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污染生态学王焕校复习思考题

污染生态学王焕校复习思考题

污染生态学王焕校复习思考题

污染生态学

第一章思考题:

1、试比较动物、植物、微生物三种生物类型吸收、迁移污染

物的途径、机制的异同。

第二章思考题

1、什么叫生物的富集作用?生物为什么能富集污染物?

2、不同污染物类型和各种污染物质在不同生物及同一生物的

不同器官、组织内富集量有明显差异,为什么? 据此在不同类型

污染地区农作物结构应如何合理布局,如何避免过多污染物进入

人体?

3、通过生态系统食物链的延伸,生物富集将发生什么变化,

为什么?

第三章思考题

1 生物为什么会受污染物毒害?在什么情况下才会发生毒害?

2 金属有哪些特性对生物产生的毒害程度起重要作用,为什么?

3 化学元素之间为什么会出现拮抗和协同关系,有哪些因索决定

元素之间的拮抗和协同关系?研究元素之间的拮抗和协同关系有

什么重要意义?

第四章思考题

1、总体来讲,生物对污染物的抗性通过哪些途径实现?试比较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对环境污染物抗性作用的异同。

2、如何理解生物对污染物的吸收、累积、解毒与抗性的关系?

3、如何利用生物的抗性作用解决环境污染问题?

第五章思考题

1、生物对污染环境的长期生态学效应有哪些?各有何特点?

2、污染为什么会影响生物多样性的变化?

3、生物对污染环境适应的遗传学根源是什么?如何提高生物对污染的适应性水平?

4、污染条件下生物进化具有什么特点?你如何判断这种进化的方向?

1

第六章思考题

1.什么是生物监测? 如何处理物理监测、化学监测与生物监洲三者间的关系?

2.利用生物监测环境质量有哪些优势?

3.在环境质量的生物监测中,如何利用生物的抗性作用?

第七章思考题

1水体富营养化的概念是什么?水体富营养化形成的条件有哪些?用来描述水体富营养化的水体氧平衡指标有哪些?各指标的含义是什么?

2什么是氧化塘?简述氧化塘作用的基本原理。氧化塘可分为哪几类,备有何特点?

3 污水土地处理系统的概念是什么?污水土地处理系统有哪些类型?

4 比较污水上地处理系统、污水灌溉的异同点。

第八章思考题

1、简述大气污染造成的危害。谈谈我国大气污染今后发展趋势,为什么?

2、什么是温室效应,为什么会形成温室效应?目前不同学者有那些不同看法?你的看法是什么?

3、温室效应有哪些严重后果,应采取哪些对策?

4、酸雨是如何形成的?形成的机制是什么?

5、谈谈酸雨对生态有何影响,应采取哪些措施防治酸雨?

6、谈谈治理大气污染应采取何种生态工程?

第九章思考题

1、重金属对土壤的影响有哪些方面?其后果如何,如何防治?

2、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形成过程有何区别与联系?

3、对大气污染、水污染和土壤污染在治理措施上有何异同?

4、就你所章握的污染生态学知识,谈谈你对我国耕地可持续发展和土壤污染防治的综合对策。

2

第十章思考题

1.什么叫环境容量?研究环境容量有什么意义? 环境容量与总量有什么关系?

2.什么是环境质量标准?目前已制定出哪些质量标准? 环境质量标准在环境容量和环境质量评价中有何意义?

3、污染区居民怎样保护和营造一个利于人体健康的良好生态环境?

3

生态学思考题

第一章:绪论 1.什么是生态学、环境生态学,其各自内涵是什么? 答:生态学:研究生物、环境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 环境生态学:①定义:研究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的变化机理、规律和对人类的反效应,寻求受损生态系统恢复、重建和保护对策的科学。②目的:运用生态学理论,阐述人与环境的关系,寻求解决环境问题的生态途径。 第二章:生物与环境 1、你认为引种、外来物种入侵对人类、生态环境会带来什么影响? 答:破坏生态平衡,作为新型病毒的传播媒介,经济影响,对人类的健康影响, 具体的如破坏农作物,排挤本地生物,成为优势种,传播或直接致病。入侵的生物可能会成为优势物种而迅速繁殖,进而侵占当地物种的生态位,造成本地物种的灭绝,导致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 2、光强与植物光合作用率的关系如何?什么是光补偿点和光饱和点? 答:植物对光强的适应性在一定范围内,光合作用的效率与光强成正比,但是达到一定强度后光和效率不会再增加,倘若继续增加光强,光和效率不仅不会提高,反而下降。此点称之为光饱和点。光合作用吸收的二氧化碳与呼吸作用放出的二氧化碳数量相等时的光强,此点称为光补偿点。 3、阐述水、土壤的生态作用。 答:(1)水因子的生态作用:○1水是生物体的主要组成成分;○2水是良好溶剂,生物体所有代谢活动的介质;○3水有较大的比容,为生物创造稳定的体温和环温。(2)土壤因子的生态作用:○1为陆生植物提供基底,为土壤生物提供栖息场所;○2提供植物生长所需的水、热、肥、矿物质、气-土壤肥力;○3构成土壤生物作用,土壤中生物包括各种菌类、蚯蚓、软体动物、节肢动物等,对土壤有机物分解转化、元素循环有重要作用,改变土壤物化性质,影响生物生长;○4生态系统的许多很重要的生态过程都是在土壤中进行。 4、有效积温法则的内容、意义? 答: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必须从环境摄取一定的热量才能完成某一发育阶段的发育过程,而且各个发育阶段所需的总热量是一个常数,称总积温或有效积温,因此可用公式表示: K = N?(T-T0)。有效积温法则的意义:预测生物发生的世代数;预测生物地理分布的北界;制定农业气候区划,选择作物种类(山地、平原);植物保护和防治病虫害;应用积温预报农时,合理安排全年农作物种植。 5、生态因子作用特点是什么? 答:①综合作用:环境中各因子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彼此联系、互相促进、互相制约,任何一个单因子的变化,必将引起其他因子不同程度的变化及其反作用。 ②主导因子:在诸多环境因子中往往会有一个或两个因子,在一定条件下,对生物起决定作用,被称为主导因子。主导因子发生变化时会引起其他因子发生变化,

污染生态学复习资料

污染物:进入环境后使环境的正常组成发生直接或间接有害于生物生长、发育和繁殖变化的物质。这类物质有自然排放的,也有人类活动产生的。(作用对象包括人在内的所有生物)环境科学研究的主要是人类生产和生活排放的污染物。 污染物的性质(一) 必须在特定的环境中达到一定的数量或浓度,并且持续一定的时间。(微弱的x射线能使水蚤的生命延长1-2倍;低剂量的DDT能延长雄性大鼠的生命;硒是阻氧化剂;铬能减缓动脉硬化过程,能协助胰岛素改善糖和脂肪的代谢。) (二) 易变性(发生复杂的物理、化学或生物的反应生成其他危害更大、或无害或毒性减轻物质。毒性变大:硝酸盐—亚硝酸盐,汞转变成甲基汞或亚甲基汞;毒性降低:农药等;发生加和、协同、拮抗等作用使毒性增大或降低。) 第二节 最高允许浓度(maximum allow concentration)生物在整个生长发育周期内,或者是对污染物最敏感的时期内,该污染物对生物的生命活动能力和生产力没有发生明显影响的浓度,称为最高允许浓度。 食品卫生标准:铅<0.3mg/kg;饮用水质标准:铅<0.1mg/L;大气中标准:铅<0.0017mg/m3。 致死浓度(Lethal concentration)当污染物浓度继续上升到某一定浓度,生物开始死亡,这时的浓度称为致死浓度.也称致死阈值。用LC50代表毒害致死50%的个体的阈值。 甲基汞的周致死浓度:0.2 mg/人(按0.0033 mg/kg);异氰酸甲酯(LC50) 6.1ppm (6小时,大鼠、吸入) 在动物急性毒性试验中,使受试动物半数死亡的毒物浓度,用LC50表示。使受试动物半数死亡的毒物剂量,则称为半数致死量,用LD50表示。 第三节植物对污染物的吸收与迁移 植物对水溶态污染物的吸收途径--------主要是植物的根,其次是叶面。 1.水溶态污染物到达植物根(或叶)表面 植物根部吸收:一条是质体流途径,即污染物随蒸腾拉力,在植物吸收水分时与水一起到达植物根部;另一条是扩散途径,即通过扩散到达根表面。扩散一般遵循Fick的第二法则: 植物叶片吸收(如农药):气孔吸收与角质层吸收 2.水溶态污染物进入细胞的过程。 吸收重金属:细胞壁的吸附、非共质体沉积、透过细胞质膜在细胞内积累。大豆约70%的铅沉积在细胞质部分,只有10%左右结合到细胞壁及其他细胞器。 2 水溶态污染物进入细胞的过程 (1)进入植物细胞第一障碍——细胞壁 溶液中吸收的铅沉积在根表面, 以非共质体方式扩散进入根冠细胞层。 在根的成熟区域,在皮层细胞壁和表皮细胞壁都可发现铅的沉积。 当铅浓度较低和吸收的开始阶段,铅被细胞壁吸附,与细胞壁上带有负电荷的“道南”牢固结合。 当这种结合达到平衡后,才有粗颗粒的铅沿细胞壁的水分自由空间沉积、迁移。 当外界铅浓度相当大时,也有部分细颗粒铅透过细胞壁、穿过质膜进入细胞质中。 (2)第二屏障——细胞膜——污染物通过植物细胞膜进入细胞的过程,目前认为有两种方式:被动扩散:物质顺着本身的浓度梯度或细胞膜的电化学势流动; 主动传递过程:这种传递需要能量。

污染生态学

第一节污染生态学的产生 为了研究污染条件下生物受害的原因与防治措施,人们开始研究污染物在环境及生态系统中迁移转化规律,研究生物受害机制、净化机制,研究污染物沿食物链富集规律和人体受害原因,研究生物抗性形成原因和生物防治污染的工程措施等。 在上述基础上,逐渐形成了一门新的分支学科—污染生态学。 第二节污染生态的研究内容 生态学(Ecology)是研究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Ecology” 来自希腊文“Oikos”(住所,栖息地)和“Logos”(学问,研究),亦即生态学在创 建之初就表达为研究生物有机体与其栖息场所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上述生态学的定义是德国生物学家赫克尔(Haeckel,1866)首次提出的。这是生态学至今最为全面的定义。但是首先使用“Ecology”一词学者是亨利.索瑞(Henry Thoreau,1858) 生态学是以生物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甚至是生物圈(Biosphere)作为它的研究对象。 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 1 物质生产 包括初级生产和次级生产 相对应的是初级生产力和次级生产力 2 物质循环 3 能量流动 4 信息传递 污染生态学(pollution ecology) 是研究生物与受污染的环境之间相互作用机理和规律的科学。也就是研究研究污染的生态系统的科学。 以生态系统理论为基础,用生物学、化学、数学分析等方法研究在污染条件下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规律(王焕校,2002)。 研究对象 是对生物种群、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造成严重影响的环境污染问题。 污染生态学是以生态系统理论为基础,用生物学、化学、数学分析等方法研究在污染条件下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规律,以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生物过程为主线索、生物与污染环境之间相互关系为主要研究内容、生物抗性形成和生物防治为研究重点的边缘交

《生态学》复习思考题

海南大学《生态学》复习思考题 第一章绪论 1、目前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主要有哪些? 2、什么叫生态,什么叫生态学?生态学的理论基础是建立在什么之上的? 3、试述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 4、简述生态学的学科体系。 5、简述生态学的发展历程及生态学的发展趋势。 6、现代生态学思想有哪些(方法论)? 7、简述生态学的基本研究方法。 第二章生物与环境 8、什么叫环境、生境、生态因子、生存因子? 9、环境的类型有哪些? 10、按性质来分,生态因子的类型有哪些? 11、简述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基本形式。 12、简述生态因子综合作用的一般规律。 13、生态因子的限制性作用有哪些主要规律? 14、什么叫耐受限度和生态幅? 15、调整生物耐受限度的途径有哪些? 16、什么叫生态适应?生物对环境的适应途径有哪些? 17、什么叫生态型?就植物而言,按主导因子来分,可分为哪些类型? 18、什么叫生活型?在C.Raunkiaer生活型系统中,植物的生活型分为哪些类型? 19、以不同生活型类型占优势的群落反映了当地的什么气候特点? 20、光因子主要是通过哪三个方面的对比关系对生物产生影响? 21、简述光照强度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类型。 22、简述不同光谱成分的生态作用。 23、什么叫光周期现象?根据植物开花对光照时间的要求不同,可将植物分为哪些类型? 24、温度对生物作用的“三基点”和积温,在农业生产上和虫害预报上有何指导意义? 25、举例说明极端温度对生物的伤害及生物对极端温度的适应。 26、你熟悉的生物节律与周期现象有哪些?其机制是什么? 27、简述水因子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类型。 28、简述土壤因子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类型。 29、试述保护热带植被的重要意义。 第三章种群生态 30、什么叫生物种群?与个体特征相比,种群具有哪些重要的群体特征? 31、什么叫种群的年龄结构?它有哪些类型? 32、种群内个体的空间分布格局有哪些类型? 33、什么叫种群的增长率和世代净增殖率?两者有什么关系? 34、什么叫内禀增长率和环境容纳量? 35、按给定的数据,编制一个生命表,并说明生命表在分析种群动态中的意义。 36、比较种群的指数增长模型和逻辑斯蒂增长模型。逻辑斯蒂增长模型在资源保护

生态学复习习要点

《生态学》学习指导与复习思考题 绪论 知识框架 .. 生态学是什么?——研究对象,概念,分枝学科,交叉学科 .. 形成和发展;——主要的历史阶段,代表性任务,重要学术著作 .. 现状如何?——对象变化;手段变化;范围扩大 .. 如何学习?—方法论,研究手段 名词概念(注意对应的英文术语,下同): 生态学生物环境非生物环境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副生物圈 进化生态学化学生态学GAIA学说 复习思考题: 1、什么是生态学?你认为生态学的本质是研究什么? 2、生态学的研究层次有哪些?这些层次在生态学不同的发展时期各有哪些偏重? 3、生态学的发展分为那几个时期?各时期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哪些?各时期的研究对象有什么特点? 4、现代生态学的发展有哪些特点?如何认识“生态学的社会化、生态学必须科学化”? 个体生态学(生物与环境) 知识框架: .. 生态因子的特点及其对生物的影响方式; .. 生物对生态因子的适应 重点问题提示: .. 生态因子作用特点:综合性、主导性、限制性、直接/间接性、阶段性、不可替代和相互补偿、 .. 光、温、水、土----对生物有什么用?生物如何获得取这些资源? .. 正常条件下生物如何适应(时间、空间变化)?太多、太少将产生什么影响?生物如何适应?适应在形态结构、生理生化、行为等方面有何表现? 名词概念(注意对应的英文术语) 物种(种)种群环境生态因子环境因子主导因子最小因子法则耐受性法则限制因子生态幅适合度指示生物驯化休眠滞育内稳态阳性植物叶面积指数光饱和点昼行性动物光周期现象短日照植物Bergman规律Allen规律 三基点活动积温物侯少浆液植物恒渗植物团粒结构 复习思考题: 1、生态因子一般被分为哪五大类型?哪些是直接作用?哪些是间接作用?生态因子作用有什么特点? 2、Liebig的最小因子法则和Shelford 的耐受性法则分别是说明生态因子作用的什么特点?

污染生态学期末复习资料

1、污染:污染进入环境导致环境的正常组成和性质发生变化,从而直接或间接危害生物的过程和现象; 2、污染物:进入环境后使环境的正常组成发生直接或间接有害于生物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变化的物质; 3、污染生态学:以生态系统理论为基础,用生物学、化学、数学分析等方法研究在污染条件下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 4、安全浓度:生物与某种污染物长期接触,仍为发现受害症状,这种不会产生受害症状的浓度称为安全浓度; 5、最高允许浓度:整个生长发育周期内,最污染物最敏感的时期内该污染对生命活动能力或生产力未发生明显影响的浓度; 6、效应浓度:在某一期限内导致某一特殊反应的毒物浓度; 7、致死浓度:一次染毒后引起受试动物死亡的浓度; 8、相加作用:多种化学物质的混合物,其联合作用时所产生的毒性为各单个物质产生毒性的总和;(M = M1 + M2) 9、协同作用:多种化学物质联合作用的毒性,大于各单个物质毒性的总和;(M >M1 + M2) 10、颉抗作用:两种或两种以上化学物质同时作用于生物体,其结果每一种化学物质对生物体作用的毒性反而减弱,其联合作用的毒性小于单个化学物质的毒性的总和;(M <M1 + M2) 11、独立作用:各单一化学物质对机体作用的途径、方式及其机理均不相同,联合作用于某机体时,在机体内的作用互不影响;(M = M1 + M2*(1—M1))12、生物富集:生物个体或处于同一营养级的许多生物种群,从周围环境吸收并积累某元素或难分解化合物,导致生物体内该物质的浓度超过环境浓度的现象; 13、生物积累:同一生物个体在其整个代谢活跃期中的不同阶段,机体内来自环境的元素或难分解化合物的浓缩系数不断增加的现象; 14、生物放大:在生态系统的同一食物链,因高营养级生物以低营养级生物为食,某种元素或难分解化合物在机体中的浓度随着营养级的提高而逐步增大的现象; 15、外部排斥:通过形态学机制生理化机制、生态学机制等将污染物阻挡于体外; 16、内部解毒:通过结合固定、代谢解毒、分室作用、外排等过程将污染物在体内富集、解毒、排除;

污染生态学复习题

《污染生态学》复习题 第一章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迁移规律 1.何谓污染物?它具有什么性质?如何分类? 污染物:进入环境后使环境的正常组成发生直接或间接有害于生物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变化的物质。 污染物的性质:a.一种物质称为污染物,必须在特定的环境中达到一定的数量或浓度,并且持续一定的时间。b.污染物会在环境中发生转化,即具有易变性。 污染物的分类:按污染物的来源可分为自然来源和人为来源的污染物;按受污染物影响的环境要素可分为大气、水体和土壤污染物等;按污染物的形态可分为气体、液体和固体污染物;按污染物的性质可分为化学、物理和生物污染物;按污染物在环境中物理、化学性状的变化可分为一次和二次污染物。 2.简述植物对水溶态污染物的吸收过程。 植物吸收污染物的主要器官是根,叶片也能吸收污染物。水溶态的污染物到达根表面,主要由两个途径:一条是质体流途径,即污染物随蒸腾拉力,在植物吸收水分时与水一起到达植物根部;另一条是扩散途径,即通过扩散而到达根表面。植物的细胞壁是污染物进入植物细胞的第一道屏障,在细胞壁中的果胶质成分为结合污染物提供了大量的交换位点。细胞膜调节物质进出细胞的过程,并与细胞壁一起构成了细胞的防卫体系。污染物通过植物细胞膜进入细胞的过程,目前认为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被动的扩散,物质顺着本身的浓度梯度或细胞膜的电化学势流动;一种是物质的主动传递过程,这种过程需要能量。 3.简述污染物在植物体内的迁移方式。 从根表面吸收的污染物能横穿根的中柱,被送入导管。进入导管后随蒸腾拉力向地上部移动。一般认为穿过根表面的无机离子到达内皮层可能有两种道路:第一条为非共质体通道,即无机离子和水在根内横向迁移,到达内皮层是通过细胞壁和细胞间隙等质外空间;第二条是共质体通道,即通过细胞内原生质流动和通过细胞之间向连接的细胞质通道。 污染物可以从根部向地上部运输,通过叶片吸收的污染物也可从地上部向根部运输。 4.简述动物体对污染物质的主要吸收途径。 主要有三种:经呼吸道吸收,经消化管吸收,经皮肤及其他途径的吸收。 5.微生物细胞吸收污染物的机制是什么?

环境生态学复习

环境生态学复习 1.试用能量生态学原理,从环境保护的角度,论述秸秆的充分利用。 答:将秸秆通过生物发酵,制造成有机肥料,供植物吸收,转化为新的有机物,从而避免了秸秆在能量流动中的能量大量损失。 2.举例说明反馈、正反馈、负反馈各起什么作用,生态系统是如何通过反馈机制维持稳态的?答:1)反馈可分为正反馈和负反馈。 2)正反馈具有增强系统功能的作用,如某地湖泊受到污染,鱼类大量死亡,通过正反馈作用,湖泊的污染会越来越快。 3)负反馈具有削弱和减低系统功能的作用,如通过负反馈可以使有限的生物圈空间和资源得到充分的分配和利用。 4)生态系统具有负反馈的自我调节机制和维持自己的正常功能,并能在很大程度上克服和消除外来的干扰,保持自身的稳定性。 3现代.生态学的发展趋势有哪些? 1)生态系统对人为干扰的反应机制与监测; 2)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 3)生态规划、生态安全和生态风险预测; 4)环境生物技术和生态工程; 5)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4.什么是环境生态学?它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 答:环境生态学是研究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的内在变化机理、规律和对人类的反效应,寻求受损生态系统恢复、重建和保护对策的科学。它包括内容:1)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的内在变化机理和规律;2)各类生态系统的功能和保护作用;3)生态系统退化的机理及其修复;4)解决环境问题的生态对策;5)全球环境生态问题的研究。 5.植物在水环境中的适应性? 答:1)水生植物具有发达的通气组织,以保证各器官对氧的需要; 2)水生植物机械组织在不发达甚至退化,增强了植物的弹性和抗扭曲能力,适应于水体流动; 3)水生植物在水下的叶片多分裂成带状、线状,而且很薄,以增加吸收组织无机盐和CO2的面积。 6.生态学的定义:研究生命系统和环境系统相互作用规律及其机理的科学。——我国生态学 家马世骏 7.当前人类面临的主要问题: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环境污染问题、生态破坏问题。 8.环境污染定义:由于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质量下降而有害于人类及其他生物的生存和发展 的现象,是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使有用的资源过多地变为废物进如环境而造成的危害。 9.环境生态学的发展趋势:1)生态系统对人为干扰的反应机制与监测;2)退化生态系统的 恢复和重建;3)生态规划、生态安全和生态风险预测;4)环境生物技术和生态工程;5)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第二章生物与环境 1.环境因子特点:综合性和可调剂性。分为3大类:气候类、土壤类和生物类; 7个项目:土壤、水分、温度、光照、大气、火和生物因子。 2.生态因子概念: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 要素。 所有的生态因子构成生态环境;具体的生物个体和群体生活地段上的生态环境称为生境。 3.生态因子的类型:气候因子;土壤因子;地形因子;生物因子;人为因子。是人为划分的, 目的只是为了研究后叙述的方便。 4.生态因子作用特征:1)综合作用;2)主导因子作用;3)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4)阶段 性作用;5)不可替代性和补偿性作用。

污染生态学王焕校复习思考题

污染生态学王焕校复习思考题 污染生态学 第一章思考题: 1、试比较动物、植物、微生物三种生物类型吸收、迁移污染 物的途径、机制的异同。 第二章思考题 1、什么叫生物的富集作用?生物为什么能富集污染物? 2、不同污染物类型和各种污染物质在不同生物及同一生物的 不同器官、组织内富集量有明显差异,为什么? 据此在不同类型 污染地区农作物结构应如何合理布局,如何避免过多污染物进入 人体? 3、通过生态系统食物链的延伸,生物富集将发生什么变化, 为什么? 第三章思考题 1 生物为什么会受污染物毒害?在什么情况下才会发生毒害? 2 金属有哪些特性对生物产生的毒害程度起重要作用,为什么? 3 化学元素之间为什么会出现拮抗和协同关系,有哪些因索决定 元素之间的拮抗和协同关系?研究元素之间的拮抗和协同关系有 什么重要意义? 第四章思考题

1、总体来讲,生物对污染物的抗性通过哪些途径实现?试比较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对环境污染物抗性作用的异同。 2、如何理解生物对污染物的吸收、累积、解毒与抗性的关系? 3、如何利用生物的抗性作用解决环境污染问题? 第五章思考题 1、生物对污染环境的长期生态学效应有哪些?各有何特点? 2、污染为什么会影响生物多样性的变化? 3、生物对污染环境适应的遗传学根源是什么?如何提高生物对污染的适应性水平? 4、污染条件下生物进化具有什么特点?你如何判断这种进化的方向? 1 第六章思考题 1.什么是生物监测? 如何处理物理监测、化学监测与生物监洲三者间的关系? 2.利用生物监测环境质量有哪些优势? 3.在环境质量的生物监测中,如何利用生物的抗性作用? 第七章思考题 1水体富营养化的概念是什么?水体富营养化形成的条件有哪些?用来描述水体富营养化的水体氧平衡指标有哪些?各指标的含义是什么?

生态学思考题2

生态学思考题2 第一章 1.生态学与生物学,环境科学有什么区别? 2.为什么说生态学在解决资源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等重大问题有何重要作用?(试举一例) 3.试分析当今全球生物多样性变化的特征? 4.谈谈你对学习生态学的看法和建议。 第二章 1生态因子的作用规律有哪些?生物如何适应多变的生态环境? 1.简述生物内稳态及驯化的生态机制。 2.在自然界特定生境条件下生存的生物,其生存环境是否为该物种的最适生境? 3.如何理解生活因子的不可替代性?举例说明。 4.生态因子的变化性有何意义? 5.试述光因子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性。 6.简述植物被水环境状况影响的机制,植树造林对于改善区域水文条件有何影响? 7.举例分析生物适应逆境的机制。 8.温度对生物作用的“三基点”和积温在农业生产和虫害预报上有何意义? 9.你熟悉的生物节律与周期现象有哪些?其机制是什么? 第三章 1.分析生态入侵的发生机制,并收集中国生态入侵的名录,并评估其危害性。 2.试比较几种关于种群调节的理论,分析各理论在解释种群调节的适应性。 3.种群动态有哪几种主要形式,如何理解种群的繁殖力。 4.生物为什么有空间需要? 5.生物对资源紧缺如何适应?

第四章 1.如何认识生态对策的多样性,有没有“完美的”生态对策? 2.不同繁殖方式各有什么生态适应价值? 3.分析动,植物性选择的生态意义? 4.不同婚姻制度与资源状况有何关系? 5.r-,k-对策者各有什么特征? 6.c-,s-,R-对策者各有什么生态意义? 第五章 试比较生物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方式的特征及其适应意义? 1.生物密度效应的基本规律有哪两个?其主要特征是什么? 2.什么是他感作用,研究他感作用又和重要意义? 3.什么是高斯假说与竞争排斥原理? 4.什么是生态位?试举例说明。 6. 如何理解生物间的相互作用与协调进化现象? 第六章 1.试应用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对自然保护区设计方案进行分析,在什么情况下如何设计才 最有效果。 2.有哪些因素是导致群落的复杂性与多样性,复杂程度受什么因子影响? 3.试述干扰对群落生物多样性有何影响? 4.群落叶面积指数与群落生产力有何关系? 5.如何理解种-面积关系,试分析群落中多物种共存的机制。 6.可否从理论上计算群落中物种数的理论值? 第七章:生物群落的动态 1.群落动态的驱动力是什么?试从资源利用效率进行分析。 2.模型分析广泛应用于群落动态研究,试就“群落动态研究中的模型分析”查阅文献,谈 谈你的认识。 3.试述几种群落演替理论的主要内容。

环境生态学复习资料

环境生态学复习资料 环境生态学复习题 名词解释 1. 2. 3. 4. 5. 6. 7. 8. 9. 酸雨:是指雨水中含有一定量的酸性物质(硫酸、硝酸、盐酸等)的自然降水现象。 人为环境:人类区别于动物之处不是被动的去适应环境,而是以自己的智慧,劳动去 改造环境。这种由于人类的活动干扰环境质量的变化所形成的环境为人为环境。 纬度地带性:由于地理纬度的差异,自然环境具有规律的变异特点。 垂直地带性:因太阳辐射和水热状况随着地形高度的不同而不同,生物和气候自山麓 至山顶出现垂直地带分布差异的规律性变化。实际出生率:在特定环境条件下种群实际 出生率称实际出生率。 毒性叠加作用:二种或多种化合物共同作用时的毒性各为化合物单独作用时毒性的总和。 环境生态学:就是研究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的变化机理、规律和对人类的反效应,寻求受损生态系统恢复、重建和保护对策的科学。 最低死亡率:种群在最适环境条件下种群个体都是由于年老而死亡,此时的死亡率为 最低死亡率拮抗作用:是各个因子在一起联合作用时,一种因子能抑制或影响另一种因子 起作用。 10. 种群的性比:即种群的雌雄比例。 11. 可持续发展:在不危害后来人满足其需要的前提下,寻求满足我们当代人需要和 愿望。 12. 生命表:反映种群从出生到死亡的动态关系的表格。 13. 净化作用:利用物理、化学和生物的方法消除水、气、土中的污染物,使其符合 技术或卫生要求的过程。 14. 耐受性定律:即每种生物适应范围都有一个最低点和一个最高点,两者之间的 幅度为耐性限度,此即为谢尔福德的耐受性定律。 15. 动态生命表:是根据观察种群同 时出生的生物之死亡或存活动态过程所获得的数据编制而成的生命表。 16. 内禀增长率:在最适条件下种群内部潜在的增长能力。 17. 种群的内分布型: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Z状态及分布格局,有 均匀型、随机型、集群型。

污染生态学第三章,第四章课后作业

.第三章p104 思考题 3有机污染物和无机污染物对生物的毒害作用 1无机有毒物:主要有非重金属的氰化物,砷化物与重金属中的汞,镉,铬,铅等.氰化物(CN)是剧毒物质,对人的口服致死量每毫升0.05-0.12毫克,低浓度的氰化物会引起人的慢性中毒.砷是累积性中毒的毒物,当饮用水中砷含量每毫升大于0.05毫克时,就会导致累积.重金属在水体中只要有微量的浓度即可产生毒性效应,某些重金属还可以在微生物的作用下转化为毒性更强的金属化合物;重金属不但不能被生物降解,相反却能在食物链的生物放大作用下,大量地富集,最后进入人体. 采矿、冶炼、机械制造、建筑材料、化工等工业生产排出的污染物中大量为无机污染物,其中硫、氮、碳的氧化物和金属粉尘是主要的大气无机污染物。各种酸、碱和盐类的排放,会引起水体污染,其中所含的重金属如铅、镉、汞、铜会在沉积物或土壤中积累,通过食物链危害人体与生物。无机元素不同价态或以不同化合物的形式存在时其环境化学行为和生物效应大不相同,这是当今无机污染物研究中的前沿领域。 无机污染物有的是随着地壳变迁、火山爆发、岩石风化等天然过程进入大气、水体、土壤和生态系统的。有的是随着人类的生产和消费活动而进入的。各种无机污染物在环境中迁移和转化,参预并干扰各种环境化学过程和物质循环过程,造成了无机污染物的污染。锡、镉、砷、铅、锑等的矿物开采量甚至大大超过它们的自然循环量。现代采矿、冶炼、机械制造、建筑材料、化工等生产部门,每天都排放

大量的无机污染物,包括有害的元素氧化物、酸、碱和盐类等。其中硫、氮、碳的氧化物和一些金属粉尘是主要的大气污染物,可以直接危害人体和生态系统(见大气污染)。它们有的会和烃类污染物进一步发生气相反应生成光化学烟雾,有的会发生液相反应,引起酸雨等,从而伤害动植物,腐蚀建筑材料和使土壤肥力下降。各种酸、碱和盐类的任意排放,往往引起水质恶化等后果,其中所含的重金属元素如铅、镉、汞、铜等可在土壤中积累,通过食物链在不同的营养级上逐级富集,造成更大的危害。污染物大多数是由与组成生物机体相同的元素所组成,当污染物发生分解之后,有些元素(如碳、氮、硫、磷、钙、镁、钾、钠等)就可以成为生物的构成成分。有些微量元素如锰、铁、铜、钴、铬、锌、钼是高等生物都必需的营养元素。所有的植物都需要硼,大多数植物需要钒,哺乳动物则除硼、钒之外还需要碘、氟、硒、锶和铬等。但如环境中这些元素的含量超过一定限度,也会成为恶化环境质量、危害生态系统的环境污染物。例如锌在土壤中含量过高,可使作物的植株矮小,叶片萎黄。过量的锌还会使土壤酶系丧失活性,细菌数目减少,土壤微生物作用降低。其他必需的营养元素如铜、锰、钴、钒、硒、钼等含量过高都对生态系统有毒害作用和不利影响。有些元素如铍、镉、汞、镍、砷等对生物是有毒的,其中铍、羰基镍和六价铬等对实验动物有致癌作用。锑、铊、铅等也都有毒性,可以在生物体内蓄积,引起各种症状。一些无机污染物,特别是铅、汞、镉等重金属,它们在土壤和植株中的含量分布的一般规律是土壤>根系>茎叶>籽粒(果实)。各种元素的价态不相同,

污染生态学考试复习题

1、污染生态学:以生态系统理论为基础,用生物学、化学、数学分析等方法研究在污染条件下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 2、污染生态学研究对象:污染生态系统 3、污染物:进入环境后,使环境的正常组成发生直接或间接有害于生物生长、发育繁殖的变化的物质。 4、POPs/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指人类合成的能持久存在于环境中、通过生物食物链(网)累积、并对人类健康造成有害影响的化学物质。具有①持久性②长距离运输③生物积累性④亲脂憎水性。 5、效应浓度和致死浓度的区别: 效应浓度:在某一期限内导致某一特殊反应的毒物浓度。 致死浓度:一次染毒后引起受试动物死亡的浓度。 6、植物对污染物的吸收与迁移过程? 一、吸附到根细胞表面二、进入细胞 三、横向迁移至导管四、纵向迁移至各器官 吸收:污染物可通过各种途径透过生物机体的生物膜进入生物体内的过程。 迁移:污染物在环境中发生空间位置和范围的相对移动过程。 7、影响植物对污染吸收迁移的因素有哪些? 1)植物种的生物学、生态学特性:不同物种、不同生态型、同一植物的不同部位、同一植物的不同生育期 2)污染物的种类及其形态差异:元素的种类、元素的价态 3)PH 4)氧化还原电位5)土壤阳离子交换量 6)污染物间的不同效应7)土壤的性质影响 8)根际微生物的作用 &植物粘附气态污染物的数量主要取决于(植物表面积的大小)和(叶的粗糙程度)。 9、植物主要通过(叶片气孔)和茎部皮孔来吸收气态污染物。 10、植物对水溶态污染吸收的主要器官是(根),主要通过两种方式 使水溶态污染物到达根附近(质体流)和(扩散)。前者为主要 11、污染物穿过细胞质膜:被动扩散、主动传递。 12、污染物在植物体内横向迁移的方式有(非共质体途径)和(共质体途径)

污染生态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理论类课程大纲 课程名称: 污染生态学 一、课程概况 所属专业: 环境科学开课单位: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课程类型: 专业方向课课程代码: 13411140 开课学期: 4 学分: 3 学时:51 核心课程: 是 拟使用教材: 1.王焕校. 污染生态学(第3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2年。 国内(外)现有教材: 1.孙铁珩等. 污染生态学. 科学出版社, 2001年; 2.乔玉辉等. 污染生态学.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8年。 学习参考资料: 1.专著教材类 王宏镔等的《污染与恢复生态学》(2016)、李翠娟等的《基础生态学(第3版)》(2015)、金岚的《环境生态学》(1992)、张志杰的《环境污染生态学》(1989)、林肇信等的《环境保护概论(修订版)》(2006)、董世魁等的《恢复生态学》(2009)、Bush的《Ecology of a Changing Planet(3nd edition)》(2003)、Patrick Dugan的《Biochemical Ecology of Water Pollution》(2011)。 2.报纸期刊类 生态学报,应用生态学报,生态学杂志,生态毒理学报,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Environmental Pollution. 3.网络资源类 环境生态网:https://www.doczj.com/doc/6b19021540.html,/; 中国生态修复网:https://www.doczj.com/doc/6b19021540.html,/; 中国环境修复网:https://www.doczj.com/doc/6b19021540.html,/; 中国生态网:https://www.doczj.com/doc/6b19021540.html,/; 中国环境影响评价网:https://www.doczj.com/doc/6b19021540.html,/;

《污染生态学》课程教学大纲

《污染生态学》课程教学大纲 Pollution Ecology 一、课程基本信息 二、教学目标 (-)知识口标:在使学生对生态与环境的交义学科-污染生态学及工程技术有 所了解,学习和掌握该课程的重点知识与基本原理。 (二)能力目标拓宽学生的视野,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以后的学习、就业和深造打下一定基础。 (三)素质口标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利用污染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因地制宜地运用到工作实践中去,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素质。 三、基本要求 (-)了解:了解生态环境问题及生态系统的基本知识;了解污染生态效应及评价和污染生态诊断与监测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了解污染生态综合防治规划的基本知识,了解污染生态研究前沿。 —1 —

(二)理解:污染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从不同角度熟悉陆地、水、大气污染生态学;城市、农业生态系统污染生态学;微生物污染生态学的基本知识;。 (三)掌握:掌握污染生态学的研究核心-污染生态过程;掌握生态系统污染控制和污染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重点掌握污染生态修复技术。 四、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第一章绪论2学时 知识点:污染生态学的形成、污染生态学的研究内容、污染生态学的学科结构本章小结:污染生态学是伴随着环境污染加剧和环境科学的兴起、在一系列公害病相继出现以及环境污染已经阻碍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产生的,它是研究生物与受污染的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机理和规律的学科,属于应用生态学的范畴, hi环境生物学的一个分支。研究内容包括①环境污染的生态效应:包括环境污染对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影响,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积累、浓缩、放大、协同和拮抗等作用。②环境污染的生物净化:包括绿色植物对大气污染物的吸收、吸附、滞尘以及杀菌作用,土壤一植物系统的净化功能,植物根系和土壤微生物的降解、转化作用,以及生物对水体污染的净化作用。③环境质量的生物监测和生物评价等。 重点:污染生态学的定义、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难点:污染生态学研究方法、研究内容 思考题:当今污染生态学学科发展的趋势 作业:简述污染生态学的定义、研究内容和任务。 建议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 第二章生物对污染物的吸收和迁移8学时 第一节植物对污染物的吸收与迁移2学时 知识点:主要污染物的概念;植物对不同状态污染物的吸收;污染物在植物体内的迁移。 第二节动物对污染物的吸收与迁移2学时 知识点:污染物通过动物细胞膜的方式;动物对污染物的吸收;污染物在动物体内的迁移与排除。 第三节微生物对污染物的吸收与迁移2学时 —2 —

污染生态学考试复习

污染生态学:研究生物系统与被污染环境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并采用生态学理论和方法对污染环境 进行控制和恢复的学科。 污染与恢复生态学概念:研究各种自然和人为影响下生态系统的退化与恢复的过程与机理,建立和形成相应的监测评价治理和生态恢复技术的一门科学 安全浓度:生物与某种污染物长期接触,仍未发现受害症状,这种不会产生受害症状的浓度称为安全浓度 最高允许浓度:生物在整个生长发育周期内,或者是对污染物最敏感的时期内,该污染物对生物的生命活动能力和生产力没有发生明显影响的浓度,称为最高允许浓度 效应浓度:超过最高允许浓度,生物开始出现受害症状,接触毒物时间越长,受害越重。这种使生物开始出现受害症状的浓度称为效应浓度 致死浓度:当污染物浓度继续上升到某一定浓度,生物开始死亡,这时的浓度称为致死浓度。 重金属超累计植物:指对某些重金属具有超量吸收和积累功能(超过一般植物100倍以上的植物),而本身不受毒害德植物种和基因型。大多数是十字花科:芸苔属、庭荠属、遏蓝菜属 生物富集:生物从周围的环境积蓄某种元素或难降解的物质,使其在机体内浓度超过周围环境中浓度的现象。 污染物的迁移:污染物在环境中发生的空间位臵的移动及其引起的富集、分散和消失过程。

污染物的转化:污染物在环境中通过物理、化学或者生物的作用改变了形态或者转变成另一种物质的过程 生物学评价法:是指用生物学方法,按一定标准对一定范围内的环境质量进行评定和预测,具体有:指示生物法,生物指数法和种类多样性指示法。综合评价法包括:重叠法、列表清单法与相关矩阵法和网络法。 生物监测:是指利用生物个体,种群或群落对环境中污染物质的反应,即利用生物在各种污染环境下所发生的各种信息,来判断环境污染的一种手段,从生物学角度为环境质量的监测和评价提供依据。水体污染:指”水体因某种物质的介入而导致其物理,化学,生物或者放射性等方面特性的改变,从而影响水的有效利用,危害人体健康或破坏生态环境,造成水质恶化的现象. 土壤污染:只有与人类活动产生的有害,有毒物质进入土壤,积累到一定程度,超过土壤本身的自净能力,导致突然性状和质量变化,构成对农作物和人体的影响和危害的现象 土壤自净作用:是指以各种方式进入土壤的污染物,通过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的复杂作用,是污染物质组件逐渐转化、减毒、消失,最终使土壤恢复到原有的生态功能 土壤背景值:是指未受人类污染影响的情况下,土壤在自然界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其本身原有的化学组成、化学元素、和化学物的含量,也称本底值 土壤环境容量:指土壤环境单元一定时限内遵循环境质量标准,既保证农产品产量和生物学质量,同时也不使环境污染时,土壤所能允许承纳的污染物的最大数量或负荷量 大气污染: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过程引起某种物质进入大气中,呈现出足够的浓度,达到足够的时间,并因此危害了人体的舒适、健康和福利或危害了环境的现象

生态学复习题含答案1

一、基本概念 种群、种群动态、种群密度、种群年龄分布、种群性比 多型现象 内禀增长率 存活曲线 种群空间分布型 集合种群 密度效应、他感作用 领域行为、社会等级、利它行为 种间竞争、资源竞争、似然竞争 竞争排斥原理 遗传漂变、奠基者事件、种群瓶颈 13.种群:指同一物种中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占有一定空间个体的集合体 种群动态:研究种群数量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规律 种群密度:种群密度-每单位空间个体的数量;生态密度-按照生物实际所占有的面积计算的密度 种群年龄分布:不同年龄组的个体在种群内的比例和配置情况 种群性比:种群中雄性个体和雌性个体数目的比例 种群的基本参数: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和迁出 14.多型现象:种群内的个体在形态、生殖力、体重及其他生理生态习性上产生差异,而出现种群内不同生物型 15.内禀增长率:在没有任何环境因素限制的条件下,由种群内在因素决定的稳定的最大增殖速度 对x作图16.存活曲线:借助于存活个体数量来描述特定年龄死亡率,以lgn x 17.种群空间分布型:指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分布。包括随机型,均匀型,集群型。 18.集合种群:一个大的兴旺的种群因环境污染,栖息地破坏或其他干扰而破碎成许多孤立的小种群时,这些小种群的总体就称为集合种群 19.密度效应:在一定时间内,当种群的个体数目增加时,出现邻接个体之间的

相互影响 他感作用:一种植物通过向体外分泌化学物质,对其他植物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20.领域行为:以鸣叫、气味标志或特意的姿势向入侵者宣告具领主的领域范围,以威胁或直接进攻入侵者等的行为 社会等级:动物种群中各个动物的地位具有一定顺序的等级现象 利他行为:有利于其他个体存活和生殖而不利于自身存活和生殖的行为 21.种间竞争:指具有相似要求的物种,为了争夺空间和资源,而产生的一种直接或间接抑制对方的作用 似然竞争:两个物种通过拥有共同捕食者而产生的竞争。其性质与两个物种通过对资源利用所产生的资源利用性竞争类似 22.竞争排斥原理:在一个稳定的环境内,两个以上受资源限制的、但具有相同资源利用方式的种,不能长期共存在一起,也即完全的竞争者不能共存 23.遗传漂变:由于某种机会,某一等位基因频率的群体(尤其是在小群体)中出现世代传递的波动现象 奠基者事件:当来自一个大种群的少数个体在一个新栖息地定居时,在其后续种群中的所有基因都将来自于奠基者所携带的有限遗传物质。由于种群太小使近交难以避免,隐性基因会更广泛地显示出来,使存活率下降。 种群瓶颈:小种群的持续存在会因遗传漂变而引起遗传变异的进一步丧失的现象。 二、填空题 1. 种群的年龄锥体主要有、和三种基本类型。(增长型种群、稳定型种群、下降型种群) 2. 生命表可分为和两大类,它们在方法上有所不同。(静态生命表、动态生命表、收集数据) 3. 存活曲线的三种基本类型为: 、和。(凹曲线、直线、凸曲线) 4.种群的主要空间分布型:、和(随机分布、均匀分布、集群分布) 5. 生物种间的基本关系有:、、等。

环境生态学复习试题

环境生态学复习试题 一(名词解释 1生态学:是探索生态系统内在的变化机理与规律,寻求受损生态系统恢复,重建和保护对策。即运用生态学理论,阐明人与环境间的相互作用及解决环境问题的生态途径的科学, 2环境: 环境是指生物有机体周围一切的总和,它包括空间以及其中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有机体生活和发展的各种因素,如大气、水、土壤、生物等。 3环境因子:是指生物体以外的所有环境要素。 4生态因子:生态因子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5限制因子:生物的生存和繁殖依赖于各种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其中限制生物生存和繁殖的关键性因子就是限制因子。任何一种生态因子只要接近或超过生物的耐受范围,就会成为这种生物的限制因子。 6微环境:是指区域环境中,由于某一个(或几个)圈层的细微变化而导致的环境差异所形成的小环境。 7生境:具体的生物个体和生物群体生活地段上的生态环境称为生境。 8有效积温:有效积温法则是指生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必须从环境中摄取一定的热量才能完成某一阶段的发育,而且各个阶段所需要的总热量是一个常数9物候:生物长期适应于温度的季节性变化,形成与此相适应生物发育节律,称为物候。 10温周期:温度有日变化,除赤道地区外,还有季节变化,植物对这两种节律性变化反应敏感,并且已经适应,在这样的变温条件下,才能正常发育,这一现象称为温周期现象。

11最小因子定律:植物的生长取决于环境中那些处于最小量状态的营养物质,这一概念被称为“Liebig最小因子定律”。 12耐性定律:是指生物不仅受生态因子最低量限值,而且也受生态因子最高量的限制。 13光补偿点:植物能够在微弱的光照下进行光合作用,并从外界吸收CO2。当光照强度达到某一水平时,光合作用吸收的CO2与呼吸作用释放的CO2达到平衡,表现出气体交换量为零,此时的光照强度为光补偿点 14光饱和点:净光合作用增长到一定程度,曲线趋于平缓,最后曲线达到峰值,尽管光照强度再增强,光合作用也不在增加。此时的光照强度称为光饱和点。 15生态幅:每种生物都适合于一定的环境,有其特定的适应范围,对每种生态因子都有其耐受的上限和下限,上下限间的耐受范围,就称为该生物对这种生态因子的生态幅。 16种群:种群是指在一定时空中同种个体的组合。在自然条件下,种群是物种存在的基本单位,又是生物群落的基本组成。 17出生率: 是指任何生物产生新个体的能力。 18死亡率:是指种群在最适的环境条件下,种群中个体都是由年老而死亡,即动物都活到生理寿命才死亡的。 19年龄结构:各个年龄及的个体数目与种群个体的总体比例。 20性比:是指种群中雄性个体与雌性个体的比例。 21种群密度:是指单位面积或单位空间内的个体数目。 22环境容纳量:为种群增长曲线的渐近值。 23环境阻力:潜在的最大增长可实现程度逐渐降低,这种抑制效应影响定量之大小与拥挤程度成正比,故称为环境阻力。 24竞争排斥原理:在一个稳定的环境内,两个以上受资源限制的,但具有相同资源利用方式的物种,不能长久的共存在一处。也就是说,完全的竞争者不能长期共存。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