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森林生态课后思考题课后一题答案薛建辉

森林生态课后思考题课后一题答案薛建辉

森林生态课后思考题课后一题答案薛建辉第一章思考题

1.什么是生态学?生态学的研究对象与分支学科有哪些?

生态学。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之间及生物与周围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生态学研究对象。分子,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景观直到全球。

生态学分支学科。个体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

2.生态学的主要研究方法有哪些?

野外观察,实验方法,数量分析方法。

3.现代生态学发展的特点与趋势是什么?

一,生态学的研究有越来越像宏观发展的趋势。

二,系统生态学的产生和发展。

三,一些新兴的生态学分支出现。

四,分子生态学的兴起。

五,应用生态学的迅速发展。

4.什么是森林生态学?其研究内容包括哪几个方面?

森林生态学。是研究森林中乔木树种之间,乔木与其他生物之间,以及其所处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森林生态学研究的内容。

一,个体生态,研究构成丛林的各种树木与环境的生态关系。

二,种群生态,研究丛林生物种群的形成与变化规律。

三,群落生态,研究群落的形成和变化与环境条件的关系。

四,丛林生态体系,研究体系中物质与能量的循环与转化。

5.森林可持续经营与可持续林业的区别与联系。

森林可持续经营。是可持续发展思想在森林资源经营管理中的具体体现。

可持续林业。是对丛林生态体系在确保其出产力和可更新能力和丛林生态体系的物种和生态多样性不受损害前提下的林业实践活动。

两者的关系。可持续林业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可持续发展思想和理论在林业部门的具体体现,而丛林的可持续经营则是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根本前提。

6.丛林在完成可持续发展中的主要作用有哪些?

一,森林是生态平衡的调节器,是实现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协调发展的重要纽带。二,森林能够有效控制污染和酸沉降。改善人类和其他生物的生存条件。

三,森林能够有效保护生物多样性。

四,丛林能够有效地防治土壤流失和退化。

五,森林可以涵养水源。

六,丛林能够有效防治地皮荒漠化。

七,森林能够有效缓解温室效应,维护全球碳循环。

八,森林能够防震减灾,保护农牧业稳产高产。

第二章思考题

1.如何理解生物和森林的环境、地球环境是由哪几部分构成的?

丛林环境。也就是丛林生态体系,它是由其组成成分生物(包括乔木、灌木、草本植物、地被植物及多种多样动物和微生物)与它周围环境(包括土壤、大气、水分等各种非生物物理环境条件)相互作用形成的统一体。

地球环境。指大气圈中的对流层,水圈,土壤圈,岩石圈和生物圈,又称全球环境。

2.简述生态因子作用的根本规律。

一,综合性。各个生态因子之间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环境中,任何一个因子的变化,势必引起其他因子发生不同程度变化。

二,非等价性。(主导因子的作用)指在某一时期,对作物在产生影响的多个因子中只有一个或二个起主导作用。

三,不可替代性和互补性。丛林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所需要的保存条件都是同等重要的,任何一个生活因子都不能由其他因子替代。

四,阶段性。同一生态因子在植物不同阶段起的作用不同。

五,直接作用性与直接作用性。区分生态因子的直接作用和直接作用,对认识生物的生长,发育,繁殖及漫衍都很重要。

3.简述光的时空变化规律及其生态作用。

光的时空变化规律。

一,光照强度:地表光照强度随纬度增加而降低。光照强度随海拔增加而增强。地形影响光照强度,在北半球温带地区,南坡大于平地和北坡。坡度也影响光照强度,同一纬度的南坡坡度越大,光照强度越大。一年中,光照强度夏强冬弱。一天中,中午光照强度最大,早晚光照强度最小。森林生态系统中。光照强度自上而下减弱。

二,光谱成分:太阳高度角增大,紫外线和可见光所占比例增加,红外线所占比例减少。低纬度和高海拔地区短波光的比例大。夏季短波较多,冬季长波较多。一天中,正午短波光照多,日夕长波光照多。

4.试比较阴生叶与阳生叶的形态解剖和生理特征。

5.试指出植物的日照生态类型。

一,长日照植物,指日照长度超过其临界日长才能开花的植物。

二,短日照植物,指日照长度短于其临界日长才干着花的植物。

三,中日照植物,指昼夜长短比例近于相等才能开花的植物。

四,中性植物,指开花受日照长短影响较小,只要条件适宜就能开花的植物。

6.说明树种耐阴性的鉴别途径和影响因素。

鉴别途径:树冠下能否完成更新过程和正常生长,是鉴别树种耐阴性的主要依据。根据各种植物的光补偿点和光饱和点排序,可以比较树种的耐阴性。还可根据树冠外形,生长发育特征,生态要求,叶片特征等鉴别树种的耐阴性。

影响因素:树种或遗传性,树木生理状态或年龄,生境条件。

7.试说明陆地表面温度的时空变化规律。

温度的空间变化:一,随纬度增加,辐射量减少,温度逐降,纬度每增加一度,气温约下降

0.5~0.6℃。二,海陆位置,越靠近海洋,气温的年变化和日变化幅度越小。三,地形和海拔,

不同地形和坡向对温度影响较大,海拔每升高100m,气温下降0.5~0.6℃。

温度的时间变化:一,季节变化,太阳高度角是引起温度季节变化的原因。二,昼夜变化,日出后,气温上升至下战书

1点~2点到达最高峰。

8.试述树种耐寒性和抗高温性的机理。

形态方面,植物的芽及叶片经常有树脂类物质保护。

生理方面,改变细胞中的水分,糖类,脂类和色素物质来改变植物的冰点。

9.评述树种抗早性的机理。

树种对高温的生态适应性,与其原产地密切相关。

树种抗高温性因树种种类而变化。

相同树种,不同生长阶段其抗旱性也不同,生长发育初期最弱然后渐强。

树种对高温的适应主要表现在形状和生理两个方面。

10.指出水生植物的生态类型。

一,沉水植物,整个植株沉没在水下。

二,浮水植物,叶片漂浮在水面。

三,挺水植物,植物体大部分挺出水面。

11.说明丛林对降水的重新分配过程及生态意义。

过程:森林对降水量进行重新分配,即林冠截留、滴落与茎流、土壤吸持、森林蒸散、林地枯枝落叶吸收和径流流失。

生态意义:丛林能够显著减少地表径流,其主要原因有以下两点:(1)林地死地被物能吸收大量降水,使地表径流有所减少。(2)丛林土壤疏松、孔隙多、富含有机质和腐殖质,水分容易被吸收和入渗。

12.简述主要大气成分的生态意义。

一,二氧化碳的生态作用。生物界是由含碳化合物的复杂有机物组成,这些有机物都是直接或间接通过光合作用制造出来。

二,氧气的生态作用。生物通过氧化代谢产物释放出所需的能量。

13.说明大气污染物的种类及其主要特征。

大气污染物种类通常分为烟尘类,粉尘类,无机气体类,有机化合物类和放射性物质类。烟尘类是含有固体、液体微粒的气溶胶。粉尘类指产业排放的废气中含有许多固体或液体的

微粒。无机气体类为大气污染物质中的大部分气体。有机化合物类是化学产业发展的隶属品。放射性物质类是指放射性物质扩散到大气中。

14.简述森林的净化效应。

森林的净化效应通过两个途径实现:其一,吸收分解转化大气中的毒物,通过叶片吸收大气毒物,减少大气毒物含量,并使某些毒物在体内分解转化为无毒物质;其二,富集作用,吸收有毒气体,贮存在体内,贮存量随时间不断增加。

一吸收有毒气体,二滞尘作用,三杀菌作用,四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五减弱噪音。

15.概述风的生态效应。

(1)风对区域环境的影响:风带来的空气流动,产生大气中热量、水分等物质与能量的运送,

影响和制约着不同地区的天气和气候,风还对区域环境尤其是大气环境的净化产生重要影响。(2)风对生

物的影响:风力大小不同,其生态意义也不同。风对植物的直接影响有风媒

(借助风力传送花粉)、传播种子、风折和风倒等,并直接影响植物的生长量、形状与结构。

风的有害影响主要表现在,当风达到一定程度会降低植物的生长量,使植物矮化、变形,严重的引起风倒、风折等危害。风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动物的生命过程及其行为、数量和分布。

16.简述森林群落的防风效应。

植物能减弱风力。降低风速的程度主要取决于植物的体型大小、枝叶繁茂程度。防风能力一般为:乔木>灌木>草,阔叶树>针叶树,常绿阔叶树>落叶阔叶树。

17.试说明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性状的生态意义。

一,土壤物理性子包括母岩土层厚度,土壤质地,土壤结构和土壤孔隙度,它们共同影响着土壤的性子和肥力,从而影响着生物的生长。

二,土壤酸碱度的肥力意义:直接影响植物生长;影响养分的转化和有效性;影响土壤微生物的活性;影响土壤物理性质。土壤无机元素,包括植物生长不可缺少的七种大量元素。土壤有机质,土壤有机质含量越多,土壤中动物和微生物的种类数量也越多,土壤肥力就越高。

18.简述森林土壤的基本特征以及森林对土壤的生态影响。

根本特征:①有一个死地被物层(又称枯枝落叶层)。由掩盖于土壤表面的未分解和半分解的凋落物所组成。

②表层腐殖质含量明显地高于底层。

③淋溶作用强烈,土壤中盐基离子淋溶殆尽,土壤盐基饱和度低。

④呈酸性反应。淋溶作用愈强烈,则酸性特征愈明显。

生态影响:一,破坏土壤。二,影响土壤稳定性。三,土壤有机质养分的损失和化学性质的

变化。四,土壤温度的变化。五,土壤物理性质的变化。

19.简述地形的生态意义。

地形条件本身规模大小差异,加上所处的大环境有别。生态意义各不相同,但却共同为发明组合多样化的自然环境奠基基础。它限制了丛林植物的漫衍,又促进了生态类群的分化。

20.试述山地对丛林的影响。

一,坡向。坡向不同,则辐射强度和日照时数不同,不同坡向的,光,热,水和土壤条件有较大差异,从而使森林的生长有所不同。

二,坡位。在不同坡位上,由于生态因素的变化,树木生长情况也有较大的差异。三,坡度。在不同坡度上,由于生态因素的变化,树木生长情况有较大差异。

四,海拔。由于不同高度,有不同的气候,土壤条件出现不同的森林植被带。

五,沟谷宽度。不同的古坡林木生长有明显的差别。

总结:坡向、坡位、坡度、海拔高度和谷宽等地形因素,既有其特定的生态作用,又受一定的地形复合体的影响。山地条件下,正是由于这些地形因子的多

种配合,使山地的生境变得非常复杂,在很小的范围内就可遇到不相同的生境,适于不同的树种生存,这就是山区植被比平原地区复杂得多的原因所在。可以说,山区条件缓和了种间的矛盾,对植物起到“避难所"的作用,有利于大量植物种的生存。同时山区生境的复杂性,使同种的个体处于不同的条件下生长,容易产生新的变异,因此,山区也可能成为孕育和培育新种的环境。

21.简述林火的生态效应及植物的生态适应。

生态效应。林火会影响土壤含水量,土壤温度,土壤ph,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养分的含量和可利用性。林火熄灭期间,吐温的增加对土壤动物有很大影响。林火使植物进化为不同的适应型,进而可划分成依赖火的,耐火的,适应火的植物种、丛林和生态体系。

植物的生态适应。

奥德姆把依赖火或耐火种分为两个类型:再萌芽型,火后大量结实型。

营养阶段对火的适应

抗火树皮、减小易燃性(阔叶树抗火性较强)、保护芽。

繁殖阶段对火的适应

提早开花结实,种子散布

火对发芽的影响

22.试述林火对森林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

一,火烧期间,体系增加了能量流动。

二,火明显改变森林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第三章思考题

1.种群有哪些重要的群体特征?

数量特征:

①种群密度(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种群密度是指单位空间内某个种群个体总数或生物量.

查询拜访种群密度的方法:样方法、标志重捕法.

②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的重要因素.

出生率:单位时间里新产生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比例

死亡率:指在单位时间里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比例

③迁入率和迁出率:

单位时间内迁入或迁出的,占该种群个体种数的比率,分别称为迁入率或迁出率.

④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

年龄组成分为三种类型: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

增长型:幼年个体很多,老年个体很少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大

稳定型: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种群密度在一段时间内保持稳定

衰退型:老年个体很多,幼年个体很少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小

⑤性别比例:指一-个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

空间特征:均匀分布,随机分布,集群分布

2.试述longistic增长过程及其应用。

①开始期,由于种群个体数很少,密度增长缓慢;

②加速期,随个体数增加,密度增长逐渐加快;

③转折期,当个体数达到饱和密度一半,密度增长最快;

④减速期,个体数超过K / 2以后,密度增长逐渐变慢;

⑤饱和期,种群个体数到达K值而饱和。

应用: 1、它是两个相互作用种群增长模型的基础。

2、它是农业、林业、渔业等领域确立最大持续产量的主要模型。

3、模型中两个参数r、K已成为生物进化对策理论中的重要概念

3.种群调治理论有哪些学派?各学派所强调的种群调治机制是甚么?

外源性种群调节理论强调外因,认为种群数量变动主要是外部因素的作用,该理论又分为非密度制约的气候学派和密度制约的生物学派。

气候学派多以昆虫为研究对象,认为生物种群主要是受对种群增长有利的气候的短暂所限制,因此,种群从来就没有足够的时间增殖到环境容纳量所允许的数量水平,不会产生食物竞争。作为对立面,生物学派主张捕食、寄生和竞争等生物过程对种群调节起决定作用,此外还有一些学者强调食物因素对种群调节的作用,种群的调节取决于食物的量也取决于食物的质。

内源性自动调治理论的研究者将研究核心放在动物种群内部,强调种内成员的异质性,特别是各个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在行为、生理和遗传特征上的回响反映,他们认为种群自身的密

度变化影响本种群的出生率、死亡率、生长、成熟、迁徙等种群参数,种群调治是各物质所具有的适应性特征,能带来进化.上的利益。

自动调治理论又分为行为调治学说、内分泌调治学说、遗传调治学说。社群行为是一种调治种群密度的机制,限制了种群增长,随着种群密度变化而变化调治其调治作用的强弱;种群增长由于某些生理反馈机制而得到停止或抑制,使得社群压力下降,这就是种群内分泌调治的主要机制;当种群密度增加,死亡率下降时,自然选择压力较松弛,结果种内变异性增加,许多遗传性较差个体存活下来,当条件回归正常时,这些低质个体因自然选择压力加大而被淘汰,便下降了种内变异性,这就是遗传调治的主要机制。

4.林业生产中如何应用林分密度调节理论经营管理森林?

林分密度调治蓄积量,以利林木生长。

能够打标准地,当标准地内的林木有40%的胸经低于平均胸经以下时,即应间伐。也可根据郁闭度调解林份密度,当郁闭度到达0.9以上时,即可间伐,调整密度。

5.试比较r-选择和K-选择的主要特征。

(1)r-选择:在不可预测的多变环境中,当灾难突然来临,数量突降,没有密度影响,只有较高的繁殖能力rm才干补偿灾害所造成的损失,即r-选择,该适应对策为r对策。r-选择有利于增大内禀增长率的选择。r-选择优点:数量低时,可迅速恢复;瑕玷:死亡率高,种群不稳定。

(2)k-选择:在稳定环境中,自然灾害少,种群密度高,数量大概到达或接近逻辑斯谛增长模型的饱和值K,称为K-选择,该适应对策为K对策。k-选择有利于增加竞争能力的选择。

K-选择优点:对子代有抚育和保护,使存活率高、寿命长,保证在激烈生存斗争中取胜。缺

点:种群一旦遭到破坏,回到平衡的能力有限,有可能灭绝。

(3)两对策者种群动态特征区别:

①平衡点数量不同。K-对策者有两个交点X和S,X称为灭绝点,r-对策者有一个;②种群低密度时动态不同。K-对策者下降到X以下有灭绝的危险,r-对策

者增值快;③平衡点S附近动态不同。K-对策者种群数量趋于平衡,r-对策者剧烈波动

(4)r-对策K-对策理论意义:

①大多数有害动物属于r-对策者,在防治方面一两次的灭杀仅能暂时控制;

②大多半珍稀动物属于K-对策者,在拯救方面不断赐与保护。

6.种群空间分布格局有哪些类型?

(1)均匀漫衍

均匀型分布,指种群在空间按一定间距均匀分布产生的空间格局。根本原因是在种内斗争与最大限度利用资源间的平衡。

(2)随机漫衍

随机型漫衍,是指中每个体在种群领域中各个点上出现的机遇是相称的,而且某一个体的存在不影响其他个体的漫衍。

(3)集群分布

成群分布是最常见的内分布型。

森林生态课后思考题课后一题答案薛建辉

森林生态课后思考题课后一题答案薛建辉第一章思考题 1.什么是生态学?生态学的研究对象与分支学科有哪些? 生态学。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之间及生物与周围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生态学研究对象。分子,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景观直到全球。 生态学分支学科。个体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 2.生态学的主要研究方法有哪些? 野外观察,实验方法,数量分析方法。 3.现代生态学发展的特点与趋势是什么? 一,生态学的研究有越来越像宏观发展的趋势。 二,系统生态学的产生和发展。 三,一些新兴的生态学分支出现。 四,分子生态学的兴起。 五,应用生态学的迅速发展。

4.什么是森林生态学?其研究内容包括哪几个方面? 森林生态学。是研究森林中乔木树种之间,乔木与其他生物之间,以及其所处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森林生态学研究的内容。 一,个体生态,研究构成丛林的各种树木与环境的生态关系。 二,种群生态,研究丛林生物种群的形成与变化规律。 三,群落生态,研究群落的形成和变化与环境条件的关系。 四,丛林生态体系,研究体系中物质与能量的循环与转化。 5.森林可持续经营与可持续林业的区别与联系。 森林可持续经营。是可持续发展思想在森林资源经营管理中的具体体现。 可持续林业。是对丛林生态体系在确保其出产力和可更新能力和丛林生态体系的物种和生态多样性不受损害前提下的林业实践活动。 两者的关系。可持续林业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可持续发展思想和理论在林业部门的具体体现,而丛林的可持续经营则是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根本前提。

6.丛林在完成可持续发展中的主要作用有哪些? 一,森林是生态平衡的调节器,是实现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协调发展的重要纽带。二,森林能够有效控制污染和酸沉降。改善人类和其他生物的生存条件。 三,森林能够有效保护生物多样性。 四,丛林能够有效地防治土壤流失和退化。 五,森林可以涵养水源。 六,丛林能够有效防治地皮荒漠化。 七,森林能够有效缓解温室效应,维护全球碳循环。 八,森林能够防震减灾,保护农牧业稳产高产。 第二章思考题 1.如何理解生物和森林的环境、地球环境是由哪几部分构成的? 丛林环境。也就是丛林生态体系,它是由其组成成分生物(包括乔木、灌木、草本植物、地被植物及多种多样动物和微生物)与它周围环境(包括土壤、大气、水分等各种非生物物理环境条件)相互作用形成的统一体。

(完整word版)林学概论思考题参考答案

南 京 林 业 大 学 试 卷 课程 林学概论参考答案 2010 ~2013 学年第 1 学期 一、 名词解释 种群:是指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内同种个体的总和(集合体)。 种群密度:是指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内的个体数。 种间竞争:在一个稳定的环境内,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两个具有相同资源利用方式的种,不能长期共存。 生态位:是指在生态系统中,一个种群在时间、空间上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 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的空间内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相互作用构成的功能单位. 食物链: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通过一系列食与被食的关系,能量依次传递的关系. 食物网: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食与被食的关系大多是多种生物之间的网状关系. 营养级:是指在食物链某一环节上的所有生物种的总和。 生态金字塔:是指各个营养级之间的数量关系。 森林演替:在一定的地段上,一个森林群落依次被另一个森林群落所代替的过程。 生物群落:

种质资源:种质资源也称遗传资源或基因资源,是选育新品种的基础材料,包括各种植物的栽培种、野生种的繁殖材料以及利用上述繁殖材料人工创造的各种植物遗传材料。 引种驯化:是指将一种植物从现有的分布区域(野生植物)或栽培区域(栽培植物)人为地迁移到其他地区种植的过程。 选择育种:是指从林木群体中选取符合育种目标的类型,经过比较和鉴定,培育出适于栽培推广的新繁殖材料的方法。 种子园:是由人工选择的优树无性系或子代家系为材料建立起来的。 杂交:是指不同基因型材料结合,实现基因重组而产生杂种的过程. 杂交育种:是指通过人工杂交的手段,将不同亲本上的优良性状组合到杂种中,或利用天然杂交,通过选择和鉴定,获得具有杂种优势的杂种的过程。 无性系育种:是指从天然或人工育成的杂合群体中,通过选择和测定得到优良无性系,并以无性繁殖的手段加以推广应用的育种过程。 生物技术:是指人们以现代生命科学为基础,结合先进的工程技术手段和其他基础学科的科学原理,按照预先的设计,改造生物体或加工生物原料,为人类生产出所需的产品或达到某种目的. 基因工程:是指按照人们的愿望进行严密的设计,经过体外DNA重组和转移等技术,有目的地改造生物种性,使现有物种在较短时间内趋于完善,创造出新种质的过程。 细胞工程:是指人们应用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的方法,根据预先的科学设计,改变细胞遗传基础,以及通过无菌操作,大量培养细胞、组织乃至完整植株的技术。 2013.10.23/END。

森林生态学_薛建辉_习题答案

习题一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2分,共20分) 1. 生态型:同种树种生态学特性上具有某些差异的类型。 2. 树种的耐荫性:树种忍耐庇荫的能力。在林业上是指树种在林冠下完成天然更新的能力。 3. 物候:植物长期生活于有节律性变温的环境中,形成与之相适应的生育节律。 4. 互利共生: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两者相互获利,甚至达到彼此相互依赖的程度。 5. 生态平衡:生态系统通过发育和调节达到的一种稳定状态,包括结构、功能和能量输入输出的稳定。 6.进展演替:群落演替由简单向复杂,向群落所在区域内结构复杂化、稳定性提高的方向发展过程。 7.营养级:处于食物链某一环节上的所有生物种的总和。 8.最小面积:能够包括群落大多数的种类并能反映该群落一般结构特征的面积。 9 森林分布垂直地带性:森林分布的垂直地带性:一定纬度地区的山地,森林群落类型随海拔高度的变化而发生有规律更替现象。 10森林死地被物:由森林凋落物、动物排泄物及其残体,以及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分解了的有机残余物组成的一个层次。 二、填空题(每个空格1分,共20分) 1. 森林,森林草原; 2. 胡敏酸;富里酸; 3. 内因,外因; 4. 土壤厚度,孔隙率(度) 5. 阳生叶,阴生叶; 6. 红树林; 7. 植被型,群系,群丛; 8. Climax:顶级;Niche:生态位;IGBP: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 Ecosystem:生态系统; Ecotone:生态过渡带;Biodiversity:生物多样性 三、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 B 2. C 3. B 4. B 5.A 四、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森林动物有哪些有益作用? 答:(1)动物对森林土壤的影响:森林中很多土壤动物与土壤微生物一起对枯枝、落叶、落果、朽木及动植物残体进行粉碎和分解,其结果是既改善土壤物理性质,提高土壤肥力。 (2)动物对森林更新的影响:森林动物对植物的开花结实、物种繁衍起很大作用,虫媒植物开花的传粉过程靠动物完成的,许多林木种子靠动物传播,动物传播扩大了森林植物的分布范围。 2.试用生态学知识解释为什么大熊猫、华南虎等珍稀动物易于灭绝,而大量的害虫、杂草却久除不去? 答:生物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适应于所生存的环境并朝一定方向进化的“策略”称为生态对策,也叫生活史对策。在长期进化过程中,每种生物都具有自己独特的、并且相互关联的生态特征。生物执行的对策有两类,分别是r-对策者和K-对策者。K—对策的种群数量较稳定,一般保持在K值临近,但不超过它,所以在生存竞争中取得胜利。但是一旦受到危害而种群下降,由于其低r值而恢复困难,大熊猫、华南虎等珍稀濒危生物就属此类;相反,r-对策者虽然由于防御力弱、无亲代关怀等原因而死亡率甚高,但高r值能使种群迅速恢复,高扩散能力又可使它们迅速离开恶化的环境,在另外地方建立起新的种群,待时机成熟,可能导致种群大暴发。害虫、杂草就属于r-对策者,因此久除不去。 五、论述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1.植物群落演替的旱生演替过程,并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次生演替为例,说明逆行与进展演替的过程和特点。 答:植物群落原生演替的旱生演替过程是地衣植物群落—苔藓植物群落—草本植物群落—灌木植物群落—乔木植物群落。植物群落演替过程就是植物与环境相互作用过程。我国亚热带地区面积大,地带性植被统称为常绿阔叶林,由于人为干扰和自然演替的同时作用,在不同地域分布着次生演替的各种类型。其演替阶段大致如下:

课后思考题参考答案

第七章课后思考题参考答案 1、在对未来理想社会的认识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与空想社会主义者有何本质区别 在展望未来社会的问题上,马克思主义与空想社会主义的根本区别就在于:马克思恩格斯站在科学的立场上,提出并自觉运用了预见未来社会的科学方法。 (一)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基础上指明社会发展的方向 空想社会主义者曾详尽地描绘过理想社会的图景。但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人们对未来社会的预见。往往带有浓厚的空想性质和幻想色彩,因为他们还没有掌握预见未来的科学方法论,也不懂得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马克思恩格斯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运用科学的方法,致力于研究人类社会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第一次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特殊规律,从而对共产主义社会做出了科学的展望。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类社会同自然界的发展一样,具有自己的发展规律,揭示这些规律,就能为正确理解过去、把握现在和展望未来提供向导。可见,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未来社会理论是建立在对历史发展规律把握的基础上的。 (二)在剖析资本主义社会旧世界中阐发未来新世界的特点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未来社会的理论主要是在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分析资本主义现实的基础上提出的。通过探索整个人类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预测历史未来前景,是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未来社会理论的一个重要特点。而掌握社会规律,离不开唯物主义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和唯物辩证的方法的指导,这个理论与空想社会主义的根本区别在于,它不是从绝对真理、理性、正义这些抽象的观念出发描绘未来社会美景,而是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即通过深入剖析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特别是经济形态来获得对未来社会的认识。他们以此法勾画出的社会主义,是资本主义的对立物、替代物。未来社会的基本特征是与资本主义社会特征相对立的,同时,二者也有同一性,后者不仅是前者的对立物,而且也是继承者,应当吸收资本主义社会的文明成果。空想社会主义者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存在的剥削和压迫,但对资本主义的认识仅停留在现象上,并未揭示其实质和根源。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批判的高明之处在于,他们不是只看到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而是揭示出弊端的根源,揭示出资本主义发展中自我否定的力量,发现资本主义发展中孕育着的新社会因素,并以此作出对未来社会特点的预见。 (三)立足于揭示未来社会的一般特征,而不做详尽的细节描绘 当马克思恩格斯展望未来社会时,总是只限于指出未来社会发展的方向、原则和基本特征,简单说就是预测了未来社会的大体轮廓,而把具体情形留给后来的实践去回答。因为“在将来某个特定的时刻应该做什么,应该马上做些什么,这当然完全取决于人们将不得不在其中活动的那个既定的历史环境。”1马克思和恩格斯都不赞成对未来社会的特征作过于具体、全面地论述,更没有为未来社会规定具体方案。恩格斯认为,在新社会没有成为现实而缺乏实践经验的情况下详细地设计未来蓝图,其结果只能是越是制定得详细周密,就越是要陷入纯粹的幻想。经典作家们论述表明,我们不可能也不必要对遥远的未来作具体的设想和描绘,而应当把为共产主义而奋斗的最高纲领与每个阶段的现实纲领结合起来。 2、既然共产主义理想的实现是历史的必然,为什么又要人们去努力追求既然共产主义的最终实现是个漫长的过程,为什么又说“共产主义渺茫”论是错误的请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观点予以正确解答。第一问参考答案: 共产主义的实现是客观必然和主观追求的统一;共产主义的实现过程,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它是客观规律运动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先进人类特别是无产阶级自觉追求的结果。 1、实现共产主义是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

植物生物学课后思考题答案

植物生物学课后思考题答案 此答案仅供自学使用,依据教材为杨继等编写,1999年7月第一版,高等教育出版社和施普林格出版社出版。多数答案均为本人从该版课本整理,少数参考或综合网上,请使用者研判、补充、完善并更正其中错误,以免误导大家。谢谢。 绪论 1、地球上的生命是如何产生的?在现在环境条件下,生命起源的过程还会在地球表面发生吗? 答:①有关地球上生命的起源有很多家说,但目前多数学者认为地球上的生命是在地球发展历史的早期,在特殊的环境条件下,通过所谓“前生命的化学进化”过程,由非生命物质产生出来的,并经历长期的进化过程延续至今。 ②不会。这是因为宇宙的环境发生了变化,地球表面的环境也发生了改变。 2、你认为在太阳系中只有地球上有丰富多样的生命?这与植物油什么关系? 答:①以目前人类所掌握的宇宙知识,在太阳系中只有地球上有丰富多样的生命。 ②植物是地球上生命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它不仅为地球上大多数生物的生长发育提供了所必须的物质和能量,而且为这些生物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一个适宜的环境。 3、你认为五界系统的划分合理吗?还有其他更好的划分方法

吗? 答:基本合理,略。 4、什么是植物?你是如何区分动物和植物的? 答:①植物是细胞具有细胞壁、多数含有叶绿体、能进行光合作用自养的生物。植株体内长保留有永久的分生组织,即没有分化的、具有分裂能力的细胞。 ②动物是能运动的、异养的生物,植物多为营固着生活的、具细胞壁的自养生物。 5、在你的生活经历中,是否有一些植物曾吸引了你的特别注意?是否有一些植物生命活动的现象你觉得有趣但是不知道为什么?答:略 第一章植物体的结构基础——细胞 1、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在结构上有哪些不同? 答:①原核细胞没有典型的细胞核,其遗传物质分散在细胞质中,且通常集中在某一区域,但两者之间无膜分隔;真核细胞有典型的细胞核结构,包含的遗传信息量大,有膜分隔。 ②原核细胞遗传信息的载体仅为一环状DNA,DNA不与或少与蛋白质结合;真核细胞DNA主要集中在由细胞膜包被的细胞核中。 ③原核细胞没有分化出以膜为基础的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细胞器,原核细胞通常体积很小,直径为~10μm不等;真核细胞

植物生理学课后习题及答案第十二、十三章doc

植物生理学课后习题及答案 第十二章植物的成熟和衰老生理 一、汉译英并名词解释 呼吸跃变(respiratory climacteric):当果实成熟到一定程度时,呼吸速率首先是降低,然后突然升高,然后又下降的现象。 单性结实(parthenocarpy):不经受精而雌蕊的子房形成无子果实的现象。 休眠(doemancy):成熟种子、鳞茎和芽在合适的萌发条件下暂时停止生长的现象。 衰老(senescence):指细胞、器官或整个植株生理功能衰退,趋向自然死亡的过程。 程序性细胞死亡(programmed cell death,PCD):是一种主动地、生理性的细胞死亡,其死亡过程是由细胞内业已存在的、由基因编码的程序控制。 脱落(abscission):是指植物细胞、组织或器官与植物体分离的过程。 离层(abscisic zone):在叶柄、花柄和果柄的基部有一特化的区域,称为离区,它是由几层排列紧密的离层细胞组成的。 生长素梯度学说(anxin gtadient theory):认为不是叶片内生长素的绝对含量,而是横过离层区两边生长素的浓度梯度影响脱落,解释生长素与脱落的关系。 二、思考题 1.小麦种子和香蕉果实在成熟期间发生了哪些生理生化变化? 答:①主要有机物的变化。可溶性糖类转化为不溶性糖类,非蛋白氮转化为蛋白质,而脂肪则由糖类转化而来。②呼吸速率,有机物累迅速时呼吸作用也旺盛,种子接近成熟时,呼吸作用逐渐降低。③植物激素的变化,在种子成熟过程中,植物激素含量的高低顺序出现,可能与他们的作用有关,首先是玉米素,可能是调节籽粒建成和细胞分裂,其次是赤霉素和生长素,可能是调节光合产物向籽粒运输与积累,最后是脱落酸,可能控制籽粒的成熟与休眠。 ④含水量,脂肪种子含水量与有机物的积恰好相反,它是随着种子的成熟而逐渐减少的。 2..举例说明生长调节剂在打破种子或器官休眠中的作用。 答:打破休眠:赤霉素能有效地打破许多延存器官(种子、块茎等)的休眠。促进萌发。在马铃薯生产中,赤霉素有很重要的应用意义,因为当年收获的马铃薯芽眼处于休眠状态,不能发芽,如用0.1mg/kg的赤霉素溶液浸泡处理10-15min,即可打破休眠,可用于马铃薯的二季栽培中,使一年收获两次,提高经济效益。此外,赤霉素有与生长素一样的作用,可促使未受精的子房膨大产生无籽果实,如在葡萄生产中已有应用;赤霉素可代替某些长日植物(如萝卜、胡萝卜、芹菜、天仙子等)需要的低温或长日,促进开花,但对短日植物无作用;赤霉素还有提高梨和苹果座果率、防止棉花落花落铃以及促进黄瓜雄花分化等作用;近年来,在我国杂交水稻生产中广泛应用,并收到良好效果。表列出生长素与赤霉素主要作用的比较。促进休眠:脱落酸与赤霉素的作用恰恰相反,它促进芽和种子休眠,抑制其萌发。研究表明,许多休眠器官中都含有较多的脱落酸。一般木本植物从秋季到冬季,体内脱落酸含量渐增,

《森林生态学》课程大纲

《森林生态学》课程大纲 一、课程概述 课程名称(中文):森林生态学 (英文):Forest Ecology 课程编号:14241001 课程学分:3.5 课程总学时:56学时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 二、课程内容简介 本课程主要内容包括光、温、水、气、土、火等生态因子对森林植物的影响,森林种群的基本特征及其变化规律,森林群落的基本特征和演替规律,森林群落的分类及地理分布,森林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森林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养分循环的基本规律,森林生态效益评价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原理,全球变化与森林生态系统的关系,生态系统恢复的基本原理等。本课程包括课堂教学和综合实习两个教学环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森林生态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能够应用森林生态学的基本理论分析林业生产和生态环境中的实际问题,并能运用森林生态学的基本方法,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可能途径和基本措施。三、教学目标与要求 森林生态学是林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森林经理学、营林学、森林保护学等专业课程的基础。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森林植物的生长发育与其生态因子关系的基础知识,能够针对林业生产实践中存在的相关问题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掌握森林生态系统的形成、演变和分布规律的基本理论,能够针对不同类型的森林生态系统,提出其经营管理的方法和途径;认识森林生物多样性的

基本原理,能够针对不同类型森林和流域的性质特征,提出其开发管理和综合治理的生态学思想和基本策略。 四、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 绪论(2学时) 1.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学习,要求学生了解生态学的发展趋势和现代林业的基本内涵,理解森林及林分的基本概念,掌握森林生态学研究的内容、任务和研究趋势。 2.教学重点与难点:森林生态学研究的内容,现代林业的基本内涵。 习题要点:森林生态学的概念;现代生态学产生的背景;森林生态学的研究内容。 第一章森林与环境(16学时) 1.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学习,要求学生了解森林与环境的概念,理解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掌握森林植物与不同生态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 2. 教学重点与难点:树种的耐荫性及其影响因素,光周期现象及其在林业生产中的应用;温度的空间变化与树种分布;树木对水分的需要和适应,森林在保持水土和涵养水源中的作用;森林土壤的肥力及其维持;大气及其存在问题与森林的关系;火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森林生物防火。 第一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概述(2学时) 一、生态因子作用规律(1学时) 二、生物对环境的适应(1学时) 习题要点:森林环境,生态因子的作用规律,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类型。 第二节森林植物与太阳光照(2学时) 一、光对森林植物的生态作用及其森林植物的生态适应(1学时) 二、树种的耐荫性(0.5学时) 三、光周期现象及其在林业生产中的应用(0.5学时) 习题要点:光饱和点和光补偿点,光周期现象,光能利用率,森林植物的耐荫性。第三节森林植物与温度(2学时) 一、温度对植物的生长发育影响(0.5学时) 二、温度与树种分布(0.5学时)

高中生物2019新教材选择性必修二第三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旁栏及课后练习答案

高中生物2019新教材选择性必修三《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第二章 旁栏及课后练习答案 第3章第1节生态系统的结构 问题探讨 大豆是发源于我国的重要粮食作物大豆田里生长着稗草、苘麻、鸭跖草等多种杂草,分布着七星瓢虫、大豆蚜等动物,土壤里还有蚯蚓、线虫,以及多种微生物。每公顷大豆与共生根瘤菌每年固氮可以超过100kg。 讨论 1.大豆根系会给土壤带来哪些变化? 【提示】大豆的根会吸收土壤中的水和无机盐,使土壤中的水和无机盐减少;大豆根的呼吸作用会增加土壤中CO 的含量;大豆与根瘤菌互利共生固氮,会增加 2 土壤中氮的含量;死亡和脱落的大豆根,会增加土壤中有机物的含量。 2. 大豆与其他生物之间存在什么关系? 【答案】种间竞争:大豆与稗草、苘麻、鸭跖草。捕食:大豆蚜与大豆。互利共生:大豆与根瘤菌。 3.根据以上讨论结果,请用一句话概括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提示】此题答案可以有不同的表述,如环境决定了哪些生物可以在这里生存,生物反过来会影响和改变环境;生物与环境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生物与环境之间有复杂的相互作用;生物与环境是统一的整体;等等。 思考•讨论 讨论 1.分析上述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你能画出多少条食物链?与其他同学画出的食物链进行比较,分析各自的食物链是否需要修改,共同完善该生态系统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答案】略。 2.按照不同种类生物的营养方式,以及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将上述生态系统中的生物进行归类。 【提示】可归类为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3.在上述生态系统中,食物链之外还有哪些成分?它们对生态系统来说是不可缺少的吗?为什么? 【提示】还有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它们对生态系统来说是不可或缺的。物质和能量是生命活动存在的最基本条件,生命活动本质上也是物质和能量的变化。非生物物质还是生物赖以生存的环境成分。 4.每个生物体的生存都离不开物质和能量。这些生物是怎样获得物质和能量的?不同种类的生物获取物质和能量的途径一样吗? 【提示】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动物通过摄取其他生物获得物质和能量。细菌、真菌等通过分解动植物遗体和动物的排遗物获得物质和能量。不同种类的生物获取物质和能量的途径是不尽相同的。 5.参照一般系统的结构模式图(下图), 尝试画出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型。

新版华中农业大学林业考研经验考研参考书考研真题

考研是一项小火慢炖的工程,切不可操之过急,得是一步一个脚印,像走长征那样走下来。在过去的一年中,我几乎从来没有在12点之前睡去过。也从来也没有过睡到自然醒的惬意生活,我总是想着可能就因为这一时的懒惰,一切都不同了。所以,我非常谨小慎微,以至于有时会陷入自我纠结中,像是强迫症那样。 如今想来,这些都是不应该的,首先在心态上尽量保持一个轻松的状态,不要给自己过大的压力。虽然考研是如此的重要,但它并不能给我们的人生下一个定论。所以在看待这个问题上不可过于极端,把自己逼到一个退无可退的地步。 而在备考复习方面呢,好多学弟学妹们都在问我备考需要准备什么,在我看来考研大工程,里面的内容实在实在是太多了。首先当你下定决心准备备考的时候,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知识准备、心理准备、学习习惯做好学习计划,学习计划要细致到每日、每周、每日都要规划好,这样就可以很好的掌握自己的学习进度,稳扎稳打步步为营。另外,复试备考计划融合在初试复习中。在进入复习之后,自己也可以根据自己学习情况灵活调整我们的计划。总之,定好计划之后,一定要坚持下去。 最近我花费了一些时间,整理了我的一些考研经验供大家参考。 篇幅比较长,希望大家能够有耐心读完,文章结尾处会附上我的学习资料供大家下载。 华中农业大学林业的初试科目为: (101)思想政治理论 (204)英语二

(345)林业基础知识综合 (805)植物生理学 参考书目为: 《植物学》强胜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森林生态学》薛建辉主编,中国林学出版社,2006。 跟大家先说一下英语的复习吧。 学英语免不了背单词这个难关,词汇量上不去,影响的不仅是考试成绩,更是整体英语能力的提升;背单词也是学习者最感到头痛的过程,不是背完了转身就忘,就是背的单词不会用,重点单词主要是在做阅读的时候总结的,我把不认识不熟悉的单词全都挑出来写到旁边,记下来反复背直至考前,总之单词这一块贵在坚持,背单词的日程一定要坚持到考研前一天。 因此,学会如何高效、科学地记忆词汇,养成良好的记单词习惯,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我用的是《木糖英语单词闪电版》,里面的高频词汇都给列出来了,真的挺方便的,并且刷真题我用的《木糖英语真题手译》这本书,我感觉对我帮助特别大,里面的知识点讲解的通俗易懂,而且给出的例子都很经典,不容易忘记。 前期,在这段时间最重要的是积累,也就是扩充自己的词汇量,基础相对差一些的同学可以背考研单词,而基础相对好一些的同学考研单词相对于你来说就会比较简单,这时就不必浪费时间,可以进行外刊阅读。由于考研英语阅读的文章全部都是从外刊中摘录的,所以进行外刊阅读就可以把其当作“真题”的泛读。 中期,在期末考试和小学期结束之后就要开始做真题了,我从最早的那年开始一路做下来,留了三套考前模拟,大概是有二十多套。我一般会第一天做一套

植物生理学第三版课后思考题答案

植物生理学第三版课后思考题答案第一章植物的水分生理 一、选择题 1.水孔蛋白的n端的和c端的部分都所含高度激进的(c )序列。 2.典型的植物细胞水势公式是 (a )。 3.在以下三种情况中,当(a )时细胞变硬。 a、外界溶液水势为-0.6mpa,细胞水势-0.7mpa b、外界溶液水势为-0.7mpa,细胞水势-0.6mpa c、两者水势均为-0.9mpa 4.在相同温度和相同压力的条件下,溶液中水的民主自由比得上纯水的 ( b)。 a、高 b、低 c、相等 5.把一个高细胞液浓度的细胞放进比其浓度低的溶液中,其体积(b )。 a、变大 b、变小 c、不变 6.在正常情况下,测得洋葱鳞茎表皮细胞的ψw大约为 (a )。 a、 -0.9mpa b、 -9mpa c 、-90mpa 7.在植物水分运输中,占到主要边线的运输动力就是 (b )。 a、根压 b、蒸腾拉力 c、渗透作用 8.水分以气体状态从植物体的表面散失到外界的现象,称作 ( b)。 a、吐水现象 b、蒸腾作用 c、伤流 9.蒸腾速率的则表示方法为 ( b)。 a、g·kg-1 b、g·m-2·h-1 c、g·g-1 10.影响蒸腾作用的最主要外界条件就是 (a )。 a、光照 b、温度 c、空气的相对湿度 11.水分经胞间连丝从一个细胞步入另一个细胞的流动途径就是 ( b)。

a、质外体途径 b、共质体途径 c、跨膜途径 12.等滤渣溶液就是指 ( b)。 a、压力势相等但溶质成分可不同的溶液 b、溶质势相等但溶质成分可不同的溶液 c、溶质势成正比且溶质成分一定必须相同的溶液 13.蒸腾系数指 ( c)。 a、一定时间内,在单位叶面积上所水气的水量 b、植物每消耗1kg水时所构成的干物质克数 c、植物生产1g干物质所消耗水分的克数 14.木质部中水分运输速度比薄壁细胞间水分运输速度 (a ) 。 a、慢 b、快 c、一样 15.植物的水分临界期是指 (a )。 16.水分在绿色植物中就是各组分中占到比例最小的,对于生长强劲的植物非政府和细胞其水分 含量大约占鲜重的 (c )。 a、50%~70% b、90%以上 c、70%~90% 二、简答题 1. 从植物生命活动的角度分析水分对植物生长有何重要性。 水分对植物生长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 (1) 水就是细胞质的主要共同组成成分; (2) 水分是重要代谢过程的反应物质和产物; (3) 细胞分裂和弯曲都须要水分; (4) 水分是植物对物质吸收和运输及生化反应的溶剂; (5) 水分能够并使植物维持固有姿态; (6) 可以通过水的理化特性调节植物周围的大气温度、湿度等。对维持植物体温稳定和降低体温也有重要作用。 2. 水分就是如何从土壤中运输至根部导管的?水分又就是如何运输至叶片的? 水分运输到根部导管的途径有3条:

中国森林生态系统地表径流调节特征

中国森林生态系统地表径流调节特征 龚诗涵;肖洋;方瑜;郑华;肖燚;欧阳志云 【摘要】径流调节是森林生态系统重要生态服务功能之一,包含着大气、水分、植被和土壤等生物物理过程,其变化将直接影响区域气候水文、植被和土壤等状况,是区域生态系统状况的重要指示器.在区域尺度上评估森林生态系统地表径流特征,对于科学认识和合理保护森林生态系统水源涵养功能具有重要意义.以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监测数据为基础,探讨地表径流与降水,径流系数与植被的关系,建立径流系数与植被的回归方程,分析全国森林生态系统地表径流调节特征.结果表明:(1)各森林类型地表径流与降水相关性显著,其对地表径流的影响为37%-76%.此外,径流系数与植被也显著相关,其对径流系数的解释能力为27%-47%.(2)基于植被覆盖数据,通过植被与径流系数回归方程估算全国森林生态系统的地表径流调节特征.全国各森林生态系统径流调节能力存在差异,强弱顺序为:落叶针叶林>落叶阔叶林>针阔混交林>常绿针叶林>常绿阔叶林. 【期刊名称】《生态学报》 【年(卷),期】2016(036)022 【总页数】7页(P7472-7478) 【关键词】地表径流调节;森林生态系统;降水;植被;径流系数 【作者】龚诗涵;肖洋;方瑜;郑华;肖燚;欧阳志云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5;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39;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5;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39;中国科

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5;中国科学院 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5;中国科学院生态 环境研究中心,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5;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 研究中心,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5 【正文语种】中文 森林生态系统作为地球上最重要的陆地生态系统,不仅为人类输出木材、药材及其 他工业用品,而且还具有水源涵养、土壤保持、生物多样性保护、气候调节等功能[1- 2]。由于人口的增长、需求的增加、城镇化进程加快、资源开发力度的增大,导致了森林生态系统的退化,服务功能的降低,进而威胁着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3- 4]。径流调节主要指养护水资源的举措达到降低水土流失、控制土壤沙化的目的,对于 缓解洪涝灾害,减少土壤与营养物质流失,提高系统生产力有着重要影响[5]。森林生态系统径流调节效应是十分明显,大多数径流是以壤中流、地下流的形式流出。地 表径流调节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气候条件(降水量、降水强度)、植被特征(类型、 结构、林龄、覆盖率),土壤条件(土壤厚度、孔隙率),地质、地形特征以及人类活动 影响等[6]。 目前,我国水资源和水环境问题十分严峻,水资源短缺,水质恶化,洪灾、旱灾频繁,已 给人们生产生活造成了巨大的负面影响。此外,经济与人口的增长、城市化进程的 加快以及全球气候变暖,将进一步加剧水资源和水环境问题。由于环境问题的加剧, 径流调节在生态系统服务中的重要性得到了广泛的重视。尽管国内外学者针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径流调节功能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由于研究区局限和特定,并未能反映 全国尺度的森林生态系统径流调节特征[7]。本研究通过整合相关文献资料数据,建 立径流系数与植被回归方程,研究全国尺度的森林径流调节特征,在探讨森林降低水 土流失,保护水土资源,以及森林植被恢复和生态重建方面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应

林业生态工程是石漠化治理的根本措施

林业生态工程是石漠化治理的根本措施 作者:朱俊 来源:《现代园艺·下半月园林版》 2016年第1期 朱俊 (威宁自治县防治石漠化管理中心,贵州威宁553100) 摘要院分析石漠化现状及原因,就林业生态工程是石漠化治理的根本措施进行探讨。 关键词:林业生态工程;石漠化;治理措施 1 我国石漠化现状及原因分析 1.1 我国石漠化现状分析 据统计,我国目前有接近20 万km2的石漠化面积,石漠化地区的生态状况非常脆弱,石 漠化治理所面临的形式十分严峻。由于这些等待治理的地区基岩裸露程度比较高、立地条件差、成土速度慢,治理成本更大。另外,治理石漠化地区存在“边治理、边破坏”的不良现象,对 治理工作提出挑战。 1.2 石漠化原因分析 喀斯特地区自身的土层比较浅,暴雨对其冲刷剧烈,水土流失造成岩石裸露,最后表现出 石漠化。石漠化的主要成因是人类各种形式的破坏活动。广大的农民群众为获得物质上的基本 需求,大面积地进行陡坡开荒活动、乱砍滥伐、过度开垦以及樵采、广种薄收的耕作、过度放 牧等,加速了石漠化的发生。以过度开垦和樵采活动对石漠化的影响为例,在发生石漠化之前 的岩溶地区,由于本地区的耕地面积少,人们首先面对基本的温饱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 人们开始毁林毁草以扩大耕种面积,森林资源受到极大破坏,单一的农作物结构使地表更容易 发生石漠化。 2 林业生态工程建设 为保护以及改善自然环境,使自然资源能够可持续利用,我国很多地区提出建设林业生态 工程的发展策略。林业生态工程将林学与生态学相结合,按照生态控制理论的原理设计并建造 木本植物占主体地位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在国家政策的支持和政府大力投资下,林业生态工 程被广泛应用于石漠化、荒漠化等地区的治理。其中,林业生态工程发挥重要的作用为:可以 保护地区的生物多样性,良好的水土保持作用可以防止水土流失,改善当地的环境质量,改善 大气状况,有利于避免石漠化以及荒漠化等面积扩大以及能够实现当地环境、资源以及经济的 可持续发展。 3 林业生态工程是石漠化治理的根本措施 3.1 林业生态工程中营造林方式 3.1.1人工造林的营造林方式。在石漠化地区进行人工造林,不同于其它地区的常规造林 方式。喀斯特地区的自然条件以及立地条件均具有独特性,人工造林时要做到因地制宜,根据 当地的具体自然条件,选择适宜的树种以及抚育条件。另外,还要加强后期管理,保证树种的 成活率,巩固人工造林效果。例如,选择先锋树种时,应选择适应能力强的当地树种,或者选

环境工程思考题答案

环境工程思考题答案 环境工程思考题答案 【篇一:环境工程原理(第二版)全部课后答案】 第一章绪论 1.1简要概述环境学科的发展历史及其学科体系。 解:环境学科是随着环境问题的日趋突出而产生的一门新兴的综合 性边缘学科。它经历了20世纪60年代的酝酿阶段,到20世纪70 年代初期从零星的环境保护的研究工作与实践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 立的新兴学科。 环境学科是一门正在蓬勃发展的科学,其研究范围和内涵不断扩展,所涉及的学科非常广泛,而且各个学科间又互相交叉和渗透,因此 目前有关环境学科的分支学科还没有形成统一的划分方法。图1-1是环境学科的分科体系。 环境科学 环境工程学 环境学科体系环境生态学 环境规划与管 理 图1-1 环境学科体系 1.2 简要阐述环境工程学的主要任务及其学科体系。 解:环境工程学作为环境学科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任务是利用环 境学科以及工程学的方法,研究环境污染控制理论、技术、措施和 政策,以改善环境质量,保证人类的身体健康和生存以及社会的

可 持续发展。 图1-2是环境工程学的学科体系。 水质净化与水污染控制工程 空气净化与大气污染控制工程 固体废弃物处理处置与管理 环境净化与污染控制技术及原理 生态修复与构建技术及原理 环境工程学清洁生产理论及技术原理 环境规划管理与环境系统工程 环境工程监测与环境质量评价 物理性污染控制工程土壤净化与污染控制技术废物资源化技术 图1-2 环境工程学的学科体系 1.3 去除水中的悬浮物,有哪些可能的方法,它们的技术原理是什么? 解:去除水中悬浮物的方法主要有:沉淀、离心分离、气浮、过滤(砂滤等)、过滤(筛网过滤)、反渗透、膜分离、蒸发浓缩等。 上述方法对应的技术原理分别为:重力沉降作用、离心沉降作用、浮力作用、物理阻截作用、物理阻截作用、渗透压、物理截留等、水与污染物的蒸发性差异。 1.4 空气中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去除有哪些可能的技术,它们 的技术原理是什么? 解:去除空气中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主要技术有:物理吸收法、化学吸收法、吸附法、催化氧化法、生物法、燃烧法等。 上述方法对应的技术原理分别为:物理吸收、化学吸收、界面吸附 作用、氧化还原反应、生物降解作用、燃烧反应。 1.5 简述土壤污染可能带来的危害及其作用途径。 解:土壤污染的危害及其作用途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通过雨

园林生态学部分课后思考题答案

什么是城市环境?它的特征? 定义:指影响城市人类活动的各种自然或人工的外部条件总和。主要指物理环境,分为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 城市环境的特征是:城市环境的高度人工化特征、城市环境的地域层次特征、城市环境污染特征 当代城市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生态城市的内涵? 包括:人口膨胀、交通拥挤、住房紧张、能源短缺、供水不足、生物多样性减少、环境污染严重等 成因:是由于人类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的协调关系被破坏,主要是资源的不合理利用核浪费、环境污染所造成的。具体表现在:一是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超出了换进程在能力和环境容量;二是当前的高生产、高消费政策浪费了大量的能源和资源。排出了大量的废物,破坏了城市环境;三是不能合理利用土地与空间,见弱旅城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功能。 生态城市:生态城市是社会和谐、经济高效、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住区形式。 城市的环境污染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水体污染噪声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 城市环境容量 指环境对于城市规模及人的活动提出的限制,即城市所在地域的环境,在一定的时间、空间范围内,在一定的经济水平和安全卫生要求下,在满足城市生产、生活等体各种活动正常进行的前提下,通过城市的自然条件、经济条件、社会文化历史条件等共同作用,对城市建设发展规模以及人们在城市中各项活动的强度提出的容许限度。 从园林工作者的角度看,环境的定义? 环境是围绕着人群的空间以及各种外部条件或因素。 什么是限制因子?如何确定哪些是限制因子? 在诸多生态因子中,使植物的生长发育受到限制、甚至死亡的因子成为限制因子。 任何一种生态因子只要接近或超过生物的耐受范围,就会成为这种生物的限制因子。 城市光污染类型 定义:环境中光辐射超过各种生物正常生命活动所能够承受的指数,影响人类和其他生物正常生存和发展的现象类型:人造白昼污染白亮污染彩光污染 光补偿点: 在低光照条件下,植物光合作用较弱,当光合产物恰好抵偿呼吸消耗时,此时的光照强度称为光补偿点。 树木的耐荫性受哪些因素影响? 年龄气候土壤 什么是光周期现象?意义? 植物的生长发育对日照长度规律性变化的反应。 光周期不仅对植物的开花有调控作用,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控制了许多木本植物的休眠面和生长,特别是对一些分布区偏北的树种,这些树种已在遗传特征上适应了一种光周期,可以使它们在当地寒冷或干旱等特定环境因子到达临界点以前就进入休眠。 什么是逆温现象?在什么条件下容易产生逆温现象? 逆温现象:一般情况下,在低层大气中,通常气温是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的。但有时在一定条件下某些层次可能出现相反的情况,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升高,这种现象称为逆温现象。在晴朗无风、空气干燥的夜晚,辐射逆温最易形成。在城市地区,混凝土与沥青下垫面冷却较快,易形成逆温层。 城市热岛效应?成因?

课后思考题答案1

课后思考题答案1

第一章 1、试解释用1kg干空气作为湿空气参数度量单位基础的原因? 答:因为大气(湿空气)是由干空气和一定量的水蒸气混合而成的。干空气的成分是氮、氧、氩、及其他微量气体,多数成分比较稳定,少数随季节变化有所波动,但从总体上可将干空气作为一个稳定的混合物来看待。为了便于热工计算,选一个稳定的参数作为基础,方便计算。(湿空气=干空气+水蒸气,干空气不发生变化,水蒸气是会发生变化的。因此,干空气作为基准是不能发生变化的) 2、如何用含湿量和相对湿度来表征湿空气的干、湿程度? 答:含湿量表示空气的干湿方法:取空气中的水蒸气密度与干空气密度之比作为湿空气含有水蒸气的指标,换言之,取对应于1Kg干空气所含有水蒸汽量。(表示空气中水蒸气的含量) 相对湿度表示空气干湿的方法:湿空气的水蒸汽压力与同温度下饱和湿空气的水蒸汽压力之比。(表示空气接近饱和的程度)

3、某管道表面温度等于周围空气的露点温度,试问该表面是否结露? 答:该表面不会结霜。因为判定是否结霜取决于是否在露点温度以下,当空气温度大于或等于露点温度时是不会结霜的。 4、有人认为:“空气中水的温度就是空气湿球温度”,对否? 答:错,空气湿球温度是空气与水接触达到稳定热湿平衡时的绝热饱和温度,而空气中水的温度就是水蒸气温度(空气的干球温度),所以是错的。 8、写出水温为t w时水的汽化潜热计算式。 解:汽化潜热的计算式为:r t=r0+1.84t w-4.19t w=2500-2.35t w 10、为什么喷入100摄氏度的热蒸汽,如果不产生凝结水,则空气温度不会明显升高? 答:这种情况叫等温增焓加湿,当蒸汽温度为100摄氏度时,热湿比等于一个常数ε=2684,该过程近似于等温线变化,所以空气温度不会明显升高。

基础生态学课后习题答案

《基础生态学》(第二版) 牛翠娟、娄安如、孙儒泳、李庆芬高等教育出版社 课后思考题答案 第一章绪论 1•说明生态学定义。 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生物环境分为种内的和种间的,或种内相互作用和种间相互作用。 2•试举例说明生态学是研究什么问题的,采用什么样的方法。 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很广,从个体的分子到生物圈,但主要研究4个层次: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 在个体层次上,主要研究的问题是有机体对于环境的反应;在种群层次上,多度与其波动的决定因素是生态学家最感兴趣的问题,例如种群的出生率、死亡率、增长率、年龄结构和性比等等;在群落层次上,多数生态学家在目前最感兴趣的是决定群落组成和结构的过程;生态系统是一定空间中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的复合体,生态学家最感兴趣的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过程。 生态学研究方法可以分为野外的、实验的和理论的三大类。 3• 第二章有机体与环境 1•概念与术语 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一切的总和,包括空间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各种因素。 生态因子是指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如光照、温度、水分等。生态福是指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在最高点和最低点之间的范围。大环境指的是地区环境、地球环境和宇宙环境。 小环境指的是对生物有直接影响的邻接环境。 大环境中的气候称为大气候,是指离地面 1.5m以上的气候,由大范围因素决定。 小环境中的奇虎称为小气候,是指近地面大气层中 1.5m以内的气候。 所有生态因子构成生物的生态环境,特定的生物体或群体的栖息地生态环境称为生境。对动物种群数量影响的强度随其种群密度而变化,从而调节种群数量的生态因子,称为密度制约因子。 可调节种群数量,但其影响强度不随种群密度而变化的生态因子,称为非密度制约因子。任何生态因子,当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性极限而阻止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时,这个因素称为限制因子。广温性是指生物对环境中的温度因子的适应范围较宽,这种生物对温度耐受限度较广的特点。具有这种特点的动物叫做广温性动物。 狭温性是指生物对环境中的温度因子的适应范围较窄,这种生物对温度耐受限度较窄的特点。具有这种特点的动物叫做狭温性动物。 2. 什么是最小因子定律?什么是耐受性定律? 利比希在1840年提出“植物的生长取决于那些处于最少量状态的营养元素”。其基本内容是: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 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种生物生存与分布的根本因素,这就是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 Shelford于1913年提出了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3. 生态因子相互联系表现在那些方面?生态因子相互联系表现在如下方面: (1)综合作用:环境中的每个生态因子不是孤立的、单独的存在,总是与其他因子相互联系和影响。任何一个因子的变化,都会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