某离子的结构示意图为 ①当a= 时,该粒子是原子。 ②当a=8时,该粒子是 (填“原子”、“阳离子”或 “阴离子”)其符号为 。 (3)氯化氢是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走进实验室就闻到了这种气味。从分子的角度解释这种现象: 。 探究点二:用微粒的观点分析物质的变化 物质的微观结构是物质宏观变化的依据,化学符号是联系宏观变化与微观结构的中间桥梁, 原 子 结合 结合 分解 分子 氢气、氧气、水、氯化氢等 金属、稀有气体等 (金刚石、晶体硅、二氧化硅) 氯化钠、硫酸铜、碳酸钙等 离子 得到或失去电子 结合 (静电作用) 集聚

物质构成的奥秘化学教案

物质构成的奥秘化学教案 第一节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 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物质由微粒构成的,微粒不断运动,微粒之间有间隔,微粒间有作用力。 2.了解物质性质与微粒之间的关系:微粒的性质决定了物质的化学性质。 1.能够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2.能够设计或完成某些说明物质微粒性的简单实验。 3.能够运用有关物质的微观知识来进行想象和推理。 1.使学生了解物质的性质是由微粒的结构性质决定的。 2.使学生善于用已有的知识对周围的一些现象作出合理的解释。 物质的微粒性与物质变化的联系。

引入:在前一段时间,我们学习一些氧气、二氧化碳、水等物质的性质,它们各自都有着不同的性质。我们是否会提出这些问题:物质间为什么可以发生那么多的反应?氧气和二氧化碳等为什么会 有不同的性质,原因是什么?物质到底由什么构成的?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那么各种物质是否有相同的构成?……这些问题将会在我们本章逐步为你解决。 引入:既然要开始研究物质构成的奥秘,那么我们学会用微观的观点来观察和解释宏观的物质或现象。 实验:探究物质的可分性 1.将高锰酸钾粉末取出少部分,用研钵将高锰酸钾再研碎,成为小颗粒。 2.将研磨的高锰酸钾粉末放入试管中少量,加入少量的水,发现试管中的固体颗粒逐渐变少,直至消失。 3.得到的高锰酸钾溶液中,逐渐加入水,溶液的紫红色逐渐变浅,直至无色。 分析:1.固体颗粒为什么消失?

答:高锰酸钾颗粒被"粉碎"成肉眼看不见的微粒,分散到水中。 2.溶液的颜色由深到浅,直至无色,这是为什么? 答:变浅直至无色,并不是高锰酸钾消失,而是构成它的微粒太少,太小,我们看不见了。也就是能说明高锰酸钾固体是由肉眼看不见的微粒构成的。 3.同样是高锰酸钾溶液,有的颜色深,有的颜色浅,甚至无色。那么我们是否能说同种物质的微粒的物理性质不同? 答:不能。对于一个微粒而言,毫无物理性质之说。也就是说,一种物质的物理性质必然是大量微粒聚集才能表现出来的。 4.日常生活中,糖水是甜的,盐水是咸的,这个现象又能说明什么问题? 答:在水的作用下,构成蔗糖和食盐的微粒被分散到水中。同样是微粒,一种是甜的,一种是咸的,说明不同物质是由不同微粒构成的,具有不同的化学性质。

构成物质的微粒练习题

构成物质的微粒练习题 一选择题 1.品红扩散的实验证明了() A.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分 B.分子在不断运动着的 C.分子是看得见的粒子 D.一切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 2.下列现象不能说明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的是() A.屋里喷了香水后充满香味 B.化学实验室内充满药品味 C.汽车疾驶而过,车后卷起烟尘 D.用樟脑保存衣物,衣柜内充满樟脑味 3.不能说明分子间有间隔的事实是() A.冰受热融化成水 B.面粉中掺和砂糖 C.各为10 mL的酒精与水混合后,体积小于20 mL D.打满气的气球可以被压缩 4.下列关于分子和原子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分子是保持物质性质的最小微粒 B. 分子大、原子小 C. 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 D.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5.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糖水是纯净物 B.分子很小,没有质量 C.分子是构成一切物质的粒子 D.在水汽化的过程中,水分子之间的距离变大了 6.. 分子和原子的主要区别是() A. 分子的质量比原子的质量大 B. 分子能保持物质化学性质而原子不能 C. 分子间有间隔而原子间没有间隔 D. 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分成原子,而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能再分 7. 水结冰是由于() A. 水分子不运动了 B. 水分子变小了 C. 水分子化学性质改变了 D. 水分子间的间隔改变了 8. 下列物质属纯净物的是() A. 生理盐水 B. 含冰的水 C. 澄清石灰水 D. 分离液态空气后得到氮气的剩余物 9. 下列关于原子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原子内有很大空间 B. 在原子里,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C. 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D. 任何原子中的质子数一定等于中子数 10 .构成原子核不可缺少的微粒是() A. 质子 B. 中子 C. 质子和中子 D. 电子 11. 氧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约等于()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单元测试题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单 元测试题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课时3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1) 自学导航 1.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有、。铜是由构成的,二氧化碳是由 构成的,氯化钠是由和构成的。 2.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分子在不断地分子之间有。 3.不同的物质具有不同的性质,这是由于构成物质的不同造成的。如氧气能,氢气能,而水却能,氧气由大量的构成,氢气由大量的构成,水由大量的构成。 4.分子是由结合而成的,如每个水分子是由2个原子和一个原子构成的。 5.水分子分解时,生成和,每2个氢原子结合成一个,每2个氧原子结合成一个。 6.在物理变化中,分子本身改变,在化学变化中,分子本身改变。 (以上填改变或不改变)。 7.试用分子和原子的观点解释下列问题: ①气体易被压缩而液体和固体难压缩。 ②潮湿的衣服放在外面逐渐凉干。 ③糖逐渐溶于水中 ④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 [长话短说]:分子和原子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 指点迷津 试从分子和原子的观点解释水受热变成水蒸气和水电解生成氢气和氧气有什么不同 分析:如下图所示 液态水气态水

结合 水分子氢原子氧原子氢分子氧分子 水受热变成水蒸气是水分子不断运动的结果,水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大了,但是水分子没有变成其它分子,因而是一个物理变化。而水电解时,水分子变成氢原子和氧原子,两个氢原子结合成一个氢分子,两个氧原子结合成一个氧分子。在该变化中,水分子变成了其它分子,因而是化学变化。但是在水电解的过程中,构成水分子的氢原子和氧原子没有变化,所以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变成了原子而原子只是重新组合,本身没有发生变化。 基础评价 1.下列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是() A.铁 B.氢气 C.氯化钠 D.铜 2.下列物质由原子直接构成的是() A.水 B.二氧化碳 C.金刚石 D.氧气 3.下列变化中分子本身发生了变() A.冰融化成水 B.二氧化碳变成了干冰 C.氧化汞受热分解生成了汞和氧气 D.碘加热变成了碘的蒸气 4.分子和原子的主要区别是() A.分子大原子小 B.是否能构成物质 C.在化学变化中本身是否发生了变化 D.是否在不断地运动 5.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三态变化主要是由于() A.分子的质量发生了变化 B.分子之间的间隔发生了变化 C.分子的大小和体积发生了变化 D.分子是处于静止状态还是运动状态 6.我国科学家在1993年首次利用真空扫描隧道显微技术,在晶体硅(由硅原子构成)的表面直接移动硅原子,写下了“中国”两个字,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微粒的观点看物质〉教学设计

《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教学设计 课题: 授课人: 学校: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选自九年级化学课本(沪教版)(上)第三章第一节。本节内容使学生从微观的角度更深刻的认识第一章和第二章的知识,为以后的化学学习打下基础,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节的内容抽象,教材主要从学生身边的熟悉现象和简单的实验入手,通过想象进入微观世界,帮助学生建立起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基本观念。 设计的背景和定位: 课型:本节内容是探究性的学习课,是初中化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节内容为2课时:“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1课时,“微粒是不断运动的”“微粒之间有间隙”1课时,用时90分钟。 学生:班级人数为50人,平时课堂纪律良好,大多数学生对化学课感兴趣,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为正态分布。在几次探究课上,学生探究欲望强烈,思维活跃,讨论激烈。基本掌握和具备了一定的实验能力和观察能力。 设计思路: 依据新课程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始终体现学生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学生始终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对本节课的教学做了入下安排:先设置情景,通过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提供生动、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设计有趣的探究实验,让学生初步了解研究物质组成、性质和变化的方法,获得探究物质及其变化的亲身体验,享受到探究物质的乐趣。同时,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和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积极性,培养探究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教学相关资源: 教师参考用书:1、《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上海教育出版社;2、《化学课程与教学论——新课程学科教学论丛书》,浙江教育出版社;3、《初中化学方法和探究》,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 仪器和药品:烧杯、研钵、玻璃棒、注射器、橡皮塞、大试管、高锰酸钾、浓氨水、蒸馏水、酚酞、酒精等(13份)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物质是由微粒构成,微粒不断运动,微粒之间有间隙; (2)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3)设计或完成某些说明物质微粒性的简单实验;

构成物质的微粒—分子

《构成物质的微粒——分子》 经发学校马丽 一、设计思路 1、指导思想广教版第二章认识空气第二节构成物质的微粒第一课时分子。本课题是学生首次对微观世界的探究,也是今后学习化学不可缺少的理念基础。对本课题内容的学习不仅可以把前面的教学内容化学变化、物理变化及混合物、纯净物从微观的角度上认识得更加深刻,而且还是后面继续学习化学方程式、质量守恒定律、物质结构等内容所必备的基本知识。并且对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辩证思维能力有重要作用。 2、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2)认识分子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1)学习运用日常现象与理论相结合的方法,用理论来解释日常现象。 (2)学习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提高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分析推理能 力。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渗透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及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 (2)激发学生化学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教学手段: (1)多媒体、实验辅助教学 (2)采用探究方式,让学生体验科学过程 教学重点:理解物质是由分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以及应用分子的有关知识解决相关实际问题。教学难点:建立微观粒子运动的想象表象,并初步体会它与宏观物体运动的不同点。 二、教学准备 本节课采用多媒体、演示实验为教学辅助手段。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采用了兴趣实验导入——“铁树开花,给学生的视觉上进行撞击。在做浓氨水和浓盐酸反应的实验时,为了减少浓氨水和浓盐酸对环境的污染,我对实验进行了改进,两边采用注射器注入,为此我选择合适的塞子进行打孔,反复多次实验。最后在效果和装置上都达到了最好。在探究分子之间有间隙时,为了让学生有更深刻的感受,我进行了分组实验,每四人一组,每组两个注射器,一个压缩空气,一个压缩水,让学生亲身感受分子间有间隙,并且气体大于液体的。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有三种

如何描述物质的构成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有三种,是分子、原子、离子。物质的构成也有三种途径 1、有些物质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如金属单质和稀有气体单质。 在描述这些物质的构成或结构时使用原子。例如铜是由铜原子构成的,铁是由铁原子构成的。氦气是由氦原子构成的。 2、有些物质是由原子先构成分子,再由分子构成物质。 如气态非金属单质: 氧气氢气氮气氯气臭氧如非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形成的化合物: 水二氧化碳一氧化碳五氧化二磷硫酸氯化氢酒精乙醇甲烷等 在描述这些物质的构成时使用分子,例如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二氧化碳是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的,硫酸是由硫酸分子构成的。氧气是由氧分子构成的,臭氧是由臭氧分子构成 3、有些物质先由原子通过得电子或失电子形成阴离子或阳离子,再由阴离子和阳离子结合构成物质。这些物质由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或金属元素和原子团构成,如氯化钠硫酸铜氢氧化钙等等。 在描述这些物质的构成时使用离子,例如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硫酸铜是由铜离子和硫酸根离子构成的,氢氧化钙是由钙离子和氢氧根离子构成的。如何描述物质的组成 在描述物质的组成时一律使用元素,如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二氧化碳是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硫酸是由氢元素、硫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谁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但在具体描述时应先区分清楚这种物质的构成。

1、以分子构成的物质,它的分子保持它的化学性质(即它的分子是保持它的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如保持氧气的化学性质的微粒是氧分子,保持硫酸化学性质的微粒是硫酸分子。 2、以原子构成的物质,它的原子保持它的化学性质,如铜原子保持铜的化学性质。保持氦气化学性质的微粒是氦原子。 3、以离子构成的物质,离子保持它的化学性质。如保持氯化锌的化学性质的微粒是氯离子和锌离子,保持硫酸铜化学性质的微粒是铜离子和硫酸根离子。几个决定 核内质子数决定元素的种类 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活泼性) 质子数中子数之和决定相对原子质量的大小(原子质量的大小)

第三章 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 教案示例 沪教版

第三章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教案示例 https://www.doczj.com/doc/0d16853581.html, 认知目标: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物质由微粒构成的,微粒不断运动,微粒之间有间隔,*微粒间有作用力 2.了解物质性质与微粒之间的关系:微粒的性质决定了物质的化学性质 能力目标:1.能够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2.能够设计或完成某些说明物质微粒性的简单实验 3.能够运用有关物质的微观知识来进行想象和推理 情感目标:1.使学生了解物质的性质是由微粒的结构性质决定的 2.使学生善于用已有的知识对周围的一些现象作出合理的解释 教学重点:物质的微粒性与物质变化的联系 实验探究:从一些具体的课堂演示实验,引导学生能够总结出原因和规律 教学设计: 引入:在前一段时间,我们学习一些氧气、二氧化碳、水等物质的性质,它们各自都有着不同的性质。我们是否会提出这些问题:物质间为什么可以发生那么多的反应?氧气和二氧化碳等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性质,原因是什么?物质到底由什么构成的?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那么各种物质是否有相同的构成?……这些问题将会在我们本章逐步为你解决。 板书:第三章物质构成的奥秘 引入:让我们学会用微观的观点来观察和解释宏观的物质或现象。 板书:§3、1用微观的观点看物质 实验:探究物质的可分性:将高锰酸钾粉末放入试管中少量,加入少量的水,发现试管中的固体颗粒逐渐变少,直至消失,得到的高锰酸钾溶液中,逐渐加入水,溶液的紫红色 逐渐变浅,直至无色 分析:1.固体颗粒为什么消失? 答:高锰酸钾颗粒被“粉碎”成肉眼看不见的微粒,分散到水中。 2.溶液的颜色由深到浅,直至无色,这是为什么? 答:变浅直至无色,不是高锰酸钾消失,而是构成它的微粒太少太小,我们看不见了。 也就是能说明高锰酸钾固体是由肉眼看不见的微粒构成的。 3.日常生活中,糖水是甜的,盐水是咸的,这个现象又能说明什么问题? 答:在水的作用下,构成蔗糖和食盐的微粒被分散到水中。同样是微粒,一种是甜的,一种是咸的,说明不同物质是由不同微粒构成的,具有不同的化学性质。 总结:物质是由极其微小的、肉眼看不见的微粒构成的 1.物质可以再分; 2.物质是由极其微小的微粒构成的; 3.不同的物质由不同的微粒构成,具有不同的化学性质,即:构成物质的微粒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 4.构成物质的微粒不能保持物质的物理性质,物理性质是由大量微粒体现的。 举例:除了课本实验,我们日常生活中还有那些现象能够说明物质是由大量微粒构成的? 回答:学生自行讨论。如过滤时水能够从滤纸中渗过, 实验:探究微粒运动的实验 步骤:实验1:向盛有少量蒸馏水的小烧杯中滴入2~3滴酚酞试液,再向其中加少量的浓氨水。 现象:滴入浓氨水后,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 说明:酚酞试液遇蒸馏水不能变色,而酚酞试液遇浓氨水后变红。 实验2:重新配制酚酞与水的混合溶液A,在另一烧杯B中加入3~5mL的浓氨水,用

构成物质微粒的基本性质教案

单元1 构成物质的微粒 第一课时构成物质的微粒的基本性质 固本中学赵学忠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知道原子、分子、离子等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2、了解构成物质微粒的基本性质。 3、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想象力,分析综合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情感与价值观:进行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可分性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教学重点】 物质的微粒性,微粒的运动、微粒间有空隙的微观想象的形成;能用微粒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教学难点】 微观粒子运动的想象表象,体会它与宏观物体运动的不同点;能用微粒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教学手段】 实验为主,多媒体为辅 【教学用具】 小试管3支(1支备用)、试管夹1个、大烧杯3个(1个装蒸馏水)、小烧杯3个、酒精灯1个、火柴1盒、纸2张、一端封密的玻璃管1支、胶头滴管3支、注射器1支、浓氨水、酚酞试液(用滴定瓶装)、酒精(用滴定瓶装)、蒸馏水、碘、高锰酸钾 【教学过程】 导入课题: 举行“学生撕纸”比赛,看谁撕的纸碎片最均匀,最小;(提醒学生不要乱丢纸屑) 提问:这么小的纸块,还能分吗?可以分到什么为止呢? 一、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 从瓶中挑一颗碘和高锰酸钾的细小颗粒展示给学生,并提问:生活中的许多物质都可以再分,那么你能将试剂瓶中的碘和高锰酸钾小颗粒继续再分吗? 1、探究实验1 (1)加热固体碘 演示操作:将一颗很小的碘固体放到1支干净的试管中,塞上软木塞,将试管放到酒精灯的火焰上方缓缓加热。

现象:(学生认真观察分析,说出实验现象。) 整个试管慢慢变红,固体碘消失。 提问:这个实验说明什么? 结论:碘是由细小的微粒构成。 (2)、高锰酸钾溶于水 演示操作:取一小块高锰酸钾固体放入试管中,向试管中加入5亳升水,振荡,观察现象;将试管中的溶液倒入盛有100毫升水的烧杯中,搅抖,观察现象。 现象:高锰酸钾固体溶解,水变红。 结论:高锰酸钾是由微小的微粒构成。 小结:经过无数科学家的研究,证明物质是由极其微小的、肉眼看不见的微粒所构成。人们已经发现物质大多数是由原子、分子和离子等微粒构成。原子、分子和离子的性质,原子、分子、离子分别构成哪物质,在以后的化学课中再作讲解。 二、构成物质的微粒的基本性质 (一)、微粒极其微小,肉眼无法看到 1、播放多媒体课件“水分子的自述”内容是:嘿,我是构成水的微粒,我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一个我的质量约为3×10-26kg,在每一滴水中大约有1.67×1021个和我一样的微粒。我这么小,当然你们人类用肉眼是看不见我的。如果用10亿人来数一滴水里的微粒,每人每分钟数100个,日夜不停,需要数3万多年才能数完哩。我想请你们猜一猜当我们微粒构成水时,是不是静止不动, 紧密无缝的聚集在一起呢?由此,引入微粒的第一条 性质。接着用大屏幕展示在氢微粒形成的最小的汉字 “原子”。 2、观察图片,用101个构成铁的微粒写下“原子” 二个迄今为止最小的汉字,要用电子显微镜才能看到, 这一事实说明什么? (说明:构成物质的微粒十分微小。) (二)、微粒不断运动 在讲台上放一杯香水,让学生闻到香味。提问: 为什么香水是在讲台上的杯子里,大家却可以闻到香 味? 1、探究实验2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