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生物竞赛藻类知识总结

高中生物竞赛藻类知识总结

高中生物竞赛藻类知识整理

细胞壁:刚毛藻属:壁厚,分3 层,内层为纤维素,中层为果胶质,外层几丁质。

水绵属正常细胞:内层为纤维素;外层为果胶质;水绵属厚壁合子:内层纤维素,中层纤维素和几丁质,外层纤维素和果胶;红藻:内纤维素、外果胶(含琼胶,

海萝胶等红藻特有的果胶化合物);褐藻:内层是纤维素的,外层是藻胶(含有褐

藻糖胶,能使褐藻形成粘液质,退潮时,可使藻体免于干燥)

蓝藻:细胞壁4层,含胞壁酸,内层LⅠ主要是粘肽,可被溶菌酶溶解。在细胞壁的外面有果胶酸和粘多糖构成的胶质鞘。有些种类的胶质鞘容易水化,有的胶

质鞘比较坚固,形成层理。胶质鞘中常含有非光合作用的色素。

甲藻:裸露,或纤维素

金藻只有仅有金球藻目、金枝藻目:纤维素、果胶(无壁的类型中,有的有纤维素构成的囊壳,或果胶质的膜,嵌有硅质鳞)

黄藻:形状:单细胞和群体的个体细胞壁是两个“凵”套合,丝状体则为“H ”;

成分:主要是果胶质,有些含二氧化硅。无隔藻属、黄丝藻属是纤维素。也有无壁

的。

硅藻:区分壳面、带面(相连带)、壳套。内果胶质、外硅质,没有纤维素

绿藻:内层纤维素,外层果胶质。

原绿藻:基本同蓝藻

隐藻、裸藻:无细胞壁,有周质体(裸藻的:螺旋状;有的薄,有的厚而硬)。光合产物运输:就近,同侧,分工

合子立即萌发(不休眠):松藻属,水云属。海带属

存在营养时期的鞭毛:裸藻、绿藻、甲藻、金藻门

光合片层(类囊体):单条分散:蓝藻、红藻

三条一束:叶绿素c的一族,把隐藻换成裸藻

两条一束:隐藻、原绿藻

绿藻、轮藻光合片层为2—6 条成束排列

鞭毛:前长茸型:褐藻的精子、游动孢子(侧生。对于精子:墨目是后长,网目是只有一条前伸的);黄藻的运动细胞

裸藻:鞭毛1—3 根,有鞭毛鞘(原生质膜构成)为茸鞭型(鞭毛鞘上有一列螺旋鞭茸)。有些属,如囊裸藻属,能分泌一种带孔的囊壳(甲鞘),伸出鞭毛;裸藻属:无甲鞘。有两根鞭毛,1 根退化,保留在储蓄泡内

隐藻:大多数单细胞具鞭毛(2,不等长,茸鞭。长的2排侧生鞭茸,短的一排)。

甲藻:两条顶生(直向前伸的是尾;横向弯曲的是茸)或侧生鞭毛(来自横纵沟交叉处的鞭毛孔,横茸,纵后尾)

金藻:运动型细胞前端具1—2 根鞭毛(2根则为前长茸型).有些单细胞或群体的营养细胞,前端具鞭毛

硅藻:仅精子具鞭毛(说微孢子、小孢子也行。1-4条鞭毛),茸鞭型

绿藻:和高等植物鞭毛类型都是尾鞭型。两条或四条顶生等长鞭毛,轴丝几乎全被

鞭毛鞘包围,仅末梢裸露。团藻目,两条顶生鞭毛(生殖胞无鞭毛)。丝藻属全部营养细胞均产生多个具4 或2的游动孢子;石莼属孢子4配子2;轮藻精子顶端两个等长鞭毛;团藻目2的游动孢子(或静孢子)

色素:类胡萝卜素:β全都有,α:红绿褐硅隐(红绿贺归隐)ε:硅隐;

叶黄素:所有藻都有叶黄素类。

裸藻:虾青素

隐藻:硅甲黄素,甲藻黄素

甲藻:隐藻+多甲藻素

金藻:墨角藻黄素,其次是硅藻黄素、硅甲黄素

黄藻:硅甲黄素

硅藻:金藻+岩藻黄素

褐藻:6 种叶黄素,主要是墨角藻黄素

绿藻:虾青素,菜黄素(轮藻有番茄红素)

红藻:蒲公英黄素

细胞核个数:单核:金藻,多数黄藻,栅藻属;丝藻属营养细胞,水绵属,石莼属,全部褐藻,轮藻的节细胞和顶端细胞

多核:刚毛藻属,松藻属,绿球藻,黄藻的多核管状体和丝状体,轮藻的节间

细胞

其他:红藻大多数单核,少数老时多核。

载色体淀粉核:一些硅藻

甲藻的叶黄素,金藻的胡萝卜素和叶黄素,硅藻、褐藻的墨角藻黄素,赋予了他们载色体的颜色

载色体膜层数:2:绿藻,红藻

2+2,连核膜:隐藻,金藻,黄藻,硅藻,褐藻

2+1,不连核膜:裸藻,甲藻

生活史类型:

营养生殖:裸藻、蓝藻

无性生殖:小球藻(似亲孢子)、栅藻属、一些蓝藻(外生孢子:管胞藻属;内生孢子:管胞藻目的皮果藻属。两个属都是单细胞生物)

无世代交替:合子减数分裂:衣藻属,轮藻属,水绵属,丝藻属,团藻属

配子减数分裂:管胞藻纲(如松藻属),无孢子纲(墨角藻目如鹿角菜属、马

尾藻、海蒿子、鼠尾藻),硅藻

世代交替:同型:石莼属,浒苔属(前两者为石莼目),多管藻属(真红藻亚纲仙菜目),水云属,黑顶藻属、网地藻属(前三者等世代纲),刚毛藻

配子体优势:礁膜属,萱藻属(海麻线),马鞭藻属(不等世代纲)

孢子体优势:海带属,裙带菜属

同型异型都有:刚毛藻属(刚毛藻是同型)

补充:石花菜是居间减数分裂

有性生殖方式:同配生殖:少数甲藻,少数金藻,衣藻属(异宗或同宗),盘藻属(异宗),丝藻属(异宗),石莼(异宗),水云属(异宗),水网藻(异宗)

异配生殖:实球藻属,空球藻属

卵式生殖:团藻属,无隔藻属(黄藻),轮藻

都有:黄藻、绿藻、褐藻

不知道是啥配子:色球藻属,硅藻

没有蛋白核:黄丝藻,大多数小球藻属,松藻属,有些褐藻(网黑海墨)

特殊蛋白核:褐藻:单柄型

生殖方式补充:一直到金藻是以分裂为主

裸藻:没有无性生殖,有性生殖尚不能确定

甲藻、金藻:分裂>孢子>同配

2.以无性为主:黄藻

3.只有褐藻、轮藻有多细胞生殖(褐藻的全部变成2n孢子)

没有无性生殖的:除了一团丝之外的,合配减数分裂的。

没有有性生殖的:小球藻属、栅藻属、紫球藻(红藻)

形态:裸藻单细胞,胶柄藻可以形成群体;

甲藻,金藻,黄藻:四大基本种,金藻还有多核管状体。

多种:黄藻多核管状体,绿藻叶状体,红藻叶状体枝状体

硅藻之前都是单细胞为主

褐藻没有单细胞。分支丝状体、异丝体;有假薄壁组织的;有组织分化的。

定形群体:实球藻属、盘藻属、栅藻属

气生型藻类:色球藻属(能产游动孢子和配子)

中核藻类:裸藻、甲藻

赤潮与水华:赤潮:赤潮生物还包括,桡足类、红色细菌等,主要是甲藻、硅藻。

水华常见的蓝藻(属)有:微囊藻、鱼腥藻、束丝藻(这俩是念珠藻目)、拟

柱胞藻、节球藻、浮丝藻(为玉树你借囚服)

特殊有丝分裂类型:

一).核膜、核仁不消失的有丝分裂:

1.裸藻(中核):1.细胞核较大,间期凝缩。

2.只有穿过核膜两极的纺锤丝。

3.中期:核仁开始拉长;后期:核仁断开。

2.甲藻(中核、甲藻核、间核。甲藻有些种既有中核,也有真核):1.细胞核很大,间期凝缩

(和裸藻的共同点);

2.染色体中组蛋白很少,D NA 的复制有两种:不断复制与间断复

制。

3.核内没有纺锤丝, 核膜凹陷的沟内有纺锤丝。染色体附着在核膜

或特殊的着丝点上

4.没有赤道板。

3.绿藻纲(藻类型):1.核膜可能在极端形成孔

2.末期纺锤体消失,仅有与纺锤体纵轴垂直排列的纺锤丝

3.末期两子核相距很近,环沟、细胞板进行胞质分裂

(事实上,绿藻核膜消失。有三种:轮藻纲形成成膜体和细胞版;石莼纲形成环沟,末期纺锤体不消失;绿藻纲末期纺锤体消失,细胞板,theca)

二)褐藻:分裂时,中心体位于核的表面

对比一下蓝藻和绿藻的色球藻:

1.蓝藻的色球藻属(浮游生活):

单细胞:鞘,球形

群体:两级鞘,半球形或四分体形(相接处平直)。

2. 微囊藻属也属于色球藻目。具有气泡。能分泌抑制物质或“致死因子”,两者作用对象不同。

3. 色球藻目小球藻属。单细胞浮游:细胞老熟时载色体分裂成数块。只有蛋白核小球藻有蛋白核。以似亲孢子生殖

喜欢有机质:隐藻,裸藻、衣藻、小球藻、颗粒直链藻(硅藻)

喜欢贫营养:多数金、黄藻

无性孢子:似亲静孢子:小球藻属,栅藻属

普通静孢子:团,丝,红,褐

红藻没有游动孢子

储存物:金藻、黄藻、硅藻:油滴、金藻昆布糖(β-1,3葡聚糖。与褐藻的昆布糖相似,贮存于细胞后端囊泡)

绿藻:淀粉(蛋白核周围),有时还有蛋白质、油

褐藻:褐藻淀粉、甘露醇

裸藻:半透明的裸藻淀粉(副淀粉粒)

红藻:红藻淀粉:用碘化钾处理:黄褐色,,葡萄红,紫

载色体特点:裸藻属:边位载色体,较多。少数是中轴位,星状,只1—2 个。

甲藻:各种形状的周生载色体

金藻:通常有1—2个载色体

黄藻:载色体1 至多数,边位,看起来像绿藻

硅藻:载色体1至多数,小盘状或片状。载色体分散在液泡周围细胞质中。

小环藻属载色体多个,小盘状

褐藻:载色体1 至多数,粒状或小盘状。光合片层由3 条类囊体叠成。

绿藻:少部分含DNA。衣藻属多数厚底杯形,少数星芒状;小球藻属细胞老

熟时载色体分裂成数块;栅藻属幼细胞纵行片状,老细胞则充满着载色体;丝

藻属:固着器的色浅,小粒状;营养细胞的大,环带状;刚毛藻属:载色体网

状,壁生;溪菜属:星芒状

红藻: 1 至多数,颗粒状。原始类型:1 枚,中轴位,星芒状,如紫球藻属,紫

菜属(都是紫菜亚纲的)

星芒状载色体是原始红藻的特征,但是少数裸藻属、少数衣藻属、溪菜属也有

褐藻:环状或线状DNA

丝状体:不分枝:黄丝藻属,丝藻属(单列),水绵属

分枝:金枝藻,刚毛藻属,多管藻属(多列),壳斑藻(单列),水云属(单列),海带属配子体(雌配子体分支很少),

不知道分不分枝:接合藻目:转板藻属,双星藻属

液泡:裸藻属副液泡

甲藻液泡位于表层,是1 种没有伸缩能力的囊状体,有1 开口与外界相通,有渗透营养的作用。甲藻还有类似草履虫的刺丝胞,放出后不收回,被水溶解

黄藻的无隔藻、气球藻有大液泡

硅藻液泡周围的原生质层厚。

绿藻的刚大水有大液泡。

红藻有液泡;

褐藻1或多个液泡,有褐藻小液泡,呈酸性反应,它大量存在于分生、同化、生殖细胞

软水与硬水:金藻喜欢软水,隐藻反之。黄藻两种都有,

细胞质储存,不在载色体:裸藻淀粉,红藻淀粉

喜欢低温:黄藻、金藻、衣藻属,红藻(想想紫菜),褐藻

季节性:金藻、黄丝藻、小环藻、衣藻属早春、晚秋较多;蓝藻、裸藻、团藻属夏季

生活环境:淡水藻:多数裸金黄藻,羽纹硅藻纲,团藻属,衣藻属,小球藻属,栅藻属,丝藻属(esp.急流),水绵属,轮藻属(少数微盐水),串珠藻属(红藻),绿球藻目

海产:多数甲藻,中心硅藻纲,松藻属(绿藻),大多数红藻(除了串珠藻属),大多数褐藻(如温带的鹿角菜)

都有:隐藻,刚毛藻属(到处都有“钢印”!)

有固着器:金枝藻属(金藻里的奇葩,有细胞壁和固着器)、丝藻(固着器载色体色浅,小。营养细胞载色体大、环带状)石莼、松藻、紫菜、海带、鹿角菜属

单细胞:小环藻(硅藻),衣藻,小球藻,色球藻属;接合藻目:新月藻属,鼓藻属,紫球藻属,鹿角菜的精囊卵囊

2 1

藻类分化最复杂的:褐藻门中的马尾藻属、巨藻属、海棕榈属;红藻中的红叶藻属

高中生物竞赛知识—植物学

植物学竞赛知识要点 植物界 〔一〕生物的分界 林奈最早将生物界分为两界系统,包括动物界和植物界。以后相继分为三界系统,即动物界、植物界和原生生物界。四界系统,即动物界、植物界和原生生物界〔或真菌界〕和原核生物界。五界系统,即动物界、植物界、真菌界、原生生物界和原核生物界。我国学者提出六界系统,即非胞生物界〔类病毒和病毒〕、动物界、植物界、菌物界〔真菌界〕、原生生物界和原核生物界。 〔二〕植物界的主要类群和分布 植物界通常划分为七个大类群,即藻类、菌类、地衣、苔藓、蕨类、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它们的体形大小、形态结构、寿命长短、生活方式和生活场所各不相同,共同组成了形形色色的植物界。 种子植物根据茎干质地分为木本植物和草本植物两大类型: 1.木本植物:茎内木质部发达、木质化组织较多、质地坚硬,系多年生的植物。因茎干的形态,又可分为乔木、灌木和半灌木三类。 〔1〕乔木:植株一般高大,主干显著而直立,在距地面较高处的主干顶端,由繁盛分枝形成广阔树冠的木本植物。如玉兰、泡桐、杨、榆、松、柏、水杉、桉等。 〔2〕灌木:植株较矮小,无显著主干,近地面处枝干丛生的木本植物,如大叶黄杨、迎春、紫荆、木槿、南天竺、茶等。 灌木和乔木的区别是生长型的不同〔不是内部结构的不同〕。 〔3〕半灌木:外形类似灌木,但地上部分为一年生,越冬时枯萎死亡的木本植物,如金丝桃、黄芪和某些蒿属植物。 2.草本植物:茎内木质部不发达、木质化组织较少、茎干柔软,植株矮小的植物。因植株生存年限的长短,又可分为一年生、二年生和多年生三类。 〔1〕一年生植物:水稻、玉米、高粱、大豆、黄瓜、烟草、向日葵等。 〔2〕二年生植物:白菜、胡萝卜、菠菜、冬小麦、洋葱、甜菜等。 〔3〕多年生植物:薄荷、菊、鸢尾、百合等。 3.无论木本植物或草本植物,凡茎干细长不能直立,匍匐地面或攀附他物而生长的,统称藤本植物。 1)木质藤本:葡萄、紫藤等。 2)草质藤本:牵牛、茑萝等。 第一章植物的细胞和组织 〔一〕.细胞的分化和组织的形成 由具有分裂能力的细胞逐渐到细胞的分裂停止,细胞外形伸长,以至形成各种具有一定功能和形态结构的细胞过程,叫做细胞的分化。细胞的分化是植物组织形成的基础。〔二〕植物组织的类型 具有相同生理功能和形态结构的细胞群,叫组织。植物的组织有分生组织、薄壁组织、保护组织、输导组织、机械组织和分泌组织。 分生组织: 是具有持续细胞分裂能力的组织,位于植物体生长的部位。依性质和来源的不同,分生组织分为原分生组织、初生分生组织和次生分生组织。依位置来分,分为顶端分生组织,侧生分生组织和居间分生组织。 薄壁组织:是进行各种代谢活动的主要组织,占植物体积的大部分。根据生理功能的不同,分为同化组织、贮藏组织、通气组织、贮水组织等。它们共同结构特点是:细胞壁薄,有细胞间隙,原生质体中有大的液泡,细胞体积比分生组织大得多,但大多仍为等直径的形状。保护组织: 是覆盖于植物体外表,起保护作用的组织,其功能是减少体内水分的蒸腾,控制植物体与环境的气体交换,防止病虫害侵袭和机械损伤等。保护组织包括表皮和周皮。 输导组织: 是植物体内担负物质长途运输的组织。主要特征是细胞呈长管形,细胞间以不同的方式相互联系,在整个植物体的各器官内成为一连续的系统。根据运输物质的不同,输导组织又分为两类,一类是输导水分和溶于水中矿物质的导管和管胞。一类是输导营养物质的筛管和筛胞。

高中生物竞赛藻类知识总结

高中生物竞赛藻类知识整理 细胞壁:刚毛藻属:壁厚,分3 层,内层为纤维素,中层为果胶质,外层几丁质。 水绵属正常细胞:内层为纤维素;外层为果胶质;水绵属厚壁合子:内层纤维素,中层纤维素和几丁质,外层纤维素和果胶;红藻:内纤维素、外果胶(含琼胶, 海萝胶等红藻特有的果胶化合物);褐藻:内层是纤维素的,外层是藻胶(含有褐 藻糖胶,能使褐藻形成粘液质,退潮时,可使藻体免于干燥) 蓝藻:细胞壁4层,含胞壁酸,内层LⅠ主要是粘肽,可被溶菌酶溶解。在细胞壁的外面有果胶酸和粘多糖构成的胶质鞘。有些种类的胶质鞘容易水化,有的胶 质鞘比较坚固,形成层理。胶质鞘中常含有非光合作用的色素。 甲藻:裸露,或纤维素 金藻只有仅有金球藻目、金枝藻目:纤维素、果胶(无壁的类型中,有的有纤维素构成的囊壳,或果胶质的膜,嵌有硅质鳞) 黄藻:形状:单细胞和群体的个体细胞壁是两个“凵”套合,丝状体则为“H ”; 成分:主要是果胶质,有些含二氧化硅。无隔藻属、黄丝藻属是纤维素。也有无壁 的。 硅藻:区分壳面、带面(相连带)、壳套。内果胶质、外硅质,没有纤维素 绿藻:内层纤维素,外层果胶质。 原绿藻:基本同蓝藻 隐藻、裸藻:无细胞壁,有周质体(裸藻的:螺旋状;有的薄,有的厚而硬)。光合产物运输:就近,同侧,分工 合子立即萌发(不休眠):松藻属,水云属。海带属 存在营养时期的鞭毛:裸藻、绿藻、甲藻、金藻门 光合片层(类囊体):单条分散:蓝藻、红藻 三条一束:叶绿素c的一族,把隐藻换成裸藻 两条一束:隐藻、原绿藻 绿藻、轮藻光合片层为2—6 条成束排列 鞭毛:前长茸型:褐藻的精子、游动孢子(侧生。对于精子:墨目是后长,网目是只有一条前伸的);黄藻的运动细胞 裸藻:鞭毛1—3 根,有鞭毛鞘(原生质膜构成)为茸鞭型(鞭毛鞘上有一列螺旋鞭茸)。有些属,如囊裸藻属,能分泌一种带孔的囊壳(甲鞘),伸出鞭毛;裸藻属:无甲鞘。有两根鞭毛,1 根退化,保留在储蓄泡内 隐藻:大多数单细胞具鞭毛(2,不等长,茸鞭。长的2排侧生鞭茸,短的一排)。 甲藻:两条顶生(直向前伸的是尾;横向弯曲的是茸)或侧生鞭毛(来自横纵沟交叉处的鞭毛孔,横茸,纵后尾) 金藻:运动型细胞前端具1—2 根鞭毛(2根则为前长茸型).有些单细胞或群体的营养细胞,前端具鞭毛 硅藻:仅精子具鞭毛(说微孢子、小孢子也行。1-4条鞭毛),茸鞭型 绿藻:和高等植物鞭毛类型都是尾鞭型。两条或四条顶生等长鞭毛,轴丝几乎全被

高中生物必修一绿藻

绿藻、褐藻、红藻等藻类植物的分层分布现象 我们平常看到的物体的颜色实际上是这个物体反射的光,如学生看到叶片是绿色,说明叶片反射绿光,而吸收了其它色光;学生看到一个物体是白色的,说明这个物体不吸收任何光,并全部反射回来;学生看到一个物体是黑色的,说明这个物体把所有光都吸收了,没有反射任何光。这是理解这个问题的关键。通过上面的分析学生可能已经知道,绿藻反射了绿光;褐藻反射了黄光,而红藻反射了红光。 绿藻中含有叶绿素等光合色素,红藻中有藻红蛋白(藻红素)和类胡萝卜素等光合色素。通过学生所学的物理学知识,知道光子能量E=hυ,光速c =λυ,则:υ=c/λ,从而E=(h c)/λ,即波长越短,光子的能量越高。由此可知,水层对光波中的红、橙部分吸收显著多于对蓝、绿部分的吸收,即水深层的光线相对富含短波长的光。所以吸收红光和蓝紫光较多的绿藻分布于海水的浅层;含藻红蛋白和类胡萝卜素,吸收由蓝紫光和绿色光较多的红藻分绿藻、褐藻、红藻等藻类植物的分层分布现象 我们平常看到的物体的颜色实际上是这个物体反射的光,如学生看到叶片是绿色,说明叶片反射绿光,而吸收了其它色光;学生看到一个物体是白色的,说明这个物体不吸收任何光,并全部反射回来;学生看到一个物体是黑色的,说明这个物体把所有光都吸收了,没有反射任何光。这是理解这个问题的关键。通过上面的分析学生可能已经知道,绿藻反射了绿光;褐藻反射了黄光,而红藻反射了红光。 所以吸收红光和蓝紫光较多的绿藻分布于海水的浅层;含藻红蛋白和类胡萝卜素,吸收由蓝紫光和绿色光较多的红藻分布于海水深的地方。这是植物在演化过程中,对于深水中光谱成分发生变化的一种生理适应。 例题:海湾浅水处生长绿藻,稍深处生长褐藻,再深处生长红藻.影响海洋植物分层分布的主要生态因素是()A.阳光B.温度C.盐度D.空气 光在海水中的穿透性有浅到深越来越弱,最浅处光最强,有红光也有蓝紫光,有利于绿藻利用,所以是绿藻;往下一些红光穿透性不强被海水吸收,能利用起来用作光合作用的只剩蓝紫光,褐藻有利于吸收蓝紫光,是褐藻;再往下,蓝紫光也被吸收一部分,是红藻;最深处没有光,因此没有植物生存,只有一些硫化菌.所以影响海洋植物分层分布的主要生态因素是阳光. 故选A.

高中生物竞赛必备的知识归纳

高中生物竞赛必备的知识归纳 很多学校为了激发学生对生物这门课程的兴趣,都会举办生物知识竞赛。那么我们学生想在比赛中赢得胜利,就要提前准备好,吸收更多生物知识。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高中生物知识,希望对大家有用! 高中生物竞赛知识 1、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依次为: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 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是细胞 2、光学显微镜的操作步骤: 对光→低倍物镜观察→移动视野中央(偏哪移哪)→高倍物镜观察: ①只能调节细准焦螺旋;②调节大光圈、凹面镜 3、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根本区别为:有无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 ①原核细胞:无核膜,无染色体,如大肠杆菌等细菌、蓝藻 ②真核细胞:有核膜,有染色体,如酵母菌,各种动物 注:病毒无细胞结构,但有DNA或RNA 4、蓝藻是原核生物,自养生物 5、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统一性体现在二者均有细胞膜和细胞质 6、细胞学说建立者是施莱登和施旺,细胞学说的建立揭示了动细胞的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细胞学说建立过程,是一个在科学探究中开拓、继承、修正和发展的过程,充满耐人寻味的曲折。 7、组成细胞(生物界)和无机自然界的化学元素种类大体相同,含量不同 8、组成细胞的元素 ①大量元素:C、H、O、N、P、S、K、Ca、Mg ②微量元素:Fe、Mn、B、Zn、Mo、Cu ③主要元素:C、H、O、N、P、S ④基本元素:C

⑤细胞干重中,含量最多元素为C,鲜重中含最最多元素为O 9、生物(如沙漠中仙人掌)鲜重中,含量最多化合物为水,干重中含量最多的 化合物为蛋白质。 10、(1)还原糖(葡萄糖、果糖、麦芽糖)可与斐林试剂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脂肪可苏丹III染成橘黄色(或被苏丹IV染成红色);淀粉(多糖)遇碘变蓝色;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 (2)还原糖鉴定材料不能选用甘蔗 (3)斐林试剂必须现配现用(与双缩脲试剂不同,双缩脲试剂先加A 液,再加B液) 11、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氨基酸结构通式为NH2—C—COOH,各种氨基酸的区别在于R基的不同 12、两个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二肽,连接两个氨基酸分子的化学键(—NH—CO—)叫肽键 13、脱水缩合中,脱去水分子数=形成的肽键数=氨基酸数—肽链条数 14、蛋白质多样性原因: (1)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种类不同 (2)组成蛋白质数目不相同 (3)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排列顺序不同 (4)每种蛋白质分子的空间结构不相同 15、每种氨基酸分子至少都含有一个氨基(—NH2)和一个羧基(—COOH),并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这个碳原子还连接一个氢原子和一个侧链基因 16、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是核酸,它在生物体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合成中具有极其重要作用,核酸包括两大类:一类是脱氧核糖核酸,简称DNA;一类是核糖核酸,简称RNA,核酸基本组成单位核苷酸 17、蛋白质功能: ①结构蛋白,如肌肉、羽毛、头发、蛛丝 ②催化作用,如绝大多数酶

水生生物学知识点复习

水生生物学知识点复习 一、名词解释 1.水华:水华就是淡水水体中藻类大量繁殖的一种自然生态现象,是水体富营养化的一种 特征,主要由于生活及工农业生产中含有大量氮、磷的废污水进入水体后,蓝藻、绿藻、硅藻等藻类成为水体中的优势种群,大量繁殖后使水体呈现蓝色或绿色的一种现象 赤潮:在特定的环境下,海水中某些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爆发性繁殖而引起水体变色的一种有害生态现象。 2.蛋白核(Pyrenoid):又称淀粉核、造粉核。由蛋白质核心和淀粉鞘组成。与淀粉形成有 关,故又称造粉核。其形状、数目和排列的位置是分类上的依据。 3.同形世代交替:二倍体的孢子体世代和单倍体的配子体世代互相更迭,由于孢子体和配 子体的植物体形状、大小基本相同,叫同形世代交替。 异形世代交替:孢子体和配子体外形不同 异形胞heterocystis:是丝状蓝藻(除颤藻目)产生的一种由营养细胞特化而来的特殊类型细胞;球形或椭圆形,比营养细胞大,光亮透明,胞内无色素和贮存物质;与营养细胞相连处有钮状增厚部,称极节球(polar-nodule)。 4.浮游植物(phytoplankton):是指在水中以浮游生活的微小植物 浮游动物(zooplankton):是指悬浮于水中的水生动物。它们或者完全没有游泳能力,或者游泳能力微弱,不能做远距离的移动,也不足以抵抗水的流动力。一般有原生动物、轮虫、枝角类和桡足类。 浮游生物Plankton :为悬浮在水中的水生生物,它们无运动能力或游动能力很弱,不能做长距离运动,而只能被动地“随波逐流”。 5.复大孢子(auxospore):当细胞分裂到一定大小后,在某种环境下,可产生一种孢子, 以恢复到原来大小,增强生命力,这种孢子称复大孢子

高一生物衣藻知识点

高一生物衣藻知识点 生物学家们经过长期的研究发现,衣藻(Chlorella)是一类单 细胞藻类植物,广泛存在于淡水环境中。它是一种原始的绿藻, 具有重要的生物学意义。衣藻具有独特的生活方式和一系列特殊 的生物特征,因此在高中生物教学中也常常被作为一个重要的知 识点进行学习。本文将为大家介绍一些关于高一生物衣藻的基本 知识和相关概念。 一、衣藻的形态特征 衣藻是一种单细胞的绿藻,细胞形状为圆形或椭圆形,直径约 为2-10微米,且细胞不具有细胞壁。衣藻的细胞内含有大量的叶 绿素,这也是它能够进行光合作用的重要原因之一。此外,衣藻 还具有两个鞭毛,能够通过鞭毛的摆动来自由游动,这种游动方 式被称为鞭毛运动。 二、衣藻的光合作用 衣藻是一种光合生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质并释放 出氧气。衣藻的光合作用过程与其他植物相似,都包括光能捕捉、光合色素激发、电子传递和ATP和NADPH的生成等步骤。在衣

藻的细胞内,叶绿素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关键色素,它能够吸收光能并将其转化为化学能。 三、衣藻的有性和无性生殖 衣藻能够进行有性和无性生殖,具有较强的繁殖能力。在有利的环境条件下,衣藻会通过无性生殖进行繁殖,其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步骤是细胞分裂。在细胞分裂过程中,衣藻的细胞会逐渐扩大,然后分裂成两个新的细胞。而在不利的环境条件下,衣藻会通过有性生殖进行繁殖,以增加遗传多样性和适应环境的能力。 四、衣藻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由于衣藻具有较高的生物量和生长速度,且富含蛋白质和多种营养成分,因此被广泛应用于环境保护领域。首先,衣藻可作为生物肥料,用于农田和园艺作物的生长,有效改善土壤质量。其次,衣藻还可以用于废水处理,通过吸收和转化废水中的有害物质,达到净化水环境的目的。此外,衣藻还被用于制备生物柴油和食品添加剂等工业产品。 五、衣藻与人类健康的关系

高中生物竞赛大纲

全国中学生生物学竞赛大纲为推动全国中学生生物学竞赛活动的深入开展;并适应国际生物奥 赛的要求;竞赛考试范围确定如下: 一、理论竞赛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细胞生物学:细胞的化学成分、细胞的结构与功能、细胞代谢、细胞分裂.. 2、植物学:植物界主要类群包括菌类和系统演化、组织和器官的结构 与功能、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物质的吸收和运输、蒸腾作用、特长 和发育、激素、生殖.. 3、动物学:动物界主要类群和系统演化、组织和器官的结构与功能、动物体制的基本类型、消化和营养、呼吸、循环、排泄、调节、生殖.. 4、遗传学与进化:遗传的分子基础、基因与染色体、孟德尔遗传、地球上生命的起源进化的机制、物种形势.. 5、生态学: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种群、生态系统、自然环境保护、行为.. 二、实验竞赛要求选手能够: 1、使用放大镜、显微镜及实全镜等常用实验工具进行观察和实验.. 2、细胞染色体和制备装片.. 3、植物解剖和徒手切片.. 4、无脊椎动物解剖.. 5、使用和编制简单的检索表.. 6、对实验进行设计;实验结果的统计与分析..

各队选手准备参加这一竞赛时;可参考高校用"普通生物学课本".. 在考查学生基础知识的同时;着重考查理解、分析、综合、应用能力;题目比较灵活..一般以选择题为主..分为初赛和复赛.. 生态学部分20% 一、生物与环境自然生态学 一生态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1.生态因素 2.光照、温度、水对生物的影响 3.生态因素的综合作用 4.种内斗争和种内互助 5.种间斗争竞争、捕食、寄生 6.偏利共生、互利共生 二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1.适应的普遍性保护色、警戒色、拟态、休眠 2.适应的相对性 3.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三种群 1.概念 2.特性 3.结构和数量动态变化 4.影响因素逻缔斯曲线四群落 1.概念 2.结构 3.群落演替 五生态系统的类型、结构、功能 1.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和空间结构 2.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3.食物链、食物网、营养级 4.生态金字塔 5.能量流动生物量、生产量、能流过程和特点 6.物质循环类型、过程、碳、氮、二氧化硫在自然界的循环 7.光能利用和生物固氮光呼吸、固氮生物种类、生物固氮过程简介、生物固氮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8.有害物质的富集 9.建立良性循环生态农业的应用 10.生态系统的类型 11.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及其保护生态平衡的解释、生态平衡的原理、破坏的因素、保护 二、人与生物圈社会生态学

高中生物的竞赛知识点

高中生物的竞赛知识点 高中生物必备的竞赛知识点 高中生物的竞赛试题,是高中生物的知识的综合,涵盖的知识点非常多,想在比赛中夺得胜利,我们需要在赛前做好准备。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高中生物知识要点归纳,希望对大家有用! 高中生物的竞赛知识点1 细胞的分化 一、细胞的分化 1、概念:在个体发育中,相同细胞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 2、过程:受精卵,增殖为多细胞,分化为组织、器官、系统发育为生物体。 3、特点:持久性、稳定不可逆转性 二、细胞全能性: 1、体细胞具有全能性的原因 由于体细胞一般是通过有丝分裂增殖而来的,一般已分化的细胞都有一整套和受精卵相同的DNA分子,因此分化的细胞具有发育成完整新个体的潜能。 2、植物细胞全能性 高度分化的植物细胞仍然具有全能性。 例如:胡萝卜跟根组织的细胞可以发育成完整的新植株 3、动物细胞全能性 高度特化的动物细胞,从整个细胞来说,全能性受到限制。但是,细胞核仍然保持着全能性。例如:克隆羊多莉 4、全能性大小:受精卵>生殖细胞>体细胞 细胞的衰老和凋亡 一、细胞的衰老 1、个体衰老与细胞衰老的关系 ①单细胞生物体,细胞的衰老或死亡就是个体的衰老或死亡

②多细胞生物体,个体衰老的过程就是组成个体的细胞普遍衰老的过程。 2、衰老细胞的主要特征: ①在衰老的细胞内水分; ②衰老的细胞内有些酶的活性; ③细胞内的会随着细胞的衰老而逐渐积累; ④衰老的细胞内速度减慢;细胞核体积增大、固缩、染色加深; ⑤通透性功能改变,使物质运输功能降。 3、细胞衰老的原因: ①自由基学说 ②端粒学说 二、细胞的凋亡 1、概念:由基因所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 由于细胞凋亡受到严格的由遗传机制决定的程序性调控,所以也常常被称为细胞编程性死亡。 2、意义:完成正常发育,维持内部环境的稳,抵御外界各种因素的干扰。 3、与细胞坏死的区别:细胞坏死是在种种不利因素影响下,由于细胞正常代谢活动受损或中断引起的细胞损伤和死亡。 细胞凋亡是一种正常的自然现象。 高中生物的竞赛知识点2 (1)达尔文实验过程:A单侧光照、胚芽鞘向光弯曲;B单侧光照去掉尖端的胚芽鞘,不生长也不弯曲;C单侧光照尖端罩有锡箔小帽的胚芽鞘,胚芽鞘直立生长;单侧光照胚芽鞘尖端仍然向光生长。——达尔文对实验结果的认识:胚芽鞘尖端可能产生了某种物质,能在单侧光照条件下影响胚芽鞘的生长。 (2)温特实验:A把放过尖端的琼脂小块,放在去掉尖端的胚芽鞘切面的一侧,胚芽鞘向对侧弯曲生长;B把未放过尖端的琼脂小块,放在去掉尖端的胚芽鞘切面的一侧,胚芽鞘不生长不弯曲。 ——温特实验结论:胚芽鞘尖端产生了某种物质,并运到尖端下

归纳高中生物教学中的“藻类”-最新教育资料

归纳高中生物教学中的“藻类” 一、“藻类”植物简介 藻类植物是地球上出现最早的绿色生物,据化石记录大约在35亿~33亿年前,在地球上的水体中首先出现了原核蓝藻。藻类植物对环境条件要求不高,适应环境能力强,可在营养缺乏、光照强度微弱的环境中生长。在地震、火山爆发,洪水泛滥后形成的新鲜无机质上,它们是最先的居住者,是新生活的先锋植物之一。藻类植物一般都具有进行光合作用的色素,能利用光能把无机物合成有机物,供自身需要,是能独立生活的一类低等植物。藻类在形态上是千差万别的,小的只有几微米,必须在显微镜下才能看到;体型较大的肉眼可见,最大的体长可达60米以上。基本上没有根、茎、叶的分化,因此藻类植物的藻体也称为叶状体。正是由于藻类植物的结构简单,容易培养,在高中生物实验中经常作为理想材料运用。 二、“藻类”中的原核生物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第一章“走近细胞”一节中讲到原 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经归纳原核细胞有“三菌三体”,“三菌”指的是细菌、放线菌、蓝细菌(蓝藻);“三体”指的是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氏体。蓝藻是单细胞生物,没有细胞核,但细胞中央含有核物质,通常呈颗粒状或网状,染色质和色素均匀地分布在细胞质中。核物质没有核膜和核仁,但具有核的功能,含有

环状的DNA分子,故称其为原核(或拟核)。在蓝藻中还有一种环状DNA——质粒,在基因工程中担当了运载体的作用。唯一的细胞器是核糖体,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有单条规律排列的光合片层,上面有进行光合作用的藻蓝素和叶绿素,所以蓝藻是一类没有叶绿体但能进行光合作用的自养生物。笔者归纳总结了教材必修一P9中出现的原核“藻类”如下:①蓝球藻。分类地位:蓝藻门色球藻科色球藻属蓝球藻;特点:细胞球形、半球形。一般由2、4、8、16或更多细胞(很少超过64或128个细胞)所组成的群体;生长环境:浮游生活于湖泊、池塘、水沟,有时也生活在湿地上、树干或滴水的岩石上。②颤藻。分类地位:蓝藻门颤藻科颤藻属颤藻;特点:丝状的蓝线菌,细胞短圆柱状,表面有黏液鞘,显微镜下可见丝状构造前后运动;生长环境:生于湿地或浅水中。③念珠藻。分类地位:蓝藻门颤藻目念珠藻属念珠藻;特点:藻体由一列细胞组成不分枝的丝状体,排成一行如念珠状。此类藻有的可作食用,如发菜、螺旋藻等;有许多能固氮,可作为生物肥源,如鱼腥藻等。生长环境:生长于淡水湖、潮湿土壤上或石上。 三、“藻类”中的真核生物 “藻类”中除蓝藻门属于原核生物外,其他都属于真核生物,分类上有低等和高等。但其中也有一些带“藻”字的植物却不是低等的藻类植物,如黑藻、金鱼藻、伊乐藻、狸藻、狐尾藻等不是藻类,而是被子植物。下面列出课本中出现的“藻类”如

七年级上册生物重点知识点归纳:藻类植物

七年级上册生物重点知识点归纳:藻类植物七年级上册生物重点学问点归纳:藻类植物1 1、淡水藻类:蓝藻、水绵、衣藻、刚毛藻、轮藻、小球藻 2、海洋藻类:海带、紫菜、石花菜、裙带菜、马尾藻、鹿角菜 3、藻类植物的主要特征:大都生活在水中,少数生活在陆地上的阴湿处。藻类植物的整个身体都浸没在水中,全身都能从环境中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细胞里有叶绿体,能进行光合作用。结构简洁,无根、茎、叶等器官的分化。 4、藻类的经济意义: ①藻类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可以作为鱼的饵料,放出的氧气除供鱼类呼吸外,还是大气中氧气的重要来源(可供地球90%的氧气)。 ②海带、紫菜、海白菜等可食用。 ③从藻类植物中提取的碘、褐藻胶、琼脂等可供工业、医药上使用。 七年级上册生物重点学问点归纳:藻类植物2 低等植物也叫叶状体植物,是地球上出现最早的一群古老植物。低等植物无根、茎、叶的分化,也没有中柱,有单细胞的、群体的和多细胞的3种类型。有性繁殖器官大多数是单细胞构成,其养分方式可分为自养和异养2大类型:自养植物含叶绿素,能进行光合作用;异养植物不含叶绿素,不能进行光合作用。 低等植物包括细菌、藻类、真菌、地衣等植物。

藻类植物有2万多种,是一类极古老的植物。大多数藻类水生,一般漂浮在水中或以其一部分附着在水底的基质上。陆生藻类则分布于阴湿土壤、树皮和峭壁处。 藻类植物体有单细胞的、群体的和多细胞的。体积差异很大,有的在显微镜下才能观察,有的则长达几十米甚至二三百米。藻类细胞含有叶绿素,为自养植物,除叶绿素外,还含有藻黄素、藻用素、藻红素或藻面素,因此能显示出不同的颜色。藻类植物的繁殖方式有养分繁殖、无性繁殖和有性繁殖3种。 依据藻类植物的色素、养分体及其细胞的形态、构造、繁殖方式,可分为蓝藻、绿藻、硅藻、褐藻和红藻等5纲。 藻类植物在自然界中能分解岩石,有助于岩石的`风化,使石灰岩中的大量碳素回到自然界中去,从而促进碳素的循环。许多藻类能分泌胶质,黏合砂土改进土壤;还有些藻类生长在土壤中,能增加土壤的有机物,并可促进固氮细菌的发育。某些蓝藻、绿藻和硅藻,参加腐殖质淤泥的形成.这种淤泥可作为农业上的肥料,也可直接利用藻类作农田肥料。有些藻类还可作为工业和医药上的原料,例如从海带中提取碘和钾;石花菜可制琼脂,琼脂是培育微生物的培育基,并可作糖果的填充物。 有些藻类可直接食用,如念珠藻、海带、鹿角菜、紫菜等;有的则可作饲料,如小球藻、栅列茨等。

高中生物学习重点知识总结归纳

高中生物学习重点知识总结归纳 高中生物是一门理论性比较强的学科,要想学好生物,就要掌握学习重点的知识。下面就让店铺给大家分享几篇高中生物学习重点知识总结吧,希望能对你有帮助! 高中生物学习重点知识总结篇一 ⑴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包括动物病毒植物病毒噬菌体(细菌病毒)三大类。 ⑵原核生物:细菌蓝藻。硝化细菌乳酸菌固氮菌破伤风杆菌肺炎球菌大肠杆菌放线菌支原体立克次氏体衣原体等 ⑶真核生物:各种动物植物真菌【包括:酵母菌各种蘑菇霉菌(青霉菌根霉菌) 】所有的虫(草履虫变形虫) 除蓝藻以外的所有藻类(绿藻红藻褐藻团藻)细胞质内有细胞器,细胞器内有细胞器基质细胞质包括细胞器和细胞质基质细胞器基质是细胞器内的,只有有膜细胞器才有,在基本组成上和细胞质基质相似细胞器基质是细胞器里面的胶质液体细胞器是细胞功能细胞质是细胞除细胞核和细胞膜以外的物质..包括各种细胞器和细胞质基质顺带一提.细胞质基质是细胞器的生活场所宏观上有动物体机能,微观上可以研究到细胞,分子,原子等在细胞以内,细胞核以外的部分,叫做细胞质。细胞质主要包括细胞质基质和细胞器。植物细胞壁以内,细胞核以外的部分叫细胞质。动物细胞核以外的部分,叫做细胞质。细胞器是具有膜结构的细胞功能单位。线粒体,叶绿体等。细胞器基质是细胞器膜内物质。 高中生物学习重点知识总结篇二 1 生物学: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2 (b)生物的基本特征:(生物与非生物的本质区别) 1 具有共同的和基础。物质基础是构成细胞的元素和化合物。生物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细胞(除)。病毒也有一定的结构即病毒结构。 2 都有。新陈代谢是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是生物最本质的特征。区别:细胞增殖是生长发育繁殖遗传的基础。 3 都有。生物对外界刺激能发生一定的反应。如:根的向地性,

高中生物重要的基础知识总结

高中生物重要的基础知识总结 高中生物重要的基础知识总结 学习高中的生物,关键还是有一个系统的网络知识结构,因为章与章之间的知识点都是有联系的,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主动去整理课本的内容。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高中生物必备的知识,希望对大家有用! 高中生物必背知识 新陈代谢与酶 1、酶:是活细胞(来源)所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功能)的一类有机物。大多数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合成酶的场所主要是核糖体,水解酶的酶是蛋白酶),也有的是RNA。 2、酶促反应:酶所催化的反应。 3、底物:酶催化作用中的反应物叫做底物。 语句: 1、酶的发现:①、1783年,意大利科学家斯巴兰让尼用实验证明:胃具有化学性消化的作用;②、1836年,德国科学家施旺从胃液中提取了胃蛋白酶;③、1926年,美国科学家萨姆纳通过化学实验证明脲酶是一种蛋白质;④20世纪80年代,美国科学家切赫和奥特曼发现少数RNA也具有生物催化作用。 2、酶的特点:在一定条件下,能使生物体内复杂的化学反应迅速地进行,而反应前后酶的性质和质量并不发生变化。 3、酶的特性:①高效性:催化效率比无机催化剂高许多。②专一性:每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合物的化学反应。③酶需要适宜的温度和pH值等条件:在最适宜的温度和pH下,酶的活性最高。温度和pH偏高和偏低,酶的活性都会明显降低。原因是过酸、过碱和高温,都能使酶分子结构遭到破坏而失去活性。 4、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在细胞内外都起作用,如消化酶就是在细胞外消化道内起作用的;酶对生物体内的化学反应起催化作用与调节人体新陈代谢的激素不同;虽然酶的催化效率很高,但它并不被消耗;酶大

多数是蛋白质,它的合成受到遗传物质的控制,所以酶的决定因素是核酸。 5、既要除去细胞壁的同时不损伤细胞内部结构,正确的思路是: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酶具有专一性,去除细胞壁选用纤维素酶使其分解。血液凝固是一系列酶促反应过程,温度、酸碱度都能影响酶的催化效率,对于动物体内酶催化的最适温度是动物的体温,动物的体温大都在35℃左右。 6、通常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主要在适宜条件下才有活性。胃蛋白酶是在胃中对蛋白质的水解起催化作用的。胃蛋白酶只有在酸性环境(最适PH=2左右)才有催化作用,随pH升高,其活性下降。当溶液中pH上升到6以上时,胃蛋白酶会失活,这种活性的破坏是不可逆转的。 新陈代谢与ATP 1、ATP的结构简式:ATP是三磷酸腺苷的英文缩写,结构简式:A-P~P~P,其中:A代表腺苷,P代表磷酸基,~代表高能磷酸键,-代表普通化学键。注意:ATP的分子中的高能磷酸键中储存着大量的能量,所以ATP被称为高能化合物。这种高能化合物在水解时,由于高能磷酸键的断裂,必然释放出大量的能量。这种高能化合物形成时,即高能磷酸键形成时,必然吸收大量的能量。 2、ATP与ADP的相互转化:在酶的作用下,ATP中远离A的高能磷酸键水解,释放出其中的能量,同时生成ADP和Pi;在另一种酶的作用下,ADP接受能量与一个Pi结合转化成ATP。ATP与ADP相互转变的反应是不可逆的,反应式中物质可逆,能量不可逆。ADP和Pi 可以循环利用,所以物质可逆;但是形成ATP时所需能量绝不是ATP水解所释放的能量,所以能量不可逆。(具体因为:(1)从反应条件看,ATP的分解是水解反应,催化反应的是水解酶;而ATP是合成反应,催化该反应的是合成酶。酶具有专一性,因此,反应条件不同。(2)从能量看,ATP水解释放的能量是储存在高能磷酸键内的化学能;而合成ATP的能量主要有太阳能和化学能。因此,能量的来源是不同的。(3)从合成与分解场所的场所来看:ATP合成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线粒

高中生物竞赛知识点(全)

第一章走近细胞 第一节从生物圈到细胞 一、相关概念、 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除了病毒以外,所有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 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植物没有系统)→个体→种群 →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 二、病毒的相关知识: 1、病毒(Virus)是一类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体。主要特征: ①、个体微小,一般在10~30nm之间,大多数必须用电子显微镜才能看见; ②、仅具有一种类型的核酸,DNA或RNA,没有含两种核酸的病毒; ③、专营细胞内寄生生活; ④、结构简单,一般由核酸(DNA或RNA)和蛋白质外壳所构成。 2、根据寄生的宿主不同,病毒可分为动物病毒、植物病毒和细菌病毒(即噬菌体)三大类。根据病毒所含核酸种类的不同分为DNA病毒和RNA病毒。 3、常见的病毒有:人类流感病毒(引起流行性感冒)、SARS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艾滋病(AIDS)]、禽流感病毒、乙肝病毒、人类天花病毒、狂犬病毒、烟草花叶病毒等。 第二节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一、细胞种类:根据细胞内有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把细胞分为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 二、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比较: 1、原核细胞:细胞较小,无核膜、无核仁,没有成形的细胞核;遗传物质(一个环状DNA分子)集中的区域称为拟核;没有染色体,DNA 不与蛋白质结合,;细胞器只有核糖体;有细胞壁,成分与真核细胞不同。 2、真核细胞:细胞较大,有核膜、有核仁、有真正的细胞核;有一定数目的染色体(DNA与蛋白质结合而成);一般有多种细胞器。 3、原核生物:由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如:蓝藻、细菌(如硝化细菌、乳酸菌、大肠杆菌、肺炎双球菌)、放线菌、支原体等都属于原核生物。 4、真核生物:由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如动物(草履虫、变形虫)、植物、真菌(酵母菌、霉菌、粘菌)等。 三、细胞学说的建立: 1、1665 英国人虎克(Robert Hooke)用自己设计与制造的显微镜(放大倍数为40-140倍)观察了软木的薄片,第一次描述了植物细胞的构造,并首次用拉丁文cella(小室)这个词来对细胞命名。 2、1680 荷兰人列文虎克(A. van Leeuwenhoek),首次观察到活细胞,观察过原生动物、人类精子、鲑鱼的红细胞、牙垢中的细菌等。 3、19世纪30年代德国人施莱登(Matthias Jacob Schleiden)、施旺(Theodar Schwann)提出:一切植物、动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的基本单位。这一学说即“细胞学说(Cell Theory)”,它揭示了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第二章组成细胞的分子 第一节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 一、1、生物界与非生物界具有统一性:组成细胞的化学元素在非生物界都可以

高中生物竞赛范围

高中生物竞赛范围 (理论部分) 第一部分:植物解剖、生理(重点是种子植物)和分类(20%) 一、种子植物形态解剖 (一)植物组织 1.植物组织的概念和类型 2.分生组织3.成熟组织 4.组织系统5.维管组织和维管束 (二)种子和幼苗 1.种子的结构和类型 2.种子的萌发和幼苗的形成 (三)种子植物的营养器官 1.根的结构(内皮层)2.茎的结构(维管束)3.叶的结构与气孔功能 4.根、茎、叶的变态 (四)种子植物的繁殖器官 1.花的结构 2.种子和果实的形成 二、植物生理 (一)植物的水分代谢 1.植物吸水的部位及方式 2.植物细胞渗透吸水原理(水势) 3.植物体内水分的散失 4.外界条件对蒸腾作用的影响 5.蒸腾作用原理在生产上的应用 (二)植物的矿质代谢 1.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及其主要生理作用 2.根吸收矿质元素的过程3.植物根系吸收矿质元素的特点 4.植物体内无机养料的同化 5.矿质元素在植物体内的运输和利用 (三)植物的光合作用 1.光合作用的概念及其重大意义 2.光合作用的场所和光合色素 3.光合作用的全过程(光系统Ⅰ和光系统Ⅱ) 4.C[,3]和C[,4]植物的比较(光呼吸) 5.绿色植物与光合细菌的光合作用的比较 6.外界条件对光合作用的影响(饱和点、补偿点)7.光合作用的原理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四)植物体内物质的运输 (五)抗逆生理(抗旱、抗寒等) (六)植物的呼吸作用 1.呼吸作用的类型和过程 2.植物体各部分的呼吸强度比较 3.外界条件对呼吸作用的影响 4.呼吸作用的生理意义 5.呼吸作用的原理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6.呼吸作用与光合作用的关系 (七)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1.生长素类 2.赤霉素类3.细胞分裂素类 4.脱落酸5.乙烯 (八)植物开花的机理及其应用 1.植物的花前成熟2.低温和花诱导 3.光周期和花诱导4.春化和光周期理论在生产中的应用 5.其他条件对植物开花的影响 (九)植物的生长、发育和生殖 1.顶端分生组织和形成层2.无性生殖、有性生殖 3.双受精作用、胚的发育和胚乳的发育 4.种子植物、蕨类植物和苔藓的世代交替(生活史) 三、植物系统分类(了解到科、目、纲、亚门和门) (一)藻类植物 1.蓝藻门2.绿藻门 3.红藻门4.褐藻门 (二)菌类植物 1.细菌门2.粘菌门 3.真菌门 (三)地衣植物 (四)苔藓植物 1.概述2.苔纲3.藓纲 (五)蕨类植物 1.概述2.石松亚门 3.木贼亚门4.真蕨亚门5.蕨类植物的起源与演化 6.蕨类植物的经济价值(六)种子植物——裸子植物 1.概述2.裸子植物分类3.苏铁纲 4.银杏纲5.松柏纲6.裸子植物的起源与演化(七)种子植物——被子植物 1.概述2.双子叶植物纲和单子叶植物纲的10个重点科(十字花科、豆料、菊科、蔷薇科、锦葵科、茄科、葫芦科、芸香科、禾本科、百合科等的特征及花程式、花图式)3.被子植物的起源与系统发育 第二部分:动物分类、形态、解剖和生理(20%) 一、动物分类、形态与解剖(重点是无脊椎动物) (一)原生动物门 1.主要特征2.草履虫3.分类(鞭毛纲、肉足纲、孢子纲、纤毛纲) (二)多孔动物门 1.主要特征2.海绵 (三)腔肠动物门 1.主要特征2.水螅3.分类(水螅纲、钵水母纲、珊瑚纲) (四)扁形动物门 1.主要特征2.分类(涡虫纲、吸虫纲、绦虫纲) (五)线形动物门 1.主要特征2.分类(线虫纲、轮虫纲) (六)环节动物门 1.主要特征2.环毛蚓3.分类(多毛纲、寡毛纲、蛭纲) (七)软体动物门 1.主要特征2.无齿蚌3.分类(双神经纲、腹足纲、瓣鳃纲、头足纲) (八)节肢动物门 1.主要特征2.甲壳纲3.蛛形纲4.多足纲5.昆虫纲(纲的主要特征:直翅目、半翅目、同翅目、鳞翅目、鞘翅目、膜翅目、双翅目等重要目的特征,触角、口器、翅、足的类型)

高中生物黑藻知识点

高中生物黑藻知识点 第1讲走近细胞 一、细胞的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 1、无细胞结构的生物病毒的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 生活方式:寄生在活细胞 病毒分类:DNA病毒、RNA病毒 遗传物质:或只是DNA,或只是RNA(一种病毒只含一种核酸) 2、单细胞生物依赖单个细胞完成各种生命活动。 3、多细胞生物依赖各种分化的细胞密切合作,完成复杂的生命活动。 二、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 除病毒以外,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 三、比较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 比较项目 原核细胞 真核细胞 本质区别 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 有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 细胞壁

主要成分为肽聚糖 植物细胞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动物细胞无细胞壁;真菌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壳多糖 细胞质 有核糖体,无其他细胞器 有核糖体和其他细胞器 细胞核 拟核,无核膜和核仁 有核膜和核仁 转录和翻译 转录、翻译可同时进行 转录主要在细胞核内进行,翻译在细胞质(核糖体)内进行 是否遵循 遗传定律 不遵循孟德尔遗传定律 核基因遵循,质基因不遵循 可遗传变异类型 基因突变 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 蓝藻细胞中无叶绿体,但也能进行光合作用的原因是其细胞中含有藻蓝素和叶绿素及光合作用所需的酶。

原核和真核细胞最主要的区别是有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两类细胞共有的细胞器是核糖体。 四、细胞学说的建立 (1)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连线) (2)基本内容 ①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构成。 ②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他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的生命起作用。 ③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中产生。 (3)意义:揭示了细胞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统一性;揭示了生物之间存在一定的亲缘关系。 四、高倍显微镜的使用 1、重要结构 光学结构:镜头目镜——长,放大倍数小 物镜——长,放大倍数大 反光镜平面——调暗视野 凹面——调亮视野 机械结构:准焦螺旋——使镜筒上升或下降(有粗、细之分)转换器——更换物镜 光圈——调节视野亮度(有大、小之分)

高中生物竞赛总结

高中生物竞赛总结 高中生物竞赛总结 高中生物竞赛总结 复习参考书:中学生物课本(高二生物上下册、高三选修本、生理卫生及初中生物四册) 普通生物学陈阅增主编 奥赛竞赛书:金牌之路、王正询主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指导思想:以高中教材为主,用普通生物学拓展内容)一、细胞生物学和生物化学 1.细胞结构、功能、分裂(细胞周期:可用放射性标记物进行研究)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的功能:选择透过性(协助扩散、主动运输)内吞和外排作用细胞骨架:微丝、微管等 原核细胞(典型的原核生物:蓝藻和细菌)与真核细胞的区别有丝分裂实验步骤及所用到的材料 2.DNA、RNA(核酸)组成单位、空间结构及其变性、复性等问题。蛋白质的组成单位、空间结构及其变性、复性等问题3.提取DNA的实验(原理、过程、注意问题)4.DNA复制过程、转录、翻译过程(中心法则) 5.鉴定蛋白质、脂肪、还原性糖(及淀粉: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的方法、颜色变化6.电泳方法 7.蛋白质的差异(结构上)和氨基酸(20种)的差异 8.血红蛋白的功能、结构(猪、人、牛的某一区段相似:功能相似携带氧)9.酶的特性及其影响因素:相关实验10.蛋白质类型:组合蛋白和功能蛋白二、遗传学及进化理论 1.遗传学三大规律:分离、自由组合、连锁与交换、伴性遗传(常、性染色体;性别决定) 2.生物的变异: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3.原始生命的起源过程、现代进化理论、人类起源自然选择学说主要内容 生物进化的证据:最可靠:化石比较解剖学:同源器官和同功器官

胚胎发育学:早期具有相似的特征:尾和鳃裂考点提示: (一)遗传病及其分析 1.常染色体显隐性遗传病、性染色体显隐性遗传病2.计算发病率、预测某家族未来发展趋势 3.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染色体异常遗传病(二)数量遗传与质量遗传的特点 (三)群体遗传平衡定律(哈德温伯格定律)(四)袁隆平:3系杂交水稻及杂交育种细胞核不育和细胞质不育问题(五)复等位基因三、动物学 1.动物冬眠的生理意义:对寒冷和食物不足的一种适应 2.昆虫的变态(完全变态和不完全变态) 3.动物分类学(无脊椎动物及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及其特点:初二第三册)四、植物学 1.植物主要类群及其主要特征(特别是种子植物:花的结构:初二第三册)2.胞间连丝、植物导管与筛管及其作用3.组织培养方法、优点 4.逆境生理:植物在反常环境里(高温、低温、干旱、盐碱地等)所表现出来的现象。5.光合作用:C3(卡尔文循环)植物、C4植物及其区别呼吸作用:三羧酸循环 6.植物生长素生理作用、发现实验(达尔文、温特等人的实验)7.植物细胞质壁分离与恢复实验(原理及实验现象) 8.植物吸收矿质元素的过程:交换吸附与主动运输(与呼吸作用关系)几种重要矿质元素及其重要作用五、人体生理及解剖学1.几种不同肌肉的特点 2.三大营养物质(蛋白质、脂类、糖类)的消化、代谢过程及其相互间的关系3.神经系统基本组成单位:神经元(细胞) 4.反射与反射弧的概念、组成;大脑皮层及其作用5.神经传导方式(能看图判断) (神经纤维上传导及神经细胞间的传导方式)神经递质: 6.激素调节功能及其应用 (1)胰岛素与糖尿病(致病原因:大量食糖、缺胰岛素、肾脏病变:过滤

高中生物奥林匹克竞赛辅导专题总结(二)

高中生物奥林匹克竞赛辅导专题讲座 专题五光合作用 [竞赛要求] 1.光合作用的概念及其重大意义 2.光合作用的场所和光合色素 3.光合作用的全过程(光系统I和光系统II) 4.C3和C4植物的比较(光呼吸) 5.外界条件对光合作用的影响(饱和点、补偿点) 6.光合作用的原理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知识梳理] 一、光合作用概述 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吸收阳光的能量,同化二氧化碳和水,制造有机物质并释放氧气的过程。 1.光合作用的重要性可以概括为把无机物变成有机物、蓄积太阳能量和环境保护为三方面。 应注意吸收光谱只说明光合色素吸收的光段,不能进一步说明这些被吸收的光段在光合作用中的效率,要了解各被吸收光段的效率还需研究光合作用的作用光谱,即不同波长光作用下的光合效率称为作用光谱。 荧光现象:叶绿素溶液在透射光下呈绿色,而在反射光下呈红色的现象。 磷光现象:叶绿素在去掉光源后,还能继续辐射出极微弱的红光(用精密仪器测知)的现象。 3.光合作用的发现 ●17世纪,van Helmont,将2.3kg的小柳树种在90.8kg干土中,雨水浇5年后,小柳树 重76.7kg,而土仅减少57g。因此,他认为植物是从水中取得所需的物质。 ●1771年,Joseph Priestley,密闭容器中蜡烛燃烧污染了空气,使放于其中的小鼠窒息; 若在密闭容器中放入一支薄荷,小鼠生命就可得到挽救。他的结论是,植物能净化空气。

● 1779年,Jan Ingenhousz ,确定植物净化空气是依赖于光的。 ● 1782年,J.Senebier ,证明植物在照光时吸收CO 2并释放O 2。 ● 1804年,N.T.De Saussure 发现,植物光合作用后增加的重量大于吸收CO 2和释放O 2 所引起的重量变化,他认为是由于水参与了光合作用。 ● 1864年,J.Sachs 观察到照光的叶绿体中有淀粉的积累,显然这是由光合作用产生的葡 萄糖合成的。 ● 20世纪30年代,von Niel 提出光合作用的通式: ● 1937年,R. Hill 用离体叶绿体培养 证明,光合作用 放出的O 2,来自H 2O 。将光合作用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光诱导的电子传递以及水的光解和O 2的释放(又称希尔反应);这一阶段之后才是CO 2的还原和有机物的合成。 ● 1940年代,Ruben 等用18O 同位素示踪,更进一步证明光合作用放出的O 2,来自H 2O 二、光合作用的过程 1.光反应和暗反应 根据需光与否,可笼统的将光合作用分为两个反应――光反应和暗反应。光反应发生水的光解、O 2的释放和ATP 及NADPH (还原辅酶II )的生成。反应场所是叶绿体的类囊体膜中,需要光。暗反应利用光反应形成的ATP 和NADPH ,将CO 2还原为糖。反应场所是叶绿体基质中,不需光。从能量转变角度来看,光合作用可分为下列3大步骤:光能的吸收、传递和转换过程(通过原初反应完成);电能转化为活跃的化学能过程(通过电子传递和光合磷酸化完成);活跃的化学能转变为稳定的化学能过程(通过碳同化完成)。前两个步骤属于光反应,第三个步骤属于暗反应。 (1)光能的吸收、传递和转换 ①原初反应:为光合作用最初的反应,它包括光合色素对光能的吸收、传递以及将光能转换为电能的具体过程(图5-1)。 H 2O+A AH 2+1/2O 2 6CO 2+2H 2O (C 6H 12O 6)+ 6H 2O +6O 2 6CO 2+6H 2O C 6H 12O 6+6O 2 光 绿色细胞 CO 2+2H 2A (CH 2O)+2A+H 2O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