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NCCN肿瘤治疗指南

NCCN肿瘤治疗指南

NCCN肿瘤治疗指南
NCCN肿瘤治疗指南

晚期癌症姑息治疗与生活质量

晚期癌症姑息治疗与生活质量【关键词】肿瘤;姑息疗法;生活质量 目前,肿瘤的发生率在世界各地都有明显增高的趋向。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调查统计,1995年全世界有新发癌症患者1000万人,死于癌症人数660万,是居民常见的死亡原因之一[1]。由于肿瘤诊断的复杂性及目前诊断水平的限制,在许多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相当多患者确诊时已是中、晚期。晚期癌症患者应得到进一步的姑息治疗以提高其生活质量。但由于人们传统观念对癌症和死亡存在偏见,加之现有的医疗制度和条件所限,致使大量晚期癌症患者得不到合理的治疗和妥善的安置,而蒙受癌症所带来的极大的身心痛苦、经济损失、家庭不宁,也增加了社会和工作单位的负担。2006年第4届中国肿瘤学术大会的主题是“规范肿瘤治疗,提高生命质量”。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和欧洲临床肿瘤学会于2006年共同发布了“改善癌症医疗质量的共识意见声明”,强调关注癌症生存者及癌症姑息治疗问题。这些所体现的基本思想是:尊重癌症患者,科学决策抗癌治疗,保证癌症医疗质量。WHO对肿瘤工作者的要求,已由过去的肿瘤预防、早诊断、早治疗的三个重点改进到肿瘤预防、早期诊断、综合治疗和姑息治疗的四个重点,并认为姑息治疗在多数常见癌症的治疗中占有一定的重要地位。 1 姑息治疗的定义、起源及发展

根据WHO的定义,姑息治疗是指对所患疾病已经治疗无效的患者积极地、全面地医疗照顾。对疼痛、其他症状以及心理、社会和精神问题的控制是首要的。姑息性治疗的目的是使患者和家属获得最佳生活质量。姑息性治疗的很多方面也可与抗癌治疗一起应用于疾病过程的早期[2]。因此姑息治疗是一种人性化的治疗[3]。 姑息治疗起源于4世纪古罗马拜占庭Christain社会机构发起的临终关怀医院(hospice)运动。1967年,世界第一个现代化的Hospice在伦敦建成。20世纪70年代以后,姑息治疗机构逐渐发展壮大,目前英国有700余家,美国3000余家,其他欧洲及第三世界也陆续建立起Hospice。1982年WHO提出“到2000年使癌症病人不痛”,在世界范围内推广应用癌痛止痛原则。1993年英国和加拿大学者编写了牛津大学教科书《姑息医学》,并于1998年再版。 我国姑息治疗事业起始于20世纪80年代,李同度教授于1985年首次提出“晚期癌症患者收治是个社会问题”,1987年筹建了我国第一个以收治晚期癌症患者为主的安徽肿瘤康复医院。1994年8月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康复与姑息治疗专业委员会正式成立,后来各省市也相继成立省市级的癌症康复与姑息治疗专业委员会。1990年,我国卫生部和WHO共同召开全国癌痛专题研讨会,并把癌痛三阶段止痛方案推向全国[4]。此后,1991年、1994年和1999年,我国三次修

癌症姑息治疗

癌症姑息治疗 【WHO攻克肿瘤的四大战略任务】肿瘤预防、肿瘤早诊、综合治疗、姑息治疗 【发展姑息医学是全社会的需要】1、癌症发病率及死亡率的增加2、社会老年化进程的加速3、可治愈性肿瘤的比例仍很低4、晚癌患者如何办 【WHO姑息治疗的原则】1、缓解疼痛及其他造成痛苦的症状2、肯定生命并把死亡看成一个正常的过程3、对死亡既不延长也不促进4、对患者全身心的关顾,使其尽可能主动的生活5、给家属提供一个支持系统,妥善地照顾患者,正确处理后事6、提高生活质量可能对疾病过程起到正面的影响7、姑息治疗应尽早地用于疾病的早期,与放疗、化疗相结合8、为了更好的了解和处理一切痛苦的临床并发症所需要的调查及研究 【早期规范化处理癌痛及其他症状----改善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时间】1、终末期疾病源于疾病早期2、早期疼痛不处理,导致神经和中枢的敏化,使疼痛信息传导的增强,静止通道的活化,使疼痛不断增强,甚至无害刺激也可诱发痛苦3、未处理的症状造成慢性痛苦,导致抑郁、自杀、恶液质 【姑息治疗在肿瘤学中的位置】1、姑息治疗应尽早地贯彻到肿瘤治疗始终2、癌症发病在发展中国家仍将继续呈上升趋势3、80%以上患者需姑息治疗4、发达国家五年癌症生存率达50%,但早、晚也需姑息治疗5、当医疗花费成为患者负担后,姑息治疗愈来越得到患者及家属的选择 【姑息医学发展滞后的原因】1、社会对姑息治疗的定义、伦理、原则、内容缺乏认识 2、政府的国家癌症控制项目欠具体 3、对受伤害的脆弱的群体缺乏来自各方面精神及经济的支持 4、政策制定者、执行者、专业人员研讨应加强如:如何落实与整合肿瘤工作的四项任务?如何确定优先?如何消除现实医疗实践中的浪费、开拓有效的医疗服务?了解地区差异、基金保证与重视程度的区别 5、肿瘤专业工作者错误的认为停止化疗=不能提供其他,希望被剥夺而放弃了患者;疾病进展=肿瘤医生的失败,形成自责;支持治疗Hospice=不治疗,造成患者因转诊晚而未享受足够的姑息治疗的现象 6、专业姑息治疗队伍处于治疗与姑息的交接口,感到无所是从,缺乏成就感,缺乏周围的支持,忽略了自己正在从事真正的人文关怀,真心的奉献爱心的事业 7专业医院考虑出成果,出人才及医院收入,医生考虑疗效与不良反应,家属最关心的经济问题,而患者急于缓解痛苦,如何将四者统一将是人文关怀及和谐社会的体现 8、初级保健人员缺乏治疗、教学、科研及学习的条件。面对本应多中心协作的躯体、心理、精神全面关顾的弱势群体感到无能为力的负罪感。 【根据资源水平姑息治疗优先的实施】目的:改善癌症或其他致命性疾病患者及其家属的生活质量 内容:疼痛控制、症状处理、心理及精神支持,所有国家公众及专业人员都应知道癌痛是可以避免的,并且在各健康保健组织均可提供口服吗啡 1、低资源国家:在所能达到的目标地区各层次的医疗保健机构都要采用最低标准的疼痛控制和姑息治疗,如家庭护理 2、中等资源国家:全国范围内各层次的医疗保健机构都要保证最低标准的疼痛控制及姑息治疗实施,可由健康保健工作者及家庭护理共同完成 3、高水平资料国家:在全国范围内、各个层次的医疗保健人员均应通过各种方式包括家庭护理确保国

临床诊疗指南(肿瘤科分册)

原发性肺癌诊疗规范 一、概述 原发性肺癌(以下简称肺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2010年卫生统计年鉴显示,2005年,肺癌死亡率占我国恶性肿瘤死亡率的第1位。 为进一步规范我国肺癌诊疗行为,提高医疗机构肺癌诊疗水平,改善肺癌患者预后,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特制定本规范。 二、诊断技术与应用 (一)高危因素。有吸烟史并且吸烟指数大于400支/年、高危职业接触史(如接触石棉)以及肺癌家族史等,年龄在45岁以上者,是肺癌的高危人群。 (二)临床表现。 1.肺癌早期可无明显症状。当病情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常出现以下症状: (1)刺激性干咳。 (2)痰中带血或血痰。 (3)胸痛。 (4)发热。 (5)气促。 当呼吸道症状超过两周,经治疗不能缓解,尤其是痰中带血、刺激性干咳,或原有的呼吸道症状加重,要高度警惕肺癌存在的可能性。

2.当肺癌侵及周围组织或转移时,可出现如下症状: (1)癌肿侵犯喉返神经出现声音嘶哑。 (2)癌肿侵犯上腔静脉,出现面、颈部水肿等上腔静脉梗阻综合征表现。 (3)癌肿侵犯胸膜引起胸膜腔积液,往往为血性;大量积液可以引起气促。 (4)癌肿侵犯胸膜及胸壁,可以引起持续剧烈的胸痛。 (5)上叶尖部肺癌可侵入和压迫位于胸廓入口的器官组织,如第一肋骨、锁骨下动、静脉、臂丛神经、颈交感神经等,产生剧烈胸痛,上肢静脉怒张、水肿、臂痛和上肢运动障碍,同侧上眼脸下垂、瞳孔缩小、眼球内陷、面部无汗等颈交感神经综合征表现。 (6)近期出现的头痛、恶心、眩晕或视物不清等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应当考虑脑转移的可能。 (7)持续固定部位的骨痛、血浆碱性磷酸酶或血钙升高应当考虑骨转移的可能。 (8)右上腹痛、肝肿大、碱性磷酸酶、谷草转氨酶、乳酸脱氢酶或胆红素升高应当考虑肝转移的可能。 (9)皮下转移时可在皮下触及结节。 (10)血行转移到其他器官可出现转移器官的相应症状。 (三)体格检查。 1.多数肺癌患者无明显相关阳性体征。 2.患者出现原因不明,久治不愈的肺外征象,如杵状指(趾)、非

NCCN结肠癌指南

NCCN 结肠癌指南(2015.2 最新版) 作者:月下荷花 一.重要的更新内容: 1. 检测RAS 基因状态,包括KRAS 外显子2 和非外显子2 以及NRAS,还需检测BRAF 基因状态,不论是否有RAS 突变。 2. FOLFOX+Cetuximab 作为治疗选择时需注意如下注释:对潜在可切除肝转移疾病的治疗数据仍有争议。 3. 对可切除的转移性疾病,围手术期总的治疗时间不超过6 个月。 二.概述 美国的结直肠癌诊断位列第四,癌症导致死亡位列第二,数据显示发病率和死亡率呈下降趋势。发病率与死亡率的改善是癌症预防、早期诊断、更好治疗决定的。临床医生在使用指南时要明确以下几点:1. 指南中分期按TNM 分期;2. 除非有特别标注,所有推荐级别均为2A。 三.风险评估 大约20% 的结肠癌有家族聚集性,新诊断结直肠癌腺癌或腺瘤病人的一级亲属患结直肠癌风险增高。结直肠癌遗传易感性包括:明确定义的遗传综合征如林奇综合征和家族性腺瘤样息肉增生。推荐所有结肠癌病人要询问家族史及风险评估。 1. 林奇综合征是最常见的遗传性结肠癌易感综合征,占所有结直肠癌2%-4%。由DNA 错配修复基因(MMR)突变所致,包括MLH1、MSH2、MSH6 和PMS2。目前检测林奇综合征的方法有免疫组化分析MMR 蛋白表达和分析微卫星不稳定性(MSI)。若免疫组化MLH1 蛋白缺失,还需检测BRAF 突变,后者可致MLH1 启动子甲基化影响蛋白表达。 NCCN 支持对所有小于70 岁病人或是大于70 岁、满足Bethesda 指南的病人进行MMR 检测。另外对II 期病人也要进行检查。 2. 结直肠癌的其它风险因素 炎症性肠病患者结直肠癌风险增加,其它可能风险因素包括吸烟、红肉和加工肉类的食用、

肝癌诊治指南(试行)

肝癌诊治指南(试行) 一、范围 本指南规定了原发性肝癌(简称肝癌)的规范化诊治流程、诊断依据、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原则和治疗方案。 本指南适用于具备相应资质的市、县级常见肿瘤规范化诊疗试点医院及其医务人员对肝癌的诊断和治疗。 二、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肝细胞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三、缩略语 下列缩略语适用于本指南: HCC:(hepatocellular carcinoma)肝细胞肝癌 AFP: (a-fetoprotein)甲胎蛋白 CEA: (carcinoembryonic antigen)癌胚抗原 CA19-9:(Carbohydrate Atigen 19-9)糖抗原19-9 ICG15:(Indo Cyanine Green)吲哚氰绿15分钟潴留率 HBV:(hepatitisB virus)乙肝病毒 HCV:(hepatitisC virus)丙肝病毒 TAIT:( transarterial interventional therapy)经肝动脉介入治疗 3DCRT:(3-dimensional conformal radiation therapy)三维适形放疗 IMRT:(intensity modulated radiation therapy)调强适形放疗 四、诊断依据 (一)高危因素。 有乙型/丙型肝炎或酒精性肝硬化、黄曲霉毒素接触史、饮水污染史者,是肝癌的高危人群。 (二)症状。 具备高危因素,合并肝痛、腹胀、纳差、乏力、消瘦、黄疸、腹水者,应高度警惕肝癌可能。 (三)体征。 1.多数肝癌患者无明显相关阳性体征。 2.合并高危因素者,出现肝大伴或不伴结节、上腹肿块、黄疸、腹水、脾大等,应警惕肝癌可能。 3.肝掌、蜘蛛痣、血管痣和腹壁静脉曲张等为肝硬化体征。 4.临床诊断为肝癌的病人近期出现咳嗽、喀血、骨痛、病理性骨折、左锁骨上淋巴结肿大等提示远处转移的可能。 (四)辅助检查。 1.血液生化检查 对于原发性肝癌,可能出现血液碱性磷酸酶、谷草转氨酶、乳酸脱氢酶或胆红素升高、白蛋白降低等肝脏功能改变以及淋巴细胞亚群等免疫指标的改变。2.肿瘤标志物检查 AFP(甲胎蛋白)是肝癌诊断中最好的肿瘤标记。AFP>400ng/mL一个月;或AFP>200ng/mL 持续二个月,排除妊娠和生殖腺胚胎癌者,高度警惕肝癌,应通过影像学检查确诊。

NCCN胰腺癌外科治疗指南解读_百替生物

NCCN胰腺癌外科治疗指南解读 张太平,肖剑春,赵玉沛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外科,北京100730) 胰腺癌是一种恶性程度极高的消化系统肿瘤,其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逐年上升。2009年美国胰腺癌新发病例数42470例,死亡病例数35240例,在恶性肿瘤死亡率中居第四位,5年生存率<5%[1]。我国胰腺癌发病率也有逐年增长的趋势。根治性手术切除是胰腺癌综合治疗的核心,也是胰腺癌患者获得长期生存的唯一希望,目前胰腺癌根治术后5年生存率可达15%~25%。近年来大的医疗中心胰头十二指肠切除术的死亡率已经<5%[2],胰腺癌的外科治疗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本文结合最新的NCCN指南,就其外科治疗的关键问题加以讨论,以期进一步规范胰腺癌的外科治疗。 1根治性手术可切除性标准 根治性手术切除是延长胰腺癌患者生存时间的最有效治疗方式,然而胰腺癌发病隐蔽、进展快、恶性度高、早期诊断率低,80%以上的患者在诊断时已经无法接受根治性手术[3]。因此术前评估肿瘤范围及可切除性极为重要,近来有meta分析指出多排螺旋三维重建CT预测肿瘤可切除性的准确率在52%~96%,不可切除的准确率为90%~100%,是评估胰腺癌术前可切除性的最佳方法[4],除此之外超声内镜、PET、腹腔镜、腹腔镜超声等也是胰腺癌可切除性评估的重要方法。2009年胰腺癌NCCN 指南中定义可切除性胰腺癌为:肿瘤无远处转移;与腹腔干和肠系膜上动脉(SMA)周围有清晰的脂肪层;且肠系膜上静脉(SMV)/门静脉清晰可见。将不可切除的胰腺癌分别定义为:1胰头癌:肿瘤有远处转移、围绕SMA大于180度、侵犯腹腔干(任何度数)、SMV/门静脉闭塞且无法重建或者肿瘤侵犯围绕腹主动脉;2胰体癌:肿瘤有远处转移、围绕SMA或腹腔干大于180度、SMV/门静脉闭塞且无法重建或者侵犯腹主动脉;3胰尾癌:肿瘤有远处或者转移围绕SMA或腹腔干大于180度;4淋巴结状态:淋巴结转移范围超出手术所能切除范围。[5]国内在2007版胰腺癌诊治指南中对胰腺癌可切除性标准也有相应定义。[6]然而目前并无一致公认的胰腺癌可切除标准,在实际工作中上述判断还受其它因素如影像学检查的准确率、术者的经验及手术团队的专业性等影响,尽管如此能否获得R0切除应是胰腺癌可切除性评估的重点。 2可能切除性胰腺癌 在可切除和不可切除胰腺癌之间存在“灰色地带”即可能切除性胰腺癌。[7]2009年胰腺癌NCCN 指南定义可能切除性胰腺癌为:严重的单侧或双侧的SMV/门静脉侵犯;肿瘤围绕SMA小于180度;肿瘤围绕或包裹肝动脉,但可以重建;SMV闭塞,但受累部分很短可以重建。[5]可能切除性胰腺癌成功进行R0切除风险较大,因此术前应先接受包括全身化疗和放化疗的新辅助治疗后再评估其可切除性,决定患者下一步治疗方案。M.D.Anderson癌症中心回顾分析了该中心1999年至2006年中160例诊断为可能切除的胰腺癌患者,其中125例进行了新辅助治疗。经过可切除性再评估,66例进行了根治性手术其中62例患者获得了R0切除。手术患者中位生存期40月,非手术患者中位生存期13月两者具有统计学差异(P<0.001)。[8]该中心还通过非随机Ⅱ期临床实验发现新辅助治疗增加了胰腺癌的R0切除率[9]。有meta分析(总结1966-2009年111项临床研究共4394例患者)显示经新辅助治疗大约1/3可能切除患者可以获得根治性手术切除,术后患者生存时间和可切除患者无差异。[10]由此可见血管受累并非胰腺癌手术的绝对禁忌症,临床中应重视可能切除的胰腺癌患者,积极进行新辅助治疗以期获得R0切除。然而目前新辅助治疗的具体疗程和方案还并未统一[11-13]因此还期待更多临床研究。 3是否术前胆道引流 大约70%胰头癌患者以梗阻性黄疸为首发症状[19],有研究认为黄疸增加了手术的并发症因此建议术前经皮穿刺或者内镜下进行胆道引流。[14-16]然而这一观点备受争论,有meta分析认为术前减黄反而增加了手术并发症并且延长了患者住院时间增加了住院费用。[17-18]但限于这些分析所基于的临床研究严谨性有待提高,所以结果的可信度受到置疑。近来新英格兰杂志发表了一篇多中心前瞻性随

肿瘤放疗科诊疗指南

临床诊疗指南 肿瘤放疗分册

目录 第一章头颈部肿瘤 (1) 第一节鼻咽癌 (1) 第二节上颌窦癌 (7) 第三节筛窦癌 (8) 第四节口咽癌 (9) 第五节口腔癌 (11) 第六节喉癌 (12) 第七节甲状腺癌 (17) 第二章胸部肿瘤 (20) 第一节肺癌 (20) 第二节乳腺癌 (26) 第三节纵隔肿瘤 (31) 第三章消化道肿瘤 (35) 第一节食管癌 (35) 第二节大肠癌 (38) 第四章泌尿及男性生殖系统肿瘤 (44) 第一节肾癌 (44) 第二节膀胱癌 (47) 第三节前列腺癌 (50) 第四节睾丸肿瘤 (57) 第五节阴茎癌 (60) 第五章女性生殖系统肿瘤 (62) 第一节外阴癌 (62) 第二节阴道癌 (63) 第三节子宫颈癌 (63) 第四节子宫内膜癌 (68) 第五节卵巢癌 (72) 第六章淋巴系统肿瘤 (75) 第一节何杰金淋巴瘤 (75) 第二节非何杰金淋巴瘤 (78) 第七章骨及软组织肿瘤 (86) 第一节骨肿瘤 (86) 第二节软组织肿瘤 (86) 第八章中枢神经系统肿瘤 (88) 第一节颅内肿瘤 (88)

第一章头颈部肿瘤 第一节鼻咽癌 一、定义 鼻咽癌是鼻咽部上皮组织发生的恶性肿瘤,在我国鼻咽癌居各种恶性肿瘤的第8位,死亡率占全部恶性肿瘤死亡率的2.81%,在头颈部的恶性肿瘤中鼻咽癌的发病率则居首位。 二、诊断 (一)临床表现 ⒈颈部淋巴结肿大 2. 鼻部表现包括鼻堵,回缩性血涕及涕中带血。 3. 耳部表现常见耳鸣、听力减退、耳内闭塞感。 4. 头痛确诊时约有70%患者有头痛,多表现为一侧为重的偏头痛,少数为颅顶枕后或颈项部痛。 5. 面部麻木约15%-27%患者有面部麻木症状,这是三叉神经受侵或受压所致的浅感觉异常,包括额面部蚁爬感、触觉过敏或麻木,是鼻咽癌前组颈神经受损发生率最高的症状。 6. 眼部症状表现为复视、眼睑下垂、眼球固定。可因肿瘤侵至眶内或侵及颅底,眶尖眼外肌支配神经受侵引起。 7. 颅底受侵引发的颅神经麻痹综合征 ⑴眶上裂综合征:Ⅲ、Ⅳ、V1、V2颅神经麻痹,多伴头痛。 ⑵眶尖综合征:Ⅲ、Ⅳ、Ⅵ、V1颅神经麻痹及头痛。 ⑶垂体蝶窦综合征:Ⅲ、Ⅳ、Ⅵ颅神经先受累,继而Ⅵ和Ⅱ颅神经损伤致失明。 ⑷岩蝶综合征:又名海绵窦综合征或破裂口综合征,首先出现外展神经麻痹,继而顺次出现V3、2、1、Ⅲ、Ⅳ、Ⅱ颅神经麻痹。 ⑸颈静脉孔综合征:出现Ⅸ、Ⅹ、Ⅺ颅神经麻痹症状。 ⑹舌下神经孔症状:致舌下神经损伤,伸舌偏向患侧,患侧舌肌萎缩。 8. 远地转移临床表现以骨转移最多见,肺及肝转移次之。 (二)分期 目前,国内惯用的是1992年福州分期,国际上常用的是UICC分期,分别如下: 1. 1992年福州分期 1

NCCN 成人癌痛临床实践指南2017.2版(6)

NCCN 成人癌痛临床实践指南2017.2版(6) 目录社会心理支持(PAIN-H)英文版中文版●由于癌症相关的疼痛和相关症状的复杂性,医疗保健提供者应该预期患者和家属对于管理策略中支持和宣教的需求。●评估每个患者对心理社会支持的需求是综合疼痛评估中的一个重要 组成部分。(参见PAIN-C)。支持●告知患者和家属/照护者,对疼痛的情绪反应是正常的并且将作为疼痛评估和治疗的 一部分。●对患者和家属/照护者提供情感支持,让他们认识到疼痛是一个可以解决的问题。●酌情协助患者获得治疗。●表明你将与患者和家属/照护者携手,作为团队的一部分来共同解决疼痛问题。●讲解双方商定的要采取的计划及预期产生疗效的时间。●承诺你会一直关注患者直至疼痛得到较好的控制,有助于疼痛的管理。●告知患者及其家属/照护者总会有可行的办法来充分地控制疼痛和其他令人烦恼的症状。 ●评估对家属和其他重要相关人员的影响;酌情提供宣教和支持。●重申你对患者的关心以及计划采取的镇痛措施。技能培训●教授患者应对技能(与适当的镇痛结合使用,而非替代镇痛)以缓解疼痛、增强个人控制能力,并且重新将精力集中在优化生活质量上。?考虑转介给受过任何以下领域培训的有执照的精神卫生专业人员:认知行为疗法(CBT)、催眠、生物反馈和正念减压法(MBSR)。?应对急性疼痛的

技能,包括Lamaze型呼吸训练、分散注意力的技巧?应对慢性疼痛(非疼痛急症)的技能,包括所有上述措施+放松技巧、引导想象、按照患者自身能力分配相应任务、催眠等以达到最理想的功能恢复。?通过培训鼓励自信,以最大限度地提高舒适度。●对患者和家属/照护者宣教:疼痛的管理需要团队的努力,以全面评估和治疗疼痛的影响。团队的成员可能包括:肿瘤科医师、护士、疼痛专科医师、姑息治疗临床医师、康复科医师、神经科医师、心理科医师、社会工作者、精神病科医师、理疗师和精神顾问。见患者和家属/照护者宣教(PAIN-I)患者和家属/照护者宣教(PAIN-I)PAIN-I,1/2英文版中文版●为了评估患者和家属/照护者对疼痛治疗的教育需求,卫生保健团队应该:?评估患者和家属对疼痛含义及其后果的理解。?评估患者和家属的文化程度,以确保其理解宣教的内容。?评估现有关于疼痛和疼痛治疗的知识,以帮助制订适宜的患者和家属/照护者教育计划。1,2●应提供教育材料。●要传达给患者和家属/照护者关于疼痛管理的信息?疼痛缓解在医疗上非常重要,忍受疼痛没有任何医疗益处。?疼痛通常都可以通过镇痛药物得到良好的控制。对于持续存在的疼痛,按时服用镇痛药物有助于改善对疼痛的控制。?存在疼痛的患者常常伴有其它需要控制的症状(如:便秘、恶心、疲劳、失眠、抑郁);其它这些症状的管理可能有助于疼痛的控制。●向患者和家属/照护者传

腮腺癌临床治疗指南

涎腺肿瘤诊疗指南 (2012版)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头颈外科 唾液腺肿瘤亦称涎腺肿瘤,包括三对大涎腺即腮腺,颌下腺,舌下腺,以及广泛分布于口腔,鼻窦,气管粘膜下的小涎腺。腮腺恶性肿瘤所占比例不足20%,颌下腺良恶性肿瘤约各占一半,舌下腺肿瘤中80%-90%为恶性肿瘤。小涎腺肿瘤中恶性肿瘤略多于良性。 【解剖及生理功能】 大涎腺包括腮腺、颌下腺和舌下腺。小涎腺数以百计,广泛分布于上呼吸道及上消化道的粘膜下。 1.腮腺 腮腺是三大涎腺中最大的一对,系浆液性腺体。腮腺区位于颧弓以下,颌骨下缘沿线以上,前外界为下颌支内面后份和翼内肌后缘,后外界为外耳道的前下部并延伸到乳突尖部。大体呈楔形。底向外尖向内,以面神经为界将腮腺分为深叶和浅叶。腮腺肿瘤约90%发生在浅叶。腮腺深叶在外耳道软骨下方绕下颌骨后缘向内,腮腺导管全长约3.5-5cm,直径约0.3cm,自腮腺前 缘穿出后平行于颧弓下约1.5cm水平的咬肌表面,至咬肌前缘转向内侧,开口于上颌第二磨牙相对应的颊粘膜处。约50%的人有副腺体,多位于腮腺导管的上方。腮腺恶性肿瘤以黏液表皮样癌,恶性混合瘤及腺癌较多见,其他组织类型较少见。 腮腺淋巴结可分为腺内和腺外淋巴结,腺内淋巴结位于腮腺实质内,面后静脉周围。腺外淋巴结主要在耳屏前,腮腺前缘的咬肌表面以及腮腺后面和胸锁乳突肌间。腮腺的淋巴引流经腮腺浅和腮腺深淋巴结至颈浅和颈深上淋巴结。腮腺非上皮来源肿瘤中以淋巴瘤较常见,腮腺淋巴结转移癌常来自头面 部皮肤粘膜黑色素瘤,鳞癌及睑板腺癌。 2.颌下腺 颌下腺是混合性腺体,以浆液腺泡为主,位于二腹肌前腹、后腹和下颌骨下缘所形成的颌下三角内,紧邻下颌骨的内面和翼内肌的下部。舌下神经由腺体的内下方行于舌骨舌肌浅面入舌。舌神经在腺深部的上方经舌骨舌肌浅面入舌。颌下腺开口位于口底粘膜的舌下肉阜。颌下腺周围有4-6个淋巴结,

肿瘤诊治规范(完整版)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市、县级医院常见肿瘤规范化诊疗指南(试行)》的通知 (卫办医管发〔2010〕191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部直属有关单位,各公立医院改革国家联系试点城市卫生局: 为规范市、县级医院肿瘤诊疗行为,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降低医疗费用,减轻患者负担,我部于2010年9月印发了《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市、县级医院常见肿瘤规范化诊疗试点工作的通知》(卫办医管发〔2010〕153号),决定在16个公立医院改革国家联系试点城市开展8种常见肿瘤市、县级医院规范化诊疗试点工作(以下简称试点工作)。为指导试点医院做好相关试点工作,我司组织制定了《市、县级医院常见肿瘤规范化诊疗指南(试行)》。现印发给你们(请从卫生部网站医疗服务监管司主页下载),请你们指导试点医院做好相关工作。在试点工作过程中有何意见和建议请及时联系我部医疗服务监管司。 附件:市、县级医院常见肿瘤规范化诊疗指南(试行) 二○一○年十一月十六日 附件: 市、县级医院常见肿瘤规范化诊疗指南(试行) 肺癌规范化诊治指南(试行) 一、范围 本指南规定了原发性肺癌(简称肺癌)的规范化诊治流程、诊断依据、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原则和治疗方案。 本指南适用于具备相应资质的市、县级常见肿瘤规范化诊疗试点医院及其医务人员对肺癌的诊断和治疗。 二、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一)肺癌(lung cancer)。 全称为原发性支气管肺癌,起源于支气管粘膜、腺体或肺泡上皮的肺部恶性肿瘤。 1.小细胞肺癌(small cell lung cancer,SCLC) 一种特殊病理学类型的肺癌,有明显的远处转移倾向,预后较差,但多数病人对放化疗敏感。 2.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 除小细胞肺癌以外其他病理学类型的肺癌,包括鳞状细胞癌、腺癌、大细胞癌等。在生物学行为和临床病程方面具有一定差异。 (二)中心型肺癌(central lung cancer)。 生长在肺段支气管开口及以上的肺癌。 (三)周围型肺癌(peripheral lung cancer)。 生长在肺段支气管开口以远的肺癌。 (四)隐性肺癌(occult lung cancer)。 痰细胞学检查发现癌细胞,影像学和纤维支气管镜未发现病变的肺癌。

将姑息治疗作为持续照护范畴内的综合性治疗内容予以加强

第一三四届会议EB134.R7 议程项目9.4 2014年1月23日 将姑息治疗作为持续照护范畴内的 综合性治疗内容予以加强 执行委员会, 审议了关于将姑息治疗作为生命全程的综合性治疗内容予以加强的报告1, 建议第六十七届世界卫生大会通过以下决议: 第六十七届世界卫生大会, 忆及关于预防和控制癌症的WHA58.22号决议,尤其因为该决议涉及到姑息治疗问题; 考虑到麻醉药品委员会的53/4号和54/6号决议,分别题为“促进用于医疗和科研目的的国际管制合法药物的充分供应并同时防止其被转移和滥用”和“促进用于医疗和科研目的的国际管制麻醉药品和精神药物的充分供应并同时防止其被转移和滥用”; 确认国际麻醉品管制局的特别报告,题为“国际麻醉品管制局有关国际管制药物的供应的报告:确保为医疗和科研用途的充分供应”2,以及世卫组织的指导文件,题为“确保有关管制物质的国家政策保持平衡:有关管制药物可得性和可及性的指导”3; 1文件EB134/28。 2文件E/INCB/2010/1/Supp.1。 3文件EDM/QSM/2000.4,2011年修订。

EB134.R7 2 还考虑到联合国经济及社会理事会关于用阿片止痛剂进行疼痛治疗的2005/25号决议; 铭记姑息治疗是一种手段,能改善面临与威胁生命疾病有关问题的患者(成人和儿童)及其家庭的生活质量,通过早期鉴定并正确评估和治疗身体、心理或精神方面的疼痛和其它问题预防和缓解痛苦; 认识到在表明必须进行姑息治疗的情况下,这种治疗对于改善个人的生活质量、福祉、舒适度和尊严至关重要,这是一种有效和以人为本的卫生服务,重视患者的需要,即需要充分获取与其健康状况有关并能体恤个人和文化因素的信息,以及需要在涉及治疗的决定中发挥主要作用; 申明根据三项联合国国际药物管制公约1,为医疗和科研目的获取姑息治疗和从受管制物质生产的基本药物,包括吗啡等阿片类止痛药,可促进落实人人享有最高而能获致之健康和福祉标准的权利; 确认姑息治疗是卫生系统的一项道德义务,不论疾病或病症能否得到治愈,卫生保健专业人员都有减轻身体、心理或精神方面疼痛和痛苦的道德义务,同时确认对个人的临终护理是姑息治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认识到目前每年有4000多万人需要姑息治疗,预计随着人口老龄化,以及全球非传染性疾病和其它病慢性病的增多,对姑息治疗的需求将增加,同时考虑到姑息治疗对儿童的重要性,并在这方面确认会员国对所需的国际管制药物,包括儿科配方药物应当做出充分估算; 意识到急需将姑息治疗纳入各级的持续照护,特别是初级卫生保健一级,认识到不能充分将姑息治疗纳入卫生和社会保健系统将是导致无法公平获取这类治疗服务的一个主要因素; 注意到许多国家在供应和适当使用用于医疗和科研目的,尤其是用于缓解疼痛和痛苦的国际管制药物方面依然不足,强调会员国有必要在世卫组织秘书处、联合 1经过1972年议定书修订的《1961年联合国麻醉品单一公约》;《1971年联合国精神药物公约》;《1988年联合 国禁止非法贩运麻醉药品和精神药物公约》。

NCCN结肠癌指南(2015.2最新版)剖析

NCCN结肠癌指南(2015.2最新版) 一.重要的更新内容: 1. 检测RAS基因状态,包括KRAS外显子2和非外显子2以及NRAS,还需检测BRAF基因状态,不论是否有RAS突变。 2. FOLFOX+Cetuximab作为治疗选择时需注意如下注释:对潜在可切除肝转移疾病的治疗数据仍有争议。 3. 对可切除的转移性疾病,围手术期总的治疗时间不超过6个月。 二.概述 美国的结直肠癌诊断位列第四,癌症导致死亡位列第二,数据显示发病率和死亡率呈下降趋势。发病率与死亡率的改善是癌症预防、早期诊断、更好治疗决定的。临床医生在使用指南时要明确以下几点:1.指南中分期按TNM分期;2. 除非有特别标注,所有推荐级别均为2A。 三.风险评估 大约20%的结肠癌有家族聚集性,新诊断结直肠癌腺癌或腺瘤病人的一级亲属患结直肠癌风险增高。结直肠癌遗传易感性包括:明确定义的遗传综合征如林奇综合征和家族性腺瘤样息肉增生。推荐所有结肠癌病人要询问家族史及风险评估。 1. 林奇综合征是最常见的遗传性结肠癌易感综合征,占所有结直肠癌2%-4%。由DNA错配修复基因(MMR)突变所致,包括MLH1、MSH2、MSH6和PMS2。目前检测林奇综合征的方法有免疫组化分析MMR蛋白表达和分析微卫星不稳定性(MSI)。若免疫组化MLH1蛋白缺失,还需检测BRAF突变,后者可致MLH1启动子甲基化影响蛋白表达。 NCCN支持对所有小于70岁病人或是大于70岁、满足Bethesda指南的病人进行MMR检测。另外对II期病人也要进行检查。 2. 结直肠癌的其它风险因素 炎症性肠病患者结直肠癌风险增加,其它可能风险因素包括吸烟、红肉和加工肉类的食用、饮酒、糖尿病、体力活动少、代谢综合征、肥胖或高BMI。吸烟、代谢综合征、肥胖或红肉和加工肉类的食用可能与预后差相关,结直肠癌家族史则预后相对好,数据尚有争论。 四.分期 第七版AJCC分期手册对结肠癌分期作了部分调整。II期疾病根据T3还是T4,及T4侵犯程度分为IIA和IIB、IIC。N1和N2也进一步细分,反应受累淋巴结数量对预后的影响。浆膜下层、肠系膜、非腹膜的结肠周围或直肠周围组织肿瘤沉积定义为N1c。根据远处转移只局限于1个还是多个组织或器官,细分为M1a和M1b。

2020上半年肿瘤领域指南和共识汇总(附链接)

2020上半年肿瘤领域指南和共识汇总(附链接) 2020年已过半,我们一起来盘点一下上半年发布的肿瘤科指南和共识。以下精选20篇,供大家临床参考。 肺癌 NCCN临床实践指南:非小细胞肺癌(2020.V6) 肺癌是世界范围内与癌症相关死亡的主要原因。非小细胞肺癌(non-s 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约占所有肺癌病例的85%。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络(NCCN)NSCLC 指南是目前受到广泛关注的指南之一,其每年的更新均纳入当年的最新研究进展。2020年6月,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络(NCCN)发布了非小细胞肺癌指南2020年第6版。 链接:https://www.doczj.com/doc/0f1876266.html,/guideline/20879 推荐阅读:划重点| 2020NCCN非小细胞肺癌指南更新要点 CSCO非小细胞肺癌诊疗指南(2020版) 肺癌是我国的高发肿瘤,《CSCO非小细胞肺癌诊疗指南》自2016年首次发布,至今已更新5版,秉承CSCO恶性肿瘤指南紧跟领域内国

际前沿进展、兼顾我国临床实践可及性的特点,本版《指南》综合考虑药物可及性、地区医疗经济差异、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批准范围,以及我国医保报销政策等因素,同时重点参考包括我国研究者参与或主导的国际临床研究和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药物,提高患者用药可及性,助力我国肺癌临床诊疗策略的优化与进步。 推荐阅读:一文盘点:2020 CSCO肺癌指南更新要点及相关研究进展 中华医学会肺癌临床诊疗指南(2019版) 制定符合中国国情、多学科共同参与的肺癌临床诊疗指南,对规范防治措施、提高中国肺癌诊治水平起到重要的作用。为进一步提高我国肺癌的诊疗水平、改善患者的预后、给各级临床医师提供专业的循证医学意见,中华医学会组织呼吸内科、肿瘤内科、胸外科、放疗科、影像科和病理科专家,整合近年来肺癌病理、基因检测、免疫分子标志物检测和治疗手段等方面的新进展,并同时考虑中国的实际国情和诊治的可及性,结合国际指南和中国国情,制定了中国肺癌临床诊疗指南,旨在为专业的各级临床医师提供循证、指导性意见。指南的内容覆盖肺癌的筛查、诊断、病理、治疗和随访情况等。 链接:https://www.doczj.com/doc/0f1876266.html,/guideline/20730

姑息治疗与临终关怀中的人文精神

姑息治疗与临终关怀中的人文精神 摘要:姑息治疗和临终关怀对临终患者非常重要,其目的在于使临终前患者的 生命质量得到提高,减轻其肉体及精神上的痛苦,改善患者余寿的质量,让每个 临终患者在有限的时光里安详地、舒适地、有尊严而无遗憾地走完人生旅程的最 后一站。但是长期以来并没有指南提到这个问题,而在诊治过程中,多数临床医 生也回避和患者对此进行交流。该文详细阐述了姑息治疗和临终关怀在临终患者 中的重要性,提示医护人员在面对临终患者的同时,需要承担终末期患者的临终 关怀和姑息治疗,努力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 关键词:姑息治疗临终关怀生活质量 正文:肿瘤科的医生经常纠结于权衡临终治疗的潜在获益和可能风险,而新 药及新式治疗的良好效果及耐受性使这种选择变得更为艰难。医生会认为临终治 疗对于其和患者的沟通产生负面影响,但问题并不是这些治疗,而是沟通本身。 医生往往会推迟与患者沟通预后情况与临终治疗,而未与他们的医生进行有效沟 通的患者往往会在临终接受过度治疗,包括化疗的使用、推迟进入临终场所等等。因此,加强医患沟通是改善临终治疗实施的有效策略。临终关怀是患者治疗的一 部分。医务人员应重视与弥留之际老人的心灵沟通。美国学者卡顿堡顿对临终老 人精神生活的研究结果表明,接近死亡的人,其精神和智力状态并不都是混乱的,49%的老人直到死亡前一直是很清醒的。医务人员应对老人表达积极、明确、温 馨的尊重和关怀,直到他们离去。 癌症临终晚期患者往往非常痛苦,且生活质量普遍严重下降。这些痛苦来自 于患者的躯体症状,以及影响病人及其家人的情感和精神方面的困扰。 CHEST 杂 志发表了第三版基于循证医学的 ACCP 指南—癌症患者的诊断和治疗,将癌症的 姑息治疗和临终护理作为一个专题进行了全面的系统评价。生活质量是癌症患者 一个重要的预后因子。姑息治疗的目的是减轻患者痛苦,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并 有可能延长患者生命。已有前瞻性的临床试验表明,在疾病早期阶段引入姑息治疗,能够明显延长癌症患者的预期寿命并改善生活质量。ACCP指南第三版推荐:对于 IV 期肺癌和症状较重的患者,在早期的治疗过程中,建议姑息治疗及标准肿瘤治疗相结合。因此,姑息治疗在癌症患者治疗及管理中的作用,已经取得了较 一致的意见。虽然临床信息对于临终生活护理的决策很重要,但是情绪和心理问 题也很关键。医患沟通在临终生活护理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沟通不畅导致情 绪困扰、延误治疗和阻挠临终生活护理的决策等。 以病人为中心的沟通技巧:耐心倾听和诚恳交谈。认真、仔细地听临终老人 诉说,使其感到支持和理解,通过交谈,及时了解老年人真实的想法和临终前的 心愿,尽量使其没有遗憾地离开人世。允许家属陪护老人,参与临终护理。家属 是老人的亲人,也是老人的精神支柱,可使临终老人获得慰藉,减轻孤独感,增 强安全感,有利于稳定情绪。 花更多的时间和病人及家属沟通,详细介绍病情,了解病人和家属的真实想法、顾虑和困难,并帮助病人和家属理解治疗重心的转移、建立起双方共同认可 的治疗目的,帮助他们更充分地准备下一步。 临终关怀并不只有对躯体的治疗,还有对患者心理和家属心理的哀伤抚慰, 以及和患者的沟通技巧。对那些对治愈性治疗无反应的病人的积极整体照顾 ,需 在多学科综合治疗组各成员共同协作下完成 ,其目的是帮助患者达到和维持其躯体、情感、精神及社会行为能力的最佳状态 ,使患者及其家属获得尽可能好的生

胆囊癌 NCCN实践指南

胆囊癌 流行病学和高危因素 胆囊癌是最常见的胆道恶性肿瘤,在美国今年大约有5000例的新增病例。胆囊癌诊断时年龄一般在70-75岁之间,女性多于男性,两者比为3:157- 60。世界范围内,最多见于以色列、墨西哥、智利、日本和美国土族妇女,尤其是新墨西哥州。 胆结石是胆囊癌最重要的高危诱发因素,尤其是伴发胆囊炎的患者。其它高危因素包括胆囊钙化(瓷化胆囊),胆囊息肉,伤寒携带者以及致癌物接触(如氮芥, 亚硝胺)。 诊断及初步病理检查 遗憾的是,胆囊癌多数确诊病例均为肿瘤晚期,无法进行手术。其临床表现通常并无特异性,如腹痛、体重下降、食欲下降、恶心、急性胆囊炎、黄疸。近20%可切除患者均是在偶然情况下确诊。目前尚无特异实验室检查或标记物用于辅助诊断。 对于B超发现可疑团块患者应行进一步检查,包括CT或MRI、肝功能、胸片以及腹腔镜检查疾病分期。如无远处转移,腹腔镜也可做为手术治疗的手段。B超检查如发现息肉样变,

则在胆囊癌根治前考虑胆囊切除。对于伴有黄疸的患者,应进一步行辅助检查,如ERCP(内窥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PTC(经皮肝胆管造影术)或MRP(核磁共振胆管造影术)。病理学及疾病分期 大多数胆囊癌主要为腺癌。组织学类型分为包括乳头状,结节状和管状。高分化癌及粘膜癌(随访偶然发现)预后最好。除此之外,乳头瘤浸润较为少见(预后较好)。 AJCC 制定了胆管癌的疾病分期标准(详见表二)。尽管其它标准也有使用,但目前仅单个分期标准无法涵盖所有胆囊癌的相关内容,包括病理学。 治疗措施 手术评估。 与其它胆系肿瘤相同,手术是唯一能根治胆囊癌的方法。下述两类患者1)手术中偶然发现肿瘤,或术后病理检查发现的患者;2)B超可见团块,伴有黄疸或转移病灶的患者,其治疗手段不尽相同。在上述患者中(除伴有转移灶者),可行手术切除与无法手术切除的治疗方案并不相同。 对于术中偶然发现、可以手术切除的胆囊癌患者,可行胆囊切除、肝整块切除及淋巴结清扫,胆管切除可以选择。此方

国际首部肿瘤营养指南专著--《中国肿瘤营养治疗指南》出版

25. Kumar R, Kobayashi T, Warner GM, et al. A novel immediate early response gene, IEX-1, is induced by ultraviolet radiation in human keratinocytes. Biochem Biophys Res Commun. 1998;253(2):336-341. 26. Rumelt S, Hogan NR, Rubin PA. Four-eyelid sebaceous cell carcinoma following irradiation. Arch Ophthalmol. 1998;116(12): 1670-1672. 27. Kim JH, Lee EJ, Hyun JW, et al. Reduction of radiation-induced chromosome aberration and apoptosis by dithiothreitol. Arch Pharm Res. 1998;21(6):683-687. 28. Varghese S, Jung M. Overexpression of Rb and E2F-1 in ataxia- telangiectasia lymphocytes. Arch Pharm Res. 1998;21(6):640-644. 29. Ikonomov OC, Sbrissa D, Venkatareddy M, et al. Class III PI 3-kinase is the main source of PtdIns3P substrate and membrane recruitment signal for PIKfyve constitutive function in podocyte 收稿日期:?2017-04-15 本文编辑:王晓琳endomembrane homeostasis. Biochim Biophys Acta. 2015; 1853(5):1240-1250. 30. Kuger S, Flentje M, Djuzenova CS, et al. Simultaneous perturbation of the MAPK and the PI3K/mTOR pathways does not lead to increased radiosensitization. Radiat Oncol. 2015;10:214. 31. Nemazanyy I, Montagnac G, Russell RC, et al. Class III PI3K regulates organismal glucose homeostasis by providing negative feedback on hepatic insulin signalling. Nat Commun. 2015;6:8283. 32. Chang L, Graham PH, Ni J, et al. Targeting PI3K/Akt/ mTOR signaling pathway in the treatment of prostate cancer radioresistance. Crit Rev Oncol Hematol. 2015;96(3):507-517. 肿瘤代谢与营养电子杂志 2017年6月第4卷第2期 Electron?J?Metab?Nutr?Cancer,Jun.?2017,Vol.?4,No.?2·211· 国际首部肿瘤营养指南专著--《中国肿瘤营养治疗指南》出版近日,人民卫生出版社、中国抗癌协会肿瘤营养与支持治疗专业委员会在北京联合举行新书发布会,热烈庆祝国际上第一部肿瘤营养指南专著--《中国肿瘤营养治疗指南》出版发行。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赫捷教授、人民卫生出版社有限公司杜贤总编辑、中国营养学会理事长杨月欣教授、卫计委《医学参考报》报社周赞社长等知名人士出席了新书发布会并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 《中国肿瘤营养治疗指南》由中国抗癌协会肿瘤营养与支持治疗专业委员会组织编写,由中国抗癌协会、中国抗癌协会肿瘤营养与支持治疗专业委员会、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康复与姑息治疗专业委员会、中国医师协会营养医师专业委员会、中国营养学会临床营养分会、《肿瘤代谢与营养电子杂志》联合发布。是国际上第一本系统采用循证医学方法讨论肿瘤营养治疗的专门著作。从制定指南的宗旨、制定指南的方法、肿瘤营养治疗通则开始,依照肿瘤营养治疗的实际流程一直向前,从营养筛查与评估、营养通路的建立、营养制剂的选择,到营养干预的实施、治疗效果评价、并发症预防、营养治疗护理,最后到家庭营养指导,覆盖了临床肿瘤营养治疗的全部过程。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肿瘤医院,四川省人民医院,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新华医院、第六人民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北京协和医院,复旦大学肿瘤医院,卫计委北京医院,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河北省人民医院,安徽省肿瘤医院,天津南开医院,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昆明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肿瘤医院,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武汉大学中南医院,中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解放军总医院,哈尔滨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南京大学鼓楼医院,广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肿瘤医院,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郑州大学肿瘤医院,浙江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邵逸夫医院,山东省肿瘤医院,福建省肿瘤医院,吉林省肿瘤医院,辽宁省肿瘤医院,陕西省肿瘤医院,山西省肿瘤医院,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等单位近百名专家直接参与了本书的编写、讨论、修订工作。学会先后安排数十次的小范围讨论,征集百余专家修改意见,编写人员进行近千次修改更新。历时3年,终于完成。因此,本书是共同努力的结果,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正如石汉平教授在前言写道,希望本书成为规范肿瘤营养治疗的准则,指导肿瘤营养治疗的纲领。是飞行的塔台,更是远帆的航标。 ·微信·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