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法国启蒙思想

法国启蒙思想

法国启蒙思想
法国启蒙思想

法国启蒙思想

启蒙运动之所以首先发生在法国,而且法国的启蒙思想以激进而闻名,是与18世纪法国的社会政治背景分不开的。在宗教信仰领域,法国人与意大利人一样,对基督教采取一种实用主义的态度。法国人从来不会像德国人那样去思考深邃、玄妙的神学问题,他们更重视的是宗教的形式如繁琐、奢华的宗教仪式。在法国,基督教的主要作用就是为现实的政治服务。在法国王权兴起后,基督教就成为维护国王权威和统治的意识形态工具,与法国王权紧密结合在一起。正因为法国人对基督教持一种实用主义的态度,宗教改革运动爆发后,法国始终保持在罗马天主教阵营中,没有倒向新教。同时,也由于法国人对基督教的形式主义态度,也使得他们不像德国人那样为宗教问题而大动干戈(胡格诺战争更多的是一场关于国家的统一与分裂的战争),当德国的新教徒和天主教徒为宗教信仰而斗得不可开交时,法国国王则默默地励精图治,终于使法国成为17、18世纪欧洲首屈一指的强国。在法国的政教关系中,基督教会(天主教会)依附于王权,教会用基督教君权神授理论来为法国王权提供依据。同时法国国王也赐予教会大量财富,任用教士担任高级官职,并将高级教士列为法国社会三个等级中的最高等级。因此,尽管在法国教会依附于国王,但由于是王权的精神支柱,法国教会仍然权势熏天,教会主宰着意识形态领域,任何反对国王专制和教会神学的新思想都受到教会的迫害。教会还利用自己与王权的关系压制、损害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这样,随着法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专制王权逐渐丧失了早期促进民族国家发展的积极作用,转变为阻碍法国社会进步的消极力量,而天主教会则是法国专制王权的护身符和帮凶,必然成为进步思想批判和攻击的首要对象。18世纪法国的启蒙思想家几乎都对天主教会和它所维护的那个专制王权做过尖锐的揭露、抨击。而到法国大革命时期,天主教会更是遭到沉重打击。而且由于法国没有发生宗教改革,天主教会所欠的历史旧账和积累的矛盾太多,这些矛盾最终就以极端激烈的方式爆发出来,大革命最激进的雅各宾派专政时期,天主教甚至一度被取缔。大革命结束后,尽管天主教信仰得到恢复,但其在意识形态领域的统治地位已经丧失,逐渐也成为一种个人的信仰,就这一点来说,启蒙运动和法国大革命使法国补上了宗教改革这一课。

启蒙运动是一个庞杂的思想阵营,在它里面包含着形形色色的思想家,这些思想家有的是自然神论者(如伏尔泰、孟德斯鸠),有的是无神论者(如狄德罗、霍尔巴赫),有的则是摇摆在新教与天主教之间,执着地寻觅惟一真实的上帝的有神论者(如卢梭),甚至还有身为天主教神父,同时却在悄悄地从事宗教批判的梅叶。他们的思想侧重点各不相同,对改革社会的主张也相去甚远,但他们都对当时社会中的宗教愚昧现象和天主教会的思想专制进行了批判,揭露和摧毁了封建专制制度赖以生存的宗教神学基础。

伏尔泰启蒙思想

伏尔泰(1694-1778)出身于巴黎富裕资产阶级家庭,自幼接受良好的教育。成年后,由于他宣传反对封建专制、批判天主教会的思想,曾两次被关进巴士底狱,两次遭到政府流放。1726年,伏尔泰被法国政府驱逐出境,在英国流亡三年。回国后他发表《哲学通讯》一书。他在这一著作中阐述了自己的哲学观点和政治主张。在哲学上,伏尔泰赞同英国经验论哲学的观点。他认为外在的感性世界是不证自明的客观存在。以此为前提,他主张人的一切观念都来自于感官对外界事物的感性认知,感觉是观念的惟一来源,人的大脑惟一的功能就是对感觉得来的观念进行组合和整理。由此可见,伏尔泰继承了英国经验论哲学的基本观点,但由于过分强调感觉和经验,伏尔泰没有认识到抽象思维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和地位,还不能理解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辩证过程。

从唯物主义经验论哲学出发,伏尔泰否定基督教会的宗教神学,抨击迷信和教会的精神统治。他对宗教的看法是:“宗教是无知和欺骗的产物,是精明的僧侣利用人类的愚昧和偏见以统治人的手段。”反对天主教会长期所实行的蒙昧主义和精神统治,实现思想的自由、解放,是伏尔泰一生为之奋斗的目标。伏尔泰认为,人类的历史就是理性与迷信斗争的历史,在他所处的时代到来之前,理性为宗教迷信所压抑,而现在理性的时代到来了。他以17世纪出现的“自然法”思想为武器,嘲讽、揭露教会所宣扬的迷信和愚昧,赞扬理性。他认为“自然法”就是使人们按照理性、正义、道德的原则去行事为人的本能。其基本原则是“不要给别人造成痛苦,更不要将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伏尔泰认为每一个精神健全的人心中都有自然法的概念。由于相信每个人都有能力依靠自然法观念成为有道德、有知识的人,伏尔泰认为“一切享有各种天然能力的人,显然是平等的,当他们发挥各种动物机能的时候,以及运用他们的理智的时候,他们是平等的。”以此为依据,伏尔泰主张人生而平等,自由是人的天赋权利。伏尔泰这种人生而自由平等的思想,旨在反对封建等级制度和封建特权。从这种人生而平等的思想出发,伏尔泰创作了诗歌、戏剧、小说等多种形式的文学作品,揭露专制王权和天主教会统治下法国社会的腐败和罪恶,激励第三等级的反封建热情。当然,由于时代的限制,伏尔泰的思想也有局限性。例如,他虽然反对天主教,但仍然认为人类需要有一个神作为理论道德规范的最终依据,他曾说过:“如果没有上帝的话,也必须造一个出来。”当然,伏尔泰心目中的神已经不是中世纪那个超越性的上帝,而是代表、体现着理性的上帝。

伏尔泰活了84岁,他的人生有60年是在启蒙运动中度过的,可以说他是为数不多的经历了启蒙运动全过程的思想家。伏尔泰博学多才,他既是哲学家、政治学家、历史学家,又是

诗人、小说家、剧作家,其成就遍及人文社会科学的许多领域。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曾说,伏尔泰这个名字代表的不是一个人,而是整整一个时代。当伏尔泰去世时,巴黎市民在他的灵车上写下了人民对他的高度评价:“他教导我们走向自由”。

孟德斯鸠启蒙思想

孟德斯鸠(1689-1755)出生于法国波尔多贵族家庭,曾在教会学校读书,后来潜心研习法律,做过地方议会的律师。1716年继承男爵封号,并担任波尔多法院院长,历时长达十年,这段为官经历使他更加深刻地了解到法国封建专制制度的腐败。1721年,孟德斯鸠在荷兰匿名出版了《波斯人信札》一书,假托两个波斯人周游欧洲的通信,抨击了当时法国的社会政治制度,轰动了法国社会。不久人们发现该书的作者是孟德斯鸠,他也就因此而闻名于法国思想界。1726年孟德斯鸠辞去波尔多法院院长职位,从此专心著书立说,潜心于学术研究。从1728年起,孟德斯鸠先后到欧洲各国游历考察,了解各国的政治法律制度、风土人情、社会状况。特别是在英国考察期间,他被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英国的政治法律制度对他的思想主张产生了深刻影响。1734年,他出版《罗马盛衰原因论》,阐述了政治法律制度、风俗习惯等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1748年他在日内瓦出版的《论法的精神》是他最重要、影响最大的作品。在这部作品中,他系统地阐述了自己的哲学思想和政治主张。

与其他启蒙思想家相同,孟德斯鸠思想的一大主题也是批判封建专制制度和天主教会。孟德斯鸠以自然神论为思想武器,对封建专制和宗教神学进行了激烈的批判。他认为,世界就是物质按自身的规律运动的过程,人作为一个物理的存在物,和一切物体一样,也是自然界的组成部分。当然,孟德斯鸠并不是无神论者,他仍肯定宇宙创造者即上帝的存在。但孟德斯鸠否定天主教神学中人格化的上帝,反对偶像崇拜,否定上帝是无所不能的。他认为上帝要受“法”的制约。孟德斯鸠的“法”的含义不仅是指人类社会所产生的具体、有形的法律,还泛指自然万物固有的法则、规律。他声称:“法是由事物的性质产生出来的必然关系,一切存在物都有它们的法。”从这种自然神论的观点出发,孟德斯鸠始终强调自然界和人类生活对上帝的独立性。

孟德斯鸠的政治立场是反对封建专制,主张君主立宪。孟德斯鸠指出,专制政体的本质就是君主按照其个人反复无常的意志实行独裁统治。在专制政体下。即便是君主在酒醉和精神失常时作出的决定,臣民也不得不执行。他认为专制政体的原则是以恐怖和皮鞭来治理。而且他认为专制政体最典型的体现是中国。与伏尔泰对中国政治制度和伦理道德的赞美推崇截然相反,孟德斯鸠指出中国统治者完全是靠严刑酷法来统治,根本不值得欧洲人学习。对于

伏尔泰所称颂的“太阳王”路易十四,孟德斯鸠则斥责其为典型的独夫民贼,指出路易十四统治下的法国表面上繁荣强盛,实际上已经病入膏肓。孟德斯鸠的这一观点的确是有先见之明。路易十四在位期间穷兵黩武,骄奢淫逸,盛世之下的法国已经蕴藏着深刻的社会危机,他死后不到一个世纪,法国波旁王朝和整个封建专制制度就被大革命的浪潮冲垮了。在批判法国封建专制制度的同时,孟德斯鸠更对专制王权的精神支柱,天主教会进行辛辣的讽刺。孟德斯鸠指出天主教神学充满自相矛盾、不能自圆其说的弊病,神学家们饱食终日,对社会毫无贡献,整天所做的就是进行无聊的神学争论,是社会的寄生虫。孟德斯鸠直接攻击教皇,指责教皇是强迫人们相信“三等于一”(指基督教三位一体教义)之类荒谬信条的江湖骗子,他还在自己的作品中揭露教士的虚伪、贪婪,指责教会巧立名目、搜刮民财。孟德斯鸠在批判封建专制的同时,赞扬君主立宪政体。他把政治自由和遵守法律统一起来,认为自由就是按照法律行事,政治自由就是君主按照法律进行统治,公民按照法律规范自己的行为。这一思想的实质,就是用法治限制君主和贵族的封建特权,以便维护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利益。孟德斯鸠提出,为防止君主独揽大权,侵害人民利益,必须以权力牵制权力,实行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而实行三权分立的君主立宪制是最合乎理性的政治制度。可见。孟德斯鸠最推崇的是英国的政治制度。三权分立成为后来许多资本主义国家确立政治制度的基本原则,对西方近代政治思想的发展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君主立宪制和三权分立的基本原则,就是坚持以法治国,一切以法律为准绳。他认为,自由并不意味着可以任意行事,平等也并不意味着否定命令和服从,真正的自由只在于做一切法律所许可的事,真正的平等也只在于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总之,由于孟德斯鸠是法学家出身,且担任过政府职务,因此他的思想中有许多对于后来资产阶级政治发展起到实际作用的内容,例如经过他发展的三权分立学说就为所有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权建设提供了理论依据。相对而言,伏尔泰则以其渊博的学识和人格魅力而见长,但他具体可行的理论成果较少。

卢梭启蒙思想

卢梭(1712-1778)是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导师,是启蒙思想家中最激进的一位。他也是近代西方思想史上最富有激情和文采的思想家。在他之前很少有人能使哲理、文采与情感完美的融为一体,能使理论具有震撼人心、鼓舞民众的力量。卢梭出生在瑞士日内瓦一个钟表匠家庭,他的祖先是法国人,因为信奉加尔文归正宗而逃往日内瓦。卢梭幼年丧母,10岁时父亲又离家出走,导致他从小就过着流浪生活,直到29岁才定居巴黎,靠教书和抄写乐谱维持生活。因此,出身于社会底层是卢梭与伏尔泰、孟德斯鸠等其他启蒙思想家截然不同的地方,也正是他早年的这段坎坷经历,使得他对法国社会的黑暗体会得更加深刻,认识得更

加透彻,从而使他的思想比其他启蒙思想家更激进。在巴黎生活期间,他结识了启蒙运动中百科全书派的许多知识分子,并参加了狄德罗主持的《百科全书》的编写工作,后来因为与伏尔泰、狄德罗等人存在观点、立场的分歧,卢梭与他们分道扬镳。卢梭与伏尔泰之间的关系尤其紧张,可以说势同水火。伏尔泰非常鄙视卢梭,卢梭去世的时候,伏尔泰只说了一句话:“他死了,像一条狗一样死了。”常言道:“文人相轻”,古今中外都是如此。卢梭的第一部作品是论文《论科学与艺术》发表于1750年,该文发表后在第戎科学院获奖,从此卢梭开始为人所瞩目。在这篇论文中,卢梭已提出人天生是自由平等的,自然状态下的人是善良的,正是复杂的社会造成了人道德的堕落和人世间的种种罪恶的观点,当然他的天赋人权观点在此文中表述得还很不完善。卢梭1755年发表的《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才是他的扛【读:刚】鼎之作,这部在整部世界思想史上都占有突出地位。这部作品的核心观点是,人类的不平等和现实社会的种种罪恶现象根源于私有制。而私有制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在论述社会不平等的发展过程中,卢梭论述了用暴力推翻封建专制政权的合理性。1761-1762年,卢梭先后发表了《新爱洛伊斯》、《社会契约论》、《爱弥儿》三部作品。《新爱洛伊斯》是一部书信体小说,描写了封建等级婚姻造成的青年知识分子的爱情悲剧,抨击了贵族观念对人性的扭曲。《社会契约论》则集中体现了卢梭的政治主张,这部作品在启蒙运动中第一次提出了“人民主权”的思想,这也是卢梭的基本政治主张。卢梭认为包括劳动人民在内的所有人都是生而平等自由的,都具有天赋的权利和能力,人民有能力治理国家,因此他主张人民直接参政。他的这一思想为未来的资产阶级共和国提供了较为完整的政体设计蓝图。法国大革命爆发后,1789年和1793年的《人权宣言》就体现了人民主权的政治理想。《爱弥儿》是一部阐述卢梭教育观点的作品。卢梭以唯物主义感觉经验论为认识论基础,在书中提出了遵从自然法则的教育理想,抨击中世纪经院哲学的教育模式对人才的摧残,主张科学启蒙,用科学知识培育青少年。他大力提倡“自然教育”。主张让儿童身心自然发展,采用观察、启发和实物直观教学的方法,健全儿童的感官,从实践生活中锻炼理性思维能力,依照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学习真正有用的科学知识。这部作品也对法国的封建专制制度及天主教会进行了批判,表现出强烈的民主主义思想。因此,该书一出版,就被列为禁书,卢梭也被迫离开法国。直到1770年,卢梭才得到法国政府赦免,重新定居巴黎,直到去世。在生命的最后几年,卢梭写了最后一部作品《忏悔录》,对自己一生的所思、所为做了大胆深刻,同时真挚坦诚的剖析。

卢梭在哲学上受英国洛克的经验主义影响。卢梭认为,感觉是沟通认识主体和认识对象的纽带。他说:“我存在着,我有感官,我通过我的感官而有所感受,这就是打动我的心弦,

使我不能不接受的第一个真理。”卢梭把独立于人的肉体之外并对感官发生作用,引起人的认识的东西都称为物质。他认为一切物质都由分子结合而成,而整个自然界是由无数个物体机械地构造而成。卢梭强调人先有感觉,后有思考,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例如他说:“人最初的理解是一种感性的理解,正是有了这种感性的理解做基础,理智的理解才得以形成。所以说,我们最初的哲学老师是我们的脚、手和眼睛。”

与同时代的启蒙思想家一样,卢梭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批判天主教会。卢梭认为天主教会和专制制度是一丘之貉,天主教会只宣扬奴役和服从,它的精神只有利于暴君的统治。他甚至说真正的基督徒被造就出来就是做奴隶的。当然,他的某些思想和论断在今天看来过于极端和偏颇,这是需要注意的。

狄德罗启蒙思想

狄德罗(1713-1784)是18世纪法国伟大的思想家,他在自然观、认识论、美学、科学、哲学等领域都做出过卓越贡献。狄德罗出身于小资产阶级家庭,他的父亲是一位手艺精湛的制作刀具的工匠,这种家庭出身背景对他成年后的生活和思想有一定影响。狄德罗自由酷爱读书,视读书为人生一大乐事。他兴趣广泛,博览群书,尤其喜欢读科学和哲学著作。同时他还自学多种语言,精通希腊文、意大利文、英文。尤其令人钦佩的是,狄德罗崇尚真理,性格耿直坚定,从不迎合权贵随波逐流,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加深,他要求思想自由的倾向越来越强烈。狄德罗关心社会进步,主张以科学文化知识启迪人们的思想,以科学知识服务于社会。出于这一理想,他组织编写了举世闻名的《百科全书》,此书凝聚他毕生的心血,历时25年才编纂完成,他也因此被誉为百科全书派的领袖。

狄德罗认为,科学是一个统一体,各门科学是树干与树枝的关系,彼此存在紧密联系。所以重视学科之间的“联系”是狄德罗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狄德罗预见到通过百科全书式的形式,可以把还不成系统和未经解释的新思想、新知识聚集在一起,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百科全书》的目的就在于阐明人类知识各个部门的顺序和联系,以及有关科学、艺术和工艺的一般原则。《百科全书》的内容可概括为三个部分: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机械工艺。狄德罗强调《百科全书》要把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原则同它们的起源和持续进展的历史相联系,要使人文学者从历史的事实和经验中吸取有益的思想。同时要鼓励有才能的人继承以往伟大人物的成果,开辟新的道路,推进知识的发展,获得新的、更大的发现,这一主张显然发展了培根的“知识就是力量”的思想,要求知识产生实际效用,要有利于社会进发展进步。

在启蒙思想家中,狄德罗的思想称得上独具一格。这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与其他启蒙

思想家不同,狄德罗是启蒙运动中唯一一个最终从自然神论走向无神论的学者。伏尔泰、孟德斯鸠、甚至最激进的卢梭一方面承认世界的物质性,另一方面又承认上帝或神的存在,体现了他们哲学思想的矛盾性。狄德罗则不然。起初,狄德罗虽然反对迷信观念和宗教狂热,但仍然持自然神论观点,认为宇宙间存在一个最初的创始者——上帝。但在1749年发表《供明眼人参考的谈盲人的信》这部作品后,他的哲学思想升华到新的高度。他开始公开表达自己的无神论信念。在这部作品中,他声称:“如果要我相信神的话,一定得让我摸得着他。”这种话是其他任何一位启蒙思想家都不曾说过的。其次,他广泛吸收近代自然科学成就,形成了他自己的一套以物质与运动学说为核心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狄德罗通过对物质与运动之间关系的剖析,论证了宇宙统一于物质实体和运动是物质固有特点的观点。狄德罗先探讨了“实体”的问题。他继承了斯宾诺莎关于“宇宙间只有一个实体”的思想,但他摒弃了斯宾诺莎实体伦中仍披着一层宗教外衣的泛神论思想,公开声称宇宙间唯一的实体就是物质。他又进一步提出一切自然物质都是由物质粒子构成的。他把这种物质粒子称为“元素”。他认为元素数量无限,其最小单位是分子。分子是不可分割的。在此基础上,狄德罗阐述了物质与运动的关系。在他看来,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物质和运动使不可分的。物质运动的动力在于“物质自动”,而物质自动的根本原因在于物质内部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狄德罗的上述观点克服了牛顿、洛克以及17、18世纪其他唯物主义哲学家割裂物质与运动的关系,因而不能将唯物论贯彻到底的缺陷,对唯物主义哲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为无神论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武器。

启蒙运动时期的政治思想

启蒙运动时期的政治思想 摘要:18世纪的启蒙运动给法国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变革,为法国大革命提供了思想基础。在启蒙运动中,大量的思想家不断涌现,产生和发展了大量的政治思想。本文分析了18世纪的法国社会状况,探讨了启蒙运动思想的形成和启蒙思想的主要特点,整理了启蒙运动中的几位主要的代表人物及其政治思想。 一、18世纪法国的社会状况 (一)财政吃紧,国库空虚,但支出十分庞大 18世纪的法国,国王控制着全国的国家权力,军权高度集中。自路易十四执政开始,国家权力完全掌握在君主手中,宗教失去了对皇权的制约作用,反而成为了维护君主专制统治的思想支柱。路易十四在位的41年里,他虽然将法国发展为欧洲的一大霸主,但与此同时多年持续的战争也逐渐掏空了法国的国库,国家不得不从民众手中汲取更多的财富来支撑国家开支。此外,在战争不断的同时,王室、贵族生活奢侈无度,肆意挥霍,贵族空享高额的俸禄,都增加了财政的压力。再加上,路易十四、路易十五的连续战败,使得法国一直深陷在国内国债增加、货币贬值的民苦财尽的地步。 (二)第三等级和特权等级矛盾尖锐对立 18世纪法国的社会分为三个社会等级,即贵族、僧侣和平民(第三等级),其中贵族和僧侣作为特权阶级,享有不纳人任何捐税的特权,同时还享受着国王赐予的高额俸禄,以及对自己原有土地的所有权和管辖权。而最为法国社会最底层的第三阶级不但没有权力,而且还要负担名目繁多的捐税和义务。第三等级和特权等级矛盾日益加剧,第三等级迫切需要对社会制度的变革。 (三)工人抗议、罢工事件频发 工人作为小资产阶级,没有金融资产阶级、大资产阶级的财富,没有富裕的生活,更没有政治权利,同时小资产阶级作为各个阶层中最有思想、最具革命精神的一个群体,在18世纪的法国,面对国王、贵族、教会、资本家的剥削,面对自己生存状况的不满,要付出大量的劳动付出,却只能到达少量的回报,并且受特权等级的剥削和歧视,经常组织和进行工人抗议罢工的事件,通过这种方式来表达自己的不满,争取更好的权利。

简析法国启蒙运动

法国是欧洲启蒙运动的中心。法国的启蒙运动直接负有教育群众、鼓吹推翻君主专制和教会统治、进行资产阶级革命的任务。法国的启蒙文学的革命性、战斗性更强,内容也特别丰富。法国启蒙文学的发展可分为两个阶段。 从18世纪初期到中叶为第一阶段。这一阶段启蒙文学最主要的代表作家是孟德斯鸠和伏尔泰。他们的政治态度比较保守,代表了自由派贵族和大资产阶级的利益,且把希望寄托于开明君主,是启蒙运动中资产阶级的“温和派”代表。 查理·路易·孟德斯鸠(1689——1755)出身于贵族家庭,当过法院院长,喜欢钻研科学。他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和教会的统治,向往英国式的君主立宪制,并以主张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而闻名于世。其主要著作有《波斯人信札》(1721)、《罗马盛衰原因考》(1734)和《法的精神》(又译《法意》1748)。 《波斯人信札》是孟德斯鸠的代表作。它是由160封信组成的一部书信体的哲理小说。作品通过郁斯贝克和黎加两个波斯贵族青年旅居巴黎时与家人、朋友的通信,对法国绝对君权的黑暗统治、上层社会的骄奢淫逸和种种恶习进行了辛辣的揭露和讽刺。作品大胆地否定了上帝,讽刺了教皇。作者还通过波斯贵族后房生活的描写,谴责了违反人性、摧残人性的多妻制和闭奴制度,并塑造了敢于反抗专制暴政的洛克莎娜形象,表现了作者的反封建思想。《波斯人信札》既没有具体的故事情节,也没有完整的人物形象,只是一些零星的故事、寓言和杂感,是18世纪哲理小说的开创性作品。 伏尔泰(1694一1778)是当时最有声望的启蒙思想家之一,被公认为启蒙运动的精神领袖。青年时期因写诗讽刺封建贵族,曾两次被捕入狱。后被驱逐出法国,侨居英国,从事英国社会政治、牛顿的科学思想、洛克的唯物主义哲学和英国的文学与戏剧的研究工作,最后定居法国和瑞士边境的菲尔奈。伏尔泰的创作极为丰富,他是哲学家、史学家、戏剧家、小说家兼诗人。他的全集包括哲学著作、历史著作、史诗、抒情诗、讽刺诗、哲理诗、50多出剧本和26部哲理小说,一万多封信。主要著作有《英国通信录》(1732)、《哲学辞典》(1764),悲剧《俄狄浦斯》(1718)、《布鲁图斯》(1730)、《穆罕默德》(1742)和《中国孤儿》(1755),小说《查第格》(1748)、《老实人》(1759)和《天真汉》(1767)等。 《老实人》是伏尔泰哲理小说中最优秀的一部。小说描写一个天真纯朴老实人的曲折遭遇。他非常信奉其老师、“哲学家”邦葛罗斯所鼓吹的“一切皆善”的说教,可是残酷的现实无情地粉碎了他的这一信条。他是一个男爵的养子,因与养父的女儿相爱而被逐出家门,在流浪中又吃尽了苦头。他的老师邦葛罗斯也历尽了灾难,险些死于宗教裁判所的火刑。他的情人居内贡的遭遇也同样极为悲惨。面对这样的世界,老实人觉醒了。他对那个可恶的“哲学家”叫嚷道:“得啦,得啦,我不再相信你的乐观主义了。”老实人认识到现实的丑恶,最后发出感慨说:“地球上满目疮痍,到处都是灾难”。小说还描写了一个神话般的理想世界——黄金国,表达了作者对人类美好未来的幻想。结尾又提出了“种我们的园地要紧”的名言,表现了新兴资产阶级的进取求实精神。《老实人》叙事流畅生动,繁简得当,开朗、乐观,富有传奇色彩。 第二阶段从18世纪中叶到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爆发,这是法国启蒙文学的全盛期。代表作家是狄德罗、卢梭和博马舍。他们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更为激烈,并明确地提出了自由、平等的口号,因此被称为“激进派”。

法国启蒙思想

法国启蒙思想 启蒙运动之所以首先发生在法国,而且法国的启蒙思想以激进而闻名,是与18世纪法国的社会政治背景分不开的。在宗教信仰领域,法国人与意大利人一样,对基督教采取一种实用主义的态度。法国人从来不会像德国人那样去思考深邃、玄妙的神学问题,他们更重视的是宗教的形式如繁琐、奢华的宗教仪式。在法国,基督教的主要作用就是为现实的政治服务。在法国王权兴起后,基督教就成为维护国王权威和统治的意识形态工具,与法国王权紧密结合在一起。正因为法国人对基督教持一种实用主义的态度,宗教改革运动爆发后,法国始终保持在罗马天主教阵营中,没有倒向新教。同时,也由于法国人对基督教的形式主义态度,也使得他们不像德国人那样为宗教问题而大动干戈(胡格诺战争更多的是一场关于国家的统一与分裂的战争),当德国的新教徒和天主教徒为宗教信仰而斗得不可开交时,法国国王则默默地励精图治,终于使法国成为17、18世纪欧洲首屈一指的强国。在法国的政教关系中,基督教会(天主教会)依附于王权,教会用基督教君权神授理论来为法国王权提供依据。同时法国国王也赐予教会大量财富,任用教士担任高级官职,并将高级教士列为法国社会三个等级中的最高等级。因此,尽管在法国教会依附于国王,但由于是王权的精神支柱,法国教会仍然权势熏天,教会主宰着意识形态领域,任何反对国王专制和教会神学的新思想都受到教会的迫害。教会还利用自己与王权的关系压制、损害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这样,随着法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专制王权逐渐丧失了早期促进民族国家发展的积极作用,转变为阻碍法国社会进步的消极力量,而天主教会则是法国专制王权的护身符和帮凶,必然成为进步思想批判和攻击的首要对象。18世纪法国的启蒙思想家几乎都对天主教会和它所维护的那个专制王权做过尖锐的揭露、抨击。而到法国大革命时期,天主教会更是遭到沉重打击。而且由于法国没有发生宗教改革,天主教会所欠的历史旧账和积累的矛盾太多,这些矛盾最终就以极端激烈的方式爆发出来,大革命最激进的雅各宾派专政时期,天主教甚至一度被取缔。大革命结束后,尽管天主教信仰得到恢复,但其在意识形态领域的统治地位已经丧失,逐渐也成为一种个人的信仰,就这一点来说,启蒙运动和法国大革命使法国补上了宗教改革这一课。 启蒙运动是一个庞杂的思想阵营,在它里面包含着形形色色的思想家,这些思想家有的是自然神论者(如伏尔泰、孟德斯鸠),有的是无神论者(如狄德罗、霍尔巴赫),有的则是摇摆在新教与天主教之间,执着地寻觅惟一真实的上帝的有神论者(如卢梭),甚至还有身为天主教神父,同时却在悄悄地从事宗教批判的梅叶。他们的思想侧重点各不相同,对改革社会的主张也相去甚远,但他们都对当时社会中的宗教愚昧现象和天主教会的思想专制进行了批判,揭露和摧毁了封建专制制度赖以生存的宗教神学基础。

十八世纪法国的启蒙运动

法国启蒙运动 18世纪的法国,仍然是一个君主政体的封建国家,封建专制和天主教会控制着国家的时候生活和人们的思想。天主教会与专制王权相互勾结,推行文化专制主义和蒙昧主义。 众多的资产阶级先驱们,展开了一场在人类历史上占有辉煌一页的思想革命---启蒙运动。 他是法国大革命的前奏,他在政治上、思想上、理论上为大革命做了充分的准备。 与封建制度严重衰败景象形成鲜明对照的是资本主义经济迅猛发展,资产阶级日益壮大,他们强烈要求冲破旧制度在政治、经济、思想方面的束缚。 启蒙运动意味着用光明驱逐黑暗,开启人们反封建的意识,启蒙运动从兴起到发展几乎贯穿整个18世纪。 启蒙就是解放思想,破除迷信,开启民智。 启蒙运动就是一场驱逐黑暗,开启光明的资产阶级民主文化运动。 当时老百姓迷信上帝,统治阶级于是拉大旗作虎皮,为自己蒙上一层神圣的光环,宣传他们的统治权力是上帝所赋予的,即所谓君权神授,因此,神圣不可侵犯。 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伏尔泰和卢梭等人,先知先觉走在时代的前面,提倡思想自由、个性解放,宣传天赋人权、人生而平等,

人们的思想于是得到了解放,统治阶级的面纱被揭开,原来,国王、贵族和神甫也是普普通通的人,人回归了理性,从愚昧无知走向了明白事理。 启蒙思想家们高唱理性的赞歌,向往理性的王国。他们把封建专制制度比作漫漫长夜,呼唤用理性的阳光驱逐现实的黑暗,奏响了消灭神权、王权和特权,追求政治民主、权力平等、个人自由的雄浑乐章。 伏尔泰(1694-1778年),多产的剧作家、诗人、史学家、哲学家和政治宣传家。 他的社会政治观点的核心是平等,主张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是对当时封建等级社会的否定。他的政治思想的核心是自由,主张建立开明君主制,主张言论出版自由,人身自由等等。 《哲学通讯》是他全部启蒙思想最集中、最明确的表述,他被誉为启蒙运动的领袖和导师。 孟德斯鸠(1689-1755年),1716年,他承袭父亲和伯父的职业,成为波尔多法院院长和男爵,踏入仕途的孟德斯鸠对朝政的腐败和贵族的堕落深恶痛绝。 他苦心钻研30年,写成历世不衰的名著《罗马盛衰原因论》和《论法的精神》。 《论法的精神》一书具体规划了资产阶级国家的政治模式和各项

略论欧洲启蒙运动的历史和本质

略论欧洲启蒙运动的历史和本质 陈锐 (杭州师范大学政治经济学院,浙江杭州310036) 中图分类号: B14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 1000 -2146 (2008) 01 -0065 -06 摘要:“启蒙”历来是一个有诸多争议而又无法回避的重大问题。从历史的角度看,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体现了时代的风格和当时文明进步的顶峰,但又忽视了宗教和道德问题,并带上了贵族、资产阶级和知识分子的特点;19世纪则表现出一种巨大的差异和断裂,浪漫主义和社会主义植根于小资产阶级和平民阶层,并开始对启蒙运动和18世纪文化的反动。它们作为两种对立的倾向在人类的历史和精神发展中都具有不可缺少的意义。 关键词: 启蒙;浪漫主义;理性;宗教 一对于当代中国的思想界来说, 18世纪欧洲的“启蒙”在许多领域中构成了人们认识世界的一个基本前提,即使是那些对西方文化价值持保留态度的新儒家,也不敢完全否认它们的重要。在理解西方文化的时候,人们简单地将之看成是从文艺复兴到启蒙运动和19世纪实证科学的进步过程;对于古老的中国文化,则依据这个启蒙的模式去对传统中许多消极和落后的方面进行批判和否定,就像伏尔泰嘲笑中世纪的教会那样,人们或者从历史中找到某些类似于启蒙的成分去进行赞美,例如先秦的理性精神和对人的肯定,以及明末的思想启蒙和文艺复兴等等。总之,启蒙确实对当代中国的社会和文化进步产生了难以估量的意义和价值,它帮助人们认识和批判传统中那些落后的封建糟粕,并吸收西方文化传统中科学、理性和进步的那些基本价值,在现实的政治和精神文化中都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然而,尽管启蒙的概念是如此地深入人心,随着时间的推移,现实世界的变迁和人们的理解却产生了许多变化。18世纪欧洲的启蒙思想家倡导理性和科学,但最后却导致了战争、动乱和浪漫主义对启蒙的反动。在20世纪初的时候科学和民主曾经成为现代中国思想界的目标,但按照一些人的说法,最后却也是救亡压倒了启蒙。当中国从80年代的启蒙走向90年代后的市场经济时,许多预期的目标也像五四时代一样没有得到实现,对来自西方的真理和理性的兴趣冲淡了,而传统的儒家、道家、佛教以及许多与经验主义相关的东西却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兴趣。在对西方哲学和文化的研究中,现实的感受也使得我们的视野扩大了,并认识到了西方思想中那些不同于启蒙的复杂的方面,诸如法国的启蒙与德国、苏格兰启蒙的差异,浪漫派与启蒙的对立,还有19世纪贡斯当、柏克、托克维尔的政治保守主义,在20世纪则有伯林和哈耶克的自由主义,以及法兰克福学派和后现代主义对启蒙的批评等。顾准文稿中对卢梭思想和法国革命的批评以及对经验主义的关注也引起了人们的兴趣,有人则在保留五四精神的前提下,不同程度地指出其较多地否定了传统和权威,还有人在指责五四时代的激进主义,或者在把法国的启蒙理想和英国、美国、德国的政治现代化模式作比较。当然,还有一些人在继续倡导启蒙的理想,或者提出某种“新启蒙”的口号,以将那些对启蒙的批评和对启蒙的坚持调和起来。人们在启蒙的问题上所遇到的困惑源于社会生活本身的复杂和变化,源于人们特定的利益和不同的视角。米歇尔·福科在他的《什么是启蒙?》中说,对于启蒙这个问题“现代哲学一直无法回答,但也从未设法摆脱。这是在一个两百年来以各种形式重复的问题,从黑格尔、中经马克思或尼采,直到霍克海默尔或哈贝玛斯,几乎一切哲学都未能成功地面临这一问题,无论直接还是间接地。”但是,我们也要看到,这个问题之所以难以摆脱和回答,都只不过是我们在历史的变迁中执着于那些特殊和有限的价值,是如庄子所说的“以物观之,自贵而相贱”。在我们所生活的社会以及整个宇宙中,没有什么东西会停留在原处不动,启蒙以及人们对启蒙的看法也是这样。在某一个阶段你也许对未来充满了信心,但历史就像自然一样,从来就没有绝对的直线,随着时间的推移,任何直线都会逐渐加大它的曲率和弧度并可能成为一

第18课 西方启蒙思想家的人文主义思想

第18课西方启蒙思想家的人文主义思想 一、启蒙运动的兴起 1、背景 (1)经济: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 (2)政治:不断壮大的资产阶级要求反封建专制和教会压迫 (3)思想: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4)自然科学:自然科学取得长足发展 二、法国的启蒙运动 1、孟德斯鸠:提出“三权分立”理论 (1)内容: ①力主将国家权力分为立法、行政、司法三种 ②君主保留行政权,立法权由贵族和人民共同享有,司法权则具有相对的独立性,由选举产生的常任法官掌握 ③三权分立,彼此制衡 ④强调国家法律不能违背人的理性,应当是人的理性的体现 (2)意义: ①不仅为资产阶级反封建专制提供了锐利武器,也为资产阶级设计了一个依法治国的完整方案。 ②美国《独立宣言》和法国《人权宣言》都吸取了它关于分权和法治的一些政治主张。 2、伏尔泰 (1)地位:法国启蒙运动公认的领袖和导师 (2)代表作:《哲学通信》《路易十四时代》 (3)主张: ①猛烈抨击封建制度和天主教会 ②反对君主专制,倡导君主立宪制; ③提倡“天赋人权”,认为人生来就是平等和自由的; ④法律应该以人性为出发点,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3、卢梭 (1)阶级立场:代表平民和小资产阶级利益 (2)主张: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和社会不平等,倡导人民主权论。 ①认为国家主权属于人民 ②属于人民的主权不可以转让、也不可分割 ③人民主权神圣不可侵犯 ④主权在民的国家的最好组织形式,是民主共和制 (3)影响: ①他的一系列主张动摇了封建专制统治的合理性,成为资产阶级和广大人民反封建革命的锐利武器,对法国大革命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②卢梭的“人民主权”学说于1789年被庄严地写进《人权宣言》,成为新兴资产阶级的一面旗帜。 三、启蒙运动在欧洲的发展 康德 1、代表作:《纯理性的批判》 2、主张:

十八世纪法国的启蒙运动

十八世纪法国的启蒙运动 卫韦 [提要]法国的启蒙运动给了近代世界一笔宝贵的财富———自然科学和理性。理性作为启蒙运动的中心议题,哲学、自然科学、宗教甚至法国大革命也深受其影响。法国的理性不再扮演人的天赋能力的角色作为一种崭新的思维方式无一不贯穿于法国的各个领域:,而是作为人认识世界、认识自己的一种能力和思维方式。本位的主旨就是证明理性如何作为一种方法被法国人运用到极致的。 [关键词 ]法国理性启蒙运动哲学自然科学法国大革命 18世纪的法国启蒙运动使西方处于世界的焦点。各国评论家对此众说纷纭、褒贬不一。但笔者认为这一启蒙运动留给了西方国家一笔巨大的财富————自然科学以及理性,这是当代许多非西方国家无法渴求的。我们不能也不应该埋没了曾将科学和理性推崇为人的最高官能的时代。18世纪身为启蒙运动主要战场的法国在各个领域涌现出了一大批天才式的人物,他们在各个领域都有涉及,并在自己专属的领域做出卓越的贡献。正是在这批领军人物的带领下,法国于18世纪经历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启蒙运动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和自然科学的蓬勃发展,可以毫不夸张的说, “启蒙时代的欧洲是法国的欧洲”。 一、18世纪法国的哲学 18世纪的法国哲学已不再追求系统化,哲学家们让哲学自由的运动并在这内在的形式中发现现实的基本形式————整个自然和精神存在的形式。哲学形式的转变带来了两种变化: 11哲学不再采用由于一般的、不变的原理以及由哲学原理演绎出来的东西,而是主张用自己的理性来判断一切,这就意味着一种思维方式的改变,而整个18世纪法国就是不断的捍卫、强化和巩固这种思维方式。21“哲学不再是位于自然科学、法和政治等学科的原理一旁或之上的特殊的知识领域而是一个贯穿一切的媒介,用这个媒介便可以归纳、发展和建立这些原理。”[2]哲学不仅能与历史学、政治学甚至宗教相分离,反而成为这些学科可以存在和在法国发挥作用的大气候。18世纪法国没有跟着以往的哲学学说中的那种思维方式亦步亦趋,相反,它按照当时自然科学的榜样和模式树立了自己的理想。[3]伏尔泰是启蒙时期的泰斗级人物,他是法国启蒙运动时期思想家的典型代表。他一方面热衷于科学的普及,另一方面又是一位桀骜不驯的批评天主教者。在伏尔泰看来:牛顿自然哲学体系、牛顿的方法决不只限于物理学,还适用所有一般的知识,它逐渐代替了笛卡尔的传统(全部知识都是以第一原理为根基————分析的策源地)。启蒙时期的哲学采牛顿物理学的方法论模式,立即把这种方法加以推广,这就意味着人们开始用一种不同的、比较朴素的眼光看待理性。理性不再是限于一切经验、揭示了事物的绝对本质的“天赋观念”的总和。现在,人们把理性看作是一种后天获得物而不是遗产。他不是一座精神宝库,把真理象金币一样窖藏起来,而是一种引导我们去发现真理、建立真理和确定真理的力量。经过这样确定真理,是一切真实的确定性的种子和不可或缺的前提。整个18世纪就是在这种意义上理解理性的,即不是把它看作知识、原理和真理的容器,而是把它视为一种能力,一种力量,这种能力和力量只有通过它的作用和效力才能充分理解。所以法国人毫不迟疑地把这种能力和力量运用到各个自然科学领域、折回科学领域和社会实践中。经过法国启蒙思想的洗礼,又经过以宗教革命为外表的法国大革命后,法国以不同于英国的强硬态度和革命结果将彻底的完成了宗教改革。但是,法国又建立了理性宗教。然而法国人就是凭借着对理性的信仰,真正发挥了理性这一媒介积极作用。《社会契约论》开宗明义的说:“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孟德斯鸠在《法的精神》中也写到:“由一种原始的理性存在着;智能的存在物可以有自己创造的法律。” 二、18世纪法国的科学 18世纪的自然科学开始由分门别类的收集材料,经历了对材料进行综合整理与理论概括阶段

法国启蒙运动的特点有哪些

法国启蒙运动的特点有哪些 法国启蒙运动是十八世纪法国的一次波澜壮阔的思想解放运动,它的斗争对象是封建专制制度和它的精神支柱——天主教会势力。启蒙运动是法国大革命的前夜,它在政治上、思想上和理论上为西方后来的经济社会高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整个西方近代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关键的影响,最终使法国走进现代文明发达国家行列。下面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法国启蒙运动的特点,欢迎阅读。 ?法国启蒙运动特点综述声势浩大的法国启蒙运动一经兴起,就具有鲜明的特点。总述:提倡理性而非外界权威来判断一切事物;把批判锋芒直指封建专制制度及其宗教思想体系;为革命准备了思想条件;是一次意义深远的思想解放运动。目标明确启蒙思想家的锋芒所向十分明确,即反对王权、神权和特权,努力改变旧制度,建立新体制,各个启蒙思想家之间虽然存在着分歧和争论,但只要涉及到封建专制统治与反动的教权势力,他们总是采取共同行动,而且每个启蒙学者都根据各自研究的领域,积极宣传“理性”与科学,始终把主攻目标对准专制王朝与天主教会。他们高唱“理性”的赞歌,向往“理性的王国”,提倡用理性作为衡量一切、判断一切的尺度,把封建专制制度比作漫漫长夜,呼唤用理性的阳光驱逐现实的黑暗,消灭专制王权和贵族特权。强调只有科学才能使人正确认识自然,破除宗教迷信,从而增进人类的福利,实现美好的自由、平等、民主的新社会。思想一致启蒙思想家都有基本相同的哲学理论作为指导思想,这就是怀疑论、自然神论和无神论。在启蒙思想家中,虽然多为自然科学家、历史学家、经济学家和文学家,而哲学家只占少数,但他们的思想和理论却在启蒙运动中起着主导作用,那些虽没有哲学着作的启蒙学者,也奉行着大体一致的哲学信仰,而且在启蒙运动的不同发展阶段

十八世纪法国启蒙运动的兴起的背景及其特点

十八世纪法国启蒙运动的兴起的背景及其基本特征 【摘要】十八世纪的法国启蒙运动,是资产阶级的先进思想家在革命前为启发人们的思想从宗教神学和封建专制的禁锢中解放出来,而在法国兴起的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启蒙运动是法国大革命的前夜,它在政治上、思想上和理论上为西方后来的经济社会高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整个西方近代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关键的影响,最终使法国走进现代文明发达国家行列。 【关键词】十八世纪法国启蒙运动背景特点 虽然启蒙运动最早的源头可以一直溯源到17 世纪的英国, 但是其发展并最终走向高潮,产生深远影响的地方却是在法国。“启蒙”在法文中即为光明、智慧之意。启蒙思想家认为:过去的时代在天主教会和世俗封建主的统治下是迷信和无知的黑暗时代,而启蒙运动就是要从黑暗进入到智慧和光明的时代,而要驱散现实的黑暗就必须使用理性的阳光。因此,所谓的启蒙完全是针对“中世纪只知道的一种意识形态,即宗教和神学”而提出的,而“要触犯当时的社会制度,就必须从制度身上剥去那一层神圣外衣。”由此,启蒙思想家用人的思考和判断去剥封建制度身上的“神圣”外衣,去批判教权主义、专制主义,以此达到资产阶级所号召的消灭专制王权、贵族特权和等级制度,实现所追求的政治民主、权利平等和个人自由。 启蒙运动是继文艺复兴后,在欧洲历史上出现的第二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这场持续了几乎整整一个世纪的运动涌现出了一大批启蒙思想家,即曾被恩格斯所称赞的“为行将到来的革命启发过人们头脑的那些伟大人物”;创造了法国历史上一个灿烂夺目的时代,因而人们一般把18世纪称作法国的“启蒙世纪”或“哲学家的世纪”。 一、法国启蒙运动兴起的背景 17世纪下半叶,法国封建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18世纪的法国成为欧洲大陆封建势力最顽固、最反动的堡垒,专制统治、等级制度、天主教势力盛行,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特别尖锐。自文艺复兴以来,神学权威在西欧各国虽遭多次打击,但在法国却仍然相当严重。18世纪的法国,“教士是无恶不作的伪善者,教皇是古老的偶像,人们按习惯向他“焚香”,可他只是一名大魔术师。法国国王是仅次于教皇的大魔术师,用严刑峻法压制臣民,又利用一些有钱人的虚荣心卖官胃爵,肆意挥霍和挑动战争。”①波旁王朝统治下的法国,是西欧封建专制的典型。君王乃绝对权威,神学乃绝对真理,任何对现实稍具改变的念头都不允许存在。波旁王朝的专治统治成为社会进步与发展的牢笼,因而也成为正在成长着的资产阶级和人民群众的众矢之的。 在法国启蒙运动正在兴起时期的法国统治者路易十四在法国统治了七十三年(1643一1715),是世界历史上在位最久的一个封建君主,也是法国有名的暴君。漫长的路易十四的统治,是法国封建社会由盛转衰的转折过程。路易十四不断采取各种措施加强王权,强化国家机器,使中央王权空前强大。他流放部份法官,宣称“联即国家”,从而使高等法院丧失了对国 ①孟德斯鸠:《波斯人信札》,1721年出版

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

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 1孟德斯鸠 主要主张:三权分立 孟德斯鸠,(1689—1755),出生于法国波尔多附近的拉伯烈德庄园的贵族世家。法国伟大的启蒙思想家、法学家。孟德斯鸠不仅是18世纪法国启蒙时代的著名思想家,也是近代欧洲国家比较早的系统研究古代东方社会与法律文化的学者之一。他的著述虽然不多,但其影响却相当广泛,尤其是《论法的精神》这部集大成的著作,奠定了近代西方政治与法律理论发展的基础,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欧洲人对东方政治与法律文化的看法。他所提出的三权分立学说直到现在仍为一些国家所使用。 2.伏尔泰 主要主张:反对封建专制,天主教会 (Voltaire,1694-1778):原名弗朗索瓦-马利〃阿鲁埃(François-Marie Arouet),法国启蒙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伏尔泰是十八世纪法国资产阶级启蒙运动的旗手,被誉为“思想之王”、“法兰西最优秀的诗人”、“欧洲的良心”。他提倡天赋人权,认为人生来就是自由和平等的,一切人都具有追求生存、追求幸福的权利,这种权利是天赋的,不能被剥夺。他主张人一生下来就应当是自由的,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他曾经说过:“我不能同意的说的每一个字,但是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伏尔泰还尖刻地抨击了天主教回的黑暗统治,他把教皇比作“两足禽兽”,把教士称作“文明恶棍”,说天主教是“一切狡猾的人布置的一个最可耻的骗人罗网”,号召“每个人都按照自己的方式同骇人听闻的宗教热狂作斗争”。 3狄德罗 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哲学家,美学家,文学家,教育理论家,百科全书派代表人物,第一部法国《百科全书》主编。 狄德罗在坚持唯物主义哲学观点的同时,又具有同时代唯物主义者缺乏的辩证法思想,有些学者认为他的唯物主义应该称为过渡性的唯物主义。 狄德罗站在法国第三等级的立场上,坚持国家起源于社会契约,君主的权力来自人民协议的观点。他指出,能够实现人民自由平等的是政体,任何政体都是要改变的,它的生命同动物的生命一样,必然趋于死亡。封建专制政体终会消逝,由适合人性的政体取而代之。 4卢梭

论法国启蒙哲学——机械唯物主义

论法国启蒙哲学 机械唯物主义 导言 机械唯物主义是近代自然科学的指导思想,其在18世纪的法国发展到顶峰,出现了一批出色的法国哲学家。让我们来探讨机械唯物主义在欧洲启蒙时期的渊源——经验论和唯理论,及其18世纪在法国的迅速发展和其代表人物。 正文 1、经验论与唯理论 2、机械唯物主义 3、结语 经验论与唯理论 机械唯物主义与17、18世纪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经验论与唯理论有莫大的联系。这时期西方哲学思想的主要任务是反对封建神学与经院哲学,宣扬资产阶级世界观和人生观。出现了一批代表人物,经验论的有弗兰西斯·培根、托马斯·霍布斯、洛克,唯理论的有笛卡尔、斯宾诺萨等。 培根被马克思称为“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同时他也是古典经验论的始祖。他继承了文艺复兴以来人文主义哲学的优良传统,把对经院哲学的批判往前推进了一大步。弗兰西斯·培根是哲学家、思想家、作家和科学家,他著有《新工具》、《论说随笔集文集》等。 霍布斯则继承了培根的思想,第一个系统地阐述了机械唯物主义思想,他被认为是18世纪意义上的“第一个近代的唯物主义者”。霍布斯认为真理只存在于物体之中:“所有真实的东西都是有形的,无形的东西就是不真实的。”“物体是不依赖于我们的思想的东西”,总是客观存在的,既不能被制造也不能被消灭。他反对概念先于物质而存在的唯心主义观点。他认为宇宙是所有机械地运动着的广延物体的总和。他把逻辑的思维看作是观念加减的机械运算,认为几何学和力学是科学思维的理想楷模。霍布斯著有的《论物体》、《论社会》、《论人》等理论作品对机械唯物主义体系的完整起到了重要主导作用。 唯理论的代表人物笛卡尔的笛卡尔哲学,是机械唯物主义的哲学来源。在笛卡尔哲学中,物质的本性是广延,运动的特征是位移。他提出了有名的“我思故我在”这一唯心主义观点。他认为人只有非常理性地使用数学上所重用的纯粹的推理方法才能认识世界。实际上,笛卡尔是以力学运动为基础,把由地上获得的力学原则于天体现象以至整个世界,从而把自然科学中的机械论观念移植到哲学中并造就了机械论的精神。机械唯物主义的代表人物拉美特利极为崇拜笛卡尔,认为“如果哲学的领域里没有笛卡尔,那就和科学领域里没有牛顿一样,也许还是一片荒原。”(注:北京大学哲学系编译《十八世纪法国哲学》,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我们可以注意到,起源于笛卡尔的机械唯物主义派对当时的自然科学发展却起到了促进作用,其理论归宿是自然科学。这是因为,笛卡尔借助于自然科学的“清楚明白的概念”来研究自然,发现了一些自然规律,“为后来的发明和校正奠定了基础”,(注:《费尔巴哈哲学史著作选》,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1卷,第202页。)并“提供了自然科学的骨架和基础”。(注:《费尔巴哈哲学史著作选》,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3卷,第123页。)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神圣家族》认为,笛卡尔的唯物主义以及以此为基础形成的机械唯物主义“成为真正的法国自然科学的财产”。(注:《马

法国启蒙运动有着怎样的特征

法国启蒙运动有着怎样的特征 法国启蒙运动是十八世纪法国的一次波澜壮阔的思想解放运动,它的斗争对象是封建专制制度和它的精神支柱——天主教会势力。下面是本人分享的法国启蒙运动有着怎样的特征,一起来看看吧。 法国启蒙运动的特征简介 声势浩大的法国启蒙运动一经兴起,就具有鲜明的特点。 总述:提倡理性而非外界权威来判断一切事物;把批判锋芒直指封建专制制度及其宗教思想体系;为革命准备了思想条件;是一次意义深远的思想解放运动。 目标明确 启蒙思想家的锋芒所向十分明确,即反对王权、神权和特权,努力改变旧制度,建立新体制,各个启蒙思想家之间虽然存在着分歧和争论,但只要涉及到封建专制统治与反动的教权势力,他们总是采取共同行动,而且每个启蒙学者都根据各自研究的领域,积极宣传“理性”与科学,始终把主攻目标对准专制王朝与天主教会。 他们高唱“理性”的赞歌,向往“理性的王国”,提倡用理性作为衡量一切、判断一切的尺度,把封建专制制度比作漫漫长夜,呼唤用理性的阳光驱逐现实的黑暗,消灭专制王权和贵族特权。强调只有科学才能使人正确认识自然,破除宗教迷信,从而增进人类的福利,实现美好的自由、平等、民主的新社会。 思想一致 启蒙思想家都有基本相同的哲学理论作为指导思想,

这就是怀疑论、自然神论和无神论。在启蒙思想家中,虽然多为自然科学家、历史学家、经济学家和文学家,而哲学家只占少数,但他们的思想和理论却在启蒙运动中起着主导作用,那些虽没有哲学著作的启蒙学者,也奉行着大体一致的哲学信仰,而且在启蒙运动的不同发展阶段上成为批判宗教神学的有力武器。 怀疑论成为启蒙运动准备阶段的思想先导,而自然神论则成为启蒙运动发展阶段的思想家的标记,无神论则把启蒙运动推向更高的成熟阶段。正是在这种哲学思想的指导下,才使启蒙运动经久不衰,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哲学革命成了政治革命的先导,并使启蒙运动具有明确的行动纲领。 行动坚决 启蒙思想家都正视现实,认真思考,联系群众,不畏强暴。他们深入社会,细心观察,对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端进行独立思考展开无情抨击,提出了理想社会的蓝图,为之进行不息的斗争。他们以人民自居,以宣传群众,启迪民智为己任,为使群众改变旧观念接受新思想,他们出版专门的学术、理论著作外,还出版了普及性的通俗读物,还运用小说、戏剧、诗歌等文艺作品让更多的下层群众了解新观念。 因此,不少启蒙思想家都是学识渊博,才华横溢的多面手,例如伏尔泰,不仅著有哲学著作,还发表了大量的史学著作、文艺小说、戏剧和诗歌,堪称为启蒙运动的导师和领袖。这些思想家,常常冒着上断头台、坐牢和流放的危险,为追求正义、向往光明而贡献出自己的全部智慧。启蒙运动虽然有种种共同的特点,但在如何改变封建制度上,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别,反映出各派思想家的不同政治主张。

法国启蒙运动

第42集法国启蒙运动 十八世纪的法国仍然是一个君主政体的封建国家,封建专制和天主教会控制着国家的社会生活和人民的思想,农村在封建领主和教会的盘剥下已是满目疮痍,宫廷贵族挥霍无度、国库空虚。天主教会与专制王权相互勾结,推行文化专制主义和蒙昧主义,疯狂残害异教徒和有进步思想的人们。与封建制度严重衰败景象形成鲜明对照的是资本主义经济迅猛发展,资产阶级日益壮大,他们强烈要求冲破旧制度,在政治、经济、思想方面的束缚。因此,众多的资产阶级先驱们展开了一场在人类历史上占有辉煌一页的思想革命——启蒙运动。 启蒙运动是法国大革命的前奏,它在政治上、思想上、理论上为大革命作了充分的准备。 启蒙一词在法文里是启迪的意思,启蒙运动意味着用光明驱逐黑暗,开启人们反封建的意识。启蒙运动从兴起到发展几乎贯穿整个十八世纪,所以人们也把十八世纪称之为启蒙时代。启蒙运动并没有统一的组织,启蒙思想家们的主张并非一致,但是,这场运动反封建的目标始终如一。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副研究员王家卫)“启蒙就是解放思想、破除迷信,当时由于生产力落后、科学欠发达,老百姓迷信上帝,统治阶级于是拉大旗作为虎皮,为自己蒙上了一层神圣的光环,宣传他们的统治权力是上帝所赋予的,即所谓君权神授,因此神圣不可侵犯,平民百姓的思想为这种神权的观念所禁锢,即使受压迫、受剥削也不反抗,世世代代俯首听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伏尔泰和卢梭等人先知先觉走在时代的前面,提倡思想自由、个性解放,宣传天赋人权、人生而平等,人们的思想于是得到了解放,统治阶级的面纱被揭开,原来国王、贵族和神甫也是普普通通的人,人回归了理性,从愚昧无知走向了明白事理,十八世纪法国启蒙运动是一场驱逐黑暗开启光明的资产阶级民主文化运动。” 启蒙思想家提出,人生来就是自由和平等的,都有追求生存与幸福的权利,这就从根本上否定了封建特权的合理性,此外,启蒙运动又是普及科学、宣传新科技成果的运动,他们认为封建特权得以长久维持的重要原因就是生产落后造成的蒙昧状况的长期存在,他们宣传新的科学研究成果,揭露和批判愚昧无知,不仅启迪了人们的思想,而且普及了科学知识。启蒙思想家们高唱理性的赞歌,向往理性的王国,他们把封建专制制度比作漫漫长夜呼唤用理性的阳光驱逐现实的黑暗,奏响了消灭神权、王权和特权,追求政治民主、权利平等和个人自由的雄浑乐章。 启蒙时代的法国,可谓群星璀璨、人才辈出。伏尔泰、孟德斯鸠是早期启蒙思想家的两大代表。伏尔泰1694年出生在巴黎一个资产阶级家庭,他是一位多产的作家、剧作家、诗人、史学家、哲学家和政治宣传家,他的作品和演说以尖刻和激昂地反对封建制度和教会而著称。人们说,他的思想之敏捷犹如闪电,语言之炽烈犹如天火。他坚持不懈地揭露和嘲讽教会的贪婪和教权主义的罪恶,因而,触犯了教会和贵族,曾经两次被关进巴士底狱,后被驱逐出国。1753年,他定居在瑞士和法国交界的菲尔奈,年逾花甲的伏尔泰在幽静的住所里写出了大量的著作、小说和诗歌。1778年,84岁的伏尔泰在菲尔泰去世,后人为纪念他,将他的骨灰移入先贤祠。伏尔泰社会政治观点的核心是平等,主张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是对当时封建等级[社会的否定,他的政治思想核心是自由,主张建立开明君主制,主张言论出版自由、人身自由等等,他的著作种类繁多、卷帙浩繁。文学作品有《哲第格》、《天真汉》等。他的文笔幽默而犀利,嬉笑怒骂的力量无人可望其项背,他把教皇和神甫说成是两足禽兽,教会是国家分裂、内战和一切罪恶的根源,是建立在最下流的无赖编造出来的、最卑鄙的谎言之上的,在公众中产生极大的反响。《哲学通讯》是他全部启蒙思想最集中、最明确的表述。史学著作有《查理十二》、《路易十四时代》等。伏尔泰不仅在法国,而且在欧洲都有广泛的影响,被誉为启蒙运动的领袖和导师。甚至欧洲一些封建君主都仰慕他的才华。普鲁士国王还曾邀请他来到普鲁士成为宫廷的上宾,这些封建君主企图以此抬高自己的身价,并想利用伏尔泰学说中的保守部分,但他和他们最终还是分道扬镳了。 与伏尔泰不同,孟德斯鸠出身于贵族世家,少年时期接受教会的古典教育,后潜心研究法律,19岁获得法学学位、成为律师。1716年,他承袭父亲和伯父的职业,成为波尔多法院院长和男爵。踏入仕途的孟德斯鸠对朝政的腐败和贵族的堕落深恶痛绝,由于波尔多是法国最大的商港之一,资本主义经济比较发达,而他本人也从事葡萄酒贸易,因此切身感到专制制度对制造业和商业的阻碍,于是他卖掉了波尔多法院院长一职,前往巴黎,专心研究改变这一状况的出路。他后来游历了欧洲的一些国家,考察那里的社会生活和政治制度,这使他受益非浅,他苦心钻研30年,写成历世不衰的名著《罗马盛衰原因论》和《论法的精神》。《论法的精神》一书具体规划了资产阶级国家的政治模式和各项基本制度,特别是,他发展了英国哲学家洛克的分权思想,建立了三权分立的政治学说。洛克在《政府论》一书中提出,为实现民主与法制,国家机构必须分权,实行立法权、外交事务权和行政权分立,孟德斯鸠更明确提出立法权、司法权、行政权三权分立的原则:立法权由人民享有;司法独立;君主虽然享有行政权,但不能超越立法和司法权,三权分立、互相制约,为的就是要保障公民的自由。孟德斯鸠这种资产阶级建立自己政权的最基本的理论很快就被资产阶级政治家们奉为经典。大革命中产生的几部宪法的基本原则,都体现着他的法学理论,有许多原理至今仍然是资产阶级国家在法律和政治体制上遵循的原则。 十八世纪中叶,代表城市平民、资产阶级和广大民众等第三等级利益的启蒙学者竞相出现,其中思想最激进、对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影响最大的是小资产阶级民主思想代言人——卢梭。在众多的启蒙思想家中,卢梭是唯一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人,他出生在日内瓦的一个钟表匠家庭,母亲在他呱呱坠地后5天就离开了人世,父亲为躲避牢狱之灾只身逃离,10岁的卢梭便失去了双亲的呵护,开始过流浪生活,他当过仆人、学徒,从事过各种卑贱的工作,甚至像乞丐一样被送进收容院,备尝人间艰辛。此后,他在红粉知已的照顾下,度过了8年安居欢愉的时日,这8年也是卢梭发奋读书的日子,这使他的学识大增。1741年,他来到巴黎,结识了狄德罗等启蒙学家。1749年,在第戎举办的征文竞赛中,卢梭因荣膺榜首而一举成名。其

法国启蒙哲学

2004年10月18日 第七章法国启蒙哲学 第一节法国启蒙哲学的基本特征 一、历史背景:18世纪法国资产阶级担负了时代——由封建制度向资本主义过渡的时代——所赋予的反封建宗教两大历史使命,使18世纪成为法国历史上有着重大意义的世纪。法国大革命继17世纪英国革命之后,在世界范围内宣告了资本主义制度对封建制度的胜利。作为领导阶级,资产阶级在准备革命的过程中,在意识形态领域掀起了一场体现时代要求的思想文化运动,即伟大的启蒙运动。它高兴理性的旗帜,把批判的锋芒直接指向封建专制制度和天主教神学这两个当时最神圣的权威,并在斗争中建立起适应自己需要的社会一政治哲学,建立起以本体论为中心的完整的机械唯物主义体系和战斗无神论。 二、启蒙运动基本特征 (一)启蒙运动的基本宗旨:是由法国思想家们自觉地承担起了反对封建专制,宗教迷信和愚昧落后,鼓吹自由、平等和博爱,高扬理性、提倡科学和进步、教化大众的一场思想文化运动。 (二)启蒙运动的成果:1、资产阶级思想家在人性论和理性原则的基础上,阐述了“自然状态”和“社会契约”论的内容,提出了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制订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理论,从而阐发了资本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以及资产阶级专政的必要性和合理性,把资产阶级的社会国家学说发展成为完备的理论体系。2、面临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着重探讨了认识论问题;那么,法国唯物主义者则主要是以现实政治和宗教斗争为依托,继承英国唯物主义和笛卡尔物理学,借助自然科学的成就,着重研究了本体论问题,建立起以自然观为中心的机械唯物主义的哲学体系——18世纪“第一个自然哲学体系”,从而为无神论提供了理论基础。 (三)法国哲学的中心问题:1、围绕着物质和意识的关系,进一步完善了近代形而上学的唯物论,提出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第二性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2、法国唯物主义者以“自爱、自保、自由”是人的本性、天赋权利为起点,形成了以人性论为理论基础的社会历史观。 第二节启蒙主义者的哲学思想 一、孟德斯鸠的法的精神:孟德斯鸠以法哲学的形式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他的社会政治理论。 (一)法的精神基本内容:从广义上讲法规定为“由事物的性质产生出来的必然关系”,也就是贯穿于一切事物之中的必然性和规律性。就此而论一切存在物都有它们的法:上帝有上帝的法,物质世界有物质世界的法,兽类有兽类的法,人类有人类的法。虽然宇宙万物都有自己的法则。人类社会像物理世界一样有其永恒不变的规律,也应具有自己法的规则。人类社会由“自然法”走向“人为法”。人为法以自然法为基础,其目的是为了保障人的自由、平等的天赋权利。人类的一般法就是人类的理性,只有符合这一精神的社会制度才是最好的制度。 (二)评价:他通过对人类社会状态的分析,从而提出国家应该建立政治法制等制度,寻求治国安帮的良策。 二、卢梭的不平等论:卢梭在哲学上的贡献主要是他的社会政治学说,围绕着“社会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与“克服社会不平等的途径”这两个主题,他通过《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与《社会契约论》阐发了独具特色的思想。在某种意义上说,卢梭开始了启蒙运动的自我反思和批判。 卢梭的社会政治学说以自然法理论为基础,他用抽象的分析方法把“人所形成的人”即社

启蒙运动

第19课启蒙运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启蒙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性质及影响; (2)知道启蒙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主张、代表作和所代表的阶级; (3)知道启蒙运动的中心和高潮。 (4)理解启蒙运动标志着近代资本主义思想和文化的基本确立。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启蒙运动兴起的讲述,引导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等观点,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启蒙思想家的主张及其所代表的的阶级的分析,提高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评级历史人物的能力。 (3)通过对启蒙运动和文艺复兴异同点的比较,使学生初步掌握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认识继承和发展的观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启蒙运动的全面分析,使学生认识上层建筑对社会发展所起的重大作用,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理论的自觉性。 (2)通过对伏尔泰、孟德斯鸠、狄德罗、卢梭等思想家献身真理、捍卫正义事业史实的介绍,培养学生为追求真理而奋斗的精神。 【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伏尔泰、孟德斯鸠、百科全书派、卢梭等思想家及其主张。 难点:启蒙运动与文艺复兴的比较。 【教学方法】 讲授法、材料分析法、对比法等。 【教学过程】 导入:1778年2月,有一个84岁老人回到阔别28年的巴黎。消息一传开,全城都轰动起来。一些只闻其名、未见其人的年轻人更是欣喜若狂,纷纷涌到他的下榻处,使周围的街道挤得水泄不通。妇女们趁他经过时,偷偷地从他的皮衣上拔下一两根毛,当作圣物保存。他是谁?他是谁?伏尔泰。 教师提问:同学们知道伏尔泰引领了欧洲的什么运动?(答:启蒙运动)今天就让我们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