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练习题

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练习题

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练习题
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练习题

《第3章物质构成的奥秘第一节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课堂自我

评价

班级姓名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物质微粒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微粒在不断的运动

B.微粒间有一定间隔

C.物质的化学性质不同是因为构成物质的微粒不同

D.空气中只含有一种微粒

2.“墙脚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梅花》)诗人在远处就能闻到淡淡的梅花香味的原因是()

A.构成物质的微粒是有质量的

B.微粒之间有空隙

C.微粒在不断的运动

D.微粒是可以分割的

3.夏天路面会拱起开裂,小明通过查阅资料得知:这是由于受热膨胀引起的。物质具有热胀冷缩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微粒的性质发生了改变

B.微粒的大小发生了改变

C.微粒的质量发生了改变

D.微粒间的间隔发生了改变

4.下列现象利用微粒在不断运动这一观点无法解释的是()

A.把两块表面光滑干净的铅块压紧,就不容易将它们拉开

B.在室内,同样表面积的热水比冷水蒸发的快

C.水通电分解成氢气和氧气

D.在医院里充满了酒精味和其他中药混合的药味

5.关于液态氧与氧气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它们的物理性质不同②它们的化学性质不同③它们由不同微粒构成④它们为相同的物质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二.非选择题

6.物质可分为纯净物和混合物,从微粒的观点来看,纯净物是构成的物质。混合物是构成的物质。

7.解释下列事实或现象

(1)10mL酒精与10mL水混合,其体积小于20mL的原因是。

(2)水银温度计能指示出温度高低的原因是。

(3)白酒瓶敞口放置,酒的香味变淡,原因是。

(4)气体容易压缩,而液体和固体难以压缩,原因是。(5)乒乓球压瘪了,但未破裂,放在沸水中就会恢复原状。这是因为

8.(1)从微粒的观点来看,物质在发生物理变化时,构成物质的微粒;而在发生化学变化时,构成物质的微粒。

(2)二氧化硫与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是否相同为什么

9

实验操作实验现象现象解释将两根分别蘸有少量浓盐酸和浓氨水的玻璃

棒慢慢靠近到一定距离(注意,不要碰到一起)

10.在一长条滤纸上均匀滴上几滴酚酞试剂,伸入一支干燥

洁净的试管里,在试管口处塞一小团棉花,并用滴管滴十几

滴浓氨水于棉花上。

描述现象

说明理由

11.请设计一个实验证明温度对微粒运动的影响。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三单元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教案

第三章物质构成的奥秘 第一节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 学习目标: 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物质由微粒构成的,微粒不断运动,微粒之间有间隔,微粒间有作用力。 2.了解物质性质与微粒之间的关系:微粒的性质决定了物质的化学性质。 能力目标: 1.能够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2.能够设计或完成某些说明物质微粒性的简单实验。 3.能够运用有关物质的微观知识来进行想象和推理。 情感目标: 1.使学生了解物质的性质是由微粒的结构性质决定的。 2.使学生善于用已有的知识对周围的一些现象作出合理的解释。 教学重点: 物质的微粒性与物质变化的联系。 教学设计: 引入:在前一段时间,我们学习一些氧气、二氧化碳、水等物质的性质,它们各自都有着不同的性质。我们是否会提出这些问题:物质间为什么可以发生那么多的反应氧气和二氧化碳等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性质,原因是什么物质到底由什么构成的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那么各种物质是否有相同的构成……这些问题将会在我们本章逐步为你解决。 引入:既然要开始研究物质构成的奥秘,那么我们学会用微观的观点来观察和解释宏观的物质或现象。 一、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 实验:探究物质的可分性 1.将高锰酸钾粉末取出少部分,用研钵将高锰酸钾再研碎,成为小颗粒。 2.将研磨的高锰酸钾粉末放入试管中少量,加入少量的水,发现试管中的固体颗粒逐渐变少,直至消失。 3.得到的高锰酸钾溶液中,逐渐加入水,溶液的紫红色逐渐变浅,直至无色。 分析:1.固体颗粒为什么消失 答:高锰酸钾颗粒被“粉碎”成肉眼看不见的微粒,分散到水中。 2.溶液的颜色由深到浅,直至无色,这是为什么 答:变浅直至无色,并不是高锰酸钾消失,而是构成它的微粒太少,太小,我们看不见了。也就是能说明高锰酸钾固体是由肉眼看不见的微粒构成的。 3.同样是高锰酸钾溶液,有的颜色深,有的颜色浅,甚至无色。那么我们是否能说同种物质的微粒的物理性质不同 答:不能。对于一个微粒而言,毫无物理性质之说。也就是说,一种物质的物理性质必然是大量微粒聚集才能表现出来的。 4.日常生活中,糖水是甜的,盐水是咸的,这个现象又能说明什么问题 答:在水的作用下,构成蔗糖和食盐的微粒被分散到水中。同样是微粒,一种是甜的,一种是咸的,说明不同物质是由不同微粒构成的,具有不同的化学性质。 总结:物质是由极其微小的、肉眼看不见的微粒构成的 1.物质可以再分; 2.物质是由极其微小的微粒构成的;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分子的教学设计

分子的教学设计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分子、原子、离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2)、知道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分成原子,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 2、过程与方法: (1)、建立分子、原子,完成对化学变化现象的微观解释; (2)、积极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创新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知道分子、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2)、知道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分成原子,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教学方法】 交流讨论、实验探究、合作归纳、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板书)§3-2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引入)通过上节的学习我们知道物质是由肉眼看不见的、极小的微粒构成的;不同的物质由不同的微粒构成的,它们的性质也不同。 (提问)1、构成物质的微粒有什么特征呢?(微粒在不断的运动、微粒间有空隙) (创设情景)(提问)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有哪些呢?阅读教材P63图3-6 (干冰是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氢气是由氢气分子构成的、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 (小结)分子、原子、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三种微粒。我们今天首先学习分子 (板书)专题一分子 (创设情景)说明分子的真实存在:金秋十月桂花香、“流感”、“非典”时期带上口罩、 (提问)什么是分子呢?

(板书)1、分子: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水的化学性质由水分子保持、氢气的化学性质由氢分子保持、氧气的化学性质由氧分子保持)(强调是保持化学性质,是否保持物理性质呢?氧气是无色的,而液氧是淡蓝色的) 分子有什么特点呢?阅读教材P64第二段 (归纳) 2、分子的特点: ①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一滴水中含有1.67X1021个水分子,一个水分子的质量为3.0X10-26千克) ②、分子在不断地运动;(温度越高运动速度越快) ③、分子间有间隔; ④、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 ⑤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 3、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初中化学中哪些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呢?(氢气、氮气、氧气、水、二氧化碳、二氧化硫、五氧化二磷等均是由分子构成的)。 (提问)水分子中含有氢分子吗?用化学式表示氢分子?

第二节《探索更小的微粒》教案(苏科版初二下) (2)

第二节《探索更小的微粒》教案(苏 科版初二下) (2) 一.教学目标: 1.明白分子不是微观粒子的最小单元,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 2.通过摩擦起电实验,认识到原子也不是组成物质的最小单元,原子还能够由更小的粒子组成。 3.通过阅读相关资料,感知丰富的微观世界,体会人类在揭示微观世界隐秘所取得的重要成就,并明白这种探究 还要连续进行下去。 二.教具: 玻璃棒、丝绸、毛皮、橡胶棒、小纸屑 三.教学过程: 1.物质的微观世界 师:物质是由大量的分子组成的,那分子是不是最小了呢?还可不能够再分? 生〔谈谈分子后回答总结〕:分子是有原子组成的,原子是不显电性的。 师:比如水分子H2O是由二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组成的;二氧化碳分子CO2是由一个碳原子和二个氧原子组成的。 师:既然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那么,原子能否再分呢?

[摩擦起电实验]: 〔1〕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能够吸引小纸屑 〔2〕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能够吸引小纸屑 师;从刚才的实验能够看出什么?〔摩擦能够使原先不带电的物体带电〕 [提咨询]〔1〕生活中还有哪些例子与此类似呢? 〔2〕既然原子是不显电性的,什么缘故摩擦能起电呢? [启发] :原子是能够再分的 〔阅读课本P31并观看录象〕 [观看录象后提咨询]: 师:原子是由什么组成的?原子核是由什么组成的?质子和中子是由什么组成的? 生: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的,原子核对电子有一定的束缚作用,使得电子围绕中央的原子核作圆周运动;原子核是由质子 和中子组成的;质子和中子又是有许多的夸克组成的。 师:我们现在来共同分析一下以上的微粒都出现如何样的电性?原子是不显电性的,而组成原子的电子是带负电的,因此原子核 确信带正电;而中子是呈中性的不带电,因此质子确信的是带 正电的。 总结:物质是由大量的分子组成,分子是由不显电性的原子组成;原子是由带负电的电子和带正电的原子核组成;原子核是由带正 电的质子和不带电的中子组成的;质子和中子是由大量的夸克

§1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

§3、1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 前马中学施恩 认知目标: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物质由微粒构成的,微粒不断运动,微粒之间有间隔,*微粒间有作用力 2.了解物质性质与微粒之间的关系:微粒的性质决定了物质的化学性质 能力目标:1.能够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2.能够设计或完成某些说明物质微粒性的简单实验 3.能够运用有关物质的微观知识来进行想象和推理 情感目标:1.使学生了解物质的性质是由微粒的结构性质决定的 2.使学生善于用已有的知识对周围的一些现象作出合理的解释 教学重点:物质的微粒性与物质变化的联系 实验探究:从一些具体的课堂演示实验,引导学生能够总结出原因和规律 教学设计: 引入:在前一段时间,我们学习一些氧气、二氧化碳、水等物质的性质,它们各自都有着不同的性质。我们是否会提出这些问题:物质间为什么可以发生那么多的反应? 氧气和二氧化碳等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性质,原因是什么?物质到底由什么构成的?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那么各种物质是否有相同的构成?……这些问题将会在我们本章逐步为你解决。 板书:第三章物质构成的奥秘 引入:让我们学会用微观的观点来观察和解释宏观的物质或现象。 板书:§3、1用微观的观点看物质 实验:探究物质的可分性:将高锰酸钾粉末放入试管中少量,加入少量的水,发现试管中的固体颗粒逐渐变少,直至消失,得到的高锰酸钾溶液中,逐渐加入水,溶液的紫红色逐渐变浅,直至无色 分析:1.固体颗粒为什么消失? 答:高锰酸钾颗粒被“粉碎”成肉眼看不见的微粒,分散到水中。 2.溶液的颜色由深到浅,直至无色,这是为什么? 答:变浅直至无色,不是高锰酸钾消失,而是构成它的微粒太少太小,我们看不见了。 也就是能说明高锰酸钾固体是由肉眼看不见的微粒构成的。 3.日常生活中,糖水是甜的,盐水是咸的,这个现象又能说明什么问题? 答:在水的作用下,构成蔗糖和食盐的微粒被分散到水中。同样是微粒,一种是甜的,一种是咸的,说明不同物质是由不同微粒构成的,具有不同的化学性质。 总结:物质是由极其微小的、肉眼看不见的微粒构成的 1.物质可以再分; 2.物质是由极其微小的微粒构成的; 3.不同的物质由不同的微粒构成,具有不同的化学性质,即:构成物质的微粒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 4.构成物质的微粒不能保持物质的物理性质,物理性质是由大量微粒体现的。 举例:除了课本实验,我们日常生活中还有那些现象能够说明物质是由大量微粒构成的?回答:学生自行讨论。如过滤时水能够从滤纸中渗过,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3-2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一)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2.知道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分解为原子,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原子和离子通过得失 电子可以相互转换; 3.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4.能根据相对原子质量求算相对分子质量。 (二)过程与方法: 1.了解原子结构模型建立的历程; 2.理解模型化方法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3.以探究活动为主线,不断发现问题,运用讨论交流等学习方法,再对学习素材进行比 较分析与归纳概括的过程中不断获取新知。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物质无限可分的观点。 2.通过“原子的发现和原子构成探索”等内容的学习,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和科学方 法的教育。 3.人类对原子的认识教育中结合中科院通过原子绘的中国地图及相对原子质量的教学 过程中我国化学家张青莲教授组织对铟、锑等相对原子质量的测定和修正,对学生进行 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的爱国主义教育。 二、重点、难点: 1.通过对分子的可分性与不可分性的认识, 逐步培养学生辩证统一思维方法。 2.对分子、原子、离子概念的理解与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 3.知道分子、原子、离子的不同和相互关系。 4.知道原子的结构,建立物质无限可分的观点。 5.能正确求算相对分子质量。 一、学习目标 1、认识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由分子、原子、离子三种; 2、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化学反应的实质; 3、知道物质、分子与原子间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难点 对于分子、原子等微粒的抽象理解

§3-2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二) 一、学习目标 1、了解原子的构成; 2、知道在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之间的关系; 3、了解离子的形成过程; 4、熟悉分子、原子、离子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难点 原子核的结构、离子的概念

探索更小的微粒教案

7.3 探索更小的微粒教案 【教学目标】1、知道分子不是微观粒子的最小单元,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2、认识到原子也不是组成物质的最小单元,原子还可以有更小的微粒组成。 3、对物质世界从微观到宏观的尺度有大致数量级的概念。 【重、难点】重点:感知丰富的微观世界,对物质世界从微观到宏观的尺度有大致数量级的概念。 难点:认识到原子不是组成物质的最小单元 【教学突破】通过课件知道分子由原子组成,不同原子组成的分子称为化合物分子,相同原子构成的分子称为单质分子。通过摩擦起电等活动,了解原子是由更小的粒子构成的。【教学用具】 课件,分子结构模型等。

【当堂训练】 1.在探索物质结构的过程中,_______ 首先发现了电子,_______ 建立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2.原子是由带正电的和带负电的构成的,位于原子的中心,受原子核的吸引,绕核高速运动。原子核是由和 构成的,带正电荷,不带电。质子和中子都是由被称为的更小微粒构成的。 3.科学家在探索原子内部结构的历程中,首先发现了() A.电子B.质子C.中子D.夸克 4.下列关于氢原子的模型示意图,其中正确的是() 5.原子直径的数量级为() A.10-5~10-9m B.10-10m C.10-12~10-14m D.10-15m 6.下列关于原子结构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原子由位于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 B.原子核集中了原子的全部质量 C.原子的个数一定等于中子的个数 D.质子的个数一定不等于中子的个数 7.在人类认识原子结构、对粒子进行研究过程中,目前最有力的武器是()A.高倍率的电子显微镜B.各种高能量的粒子加速器 C.聚光效果好的大型望远镜D.各种类型的电子扫描仪 【收获反思】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教学设计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教学设计 贵州省六盘水市第二十一中学吕甫金 一、理论指导 1.中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中,中学生的核心素养以科学性,时代性,民族性,自我发展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我发展和社会参与三个方面。在文化基础中强调科学精神,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科学知识和技能方面所形成的价值标准、思维方式和行为表现,具体包括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等基本要点。 2.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通过积极的思维活动,对各种各样的示例进行分析、概括得到理论性知识,把握同类事物的共同特征,这个学习过程是很有意义的。在这一过程中,对具体示例选择和分析,对概念关键特征的提炼以及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是影响概念学习的重要因素。 所以,我认为对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教育,是要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好奇心,引导学生认识物质世界的变化规律,形成化学的基本观念;引导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引导学生认识化学、科技、社会、环境的相互关系,理解科学的本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教材分析 分析课标后我们可知,这个课题隶属于《物质构成的奥秘》这个版块,学生需要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分子、原子、离子等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学习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认识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树立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的观念,帮助学生从微观角度理解物质及其三态变化。本节课的内容较为抽象,要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和已有的经验出发,创设学习情境,运用简单的实验启发学生感知和想象物质的微观结构。本节课的内容是继教材前两章的学习,在学生认识氧气、二氧化碳、水等身边的化学物质的性质和变化之后,从宏观世界步入微观世界的开端。通过学习本节内容,有利于学生理解溶解现象、明了物质结构与化学式之间的关系,也为以后学习金属、酸、碱、盐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设计理念 1.化学课堂要落实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实验探究与创新意识是化学核心素养的实践基础;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是化学核心素养的思维核心;宏微结合与变化平衡是化学核心素养的学科特征;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是化学核心素养的价值立场。 2.化学学科要培养学生的四种能力:观察、描述与解释简单化学现象的能力;初步运用

初中化学:第三章第一节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讲解及配套练习1

课时1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1) 1.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物质又是由什 么构成的? 2.一大块冰糖,你如何使它变成更小块的冰糖?你还有什么方法使它分割成更小的看不见的微粒? 3.取少量的食盐加到一杯水中,食盐会,水的味道变成。 4.一杯盐水,你能用什么办法从中获得食盐固体呢?把你的想法说给同学们听听。 5.高锰酸钾是由许多高锰酸钾的微粒构成的,高锰酸钾的颗粒是颜色的,把高锰酸钾溶于水中,可得到 颜色的溶液。 6.大量的实验证明,物质是由极小的,肉眼看不见的构成的。 7.把一块金属不断地分割,当分割到我们的肉眼不能看见的时候,把物质放到高倍电子显微镜下观察,物质还存在吗? 知识回收站 通过本节知识的学习,你了解到了哪些知识?把你的看法与同学们交流一下,并进行简单的总结。 糖和食盐都是白色的固体,为什么味道却不一样呢?把糖加到水中,一段时间后糖就会“消失”,而水却变成了甜的,这又是为什么呢? 分析:不同的物质是由不同的微粒构成的,而不同的微粒具有不同的性质。构成糖和食盐的微粒不同,因而具有不同的味道。糖的固体加到水中,糖被不断地分割,直到变成肉眼看不见的极其微小的微粒,因而表面上看糖“消失”了,但是糖的微粒只是扩散到水中去了,并没有变成其它物质的微粒,因而此时的水也变成了甜的。

1.下列变化是由于构成物质的微粒本身发生变化而引起的是() A.碘加热后变成紫色蒸气 B.冰块融化成水 C.樟脑丸放在衣柜中逐渐消失 D.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水 2.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食盐溶于水逐渐消失 B.红墨水滴入水中使水变红 C.石蜡燃烧逐渐消失 D.金刚石加工成钻石 3.晾干湿衣服时,构成水的微粒所发生的变化是() A.构成水的微粒被分解了 B.构成水的微粒变成其他物质了 C.构成水的微粒扩散到空气中了 D.构成水的微粒受阳光作用体积变小 4.下列转化必须通过化学变化才能实现的 是() A.由混合物转化为纯净物 B.由块状物质转变为粉末 C.由固态物质升华为气态物质 D.由一种纯净物转变为另一种纯净物 5.关于氧气和液氧,说法正确的是() A.它们是完全不同的两种物质,因而性质也完全不同 B.它们是完全相同的物质,因而性质也完全相同 C.因为构成两者的微粒相同,因而它们具有相同的化学性质。 D.氧气能燃烧,而液氧不能燃烧 6.自然界的物质都是由构成的,不同的微粒具有不同的性质,因而其所构成的物质也表现出不同的性质。如氧气能,二氧化碳却能 氢气能,水却能。 7.高锰酸钾溶于水时,用取少量的高锰酸钾放入试管中,用量取一定的水,倒入烧杯中,用搅拌溶液,其作用是。 8.在日常生活中,如果将某些深颜色的衣服和浅颜色的衣服浸泡在一起洗,可能会使浅颜色的衣服染上深颜色,这其中主要的原因是 9.如图所示,将滴有酚酞的滤纸条放在试管里,如图示放在实验桌上: (1)用仪器A吸取浓氨水,滴在管口的棉花球上,仪器A的名称是,该仪器的主要用途是 (2)实验中,往往在试管下放一张白纸,白纸的作用是 (3)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是 这一实验说明

苏科版探索更小微粒教案

第七章从粒子到宇宙 二、探索更小微粒 南京市文枢中学张恺宁 [设计说明] 本节的教学设计,主要从三个层面来展示比分子更小的微观粒子世界:第一方面通过学生查阅资料,制作水分子的模型,结合学生在有关科学、自然等课程中所获得的对原子、分子方面的基本认识,是学生认识到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第二方面展示了比原子更小的世界,通过学生探究摩擦起电的活动,得出原子还是可以再分的,使看起来很深奥的知识通过巧妙的探究活动来体会认识。第三方面是展示了人们在探索原子内部的粒子世界所做的努力以及所取得的成果,激励学生献身科学的志向 [教学目标] 1、知道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的,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 2、了解原子的核式模型,了解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电子带负电。 3、对物质世界从微观到宏观的尺度有大致数量级的概念。 4、通过对微观粒子的了解,知道自然界还有许多未知的领域需要人类不断去探索、研究,感知微观世界的丰富,体会人类在揭示微观世界奥秘所取得的重要成就。 [教具学具] 石墨、金刚石分子模型;DNA分子模型;反映原子模型的课件;玻璃棒、纸屑、丝绸;阴极射线管;纸风车、水分子模型、塑料绳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分子由原子组成,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的,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了解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历程。 2、难点:了解原子的核式模型。 [ 课前研究(学习)的问题] 1、查阅资料,了解水分子的构成,并制作模型 2、了解一些微观世界中的粒子的基本知识

[保留板书] 二、探索更小的微粒 1.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2.分子由原子组成,原子由原子核与核外电子组成,原子核由中子和质子组成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带负电,中子不带电,质子带正电 3.人类探索更小粒子的历程 1897年,汤姆孙——发现了电子 1919年,卢瑟福——发现了质子 1932年,查德威克——发现了中子 1961年,盖尔曼——提出夸克的设想 [教学评价] 1、本节课的教学建立在老师与学生充分准备的基础上,第一节学生在学习了物质的分

《1 构成物质的微粒》教案

《1 构成物质的微粒》教案 学习目标: 认知目标: 1.知道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2.知道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分解为原子,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原子和离子通过得失电子可以相互转换; 3.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能力目标: 1.初步学会根据实验现象,来推导原子的组成; 2.能够根据相对原子质量求算相对分子质量。 情感目标: 逐步建立物质无限可分的观点。 教学重点: 从微观角度来理解化学反应的本质; 相对质量的计算; 原子的构成; 探究实验:通过虚拟实验来探究原子的结构。 教学过程: 引入:物质都是由肉眼看不见的,极其微小的微粒构成的。不同的物质由不同的微粒构成的,那么我这个物质世界构成的微粒主要有原子(atom)、离子(ion)和分子(molecule)等。 介绍:如氧气、氢气、二氧化碳、红磷、氯化氢、味精、蔗糖等都是由分子构成的;铜、铁、镁、金刚石等都是有原子直接构成的;氯化钠、氢氧化钙、碳酸钙等是由离子构成的。我们人类也是有很多细胞构成的,而细胞则是由许多蛋白质分子构成的。 一、分子和原子 共同点: 1.分子和原子都能直接构成物质。 2.分子和原子都是微粒。

(1)质量小,体积小: 18g水中,大约有6.02×1023个水分子,每个水分子质量大约为3×10—23g。一滴水与一个水分子比较就相当于是一个地球和一个乒乓球的体积比; (2)分子和原子都在不断的运动; (3)分子和原子之间都有间隙。 3.分子和原子都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 (1)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能保持其化学性质; (2)由原子构成的物质,原子能保持其化学性质。 分析:水通电电解的微观分析。 水是由大量的水分子聚集而成的,水分子在直流电场的作用下,被解离出氧原子和氢原子,每两个氧原子形成一个氧分子,每两个氢原子形成一个氢分子,大量的氧分子聚集成氧气,大量的氢分子聚集成氢气,所以在宏观的角度来看,我们认识到水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氧气和氢气。 总结:化学反应的本质是原子间的重新组合,分子在化学变化过程中能分为原子,各原子经过重新组合又能形成新的分子,即发生了化学变化。 分子原子新分子 区分: 分子在化学变化中,一定改变;而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一般认为是不改变的;在物理变化中构成物质的微粒不改变。 注意:我们并不能说分子大而原子小。 联系:原子不但能直接构成物质,而且还能构成分子。 讲述:构成物质的微粒可以分成原子、分子、离子等。分子又是由原子构成的,那么原子又是有什么构成的?原子学说的提出者——道尔顿认为,原子是一种极其微小,不可分割的微粒。对于原子是否可以再分,原子的结构到底如何的问题,科学家进行了长达近一个世纪的研究、探讨、论证。 展示:汤姆生发现电子的阴极射线的实验过程,并介绍枣糕型原子模型。 展示:卢瑟福的α粒子散射实验(α粒子,即氦原子的原子核)。 现象:绝大部分的α粒子沿着原来的行进方向,没有发生偏转;少部分α粒子的运动方向有所改变;甚至有极少数的α粒子有很大的偏转,甚至是180度。 提问:请大家来解释一下这种现象的原因?

九年级化学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基础练习

第三章物质构成的奥秘 课时1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1) 自学导航 1.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物质又是由什 么构成的? 2.一大块冰糖,你如何使它变成更小块的冰糖?你还有什么方法使它分割成更小的看不见的微粒? 3.取少量的食盐加到一杯水中,食盐会,水的味道变成。 4.一杯盐水,你能用什么办法从中获得食盐固体呢?把你的想法说给同学们听听。 5.高锰酸钾是由许多高锰酸钾的微粒构成的,高锰酸钾的颗粒是颜色的,把高锰酸钾溶于水中,可得到颜色的溶液。 6.大量的实验证明,物质是由极小的,肉眼看不见的构成的。 7.把一块金属不断地分割,当分割到我们的肉眼不能看见的时候,把物质放到高倍电子显微镜下观察,物质还存在吗? 知识回收站 通过本节知识的学习,你了解到了哪些知识?把你的看法与同学们交流一下,并进行简单的总结。 指点迷津 糖和食盐都是白色的固体,为什么味道却不一样呢?把糖加到水中,一段时间后糖就会“消失”,而水却变成了甜的,这又是为什么呢? 分析:不同的物质是由不同的微粒构成的,而不同的微粒具有不同的性质。构成糖和食盐的微粒不同,因而具有不同的味道。糖的固体加到水中,糖被不断地分割,直到变成肉眼看不见的极其微小的微粒,因而表面上看糖“消失”了,但是糖的微粒只是扩散到水中去了,并没有变成其它物质的微粒,因而此时的水也变成了甜的。 基础评价 1.下列变化是由于构成物质的微粒本身发生变化而引起的是() A.碘加热后变成紫色蒸气 B.冰块融化成水 C.樟脑丸放在衣柜中逐渐消失 D.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水 2.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食盐溶于水逐渐消失 B.红墨水滴入水中使水变红

C.石蜡燃烧逐渐消失 D.金刚石加工成钻石 3.晾干湿衣服时,构成水的微粒所发生的变化是() A.构成水的微粒被分解了 B.构成水的微粒变成其他物质了 C.构成水的微粒扩散到空气中了 D.构成水的微粒受阳光作用体积变小 4.下列转化必须通过化学变化才能实现的是() A.由混合物转化为纯净物 B.由块状物质转变为粉末 C.由固态物质升华为气态物质 D.由一种纯净物转变为另一种纯净物 5.关于氧气和液氧,说法正确的是() A.它们是完全不同的两种物质,因而性质也完全不同 B.它们是完全相同的物质,因而性质也完全相同 C.因为构成两者的微粒相同,因而它们具有相同的化学性质。 D.氧气能燃烧,而液氧不能燃烧 6.自然界的物质都是由构成的,不同的微粒具有不同的性质,因而其所构成的物质也表现出不同的性质。如氧气能,二氧化碳却能氢气能,水却能。 7.高锰酸钾溶于水时,用取少量的高锰酸钾放入试管中,用量取一定的水,倒入烧杯中,用搅拌溶液,其作用是。 8.在日常生活中,如果将某些深颜色的衣服和浅颜色的衣服浸泡在一起洗,可能会使浅颜色的衣服染上深颜色,这其中主要的原因是 9.如图所示,将滴有酚酞的滤纸条放在试管里,如图示放在实验桌上: (1)用仪器A吸取浓氨水,滴在管口的棉花球上,仪器A的名称是,该仪器的主要用途是 (2)实验中,往往在试管下放一张白纸,白纸的作用是

7.3《探索更小的微粒》教案

课题:《探索更小的微粒》 上课时间:2015年3月20日年级:八年级主备人:周维良修改人: 教学目标: 1.知道分子由原子组成,知道不同原子组成的分子称为化合物分子,相同原子组成的分子称为单质分子。 2,通过摩擦起电等活动,了解原子是由更小的粒子构成的。 3.通过阅读和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人类在探索更小微粒过程中已经取得的辉煌成果及相关的科学方法。 4.了解原子的核式结构,并能认识到这种探索将不断深入,初步了解已发现的微观粒子的尺度,并记住其数量级。 5.通过阅读和活动,激发学生对物质微观结构的兴趣和进一步探索的欲望。 教学重点:1.原子结构模型与原子核 2.物体带电原因和摩擦起电的微观解释 教学难点: 物体带电原因和摩擦起电的微观解释 实验器材:PPT课件 教法:讲授法、合作交流法学法:做练习、讨论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学活动学生活动及意图

一.引入课题 二 教学过程①我们已经学习了关于物质的微小结构的那些知识? 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分 子 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②分子是不是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呢? 交流课后查阅的有关资料,了解更多关于粒子的知识。 ③我国古代有这么一段话“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 它表达了什么意思呢? (观察)几个物质结构的分子模型 ①分子是不是可以无休止地分下去呢?原子还可以再分吗?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但不是构成物质的 最小微粒。同时分子是可以再分的,是由更小的原子构成 的。 一、分子由原子组成 1.不同原子组成的分子构成化合物 2.相同原子组成的分子构成单质 ②石墨分子、金刚石(钻石)、富勒烯(很好的超导材料)这 三种材料都是由同一种原子即碳原子组成的,我们可以看 到它们有什么不同? 它们原子的组成形式不一样。同时导致了某些性质也不 一样,如石墨较柔软便于书写,金刚石很硬,能用来刻划玻 璃。但这几种物质都是由一种原子组成的,它们是单质,组 成它们的分子叫单质分子。 ③水分子和生物分子是属于哪一种分子? (观察)DNA分子模型,它由多种原子组成。 ④原子是不是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呢? (活动1)摩擦起电 实验器材:一根玻璃棒、一块丝绸和一些碎纸屑 现象:摩擦过的玻璃棒能吸引纸屑 请利用你身边的物体做器材,完成这样类似的实验。 用塑料尺和头发摩擦、用钢笔套和衣服摩擦、用圆珠笔和 头发摩擦。 ⑤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现象的发生? (活动2)用一只手抓住绳的一端,用另一只干燥的手自上 而下地摩擦几次塑料绳。 猜一猜:会出现什么现象? 现象:塑料绳散开 问题: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而分子是不带电的。分子又 是由原子组成的,原子也是不带电的。而物体相互 摩擦带上电后,物体与物体之间有了两种不同的作 用。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 猜想:原子可以分成更小的微粒 1897年,汤姆逊借助阴极射线管发现了电子,知道了原 不是。 学生交流。 分子中还有 更小的微粒。 不是。 石墨分子成层 状,金刚石分子 成塔状,富勒烯 分子像个足球。 水、二氧化碳分 子属于化合物 分子。 石墨中的分子 属于单质分子。 学生活动 塑料绳合拢、塑 料绳合不拢、没 有变化。 原子核由更小 的粒子组成的。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教学反思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感触最深就是以观念统领化学教学的教学方式的改变,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力求帮助学生在原有的零散的微粒知识的基础上,完善学生的微粒观。 一、从教学设计看 课前延伸部分: 在第一次备课中,让学生自己回顾整理所学的微粒观的知识,学生感觉无从下手;在第二次备课中,通过几个题目,让学生在做题的过程中,自主回忆所学的微粒的知识。学生在课堂上归纳所学的微粒的知识,费时较多。因此,在第三次备课中,在这两个题的后面又加上了让学生归纳所学的微粒知识。 课内探究探究 第一次备课中,我把与微粒相关的内容都放在课内探究部分,课堂内容太多,学生遗忘比较严重,并且很多简答题学生知道是那么回事,但不知道怎么表达。整个课堂是老师硬拖着学生往前赶。因此在第二次备课中,把部分微粒的性质和构成的知识点放在课前延伸部分,让学生在课前回顾、整理有关微粒的知识,为课堂上完善学生的微粒观做好基础。学生画出水蒸发和水通电分解的微观示意图,但不知如何解释,因此在第三次备课时将问题分解,让学生在画微观示意图的同时思考一些问题。在自主应用,内化观念部分的题目,第一题与课前延伸有些重复,于是在第三次备课中改为信息题。 二、从效果达成看 本节课主要时帮助学生建立微粒观,引导学生用微粒的观点去学习化学。主要通过观察、想象、类比、理想模型等方式使学生初步理解化学现象的本质,从五彩缤纷的宏观世界进入奇妙的微观世界,反过来会用微粒观的知识去解释宏观现象中的许多问题,激发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奥秘。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等方式,以学生的思维影响学生的思维,帮助完善物质的微粒观。 在本节课中,我充分地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有课前延伸部分通过构成物质的微粒和微粒性质的运用,引导学生物质的三种表述形式是统一的,化学符号是联系宏观和微观的桥梁,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是相辅相成的,同时帮助学生梳理出初中化学所包含的微粒观的内容。在课内探究部分,通过学生的展示,

九年级化学上《3.1 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教学设计1沪教版

沪教九上《3.1 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学案1 班级:号数:姓名: 观察与思考1: 实验:取两只烧杯A、B,在A中加入浓氨水,B中加入水及酚酞试剂, 用大烧杯罩住A、B两烧杯。 现象: 对产生此现象的原因可能是(猜想): 1、 2、 3、…… 解释与结论: 实验探究1: 实验:在两个培养皿中分别加入等量的冷水和热水, 再分别加入一颗大小相等的品红颗粒。 现象: 结论: 观察与思考2:酒精与水混合 实验: 1.先往玻璃管中加入滴有红墨水的水,使其充满玻璃管容积的1/2,再滴入无水酒精,使其充满玻璃管。用橡皮塞塞住另一端。 2.加热玻璃管。 现象:

解释与结论: 实验探究2:水和空气的压缩 实验:取一支针筒,抽取一定量的空气,用手指堵出针筒末端的小孔, 将栓塞慢慢推入,观察现象; 在刚才的这支针筒内抽取相同量的水,用手指堵出针筒末端的 小孔,将栓塞慢慢推入,观察现象; 现象: 解释与结论: 课堂作业: 1、以下生活、学习经验,不能说明微粒之间有空隙的是() A、打气筒能将气体压缩 B、酒精和水混合,总体积变小 C、物体有热胀冷缩的现象 D、海绵能吸水 2、湿衣服晾在太阳下为什么比在阴凉处干的快? 2.湿衣服晾在太阳下为什么比在阴凉处干的快? 3、为什么可以闻到远处的花香? 4、打开食醋瓶盖时,闻到了刺激气味,表明微粒在___________________;食盐能溶解在水里,说明组成物质的微粒间___ ;在上述的一些变化中,物质的微粒本身_____________仍然是原来的物质,

所发生的变化属于____________变化。 5、选择左栏的“实验现象”和右栏“解释”之间相关的项填在答案栏中。

《第1节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教案

《第1节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教案 学习目标: 认知目标: 1.知道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2.知道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分解为原子,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原子和离子通过得失电子可以相互转换; 3.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能力目标: 1.初步学会根据实验现象,来推导原子的组成。 2.能够根据相对原子质量求算相对分子质量。 情感目标: 逐步建立物质无限可分的观点。 教学重点: 从微观角度来理解化学反应的本质 相对质量的计算 原子的构成 探究实验:通过虚拟实验来探究原子的结构 教学过程: 引入:物质都是由肉眼看不见的,极其微小的微粒构成的。不同的物质由不同的微粒构成的,那么我这个物质世界构成的微粒主要有原子(atom)、离子(ion)和分子(molecule)等。 介绍:如氧气、氢气、二氧化碳、红磷、氯化氢、味精、蔗糖等都是由分子构成的;铜、铁、镁、金刚石等都是有原子直接构成的;氯化钠、氢氧化钙、碳酸钙等是由离子构成的。我们人类也是有很多细胞构成的,而细胞则是由许多蛋白质分子构成的。 一、分子和原子 共同点: 1.分子和原子都能直接构成物质 2.分子和原子都是微粒

(1)质量小,体积小 18g 水中,大约有6.02×1023个水分子,每个水分子质量大约为3×10-23g 。一滴水与一个水分子比较就相当于是一个地球和一个乒乓球的体积比。 (2)分子和原子都在不断的运动 (3)分子和原子之间都有间隙 3.分子和原子都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 (1)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能保持其化学性质 (2)由原子构成的物质,原子能保持其化学性质 分析:水通电电解的微观分析 水是由大量的水分子聚集而成的,水分子在直流电场的作用下,被解离出氧原子和氢原子,每两个氧原子形成一个氧分子,每两个氢原子形成一个氢分子,大量的氧分子聚集成氧气,大量的氢分子聚集成氢气,所以在宏观的角度来看,我们认识到水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氧气和氢气。 总结:化学反应的本质是原子间的重新组合,分子在化学变化过程中能分为原子,各原子经过重新组合又能形成新的分子,即发生了化学变化。 分子???→?分解形成原子?? ?→?重新组合新分子 区分: 分子在化学变化中,一定改变;而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一般认为是不改变的;在物理变化中构成物质的微粒不改变 注意:我们并不能说分子大而原子小。 联系:原子不但能直接构成物质,而且还能构成分子。 讲述:构成物质的微粒可以分成原子、分子、离子等。分子又是由原子构成的,那么原子又是有什么构成的?原子学说的提出者——道尔顿认为,原子是一种极其微小,不可分割的微粒。对于原子是否可以再分,原子的结构到底如何的问题,科学家进行了长达近一个世纪的研究、探讨、论证。 展示:汤姆生发现电子的阴极射线的实验过程,并介绍枣糕型原子模型。 展示:卢瑟福的α粒子散射实验(α粒子,即氦原子的原子核) 现象:绝大部分的α粒子沿着原来的行进方向,没有发生偏转;少部分α粒子的运动方向有所改变;甚至有极少数的α粒子有很大的偏转,甚至是180度。

物质构成的奥秘化学教案

物质构成的奥秘化学教案 第一节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 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物质由微粒构成的,微粒不断运动,微粒之间有间隔,微粒间有作用力。 2.了解物质性质与微粒之间的关系:微粒的性质决定了物质的化学性质。 1.能够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2.能够设计或完成某些说明物质微粒性的简单实验。 3.能够运用有关物质的微观知识来进行想象和推理。 1.使学生了解物质的性质是由微粒的结构性质决定的。 2.使学生善于用已有的知识对周围的一些现象作出合理的解释。 物质的微粒性与物质变化的联系。

引入:在前一段时间,我们学习一些氧气、二氧化碳、水等物质的性质,它们各自都有着不同的性质。我们是否会提出这些问题:物质间为什么可以发生那么多的反应?氧气和二氧化碳等为什么会 有不同的性质,原因是什么?物质到底由什么构成的?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那么各种物质是否有相同的构成?……这些问题将会在我们本章逐步为你解决。 引入:既然要开始研究物质构成的奥秘,那么我们学会用微观的观点来观察和解释宏观的物质或现象。 实验:探究物质的可分性 1.将高锰酸钾粉末取出少部分,用研钵将高锰酸钾再研碎,成为小颗粒。 2.将研磨的高锰酸钾粉末放入试管中少量,加入少量的水,发现试管中的固体颗粒逐渐变少,直至消失。 3.得到的高锰酸钾溶液中,逐渐加入水,溶液的紫红色逐渐变浅,直至无色。 分析:1.固体颗粒为什么消失?

答:高锰酸钾颗粒被"粉碎"成肉眼看不见的微粒,分散到水中。 2.溶液的颜色由深到浅,直至无色,这是为什么? 答:变浅直至无色,并不是高锰酸钾消失,而是构成它的微粒太少,太小,我们看不见了。也就是能说明高锰酸钾固体是由肉眼看不见的微粒构成的。 3.同样是高锰酸钾溶液,有的颜色深,有的颜色浅,甚至无色。那么我们是否能说同种物质的微粒的物理性质不同? 答:不能。对于一个微粒而言,毫无物理性质之说。也就是说,一种物质的物理性质必然是大量微粒聚集才能表现出来的。 4.日常生活中,糖水是甜的,盐水是咸的,这个现象又能说明什么问题? 答:在水的作用下,构成蔗糖和食盐的微粒被分散到水中。同样是微粒,一种是甜的,一种是咸的,说明不同物质是由不同微粒构成的,具有不同的化学性质。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真题

第三章(一)构成物质结构的基本微粒 一、单选题 1. (2017·深圳)“催化转化器”可将汽车尾气中的有毒气体处理为无污染的气体,下图为该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反应中四种物质均为化合物 B、该反应前后原子数目发生改变 C、甲、 丁中同种元素化合价相同D、乙、丙中所含元素种类相同 2. 图为某原子结构模型的示意图,其中a、b、c是构成该原子的三种不同粒子,下列说法正确的 是() A、决定该原子种类的粒子是b B、原子中b与c的数目一定相同 C、原子中a与c的数目一定相同 D、原子的质量集中在a和c上 3. (2017?自贡)铈(Ce)是一种常见的稀土元素,已知铈原子的原子核内有58个质子和82个中 子,该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 A、24 B、58 C、82 D、140 4. (2017?甘肃)下列对化学基本观念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微粒观:一氧化碳分子由一个碳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 B、能量观:天然气燃烧放出大量的热 C、分类观:纯碱和烧碱从组成上都属于碱 D、守恒观:电解水反应前后,元素种类和原子数目均不变 5. (2017?内江)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水的三态变化说明分子间具有间隙 B、原子不显电性是因为原子中质子数与中子数相等 C、五个二氧化硫分子可表示为5SO2 D、Al3+可表示一个铝离子带三个单位的正电荷 6. (2017?威海)学习完“原子的构成”之后,萍萍同学形成了以下认识,其中错误的是() A、原子由居于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 B、核外电子在离核远近不同的区域中运动 C、原子核的质量和电子的质 量相差不大D、原子核的体积与整个原子的体积相比要小很多 7. (2017?上海)双氧水分解的微观示意图如下,方框内应是() 8. (2017?来宾)下列各种粒子,带负电荷的是() A、电子 B、中子 C、质子 D、原子核 9. (2017?来宾)关于分子、原子、离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A、分子的质量一定比原子大 B、原子是不能再分的粒子 C、原子得失电子后形成离子 D、分子、原子能构成物质,离子不能 10. (2017?临沂)核电荷数多于核外电子数的粒子一定是() A、分子 B、原子 C、阴离子 D、阳离子 11. 科学家用单个分子制成了“纳米车”(如图),它能在人工操纵下运输药物分子到病源处释放以 杀死癌细胞.下列有关“纳米车”的说法正确的是() A、“纳米车”的研制成功说明分子要在人为外力作用下才能运动 B、“纳米车”分子不是由原子构成的 C、“纳米车”运输药物分子的过程是肉眼可以直接看见的 D、“纳米车”研制成功说明在一定条件下人可以控制分子运动 12. (2017?荆州)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原子呈电中性 B、原子中一定含有质子 C、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不变 D、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微粒是氢原子和氧原子 13. (2017?怀化)下列关于分子、原子、离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微粒的观点看物质〉教学设计

《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教学设计 课题: 授课人: 学校: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选自九年级化学课本(沪教版)(上)第三章第一节。本节内容使学生从微观的角度更深刻的认识第一章和第二章的知识,为以后的化学学习打下基础,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节的内容抽象,教材主要从学生身边的熟悉现象和简单的实验入手,通过想象进入微观世界,帮助学生建立起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基本观念。 设计的背景和定位: 课型:本节内容是探究性的学习课,是初中化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节内容为2课时:“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1课时,“微粒是不断运动的”“微粒之间有间隙”1课时,用时90分钟。 学生:班级人数为50人,平时课堂纪律良好,大多数学生对化学课感兴趣,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为正态分布。在几次探究课上,学生探究欲望强烈,思维活跃,讨论激烈。基本掌握和具备了一定的实验能力和观察能力。 设计思路: 依据新课程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始终体现学生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学生始终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对本节课的教学做了入下安排:先设置情景,通过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提供生动、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设计有趣的探究实验,让学生初步了解研究物质组成、性质和变化的方法,获得探究物质及其变化的亲身体验,享受到探究物质的乐趣。同时,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和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积极性,培养探究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教学相关资源: 教师参考用书:1、《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上海教育出版社;2、《化学课程与教学论——新课程学科教学论丛书》,浙江教育出版社;3、《初中化学方法和探究》,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 仪器和药品:烧杯、研钵、玻璃棒、注射器、橡皮塞、大试管、高锰酸钾、浓氨水、蒸馏水、酚酞、酒精等(13份)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物质是由微粒构成,微粒不断运动,微粒之间有间隙; (2)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3)设计或完成某些说明物质微粒性的简单实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