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精)党课讲稿:70年法治建设波澜壮阔(最新)

(精)党课讲稿:70年法治建设波澜壮阔(最新)

(精)党课讲稿:70年法治建设波澜壮阔(最新)
(精)党课讲稿:70年法治建设波澜壮阔(最新)

(精)党课讲稿:70年法治建设波澜壮阔(最新)

法治是一个伟大的名词,代表着几千年来人类政治文明演进的崇高价值,体现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本要求。回望新中国成立70年来法治建设波澜壮阔的历程,从人治到法制、从确立法治方略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我们在全面总结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实践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对依法治国问题的认识不断深化,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阔步前进,取得了一系列令世人瞩目的伟大成就。

总体来看,70年的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历程,大体分为三个时期:

(一)新中国社会主义法制初创和曲折发展时期(1949-1977年)

总书记在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我们党在废除旧法统的同时,积极运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根据地法制建设的成功经验,抓紧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初步奠定了社会主义法治的基础。1949年9月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中国人

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确立了新的国家政权与人民解放事业的伟大成果,总结和反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法治建设的经验。以《共同纲领》为依据,先后制定和实施了有关惩治反革命罪、贪污罪等刑事法律法规,有关婚姻家庭、土地改革、公私合营、农业生产合作社等民事经济法律法规,有关法院、检察院和人民调解委员会组织条例,有关刑事拘留逮捕与审判程序的法律法规。同时,还新设立了各类法学教育机构,培养新中国发展所需要的新型法律人才。1954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根本大法的形式规定了我国的国体、政体、国家机构、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并以此为依据制定了国家机构组织法,确立了新中国立法、司法制度,标志着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探索与实践的重大突破。

1957年,随着“反右”扩大化,特别是1966年起经历了“文化大革命”十年,党在指导思想上发生“左”的错误,使民主法制遭到彻底破坏。付出了沉重代价,教训十分惨痛。

(二)改革开放以来民主法制恢复和快速发展时期(1978-2011年)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治国理政的指导思想上“拨乱反正”,提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成为新时期法制建设的基本方针,实现了从无产阶级专政向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第一次飞跃。邓小平提出,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1981年6月召开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强调要把逐步建设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作为社会主义革命的根本任务之一。根据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加强各级国家机关的建设,使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设机构成为有权威的人民权力机关,在基层政权和基层社会生活中逐步实现人民的直接民主,完善国家的宪法和法律并使之成为任何人都必须严格遵守的不可侵犯的力量,使社会主义法制成为维护人民权利,保障生产秩序、工作秩序、生活秩序,制裁犯罪行为,打击阶级敌人破坏活动的强大武器。这个阶段,以制定1982年《宪法》和《民法通则》、《刑法》、《刑事诉讼法》等一系列重要法律为标志,推进

多轮民主与法制变革,重建社会管理秩序,保障基本人权和民主,确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的战略取向,初步实现了社会治理的法律化、制度化。

1997年召开的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这个治国方略随即载入1999年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当中。2001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开启了全球化条件下深层次法治改革。法治的地位和作用获得空前重视,法律价值成为国民精神和国家形象的重要元素,法律权威日益受到执政党和国家机关的维护和尊重,宪法权威、保障人权、限制公权、程序公正等法律原则在法律规范体系建构和法律实施中得到体现,法律宣传和普及水平日益提升,法学教育和法律研究日益繁荣,实现了从法制到法治的第二次飞跃。

(三)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法治中国时期(2012-2050年)

党的十八大做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战略部署;十八届三中全会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强调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维护人民权益;十八届四中全会则由线到面、由面到体,凝聚

全党全国人民智慧,确立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战略目标,科学系统地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基本原则、工作布局和重点任务,这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史上的第三次重大突破。

党的十八大以来更是取得了一系列法治建设新成就:第一,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战略部署,党的法治理论和法治纲领提升到新高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成为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开创了治国理政新篇章。第二,提出建设“法治中国”光荣任务,大手笔勾画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愿景。第三,强调全面贯彻实施宪法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首要任务和基础性工作,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重点领域立法,创新立法体制机制,实现立法民主化和科学化。第四,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经济社会建设坚持民生优先、以人民为中心,形成并持续优化社会保障体系。第五,依法行政稳步展开,探索建立权责统一、权威高效的依法行政体制,为2020年基本建成法治政府夯实基础。第六,司法改革不断深化,在推进司法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司法职业制度和人权司法保障制度、防止违法干预司法活动、维护司法权威、健全司法权力运行机制等方面都有重

要举措。第七,借鉴吸收世界优秀法治文明成果,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体系,推进法学教育教学改革,扩大法治国际交流与合作,培养德法兼修的法治人才队伍。第八,将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紧密结合,集中整饬党风,严厉惩治腐败,把党的领导贯彻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提高党员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

党的十九大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并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总任务、总体布局、战略布局和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发展动力、战略步骤、外部条件、政治保证等基本问题,创造性地提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擘画了全面依法治国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具体而言,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从2020年到本世纪中叶的30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分两个阶段安排,全面依法治国也在这两个阶段接续深入推进:到2035年,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基本建成,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到2050年,我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将全面提升,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展望未来,当我国的法治建设

达到相当高度的时候,衡量法治的尺度将不再是法律制度本身,而是国家治理水平和社会文明程度。

展望未来,我们要把改革取得巨大成就而激发出来的满腔热情转化到实际工作中去。一方面,要大力加强法治建设,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高度,更好地用法律保护人、尊重人、规范人,在全体人民中进行遵守宪法和法律的教育,普及法律常识,强化责任意识,增强民主法治观念和人权观念,使人们懂得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懂得与自己工作和生活有关的法律,依法办事,依法律己,依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善于运用法律武器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另一方面,又要继续鼓励和弘扬公民的爱国热情,发扬我们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不断提高人们的道德素养和法律意识、法律文化,并将之转化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不竭动力,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坚实的社会文化基础。

(精)党课讲稿:70年法治建设波澜壮阔(最新)

(精)党课讲稿:70年法治建设波澜壮阔(最新) 法治是一个伟大的名词,代表着几千年来人类政治文明演进的崇高价值,体现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本要求。回望新中国成立70年来法治建设波澜壮阔的历程,从人治到法制、从确立法治方略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我们在全面总结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实践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对依法治国问题的认识不断深化,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阔步前进,取得了一系列令世人瞩目的伟大成就。 总体来看,70年的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历程,大体分为三个时期: (一)新中国社会主义法制初创和曲折发展时期(1949-1977年) 总书记在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我们党在废除旧法统的同时,积极运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根据地法制建设的成功经验,抓紧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初步奠定了社会主义法治的基础。1949年9月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中国人

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确立了新的国家政权与人民解放事业的伟大成果,总结和反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法治建设的经验。以《共同纲领》为依据,先后制定和实施了有关惩治反革命罪、贪污罪等刑事法律法规,有关婚姻家庭、土地改革、公私合营、农业生产合作社等民事经济法律法规,有关法院、检察院和人民调解委员会组织条例,有关刑事拘留逮捕与审判程序的法律法规。同时,还新设立了各类法学教育机构,培养新中国发展所需要的新型法律人才。1954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根本大法的形式规定了我国的国体、政体、国家机构、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并以此为依据制定了国家机构组织法,确立了新中国立法、司法制度,标志着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探索与实践的重大突破。 1957年,随着“反右”扩大化,特别是1966年起经历了“文化大革命”十年,党在指导思想上发生“左”的错误,使民主法制遭到彻底破坏。付出了沉重代价,教训十分惨痛。 (二)改革开放以来民主法制恢复和快速发展时期(1978-2011年)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几个重大任务——党课讲稿(31页)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几个重大任务 (党课讲稿) 前言 今天就全面依法治国的理论谈一点自己的学习体会,谈的不对的地方请各位批评指正。我想谈论三个方面问题,第一,简要的回顾一下我国提出依法治国的历程以及重大意义。第二,重点谈一下十八届四中全会确定的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第三,重点谈一下四中全会决定中涉及到未来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几个重大任务。 一、我国提出依法治国的历程及其重要意义 我们国家提出依法治国时间并不长,最早可以回溯到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首次写入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1999年全国人大修改宪法,把这一条写入了宪法中,变成了一项宪法原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当然在后来的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报告中,都有对依法治国的重要论述,表述有一些差别。在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了关于加强法治中国建设的要求,但前提还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这次十八届四中全会确定的主题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重点是要考虑全面这两个字,因为在十八大以后,习近平总书记在2012年12月4号首都各界现行宪法实施30周年的大会上,第

一次提出把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放在一起,把法治国家法治社会、法治政府放在一起,反映了我们党在治国理政方面,在法治重要性认识方面有了新的认识、新的提高。所以这次四中全会明确以依法治国为主题,这在我们党的历史上是第一次,过去党的报告中都有有关法治的内容,十六大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十七大是加强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十八大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法治国家,十八大报告有关法治的内容有77处之多,算是最多的一次。但是这一次全会的报告是完全以依法治国为主题的,通篇都是有关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因此从这一点上可以看出,我们党对法治,对依法治国的这种认识有了进一步的深化。把法治摆在了一个更加神圣、更加重要、更加基础性的地方,所以也有人评价说,十八届四中全会必将是我们党的历史上,我们国家的历史上一个里程碑的会议。 具体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何在,为什么我们党在这个阶段提出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而且要以全会的形式讨论依法治国,并且要通过这样的一个决定呢?按照现在公报所披露出的信息,它的意义可能是在四个方面,第一个意义,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对于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意义。十八大报告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有四个法治标准,一是依法治国方略全面落实;二是法治政府基本建成;三是司法中心不断提升;四是人权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当时把这四个标准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法治标准,现在来看,我们

202X年学习民法典普法党课讲稿

202X年学习民法典普法党课讲稿 202X年学习民法典普法党课讲稿 感谢xx给我提供这个的机会,同时感谢大家能够聚在一块给我这个机会。今天,我不敢说给大家讲法制课,只就与法有关的一些常识性的东西,我们在这里共同学习一下。 我们都听过这句话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按规矩办事。人在社会上要守规矩,要按规矩办事。就好比我们在路上开车,红灯停绿灯行,拐弯要打转向灯,要遵守交通规则。在座的各位也都很熟悉我们单位的各项规章制度,各项工作纪律。在某种程度上讲,法和这些规章制度工作纪律是一样的。法也是一种规则/制度、纪律。与我们单位的制度、纪律比起来,它是一种特殊的规范,确切来说,它是一种特殊的规范体系。 我们单位的规章制度和纪律是由我们单位、企业,根据自己的生产经营实际情况制定,仅对它的员工在工作期间内有效,由单位和企业保证他的实施。而法则是有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一种社会规范体系。 当然,一个单位或企业的规章制度和纪律适用范围比较窄,就是仅限单位或企业之内,内容比较简单,目的也比较简单,就是确保它的正常生产经营活动。但是作为一个国家的法,它的适用对象是一国之内的所有公民,甚至包括一国之内的外国人,它调整每一个人的日常生活、工作的方方面

面,它既要保证保证每个人能正常、自由、安全地工作、生活,还要保证一国的安全、稳定、井然有序。 社会是复杂的。法所调整的范围是广泛的、复杂的。社会的每一个侧面所需求的规则是不一样的,因而也就有了各种各样的法。这也就是说为什么说法是一种社会规范体系。大家也或多或少的知道或听说过宪法、刑法、民法、行政法等名词,这就是法的分类。 在这些法中,与我们日常生活、工作联系比较密切的就是刑法和民法,其中与我们个人最最密切的就是民法。 这里先就刑法简单说一点,刑法就是规定犯罪的法。他是一种以惩罚为主的法,是非常严厉的。我们常说的违法犯罪,其中的犯罪,就是指触犯刑法的行为,除此之外,都只能成为违法。 为什么说民法与我们最最密切呢,因为民法调整的是我们日常生活、工作中的方方面面:工商稼穑、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甚至包括吃喝拉撒。不仅如此,它调整的还比较细,比如说,下大雨,你家的水排到我家了,或者说你家的树长的太大,导致我家见不到阳光了,这类事情民法都调整,这在民法上有个名称叫相邻权;我们常说人多事也多,每一类事都需要一套规则,事多需要的规则就多。由此可知,民法调整的范围又是事无巨细、面面俱到,所以说民法的内容也是非常庞杂的,也就为什么说民法是调整民事关系的规范体

依法治国与权力制约和监督——党风廉政建设党课讲稿(42页)

依法治国与权力制约和监督 (党课讲稿) 前言 大家上午好,今天的主题是依法治国与权力制约和监督,讲两个问题,一个是权力制约和监督的时代背景,第二个是交代一下权力制约和监督的基本对策。 大家都知道,党的十八大以来,一直强调要健全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体系,把权力运行和监督体系视为是我们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党中央一再强调,要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于是权力制约和监督就成为当代中国政治生活的一个重大主题。 一、权力制约和监督的时代背景 首先第一个问题,就是中央提出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的时代背景。这个时代背景,概括起来讲有这样五个方面,一个背景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的发展;第二个背景是中国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需要;第三个是经济持续发展的需要;第四个是推进廉洁政治建设的需要;第五个就是当前推进法制中国建设的需要。 (一)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的发展 首先是中国共产党人指导思想的发展,中国共产党人在关于

权力的运行制约和监督这个问题上的认识经历了一个坎坷和曲 折的过程。在革命战争年代,由于中国共产党一直没有机会执政,也没有系统的去考虑过权力的运行规律问题,也就没有考虑过权力的制约和监督问题。但是当时毛泽东同志也很早就考虑到了这个问题。1945年毛泽东同志在见黄炎培的时候,黄炎培向毛泽东同志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一个命题,就是怎样才能跳出“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勃焉”以及人亡政息的历史周期率。毛泽东当时的回答非常干脆,也非常的清楚,那就是“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们起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所以毛泽东同志在当时就已经意识到,权力是需要制约和监督的。对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最好的方式是什么?就是民主,所以用民主来制约权力成为毛泽东当时乃至以后他的一个很重要的 思想。现在回过头来看,中国共产党人在这个问题上已经有所思考,毛泽东是其中一个典型代表人物,毛泽东的权力制约和监督思想又非常强调民主来制约权力,用民主制约权力这只是毛泽东同志思想的一个方面。 毛泽东同志在权力的制约和监督上概括的讲有三个特点:第一个是整党制约权力,即用整党的方式来解决权力的制约和监督问题。所以从我们党的建设的历史上,多次出现过整党的运动,乃至于我们在建国初期50年代,三反五反运动,反贪污、反浪费、反对官僚主义,都是通过整党的方式来进行的,所以整党就

依法行政能力——法制教育党课讲稿(43页)

依法行政能力 (党课讲稿) 前言 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来一起来讨论依法行政能力,依法行政能力问题是我国依法行政建设过程中和我国法制政府、法制国家建设中必须重视的重大问题,也是我国目前政府法制化建设中极为重要的方面。 在今天这个讲座里面,我们将一起探讨三个问题:1、依法行政与依法治国。或者,我们也可以倒过来说,依法治国与依法行政。2、什么是依法行政能力,为什么要提高依法行政能力的?我们来思考依法行政能力,什么叫依法行政能力?以及提高我们的依法行政能力。3、如何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如何提高依法行政能力?我要将就依法行政能力的一些措施共同来思考。 一、依法行政与依法治国 第一个问题,依法行政与依法治国。讲到这里大家会发出一个疑问,依法治国与依法行政谁是一个更为广泛的概念?可以肯定的说,依法治国的概念比依法行政的概念要广泛的多。 那么依法治国有没有一个基本的定义呢?应该是有的,我在这里采用了锦涛同志在纪念《宪法》实施二十周年时对依法治国所下的一个定义,他说:“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

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国家民主的制度化与法律化。”这个定义比较长,但是它的基本点实际上是非常清晰的。 依法治国是谁在治国?回答的非常清楚,“广大人民群众”。是人民群众在治理国家,那么人民群众治理国家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体现在三个管理: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三个管理,对国家事务的管理,对国家经济文化事业的管理、对国家社会事务的管理。怎么管理呢?怎么管理才叫依法治国呢?就是“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要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要进行这三项管理,就叫依法治国。那么一个外在的条件或是一个政治保障就是“在党的领导下”,依法治国的目标在哪里呢?这个定义同样说的非常清楚,就是要“保证国家的各项工作都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国家民主的制度化与法律化。”保证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与法律化,其实也就是说,归根到底,用我们最通俗的话来说,就是要实现人民的当家作主,人民要真正的成为国家和社会的主人,那么这种主人怎么实现的呢?怎么体现自己是主人的呢?就是通过人民的依法治国。 我们对依法治国下了一个简要的定义之后,我们还有必要对依法行政下一个定义,依法行政,什么叫依法行政呢?其实可以简单定义成,就是“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依照法律的实体与程序的规定作出行政行为”。依法行政,就是作出行政行为,

2020年民法典专题党课讲稿

2020年民法典专题党课讲稿 领导在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民法典》时的讲话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现实需要,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举措,也是增进人民福祉、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必然要求。我就抓好《民法典》的学习贯彻,讲三点意见。 一、充分认清《民法典》的重大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民法典的编纂把握时代脉搏、回应时代要求,紧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新问题、新挑战,提出民法制度的解决方案,开创了我国法典编纂立法的先河。 (一)民法典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一座里程碑。编纂民法典是对几十年来我国民事法律制度的一次系统梳理和融合升级,是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的伟大成就,也是依法治国各方面工作长期积淀的智慧结晶。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际,民法典的颁布,为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等提供了基本遵循,标志着我国全面依法治国翻开了新篇章、拉开了新帷幕、迈开了新步伐。 (二)民法典是加强民事权利保护的时代宣言书。民法典被誉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和“权利宪章”,我国编纂的民法典,将民事权利集中规定并全面保护,体现出鲜明的中国特色、时代特色和人民特色,特别是将人格权独立成编,改变以往“重物轻人”现象,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精神和

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的根本宗旨。 (三)民法典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全民宣讲台。民法典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把“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写入法律文本,融入民事法律规范,随着民法典的颁布、施行和宣传,民法典所蕴含的契约精神、规则意识、自愿原则和平等观念等私法理念,必将深深扎根于民众内心,逐渐成为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和文明建设的内生力量。 二、准确把握《民法典》的实质内涵《民法典》顺应时代要求,符合人民愿望,契合发展需要,是一部真正属于中国人民,充分回应中国之问和时代之问,引领21世纪潮流的民法典,是民事法律规范的集大成者。 (一)民法典是一部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保障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大法。保障人民根本权益,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我们党坚守初心使命、坚持执政为民的内在要求。民法典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承担应尽的义务。比如,总则编以专章形式,尽可能对民事主体享有的各种权利进行详细列举,并留有发展空间; 物权编加强对建筑物业主权利的保护,增加规定居住权;合同编强化对债权实现的保护力度;人格权独立成编;等等,这些制度安排充分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有助于

宪法学的基本知识——法制教育党课讲稿(55页)

宪法学的基本知识 (党课讲稿) 前言 今天我们大概花一点时间讲一下宪法学的一些基本常识的问题。我讲三个方面。 一、宪法的基本内容 第一个方面,宪法的基本内容。世界各国现在基本都有宪法,但是每个国家的宪法都还是有一些不同,有的国家的宪法有基本原则,总纲、序言,有的国家没有这些。有的国家有序言,有的国家没有序言;有的国家有总纲,有的国家没有总纲。但是所有国家的宪法都有一些基本的东西,基本有两大块的内容是不能少的,一个是公民权利,一个是国家权利。公民权利,我们基本将它概括为是人权,一个人的生命、自由、财产,这样一些最基本的权利,是我们宪法中非常重要的内容。我们经常说每个国家的宪法都有权利清单,我们将它称为“清单”,是因为它有一个罗列,从我国的宪法来看,从第34条开始,选举权被选举权,下来第35条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再下来人身自由,再下来宗教信仰自由,再下来劳动权、受教育权等,这一系列权利可以理解为是一个权利清单,这个清单在世界各个国家和宪法里都是有的,虽然范围有所不同,有的国家规定得更多

一些,有的国家少一些,有的国家规定得更详细一些,有的国家规定得稍微简单一些,但基本上有这样一个权利清单。这是宪法学的一个非常核心且非常重要的内容,是世界上各个国家宪法都必须有,而在宪法之前,即在封建专制的时代是没有公民权利的保障的这一块的。 第二个方面,关于国家的权力。国家的权力,从宪法上来看,它主要是要解决这么几个问题。一个是国家权力是从哪里来的,即我们经常所说的,人民授权,所谓人民主权,其含义是国家的权力是人民授予的,这和过去的我们说封建社会专制时代讲的是君权神授,是上帝、老天爷给的,这是他用以证明自己权力合法性的一种方式,而我们今天所讲的宪法上写的国家权力应是人民授予的,人民通过什么方式来授予?宪法其实是一个权力的契约,人民通过制定宪法来把自己手里的权力转送或转移给国家,那这是一个授权,国家权力的正当性何在?这和人民授权是有直接关系的,现在所有国家的宪法都标榜一个“人民主权”原则。人民主权其实是在讲国家权力的源泉,它的正当性的问题。 那人民把权力授予给国家以后,国家怎么行使?国家仍然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那在这种情况下,国家往往要把权力分散给各个国家机关,这是分权。现在世界各国都基本设臵有大体这样的一些国家机关,第一个是立法机关,在我国是表现为人大、人大常委会,在有的国家叫国会,如美国。再有的国家叫议会,如英国。立法机关,有的国家还分了两个院,如美国有参议院、众

法院廉政警示教育党课讲稿3篇 警示教育专题党课

法院廉政警示教育党课讲稿3篇警示教育专题党课 精品文档,仅供参考

法院廉政警示教育党课讲稿3篇警示教育专题党课演讲稿也叫演讲词,它是在较为隆重的仪式上和某些公众场合发表的讲话文稿。以下是本站分享的法院廉政警示教育党课讲稿3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法院廉政警示教育党课讲稿1篇 同志们: 按照上级的工作部署和开展领导干部廉政警示教育党课的要求,今天,我们召开全院干警大会,由我为全院干警讲授廉政教育党课。 一、充分认识廉政警示教育工作重要性,不断提高干警廉政意识 (一)充分认识廉政警示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廉政建设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迫切需要,是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关键环节。近几年来,党中央对廉政工作非常重视,惩治的决心越来越大,中央、省、市各级领导对反腐倡廉工作多次作重要讲话,各级纪检监察机关经常开展廉政警示教育活动,司法机关也严肃查处一些违法违纪案件,一批官员纷纷受到了法律处罚。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也多次对廉政工作进行了强调。我们应该看到党对反腐倡廉工作的坚强决心,看到廉政工作在社会反响强烈,人民群众十分关注,对此,我们要有足够的认识,要时刻保持头脑清醒。

(二)认真汲取教训,提高自身廉政风险防范意识。在法院队伍建设工作中,我们始终将公正廉洁执法放在首位,切实开展了反腐倡廉警示教育和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廉政工作形势仍然是很严峻的,在我们法院系统有个别干警甚至领导干部经受不住诱惑的干警,滥用了手中的权利,玷污了法官的形象,他们有的受到纪律处分、有的被判刑入狱,昔日的法官,近日的罪犯,巨大的反差,使我们感受到了他们违法违纪后追悔莫及的痛苦。因此我们要认真汲取教训,慎用手中权利,算好人生中的政治帐、亲情帐、自由帐、健康帐,提高自身的廉政风险防范意识:第一、从强化思想入手,筑牢防线。中央领导曾指出在果断惩治腐败的同时,更加注重治本,治本不在于查处了多少领导干部,不在于采取了高压态势,主要在于干警具备正确的思想,主要在于在种种诱惑下,道德防线不被突破。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放松政治学习,始终保持良好的学习习惯,从书本上学,从实践中学,不能流于形式,要做到真正的入脑入心,学到真本领,要用先进的思想和人物事迹勉励自己,要从反面教材中汲取教训,经常为自己敲响警钟。 第二、从规范行为入手,廉洁自律。公正执法、清正廉洁,是我们法院每一名党员干部,每一名法官最基本的行为准则。如果我们的党员干部和法官不廉洁,不仅会使党在群

2018元旦党风廉政讲课,党风廉政党课讲稿

2018元旦党风廉政讲课,党风廉政党课讲 稿 今天我们举办的党课活动,主要是通过学习和交流,进一步深化认识,统一思想。考虑到结合目前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深入开展,同时使大家了解我们党党风廉政建设的历程和新形势下做好党风廉政建设的几点要求。因此我选择“为民务实清廉”作为这节党课的主题。下面我和大家谈谈自己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体会。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组织,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清正廉洁、勤政为民是建党、治党的重要内容。我们党一贯重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并采取强有力的“铁腕治腐”措施,腐败现象得到了有效遏制,但腐败问题仍然严重影响着党的健康肌体,严重影响着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严重影响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严重影响着党的先进性和执政能力建设。吏治腐败是最大的腐败,行政腐败是吏治腐败的一种。近年来,多名高官相继落马,行政廉洁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一、廉政的内涵和历史沿革“廉”,一个中国古代思想史上非常重要的概念,其本意为堂屋之侧边和物体露出的棱角,引申为人的品行端方不苟、方正刚直。在古代,“廉”代表着一种政治思想主张,是君子圣人的一种高尚品德,是为官者必须具备的行为品德。在《周礼》中,“廉”的含义为:“一曰廉善(注:善于行事,能获得众多的好评),

二曰廉能(注:能行政令,较好地贯彻各项法令),三曰廉敬(注:不懈于位,尽职尽责),四曰廉正(注:不倾斜,品行方正),五曰廉法(注:守法不失,执法不移),六曰廉辨(注:临事是非分明,头脑清醒)”。此“六廉”是中国古代对为官者“廉”的基本要求,也是我国最早的官吏考核标准。“廉政”,既是政治管理学的概念,又是政治伦理学的范畴。廉政的主体既指政务工作者,也指政务工作部门,对前者是官品人品,对后者是党风政风。用传统的话说,廉政就是“一身正气,两袖清风”。所谓正气,是指忠于职守、坚持原则、秉公办事、不徇私情;所谓清风,是指不贪财肥私,不贪赃枉法,不以权谋利,不沾公家一分便宜。古代官服的肥袖可以载物,两袖一抖,常常抖出赃银贿财,而像于谦一样的廉吏只能抖出“两袖清风”。用现在的话说,廉政就是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做官、干干净净做事。廉洁是一个古老的话题,在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没有什么腐败可言,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私有制的出现,一些掌握了社会权力的人,运用手中的权力,违背大多数人的意愿为自己谋取私利。于是,廉洁就成了社会民众对执政者的基本要求和热切期盼,更是治国理政者必须面对的重大现实问题。孔子在《论语.子路》中讲:“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西汉著名思想家董仲舒认为:“至廉而威”,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也讲:

上党课讲稿学校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上党课讲稿 “转作风、扬正气,强意识、促发展” 同志们: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大力加强学校教职工的思想道德建设,进一步打造学习型党组织,增强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不断提升广大党员和教职工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凝聚正能量,弘扬昂然正气,为学校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努力开创学校工作的新局面。根据镇党委的要求,我给大家上党课,这堂党课的题目是:《转作风、扬正气,强意识、促发展》。 一、转作风、扬正气 几年年,我校在镇党委、政府及市教育局的正确领导和关心下,学校行政班子精诚团结,办学条件明显改善,教育教学质量稳居全市先进行列,学校工作取得一定的发展。然而我们的工作离党的要求、群众的期盼还有一定的距离,我们的党员干部和教师队伍中存在不少问题:如上班不准时,不按时备课和批改作业,不积极参加教研活动,不思进取。工作推推拖拖,办事拖拖拉拉,虚于应付等。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解决,将给我们的学校的发展带来极大的影响。 存在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一些党员干部和教职工政治理论学习不够,思想认识不深,平时只满足于学校组织的学习,还比较缺乏对政治理论知识的系统学习,理论联系实际有待进一步加强。二是一些教职员工思想重视不够,总是安于现状、墨守成规,工作上进心不够强。三是部分党员干部和教师创新意识不强,工作方法简单。只安于表面,把自己份内的事做好就可以了,缺少创新意识。四是整体工作作风还不够十分扎实,没有很好地深入实际,缺乏智慧和突破能力,处理事情方法比较简单。 工作作风是一个单位共同的价值取向和精神面貌。有了良好的风气,党员、干部队伍才能充满朝气和活力,事业才能顺利发展,否则一事无成。所以我们全校上下对此要有清醒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