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南通蓝印花布

南通蓝印花布

南通蓝印花布南通蓝印花布是中国民间传统的工艺印染品,宋代称为药斑布,明代称为浇花布,传说为嘉定一归姓者发明。南通为中国蓝印花布的主要产地,土布与天然兰草为农家平常之物,故前庄后坊的蓝印花布染作坊曾遍布农村集镇。蓝印花布主要用来制作日常的衣服、被面、蚊帐、枕套、包袱布等。蓝印花布图案朴素优美、吉祥如意,大多取材于飞禽走兽、花草树木与神话传说,如:五福(蝙蝠)捧寿、吉庆有余(鱼)、狮子滚绣球、鲤鱼跳龙门等。

目录

基本信息
产品概况
历史演变
题材内容
来历传说
南通蓝印花布
余西镇染坊园乃蓝印花布发祥地
印染技艺1、挑选坯布
2、脱脂
3、裱纸
4、画样、替版
5、镂刻花版
6、上桐油
7、刮浆
8、染色
工艺概述
南通蓝印花布博物馆基本信息
产品概况
历史演变
题材内容
来历传说
南通蓝印花布
余西镇染坊园乃蓝印花布发祥地
印染技艺 1、挑选坯布
2、脱脂
3、裱纸
4、画样、替版
5、镂刻花版
6、上桐油
7、刮浆
8、染色
工艺概述南通蓝印花布博物馆展开 编辑本段基本信息
文化遗产名称: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 所属地区: 江苏 · 南通 遗产编号:Ⅷ-24 遗产类别:传统手工技艺 申报日期:2006年 申报人/申报单位:江苏省南通市 遗产级别: 国家
编辑本段产品概况
如今蓝印花布面料已由原来的单面印花发展成双面印花,由单色发展成复色,由小布发展到宽幅布,由土布发展到精棉坯布和棉麻混纺布。花色品种也日益增多,出现了蓝印门帘、壁挂、台布、鞋帽、拎包、玩具等多种工艺品,尤其是蓝印花布时装,成为都市里一道亮丽风景线。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印染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6月5日,经国家文化部确定,江苏省南通市的吴元新为该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并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26名代表性传承人名单。 蓝印花布,是传统的镂空版白浆防染印花,又称靛蓝花布,俗称“药斑布”、“浇花布”,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年历史。最初以蓝草为染料印染而成。蓝印花布用石灰、豆粉合成灰浆烤蓝,采用全棉、全手工纺织、刻版、刮浆等多道印染工艺制成。 具体操作:从蓼蓝草中提取蓝作染料(靛蓝),把镂空花版铺在白布上,用刮浆板把防染浆剂刮入花纹空隙漏印在布面上,干后放入染缸,布下缸20分钟后取出氧化、透风30分钟,一般经过6至8次反复染色,使其达到所需颜色。再将其拿出在空气中氧化,

晾干后刮去防染浆粉,即显现出蓝白花纹。因为是全手工印染,干后的浆不免会有裂纹,形成了手工蓝印花布特有的魅力----冰裂纹,而现在的机印花布或没有采用传统的技艺的蓝印花布则蓝白分明,毫无手工的痕迹,因此对传统技艺的保护迫在眉睫!蓝印花布的图案吉祥喜庆、为近世三百年来平民百姓所喜闻乐见。 蓝印花布一般可分为蓝地白花和白地蓝花两种形式。蓝地白花布只需用一块花版印花,构成纹样的斑点互不连接,例如:梅、兰、竹、菊。白地蓝花布的制作方法,常用两块花版套印,印第一遍的叫“花版”,印第二遍的叫“盖版”。盖版的作用是把花版的连接点和需留白地之处遮盖起来,更清楚地衬托出蓝色花纹。另一种印制白地蓝花的方法,是以一块单独的印花版衬以网状物,花版的纹样无需每处连接,刻好后用胶和漆将花版粘牢在大面积的网状物衬底上,然后再刮印浆料。有的蓝印花布还是双面的,这就需要在正面刮浆干透后,利用拷贝桌在反面对准正面纹样再刮浆一次,这样染后就可得到双面的蓝印花布。 蓝印花布是一种曾广泛流行于江南民间的古老手工印花织物。她那朴拙幽雅的文化韵味,在我国民间艺术中堪称独树一帜,千载之下散发着东方文化魅人的芳香。
编辑本段历史演变
蓝印花布源于秦汉,兴盛于商业发达的唐宋时期,《古今图书集成》卷中记载:“药斑布——以布抹灰药而染青,候干,去灰药,则青白相间,有人物、花鸟、诗词各色,充衾幔之用。” 在资本主义萌芽的明清之际,药斑布已普遍流行于民间,所以《古今图书集成》物产考曰:“药斑布俗名浇花布,今所在皆有之。”《光绪通州志》记载:“种蓝成畦,五月刈曰头蓝,七月刈曰二蓝,甓一池水,汲水浸入石灰,搅千下,戽去水,即成靛,用以染布,曰小缸青。” 现代所见蓝印花布的样式,多数为明清一代的作品。这些以蓝印花布制成的蚊帐、被面、包袱、头巾、门帘等生活用品,朴素大方、色调清新明快,图案淳朴典丽,曾深受欢迎。因此,染坊业一度成为地方上的显业。史载宋元之际桐乡蓝印花布极为繁荣,形成了:织机遍地,染坊连街、河上布船如织的壮观景象,其中,石门(古称玉溪)的“丰同裕”、“泰森”等染坊店一时成为行业中的翘楚。所制“瑞鹤鸣祥”、“岁寒三友”“梅开五富”、“榴开百子”等久负盛名。
编辑本段题材内容
简单、原始的蓝白两色,创造出一个淳朴自然、千变万化、绚丽多姿的蓝白艺术世界。蓝印花布的纹样图案都来自于民间,反映了百姓的喜闻乐见,寄托着她们对美满生

活的向往和朴素的审美情趣,在题材和内容上,老百姓那种健康和质朴的心灵,在民间蓝印花布上得到了形式和内容的完美统一,因而蓝印花布确实真实地反映了一种深厚的文化和艺术积淀。 蓝印花布的图案取材于百姓喜闻乐见的民间故事戏剧人物,但更多的是由动植物和花鸟组合成的吉祥纹样,采用暗喻、谐音,类比等手法尽情抒发了民间百姓憧憬美好未来的理想和信念,因此在民间的传统习俗上,蓝印花布占有相当位置。以前,女儿出嫁时一定要带上母亲早已准备好的一条用靛蓝布做成的饭单,这样的习俗是显示女儿嫁到男家后“上得厅堂,下得厨房” 的治理家政能力。姑娘出嫁时的衣被箱里必定会有一、二条蓝印花布被面,大都是龙凤呈祥,凤戏牡丹图案的“龙凤被”,称之为“压箱布”。可见在当时蓝印花布是老百姓生活中必不可少的。
编辑本段来历传说
蓝印花布是一种历史悠久的传统手工印染制品。传说有一个姓梅的小伙子不小心摔了一跤,摔在了泥地里,衣服变成了黄颜色,怎么洗也洗不掉,但人们看到后却很喜欢,然后他就把这件事告诉他一个姓葛的好朋友。后来他俩就专门从事把布染成黄色,又有一个很偶然的机会,他们把布晾在树枝上晒干时不小心被风吹到了地上,地上正好有一堆蓼蓝草,也就是现在所说的板蓝根草,它里面有一种成分叫靛蓝,可以把布染成蓝色,等他们发现这块布的时候,黄布已变成了一块花布,“青一块、蓝一块”他们想这奥秘肯定在这个草上,此后,两人又经过多次研究,终于把布染成了蓝布,梅葛两位先生也就成为了蓝印花布的祖师爷。
编辑本段南通蓝印花布
江苏南通地处美丽富饶的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东临黄海,南倚长江,气候温宜,山清水秀,物阜民丰,素有“崇川福地”之称。南通历来是人文荟萃之地,吴越文化,荆楚文化,齐鲁文化在此融汇,形成了江海平原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风情。在千余年的历史中,南通人民创造并发展了丰富多彩、名噪四方的民间工艺。诸如扎染、彩锦绣、哨口风筝(板鹞)、木版印画、工艺葫芦等。南通蓝印花布便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民间工艺品之一。由吴元新创办的南通蓝印花布博物馆已被列为中国蓝印花布传承基地,由他负责申报的"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已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南通也被命名为----蓝印花布之乡,这些荣誉称号 与吴元新30多年来默默的在蓝印花布领域不断研究,坚持将传统传承了下来是分不开的. 南通民间蓝印花布始于明代,流传至今。经过一代代民间艺人尤其是当代民间工艺家的不懈努

力,从单一的土布制品走向多种面料的制品,从生活实用型走向实用、装饰多种类型、从田野阡陌走向城市都会,达到了它前所未有的辉煌。
编辑本段余西镇染坊园乃蓝印花布发祥地
元末明初,余西场先民为避兵火,携家谱、典籍举族自江南群体迁来,夹雄厚财力,同时,也带来篮印花布传统工艺。城南染坊园蓝印花布染坊最多。 解放后,余西镇区,主要蓝印花布染坊有:王子标染坊,季长春染坊,冯家染坊,衙门口染坊。公私合营时,季长春染坊合营至南通城;冯家染坊合红营至余西区二甲镇,该企业体制几度变迁延续至今,蓝印花布工艺也从余西古镇传至余西区二甲镇,再在南通市名扬海内外。 余西古镇正在参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编辑本段印染技艺
蓝印花布最具典型的就是蓝底白花和白底蓝花的图案。蓝底白花,只需一块花版,构成的花纹互不连接。白底蓝花一般采用两块花版套印,印第一块花版称"头版",待稍干后,再印第二块花版,称"盖版";盖版是把第一块花版的连线部分遮盖起来,使纹样连接自然。白底蓝花的手法刻制难度较大,一般出自民间艺人高手。这种蓝白底相交的传统工艺有着繁杂的制作工艺流程。 南通民间蓝印花布,全凭人工手纺、手织、手染而成。其图案全凭手工镂刻,每幅刻好的纸版都似剪纸艺术,具有淳朴、粗犷、明快的风格,其艺术形象往往是高度概括和夸张,有着浓郁的地方特色。民间蓝印的技法基本上保持了几百年来的传统工艺,其具体制作过程如下:
1、挑选坯布
在挑选坯布这一步中,农家一般都挑选棉质好的上等布料,染制蓝印花布;普通坯布以染制纯蓝色为主。
2、脱脂
将所选布料放入含有太古油等助剂的水中浸泡,温度在50--60℃之间,然后再将布料放置清水中,待2-3天后取出晒干待用。
3、裱纸
刻花所用的纸版,一般用3--5层纸裱制而成。纸质为贵阳皮纸或桑皮纸2--3层,高丽纸1--2层,用面粉自制浆糊刷裱,晾干后刷一层熟桐油,待干后压平使用。
4、画样、替版
先用羊毛自制刷帚(直径为4--5cm),一头包扎收紧,再用刷帚沾少许颜料粉把原样替下或重新设计新样稿。
5、镂刻花版
一般用二至三层油板纸(牛皮纸)订合在一起,在牛皮纸上勾出大体的图案,用自制刻刀以刀代笔,进行镂刻,刻时刻刀需竖直,力求上下层花形一致。刻刀用铁皮切割斜口后,用竹片夹紧包扎而成。刻刀分斜口单刀、双刀、用铁皮自制圆口刀(俗称"铳子")三种类型。单刀刻面为主,用双刀所刻的线宽窄一致,铳子分大小数种,主要铳制花版所需

的圆点。 镂刻中有分刻面、刻线、刻点的手法,刻面主要采用断刀的刀法,来表现大块图案,这也是蓝印花布中最具典型的刀法,刻线要刻得流畅、通顺,蓝印花布图案中的线又分阴线、阳纹。"刻点"一般用自制的工具舂子来舂,点一般在图案中起装饰作用。除了镂刻以外还有替版,早期用过的版面通过涂色把图案保留下来,再进行镂刻,这样可以反复使用。
6、上桐油
先用卵石把刻好的花版反面打磨平整,然后刷熟桐油加固,晾干,经过2--3次正反面刷油,最后晾干压平,分类保存,需要用时就可直接印纺染浆。
7、刮浆
刮浆前先将坯布洒水后卷布,润湿是为了让白布更好地吸收染浆。在民间蓝花布防染浆料曾用过玉米粉、小麦粉、糯米粉等,经过几代人的摸索和实践,最终选用了粘性适中的黄豆粉,但单纯的黄豆粉夏季容易变质,且成本高,加石灰粉后不仅上浆好刮,染好后也容易刮掉灰浆,故民间都沿用黄豆粉和石灰调制作防染浆,其比例为1:0.7,再加上水调成糊状。有时根据花型要求也采用糯米粉和石灰作为防染浆。调浆时厚薄(粘稠)要适中,黄豆粉越细、浆调得越透,粘性就越好。 把刻好的花版放在白布上就可以进行刮浆。刮浆时用力要均匀。刮刀在江浙一带一般用铁煅而成,手柄为木制圆型,在湖南、湖北亦有用牛角和木板做成。刮浆时接版更为重要,花型复杂时对版要准确,排版要自如。然后刮有防染浆的坯布需要两天的时间阴干,待灰浆晾干后,投入缸内染色。
8、染色
把蓝靛倒入小缸中,5斤蓝靛配8斤石灰10斤米酒加适量水搅拌,使蓝靛水变黄,水面上起靛沫,民间俗称"靛花",即可倒入大缸待染。染色前将竹篮放入缸中。[1]
编辑本段工艺概述
南通蓝印花布通过手工刻制花版、手工刮浆、手工染色以及手工刮白、固色、凉干等多道工艺制成,染色前,首先利用石膏和豆粉制成的防染浆,透过花版的镂空部分在土布上括成染料无法渗入的白色图案,再染以蓝靛,形成鲜明和谐的蓝白之美。南通蓝印花布的图案简洁朴素,多为寓意吉祥如意的传统折枝花纹、花鸟动物以及古时人物等,十分优美雅致,因而在民间流传甚广。用蓝印花布制成的服饰、被面、壁挂、台布、包头、门窗帘布、包袱方巾、玩具摆设等,既是生活用品,又是独具个性、可以观赏的工艺品。[2] 江浙一带蓝印花布的主要产地就在江苏的南通地区。明清以来,江苏南通是中国棉纺织基地,所印制的蓝印花布"衣被天下",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延续至今,以手纺、手织、手染的方法制作生活用品,印染图案以植物

花卉和动物纹样为主,也有简洁的几何图形。它以耐脏耐磨、结实经用、图案吉祥等特点深受广大群众喜爱,以和谐的蓝白之美闻名于世,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自然,清新。南通是全国研究开发和生产民间蓝印花布的重点地区,被誉为中国蓝印花布之乡。[3]
编辑本段南通蓝印花布博物馆
南通蓝印花布博物馆是由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吴元新于1997年创建的,是我国第一家集收藏、展示、研究、生产、经营为一体的专业博物馆,下设蓝印花布博物馆蓝艺研究所、蓝印花布博物馆明清染坊、蓝印花布博物馆的旅游产品开发展示部。开馆十年来,坚持以宣传民间艺术,继承传统工艺为宗旨,以抢救、保护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为重点,以研究传承民间工艺为己任,共赴海内外展览三十多次,接待了中外宾客五十多万人次。 蓝印花布馆竭尽全力弘扬和传承民间传统蓝印花布,整理收藏明清以来实物及图片资料一万多件,保存着大量优秀的民间制品,出版了《中国蓝印花布纹样大全》藏品卷、纹样卷,该书由著名艺术大师张仃先生题写书名并序,著名作家冯骥才先生,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李绵璐,袁运甫先生,国际艺术大师韩美林等诸多大家学者题辞写跋。该书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书的出版填补了我国蓝印花布纹样专著的空缺。[4]
参考资料
1
印染技艺资料来源

https://www.doczj.com/doc/1213175420.html,/view.asp?id=386
2
工艺概述资料来源

https://www.doczj.com/doc/1213175420.html,/shehui/2003-02/04/content_196133.htm
3
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

https://www.doczj.com/doc/1213175420.html,/view.asp?id=386
4
南通蓝印花布博物馆

https://www.doczj.com/doc/1213175420.html,/news.asp?id=122
开放分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